能源外交博士论文(精选5篇)
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能源外交”就是指国家保障能源安全、开发能源资源和促进能源经济的对外政策,以及国家部门依据能源外交政策进行的具体外交活动。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基础。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之一。虽然俄罗斯的国际能源活动起步较晚,但由于其重视能源外交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多方的能源外交,现今的俄罗斯能源外交已经成为保障国民经济的基石。
一、能源外交的基础
1.资源特点
俄罗斯的能源资源总量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少数的具有重大能源开发潜力的国家。其已经成为除欧佩克组织以外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最具有发言权的国家。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都处于世界前列。根据俄权威专家的数据,2004年,俄石油储量约440亿吨,探明储量99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57亿万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1570亿吨,分别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32%和17.3%。雄厚的能源基础资源搭配上自身完善的能源工业基础让俄罗斯享有“能源超级大国”的美誉。
俄罗斯是世界的油气大国,其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源出口一直占据俄罗斯GDP和外汇收入的40%左右。苏联解体的波动,使俄罗斯的油气生产和出口经历了一个从收缩到逐步恢复增长的过程。从1991年到1993年俄罗斯的石油年产量由4.62亿吨降为3.17亿吨,1996年更是降到了3.01亿吨,降幅近30%;天然气产量也由5998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只是比石油产量的降幅小。此时,油气出口量也按照5%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93年底开始,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开始增长,1994年增长8%,1995年增长18%。直到2000年,俄罗斯政府对石油天然气工业进行了私有化调整才克服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与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接轨。至2004年,俄罗斯连续三年的能源出口增长率都达到了18%,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能源出口国。
By: 7GのTY 2.地缘优势
俄罗斯是地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地域最为广阔的国家,近年来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
地域辐射性强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疆界约有5万公里,陆上疆界约为1万公里并与欧亚大陆的十几个国家接壤;其海岸线约有4万公里,濒临三大洋和多个边缘海地区。庞大的领土面积、绵延的陆海疆界线使其能源外交的辐射性较强。其均匀的能源分布使其能源能够通过西伯利亚、乌拉尔、里海地区通畅便利的运输到世界各地。(二)
毗邻油气消费区
传统油气消费区(美、日、欧)和新兴油气消费区(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对油气的需求有增无减。经济的发展使这些国家地区对油气的需求量大增,但由于其地区内部的油气产量无法满足本地区需求,其对外部油气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俄罗斯作为油气资源的大国为这些毗邻的消费区提供了最便捷最经济的油气渠道,从而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油气供应国家。(三)能源供应稳定
目前世界石油消费国进口能源的主要来源是波斯湾地区。但是,中东的混乱局势为该地区的石油供应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相比之下,俄罗斯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稳定,这保证了俄罗斯油气供应和运输的稳定性。俄罗斯国内对能源产出的大量投入也进一步保证了其油气供应的稳定性。
3.政治支持
俄罗斯建国至今,颁布了多项推动本国油气发展的战略议案。这些议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能源产业作为俄罗斯经济支柱产业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推动了能源外交的进行。
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联邦政府于1992年和1995年分别制定了《新经济条件下的能源政策基本构想》和《俄罗斯能源战略构想》。这两项文件确立了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能源政策的指导方向。进入普京时代后,俄罗斯出台了《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要点》并借此处理了国内外在能源出口方面施加的压力。在2008年7月12日,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国家外交学说》中明确强调了俄罗斯采用能源经济外交。他也发展了《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要点》,明确强调了能源外交的基本任务,并从政治上给予能源外交最大的支持。
二、能源外交的战略
1.确立“能源超级大国”地位,提高国家能源外交保障能力
俄罗斯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雄厚的能源工业基础,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其成为“能源超级大国”的信心。在凭借经济规模难以跻身于经济大国行列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借助能源优势对世界经济施加大国影响。“能源超级大国”的名号有益于俄罗斯能源开发的维护、市场资源的建设和国际资源的领导。正是基于恢复大国影响、重振大国地位的客观需要,俄罗斯决心为确立“能源超级大国”的地位做出重大努力。这也是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必须要服从的战略目标。同样的,俄罗斯外交战略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对能源外交的保障能力。/ 6
By: 7GのTY 这样的保障能力源自于国家的整体硬实力,也取决于国家的软实力。鉴于目前俄罗斯尚处于国力的恢复期,其在国际能源关系中主要通过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构建外交基础。同时俄罗斯在同发达国家的能源对话过程中仍旧采取合作并避免对抗的方针。现阶段的战略方针能够恰当的保证俄罗斯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但未来能源外交的保障力度急迫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来支持。
2.主动融入国际秩序和合作,积极推动制定国际能源游戏规则
俄罗斯是当今国际能源秩序的新来者,在国际能源秩序中的影响力有限。国际能源秩序中的消费国和出口国对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利弊皆有。因而俄罗斯确定了对先进的能源秩序保持“趋利避害”的基本政策。俄罗斯也提出了“俄对外能源政策的主要方针之一是加强俄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改善能源出口环境”的战略目标。俄能源战略认为,出口国、进口国既存在不同利益又是利益共同体,各方应寻求妥协、达成利益相对平衡,即实现互利合作。鉴于此,俄能源战略要求,俄油气企业“要全方位地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发展与国际能源机构和跨国能源公司的协作”,“通过广泛的合作保证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同时,俄罗斯广泛参与了各种国际能源组织的活动和对话,向全世界展现了自己投身国际能源秩序的积极态度。由于欧洲和里海方向对俄的能源利益影响最大、最直接,俄能源外交参与该方向的国际能源活动最多,力度也最大。与此同时,俄还以能源作为地缘战略武器,影响独联体国家的国内政局和对外政策走向,以期望形成对俄罗斯有利的周边环境,使地区能源秩序和政治秩序更多地符合俄的国家利益。
3.加强资源产地和运输控制,提升技术注重生态环境
俄罗斯能源战略规定,应“扩大能源出口、开发新的能源市场、开采他国领土上的能源资源,强化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俄罗斯能源战略的两大目标十分明确:一是控制尽可能多的国外资源产地;二是控制尽可能多的周边油气输送管网。控制国外资源产地是为了对国内油气资源进行补充,加快建设“能源超级大国”的进程;控制周边地区油气输送网络则是借以保证俄罗斯的油气输出安全来加强自身对周边的资源政治影响。俄罗斯能源战略还要求,能源外交必须保障本国进一步扩大能源资源的占有量、生产量和出口量,保障本国在国际能源政治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考虑到油气开发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尖锐矛盾,俄罗斯提出了“生态可接受”原则作为能源战略:“能源开发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在两者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不能因存在环境担忧而减少资源开发,又不能为了扩大资源开发而危及生态环境,贻害子孙后代”。俄罗斯也多次在国际会议和对话中表达了生态安全领域问题的合作意愿,并希望能够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国内能源经济的开发和国外能源外交的开展。
考虑到油气是不可再生资源,俄罗斯适时地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并改变目前能源严重浪费状况的能源战略。同时还指出要大力开发能源利用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今年俄罗斯在能源利用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在节能技术上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三、能源外交的对象 / 6
By: 7GのTY 1.能源出口国
(一)海湾和北非国家
海湾地区有六个主要产油国: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这些国家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因而在国际能源政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述国家大都是欧佩克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其中大多数还是前苏联的盟友,对俄罗斯利益影响重大。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视该地区为重要利益区,视上述国家为重要的“能源伙伴”,出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随着国力的逐步恢复,俄罗斯开始了重返海湾与北非的进程。
尽管同为能源输出国,在世界市场上存在天然的竞争,但基于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政治需要,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对这些国家采取了积极合作的姿态:共同推进有利于生产国的国际能源秩序,共同稳定国际市场的油气“合理高价”;积极参与海湾和北非地区的油气开发和加工,为其地区提供开采设备;为这些地区国家抵御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政治压力提供支持。
(二)拉丁美洲国家
拉丁美洲也有大量的油气分布。美国长期视拉丁美洲为“战略后院”和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排斥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拉丁美洲国家的一些油气开发更是长期被美国公司所控制。而最近,拉美国家出现的反美倾向和油气资源国有化潮流给俄罗斯油气公司进入该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拉美就顺势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积极进取的新方向。
当前俄罗斯与拉美国家的双边能源合作相当活跃,特别是与该地区两个最大的产油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能源关系”发展十分迅速。俄罗斯与墨西哥的能源合作是在“经贸、科技和海运合作双边混合委员会”的框架内实施的,并主要着眼在机械制造方面。通过双方的努力,管道管筒供应、天然气开采工艺、液化天然气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俄罗斯与委内瑞拉在推动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开展全球对话方面十分默契,对委内瑞拉提出的建立“世界能源组织”的建议予以积极支持。双方在油气设备供应、开采技术与加工经验交流方面开展合作,俄罗斯同时也有进军委内瑞拉油气开采领域的目标。
2.能源进口国
(一)欧盟
俄罗斯最先与欧盟建立了密切的能源关系。俄罗斯非常重视对欧洲的能源外交。首先,积极加强与欧洲的能源交流为俄罗斯重新融入欧洲大集体铺平了道路。成为欧洲大国一直都是俄罗斯的目标。再来欧洲国家大多工业发达但缺乏能源基础,而俄罗斯正好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它们稀缺的能源资源。欧盟国家由此产生了对俄罗斯油气供应的极大依赖,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到欧盟总需求量的23%和20%,俄罗斯由此获得了最重要的油气市场。俄罗斯对欧盟的能源外交战略主要是:开展对话,化解矛盾,务实合作,争取共赢;努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力图使欧盟对俄能源供给的可靠性放心。最后,开展与欧洲的全方位的能源外交也是俄罗斯制衡美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二)亚洲国家 / 6
By: 7GのTY 俄罗斯对主要进口国能源外交的另一重要方向是亚洲国家(中国、印度与日本等)。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对能源大量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发展滞后。近年俄罗斯以“大力发展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为指导思想着重强调了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其主要考虑到亚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该地区并不拥有重要的油气资源,因而所需能源90%依靠进口,并且能源进口量逐年增加。再来加强与亚洲的能源交流可以促进开发潜在油气资源,发展边疆地区经济。俄罗斯巨大的后备油气资源处于西西伯利亚北部和东西伯利亚和大陆架。而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又是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加速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对于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俄罗斯通过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可以满足其融入亚太经济区的需要。现在亚洲国家在世界经济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俄罗斯也不想放弃自己在亚洲事务上乃至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
(三)美国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俄罗斯非常想打入北美能源市场。但是,到目前为止,两国能源合作规模甚微。2004年俄对美石油出口仅占美石油进口量的2%。主要原因是:美在海湾和拉美有充足的油气来源;美奉行“遏俄弱俄”政策,不愿俄罗斯成为“能源超级大国”。但最近几年,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里海地区油气储量的发现,使美对发展与俄能源合作的兴趣增大。小布什明确提出,“要对深入研究俄能源投资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注”。考虑到扩大能源市场的需要及美国在国际能源政治中的巨大影响,俄罗斯对改善两国能源关系也抱持很大的期待,已提出与美国建立“平等互惠的能源合作关系”。从趋势看,俄美能源对话可能增多,两国“能源商务峰会”的作用可能增大,在稳定国际能源市场方面的合作可能加强,美跨国公司对俄罗斯的能源投资力度可能加大。与此同时,俄美在里海油气资源和外运路径方面的竞争仍将继续,但两国间发生类似于能源冷战的可能性不大。两国能源关系将继续保持明争暗斗。
四、能源外交的影响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历经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三代领导人的实施,已经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的崛起是国际能源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变化,其外交战略将会对世界贸易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通过能源外交改善国际环境,将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外交的全方位性与务实性。作为外交重要支柱的能源外交将会大大改进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关系。这样的关系的改变可以体现在其淡化地区冲突强调最大利益的特点上,并且这样的外交战略也为处理之后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与亚洲和西方国家的通力合作下,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会不断的增长。
其次,俄罗斯能源外交将成为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叫板欧佩克抢占国际能源市场份额的战略不会改变,这不仅会使国际油价维持在较低水平,也迫使欧佩克加强对俄反击力度,更急切地拓展国际市场。这样两者之间的良性竞争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构造出国际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有利于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
最后,俄美通过前期的摩擦逐渐找到了合作的方向。特别是使里海能源开发/ 6
By: 7GのTY 进入加速阶段并出现多元竞争格局。各国油气公司纷纷与环里海国家签订开采合同,各条输运管道已经在安排建设当中,这也预示了未来里海能源开发的新的热潮。
五、结论
1 中俄能源外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双方信任不够, 没有良好的沟通机制
(1) 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谈判历时时间长, 在具体的能源合作上对于与中国签订有关协议俄罗斯往往犹豫不决, 对于双方己经签署的协议, 俄罗斯又决后生变。如, 俄罗斯修建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从1994年安大线方案的提出到2004年泰纳线支线的敲定历时10年之久, 期间经历了从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三个转变, 中俄两国公司签署的多项关于修建安大线的文件和协定, 最终也变为一纸空文。
(2) 俄罗斯精英阶层对开展与中国能源合作的双面性。一方面, 他们希望通过加强两国能源合作, 占领中国这个稳固的能源进口、销售大市场;一方面又在行动上犹豫不决, 害怕中国强大了会对俄罗斯构成威胁。此外, 中俄双方虽然有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首脑会晤, 但仍缺少双方职能部门和相关合作机构的沟通机制。
1.2 中俄能源合作还不规范、不稳定、变数大、风险大
(1) 将经济合作政治化, 为禁止中国公司进入俄罗斯能源市场俄方擅自改变法律。中俄两国能源公司间的合作应属于经济贸易层面的问题, 但对于将能源作为复兴大国主要战略工具的俄罗斯而言, 却往往给中俄能源合作抹上政治色彩。如, 在2002年俄斯拉夫石油公司私有化拍卖中, 中石油在已交付了1400万美元的参保金后, 却在最后关头因俄罗斯擅自改变法律而意外被拒绝于竞拍之外。
在俄罗斯私有化进程中, 也曾有过针对外国投资者修改法律的先例, 但目的是为了取消西方资本进入俄罗斯的限制。俄对外国公司曾经有过的限制是, 禁止外国公司购买俄罗斯石油公司 (国有公司) 15%以上的股份。
(2) 俄国内利益集团的争斗使两国能源合作存在不稳定因素。利益的不一致导致相互之间的争斗, 很容易对两国间的务实合作造成负面影响。如, 本是俄主动提出修建的“安大线”却在俄尤科斯公司、俄石油运输公司以及俄远东西伯利亚各集团的利益争斗中成了牺牲品。
(3) 中俄之间能源运输方式过于单一。通过管道向中国供油供气应该是两国能源合作的最佳方式, 但中俄目前的能源运输方式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由于输油输气管道的建设投入期较长, 铁路运输对俄方而言可获得更大的效益, 而对中国而言却存在诸多问题, 如运输费用高、风险性大、速度较管道运输相对较慢等。此外, 运输方式的过于单一严重影响了中俄之间的实际能源合作。“2005年按照协议, 俄应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 但实际出口量只有760万吨。2006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应增至1500万吨, 不过据专家预测的实际完成量是1200万吨, 仍然没有完成预定目标。”
1.3 中俄在能源价格标准上还存有异议
中俄在能源价格制定上的不统一, 一直是中俄能源外交深入发展的绊脚石。如, 2002年12月中俄在原油购买价格上出现分歧, 中国希望将原油价格控制在每桶12美元左右 (当时的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30美元) , 遭到俄罗斯拒绝, 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时机被贻误。俄罗斯对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出售的天然气价格为55美元 / 千立方米, 对乌克兰出售的价格为90美元 / 千立方米, 而对中国却坚持以180美元 / 千立方米的市场价 (欧式标准) 。中国将可购性 (affordability) 作为确保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俄罗斯过高的能源要价使中国对签署两国之间的长期能源供应协议犹豫不决, 从而阻碍了两国能源外交深入发展的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 影响了两国能源外交的进一步发展, 亟需研究应对之策。
2 解决中俄能源外交问题的应对之策
2.1 巩固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 加强民间交流, 增进互信, 消灭“中国威胁论”生存的土壤
俄罗斯很多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缺乏了解是“中国威胁论”在俄尚有部分市场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加强两国政府部门、经济团体、民间组织以及学术界之间的交流, 让俄方民众加深对中国社会状况及中国对外政策的了解, 消除他们对中国的疑虑和偏见, 从而达到扩大两国互信的民众基础, 为双方的能源合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例如, 最近两年双方分别在各自国家举办对方的国家年就是很好的交流形式。在能源领域, 应继续在两国能源合作战略的框架内加强中俄经贸合作分委会、运输合作分委会、能源合作分委会以及科技合作分委会的合作。同时, 规范中俄两国大众媒体有关于彼此的报道, 使报道客观、务实, 这对于加强两国之间的全面交流也很重要。
2.2 加强对俄能源外交研究, 构建中俄相互合作的机制与框架
中国有必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俄之间的合作, 尽快制定符合两国国情和发展前景的全面系统的能源合作战略计划, 构建中俄相互合作的机制与框架。应加紧对俄能源外交战略的研究, 加强对俄能源领域政策法规的研究, 在双赢的基础上加大对俄能源产业的投资、开发与利用, 加强与中俄小能源企业的联合与合作, 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两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 改变目前两国能源运输方式单一化的格局, 减少运输成本。
2.3 强调双方已达成的协议与共识, 对合作应表现出足够的耐心
中俄双方的能源外交合作意向已有十来年, 双方合作虽历经曲折, 但仍达成了不少协议和共识, 中方应不断强调, 这些是双方继续合作的重要基础。例如, 在中俄石油管道项目出现变故后, 中国即表明了自己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履行两国达成的协议, 实施“安大线”方案。2003年9月中俄总理会晤后, 温家宝总理表示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项目已经过了十年的论证与研究, 应该具备了基础。中方认为, 中俄研究确定的方案是现实的, 可行的, 也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在“安大线”被否决后, 中国领导人仍多次在不同场合上表示, 不论俄方采取何种规划方案, 中方希望俄方考虑双方达成的共识, 将石油管道优先通向中国。同时, 中国又始终对合作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对于俄罗斯确定管道方案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中国也表示理解。中国相信, 无论将来管道方案如何设计, 俄罗斯都会优先考虑将石油管道修往中国。而从实际效果看, 俄在远东油线方案确定后, 俄领导人明确表示将首先向中国输油。
2.4 利用俄寡头集团在政治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加强对其研究和沟通
俄罗斯由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寡头集团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 由于它们对华合作目前还处于“磨合期”, 对中国的防范以及在它们利益相互冲突时可能会促使其做出损害中国的决策;但另一方面, 俄寡头集团因其寻求巨大商机而积极参与中俄经贸合作, 没有它们的参与, 许多大型合作项目就难以提上议事日程。因此, 针对中俄能源外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应着重在“寡头集团”这一关键因素上实现突破, 以期推动两国能源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1) 加强对俄决策机制的研究, 确定寡头集团在俄罗斯对外经贸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影响与方式; (2) 深入了解与我相关的俄利益集团的构成、需求及关系网络, 与它们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以争取主动; (3) 在充分掌握俄寡头集团情况的基础上, 推动相应的寡头集团处理我们自己出面难以解决的问题。
2.5 抓住两国能源合作的几个转变, 使中俄能源合作向全方位发展
其一, 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两国能源合作从能源贸易到能源合作开发为主的转变。中国可向俄罗斯油气开发提供资金、廉价劳动力和设备支持, 俄罗斯可向中国提供技术、资源支持。其二, 从政府间合作为主向公司合作为主转变。中俄目前主要以政府间合作为主导, 企业签定的协定主要是靠政府推动的, 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其三, 由中国主动向中俄双边合作互动转变。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目前仍以中国较为主动, 虽然“俄罗斯在对华石油出售上表现出了积极鲜明的姿态和承诺, 但在双方合作项目的实施上, 莫斯科的表现却不是很积极”。中国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存的这种状况, 同时, 还要注意两国之间的能源外交切忌情绪化, 要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 做到“有智、有勇、有谋、有耐性。”
2.6 加强对俄罗斯能源投资环境的研究
加强对能源合作中俄罗斯投资环境的调查研究, 对增进相互了解和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十分重要。加强对俄罗斯对外能源合作法律环境的研究, 俄罗斯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法制国家, 其各方面的立法工作正在不断走向完善, 而在能源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法律体系。如2004年4月, 俄联邦委员会审议的《管道运输法》成为规范俄管线建设的主要法规, 《矿产资源法》和《成品分出法》也都是规范对外能源合作的重要法规。此外, 应加强对俄罗斯投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研究与跟踪监测, 包括对俄罗斯经济转型模式下的整体战略调整和具体的金融、税法等情况的了解。
2.7 提高中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中国的石油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等虽然都排名在世界500强内, 但主要是经济规模比较大, 其综合实力与国际石油公司有很大的差距, 缺乏国际竞争优势。为此, 一方面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 当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时, 公司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但是, 过多考虑公司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也是不妥当的, 国家的竞争优势要通过公司的竞争优势体现出来, 所以更重要的是国家如何利用产业政策帮助公司获得竞争优势。中国在协调政府与公司利益的关系上, 需要政府尽可能保证和提高中方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需要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帮助国有石油公司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2.8 构建地区能源合作机制, 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
中俄能源合作的“安大线”方案的受挫, 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本地区另一大国日本的强力干涉。事实上, 由于资源禀赋的约束及本地区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整个东北亚地区陷入了“能源需求的困境”。因此, 在考虑中俄双边能源合作的同时, 也应理解和考虑日、韩的利益诉求, 因为在区域经济联合日益紧密的情况下, 只有合作共赢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全。而且, 从俄罗斯新的方案“泰纳线”来看, 无论是中国、日本, 还是韩国, 都难以单独承担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开发所需的庞大资金。因此, 中国应积极倡导建立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的机制, 以期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而不是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俄]日兹宁.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M].强晓云, 史亚军, 成键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45.
[2]梁强.中俄能源博弈中的国家利益[J].南风窗, 2006, (5) :34.
[3]王也其.外国石油公司在俄罗斯投资面临的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 2003, (2) :36.
[4]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5]徐向梅.东北亚能源安全形势与多边能源合作[J].国际石油经济, 2004, (10) :28.
阿尔伯塔省政府和背后的石油公司把“焦油砂”改称为“油砂”,似乎改个好听点的名字就能摆脱环保主义者的批评。而反对输油管项目的环保人士也出于同样的心态,将从这种砂中提炼的石油称之为“脏油”。难怪旁观者质疑哪种做法都不可取。
虽然笨手笨脚,但政府和环保主义者的说法的确都有真实的成分。焦油砂其实是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沥青矿层,不但黏度高而且具有腐蚀性。土壤的表层浸透了沥青,尤其在有沉淀物的地方埋得更深。抓一把河岸边的泥土手上确实能沾上不少油脂,而油質粘土的确也含有沙质成分。
这才是双方都想掩盖的关键所在。沥青和普通石油不是一回事,这让石油公司感到有很大麻烦。而大自然将具有强腐蚀性的沥青掺入土壤,则让环保主义者觉得难以解释。如果是英国石油公司把数千亿桶沥青洒在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环保主义者会理直气壮地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把油从土壤中清理出去。但这里显然涉及双重标准,因为自然的一切作为是自然的,因此也就没有问题了。
环保主义者的麻烦令人不安,而石油公司的麻烦则更为本质。石油公司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从砂质中去除掉沥青、提炼石油。原有技术需要建设巨型露天矿,还要配备大型挖掘机和卡车将油砂运往工业压力容器中去除沥青。而新技术则在不破坏土壤表层的前提下向土壤底层注入蒸汽。待沥青受热成为流质后再行抽取。这两种方法在降低土壤油性的同时,都无法避免有毒物质残留问题。
环保主义者列举了几项理由来反对抽提油砂中的沥青。他们批评可怕的露天矿和有毒的尾矿池,这些东西即使是行业的“巨无霸”也无法“漂绿”。虽然规模前所未有,但露天矿和尾矿池在常规采矿作业中却是随处可见。此外,新发明的沥青抽提技术也不涉及露天矿建设。
作为企业,要的是自然界存储在油砂中的原油,这可以让他们去做,但同时务必要保证不让他们破坏环境。但环保主义者指出这两种方法产热的能耗都比提炼普通石油多。燃烧天然气加热油砂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进一步恶化。不幸的是,提炼自大豆的生物柴油在这个问题上也好不到哪去;加州重油和农场乙醇的效果还不如天然气。我们在进行全球试验的同时自己还生活在“试管”里。
美国总统奥巴马没有能力保证沥青公司恪守诚信原则。这些公司想打入美国市场并利用墨西哥湾沿岸港口扩大出口业务,但“拱心石XL输油管道计划”并不是他们手上唯一的方案。如果奥巴马阻止修建管道,他们就会选择在加拿大脆弱的太平洋沿岸或某些已经工业化的大西洋港口修建其他出口设施。修建输油设施是迟早的事,而一旦设施修好,美国就会被挤出局外。奥巴马有条件地批准“拱心石XL输油管计划”,不仅可以切实推进外交和经济利益,而且可以尽可能控制环境代价。
批准该计划的好处不言而喻。大批加拿大原油流入全球市场,不但能抑制全球油价,还可以推动和平事业。对中东原油的高度依赖扭曲了外交政策并引发战争,也造成环境破坏。还记不记得1991年从科威特撤离的伊拉克士兵是怎样点燃数百口科威特油井的?数月不熄的大火向空中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燃烧的原油破坏了本已脆弱的沙漠生态。
在自身外交政策受到中东现实政治扭曲的情况下,美国更无法指望盟国,更何况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坚持有原则的外交政策。短期看,加拿大原油能帮助美国摆脱这样的伪善面目。而从长远看,如果页岩油和页岩气能够满足美国的能源需求,那么加拿大原油则可以阻断西方国家对中东原油的依赖,也给它们带来新的外交政策方案。
国内对新能源车支持力度很大
“‘新能源’概念的提出就体现出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水平, 全世界只有中国用这样一个词。”陈小江对国内把清洁能源车都称之为新能源车显得很不理解。“‘节能汽车’、‘绿色汽车’都可理解, 但‘新能源车’一词实在让人费解。”
现在就职于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航盛电子”) 的陈小江, 兼任着该公司技术中心的副主任和新能源汽车的总工。
航盛电子是一家从事研发、制造和销售汽车电子系列产品的国内汽车电子企业。公司生产“航盛”牌汽车电子系列产品, 包括:车载视听娱乐系统、智能导航及多媒体系统、车身控制集成系统、智能交通及防盗系统等。
据陈小江介绍, 公司既为乘用车做核心部件, 也给商用车做核心部件。业内合作比较好的如东风、上汽、奇瑞等。在近期举行的2010年中国电动汽车全产业评选中, 航盛电子获得“年度电动汽车控制系统供应商”称号。
而陈小江此次代表公司来参加电动汽车全产业评选活动, 他表示除了领奖, 还想学习国内电动汽车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进展。
陈小江坦言, 国内对于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是他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见到的, 他甚至戏说:在中国当汽车制造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尽管, 目前传媒界和学术界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但已经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十五、十一五期间,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主管部门先后启动了863计划等一批项目, 用于支持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我国目前也在电动汽车领域确定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
据了解, 经过十一五科技攻关, 我国电动汽车取得重大进步, 总体水平位列国际前列, 部分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在车用镍氢、锂电池等对电动汽车性能有绝对影响的性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技术研究到关键技术研究再到产业化准备均已展开, 目前已经形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基础技术方面, 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电动汽车整车技术方面, 也已经建立起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整车集成技术, 并开发出系列规模应用产品, 通过奥运会、世博会期间的示范运行, 以及十城千辆平台共同推动, 技术处于持续进步的状态, 应用规模处在世界前列。
未来五年是新能源车的机遇期
中国要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陈小江看来, 发展电动汽车最大的瓶颈是电池寿命问题。他说, 目前电池性能的稳定性和加工生产的一致性很难保障, 当前国内多采用锂电池, 如比亚迪汽车等, 如何保证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很大的技术难题。
“把安全放第一”, 面对国内愈演愈烈的电动汽车的发展狂潮, 陈小江给出自己的建议:关心核心技术, 而不是炒概念!
目前国家对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有目共睹, 倘若广大车企不抓住机会未雨绸缪, 就很有可能在“新能源”的竞争上落伍。而且, 谁也不能保证国家目前对发展新能源车所采取的举措会一以贯之、一如既往, 会一直持续下去。
业内一度有人认为, 未来五年是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要想真正做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 就必须实现产业链上下左右共同配合, 协同创新。
相关消息显示, 当前, 外国公司加大了在全球范围推行其技术路线的力度, 试图影响各国和国际组织, 制定有利于他们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标准和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 各跨国公司还加大了在中国的扩张和相关技术领域的渗透。从原材料到关键零部件, 以及整车领域, 均已经出现外国公司的身影, 给我国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电动汽车新型战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 民族汽车工业该如何应对?能否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 走出有自身特色、难以被模仿的发展道路?这是摆在国内车企面前的课题。
以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为例, 在展会期间, 跨国公司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性推广活动, 这些活动无疑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有观点认为, 我国和其他国家在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距离不是缩小了, 而是扩大了。甚至有人推断出, 我国电动汽车上和跨国公司相比有一代半至两代的差距。对此, 陈小江认为, 在新能源汽车问题上, 我们应当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 扎实踏实的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电动汽车产品的特殊性, 要求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必须密切配合, 协同创新。”因此, 张晓江也表示, 要做到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就要产学研相结合, 坚持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一些研究机构的作用, 各负其责, 共同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让市场带动新能源车产业化
电动汽车发展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全球汽车界对发展电动汽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从政府到科研机构到产业界如此的一致支持;汽车工程界对发展电动汽车的创新工作也仍然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 同样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加速。
然而, 电动汽车的发展是否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呢?
现在国内电动车市场上, 有需求的电动车政府不允许;政府鼓励的电动车市场不欢迎, 行业这一事实, 也让很多汽车制造企业颇伤脑筋。
“这不是很正常。”陈小江说, 中国市场广阔,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 不能光是一种, 如高端电动车模式, 虽然政府鼓励, 但是因为高端电动车价格太贵、使用不太方便、充电也不方便, 因此市场并不是很受欢迎。
据调查, 目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低端电动车。“让市场需要的小型电动汽车尽快获得准生证, 让能造出高质量、适应市场电动汽车的企业尽快获得入门资格证, 解决了这两个障碍、电动汽车产业包括电池、电机、电控就会如脱笼之鸟、迅速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名誉院长郭孔辉认为, 我国电动汽车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条是“市场引导、扶小带大、低端切入、多层发展”;另外一条是“管制主导、指标为先、坚持高端、步履艰难”。很显然, 这两条路中第一条更符合现在的科学发展观。低端切入, 一手抓零部件技术突破, 一手抓清除发展障碍。很多时候, 技术瓶颈、生产力瓶颈固然重要, 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障碍往往是最主要问题。
“让最具有发展活力的部分先发展起来来带动关键技术、促进高端的发展, 这个是行业比较自然的做法。”陈小江很认同郭孔辉的观点, 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能否迅速产业化, 要看走什么路, 靠市场需求拉动、靠小型电动汽车的低成本优势产生效率、带动零部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小型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必然拉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政府的补贴政策不可能一以贯之, 就像现在的传统汽车优惠政策退出一样, 早晚有一天补贴政策也会退出。也许, 汽车企业应该及早来研究新能源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营销模式问题。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 汽车厂商可以尝试各种灵活的销售方式, 换位思考,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 来极探讨渠道建设的问题, 试图以最小的投入来培育电动车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从经销商的角度看, 陈小江建议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投入, 同时对渠道的建设应该给予政策扶持。
能源外交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部分,加强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对巩固两国政治关系,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有重要意义。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开展能源外交有着深厚的基础。一、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寻求新的能源合作伙伴其主要表现为国内能源供需矛盾的突出。首先是能源需求猛增。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1986-1990年,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年增3.7%;1990-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年增7.6%;2003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需求同比增长11.1%。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与此同时,我国石油消费在世界消费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根据BP统计,1992年我国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4%,2003年则上升到7.6%。我国石油需求迅速增长,拉动了世界市场需求旺盛。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增加的25%来自中国,200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33%。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估算是未来2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年均增长7.7 %,与上世纪90年代的增速基本持平。 但另一方面,我国的总体石油储量不足,增产也有限。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全球人均为23.5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1%。我国剩余石油探明储量也只有33亿吨,占世界剩余探明储量的2.3%,排名第11位。而且,由于现有的油气田大都进入开采的中晚期,可采价值不高,东部的许多高产油田继续开采的难度大,多年来其产量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的石油难以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其次是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风险加大。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3年我国石油产量为341万桶 /日,供需缺口达208万桶 / 日,全年供需缺口为1亿吨。2004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供需缺口超出1.4亿吨。 如果按2020年经济翻两番来计算,届时我国所需石油消费将达到9.2亿吨。期间,即使是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一倍,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仍然需要4.6亿吨。但是,届时我国的石油生产能力估计却只有在1.8-2亿吨之间。也就是说,要保障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我国每年的石油缺口在2-3亿吨左右。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报告就预测,未来20年我国石油需求总缺口将超过60亿吨。1993年,我国由石油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当年进口石油为970万吨。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9112万吨,增长了31.3%,成品油进口达2824万吨,增长38.8%。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超过了1亿吨,对外依存度达40%左右。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2002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测,到2010年我国将每天净进口石油400万桶(年进口约为2亿吨),2020年将进口800万桶(年进口约为4亿吨),2030年将进口980万桶(年进口约为5亿吨)。届时,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61%、76.9%和82%。 再次是石油进口地域过于集中,运输线路存在安全风险。我国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地区,且国家过于集中。2003年在我国石油进口中,中东占50.9%,非洲占24.3%,亚太占15.2%,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分别占5.8%和1.3%,其他地区只占2.5%。然而在10年前,我国石油的进口结构中,中东和亚太地区各占42%。此外,我国石油的进口国目前主要集中于沙特、伊朗、安哥拉、阿曼、也门和苏丹等高风险国家。还需关注的是,我国的石油进口以海运为主,运输航线几乎集中在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和台湾海峡一线,而这些地理要点大都受制于美国的影响,加之台海、南海问题等,海上运输风险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在增大。这些风险与挑战的存在,急需我国寻求多元化的进口战略,而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则为我国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二、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具有互补、互需的需求基础中国是全球石油天然气消费量较大、需求稳定的能源消费大市场,俄罗斯是全球油气储量最大、开采能力最强的能源输出国家,两国都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在能源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首先,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其人口占世界的22%,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石油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2%”。 近几年来,中国国内能源自给率不断下降,石油消费需求却急剧增长,石油供求缺口不断扩大。此种情况导致中国必须拓展能源外交,发展与各个能源生产大国的外交关系来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则将使中国的能源供应来源进一步多元化,从而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据统计,俄罗斯目前石油探明储量为486亿桶,占世界的4.7%,居世界第8位,最终可开采的常规石油资源也达36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约16.1%。并且,俄原始石油资源只有1/3投入开发生产,远东地区、西西伯利亚地区和北极诸海域广大地带的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也只有8-10%,即使是开发程度最高的西伯利亚原始资源也才开发了40%左右。因此,从长远发展观点看,俄罗斯具有巨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潜力。天然气方面,俄的探明储量为1700亿立方米,居世界之首,占全球总储量的33%,为中国的40倍,美国的10倍,比中东各主要产油国的总和还多。因此,油气资源蕴藏丰富的俄罗斯能成为中国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另外,中俄两国领土接壤,石油运输便捷,经陆路运输可避免海上运输带来的风险。而且,该地区远没有像中东那样复杂的石油地缘政治形势。所以,俄罗斯应成为中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开展对象。其次,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大国,能源的出口直接关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未来的俄石油生产和出口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开发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石油产区的能力,开发这些地区是俄能源战略的重点之一。为确保其能源出口安全,俄正致力于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开拓亚太市场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重要方面,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经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对俄来说,中国能为其东部地区的油气资源提供稳定的销售市场。综上可见,中俄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互需、互利、互补的双赢合作。三、两国政府的密切协调为双方的能源外交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中俄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绩。1992年两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关系”,1994年形成“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6年更是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建起两国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2001年7月双方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04年10月中俄两国元首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两国外交部长则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这两个文件的签署在两国关系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双方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中俄双方在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打击恐怖主义、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在涉及双方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也日益增多。所有这些,为两国的能源外交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双方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基础和原则上,在两国政府高层、中俄企业及民间友好人士的积极推动下,开展了积极的合作。四、良好的经济合作为双方能源外交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将发展国内经济作为其执政的中心任务,并以此作为其恢复大国地位的依托。而同时,中国也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加强两国的经济合作,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理应有助于各自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两国的经贸关系却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这显然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也使得两国关系缺乏牢固的物质基础。为此,两国领导人和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4年10月14日两国元首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就特别强调:“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双方将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制订全面合作的中长期规划,扩大机电产品贸易,完善经贸及投资合作的形式和方法,重点落实好各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 而开展能源合作是改变目前两国经贸关系状况的最佳途径之一,它已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重点。实际上,近年来两国的贸易额一直在稳步增长。2004年中俄进出口总额达到212亿美元,突破了1996年两国元首确定的200亿美元贸易额的目标。2004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俄期间,双方确定到2010年中俄的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的目标。中俄能源外交的深入发展将扩大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也必然给双方带来重要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拓展两国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中俄能源外交合作将在双方经贸合作中起着龙头作用。五、两国的能源外交具有良好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基础从冷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来看,中俄两国的国际安全环境都不容乐观。在欧洲,北约利用东扩并拉拢部分前东欧国家入欧盟,已将其控制线推到了俄罗斯的门口;在中亚,美国利用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颠覆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而在东亚,日美及日韩的军事同盟在不断巩固加强。这些都使得中俄在战略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为降低腹背受敌的风险,中俄有必要携起手来合作进行有效防御。这种在地缘政治与安全方面相互借重的因素使得两国高层必将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和处理双方关系。同时,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两国比邻而居,拥有近4300多公里的漫长边界,交通十分便利。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的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及远东三个地区都邻近中国,这使得双方的能源合作在经济上有很大的现实性。而且,近年来,两国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这种地理上相邻、经济上互补的地缘经济状况为两国的能源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上述基础之上,建立长期的能源外交关系并促进双方能源外交朝有利于合作的方向发展,对中俄两国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可以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是拉动两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2)俄可搭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借助中俄能源合作恢复增强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同时,中国也可借助俄能源改善自己能源进口不平衡的结构,减少能源运输风险,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以维系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3)中国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门户,俄罗斯要实现其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战略必须借助中国,以中国作为俄向亚洲地区供应石油天然气的出口,联合中国加强对日本、韩国等能源需求国的能源供应,加快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进程。(4)可改善中国能源买进不买出的状况。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经常买高价油,浪费了不少资金,中俄建立长期的能源外交并促使其朝合作方向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这种不对等状况。(5)中俄在能源市场上相互借重,有助于制约或削弱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霸权地位。(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