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之人生观(精选3篇)
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德文:Weltanschauung)意思是「著眼世界之上」。这是德国知识论中所使用的语言,指的是一个「广泛世界的观念」。它指涉的是一种人类知觉的基础架构,透过它,个体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与它互动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所信奉的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争,总是相互对立的。
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人生观最佳答案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为此, 我们地理教师应在地图教学上狠下工夫, 尤其是重点地图的教学上。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切实有效的读图指导是地图教学的关键。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破解地图的“三观、三思”学习法。
一、“三观”, 即:一观图名, 二观图例, 三观图意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差, 教师应有步骤地、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破解地图。那怎样教会学生观图呢?
1. 观图名。
对于单幅专题地图而言, 通常根据此地图的区域范围、制图主题等对图幅给予命名;由多幅普通地图构成的一组地图, 一般选择图内最著名的地理名称作为图名。图名标明了地图的属性, 观图名是破解地图的前提。新教材图片大量增加, 分散到各章节中, 破解地图, 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 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 观图例。
图例是集中于地图一角或一侧的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所代表内容与指标的说明, 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地图。它具有双重任务, 在编图时作为图解表示地图内容的准绳, 用图时作为必不可少的阅读指南, 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
3. 观图意。
该图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观图的核心, 教师应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名、图例进行思考, 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 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 而知其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三思”, 即:一思是什么, 二思为什么, 三思怎么办
这一阶段是破解地图最关键的一步, 是对地理事物认识的升华。经过“三思”这一过程,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难点, 并进一步启迪了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 观察能力。
在阅读地图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图 (如地图所显示的范围、方位、中心等) , 使学生学会观察, 并能够识别图中的具体内容。
2. 联系能力。
训练学生掌握地图中各种要素的关系, 并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资讯,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产生联想。
3. 概括能力。
对地理地图进行概括和归纳, 包括发掘地图的隐形知识。
4. 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审视地图的具体内容, 分析各种因素, 探讨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5. 比较能力。
将不同时期的地图进行比较, 认识其中的异同所在, 以加深对地图的认识。
6. 综合能力。
指导学生将地图中的内容加以综合, 并与课文的内容综合运用, 以研究和解决问题。
7. 应用能力。
使学生能够应用地图解答问题, 把已掌握的地理概念应用于对地理大变化的探索之中。
以80年代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为背景,跟随现代陶艺发展近20多年的足迹,浅谈现代陶艺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陶艺发展对当代生活中的影响,以及现代陶艺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联系。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初步发展为起点,然后浅谈现代陶艺进入人们的生在,从陶艺介入环境、进入家庭,再到现代陶艺对人们审美上面的影响,层层推进。
关键词:现代陶艺;实用性;装饰性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和发展
(一)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区别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们随着中国现代艺术的起步和国际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国艺术界采取东西方文化兼容闷并蓄,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得到空前的释放,而现代陶艺就是这个时候,率先放弃了传统陶艺中姝功能实用性,而强调以作品姝审美情趣主要,并能体现艺术家的鲜明个性和具有创造性的视觉艺术。这时中国一批思想敏锐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率先将现代陶艺引进国内,突破了原有造型工样和形式法则的呼声,打破传统的装饰技法和创作工序,补偿在此前造成的对个性表现的压抑和忽视人性的社会要求,唤醒强烈的“唯美”意向和热情。
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在审美标准和制作工艺上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在材料方面,陶艺制作一改传统陶瓷艺术在材料上的完美无暇,而且在近几年来,形成了陶瓷材料为主,其它材料为辅助的多元素的统一。现代陶艺可以和石膏、铁焊、木材等结合,构成陶艺更完美的展示。在工艺方面,利用材料,把握材料特性,有意地利用传统陶艺所认定的缺陷,如:缩釉、气泡、断裂、变形等,创造出展现自我的作品,在装饰方面,不都再强调为了装饰而装饰,而是弃其华丽的表面装饰,追求其泥,表现陶瓷所特有的肌理效果,追求溶泥,釉为一体的装饰效果。
(二)现代陶艺发展的主、客体条件
现代陶艺能够进入中国,而且能够在中国很快的发展下去,这和中国的整个艺术创作历程有关,中国的艺术长期崇尚遵守传统,强调一些墨守成规的形式法则,在从事艺术创作活动,许多艺术家都在同一个理论和同一个形式法则的指导下,只不过是一个不同灵魂下的同一个躯壳。而现代陶艺追求的就是打破传统,但是又不能丢弃传统,他们从事陶艺创作,强调自己的主观情感的表达,在创作时,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激情和作品达成统一。
中国现代陶艺要得到很快的发展却是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基础简单的说包括两个方面:
1.文化修养,这是主体条件,现代陶艺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更突出的显现出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和自己个性和主张。现代陶艺能让人品位和感悟到独特的陶瓷文化艺术魅力。现代陶艺以个性化的,自然的,纯朴而这富有人情味的风格特点吸引人,感悟人。
2.经济方面,也就是客体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提升,而富裕的物质生活又引导国民的消费走向精神生活,人们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健康的关注艺术,关注心灵的深处。随着中国消费都消费观的改变,这也就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现代陶艺对当代生活的影响
随着现代陶艺在传统陶艺中脱茧而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便起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一)介入环境
现代陶艺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走进建筑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实际上也是依靠许多新材料新工艺的发现和应用,才得于实现的,一些传统的建筑材料如:陶瓷、木材、皮具、石料等,也在不断的被改变,不断的有新的使用方法和新的加工方式才得于新生。
建筑师们也和艺术家、科学家一样,在不断选择和发现适合他们表现和使用的因素。日用品或者作为建筑之砖瓦的现代陶艺走入环境艺术当中,变显现出其不可多得的优势:丰富的肌理和表现形态,釉色与烧成的独特魅力,紧固耐用的性能,最重要的是陶艺所具备的与人性的天亲切感。
(二)进入家庭
现代陶艺进入环境和建筑的同时也进入了家居环境,随着现代陶艺的艺术界的影响,人们对陶瓷特别是对现代陶艺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在进行家居装饰的时候,都倾向于选择一些陶瓷。不同的是,现在的家居装饰不再是一些做工严谨装饰华丽的陶瓷,而是更加喜欢选择一些现代陶艺。人闪表现出来一种强烈的回归自然、享受原始情趣的迫切需求,以缓解日益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精神负荷。
(三)审美影响
现代陶艺不仅能使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愉悦,而且要更能体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人性的回归,最佳方式就是艺术,而陶的泥料是原始的,朴实的,做陶艺的过程的激情的,浪漫的。陶艺作品是贴近人性的,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张力,一种境界的传达。也是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最贴近的方法,人们期待陶艺家用对火的感知,把陶艺家的审美理验和心灵感受,从陶土中发掘材质的魅力,拓展陶艺素材,最大限度地挖掘艺术形式的语言媒介的表现潜力,做出真正再现陶艺本性的作品。
“陶艺创作不是一个单纯的创造活动,他包括从事作品创作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制做手法,能把自己的创造欲望和创作激情溶入作品,陶艺在创作实践中又是一种发现的活动,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优美的艺术效果,当你在窑边等候的时候,那份内心的激动和紧张,就像等待一个新生儿马上面临人世。”而陶艺创作是人类这种习性更高层次的发展,它在捏弄泥巴的基础上,赋予绚丽多彩的颜色釉或者现代装饰,通过高温烧制把塑造的形状固定下来成瓷,这里有创造过程的乐趣,实现构思的喜悦,还有意外发现的惊奇。更重要的是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极大的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雨前.中国陶瓷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扬永善.与泥对话[M].北京:中国东方出版中心,2001
[3]唐鸣岳.壁画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
【三观之人生观】推荐阅读:
教师三观教育12-20
“三思三观”学习讨论10-23
三思三观讨论发言材料06-23
三观教育主题班会班会06-30
许三观卖血记经典语录07-08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有感寒假作文06-25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09-24
《许三观卖血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11-14
人生之梦作文12-04
人生的成功之花作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