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案例(精选8篇)
案例题要:
2008年4月,甘州区党寨镇十号村生猪育肥园区因08年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20万元的园区修建资金不到位,无法按期完成生猪育肥园区扩建工程,从而影响合作社生经济效益。为及早使生猪育肥园区扩建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营,向农业银行甘州区支行营业室贷款10万元。期限1年,并申请我公司给与担保。
案例内容:
甘州区党寨镇十号村生猪育肥园,是由党寨镇十号村村民自愿集资建设,以合作社性质成立,主要经营生猪育肥、饲养、收购、销售。
从目前的养殖业市场来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进城打工的越来越多,农村养殖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从宏观经济来看,国际粮油价格持续上涨,带动食品类价格也在不断的上涨,养殖业是以后经济增长的好项目。从国家对规模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也可以看出,养殖业的重要性,粮食紧缺,人畜争夺粮食矛盾日益加剧,大力发展养殖业已经是当前我省农业工作的重中之中。
随着国家对农业经济支持力度的加大,重视“三农”
问题的政策方针,为农户提供有利条件,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段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段加快。有部分创业者纷纷加入到农业经济的建设队伍来,这对发展农业经济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
就生猪育肥在行业里算是比较不错和有保障的。生猪育肥的季节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养,现在一般正规厂家都是按正规检疫和防疫的,所以只要按照正规养殖方法去养,一年四季都是好季节,目前生猪育肥在全国尤其是贫困地区都在大力推广。市场效益稳定因素等原因引得大家都非常看好市场前景和发展养殖规模。禽流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和流行,给家禽养殖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该合作社对防控禽流感、保护家禽养殖发展采取的重要措施,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任不断努力提高对疾病预防的技术。育种是发展现代家禽养殖业的基础,饲养管理技术是发展现代家禽养殖业的关键。该合作社现已形成一定性规模,在育肥养殖的技术上也是比较先进的,经过与其他育种公司的不断交流、学习,引进成熟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结合自己的特点,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应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饲养管理方法。现在还在继续更新、完善来提高育肥养殖技术。
在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后,我们把风险控制的重点放在了反担保措施的落实上,该合作社以园区固定资产抵押反担保给我公司,和以农户个人连带责任,以农户联保形式对我公
司进行承诺,并签订有关个人反担保承诺书。2008年4月该企业顺利获得担保贷款10万元。
案例点评:
我市把发展养殖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鼓励发展养殖大户的同时,采取畜牧、扶贫、财政等部门互相配合的机制,区农业办、畜牧局争取市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资金,用做扶持农业发展养殖业,一些乡镇也以划拨土地、提供贴息贷款、扶持资金和乡村干部帮助建设大棚的形式支持农民发展养殖业。一批各具特色、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村、专业社逐步形成。目前全区农民经济总收入的40%来源于养殖业,今年养殖业人均增收90元。近年来,我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养殖技术,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发展,取得许多科技成果。这些国外引进技术与国内消化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和方法,直接推动了中国家禽养殖业从传统的分散养殖转向现代化的集约化养殖。
一、我国企业对外担保现状概述
总结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法律法规对公司担保行为的规定不明确、银行的信贷体系不健全、 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以及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都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市场混乱的重要成因。此外,缺乏完善而有效的内部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体系,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也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问题的原因。
当前,随着企业之间经济交往增多,对外担保的总量和总额呈上升趋势。究竟是何种利益驱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呢?在对外担保的经济关系中,担保人和被担保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双方的最终目标。但对外担保行为似乎违反了交易的对称性原则。当担保方提供担保时,必然要在提供担保的成本与受益之间衡量。从形式上看,提供担保只有利于贷款人和借款人,因为对外担保并不收取费用, 而第三方的担保人并不能获得任何显性的收益,可一旦借款人出现违约时,它还不得不承担连带责任。陈宏(2006)认为虽然对外担保对担保人并无直接的显性利益,但它的隐性利益却十分巨大,因为互保不仅能促进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而且一旦公司有债务融资需求,它也需要其他企业为其提供担保。
二、案例分析
(一)公司简介
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12月26日在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注册资本8.64亿元,总资产53亿。现辖ST海龙博莱特化纤有限责任公司、ST海龙纺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海龙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四个控股子公司。公司主营粘胶长丝、粘胶短丝、棉浆粕、帘帆布和无纺布。其中短丝、棉浆粕、涤纶帘子布生产规模居国内首位。
(二)公司违规担保情况简介
2011年9月2日,ST海龙由于违规担保,公司被深交所特别处理。 其对外担保额高达31亿,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321.79%。公告显示,2010年末ST海龙未履行及时披露义务,所涉及对外担保金额高达4.23亿,为2010年期末经审计净资产的43.9%。截止2011年6月25日,潍坊特钢与ST海龙相互提供了过亿的担保额。
与巨额的担保相比,ST海龙的业绩就显得十分糟糕,ST海龙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实现收入47.2亿元,同比增长34.3%,亏损3.72亿元,同比下降-477.98%。2011年一季度,ST海龙继续亏损5600万元, 2011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为-4.0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940%,基本每股收益降至-0.37元。同样,在这一担保圈的新疆海龙化纤有限公司2010年也出现了巨额亏损,并一度停产。难掩的颓势使得公司高管相继出走。
三、案例分析
ST海龙巨额担保为何频频发生,这些担保将会造成什么影响?本文将从山东海龙违规担保的特点以及成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ST海龙违规担保的特点
1、各上市公司间巨额互保,形成担保圈
担保圈,是指大股东和其上市公司相互担保,从而连接多家上市公司形成的以资金为链条的利益体集合。这种担保圈就犹如一条“食物链”,只要其中一家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就会使得圈内上市公司受到波及,甚至影响到整个金融和证券市场。
资料显示,短短10年期间,ST海龙为没有任何关联关系的11家企业提供担保,并互为担保,如山东巨力集团,歌尔声学等。为其他公司提供贷款担保的同时也得到了同样的“实惠”。2010年ST海龙为潍坊特钢提供的担保余额累计达56000万元,同样潍坊特钢为其提供了78045万元的担保。可是一旦企业出现问题,首先影响的行业必定是银行。围绕ST海龙形成的担保圈也涉及到很多金融机构,如中行、建行。
2、担保金额远远超出公司的净资产或者盈利能力
在2011年上半年,ST海龙实际发生担保金额10.59亿元(包括公司于子公司相互提供的担保),为报告期末净资产的172.78%。到2012年,ST海龙因担保产生的负债总额已经超过了资产总额十几个亿,更是远远高出行业均值。
一直亏损的ST海龙公司,却拥有超高比例的担保额,这在A股上市的公司中实数罕见。2010年公司亏损3.72亿元,表内负债率85.49%,2011年第一季度亏损5615万,负债率87.17%。远远超出盈利能的巨额担保是导致其停牌的直接原因。见图1
3、担保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关联互保
仅在2010年6月30日的公告中,ST海龙就确定了3亿多的担保额。协议生效后,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额为上升至309643.5万元(包括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担保),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了2010经审计净资产的321.79%。详细情况见表1.
4、披露担保事项不及时
此次违规担保中,几乎百分之百的上市公司都没能够完整而及时的披露担保的相关事项,存在恶意隐瞒的情况。
2011年9月,ST海龙的公告称,由于2010年末公司未履行担保程序亦未履行及时披露义务对外担保所涉及额达42300万元。仅2011年一季度功盖显示2010年隐瞒担保额就高达430万元。2011年上半年公司新增违规对外担保10000万元,ST海龙被实行股票其他特别处理。
资料来源:2011-2012年ST海龙年报
(二)海龙违规担保成因
1、市场因素与制度背景
2000年以后,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监控力度不断加大, 并且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额限定的十分严格。在这种宏观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的扩张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金缺口,而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多依靠于银行,这就必然要求担保。又因为利用股票市场的方式筹集资金限制比较严格,而银行对信用贷款的限制也很多,因此,为了融通资金,这各种各样的限制使得正常的担保活动演变为获取信贷资金的唯一重要形式,继而引发了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和连环互保的普遍现象。
资料来源:ST海龙公开披露公告
2、缺乏风险管理
ST海龙由于盲目追求产能扩张而导致巨亏,内部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流失,违规巨额对外担保引来担保责任重负,种种表现足以见得ST海龙财务缺乏真正的风险管理,由此导致漏洞频出,危机一触即发。
根据山东证监局的认定,ST海龙在信息披露方面已经有过一些劣迹。例如,存在“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担保情况披露不完整”,“对外披露不及时”等问题。
3、银行信贷监管的缺失
银行业自身结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银行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某种程度上,银行在恶意担保中的责任更大了,它是结果发生的前提。尽管银行在贷款方面有抵押、担保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但在具体的识别过程中,也未能识别出贷款对象的一些相互担保、连环担保、重复抵押等问题,未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根源上制止担保圈的形成。
四、讨论与结论
本文通过对ST海龙进行案例分析,着重考察了其违规担保的动因与特点,显示出我国在违规担保方面教训十分深刻,因此加强管理和防范显得十分必要。
(一)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内部对于对外担保的管理,首先,要从公司的治理方面入手, 股东需要使公司的管理层与其站在同一高度,致力于企业价值的保值增值,损害公司价值的行为才会制止。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公司结构不规范,一股独大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在担保业务中的表现为董事长或者公司高管签订对外担保合同时不经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的批准。因此,要想从根源上杜绝“担保圈”问题需要要加强晚上公司的治理。
其次建立一个制度健全的企业担保风险防范体系,全方位权衡担保业务风险系数,通过对风险识别和评估,健全风险控制体系;通过公司的资产以及盈利能力,确定担保额的限制区间,建立对担保风险的预警机制。
(二)政府管理
针对日益增加的担保问题,政府应从多方面改进管理方法,首先: 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严惩明显损害公司价值,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对外担保政府规范。对于ST海龙担保圈而言,仅仅以破产告终,相关责任人也只是受到公开谴责。因此,应特别突出法律的威慑作用。
最后,建立贷款担保全方位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银行的信贷监管作用,增强对贷款抵押担保各环节及全程管理风险的控制能力。金融机构的严厉监管态度,将会对对外担保市场产生强大的威慑作用。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它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变化的问题,并时常引发争议。所以规范上市公司担保行为与活动成为了治理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目标。本文以ST海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深入探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背景、成因及动因,为其他上市公司进行对外担保管理、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违规担保,担保圈,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Barro R J.The loan market,collateral,and rates of interest[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6
[2]邢云川.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成因及规避[J].金融与经济,2006
[3]郑海英.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及其风险分析——基于啤酒花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关键词:商业担保;收益分割;风险分摊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high fungible repayment risk the commercial guarantee companies in Weihai terminated cooperation with banks unilaterally,abandoned and quitted guarantee among many banks. Seemingly those were typical discreditable actions of morality risk,but in fact there existed serious unbalance risk and profit between banks and guarantee companies,and the exorbitant guarantee was just the non-rational corporation strategies of guarantee companies. The abandon and quit guarantee behavior of guarantee companies were only the distorted restoration of the unbalanced benefit,but caused large efficiency loss.
Key Words:commercial guarantee,revenue split,risk sharing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1-0036-05
一、集体弃保
威海市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气候宜人。近年来,随着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居民前来购房置业,从而带动该市房地产业持续升温,促进了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2000年,国家建设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住房置业担保管理试行办法》,威海市第一家商业担保机构开始涉足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业务。截至2009年10月末,在该市工商部门注册的信用担保机构计35家,注册资本总额11.75亿元,担保从业人员287人,累计发放担保贷款143.37亿元,为近10万经济人提供了信用增级,成为解决经济人融资难、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有效手段。本案例所涉及的山东省HF担保有限公司威海分公司、威海BY担保有限公司和山东KW担保有限公司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快速成长起来的3家商业担保公司,主要从事个人零售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两类信用担保业务。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威海市个人住房贷款违约进入高峰期。贷款违约不还,担保公司首当其冲要承担代偿义务。这种局面如持续下去,担保公司必将陷入绝境。为生存计,作为商业担保公司龙头的HF担保,单方终止了与其合作6年之久的建行威海市分行的合作协议,使该行6.95亿元贷款脱离担保。从建行撤离后,HF担保以隐蔽手法开始了与农行、工行的合作,后因保证金补充不及时,再次故伎重演,又单方终止与银行的担保合作,使工行、农行5.1亿元个人贷款脱离担保。撤离时,该担保公司在农行保证金账户余额为零,使该行逾期3年以上共计26笔、金额203.46万元的个人贷款本息不能代偿(农行目前已将其起诉)。目前,该担保公司正在与中国银行威海市分行合作担保业务,为其担保贷款5.65亿元。截至调查日,HF担保共为辖区4家金融机构担保贷款总余额达17.7亿元,贷款放大307倍,其中,撤离担保的3家银行脱保贷款余额为12.05亿元。
类似问题同样发生在BY担保、KW担保身上。这两家分别成立于2004年5月和2005年8月、注册资本分别为1.15亿元和1亿元的商业担保公司,2007年为荣成市明祥食品公司担保了500万元和350万元的威海建设银行贷款,因企业受危机冲击无力归还贷款而各垫付170万元和30万元后,不再履行剩余470万元的代偿义务,使威海建行、工行8.92亿元贷款失去担保,撤保时担保贷款倍数放大到892倍,在建行保证金账户余额均为零。经协调无果后,建行已将贷款企业和两家担保公司依法起诉,目前此案正在审理中。
二、难以负担的代偿风险
从表象上看,担保公司单方面弃保,抽走保证金,并游弋于各商业银行之间,类似于前些年的企业多头开户、逃避金融债务,属于典型的道德风险。但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威海市各担保公司的集体弃保行为实属无奈。他们普遍反映,导致出此下策的直接原因是,代偿风险越来越大,而且深不见底。以HF担保为例,2004、2005年,实际代偿分别为40万元和184万元,但到2006年就激增到635万元。2008年由HF担保代偿的违约不还的个人住房贷款达到了940万元,一年增63.2%,几乎吃掉了其两年多的全部担保收益。
其实,HF担保第一笔代偿风险出现在2004年11月。当时,由HF担保公司担保的1笔外地个人住房贷款发生逾期,银行经多次催缴无果,最终于2004年12月按照担保协议约定,扣划了HF担保在该行保证金账户上的第一笔代偿贷款40万元。之后,HF担保通过多方联系、交涉,几经周折,最终将40万元代偿贷款清收到账。此笔代偿贷款虽未形成现实风险,但仅一笔代偿业务就可能会吃掉其全年近1/3的保费收入。这让担保公司真正体验到了信用担保的巨大潜在风险。
在此情况下,担保公司如继续履行代偿风险义务,按常规与银行合作,那么,有限的担保收益将被越来越大的代偿风险所吞噬,担保公司必将全军覆没。担保公司如退出市场,对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没有好处,他们要么独自面对市场风险,要么收缩信贷市场。所以,商业银行并不希望担保公司退出市场。于是,一种新的博弈格局在妥协和消极合作中逐渐形成。银行方面,由于有担保公司的信用担保介入,可以降低银行的管理费用,释放审贷压力,减轻放贷失误责任,因此,即便担保公司保证金不足,也比银行独自面对市场风险要强出许多。为此,银行做出了在个人住房贷款办理财产抵押的基础上,继续与担保公司开展合作的选择。担保公司方面,总以资金紧张为由,以少交保证金(放大贷款担保倍数)的方式与银行敷衍周旋;同时,又频繁与其他银行联络新的合作事宜。这样,新的博弈格局得到参与各方的一致默认。
三、无限放大担保倍数的代偿陷阱
2000年建设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住房置业担保管理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余额的总额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的30倍;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一般不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5倍、最高不得超过10倍。本案例中,几家银行与担保公司签订的担保协议中对此也都有明确规定:零售贷款担保的最高放大倍数不得超过30倍,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最高不得超过10倍,超过后要按照一定比例增存保证金。
但在新的博弈格局下,威海市商业担保公司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一是向银行少交保证金同样可以担保贷款,意味着可用同等数量的保证金担保更多的贷款业务。二是相对偏低的担保收益无法使担保公司获得足够多的盈利,只有多多承接贷款担保,薄利多销,靠规模扩张才是经营上策。三是鉴于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都实施了财产抵押,即便因失信行为被起诉,法院也会因贷款设置了充分抵押为由,不易追究到担保公司的法律责任。受此逻辑左右,威海市各担保公司均走上了“薄利多销”的发展路径,无形之中,使得担保公司保证金与贷款担保之间失去必要的约束和控制,“如果担保公司不能按时足额补交时银行可以终止协议”的合作契约成为一纸空文。2009年3月,HF担保公司担保总额已放大到307倍,KW、HY担保更是放大到892倍,数字已经高到惊人的程度。
但任何类型的贷款,其风险状态都有一个客观的定数,这意味着,担保的贷款越多,承担的风险责任就越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规定“自1999年起允许所有中资银行开办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之后威海市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逐渐展开,但受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该市开办的个人消费贷款主要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2000年威海市居民福利分房结束后,居民购房开始进入货币化时期,银行适时开办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业务,解决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购房需求不足的问题。担保公司的介入,进一步弥补了因银行与借款人信息不对称造成借款人信用级别不足的缺陷,在三方利益体互动下,该市的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获得迅速发展。2005年威海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后房地产业快速升温,行业泡沫风险逐渐显现。大量的外地人来威购房,导致该市金融机构自2005年起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开始攀升(见表3)。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担保公司的发展逻辑进行。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该市个人住房贷款违约数量更是急剧上升,2009年上半年达到了峰值。以该市建行为例,2007年末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金额为533万元,但至2009年10月末达到2500万元,是金融危机爆发前的4.69倍。在此过程中,各担保公司因个人住房贷款的大量违约而要承担更多的代偿风险,进而陷入无节制放大贷款担保倍数的代偿陷阱。
四、风险收益失衡下的集体困境
威海市担保公司因无限制放大贷款担保倍数而集体落难、弃保游弋,但事实真相远非如此简单。经过深入调查走访了解到,多数担保公司之所以出此下策,主要是因为受到银行的“无情挤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仍以HF担保为例。通过HF担保与建设银行签署的担保协议书(见表4)可以看出,建设银行有认可担保人、从保证金账户扣收保证金和向HF担保追索所欠贷款本息的权利;但只履行与风险无关的业务指导和协助追索的义务。HF担保的权利只有两条:索取借款人资料和拒绝担保;所要履行的义务多与资金直接相关,除足额交纳保证金之外,还要代偿借款人的欠贷欠息。从担保协议书中可以看出,建设银行的权利明显大于义务;反之,HF担保的义务则明显大于权利。通过双方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合作,建设银行将所有贷款风险责任全部推给了HF担保;一纸担保协议,将HF担保彻底推向了弱势和被动位置,这为日后担保公司发生道德风险埋下了伏笔。
(二)收益与风险不对称
担保公司与合作银行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最终转化为合作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由于借款人所能承受的贷款总成本存在一个无形的上限,超过其上限,借款人将放弃信贷融资。而在有担保公司担保的情况下,借款人的总成本被分割成两部分:一是银行贷款利息;二是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从成本分割的角度看,银行贷款利息+担保费用不得高于借款人所容忍的总成本(反过来看,就是经营贷款的总收益)。从风险的角度看,每一笔贷款都存在客观上的不确定性,风险定价即为银行确定贷款利率的基本依据。有了担保公司的介入,银行所承担的贷款风险水平会下降,理应随之降低贷款利率,而将部分收益让渡给承担部分风险的担保公司。这样,由于担保公司的介入,客观上需要重新评估和确定贷款收益的分割和贷款风险的分摊。换言之,银行需要适当降低利率,让利于担保公司;同时又需要同担保公司共同分摊风险。
但事实上,HF担保自2003-2008年与建行、工行和农行合作期间,各合作银行的贷款利率仍保持原有的水平,没做丝毫降低。HF担保的介入,相当于给合作银行的贷款上了“双保险”。目前三家合作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分别仅为0.44%、0.38%和0.97%(其中,HF担保代偿贷款647万元)。反观HF担保,其对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分别按贷款额的1%和2%的收费,近年获得的担保收益大致为1325.5万元,在按现行规定以保费收入的50%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662.5万元,按担保额1%计提损失准备金计1205万元后,在不考虑员工工资、其它管理费和代偿风险的情况下,该担保公司经营应大致亏损1188.5万元,理论上早已陷入破产境地。
在调查走访中,HF担保提出,这种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状况是非常不公平的,他们给出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所承担的风险分摊比例: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和德国,担保公司分别承担80%、85%、52%和50-80%的贷款风险,剩余的20%、15%、48%和20-50%由银行承担。而现实情况是,合作银行并不承担经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风险责任,所有贷款风险要由担保公司来承担。
(三)强势银行与弱势担保
对于担保公司为何接受银行如此苛刻的合作条件,威海市各担保公司给出同样的答复:银行出贷款资金,市场由他们说了算,担保公司无发言权;否则,没有合作银行的认可,担保公司寸步难行。按照已有的研究成果,商业性担保的制度基础是市场交易和有偿担保,它的市场边界是银行边缘信贷市场的外围地带(彭江波,2008)。在担保公司出现之前,贷款风险全部由银行来承担,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等边缘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严重约束了银行信贷的供给水平。担保公司出现后,其专业化的风险甄别能力有助于边缘信贷市场的开发,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成本,进而提高银行信贷的供给意愿。但现实情况是,现有的商业担保公司在边缘化信贷市场的开发上并没有比银行更有比较优势,双方的市场是交叉重叠的,是一种竞争性替代关系。当宏观形势趋紧时,银行收缩信贷战线,担保公司市场呈现扩大趋势,反之,宏观形势宽松,银行扩展信贷市场,担保公司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多数担保公司普遍陷入不愿提高费率、不敢拓展市场和财务不可持续的“三不”困难境地(彭江波,2008),只能依附于银行开展业务。这也就决定了担保公司在与银行的合作谈判中处于绝对下风,不得不接受强势银行提出的承担所有风险的苛刻要求。
五、担保业务畸形发展与扭曲性突围
一般说来,信用担保是基于化解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一种专业化的信用中介活动;信用担保机构以其自身的资本作为基础信用,通过放大机制实现信用增级,并通过专业化地搜集与处理信息,有效地识别、控制风险,减少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障碍(彭江波,2008)。本案例之所以出现担保机构的失信行为,根源于银行与担保公司收益与风险的失衡,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市场重叠和谈判地位不对等。作为国际上公认的专业性极强的高风险行业,信用担保总体上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比较明显的正外部性,它在为银行拓宽安全信贷市场和为企业提供融资激励的同时,还要以固定的担保收益来承担不固定的风险损失(彭江波,200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市场主体间的合作或责任划分,一定是建立在两者利益均衡的基础之上,要求任何一方主体承担全部风险都是有违市场和法律原则的(张利胜,2001)。
因受到来自强势银行的种种挤压,威海市各担保公司为生存计,不约而同地选择薄利多销和规模扩张的发展之路,试图靠担保更多的贷款获取更多的盈利。据调查,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担保公司的担保基金分别为7956万元、8547万元和8416万元,而担保的贷款规模却达到63.3亿元、69.53亿元和79.35亿元,贷款担保倍数分别放大到79.57 倍、81.36倍和94.28倍。
与此同时,威海市担保公司任意放大担保倍数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监管。我国担保业发展至今虽经十余载,但监管主体几易其位,最早由人民银行变为财政部,后由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建设部等多部门共同行使监管职能,监管政出多门难以形成合力。2009年2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虽然明确了融资性担保的监管机构和监管原则,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行业监管失位问题。目前我国对担保业的监管尚无立法,现行可见的规范担保业发展的法规是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但对担保机构的业务监管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大监管时期,各监管部门对担保业的发展虽然出台了部分法规和规定,但缺少针对担保公司和评级公司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办法和规定,这使得我国担保业发展多年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征信机制欠缺,导致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没有将担保公司和评级公司的相关信息纳入其中,造成担保机构信息严重不透明,误导金融机构的准确判断,进而助长了部分担保公司的侥幸心理。
然而,客观存在的信贷风险,已经脱离了威海市各担保公司的发展逻辑。随着担保贷款的不断增加,在危机的冲击下,威海市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逐年攀升,代偿风险已远远超越了各担保公司的承受能力。在这种困境下,各担保公司又一致选择弃保游弋的扭曲性突围,用极端手段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
六、简要结论
综上所述,在风险收益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专业担保组织无法自我消化因担保失败产生的风险,进而使单纯依靠收取担保费的传统商业模式难以支撑担保市场良性、均衡的发展(彭江波,2008)。目前,威海市担保公司的被动处境根源于与银行间风险收益的失衡,担保公司无节制放大贷款担保倍数,只是这种利益失衡下的非理性经营策略;失信担保公司废保弃保并游弋各金融机构之间的道德风险,也同样是这种利益失衡的扭曲性还原。事实结果表明,由于不能很好地与担保公司分割收益、分摊风险,一向善于追求零风险的各金融机构,也不得不承接由担保公司所“抛弃”的大量信贷风险,进而造成更大的社会效率损失。
可以预见,如果威海市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的风险收益失衡问题不改变,担保公司弃保游弋的游戏还将继续蔓延,但终有尽头。直到银行与担保公司间轮番经历不愉快的合作之后,双方的失衡合作关系最终将无法持续。基于此,得到如下两点简要结论:一,商业担保公司的正常运作取决于,要同银行确立合理的利益分割和风险分摊机制,这是商业担保公司与银行持续开展合作的前提。二,强化对商业担保公司的内、外部监管,对于促进、规范担保业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彭江波.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8,(2).
[2]张利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
一、基本案情 1、1998年10月20日,德润公司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德润公司向银行借款2,770万元。为此,德润公司需寻求第三方为该次借款提供担保措施并签订担保合同;这些担保合同的签订并获得银行的认可是《借款合同》生效的条件之一。
2、集团公司与德润公司的全体股东研究院、宏大公司、炼油厂、工贸公司(以下也合称“德润公司全体股东”)于1998年10月23日签订《股权质押协议》。协议约定:德润公司向银行申请2,770万元贷款,由集团公司向银行提供担保;研究院、宏大公司、炼油厂、工贸公司向集团公司提供反担保,包括以其各自持有的德润公司全部股权为集团公司设定股权质押;若因任何原因导致集团公司向银行承担了对德润公司借款的担保赔偿责任,集团公司有与其承担赔偿责任相应的向研究院、宏大公司、炼油厂、工贸公司所质押股权的经济追索权或处置权,即向股东要求按其所占股份比例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或者若有关股东无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能力,其质押股权可由集团公司处置;研究院、宏大公司、炼油厂、工贸公司承担担保责任的期间为集团公司向银行承担责任后的五年内。
3、集团公司于1998年11月4日向银行出示《担保书》。该《担保书》承诺:集团公司同意为德润公司向银行申请的2,770万元贷款提供担保;如德润公司违约,未按借款合同偿还贷款本息,由集团公司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一次性代为偿还,或按借款期限按期代为偿还。
4、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以下称“子公司”)与银行、德润公司于1998年11月16日签订《保证合同》。合同约定:德润公司向银行贷款2,770万元;子公司对上笔贷款之本金、利息和有关费用向银行承担连带保证清偿责任;子公司的保证期限自主合同生效开始至主合同失效时止。
5、集团公司、子公司、研究院和德润公司于1998年11月23日签订《关于履行德润公司与银行2,770万元借款保证合同的协议》。该协议约定:研究院作为德润公司全体股东的全权代表签订本协议;子公司以由集团公司承担保证责任为条件签订了《保证合同》,子公司承担了担保的全部风险;集团公司是银行与德润公司借款合同的实际担保人;研究院、德润公司、子公司确认,集团公司是德润公司与银行借款合同的实际担保人,当德润公司无能力履行该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款义务时,经银行同意,由集团公司向银行承担还款的保证义务。集团公司承担保证责任的方式包括:直接向银行还款、以自己的名义与银行重新签订借款合同、以自己公司所有的资产偿还贷款;子公司声明,基于研究院、德润公司和集团公司的要求,自己充当了德润公司与银行借款合同的共同担保人,实际连带保证人应为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德润公司和研究院对这一声明予以确认。
6、集团公司与银行于2002年8月21日签订《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该合同约定:德润公司与银行签订了《借款合同》,由子公司提供担保;由于德润公司到期没能偿还贷款,集团公司承担了到期贷款的还款责任;截止2002年6月20日,该笔贷款余额1,470万元。为更好地履行担保责任,由集团公司承接债务并负责偿还;集团公司于2003年11月16日前分三次向银行偿还本金。
7、银行于2002年8月23日向德润公司发出公文,其内容是:银行已收悉德润公司《关于由集团公司偿还银行借款的申请函》;集团公司已经承担了德润公司与银行借款合同项下的全部还款义务,履行了担保责任;银行与德润公司的借款合同终止。
8、银行于2003年9月10日作出的文件《关于德润公司原贷款项目担保情况的说明》指出:在德润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项目的评审过程中,银行曾收到集团公司的《担保书》;因该项目风险较大,银行要求增加子公司提供担保;贷款到期后,德润公司无力偿还,银行多次与集团公司协商,要求集团公司根据曾出具的担保书履行实际的担保责任;集团公司向银行偿还了德润公司逾期未还的贷款本息。为使集团公司切实履行保证责任,集团公司以保证人的身份与银行签订《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约定“为更好地履行保证责任,保证银行贷款的偿还,由集团公司承接债务并负责偿还”.9、集团公司按照《担保书》和《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的约定向银行承担了到期还款的责任后,发函要求宏大公司、工贸公司等德润公司全体股东按照《股权质押协议》的约定,按其所占德润公司股份比例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或者若其无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能力,则其质押股权由集团公司处置。但德润公司全体股东认为,《借款合同》的担保人是子公司,集团公司与银行之间因《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形成的是借贷关系,集团公司并未向银行承担担保责任;因此,德润公司全体股东没有义务履行《股权质押协议》约定的经济赔偿责任或质押担保责任。
二、本案中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
(一)德润公司、银行、子公司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
1、德润公司与银行之间因《借款合同》形成的借贷法律关系合法有效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一般企业法人与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之间可以进行资金借贷。因此,德润公司与银行之间因《借款合同》而形成了借贷法律关系,且该借贷法律关系合法有效。
2、子公司、银行和德润公司之间因《借款合同》和《保证合同》形成的保证担保法律关系合法有效
根据我国《担保法》和《合同法》的规定,进行资金借贷可以由第三方提供连带责任的保证;当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贷款人有权直接要求保证人向贷款人承担保证责任,履行相应的还款责任。因此,子公司、银行和德润公司之间形成了保证担保法律关系,且该保证担保法律关系合法有效。
(二)集团公司与银行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 根据我国《担保法》和《合同法》的规定,进行资金借贷可以由第三方提供连带责任的保证;当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保证人可以直接向贷款人(被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履行相应的还款责任。集团公司向银行出具《担保书》,承诺为德润公司向银行的2,770万元借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集团公司的这一承诺虽未立即得到银行的同意,但银行也未提出异议,且担保实现后,银行在《关于德润公司原贷款项目担保情况的说明》中明确说明集团公司履行连带保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二条规定:“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出具担保书,债权人接受且未提出异议的,保证合同成立。”集团公司与银行之间虽未签订正式的保证合同,但集团公司单方以书面《担保书》的形式向债权人(银行)提供了连带责任的保证,银行予以接受且未提出异议,事后集团公司也实际履行了《担保书》规定的连带保证责任。因此,集团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保证合同成立,集团公司与银行之间形成了担保法律关系,这一法律关系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是合法有效的。
2、集团公司与银行之间因《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形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 首先,从该合同的前言部分来看,合同双方集团公司、银行均未规定子公司是德润公司向银行2,770万元贷款的唯一担保人。也就是说,就这一贷款而言,完全可能存在着除子公司提供保证担保之外的其他担保人和其他担保方式的可能性。其次,该合同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原保证人控股公司集团公司承担了到期贷款的还款责任。截止2002年6月20日,该项目贷款余额1,470万元。为更好地履行担保责任,保证银行贷款的偿还,由集团公司承接债务并负责偿还。”由此可见,这份合同名为“借款合同”,实际上是对集团公司承担保证担保责任的细化和具体描述。合同双方之所以通过这一形式约定保证责任的承担,是因为双方之间的担保法律关系在此以前只书面体现在集团公司单方面出具的《担保书》上,因此双方有必要另行签订详细的合同来明确和细化双方的保证担保法律关系。
综上,集团公司与银行之间因《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形成的法律关系并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借款关系和债务承接关系,而是实质意义上的保证担保关系;《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是对保证担保法律关系的进一步确认和具体化。前述保证担保法律关系符合我国《担保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其法律效力是合法有效的。
(三)关于集团公司与宏大公司、工贸公司、炼油厂、研究院之间因《股权质押协议》形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 我国《担保法》第四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这条法律规定虽然只规定了担保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但债务人之外的第三方为担保人提供类似于《担保法》所谓“反担保”的担保的,显然也是合法有效的。因此,集团公司为德润公司向银行提供连带责任的保证担保的,可以要求德润公司的全体股东提供类似于《担保法》所谓“反担保”的担保。根据我国《担保法》、《合同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以其持有的公司股权为他人履行债务提供股权质押担保。因此,在有关各方按照《股权质押协议》的约定和法律的规定履行了在德润公司股东名册上注明股权质押情况的前提下,集团公司与宏大公司、工贸公司、炼油厂、研究院之间因《股权质押协议》形成了股权质押形式的类似于《担保法》所谓“反担保”的担保法律关系。同时,《股权质押协议》还约定,因任何原因导致集团公司向银行承担了对德润公司借款的担保赔偿责任,集团公司有权向宏大公司、工贸公司要求按其所占德润公司股权比例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这样,集团公司和宏大公司、工贸公司之间就形成了保证形式的类似于《担保法》所谓“反担保”的担保法律关系。上述股权质押形式和保证形式的类似于《担保法》所谓“反担保”的担保法律关系符合我国《担保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其法律效力也是合法有效的。
(四)本案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的总结
综合上文的三点分析,在本案中,主要形成了四种法律关系:银行与德润公司的借贷法律关系、银行与子公司的保证担保法律关系、银行与集团公司形成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法律关系、集团公司与德润公司全部股东的股权质押担保形式和保证形式的类似于《担保法》所谓“反担保”的担保法律关系。
上述四种法律关系符合我国《合同法》、《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其法律效力应当依法得到确认。
三、集团公司、子公司、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履行相关协议的情况
1、集团公司履行《担保书》和《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的情况 在德润公司未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按时向银行偿还全部借款的情况下,集团公司按照《担保书》和《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的约定向银行履行了全部还款义务。这表明集团公司已经按照《担保书》和《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的约定履行了连带保证担保责任。
2、子公司履行《保证合同》的情况
在德润公司未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按时向银行偿还全部借款的情况下,银行并没有按照《保证合同》的约定向子公司主张其承担连带责任保证责任,子公司也并未按《保证合同》的约定履行连带保证担保责任。这表明,子公司未按照《保证合同》向银行承担连带保证担保责任。
3、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履行《股权质押协议》的情况
根据《股权质押协议》的规定,若因任何原因导致集团公司向银行承担了对德润公司贷款的担保赔偿责任,集团公司有权向德润公司全体股东要求按其所占德润公司股权比例(各25%)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或者当其无承担经济赔偿能力时,由集团公司处置其质押股权。集团公司向银行承担了对德润公司贷款的担保赔偿责任后,集团公司即要求宏大公司、工贸公司等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履行其在《股权质押协议》中承诺的担保责任,按其所占德润公司股权比例(各25%)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或者当其无承担经济赔偿能力时,由集团公司处置其质押股权。但是,宏大公司、工贸公司等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并未按照上述规定履行上述义务。
四、关于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1、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应当承担担保法律责任 《股权质押协议》约定,若因任何原因导致集团公司向银行承担了对德润公司贷款的担保赔偿责任,集团公司有权要求宏大公司、工贸公司等德润公司全体股东按其所占德润公司股权比例(各25%)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或者当其无承担经济赔偿能力时,由集团公司处置其质押股权。因此,鉴于集团公司已经根据《担保书》和《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的约定向银行承担了对德润公司贷款的担保赔偿责任,宏大公司和工贸公司等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应当按照《股权质押协议》的规定,按其所占德润公司股权比例向集团公司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当其无承担经济赔偿能力时,集团公司有权行使担保权,处置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向集团公司质押的德润公司的股权。
2、宏大公司、工贸公司等德润公司全体股东的行为已构成违约 我国《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当集团公司向银行承担了对德润公司2,770万元借款的连带保证担保赔偿责任后,宏大公司、工贸公司等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即应当按照《股权质押协议》的规定,按其所占德润公司股权比例向集团公司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当其无承担经济赔偿能力时,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应配合集团公司行使担保权,处置德润公司全体股东向集团公司质押的德润公司的股权。由于宏大公司、工贸公司等德润公司全体股东未按照上述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已经构成了违约。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已如上文所述,宏大公司、工贸公司等德润公司全体股东未能按照《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履行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或质押担保责任的义务,因而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
五、对本案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的总结
1、就保证范围而言,丙对本金的利息不承担保证责任。
2、由于丙对延期还款期未置可否,故丙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3、根据约定的保证方式,甲应该先向乙主张权利后才能向丙主张权利。
4、若丙不同意变更还款期,则甲向丙主张权利的保证期间止于2002年8月5日。
5、若丙书面同意变更还款期,则甲向丙主张权利的保证期间止于2002年10月5日。
1、正确。根据合同约定,到期未还由丙对借款本金500万元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担保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
2、错误。根据《担保法》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为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期间。
3、错误。合同约定的是承担“连带责任”。丙承担的是“连带责任保证”,而非“一般保证”。只要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直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4、正确。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5、正确。理由同上。补充一条:保证合同应当以书面订立。根据此规定,丙书面同意,变更有效期有效。
甲将自己所有的三间房子出租给乙。甲因做生意缺少资金,对乙表示愿将此三间房子出卖。乙愿意购买,甲、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约定价格为6万元,同年12月底以前交清房款。不久,乙依约交清了房款。甲的朋友丙听说此事,愿意 7万元购买此房。于是,甲告知乙,房价提至7万元,若乙补交l万元,则房子卖给乙,否则,房子卖给丙。乙坚决反对提价,认为自己早已交清房款,房子已经属于自己所有,甲既无权要求再补交房款,也无权将房子卖给丙。1个月后,甲将房子以7万元卖给了丙,并办理了过户手续。丙以自己是房屋所有人为名,要求乙腾房。乙认为自己买房在先,而且房子的租期未到,因此拒绝腾房。问:(1)乙是否取得了这三间房的所有权?
(2)丙要求乙腾房是否合法?
答案(1)乙没有取得所有权。不动产的所有权以登记生效,虽然甲乙已签署了合同,并且该合同成立,但没有登记,只是在他们之间有效,不能对抗第三人。丙取得所有权。
(2)如果租赁期届满,丙有权依所有权可要求乙腾房。如果未届满,根据买卖不破租赁的原则,不能要求乙腾房,租赁合同仍然有效。
二、甲经营需十七万元进货款,经协商,乙同意借给甲十七万元,借款期六个月,但要甲提供借款抵押。甲的好朋友丙愿以自己的房产作为甲的借款抵押物,并与乙签订了以房屋作为借款抵押物的合同,但未进行登记。由于经营不善,六个月期满甲无钱归还借款,乙持借款抵押合同找到丙,要求丙按合同履行,丙认为借款人是甲,与己无关。无奈,乙将丙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丙承担抵押担保责任。问:丙是否应该承担抵押担保责任
答案,抵押合同未生效。根据担保法规定,不动产的抵押应当登记生效。
三、甲、乙于2001年10月5日签订一借款合同,丙作为担保方在借款合同上签字。合同约定乙的还款日期为2002年2月5日,到期未还由丙对借款本金500万元承担连带责任。2001年12月1日,甲、乙双方经协商将还款期延至2002年4月5日,并通知丙,丙对此未置可否。2002年5月1日,甲因乙未按期还款而首次要求丙偿还借款本息。根据上述案情,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就保证范围而言,丙对本金的利息不承担保证责任。
2、由于丙对延期还款期未置可否,故丙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3、根据约定的保证方式,甲应该先向乙主张权利后才能向丙主张权利。
4、若丙不同意变更还款期,则甲向丙主张权利的保证期间止于2002年8月5日。
5、若丙书面同意变更还款期,则甲向丙主张权利的保证期间止于2002年10月5日。
答案
1、正确。根据合同约定,到期未还由丙对借款本金500万元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担保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2、错误。根据《担保法》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为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期间。
3、错误。合同约定的是承担“连带责任”。丙承担的是“连带责任保证”,而非“一般保证”。只要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直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4、正确。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5、正确。根据此规定,丙书面同意,变更有效期有效。
四、某乡镇企业为购置设备,向银行贷款30万元,企业以自有工具车一辆作抵押(评估价10万元),另由乡财政所作保证。贷款到期后,企业仅归还15万元,其余贷款及利息无法偿付,为此,银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乡财政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问:
1、乡财政所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为什么?
2、法院对此案应作如何处理?
3、如果保证人不是乡财政所,而是B公司,但保证方式没有约定,该案应当如何处理?如果保证期间没有约定,又该如何处理? 答案
1、乡财政所不承担保证责任,属于无效担保。根据《担保法》规定,除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担保者外,国家机关不得作为保证人。
2、根据《担保法解释》规定,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2。本案中主合同有效,债权人应当知道担保人财政所不具备担保资格,属于有过错,而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为30-15-10=5万元,所以乡财政所承担民事责任最多只有2.5万元。
3、保证方式未约定,视为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期间未约定,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六、甲公司与乙公司于2001年5月20日签订了设备买卖合同,甲为买方,乙为卖方。双方约定:
(1)由乙公司于10月30日前分二批向甲公司提供设备10套,价款总计为150万元;
(2)甲公司向乙公司给付定金25万元;
(3)如一方迟延履行,应向另一方支付违约金20万元;
(4)由丙公司作为乙公司的保证人,在乙公司不能履行债务时,丙公司承担一般保证责任。
合同依法生效后,甲公司因故未向乙公司给付定金。7月1日,乙公司向甲公司交付了3套设备,甲公司支付了45万元货款。9月,该种设备价格大幅上涨,乙公司提出变更合同,要求将剩余的7套设备价格提高到每套20万元,甲公司不同意,随后乙公司通知甲公司解除合同。11月1日,甲公司仍未收到剩余的7套设备,从而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生产,并因此遭受了50万元的经济损失。于是甲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乙公司增加违约金数额并继续履行合同;同时要求丙公司履行一般保证责任。
要求:根据上述事实及有关法律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给付25万元定金是否合法?说明理由。(2)乙公司通知甲公司解除合同是否合法?说明理由。(3)甲公司要求增加违约金数额依法能否成立?说明理由。(4)甲公司要求乙公司继续履行合同依法能否成立?说明理由。(5)丙公司在什么条件下应当履行一般保证责任。答案
1、合法。
我国《担保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本案中主合同标的额的20%为30万元,25万元的定金在此限额之内。
2、不合法。“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当事人可以解除单方面主张解除合同的五种情形: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本案中甲公司没有同意乙公司变更合同的要求,同意也不具备解除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所列举的情形,乙公司无权解除合同。
3、可以成立。
虽然违约金的数额是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已经约定明确的,但原约定的20万元违约金显然低于甲公司因对方违约造成的50万元损失,依据我国《合同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
4、能依法成立。
依据我国《合同法》:“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5、依据我国《担保法》丙公司作为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只有在主合同纠纷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乙公司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时,才对债权人甲公司履行保证责任。
王某向新业公司购买生产原料一批,合同价款20万,双方约定新业公司交货后3个月王某再付款。同时,王某以自己所有的一辆汽车(价值30万元)做抵押,约定如王某到期不能还款,则这辆汽车归新兴公司所有。为此,双方签定了抵押合同但未向有关机关办理抵押登记。此后,王某又将该车质押给朋友吴某,向吴某借款15万元。质押期间,吴某开车与人相撞,造成车辆的严重毁损,花费修理费4万元。但当车修好后,修理厂却要求吴某必须同时将以前曾欠修车厂的2万元付清。吴某拒绝,于是修车厂留置了该车辆。请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1、王某与新业公司的抵押合同效力如何?
2、如王某到期不能还款,新业公司能否取得车辆所有权?
3、王某与吴某的质押合同效力如何?
4、修理厂留置车辆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5、车辆修理费4万元应当由谁承担?
6、假设王某到期无力清偿,新业公司和吴某应如何实现债权? 答案
1、抵押合同有效,但因为没有登记备案故不得对抗第三人。抵押合同中关于逾期不能还款,汽车直接归新兴公司的约定无效。
2、不能
3、有效
4、合法
5、修理费用吴某承担
6、抵押合同未登记故不得对抗质押权人 故 受偿顺序为留置权人质押权人抵押权人
甲公司因转产致使一台价值1千万元的精密机床闲置。该公司董事长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机床转让合同。合同规定,精密机床作价950万元,甲公司于10月31日前交货,乙公司在交货后10天内付清款项。在交货日前,甲公司发现乙公司经营的经营状况恶化.通知乙公司中止交货并要求乙公司提供担保;乙公司予以拒绝。又过了一个月乙公司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于是提出解除合同。乙公司遂向法院起诉。法院查明:1.甲公司股东会决议规定,对精密机床的处置应经股东会特别决议;2.甲公司的机床原由丙公司保管,保管期限至10月31日,保管费50万元。11月5日,甲公司将机床提走,并约定10天内付保管费,如果10天内不付保管费,丙公司可对该机床行使留置权.现丙公司要求对该机床行使留置权。依据合同法和担保法回答下列问题:(1)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转让机床的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2)甲公司中止履行的理由能否成立?为什么?(3)甲公司能否解除合同?为什么?(4)丙公司能否行使留置权?为什么?
1、合同有效。
根据《合同法》第50条的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
至于董事长违反决议而签合同的行为,应由其对其他股东承担违约(决议)责任。
2、甲公司中止履行的理由可以成立,这是不安抗辩权的行使。
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不安抗辩权的中止履行是指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合同履行:(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3)丧失商业信誉;(4)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3、甲公司可以解除合同,同样也是行使不安抗辩权。
按照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在中止履行合同后,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的,应当恢复履行;如果对方在合同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可以解除合同。
4、甲公司将机订既已提走,则丙公司无权行使留置权,只能依保管合同,追究甲公司的违约责任。
因为:丙公司的行为按下款第一条的规定已丧失对该财产留置权的行使。
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留置权人行使留置权要满足以下条件:
(1)债权人持续不断的占有债务人的动产。留置合法成立后,债权人若丧失对所留置的动产的持续占有,会导致留置权的丧失。这里指的持续占有是指对留置物的不间断地占有,不仅包括直接占有也包括间接占有。
(2)债务人不按法定期限或约定期限履行债务。债权人在行使留置权前,应当在法定期限内通知债务人履行债务。债务人不在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地期限内履行义务,即构成义务迟延履行,这时债权人方可就留置物行使留置权。
(3)不存在妨碍留置权实现的法定或约定情形。债权人留置债务人的动产的权利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及合同约定,否则,债权人也不得行使留置权。
案例1:甲欠乙10万元钱,已经超过履行期限半年未还。当乙要求甲还钱时,甲说自己没钱还债。当乙请求甲变卖私家车还债时,甲说其私家车昨天为帮朋友从银行贷款已抵押银行,并于银行签订了抵押合同,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于是,乙起诉到法院,以甲和银行为被告,请求撤销两被告之间的抵押合同。问题:抵押合同是否可被撤销?为什么?
1、合同法关系恶意避债的规定在题中没有体现出来,同时,物权优先于债权的规定使抵押效力大于债权,因此,抵押合同应该有效的,乙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甲。但银行就抵押可以优先受偿,也就是说,甲的车子在偿还了银行的贷款后剩余的款项才能偿还乙。
案例2:甲乙签订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甲将房屋出租给乙,租期3年。合同订立后,甲又向丙借款6万元,并以其已出租房屋作为抵押,双发签订了抵押协议。规定如甲在一年内不能还清借款,则将房屋作价转让给丙。后甲不能还清借款,将房屋过户给丙,并要求乙从房屋中搬走,并认为甲在租期未满前将房屋出卖或抵押给他人,损害了他的利益,要求法院认定房屋抵押和买卖合同无效。问题:甲能否将租赁的房屋抵押或出卖?
2、甲完全可以将租赁的房屋抵押或出卖。合同法规定,租赁物所有权转让的,不影响租赁合同履行,同时,在转让时,承租人有优先购买权。这时乙可以向法院请求买卖合同无效,自己愿意以同等价格优先购买。同时,即便乙放弃优先购买权,丙也无权要求乙搬出房屋,买卖不破租赁。乙可以继续使用房屋至合同期满,除双方商定外合同不能解除
张某因经营需要向王某借款10万元,王某担心张到期不能还款要求其提供担保。李某在场并当即表示愿意为张的借款作保,并在借款协议上写下“如果张到期不能还款由李承担全部责任”后签章。在借款到期前一个星期,李因车祸死亡。借款到期后,张因经营亏本而无力还款,王遂要求以李的遗产对张的借款承担担保责任,而李的继承人认为,李已死亡,不能对张的借款承担担保责任。于是讼至法院。此案该怎样处理?
担保合同的主体资格已经消灭,而其继承人有没有承担担保的义务。所以,债权人不能起诉担保人的继承人。
甲企业和乙企业签定了一个买卖合同,约定由甲向乙提供一台设备,价值30万元人民币,货到10天以内付款。丙、丁两个企业愿意为乙担保,在保证人一栏里签了字。甲方于1996年12月8日交货,乙方直至97年初都未付款。甲方直接要求丙、丁支付货款和利息。问:
1、甲方能否直接要求丙、丁承担保证责任?
2、本合同没有约定担保人的保证方式,乙、丙、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丙和丁又应该怎样分担担保责任?
3、如果该合同债务已经转让,并且丙曾经口头同意、丁曾经书面同意这一转让,他们还要不要承担保证责任?
4、丙、丁除为乙支付货款外,要不要支付利息?
1、如果约定是一般保证,丙、丁拥有先诉抗辩权,甲不可直接要求,如果无此约定,甲可以直接要求。
2、乙、丙、丁是连带责任保证的关系。丙、丁为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保证,无先诉抗辩权。
3、丁要承担,丙不承担。根据《担保法》规定,保证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丙未书面同意。
4、要。根据《担保法》规定,保证担保的责任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对责任范围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
案例:甲经营需十七万元进货款,经协商,乙同意借给甲十七万元,借款期六个月,但要甲提供借款抵押。甲的好朋友丙愿以自己的房产作为甲的借款抵押物,并与乙签订了以房屋作为借款抵押物的合同,但未进行登记。由于经营不善,六个月期满甲无钱归还借款,乙持借款抵押合同找到丙,要求丙按合同履行,丙认为借款人是甲,与己无关。无奈,乙将丙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丙承担抵押担保责任。问题:(1)丙是否应该承担抵押担保责任?
(2)丙是否是担保人?从担保人角度而言,他是否应承担担保责任?? 据规定,不动产的抵押与买卖是以登记为要件的。在本案中,房屋的抵押没有进行登记,房屋的抵押权没有设立,但是抵押合同有效。丙肯定是要承担保证责任的.乙是一个独资企业(新新玩具厂),其企业生产乐乐牌玩具熊。2002年3月8日,乙因扩大生产规模缺乏资金向甲银行申请贷款100万元。甲经审查后同意贷款,贷款期限为一年,但要求为这笔贷款提供担保。乙将本企业的乐乐商标专用权(经权威机构评估价值40万)质押给银行,3月11日双方签订了质押合同并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了质押登记。由于还有60万的借款血药担保,于是乙又请了他的朋友丙丁戊为剩余的60万提供担保,但当时保证人之间没有约定各自的保证份额。2002年5月,金山玩具公司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撤销乙的的乐乐注册商鸟。裁定申请成立,撤销注册商标。乙不服起诉,驳回维持原判。此后,乙效益下滑,到2003年2月10日,宣布破产。贷款后期,甲见乙已无还款能力,于是要求丙丁戊还款,三人拒绝。2003年5月18日,甲向法院起诉丙要求其承担还款义务。1.甲乙之间的质押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2.丙丁戊应承担何种保证责任?丙丁戊能否主张自己享有先抗辩权?为什么?
3.乙的商标权被撤销后,丙丁戊又应承担多少保证份额? 4.贷款到期后,乙五偿还能力,甲可以如何收回贷款? 5.在丙偿还银行60万后,他可以去的那些权利? 6.在新新玩具厂宣告破产后,甲能否要求乙个人承担还款义务?甲可以在多长时间内行使这种权利?
第一 甲乙的质押合同有效,本案中甲乙通过协商一致为债的担保设立质押,并且登记,虽然商标被撤消但是不影响合同的效力。第二根据《担保法》共同保证人对同一债务保证没约定份额,共同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可以主张自己的抗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二十条规定,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债务人的抗辩权。
第三这个要看合同对保证责任的形式约定一般保证丙丁戊只承担60万,假如约定是连带保证就应该对此债务100万承担连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为连带保证。
第四 乙可以根据保证责任的形式向丙丁戊主张保证责任。第五 丙在偿还60万后可以想其他保证人和债务人追尝。
第六 甲可以要求乙个人承担还款义务。甲可在2年内行使求偿权。
主题:王甲欠李甲5万元,因无现金偿还,并提出以自己价值相当的一套家具(价值45000元)和一条金项链(价值5000元)抵偿,李甲表示同意。李甲的儿子李乙(13岁)偷偷将项链拿去首饰店卖了4000元。李甲向范某借款10万元经营饮食店,以家具作为抵押。范某认为家具价值太少,让李甲提供其他的担保。由于李甲的哥哥李丙是著名的书法家,在李甲请求下,李丙与范某签订协议约定:“如果李甲到期不能偿还欠款,则由李丙书写一幅作品给范某。”李甲决定对自己的房屋进行装修,因此请求邻居金某让自己把家具放在他家一个星期,结果由于水管爆裂,家具进水几乎不能使用。一年后,李甲由于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范某的借款。
(1)王甲是否能以实物抵消自己的借款?这属于民法上的哪种债的履行方式?
(2)如果李甲要求认定李乙出售项链的行为无效,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为什么?若首饰店告知李甲后两个月,李甲未作表示,则该行为是否生效?
(3)如果李丙为范某书写了一幅作品,则谁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范某是否可以将其用于展览?为什么?
(4)李甲如果要求金某赔偿家具损坏的损失能否得到法院支持?为什么?
(5)家具进水后范某是否可以要求李甲提供另外的担保?为什么? 1,实物抵债,双方通过对实物价值的评估,且双方表示认同,签署了协议,则协议有效,王甲当然可以用自己的实物来还债。同时李甲也认可了这个方式,是有效的。
2,李甲有权要求金铺返还项链,取消李乙和金铺的交易。李乙年仅13周岁,出售家里的金项链(价值5000),其行为已经超出其民事行为能力的范围,其销售金项链行为无效。故而项链所有人李甲有权要求取消交易,退还4000元并将金项链索回。但是,若金铺之后通知李甲,李甲二个月还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表示李甲知道这笔交易且并没有反对,视为李甲默许这笔交易,这样性质就发生转化,交易由不合法变成合法。
3,著作权属于李丙,范某不得在没得到李丙的许可下展览作品。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4,李甲起诉金某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院支持。
合同法第三百七十四条规定:”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5,范某当然有权要求李甲提供新的担保。根据担保法之相关规定,因为李甲提供的担保物损毁,已经不具备原先担保物所具有的担保价值,且该行为不是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李甲继续承担对范某的债务。由于家居不再具备原先的担保范围,故家具所担保的部分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对于这部分,李甲承担相应的还款义务,范某可以要求李甲偿还家具部分的债务或者要求李甲提供新的相应的担保。
2、A企业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约定,其法定代表人王某对外签订合同的最高限额为150万元。2007年4月1日,王某在一次商品交易会上,为了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代表A企业与B企业签订了一份250万元的买卖合同,B企业不知道王某违反了A企业的内部规定。按照买卖合同的约定,由A企业在2007年6月5日前向B企业提供货物,B企业收到货物后的10天内支付货款250万元。
2007年6月1日,A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全部货物的生产,6月2日A企业有确切证据得知B企业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可能无力支付250万元的货款。6月5日,B企业要求A企业提交货物,遭到A企业的拒绝,A企业要求B企业提供担保。B企业以自己的机器设备作为抵押,担保的价值为100万元,同时B企业请求C企业为保证人,C企业担保的价值为150万元。6月20日,A、B签订了抵押合同,双方在抵押合同中约定,如B企业不能支付到期货款,该机器设备的所以权直接归A企业所有,同时,A、B企业并未就该抵押合同办理登记。A企业与C企业签订了保证合同,双方在保证合同中约定,C企业的保证方式为连带保证,但双方未约定保证期间和保证担保的范围。
7月1日,A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向B企业提交了全部货物。B企业接到货物后,对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未提出异议,但由于经营状况不佳,7月10日(支付货款的最后期限)无力支付货款。7月12日,A企业向B企业要求行使抵押权,发行该机器已经由于保管不当而灭失,B企业由次获得补偿金80万元,在A企业的要求下,B企业将80万元的补偿金全额支付给A企业。同时,A企业要求C企业承担保证责任,支付其担保的150万元,C企业表示拒绝。根据上述事实及有关法律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个企业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2)A企业在2007年6月5日是否可以中止履行合同?为什么(3机器设备未办理登记手续,是否会影响该抵押合同的效力?(4)如B企业不能支付到期货款,该机器设备的所有权能否直接归A企业所有?(5)A企业应按何种顺序行使担保权利的顺序(6)A企业是否有权要求B企业支付其80万元的补偿金?为什么?
1,合同有效。内部约定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2,如果B企业不提供担保,A企业可以中止履行。不安抗辩权。3,合同有效,但是如果后面B企业又与第三人签订登记的抵押,则登记的抵押优先受偿。
4,不能直接归A企业所有,担保法有禁止规定。
5,有物的担保应当先行使对物的担保权利。然后要求C企业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6,A企业可以要求。担保物灭失的所获得赔偿应当优先给付给担保权人
2000年4月21日信利商场与丰盛食品公司签订了一份购买苹果脯5000箱的合同,总价款为50万元人民币,于5月20日之前以代办托运公路、铁路联运方式交付给买方。合同签订后,信利商场即积极筹备货款,银行同意向其提供贷款,但要求其提供担保。信利商场即以两部汽车向银行作了抵押,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但这两部汽车只值20万元,应信利商场的请求,伟达公司、百利公司及兴发公司共同为该笔贷款提供了保证担保,没有约定各自的保证份额。信利商场于4月28日取得50万元贷款后,即将该款以电汇的方式支付给了丰盛食品公司。
丰盛食品公司于4月30日收到50万元贷款,即抓紧组织货源,并于5月8日与汽车运输公司签订运输合同并将货物交汽车运输公司再转由铁路局快车发运。由于汽车运输公司工作人员的疏忽,5月8日只发运了3500箱,剩下的1500箱直到5月18日才发运。信利商场于5月13日收到第一批3500箱果脯后,经过验收,发现果脯湿度较大,其他方面的质量还可以,遂电报告知丰盛食品公司,一是要求降价20%,二是催告剩余的1500箱果脯按时运到。丰盛食品公司收到电报后,立即告知信利商场,不同意降价,并说明5000箱果脯已同时交汽车运输公司运送信利商场的情况。
5月18日通过慢车发送给信利商场的1500箱果脯,途中恰遇铁路塌方,5月31日才运抵收货站。信利商场鉴于该1500箱果脯迟延到达并已全部发生霉变,拒绝收货。该1500箱果脯全部毁损。
信利商场已收到的3500箱果脯销售情况不好,大部分都积压在仓库中。除了向银行偿还10万元贷款外,其余部分一直拖延未还。现请回答1~6各题中所列的问题:
(1)在信利商场向银行偿付10万元的贷款后,伟达公司、百利公司与兴发公司对银行的债权,应承担多少数额的保证责任?(2)银行对于伟达公司、百利公司和兴发公司3个保证人所享有的权利应当如何行使?(3)假设伟达公司向银行偿还了15万元的贷款,则伟达公司取得哪些权利?(4)对于1500箱果脯毁损的损失,谁有权提出索赔的请求?为什么?(5)对于1500箱果脯毁损的损失,应当向谁提出赔偿损失的请求?(6)设银行实现抵押权时,法院拍卖两部汽车仅得款15万元,请问,该汽车抵押价值数额应为20万元,还是15万元?为什么?(1)20万人民币。
(2)银行可向伟达公司、百利公司与兴发公司任意一家、两家或三家要求承担担保人的义务偿还银行20万人民币。
(3)伟达公司向银行偿还了15万元的贷款后,可以对信利商场享有追偿权,并有权要求百利公司与兴发公司清偿其应当分担的份额。(4)丰盛食品公司有权提出索赔的请求 因为是由于汽车运输公司工作人员的疏忽,5月8日只发运了3500箱,剩下的1500箱直到5月18日才通过慢车发送给信利商场,途中恰遇铁路塌方,5月31日才运抵收货站,全部发生霉变。
北京A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户外用品为主的国内知名户外运动用品厂商,成立于1999年初,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
该公司的产品从露营装备延伸至户外服装和专业器材,几乎涵盖了户外生活的各个方面,产品品种已经超过500多个,1500多种花色,销售终端数量超过350个。2003年通过与世界户外用品界久负盛名的美国公司握手合作后,该企业成为美国公司授权的首家本土品牌。由于每年8月至10月为外包加工服装、鞋等产品的成品入库高峰期,因此急需短期流动资金用于采购商品,增加库存。为抓住机遇,满足市场需求,A公司拟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人民币,并找到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简称中担信保)为其提供中小企业融资与担保服务。
接到担保申请后,中担信保的专项客户经理从财务、人力、市场前景等方面对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公司连续几年保持了5000万元以上的年销售收入,由超过60%的出口业务和40%的国内零售构成,自有10家连锁经营网点。由于公司的生产基地、库房以及办公场所的土地全部为租用,且其产品生产以外包加工为主,因而缺少土地、房产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反担保较难落实。考虑到该公司的品牌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其法定代表人个人拥有住宅房产,中担信保在为其出具的中小企业融资策划方案中,将该企业商标权、控股权质押和法定代表人个人房产抵押都列入反担保措施中。虽不足以覆盖贷款额,但基于企业几年来连续稳健的经营状况及中担信保对违约成本的控制条件仍然通过了担保审查,这深得企业的赞许。2006年9月,A公司在某银行成功中小企业融资1000万,不仅填补了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流动资金缺口,同时,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一条稳定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因此, 研究担保公司怎样来应对其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 包括系统性的风险、非系统性的风险, 外部的风险、内部的风险, 以及面对风险以后如何预防、控制、分散或者转移,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胜出, 保证公司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1 担保公司风险来源
1.1 外部的风险
(1)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
我们国家往往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经济战略需求, 如果在一定时期对某些行业做出了规范和调整, 往往会导致一些不太“合格”的企业难以生存, 如果这些企业恰好是担保公司的客户的话, 担保公司往往也会受到牵连。而担保公司的客户往往是各行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企业, 比较容易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这种风险就显而易见了。此外国家法律的调整也会影响到担保公司。
(2) 银行。
银行可以说就是担保公司的合作伙伴, 也是担保公司要谨慎应对的敌人。在有担保的情况下, 银行十分积极主动地向中小企业放贷, 来获取高额的利息。因此, 如果担保公司承担全部或者接近全部的风险, 而银行不承担或者只承担很小的一部分风险的话, 银行就有可能放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条件限制, 甚至是出具有利于中小企业贷款的材料, 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 套取贷款。
(3) 被担保的企业。
担保行业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于保险业, 就是存在着逆向选择的问题。即有实力、经营良好的企业不需要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 而实力较弱、经营困难的企业往往是担保公司所面对的绝大多数客户。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那些具有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往往最积极地寻求担保, 通过提供虚假信息、隐瞒真实情况等手段来骗取贷款。
(4) 国际大环境。
如西方一些国家针对国内企业的反倾销诉讼, 或经济危机等, 都会影响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营。而中小企业又是担保公司的主要客户源, 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势必会使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增加。
1.2 内部的风险
(1) 盲目追求业务量而不重视业务的质量。
要知道担保公司经营的绝不是一般产品, 而是风险, 并不是业务量越大利润越多, 如果我们的目光一味地盯着那些看似利润很大而风险更大的业务, 很有可能在短短几个合同到期之后担保公司就不得不关门大吉了。
(2) 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担保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有许多从业人员没有辨别相关行业风险的知识和能力, 再加上后期培训的缺失, 经验的传递往往靠口耳相传而不是科学的体系, 所以担保公司就很难控制他所接到的每一单业务的风险。
(3) 缺乏足够的资金储备来应对风险的发生。
随着担保公司的不断发展, 业务量的不断加大, 发生代偿风险的可能性也会不断地增加。而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只是有限的担保费和利息收入, 一旦发生了重大的代偿事件, 担保公司就有可能无力应对了。
(4) 反担保措施不到位。
很多担保公司没有采取各种有效的反担保措施, 没有和相关机构分担风险而是独自承担风险, 一旦发成代偿的话, 也是独自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就是不到位的反担保措施无法对代偿损失进行足额的补偿, 造成担保公司的资产流失。
2 担保公司风险应对
担保行业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 但是在国外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了。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应对风险的策略:
(1) 加强担保公司的领导层的素质和能力。俗话说:“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这充分的说明了领导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担保公司的领导层, 单纯的会拉关系, 管理员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出色的战略眼光, 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法律环境能够做到了然于胸, 把握大的发展方向不出错。切忌做决定的时候拍脑袋, 不干涉下级的工作, 避免因为人情的原因而做出决定, 带头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和流程。
(2)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有了高素质的领导, 也需要有高素质的员工作为配合及补充。担保行业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不同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不同, 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的问题。
(3) 制定科学的尽职调查程序。首先是针对申请担保的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和验证, 看其中是否有虚假信息。因为在实践中的却存在着大量的申保企业提供虚假的, 至少是经过美化装饰过的信息来粉饰自己的企业形象, 希望获得担保资格。其次, 要到企业实地去进行考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实地感受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评估其偿债能力, 降低可能发生代偿的风险。最后, 根据所收集到的材料, 由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来进行评估, 至少要有二个以上的负责人审核通过后, 才能最终认定该企业的申保资格。
(4) 模仿银行建立类似存款准备金的制度。担保公司从事的是高风险行业, 无论其风险管理措施如何到位, 出现担保损失的情况都在所难免, 这是由担保业务的性质决定的。因此, 担保公司要稳健发展, 就必须建立类似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们可以暂时称其为风险准备金, 进一步根据行业的代偿率, 从营业利润中提出相应比例的金额作为准备金, 一旦发生了代偿风险, 我们至少有一定的金额来弥补, 从而支持担保公司进一步的正常运转。
(5) 担保公司应该加强同行业之间的合作来提升抗风险能力。企业找担保公司来分担风险, 担保公司之间可以互相合作来分担风险。对于一些大宗业务, 仅靠单个公司的实力不能也不敢去接手, 这往往意味着一大笔利润的流失。如果有合作关系的担保公司共同来接手这一业务, 风险分摊了, 利润也得到了, 这无疑相当于通过合作, 极大地拓展了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 对整个担保行业的长期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6) 利用不同的担保制度来分散和转移风险。一比例担保制度。即担保公司只代偿事先约定好的那部分比例的贷款, 这样担保公司的代偿金额会得到控制, 银行放贷也会有所收敛, 从而也可以达到控制代偿风险的目的。二反担保制度。反担保制度可以在担保公司和被担保人之间分散风险。比如可以把被担保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土地使用权等抵押给担保公司, 也可以把被担保企业的一部分股权抵押给担保公司, 这样一旦发生了代偿的话, 担保公司也可以通过变卖这些财产来弥补一定的损失, 同时也可以避免被担保企业的一些不负责任的骗贷行为或者恶意变卖财产、改变财产所有权的行为, 更有效地去督促被担保企业履行其义务, 减小代偿风险的发生。
3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 我国的担保公司可以说在特定的国情和特定的发展阶段下, 有着种种的“内忧外患”, 但是却并不是完全的孤立无援的。目前的政府支持我们的社会力量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们有大量的国外经验可以借鉴, 随着国内人才的汇聚, 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以及我国对信用建设的重视等等, 有许多对担保行业有利的条件也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着。担保行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势必将占据一席之地, 而担保行业的发展需要担保公司及担保行业从业人员不断的借鉴、尝试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旭初.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J].经济管理, 2000, (2) .
[2]张惠, 陆岷峰.担保公司的风险类型与基本管理策略[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3) .
[3]李元香.金融担保公司风险防范的法律规制[J].消费导刊, 2007, (13) .
[4]黄燕君, 郑小胡.论担保公司的风险及其防范[J].黑龙江金融, 2004, (11) .
[关键词]公司对外担保;对比;担保效力
担保合同效力最终通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依法审查确认,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效力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适用问题。本文拟用辩论的方式阐述对新《公司法》第16条的认识,以期在争论中寻求正确理解。
为方便阐述,本文在下文中以保证这一担保形式为例。
一、新、旧《公司法》文意对比
原《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这条规定属于强制性条款。《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规定:“董事、经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60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保证合同无效。”
新《公司法》第16条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新、旧《公司法》规定作简单对比分析:
第一、规范的依据不同。
原《公司法》以法律规定的形式直接禁止董事、经理的相关行为;新《公司法》不禁止公司或者董事、经理的担保行为,而将公司担保的相关决定权交给了公司内部决策机构,规范的依据是公司章程或者董事会、股东会决议。
第二、被规范主体不同。
原《公司法》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法律所规范的行为主体仅是董事、经理,不是公司也不是公司股东;新《公司法》直接规范的行为主体就是公司——保证合同中当事人,新《公司法》对公司对外担保的态度不论是禁止、限制还是允许,指向更加明确。
第三、被担保的债务人的范围不同。
原《公司法》对董事、经理以公司资产为非股东的法人提供担保不禁止;新《公司法》用的“他人”的概念,包含了非股东的法人和自然人。
在原《公司法》的法律背景下,公司经营层违反章程或股东意志为他人担保属于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在新《公司法》的法律背景下,公司经营层违反章程或股东意志为他人担保属于违反公司章程或股东意志。
二、现有秩序下公司对外担保效力的分析
美国社会法学家罗斯科﹒庞德认为,法律必须适应社会需要,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和保障社会利益,是维持人们之间一个理想的关系。制定法及司法系统、法官的思维习惯等组成了社会的行为规则,维护着社会的交易秩序。
(一)两个案例中最高院的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曹士兵博士在介绍关于公司担保的规定时经常引用两个最高法院在原《公司法》法律背景下所作的案例:
中福实业公司担保案,最高法院判决认为:原《公司法》第60条第3款对公司董事、经理以本公司財产为股东提供担保进行了禁止性规定,中福实业公司的五名董事通过形成董事会决议的形式代表中福实业公司为大股东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的行为,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董事会作为公司董事集体行使权力的法人机关,在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对董事会在此项担保上无授权时,董事会也必然因法律对各个董事的禁止性规定而无权作出以公司财产对股东提供担保的决定,所签订的保证合同也无效。
光彩集团担保上诉案,最高人民法院裁判认为:原《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并非一概禁止公司为股东担保,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考量,在衡平公司债权人与公司股东利益冲突时,应优先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光彩集团公司董事会的表决程序采用资本多数决的形式,公司11家股东中10家股东单位委派其法定代表人担任该公司董事,一家为股东单位代表。因此董事会决议提供担保的意思表示,不违背占资本绝大多数股东的意志,该保证行为亦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为有效。关于光彩集团提出的董事会会议召开不符合章程规定,董事会决议亦无效的主张,法院认为:即使董事会决议有瑕疵,也属其公司内部行为,不能对公司的对外担保行为效力产生影响。故保证合同有效,光彩集团应对四通集团的本案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二)债权人的审查义务与表见代理
《合同法》是商事主体的交易行为规范与准则,该法第49条以法律规定的形式确立了表见代理制度,其功能在于保护交易安全与稳定。公司的意思通过管理层来表达,董事、经理在履行职务时与公司之间属于代理关系。是否属于表见代理就是审查相对人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
新《公司法》并没有规定债权人的法定审查义务,也没有设置保障债权人履行审查义务的行为规则。债权人不是公司章程的制定者,不是决策的参与者,搞不清谁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不通过案件的审理不可能查实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而公司的管理者要么是公司的股东,要么是股东所委派的代理者,熟知公司的章程规定,了解公司内部实际的决策规程,往往直接代表控股股东的意思,并且《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均规定了董事、经理违反程序提供担保导致公司损失应承担的法律后果。通常情况下债权人应当相信董事、经理对所服务的公司的忠诚与诚信。
(三)《合同法》、《担保法》中的既定规则。
股东对所投资的公司而言不是《合同法》第52条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规定中所称的第三人,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不能被理解为社会公共利益。原《公司法》第60条第3款属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新《公司法》第16条所规定的“不得违反章程”,将因违反章程规定而违反法律规定理解为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显然没有法律根据。因此即便公司违反章程或公司股东意愿对外提供担保,在现行法律下也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依照《担保法》规定,保证合同是保证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合意的结果,也只有债权人和保证人才是保证合同关系中的当事人,债务人不是保证合同的主体,而且保证人提供保证的原因和动机及保证人是否明知所担保债权的债务人是谁均不是保证合同的内容,也不因此影响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保证合同的效力。依据《担保法》第3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0条的规定,只要债权人不违反上述规定,使用欺诈、胁迫等手段或债权人不知道债务人或其他人使用不法手段欺诈保证人的,即便保证人在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保证人和债权人之间的保证合同关系仍然有效。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1条的规定“债务人与保证人共同欺骗债权人,订立主合同和保证合同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由保证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保证人其实依法难逃其责。当然,债权人不行使撤销权意味着保证合同继续有效。
(四)权利平衡与秩序维护的意义
公司最基本的经济价值就在于其具有聚合资本的功能,可以在瞬间将若干分散资本集合起来,从事任何一个单个资本都难以问津的事业,实现任何单个资本根本无法获得的利益。依据股份的多寡进行表决,有利于鼓励股东的投资热情,确定股东投资风险系数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正比关系,以补偿股东为此而承担的风险代价,具有合理性。小股东权利被漠视往往是公司控股股东及董事、经理违反诚信原则所致,绝非债权人的行为所致,小股东的合作伙伴欺负小股东,小股东参与选任的董事、经理欺诈小股东,便要公司外的其他人来承担责任这显然不符合常规逻辑。而且即便是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中小股东权利的梦想也照不进现实。
三、新《公司法》第16条之理解与适用
新《公司法》第16条解除了原有的法律禁止,强调了公司意思自治,同时提出了公司股东、董事、经理以及股东会、董事会在行使决定权时必须程序化、规范化的要求,但没有明确涉及担保效力问题,没有规定担保相对人法律义务。公司决策者如何行使决策权均是公司内部管理事务。公司不能因为内部管理不当而获得法律利益,否则将有违社会正义。
在法律适用上:1、公司经营层依照公司章程程序并在限额内或者不违背公司股东真实意愿的情况下以公司名义对外担保,属于经营层有权代理,以公司名义签订的保证合同有效;2、公司经营层违反章程规定或股东意志以公司名义对外担保的,属于无权代理行为,债权人如果存在《担保法》第30条规定的 “(一)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二)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主合同债务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欺诈、胁迫事实的”情形的,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债权人不存在上述情况的,依照表见代理制度,认定保证合同有效;3、债权人与保证人的董事、经理恶意串通骗取公司担保的,属于相对人与代理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情形,担保合同无效,由债权人与行为人自行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 曹士兵.公司法修订前后关于公司担保规定的解读[J].人民司法.2008,(1):20-27.
[2] 曹士兵.我国新公司法关于公司担保能力的规定评述—重温最高人民法院“中福实业公司担保案”[J].法律适用.2006,(6):31-33.
[3] 邓峰. 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J].中国法学.2008,(1):58-65.
[4] 征国忠.试论公司对外担保[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3-88.
【担保公司案例】推荐阅读:
担保公司担保协议书09-17
政策担保公司11-04
担保公司经验交流06-08
担保公司员工个人总结09-23
担保公司财务工作总结06-08
担保公司设立条件及流程09-12
担保公司采访发言稿10-17
融资担保公司履职报告10-22
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09-13
成都市十大融资性担保公司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