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谈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谈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谈 篇1

一直以来,思品课不受学生欢迎,上课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现象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品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改变老师教学很辛苦,学生学习很痛苦的现状,使学生愿意学,乐于知,这恐怕是所有思品教师思考探索的共性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面的一些做法误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巧妙设置话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七课《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讲授第一个问题:“感受身边的变化”,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家、家乡及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祖国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祖国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你的零花钱是如何花的?你是如何面对考试的?你会交友吗?当你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时,你会怎么办?你跟父母的关系好吗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往往热情高涨,积极踊跃发言。在讨论这些问题时,老师再导出要学习、要掌握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

二、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情景剧,指导学生表演

通过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情景,用简单的生活情节再现课文知识点,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礼仪展风采》时,让学生表演小茅的行为及课本所讲的标准的坐、立、行姿势。通过正反例的对照、比较,看哪个种姿态美,强化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理解与认识。再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开放的胸怀》这一内容时,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雪和Mary,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使学生懂得,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方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愉快的过程中学习到知道,培养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介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其直观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便、快捷、高效地演示课件,节省了教师的授课时间,并且图文、音像、表格等资料制成课件演示,也使得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直观而形象,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先播放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然后又把反映中国发展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图片、表格、影像资料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感悟、领会,认识到我们祖国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用多媒体展示反映我国买房难、读书难、出行难、看病难、就业难的图片资料,认识到我国与发达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忧国忧民意识,增强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责任感。整堂课气氛热烈,轻松愉快,效果也事半功倍。

四、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使课本知识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中去,用课本知识解释社会问题,让学生感到课本上的知识不再空洞,而是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党的基本路线》一节内容时,我就组织学生对我镇改革开放30年前后的变化展开社会调查。同学们通过亲身调查实践,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明确了我们家乡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性与重要性,从而坚定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决心。

五、案例导入先声夺人教学法

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精选与教学内容关联密切的案例导入新课,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九年级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我就引入去年11月3日开始的海协会主席陈云林访台事件,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以陈云林访台为切入点,将有关台湾问题通过讨论等形式讲解得丰满而透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整堂课在欢快而热烈的气氛中将有关台湾问题的知识点与学生分享,不仅增强了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而且加深了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六、小组合作学习法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各小组讨论完成,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既快又好。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更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创新潜能的开发。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开展一个“中华文化知多少”的小组竞赛,让学生列举方方面面文化事例,看哪个小组列得既多又全,分享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情趣、品出中华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博多精深。这样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轻松愉快,又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也深受学生喜爱。

七、创设活动情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爱玩好动,而游戏是青少年普遍喜欢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行性,筹划并组织相关的活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珍惜就起点》这一内容时,我开展一个“校园情况知多少”活动,采用比赛看谁了解知道的情况多的形式开展,并结合开展“认识你记住我”的活动,让同学互相熟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基础。通过游戏,既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其心理状态达到理想境界。

八、设置正反话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

辩论,能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能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旁征博引的能力。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这一课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方:实话实说;反方:实话不一定要实说。学生结合课本两则情景材料,引导他们把诚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认识诚信的复杂性,让学生在辩论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辩识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从而完成课文知识目标。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谈 篇2

一、在指导学生预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无疑则无思, 有了疑难, 才会去思考, 预习是教学过程的开始, 让学生在预习教材时, 提出疑问, 形成课前的心理悬念或不确定心理状态, 启动大脑的思维活动, 是预习的主要任务。如何才能使学生勇于质疑呢?

1. 用具体事例启发学生。

教师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弗莱明发明青霉素、伽利略发现惯性、鲁班发明锯等这些发明和发现, 不就是始于对日常细小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吗?这样的事例, 很容易激励学生在预习时认真看书, 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2. 用名人名言教育学生。

一些学生不愿意质疑, 宁愿死记硬背现成结论, 他们认为, 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质疑问难太费劲。学生不去思考, 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对此, 教师可讲解“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等至理名言, 使学生认识到, 疑是矛盾, 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有无质疑的需要和能力对于学习好坏, 能否成才, 关系很大。

3. 解除学生的顾虑。

对于质疑, 学生往往有三怕:一怕别的同学说自己水平低;二怕说错了, 被人讥笑;三怕提出不同看法, 得罪老师。这些顾虑不解除, 就会抑制学生的质疑精神。对此, 教师应首先自己带头消除顾虑, 鼓励学生的质疑大胆, 并以实际行动, 真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法提出质疑。这样, 学生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火花, 就会迸发出来。

二、在改进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讲究提问方法, 善于提出问题, 是进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1. 积极启发学生多问, 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我们大部分伟大的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这说明思维总是从提问题开始, 敢于提出问题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为此, 在思品课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勤思好问, 提出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 挑明认识上的矛盾, 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如八年级《走近父母》这堂课中, 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我们应当怎样孝敬父母? (2) 在这一周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3) 怎样落实孝敬长辈的计划?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智力活动就有较高的思维强度,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发挥其“不耻下问”的主动性。

2. 投石激浪, 激起思考的波澜,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教材中有的概念或原理好像浅而易懂, 学生往往以为容易就不求甚解, 轻易放过, 其实并未真懂。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容易出现的理解上的错误, 提出恰当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3.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课堂提问要灵活多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处在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 要讲究艺术性, 力求具体生动, 灵活多样,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九年级思想品德中, 教师在讲人生理想时, 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展开讨论, 让每个学生都插上想象的翅膀, 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关系, 解决理想同现实的矛盾问题。这样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 教师故意提出错误的观点, 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辩。

教师提出似是而非的观点, “把水搅混”, 意在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权威”, 善于冷静而有主见地分析事物的习惯。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弄清了教师提出错误看法的原因, 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独立性、批判性的品质。

5. 运用发散式提问方法, 促使学生多角度来回答问题。

在思品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 这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和发散思维的反映, 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 情绪活跃, 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 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训练发散性思维, 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在课堂中理论实践相结合, 深化学生的思维

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由理性回到感性, 再用感性引证理性,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循环往复, 加深理解, 深化思维,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创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去对照。

这不仅有利于理解概念和理论,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如指导学生学习违法和犯罪的关系时, 有的学生对照自己“大法不犯, 小错不断, 能把我怎么办”的思想, 搞清了“小时偷针, 大了偷金”的道理, 对“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论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2. 理论概念与实例相印证。

在课堂上把一些政治理论概念明确地摆出来, 让学生展开思维, 动脑动口, 列举大量实例去印证、说明。如讲“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这一论题时, 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举出古今中外大量的名人事迹, 论证了成功与兴趣的关系。大家热烈发言, 感触颇深。

四、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选好符合实际的、和教学重点密切相关的讨论题目, 这样的讨论才有价值, 才有意义, 才能保证有收获;选择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 才能引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选择的题目难易适度, 讨论才能进行得热烈而顺利。通过开展讨论或者辩论, 学生不仅表达了对问题的见解, 而且阐述了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 可做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学生通过思考取得一定成效, 会更加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五、在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重视传授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会学生思维, 即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授予学生。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按照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 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讲课时, 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 更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说明自己分析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谈 篇3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教学评价;有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37-1

一、从教学过程来评价

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以“学生为中心”。 当前,正值倡导的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唱主角,教师的“讲”要少时候,于是我们许多老师就更是“惜语如金”了,能不说就不说,说就说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当然就是能考高分的一些东西了,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当然是能省就省了。所以,如何用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完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益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性质的首要因素,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结合,倡导合理灵活利用各种课堂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所以在新课堂中教师教学思想应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少教师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理论上都明白,但实际操作却与初衷相去甚远,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突出什么重点,要解决什么难点,怎样达成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样读、怎样理解都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走。有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问”,一堂课老师的提问多达二三十个,其中有些问题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如此多的提问学生怎么有足够的时间去研读课文,去独立思考和探索,最终教师所提问题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这样的课不论教师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教学工具(图片、录相、多媒体),也不管教师采用了怎样新奇的教学手段(听录音、看录相、做表演),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课堂。因为表面上是学生为中心,实际上仍然是教师为中心,其核心是“传递”和“灌输”。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不仅要在教学思想上“放得开”,而且要在教学行为上“放得下”。

3.师生互动有效。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乃至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课堂上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缺失,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相互间的欣赏与合作,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益。同时,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之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缺失也是不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的。

“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包括教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课堂上的答问、讨论、填图、作业练习训练等。有些课看上去学生思维很活跃,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事实上学生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缺乏学生活动的课决非一堂好课。有的课学生的肢体虽然动的多,但学生不是主动的动,而是被动的动,或者是没有思维的乱动,这样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表面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动”是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使他们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一种跃跃欲试之中,这种“动”才有实效。

二、从教学效果来评价

1.看知识掌握情况。 一课一得这是我们对一堂课的起码要求,好课要使学生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一桶水和一杯水,不仅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知识储备上,更要看学生对这一杯水真正接收程度,还要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完整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2.看学生反思的空间。 新课堂教学对教学环节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整合,即给学生反思的空间,应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对一堂课的小结。是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完完整整的总结?还是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归纳?这是新旧课堂又一评判标准。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归纳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做法,虽然学生总结的不是那么完整,不是那么规范,也许有不少的缺陷,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己体验,自己进步的重要途径。

三、从促进学生成长来评价

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发展最重要的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缺乏课堂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成长,相反,它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某种抑制作用。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能够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充分活动,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和师生互动关系。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初中思品课例分析与教学 篇4

【课例一】:男生女生——思品 “参与探究型”课堂结构初探

我将《男生女生》一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定位为“参与探究型”课堂结构,在新授课中,应用“参与探究型”课堂结构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以发现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是:问题----探究----概括----答疑。

《男生女生》一课的设计以梦幻般朦胧美为情感基调,具体针对青春期学生容易遇到的种种困惑,探讨男女生交往的恰当方式,使学生懂得男女生交往的基本言行规范。教学设计遵循“由情而理”、“由理到行”的思路,将课堂教学设计为三大部分:花季邂逅(导入)、花季感悟(认知)、花季祝福(践行)。花季感悟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又设计为花季之雨、花季思雨、花季风铃即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既有明晰的思想主题,又有开阔的生活视野。淋着青春之雨、享受着青春思雨,听着青春风铃,送出青春祝福,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究。

接下来与大家交流下具体内容上的设计方案和处理方法。

一、花季邂逅即导入部分:

“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部分在《相逢是首歌》的美妙音乐中设计男女生握手的小游戏,将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可在深刻的亲身体验中明白课堂讨论的话题;在短短的一、二分钟內就能达到师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感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的多重功效。

接下来设计一个过渡活动:涟漪和明明童年玩乐的美丽回忆。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几点考虑:一是,导入语点出男女生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羞涩、腼腆,因为学生难免有些紧张或情绪波动,轻松的音乐和图片可以缓解学生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到下面的角色互动;二是,保持故事情境的完整性,不至于情节过渡突兀;三是,为了将他们童年时代与中学时代异性交往作鲜明的对比,更好地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尽快引向深入。

二、花季感悟部分:

以学生的生活事件或遭遇的真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大体上以情境呈现·探究·践行为路径,动态生成并趋向“问题解决”。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1.情境的设计。从情境设计内容上看,选取青春期异性交往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害羞交往、过密交往、面对所谓“爱”—这种美好心意表达无所适从。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将涟漪和明明的交往经历和困惑的故事情节化。这样层次清晰,既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易于引发学生共鸣。另外让学生以旁观者的心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可以避免学生讨论的尴尬和羞涩,跳出自我约束的圈子,老师也勿须担心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这样才等于把“问题解决”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学生才能最终成为“理智的决策者”。

2.问题的设计。老师问什么呢?主要问“四点”:重点、难点、疑点、思维点;怎么问?基于两个思考点:精练易答、值得推敲的问题;确保课堂没有无效问题出现。

如根据三个情境提出三个问题: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质疑涟漪和明明可不可以交往?交往过程中明明邀请涟漪单独去生态公园游玩,该不该接受?涟漪收到了明明“爱的小纸条”,能不能接受对方心意?这些都是针对重点、难点、疑点、考虑到学生的思考角度提出来的。通过创设两难问题,层层铺垫,清晰自然地引发讨论男女生可不可以交往以及怎样交往的问题。

3.注重对矛盾冲突的探究,尝试“问题解决”。借助情境和问题的设置,已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况加以提炼或缩微,接下来就是怎样让学生探究、思考、判断、选择,实施“问题解决”。因此设置了不同的探究环节。主要采取小组合作讨论;老师适时引导;对于冷场、语塞巧用过渡疏通的方式来突破。

如第一个探究活动:男女生该不该交往?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讨论,一句简短的过渡语,“曾经单纯的友谊,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似乎是已逝的昨天。现在的他们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还要不要继续交往呢?”将羞涩的问题诗意化,激发学生大胆地说出碰撞的思想观点。

课堂上学生遇到卡壳、分歧时要巧引导。要定下神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轨道”发展,以求课堂顺利进行,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如对于纸条**,多次课堂尝试提问“他们是该接受还是拒绝对方的心意呢?”学生很茫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防微杜渐,能够在真正遇到这样的困惑和想法时,知道该怎么做。没有老师深入的引导、学生心理上无所顾忌的放松,不会有学生思想的碰撞和真实想法的表露,也达不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态正视并能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呢?

首先,设计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讲出涟漪和明明的,其实也正是学生自己心中的想法。

其次,让孩子在中学时代的背景音乐中探究这个问题,巧借涟漪的小诗道出正确的做法。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强加的接受,学生感觉就像在课堂上和自己的贴心朋友对话一样,达到水到渠成的情感体悟和交流。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进而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使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更加彰显。

三、花季祝福部分:

花季祝福共设计两个环节:花季寄语和心灵作业。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认知理论,它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知识内化上升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接着我们就该思考我们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没法解决怎么办呢?设计青春祝福和寄语环节,将父母、老师的真正想法带进课堂,让我们的孩子真正了解父母、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排除他们的警戒心理。同时也能达到素质教育提倡的家长、学校、社会的三结合教育。

“心灵作业”环节的设计,也为同学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提供了一点解决的建议,疏导学生勇敢地面对青春期的问题,坦然地解决这些困惑。达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承受到主动解决的实际效用。

【附】:

《男生女生》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人版思想品德第八课《男生女生》。

【教学设计理念】

1.通过qq邮件方式创设情境和两难问题,引导学生个体体验,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和学生三维目标的生成相统一,构建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归还学生表达、争论、质疑的权利,积极构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课堂。

3.正面引导为主,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和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

4.综合灵活地采取讨论、亲身感受、角色体验等,使课堂既生动活泼,又充满理性思考,激发学生反思。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遵循“由情而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分为三个层次:花季邂逅、花季感悟(花季之雨、花季思雨、花季风铃)、花季祝福。每个层次均相应设计了学生活动,既有明晰的思想主题,又有开阔的生活视野,力求在轻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交往,懂得男女生交往的基本规范,建立健康向上的异性关系。

2.知识与能力:掌握男女生交往的恰当方式,指导自己与异性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往困惑与冲突,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3.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呈现青春期存在的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会出现的普遍现象;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诗歌朗诵、音乐欣赏、优美的图片和文字、巧妙的问题设置等消除青春期孩子对敏感话题的害羞心理,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男女生正常、健康交往的方式、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走出交往困惑,把握好男女生交往的“度”。

【教学方法】

1.角色体验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

3.情境教学法

4.讲授法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课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花季邂逅)

握手小游戏导入新课。

二、新授课(花季感悟)

(一)鼓励、提倡男女生之间正常、健康的交往

1.花季之雨

(1)童年回忆:播放自制视频涟漪和明明的童年世界。

(2)情境展示:涟漪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明明是班长,工作关系他们会经常接触,可是涟漪看到他就会脸红,同学们也会指指点点的,该怎么办呢?

(3)提出问题:男女生到底该不该交往呢?理由是什么?

2.花季思雨

小组讨论。

3.花季风铃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老师概括引导男女生应该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二)男女生交往的恰当方式、方法

1.公园之约

(1)花季之雨

①情境展示:一个星期六下午,留言板上明明的头像闪动了,竟然单独约涟漪去生态公园游玩,该如何是好啊?

②提出问题:你觉得涟漪是应该接受还是拒绝呢?如果应该,应约过程中是否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果不应该,理由又是什么呢?

(2)花季思雨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总结:男女生可以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还须掌握恰当的方式。

①提倡群体交往。

②交往时注意安全。

③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掌握分寸。

④把握好交往的时间、场合和频率。

⑤自尊自爱,语言文明,举止得体。

2.纸条**

(1)花季之雨

①情境展示:今天我收到了明明的小纸条:涟漪我喜欢你,我们交往吧!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该如何处理呢?

②提出问题:涟漪该如何对待明明的这份心意呢?

(2)花季思雨

①角色体验:请男生来猜一猜,明明送出小纸条后,有可能有哪些心理活动呢?再请我们女生猜一猜:涟漪收到小纸条后,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②歌曲《中学时代》欣赏。

③歌曲欣赏过程中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异性的爱慕心意?

(3)花季心语

诗歌朗诵(所有女生一起朗诵涟漪写下的心情小诗,送给明明,也送给所有的同龄人。)

(4)花季风铃

小组讨论选择最佳拒绝男女爱慕之意的方式。

三、品味课堂(花季祝福)

(一)花季寄语

父母、老师的青春祝福(现场采访或视频形式展示)

(二)心灵作业

1.将青春烦恼写下来,向你信任的人求助。

2.将自己的点滴青春感悟写下来,珍藏在宝贵的青春纪念册里。

四、结束语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谈 篇5

当前初中学生很多不喜欢思想品德课,都说思品课枯燥、乏味,说教的意味很浓,从心底里非常抵触,导致《思品》课教师很是头疼:一方面学校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却考得一塌糊涂。我认为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使思品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思品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引起内心的共鸣,产生不了思品教育应有的效果,这就导致当前思品教育缺乏实效性。一场“课堂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化”的话题,在品德教师队伍中开始热议。我认为:课堂应该回归“常态”。因为,常态课是一种平日教学中常见的课,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课,也是一种最讲究实效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课堂、体验活动、课堂资源、课堂评价等方面展开常态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智慧灵动的课堂。笔者根据多年的思品课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生活课堂”常态化

“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品德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的生成点。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力求让初中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鲁洁教授也曾用“回归生活”来概括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品德教师潜意识里有“生活课堂”的理念,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还原成“生活”。生活是课程的本源,学生的常态生活更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只有走进学生生活常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生活贴近常态生活。如:在上《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时,我面对的是一所乡镇初中,民工子女较多,学生来全国七、八个省,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与本地的学生相比就有所差异。然而,老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到:正月初一“拜年”活动,正月初五“接财神”活动„„。课堂上,有的学生坐在位置上发呆,只听老师在涛涛不绝地讲过年的快乐和喜庆。可同学们仍然很纳闷,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本地的这些过年习俗。这样,学生没有生活的经历,没有贴近孩子的生活,他们怎么会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呢?事后,老师进行了深刻反思。原来,老师讲的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后,老师进行了补充教学,在另一个班教学时就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让学生再来说他们家乡的春节是如何过的?同学们自如地说:过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服,向长辈拜年,有压岁钱,扭秧歌,跟父母去赶集的都有,到正月十五还有“猜灯谜”“闹元宵”活动呢?在发言中,学生就感受到春节的喜悦快乐。

再比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活动一: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父母的生日和属相、爱好兴趣、喜欢吃的菜、上班所需时间、父母最担心的事等一系列内容);活动二:说一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为你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能说出一部分内容,有些学生说得很平淡,在此时播放Flash动画歌曲《母亲》,用生动形象的视听作品来感染、教育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感恩的理解,以此总结父母的优点,达到比泛泛说教好得多的教学效果。活动三:生活体验:播放公益广告片《洗脚》,让学生谈自己给父母洗脚后的感受。生动的画面,真实的材料,使学生如临其境,形成直觉的 1

情感体验,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谈给父母洗脚的感受,叙述得很真实,也很感人,给那些没有给父母洗过脚的同学上了生动的一课,比老师说教的效果好得多。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既避免了思品课过去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实践,我感悟到:生动直观、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因此,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不能是书本的简单讲解,更不能回归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常态生活,让课堂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

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课堂”常态化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超市,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购买蔬菜等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将自己购物的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学说,我在购物时注意到尽量购经济适用的物品,有的同学还介绍了购物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营养。当老师提问到:购物时还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购“三无产品”。师紧接着问:“什么叫‘三无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和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同学们通过走进超市,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七年级《规则》一课时,老师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了解安全常识,注意交通安全,懂得上学放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在收集交通标志的过程中了解交通常识。课前,老师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到街道上观察、体验、感知。学生通过听、看、学、收集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应如何过马路才安全。在课堂上,学生还当起了“小交警”,告诉同学们过马路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要识别红绿灯的作用,行人应靠右行走等教学内容。如果这节课就按原本叙说,那么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怎么也感受不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在课前课中,学生通过“认识交通标志”、“学做小交警”、“唱儿歌”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知识,落实了行为。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真实地感知到什么是规则及规则的作用。这种感知不是由老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主体参与体验获得的。

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让学生真实体验,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态生活,让学生真正感觉学习的快乐。

三、善于捕捉课堂资源,让“真实课堂”常态化

《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好常态课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但也不能重用教材,照本宣读,一节课书不离手。应该挖掘生活资源、学生资源,捕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就会让品德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捕捉课堂“意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学《关爱生命》一课的“说说你的心里话”环节时,黄××同学泪流满面,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流泪”感到不知所措。立即走到他身旁,用手温柔的抚摸着他的头说:“这

位同学刚才听了我的心里话,肯定有感人的肺腑之言要和大家分享。”黄××含着泪向大家讲述了老师和同学帮助他一家度过难关的真实而感人故事。原来,他的爸爸是镇某企业的一名优秀员工,由于常年劳累过度,积劳成病,得了重病去世了。学校组织了一次“关爱他人”的捐款活动。老师听了他爸感人的事迹,并对黄××同学说:“孩子别难过,困难是暂时的,坚强些,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会伸出温暖的手来帮助你的。我要向你爸爸学习,你爸把自己的一身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真伟大!”话音刚落,我拿出一张百元钞票,递给这位同学。课堂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一场感人的一幕,一次意外的收获。老师巧妙地用好身边的资源,正是因为运用了真实而独特的教学资源,才有了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才激发出他们心灵深处最真挚的爱。

四、善于评价学生表现,让“发展课堂”常态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就是要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的课堂,老师评价的声音“虚”而“浅”。甚至,学生间相互评价也“少”,有的评价过于形式化。还有的课堂不管学生做得多么漂亮,说得多么精彩,老师送给孩子的只是“好”“不错”“你真棒!”的评价,没有启迪和激励的话语。这样有失常态课的要求,更无法激活课堂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教《男生女生》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优点。有个男生找了四个优点,教师一边高兴地说:“祝贺你找到这么多优点,我真为你高兴!”一边伸出双手与学生热情相握,学生此时相当激动,很郑重与老师握手。接着,又有一个女生说找到了八个优点,这时教师先也是笑容满面,然后却出人意料地说“怎么样,来个拥抱,祝贺一下?”随后师生亲切拥抱,顿时,教室里掌声、笑声汇成一片,不知不觉中,一个课堂高潮就这样生成了。此外,课堂上老我还经常用“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是敢于探索的好学生”、“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学生”„这样的赞赏和评价,激发和保护了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真实而感人评价,让课堂充满了活力,焕发了生机。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谈 篇6

—— 湖南师大版初中思品课《畅谈理想》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

我在执教《思想品德》(湖南师大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节《畅谈理想》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理想进行描绘,并让学生在自己创意的基础上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个女学生在专注地画着一棵棵小草,一个男生则聚精会神地描绘着一个乌龟。我自认为他们在做与学习关联不大的事情,于是善意地示意他们要参与小组活动。热烈的讨论结束后,学生们踊跃展示自己的创意,有的学生说他的理想是做茫茫人海中的一棵树,为他人托起风雨,顶起霜雪;有的学生说他的理想是成为滚滚江河里的一滴水,载上航船,荡尽污垢;还有的学生说他的理想是成为浩瀚苍穹中的一颗星,缀于天幕,闪烁着光,虽说光很微弱,但能为他人照明;还有的学生说他想变为芸芸众生中的一条龙,力争上游,撑起一片晴空„„我被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吸引着,也被学生们的大同理想而感动着。这时,我看见刚才躲在墙角画乌龟的男同学的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是否让他来展示他的理想?说实在的,我有点犹豫,因为乌龟在我们乡村被称为“王八”,是无能的象征,难道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只“缩头乌龟”?他的理想会不会与我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他的回答会不会与我的导行目的发生遭遇战?但我又想,如果因怀疑他与我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而不给他发言的机会,那么就有可能抹杀学生的灵感,就会销蚀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也许一个精彩的瞬间就会因为我的主观武断而错过„„经

过瞬间思考,我还是让他上了讲台。他把画好的乌龟放到展示台上,台下的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个学生失声道:“啊哦,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只乌龟!”有的学生大笑起来,我有些担心,心里暗暗后悔。只见他红着脸、清了清嗓子,庄重地说:“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专门研究乌龟,因为乌龟是长寿的、健康的,我希望我的研究能给人们带来健康,让天下的人都长寿”。听完他对理想的描述,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我暗自庆幸:幸好给了他机会!

最后,我想到了那个画着一棵棵小草的女孩,她的未来蓝图和设想为什么不拿来展示呢?我点到了她。她有点局促不安,胆怯地说:“老师,我把我描绘理想的图画交给您,您去领会吧,我怕理想太卑微,让大家笑话。”捧着她交到我手上的图画,我的心有点沉重,“卑微”一词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理想远大、做伟人是对的,当平凡人做普通事也应该是对的。不能让学生有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于是,我轻轻地问她:“能让大家对着你的图画说出你的理想吗?”得到她的肯定后我一边展示着她的图画,一边赞美着:“很有生命力的小草啊!”“大家能帮她说出她的理想吗?”有的同学看了图画说,她的理想也许是要像小草一样做平平凡凡的人;还有的同学说她也许要像小草一样坚忍不拔,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于是我引领大家思辩,让学生明白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和做一个平凡人都是很不错的,只是不同的理想可以铸造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才是七彩的人生。

放学时,那个不愿意说出自己理想的小女孩给我送来了一张小卡片,卡片中这样写道:“老师,谢谢您!您让我这个自卑的学生觉

得再不卑微,是您给我种下了智慧之火,尽管我不是很行,但我也会放飞我的理想,像小草一样尽力长出真我的风采。”

【反思】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回归课堂

课堂本属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这一堂思品课中,我只在“导” 和“ 启”上做文章,扮演点拨、诱导、启发的角色,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给足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都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发挥,让每一个生命的智慧之花绽放。学生的创造天性得到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言辞、新颖独到的观点、表现出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地超乎了我的预料。对待那个画乌龟的学生,我没有用成人的眼光去否定他,而站在儿童的视角等待花开的声音,让他的异类思维与同学们的思维产生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回归了课堂,成了课堂的主角,唱响了一曲动听的理想之歌,从而恰到好处地达到了学文、明理、导行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教学机智,适度因势利导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这时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地改变自己的课堂预设,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同学思辨,做到因势利导。这节课中,画小草的女孩的“理想卑微,让人

浅析多媒体与初中思品课教学 篇7

想品德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 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 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 富有情感的声音, 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 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宽师生互动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 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 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 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 针对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 甚至争论, 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 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 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二、运用多媒体, 构建新理念下的思想品德

教学体系

1、变灌输为感悟———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课程标准》强调“避免单纯传授和死记硬背的倾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知条件,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从中得出正确的道德结论, 从内心引起道德动机, 自觉地履行道德准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 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领悟道德知识, 接受道德观念, 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效应。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 是坚持正面引导, 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 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 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 理解某种道德规范, 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音像教材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 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 在教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任长霞.李向群等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 从而使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3、充分发挥网络资源, 彰显多媒体优势。

在学校具备网络资源的条件下, 思想品德教师应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如利用网络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制作教学课件, 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特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利用网络建立网站、资源库, 进行远程教育, 使优质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等。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创设, 为后续环节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4、灵活运用多媒体, 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开始, 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 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 教师可先从“无意注意”入手, 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 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注意,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 学生“无意注意”不可能持久, 且极易受到干扰, 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 通过促进师生互动, 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问题。在教学结束之前, 也可通过多媒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让多媒体走进活动课,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谈 篇8

关键词: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开展;思品;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时效性很强的科目,它承担着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成长引导等多方面功能,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成长环境、身心特点息息相关。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在思想性格上更为叛逆,尤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因此初中思品教师应当将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生活因素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与开展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如何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性开展有效的思品教学工作进行叙述。

一、立足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的思想状态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对于思想品德教学而言,能够运用教学工作对学生开展渗透引导,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困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教师要结合日常教学工作,仔细观察、全面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为导向,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引领功能。例如,刚进入初中的新生面对学习生活压力节奏明显有别于小学阶段,初一年级有些学生出现了明显不适应。有些学生因为思想上的不适应而产生一些退却心理。在《走进中学》一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进入中学后的感受,在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或困惑,然后从人生成长与学习经历的阶段入手,让学生对已经开始的初中生活充满信心,明白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告知学生,作为初中生要以更高的要求对待自己,无论是学习上更加勤奋,还是生活上更加自理,以及思想行为上更加成熟等等。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大胆的讲述自己目前面对的难题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对策,教师点评的方式,为学生树立信心。一堂普通的思品却走进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思品课对他们思想的引导作用,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因为所有教学活动都是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以环境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環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在同伴压力与盲从心理的驱使下,被不良诱惑迷惑,有调查表明,八年级上学期这个阶段也是小团体易于形成及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因此如何抵制不良诱惑、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育成为必需。思想品德教学中也要着眼于学生生活环境方面的因素,巧妙设计组织思想品德教学,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一念之差,一步之遥》教学中,我没有按部就班进行教学,首先和学生探讨我们生活中哪些场所、哪些事情比较有吸引力,或者学生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

三、注重学生的精神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不能强行,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感受、理解和领悟,透过对以往知识经验的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才能内化成为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使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以活泼多样的呈现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

四、结合家庭生活环境开展教学活动

初中生性格更加叛逆,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父母之间容易出现代沟。怎样消除学生与家长沟通的障碍,使他们能够了解体会感悟父母的关爱,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题。教师以思想品德教学为抓手,结合学生的家庭环境做好学生教育疏导工作。在《跨越代沟—走进父母》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和父母共同完成一项调查问卷,侧重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内容、父母的出发点、子女的心理认可程度与思想活动,针对同一项事情将父母与子女的观念想法总结罗列出来。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这方面进行专题讨论,特别是产生抵制、逆反心理之后,所采取的哪些行为和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驰。针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从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到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学生在思想上能够更加理解父母,消除叛逆心理。正因为有了对父母的理解,才可以消除学生对父母的偏见,能够和父母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这对于初中生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大进步,可以缓和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与温馨的校园氛围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性 篇9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新课程思品课教学主要突出育人育德要求,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或教学的社会价值。那么如何提高思品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客观性。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而定,不能具有随意性。第二,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内在统一。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学中需要优先考虑和实施的课程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的空间与时间。第四,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合理处理教材。其一,依据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重新编制教学顺序。其二,要研究如何教,教什么,把教学内容分成讲解部分、讨论部分、学生自学部分和学生活动部分。既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要注重以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来充实教材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第一,教学方法多样。在实践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有: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和讲授式教学。而体验式学习是现在初中思品课常用而又效果较好的方式。

第二,情境体验。体验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或者一定的情景,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或亲历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是“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师在实施体验教学时要注意:其一,情景设计要得当。情境设计要有真实性,确实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并能从中获得感悟,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加强反思,引领感悟。第三,教学活动中设问的有效性。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设问,是指课程在提炼内容目标、呈现教学内容时通过精心设计而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必须与情境有关;设计的问题必须根植与学生的生活;教学设问要有深度:能启迪学生思维,能追问;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四、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其一,评价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运用中肯的语言及时点评,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有效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具有激励性、增值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其二,归纳提升的有效性。采用情景教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课堂,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情境+问题”的归纳式教学中的归纳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形成,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一点,如果学生归纳的不到位,教师要补充;学生归纳好了,教师要重点强调,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谈 篇10

武鸣县府城二中 覃 明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根本问题。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具有显著德育性质的课程,学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关注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品德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志,则国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大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更应该大力提高未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具有显著德育性质的课程,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有着突出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学生道德心理成长的关系

1、初中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在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受时代和社会影响,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有着健康发展的较高潜质,如创新意识较强,讲求实际,渴望成才,希望国家富强,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较强,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其心理发展又呈“半依赖、半独立型”特征,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行为失调现象,法制观念淡薄,劳动观念不强,容易形成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甚至违法犯罪等品德问题。因此,关注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并给与帮助和指导是必要的。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新编初中《思想品德》是一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材学本,德育功能非常突出,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中充分体发挥本课程的德育功能。

二、在教学中积极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凸显学科德育功能

在社会普遍重智育轻德育的氛围里,作为学科一线教师,一方面我们感叹学科被边缘化,仅仅为升学率而教;感叹学生知与行的脱节,仅仅为分数而学。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努力探索,力求从学科课程规律和特点出发,体会课程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学科“德育效能”的理念贯穿教学过程,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要求,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功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级分类地类的界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具体内容目标。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应当有课程目标体系意识,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角度理解,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是让学生处于品德他律状态,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则让学生进入品德自律境界。因此,落实学科德育功能必须优先设置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精心备课,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确定并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资料选择,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教师理当认识到:

其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优先目标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师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到学生身上的,它是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时要能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其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细化是目标落实的基础。课标中的分类目标不等于教学中的课时目标,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课标分类目标为指导,理解和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设计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例如,在“做诚信的人”的课程设计中,有老师这样确立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转变”学生实现从谈到诚信问题时的灰色心态向积极健康情绪的转变。(2)“认同”学生认同诚实守信对于提升自我价值,抓住人生机遇具有重要意义。(3)“渴望”学生从抱怨社会、等待社会,转化为渴望拥有诚信人格。这其中的“转变”主要体现了情感的变化,“认同”是一种态度的形成,而“渴望”拥有诚信的人格则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总和方面的表达。

2、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出来要能被学生认知和接受,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所以教学过程要讲究方法。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巧妙得当,可以改变学生认为思品课无趣讲大道理的错误认识,实现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课堂德育的实效。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德育功能。如初一上册第八课《拒绝诱惑》第一框《身边的诱惑》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案例教学法,向学生介绍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巴哥小岛上的“沥青湖”,平平静静却每年都要吃掉大量动物,引导学生在惊叹的同时反思现实生活里自己面对诱惑应有的正确态度。思品课的案例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值得我们深挖掘,引导学生自己从案例中悟出道理,使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育人作用。同一框题讲述金钱的诱惑则运用情境教学法。设置体彩经营店工作人员替朋友购买彩票,幸运得中特等奖,面临把中奖彩票归还朋友和隐瞒真相把自己未中奖彩票给朋友的选择情境,让学生做出选择,并说明选择理由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引导学生在情境问题的讨论中明白面对金钱要取之有道,体会诚信是美德,认识社会敬重品德高尚的人。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达到“自我情感升华”、“个性完善”的内化和外显,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践行。

此外讨论式教学法、体验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等的运用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寓知识教学与品质培养于活动中,不知不觉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德育功能。要说的一点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引导、启发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在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在矛盾冲突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社会规范、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主流价值标准,真正得以内化,形成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好的思想品德。

3、以作业测试为载体,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品德意识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作业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情感目标型的作业较清晰的展现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

有老师设计作业:王某已近高龄,身上患有严重疾病。其四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由于积蓄都花在帮儿女们成家立业,此时王某已无力求医。王某要求4个子女拿钱帮他求医,但子女们认为父亲年龄很大,且花钱不一定能治好,都拒绝。结合材料谈谈你将如何劝说王某的子女为父亲治病?

生甲:你们的父亲不仅赋予你们生命,而且哺育你们成长,教你们做人,你们应该将心比心。他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你们付出了很多,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你们的孝敬。你们应该挽救父亲的生命来报答他对你们的爱。

生乙: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重,不孝子孙常常被人谴责。你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为避免谴责,你们要挽救父亲的生命。

生丙: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这是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你们不履行赡养扶助父亲的义务,是要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的。

„„

这种作业既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检验了学生孝敬父母这一品德情感意识,是值得我们教师借鉴的。情感目标类型的题目,有助于我们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许仅限于作业试题中,而没有真正的道德行为表现,设计实践型作业或能弥补这一不足!思想政治教学离开生活,必然枯燥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交流、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如初一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训练,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件关心他人的事、爱心助残活动、绿色环保行动、定一个孝敬父母日、找一个家务劳动的岗位等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深体会到:实践型作业比之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是一种突破,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能将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但不能量化对比而被应试之门卡住,还在努力尝试之中。

4、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督促学生形成自觉践行道德的意识

评价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制度),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因素)和个体差异等弊端。这导致教师教学重知识目标,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重品德知识的记忆,轻品德意识的树立和品德践行的培养。(如之前说的,书面作业优于实践性作业!)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首先,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实际,容易挫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智力不够可以通过品德弥补,而一个人品德不行则无法用智力弥补!除了考试法,我们还可以采用观察法、激励性评价法、成长记录袋法等检验学生的品德发展。其次、改变单向的评价制度。单向评价制度中被评价者无发言权,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应付心理。应该提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再次,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当然,评价方式的改变先要转变评价理念认识。要知道评价不是定优劣,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知道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会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人格发展。评价要能在潜移默化中是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逐渐固化为学生的行为表现。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引用某位教师的话,“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则是: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芽、形成阶段,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无私奉献的人、开拓进取的人、独立自强的人、诚实守信的人、奉公守法的人、主宰命运的人,即具有新世纪健全人格的新一代。这样,我们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丽的颜色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下一篇:幼儿园个人期末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