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命说明书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体生命说明书(共10篇)

人体生命说明书 篇1

本章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教材中设计了“观察与思考”、“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科学·技术·社会”、“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此外,还有大量的图文并茂的编写处理。这些都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本章的“探究”栏目,就不单纯是要求学生开展测定反应速度的活动,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由此增强学生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又如,第二节的“资料分析”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各神经系统组成部分受损的案例后,分析并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面,除了有传统的预防近视等知识外,第一节还安排了“课外实践”栏目──向盲人献爱心、第一节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介绍了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等内容。此外,图文并茂则更是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形式。以上这些都是本章教材编写的特点,希望教师们重视并在教学中将这些栏目与课文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传统教材相比,本章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有关结构及生理机制等内容都做了适当的简化,如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的类型等。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要求全,避免过难过深。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每课时的教学都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由于本节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本节教学可以安排3课时,其中,耳和听觉、其他感觉器官以及技能训练等,可安排1课时。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处理好章、节引言中的设问,如“你是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想一想你吃饭的情景,当时你都感到什么?”等,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表意见,在学生有成就感的时候引出感知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的知识。

2、对于眼球结构的认知,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装有胶卷的照相机与眼球以及观察和分析图iv46的方式来完成。如果学生有要求的话,可以适当补充介绍脉络膜的作用。

3、对于图iv47的解释,可以参考物理学中的小孔成像原理及实验装置,但要在小孔处放置凸透镜,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使人失明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进行概括,教师要注意渗透关怀盲人、帮助盲人的意识。

4、在引导学生分析图iv48及进一步探究人的瞳孔大小能否改变后,如果学生需要,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知识。

5、有关近视及其预防的教学,建议教师仍利用小孔成像装置,但要加以改造。可以在小孔处调换不同凸度的凸透镜,引导学生观察成像位置的变化,以此理解晶状体负担过重,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近视眼的原因。然后,可用铁丝围成有开口的椭圆形,将开口处与凸透镜处相接,与开口相对的铁丝部分相当于视网膜,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简易的眼球平面模型。当用力使铁丝变得更加椭圆时(示眼球轴向变长),如果凸透镜凸度不变,那么所成的物像就会落在铁丝(视网膜)的前方,这是近视眼的一种成因。有关近视的矫正,仍可利用上述演示装置,在凸透镜前加一凹透镜,让学生观察成像位置后移的现象。这种直观教具的使用,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关于预防近视的教学,可先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平时采用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对照图iv50交流感想,以达成共识。

6、关于耳和听觉的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观察与思考”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耳和听觉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识图(图iv51或模型)来认知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最后可通过请学生叙述导致耳聋的原因,来加深理解。

7、关于听觉形成的教学,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进行概括总结的方式进行。同时教师应注意挖掘该部分教材中的尊重聋人、关爱聋人、加强自我听力保护等方面的内涵,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

8、关于观察与测量的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应在课上完成。这个栏目的内容同样是本节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有益。关于向盲人献爱心的课外实践,教师应做到有布置、有组织、有引导、有检查,最好能亲自参与。

1、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

近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假性近视,也叫调节性近视;另一种叫真性近视,也叫轴性近视。中、小学生眼中的晶状体弹性强,调节力大,当物体(如书本)距离眼睛很近时,也能看得清楚。但是,如果他们的读书、写字等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采光、照明等条件不好,总把书本放得离眼很近,眼中的睫状肌总是处于收缩状态。久而久之,睫状肌发生持续痉挛,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肌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这就造成了假性近视。中小学生的近视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引起调节紧张的因素,视力可以好转或恢复到正常。但是,如果不加重视,则睫状肌的痉挛就不能解除,变凸的晶状体就不能恢复正常。再进一步发展,眼轴会变长,这时就成为不可恢复的轴性近视,即真性近视。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没有明显界限,其变化是逐渐进行的。近视眼要配戴适度的凹透镜来矫正。

2、近视的原因

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的主要因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负担过重、采光条件差和课桌椅不合适等,都是形成近视的重要环境因素。据198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报告中统计,学生中视力不良率7岁时为792%,18岁时增高至5328%(表13),可见中小学生近视眼数量之多。克服长时间用眼和近距离用眼的毛病,可以预防近视眼的发生。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密切配合,做好预防近视、保护视力的用眼卫生工作。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分析和插图,尽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开展教学。对于第97页的资料分析,要引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四个病例,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和提出疑问,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联想和疑问,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并给予明确的归纳和指导。

学生有了学习神经系统知识的欲望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神经系统的模型或教材中的图ⅳ52,并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与归纳来完成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练习中的第2题可以纳入神经系统组成的教学中。

关于神经元,教学内容不多。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观看直观教具,如人体各类细胞的挂图等。使学生能在比较中找出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进而了解神经元形态结构的特殊性是与它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相联系的。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策略]

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完成有关反射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有关反射弧的教学。

本节应从学生常见的或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现象入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既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组织好膝跳反射的学生实验。要求每个同学都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措施,一是选准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二是叩击时机应是趁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实验后,教师可以请同学们根据膝跳反射的实验,自己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关于反射弧的教学,应当首先充分利用“甩掉烫手馒头的反射”的事例和图ⅳ54,要求学生真正看懂图ⅳ54,并根据该图试着写出该反射通过的神经结构──反射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新情境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如为什么有的同学注意力集中在膝盖部位时未能出现膝跳反射,如何解释等。

关于反射类型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举一些反射的事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反射的反射弧是否一定要经过大脑皮层,进而归纳出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主要区别。在复杂的反射中,还可以区分出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和无关的反射,强调前者是人类特有的,因为人类有语言中枢。在这里应多引导学生举出事例,如吃过酸梅再看见“酸梅”的字样而流涎、根据口令做操等等,以加深理解。本节的教学不宜出现诸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等名词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关神经调节知识的认知程度达到教科书要求的水平即可。

对于学生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这是第一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到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教师可以在第1节课结束时,布置各学生小组围绕“测定反应速度”作探究设计;要求在第2节课前各小组应就设计方案与教师交流,教师应给予帮助和指导。第2节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剖析点评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教师应鼓励和表扬有创意的假设和可操作的设计方案。有关“提出问题”部分的要求:1要与该课题──人的反应速度有密切关系。2所提问题最好有发散性,如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用具(尺子材料和长短等)有关吗?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的时间(如早上、夜晚)有关吗?人的不同结构部位反应速度相同吗?3有关“作出假设”部分的要求,应与提出的问题具有相关性。4有关“制订计划”的要求是,①操作性强;②能控制可变因素(设置对照实验);③能注意设置重复实验;④所获取数值的方法应一致。

1、条件反射的建立

关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原苏联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方法,是以狗作为建立条件反射的对象来进行研究的。现在,对于条件反射的研究,除了可以采用上述的经典实验 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电生理的方法。

原苏联生理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当动物进食时,味觉感受器的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延髓唾液分泌中枢,由此发出神经将冲动传到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这是唾液分泌非条件反射在延髓水平的反射弧。味觉感受器的冲动在反射弧的途径上,由侧支经过传导通路上行到丘脑,然后到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兴奋灶,引起味觉。同时,皮层也发出下行冲动,兴奋延髓的唾液分泌中枢,促使唾液腺分泌唾液。由此可见,非条件刺激(食物)引起的非条件反射(唾液分泌)可以通过皮层下中枢完成,同时又有神经冲动上传,引起大脑皮层相应代表区的兴奋。条件刺激(铃声)也会引起大脑皮层一定区域(听觉中枢)的兴奋,形成兴奋灶。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之后,大脑皮层中的两个兴奋灶之间在功能上暂时接通,就发生了功能上的暂时联系,结果条件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通过暂时联系到达非条件反射的皮层代表区,于是引起了它本来不能引起的反应──相应的条件反射活动。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相结合(这个过程叫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应用,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动物界普遍具有的生理现象,在动物进化的不同阶梯上,暂时联系的接通部位可能不同。较低等的动物大脑皮层尚未发展,脑的其他部位可能是形成原始的条件反射的器官,而猿猴和狗等高等哺乳动物的大脑两半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主要器官。关于暂时联系的神经机理是一个条件反射学说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研究。

2、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人和高等动物对内、外环境的适应,都是通过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来实现的。非条件反射只能对恒定的环境变化进行适应,而条件反射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构建,使人和高等动物对于环境的变化能够更精确地适应。

大脑皮层不仅凭借条件反射活动来调节人体的行为,而且凭借条件反射活动来调节各种内脏活动。所以,大脑皮层是保证人体完整统一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统一的最高调节者。

3、人类的语言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类独有的功能。它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学习、教育、进行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具。人类有了语言和思维,就在大脑皮层相应地出现了语言中枢,例如,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听性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临床上发现,说话中枢受损时,可以引起运动性失语症。病人虽然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是已经丧失说话能力,只能发出单个的声音;书写中枢损坏时,会引起失写症。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和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手部肌肉虽然能活动,但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听性语言中枢受损时,会引起感觉性(听觉性)失语症。病人可以讲话,也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含义,因此,对别人的问话常是所答非所问;阅读中枢受损时会引起失读症。病人的视觉没有障碍,但是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语言功能是怎样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巴甫洛夫根据自己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来说明语言功能的形成和建立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层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即条件反射)。信号的种类是很多的,但是从本质上可以将信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信号。例如,食物的形状,与食物结合出现的灯光和铃声等等,这一类信号统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信号,即语词。例如,“食物”这一个语词,它并不代表某一具体食物,而是一切具体食物(米、面、鱼、肉,等等)属性的概括,是更广泛、更深刻的抽象信号。抽象的信号是在具体信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体信号的信号,所以这一类信号统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这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与人类的语言功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

关于语言功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问题,虽然目前还知道得不够多,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大脑皮层的进化发展是有紧密联系的。

4、反射的分类

根据反射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反射分类如下:

1按照反射形成过程分类,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按照生理功能分类,反射可分为防御反射(如咳嗽反射)、食物反射(与摄取和消化食唾液分泌)可以通过皮层下中枢完成,同时又有神经冲动上传,引起大脑皮层相应代表区的兴奋。条件刺激(铃声)也会引起大脑皮层一定区域(听觉中枢)的兴奋,形成兴奋灶。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之后,大脑皮层中的两个兴奋灶之间在功能上暂时接通,就发生了功能上的暂时联系,结果条件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通过暂时联系到达非条件反射的皮层代表区,于是引起了它本来不能引起的反应──相应的条件反射活动。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相结合(这个过程叫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应用,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动物界普遍具有的生理现象,在动物进化的不同阶梯上,暂时联系的接通部位可能不同。较低等的动物大脑皮层尚未发展,脑的其他部位可能是形成原始的条件反射的器官,而猿猴和狗等高等哺乳动物的大脑两半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主要器官。关于暂时联系的神经机理是一个条件反射学说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研究。

2、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人和高等动物对内、外环境的适应,都是通过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来实现的。非条件反射只能对恒定的环境变化进行适应,而条件反射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构建,使人和高等动物对于环境的变化能够更精确地适应。

大脑皮层不仅凭借条件反射活动来调节人体的行为,而且凭借条件反射活动来调节各种内脏活动。所以,大脑皮层是保证人体完整统一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统一的最高调节者。

3、人类的语言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类独有的功能。它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学习、教育、进行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具。人类有了语言和思维,就在大脑皮层相应地出现了语言中枢,例如,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听性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临床上发现,说话中枢受损时,可以引起运动性失语症。病人虽然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是已经丧失说话能力,只能发出单个的声音;书写中枢损坏时,会引起失写症。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和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手部肌肉虽然能活动,但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听性语言中枢受损时,会引起感觉性(听觉性)失语症。病人可以讲话,也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含义,因此,对别人的问话常是所答非所问;阅读中枢受损时会引起失读症。病人的视觉没有障碍,但是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语言功能是怎样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巴甫洛夫根据自己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来说明语言功能的形成和建立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层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即条件反射)。信号的种类是很多的,但是从本质上可以将信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信号。例如,食物的形状,与食物结合出现的灯光和铃声等等,这一类信号统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信号,即语词。例如,“食物”这一个语词,它并不代表某一具体食物,而是一切具体食物(米、面、鱼、肉,等等)属性的概括,是更广泛、更深刻的抽象信号。抽象的信号是在具体信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体信号的信号,所以这一类信号统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这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与人类的语言功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

关于语言功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问题,虽然目前还知道得不够多,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大脑皮层的进化发展是有紧密联系的。

4、反射的分类

根据反射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反射分类如下:

1按照反射形成过程分类,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人体生命说明书 篇2

1 加强人体生命科学馆建设, 满足医学教育需要

1.1 调动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积极性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是专门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该学科要求医学生通过实物观察, 能准确辨认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相互位置关系, 为其后续的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奠定基础[5]。近几年, 随着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数量逐年增多, 使得用于教学和科研的尸体严重短缺, 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尸体的机会相对减少, 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有所降低, 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如何解决以上矛盾, 人体生命科学馆的标本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机玻璃罐装标本虽然在医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或多或少地会漂出一些杂质而影响保存液的亮度和清澈度, 因而要长期观察需定期更换保存液, 这样才能保证陈列标本的质量[6]。人体塑化标本相对于有机玻璃罐装标本是先将人体标本进行脱水, 然后进行特殊的化学处理, 不需要液体防腐剂保存, 可以用手触摸[7]。人体塑化标本还可以固定成各种姿势, 使难以观察到的结构得到更好的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层面和角度的观察,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点和重点, 进而激发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积极性。

1.2 提高人体解剖学在实验教学中的质量

人体解剖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在人体解剖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体标本作为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教具, 其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的标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有别于有机玻璃罐装标本外形单一, 长久保存标本容易干缩、霉变、脂滴渗出, 颜色发生改变, 眼外肌、神经传导路径等重要器官, 体积太小或位置太深, 不易观察的缺点, 不仅可以减轻解剖实验室的压力, 还能为人体解剖学教学营造一个直观、逼真、形象的实验环境。老师在上课时可以用手直接触摸标本, 对学生进行讲解,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实物与理论相结合,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促进教学互动, 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而且, 动脉、静脉和神经还可以用红、黄、蓝等染料对其进行着色, 使标本更加生动形象, 在实验课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此外, 各医学院校根据市场需要, 设置的专业越来越多, 各专业在解剖教学中对不同部位的结构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的标本直观耐用, 能把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能更好的满足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的解剖教学需要。

1.3 改善学习环境, 确保个人身心健康

为了有效保存人体标本, 防止腐烂,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仍然把福尔马林作为标本保存的固定液和防腐剂[8]。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 挥发性很强, 有强烈的刺鼻气味, 能通过人体的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 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产生急性刺激和致敏作用, 对肝脏、皮肤和免疫系统也能造成损害。而常用的胶粘剂密封效果差, 易导致福尔马林挥发, 加速标本的破损速度, 污染人体生命科学馆环境[9]。鉴于人体生命科学馆标本的维护与全方面的管理, 人体塑化标本更易保存且无毒、无味[7], 避免了一定浓度的福尔马林等有害气体对个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极大的改变了人体生命科学馆的环境, 确保个人的身心健康, 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2 合理利用生物塑化技术, 加强对外交流

2.1 发展解剖技术, 服务科研和临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临床医学领域不断有新方法和新技术出现, 为了能更好的服务临床, 解剖学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生物塑化技术作为其中的一个新方法、新技术, 被广泛应用于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胚胎学等需要形态保留下来的相关学科, 供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观察、测量和对比, 从而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解剖学提供科学、准确、直观、专业性的第一手资料[10]。利用生物塑化断层技术还能依据临床需要提供多方位任意切层的断层标本, 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放射科医生清楚地识别人体组织器官所在的部位、范围和相互关系, 精确的定出病灶, 为及早诊治病人提供了帮助。

2.2 开展科普教育, 普及医学知识

科普教育旨在普及科学知识, 倡导科学方法, 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人体标本在医学知识普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帮助公众认识人体结构和功能, 增强保健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11]。人体塑化标本作为重要的科普展览教具, 既可以近距离观察, 使公众了解自身的正常结构, 对机体的一些异常变化有一个初步认识, 又可以消除公众对标本的恐惧心理。同时, 通过病理标本的展览, 还可以使公众对一些常见疾病的形成过程和表现症状有一定的认识, 如通过腰椎间盘突出症标本的展示, 使公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称为“突出”, 而穿过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的称为“脱出”, 有了直观的认识, 同时还进一步理解了采取恰当的疗法和正确的康复锻炼可以缓解和痊愈。通过这样讲解宣传并加以直观的观看标本, 使更多的人加深了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不良生活习惯危害性的认识, 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治意识的目的, 还能消除公众对使用遗体或部分人体器官进行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偏见, 支持医学教育和研究。

人体使用说明书 篇3

人体机械厂

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

我们的眼睛可谓是一个复杂的光线采集器。依据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将其中众多的精密原件归类为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大部分。

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首先要经过眼睛的折光系统。作为眼球最前端的透明部分,眼角膜直接与空气接触,它的直径约为11.5毫米,可以通过自身强劲的屈光能力改变光的行进路线。经由此处的光线发生偏折之后,穿过明暗控制闸门——瞳孔,射入晶状体中。这块透明的蛋白质“放大镜”根据被视物体的远近大小,迅速调节自身的形状及折光能力。最终经过重重险阻,光线完全穿过果冻状的眼球体,聚焦并投射到眼球的后壁上。

作为感光系统中的重要成员,视网膜位于眼球的最内层,可以对视觉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虽然这层薄膜的厚度仅有0.1~0.5毫米,但其表面却生长着一片由感光细胞构成的茂密“森林”,1.3亿个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便是其中直立生长的“树木”。这一切听起来让人感觉难以置信。

视杆细胞从视野范围内吸收光子,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将这些零碎的信息传导至大脑,从而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具有高分辨能力的视锥细胞则能帮助我们识别各种颜色,从我们还是胚胎的时候开始,它们便可以灵敏地感知周围世界的明暗变化,帮助我们探测影像。除此之外,视锥细胞还在视网膜表面聚集形成一个个小凸起,并年复一年地不断隆起,最终形成火山状的结构——视网膜的中央窝。这里是人类视觉最敏锐的区域,每平方毫米的微小面积中都密集排列着至少15万个视锥细胞,真可谓是“寸土寸金”。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日常生活中80%以上的外界信息都是通过这扇“窗户”获得的。它能够捕捉光线、产生视觉,并在数秒内看见、跟踪、聚焦影像。双眼的立体视觉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空间感,从而清楚地分辨出物体的动态、轮廓、形状、大小、颜色和表面细节等诸多情况。

立体世界

事实上,投射到我们视网膜上的图像都是平面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直接看到的世界是平面的。但我们却“看到”了立体的世界,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善于判断物体的远近关系。它利用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视觉信号来判断被观察物体的深度(这种信号就叫作深度线索)。深度线索再加上双眼视觉,大脑对这些信息加工处理之后,我们看见的世界就是立体的了。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插图。

这些箭头形状的线条就是一种深度线索,大脑会把它们理解成墙角。

这棵树遮住了相邻的另一棵树,大脑就告诉你这棵树较近。

这列火车看起来比另一列小,因此你知道它离你较远。

两条越远越靠近的直线(如图中火车的铁轨),大脑会把它解释成是从远方延伸而来的平行线。

见所欲见

通常你看到的事物,取决于你期望或想看到的是什么。例如:

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这说明了:因为你期望看到意思完整、顺序正确的文字,所以你就看到了意思完整、顺序正确的文字。

在使用眼睛作为观察世界的“取景器”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了解其可能出现的故障,并掌握必要的维修技能。

如果从微观角度来探测眼内的感光细胞,你会发现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一种名为视黄醛的物质。这种神奇的化合物是维生素A的近亲,它可以乔装打扮,反复变换身份,从而促进感光反应循环发生。所以,如果我们的饮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那么视黄醛“大军”便无法获得必要的“人员增补”,从而导致眼睛的感光效能减退。这种病症被称为夜盲症。

当眼球的形态或是折光能力异常时,光线则不能被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我们所熟知的近视、远视或散光都是由此所引发的病症。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佩戴不同厚度的透镜或柱面镜来矫正视力,重新获得清晰的影像。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视野并不能做到360度无死角的全景覆盖,除了鼻子等面部结构的阻挡,眼睛本身也存在一个生理盲点。

人体的视网膜上有一个白色的圆形隆起,这里是视神经纤维出入眼球的通道,没有感光细胞分布。这块不能接收或感应光线的区域即为盲点。

正常情况下,我们一侧视野中的盲点可以被另一侧视野所补偿,因此,人们并不会感觉到盲点的存在。但是,当我们只使用一只眼来观察物体时,无法重合补偿的视野便将盲点暴露出来,在眼睛调整聚焦的过程中,总会发生景物“凭空消失”的感觉。

让我们一起来试试下面的实验,亲身验证一下吧。

把左眼对准图中的方脸小人,闭上右眼,以左眼注视方脸小人。慢慢地前后移动你手中的杂志,你会发现在书页大约距离眼睛30厘米时,左边的圆脸小人消失了。怎么样,神奇吧?

虽然人类的眼睛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但我们的视觉却不仅仅是“冲洗照片”那么简单。在这些物理过程的背后,大脑对于图像识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把图案与记忆相联系,从而对眼前看到的事物做出“身份认定”。但是,视觉系统时常也会被迷惑,进而出现错觉。

让我们来观察以下几幅图片,尝试描述你看所到的情景。

人体生命说明书 篇4

神经系统这一章的内容相对来说都很难。所以我们备课组考虑到这一点所以针对各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对于《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眼球的结构,然后再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对眼球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时。学生比较有抓手,再展示时效果较好。并且对展示过程中对问题有所拓展。比如在展示遇到巨大的声响时,为什么要张口或闭嘴堵耳?飞机升空的时候,乘务员常常发给乘客一些口香糖或其它食品,让乘客咀嚼,这是为什么?学生除了能回答出张口之外时,还能拓展出人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炎症时,容易引起中耳炎,也是由于咽鼓管通向咽。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分析和插图,尽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开展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四个病例,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和提出疑问,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神经系统知识的欲望后,然后再对神经系统的组成进行归纳和梳理。关于神经元的教学中我先和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没有对比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其他老师听了我课后,然后说应该对比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在其他班级我们对比了效果较好。学生应用问题展示能够应用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能够分析出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

反思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反思

1.我们的教学设计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非常难的一章,概念多而且抽象,生理过程复杂难懂。因此,多举学生能理解、感兴趣的实例,配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是教学的关键。这一点我们初步做到了。我们找到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搜索了好几个紧贴教学需要的视频,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动画,设计了一些学生可以参与的小游戏,查阅了许多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这些努力使我们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起码学生反应这一章虽然难,但是不闷。

2.有些教学难点仍未突破。例如胰岛素与糖尿病,涉及消化和吸收、尿的形成与排出、内分泌三个系统,过程又十分抽象,还无法用图形进行形象的表示(用曲线图学生反映更加看不懂),实在是太难了。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也是既抽象又复杂,还涉及某些哲学观点(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学生更晕了。

教学建议

这里呈现的教学设计和ppt等课程资源在我校经历了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效果还不错。我们的学生中电脑派位生占了绝大多数,都是最普通的孩子,既然他们喜欢这些生物课,其他的孩子们应该也会喜欢。我们也热切地希望,我们作出的这些尝试,能为同行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灵感来源。

反思三: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是引导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 1 生主动发现知识创造思考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再刻意的强调知识点。教师以人为本,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增减教学材料,例如:演示透镜成像原理,以达到更好的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生命说明文 篇5

俯首倾听,小河在哭泣,树木在哀叹,小鸟不在欢唱,这一切都是人类造成的,小河曾经是如此的清澈见底。鱼儿在谁说红就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树木曾经那样随风飘荡仿佛跳舞一般。鸟儿曾经是那样的在树枝上歌唱。而如今,科技迅速的发展,人们把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小河中,小河失去了往日的风貌,变得又黑又臭,水中的鱼儿也全都死了。由于人们对木材的大量需求,每天伐木工人都会砍伐成片的森林,而他们在砍伐树木的同时却不曾种植,往日的苍天大树只剩下一个个木桩,成片的森林也变得光秃秃的。树木遭到砍伐,可怜的小鸟没有了家,也就再也不能欢快的歌唱了,这一切都是人们一手造成的。

科技迅速的发展拿到有错吗?没有,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发展科技是为了造福百姓,我们应该支持,但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我们的生态环境,因为绿色的环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绿色的环境,就算进行再多的科学研究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

现在,对于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温室效应;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污染......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温室效应是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城市被海水淹没,或许只有在那时,人们才会恍然大悟,发现当年自己破坏环境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绿色和生命可以划上一个等号。

我虽然没有未卜先知之术,但我明白人们一定会对自己破坏绿色生态而付出代价。我不想看到这一幕惨剧,所以我要从自我做起,带动周围的他人,一起保护环境,珍惜身边的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保护我们的绿色环境。

有生命的石头说明文 篇6

第一个梦想,是变成溪水。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像水一样流淌,流到小山村,给那里的人们送去甘甜的溪水;继续向下流,流到城市边的河流里,看看辉煌亮丽的夜晚;流到源源不断的大海妈妈的怀抱里,为她讲述我的经历。

第二个梦想,是变成一只小鸟。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展翅高飞,和伙伴们一起捉虫、玩耍,要住在那温暖的鸟窝里,有大树为我遮风挡雨。

第三个梦想,是变成泥土。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整个身体软软的,吸吮着雨水,沐浴着阳光。给种子提供温床和所需要的营养,让他渐渐的发芽,变成一棵粗壮、高大的树。给过冬的宝宝们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快快长大;不怕寒冷;幸福快乐!

我梦想变成一只蚂蚁,可以自由行走,到处觅食,和伙伴们团结一致;我梦想变成一只宠物狗,有疼爱我的主人,视我如宝贝;我梦想变成一匹骏马,英姿飒爽地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

人体生命说明书 篇7

1 合理设计, 激发医学生的自学兴趣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兴趣、激发创造热情的重要措施。在实践中, 通过整合有效资源、建立相关配套制度, 可以为学生主动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现代人体生命科学馆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人体寄生虫学等多学科的标本,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标本有着直观、具象的优势, 便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和比对, 使学生查阅、学习标本更加方便。依托人体生命科学馆设立开放性自习室, 配置联网的台式电脑或大型触摸式平板电脑, 在电脑上装载对应的课件、电子图片、电子书籍, 同时配备纸质资料, 如课本、图谱、相关科研杂志等, 全天候开放, 除去正常上课时间, 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自习室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让学生真正把自习室当成自己学习和研究的基地。

2 合理安排开放内容, 和理论学习相辅相成

人体生命科学馆的直观性和全面性决定了它在实验教学中的无可替代性。对自习室的使用要合理规划安排, 配合课程学习, 以周为时间单位, 每周可设置一个主题, 选择有代表性的标本, 配合图谱和电子资源对学生开放,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能够自主挑选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既辅助了教学, 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 整合标本资源, 构建临床实训平台, 打造特色实训平台, 如贴近临床专业的穿刺实训平台、临床解剖实训平台、临床病理实验平台、临床寄生虫实训平台, 这些都可以作为医学自习室的开放内容。

3 设立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项目, 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依托这些自学平台, 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 从细微处入手, 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既不能否定学生的能力, 也不能高估学生的水平, 有步骤、有条理地引导学生自学实践。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发挥团队作用越来越重要, 很多项目没有协作就难以取得成功。以丰富的医学资源为依托, 采取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实践内容任务化, 以竞赛形式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以实用为主, 以学生发展为主, 改变知识的单向传播,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强调竞争与合作。如解剖学项目可以以总体实践教学任务为框架, 细分子任务, 让学生先观察标本, 了解标本制作过程, 随后自己动手制作标本, 最后配合人体生命科学馆丰富的标本资源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达到对比提高的目的。此模式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中师传生受的模式, 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参与, 教师不断激励学生,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开展新颖的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人体生命科学馆一般都有标本制作室, 也可将其作为自习室开放, 在制作标本时让学生先观察, 再自己动手制作, 通过观察学习与参与, 从而增强实践积极性。知识竞赛也是对传统实践教学很好的补充。传统实践教学侧重于被动实践, 而竞赛实践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尤为突出。依托标本馆, 每周推出特定的主题自习室, 并举办针对该主题的知识竞赛,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某个主题的标本知识,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竞赛中掌握知识获取的技能与方法, 制作更多该主题的标本, 丰富标本资源, 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拥有多学科、多专业临床标本, 满足教学、实训、科研、科普以及医德教育的人体生命科学馆, 可为建立标本、图像、数字资源三位一体的自习室提供可靠保障。

“人体生命冷光”判断相爱程度 篇8

人体外周确有一圈光晕

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够发光,比如萤火虫、蚯蚓、磷虾、沙蚕,甚至某些海藻,这种光是由于生命活动中的种种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与体温无关,不发热,所以叫作“冷光”。

人体同样也能发出冷光。早在1911年,英国有位叫华尔德·基尔纳的医生,采用双花青染料涂刷玻璃屏,首次发现人体外固有一圈光晕,约宽15毫米,色彩瑰丽,忽隐忽现,令人称奇。

这一有趣的发现吸引了全世界众多科学家的注意。一位俄国生理学家发现: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会放出一种微弱的、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线。这种紫外光线叫作有丝分裂射线,能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血液是这种射线的强源,辐射强度随生理条件如疾病等状况而变化。但人体和大多数发光生物所发出的冷光,仅凭肉眼很难察觉。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经历了百年的科学研究,现在的科学家不但可以对极微弱的发光现象进行定量测量,甚至还能对冷光进行图像显示,从而逐渐揭示出人体冷光的奥秘,并把这一潜科学研究成果使用到医学及保健上去。

不同的生命冷光

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对人体冷光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他们发现人体的不同部位、人的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甚至因为情绪状态的变化,人体所发出的冷光的强弱、色彩也都各不相同。

例如,人体头部的光层呈现浅蓝色,手臂却呈青蓝色;手、脚的光层亮度,比胳膊、腿和躯干要强。又如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光层呈浅蓝色,发怒时则变为橙黄色,恐惧时又会变为橘红色。再如,“生命冷光”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中年以后又日趋减弱。因此,青壮年人的光层要比小孩和老年人的光层亮得多,运动员和气功师的冷光也比一般同龄人要亮一些。

不同人种因饮食结构的不同,发出的生命冷光也不一样。北欧和北美人的冷光较明亮,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较高;非洲和南美洲人的冷光较暗,是由于他们比较贫困。同样年龄的健康人,如果饮食不同,其人体冷光也有区别。例如,经常吃肉类食品的人,其冷光艳红且明亮;而长期食用植物性食物的人,其冷光色纯且较暗。

新诊断法的诞生

在医学领域,根据人体发出的冷光信息,不仅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还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因而,人体冷光实际上是窥视、诊断身心健康的一个窗口。

美国人体潜科学研究中心迈特尔博士指出:“生命冷光”是最有前景的诊断手段。如正常人发出的冷光是对称的,当发生疾病时,冷光会失去对称现象。在疾病发生前,体表的冷光会发生类似太阳的“日晕”现象。中国一些气功高手认为,呈红亮色的冷光说明健康状况良好,呈灰暗色的冷光则说明病重。

研究人员还发现,癌症患者具有更强的生物光本能,这一发现很可能会促成一种新的疾病诊断法的问世。例如,日本东北大学的稻场文男教授发现,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可以诊断肺癌,方法是让患者吸入一种特殊的气体,如果肺部有癌组织,便会发出一种特殊云状冷光。

迈特尔博士的人体冷光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甲状腺切除者、甲状腺功能衰退者,以及正常人在睡眠时间和夜间,在新陈代谢减缓的同时,人体冷光强度亦减弱。这也如实地反映了人体内的微妙平衡关系。迈特尔说:在甲状腺功能衰退时,患者指甲发射的光比老年人弱得多。所以,患者新陈代谢的异常和人体节律等可以通过冷光的变化来测定。

情爱男女的生命冷光

最近,科学家通过一种特殊的×射线观测微光仪发现,人们的爱情也会产生冷光。如在情侣的约会中,当男子出现时,女子身上的光亮度就会倍增;若是两人的心灵在“撞击”,就会出现“放焰火”似的绚丽多彩的爱情火花。

前不久,美国学者在一家照相馆利用一种高科技微光检测仪对一些拍摄订婚照、结婚照的男女进行观测,发现手挽手情侣拍照时,女性指尖上的光圈特别明亮,会向男方的指尖延伸,而男子的指尖光晕却会略微后缩以顺应女性的光圈。当男女真情拥抱、接吻时,彼此的冷光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且变得分外明亮。

说明生命力强的诗句 篇9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作为一种大众亲睐的或者将为更多文学爱好者担当的文学体,诗歌在当代欣荣也就天然而然了。当网络也介入文学领域,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知识分子都积极地参与进这次文坛盛会时,诗歌数量在短期内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迅猛增长似乎就成了必然。再加之诗歌本身极强的繁殖能力和生命力,大众的每一颗心灵都有可能(也许更一定一些)成为它们诞生和成长的沃壤。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作为一种大众亲睐的或者将为更多文学爱好者担当的文学体,诗歌在当代欣荣也就天然而然了。当网络也介入文学领域,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知识分子都积极地参与进这次文坛盛会时,诗歌数量在短期内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迅猛增长似乎就成了必然。再加之诗歌本身极强的`繁殖能力和生命力,经典诗句大众的每一颗心灵都有可能(也许更一定一些)成为它们诞生和成长的沃壤。

无论怎么讲,富含深意的诗歌,的确而且总是可以或许把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表达出来的。诗歌给了大众心灵和精神无文字记载的部分以真实并反映其最需要清理和洗涤的部分。说明生命力强的诗句 在我们的时代里,诗歌没有被物质化的潮流窒息,反而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进行自我展示和自我一定,这并非仅仅依赖于诗歌本身的优秀特质,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

初中生命进行曲说明文600字 篇10

我为这万物感到悲伤,但又不得不因它们的坚强而感叹。面对狂风暴雨,它们选择的是迎面而上,而不是怯懦地躲到“襁褓”中。

是什么让它们如此呢?思考着,突然,一只小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为何感觉与这种情景似曾相识?啊,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出现的。

“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对,就是那种求生的强烈欲望才得以使万物迎难而上!

生命,这就是生命!

你可以好好地使用生命,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均由自己决定。但既然你拥有了生命,又为何不好好珍惜它?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虽卑微渺小,而只有一滴一叶的活动才能合成整个宇宙的运行。不是每一道径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生命之中不仅仅只有享受,也不是永远痛苦,享受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了解生命的真谛:只要你付出了汗水,生命就会给你个完美的答复。

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谱写出一曲强劲有力的生命进行曲。

上一篇:摆摊广告词下一篇:实施精细化安全管理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