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部门执行力
仅仅有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是不够的。决定成败的不是目标,而是措施。”
——
杰克
·
韦尔奇
这里的“
措施
”
当然主要就是执行力了。
简单的给执行力下一个定义,执行力是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在企业的团队中,作为一个部门的主管要明白:成功 5%
在战略,95%
在执行,若没有有效的执行,就没有团队的成功,应树立
“
以执行为天职
”的理念。
下午临下班时,公司董事长把总经理叫到办公室说:
“
你去安排两个员工去布置一下会议
室,明天我要用会议室谈判。
”
随后总经理就叫来两个员工照本宣科地说:
“
你们两个去布置
一下会议室,明天董事长要用会议室谈判。
”
第二天,董事长发现会议室没有按惯例摆上鲜花,问明原由后,被解职的不是那两个员 工,而是总经理。
原因何在?这个肤浅的总经理丈二和尚没摸着头脑,而实际上,他犯的一
个基本之错就是失职之错。这一失职,就是现在常说的三个字,叫
“
执行力
”!
作为一个经理人或者部门的主管,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执行能力,这个执行能力包括计 划、协调、筹措、掌控等。要了解成败的关键,知道如何筹措资源,如何让整个团队各部门
同时受益,如何说服其他主管配合,如何审时度势,统领全局。幻想以
“
公司最高领导者
”的名义一声令下就会有结果,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也不要认为执行只是下属的事情,实际
上,“
知易行难
”
。将策略到结果的联结是执行,而执行的保障就是流程。上层领导一旦确定
一个策略,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执行到位,这也是一个优秀主管如何引导团队良好运作能
力的体现。
在自身具备了执行能力的同时,要努力配合公司上层领导,共同在团队内部组建一种让 下属信服的“
执行文化
”
。在建立团队执行文化的过程中,主管的示范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从
某种意义上说,主管的行为将决定其他人的行为,从而最终其将演变成为该团队文化中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部门主管必须体现一定的魄力,比如,早上交办的事,下午做不完就不会
回家。有了这样的示范,只有傻瓜才不完成上级的任务!
大家在看解放战争时的电影时总会发现这样的镜头,遇到难攻克的山头时:共产党这边 的指挥官总是这么喊:
“
同志们,跟我上!
”
国民党的官员这么喊:
“
兄弟们,给我冲!
”
这就是区别,导致最后的执行效果就是共产党最终夺取了江山,国民党只好退缩到台湾。
优秀的主管,不但创造源源不绝的能量,也很能激发同僚的活力,让员工心悦诚服地自 愿多用心,将工作执行得更好。
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团队的奖励制度和执行力连结起来。
假设
团队将员工的执行力分为
A、B、C
三级,接下来,团队一定要破除情面,拉大三者间的奖
缺乏执行力是中国许多企业的通病, 也是它们不能迈过半职业化管理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如何提升执行力是摆在每一位企业领导者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执行能力的提高与加强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除了流程和管理层面的因素外, 还要有技术、工具、策略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辅助, 需要正确把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现就如何提升部门的执行里谈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 企业的计划或方案要想在各个部门或分公司得到有效执行, “有效沟通”是前提和重要手段。所谓有效沟通, 就是要让他们首先深刻、全面地了解, 并且认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全程参与进来, 让未来执行该计划或方案的部门的主要几个经理以及骨干都参与到计划或方案的制定当中去。这样做不仅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了他们的潜力, 吸收了他们智慧, 而且使计划、方案更加可行。制定计划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最有效的沟通的过程, 公司总部同分公司、各部门的沟通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都很到位, 后面的工作就会非常有效, 对执行当然带来直接的帮助。这样做优点如下: (1) 公司开始制订方案之前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 把可预见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列一个提纲出来, 作为对制定参加会议的人的一个引导, 避免开始的时候大家产生分歧。 (2) 在下属公司的人员的选择上也要注意, 事先要调查研究, 挑选态度积极、办法较多的经理参加第一阶段的会议。该会议要将主要的问题解决掉。然后, 再选择下属部门、子公司的主要的经理、骨干都来参加第二轮会议。这一阶段的主题仍然是“制订方案”, 但是, 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其次, 要有一整套的制度、流程 (包括为完成公司计划的各个相应岗位的职责、任务、考核项目、绩效标准、考核人员、考核周期等) , 以保证计划方案得到执行;对完成结果要有奖惩;为了完成计划采用的技术、方法等等。
第三, 要选对人。执行力是指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企业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有无执行力, 关键看有没有选对人。从某种意义上说, 选对人意味着企业领导者成功了一大半。各个子公司、部门经理的综合能力以及他们对公司以及相应计划的认可程度, 这些对执行效果也有很大影响。一个好的部门经理可以把计划执行得超出公司的预期, 也可以执行得一塌糊涂。所以, 我们在干部挑选、干部任用及干部的培训上要下足功夫, 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第四, 企业的目标和远景必须形象易懂、便于接受。因此, 将一项复杂的决策简单化为A、B、C式的可执行教条十分必要。当年毛主席将红军的作风界定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并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上门板”、“捆稻草”之类连目不识丁的人都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 实在堪称经典。结果, 红军被塑造成了纪律严明的“铁军”。
第五, 执行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高效的干部团队。这个团队除拥有高素质的队员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凝聚力和高昂的士气, 富于协作精神。有时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只要士气高昂、凝聚力强和协作得力, 即使队员素质一般, 也同样可以取得惊人的业绩。因此, 企业领导在日常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干部员工置身企业之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提出有吸引力的共同远景和奋斗目标, 确立团队的荣誉,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教育宣讲活动, 以增强凝聚力、激发斗志和有效协作的目的。如此坚持, 便会形成一种优良的、有利决策执行的企业文化和传统。
第六, 部门执行力的提升还有赖于一定的领导策略。概括起来有“推”和“拉”两手。“拉”是正面吸引, “推”是背后督促, 以解决干部员工迅速、有效执行领导决策的主观动力问题。“推”的策略需要有效授权、合理控制和严明的纪律。有效授权意味着责任分担, 因此在授权时, 领导者必须讲清楚做事的理由和责任, 明确地表达期望目标、进度和质量要求, 激发乐观情绪, 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而不是放任自流。一些企业领导在授权下属贯彻其决策意图时, 不把原则、框架和资源条件讲清楚, 而是说:“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 至于怎么办, 你自己拿主意, 我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下属不明了, 只好揣摩着干, 结果自然执行不好, 即使个别天性极高者执行好了, 那也是偶然。“拉”的策略包括吸引追随者、实施有效激励并对执行过程中可能需要的危机处理有所准备。现代商业社会里, 企业领导要使其干部员工成为自己忠实的追随者, 仅仅依靠传统强权社会的“恩威并济”或“胡萝卜加大棒”还不够, 还需以平等的姿态表现出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人格魅力。这样, 领导的决策才能得到下属发自内心的认同。
【关键词】部门预算;编制;问题建议
1.部门预算的定义、原则和目的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行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一是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二是财政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基层预算单位,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改变财政资金按性质归口管理的做法,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单位。三是部门本身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限定直接与财政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为预算部门。因此部门预算,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预算内收支计划,又包括部门其他收支计划。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实现目标的安排和行动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的结果。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它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主要包括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预算等内容,部门预算应该是反映一个部门全部收支状况的预算: 收入包括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一般预算支出主要是指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部分,项目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等。
部门经费的安排,一定要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以及“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算”的原则。预算应该是部门各方面的人员根据深入细致的调研得到的可行的方案。财务预算可以使一个部门对未来的工作进行全面考虑,捋顺思路,确定工作内容和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为控制部门的费用支出和评价部门绩效提供依据。
2.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预算单位对部门预算的认知不足,不重视基础资料搜集和整理,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
有些基层事业单位的领导认为搞部门预算只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有些领导则认为编制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实际上部门预算是集业务、资金、费用等预算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尽管预算最终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部门预算的基础牵扯到业务、项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应该集全单位之力做好预算。部门预算的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的财务人员首先要学好《预算法》和有关文件,然后按部门预算要求编制单位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表格,发放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向其讲解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实事求是地填报各种数据。要科学地编制预算,必须做到全面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情况清,心里明,编制的预算有根有据,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才能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和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财务部门应根据核实无误的基础数据,填制单位基础信息表,科学确定本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基数。单位建立了规范的预算制度,结合现有的情况和规定的程序编制,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性、综合性和准确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不重视基础数据的搜集,基础资料薄弱,这就造成了编制的部门预算质量不高。
2.2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编制数和实际发生数存在着较大差异,影响了预算收支的准确性
因各基层单位的预算收入是根据业务部门的业务计划,再考虑下年的市场经济等各种不可测因素的影响来测算下年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各基层单位预算支出是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开支政策和规定,测算部门预算支出。如人员支出是按上年 8月末单位在册在编人数来核定并编制下年度的部门预算,而从上年 9 月到预算年度的 12 月单位职工增减变动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就影响了人员支出的准确性。
2.3有些事业单位过于注重既得利益,不能适应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些事业单位不是想着本单位下个年度要干什么事,也不是想如何使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社会效应,而是只停留在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力争在上年财政拨款的基数上有所增长,单纯的认为财政资金不多拿是吃亏了。而零基预算的最大特点是不考虑基数,一切从零开始测算需求,并根据财力情况寻找最佳的需要与可能结合点。目前在部门预算编制的实际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单位为了考虑既得利益都采用基数加零基的方式,这样就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制。
2.4执行、监督力度不足
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执行实际上是会计代办制,使日常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相脱节。基层事业单位认为财务收支的正确与否有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把关, 与本单位关系不大,因而搞好财务管理和监督的主观能动性有所下降;同时,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业务量大,工作任务重,而且业务科室的经办人员对被集中核算部门的职能、工作性质和专项资金的用途了解不详细,造成客观上不能正确反映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结余等实际状况。
3.规范基层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3.1预算编制与部门发展规划相结合
很多基层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没有和本单位的发展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造成预算的短期行为。为此,一方面要把预算的编制和单位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在预算编制前,认真细致地开展调研并进行科学论证,建立项目库,确保预算项目编制有的放矢。
3.2降低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严格预算支出,提高预算支出的准确性
预算作为一种科学预测,应建立在客观可靠的数据基础上。财务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定要做好编制预算的准备工作。大宗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和专用仪器设备的采购,一定要采用政府采购方式,按采购项目、数量、资金来源、产地等详细列报,并编制政府采购目录表。建设性项目和专项支出要递交支出项目申请,并同时出具项目论证报告,准确地确定预算项目所需资金。财务部门应会同项目支出申请科室及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规划,认真地审核项目支出预算,根据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对政府安排的刚性支出项目必须保证,不留硬缺口。只有这样项目支出预算才不背离部门法定职责和重点工作计划,单位的事业发展才有资金支持。
3.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基层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跟踪回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预算项目的变更、取消、追加和调整审批制度,加大对预算执行中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实现对预算资金运行和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用机制和制度保证预算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防范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3.4加强部门预算的绩效评价
建立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是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制度保障,各基层事业单位要在财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要不断完善绩效考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科]
【参考文献】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贯彻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大力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我感到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正确把握政府执行力的内涵和条件
“执行力”一词最早流行于国外企业界。所谓“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执行力是“做”的能力,即企业选用合适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近年来,“执行力”一词逐步由企业向政府延伸。就政府而言,所谓执行力,既不同于传统行政法中的行政行为执行力,也不同于中央文件中提出的执政能力。它是指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决策政令的能力,也是指政府通过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进行工作目标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它首先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统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决定。同时,政府执行力也并非意味着下级政府只能跟在上级后面亦步亦趋,做法律政策的“传声筒”。它要求下级政府和官员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从公务员的角度看,政府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但是,政府执行力不仅仅是公务员的执行力,还包括政府体制机制为公务员带来的创造力。因此,政府执行力包括公务员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政府的体制机制、客观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公务员的观念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前提条件。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公务员要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力,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执行观念。从哲学角度看,观念可分解为世界观、原则性信念和因果信念三种形式。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比如,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务员,就会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实际行动,就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执行政府决策,而不会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原则性信念和因果信念同属于信念范畴,在世界观的作用下发挥自身作用。但原则性信念和因果信念不同,它更能决定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根本宗旨。
二是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核心。公务员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可以说,在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制度框架制定以后,公务员的执行水平决定着政府的执行水平,公务员的执行能力决定着政府的执行能力。总体上看,近几年来,我国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得不承认,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与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一部分公务员出现了“本领恐慌”、“能力恐慌”,具体表现为,在决策中出现重大失误,在执行中软弱无力,在监督上无所作为,等等,严重地制约了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政府执行力,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三是政府的体制机制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关键。公务员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手段,行使国家行政权利,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公共事务,离不开一定的行政体制,并且必须在其规范下活动。因为行政体制是依照法律规定确定的,在公共行政中发挥着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对政府行政组织起框定、调控和制约作用,但如果行政体制功能失调,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就会引起政府管理的混乱和无序。现代行政学把行政活动视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行政体制改革既要处理好系统内部的关系,又要涉及系统外部的关系。行政系统内部的关系主要是政府内和政府间权力、结构、功能及其过程的关系,行政系统外部的关系包括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等几组关系。因此,提高政府执行力,还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切实处理好行政体制内外各种复杂关系。
四是客观外部环境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重要保证。政府执行力的环境,是指以政府活动为主题的外部氛围。它由多种制约和影响政府活动的力量相互作用和由多种生命体及非生命体的空间客体构成。这个空间客体从广度上既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因素,在门类上又包括人文、社会、行政法规、市场等在内的多个领域。从环境对政府执行力的作用看,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和影响着政府执行力的高低。建立一个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政府执行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必须切实认清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极端重要性
从理论看,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从宏观看,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这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区别于西方国家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相比党的领导特别是政治领导而言,政府是国家政治运作的枢纽,更偏重于执行。中国共产党要贯彻党的主张意志,谋取政党利益、人民利益,就必须掌握行政权力,通过政府施政来实现。也就是说,政府的执行力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职能都是为执行党的意志和主张服务的。从微观看,政府作为党的意志和主张的执行者,本身也存在着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遵循群众路线制定的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再次“回到群众中去”,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就离不开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环节。而当政府的决策制定以后,政府的执行就上升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政府能否将自己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是政府决策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
从形势看,提高政府执行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绝不能停留在提出多少执政理念,规划多少宏伟目标,制定多少政策措施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执行,强化执行。可以说,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提高执行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今年“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但由于目前我国发展的起点已经比较高,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别关键,改革任务特别复杂,面临的挑战也相当严峻,需要党和政府有高度的历史责任、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目光,需要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实现国家发达强盛的目标。因此,政府的责任十分重大,对政府执行力的考验也是前所未有的。面对新的挑战,只有大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才能确保“十一五”规划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从现实看,提高政府执行力是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的迫切需要。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力”出现弱化倾向,国家政令不畅,凸显强化了政府“执行力”的紧迫性。一些地方干部滥用权力的现象屡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映出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在一些地方被“执行走样”。一些地方干部满足于发文件、听汇报、作指示,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争彩头、出风头。一些领导干部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很少在落实上下功夫。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必须求真务实,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通、执行不力的状况。
从任务看,提高政府执行力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三分战略,七分执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之间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软环境,取决于党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实践证明,战略可以复制,差别在于执行;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不仅是企业成功的法宝,也是城市竞争能力提升的核心。目前,我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西部14个省会城市中虽然分别名列第三、第二位,但增长速度却名列倒数第二位。如果我们不努力,用不了几年时间,西部其他几个省会城市就将赶上或超过我们。可以说,目前我们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境地。只有大力发扬昆明精神,巩固和提升执行力,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工作理念和方式,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细、做实、做好,把每一项产业都做精、做强、做大,昆明的发展才有希望,现代新昆明建设才能从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三、必须抓住关键下功夫,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执行力
执行凝聚着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反映着能力和水平。执行力的强弱决定工作成效的大小。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以公务员队伍为主体,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动力,在执行上比精神,在执行上比速度,在执行上见高低,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一)要振奋精神。对事业没有一种热情,对工作没有一种激情,对追求的目标没有一种豪情,人就缺少活力,干事就没有动力。加速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的艰巨任务,决定了我们不能轻轻松松干事,舒舒服服当官,必须始终保持一股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是要有强烈的执行意识。没有执行责任意识或执行责任意识不强,提高执行力无异于构建空中楼阁。大家一定要认清肩负的职责和使命,自觉克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态度,坚持把忠实执行党的决定作为自己的座佑铭,始终做到接受任务不讲价钱,执行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不打折扣,努力养成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作风。二是要有一抓到底的执着精神。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对认定的事,要咬住不放,不优柔寡断;对定下的事,要持之以恒,不瞻前顾后;对已干的事,要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三是要有敢于碰硬的认真态度。怕硬、怕难、怕负责,只摘花不摘刺,是为官者的最大耻辱。提高执行力,必须大力发扬“拼命三郎”的精神,敢于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冲,放开手脚干,努力做到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去克服;遇到矛盾,敢于碰硬去解决;遇到得罪人的事,敢于碰硬去面对。四是要有身先士卒的示范作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领导带头干。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俯下身,沉住气,干实事,求实效,不能仅满足于一般号召,而要加强具体指导;不能仅满足于当指挥员挂帅指挥,而且也要当好战斗员亲自参与;不能仅是关注开局,而且要始终盯住具体工作紧抓不放。
(二)要加强学习。学习可以立德,可以冶情,可以修身。学习,是时代的召唤,是任务的需要,是职责的要求,不学习,就没有资格从事自己所做的工作。不学习,或者学习的速度小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能力素质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就要被社会淘汰,被历史淘汰。因此,大家一定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观念,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和人生追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废寝忘食的精神扎实抓好自身的学习和团队的学习,努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型学习向主动探索型学习的转变。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高效服务、依法行政、创新发展、团结协作、快速应变五个方面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途径,突出抓好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政策法规、人事科学及其他前沿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夯实理论根基,增强业务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能够执行、善于执行的工作能手。
(三)要讲究方法。执行是方法的表现,方法是执行的手段。当前,人事人才和编制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抓工作既要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又要注意方法、讲究策略,达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坚持标准抓落实。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是非常聪明,但工作态度一般,干什么都是“差不多”、“还可以”、“说得过去”、“马马虎虎”,缺乏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神。这是我们各项工作获得成功的一个致命的障碍,必须下功夫予以解决和克服,始终做到干什么工作、办什么事情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二是要突出重点抓落实。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千头万绪,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工作重点,才能理清工作思路,掌握工作主动权。因此,工作中我们要善于通过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带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防止和克服面面俱到、一线平推、平均用力。当前,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为重点,学会“弹钢琴”,高标准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要遵循规律抓落实。要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带头学习科学知识、贯彻科学精神、讲求科学方法,在工作中注意多一些民主作风,少一些长官意志;多一些谦虚谨慎,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从实际出发,少一些主观臆断。四是要依靠群众抓落实。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干部职工的正当权益和人格尊严,积极创造适宜干部职工平等、全面、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公道正派地处理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敏感事务,经常深入干部职工中倾听呼声、征求意见,真正做到办法大家想、工作大家做、难题大家解。
按照管理学说法,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就是部门和个人理解、贯彻、落实、执行决策的能力,是部门和个人能力与素质的统一的集中的体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是国家管理上层建筑的一个综合性部门。从一定角度说,是通过职能和编制资源的科学、均衡配置,来保证各级党委、政府等部门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向前发展。机构编制管理一方面是国家保证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机构编制和职能的调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机构编制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具有很强的执行力,以完成国家赋予的重要职责。作为我们机构编制部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内在的自身素质与业务能力,对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加强机构编制部门内部自身建设角度,从四个方面浅谈如何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力。
一、培养学习意识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构编制管理是以职能管理为核心,内容涵盖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诸多方面,并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密切相关。几次的机构改革以及相关的事业单位的职能调整,其背景均涉及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调整。因此,机 -1-
构编制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更需要加强学习意识的培养,拓宽学习范围,丰富学习内容,掌握多领域的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以实现机构编制的科学化管理。
学习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的学习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相对集中的学习时间,促使大家积极参与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的学习,增强学习意识,培养学习习惯,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按照打造“学习型机关”的要求,鼓励大家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敢于解决问题,形成领导重视学习、群众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培养大局观念是提高执行力的内在要求
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站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紧密围绕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发展重心,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思考和解决阻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矛盾,在机构编制的调整中体现我们机构编制部门的重要作用。
大局观念培养,一是要密切关注国家、省、市党委、政府提出的年度性发展重点,从各类政务性媒体中捕捉发展思路,找出重点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抓住其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契合点,并给予相应的机构编制上的倾斜,进行科学、合理地
调整。二是要展开视野,拓宽思路。避免陷入就事论事、就机构论机构的误区,将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放在全市发展的政治高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和民生来综合考虑机构编制工作。
三、培养严谨扎实的调研作风是提高执行力的有效手段 调查研究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两者密不可分。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我们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来讲,“没有准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调研质量直接关系着相关部门或单位机构编制的调整幅度和调整的科学性,直接关系着机构编制管理的效能和权威性,直接关系着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力。严谨扎实的调研作风是提高调研质量的重要因素。
调研作风的培养,一是要做好调研的准备。在调研之前,要对调研内容和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和编制配置等内容,并制定周密的调研提纲;二是要深入到工作一线。在调研过程中要尽可能深入基层一线,切实摸清相关部门或单位的真实情况,仔细分析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弄清问题的实质。三是要做好文字的综合。调研报告要真实反映出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情况,准确地反映问题,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结合实际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
四、培养抵制腐败的免疫能力是提高执行力的切实保障
机构编制部门是市委、市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有效地防止腐败,消除“以人情换职数”、“以金钱换编制”等现象,提高机构编制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提高其抵制腐败的免疫能力,才能够保证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保证机构编制管理执行力的有效发挥。
培养抵制腐败的免疫能力,一是要加强反腐倡廉的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及国家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廉政教育,使之在思想上提高反腐倡廉的重要性认识。二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廉政和监督制度,用制度规范工作行为,用制度防止腐败。三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全体党员干部要讲正气、重业绩,使腐败思想缺乏生存的空间,从而树立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形象。
办机关党委
一、优化服务环境, 要努力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变
新形势、新任务, 要求人社部门必须从一贯顺延既定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从传统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审时度势, 以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 积极应对形势发展的新要求, 着力抓好“四个转变”:
1. 转变思维定位。
实现从计划、调配为主的管人管事向现代政府职能要求和社会保障工作新格局转变, 新时期人社部门工作者要从过去单纯固守政策中解放出来, 树立全方位服务、灵活服务的观念, 自觉地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把握。
2. 转变管理模式。
实现从依靠制度规定管理向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转变, 要转变过去靠制度、靠经验管理的方式, 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社会保险法》、《行政许可法》、《劳动法》等法规规定, 在社会基金管理、促进就业再就业、公务员录用和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流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高技术人才开发等工作中依法开展。
3. 转变工作方法。
实现从传统的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 要从“管理人”向“服务人”转变, 改变过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只当“守门员”, 坐等别人上门来办事的被动方式, 向主动走出去调研、上门去服务的“运动员”式转变。
4. 转变运行机制。
实现从分散独立、个体业务工作向协同配合转变, 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新格局的要求, 自觉地在大局下找准位置,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积极主动与其他部门配合协作, 注重调动和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形成工作整体合力。
二、优化服务环境, 要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承担着打造人力资源高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等重要任务, 工作涉及面很广, 职能作用很强, 要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这就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正人先正己, 身正则令行”, 就必须在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中率先垂范, 在公务员队伍中当好表率。要切实抓好工作作风的转变, 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 牢固树立“五个意识”, 着力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牢固树立争先创优意识,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着力解决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等影响率先发展的各种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问题;二是牢固树立廉洁奉公意识, 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着力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和“吃拿卡要”等问题;三是牢固树立全局意识, 坚持全局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着力解决部门利益至上, 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四是牢固树立公仆意识, 大力倡导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树立人社部门的良好形象, 着力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五是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密切联系群众, 倾听群众呼声, 关心群众疾苦, 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以此, 促进工作人员养成重实际、讲实效、说实话、办实事、求实绩的工作作风, 自觉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严密的工作程序、严实的工作作风、严细的工作责任、严明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工作标准, 以作风建设的新水平, 促进人社部门服务环境的新改善。
三、优化服务环境,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到社会大目标之中, 明确标准, 科学定位, 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 使之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服务和保障作用。
1. 坚持政务公开。
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健全政务公开载体, 规范政务公开内容, 严格政务公开程序, 做到经常性工作及时公开、阶段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动态性工作创造条件公开, 及时把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各类公共服务事项和各项工作行政审核审批事项的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纪律、收费标准等向社会公开, 切实落实人民群众对人社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 努力增强人社工作的透明度, 实现人社工作在阳光下作业。
2. 坚持服务承诺。
“人诚事公”是人社工作的本质内涵, 也是社会群众对人社工作的期盼。人社部门要把构建诚信人社、保障公正作为提高机关效能, 优化服务质量, 增强社会公信力, 认可度的重要举措, 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度, 严格实行办事公开、办结承诺、首问责任和责任追究, 确保人社工作诚信、公正。
3. 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强化“职权法定”的理念,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社会保险法》等行政法律法规和《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 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意识, 严格按法律法规规范办事。凡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坚决不能办、不能为、不变通, 自觉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要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建立和完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监督制约机制, 努力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 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理。
4. 坚持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 每一次政策出台都被大家所关注。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对已有的矛盾, 要认真疏导, 积极解决, 不能回避拖延;对潜在的问题, 要重视研究, 防患于未然。当前, 人事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 诸如企业军转干部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社保基金管理的问题, 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问题、人事制度改革中人员分流问题等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 导致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关系不是很和谐, 潜伏着不稳定因素, 人社部门与各服务对象之间也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因此, 要特别注重上下、左右、内部的协调配合,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 与各部门、各单位、各服务对象加强联系沟通和合作共事, 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要带着浓厚的感情为服务对象服务, 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 倾听基层和群众的呼声, 了解基层和群众的疾苦, 把基层和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 尽可能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 拉近与基层和群众在时空、感情上的距离;要加强内部团结, 认真开展交心谈心活动, 注重情感交流和意见沟通, 关心解决职工困难, 凝聚职工智慧和力量, 形成整体合力, 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努力构建上下协调、左右沟通、内部和睦的劳动关系。
5. 坚持廉洁从政。
【关键词】新形势;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的地方财政管理制度有了进一步的改革,制度的革新促进了部门审计工作的发展。从基层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来看,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总体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如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部分项目预算执行率偏低、政府采购执行不到位等。
一、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存在的原因
1.预算编制问题
预算编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年初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基层单位编制资金预算时为了让资金使用更方便往往将项目名称编得较为笼统,并无进一步细化至具体项目和项目使用单位。第二,预算编制不够完整,预算单位未将上年结余资金编入当年的预算中,部分基层单位还存在未将非税收入纳入年初预算,导致部分非税收入长期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第三,部分专项资金仍存在由主管部门代编预算的情况。
2.部分项目预算执行率偏低
部分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偏低,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有些专项经费上级部门到年中才拨付至相关单位,造成基层部门来不及安排使用,年底结余较大。第二,预算编制时部门相关人员对项目的估计不合理、不准确,导致资金无法使用。第三,部门预算与政府预算编制口径不一致导致时间间隔长,基层单位的预算资金大多在3月中旬后才开始下达,拖慢了基层执行的时间。第四、部分单位重项目立项,轻项目执行,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3.政府集中采购执行不到位
部分单位仍存在分拆项目来规避政府集中采购、采购合同签订不规范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内容的欠缺。街道所属部门较多社会事务繁重,采购项目数量大,在目前的人手条件下无法编制较为完整的采购预算,给基层分拆项目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政府集中采购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工程、绿化、消杀服务等多个学科知识,对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当前队伍的工作人员多数未经过专业训练和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较为匮乏。
4.三公经费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
“三公”经费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费、公务出国(境)费。近年来,“三公”经费管理和使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部分单位的接待费用 “水涨船高”,接待费用超过了机关公用经费2%的比例规定;少数单位为了减少公务接待的开支费用,将一些接待费隐藏在单位的“误餐费”中;少量单位仍存在通过购买非定编车辆方式增加一般公务用车。究其根本,在于“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存在不足。首先,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导致“三公”经费使用随意性较大,其次,部门“三公”经费的报销管理不够规范。尽管国家、省、市制定了一系列文件规范三公经费,但基层在具体实施过程仍存在许多实际困难,造成“细则跟不上形势”,三公经费的预算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和金额上,“留有真空”。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机制,加强预算单位的内控管理
财政的管理工作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的问题需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创新和改革。例如,针对部门预算批复下达不及时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使部门预算与政府预算编制口径一致,以此来解决人大审批期与预算批复期与滞后问题。总的来说,一方面,需要制定完善的、具体的管理、监控和评价机制,通过机制的科学性逐步完善相关标准;另一方面,加强预算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断细化业务操作规程,做到事事有章可循,杜绝支出管理中的随意性。
2.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预算编制制度,将“三公”经费、采购等支出预算具体到实际项目中,对于各部门的资金支出审批、核算、报销工作需要进行源头审核控制,明确支出内容。首先,财政部门要尽早敦促部门提前着手预算编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趋于严密。其次,要提前介入财政预算草案编制,要及时了解部门制定预算收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情况;最后,设立预算专家咨询组,充实预算技术力量,为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首先,要强化预算执行的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形式。在预算执行控制体系中引入基本的预算支出绩效控制,预算编制时对项目是否满足预算绩效的基本目标作为选择项目和批复项目金额的依据。其次,开展科学化的绩效评价模式,通过兼顾财务和非财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体系来设计考核指标,提升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绩效。最后,加强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对所有部门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做到“奖惩分明”,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预算执行审计在审计机关的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预算审计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多,其中存在的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例如政府采购、“三公”经费等。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的机制、强有力的内控评价体系并积极的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提升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同时,通过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了解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时的发现和整改问题,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婕.审计视角下部门预算执行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4(6).
[2]宋达,郑石桥.政府审计对预算违规的作用:抑制还是诱导?——基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11).
近年来,我局能严格按照依法治区、建设法制型政府的基本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统计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在普法宣传、依法检查、培训教育、统计登记等方面认真开展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本部门能坚持参加省、市统计局召开的法律知识专题培训,并制定集中学习和每人全年自学法律知识不少于20小时的制度。通过学习,是大家对法律条文有深入的了解,对法理及精神内涵有透彻理解领会,以便在工作实际中熟练应用。
2、深入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知识。利用平时业务培训及年报会、各种普查调查、普法宣传日、政风行风宣传日等活动,对调查对象、社会各界宣传统计法知识并印发宣传资料,是他们对统计法能了解,进一步增强调查对象依法统计意识和依法统计的自觉性,使社会各界积极地参与到统计工作中来,更好的履行统计工作义务。
3、坚持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按照市局法制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根据工作实际,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完成市局每年下达的案子任务。定期检查按程序要求提前一周时间下发通知,说明检查的理由、依据、时间、人员、内容、方式等,以便被检查单位能做好准备,使检查顺利实施。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程序亮证执法,做到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处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按照工作要求,不在被检查单位吃饭。多年来,我们执法中无一例错案,也无吃拿卡要现象发生。
4、严格按照财经纪律要求,执行罚没收支两条线,无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发生。
5、按照省局要求,使用全省统一的法律文书,并按要求收集齐全案卷材料、装订整齐。同时,对案卷内容进行自查自审后上报市局,参加全省每年的案卷评审工作。
【提升部门执行力】推荐阅读:
品质部门提升执行力09-21
提升班组执行力06-24
如何提升制度执行力09-14
如何提升工作执行力11-02
提高部门执行力10-05
项目部提升执行力总结09-10
如何提高部门执行力10-07
提升干部队伍执行力 促进企业发展10-18
员工执行力的培训提升心得体会06-21
提升执行力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