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共8篇)

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篇1

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总结

我校积极响应县局在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到行动上”的“三进一落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现在将一年来开展“三进一落实”的情况进行总结:

一、学校高度重视,统筹安排

今年开学,学校领导班子就认真学习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到行动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文件,认真领会这项活动的意图极深刻的内涵。

首先,成立领导小组。组 长:韩 宏 副组长:韩利军 成 员:全体任课教师

其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核心价值观”活动实施方案》。再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融入教师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重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1 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积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我校为了“三进一落实”活动在我校扎扎实实的开展开来。我校加大了宣传力度,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时间及我校“红领巾”广播站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让老师们利用班队会的时间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宣传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落实到行动上。

我校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言行中融入基础道德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教学内容、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走进课堂。我们学校倡导每位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优秀品德方面的内容,通过直接或渗透的方式向学生输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校还倡导教师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爱国、责任、诚信、创新、孝敬、合作等优秀品质。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首先,我校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我们在学校走廊里有“八荣八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其次,积极推进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班级文化,班级内有古诗栏,班级荣誉墙,图书角、“我的中国梦”主题栏,班级竞赛栏等。其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主题班、队日活动,举办“我的中国梦”优秀童谣创作、讲故事比赛、“乐享童年.畅想未来”儿童图文创作大赛、“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向广大师生宣讲身边好人事迹,营造了崇礼厚德的校园氛围。

五、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雷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开展“学习雷锋,做小小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开展“重阳敬老爱老”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妈妈(爸爸)洗洗脚”、“我当一天家”、“与父母说说知心话”等活动,鼓励学生在自己生日和父母生日当天,或在节假日期间,向父母说感谢话、打祝福电话、发亲情短信,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活动,使学生生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的宣传、培育氛围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应该提倡、哪些应该反对,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情感,并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的实际行动。

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篇2

首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政治课教材,这需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真实意蕴。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真实意蕴的思想把握。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实践性、历史继承性、相对对立性、批判性,它可以为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思想上的合法性证明,可以因其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而凝聚社会成员,可以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进行精神生产与文化传承创新,更可以通过外交功能而实现国际交往中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不过,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却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概念,它既有否定性、虚假性的含义,也有表达统治阶级利益的含义,更有以错误的或幻想的方式来支持统治关系的观念体系的含义。由马克思开创并得到阐发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后来的恩格斯、列宁等人那里得到进一步的论述,他们的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这一理论具有坚实的唯物史观依据。从社会基本矛盾方面讲,作为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内容根源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变化和消亡”[3]。从阶级分析方面讲,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集中体现着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社会结构方面讲,作为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意识形态,是以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具体形式。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括以意识形态为基本内容的精神生活、精神力量、精神文明的发展。

其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政治课教材,这需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4]。价值表达的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在人们与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东西。价值体系指的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价值整体,它包括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认同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内容。核心价值体系表征的是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拥有的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本质体现,后者往往是通过前者而得到表达和彰显的。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因此,其培育和践行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得以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相一致的。

再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政治课教材,这需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提出现实可行的解决路径。世界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背后的多种价值诉求,大众媒介市场化所带来的娱乐主义,市场经济发达背后的物质消费主义,这些众多的因素都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校政治课教材必须得客观地面对这些当代问题,以理以据来清楚地论述和讲授出这些挑战,而千万不能采取消极的回避问题的态度。只有直面问题和挑战,才能说服人并达到教育人的目的,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只有直面问题和挑战,才能提出可行的解决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理论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需要“理性批判和反思当代西方核心价值观”[5],这是西为中用,通过批判性地借鉴西方发达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思想,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二是要“牢固树立社会转型期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6],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通过党和政府有力倡导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以从制度上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7]。三是要“挖掘和创新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渠道和方式”,通过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大力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主流媒体来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并加强提高大众传媒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四是要“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和谐发展”[8],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主导价值观与非主导价值观的关系,正确认识二者相互联系、辩证发展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9],在继续发挥原有的教育灌输作用的同时,大力提倡社会实践养成,继续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开放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大力建设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的精神依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盏明灯。基础教育在培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学校领导意识较薄弱,相关部门落实不到位,个别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手段单一,家庭、学校、社会未形成合力,等等。课堂作为青少年接受规范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更加重视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变化发展的快速时期,也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社会心理特点:1. 依赖心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周围事物瞬息万变,面对纷繁复杂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思想,青少年辨别是非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往往会求助于身边的人,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2. 从众心理。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青少年拥有手机。很多青少年是追星一族,模仿能力极强,很容易陷入大众传媒所打造的一些商业性、虚幻性的偶像世界,盲目跟从偶像的奢靡主义、享乐主义。3. 矛盾心理。青少年由于长期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之中,未真正走入社会,对社会拥有着美好的憧憬。而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尚存在一些弊端,很多消极事件接踵而至发生在他们身边。这就使得青少年心中的理想与现实造成冲突,他们开始对世界充满怀疑、缺失信任。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特征来看,虽然青少年的价值观存在消极因素,但由于思想和环境的变化,价值观还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基础教育者要把握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恰当方法,适时教育,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正确导向。

(二)基础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基础教育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端,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导向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当代社会存在思想多元化、利益冲突化,一些不良现象不断涌现。基础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对儿童青少年的导向作用,及时、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上植入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教育环境。2.激励作用。青少年时期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做事情害怕犯错误,在生活学习中常因遇到困难而放弃理想信念。基础教育者要积极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青少年信心与希望。3.榜样示范作用。青少年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极强,并且大部分时间处于学校环境之中。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言行举止要以身作则,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让青少年走出虚幻偶像崇拜的泥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础教育内容的“核心区”

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首要工程,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现阶段达到全国人民价值认可的“最大公约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这应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1. 国家价值目标。基础教育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既是国家的追求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要围绕国家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2. 社会价值取向。基础教育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要依法教学,尊重学生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一视同仁,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校园环境,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3. 个人价值准则。基础教育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式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踏实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增强诚信意识,以善待人,争做“四有”新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最基本的载体是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对核心价值观是否有效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在中小学思品课,不少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对核心价值观未充分理解和把握。难以利用身边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更有甚者,班主任把思品课拿去补习语数英。2.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足。不少思品课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满堂灌,学生未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有些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3.缺乏对实习生的培训。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仍占总人口的56%,很多乡下农村中学由于教师资源不够,凭借着高校师范生实习的机会让其顶岗教学,实习生队伍自身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识,严重制约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思想品德课作为传递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载体,理应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在现实中却往往相反,现仅以自己作为师范类实习生去某学校实践为例。很多学生认为思品课可有可无,在思想品德课聆听中发现任课教师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表现在三个方面:1.德育目标不突出。思想品德课目标与德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每一课时教学也是要以德育为目的。但是有的教师忽略了这层关系,德育目标不明确,上课未突出德育内容。以至于学生下课后并未有多大收获,很多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知识不熟知。2.课时目标不明确。任课教师未充分备课,上课只简单抄写几个题目于黑板,再把课本念一遍就算完成任务。整堂课缺少互动,重难点问题未有效解决,学生没能真正明白书本知识,教师也未能真正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之中。3.教学方向不清晰。教师对所讲授的知识没有有效说明,又常常局限于书本例子,没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时事热点,造成学生对知识点含糊不清、机械记忆。对中小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内容,教师应明确这一德育目标。

(三)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参与度均有改善,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1.以理论灌输为主。思想品德课仍以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为主。虽然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实际效果却不明显,容易使学生感到视觉、听觉疲劳,失去新鲜感。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抵触心理。2.宣传形式单一。长期以来,中国习惯用直白的政治性语言、口号式来进行价值观的宣传,久而久之对社会形成一定的导向性。许多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还习惯于传统的手段来进行,依然是讲讲课、出板报、搞专栏、张贴标语等形式来进行价值观宣传教育。3.客观条件不成熟。有些教师曾考虑采用小品、辩论赛等方式进行教学,但由于在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可操控因素,往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当前大部分农村中学,教学资源都十分有限,客观条件的劣势也阻碍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缺乏一定灵活性,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教学评价相对匮乏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科学方法,通过信息收集与分析、整理,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依据。但在思品课的教学评价工作中仍存在不足。1. 评价依据本末倒置。很多学校对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评价依据是学生取得的考试成绩,并非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践行核心价值观理念。通过成绩对学生进行优劣分等,这极其不利于学生正确核心价值观的树立。2. 评价标准的随意性。教学评价都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但随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就出现了随意性。比如就有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拿一个同学与班上其他同学进行负面评价,这种评价标准如使用不恰当,容易使学生身心受伤害。3. 评价标准的僵化。很多评判标准处于僵化模式,都是预设好的标准。如,教师的评价就参照班级考试成绩、及格率、平均分等,虽有据可依却不科学,容易忽略预设标准之外的方面,不能真正凸显教师的智慧。要通过现代教育评价方式,真正提升教学质量,让青少年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对策建议

(一)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前提

真正落实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好这一理论知识,正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前提。落实到课堂中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师要先学。教师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核心价值观,从国家角度、个人角度来进行学习和把握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真正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知识储备之中。二是教师要真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作为主流意识引领社会思潮。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发自内心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意识。三是教师要落实。习近平同志曾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凡事落到实践最关键,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教师要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理论之师和实践之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各学科教材渗透是基础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作为主阵地,教师要充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材之中。一是以思想品德课为主。思品课教学是一个德育过程,核心价值观教育服从并服务于这个德育过程。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书本中进行讲解。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融入个人诚信友善观念,在讲授八年级法律知识当中渗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念等等。二是以相关学科为辅。思想品德课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依托载体,并不否认其他学科对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作用,每一学科都可承载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如,在历史课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富强之路来之不易,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先导。三是以乡土教材为补充。要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主动性,如发现当地的红色文化,开设乡土教材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身边曾经的伟人,加深对乡土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这更是对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渗透。

(三)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是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知识,需要一定的灌输教学方式,但要避免纯理论讲授。基础教育工作者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一味灌输纯理论的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如可以采用讨论、辩论式让学生增强对公正与平等的理解,也可采用国旗下讲话、读书会活动,举办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二是运用新媒体技术。在互联网时代里,青少年深受网络媒体的熏陶,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微电影、微视频、动漫、纪录片之中。比如让学生观看I am China的纪录片,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爱国之义。三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应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基础教育工作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产活动,去敬老院、孤儿院等地方做志愿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理念,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的实践活动。

(四)多方育人平台是保障

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一是培育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准则,学习核心价值观基本知识,为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观念培育提供养分。同时,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关注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对子女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二是加强家校互动。家庭和学校要形成教育的一致性,加强联系与互动。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开家长会,但家长会不能仅仅在于探讨成绩,而要注重探讨青少年的德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而家访对象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周边家庭以及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更要侧重贫困及留守儿童家庭,对他们进行关心呵护,做到平等兼顾,方能实现教育的最大化。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引领功能。社会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有着强大的引领功能。通过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多样化宣传以达到普及效果,如,马路边的横幅或者商店的广告语,公共交通的文明出行,各种各样的志愿爱心服务活动等等。青少年不仅是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和弘扬者。

(五)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要积极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增设学校公共学习场所,凸显学校显性教育功能。如,增强校史馆、图书馆等在培育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也可以通过校园的特色建筑或者各种人物雕像加强核心价值观渗透。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是学生有效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校园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培育良好的学术之风、诚信之风、友爱之风等。在班级要加强班风建设,除了学习之外,可以通过开展各项团体、个人竞赛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三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校内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奖惩分明、赏罚得当,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班级也可制定班规班约。要积极落实,实行弹性教育,不可使制度固定僵化。通过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篇4

关于开展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总结

自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以来,我校积极响应永城市文明办、教育局的主题教育实践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现将我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全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活动

(一)通过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子屏、在校园内安排专门的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发动,营造氛围。建立了以班主任为主体,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

(二)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氛围 按照“以育人为宗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总结 篇5

为不断提升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市教育局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着力采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措施,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充分在师生行动中彰显,切实引领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在抓好融入上下功夫。面向未成年人广泛宣传普及这24个字,要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推出更好更多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文艺作品,体现在教材的编写里,让未成年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品味、细细地琢磨、逐步地领会。

我校在活动室举办了“身体力行践行核心价值观,同心合力共筑华夏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由各班推选出的5位参赛选手逐个登场,紧紧围绕演讲主题,阐述了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国梦”的理解与感悟,表达了大家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勤奋学习、努力奋斗”的决心。经过评委现场打分,有三名同学获得主题演讲比赛的第一名。

另外,我校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以“感恩”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并重点在师生中推广。我校在少队活动课上《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各班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演唱《感恩的心》,看感恩的视频。二年级的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合作把想说的话写在心形纸上,贴在教室的黑板上,体验共同合作的快乐。一张张设计新颖、漂亮的贺卡,融入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心愿和感恩之心。三年级的孩子们上台说一件感恩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感恩的心情。高段的同学们也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老师、亲人们的感恩之情。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感王中心小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宿舍之我见 篇6

姓名:冯兴涛

寝室号:14栋215室 系别班级:工商管理系13级市场营销一班

联系电话:***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总书记更是通过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重要意义,更进一步指出了“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系统性、总体性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不仅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学习提供了便利,而且为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切实可依的价值衡量标准。与此同时也为我们青年学子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提供了重要指导和目标参照,有利于青年学子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内涵、坚定努力学习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如果说教室是同学们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养成正确价值观的第一课堂,那么宿舍无疑是同学们树立和发展正确价值观念的第二课堂。在我校“正德、厚生、经世、济用”的校训的长久熏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党员干部中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带动、以及院系各级有关部门组织的长期努力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校学生宿舍管理和学生业余组织生活中有着生动鲜活的体现。

一、采用各种形式宣传普及、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气氛

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普及利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寝室学习生活气氛。不断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并自觉不自觉的在寝室的学习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为参照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以公寓十四、十五栋为例,一走进公寓大门就可以看到大厅两旁天蓝色的两排大字“青春勇担当,实现中国梦”,大厅内的黑板上更是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板报,具体抒发了青年学子锐意进取勇往追梦的豪情壮志。普寝尽管由于空间限制不能像公寓开展这样大版面的集中宣传,依然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寝室的楼道走廊展开宣传号召。普寝十三栋就在楼道里发出了“共筑我们美好心家”的倡导。除了在宿舍这些公共区域展开宣传引导外,有的寝室更是自觉、自主的在装饰美化寝室环境丰富寝室生活的同时,对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宣传。笔者就在普寝十三栋一楼的两个寝室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一个寝室用红纸自制对联,用毛笔字在上面对党的十八大进行了赞美,自制的对联不仅漂亮美观使人耳目一新,而且传播着正能量,绝对是刷回头率的必备神器。另一个寝室更是用剪纸在门板上表达了愿寝室同学团结友善直到永远的真挚感情,令人动容也给人启示。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同学们都用实际行动装饰着自己的寝室生活,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当然我们在寝室中看到这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喜的局面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寝室的舆论宣传阵地上做的还远远不够,随处可见的小广告、肆无忌惮“扫楼”派单员、各种“枪手”寻租的告示„„这些格式各样的“狗皮癣”不仅破坏了寝室环境的干净整洁,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败坏寝室风气,特别是那些“枪手”的寻租广告严重腐蚀了那些意志薄弱的同学的价值观,极易诱导同学们犯下大错。这些现实情况告诉我们,要深化宣传普及、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就要一方面利用各种方式通过一切渠道在宿舍内加强宣传引导,一方面坚决铲除那些腐蚀同学们价值观的毒瘤,这需要我们长期共同的努力。

二、宿舍管理工作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民主管理,创建既自由又有序的寝室生活环境

沿着学校的主干道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金色的牌匾,“工商管理系自治栋”、“工程管理系自治栋”、“会计系自治栋”„„映入眼帘。初次看到时不免有些好奇更感到实在是新鲜,听说过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还没听说过宿舍也有自治的。在稍微深入了解后你还会知道“宿舍自管委”这个初听者同样新鲜的组织。经过一年的寝室生活体验你会对这些名词和组织有一个深刻的理解,除了大门口一个门卫阿姨外,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在寝室似乎毫无存在感。没有了“管理者”寝室并不见如何混乱,反而较之高中(同学们眼中的监狱时代)少了与宿管老师的斗智斗勇、多了一份自然而然的平静。学生宿舍自治采取辅导老师指导、学生组织参与、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一切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由学生民主决定,引导同学们自觉进行自我管理,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师生共同努力创建了既自由又有序的寝室环境。这种寝室管理的方法模式和实际取得的显著成效无不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

三、学生党团组织在寝室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工作、组织活动、服务同学见实效

毛泽东同志讲“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尊重青年的特点、组织引导青年、发挥青年力量是我们的优秀传统,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要求。我院党团组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寝室”过程中,积极开展工作丰富寝室文化生活、提升宿舍文化品味,营造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推进我院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党团组织在寝室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许多鲜活的事例:普寝十三栋结合自身实际专门拿出一间宿舍开辟了“党团活动室”配备了宽屏液晶电视,准备了形式丰富多样、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图书杂志、更周到的是活动室还免费提供体育器材,与此同时还专门安排了党员、预备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轮流值班保证活动室切实发挥服务学生的作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寝室内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平台,给同学们的寝室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赢得广大十三栋同学的一致肯定。公寓七栋以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宿舍自管委分别于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七号、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七号了以宿舍为参赛单位的举办跳绳比赛、猜词默契比赛,赛后参赛者纷纷表示:比赛加强了寝室成员之间的团结,促进了宿舍与宿舍间的交流,展现了七栋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另外有的系还结合本栋实际以栋为单位组建学生党支部积极开展工作,例如今年上半年财金系自治栋六栋党支部就在3109教室举办了“大学生就业经验交流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四、抓典型树榜样,引导寝室生活向好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寝室生活中树立遵守纪律、卫生优良的榜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这些榜样中的正面榜样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院学生寝室生活中的集中体现,起到了引领价值风尚的重要作用。从全院来看,以院宿管委为主体协同宿舍安保部门对晚归不归进行清查,将情况严重的同学在主干道旁的电子屏上给予公布,这些反面“榜样”使同学们受到了警示教育,明确了价值准则。另外宿管委还根据相关规定对寝室违规使用的大功率电器一律进行收缴代管,并举行了专题的展览,将收缴的大功率电器进行集中展示。在加强同学们的纪律意识和消防观念的同时也展示了在校规和安全面前一律平等没有特殊更没有例外。以系为单位以各系生活部为主体,根据各系实际每星期集中开展卫生指导检查,为同学们搞好寝室卫生保持寝室文明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以工商管理系为例:工商管理系学生会生活部每个星期星期

一、星期四都会对系属各寝室集中进行卫生检查,对于检查的结果不仅会在系黑板报上进行公示、对优秀寝室进行表扬、对不合格寝室进行批评。优秀的成了好榜样大家向他们看齐,坏的榜样让大家警醒,在好与坏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清晰的明白了什么样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有益的、是正确的。在我院的寝室生活中,榜样的树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好的榜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院学生寝室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五、求实服务见真情,敬业劳动领风尚

最近一个“清洁阿姨哭了”的帖子在网上疯传,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应。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清洁阿姨刚打扫干净就又被学生们搞得又脏又乱,结果清洁阿姨被学校罚了钱。帖子传递的是正能量,被转发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学校并不少见。不可否认我院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我们也不少正面的例子。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学一起回寝室在公寓的侧门看到清洁阿姨正在整理清理下来的垃圾。我当然照例绕路、低头、若无其事的走开,但我旁边的这位同学不仅给阿姨打了招呼,还和阿姨热情的攀谈起来,让我在旁边既惊讶又尴尬的干站着“不明觉厉”。事后他告诉我们他们楼层和清洁阿姨关系都很好,宿管阿姨工作认真打扫细致、有时候还会知道和帮助他们打扫各自宿舍的卫生,而清洁阿姨也会到处宣传:“十四栋三楼的卫生保持的是最好的,一般不用这么麻烦”。像清洁阿姨这些分布在各个宿舍楼的普通劳动者还有很多,他们无疑也是我们学生寝室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勤恳工作努力给同学们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他们这种敬业朴质,诚实勤恳的精神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效仿,在寝室生活中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六、多方协调配合人人参与,共同开创民主、文明、和谐、友爱宿舍新局面 院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第六十一期在主要版面报道了:“院党委书记张天晓、院长伍中信等院领导走访寝室调研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消息。这只是我院党政领导对学生寝室工作和学生寝室生活关心的一个缩影,这也说明正是在我院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和认真指导和各级部门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宣传引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作用、抓榜样抓典型做引导,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寝室生活中不断的发展巩固逐渐形成学生共识。但我们又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寝室中的体现”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生活在其中的一员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到我院寝室的管理还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许多关系广大同学的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需要继续进一步创造性的开展深化,部分寝室还存在着严重的脏乱差现象,部分同学还存在着价值观不正生活习惯不文明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方协调配合联动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继续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大对先进典型、文明模范的鼓励和表彰,各职能部门认真负责服务学生,才能不断增强广大同学主人公意识和以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己的自觉性、造成人人参与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生动局面,才能共同开创民主、文明、和谐、友爱学生寝室新局面。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是全国全民族在新时代下的一盘大棋。要下好这盘棋离不开对青年学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也离不开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这种培育和践行寝室是生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宣传教育,更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形式多种的文化活动,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也正是我们寝室文化节举办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希望这样的活动越办越好,并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作用。

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篇7

1 道德共识困境导致大学课堂纪律问题

当前高校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比较多, 一些大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反映出一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这与道德共识的缺乏有关。在现代性背景下, 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 社群传统的伦理价值体系的日趋淡化, 一些道德价值成为不可公度的道德价值, 失去了统一的道德框架, 很容易陷入道德共识困境。[1]道德共识困境导致了价值多元现象, 带来了伦理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和情感主义, 道德不再是对所有人的共同约束。道德共识的缺乏表现为一些大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毫无羞愧感, 甚至一些大学生厌恶大学教师严抓纪律, 觉得大学课堂根本不是讲纪律的地方, 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一些学生在对自身或他人的任何一种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 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或多种价值观肯定或否定的“合理”的依据。我们对高校1230位本科学生的学风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当问及“你对考试作弊的看法”时, 回答“深恶痛疾”的学生占22.6%, 回答“可以理解”的学生占25.6%, 回答“不能一概而论”的学生占30.5%, 回答“学校应该严加制止”的学生占21.3%。这说明一半多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这种非道德行为表示出宽容和谅解。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教师、随意谈话、睡觉等, 原因总是归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或内容枯燥等外部因素, 从不考虑自身存在的问题, 总是“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道德共识的缺乏使学生在课堂行为的选择中缺少道德依据, 混淆善恶、是非标准, 在行为上表现出道德的缺失。

大学生课堂行为也受功利价值观的影响。在我国近年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中, 盲目追求功利的实用主义倾向使大学内部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学生重视即刻有用的知识, 轻视没有应用价值的知识, 追求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思想过分泛滥。“实用性”学习动机在现实中普遍存在, 过度的职业化倾向, 导致了学生注重眼前利益, 忽略长远发展。[2]学生的选课原则、对课程学习的投入、课堂行为等或多或少受“功利主义”影响, 学生自己认为无用的课程就不想学。大学生普遍认为基础课、公共课等普通教育课程对专业学习、就业没有用, 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 因此逃课、旷课现象严重。据有关方面的调查, 在大学校园里, 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25%以上, 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 公共课如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类逃课率高达50%左右。[3]

在当前多元价值取向的背景下, 教师在课堂纪律管理的认识上也存在误区, 教师对课堂纪律管理存有不敢管、不想管的心态。有的教师担心过多的限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在学评教中给自己打低分, 就弱化纪律管理;有的老师认为管理学生是专职管理学生的书记、辅导员、团组织的事情, 不应由任课老师来管;有的老师认为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人格, 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说教。因此, 教师在学生行为纠错和价值澄清过程中表现出不果断, 有些教师避免告诉学生课堂行为是否正当或错误, 忽视日常生活中道德选择的模糊性, 这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道德相违背, 也是导致大学课堂纪律松散的原因之一。

2 构建积极、有序的大学课堂纪律途径

2.1 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美国二十世纪末兴盛, 直至今日, 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贯彻于从儿童小学低年级持续到大学的道德教育整个过程,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4], 对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构建有序、积极的大学课堂纪律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价值观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以及不应当做什么。从普遍意义上讲, 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基于人类基本价值和尊严而不得不为的道德价值观, 以及那些我们有责任去实践和推行的道德价值观。[5]尊敬、负责、信任、关心、公平和公民意识等核心价值观超越了文化的、宗教的和社会经济的差异, 反映了人类的某些共同本性, 是全世界所有人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领域里发展时所需要的。

建设有序、积极的大学课堂纪律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的行为规则, 运用良好的品格特质作为控制学生行为的中心, 让每一条纪律规定都体现一种核心价值, 通过课堂纪律的强化, 使学生理性地和情感地接受这些行为规则, 而不是被强迫和被压制地接受它们, 使学生内化这些价值, 养成自律。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总结了道德的三要素为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自主或自决。其中“纪律”是最基本的或首要的道德要素。它最基本的特征为其内在的约束能力——将自己的激情、欲望和习惯限制在道德制度的边界之内。纪律教育是道德品格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培养学生对规章、他人的权利以及教师的合法权威有判断的尊重, 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和对班级道德社群的责任, 从而让学生确立核心价值观, 是构建有序、积极的大学课堂纪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2.2 加强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一个更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社会培养年轻人的公民美德和道德品格。教师要为一个公正、人道、光明的社会和未来而教, 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美德的公民而教。由于教师从三方面扮演着道德代言人和道德教育者的角色:第一, 教师可以非常直接地进行道德教育;第二, 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与道德有关的内容;第三, 教师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诸如负责、诚实、尊重、宽容等品质。因此, 教师掌握着促进道德教育的钥匙, 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纪律教育促进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发展。

当前, 高校出现大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部分原因与大学教师对课堂纪律的误解有关。大学教师往往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误区:

误区一:“大学生应该知道课堂上怎么做”。一些学生的确知道应该怎么做, 但是, 他们不知道哪些是教师可以接受的, 他们需要知道教师能容忍的底线在哪里, 并且他们会进行试探, 直到教师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止。[6]鲁斯维特说过:品性的构建从婴儿期就开始了, 它贯穿了人的一生, 直至死亡。我们在小学阶段重视道德教育, 但道德问题常常出现在大学里。可见, 纪律和价值观教育是需要不断强化的。在大学课堂里, 建立明确、合理、可实施的规则是必须的。教师在学生行为纠错和道德两难的选择中要表现出果断态度, 并给予正当和错误的真实意义。

误区二:“我不能花太多的时间去复习课堂规则, 因为我有很多东西要讲”。课堂没有标准、规则, 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但当你教给了学生各项规则后, 还需要保持和加强所有的规章, 才能使课堂良好而持久地运行。那些拥有最多教学时间而最少纪律问题的教师舍得花时间建立规章, 并加以训练、示范和练习, 使学生真正明白教师要他们做什么。我们对高校173位主讲教师的课堂状况进行了调查, 当问及“您是否认为在大学课堂里, 老师不必花较多时间去讲课堂规则, 因为老师有很多东西要讲”, 回答“是”的老师占61.3%。高校老师往往在课堂上急于完成教学计划的任务而弱化课堂纪律管理,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误区三:“学生们不喜欢甚至憎恨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是有效学习支持性、保证性的关键, 学生期待、欣赏、尊重有秩序的课堂, 如果课堂一片混乱, 那么教师是在纵容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制。在我们对高校173位主讲教师的调查中问及老师“您认为不喜欢甚至讨厌课堂规则的大学生占多少?”, 回答“约大于60%”的老师占9.5%, 回答“约60%~40%”的老师占16.1%, 回答“约40%~20%”的老师占39.9%, 回答“约小于10%”的老师占34.5%。这说明在高校教师中认为“学生们不喜欢课堂规则”占不少。

由于教师认识上的误区, 导致了大学课堂纪律管理的弱化, 因此, 要构建积极、有序的大学课堂纪律, 首先教师必须走出对纪律认识的误区, 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2.3 重新认识、整合、改革普通教育课程

普通教育是学生所接受全部教育的一部分——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普通教育应该给予使学生能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正确、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普通教育的目的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知识结构、高尚道德品质和全面能力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 目前我国高等普通教育无法肩负起这个重任, 普通教育课程得不到大学生的欢迎, 普通教育课程出现了普遍的课堂纪律问题。[7]而社会呼吁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在我们的调查中, 当问及“您是否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尊敬、负责、信任、关心、公平和公民意识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回答“十分迫切”的占59.5%, 回答“有必要”的占40.5%。

当前, 高校课程设置多少受到功利主义和职业主义支配, 存在普通教育课程自身的僵化以及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割裂等等问题, 因此, 通过重新整合、改革普通教育课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普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十分必要。学生拥有了核心价值观, 就能遵守社会秩序和课堂纪律,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结语

学校纪律作为课堂的道德, 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学校和教师必须采用综合性、广泛性的教育途径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尊敬、负责、信任、关心、公平和公民意识等核心价值观的、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才能达到纪律的最终目标——自律, 并且使学生懂得学习的价值, 构建自爱, 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郭德红.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3]周邦君.高校课堂教学纪律问题论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5) :146-150.

[4]杨韶刚.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4 (1) :32-37.

[5]Madonna M.Murphy.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 周玲、张学文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6][美]麦克劳德、费希尔、胡佛.课堂管理要素, 赵丽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核心价值观

前言

在当前社会,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在小学的教育过程中要实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社会信息文化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刻都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所以对小学生实行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成为了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小学生由于思想意识还不成熟,对他们进行核心价值观念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扩展核心价值观念的宽度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进行人文观念的渗透,一方面要进行人文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要渗透内部的人文精神。但由于传统的教材内容相对落后,里面涉及人文价值观念的信息较少,不能够符合当前对小学人文教育的要求。所以教师对学生渗透人文观念之前,首先要提高自身人文观念的养成,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让语文培养价值观念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例如,传统的邻里关系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由于现在社会人们工作繁忙和居住环境的改变,造成了邻里关系的淡薄。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在同学间应该学会交流和互相帮助,教师通过开设班会的形式,把学生分成几组,大家来一起合作完成一个表演,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小学生意识到团结的力量,在其他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够及时的给予帮助,从而树立了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还要从审美方面来扩展核心价值观念,语文教学主要教会学生进行审美,儿童的审美观念主要来自于感知力,例如生活中的一棵树、一朵花都会成为学生眼中的美,这也体现了小学生独特的审美优势。那么要想培养小学生这种能力,要从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实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身边美丽的花等各种风景,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小学生所表达的感受是最真实的,然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来让同学们明白,只有保护好大自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时刻感受到美,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渗透。

二、丰富价值观念的厚度

随着新课标在小学课程中的实行,“语文素养”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关键,他能够让小学生更稳定更快地适应语文课程的要求。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私欲,这体现了人性的特点,在关键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小学生存在疑惑点,例如一位穷苦的汽车修理工,曾经想把自己修过得汽车变为已有,教师通过这样的例子来问学生的想法,在校学生的眼里,这种想法是不诚实的表现,严重阻碍了价值观念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了穷苦修理工的内心想法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个人的真实心理和真实感受,正是这样真实的想法,诚实才会显得更加可贵,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案例,才能够真正丰富学生的价值观。

另外从矛盾点进行分析,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小学生更应该学会诚信,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诚信,老师进行的场景模拟,下课在班级放了很多糖果,目的是看有没有学生去吃,在上课的时候发现糖果不见了,老师询问是谁把糖果吃掉了。这时候看同学们的反应。结果吃糖果的同学都主动承认了,对此,老师感到很欣慰,并表扬了敢于承认的学生,教师通过这样的案例,自然地引出了诚实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案例体现出了核心价值观念的厚度。

三、提升价值观念的高度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同过课程的教育进行了文化的传递,来提升了核心价值观念的高度。对提升价值观念的要求中首先应该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来进行爱国情结的教育,爱国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小学的教育中最关键的就是树立爱国思想、热爱传统文化。例如一些革命事件都深深的表达了爱国思想,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还原,教会学生现在的好日子是来之不易的,是英雄先烈通过牺牲换来的。以此来使学生珍惜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凝聚了深深的爱国情节,爱国思想不是简单的理论思想,而是需要付出实际的行动,用真实的信念和行动来诠释爱国思想。

另外要想提升价值观念还需要针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来提升敬业情怀。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和个人生活压力大的前提下,弱化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语文作为育人的教材范本,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层次,通过对青藏铁路建设这个事例可以表明中国人民具有高度的民族意识,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仍然努力坚持工作,没有一丝怨言,为的就是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出行更加方便。教师把民族责任感通过这个案例展现出来,使学生明白树立民族意识的重要性,也在平时更加关心少数民族的同学,大家养成了互相帮助的好习惯。实现了核心价值观念高速的提升。

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将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树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既承担着培养知识型人才的作用,又肩负着教化人的使命。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世凤.核心价值观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6:2-5

[2]吕春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以《金色的鱼钩》课堂设计为例[J].华夏教师,2015.03:31

上一篇:平安夜爱情祝福语句子下一篇:业务员2016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