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我的中国梦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追梦--我的中国梦(精选8篇)

追梦--我的中国梦 篇1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小小的我怀揣着大大的梦想。是梦想让我有前进的方向与动力,是梦想给予我坚定的信念,是梦想让我的生活美好充实。梦想,多么美妙的遐想!梦想在飞,这与现实的差距是多么遥远,我必须学会努力奔跑缩短它们的距离。当我抓住梦想的那一刻,便成为现实。你、我都是一个追梦人,我的梦想便是保护家乡漓江的环境。

梦想的起程

我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兴坪古镇,远离大城市的喧嚣繁华,有着自己独特的宁静,静中带着和谐的热闹。生活的步调缓慢有节奏,小孩追逐打闹,年轻小伙外出劳作,晚年夫妇相惜相伴。

我上初中的时候,每天都要绕着漓江骑单车到学校,来来往往四次。漓江,是我们家乡的母亲河,漓江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漓江清澈见底,当天空下起小雨中,烟雨漓江是多美的风景。水中鱼儿畅游,岸边小孩嬉水,岸上妇女洗衣。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多么让人怀念的景象。如今的漓江因旅游业的发展变成垃圾成片,水质的污染成了最大的灾难。耗巨资打造了漓江公园,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但是河流的污染日益严重。百姓的心里多么希望江水能够恢复往日的清澈、干净,这不仅是我们的梦想,也是鱼儿的梦想吧!

桂林三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广为流传的佳话,在美丽的城市里,一个县城的美更胜一筹,古镇便是其中的经典。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原本属于穷乡僻壤的乡村变得富饶,农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旅游业的发展让许多家庭走上小康社会,百姓是多么拥护党的领导,感谢党和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但是商家为了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取利益,完全不顾环境的污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是多少人的心声!

梦想的追逐

高中三年的努力拼搏,如愿完成我的高中生涯。高考结束后,经过几次家庭会议,最终一致决定让我大学主修经济类专业。虽然我没有专攻生态学,但我没有放弃我的梦想,生态学将会是我大学的主要选修,同样可以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生活在漓江边,从未见过大海的我从小有着对海的向往,于是我选择了临海城市,与大海紧密拥抱的北海!

离别的九月,深念的秋天,似乎一切都在此时定格。唯有淡淡的桂香在空气中浮动。当我怀着梦想踏上大学的路途时,一个人随着火车滚滚而去,心中万分不舍。别了,我的家乡。

进入大学的那一刻,满心欢喜,对大学生活的好奇与期待。北海的九月,烈日当空,在暴晒的操场上进行大学的第一课——军训。高温的天气让我汗如雨下,我就像一条烤焦的鱼儿,等待凉水的拯救。我开始怀念家乡的凉爽,绿树成荫,老老少少都喜欢在树下乘凉避暑。我爱家乡的四季分明。春,风和日丽;夏,赤日炎炎;秋,天高气爽;冬,朔风凛冽。这样才算是经历了一年又一年。

北海三面环海,海虽美,却海水又苦又咸,没有漓江水的清甜。同样因为旅游的发展使得大海落得同样的命运,近岸的海水变得浑浊,岸上垃圾成堆。城市的繁华并没有让我向往,看到如今海的现状,家乡漓江的现状,更加坚定了我对环保建设的欲望。水质的安全紧密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水的处理、废弃物的处理、环保设备制造成了我业余时间研究的主要问题。

秋天过去了,大学生活很安逸,没有高中学习的紧张气氛,没有太多的规矩束缚自己,同学之间交谈的内容更多的是吃喝玩乐。我开始有点迷失自己,最初的梦想开始淡忘,似乎感到越来越渺茫。经过一次次思想斗争,我终于觉醒,梦是一种欲望,想是一种行动,梦想是梦与想的结晶。唯一阻挡你实现梦想的就是你自己,未来命运如何,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深刻反省后我开始安排我的日程表,每天紧凑的生活,开始穿梭在宿舍、食堂、自习室与图书馆,第一次我的大学生活是充实有意义的。晚上在校园里一个人散步,适当的放松自己,吹着风,听着音乐也是一种享受。学习注定是孤独的旅程,我与书为伴,忙绿的生活让我感到时光飞逝,忙绿中也就忽视了孤单的存在。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业余时间我逐渐了解水源污染的主要途径与治理措施。每个地方的水质污染都有不同的方式,对于漓江的水污染而言,主要污染河段在桂林市,工业废水成为重点污染源。各工业企业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向漓江干流及流经市区的小支流,特别在高温季节的平水期和苦水期间,污染特别严重。

对于工程的治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兴建污水净化处理厂、实施漓江一期补水工程、漓江二期补水工程。漓江水环境污染属于有机污染和生物污染,兴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可以有效的削减污染负荷,是提高水环境容量的切实措施。面对漓江枯水期缺水给漓江水环境、桂林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实施一期补水工程,通过灌区挖潜配套与合理调度运用给漓江补水,使水环境容量相应增加,水质得到初步改善。漓江二期补水工程也是利用小溶江引水的原理对漓江枯水期进行补水。对于非工程治理措施可以分为四个方法:

1、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在污水处理管理体系中引入监督机制。建议进一步加强污水排放与处理的设施维护维修和管网配套管理,同时建议把市环保局作为污水处理系统的监督单位列入污水处理的管理体系中。

3、控制好上游污染物的排放量。

4、调整漓江上游区域的有关政策。包括农、林业生产政策和粮食政策,绝对禁止毁林开荒、人为破坏森林。

以上措施是正对整条漓江而言,只有治理好漓江上游,下游水质才会安全。兴坪漓江公园需要做的还有清理游客留下的垃圾,进行水上打捞工作,要想彻底杜绝乱扔垃圾的行为,还需做好游客的环保意识。导游的宣传、公司的规定会起很大的效用。

梦想的等待

一切规划都是那么清晰明确,可是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显得如此空洞。我知道真正实行起来将会出现各种问题,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我需要的是不断完善理论知识,多了解各种案例,我缺少更多的是实战经验。我的大学,还剩下二分之一的时间,我在努力充实自己,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

离。我在等待,等待工作的挑战,等待梦想的实现!

追梦--我的中国梦 篇2

记得上了小学后, 我开始特别崇拜老师。八九岁时, 每到周末或放学后, 我常常把弟弟, 以及他的小伙伴们召集起来, 给他们“上课”。在我家的小院里, 我选择了澡堂的小门当作“黑板”摆一张椅子当讲台。小弟弟、小妹妹们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板凳上听我讲课。我是很认真很负责的给他们安排课程:语文课教他们 a o e; 数学课教他们10 以内的加减法;音乐课教他们《卖报歌》;美术课教他们画大南瓜。有时候我会安排“学生们”大扫除, 当然“操场”就是我家的大院子。每人自带扫把把我家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师范毕业后, 我的教师梦圆了。当我满怀憧憬的拥抱她时:一方古朴的四合院子, 低矮的房舍, 简陋的教室, 坑坑洼洼、杂草丛生的院子就是操场, 看上去摇摇欲坠的木制篮球架……的确感觉几分凄凉。

乡村教师的工作繁重, 生活清苦。一周二十多节课 (那时乡村教师普遍较重) 的课务, 白天上课, 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孤独、寂寞、单调的生活使得我无法接受。我苦恼着、埋怨着、彷徨着……难道我的青春就要这样度过吗?不想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枯燥无味的日子。

然而, 几天后我有了一个不经意的发现:习惯了学生生活的我, 每天都起得很早。一连几天, 我都看见:当第一缕晨曦洒向校园的时候, “阿嗙”便第一个起来, 打开校门, 先把校门口的落叶清扫干净, 再到学校旁边的大口老井挑满一缸水, 然后再到村口的小集市买菜。七点半, “阿嗙”雄浑的吆喝声“开饭啰……”便准时传遍校园。对孩子们, “阿嗙”也视如己出, 每个孩子都是他最亲近的人。学校有十几个住校生, “阿嗙”要负责给他们做饭, 照顾他们的吃喝。有一次“阿嗙”病了, 早上起来的有点晚, 眼看就要下早自习了, 早饭还没煮熟, “阿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不耽搁孩子们上课,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着, 他只好自己掏钱到外面买了一大袋包子、馒头分发给孩子们吃。看着孩子们吃着津津有味, 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还清晰地记得, 我第一个教师节那天, 早早地, 我房间门口来了一群孩子。一枝两枝的将手中的花儿送上来:有小巧的塑料花, 有信手拈来的野花, 也有带着露珠的玫瑰。他们仰着花一样鲜嫩好看的小脸说:“祝刘老师节日快乐!”“祝刘老师生日快乐!”真可爱, 有一个孩子居然以为今天是我的生日呢!摸着一个个的小脑袋, 不停地说着“谢谢”, 这一刻我心里流过一股又一股甜蜜……

时间久了, 年逾半百的工友“阿嗙”的无私与大爱触动了我!艰苦条件下的乐观向上、默默工作的同事, 激励着我!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召唤着我!在教师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前, 我开始除去浮华心里, 静心思考, 潜心教学。慢慢地, 我爱上了学校, 爱上了那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还记得, 当年我班有一位偏远的乡村来住校的小女孩。也许是因为从来没有单独离开过家, 离开过亲人, 显得很怯生:课堂不管有多热闹她都是旁观者, 课下几乎不和同学交流, 见到老师就低头走开, 考试成绩连续几次不理想。一个月以后, 我开始对关注她, 从熟悉她的老师那了解到:她是个单亲孩子, 爸爸长期在外打工, 长年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年纪大了, 身体不是很好, 但她很懂事、孝顺, 人又乖巧。了解到这些情况后, 我开始主动接近她, 从生活上关心她, 找些学生时代穿过的衣服给她, 吃饭时把她叫到身边, 分些新鲜菜给她吃;晚自习时常辅导她……慢慢地, 她变了, 变得爱和同学交流了, 会主动问老师好了, 课堂上也敢举手发言了, 人也变得自信了, 学习慢慢进步了。在农村, 这样的孩子还很多, 看着他们的变化, 心里幽然升起一股欣慰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付出艰辛, 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一个夏天, 刚怀孕的我, 身体素质差, 晚上睡不好, 白天还要上三四节课, 工作甚是忙碌。一天上午因缺氧差点晕倒在讲台上……短暂地休息了几个小时后, 想到“当老师一个萝卜一个坑”, 感觉还能上课, 下午我又回到了教室。至今还记得教室当时的情景:一张张稚气的小脸挂满了焦急神情, 水灵灵的眼睛里充满期待。讲台中间赫然端放着一张双人凳子, 两个学生直直地站在最后一排, 黑板上用红色粉笔醒目地写着“老师早日康复”六个歪歪扭扭的大字……我当时一阵心酸……真是造孽呀!他们为了不让我再次晕倒, 宁愿自己站着上课。谁说小学生不懂爱, 这是最真实、最纯朴的爱!因为这份爱, 我还有什么资格抱怨, 有什么理由苦恼呢?每个教师节, 收到鲜花;每次小考那天, 都有孩子早早地买好牛奶、饮料悄悄地放在了我的窗台上。面对学生们时刻装着别人的浓浓爱, 我很温暖, 很贴心, 更加坚定了我做教师的神圣使命感。

十年后, 我调入县城小学任教。离开了曾经的工友“阿嗙”, 离开了熟悉的校园, 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事, 离开了淳朴可爱的孩子们, 离别的伤感阻止不了时光列车滚滚前行的脚步, 但我深深地知道, 同事间、师生间的点滴早已化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永恒。如今, 每当想起初做教师, 激情高昂却又无从下手时, 同事帮助了我, 是孩子们成就了我, 从心底里充满延绵不尽、发自肺腑的感激。

张智光 追梦绿色中国 篇3

我们十分好奇,能够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地描绘美丽蓝图、构筑通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一个怎样的科研团队?他们有着怎样的不懈追求和科学梦想?日前,记者来到 “绿荫之都”南京,在镶嵌于美丽的紫金山和玄武湖之间的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采访了张智光教授。

二十年风雨铸就创新品格

张智光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出道”时,就承担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子课题“水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主持了“南京市城市生态研究”项目的子课题“南京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方案研究”。从此,他与绿色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从绿色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战略方向,到实现绿色中国战略的共生模式,再到实施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体系的一个个科研难题,进而构建了绿色中国建设的三维管理金字塔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共生空间演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兹理论。

“这是我国首次系统研究绿色中国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学术专著,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著名可持续发展专家牛文元对《绿色中国》系列专著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前,张智光在研究管理科学基础理论时提出了三维集成化管理金字塔理论,出版了《管理金字塔》专著,并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较大反响。牛文元认为,张智光团队用“三维体系结构将复杂的绿色中国建设问题梳理得十分清晰,对于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都提供了十分有效的系统化分析框架和工作路径。”能将两个看似无关的研究体系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是一种多么富有气势的创新构想。张智光教授怎么会有如此“神来之笔”呢?

“多元的‘地缘结构’、多彩的‘业缘结构’、多样的‘学缘结构’……综错的人生轨迹铸成了他勇于创新的品格。”在《管理金字塔》著作的作者简介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其中的答案。这位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经历了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历练,完成了从机械工人到助理工程师、大学教授、学院院长、重点学科带头人、等角色的转换,实现了自动化学士、系统工程硕士、管理工程博士的学界跨越和融合。

“当工人的经历,锻炼了我的实干精神;当工程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训练了我的创新思维。”张智光介绍说,“跨学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我以后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帮助很大。”早在东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就在系统工程学科的权威期刊《系统工程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环境经济方面的学术论文。此前该学校教师在该学报上仅发表过2篇论文,张智光因此在学术道路上崭露头角。

1990年,张智光进入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作。两次企业的工作经历使他的学术生涯走了不少弯路,32岁才当上助教,而此时有的77级同学已经是副教授了。然而,动荡的年代赋予他勇于拼搏的意志,曲折的经历给予他勤于探索的精神,多学科的背景教会他善于创新的本领。张智光在科研中思如泉涌,成果频发,两年半就提前博士毕业,接连两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仅用了9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助教到教授的跃迁。

张智光虽然本科和硕士都不是林业院校毕业的,但在硕士期间完成了环境经济系统工程方面的课题,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他没有辜负这一天赐机缘,敏锐地意识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于是他利用林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自己的学术背景,长期致力于生态与环境经济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20多年来,张智光在该领域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社会科学基金和省软科学计划等30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20多部,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多项。

教学、科研、管理实践的多面手

作为一名管理学教授,不仅要会做科研,还要承担教书育人和服务于管理实践的责任。在大学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互割裂,甚至相互冲突的情况比较普遍。但张智光认为,“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学可以为科研和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灵感,科研又能反哺教学和管理实践,而管理实践则为教学和科研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绝佳平台。三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他对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的独到见解和完美融合,闪烁着他的学术智慧。

讲台是张智光科研的源泉之一。他说,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使大脑比较兴奋,思维比较活跃,容易产生激情、灵感和新思想,进而发现有待探索的科研问题,或为科研难题找到突破口。记得有一次在讲解系统结构建模方法时,张智光在讲台上一下子产生了顿悟——这一方法不是正好可以解决他一直冥思苦想的复杂河网水环境模拟的难题吗?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成功地构建了复杂河网环境模拟递推模型,并发表了学术论文。该论文后被全俄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文摘期刊收录。

与此同时,张智光的科研成果也为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素材,科研又反哺了教学。“张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例举他所做过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项目,并针对其中的难点提问,启发我们思考和讨论。他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传授了知识,还训练了我们的科研能力。”张智光的博士研究生、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杨加猛说。

管理实践是张智光教学和科研的又一源泉。作为一名管理学教授,他经常应邀到企业从事管理培训和咨询。在为企业做管理决策讲座时,张教授发现传统的决策科学教科书中大量的数学模型严重脱离管理实际,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实用价值很低。因此,他对过度学术化的决策科学进行“软化”,并增加了决策艺术的内容,让它从象牙塔上走下来,结果很受企业管理人员的欢迎。

nlc202309031442

回到学校课堂后,张智光又在思考,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大多数都将成为实际管理者,高校为什么不能教给他们更加贴近实际的知识呢?在他的建议下,学校增设了一门新的全校选修课“决策科学与艺术”,张智光亲自授课。结果,能容纳200多人的阶梯教室坐满了学生,许多人还找不到座位。以后,张智光和他的团队又编著了教材《决策科学与艺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能够推进该学科发展的开创性成果,对管理者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科学出版社的终审专家对书稿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决策科学与艺术》一书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作为教材,能够评上科研奖项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对张智光将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完美融合的褒奖。

张智光担任过两届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职务,他说,“我当院长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尽快搭建学院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是希望将自己掌握的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经过实际应用,管理科学的巨大威力充分显现出来。在第一个任期的短短3年内,学院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新增了几个硕士点和本科专业、获批了两个省级特色专业;在第二个任期的4年内,该博士点一举获得了省级和部级双重点学科的头衔,学科排名上升至所在一级学科的全国第八位,并成功申报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超额完成了预定的任职目标后,张智光急流勇退,把接力棒交给后来者,而后“完美转身”,回归他所酷爱的教学工作。那时,他就像一位走出实验室的研究者,开始对“管理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和提炼,为日后创立“管理金字塔”等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

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管理金字塔》一书是一部颇具传奇色彩的科研专著。它源于教学和管理实践,又用于教学、管理实践和绿色中国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张智光发现国内外相关著作在管理维度的划分上十分混乱,缺乏完整的科学体系。在担任院长期间,张智光组织过一次校友座谈会,有校友提出:“在校期间学了很多管理学课程,但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导致遇到工作问题时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在企业做管理培训和咨询时,也有企业人士提出公司在集成化管理及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困境。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迫使张智光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一难题。从发现问题到出版《管理金字塔》专著,张智光耗费了10年的心血。“国内企业集成化管理的问题十分严重,但又找不到合适的管理理论体系来梳理公司各管理单元之间的关系。看到《管理金字塔》这本书,让我非常激动!以后公司管理就有理论支撑了。”一位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的老总曾几经辗转找到张智光,表达了对这本著作的赞誉。

管理金字塔理论除了在管理实践和绿色中国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智光还带领团队将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他们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三维体系的管理学精品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出版了教材《管理学原理:领域、层次与过程》和教研专著《管理学精品教材与教学改革研究——基于三维管理金字塔体系》。该教改项目的专家鉴定意见上写道:“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维管理金字塔体系等内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日,这项教学成果被评为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智光教授成功打破了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之间的隔阂,使它们相融相济。就像打通了任、督、冲三脉的“武林高手”一样,他在三者之间游刃有余。

培养年轻人不遗余力

“张智光教授的课不能随便选,不好上!”在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张老师的教学有深度,学生的学习也有难度。他提倡师生互动,鼓励每位学生用自己的头脑“研习”,而不是被动地“吸收”。“我们经历了从不敢选、不想选,到后来庆幸自己做出正确选择的过程。”杨加猛说出了选修张智光课程的学生的共同心声。“张老师擅长把复杂的理论表述得十分简捷、明晰,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阐述管理案例和学术研究范式,鼓励学生研讨如何从管理实际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如何解决科研难题。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还为我们未来的学术研究指明了道路。”在评师网上,有学生这样评价张老师:“有大智慧,教的不只是知识还是哲理。从师三年,大有裨益。因材施教,弟子各有所长。”

除了经常召集科研团队进行学术研讨外,在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方面,张智光还制定了一条雷打不动的制度。每2周召开一次“师门会”,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每人都要汇报2周以来的学习体会及科研进展,再提出后2周的计划。每次都有1~2名研究生用PPT做主题发言,然后大家自由讨论,张老师最后进行总结性点评。一次3小时的热烈讨论使研究生们收获很大,常常激发出他们的科研灵感,迸发出思想火花。

思维的灵活性和治学的严谨性并存,这是张智光的风格。他要求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的每篇论文都必须先经过他的审阅才能投稿,要求所发表的论文一定要有突出的创新性,并严格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他会把这些论文里的重要数学公式都推演一遍,关键文字都要一字一句修改,有些论文或书稿甚至改得面目全非。他还不厌其烦地认真辅导年轻教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了某一个学术问题,张老师凌晨打来电话讨论问题也是司空见惯的。他的辛劳和智慧使我们收获很大。”杨加猛说。“张老师的课题经费大部分都用于年轻人的培养,资助他们调研、收集资料和发表论文。”杨加猛清晰地记得,2006年去东北林业大学参加林业经济研讨会时,为节省经费,以便能多带两个研究生一起参加会议,张老师坚持不坐飞机,与他们一起坐了24小时的硬卧到达哈尔滨。

作为系统工程专家,张智光领导的科研团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我们的团队既有相对固定的核心成员,同时根据课题的不同需要也是开放式的。”张智光介绍说。例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林纸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与示范”的课题组成员包含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生态经济、财务会计、制浆造纸和林学等多学科的成员。“多学科交叉有利于项目的推进和集成创新,而且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年轻学者。”张智光说。

作为管理学家,张智光一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团队管理原则。在项目结题、论文发表和成果报奖时,他都按照每人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排名,而不是论资排辈。不管是作为院长,还是学术带头人,他不会为团队成员的个人利益去打招呼,也不会在评职称时格外照顾他们。“我给你们的是猎枪、是本领,而不是食物。食物很快就会吃完,而本领是一辈子的财富。好好做学问,该有的都会有。”这是团队成员经常都会听到的话。公平纯净的学术氛围,有力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使团队成员进步很快。目前该团队成员已经申请到了占学院60%的国家级课题,多位年轻教师都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有的已晋升为教授,杨加猛、谢煜、张浩等担任了省级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理事等职务,张浩等还领衔获得了省级优秀成果奖……张智光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科研团队,在学界已有较大的影响。

回首20多年的学术生涯,张智光笑谈自己一直在造梦、追梦、圆梦。作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和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点“江苏省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带头人,他的下一个梦想是运用共生理论定量描述中国林业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的演进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他将继续带领科研团队在绿色中国建设的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梦!

中国梦我的梦少年追梦话题作文 篇4

沿着长江和黄河源头,漂流而下,过虎关,闯关东,走山峡,入大海。我看我祖国富饶辽阔,我看我祖国崇高巍峨,我看我祖国繁荣富强......

在丝绸之路的起源,在亚洲的东部,那里生活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有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我们有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我想说可我又不愿意说,我们的祖国亦有孱弱的时候,被烧毁的圆明园遗迹,被击毁的“致远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无不记载着祖国曾经的屈辱和迫降。但祖国从不曾屈服过,她像一位巨人屹立在亚洲东方,即便暂时被打倒,也从未曾低下过头颅,然而如今,艰苦的岁月已然过去,光辉的岁月正在来临……

当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时,当世博会成功举办时,当嫦娥二号胜利上天时,世界为我们的祖国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已然站起来了!然而,中国梦还在继续,每个炎黄子孙都在默默注视着祖**亲前行的步伐,希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一个中国梦,一个中国同胞共同的梦,一个叫做中国梦的梦。

我的追梦故事作文 篇5

我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卓越的政治家。也许这些遥不可及的梦想会让我们望而生畏,可喜的是我已经向我的梦想更进一步了,因为我当上大队长。从小学一年级我就开始追梦了,为了我的梦想我一直在努力追求,为了更进一步我一直在奋斗。

每当庄严的国歌响起,看着那个大哥哥大姐姐在指挥着同学我就不禁心生羡慕,所以我就在心里暗暗的下决心:我一定要想他(她)一样指挥同学——当上大队长!可光说不会做,有什么用呢?所以啊我从一年级就开始锻炼自己,每年我都会竞选并成功当选班长,有任何可以锻炼的机会我都不会错过,所以我有了很强的管理能力和号召能力。就在上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竞选大队委的活动,我踊跃参加了竞选,我想都没想就竞选大队长,一回到家我就写稿子进行演讲,在准备竞选的日子里,我每天晚上对着镜子进行练习,不屈不挠,每天起早贪黑,连嗓子哑了也不顾,还请了学小主播的弟弟做指导,终于在竞选的前一天得到了令我满意的演讲。到了竞选那天我以完美的演讲稿、流利的普通话、超强的实力和超常的`发挥“秒杀”了所有的对手。就这样在我的不懈努力之下我离我的政治梦想就更进一步了。我想今后我一定要继续锻炼自己,实现我的梦想!

我的追梦故事-理想作文450字 篇6

“嗯,七点四十五,还早了。” 我看了看手表,点点头,自言自语着。我穿上了鞋子,背上了我那沉重的书包,哦!不,不应该说是书包,是“画”包,里面可全是那一张张的画,一只只的笔。

我与晨光挥挥手,与大地点点头,走上了我那追梦的路。我悄悄地跟花朵说:“告诉你,我要当个小画家,哎!小声点,这可是个秘密呀!” 我微微一笑,“哎,这条路有点长呀!”我不禁地说了一句,又踏上了那条路。

我走了很久才到画室,走入那艺术的源头,找了一个给我留的位置,拿出画纸和笔细细地听老师讲,什么是比例,什么是骨点,为什么要先用铅笔画。啊!也许这就是我追梦的阶梯吧!

我用那只陪着我经历风雨的铅笔画着稿子。我是不会停的,不论什么,我都不会停止我那追梦的脚步。啊!一步,两步,三步……就算有巨石,我也能一点一点地过去。

我画好了稿,勾好了线,又拿起了你们熟悉的彩色笔、彩铅、马克笔……

中国梦,我的宇宙梦 篇7

每当我回想起温总理在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前夕的深情演讲及其光辉诗句:“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特别是当我听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之谱写的优美校歌《仰望星空》时, 我更是思绪万千, 浮想联翩。温总理的壮丽诗句确实动人心弦, 发人深省, 催人奋进。他以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诗句勉励有志青年胸怀理想, 发奋学习, 勇于探索, 追求真理, 热爱祖国, 赶超世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倍加关心,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号召大家努力发展航天事业, 建设航天强国, 为实现航天梦谱写新的壮丽篇章。正是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和大力支助下, 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日新月异、飞跃发展,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获得重大突破, 特别是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成功软着陆, 标志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嫦娥三号获得了月球第一手资料, 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为人类认识月球、和平利用太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无不使每个炎黄子孙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喜。作为中华儿女, 我们应该如何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和深空探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我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技术, 博士毕业以后一直在大学任教, 教学科研非常繁忙。作为大学教师, 我早已立志献身教育事业,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我的天职。但是每当我想起读博期间老师给我们的谆谆教导——不仅要研究本专业的问题, 而且应该关心和研究人类共同面临的自然和社会问题, 特别是当我回想起中央领导对年轻学子的深情厚望时, 我就意识到自身还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引领人类迈入文明高尚的生活境界。为此, 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及共同关心的学科专业领域里尽己所能, 以自己的探索活动完善学科专业, 时刻牢记把自己的知识探索活动与伟大壮丽的人类生存和发展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开辟道路。在新的二十一世纪里, 全球共同面临着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探索和创新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新世纪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不仅要在本学科领域达到较高的学术造诣, 而且应该关心自然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 探索改造自然的方法。因此, 近年来我不仅学习和掌握了本专业学科较深广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而且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项应用, 还探索了自然界的起源和演化进规律, 发现了月球、地球和太阳的形成机制和演进规律, 提出了较科学的太阳系和宇宙星系的形成和演进学说, 并用这些学说揭示了宇宙星系的结构以及宇宙膨胀、全球气候变化 (包括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 及强烈地震的根本原因, 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从而解决了太阳系及其他宇宙星系的起源和演进这一几个世纪以来国际科学界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作为中国梦的一部分, 今后我决心进一步完善这些学说, 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探寻更多的光明, 以确保“中国梦”和“人类梦”的实现, 这就是我的“宇宙梦”。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 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 在旅程的尽头就是成功在等待着”。要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需要继续刻苦学习, 勇于实践, 不畏挫折, 坚忍不拔, 心怀宽广, 目光远大,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我前面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迈开的一小步, 宇宙中无穷的奥秘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和发现。只要我们坚信科学, 相信人类一定能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再加上辛勤的劳动、大胆的探索、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拼搏, 我们就能在揭开宇宙奥秘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最终实现人类的“宇宙梦”。

摘要:作者研究了自然界的起源和演化规律, 发现了月球、地球和太阳的形成机制和演进规律, 提出了较科学的太阳系及其他宇宙星系的形成和演进学说, 并用这些学说揭示了宇宙星系的结构以及宇宙膨胀、全球气候变化和强烈地震的根本原因。从而解决了太阳系及其他宇宙星系的起源和演进这一几个世纪以来国际科学界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作为中国梦的一部分, 作者决心进一步完善这些学说, 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探寻更多的光明, 以确保“中国梦”和“人类梦”的实现, 这就是作者的“宇宙梦”。

关键词:中国梦,宇宙梦,太阳系,形成,演进,宇宙星系结构,宇宙膨胀,全球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

[1]钟萃相.月球的形成与演进揭秘[J].科技视界, 2015;6:108-110, 202.

[2]钟萃相.太阳系的形成与演进及宇宙的膨胀[J].科技视界, 2015;7:136-138.

我的“中国梦·少年梦” 篇8

“少年强,则中国强。”现在的中国,有许多因为经济原因、家庭原因而读不了书的孩子,他们都有一颗渴望上学的心,一个想闯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的梦。我的梦便是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读书认字,都能上学;让每个孩子都可以高高兴兴上学,不需要因为昂贵的学费而胆怯,不需要被某些制度而强制。读书的权利属于每个人。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买几颗糖的钱存下来,把少吃几顿麦当劳、肯德基的钱存下来,买几本书捐给那些渴望读书的人,我相信他们都能够用知识武装自己,都变得强大。我有一个小小的中国梦,一个许多孩子都有的梦。

“少年智,则中国智。”我们很幸运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知识。在冬天里,坐在暖呼呼的教室里安心地学习,不用担心狂风暴雪的袭击;在夏天里,能坐在“呼呼”的风扇下,享受一片清凉,不用害怕炎炎烈日的烘烤。但是有多少幸运的我们,在好好学习、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的义务?我的梦便是,希望这样幸运的我们,能够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为我们的未来便是祖国的未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说:“20年后的中国将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其中有个原因便是,我们不会去履行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中国少年的我们,要尽的责任和义务便是好好学习,将来有能力回报社会和我们的祖国。如果我们都能做到,我相信20年后的中国一定不会是最贫穷的国家,而是最强大的国家!我有一个小小的中国梦,一个关于未来的梦。

“少年俭,则中国俭。”铺张浪费的现象,在中国十分常见。有多少国企,在大酒店里举行晚宴,用纳税人的钱,用老百姓的钱,用国家的钱,去吃一顿一桌就好几千的“天价”晚饭。那是多少人辛苦劳动的血汗钱啊!而一顿昂贵的饭菜,吃剩下的三分之二便全部倒掉,如此铺张浪费,就算是十个地球也会被吃得光溜溜!我的梦便是,希望身为中国人的我们能够勤俭节约,如一张白纸两面用,出门购物带上个环保袋,吃饭的时候吃多少就做多少……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到。当你铺张浪费的时候,想想还有多少人在挨饿?当你铺张浪费的时候,想想还有多少人在为填饱肚子而烦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保护地球,人人有责”,这些话我们谁没有听过?却有多少人依旧我行我素地浪费!停止浪费!杜绝浪费!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勤俭的中国少年,做一个勤俭的中国人!我有一个小小的中国梦,一个我们都可以实现的梦。

我的梦,少年梦,中国梦!

(摘自中华网)

上一篇:电教工作先进集体材料下一篇:小作文之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