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现状调查报告(精选8篇)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篇1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占总数95.8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中97.83%、97.83%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持此观点(见表6)。但是从表7中又可以看出,50.0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其中45.65%、56.82%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持此观点。也就是说,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管理干部,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见表8)则显示:只有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虽然校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明显比中层干部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仍有接近40%的校级领导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学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点,应该引起广大离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末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还有28.1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94.80%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对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优先接受部分媒体的采访,但始终只是提供客观事实;如果需要还可以召开联合发布会。总之,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印支持。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领导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事实上也是如此,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51.05%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44.7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预测能力。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确保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头脑冷静,形成果断、合理的决策。

2.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62.50%的凋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11.4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7.30%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对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学校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三)开展学校危机管理理论研究

由表7可见:占总数20.83%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学校危机管理理论滞后,不能满足实际危机管理的需要”。现实情况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学校危机管理研究非常落后,“既缺乏有关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也没有详尽的危机管理规划”。大多数学校对校园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只是凭借零散的已有经验来被动应对危机。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校园危机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增强学校管理者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建立恢复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通过恢复、总结与反思,学校既可以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日常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发现管理环节中的改进机会,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调查结果显示:81、25%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结束后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调查分析并寻求改进机会”,还有16.75%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占总数95.8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中97.83%、97.83%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持此观点(见表6)。但是从表7中又可以看出,50.0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其中45.65%、56.82%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持此观点。也就是说,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管理干部,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见表8)则显示:只有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虽然校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明显比中层干部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仍有接近40%的校级领导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学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点,应该引起广大离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末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还有28.1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94.80%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对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优先接受部分媒体的采访,但始终只是提供客观事实;如果需要还可以召开联合发布会。总之,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印支持。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领导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事实上也是如此,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51.05%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44.7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预测能力。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确保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头脑冷静,形成果断、合理的决策。

2.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62.50%的凋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11.4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7.30%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对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学校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三)开展学校危机管理理论研究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篇2

一、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现状

1. 人事管理的定位出现偏差

当前, 许多高职院校还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未认识到人事开发投资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现实中, 有的学院人事处只是换了名字, 工做效能还未跳出过去人事工作的圈子, 根本没有把人事处当做学院发展的战略伙伴、业务助手和咨询顾问。在观念上, 从学院领导到各院系, 并没有对人事部门产生足够的重视。有些原本属于人事部门的目标体系制定、薪酬设计等职能, 也归于财务部门或其他系部管理部门。实际上,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都要求高职学院的人事管理必须能够具备计划性和前瞻性。

2. 缺乏人才队伍规划

对目前的高职院校来说, 人事工作的核心是前瞻性的人事规划及对应的实施计划, 而人事规划的核心就是队伍规划。在上世纪, 高职院校还是普通中专的时候, 学校整体人员素质相对较高, 生源质量也高, 并且单位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是, 随着中专学校组建晋升高职院校, 加之本科院校扩招, 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的高职院校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 办学机制僵化, 定位不准, 科研上不如本科院校, 技能培养上不如中等职业学校, 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有的专业硬件设施不到位, 生源质量差, 优秀的骨干教师尤其是优秀的专业骨干教师有的被其他院校挖走, 这些都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3. 人事开发的形式单一

培训、交流等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可靠途径, 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仅仅局限于有限的几种开发手段。以培训为例, 高职院校人员培训方式较为单调, 各类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 缺乏必要的实验、锻炼等其他科学的培训手段;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教育环节, 更不重视心理训练。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 重理论轻实践, 忽视高职院校人员的年龄结构、心理特征, 造成培训低效。这种人员投入和产出的反差, 恰恰反映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开发方面的不足和滞后。

4. 人才使用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 个别学院还产生任人唯亲的弊端, 造成严重的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 使学院能上不能下, 能进不能出。在人才使用过程中又受论资排辈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因人设岗, 因人设事, 职工升迁不以工作实绩为依据, 造成良莠不分, 优劣错位。在员工绩效考核方面, 对优秀的教职员工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与一般员工没有拉开档次, 使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严重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执行力大打折扣

所谓“执行力”就是指贯彻战略意图, 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但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 其部门职责往往并不十分清晰合理, 互相推诿扯皮, 缺乏有效监督、各院系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和分享。

二、高职院校人事的优化配置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管理文化、人员招聘与培训、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 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 培养“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文化。

转变人事管理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学院领导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高校竞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认识“人”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关心员工、尊重员工, 把员工作为学院的主体, 努力营造以人为中心的人事管理文化氛围, 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立完善的人员招聘与培训开发体系。

完善的人员招聘与培训开发体系, 能确保高职院校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力资源, 会为学院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与科研水平, 促进学院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 加强学院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自身的创新能力, 从而实现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当前的人员结构制定适宜的员工招聘计划, 既可以通过外部招聘, 也可采用内部晋升的方式, 选拔具有复合能力的高素质管理和科研人才。同时, 学院应当增加对员工人力资本的投入, 依据人事档案资料, 了解现有员工的基本情况, 分类别进行员工培训, 还可以组织跨部门和跨学院的员工交流与培训, 使员工汲取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

3. 制定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不仅要制定规范的人事管理手册,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还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透明、公开、公正的现代化人力成本管理转变, 引入人事管理新理念, 制定人事管理战略规划, 建立一种把员工与学院发展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 实现员工与学院双赢。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注重对员工的物质奖励还注重精神方面的鼓舞, 学院领导可以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来进行行动考核, 对业绩突出的院系或个人, 应给予奖励或优先提升的机会, 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再创佳绩。同时, 对于未及时完成任务的员工和完成结果不佳者, 也不应严厉苛责他们, 而应采取激励的方式, 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指导他们工作失误的原因。通过这种严格和友好的方式激励员工发挥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组织, 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在集体内产生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 激发单位成员创造热情, 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校园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形式。

5. 编制人事计划, 制定人事规划。

人力事计划是对人事部门未来要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步骤的计划, 是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 通过学院未来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由人事部门对学院的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招聘和选择等职能性计划, 一般可分为长期、中期、年度和短期计划四种。高职院校要重点关注的是长期计划, 形成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计划, 制定严格的用人标准, 可以根据每年的实际去部分修改, 而不是因一时一事频繁改变, 从战略高度培养核心人才, 尤其是对管理人才的长远考虑, 使学院稳定持续发展。

6. 注重培训,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储蓄后备力量。

高职院校应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建立培训和效果评估制度, 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学院发展的重要性, 加强对管理者、职工的再训练、再教育, 以提高学院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中的竞争力。

7. 切实采取措施降低员工流失率。

部分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而学院越来越注重改善办学环境, 如:改善住宿、提升伙食标准、增加工资福利、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劳动环境。更要注重与员工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制定人生目标, 实现自我价值;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公平竞争的人才环境, 就算是离职也要以礼相待等等。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一定时间里有自身的优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高职院校原来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不断显露, 特别是制度和管理方面。高职院校只有转变自己的理念, 姓“职”不姓“高”, 在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调整战略模式, 汲取同行的先进管理理念, 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领导也应把人才工作纳入到职业院校发展的总体部署, 建立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与优势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流动、保障、调整、协调和服务机制, 把人才工作从一般行为上升为战略发展行为, 从局部发展行为上升为可持续发展行为。

总之, 在高职院校众多资源中, 人作为一种特殊资源, 其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任何院校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作支撑。只有发掘人才、留住人才, 建立适应市场需要和学院自身发展的人事管理体系, 才能使高职院校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优越的竞争力。

摘要:成立人事处, 尝试建立与市场接轨的人事管理新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 却存在着人事管理定位出现偏差、缺乏人才队伍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形式单一、人才使用存在问题、形不成竞争、执行力大打折扣等。所以高职院校在今后的人事管理改革中需要准确定位人事管理的职能, 使人事管理战略应同学院发展战略相一致, 建立适应现代高校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建设和谐的校园, 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高校,人事,现状思考

参考文献

[1]戴尔 (T, Aryla Dell T) .王平译.员工激励妙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丽芳.员工需要与员工激励[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2

[3]黄英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台北:华泰书局, 1995.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心理危机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75-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忧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为有厌学、厌世情绪,终日感到焦虑和忧郁,严重者会出现行为失控、有轻生趋向或伤害他人的现象。从近年的“马加爵事件”、“药加鑫事件”到多起大学生跳楼轻生事件,无不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人格障碍、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心理危机的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影响高校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有心理病症的人数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增加到90年代的25%,近年已经增长到30%以上。笔者于2010年对本院管理系600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验,结果显示有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人际关系障碍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百般宠爱,过分的娇惯使得他们的独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在人际交往中跳不出“以我为中心”的框框,不会关心他人和公共事业,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会有孤独感,严重者会引发心理危机。

(二)存在自卑心理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和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颇会存在自卑心理,绝大多数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到高职院校就读,实属无奈的选择。同时,从家庭背景看,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受到经济和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缺乏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城镇生源相比,农村生源多存在地域、经济条件、见识等方面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接纳自我,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心理危机。

(三)个人感情遭受挫折

大学生已步入青年时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随着我国教育法规对在校大学生恋爱婚姻相关规定的包容,大学生谈恋爱由原来的半遮半掩到现在的完全公开化,而且比例趋高。但由于他们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对恋爱对象的包容和责任心,多数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并没有把结婚作为恋爱目标,因此,他们的恋爱往往以分手而告终。有的对青春期的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感到紧张和恐慌,甚至产生不正当的行为。这一人群中因受失恋、单相思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苦闷、失望、悔恨与愤懑,给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由此引发精神疾病的也屡见不鲜。

(四)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

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群体中产生心理危机的概率很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历程比较简单,承受挫折能力不强,一旦遇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父母离异等,会引发过度悲痛与无助情绪,一时难以接受现实,如果这样的情绪持续过久,可能会引发心理危机;另一种情况是,自身出现严重疾病,个人感觉很痛苦,如果治疗周期较长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严重者会产生轻生念头。

(五)来自学习的压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是很牢固,对他们来说,纯理论的学习常常比较困难。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也只能将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忽视了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和培养,他们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身心疲惫,有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在成绩不如别人时,又没有意识到挖掘自己在特长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优势加以弥补,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引发心理危机。

(六)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

高年级大学生普遍存在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感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忧郁和茫然。经过三年苦读,较之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支付的学费,他们对择业的期望值都比较高,然而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他们的择业梦想往往难以如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产生心理扭曲,出现对未来的茫然和不同程度的焦虑、厌世情绪,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疏导策略

(一)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疏导体系

学生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学生工作处是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是具体负责实施心理危机疏导工作的专职机构,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心理危机疏导的主要参与者和协助者。高职院校要组建由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危机疏导体系。全体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组建和大力扶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工作,指导他们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心理沙龙、团体讨论等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和其他学生骨干在心理危机疏导工作中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防止心理危机的产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应以教育为先,重在预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适应环境问题、情绪管理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首先,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使学生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这也有利于新生顺利进行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根据学生在校三年的心理变化规律,如新生阶段的适应环境、中间阶段的交友恋爱、毕业阶段的就业困惑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各种宣传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再次,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环境。

(三)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缺乏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和就业前景的不明朗,往往会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推荐和指导工作,解决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学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方法。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结合本专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四)关注心理健康缺陷学生群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缺陷的学生群体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要重点从中排查有产生心理危机趋向的个体,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中心每年要对全校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筛选出心理健康缺陷个体,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疏导。此外,每年还要对以下七类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和心理危机排查:大学一年级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多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大三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失恋的学生;不善交际的学生;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和其他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健康缺陷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开展疏导工作。

(五)对心理危机学生开展疏导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

对心理危机学生应及时给予疏导和治疗。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的,以在校内接受心理咨询疏导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的,要到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的,要立即通知其家长并送到专业精神医院接受治疗。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能正常学习的,应成立以同宿舍的同学、学生干部为主的学生监护小组,对监护对象进行安全监护,并注意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状况;对心理危机程度较高,但尚能坚持在校学习并接受治疗的,应及时向学生家长说明情况,并由家长到学校陪伴监护,如果愿意回家治疗的,则让学生休学回家治疗;经专门机构检查确认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办理休学手续,让家长接学生回家或送医院治疗。

在整个心理危机预防和疏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骨干、班长、心理委员、舍长等学生骨干的桥梁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心理疏导中来,使心理健康问题得以及早发现、及早疏导。

(六)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疏导的后期跟踪观察

对成功实施心理危机疏导后的学生要继续做好后期跟踪和心理辅导工作,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在申请复学时要求其出具有效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复学后组织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心理专家以预约咨询或随访咨询等形式对其进行跟踪咨询和风险评估。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或平时与其关系较好的同学进行松散型的监护,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趋向时及时给予疏导,避免心理危机的复发。

【参考文献】

[1]李云.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危机干预策略[J].职业圈,2007(19)

[2]孙凡,丑文亚.试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疏导[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

[3]陈红艳.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的实践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4]韦立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1(21)

(责编 何田田)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领导班子;建设

当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高职教育也迎来的发展的春天。如何把高职院校发展的大好形势转化为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综合办学实力,关键在于高职高专院校有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素质能力过硬的领导班子。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建设,对于推进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基本现状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任务。面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班子都能抢抓发展机遇,推进高职办学再上新层次。但是在领导班子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领导班子对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认识不够全面,抓得不紧

“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班子对思想政治建设还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缺少主动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具体表现在:认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科研是中心工作,抓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影响中心工作的推进,而且如果中心工作上去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也不会落下;认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可抓可不抓,对其内容、指标和手段存在偏差,认为是空的、虚的和软的;还认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主要是上级领导班子的事,“跟着上级走”成为“习惯”。同时,个别领导班子还缺乏政治敏锐性和警惕性,忧患意识较弱。

(二)领导班子总揽全局、推进高职高专院校改革发展创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有些领导班子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经常停留在原有的思维模式上,而面对高职高专院校层次提升和规模扩大的新形势所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的不够彻底。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职高专?如何办让人们满意的高职高专?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管理机制?思考的不够深入,因而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和发展。

(三)领导班子对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存在偏颇

有些领导班子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习不深入,内容理解片面。比如:把“党委领导”理解成党委书记领导,部分党委书记揽权揽事,过度敢于行政工作;而多数校长却对书记缺乏信任、没有信心。这就使得领导班子在党政工作上缺乏配合,不协调;在许多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意见不一致,出现“两张皮”现象,导致许多工作“没人管”。

(四)领导班子在思想和工作作风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有些领导班子缺少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经历,对待工作上涉及到的相关情况把握不准确、了解不透彻,工作的针对性较差,在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些领导班子成员自命清高、工作作风浮夸、没有威信度;有些领导班子成员只注重个人利益,寻找机会为自己创收,经常出现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

二、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

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的12字方针:“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建设应以强化思想、优化机制、改进作风、加强团结为重点,高标准地抓好自身建设。建设成一支既政治坚定、机制健全,又开拓创新、执行力强的领导班子;既科学决策、方法科学,又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既作风正派、清正廉洁,又团结和谐、群众拥护的领导班子。

三、加强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升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贯彻党中央要求、办人们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求;是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以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必须要加强理论武装工程,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党中央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加强机制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重新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党委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履行职责。再次,高职高专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必须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互相信任、加强团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选拔任用制度化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性问题来抓。”所以,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事业的开拓需要接续奋斗。因此,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正如“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由此逐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选拔任用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将更多、更优秀的有人才充实到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班子队伍中来。

(四)加强作风建设,强化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的理想信念和廉洁自律精神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是提升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领导班子要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学习,不断的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讲政治、顾大局,努力成为一支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班子。二是要在廉洁自律上下功夫。领导班子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坚持廉洁自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以权谋私,不损公肥私。

四、结语

实践证明,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长久抓,经常抓。我们只有始终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把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来加以研究和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才能开花结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篇5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建设适合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0年全国上下掀起依托校园网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热潮至今,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资金投入、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和办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中小学、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蓬勃发展;而介于其中的高专层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已搭建起了教学资源库,但在资源建设原则、分类标准、系统管理平台、模块设置等方面的研究都还很肤浅。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状况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发展、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瓶颈,因此通过调查分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钊一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为此,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课题组,于2010年2月至4月就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组织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了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整个过程,纂写本文旨在让我们了解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库的下一步建设提供客观依据。

1.调查目的、对象和方法

1.1调查目的。

了解教师和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和学的总体情况;了解师生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教学资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2调查对象。

为了使获得的调查资料更具代表性,我们进行了广泛性的问卷调查。柳州师专共有10个系,41个专业,我们分别以理科教师、文科教师、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3调查方法。

1.3.1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题型包括16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调查内容涉及教学资源的类型、内容、利用情况,教学资源库的结构、管理体系,以及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4份,其中理科教师问卷75份,收回58份;文科教师问卷75份,收回62份;理科学生问卷925份,收回838份;文科学生问卷925份,收回8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高达90.2%,问卷调查成功。

1.3.2个别访谈:通过对50多位教师和学生的个别访谈,面对面地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客观需求状况和真实想法。

1.3.3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信息。

2.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汇总和统计,现就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

2.1教学资源的总体利用率不高。

32.14%的文科教师、20.3%的理科教师、35.6%的文科学生和27.2%的理科学生表示“经常使用教学资源“;53.57%的文科教师、52.4%的理科教师、52.8%的文科学生和48.3%的理科学生表示“有时使用教学资源”;14.29%的文科教师、27.3%的理科教师、11.60%的文科学生和24.5%的理科学生表示“从来不使用教学资源”。结果显示,文科老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比理科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要稍高一些,但资源总体利用率偏低。造成教学资源总体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教学资源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由于很多教学资源是通过对原有库存资源的数字化处理、随书光盘的复制等方式获得的,资源内容陈旧,资源类型较为单,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要,难以直接应用于一线的教学活动,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第二,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学资源库的宣传力度不大,有很多师生尚未知道在校园网上已搭建起了一个辅助于教学的教学资源库平台。第三,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布不均匀,文科类资源较多而理科类资源较少,造成了文科老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比理科教师和学生高很多。第四,教师使用教学资源库的意识不够强。主要在于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需要,存在“重量轻质“的现象。

对于问题:“您觉得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您的教学(学习)需要吗?”3.57%的文科教师、8.5%的理科教师、33.33%的文科学生和26.96%的理科学生表示“完全满足”;64.29%的文科教师、39.2%的理科教师、50%的文科学生和48%的理科学生表示“基本满足”;32.14%的文科教师、52.3%的理科教师、16.67%的文科学生和25.22%的理科学生表示“不能满足”。此外,对于问题:“您觉得教学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何关系?”调查显示有69%的师生选择答案“重数量轻质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录制电视教学节目,采集库存录像带和录音带,以及转换教学随书附带光盘等方式收集教学资源。第二,教学资源库的管理队伍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缺少专门的资源库建设和管理技术人员,教学资源的补充和更新率偏低。第三,为了突出教学资源库海量信息的特点,我们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资源数量的收集上,从而忽视了对资源质量的把关,这是造成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和实用性不强的主要原因。

2.3教学资源素材类型较为单一且专业性针对不强。

通过个别访谈显示,教学资源库以视音频素材为主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85%师生需要的教学素材类型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试卷类素材等多种媒介资源。造成教学资源素材类型单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教学资源库应该包括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全面认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怎么样的教学资源缺乏必要的考虑。第二,投人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金很少。每年验收入库的教学光盘价值不足千元。第三,现有教学资源库是在原有的简易视音频教学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发展搭建起来的,所以存在视音频类素材多而其他类型媒介资源少的现象。

2.4教学资源提取不够方便、快捷。

对于问题“您认为教学资源的提取是否方便、快捷?”,35%的文科教师、38%的理科教师、42%的文科学生和34%的理科学生选择答案“是”;65%的文科教师、62%的理科教师、58%的文科学生和66%的理科学生选择答案“否”。另外,通过对师生个别访谈了解到,师生认为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查询方式单一,致使他们很难查找到所需的资源,建议增加资源检索方式。造成教学资源提取不够方便、快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资源查询检索方式单一,库内资源导航系统不够完善,是造成资源提取不便的主要原因;第二,资源的分类不够准确,特别是对于边缘化资源的分类缺乏一定的分类标准。

2.5师生希望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热情很高。

对于题简答“您希望加入到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队伍中吗?”,有86%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把资源上传让全校师生共享。对于问题“您认为要建好教学资源库需要整和哪几方面的力量?”,绝大多数师生选择需整合全体教师、专职技术人员、学生和领导等力量进行建设教学资源库。由于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功能不完善,因而师生希望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愿望尚难实现。

3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3.1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首先,应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金投人,雄厚的资金投入是建设好教学资源库的前提和基石。其次,应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成立一支专门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管理队伍,认真对教学资源库进行总体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涉及大量的人员和部门,且建设周期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川;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便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好各种教学素材,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避免重复建设,保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设置状况,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适合实际需要的学科教学资源库是十分必要的。

3.2拓展和整合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并及时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资源的收集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是建设过程中最重要、最艰苦的环节。目前,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录制电视教学节目、采集库存录像带和录音带等方式收集教学资源。今后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购买、下载、自制和剪辑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形式。

3.3进一步规范教学资源的入库标准和分类标准,并制定资源从收集整理到最终完成的整套工作流程。

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丰富多彩,制作和发布的工具千差万别,为了能够达到在校园网上运行、查阅,顺利下载的要求,最终实现校际间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我们应对各种类型的资源制定相应的人库标准,对制作、发布、人库的各项技术指标需符合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资源的分类原则上,根据我校专业设置情况,主要参照《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对人库资源按学科进行分类。资源从收集到最终完成的整套工作流程大概可分以下几步:第一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收集教学资源;第二步,对所有要人库资源进行统一加工整理使其符合人库标准;第三步,明确采集素材属于哪一个学科或专业,并按国家专业目录规范进行统一编号、分类归档;第四步,把分类好的教学资料上传到FTP服务器上,通过在后台管理平台链接最终实现广大师生共享。

3.4进一步优化、改进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平台的服务功能。

构建良好的数字化资源库管理平台是资源有效利用和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目前搭建的管理平台功能较简单、提供的服务单一,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的管理平台主要应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服务:①用户管理服务功能;②提供方便快速的资源检索服务。所有人库资源按学科、模块、章节树状目录的形式在教学资源库页面呈现,方便用户浏览、查找资源,同时在主页面提供分类检索、关键子查询功能,为用户查找资源提供快速通道;③提供师生共享共建资源服务。为师生们提供方便的资源上传、下载、下载和评论等功能,让师生们更好地参与到资源库建设工作中来。

3.5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滚动发展、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课程内容在不断更新,资源库的技术在不断发展。

因此它不是某些人或某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校师生长期共同参与。首先,电教科作为具体负责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工作中来;其次,为了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建立建全激励机制和制定有效的实施政策,把师生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教师考核、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参考依据,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条例,只有这样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才能长期不懈地进行下去。

4.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6

(2)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分为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3个模块,在部门设置时将部门分成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大块,这样的机构划分缺乏一个负责综合协调和指挥的机构,使得部门间的交互协调效率低下,可能存在中间过程烦琐、冗杂的情况。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错误主要分为2种:一是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而忽视职业技能训练,二是过于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基础学习。这2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错误在于都忽视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4)教学设施条件不完善。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相应的教学资源提升速度却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实施的要求,从而导致缺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紧贴专业岗位技能又重视理论的课程与教材,缺乏融工学为一体的校内训练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且缺乏相对充足的教学管理经费等。

(5)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尤其对于过程管理的监控较为忽视,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升质量监督的力度。其次,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培养成果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目前融合家长、学生、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于一体的社会综合反馈系统还不健全。

2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1)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只顾着自己管理工作的质量,而不管与自己工作相关环节的管理者及其管理机制。因此在庞大的高职院校管理链中,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秩序。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同的管理者之间要积极沟通合作,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很多管理人员没有服务意识,自身的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对服务对象和所在部门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这种风气严重阻碍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和内容的创新发展。

(2)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主要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对其机构划分不科学,机构间的协调指挥部门职权不清晰,导致部门间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的效率低下,过程烦琐。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工作在各个机构前沿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清楚该学科的发展目标,可以运用恰当的方式来组织本部门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机构的改革,从而代替一味发布指令的传统教学改革方式,有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

(3)应该加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考虑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理论基础和生产时间的结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使教学计划对于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另一方面要注重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调整相关的课程设置,同时注重技能与素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人才培养全面进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4)应该完善教学设施条件。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就必须配备相应的满足教学要求的设施。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合理配置教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使教学设施条件与学科建设相适应,采用定期行业调研的形式,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评价指标,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开设体制,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有切实、有效的保障。其次,依托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一批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校内外实习培训基地和网络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设施发展的重要方向,培训基地可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并且可以完成产品加工、学生实习训练和毕业生就业等多重任务。再者,考虑到行业与学科间紧密相关的性质,高职院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和教师走出校门,步入行业内部进行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训,这为高职院校教学设施提供了广大的校外来源。

(5)应该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以工学结合为主,因此应该转变传统的只注重教师和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督的观念,而要更加重视行业与产业等社会力量对于教学质量监督的作用,使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的全过程中。要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校外实践的体系监控,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走访、专项督导等方法对校外实践进行监督,从而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且促进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其次,可以通过行业、企业、毕业生等社会力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可以采用社会调研、合作企业访谈、用人单位会谈、毕业生采访等方式,征集与高职院校紧密相关的社会阶层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意见,从而丰富教学质量监督的方式,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3结语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要使得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需要在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建立分级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对教学任务进行重点管理。

(2)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主管部门可以提供多种方式聘请行业专家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或是组织院系教学人员到校外进行调研学习,使得教学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3)建立相关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多样化。只有制度落实了,才可以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真正提高,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人员和不同的教学任务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从而真正解决高职院校教学秩序与教学改革之间的矛盾。

(4)在校内外成立职业培训基地,使传统政府主持的职业技能培训、上岗培训等内容由高职院校来组织,这样不但可以使培训机构的种类更加齐全,并且可以使高职院校扩展办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双丰收。

(5)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所以必须加快教学管理的网络工程化建设,使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更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使得高职院校的管理更加开放,更加适应教学管理改革发展的要求。

作者:张静静 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德喜.高职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7):133-134.

[2]张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11):74-76.

[3]李志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8):48-50.

[4]赵岩,陈飞宇,陈彩云,等.浅谈高职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12):203.

[5]吕游.我国高职教学管理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7):144-145.

[6]邓阿秦.云计算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7):101-103.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及对策 篇7

(一) 高职院校德育的对象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90后的一代, 年龄处于青年中期, 少数处于青年后期。高职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的复杂结构。他们呈现出由少年心理向成年心理过渡的状态, 他们的心理特点既不同于少年, 又不同于成年, 这种心理的最大的和最普遍的特点是“发展中的矛盾性”, 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高职院校中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人际关系、教育程度、心理特点、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不同, 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相同。当代的高职学生是“网络时代”和“娱乐大众化时代”的特殊的学生群体, 教师如何与这些特殊群体交流沟通显得极其重要。

(二) 高职院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滞后, 脱离丰富的社会生活

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 故德育工作显得苍白无力, 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 不能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实际问题, 也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 于是德育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 难以促使其内化。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思想政治课或职业道德课灌输式的授课方式, 他们需要从生硬的书本中走出来, 去接触自然、感受社会、体验人生。这样高职德育就出现了学生对德育的需要率和满意率的巨大反差。

2.德育的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

高职德育工作的人、财、物等资源需求越来越大, 出现了缺乏专职学生心理咨询师、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偏少、德育队伍不够专业、专门的德育工作培训偏少等情况, 直接制约了对问题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所适从, 缺乏应对的经验和方法。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主要靠班主任和学生工作部门, 随着问题学生教育难度的增大, 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 教育方法欠佳, 工作显得协调不足, 致使德育的教育效果不理想。

3.德育教学模式形式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德育是社会的基石, 但在当前高职德育执行过程中, 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 德育实效性不强。德育工作中存在习惯于用一系列的数字、报表、图示、评比等来代替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存在着急功近利、浮躁、虚假的作风:德育有时是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有时是轰轰烈烈搞一阵, 却明显缺少实效。德育的教学模式如果有这样的倾向的话, 虽然其“传染力”大, 但负面效果却很明显, 这也是德育工作者应当反思的。

二、高职院校德育的改革

(一) 德育模式

1.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实现德育模式的社会化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 建立、健全德育基地, 强化德育实践。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 如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锻炼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 走出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立体式德育教育网络, 如通过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家长委员会、社会德育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 有效地推进德育的社会化进程。

2.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德育作用开展经常性教育

思想品行教育应是高职德育的中心任务, 应常抓不懈,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 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积极探索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改革, 寓思想教育于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注意寻找切入点的结合点, 做到身边的实际分析, 结合社会的热点透析, 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

3.以社会实践为契机, 强化创业和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参加升学之外, 大多数面临择业就业问题。在学习期间进行理想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从完善德育的途径来说, 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或艰苦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 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 增强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锤炼了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 增强了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②

(二) 德育方法

1.遵循高职学生的心理规律, 进行心理沟通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解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和隔阂, 为开展德育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实际入手开展德育。对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

2.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德育教育方法

学生乐于以判断、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 德育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教师要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 主动与学生交流, 虚心接受学生意见, 与学生平等沟通, 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思想, 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 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 与教师相互探讨, 共同思考, 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调动双方积极性, 以情感为纽带, 通过双向互动, 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3.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长期以来, 高职学校德育误入单纯传递知识、传授技能的误区, 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结果是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 应该是高职学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 德育方法可以考虑使用生活辅导、心理咨询、职业指导、挫折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等。

(三) 德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教室物质环境

教室是学生在学校进行活动的主要物质环境, 教室里的物质环境和设备, 规定或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共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职业学校师生要共同对教室室内装饰进行精心设计, 室内装饰多样而又统一, 均匀而又协调。多样使人活泼, 统一使人安稳, 均匀使人敦实, 协调则使人舒适。这样的物质环境凝聚着学生们闪光的智慧, 浸透着师生的辛勤汗水,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愿望。

2.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无拘无束, 民主平等的气氛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容易活跃起来, 学生才敢想、敢问、敢发表见解, 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破除教师中心观, 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式师生关系。班级精神环境是班级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 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式和心理特征。在师生关系中, 教师的职业地位赋予了他应有的职业权威, 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师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师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淡化书本和教师权威。

摘要:在我国长期对学校德育重视的背景下, 当前高职院校中德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剖析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的现状, 并试图针对现状提出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职业道德,现状,改革

参考文献

[1]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教育研究, 2005, (3) .

[2]冯建军.和谐关系中的道德意蕴与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0) .

[3]甘绍平.关于应用伦理学本质特征的论争[J].哲学动态, 2005, (1) .

[4]刘志山.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4) .

[5]刘志山.对传统的格式化道德教育的反思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0) .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篇8

调查报告是反映调查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调查研究的过程、方法、结果表现出来。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对农业经济影响在农产品价格等4方面

【总结】2008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次贷危机终于彻底打破了华尔街神话,继贝尔斯登中弹倒下之后,有着158年悠久历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曾经声誉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这步田地在战后金融史上绝对是具有指标意义的事件。因为这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风险的大爆发。

当前的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化图景下,这样的危机不可能只关乎美国的事或者有钱人的事,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密切关注它将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次贷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而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

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影响》

11月25日《农民日报》报道,全球金融风暴的袭击让珠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进入“寒冬”,用工市场萎缩,造成大规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今年贵州返乡外出务工人员将超过120万人。据贵州省扶贫办一项调查显示:贵州常年外出务工人数约650万人。

上一篇:情有独钟作文800字下一篇:文化站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