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共5篇)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 篇1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的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但是讲授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二、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君主立宪制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力中心在议会。代表国家有英国等。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部分。

三、为什么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因为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②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

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篇二:《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板场中学 李东

今天上午的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但是讲授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二、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君主立宪制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力中心在议会。

三、为什么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篇三: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

专题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备课时间 :

内容标准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俄国农奴制概况,列举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比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

2.了解俄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反农奴制的斗争,理解俄国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3.知道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关于农奴制的思想主张。4.阐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5.简述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前后农奴的利益得失情况。6..判断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俄国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7.根据教材中列举的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推断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何在。8.归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按照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对俄国各个社会阶级力量进行比较,理解俄国为何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通过革命解决矛盾。

2.阅读《农民改革法令》的详细条款,将改革之前与改革之后农民的处境相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说农民的“解放”实质上是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

3.通过总结改革带来的影响,证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4.认真阅读教材,将俄国改革前后的政治、经济进行对比,归纳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深入影响。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改革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落后的农奴制无法阻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史实,认识到历史前进的必然性。

2.通过客观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学习保持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既能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又能看到事情的消极面。

3.通过归纳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和发展,认识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米亚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 农业方面:

② 工业方面: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⑵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

①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②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③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⑴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⑵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⑴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③时间:1825年

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⑵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与工农运动遥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军事上: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⑴原因:①俄国为转移国内矛盾; ②英法等列强也想趁机宰割土耳其帝国。

⑵经过:1853到1856年,俄与英法土。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⑶败因:俄国腐朽落后的农奴制度。⑷对俄影响:

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⑴矛盾激化:农奴制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⑵出发点: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⑶组织措施:成立“农民事务总委员会”,负责改革工作,于1861年在国务会议上通过改革草案

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

2、目的:

3、主要内容:(1)政治上,(2)经济上:(3)组织上:

4、评价: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1)进步性

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2)局限性(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 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影响:

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

1、目的:使俄国专制制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近代化 表现:工业:

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p84-85)

原因: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借鉴西欧技术

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3、政治近代化

(1)政治体制: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富裕资阶和贵族地主包办)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议会)自治局

(2)司法制度: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代替旧日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5、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是为了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注意: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小结: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也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推动了俄国在政治改革。为使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这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教学反思: 篇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反思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1)设计理念:

从以上整个设计过程可以看出,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创设一个新的小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并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只是起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到了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教学得失:

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不足是学生展示的时间和人次还是有点少,今后的备课还要兼顾这一问题的解决。

反思二: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这节课采用导学、探究、问题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通过阅读理解方法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反思三: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强调学习个体的独立思考、鼓励独立地发表见解。与此同时,历史学习者还能组织起来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化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注意培养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探索式>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节课给我有益的启示:第一,长期以来,教师不能放手,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把教材的内容调整得更有条理,前后结合得更巧妙些,对名词概念解释得更准确些。通过这节课,学生可以挑战教材,批判地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第二,新课改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大量阅读,丰富自己,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去琢磨学生,教案的设计也要有所改变。

反思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1、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在背景、性质、意义等方面具有相同点,且二者都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先详细教学农奴制改革,再引导学生按学习农奴制的方式学习明治维新,既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通过观看图片和影视片段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活动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历史过程的注重。

3、强调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借鉴作用,让学生感到历史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讲述的内容过多,教学方式仍停留在填鸭式的老套路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 篇2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的反抗,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不断涌动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1)原因:扩大势力范围;转移国内矛盾。(2)时间:1853-1856(3)双方:俄国-英、法、土、奥等同盟(4)性质:俄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5)影响: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激化;推动俄国改革。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目的

1、直接目的:化解矛盾,增强国力,重振国威。

2、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政治上: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

2、经济上: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前须负担临时义务。

3、组织上:实行村社制度以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4、评价:①进步性:(1)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2)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局限性:(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2)掠夺性:实质上是对农奴的一次无耻的掠夺(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俄国工业化。

2、政治: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

3、军事: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有利于军事近代化

4、教育:扩大办学的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近代化。

5、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俄国。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课堂练习】

1、“在那些日子里,一个富裕的俄罗斯贵族保留着他自己的裁缝、鞋匠、鞍工、木匠、马夫、小马倌、奶场女工、药剂师、乐师、男女演员、诗人、建筑师、画家和整整一大群更贴身的仆人如厨师、面包师傅。糕饼师傅、洗盘子的人、洗烫衣物的女工、男仆、主管酒饭的侍役、切肉人、煮咖啡的人、侍女、随从和这一类别中的其他所有的人。通常,这些工作的每一种,都有若干人去做,他们配有协助他们的大、小助手。此外,随着大部分较富裕的贵族不仅拥有许多本内住宅,而且还在乡下拥有无数的地产,每一住处都充分地配有及自己的一个服务班子。有个绅士在其住宅的前厅安排了17个男仆,他们必须日夜待在那里,其中一人准备去替主人取烟斗,另一人准备去瑞一杯水,第三人准备去拿一本书,如此等等。另一绅士保留着300个仆人,在其住宅里,已确立的仪式包括每日四十道菜的一餐饭。每道菜各由一名身围白围裙、头戴高帽子的厨师端上,他必须把菜放在桌子上,举起帽子,深深地鞠一个躬以后退下,而12个主管酒饭的侍役和切肉人则身穿红制服、头戴搽发粉的假发,侍候在桌旁。顺便说一下,这位绅士还养着七只猫,这些猫夜间被拴在一张有七条腿的桌子上,如果其中一只猫碰巧挣脱出来,专门看管这些猫的全体女仆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图1:生活优裕的农奴主

图2:生活境遇悲惨的农奴

请回答:(1)材料一中农奴主和农奴生活境遇的强烈反差是什么制度造成的?在这种制度下,农奴承担着怎样的生活重负?(2)农奴的极端贫困给俄国的近代化带来了什么问题?(1)农奴制;农奴必须给贵族无偿服役,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兵役;(2)由于农奴被禁锢在土地上,工业革命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缺乏;由于农奴的极端贫困,使得俄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

2、材料一 “二一九法令”中写道“在为农奴们开辟新生前景之际,他们将会理解,并以感激之情领受高尚贵族为改善农奴生活所做的重大牺牲。”“有些人只想得到自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 材料二、一位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奴制的变化时说“人们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

三、在1861年国务会议上,亚历山大二世再三强调:“诸位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到的一切都做到了。” 据此,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沙皇政府的政治论调是什么?(2)材料二中贵族的描绘能说明什么?(3)将三则材料联系起来,对改革中的农奴解放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2、(1)废除农奴制制度是地主阶级给农奴的一种同情和赏赐,农奴要感激,并承担相关的义务。(2)贵族的描述反映了法令颁布后农奴的喜悦和对前途的信心。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 篇3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

1.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

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俄国近代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规律

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

政治的缓慢变革

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历史作用

了解1861年后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分析政治改革的影响

认识政治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

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软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民粹派的形成;亚历山大被刺身亡

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理解为什么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会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难点

“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建议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设备放映林肯、亚历山大二世的图像,提出问题:你能认出这两位在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重要历史痕迹的人物吗?请简要评述这两位人物在历史上的主要功绩。学生回答:美国总统林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林肯在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中领导北方取得了胜利,为维护美国的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老师指出,既然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农奴的“解放者”,那他为什么会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再由此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近代化有些什么影响”的兴趣。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俄国废除农奴制以后俄国社会的变化及向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缓慢变革;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条件和政治基础。

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概述、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三项组成。文字概述采取了倒叙的方法,从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引入疑难问题:既然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解放者”,那他为什么会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再由此引入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近代化有些什么影响? 第一目“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列宁在评论俄国1861年改革时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教材阐释了1861年改革后俄国经济基础的近代化进程,介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和问题。教材首先简略指出了1861年改革是推动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然后重点叙述了改革后俄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化、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原因和情况。最后指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化。教学建议,本目教学教师可先请学生回答1861年改革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教师进行归纳概括后,介绍改革后俄国的农民情况。

①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因素。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得出结论: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在此可引用沙皇政府颁布的《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农民这样地获得了一定数量土地为私有产品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使学生加深理解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② 俄国改革后农民的情况。改革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农业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特征,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出现了谷物区、畜牧区、亚麻区、甜菜区、马铃薯区等,商品化农产品增加,机器使用越来越广泛。农村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形式增长,出现了一批使用雇佣劳动力的农业资产阶级,使用雇佣劳动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地主被迫按资本主义原则来改组经济。但是,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存在有很大的畸形发展的现象(详见第三目)。从经济结构来看,改革后,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靠输出谷物换取外国工业品的农业国,80%左右的人口仍在村社的份地或地主的土地上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2/3的国民经济产值来自农业。80年代末,欧俄(俄国欧洲部分)43个农业省份中,有19个省已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了。同时,就农民而言,改革后很快出现分化,既出现了一大批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的工农业雇佣领导者,也造就了一部分富农。但封建农奴制残余仍大量存在。建议教师运用教材上【历史纵横】栏目里的数据材料,对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以说明。(2)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致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工业革命进程加快,工业领域的主要部门出现了大机器逐渐排挤手工领导的现象。教学建议:可引用以下一段数据材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这些数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认识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在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机器制造业是制造工作“母机”的工业,它的发展必然推动俄国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改革后俄国工业的发展水平虽然远远落后于西欧,但对其落后的基础来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一般认为,俄国在19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90年代工业高涨,生产大幅度增长,许多部门的产量出现几倍、几十倍的增加。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发展最为迅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业中心的形成,除老的工业中心圣彼得堡、莫斯科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业区,顿巴斯是煤炭业、冶金工业区,巴库是石油工业区等。

建议教师运用教材上插图《巴库油田的井架》和【历史纵横】栏目里的数据材料,对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以说明。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目“政治的缓慢变革”

教材阐释了1861年改革后俄国上层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介绍了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教材首先重点叙述了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然后指出,改革后虽然俄国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却在俄国上层建筑的近代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1)政治体制的变革。俄国资本主义是沙皇政府出于维持专制制度大局而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主动培植的。它是一个奇怪的混合物,在其复杂的运作机制里极权专制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并行不悖、互为条件的。由于俄国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滞后,而农奴制残余势力强大,工商业资本家集团力量微薄,辅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国家专政机器。同时由于俄国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下层民众绝大部分对政治的参与意识不强,类似西欧的资产阶级自由派运动始终难成气候,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但在1861年改革后,由于农民暴动不断,沙皇只好作出让步,在内政部成立专门委员会,在政治上作一些比较深层的改革。这个委员会提议试行地主自治,从县级开始,把地方利益和地方问题结合起来,把农民和贵族捆在一起,让他们为各自的利益互相牵制,以免危害专制制度。设置地方自治会议及其执行机关自治局作为自治机关,它通过选举产生,地方自治会议的代表拥有表决权,根据财产的多少来决定代表的资格,以此保证地主贵族在地方自治局中占优势。省地方自治会议代表由地方自治会议选举产生。为了保证沙皇控制地方自治局的活动,县地方自治执行局主席由省长批准,不可靠的负责人,拒绝批准;凡与法律和国家利益相抵触的自治决议省长有权终止。制定《省和县地方自治机构》的法令,把地方自治机构的活动限制在纯经济领域。禁止各地方自治局互相联络、交流。

根据委员会的建议,政府制订了《城市条例》。1870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城市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废除等级原则,建立无等级的城市自治机关,凡年满25岁的纳税公民都有权参加城市自治,这就扩大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设立城市杜马(议会),城市杜马代表的选举按财产资格进行,保证大资产阶级在城市杜马的优势。城市杜马由参政院直接管辖,且要受省长监督。城市杜马的权限仅限于纯经济问题,主要管理市政建设、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救济、福利保险、交通财政、报刊印刷等方面。

(2)司法制度的改革。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废除农奴制使原来的等级法院无法再存在了,必须改造以适应新的形势。1864年11月,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规定了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的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保证法官的独立性等。(3)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沙俄帝国军队的许多弊病,如军事机构重叠、庞杂;装备落后,战术陈旧;军官指挥无能,士兵地位低下,没有能动性,必须进行军事改革。军事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士兵的地位,废除对士兵的体罚,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在全国成立15个军区,直接受陆军部管理;炮兵、近卫军、工程兵、作战军和军事院校转归陆军部管辖,结束政出多门的现象;加强对军官的培训,高等军事学院培养高级军官,士官学校培养军事工程专门人才;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男性居民不分财产多少,均应服兵役,陆军现役6年,预备役9年,海军现役7年,预备役3年,现役和预备役期满人员编入人民军,直到40岁;军官仍尽量选用贵族。1863年6月,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规定大学校长、系主任由教授选举产生,经教育部批准任用。教授委员会有权独立解决教学、科研和人员聘用等重大问题。一年多以后,又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类。古典中学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实科中学着重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毕业后进入高等技术学校学习。

(4)政治改革的成果。政治改革使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虽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专制政权,但客观上确实促进了俄国社会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同时,改革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第三目“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教材阐释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俄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原因和表现,民粹派的形成和对亚历山大二世的刺杀行动。教材首先分析了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其不彻底性是新旧矛盾交织的根本原因,其次从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方面分析了他们的境遇及其与沙皇专制统治的矛盾,然后教材分析了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政治派别民粹派的形成。最后,教材指出了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派所暗杀的悲剧结局。(1)改革后各种新旧矛盾的交织和激化。建议教师按照课本提示的1861年改革的概述,就以下内容对学生进行复习和反馈并提出问题:改革前,俄国社会有哪些旧的社会矛盾?改革后,俄国社会又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矛盾? 1861年改革的国内背景是在农奴制行将崩溃、农奴制危机即将引发革命的形势下,由贵族地主主持进行的,国际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优势的确立;前提是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其主观目的在于防止革命爆发,缓和社会矛盾和危机,维持沙皇专制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性质是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是废除落后的农奴制度,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采取的手段则是发展资本主义,改造过时的封建制度;作用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改革后,俄国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动,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体制趋于瓦解;另一方面,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这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2)资产阶级的境遇和态度。

建议结合同一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及态度,比较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及资产阶级的地位境遇和政治态度。

俄国没有发生过欧美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顽固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改革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封建制度的重重影响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由于广大农民的贫困,社会购买力低下,大大缩小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不高,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料。

农奴制残余还渗透到新的工业资本中去,许多资本家、公司主人或股票持有者也是大地主、大土地所有者,很大程度上依靠地租剥削;工厂采用封建宗法制家长式管理制度,活像封建领地庄园,大大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以致俄国的工厂从来没有获得像欧美国家那样高的劳动生产率。

封建国家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专制国家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全国1/3的土地和2/3的森林)、最大的资本家(掌握用珍贵原料在国营工厂生产的一切产品,出卖一切酒精产品,在中心银行协助下掌握全国财政和全国7/8的电讯设备),最大的铁路所有者(占有全国铁路的2/3)。

政治上,俄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着俄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资产阶级既没有独立地掌握过政权,也没有获得分享政权的资格。由于长期的封建农奴制统治造成的贫穷落后,以致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准备好充足的资金,为解决资本严重缺乏的问题,除了加紧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外,还有两个办法,一是不断对外侵略掠夺,二是大量吸收外国资本,而这些都必须依仗国家的力量。

因此,俄国的资产阶级一方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依附于掌握国家政权的封建地主阶级。(3)农民阶级的处境和反抗。建议提供一定的数据,说明改革后“封建残余”在农村经济中的反映和农民阶级的不满情绪。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这样,农奴从法律上得到了人身自由,但是,改革后获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里的村社管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获得自由的农民在经济上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放,所受的压迫仍然存在。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农村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日益高涨。1861年俄国有1 176个庄园的农民暴动,并持续到1864年;1862年、1863年分别又有400处、386处领地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4)民粹主义的形成和主张。①民粹主义和民粹派的形成。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期在俄罗斯出现的一个思想流派。民粹主义在俄国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俄罗斯封建制度发生碰撞、农民生存状况发生恶化的情况下产生的。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转变时刻,一批代表着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青年知识分子冲上了俄国政治斗争的舞台,形成了“民粹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的运动。“民粹”两个字是从俄语的“民意”转译而来的。这个思想流派带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它在俄罗斯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就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

②民粹主义和民粹派的思想主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粹派的主张趋向激进,他们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反抗沙皇专制统治。民粹派眼里的社会主义,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本能反感而热衷于“走另一条路”。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俄国历史的不幸。他们认为俄国无须经由资本主义阶段而径直过渡到社会主义。“人民的精粹”胸怀高昂的革命斗志,提出了“到民间去”的著名口号,开始反对专制统治的漫漫征程。这些知识分子换上农民的服装,化装成鞋匠、医士、裁缝或铁匠到农场去,走乡串镇,鼓动农民的反抗情绪。但是,力主“民意”的民粹派并没能赢得农民更多的理解,事实上知识分子们也不真正看中农民的力量,他们认为,作为革命的主力军,有这些“人民的精粹”就够了。

19世纪七十年代,革命仍然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事业。进步的民粹主义革命家在铁血纪律与权威之下秘密结合起来,通常是通过策动叛乱甚至以个人谋杀的手段夺取政权。1878年民粹派建立的民意党是个高度集权的密谋组织,为了反对沙皇的统治,奉行了“以行动作宣传”的信条。对民意党来说,“以行动作宣传”含义就是选择作为专制独裁体现者的特定个人作为攻击目标。他们认为,沙皇、皇室主要成员以及政府高官等就具有这样的象征性价值。内心里极度厌恶资本主义的民粹主义者阴差阳错扮演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角色。

民粹主义者理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实践上的失败。追随他们的无数青年牺牲在沙皇政府的屠刀下,其中也包括列宁的哥哥。(5)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

1880年前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亚历山大二世遭到了多次暗杀。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头遭到暗杀身亡。

建议教师运用课本【学思之窗】中对俄国1905年革命的文字介绍和图片,思考本节难点: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为以后进行十月革命历史的教学作好铺垫。到20世纪初,俄国处在近代化进程的交叉路口。农业危机带来连年灾荒,饥荒迫使农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这又引起了俄国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随着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俄国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经济政治斗争,此起彼伏的工人罢工斗争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又一方面内容。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20世纪初与沙俄政府的矛盾斗争不断激化,终于酿成了1905年革命的爆发。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还可用以下方法:

首先打出两个英语单词“modernize”“modernization”问学生这两个英语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从课文标题《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谈起,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近代化”。“近代化”一词并非汉语所固有,最早于近代从日本引进,这一词语是从欧洲语汇翻译过来的,modernize(使现代化,摩登),或modernization(使„„摩登起来),也可以翻译成“现代化”。近代化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或者说,所谓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社会近代化、个人近代化等各个方面。还可以说,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它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散的性质,首先在西欧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转变。

第一目、第二目内容都比较理论化,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分析、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写历史小论文,开设历史小讲座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和加深对这两目内容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第三目的内容比较生动形象,比较感性化,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掌握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怀着丰富的感情,通过具体过程和情节的描述,营造历史情景和氛围,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感和历史情操。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改革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巴库油田井架》等。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农奴制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资料(文字、图片、幻灯片),在班级内开展小型的知识竞赛,竞赛要求:每小组派代表展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

案例二 亚历山大二世的政治改革

1.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文明”》的漫画

①请学生介绍亚历山大二世的生平和主要功绩。

②讲解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注意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作用。

2.为课本第二目漫画上的人物设计一段对白台词。案例三 民粹派的革命活动和宣传

结合课本上《民粹派在农村宣传》和《革命者密谋》两幅图片,讲述下面的故事,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和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有一幅很著名的画,叫作《晚会》。它是苏联画家马科夫斯基根据著名科学家尼古拉·莫罗佐夫的回忆创作的。画中的内容是,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其中还有一个俄国军官)或坐或站,在全神贯注地听一位年轻的姑娘唱歌。莫罗佐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他是一个大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参加了民意党的军事组织,1881年因参加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行动,被单身囚禁了二十五年。十月革命后,由于他在化学和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于1932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莫罗佐夫晚年常回忆自己怎么走上了革命道路„„

她走到钢琴边,先弹了一个急速的过门,忽然用一种奇幻的、有力的低音唱了起来。在剧院里也没听到这种歌声„„歌词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当时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唱得不只是美丽,而且是神奇了。这个美丽的歌手的脸上的每一个线条,她唱出的每一个音调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灵感。在她唱歌的时候,她简直是崇高的美的化身„„她一支歌跟着一支歌唱下去。我记得有“拉辛的峭壁”和死在西伯利亚苦役中的诗人米哈依洛夫的“最后的告别”。年轻歌手唱道:“即使在压制迫害中,我的心灵里也神圣地保留着对青年一代的善良的信仰”。她对直看着一个青年人,用热情高亢的调子唱出了最后几节:“一旦严酷的时刻来临,睡梦的人民起来──在那为自由而战的大军中,有我们身列行伍!”这是革命民粹派的集会。唱歌的姑娘属于民意党。

当莫罗佐夫随最后的几个客人走到街上时,由于无法压制住内心的激动,以致“怎样回到家里的,都已经记不清了”。

画家马科夫斯基和当时的许多画家一样,被莫罗佐夫叙述的情节感动了。于是他创作了《晚会》这幅画。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作为纯洁和信仰的象征的唱歌的女郎。苏联刊物评述道:“《晚会》描写的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革命青年的集会。不仅环境、衣着、人物类型,而且情调都传达得多么准确!这里既有浪漫气息和高尚的精神,也有斗争的艰巨和对信念的执着!”

案例四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①1880年前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亚历山大二世遇到了多次暗杀,根据《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图片,请学生想象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前的心情。

②讨论:曾经赢得过“解放者”美誉的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会遭到暗杀?

2.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当时俄国的农民,你会接受民粹派的宣传吗?为什么?民粹派运动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含义,确定中心。

思路引领:从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提示: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来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民粹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请作一简要评价。

解题关键:注意前半题是叙述题,后半题是分析评价题,回答方法有区别。思路引领:列举民粹派的政治主张,分析评价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提示:政治主张: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评价一:民粹派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只是“偶然”现象,发展不起来,因此无产阶级也不会成长壮大;否认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妄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认为俄国革命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导的“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农民”,民粹派希望由知识分子领导农民运动,推翻沙皇政府,然后依靠农民通过农民村社就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无需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历史不是人民群众所创造,而是个别杰出人物,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群氓”只是盲目跟着“英雄”跑。民粹派在70年代有进步性,但民粹派运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工农革命运动发展,使许多革命者遭逮捕和杀害。

评价二:从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但是他们的悲剧在于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抱住俄国遗留下来的落后的村社经济不放,美化这种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状况,甚至把村社和农民自治看成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代表着未来的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是俄国历史的不幸。出于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懂得马克思关于“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的科学论述。

2.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

解题关键:确定时间范畴和题目类型,叙述1861年以后至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前俄国的改革措施。

思路引领:本题难度较小,按照叙述题的要求,分为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三个方面对改革措施加以列举叙述,不要有遗漏。答案提示:(1)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审理案件。

(3)在军事、教育方面,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二)学习延伸

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联系同一时期,世界上不同的近代化发展方式,探讨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同一时期关于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拟成演讲稿;每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要求每小组在演讲过程中找出俄国与其他国家在近代化发展方式上的异同;最后每小组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总结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解题关键:收集资料,明确中心(近代化、多样性),联系比较。

思路引领:既可以纵向和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比较,还可以横向与同时代的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联系比较。参考答案提示:(1)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近代化(或工业文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的开始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推出了英国、法国、美国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政治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经济上:手工工场(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2)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单元学习小结

一、重要概念简释 【克里米亚战争】

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19世纪沙俄继续在黑海地区进行扩张,企图夺取黑海海峡,引起了英、法等列强的不满,1853年10月俄土战争爆发,英、法等国先后加入土耳其一方对俄作战。1856年,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结束。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故称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中落后的农奴制俄国损失惨重,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农奴制】

15~19世纪俄国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体制。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农奴制,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12月,俄国一些反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制度的青年军官在彼得堡发动了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但是它揭开了俄国贵族革命的阶段,唤醒了一代年轻人。【“二一九法令”】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因为这一天是俄历2月19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称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了臭名昭著的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但是,“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局限性。

俄国改革教学反思 篇4

一、讲课内容方面

1、没有把握好初中生的学习特点,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无法当堂接受。

2 、课件喧宾夺主,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主体作用,应反素归真。此外课件中选用的图片有的与本课内容不十分紧密,在宝贵的45 分钟内,课件的图片也应近贴课本。

3 、重点不突出,如本节课讲的《俄国十月革命》,重点是十月革命。但是由于前面二月革命用时太多,导致十月革命这个重点无法凸显出来。此外,对十月革命的意义讲的过细,导致后面没时间将十月革命与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

(二)教师方面

1 、提问问题不够准确,不便于学生回答问题。此外,有的问题还有些深,没有把握好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

2 、对学生的赞美性语言不够。本节课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较高,但对于回答问题较好的同学,没有积极鼓励性的语言。赞美是一种美得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美、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以后,这方面我会多多注意。

三、具体细节问题

1 、本节课我设置了6 个自主学习的问题,设置的问题有点多。此外,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完成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

2 、忘记板书、提醒学生的笔记。

3 、小组讨论是学生遇见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再讨论,本节课我设置的小组赛跑不是十分恰当。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 篇5

相同点:(1)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此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3)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4)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不同点:(1)背景不同:俄国改革前面临着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没有民族危机;日本则不仅有国内危机,而且面临着外国侵略的民族危机。(2)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维新改革扫清了障碍;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发生内战。(3)内容不同:俄国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主;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学习西方为主。

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1、近代中日俄三大改革的相同点

背景: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目的: 都要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 方式: 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内容: 都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

启示;近代化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2、近代中日俄三大改革的不同点

近代三大改革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不同;俄国1861年改革:封建农奴制

日本明治维新:幕府统治

中国戊戌变法: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

近代三大改革的结果与命运不同: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仍然落后。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俄国农奴改革教案07-21

6.3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 教案06-23

上一篇:做好群众工作下一篇:行走在春天初二作文7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