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故事

2025-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教育故事(共11篇)

中学教育故事 篇1

每个小孩都会在其成长中,学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去做。而作为家长,除了给予孩子们必须的父爱母爱外,更多的却要学会如何正确引导好孩子,教育好孩子。

望子成龙,是任何一个父母希望想象中的。可是,对孩子从小到大的娇生惯养,平时对其违规行为的放纵,加上孩子自己身上的自以为是等。所谓,七岁定终生。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小孩人生成长轨道犹如种植在盆中的盆景,苗好但长不大,更成不了才。父母可怜,老师可惜。所以一个小孩的从小生活习惯,作休时间,学习态度,认知程度等,对其将来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家庭中父母的监督,学校里老师的引导。许多父母在小孩出生后到进学校上学,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孩子中的战斗机,人中之龙,鸟中之凤。但,过去的爱迪生曾有蹲在鸡窝里孵小鸡的异举,今天,您的孩子有吗?如果没有,那么当天才,做伟大的科学家,就如北京紫禁城里的厕所,大概也就没您家孩子的粪了。要知道,矛盾,华罗庚,钱学森等天才科学家,都是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浇灌着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百分之一天才。我国古代神童伤仲永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一个人从神人雷者到凡人庸者的蜕变!

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尽自己的力量,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督促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所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自己的孩子花开有果,上课认真听讲,功课认真完成,课外认真辅导,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培养个人兴趣,多看书,多思考。

中学教育故事 篇2

在中文类的期刊或是在线文献资料中, 倘若检索“数字故事”一词, 探究起其源头来, 达纳·温斯洛·阿奇利 (Dana Winslo Atchley) 和乔·兰伯特 (Joe Lambert) 这两位的名字一定会被提及。前者被普遍认为是“数字故事运动 (The Digital Storytelling"Movement") ”的发起人, 而后者则因其主管并推动“数字故事中心”的发展而受到关注。

而根据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王贞子的研究, 数字媒体叙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86年。当时, 致力于互动式叙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劳雷尔 (Brenda Laurel) 在其博士论文《走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动幻想系统设计》 (Toward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Based Interactive Fantasy System) 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并界定了“数字媒体叙事”这一概念, 且做了有关“交互性幻想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王贞子, 2012) 当然, 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实践当属阿奇利的“生活影片剪辑”, 即创设“数字故事工作室”之前, 以“Next Exit”为题, 将其过去60年间接触的重要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形成数字影片, 所用的工具则是他7岁那年生日, 其叔父赠送的生日礼物——一台布朗尼的双镜头反光相机。由此可见,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这一“舶来品”最早的出现并非指向教育领域, 而是作为生活需求, 以个人多媒体故事叙述的方式出现的。

从1986年“Digital Storytelling”的概念第一次被清晰界定, 继而由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故事中心而发端的“数字故事热”, 至今仅有近30年的光景。而自其推广之后, 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 进而将这一形式应用于教育领域, 为数字故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阈。

在国内, 最早将“数字故事”引入教育应用领域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黎老师早在2001年就关注到数字故事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魅力” (黎加厚, 2012) , 继而就这一新兴的媒体叙事形式应用于教育教学展开研究, 并逐步推广至全国范围。所涉及的研究及培训领域包括教育叙事、学科应用、技术实现、设计技巧等, 学段跨度由学前教育至研究生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的教育应用

基于故事本身的丰富意蕴, 以及经由“数字化”技术处理之后的趣味性等特点, 使得“数字故事”似乎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口耳相传”到如今的现代教学, 教育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向前推动, 数字故事为新时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亮色。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 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学段范围极为宽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课堂教学, 都可见数字故事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而在这一领域中,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域:其一, 体现数字故事的“叙事”特征, 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其二, 发挥数字故事的“育人”功能, 应用于学生德育;其三, 利用数字故事“数字化”的特点,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渠道;其四, 数字故事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相互融合, 以之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新的思路。下面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简单做一论述, 以管窥“数字故事”教育应用之一斑, 同时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文献基础。

1.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数字故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 (Michalell.Posner) 曾经就教师的成长, 提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公式, 即“经验+反思=成长”。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 随着教学时间的延伸, 经验的积累可谓必然, 但并非每位教师都有较为深入的“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关注。而在众多的教学反思方式中, “教育叙事”成为大家较为热衷和熟知的一种。

早期, 教师的教育叙事主要方式是借助“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以此为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夹叙夹议”的教育叙事形式, 往往使得教师们的所思所感得到同仁的共鸣。随着教育博客的兴起, 又使得“教育叙事”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借由网络平台, 教师们的“叙事”得以在较大范围内获得传播, 使得更多的教师能共享教学经验与体悟,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黎加厚教授早在2005年的一篇博文中就针对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应用有所展望, 文中称其为“可视化教育叙事”。并且指出了传统教育叙事与“可视化教育叙事”的特点与局限, 如“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教育叙事, 的特点是易于操作, 可长可短, 有感而发, 给人想象空间, 引人深思。但也有局限性, 如不能够见到真实的场景和过程, 信息量有限, 看不到具体的事物”等等。 (黎加厚, 2005) (详见网址:http://www.zbedu.net/jeast/003281.html)

从本质来看, 教育叙事与数字故事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相关研究指出, 其主要区别在于主体与考察对象、呈现形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 (陈静娴, 2006) 其中, 教育叙事的主体与考察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教育经验及现象。而数字故事则更多涉及学生, 所考察的对象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就呈现方式而言, 教育叙事以文本为主, 数字故事所涉及的要素则要丰富得多, 例如, 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至于功能与作用的差异, 则主要体现在教育叙事的本质是为教育科研服务, 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数字故事则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改善课堂气氛, 改进教学效果。

然而, 在笔者看来, 随着“数字故事”的发展, 它为教育叙事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余, 通过结合教学日记的文本叙述, 提炼其中的关键环节和相关语句, 利用PPT之类简单易用的媒体工具即可将自己的“叙事文本”改编成一部短片, 配合以抒情悠扬的音乐, 教育叙事的“数字故事”即可成型, 从而使数字故事融合于教师教育叙事, 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 两者在主体、呈现方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可转化为有机统一。以技术手段为教育叙事增添艺术性, 数字故事特有的感染力势必为教育叙事注入新的活力。而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则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并进而“树立热爱学生的信念”。 (黎加厚, 2012) 数字故事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有很大的启发与收获, 其意义不容小觑。

2.学生德育中的数字故事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备受关注。“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周静、赵志靖, 2011) , 基于传统的学校德育, 引入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借助数字故事的感染力及其故事性, 使得学生更自然地接受德育培养。这种情感的激发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是内生性的, 即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发而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 需要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这一过程同时是德育的目的, 即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

黎加厚教授曾经指出, “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 而“情感因素”对于德育而言, 只可日常渗透, 不可急于“传授”。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与之正相适切。无论是观看数字故事作品, 还是动手制作自己的数字故事, 对于学生而言俱有裨益。其中由学生自己制作数字故事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德育中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3.学科教学中的数字故事应用

提及数字故事在学科中的应用, 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 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最为丰硕。其中, 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学科则以语文、英语、历史等文史学科为多见。在众多文献中, 提及数字故事的教学应用, 其理论来源均有基于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著名研究成果——多元智力理论。而多元智力中首当其冲的是“语言—言语”智力。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陈静娴所转引的多元智能研究成果显示, 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中能体现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发展, 其中又以“语言—言语”智能的体现居多。 (陈静娴, 2006) 此外, 相关研究还涉及探究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而在高等教育阶段, 数字故事的主要应用侧重于“作品制作”与“学习反思”。

综合文献数量及上述内容事实来看, 不难发现, 数字故事本身“可视化表达”这一外在形式与“故事”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的绝妙匹配, 与语言类学科教学的特质不谋而合。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强调“数理—逻辑”智能较多的学科被认为不适合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详见陈静娴2006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而就这一点来说, 笔者不敢苟同。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人生”研究生学术论坛文集 (未公开发表) 中, 题为《数字故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一文, 便就数学这一被普遍认为偏重“逻辑”的学科应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路翌, 2012) 其中提到, 可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于“数学史选讲”、“教学反思”等。笔者认为, 数字故事本身所体现出的多元模式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 将教学方式与个别学科教学相结合, 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境有所变通, 即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师”, 而数字故事是给“教学设计师”们提供灵感的催化剂。如何开创数字故事教学应用的新天地, 有待一线教师们的大胆尝试与探索。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 (何克抗, 2008) 具体来看, 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实践, 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中上述的诸要素。

(1) 教学引入—情境创设

在各个学科教学实施中, 数字故事与其他方式的教学引入相比, 在情境创设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其故事性本身对于学生学习准备、积极参与、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另外, 就个别具体学科而言, 其情境创设具有独到的优势。例如, 前一部分学科应用中所提及的语言类学科 (尤其历史, 其本身即“故事”) 等。

(2) 课程前期—启发思考

在教学实施前期, 数字故事的意义在于以“可视化故事叙述”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点往往与前期情境创设相结合, 以作为教学前期“支架”为学生后期知识习得及概念建构的铺垫。这一过程同时体现学生的积极思考, 而非被动接受。

(3) 作品准备—信息获取

上述两点以学生“看”故事为主要行为, 而作品准备这一阶段则涉及学生参与数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数字故事的准备阶段,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检索与处理”, 如故事文本创设、图片搜索与编辑、音乐的筛选和处理等。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信息获取的主体角色。

(4) 制作过程—自主探究

在作品制作过程中, 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活动。学生在作品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可归结为“故事”与“技术”两方面。对应于不同的学科, 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策略应有所不同。如, 文史学科中, “故事”创设为教学重点, 难点则落脚于“技术实现”。故事的教学过程由学科教师指导, 而技术处理可由学生互助, 或者借助网络谋求帮助。其优势在于,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自然衔接。而如信息科技学科等技术类学科, 其“故事创设”过程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而“技术习得”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因此, 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灵活使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尤为重要。

(5) 作品完成—个性表达

在作品完成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演示, 使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得以满足。在学生汇报过程中, 教师、学生之间应充分体现互动。评价的组织形式上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侪互评等方式相配合。评价手段上可由“档案袋评价”、“量规评价”等多元方式组成, 从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完整性。

结语及启示

本文就“数字故事”这一较为年轻的教学方式加以论述。简要就其教学应用的既有研究及相关策略加以评述, 以为教学实践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在《全新思维》一书中, 作者引述了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 (Roger C.Schank) 的话:“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 而不是逻辑”, 可见数字故事与教学应用相互适切。同时, 书中提及的概念时代的“六感” (所谓六感, 即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六个方面) 培养与“数字故事”的教学过程正相契合。笔者相信, 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贞子.数字媒体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6) .

[4]黎加厚.数字故事, 不一样的精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9 (5) .

中学教育故事 篇3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并非都是有意识教育的结果。相反,那种喋喋不休的灌输和苦口婆心的劝导,有时收效并不大,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有的教师,总以为要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与学生谈话或在教育学生的过成中,或盛气凌人,或严词厉色,或说一不二,或居高临下。他们不懂得,今天的学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尊的心理日益增强。他们不喜欢那种 “ 赤裸裸 ” 的教育形式。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都有可暗示性。教师的言行举止,教育的情境和气氛,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均有暗示作用。运用暗示进行教育,从而淡化了教育的痕迹,更加符合学生渴求独立、自尊的心理特征。怎样才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实施人性化教育呢?

一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育民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时代潮流,要做到教育的民主化,必须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杜绝专制的作风和污辱学生的人格。变垂直式的上下关系为平行式的朋友关系。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亲切、自然的心灵交流。 2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充满浓郁的感情色彩。教师应当有充分的情感投入,表现出自己的真挚的情感,并用自己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3 、相互关心,热情帮助。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作为教师,尤其要具备关心他认,爱护她人,帮助他人的美德。要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能,渡过难关,协助他们去积极争取优异的成绩,去形成健全的人格。 4 、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当今是信息时代,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网络面前人人平等,信息资源个个共享。师生处在网络世界的同一起跑线上。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的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老师。教育过程要成为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是创设和谐的环境,寓教于乐。 1 、教师要善于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以同龄人的姿态与学生共同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自己要成为活动中的一员。 2 、教师要学会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一定要严词厉色,而应当凭借外部环境,恰当的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看似调侃,实则育人,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要态度和蔼,把自己真诚的微笑舍得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

三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教育学生不在于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当以自己健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时时、處处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此时无声胜有声。总之,淡化教育痕迹,实施人性化教育是一种教育艺术,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要研究、学习和运用这一艺术,你的教育才可能实质性的获得较大的成功。

教育随笔--我的教育故事 篇4

---------关爱学困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人们给了教师无数顶桂冠,每一顶都那么诱人,这也许是我最初爱上这个职业的原因吧。

今年,幸运的我如愿以偿成为XX中心小学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第一次以小学教师的身份走进课堂,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美好,然而,醉酒方知为师难啊!才几天工夫,我先前良好的自我感觉一扫而空,面对一大群麻雀似的孩子们,我才真正意识到教师职业是何等的艰辛和琐碎。三尺讲台站上去容易,要站好可真难啊!这难道就是我将要为之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事业吗?我有点茫然。这时候李校长看破了我的心事,对我说:“教师工作是细致的,繁琐的,有时候甚至很苦很累,但必须记住教师干的是良心的活。”听了这些话后,我很惭愧,也豁然开朗。“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啊!

此后,在校长的建议下,没课时我就旁听老教师的课,学习老教师的上课经验。我也有了一个执着的信念,要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尽我所能,让每一个学生能成人,让每一个家长都放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我从教的最高准则,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

还记得开学第二周,我们班有个叫少博的小男孩,能说会道很可爱,可是在学习方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动作很慢,不肯动脑筋,书面作业相当潦草,发现问题后,我找他谈话,希望他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能改,争取进步,可是刚说完后,第二天就又犯了,上课竟然变本加例,当时真的心都冷了,想想还是算了,要不放弃吧,但又觉得非常不干心,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一定要转化他!为了转化他,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 我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为学生应该尊重老师团结同学,树立做个好孩子的思想。

② 在批改作业时我用了足够多的激励语言,尽可能的激发他的进步。例如:这次作业很棒,有进步;老师其实很喜欢你,如果你把字写的再好一点就更完美了等等。

③ 在课堂上,反复地提问他问题,在回答正确时,我毫不吝舍地给予肯定,表杨,回答错误时,我会稍微引导他,让他再想想。

④ 课后,我会询问他旁边的同学,看一下他的表现情况,以及在生活上家庭上的一些情况。

一周以后,我发现他的情况有所好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了,作业安时完成,回答问题也积极了,于是,我开始反思这种情况,我发现,我把这种方法用在了另外一个不爱说话其他情况与少博同学差不多的学生身上,效果是一样的,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这件事中,我深刻认识到,要做好一个老师必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及落后的原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确引导。

XX中心小学

中学体育教师教育故事[定稿] 篇5

熊 恒 体育与健康

其实,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每一个人自己度过的时光,更是让人一生难忘的故事。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中,那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比比皆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故事的海洋里,天天有故事,时时有故事,只要关注,只要倾听,就能体会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故事中所蕴涵的真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体育教材内容多,老师可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就拿我上初一年级的课程来说,这年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思想日渐成熟的他们,在学习中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作为初中的体育教师我在教学中也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记得在一节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新授课上,由于上节课学生们学习的辅助动作超越器械形成反弓的情况较好,因此在课的最后我简要讲解并示范了这节课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所以这节课的开始我首先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上节课最后做的那个动作吗?谁能给我们表演一下。”“你会不会,就是老师做的双手持实心球在头上——挺身形成反弓动作„„”学生们一个个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我来试试。”只见我们班的“开心鬼”王斌跑了出来,他手持着实心球,迅速做了个完整动作。“做得真不错!大家给他鼓鼓掌。”我高兴的说,并结合他的动作仔细的讲解了动作要领,接着我要求同学们两人一小组练习。没过多久,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不耐烦了,有的开始做自己的事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说:“同学们,熊老师来和大家比一比,大家都来帮我打打分,好吗?”同学们都有些吃惊,但也很赞同。

可由于我在学生们做准备活动时,只是口令指挥了一下,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做,所以当前投掷出实心球之后我的手臂就有点难受,接下来的超越器械加挺身反弓动作做的有些勉强。刚做完,孩子们就叽叽喳喳讨论起来,我微笑着说:“没关系,大家可以随便发表意见。”可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说的。我只好点名说:“体育委员带个头。”体育 委员站出来说:“老师第一个持球动作做得很漂亮,接下来的动作虽然质量不高,可是连贯性很好。”她刚一说完大家都点头赞同,于是我说:“非常感谢你对我的鼓励。还有其他的意见吗?”孩子们互相看了看,都不说话。“陈伟斌,你说说。”他先是支支吾吾的不肯说,后来在我的鼓励下他评议道:“总的来说熊老师做得不错,就是持球挺身形成反弓不够充分,使得后面的投掷出去的球弧线不是很好。”

听完后我说:“评价的很不错,我能看的出刚才每位同学都很仔细的观看了我的动作,并且动了脑筋,对我的动作进行了这么细致的分析。下面熊老师根据你们的建议再做一个,你们再来帮我打打分,好吗?”学生们都说:“好!”我活动了一下手臂和腰部,深吸了一口气,做了个优美的示范,学生们纷纷打出了满分,并鼓起掌来。我也高兴的对大家说:“我有这么大的进步,看来你们的意见提的还真不错!同时我也想告诉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们要多用眼睛去看,头脑去思考,去探究,你们就会学得更好。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所有的同学都能做到满分,对不对?”“对!”学生们大声的回答,并一个个跃跃欲试,在本组的位置上开始展示起来,我巡视了一下,大家的动作果然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练习中学生们还互相帮助,互相纠正动作,互相评分呢!快下课了,我鼓励大家说:“你们表现的真棒!你们的动作及讲解,也可以当一回老师了,希望你们今后多多给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发现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好不好?同学们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结束了本节课。

我国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反复、枯燥的练习动作,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使他们产生厌学态度,也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趣——思——练——创”的过程。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评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的去学练。

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能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潜移默化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也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思想,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探究与分析,从小传授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并且多让学生谈感受,对教师的教法及示范动作及时提出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新课堂中的小主人。

教育教学故事——赏识教育的作用 篇6

在赏识的激励中唤回潜能生的学习自信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全新教育。他注重肯定、鼓舞学生的优点和特点,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体现出教育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满足了潜能生渴望关爱之情,期待的快乐之意,寻求的自我之心。

自信是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宣称“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正是有这种高度的自信,才使他作出了光照科学史册巨大的贡献,因此,培养潜能生的自信很重要,因为有些潜能生学习不理想,一般都会被同学们看不起,被一些老师冷漠,他们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内心痛苦,缺乏自信。

在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孩子学习有进步,必须让孩子在我们热切的期望中建立自信心。“赏识教育”的作用正具有“发现”的特点,它的主旨是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人的潜在力,期望学生释放自我,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取。因此,老师在教学中给潜能生一个赏识的眼神或一句赏识的话,就能改变潜能生失落的眼神,重新唤回他们的自信。如:我班上的王炜同学,性格内向,性情软弱,经常不完成作业,也不愿说话,有“关闭证”的倾向。为此,我找过了家长许多次,请求家长配合,督促。他的爷爷一有空就管牢背课文,慢慢地我发现他的课文越背越快了,从倒数第二(还有一个是弱智),已赶上和超过不少学生,我就针对这一现象经常表扬他,建议全班同学向他学习,这一主动,使他鼓足了勇气,树立了信心,更加努力了,半学期后,他竟然排行第三了,这时,我就给前五名学生进行了奖励,第一次拿到奖品的他,开心极了。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从此以后,他更有自信心了,上课偶尔也会举一次手,作业拖欠的现象也少了,下课活跃了,现在的背课已排行第二了,真的不可思议。

我的教育故事 篇7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校开展了“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相结合的研究”。我有幸加入课题组。在一边学习理论知识, 一边工作实践的过程中, 几件小事给了我启发与思考。

一、“我到学校来, 就是做这个事的!”

那天早上, 查看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在去一年级的过道上, 碰到了一年级三班的吕子铭同学正在那儿拖地。“你好!吕子铭。”我轻声问好。“老师好!”吕子铭站直身子又鞠个躬, 礼貌地问候, 清脆的声音令人愉悦。“干什么了。”我明知故问。“拖地!”小家伙干脆利落地回答后, 又晃着脑袋, 一脸开心地、自豪地说“我到学校来, 就是做这个事的。”小家伙脱口而出的快乐话语让我愣住了, 这个调皮淘气的孩子太有意思了。

课间, 碰到吕子铭的班主任小娟老师, 和她聊起这事。小娟老师乐了, 她告诉我他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做清洁了。因为孩子们都知道教室就是自己的家、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家里干净自己就舒服, 吕子铭只是其中的一个。

一年级的孩子就知道教室是自己的家、学校是自己的家, 看来小娟老师平常的教育工作真是做到了“静水深流”“润物无声”。谁不爱自己的家呢?小娟老师从孩子的认知入手, 教孩子把班级、学校当作自己的家, 点点滴滴地给孩子浸润爱与责任的意识。因为爱家, 所以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自己是家里的一员, 所以要为家里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室里, 常常能看到小娟老师伸手、弯腰、捡纸的身影。老师的以身作则, 不仅让孩子有了保洁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慢慢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对“班级是我家, 责任在大家”的理解。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二、“这是我们的扫帚”

去洗手池洗手, 发现水池堵了。转身到最近的三年级四班, 向同学借来扫帚, 取下扫帚上的木棒, 把水池疏通了。回教室还扫帚, 正准备将扫帚还原。一个孩子冲过来, 一把从我手中夺过木棒, 一边把木棒装回到扫帚上, 一边喃喃地说“这是我们的扫帚, 这是我们的扫帚。”“你怎么知道这是你们班的?”我问眼前这个从我手里夺过木棒、事前又没见过的陌生小男孩。“它上面有这个东西, 这是我们的扫帚。”小男孩指着木棒上一个缠了胶带的地方, 满脸灿烂的笑容, 得意地说完, 轻轻地把还原后的扫帚放在门后。好一个爱班级的小男孩!我笑着夸小男孩爱公物、爱班级, 小男孩听着我的表扬, 使劲地点头, 随后蹦蹦跳跳地跑去玩了。

回办公室, 路过小男孩子老师的办公室, 和刘老师聊起小男孩子的故事, 刘老师开心地笑了。从刘老师的摆谈中, 我得知刚才从我手里夺过扫帚木棒的小男孩叫小春, 是个智障孩子, 因为班上的老师从没嫌弃过他, 时时处处都给他特别的关爱, 同学们受老师的影响, 把他当作班级的一员, 大家都特别关照他。因为老师同学都爱他, 所以, 他也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他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对老师特别有礼貌, 特别听老师的话;对同学特别友好, 特别喜欢为同学做事;特别喜欢自己的班, 只要是班上的东西, 他都会特别爱护。

刘老师淡淡地介绍着, 就像聊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旁边的老师也时不时地附和一两句, 内容一个样:这个有智障的孩子, 就是喜欢刘老师和他的同学。

一个智障孩子, 能这样的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 我们可想而知老师的爱给了这个孩子多深的影响;我们可想而知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全班孩子都知道怎么去爱他人, 尤其是有残疾的人。老师同学给予小春的爱, 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 对于班级体中的老师、同学、公物, 他就知道听老师的话, 帮同学做事, 保护好班级的每一件公物。这或许就是一个智障孩子对爱的理解, 对责任的理解。

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 便有了一切, 有了爱, 才有教育的先机”。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沃土、养料。“爱”与“责任”, 不可分割, “爱”是责任的体现, “责任”是爱的化身。

三、“我们都是小礼仪”

元旦前夕, 区公安分局将来学校为孩子们献爱心。活动当天, 区公安分局的领导和几十名警员会把礼物带到学校, 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新年。学校多数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女, 见世面不多。这样的大型活动, 正好是锻炼孩子、培养孩子文明有礼的大好机会。

分管德育的我和德育主任蒋老师几番商量后, 制定了训练计划:一是思想动员;二是知识教授;三是自主训练。

思想动员时, 我们俩先跟孩子们聊“什么是小礼仪?”“为什么选他们当小礼仪?”几次对话下来, 孩子们就明白了自己的光荣:老师信任他们, 所以推选他们来担任小礼仪;明白了自己的职责:代表全校同学欢迎尊贵的客人, 展现同学们良好的文明素养。孩子们得知自己是全校700多孩子里挑选出来的, 自豪极了。满心欢喜、满心激动, 纷纷要求快点进行礼仪训练。

热情与积极性的高涨, 让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也随之增强。我和蒋老师立即带领孩子们开始学习礼仪知识与技能。整个教授中, 我和蒋老师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时候, 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你觉得怎么说、怎么做更好?”孩子们表达着自己的意见, 通过选择比较进行最后的决定。第一天中午, 孩子们就在实践操作中把整个礼仪接待的要点记住了。

接下来的两个中午, 我和蒋老师组织孩子们自由组合练习。得到信任的孩子们, 自主训练的那个认真劲就甭提了。

“我说一遍, 你重复一遍。”

“我从校门走到这儿, 你就要走上来欢迎我, 跟我问好后, 再戴红领巾。”

“我一直把身子弯着, 累不累呀?你给我戴好红领巾, 要说一声‘阿姨, 红领巾戴好了, 请直起身子。’”

“说话慢点, 眼睛要看着我呀!”

“请我坐下, 你的手应该这么做!”

“声音别这么小, 又不是在说悄悄话, 要响亮一些。”

……

孩子们现场演习, 各有各的招数, 各有各的办法, 没有让我们两个老师给出主意, 没有让我们两个老师去教这个、去教那个。我们只是巡视着, 适时地给孩子们一些帮助与指点。

第三个中午, 孩子们纷纷申请我们的“检阅”。看着孩子们自信的模样, 我和蒋老师同意了。

“检阅”开始。

第一个来展示的是两个女同学。

“警官阿姨”走进校门, 小礼仪双手托着红领巾, 微笑着迎上去。“警官阿姨, 欢迎您到学校来。请让我为您献上少先队员鲜艳的红领巾。”“警官阿姨”弯下腰, 小礼仪熟练地为她系上红领巾后, 退后一步, 敬上队礼。“阿姨, 请往这边走。”小礼仪右手往旁边一伸, 带着“警官阿姨”走到嘉宾席。“阿姨, 这是受助的同学。”“同学, 这是关爱我们的警官阿姨。”小礼仪大方地进行介绍后, 退回礼仪队伍。

孩子们的掌声响起来。我和蒋老师的掌声、夸奖声也响起来:“不错, 小礼仪的表现热情、自然、大方!”

训练结束后, 和孩子们闲聊, 问他们为什么会训练得这么好。孩子们异口同声, 大声回答“因为我们都是小礼仪!”

责任感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之所以小干部比普通学生有责任感, 就是因为老师常常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予他信任与责任。如果能把这种信任与责任推广给更多的孩子, 那么孩子们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培养。班级与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生活, 开拓孩子的眼界, 也能给孩子们创造获取信任、勇担责任的机会。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学会表现自己的同时, 更能体会到责任心、责任感对自己的实际帮助。

以上三个事例, 让我深深感受到老师言传身教、无私关爱、信任尊重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的传递, 帮助孩子们一天天树立起责任意识, 慢慢成长为对自己、对长辈、对朋友、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

我的教育故事 篇8

[片段一]我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倦怠期,总是希望可以放几天假,好好休息休息。这样的机会真的来了,学校派我外出学习,我想:我可以几天见不到大嗓门的他们了。可是离开后还没到一天,我就担心起来:他们会不会听代课老师的话,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会不会按时完成作业。其实,见不到他们我并不开心。

几天的学习结束了,我又返回了学校。我走进学校走廊的时候下课零响了,一个孩子开门出来看见了我,他停住了前往厕所的脚步,迅速地跑回班级,激动地喊:“刘老师回来了!刘老师回来了!”很夸张的是,所有的孩子都放下了书本跑了出来,都跑到我身边抱住我,一层又一层。“刘老师干嘛去了?我想你了。”“刘老师我们都想你了。”他们抱着我的腿、我的腰、我的胳膊和我说的那句“老师我想你”,让我感动得想要掉眼泪。我恨不得和他们每个人都拥抱一下,对他们说:“孩子们,老师也想你们了。”

[片段二]今天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幸福的、感动的一天。第六节下课,当我走进教室后看见孩子们都端坐在座位上,很安静。我很惊诧。而后,我听见了他们的声音:“刘老师辛苦了,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们永远爱你。”抬头一看,黑板上还留有他们稚嫩的画和话语。这一刻我怔住了,也被感动了,觉得眼泪都要流了出来。可是还没来得及和他们说声感谢,他们就把我拉到了凳子上,有的给我捶背,有的给我捏腿,还有的给我表演他们精心准备的节目。我看着他们的小脸,看着他们的舞蹈,听着他们的歌声,突然觉得我的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

[片段三]很高兴我能成为他们的老师,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他们常常会给我惊喜。还记得运动会前,有些老师说我们班的体育很差,作为体育爱好者,我对这样的说法很失望。可是班里的孩子们给了我惊喜,四百米跑道上他们表现出的坚持,接力赛上他们表现出的团结,还有他们表现出的那种跌倒了、失败了也要向前跑的决心都深深地感动着我,我甚至因为心疼他们而掉下眼泪。男孩别哭,你们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勇气与决心,你们是我的小英雄;女孩别哭,你们虽身体羸弱却毅然跑在赛场上,你们那不服输的精神不输于任何一个男孩子,你们是老师的骄傲。这一次老师又为你们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我真的爱我的孩子们,也要感谢他们,是他们给了我快乐与希望,是他们给了我信心与勇气。是的,我的宝贝们很棒,他们在成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我相信他们不但能改变他们的老师,也能改变这个世界。

教育小故事 篇9

实验小学:李四兰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我觉得有些疲倦,便早早上床休息了。大概刚进入梦乡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我拿过手机一看,是王苹同学的婆婆打过来的,我接通了电话,只听见一个略带哭泣的老人的声音,“李老师,我家王苹还没有回家,这可怎么办?”我心里一紧,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没回家呢?我赶紧起床,边穿衣服边问道:“老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放学时,我接到王苹一起往家走,由于我腿脚不便,走得慢,她便和其他同学一起先回了家,但是当我到家时,家里只有书包,没有人。我认为她做好作业出去玩了,便没在意,可是到现在都没有看见她回家,我们都已经找了一个多小时了,实在找不着,这才给你打的电话,请你帮我们问一问她平时耍得好的几个同学家里有没有?”我一看时间,晚上九点多了,离天黑已经快两个小时了。我在电话中安慰她道:“你先不要急,再找一找,我问一问其他同学再说。”说完我挂断了电话。我一连打了几个电话,放学与王苹一起回家的和她平时耍得好的几个同学都说她回家后没有再见到她。我有些纳闷了,在老师的心目中这是一个聪明、文静、学习努力的小姑娘,只是平时有些少言寡语,不善于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今天怎么会这么贪玩呢?我决定到她家中去看看。就在我刚出门时,我又接到王苹婆婆打来的电话,我以为是王苹已经回家了,那知她告诉了我一个更让我震惊的消息,她说:“王苹的哥哥在语文书中发现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这次我考差了,我不回来了!”我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我一边敦促她家人发动亲属再找找,一边骑上摩托赶往她家。就在快到她家的一个超市门口,我发现了王苹正蹲在那儿,我立即停好摩托走上前去。这时,她也发现了我,她含着眼泪胆怯地对我说:“李老师,我错了。”我抚摸着她的头说:“乖孩子,我们回家吧!”原来她一直躲在超市里,超市快关门时,她才出来。难怪她家人找了这么久也没找到她。来到她家,我了解到她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家中仅有一个婆婆和一个大她十几岁的哥哥。哥哥对王苹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稍不如意,便会惩罚她,因此王苹从小都很怕她哥哥,所以这次考差了便不敢回家。我先是安慰了王苹,告诉她一次考差了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没考好的原因,找到弥补的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不能逃避。后来我又和王苹哥哥一起分析了这次事情出现的原因,就如何辅导妹妹学习和如何教育她妹妹进行了交流,同时也对他的一些教育方式进行了批评。她哥哥也认识到他的教育方式有些简单,甚至粗暴,并表示今后一定要多与老师交流,注意教育方式,让小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回到家里,我失眠了,这是我从教近二十年第一次遇到如此让我为学生担心的事情。我在反思,这次事情的出现难道只是王苹哥哥的教育方式不妥造成的吗?我们老师的教育有没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呢?虽然我也常常对学生进行过挫折教育,创设挫折情境,在困难中锻炼学生,教育他们在困难出现时,不能选择逃避,要勇于面对并克服困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勇敢地挑战自我,提高学生对付挫折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塑造人生强者的坚强性格。但在日常工作中还没有做到对学生体贴入微,特别是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得不够详尽,对学生个体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教育较少。没有发现王苹同学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也是导致这次事情发生的重要因素。

物理教育叙事故事 篇10

背景: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是物理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描述故事过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来进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具体做法有: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时,我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让学生思考猜测硬纸片会不会掉下来,水会不会流下来?有的学生说硬纸片会掉下来水也会流下来,还有的学生说硬纸片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下来,每一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等待谜底的解开,当实验结果为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是,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反思:

我的教育故事 篇11

【关键词】班级文化;教育故事

一、唯美的空间渗透浓浓的爱

在我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首先要考虑的便是班级的硬件环境建设。要想让学习喜欢自己的班级,那么班级文化的硬件一定要美、一定要温馨,这样才能够将所有同学的视线集中到班级中来。

看看我们的班级,评比栏上是一朵朵盛开的向日葵,一朵向日葵代表一个小组,金黄的花朵绽放在蓝天白云之下,看到这幅图片,每个同学定会心旷神怡。而在评比栏的左上角,则是一轮灿烂的旭日,老师的名字豁然在上。老师要用自己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学生,让一朵朵向日葵开得更加鲜艳。

读书角是学生们自己精心布置的,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图书将这个小小的角落布置的温馨、美观。书架旁边的墙壁上是孩子自己写的书法作品“阅读,从这里开始”,虽然字迹还有些幼稚,但是孩子的用心让我们感动。小小的书架总是被擦拭的一尘不染,上面的书籍也总是摆放的整整齐齐,一本本书被借走又按时换回来,流动的小书架让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友谊之爱在他们心中流淌。

每当看到他们站在书架之前,捧着一本书在阅读,我都会被感动,手中的相机也会情不自禁地捕捉这这一个个唯美的瞬间。家长会上,我会把这些照片逐一放给家长看,拥有读书这么专注的孩子,难道我们不应该自豪吗?

教室后面的展示栏中,作品可谓丰富多彩,有书法、有绘画,还有学生的手工艺品。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学生的,也有老师的,还有家长的。看着这些玲琅满目的作品,孩子内心的自豪感被深深地激发。记得小雨的妈妈曾经拿来自己亲手绣的一副十字绣,是一个大大的红福字,小雨亲自将妈妈的作品挂到展示栏中,全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小雨和妈妈的眼睛湿润了,小雨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靠卖十字绣作品维持生计,小雨一直感到自卑,但是这一次,她却为妈妈感到骄傲。浓浓的爱在母女之间流淌,也在全班同学之间流淌。相信孩子们会更加体谅自己的父母。

作为教师,要将教室看做是自己和孩子的家,作为这个家的家长,有责任有义务将家装扮的美丽、温馨,有义务、有责任让孩子在家中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爱。在爱的熏陶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才会爱自己,才会爱别人,才会懂得表达爱。

二、浓浓的爱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爱是我们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要让学生学会爱,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爱。平时,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待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聊天,一起谈爱好,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孩子们都喜欢围在我的身边,叽叽喳喳地说这个说那个。我们班的课间总是最热闹的,开心的笑声总是能将隔壁班级的同学吸引过来。在和孩子们的聊天中,我总能洞悉他们情绪的波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孩子们的心和我靠的更近了。我们班有一个不善言谈的女孩儿,每次我在教室里和同学们聊天,她总是远远地看着,我用眼睛的余光观察她,在她的目光中有深深地渴望。第二天的一个课间,我冲她摆摆手,她怯生生地来到我跟前,带着几分腼腆。“为什么不来和老师聊聊天呢?”孩子不好意思地摆弄着手指。“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小楠啊?”我问身边的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看到小楠的眼睛中闪出了一丝光芒。“那你能来说说为什么喜欢小楠吗?”“她爱帮助别人。”“她字写得好!”……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小楠的好多优点,小楠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小楠,你看,你身上有这么多优点,同学们和老师是多么喜欢你啊!”从那天开始,小楠也会来到我的身边和我聊天,与同学的关系更融洽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像这样的故事在我的班级之中还有很多,虽然它们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让爱的关怀缓缓流淌,激励孩子们不断进步。

在我的班级里,爱是联系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的纽带,正是因为有了爱,孩子、老师的相处更加融洽,一直以来,我所带的班班风良好,孩子们个个积极向上,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在这样的班级中,即便过去表现不好的学生,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也慢慢成长起来。记得曾经带过的一个班有个同学叫小程,他是一个问题学生,由于父亲长期酗酒,对他非打即骂,刚接班的时候小程沉默寡言,但是眼睛之中始终带着敌视和仇恨,一旦与同学发生了小摩擦肯定会上升为一场“世纪大战”,所有的同学都排斥他,都不愿和他做朋友。了解到孩子的这种情况之后,我始终鼓励他,只要一有机会就表扬他,给他树立信心。小程的画画的很好,我细心地收集起了他所有的画,在班里给他办了一次画展。在同学们的一篇赞叹声中,小程的目光终于开始变得柔和。我教给他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小程不再和老师、同学敌对,慢慢地自信越来越强。

良好班风的形成,仅仅依靠外部的硬件建设是不行的,还需要精神文化的创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温馨、优美的硬件条件下让班级处处充满宁静、典雅、和谐,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来自班级方方面面的爱,这样的班级文化建设才能够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让自己的班级充满和谐、充满阳光、充满爱。

参考文献:

[1]杨忱.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李红霞.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2010(9).

上一篇:搞笑脑筋急转弯智力测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工作进度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