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老头儿教学设计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怪老头儿教学设计

怪老头儿教学设计 篇1

怪老头儿

介绍作者: 孙幼军,男,哈尔滨市人。当代著名童话作家。著有童话《小布头奇遇记》、《怪老头儿》、《小贝流浪记》等,曾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及国内多种奖项。

主要内容: 我叫赵新新,是个比较寂寞的男孩子。在学校,因为喜欢异想天开,常挨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在家里,因为不喜欢妈妈给开的“小灶”和爸爸的粗暴,老是挨打。有一天,我在电车上给一位干瘦、矮小的老爷爷找座位,没想到从此生活变得热闹起来。那老爷爷自称“怪老头儿”,像他一样喜欢玩儿,像他一样怕吃药打针。说怪真怪,怪老头儿有许多拿手好戏,比如:把活鸟放到肚子里吃虫子,赵新新的肚子就不疼了;为防盗,出门儿时把房子叠巴叠巴揣在兜里带着:在水库里钓鱼,居然能钓到活蹦乱跳的海鱼;他变出个和新新一模一样的人来帮忙写作业,他还把新新变成耗子,一起到耗子国里游逛了一番„„

怪老头儿教学设计 篇2

一、过于强调“形式”, 而忽视了“质量”

目前, 主体性教学、合作探究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核心内容, 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深刻领会其含义, 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让学生活动, 必须有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因此, 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时, 有的学生置之不理, 仍做自己的事;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又说又闹, 独断专行, 后进生却退避一边, 自行其是;当教师叫小组代表发言时, 往往是小组中某一个人大包大揽, 所说的只是个人的意见并不代表全组, 而小组其他成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甚至有的思想早已开起小差。如此这般, 教师却听之任之、熟视无睹, 认为只要课堂上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 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就算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了, 事实上在这种表面上的合作探究中, 既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 又没有生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很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 我们只能说:这样的数学课堂, 舍本逐末, 简直是“有形无质”。

二、过于强调“合作探究”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合作探究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组合, 把个别学习成果转化为小组共同成果, 集体解决问题, 而这一环节所不可缺少的则是学生的思维过程。

(一) 合作探究前缺乏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拓宽思路, 促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但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在数学课堂上, 部分教师在刚布置完任务后, 就要求学生马上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而这时大多数学生还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 或探究思路不清, 无从下手;或浮于表面, 不曾深思;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 对此只能人云亦云, 这种探究场面虽热闹, 但探究活动目的不明, 方法不清, 探究缺乏科学性。久而久之, 学生独立性降低了, 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 不想动脑筋, 严重抑制了其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

(二) 合作探究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不同于简单的“动手操作”, 虽然两者都倡导学生的主体性, 都提倡体验式学习, 但实际上它们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的, 提倡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来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解决问题, 而“动手操作”提倡做了才能理解。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更强调动手, 而科学探究则更提倡动脑, 把合作探究理解为简单操作的教学结果是:教师精力过多地安排在活动的设计上, 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问题, 在这种缺乏思考的机械式活动中, 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 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如一位教师上“轴对称图形”一课, 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玩折纸游戏, 游戏一开始, 学生有的折、有的教, 有的将折完的小飞机掷向空中, 课堂上显得十分热闹, 但当游戏结束后, 学生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 不知所以, 没有丝毫的突破和发现。究其原因是活动中教师没有明确的问题作导向, 学生并没有运用思维动脑思考。因此,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创造性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和肯定。

三、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一起经历或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种有效地学习方式。它一方面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两方面紧密结合, 缺一不可。切勿使数学合作探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而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采用放任自流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学生活动无目的, 学生活动无分工, 更谈不上探索与发现。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处理。使教学失去了方向。在这样的“活动”中, 数学知识已支离破碎, 学生的探索乐趣得不到体验, 探究方法得不到提升。其结果只能是造成课堂教学的无秩序性和学生学习的自由散漫状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 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要严格要求学生, 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以问题导航, 启发学生思考, 决不把最终结果一锅端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地同时, 教师不忘适时地点拨与提示, 以免学生的思维出现“岔道”。

四、过于强调教学结果, 而忽视了探究过程

教师往往以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知识点来衡量一节课的成败, 导致重结果, 轻过程, 其结果学生只会套题型, 不会想问题, 对数学学习兴趣越来越小。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数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让学生如何获取知识, 而且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因为它留给学生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不懈的追求, 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加强数学知识形式过程的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激励下亲身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过于强调表达, 而忽略了倾听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张扬自己的个性。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们发现, 学生变得活泼了, 课堂变得活跃了, 大家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了。但是, 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 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还是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 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 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 教师要教孩子学会倾听。只有做到有效倾听, 才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萌发灵感;还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熊爸爸和怪老头儿 篇3

熊爸爸记性差,回到家赶紧用笔记下约定时间,但他记成了下个月的31号。

到了13号那天,怪老头儿背着两根渔竿兴冲冲地上了天桥。他站在桥头上,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熊爸爸。

怪老头儿想:“这个熊爸爸还想跟我学钓鱼,他不守时,想做我徒弟,哼,不及格。”

怪老头儿正想着,突然耳边响起一个声音:“怪爷爷,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怪老头儿一看,是熊爸爸的孩子熊宝宝。怪老头儿说:“噢,我在等我的徒弟,他想跟我学钓鱼。”

熊宝宝一听开心地大叫:“我跟着你学钓鱼,我跟着你学钓鱼,我要做你的徒弟!”

怪老头儿笑嘻嘻地说:“也好,我们一起去钓鱼。”

怪老头儿想:“这个熊爸爸,挺聪明,竟然让他的儿子跟我学钓鱼,嘿嘿,他都不告诉我。”

到了31号那天,熊爸爸来到森林公园百花谷的天桥上。他左等右等,都等不来怪老头儿。他想:“这可能是怪老头儿考验我,看看我有没有恒心和毅力。嘿嘿,我等!”

到了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烤着,熊爸爸汗流满面,但他也不去找凉爽的地方躲一躲。

这时,怪老头儿的儿子怪小宝扛着两根渔竿来了。怪小宝奇怪地问:“熊爸爸,你站在这里做什么呀?”

熊爸爸笑了,说:“我在等我的老师,他要教我钓鱼。”

怪小宝开心地说:“哈哈,我来教你吧。瞧,我刚买了新渔竿。”

熊爸爸说:“好。”他以为怪小宝一定是怪老头儿派来的!

三个月过去了,怪老头儿和熊爸爸在电话里商 量,带着儿子,两家一起去钓鱼,晚上还要在百花谷搞个篝火烤鱼晚会。

两家人都扛着渔竿,在百花谷的天桥上集合了。

熊宝宝走到怪老头儿面前,叫道:“师傅!”

熊爸爸走到怪小宝面前,也叫道:“师傅!”

熊爸爸和怪老头儿都觉得有点奇怪,熊爸爸说:“怪老头儿呀,31号你怎么没来,只派了儿子来教我钓鱼呀?”

怪老头儿哈哈大笑,他全明白了:熊爸爸粗心大意,把时间记错了。但怪老头儿故意说:“嗯,你是初级的嘛,我儿子教你就行啦。今天,我教你们钓星星吧!”

怪老头儿和熊爸爸带着儿子们,坐在天桥上。怪老头儿教他们如何钓河里的星星。星星们晃啊晃啊,像河里的鱼儿,向百花谷的天桥游来。

《怪老头儿》读书笔记 篇4

这个故事讲了,猫妈妈生了两个孩子,柔弱的`小贝和健壮的小宝。一天,小贝被一个淘气的男孩抓走了,被流落到森林里,遇到了很多困难,小贝都勇敢地面对困难,它慢慢地变得强大起来的了。最后,小贝终于找到了小宝和妈妈,他们又团聚了。可是小宝呢,什么事情都依靠妈妈,却变得非常的懦弱。

看了这本书,我想起了我自己。以前,我什么都不会,都要依靠妈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离开妈妈我就害怕。后来,爸爸、妈妈教育我要独立,要勇敢。慢慢地我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帮妈妈炒菜、搞卫生,这些事情只要勇敢去做了,失败了再来,就肯定会成功。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幼虎》,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幼虎,成长也不一样。生活在野外的幼虎,两岁时,幼虎的妈妈就离开了它,让他独自面对各种困难。最终,这只幼虎学会了独立;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幼虎,整天等着饲养员喂食,失去了捕食的本性,变成了傻吃贪睡的大狸猫;生活在保护区的幼虎,依靠别人,一点危险意识也没有;生活在马戏团的幼虎,讨好主人,就为了得到一点赏赐。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生活在野外的幼虎,有独立生活的本领。

《怪老头儿》读书心得 篇5

我把这本书带回家后,立刻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这里有很多奇怪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蒂托(主人公)肚子疼。老师让他去医院看病。他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一个陌生的老人,给他让座。铁头下车后,和陌生的老人说了声“再见”。他刚一转身,就遇到了那个陌生的老人。他惊呆了,说:“你不在车上吗?你什么时候下来的!”“一步腿就下来了!下车不踩腿!”铁头无话可说,怪老头道:“既然你肚子疼,把座位让给我,那我就实现你的愿望。这样,我就把你的病当心愿了。”“好。”“你跟我来。”他们走到一片路前没有房子的土地上,有一个小房子,是那个陌生老人的家。铁头看到:“奇怪,那里没有房子。”“为什么不呢?我刚搬到这里。房子掉了就搬来了。”“啊!怎么折房子!”“为什么不能折叠呢?待会儿给你看。”然后他们去了房子,怪老头把鸟笼拿出来说,铁头要吃,鸟就把肚子里的虫子吃了,然后肚子就不疼了。铁头吓得摔倒了,说:“鸟怎么能吃呢?”咽下去?我不想要。”说完,奇怪的老人把鸟送到了他的嘴边。奇怪的是,还没等他咽下去,那只鸟就钻进了他的肚子,听到了它的鸣叫!过了一会儿,铁头的肚子不疼了,小鸟还在肚子里。铁头问:“鸟怎么出来的?”“要么你拉屎就出来,要么你在肚子上啄个洞就飞出去。如果他们不想出来,你就得天天吃小米。反正外面污染这么严重。但是呆了几天就出来了。”“啊,那很好。"

第二天,铁头在教室里,肚子里的鸟突然哭了。所有人都以为是窗外的鸟,都望向窗外,窗外却没有鸟的影子。铁头的同桌悄悄对铁头说:“你骗了别人,但你骗不了我。”“你在说什么!”“别装了。”说着铁头同桌摸遍了铁头身上所有的口袋,却找不到小鸟。“好奇怪!”

你觉得这个故事奇怪吗?还有很多!想看就去买一个!我强烈推荐《怪老头儿》这本书。

怪老头儿读后感 篇6

自从看过老师推荐给我们的《小猪唏哩呼噜》,我就被孙幼军爷爷风趣幽默的儿童化的语言所吸引。所以当我一看到《怪老头儿》的作者,就毫不犹豫的拿了起来。

《怪老头儿》这本书写的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赵新新,无意中遇到了一个自称怪老头儿的老爷爷。这位怪老头儿可真是怪啊,他家里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像会飞的飞天树的木片儿,自己就发热的烫铁什么的。总之,在怪老头儿这儿,什么东西你都别想弄明白。看看怪老头儿的样子吧,满嘴巴的胡楂子花白,脸跟核桃皮似的。再看看怪老头儿说话的腔调,小伙子饭量大,你就铆足了劲儿招呼!。这本书还是孙幼军爷爷一贯的风格,以小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丰富的想象力,风趣幽默的语言都让我看了几遍还不够呢!

高老头父爱探源 篇7

几十年来, 国内学者对于高老头父爱的评论文章汗牛充栋。90年代之前学者们多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阶级角度和道德原则剖析高老头的父爱, 认为高老头是个封建宗法道德的维护者, 他的悲惨结局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或认为高老头用最不利于维持宗法观念的资产阶级表达方式———金钱和纵容来表达拜金主义的父爱是造成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 人们的思想从阶级束缚中挣脱开来, 我们听到了评论界的新声音:更多的人引述1834年10月18日巴尔扎克致韩斯卡夫人的信———“一种充满巨大力量的感情, 无论是灾难、痛苦或不义, 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父亲, 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 [1]来证明巴尔扎克在高老头身上寄予了一种高尚的情感, 他创造出了一个无私奉献、拥有美好灵魂的父性基督。这种父爱具有普适性, 出于人之为人的天性, 因而无比纯洁。

但是在细读文本之后, 我们会发现高老头的父爱是偏狭的、极端的, 甚至混杂着情欲的成分。由此, 我认为仅把高老头的父爱归结为封建宗法道德的体现或是父性基督之爱是片面的, 高老头的父爱其实具有双重性。同时, 高老头父爱的表达方式是纵容溺爱以及通过金钱关系维系父女感情。本文将着重探究巴尔扎克赋予高老头如此复杂的人物特性背后的原因和在作品中的具体呈现。

一.父爱双重性探源

笔者认为巴尔扎克复杂的宗教思想是导致高老头父爱具有双重性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巴尔扎克是一名天主教徒, 他曾经承认并肯定宗教的现实功用, 并且想通过高老头天父般无私地自我牺牲的父爱来反照和救赎物欲横流、人际关系异化、只剩金钱关系的现实社会;一方面巴尔扎克并不是虔诚的宗教信徒, 他洞悉了宗教的虚幻性以及教会僧侣的虚伪, 因此他笔下的高老头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他的父爱偏狭、极端、扭曲甚至还带有情欲的色彩。

(一) 父性基督之爱

巴尔扎克是天主教徒, 他承认和肯定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他曾说道:“宗教, 是民族最伟大的生存原则, 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我在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下写作, 那就是宗教和君主政体。”[2]在他看来“作家比政治家还要有法则, 就是由于他对人类事物的某种抉择, 由于他对一些原则的绝对忠诚”。[3]

巴尔扎克把他的宗教思想执著地贯彻在小说的创作中, 在许多作品中反复多次地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宗教观:“基督教, 特别……是压制人类的邪恶的一套完整制度”, “宗教感情是唯一能制驭精神的叛逆、野心的算计和形形色色的贪婪”。[4]

而《高老头》这部作品则集中体现了对父性基督刻画。原文中直接或间接地对高老头的父爱做出了评价。如高老头自己曾经提到:“父亲对儿女, 就跟上帝对咱们一样。他会钻到孩子们的心底里去。”“我做了父亲, 才懂得上帝。他无处不在, 既然世界是从他来的。先生, 我对女儿便是这样的无处不在。不过, 我爱我的女儿, 还胜过上帝爱人类。”[5]高老头父爱无边广大与持久, 他的牺牲精神无穷无尽。上帝为了人类, 甘愿钉在十字架上受苦。高老头愿意为女儿忍受一切苦难, 这种慈父的热情让欧也纳钦佩得五体投。而像吸血鬼一样永无止境地榨取父亲血汗的女儿也承认“他却是像上帝一样的疼我们”。[6]

在刻画高老头这个人物的时候, 作者形容道:“这个父性基督的面目, 只有大画家笔下耶稣受难的图像可以相比。”[7]这句话非常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上帝派圣子耶稣来替人类受难, 这种崇高、伟大的精神体现在高老头身上便是具有宗教意味自我牺牲的父爱。反观当时的社会现实, 统治阶级专横暴虐, 社会道德腐败堕落, 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 只剩下金钱交易, 脉脉温情无处寻觅。因此作者宣扬宗教劝善思想和宗教伦理, 想用高老头的父爱反衬浅薄险恶的世情, 用宗教感情来抑制人们过度膨胀的欲望, 以此来维系家庭温情, 防止社会道德的堕落, 重建社会秩序。

(二) 极端偏狭的父爱

巴尔扎克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也不相信教会。在他看来宗教不是神的设施, 而是人的需要。巴尔扎克早已洞悉了宗教的本质, 指出了宗教的虚幻性。在他的《都尔的本堂神甫》中, 巴尔扎克继承了莫里哀的传统, 着重揭露教会的虚伪和僧侣的罪恶。因此巴尔扎克认为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不能任其任意发展。

巴尔扎克对宗教的反面认识, 导致了他笔下的“父性基督”并不十全十美, 高老头的父爱具有明显的偏狭性、极端性。

首先, 高老头的溺爱没有节制, 他对两个女儿从小就灌输资产阶级吃喝玩乐的腐朽人生观, 有求必应地满足她们“最奢侈的欲望”。其次, 他的父爱道德沦丧:为了满足但斐纳的情欲, 他殷情地忙碌操劳。为了完成娜齐的心愿, 他愿意去偷, 去抢, 去卖命, 甚至“杀人放火”。再次, 高老头对自己的女儿千依百顺, 柔情万种但是面对他人的不幸, 他却铁石心肠, 十分冷漠。例如, 当他知道泰伊番老头的儿子将要遇害的消息时无动于衷, 不肯报信救人一命。甚至听到伏脱冷被捕, 泰伊番的儿子一命呜呼时, 他的反应更令人不齿:“哎!那跟我们什么相干?我要同女儿一起吃饭。”[8]女儿是他的全部, 对女儿的爱挤走了正常人都具备的恻隐之心和道德正义。

因此, 巴尔扎克矛盾的宗教思想导致了高老头身上无私牺牲与偏狭极端的父爱并存的人物特性, 将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 更加具有典型意义。

二.溺爱与金钱关系溯源

高老头的父爱除了具有双重性之外, 还具有纵容溺爱和用金钱维系情感这两大特征。笔者认为, 这与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是密不可分的。

1.父母之爱的体验缺失

对于巴尔扎克来说, 父母之爱的缺失贯穿他的一生。

巴尔扎克出生后仅三十三天就被寄养在一个农家, 不得父母宠爱的他从小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被同学嘲笑为“可怜的巴尔扎克”。[9]这些心灵的阴翳直至他成人都没有释怀, 他曾写道:“我从来就没有过母亲。”[10]

为了弥补母爱的缺失, 他爱上比母亲还大一岁贝尔尼夫人, 这个在巴尔扎克痛苦和濒临绝境的时候挽救了他的女子, 对他而言既是女友也是母亲。童年的不幸与成年后的畸形恋给巴尔扎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巴尔扎克自身父母之爱的缺失在作品中达到了极端的补偿, 高老头的溺爱非比寻常, 无边的纵容和迁就酿成了骇人听闻的悲剧。

首先, 高老头中年丧妻, 两个女儿的成长母爱缺席, 因此高老头又当爹又当妈。其次, 他的妻子“是他崇拜、赞美、敬爱无边的对象”[11]妻子死后, 他把一往深情全部转注到女儿身上, 对她们的溺爱达到了疯狂的程度。高老头没头没脑地偏疼女儿, 他的父爱又多情又体贴而乐趣只在于满足女儿们的幻想。女儿们出阁前奢华的像爵爷的情妇, 只要开声口, 最奢侈的欲望也会得到满足, 而高老头只要求女儿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女儿成了高老头的天使, 甚至她们给他的痛苦, 他也喜欢。这种隐藏着的受虐倾向, 潜伏在高老头自欺欺人的性格中。出嫁后女儿们无止境的索取, 让高老头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全文有太多太多的例证不消再举, 然而最后像被榨干的柠檬被丢弃, 苦酒高老头只能自己饮下———“就算太爱她们是我的罪过, 我受的刑罚也足够补赎了。我对她们的慈爱, 她们都狠狠的报复了, 象刽子手一般把我上过毒刑了”。“我太爱她们了, 每次都回头去迁就她们, 好象赌棍离不开赌场。我的嗜好, 我的情妇, 我的一切, 便是两个女儿。”[12]

2.金钱体验的缺失

除了缺少父母的爱护和关心, 现实主义大家巴尔扎克在有生之年中一直跟金钱作斗争。他一身中经历了三次商业投资, 使得他总是卷入债务中, 安德烈·莫洛亚指出:“有两个因素决定了万能的金钱在巴尔扎克作品中充当首要角色, 即作者本人和他的时代。首先是作者。巴尔扎克生于一个拜金的家庭。他母亲常说:‘财富, 巨大的财富就是一切。’其次, 是时代的资本化风气使他得以目睹种种金钱打败一切的丑剧。”[13]

也正是因为对金钱有切身的深刻体会, 巴尔扎克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能够洞察到社会现状———金钱己浸入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角落都散发着铜臭味, 然后用他现实主义的如椽大笔将丑恶揭露得没有藏身之地。“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能力和对人类丑处的明目张胆的偏爱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14]金钱腐蚀下社会关系的描写是巴尔扎克作品里最精彩的篇章。

然而让作品更加深刻, 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正是高老头通过金钱维系父女感情这一错误的关爱方式, 当高老头一无所有的时候, 父女关系的连接线也就断裂了。高老头曾经悲愤地说:“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 应该笼络女儿, 象对付狡猾的马一样。”“钱能买到一切, 买到女儿!”[15]

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16]

巴尔扎克独具匠心地以这样一个悲剧开启《人间喜剧》的大幕, 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得更丰满、典型, 成功地痛斥了19世纪拜金的资本主义对人情关系的腐蚀。父母之爱和金钱缺失性体验是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心理动机, 但他绝不仅仅着眼于一己私情, 而是注入了社会的、时代的内容, 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这也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经久不衰, 能够超越时代引起共鸣的原因。

摘要:笔者认为仅从阶级角度将高老头的父爱归结为封建宗法道德的体现或认为是父性基督之爱都是片面的, 高老头的父爱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本文将结合《高老头》的文本细节, 从两个方面探究巴尔扎克赋予高老头如此复杂人物特性的原因:一是巴尔扎克本身的宗教思想具有矛盾性, 二是作者从小父母之爱和金钱的体验缺失。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双重性,宗教观念,父母之爱,金钱,体验缺失

参考文献

[1]叶成青《关于高老头的“父爱”的再认识》外国文学研究, 1995, 03 (89)

[2]马明芳《巴尔扎克笔下西方社会异化了的人际关系》渝州大学学报 (哲社) , 1992, 1 (56)

[3]阎建国《论缺失性人生体验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影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 , 2005

[4]韦易《略论巴尔扎克小说中的宗教思想》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 1995, 2

[5]朱浩然《“高老头”的父爱今解》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文艺) 2006, 2

公园里的怪老头 篇8

孩子们觉得很好玩,总学他的样子,有时候还故意把汽水瓶子丢在加杰先生的身后,喊他来拾。然而加杰先生并不生气,依然每天都来进行他的“工作”。

有一天傍晚,孩子们来公园踢球,没有看到加杰先生,感到很意外。一个小男孩说:“我妈妈说加杰先生生病了。”孩子们有些失望,不能见到自己的“老朋友”了。他们都觉得今天不太一样,地上时不时出现一些废弃物,青青的草坪上还剩着几个五颜六色的塑料袋。他们开始踢球,可是一会儿这个踢到了易拉罐,一会儿那个又踩到果皮滑倒了。一个小伙伴提议:“我们来学加杰先生吧。”大家都同意了,不一会儿,他们就把公园收拾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加杰先生请他们到家里做客。只见他抱出一个大纸箱,里面有小车、小狗、会活动的小人,都是用从公园拾来到废弃物做成的。孩子们惊讶极了,拿着玩具爱不释手。“孩子们,你们也都喜欢美好的环境吧?干净整洁的环境需要我们一起来保持。”“加杰先生,明天我们跟您一起去!”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你知道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吗?目前比较常见的垃圾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填埋,一种是焚烧。垃圾填埋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会占用大量土地。而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不仅投资惊人,并且焚烧后会产生一种剧毒气体,会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垃圾了吗?其实,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每天被我们丢弃的可乐瓶和被称为白色垃圾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属于高分子聚合有机物,如果埋在地下,几百年都不会烂掉,并且它们还会伤害土壤。可是废塑料却是炼油的好原料,1吨废塑料至少能回炼600公斤的汽油和柴油呢。

废纸也是很有回收价值的,一吨废纸可再造700公斤好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还能减少生产纸浆过程中的水污染,算得上是一举多得。

原来,垃圾分类这么神奇,变废为宝不再是空话了。可是,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从源头上将垃圾分类处理,为垃圾的再利用做好准备工作,也就是为保护地球环境尽一份力。

怪老头儿读后感 篇9

每一本好书,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这一道道亮光,将汇聚成我成长路上的引航灯塔。这个新学期我又认识了一位当代著名童话作家孙幼军,他所写的《怪老头儿》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搞明白怪老头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小朋友们,你们听了这本书的名字,是不是觉得老头儿是一个又凶狠又恐怖的一个老爷爷吧,那么就让我娓娓道来。

怪老头儿其实是一个不用说就知道是别人的名字,他神秘莫测,看上去很普通,但有各种各样的奇妙法术,很让人着迷,他需要干什么去呢?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一回,有一个善良,尊重老人的赵新新肚子疼,在公交车上,他看见一个短发谢了顶,满嘴巴胡子发白,脸跟核桃似的老人,站在自己的身边,还又咳嗽又喘,时不时摇摇晃晃,站不稳,就跟他身旁的大哥哥说:“你把这个位子给这个老爷爷坐吧。”那个大哥哥说:“那交一块钱。”赵新新就拿出了一块钱买了这个座位。老爷爷看见赵新新到站还隔看窗户朝他点头。可赵新新没走几步,就看见那个老爷爷站在前头等他,赵新新吓了一大跳吃惊地问:“你怎么在这?”老爷爷对他说:“我叫怪老头,你叫赵新新,我还知道你肚子疼,就让我用鸟啄虫子的奇异办法治好你的病吧。”你看这个怪老头儿,就是这么怪,两个完全陌生的人结成了忘年交,成了一对好搭档。

我在这个故事里知道了一个道理,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助人为乐。善良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一个善良的人,会结识更多的朋友,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很多绚丽的色彩,让人生变得有活力,不再那么孤单。而阅读会让我拥有丰富的心灵,搭建起一座通向快乐成长的桥梁。

怪老头儿的读书心得 篇10

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叫《怪老头儿》。里面那个奇怪的老人和赵鑫鑫(六年级,外号铁头。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这个奇怪的老人很有技巧。他可以把房子折起来,把两只活禽放进赵鑫鑫的胃里,治好了他的病。还有会吃炸糕的怪老头!他为赵鑫鑫换了一个代表玩了两个小时,但赵鑫鑫最终后悔了。

让我觉得最意外的是,他们变成了老鼠,老鼠,法院,餐厅!在法庭上,做过坏事的老鼠必须拔掉它们的胡子,包括赵鑫鑫的新父亲,这让赵鑫鑫感到羞愧。但是他的父亲来到他面前,变成了一只老鼠。还有一次,当赵鑫鑫想看海时,这个陌生的老人把他带进了衣柜。但是钩子挂得太早,他们来到了盘古的划时代。像《神奇校车》,刚来参观就倒回恐龙时代了。这时候无数的大石头滚了下来,一颗大石头就要砸到他们。盘古救了他们,但是他死了。盘古死后,女娲出现,救了他们。她捏了很多泥人才有人类,但这只是传说。事实上,我们人类是类人猿。赵鑫鑫和那个奇怪的老人睡在一起,奇迹发生了。无边无际的大海出现在我们面前,精卫鸟不停地抓着石头。(我想到了两个成语:龚宇移山,精卫填海。)他们帮精卫鸟扔石头。精卫鸟成了姑娘,领着他们吃桃子。吃了桃子后,她又变成了一只鸟,留下一根黑色的羽毛,拍打着翅膀飞走了。最后,赵鑫鑫努力推动,他们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这本书的作者是孙幼军爷爷,他写了《小猪唏哩呼噜》和《胖小猪的春天》。他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就像王阿姨伊美一样。怪老头爱逗人,但心地善良。赵鑫鑫很幸运。要是我有这样一个朋友就好了!

林兆华:戏剧界的怪老头 篇11

刚出道时,他在舞台上演王子。20岁左右,正是鲜衣怒马时。事隔经年,他将满80岁。

五官与气质还在,它们并没有因时光飞逝而消匿不见。阅历与思考填充了流走的胶原蛋白,化作80多部舞台作品,让当初的演员林兆华,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成为“大导”林兆华。

他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界的“怪老头”“老顽童”,自由、率性,看起来似乎没有羁绊。

他总是站在中国戏剧变革的潮头:20世纪80年代,他导演的《绝对信号》曾开启中国小剧场戏剧革新运动;近几年,年过七旬的林兆华又发起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个人名义命名的国际戏剧展——“林兆华戏剧邀请展”,2016年是第六届。

做了一辈子的话剧,没有理论体系,没被学术界认可,但是在戏剧领域里,因为敢于尝试与探索,他有着不可被替代的地位。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林兆华分享了自己最近几年对戏剧的感受:“现在的戏太像戏剧了。我想做不像戏的戏剧,没有表演的表演,没有导演的导演。”

在他看来,“太像戏”的戏虽然有着如好莱坞爆米花大片般的戏剧节奏,观众会看得很“爽”,但走出剧场可能就忘光了,而真正能走入人心的,是生活。

不愿做一种风格的奴隶

最初与戏剧结缘,是因为喜欢自由。

小时候家境不好,没上几天初中,为了补贴家用,父亲让林兆华去做会计练习生。在工厂里做机械工作时,林兆华看到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职干部有同等高中学历可以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的通知。

“不愿意天天按部就班上班”,所以他就报名了,结果还真考上了表演系。

1961年林兆华毕业,恰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到中央戏剧学院招人。因为在毕业大戏里扮演了罗密欧,而北京人艺当时正缺小生,于是林兆华就被招进北京人艺当了演员。

后来,不想演戏的林兆华转行当了导演,林兆华说,多亏了于是之和北京人艺建院“四巨头”之一赵起扬的支持。从那以后,于是之、赵起扬被林兆华看作是在剧院时的恩人,“没有他们的帮助,像我这样年轻没资历的,在那样一座传统深厚的剧院,在一大批可以做导演的前辈面前,是根本没可能做导演的。”

转型后的林兆华,常常感到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

他独立执导的第一出剧目是《为幸福干杯》,由于探索性太强,遭到很多攻击。20世纪80年代末,林兆华一度想退出人艺,“后来赵起扬老师劝我,希望我再慎重考虑一下。”

在林兆华的戏遭到非议时,曹禺曾给他无私的支持。

1982年11月,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首演。题材并不新颖,但表现手法却是第一次尝试:舞台上时空交错,打乱了传统话剧的“顺时性”时序;演员不再演“内心戏”,而是直接说出来,甚至与观众直接交流起来,打破了“第四堵墙”。

《绝对信号》的大胆与创新,引起了轰动,也引来了争议。作为院长的曹禺则致电剧组:“我认为勇敢沉着走大道的人们,总会得到应有的敬重和发展。”

“中戏是我的‘妈’,北京人艺是我的‘爹’,它们总把我当成‘逆子’,但是没有‘爹妈’,也不会有我林兆华,只不过我不愿意做一种风格的奴隶。”他对本刊记者说。

继承传统,又反叛传统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去欧洲观摩当代戏剧的导演,同时又是一位深谙中国传统戏曲之美之可贵的艺术家,林兆华旺盛的创造力和他的眼界与审美分不开。

他说自己在导演方面收益最多的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和说唱艺术,“在我多年的戏剧实践中,真正让我精神解放的,是中国的戏曲、说唱艺术、南方的评弹,甚至东北的二人转。斯坦尼晚期追求探索但并未完成的形体动作方法,在我国戏曲艺术中,不但丰富成熟,而且可以说是达到了光辉灿烂的程度。”

于是,他将中国传统戏剧美学融入到当代剧场创作当中,继承传统,又反叛传统;借鉴民族戏曲,又超越民族戏曲;既有开放的先锋精神,又不是为了先锋而先锋;吸收西方现代舞台技法,又不为西方戏剧观念所拘囿,通过东西方艺术元素的交融,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新天地。

作为北京人艺承上启下的一代名导,林兆华为北京人艺排演了《红白喜事》《狗儿爷涅槃》《阮玲玉》《白鹿原》《茶馆》《窝头会馆》等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典之作,努力坚守着这所剧院“深入实际,触摸生活,寻找灵感”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除了秉承传统的现实主义大戏,他也有许多离经叛道锐意求新的先锋之作。

2016年,在第四届乌镇戏剧节的发布会上,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介绍了新的戏剧节荣誉主席是林兆华,“而且他还带来新作《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

这是林兆华与其子林熙越合作的一部小剧场戏剧。

林兆华十几年前就想排这部戏,但此心愿一直搁浅。他是在翻一本名为《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的书时“撞”到这个作品的。剧中,严重精神分裂科阅览室里的5位病人都以为自己是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剧作家——萧伯纳、皮兰德娄、布莱希特、尤涅斯库和贝克特,5位病人分别以5位剧作家的口吻,谐谑揶揄对方的戏剧形式和戏剧理念。

孟京辉评价这部戏是“一个怪老头导演的关于一群怪老头儿的戏”。

为理解“怪老头”们的内心,所有的演员都被林熙越安排去读戏剧导演的自传。

而林兆华说他是“真喜欢”这部戏,戏剧界的观点都在里面了,特别有意思。但是他也知道这是一部小众戏——一无情感,二无杂耍,三无情节,就是几个戏剧大师坐在那里聊天,充斥戏剧术语,“肯定没人看。”

nlc202309091301

于是他还特地选择了一个小剧场,因为怕人坐不满。

没想到,“5场戏,每场加过道上的票可以坐350人,开票40分钟,全卖完了。”林熙越说。

在外界看来,林兆华的作品即便不是每部都成功,但都有着内在光芒和独立思考。

归纳自己的作品类型与风格着实让林兆华为难,他说,“我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我特别想说的话。就因为我想说,所以我才会排那样的戏。”

林兆华不太在意外界对他作品的评价,他根深蒂固地认为,“你想表达什么、怎么表达”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有人会考虑观众接受,我考虑得不多。”

好好说话,成为一束光

林兆华对戏剧表演有很深的认识,他认为,戏剧演出,表演是中心,“不在表演上下功夫那就扯淡了。”

刘洋是九乐映画戏剧工作室的负责人,她毕业后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由林兆华导演的,“我在台上特别紧张,一句话没说完,大导就说,好好说话。”

刘洋问林兆华:到底怎样才算是好好说话?林兆华说,不演戏的状态下把戏演好就行了,就是好好说话。

刘洋说:那就是没有演的痕迹?太难,太复杂了。林兆华说,其实很简单,当你不想演戏的时候把戏演好了,就可以了。

如今,林兆华的儿子林熙越继承了父亲的戏剧事业,成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名演员,主要活跃在舞台及影视作品中。

林熙越告诉本刊记者,自己在演戏上受父亲的影响很深。

与其他演员一样,林熙越也对林兆华的“好好说话”感受颇深。“这四个字很难。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演员表演时都不是在好好说话,而是在技巧性地告诉你‘我在好好说话’。我们追求的不是这种技巧型的,而是真正地好好说话。”

在林熙越的印象中,林兆华会不断告诉演员在戏中“放下来”:“老爷子说,演员的状态好了,这个戏可能就是一束光。”

“入世”构建乌托邦

某种意义上,林兆华有一种“出世”精神,不过也愿做“入世”的努力。虽然他一直说,“艺术与戏剧没有社会责任和社会意义”,但也愿意去培养新人,更愿意引进国际优秀作品。

1990年,林兆华早早就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戏剧工作室——直到2015年因为“没有演出了”,才宣布解散。

他手下的十几个员工,多是对戏剧感兴趣的“80后”“90后”,甘愿领很低的薪水来与大导(戏剧界对林兆华的昵称)一起工作。对他们而言,“这是很有意思的人生体验。”

不过,林兆华说他的工作室排戏不正规。“我的观念跟教授们不一样。我排戏就是玩儿。正儿八经排戏我不会,什么一上来就要进行导演阐述,我真不会。我就是看剧本,这个剧本有我想要说的话,我找到形式和方法去说这个话,就可以了。”

这些年,林兆华一直在运作“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最初要做这个邀请展时,林兆华就说过他想做的是以个人名义发起的剧展,所以定名“邀请展”,不上纲上线,只为做戏剧交流。用他的原话就是“请大家一起玩玩”“民间戏剧交流”。

第一届“戏剧邀请展”由女儿林丛出资扶持,赔了50多万元。第二届邀请展靠着前一年《说客》巡演的收入做启动资金,最终亏了150万元。第三届彻底没钱了,以空头账户启动,继续赔。2013年,因为第三届的欠账还没还完,邀请展停办一年。2014年初,把2012年欠账还完,邀请展继续举办,陆续向有高端演出补贴的天津转移——那里也是林兆华出生的地方。

虽一度因场地和资金困难面临停顿,林兆华仍不改对“品质”的追求。邀请展的剧目多数都是林兆华亲自在国外精挑细选来的,比如2015年的《茱莉小姐》。其中也有林兆华非常受欢迎的代表作,如《建筑大师》。

林兆华说,“很多时候,我都不想干了,看戏的多数还是业内人士,这些人都不买票。我自己觉得我没这个觉悟和能力对未来的戏剧发展负责,我已经有点衰退了。”但作为中国第一个由民间机构发起的剧展,“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从一家咖啡馆里出发,已逐渐成为许多戏剧人内心的乌托邦。

2016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收支持平,这是6年来的第一次。

“怪”老爸 篇12

瞧!爸爸每次都把妈妈买菜用过的塑料袋收集在厨房的角落里,这个习惯已经有好几年了,厨房里足足堆了几大包。有一天,妈妈收拾厨房,觉得这一大堆塑料袋影响厨房美观,便把它们扔到门外。爸爸回家时看见那一堆塑料袋被丢在了门外,忙又捡进厨房。妈妈有点不耐烦了,正准备再拿出去扔了,爸爸连忙上前阻止道:“别扔,别扔,这可是宝贝!放着可以装垃圾用。”妈妈说:“你平时酒一箱接一箱地喝,怎么就节约这么几个塑料袋呢?只要你少喝一瓶酒,就能买很多垃圾袋了。你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对呀!”我应和着,“老爸,你这是‘大处’不节约而在‘小处’节约,为什么用几元钱买垃圾袋也舍不得呢?”爸爸却说:“不是我舍不得花钱,而是要物尽其用。我们做什么都要讲究‘多次利用’,我这样做也是为环保出点力,让这些袋子‘二次利用’嘛!再说,这样处理,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没有塑料袋漫天‘飞舞’,保护了环境,一举两得,多好啊!”哦!我终于明白了“怪”老爸整天收集塑料袋的原因了。

老爸的“怪”不在于自己收集利用,他还能把这些旧塑料袋当“礼品”送人呢!有一天,老爸的一位老同学和他聊天,当他们聊到“环保”这一话题时,老爸迅速走进厨房,拿出那几大包塑料袋炫耀道:“这就是我近几年的‘积蓄’,怎么样,够环保吧!”那老同学微笑着不停地点头,连声称道:“嗯,不错,不错!”老同学临走时,老爸竟提出一个“大礼包”——塑料袋——送给他,连我都有些难为情!

你瞧,这就是我的“怪”老爸——“环保”老爸!

(指导教师:吴桂华)

教师 点评

怪老头儿300字读后感 篇13

读到这里,我懂得了:一个人要富有同情心。我们要向赵新新学习,不能像前面的那个大哥哥一样,以各种借口来当做不让座的理由,这种做法是很不对的。

《怪老头儿》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区幼儿园给我们小四班,每人发了一本书《怪老头来了》,我把这本书拿回家以后,立刻就津津有味的读起来了。那里有很多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男孩爱母亲,因为爱,所以信,所以怕----妈妈告诉我:“怪老头是十分十分十分可怕的哦,他专门抓淘气的小孩子,抓过去之后就会狠狠的教训一下………”绘本前面一页页充满紧张气氛的插画,都在表现妈妈给孩子的恐吓与谎言。当妈妈呵斥孩子时,她的长手臂直指孩子的额头,而讽刺的是孩子,孩子被迫忍气吞声悔过的同时,妈妈自已却变成了长鼻子的“匹诺曹”。同样的,当妈妈指责“我”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时,她自己却做着这些“违规”的事,妈妈一次次的指责与威吓,让孩子的怀疑与厌烦与日俱增,于是,当妈妈第三次搬出“怪老头”的时侯,“战争”最后爆发了。

在孩子的怀疑与愤怒中,妈妈的形象随之变小,她对孩子的说服力也减弱到了极点,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梦魇到来,怪老头却抓走了妈妈,孩子深藏的爱与依靠瞬间爆发。

“妈妈”这是典型的爱恨交加,倔强的男孩哭了,那么深情,那么脆弱。男孩向妈妈伸出臂膀—勇敢的臂膀,祈求的臂膀—为的是从怪老头那里夺回妈妈,为的是请求妈妈不要把自己推向噩梦,交给老头。

鱼中的“盒子怪”箱鲀 篇15

我们都知道,覆盖在鱼身体表面的鳞能将鱼的皮肤和外界环境隔绝开来,就好像古代武士身穿的铠甲一般。“鳞片盔甲”的最大好处就是轻便灵活,相互叠压的甲片之间可以相互移动,不会妨碍身体的弯曲。所以鱼儿们能轻盈地摆动身体,在水中灵活地游动。

不过,“鳞片盔甲”强度太低,鳞片间相互并不固着,容易脱落,而且也不够坚硬,不足以抵抗捕食者的袭击。于是,聪明的箱鲀将鳞片彼此不重叠地拼接在一起,并加厚、加硬,构成一个骨质化的“外壳”。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好像套在一个“盒子”里的箱鲀。

呆萌的造型

箱鲀的这一身“板甲”相当坚固,能抵抗绝大多数捕食者的利齿。不过,这套“盔甲”却让箱鲀的身体无法弯曲,因此箱鲀不能像其他鱼类一样自由、灵活地摆动身体。幸好,尾巴和鳍的基部位置并没有骨化的鳞片,箱鲀可以依靠摆动尾部游动,但速度却是慢得可怜。箱鲀的一对胸鳍比较给力,能够让箱鲀做出“悬停”和“原地打圈”的动作,这也算是弥补了速度上的缺憾吧!

箱鲀全身背负着厚重的铠甲,连嘴的周围都不例外,所以它们都无法张大嘴巴,一张可爱的“樱桃小嘴”配上大大的眼睛,看上去相当呆萌!

千万别被这张小嘴所迷惑,它里面可藏着一对有力的“大板牙”呢!所以,箱鲀除了能够取食附着在礁石上的藻类和海鞘类,还能以坚硬的贝类、甲壳类和珊瑚为食。

酷爱装饰打扮

如同穿戴盔甲的骑士们经常会给自己的盔甲加上装饰品一样,箱鲀们也会用各种方式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箱鲀身上硬化的鳞板以近似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形态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构成了繁复的几何图形。箱飩们会给鳞板的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颜色,形成美丽的花纹,展示着各自不同的“彩绘”艺术。例如,粒突箱鲀就将鳞板周围涂成黄色,中间点上黑点,一身黄底黑点的“斑点装”赚足了眼球。蓝色、紫色、棕色,以及斑点、条纹、色块相互组合,让每一种箱鲀看起来都各具特色。

此外,箱鲀还会给自己加上类似“角”或者“棘”等装饰物,最有名的莫过于角箱鲀了。角箱鲀有着黄色打底、浅蓝色斑点的彩绘,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眼睛上方的一对“长角”,让它看起来像是海底的一头小牛。有的箱鲀还会把这些装饰物加在别的部位,比如背部或者腹部两侧。驼背三棱箱鲀就是因为背上有一个巨大的隆棘,像驼峰一样而得名。

用毒高手

虽然箱鲀们身着华丽而坚固的“板甲”,但它们还会为自己的生命安全加上了“双保险”:在受到攻击或者感觉受到威胁而紧张时,箱鲀会分泌出箱鲀毒素。箱鲀毒素在箱鲀皮肤中的腺体内合成,然后从鳞板的接缝以及没有鳞板覆盖的部位分泌出体外。

怪老头儿教学设计 篇16

在快乐的寒假中,我读了一本名字叫做《怪老头儿》的书。它是由著名童话作家孙幼军创作的。这本书主要讲了奇小子赵新新因为帮忙了怪老头儿,二人相识并成了朋友。怪老头儿是一位拥有各种奇奇怪怪本领的神奇老头儿,他用这些本领帮忙赵新新,并发生了很多搞笑的事。

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是,怪老头儿把自己和赵新新同时变成了耗子,他们由于被怪老头儿养的黑猫“追杀”竟阴阳差错地进了耗子城。到了正午,他们俩的肚子都“咕咕”作响了,但是怪老头儿的身上并没有带钱。于是怪老头儿找了个“门儿”,想要骗过掌柜,但秘密又被赵新新说出,但是掌柜原谅了他们。出了餐厅他们又进了大商场,在商场里又碰到了陈小铁。陈小铁告诉他们在耗子城里小孩子有很多特权,比如:免除一切罚款、随便出入警察局、随便吃雪糕……之后,赵新新、怪老头儿与陈小铁在人群中走散了,怪老头儿又被警察发现是人被抓走。一连串搞笑的事频频发生。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这个怪老头真的是太奇怪了,我也真想和怪老头交个朋友。你们想不想呢?

怪老头外公作文 篇17

外公是个怪老头,多话,童心未泯有着倔牛脾气,看了下文你就会知道。

今天是周末,任务当然是去外婆家啦!这便是我每次回家的习惯。每次去外婆家都会发生有趣的事哦!比如这次……一到外婆家,我便喊:“外婆!——”马上应接的是外婆沙哑的喊声:“哎哟!终于来啦!快快坐下来!”“恩。”我回应。在厨房,我无意间看到一个梦寐以求(有点夸张)的东西——。我的脑袋里立即蹦出一个想法——我要烧锅灶!这个想法我迫不及待地说出了口,外婆同意了。“我先把火生起来,等一下再你自己烧……”由于外婆的烧锅灶术不如外公好,所以外公积极地来教我,他一自一顿地说着,“注意要有空隙……喂…听着……不要放太多的……”(虽然外公是男的,但我总觉得他像外婆那样罗嗦)。经过“牛毛细雨”(外公的废话被我尊称为“牛毛细雨”)后,我终于可以动手啦!

看着眼前这烧得正旺的锅灶,我不经想暖和暖和手,心动不如行动,我马上把手靠近锅灶,迎手而来的是一阵滚烫的热波,下得我的手“刷”的一下又伸了回来。火光在我的眼前闪动着,耳边不断地传来——“扑哧%#¥”的声音,“火渐渐小了……”我嘀咕着。当时我的木鱼脑袋还没想着要加木头,这引来了火的熄灭,我无里头地向锅灶吹了一口气,乘风而来的是一阵灰。……那时,我已经“请”来了外公,这一请可不得了了,又迎来了一阵。“唉哟!怎么搞的,你会不会烧呀!真是的!……”外公一边训我,一边摆弄着锅灶里的木头,把它们重新摆放成原先的形式,“看,这不就好了!”“哦……”我轻微地说。

上一篇:银行客户经理调研报告下一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