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图形的平移》教后反思:学生在已有的平移图形的基础上已经知道了平移一个图形时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点,通过数的`方式先平移点,然后把平移的点连接。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马上学会了新知。与此同时,利用学生已学的八个方位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说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并说说为什么不直接移,需要分两步来完成,加深学生头脑中的移动印象。我认为在操作练习中,要注重教会学生数格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孩子们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今天我们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一课,利用课件,把旋转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就需要孩子的空间想象了,三角形的旋转还好,但是我发现很多孩子在《补充练习》的第3题,把旋转后的梯形画下来,极大多数同学都是错的。同意汤小“一根木头”的话,相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后,学生会理解的。
课题:图形的旋转 (第1课时) .
一、教学任务
1. 教学内容: (1) 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 根据旋转的特征绘制出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2. 教学目标: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 通过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与旋转进行对比;通过实际操作, 实验探究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 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理解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理解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掌握以上三个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 根据以上三个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能简单绘制出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3. 重点:归纳图形旋转的特征, 并能根据这些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4. 难点: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二、教学过程
1. 引入
(1) 观察一组图片 (可用课件演示) . (第1幅:风车;第2幅:空中飞翔的直升机;第3幅:转动的时钟;第4幅:自行车比赛;第5幅:娱乐城里旋转的飞车;第6幅:农田中取水的风车) 让学生观察, 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旋转现象, 通过生动的画面, 提高学生探知的兴趣.
(2) 提出两个问题 (可用课件演示) . (1) 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转动, 从12时整到12时10分, 问:分针转动了多少度? (2) 风车风轮的每个叶片在风的吹动下转动到新的位置.以上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2. 新课讲授
(1) 归纳出图形的旋转定义, 引导学生归纳上述两题的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分针、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 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得到图形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点O叫做旋转中心, 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 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例如:在第 (1) 个问题中分针在旋转, 表盘的中心是旋转中心, 旋转角是60°.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过旋转, 所以学生回答课件所演示的问题的共同特点并不困难, 也能较顺利地归纳出旋转的数学定义, 所以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 同时也可感受到数学可以是具体的、生动的.
(2)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3页练习题) . (1) 时钟的时针在不停地旋转, 从上午6时到上午9时, 问:时针旋转了多少度?从上午9时到上午10时呢? (2) 杠杆绕支点转动撬起重物, 杠杆的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是哪个角?设置巩固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 巩固旋转的定义, 为下面活动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3. 探索新知
可用课件演示设计的数学探究实验.
在硬纸板上, 挖一个三角形洞, 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 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 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 (■ABC) , 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 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 (■A′B′C′) , 移开硬纸板. (教科书第63页探究)
问题:线段OA与OA′有什么关系?∠AOA′与∠BOB′有什么关系?■ABC与■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在让学生动手用几何画板操作图形的旋转变换后, 组织学生交流, 归纳出以下三个结论: (1)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通过设置数学实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学习,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以及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4. 对比
对比以前学习过的平移、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 旋转变换与它们有哪些共性与区别?引导学生对比已学过的平移、轴对称、旋转变换, 并进行知识梳理, 让学生通过反思已学过的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 深入理解旋转变换的本质特征, 同时为以后进行图案设计活动作知识储备.
5. 应用拓展
(1) 例题: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 以点A为中心, 把■ADE顺时针旋转90°, 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教科书第64页例题)
(2) 练习:任意画一个■ABC, 作下列旋转, 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 以A为中心, 把这个三角形逆时针旋转40°; (2) 以B为中心, 把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60°; (3) 在三角形外任取一点为中心, 把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120°; (4) 以AC中点为中心, 把这个三角形旋转180°.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思考、分析, 解答以上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以下两点:
(1) 学生在画出图形后, 能否准确地运用旋转的基本特征表达出作图的理论依据; (2) 可以有不同的作图方法.
6.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 教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 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 (2) 旋转的三个结论: (1)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关键词]轴对称;概念;平移;旋转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在整个初中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初中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当前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优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赖于我们教师观念的改变。本文是笔者就自己的一点经验,以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一种有效、科学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分析所授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初步学习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之后,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进行学习,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独立,教材在设计上富有美感,是一堂培养学生数学审美情趣的概念课。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这一课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了基础。本节课中,提供了很多民间剪纸、脸谱图案、天安门城楼等图片,教师可以在课外收集到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本课内容比较重视实践活动,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在解读教材和初步的教学设想之后,研究出以下教法。
二、应考虑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轴对称图形是一个数学概念,数学的特点之一即是抽象性,数学抽象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研究对象的抽象性,即数学不直接以客观世界实实在在存在的对象为研究对象,而是将客观世界存在对象的质抽象掉(这个质往往表现为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只保留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
具体到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教学,我们应该注意客观事物的对称属性与数学中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从客观事物的对称属性到数学概念对称图形的抽象过程,就具体实施而言,可以是先出示一些有对称属性的实物(如飞机模型、蝴蝶标本、对称的布娃娃等),再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方式将其抽象成平面图形,然后观察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这个过程即体现了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对称属性的联系。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对称属性与数学中的对称图形毕竟不同,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引用网上的一个问题和相应的讨论。
帖子一:书上在讲授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所举实例为:树叶、蜻蜓、天平,在下面的“做一做”中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有:天安门、奖杯、小汽车请问这些图形是按照平面图形(实物图片)来理解还是按照实物来理解?
帖子二:飞机(实物)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树叶(实物)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应该如何回答学生的问题?
帖子三(对以上问题的回复):首先,立体的图形不讲轴对称,只讲关于一个平面对称和关于一个点对称我们想像中的飞机(实物)是轴对称,事实上讲的是飞机关于一个平面对称(笔者注:严格而言,空间也有轴对称。空间的轴对称是指绕这轴180度空间旋转)其次,实物不可能是图形,飞机(实物)也就不可能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只是说飞机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对称属性。
另外,我们讲的轴对称也好,中心对称也好,都是讲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为概念是从大量的现实事物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在我们理解抽象概念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现实事物与现象,而这大量的现实事物与现象毕竟不是概念本身,因此,在学习概念时,特别是为概念找现实事物与现象时。如果又严格用数学概念来度量,来评判这些事物与现象,是不恰当的,比如认识角时,在生活中找到角后,比如桌面一角,又討论边(桌子边)是否够直,角顶点是否够尖等,殊不知在生活中是找不到数学概念(如图)本身的,我们找到的都是模型,对称也是如此,数学研究者从现实生活(有时也包括数学本身)中的大量对称现象中抽象出轴对称的概念,我们学习这个概念时,就需要通过找对称现象加深理解,但是我们找到的对称现象毕竟不是轴对称本身。
笔者认为,在教学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具有对称属性的现实图形或写实图片,宜在揭示概念之前出示,为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服务,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后,在借助概念进行辨别与判断时,最好使用抽象的图形而不是实物或实物的写实照片。
三、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方法
对称是这一课中最基本也是较为简单的内容。在领略图形的静态美——对称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欣赏图形的动态美——平移和旋转。
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按照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着一点作圆周运动。我们还是从动手操作开始,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让学生将一个图形从方格纸上移到指定的位置,从简单的上、下、左、右,到斜上、斜下,提供他们自主思考的机会,了解平移的本质,并让他们找出平移的特点,比如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不变、对应点连接成的直线平行且相等,等等。
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教师只要稍加提示就好,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作总结,要积极鼓励他们去思考。
如果说平移是物体的位置变化,旋转就是物体绕一个轴转动。相比较而言,旋转是较难理解的内容。学习旋转时可以从实际出发,电风扇、旋转木马、转动的陀螺都是旋转。通过实例来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学生心中旋转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画一个图形,让学生画出它绕一个点顺时针转90度后的样子,研究它旋转后有什么变化,进一步解读旋转的概念,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印象。圖形的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主要还是要与实际相结合,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图形来刺激他们的感官,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在探索和成功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之自主学习。
在领略图形的美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对称、平移和旋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使课堂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1] 邢成云,蔡红.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课例(一).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09(7).
[2] 孙长智.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课例(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09(7).
[3] 徐久虎.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课例(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09(7).
[4] 杜先存,晏巧菊.轴对称课例综合点评.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7).
城郊一中 郭付坡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的内容,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小学阶段也对平移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认识平移的概念,首先,我通过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形成在直观上的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件演示,使平移运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平移有了充分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归纳“什么是平移”做好了铺垫。从课堂反应的热烈程度及课堂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样做还是比较成功的。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是会找平移过程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理解并能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材的编排是通过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板的平移来呈现这个教学内容的。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通过三角形的平移来实现这个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并且难于突破难点。于是,我把它进行了分解:点平移——线段平移——三角形平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遵循先扶着走(点平移)、接着半扶半放(线段平移)、最后大胆放手(三角形平移),这样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每部分内容的教学各有侧重:“点平移”侧重于认识相关概念;“线段平移”侧重于确定平移方向和距离,注重小结方法(学生归纳),学法指导;“三角形平移”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上,真真正正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如让学生到黑板上指着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样做较好地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是本节课较突出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在于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我把握住了这一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让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同时,还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展示,如一个组代表回答后,就算是回答正确了,也要给其他组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整节课还贯穿着一条暗线: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通过从生活中寻找平移——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运用平移解决问题,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了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钟表的秒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秒.20秒内,秒针旋转的角度是.
2、下列图形中,不能由图形M经过一次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是.
3、经过平移,△ABC的边AB移到了EF,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4、在右图中作出“三角旗”绕O点
5、按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案.
6、图3是两张全等的图案,它们完全重合地叠放在一起,按住下面的图案不动,将上面图案绕点O顺时针旋转,至少旋转度角后,两张图案构成的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7、如图1,ΔABC和Δ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和∠ADE都是直角,点C在AE上,ΔABC绕着A点经过逆时针旋转后能够与ΔADE重合得到图1,再将图1作为“基本图形”绕着A点经过逆时针连续旋转得到图2.两次旋转的角度分别为().
图1图2
(A)45°,90°(B)90°,45°(C)60°,30°(D)30°,60°
8、如图,当半径为30cm的转动轮转过120角时,传送带上的物体A平移的距离为cm。
9、平移方格纸中的图形,使A点平移到A′
点处,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解:
10、阅读下面材料:
如图(1),把△ABC沿直线BC平行移动线段BC的`长度,可以变到△DEC的位置;
如图(2),以BC为轴,把△ABC翻折180o,可以变到△DBC的位置;
如图(3),以点A为中心,把△ABC旋转180o,可以变到△AED的位置.
像这样,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按平行移动、翻折、旋转等方法变成的.这种只改变位置,不改变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三角形的全等变换.
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下图(3)中,可以通过平行移动、翻折、旋转中的哪一种方法怎样变化,使△ABE变到△ADF的位置;
②指图中线段BE与DF之间的关系,为什么?
11、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有一个公共点A,点G、E分别在线段AD、AB上.
(1)如图1,连结DF、BF,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判断命题:“在旋转的过程中线段DF与BF的长始终相等.”是否正确,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不正确请举反例说明;
这节课教材中呈现的图形变换内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每个图形的变换都有多次不同的变换过程,相对来说有一些难度。而学生之前所接触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平、垂直方向的平移,作简单图形的90度的旋转和常见图形的轴对称的判断。如果一开始就引入教材内容,由于遗忘等因素,学生学起来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我用教具的运动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图形变换,大部分同学都能用准确地语言说出三种变换,为后面教材内容的顺利进行做了铺垫。回想起来,在环节设置方面这样做还是可行的。
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想。应该让孩子们先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产生一种朦胧的意识后在来教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要孩子么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孩子们在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我再教学例题3,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有了上面的认识,学生在画旋转图时就容易多了。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
一、教学难点解析
1. 图形旋转的规则
图形在旋转时需要遵循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三要素中只要任意改变其中一个, 图形就会不同。
2. 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在平面内, 把一个图形绕点O旋转一定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点O叫做旋转中心, 旋转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ˊ, 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具体性质:
(1)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二、教学策略
1.“问题教学法”导入新课
师: (出示转盘) 这是什么?注意看 (转动转盘) , 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旋转。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运动也是旋转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风车、门、指针、车轮等) 对啊, 我们身边的物体做旋转运动的有很多很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 (板书课题)
2.“探究式教学法”掌握要领
(1) 观察旋转, 感受差异
师:观察屏幕上的3条线段的旋转, 思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动画演示3条线段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绕B点顺时针旋转90°、绕A点顺时针旋转60°, 如图1所示)
(2) 分析比较, 掌握要点
综合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的结果, 让学生学会以下内容:
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都是绕A点转动的, 通常把旋转过程中固定不动的点, 叫做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固定不动的点)
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的旋转方向不同, 第一幅的旋转方向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反, 故叫做逆时针旋转;第二幅图的旋转方向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 叫做顺时针旋转。 (板书: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前两幅图和第三幅图的旋转角度不同, 前两幅是90°, 第三幅为60°。 (板书:旋转角度)
师:刚才我们是如何判断线段旋转的方向呢? (引导学生明白旋转的角度和方向)
(3) 按照要求, 描述旋转
重复图1的旋转动作, 让学生结合“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描述上面3条线段的旋转情况。
(4) 巩固联系, 内化要素
练习巩固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练习 (课件出示) 。你能描述转盘中的旋转吗?
(1) (转指针) 从“1”转到“2”就是指针绕O点_____时针旋转_____°;
(2) (现在不转指针, 请你想象) 从“12”转到“8”就是指针绕O点_____时针旋转________°;
(3) (请你想象) 指针绕O点从“5”顺时针旋转60°到_______;
(4) (继续想象) 指针绕O点从“12”逆时针旋转90°到_______。
(5) 指针绕O点从“6”顺时针旋转150°到_______;
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们经历观察、思考、对比、小组讨论的过程, 分析出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并通过最后的练习对知识加以巩固。
3.“任务驱动教学法”熟练技巧
(1) 动手练习, 感受图形的旋转
(1) 练习题1:
你会把下面的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吗?
(2) 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的三角形塑料片和格子纸, 按照屏幕上的要求, 自己动手试试。
(2) 构思旋转, 学画图形的旋转
(1) 师:同学们, 如果不借助工具, 如何快速知道三角形按要求旋转后的位置?
学生尝试, 教师检查指导。
(2) 指定几个学生, 说说自己的思路, 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3) 画错的同学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讨论, 找出错误的原因。
(3) 巩固提高, 延伸拓展
(1) 想想, 做做
(出示图4)
(2) 观察并思考
师:第一幅到第二幅, 风车是怎么旋转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动画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风车的一部分, 从简单图形的运动, 想到复杂图形的运动。
第二幅到第三幅呢?还可以怎么旋转?
(3) 小结
通过风车的旋转, 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当我们观察一个复杂图形的旋转时, 只需观察它其中的一部分就行了。
通过给出一个问题和任务, 让学生在这一阶段能够结合讲过的知识和案例进行解题, 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消化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内容总结, 引发思考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旋转还能创造美丽的图案。 (在正方形旋转图) 问:这种旋转绕哪个点?与刚才绕的点一样吗?
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学会创造美, 欣赏美!那就利用旋转设计图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节。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些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精美图案的生活经验,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变换,对旋转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图形变换思想,这些知识、经验、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清晰地描述该过程。
2.通过学习掌握旋转的“三要素”,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3、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探究图形旋转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给学生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感受,鼓勵学生用学具自己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独学、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展示风车转动的情形,学生观察风车的运动特点,并作简单描述。
(1)围绕一个固定点旋转的。
(2)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与逆时针方向相反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胳膊演示转动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风车转动,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渐入学习的佳境。而肢体语言的展示,让学生的学习“动”“静”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观察演示,探索新知。
1.说一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并找出旋转的中心点。
预设:钟表、螺旋桨、风扇等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展示图片,学生在白板上标出各自的旋转中心。
【设计意图】学生在熟悉的知识基础上轻松地获得新的知识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
2.媒体播放简单图形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3组基本图形相同,而旋转因素不同所形成的图形)
师:看到这些精美的图案,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这些图形在旋转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图形变换的美,产生探索的欲望,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再观察3组图案的形成过程,你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图案的基本图形都相同,但最终形成的图案不同,激发学生对旋转的进一步思考。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相互说一说每组中的两个图案不同的原因。
汇报结果,总结三要素。
【设计意图】突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育理念。
4.展示四分之一圆旋转形成圆的图案。
学生仔细观察图案的特点,思考:图形B可以看做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多少度得到?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同桌俩用手中的学具一边操作一边思考。
汇报结果,并验证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图形形成过程,能更好地理解旋转“三要素”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发现旋转前后的位置变化,进而找到对应线段的夹角,突破角度判断这一难关。
如果没有刚才的演示过程,只是这样一幅图案,它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法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勇闯三关:
第一关:找中心点。
第二关:填一填。(考查学生对旋转中心点、角度、方向的判定。)
第三关: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A变换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点名汇报,并动手操作,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所画图形是否正确,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思维。
四、欣赏图案,激发创造力。
1.视频播放生活中的旋转图案,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旋转之美,感受旋转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图案的积极性。
2.作业:利用旋转、平移的知识设计一幅图案。
五、总结归纳,构建体系。
学生畅谈收获,总结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强化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图形的平移》数学教后反思07-26
图形的平移运动教案09-21
4.1鲁教版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07-12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2-02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07-22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0-05
图形的旋转09-25
二下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06-10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06-08
八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教案北师大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