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与地区发展(精选7篇)
地区金融与地区经济发展要科学统筹
一、费力的招商引资、轻松的`资金外流,到惊人的存贷差 包头市经济是投资拉动型,又是老工业基地,上新项目、技术改造、内外引联对包头市的经济总体拉动是极其重要的.
作 者:宋炳刚 作者单位:包头市正信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刊 名: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THEORY RESEARCH OF UNITED FRONT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关键词:华北地区,智能电力,现状,前景
1 华北地区智能电力发展现状
华北地区 (即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 的智能电力发展的最大的变革在于, 其使得现有以电源—电网—消费者的单向的电力体系, 转变为多方向的电力体系, 逐渐使消费者参与电力市场, 增强了电力公用事业企业对于不断变化的消费预期的配合度, 并能够提供更大的供电选择性, 同时节约成本。在消费者的期望、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智能电力的发展能够创造新的能源管理服务, 并且降低供电成本,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当前, 华北地区智能电力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以下障碍:首先是政策与监管方面的障碍。现行政策体系鼓励发电和供电的竞争, 随着向智能电力的转化, 新的政策体系需要将消费者的利益与公用事业和供应商相结合, 以确保实现消费成本最低。其次是商业推广面临的障碍。当前纯粹量化公用事业的财务收益的体系, 不利于智能电力的发展。
2 智能电力经济发展前景
2.1 实施智能电力的技术优势
智能电力也是由电力企业来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和平台, 由其他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再提供服务。华北地区属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较多新投资, 同时可以采用最新技术, 还拥有相对较低的投资成本。
2.2 智能电力的投资需求与投资回报关系
对于华北地区目前的智能电力投资, 企业要以平稳心态面对不可避免地出现的较高的成本超支风险。电力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少数高素质、大规模、综合性的试点项目, 并分享经验, 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的风险, 使得投资回报更加可行。
智能电力投资的风险包括技术与交付的风险, 这需要通过政策与相应的管理机制将风险分摊给各相关方面, 使其最有效地实现技术多样化。因此, 不仅华北地区, 对于智能电力的发展, 各地区都要调整现有机制, 使消费者与股东共同承担风险, 在消费者总成本最低的条件下实现风险和回报平衡。
2.3 智能电网的经济发展前景
未来二十年内,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对消费增长的预期, 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计, 全球能源需求总量在现有的水平上将增加一倍, 尤其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华北地区, 这种需求的增长将更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对抗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发展, 输配电的核心基础设施迫切需要进行改造, 而智能技术则是这一转变的必要组成部分, 过去不断发展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将充分地运用在当前和未来的电力基础设施上。
智能电力对于低碳电力体系的发展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智能电力提供的低碳发电体系必须是可靠的、能够集成在消费端的能源管理。智能电力技术将为实现更加安全、有效与灵活的能源系统, 引进先进的IT与通信技术, 在能源领域激发一系列新的业务模式, 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包括新的能源管理服务和新的能源价格体系。同时, 智能电力也能够促成新的交通方式, 使生产规模迅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可以方便地充电;能够提高能源效率和可靠性, 降低电力传输成本, 使更多的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接入电网, 为减少全球的碳排放提供强大支持。如果没有智能电力基础设施, 可再生能源供应的间歇性特征与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都将会给电网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一定危险。因此, 智能电力的低碳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 结论
有感于重庆市长黄奇帆主政重庆时抒写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大手笔,本刊采访了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经济学博士张云,请他就相关话题作进一步的解读。
记者:不久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做客央视二套《对话》栏目,我们见识了他主厨重庆经济时运用自己的金融学养烹制的几道上佳菜品,“龙虾三吃”、“重庆小吃”和“重庆火锅”,领教了这位金融市长在金融重组、金融创新、金融开放方面的一系列大手笔。据说,重庆的金融生态环境因之焕然一新。您作为一位金融学方面的博士、青年学者,请帮我们简要解读一下黄市长的这些金融方面的举措对一方经济的意义和影响。
张云: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市长在金融重组、创新和开放方面一系列大手笔之后重庆整体金融行业对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达389.9亿元,同比增长31.2%,高居各行业之首,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数据充分表明在黄市长对重庆金融业改革之后其整体已经成为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这就说明从宏观上来看,一个地区有效地盘活金融行业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用非常直接和明显。可以说,在金融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问题上,重庆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正面实证案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黄市长的具体改革措施是如何盘活重庆整体金融行业的。从金融理论来看,金融主要是由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构成的,所以在其理论框架中,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具体就是表现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即金融市场的拓展、金融机构数量和金融产品品种的增加。黄市长主导的改革措施正是有效地拓展了重庆地区的金融市场、机构以及产品。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通过有效的资产重组建立了能够良性发展的重庆地区主流金融业务,即银行、证券、保险业。
第二,充分发展了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极大拓展了重庆地区的金融机构品种,使得重庆地区在金融服务供给方面充分显示了多样性,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行为主体的投融资需求。
第三,率先发展了一些全国性的或者区域性的要素交易市场,扩大了重庆地区金融市场的内涵,为很多以要素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提供了交易场所。
上述三个方面充分显示了重庆地区金融改革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拓展,按照现代金融学的观点,即重庆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有效地加强了重庆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进而促进了重庆地区的经济增长。
考虑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生态方面的差距,重庆地区金融改革还在电子商务网络以及重庆地区金融法制等金融生态建设方面下了工夫,这些措施都有效地提升了重庆地区金融运转的效率从而促进了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
记者:金融被称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城一地的领导干部在规划本城本地乃至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蓝图、制定经济发展方略和战术时,应当将金融思维、金融手段置于怎样的位置上?
张云:在当今世界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领域的新闻充斥着商业报纸,全球各种类型公司的经营活动全都紧跟着华尔街、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节奏,金融活动已经成为当代整个经济的核心,这一点已经明显的表现在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内部。
在此形势下,首先,我认为决策者应当牢固树立金融思维的理念,树立金融思维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树立金融是整个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理念。要深刻理解这一点就需要理解当代经济系统的本质问题,实际上这个命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现代西方主流理论用总量生产函数将经济系统视为一个投入资源进而生产产出的物质生产过程,而马克思理论不这么看,马克思的分析是将市场经济系统本质视为一个价值系统,追求价值增殖是整个经济系统发展的最本质动力,实际上延续其分析逻辑很容易得出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是货币衡量的价值,尽管无形也是客观存在,只要能使价值增殖,尽管它根本与物质生产过程无关,也可以被看作是生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摆脱物质生产过程的直接价值增殖过程蓬勃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而在现代经济活动领域中,金融活动是最接近“直接价值增殖活动”的活动,换句话讲,金融活动是最贴近市场经济本质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金融活动自然其就成为当代经济活动的核心了。
其次,在理解清楚了金融活动是最贴近市场经济本质的活动之后,决策者在规划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蓝图之时,就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发展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际上从微观角度来看待金融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作用,现有理论研究的观点主要是强调吸引资金流入。一个地区资金聚集了,经济自然就发展了。我这里想强调的,是金融资产向外输出同金融、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关系。实际上,金融资产流入与金融资产流出作为同一事物(金融性质的资产),都是通过金融市场、金融要素等进行,有效地发展金融资产输出功能也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有研究表明,区域金融发展的资金来源和流动方式不外乎四种:一是内部转移式(in-n),即资金经此区域在境内金融市场的存入和贷出;二是贷放(in-out),即资金由境内经此区域向境外移动;三是筹资形式(out-in),即资金来自境外经此区域向境内移动;四是外部移动式(out-out),即资金来自境外经此区域向境外需求地移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资金流动都离不开入(in)和出(out)的两个通道,任何一个渠道的缺失都会导致资金流动的失败,所以从理论上看,区域金融的建设必须在同时具有资金流入和流出的前提下,才能保障资金流动的畅通以及经济的发展。所以决策层在考虑当地的区域金融建设必须同时兼顾资金流入和流出两个通道。所以,最好的决策层规划就是同时考虑资金流人和流出两个渠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发展本地区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并结合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充分发展经济。
实际上在我国,地方政府决策层在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一直承担着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融资的重任,且在我国实行积极的
财政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更需要自力更生,筹集一定量的中长期资金,以配合中央财政政策的落实。但是,目前国家政策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从市场借贷资金(尽管现在已经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数额有限),因而一个直接可行的方案是通过组建不同功能的国有控股投资公司作为地方政府的间接融资平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以国有控股投资公司为载体的融资平台可以为地方政府发挥以下功能:一是整合政府资源,盘活资产;二是在融资平台的基础上,可将借贷资金转化为子公司和子项目的资本金,以便进一步做债务融资,有效地运用财务杠杆,满足地方政府融资需求;三是融资平台的设立可以有效隔离风险、规范运作。
如何有效地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可以学习重庆市政府。重庆在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的成绩较为突出。重庆市政府设立了包括城投公司、高发公司、地产集团等八大投资集团作为其地区基建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融资平台,为该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组建地方融资平台的启动资金可以有以下来源:1、发行中期票据融资,以允许地方大型投资集团发行中期票据的方式融入资金,作为其启动资金,对地方建设项目发挥资金配套作用,从而发展成为地方融资平台;2、规费注入,即将路桥费、养路费、部分城市维护费等作为财政专项分别归类注入投资集团;3、土地集团收益权注入,即市政府赋予部分投资集团土地储备功能,并将土地增值部分作为对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4、存量资产注入,即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存量资产,比如路桥、隧道、水厂等,划拨给相应的投资集团,从而成为投资集团的固定资产;5、税收返还,即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施施工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将其作为资本金返还给投资集团。在拥有资本金后,这些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如申请银行贷款、设定信托融资、发行债券和短中期票据、开展股权合作、进行融资,发挥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
记者:有意思的是,我们分析了一下黄奇帆市长的职业履历表,发现他此前并没有直接从事过金融方面的工作——不像王岐山和戴相龙,曾经是金融领域的领导干部,有着浓郁的金融背景。可尽管如此,黄市长依旧因自己丰富的金融学养和娴熟的金融操作手段被人们誉为“金融市长”。可见,之前有没有金融背景并不是最主要的。作为领导干部,尤其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素养才是正题。那么,在您看来,干部尤其主政一方的干部,应当具备怎样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质呢?
张云: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不断扩展,金融制度不断创新,金融衍生物层出不穷,与此相适应,现代西方金融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决策层有必要了解,如现代资产定价原理、公司金融理论以及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等。在这里我推荐一本书,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戴相龙主编的《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此书通俗易懂。是一些地方政府决策层迅速了解和熟悉金融知识以及提高金融素养的合适读物。
链接1没有金融工作经历的金融市长
黄奇帆,汉族,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
1968.09—1974.09上海焦化厂焦炉车间工人
1974.09—1977.09上海机械学院仪器仪表系自动化仪表专业学习
1977.09—1983.07上海焦化厂设备科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83.07—1983.12上海焦化厂副厂长
1983.12—1984.04上海市委整党办公室联络员
1984.04—1987.01上海市经委综合规划室副主任
1987.01—1990.06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副局级,1988.09获副研究员职称)
1990.06—1993.01上海市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1993.01—1994.09上海市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1993.12明确为正局级,获研究员职称)
1994.09—1995.04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研究室主任
1995.04—1995.07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1994.10—1995.05借调中央办公厅工作)
1995.07—1996.03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
1996.03—1998.04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体改委副主任
1998.04—2001.10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市工业工作党委副书记
2001.10—2002.05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02.05—2009.11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09.11—2009.12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
2009.12—2010.01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党组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
2010.01—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
链接1金融市长的私房菜
黄奇帆日前做客央视《对话》,谈到发展和规划重庆经济时,这位重庆市长端出了三道让人回味无穷的私房菜,选摘如下——
第一道菜:龙是三吃
黄奇帆说,这个实际上是指,在过去几年,我们对重庆的许多困难的、进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我们重庆的五个金融机构:重庆商业银行,西南证券公司,重庆投资信托公司,三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重组前,清一色的都有50%以上的不良资产。
遇上重组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采取三管齐下的措施,或者我们用一个说法叫龙虾三吃的措施。所谓龙虾三吃,就是解决这个重组问题分三个步骤,一步一步地把它吃掉。第一个措施就是追加资本金,第二个措施就是剥离它的坏账,第三个措施就是重组它的董事会。本人这回要下决心,不管叫龙虾三吃还是三管齐下,都是刀刀见血的。一是资本金一下子增加20亿,二是把它的班子彻底地换了,三是从根子上解决它现金流整个被挪用,客户保证金现金流断裂等各方面的问题。有这些动作以后,应该说西南证券就此进入坦途,而且过了两年,股票还上市了……
那么,“吃龙虾”的工具是?
黄奇帆:这工具就是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它相当于一个杠杆,类似于我们国家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等等。
第二道菜:重庆小吃
重庆小吃代表创新。
黄奇帆:“这个是指重庆金融中心目标,在银行证券保险以外,我们有五个层次的工作目标,比如说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或者还有信托公司,或者还有财务公司,另外还有汽车金融公司等等。这些都算一道一道小吃,但这些小吃最后形成的规模,我认为是不小的。”
这其中,土交所或许是最引人注目的。
黄奇帆说,其实这涉及到中国的一个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如果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我们城市新建没用地和农村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平衡得好,中国18亿亩耕地能保住,城市化进程,农民进城的目标能实现,而且我们的耕地还会增加,可能以后变19亿亩耕地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怎么样让农村与城市的建设性用地能够有市场的流通,地票交易所就发挥这个作用。
农民原来的旧房子,他在农村里面,他尽管可能也有那么一百多平方,两百平方,但是土疙瘩造的这种土房子,它如果要卖的话,卖个一两万,不值钱……现在我们帮他创造了一个什么财富呢?你原来宅基地大而无当,占了两亩地,这两亩地你把它复垦成为农田,这农田还是你的,你就变成种菜的地,种粮的地,但是你这两亩地的指标,到土地交易所地票去卖掉,可以换20多万。你拿了这20多万,你可能七万八万去买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水电气什么都有,道路交通也齐全,房子的结构也比较好,像个小别墅了,对农民来说,是很高兴的事情。
第三道菜: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代表开放。
黄奇帆说,火锅就是个开放的锅,什么东西往里都可以放,就是开放的重庆金融。
吃火锅最重要的要有创新意识,有重组意识,你不断地,这个菜和那个菜重组,然后各种各样的要素创新,然后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到重庆火锅里去烫。
在以前,优先发展轻工业,拓展边境贸易,藉以营造西部地区的造血机制,是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来的基本工作思路.这就要求首先对西部地区的轻工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并了解世界轻工业的发展趋势,据此科学地确立西部轻工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作 者:董藩 洪名勇 作者单位:董藩(北京师范大学)
洪名勇(贵州大学)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体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民族乡镇得到更多实惠,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新的文件,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政策。现有的汝发[1996]14号文件《关于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有许多条款已经过时,如关于农业税、屠宰税的条款,有的已执行完毕,有的标准参照现时太低了。
2、建议各级各部门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乡镇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指导,帮助民族乡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在资金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
3、建议加大对民族教育科技医疗事业的投入,适当增加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补助费,适当减免民族乡镇贫困人口住院治疗费用。
4、提高民族地区干部待遇。在干部选拔上,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民族干部,并建议上级制定鼓励干部、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到民族乡镇工作的优惠政策。
一、贵州旅游经济现状
贵州旅游业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受配套硬件设施的制约, 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虽规模小, 档次低, 却已显示出相当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 贵州旅游业已今非昔比。贵州旅游业无论在游客人数上, 还是经济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1990年~1999年贵州旅游业资料显示, 20世纪90年代初的1990年海外旅游者人数为24112人次, 到1999年达到166995人次, 增长6倍;外汇收入从1990年的不足100万美元, 增长到1999年的5501.54万美元, 增加了50多倍;国内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 1989年为399.23万人次, 1999年增加至1510.17万人次, 增长约4倍;人民币收入也大幅度增长, 1990年人民币收入仅为0.2761亿元, 1999年猛增至43.75亿元, 10年增加了近200倍;2001年1月~3月份, 共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25316人次, 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18.82%, 外汇收入949.85万美元, 增长16.28%。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 在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贵州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 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4年, 全省接持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 外汇收入8020.27万美元;接持国内游客2480.21万人次, 同比增长31.88%, 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0.8%, 旅游总收入167.75亿元, 同比增长43.54%。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2000年至2004年, 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 决定从2002年起, 每年拔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 把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 (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 ;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了解机场旅游线路规划的长征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相继完成并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由于贵州自然条件复杂, 地域差异较大, 各地区民族在各自的栖息地, 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构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空间, 形成了独立的区域性特征, 由此也形成了贵州自身文化特色, 培育出众多带有鲜明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
1. 贵州民族服饰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 这里居住着汉、苗、侗、布依、彝、土家、仡佬、水、回、瑶等17个主要的民族, 具有二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 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艺术。在这些民族中, 特别是苗族服饰, 工艺精美、种类繁多, 不同的苗族支系有不同的着装, 同一支系因地域的差异不同也有几种不同样式。
苗族服饰总的特点为头冠银饰及上装对襟栓于腰上, 襟边刺绣彩色花边、大袖口、袖口有刺绣花边, 下装为裙, 有的长裙, 有的短裙, 全身多着银饰。
布依族在贵州是少数民族中较多的一种民族, 分布于黔西南镇宁、安顺等地, 上着对襟宽衣, 大袖、襟边、袖口以蜡染主花样, 头戴包头布, 向后达, 下装为蜡染花裙。
水族的服饰艺术独具特色, 特别是服饰上的刺绣堪称一绝, 这就是著名的“马尾绣”。侗族有南侗、北侗两种类型, 北部侗族多着衣裤, 南部多着衣裙。贵州民族服饰丰富多彩, 有的偏远村寨原计原味的古老装束粗犷、神奇, 刺绣的花纹令人眼花缭乱, 它记载着本民族发展的历史。
2. 苗族的银饰
银饰是苗侗族特有的装饰品, 除了男人少量佩戴外, 主要是妇女佩戴。银饰的布局可分为头饰、衣饰、颈胸饰、手饰几种主要类型。头饰如“凤冠”, 由多层银饰组成, 上有繁茂的银花、蝴蝶、螳螂、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生动的造型和纹样, 下层逐一排刘海式的吊穗。银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头上的银角, 银角仿水牛角, 是标志性的造型, 银饰已成为贵州苗族代表形象。
3. 贵州民族蜡染
贵州民间蜡染分布区域广泛, 大部分县、市都有蜡染流传。蜡染主要在苗族、布依族、水族、革家等民族中盛行。传统纹样主要是自然纹和几何纹两大类。自然纹取材于花、鸟、虫、鱼等自然物, 但又经过夸张、取舍。几何纹多采用四面均齐, 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 点、线、面变化有致, 主次分明, 求得整体效果的统一。总体来看, 贵州少数民族蜡染既多姿多彩, 个性突出, 又表现出共有的质朴清新、明朗大方的审美趣味。
4. 贵州民族刺绣
贵州民族刺绣分布地域广泛, 各地刺绣风格及工艺技法争研斗奇, 各有千秋。贵州民族刺绣主要有苗绣、水族的马尾绣、花溪的苗族挑花。
苗绣, 从刺绣的技巧来分有平绣、锁丝绣、破线绣、绉绣、辨绣、打籽绣、锡片绣、数纱绣 (即挑花) 。传统刺绣纹样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具象性纹样, 接近写实效果;第二类为半抽象具象纹样, 即由几何形线条组成的实物形象;第三类为纯几何形纹样, 描述形象有动物、人物、花草及几何图案。
三都马尾绣制作工艺首先是在马尾上缠绕白色或有色丝线, 然后用缠绕好丝线的马尾在制好的布料上, 按花纹图案缠钉, 再在固定好的马尾轮廓线内用织、绣、绞等手法进行配色填充而成。马尾绣图案多用一些虫、草、花卉纹样。
贵阳花溪苗族挑花, 挑花是挑绣的一种, 又称数纱绣, 也有称“十字绣”, 挑花图案形成单独纹样或连续纹样, 结构严谨, 对称而又富于变化。挑花图案色彩使用同类色较多, 对比色少, 显得素净, 淡雅, 别具韵味。
5. 贵州的泥土工艺品
牙舟陶器, 传统的牙舟陶器风格独具, 以玻璃为基础釉, 以黄、褐、红为基调, 色泽古雅浑厚, 十分耐看, 在火烧制过程中, 釉色表面出现自然裂纹, 有如蜡染的冰裂纹, 十分耐看。
黄平泥哨, 是著名泥塑艺人吴国清在传统泥俑、陶俑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小型彩塑泥玩具, 泥塑造型千变万化, 有飞鸟走兽, 有家禽六畜, 有鱼虫蛙蝶, 还有神话人物, 黄平泥哨注重动物头部特征, 强调夸张变形, 处理方法繁简得当, 特征突出, 具有浓厚的生活趣味, 以自然烧成的黑色为底, 着以强烈的红、绿、黄等颜色描绘而成, 很有民族风韵。
6. 贵州石雕
思州石砚, 又名“金星石砚”, 简称“思砚”。石砚石质优良, 呈黛色, 内含金星, 砚面金光闪烁, 具有水石珠质, 浑金璞玉, 云滋露液, 惜墨惜笔, 贮墨不易干涸, 呵气可以磨墨, 隔夜不生怪味等特点。
紫袍玉带石雕, 是梵净山的一种天然石材, 其结构紧密, 硬度6级, 色彩鲜丽, 层次分明, 光泽柔润, 手感温和, 细腻如脂。主要产品有砚台、墨盒, 笔筒、屏风、茶具等。
7. 贵州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 是大方县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 以上等漆作涂料, 经40多道工序才得完成。纹饰有山水、花卉、人物、飞禽、走兽、虫鱼等, 还有少数民族图案, 形成了贵州的独特风格。
8. 贵州傩戏面具
“傩”是原始社会先民对图腾、鬼魂及祖先的崇拜, 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 逐渐演变成固定的, 用以驱疫病魔或“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 并逐渐演化为傩仪、傩舞、傩戏几种表现形式。傩戏中广泛使用面具 (也称脸壳, 脸子) , 在傩戏里有特殊的位置, 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面具种类有很多, 不同的族别和地方的面具也各有特点, 是我国古代富于浪漫主义巫文化体系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开发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促进贵州旅游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 要注意综合性开发, 达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从食、行、住、游、购、娱这6大要素作手, 并通过政府支撑, 市场运作, 建立起“一个市场, 三个中心”, 即现代化旅行社市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开发研究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作为旅游纪念品, 进入旅游购物, 促进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1.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在贵州旅游经济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 除了欣赏歌舞, 领略风土民情和大自然风光外, 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是旅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旅游纪念品的购买, 丰富了旅游的兴趣, 同时在返回之余, 见物生情, 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激进的今天, 家庭增添一些民族味浓厚的工艺品, 它为家庭的装饰又增加了一道风景。贵州的旅游业正在发展之中, 贵州的民族民间美术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又推动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收入一大经济来源, 世界许多著名的旅游区旅游纪念品收入都占了其旅游总收入的相当比例, 如香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也是著名的购物中心, 在其每年的旅游收入中250亿是购物收入, 占其旅游总收入的一半, 可见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发展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民族旅游地区, 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又是旅游纪念品中最主要的一个部份。因为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纪念意义。目前贵州旅游纪念品中的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虽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但品种少, 大同小异, 品质较低, 质量较差;产品制作工艺粗糙、档次低且少有收藏价值, 由此而造成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轻。
2. 加强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研究,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对旅游产品中的美术工艺纪念品的开发应重点突出贵州民族特色, 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工艺, 多渠道引进资金, 全方位共同开发、研制, 生产高品位, 上档次, 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 促使贵州旅游纪念品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研制美术工艺品中应注意突出以下的几性。
(1) 民族性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信仰、地域风俗上。贵州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 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各民族之间呈现为相对分离的状态, “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俗。”其民族风俗大相径庭, 宗教信仰不尽相同, 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象千姿百态, 异常丰富, 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 因此它出现的很多工艺美术品也丰富多彩, 有反映自然崇拜的, 有反映图腾崇拜的, 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 在选用民族工艺美术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时, 一定要考虑到工艺品对于民族性的代表有着一定的典型性, 否则, 对民族性的突出也就平平如是。象苗族的银饰银帽都犹如一顶美轮美奂的“凤冠”, 不管是雷山式、黄平式、革一式都如此。但银冠上的牛角数雷山西江式银冠模仿水牛角的大银角, 是标志性的造型。这也是图腾崇拜的体现, 这样的银饰银冠最具有民族性。还有傩面具不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种民族的信仰。
(2) 古朴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数都来自于繁华的都市, 都市生活中高楼大厦, 宽阔的大道和奔驰的车辆, 滚动的霓虹灯和动漫的图画布满了整个脑子。他们从城市来到旅游之地, 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 宁静的绿色, 古朴的村寨。对于旅游工艺品来说, 他们需要的不是喧啸繁华的画面, 而是古朴粗犷的符号。因此, 美术工艺品的古朴是旅游者选择之首。象黄平泥哨夸张的变形, 古朴的色彩, 正是旅游者所向往的旅游纪念品。还有刺绣中很多的鱼、虫、花、鸟的变形图案, 古朴而典雅, 也正是旅游者所希望得到之物。
(3) 实用性
对于旅游者来说所购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朴性的个性突出, 值得收藏外, 而旅游品的实用性更是收藏的动态表现, 因为实用, 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 而这一功能会使这旅游品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也是赠送亲友的佳品, 如思州的石砚和民间蜡染制品及牙舟陶等。
(4) 纪念性
纪念性, 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朴性、实用性商品有旅游地的纪念意义外, 有些旅游商品还需标注旅游景点, 而产生特有的纪念性, 正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 贵州的石板寨、小七孔等, 美术家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资源设计一些工艺品, 作为旅游景点的旅游商品, 尽量与实用性联系起来, 达到几性合一。
旅游商品除了要注意以上的几点外, 同时要注意它的精制性, 因为旅游商品要有它的精制性, 才是有收藏价值, 再者就是注意它的经济性, 在价格上不要过高, 过高也影响到商品的销售。作为旅游者他想买一些纪念品回去赠送亲友, 如价格过高他们买不起, 如适中, 这样他们一买可能就是几件或一批, 这样就增加了旅游商品的销售量, 增加了旅游经济的收入。
四、结语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给贵州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贵州作为旅游资源大省, 西部旅游的热点之一,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贵州旅游资源实际, 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刻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与旅游开发对贵州经济发展的意义。组织美术研究人员利用贵州民族美术资源和地方物质资源, 精心设计, 精心制作, 开发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作为旅游纪念品, 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使贵州旅游业再上一个台阶, 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提高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收入的比重, 进一步推动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R].2007-06-10
[2]贵州省年鉴编辑室:贵州省年鉴1990—2000[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3]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4]梁茂林:贵州风情之旅[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消费 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77-03
一、 欠发达地区的消费概况及经济协调发展的一般解读
1. 欠发达地区消费特点。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区域范畴,其基本含义是指某一地区在发展程度上较 低或发展不充分。欠发达地区不仅在中西部地区广泛分布,而且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也部分 存在,如江苏的苏北、山东的鲁西南地区等。研究、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现实要求。就欠发达地区的消费情况而言,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1)人均消费额低。落后的经济现状决定了现实购买力的低下以及传统消费观念的根 深 蒂固。大多数居民认为在解决了基本生活之后,应该把钱存入银行,以备将来自己的医疗和 儿女的教育所需;消费信贷意识淡薄,很少有居民想过向银行申请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现实需求。
(2)消费结构陈旧。调查显示,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居民消费停留在维持基本生活消费 方面。综合各欠发达地区的消费状况可以发现:一般而言,居民用于吃、穿的消费额占到居 民消费总额的50%以上;用于住、行的消费额占到15%左右;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消费额占到 10%左右。这种吃、穿、住的老消费结构顺序长期没有改变。加之,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 完善,人们的即期消费意识较弱。
(3)消费市场疲软。从市场主体即消费者市场来看,欠发达地区居民的购买愿望和购 买能力较低。从市场客体即消费品市场来看,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人们的市场观念 淡薄,“重农轻商”的思想普遍存在。他们缺乏市场意识,对市场信息和市场机会的敏感度 不强,害怕市场风险,在市场博弈中表现出很大的保守倾向,导致消费品市场疲软。
2.欠发达地区消费的约束性因素。(1)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水平。高收入群 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消费倾向却 是最低;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最强,但其购买能力却最低;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和购买 能力均比较强。显然,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 的。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当前居民消费需求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占人口大多数 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缓慢。(2)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提 升。几种主要社会保险制度的覆 盖面仍然较窄,且扩大覆盖面的难度非常大,其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缴费率过高。由于过高的 缴费率大大影响企业的人工成本及赢利水平,致使很多企业以各种方式逃避参保。覆盖面难 以顺利扩大,使得有关保险制度必须以高缴费率甚至不得不通过进一步提高缴费率来维持收 支平衡,进而陷入扩大面越来越难,费率越来越高的恶性循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许多地方职工的养老金、医疗费、失业保险金等的筹集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 的问题,在这些问题还未解决之前,老百姓只能通过储蓄来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 边际消费倾向。(3)公共服务的缺失导致消费增长缓慢。一方面,教育、医疗等应该是公 共产品,但由 于“市场化”过度,本来应该由政府提供的服务成了居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我国的公共服 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成本太高,质量差,投入相对不足。一是基础教育 投入不足。我国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造成边远落后地区的教育 发展严重滞后,义务教育不能有效实施。二是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 很难满足农民需求。三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投入不足。此外,在城市公交、道路建设和市 政建设、农村水利建设等方面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些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都影响到居 民的消费预期,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3.经济协调发展概况。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 改革开放后,我国 实施的是以发展东部沿 海等发达地区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虽 然我国总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上比较 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依然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一些过去经 济相对比较好的地区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现象。
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综合性指标,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地区收入水 平。从人均GDP水平来看,1978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为153.6元和212 .9元,到2000年分别扩大到4790.2元和6162.2元(当年价)。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区人均GD P由1990年的1∶0.6∶0.55变为2000年的1∶0.55∶0.43,2000年中西部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 人口的57.4%,而GDP只占全国的44.7%,比1980年减少1.6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 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的最大。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 ∶1,到2000年扩大为1.92∶1.3∶1。
由此可见,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 的失衡问题。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仅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 扩大,而且还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 地区GDP总量、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上,而且还表现在地方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和产 业结构上;不仅反映出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不平衡的问题,而且也反映出经济比较发达的 沿海地区之间和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影响着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迫切需要国家制定切实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区域 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区域发展的主题。不仅有宏观 层面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协调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在谋求区域协调发 展,一些相邻的城市和区域、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也都在谋求区域的协调发展,谋求彼此 间的协作,减少利益的冲突和矛盾。
二、消费增长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
1.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 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 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 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30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 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在 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也伴随着不同 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 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 高产量与高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 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 经济发 展的影响不断增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居民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诸如最 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居民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使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开 始受阻,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很长时期内受到严重的国内市场需求约束。
2.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中最稳定的需求。
与投资相比,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较小,是经济增长中最为稳定的因素。消费需求的刚性 决定了在GDP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量变动幅度远小于投资等其他总需求构成因素,对经 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扩展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 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成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从1979—2004 年的数据来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波动幅度在33.9~95.1之间,投资贡献率在-2 .6~66.9之间波动。投资的波动较为剧烈,两者的波动幅度相差8.3个百分点。这说明,投 资波动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之下,消费需求的增长稳定有力,对经济增长 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3.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首先,从社会再生产看,投资需求不过是 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 新的起点,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 长的根本动力。其次,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消费需求的快速稳步增长 。按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可以使消费需求对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应有的 导向作用。
消费结构升级是国内支柱产业高增长的最大推动力量。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住宅 、汽车、旅游、消费类电子通信产品、教育和文化教育休闲等主要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消费 结构升级的长期趋势逐步确立,引导房地产、汽车、电子、通信、旅游等行业增速加快,消 费结构升级成为拉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幅度提 高,以消费结构升级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将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景 气循环阶段。
三、 实现消费增长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1.改善消费环境,健全消费观念。
(1)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欠发达地区政府和银行部门要加强对消费者正确消费观念的培 育和引导,破除传统观念。勤俭节约的思想不能丢,但不断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思想也不 能少。一方面,要重新认识节俭的内涵。随着经济增长由生产导向逐步转为消费导向,消费 观念也应逐步改变,提倡节俭,不是节制人们的正常消费,而应理解为对资源、特别是不可 再生资源的一种节约。另一方面,要使老百姓真正认识到扩大并实现消费需求对个人、对国 家都有好处,不断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提倡假日经济、消费信贷等。
(2)改善消费环境。改造传统商业网络格局,打破原有的地方性商业保护壁垒。加强对 新兴商业布局的论证与规划,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并向农村辐射的消费信息网络。《全国商品 市场体系建设纲要》指出,我国将适应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 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 合理、多层次的城市商业格局,发挥城市在扩大消费中的主导作用。增强社区商业服务功能 ,重视社区商业设施配置,建设集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和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商业 体系。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
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 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 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 络。以合理的商业布局和高效的网络结构保证信息流畅。
2.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1)切实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要提高欠发 达地区的消费水平,逐步改善低收 入阶层的收入状况,提高城镇低收入户基本生活的最低保障标准,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相 对扩大的势头,遏制困难户和最低收入户群体相对收入水平下降的势头,通过建立社会保障 “托低”机制,构建社会安全网,扶助低收入群体,使之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 提高。帮助低收入群体提高收入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就业,对低收入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人在就 业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为吸收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提供部分 公益性岗位,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适时制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2)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阵容。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中产阶级增加收入的主 要来源是依靠自身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才能够提高。措施有:一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政府投 入,切实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予以保障,保证社会成员公平的教育机会;二是高度 重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构建强民富民机制,整合各种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覆盖全国的 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中高级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三是提高公职人员收入。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根据当地的特色,积极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如西部地区,应 合理开发和保护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利用当地适宜的气候、温湿度或日照条件发展保健、休 闲、度假旅游;或者利用当地的特异地貌以及自然光关发展观光旅游;或者依托旧朝遗址、 古文物发展文化旅游等。积极打造旅游热线,同时通过这些旅游景点带动餐饮业、旅游度假 村的发展,从而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收入。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要本着“低水平, 广覆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健全城市居 民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将城镇各类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在农村首先要 建立与城市救助制度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研究制定适合于进城的务工人员、被 征用土地的农民和农转非农民等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再逐渐扩大到全体农村 人口,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推广,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应率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 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由政府组织和引导、农民 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相共济制度,确保农 民受益;针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切实做好农村养老医疗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基金的合理组合和最大增值。
4.完善公共服务,减低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
(1)增加科技教育经费支出。首先,要为确保“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 育 、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财力后盾。其次,要重视职 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因为,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以培养职业技巧为主的职业教育 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实现就业,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奖”、“贷”、“助”相结合的奖金援助机制,保 障低收入群体的受教育权利,确保教育公平,教育提升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 能力和收入水平。最后,要重视对科技的投入,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地生产出适 合各个层次需要的新产品,促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从而创造更多的消 费需求。(2)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公共医疗支出。由于医疗保险覆盖面有限,有 相当多 的家庭要为医疗支出而储蓄,农村地区更是由于基本享受不到医疗保健待遇,“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消费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因 此,强化政府在医疗领域的责任,健全医疗制度,加大公共医疗支出,切实减轻居民的医疗 负担,对于增强居民的消费欲望,提高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建设社会化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所谓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就是由政府、集体 、社 会和个人结合起来,共同在县、乡、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以公有制为主 导,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化网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宏 观调控,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到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打破部门和所有制之间的固 有界限,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其次,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了方便农民就医、合理配 置卫生资源,各村都设立自己 的村 卫生室,邻近行政村设置联合卫生室。村卫生室积极提供巡诊和上门服务,经济和医疗条件 相对较好的地方还要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签订服务合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加快建 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发展社区卫生 服务,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方便群众防病治病,同时减少群众的看病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 居民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促进居民的即期消费。
参考文献:
1.田银华.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减低消费信息成本.消费经济,2006(12)
2.汪东华.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财政对策研究.消费经济,2006(12)
【工业经济与地区发展】推荐阅读: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0-03
优先发展工业经济10-14
发展工业经济必要性11-09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11-17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1-19
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0-18
关于开展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07-02
辽阳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