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故事类阅读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外文言文故事类阅读(共9篇)

课外文言文故事类阅读 篇1

话题一 成语故事

(一)闻鸡起舞

名篇阅读:

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②司州主簿:官名。③蹴:踢。标题解读:

“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 .(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 .(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1)中夜闻鸡鸣。________________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揠苗助长

名篇阅读:

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②闵:忧虑。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⑤其人:指他家里人。⑥病:累坏。⑦趋:快走。⑧槁:草木枯干。名篇解读: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现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那些)B.芒芒然归(回来)..C.谓其人曰(对„„说)D.予助苗长矣(我)..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守株①待兔

名篇阅读: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lěi)而守株,冀③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择《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桩。②耒:农具名,状如木叉。③冀:希望。名篇解读:

宋国人的可笑行为形象有力地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那些不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盲目地效法过去而一成不变的人,和那个宋国人一样会成为后人的笑柄。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______________(2)因释其耒______________ ..(3)冀复得兔______________(4)而身为宋国笑______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守株待兔”的故事可笑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相矛①盾②

名篇阅读:

楚人有鬻(yù)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fú)④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释:

①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②盾:古代作战时防身的武器。③鬻:卖。

④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名篇解读:

说话、写文章如果前后抵触,就会矛盾百出,楚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为了卖出货物,他片面夸大“矛”与“盾”各自的优点,使自己陷于尴尬的境地。“自相矛盾”一词就来源于这个故事。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誉之曰__________(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 ..(3)吾矛之利__________(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誉之曰 B.陷子之盾 .. C.以子之矛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课外文言文故事类阅读 篇2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 提高自身修养, 陶冶高尚情操, 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一般是课内外兼顾, 以课内的一篇基本篇目为主要阅读材料, 辅以相关的一篇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 注重考查阅读迁移能力。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读通全文, 理解文意

(1) 整体阅读。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 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这时切忌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 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 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 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2) 善于借助注释, 揣摩文意。文言文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 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2012年济宁市中考题“宋昭公出亡 (1) , 至于鄙 (2) , ”【注释: (1) 出亡:失国后逃亡。 (2) 鄙:边境。】借助于注释, 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 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 仔细阅读, 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 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 其他三项都正确, 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 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 再去读原文, 就会事半功倍, 化难为易。

(3) 重读课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 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 有了思考的方向, 所以再读的时候, 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 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 还要反复通读, 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前后推敲, 整体把握”, 调用各种手段, 前后推导, 走完解读过程。

二、注重积累, 学以致用

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是文言文必考题, 要答好这类题必须依靠平日的积累。

这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经典的实词的解释, 遇到这些实词, 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 如果有, 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06年潍坊市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 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 但课内已学过, 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 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如果课内没有, 而且难以判断意义, 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 联系上下文, 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 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如果有些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 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有时, 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 虚词虽然很多, 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 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 比如说“之”字, 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 的”“代词, 指人或事物”“动词, 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 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 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 找到合适的义项。

文言语句的翻译, 应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 逐字对应翻译, 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 即 (1) 留: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2) 补: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 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3) 删: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4) 换: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5) 调:调整词序或语序, 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三、整体感知, 揣摩品味

(1) 用原文语句填空。如2012年济宁市中考题有“乙文则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_ (用原文回答) 。”这类题比较简单, 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 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分析判断细节, 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

(2) 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这类题需要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的意图、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 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应注意尊重原文, 实事求是, 不要主观臆断, 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3) 探索与创新类的题目。近几年不少地区的中考题中考到如“读了上文, 你有什么启示或看法?”这类的题目,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做到思路开阔, 积极探究, 善于分析, 避免人云亦云, 被动接受现成的观点。但是要注意做到恰当准确, 避免牵强附会, 脱离原文。

四、形成能力, 迁移课外

文言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篇3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建议》中反复强调,可以说这是该书的一个“主旋律”。寒假中,学校再次组织教师研读《给教师的建议》,我看到,第98条建议《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仍然突出了“阅读”这个主题,可见阅读在苏老教育思想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课题,引导学生去读白话文的文章对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相对容易做到。但让他们对涉及文言文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还有一些难度。文言文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白话文运动的创始人鲁迅、胡适等人都曾经是受到过文言文的滋养的。而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都是文言文,那么多的诗词歌赋,包括四大名著中的很多章节都是文言文的精华。所以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始终是我们初高中的一个难点,因为白话文是我们现在交流的工具,掌握起来相对容易。而作为文化瑰宝的文言文却很难掌握,光文言文的翻译都会难倒一大批学生,令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望而生畏。

而五年级的《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这篇文言文的讲解中我渗透了亮点:(1)文言文的读法,即断句的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断句。(2)如何理解文言文。让学生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的心理并且很想知道文言文里面究竟讲了什么内容。人物鲜明的个性特色,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一般,让他们爱读文言文,乐读文言文。

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去,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这就是我做这个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有兴趣地去学习文言文,有兴趣多读文言文,并由浅入深地去读。这对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多加入趣味让他们真正地感知到文言文中美的文气,将古文中的韵律美,文字美从小就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何愁中华的文明文化无法去传承。

课外阅读的量和课外阅读的内容能够决定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宽度和广度。由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任重而道远,书籍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灵魂,让幼小的心靈行走于文字铺就的金光大道上是我的梦想。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篇4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凶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其大加赞赏和推崇。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2002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三、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比如上文举到高考语文2002年全国卷11题A项对“竟死”的理解,我们根据上下文,在“竟然因此而死”、“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几个义项中,很容易选择后者。又如11题B项,“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将兵:将领和士兵。”若如选项将“将兵”解释为名词短语“将领和士兵”,作主语,就与后文“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重复矛盾了,根据上下文应解释为动宾短语,“带兵”。再如15题,要求找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其中D项“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里是分析他引刀自刭的原因。根据上下文,从事理上分析,李广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结发与匈奴大小七百余战”),他虽年老,仍盼杀敌立功(“今幸从大出接单于兵”),无所谓“无力”;迷失道路,误了战机(“后大”),虽不完全是他的过失(“大又徙广部行回远”),但他已承担责任(“诸将尉无罪,乃我自失道”),且自认命(“岂非天哉”),用不着请人辩护。他自杀的原因应该是不能受刀笔之吏的侮辱。

四、审视选项,逐一排除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篇5

【注释】①向文简:即向敏中,官至宰相,进右仆射。②麻下:指宣布任命书。唐宋皇帝诏书用麻纸书写,颁诏又称“降麻”。③李昌武:即李宗谔,官至翰林学士。④对:入对,晋见皇帝。⑤除仆射:除,任命官职;仆射,官职名称。 ⑥门阑:大门前的栅栏。⑦唯唯:应而不置可否的样子。⑧端揆:指尚书省长官,即仆射。

8.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日以命敏中 命:任命

B. 昌武候丞相归 候:等待

C. 自非勋德隆重 自:从

D. 乃具以所见对 具:详细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昌武与向亲近,径入见之

A.荆之地,方五千里

B.公将鼓之

C.名之者谁

D.宋何罪之有?

10.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以右仆射一职授予向敏忠,这是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命。

B.皇上派李昌武暗中观察向敏忠,说明皇上对向敏忠并不完全信任。

C. 向敏忠接受任命后,前去祝贺的官员并不多,向敏忠也没有大宴宾客。

D. 向敏忠接受任命后泰然处之,说明他宠辱不惊。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又力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劳德业之盛、礼命之重,公亦唯唯,卒无一言。

8.C 9.C 10.B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6

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①皆以轊折车败 败: ②期年不克 克: 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去: ④南面而王耳 王:

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何陋之有 B.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垄上

D.怅恨久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②汝何敢言若此!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8.(4分)①坏:损坏 ②攻下;战胜

③距离;离开 ④称王 9.(2分)B(代词,代人)

10.(3分)①(2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分,错别字不计②(1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11.(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13.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l2~l5题。(14分)[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选自《晏子春秋》)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1)坐盗()(2)其实味不同()(3)生于淮北则为枳()(4)使者反()1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齐人固善盗乎?译文:(2)景公使使者至。译文: 1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4分)参考答案:

12.(1)犯罪,(2)它的果实,(3)在,(4)同“反”,返回13.是寡人之过也 14.(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景公派使者到了。15.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14.2007年江西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题。(12分)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 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秦王坚自河东还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1)为()(2)患()(3)市()

11.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1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2分)13.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2分)14.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参考答案:9.秦王坚/自河东还

10.(1)做、担任(2)祸害(3)集市(3分,每小题1分)11.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2分,答到大意即可)

12.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13.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2分,答到一处给1分,答到两处即给满分)

14.略(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性格特点等,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示例: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15.2007年辽宁省大连市

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②,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③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④,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⑤,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⑥,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

注释:①自新:人名。②方简:刚直简朴。③檠(qíng):灯架。④里长: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⑤意气:神色,精神。⑥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9.下面与文中“岁归省三四”一句中的“归”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B.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10.将文中画直接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12.文中自新“性方简,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参考答案:9.B(2分

10.自新就到县吏(那里)自己替代兄长(受过),却把他的兄长藏在别的地方。(2分,“诣”字译出得1分,句子通顺得1分)11.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儿/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2分,画对一处、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满分;画五上以上不得分)

12.①自新以灯檠投之,若老师然。②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③敝衣草履,徒步往返。④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2分,①②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③④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也可)16.2007年山东省德州市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ɡ,多余,剩余。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可以一领及我以 ②后大闻之之 14.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2分)

参考答案:13.答案:①把(或“拿”)②这件事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4.答案示例: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俭朴清廉评分:每空1分,共2分。后一空只答出“俭朴”即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17.2007年山东省滨州市

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2~13题。(4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分)公约之饭()惟啖胡饼中间少许()12.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1分)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1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2分)

参考答案:11.代词,代萧氏子只[评分标准]本题1分,每空0.5分。12.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评分标准]本题1分,多划不得分。

13.示例: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评分标准]本题2分。王安石的勤俭1分,学习这种精神1分。18.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⑥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⑥〔离〕同“罹”,遭遇,糟受(灾难或疾病)。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因谗之曰()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5.通读选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3分)参考答案:

19.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1~12题。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可以一领及我。以:②后大闻之之: 12.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3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①把(或“拿”)②这件事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俭朴清廉

评分:每空1分,共2分。后一空只答出“俭朴”即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20.2007年上海市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鲍君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⑪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⑫问其故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9.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3分)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

参考答案:7.(4分)(1)离开(2)原因8.(2分)这是我的鲍龟,哪里有什么神啊,9.(3分)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10.(3分)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

21.2007年四川省成都市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国国君。②霁:天放晴。

③陛:皇宫的台阶。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2分)其实味不同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1)吏二缚一人诣王()(2)晏子避席对曰()(3)叶徒相似()(4)公被狐白之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6.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7.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2分)

参考答案:3.其/实味/不同(每处1分,共2分)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捆绑(2)座位(3)白白地(仅仅、只)(4)通“披”,穿(每小题0.5分,共2分)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2)(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翻译通顺、大意正确即可。)6.说明了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1分)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品质、道德等都有可能发生转变。(1分)

7.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选择一个人,回答语言通顺、符合文意、题意、说理清楚即可。

课外文言文故事类阅读 篇7

选择《世说新语》为起始读物的原因

1. 立足课内, 延伸课外。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 编入了四篇文言文, 其中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是选自《世说新语》的两则短文。本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选择与课内文章程度相当的短文的原则, 《世说新语》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广阔多采的文言天地的窗口, 让学生爱上文言, 爱读文言。

2. 篇幅短小, 易读易诵。

文言文初期的阅读是特别要重视诵读的。诵读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积累必须的文言词汇, 为养成文言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世说新语》内出场的人物有上百个, 但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 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 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魏武常云”一篇, 写曹操假睡杀近侍, 人物一句话、一个动作, 便形象地反映出曹操为人谲诈、猜忌和“宁可我负天下, 决不令天下人负我”的性格。篇幅短小, 每个短篇相对独立完整, 可以精选其中一些, 与学生反复诵读, 每周也可背诵一两篇, 使学生初步养成对文言文语言的感知能力。而且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很多, 比如难兄难弟、割席绝交等等, 对学生的积累很有好处。

3.故事生动, 易于激趣。《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 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微型小说, 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 如刘伶假借病酒, 骗妻子为他准备好酒肉的故事, 情节饶富趣味。还善于对比的手法, 来讲述故事, 突出人物性格。如谢安、孙绰等泛海的故事, 当面对海上大风浪时, 孙绰等人是“色并遽”、“喧动不坐”, 而谢安却是“貌闲意说, 犹去不止”, 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学生读《世说新语》, 会忘记语言的障碍, 而被深深吸引。

4.内涵丰富, 涵养灵魂。《世说新语》内容丰富, 反映了从汉末到东晋三百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是魏晋名士生活的形象画卷。时隔一千五百余年, 此书读来令人怦然心动处, 还是其字里行间流溢出的那种魏晋人物的符合人的本性, 返归自然的自由心灵及其风流潇洒、不滞于物的精神境界。如“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 眠觉”, 夜乘小舟去找戴安道, “经宿方至, 造门不前而返”。魏晋名士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的品性跃然纸上。这种名士风流离我们的生活已渐行渐远, 但它至少可以给今天的学生一种心灵的启迪和熏染。

用《世说新语》开展课外阅读的具体做法

1.课内选读, 课外选背。在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甚少的情况下, 学生课外自行阅读是难以做到的。老师选定文章, 采用略读的方式, 利用课前十分钟或早晚读时间读一篇, 说说故事的大意, 探讨一下故事的意趣。在示范过几次以后, 把学生每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互助、利用注释、查阅词典的方式, 自己疏通文句, 探究文意。老师选时间一起品读, 以学生发言为主。每周读上两篇, 并选背一篇。长期坚持下来, 积累颇丰。

2.开设专题讲座。《世说新语》通过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 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史料。由于学生阅历尚浅, 对背景资料知之甚少, 要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时代特点和人物思想, 颇有难度。利用课余时间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开设专题讲座, 使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的相关资料有一定的了解, 是引学生入门的良好途径, 也更能激起阅读的兴趣。

3. 做读书笔记, 写读后感。

这是阅读后的成果体现, 让学生养成阅读并思考的习惯, 同时有意识地去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现象。教学生规范读书笔记的做法, 教师示例:

出处:《言语第二》题目:《邓艾口吃》

内容摘录:邓艾口吃, 语称“艾艾”。晋文王戏曰:“卿云‘艾艾’, 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 故是一凤。”

感想体会:邓艾虽然口吃, 反应却是机敏至极。他引用《论语》中的句子作答, 既见其机智巧妙, 又深含了一种自比贤人的自负, 真是妙语奇辩, 令人叹赏。做笔记, 就是要学生把在阅读中的第一感受、点滴思绪及时地表达出来, 让阅读对象走进学生心灵, 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智慧启迪。

4. 文言短剧表演。

当学生《世说新语》的阅读达到一定篇目时, 可以组织一次表演活动。学生以六人为小组单位, 任选一篇短文, 编写剧本, 分好角色, 排好节目, 选出时间集中表演, 并排出等次。学生热情高涨, 对短文加以合理的想象及再创造, 效果非常好。比如《周处年少时》这个故事, 第一幕的场景是:酒馆里, 几个人围坐一张桌子, 饮酒谈笑, 周处大摇大摆走进, 一脚翘到椅子上, 大喊:“小二, 上酒来!”刚才几人闻声一望:“啊, 周处!”遂仓皇而逃。用这个情节展示周处为乡中一害, 颇有表现力。有些小组还糅合了现代元素, 比如流行时尚的用语、就地取材的道具, 亦庄亦谐, 夸张搞笑, 令观看者忍俊不禁、回味无穷。短剧创作及表演考验了学生对文章阅读的深度, 也给予了他们创造发挥的空间, 使阅读古文的热情更是水涨船高。

实践证明, 选择《世说新语》来作为七年级学生的起始读物是可行的。通过教师的引导,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增加文言积累, 养成阅读习惯, 多多思考交流, 初步形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贮存有益的养分。借助《世说新语》的阅读, 学生可以窥见古典文学百花园的一角芳菲, 只要能被它吸引, 学生就会主动去叩开这扇古朴而沉重的大门, 在满园胜景中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高段文言文课外阅读研究 篇8

一、这次微课题选题来自三点困惑

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课外文言文所知甚少。教师虽深知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但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乃憾事。可以说,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在小学几乎是一片空白。

困惑1: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为什么总是由“喜欢”向“不喜欢”过渡,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不断加重。

困惑2: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数量少,学生明显吃不饱。

困惑3:考试中的文言文失分率较高。

于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想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不拔高要求,而是一步一步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的、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文言文课外阅读读本和学习方法。我们决定申报市级微课题《小学高段文言文课外阅读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1.通过“小学高段文言文课外阅读的研究”探究方法,巧手翻新,探索出一套适合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达到传承传统文化,改革、丰富小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的表现形式,使其化为终身受益的语文财富。

2.创编出一套小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校本教材,达到“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理解古诗文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的目的。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汉语言文字素养,使教师文言文理论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并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4.通过有效研究,形成有一定影响和有价值的成果。

三、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

1.课题名称的思考。在课题的选定上,最开始应该怎么选定微课题的名称,我们是没有头绪,无章可循的。我们先后确定了三个题目。最开始确定的题目是《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探究》,后来觉得应该增加一个“对”字,这样确立目标,研究对象会更明确些,于是又改为:《对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探究》。到此时,我们根本不知我们选定的课题名称对不对,符不符合微课题的要求。

正当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面对微课题迷茫之中,觉得需要帮助、需要有人引路时,一场及时雨下下来了——2013年11月市教科所在市外国语学校组织了一次微课题培训会。在会上,认真倾听了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庞超书记、郭霞主任和盐边县红格中学严德芙校长的报告。我们明确了微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也知道了自己以前有些理念、方向和课题名称都是有待商榷的。就拿课题名称来说吧,庞超老师和郭霞老师的微课题名称的选定的讲座对我们选定课题帮助很大。庞超老师说,课题名称首先要确定(界定)好关键词(要素)一个标准的课题题目往往包含五方面要素:研究方向、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方式或方法,要做到明确、准确、完整、简洁。

2.编制一套小学语文高段文言文阅读的校本教材。语文能力的培养的离不开阅读量的积累,同样的,文言文的文化沉淀也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我们的这套教材既要考虑读本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量,通过适量的阅读,对孩子们进行文言文语言的文化熏陶和沉淀,还要兼顾小学生阅读接受能力以及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的问题。我们要编制出一套图文并茂的,适合我们小学语文高段学生学习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读本。

3.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伟大的苏联作家赫林姆斯基说过:“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在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上,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阅读方法,不能机械地去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字义、句子意思、文章主旨。我们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小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导,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用多种形式如:改故事、读演结合、学生当小老师、学生自己制作PPT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课题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中研究如何借助多元链接,构建拓展学生课外文言文学习空间,确保学生课外文言文学习时间,探究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学习效益及课外文言文教学策略,并构建相应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再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验证与完善,这都是我们在微课题实践中待解决的问题。

课外文言文故事类阅读 篇9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

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②亦③并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

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

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已②善③俄④作⑤盛馔⑥冀⑦具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6.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7.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识】

说“卿”。“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上文“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您”。“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也用在朋友之间。《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凤,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②说③方④遽⑤应⑥既⑦敏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二)学习

8.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

说“经”。“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9.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文言知识】

说“岂”。“岂”有两个常用义项:

一、指“哪里”,表疑问。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

二、指“难道”,表反诘。如“岂吾不若人”,意为难道我不如别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

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10.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11.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④庶几:有希望。

【文言知识】

名词作壮语用。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既②弟子③从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②③④

12.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文化常识】

“朕”及其他。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称。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孤”、“寡人”。皇帝对臣子称“卿”。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向②暇③比④四海

2、翻译:①躬亲戎事②不徒言也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3.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释】①纂录:摘录。

【文言知识】

句末语气词常表达各种感情,有时表疑问,有时表感叹,有时表警告,有时表呼吁。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况下用一个语气词,有时却两个甚至三个连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个语气词连用,其实只表达一个“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无人也矣”,“也矣”同样只表示“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择②望③懦④立⑤功⑥长⑦辄

2、理解: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

②“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14.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①蚤:同“早”。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启发与借鉴】

不迁怒,不贰过。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②对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②弟子孰为好学?

(三)仁爱

15.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文言知识】

说“故”。“故”是个多义词。

一、指“旧”,与“新”相对。上文“不复有故态”,意为不再有旧的坏习惯。所谓“故居”,即原先住过的屋子。

二、指“老朋友”。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三、指“所以”、“因此”。《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它还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不肖②且③恻然④稍⑤怪⑥颇⑦徐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注释】①归:承认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偷窃。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栖②阴③夫④斯⑤孰⑥徐⑦谕⑧省⑨一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②正色训之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17.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上文“君如欲生之”中的“生”,为动词,解释为“活命”,但若把整个句子理解为“您如果想活命它们”就不通了,因为“生”在这句话中要作“使动词”用,即“使……生(活命)”,句意为“您如果想使它们活命”就正确了。又如“人欲死之”,应理解为“人们想要使他死。”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方法。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②竞③然

2、翻译:①示有恩也②恩过不相补矣

3、理解:“死者众矣”前省略了主语

4、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释为“禁止”,那么成语“弱不禁风”中“禁”解释为什么呢?

18.邓攸弃儿保侄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注释】:①胡人:匈奴人。②京师:京城。③挈:带着。④毋:不要。

【文言知识】

“涕”及其他。“涕”现代汉语作“鼻涕”解释,而在文言中指“泪”,而“鼻涕”在文言中则用“泗”表示。上文“妻涕如雨”,意为妻子的眼泪像雨一样掉下。这就是古今词义的不同。又,上文“怀遗民走”中的“走”,不是慢步而行,而是“奔”,这又是古今词义不同。成语“走马看花”中的“走”,是指“奔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那花当然看不清楚李,所以它用来形容大略地观察一下。又,上文说到“挈妻子亡”,其中“妻子”是指“妻”与“子”。这又是古今词义不同的一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惟②值③迫④但⑤担⑥莫若⑦从

2、翻译:①怀遗民走②吾辈尚壮

3、比较:上文有三个“亡”,依次分别解释为:①②③

19.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

一、指“比较”。

二、指“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

三、指“并列”、“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②遣③固④未几⑤询⑥盖

2、翻译:①之万怪之②方乘,遂为掀下③连易数人

20.王安石辞妾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

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因封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②知制诰:职官名称,掌握为皇帝起草诏书之事。③汝谁氏:你是谁家的。④军大将:指军中官员。⑤部米运:指监督运米。

【文言知识】

说“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东西”,鸸问“什么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论”、“物议”均指遭人议论;“物望”即众望,如“物望所归”。成语“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说中的“人物”即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②偿③愀然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妾”是指;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指

上一篇:采购交期管理流程下一篇:关于保险公司会计实习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