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的盾牌》说课稿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威武的盾牌》说课稿(共10篇)

《威武的盾牌》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里的“设计、应用”领域。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利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合作创作、设计威武的盾牌。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选择各种彩色纸,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剪、贴、搭配及绘画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各种新颖、生动、威武的盾牌作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盾牌的用途,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创作盾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建立心中的盾牌。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了解盾牌外形、图案及色彩,并能进行设计和创作。而本课的难点是盾牌的图样和色彩的设计,还有就是怎样在设计中体现盾牌的威武。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盾牌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书和影片中所获得的,对他们来说盾牌是遥远而神秘的,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肯定他们对盾牌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与制作能力,他们的思维普遍较活跃,有较好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他们敢于表现,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盾牌。

四、教学过程 ㈠、激趣导入

在此环节中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了解盾牌的作用;二是欣赏《扶盾武士俑》并从中引出课题中“盾牌”和“威武”二词。

1、学生们观看电影,看后教师问“士兵手里拿了什么武器”,学生回答“盾牌”教师板书盾牌后再问“为什么士兵要拿盾牌呢?”学生回答“为了防御和保护自己”。

[设计意图:其一,是教师创设动态教学情景,力求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通过直观感知,给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受古代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引导师生共同进入良好的参与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角色。其二,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了解到了盾牌的作用节省授课时间。]

2、出示《扶盾武士俑》图,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描述并让全体学生模仿。导出“威武”一词出示完整课题——威武的盾牌

教学意图:学生细心观察《扶盾武士俑》一图后,模仿佣的姿势,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调动全员参与热情,此时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教师能快速切入主题 ㈡、新授

1、首先让学生了解盾牌的对称特点。教师课件出示盾牌图片,让学生观察找出其特点。[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出示的盾牌让学生观察,问:盾牌的哪些方面需要设计?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后回答。教师板书形状、图案、色彩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日后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明确设计盾牌的思路。以便于以下具体分析设计盾牌的形状、图案、色彩] ①、研究盾牌形状。

学生搜索记忆里能做盾牌的形状。并请两名同学上前设计出盾牌的形状当板书。教师展示学生设计的盾牌形状,并播放课件看还有哪些形状你没有想到,以便于丰富学生思维.[设计意图:在形状的设计上由浅入深,为下个环节图案设计做铺垫,反复的让学生设计和欣赏其主要目的是加深盾牌形状的印象和丰富学生设计思维。] ②、探讨图案设计。

在刚才学生设计的盾牌形状上,分别粘上小兔子和老虎的脸。问:哪个更适合用在盾牌上当图案呢?再出示两个老虎的图案(出示老虎图案)问:哪个看上去更威武?为什么?并让学生表演一下威武。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让学生了解威武一词的含义及如何创作。学生在描述老虎威武的时候,如瞪大眼睛,张大嘴巴,露着尖利的牙齿……这一环节潜移默化中把威武含义描述了出来。为创作图案做了铺垫。] ③、色彩搭配。教师出示两个盾牌。

问:你们喜欢哪个盾牌,为什么?此环节通过对比让学生观察,简单明了的解决了在用色时学生会出现色彩搭配不明朗的问题。

[设计意图:比较是提高观察力的有效方法。以上在探讨盾牌的设计上,老师创设悬念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以“悬”牵住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认真地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突破了本课重难点。] ㈢、播放课件,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开阔学生的眼界,请学生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并可以在下一步的制作中学习和借鉴。] ㈣、艺术实践

教师布置合作任务,提出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制作前出示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能够分工明确提高合作效率及作品质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便于学生更好的设计出作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作热情,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喜悦和成就感,增加学生对美术课的喜爱。]

五、教学评价。

1、自己觉得很棒的小组由小组长代表拿着盾牌走上前台,向大家介绍。

[设计意图:让自己认为很棒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并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在普通的作品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2、每小组选出一个成员装扮成武士,拿着设计好的盾牌,让学生摆出威武的姿势,教师播放有战争氛围的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入古出新,思维紧跟其后,情感为之波动,教学随之进入高潮的尾声,又一次诱发了学生创造力的想象,学生在表演中丰富了直觉,享受了成功的快感,自我表现受高涨情绪影响,自信十足,情感体验得到迅速升华。]

六、课堂延伸。

《威武的盾牌》说课稿 篇2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 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 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 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过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 读来令人感动, 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 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人类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要让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 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故事梗概。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 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 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突现悲剧不同凡响的意义, 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 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 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 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 品味关键词句, 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感受人物心理, 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 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方面,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 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设计意图:以介绍南极, 介绍斯科特探险情况导入本课, 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

师: (展示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图片) 南极被叫做“难达之极”, 她一面以她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 一面又以她的酷寒凶险、漫天风雪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 但是, 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 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南极这片未知的土地, 准备为人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请大家看一段当时留下的真实的录像资料。 (放映阿蒙森、斯科特探险故事的视频文件)

师: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 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幕《伟大的悲剧》吧!

(二) 字词检测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扫除阅读障碍, 积累运用。)

师:1.请大家默读课文, 找出描摹南极风雪的、南极雪原的、探险人的词语以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互动扫除阅读障碍。

3.学生用上找出的词语中的3至5个设置情境说一段话。

(三) 概括情节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 人物较多, 情节复杂, 学习概括课文, 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清故事脉络, 为下一步的品味研读打下基础, 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思维的能力。)

师: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 概括故事梗概。有同学会说, 这么长的课文我可怎么概括呀?老师教大家一个概括的方法, 就是抓住重点信息进行筛选, 对于记叙性的文章来说, 重点信息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 学以致用,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积累字词。

2.用本课积累的词语描述斯科特等人的探险概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酝酿情感

(设计意图:旨在酝酿情感, 创设沉思、凝重的气氛, 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调动学生思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的故事。

(二) 直奔中心, 把握基调

(设计意图:遵循文本特点的变异导读法, 能有效避免串讲的枯燥,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又教给其阅读技巧, 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并为下一个环节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大凡传记文章, 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传主的情感与评价, 茨威格在文中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三) 品读细节, 激情碰撞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 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 进一步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 通过品读、朗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师:斯科特一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 但他们倒下的是肉体, 树起的是精神!他们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能让人感动、使人震撼、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故事中动人的细节, 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启发。请大家按照以下的要求品读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个细节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2.揣摩细节“悲”在何处?“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四) 质疑讨论, 明确认识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 学习一篇课文, 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 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 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 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师: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就在我们被感动、被震撼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 他们认为, 斯科特一行既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 也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 他们的探险行为是无谓的牺牲, 没有任何意义, 你是怎样看的?

(五) 拓展延伸, 延续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英雄的伟大品质, 既巩固了情感, 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公司的经营”说课稿 篇3

生产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知识,能对市场经济基本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也对学生今后从事经济建设、进行择业与创业有着启蒙性的指导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公司的含义、类型、经营与发展成功的取决因素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获得新知、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辛,感受市场竞争的激烈,引导学生看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的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公司的经营、区分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

四、说教法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五、说学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上采取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体验学习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1.说导人

以学生高中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公司和创业。

2.说新课

探究一:公司的含义

通过演绎归纳法,使学生对公司有更深的认识,了解依法设立公司,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探究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教师安排学生随意看看自己喝水的饮料瓶子,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农夫山泉”是什么类型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有何异同?学生看P43的表格,从整体上、全方位上了解公司的区别。再联系P43的漫画,讨论两种公司的共同点“有限”。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相结合,通过解决情景设置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认识水平更深一层次。

探究三:公司的组织机构

教师举例电视剧《刘老根》中的剧情,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剧情中的角色,判断分析企业中的部门机构,这些机构有何职能?进一步提问你最希望能在哪个机构,哪个职位工作?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作铺垫。

探究四: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分三步,突出重点)

探究五:企业的破产兼并和联合(难点突破)

通过“三元收购三鹿”“吉利收购沃尔沃”实例分析,师生共同探究企业破产对个人、企业本身、国家有何意义及兼并與联合的不同点。

3.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

七、说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观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向设计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服从者向主动参与者、求学者转变。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作为老师的我仅仅帮学生搭设一个平台,提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去关注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

有人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有几处细节处理不够理想,例如:预设较多,生成不足。本节课的预先设计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的预习不足,而教材中公司的类型部分内容十分繁杂,仅靠上课的时间讨论,部分学生还是很难完全理清思路。另外,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公司的经营离得较远,在探究如何经营公司、如何发展公司时还有一些困难,从而使动态自然生成仍显不够。

威武的盾牌教学设计 篇4

学生对盾牌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书和影片中获得的,对他们来说盾牌是神秘的。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对盾牌很感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制作能力,他们的思维活跃,有较好的探究意识,他们敢于表现自己的看法。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合作创作、设计威武的盾牌。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选择各种色卡纸,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剪、贴、搭配的表现方式,创作出各种新颖、生动、威武的盾牌。

三、学习目标

1. 通过欣赏、分析了解盾牌的用途,并能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动手制作出盾牌。

2. 通过欣赏、分析、比较,了解作品在外形、色彩、纹样图案方面的区别。

3. 通过展评盾牌,让学生增强防范意识。

四、评价任务

任务一:欣赏图片,了解图片,最终能制作出盾牌。

任务二:比较 不同盾牌的特点,加强对盾牌的比较和认识。

任务三:展评盾牌,用语言说出心中的盾牌,增强自信新心。

五、教学过程:

1. 学生们看课件,出示一个小猴子,问学生这个小猴子来是干什么的,从而进一步的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威武的盾牌》。

2. 你知道吗?提问学生古代盾牌的作用?出示古代盾牌图片让学生说出古代盾牌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并能说出盾牌的特点,即外形不同、装饰不同、色彩不同。)

3. 小组讨论 怎样才能使盾牌变得很威武?有哪些动物的形象适合做盾牌?出示动物形象,看哪种动物形象适合做盾牌,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了解威武一词的含义及如何创作。学生在描述老虎威武的时候,如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尖利的牙齿.......这一环节潜移默化中把威武的含义描述了出来,为创作图案进行了铺垫)

出示一组没有装饰的盾牌,研究盾牌图案上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动物的眉、眼、口、牙等部位的夸张、变形是盾牌变得威武。0)

将盾牌增添上颜色,让学生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两组图片进行对比,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分析作品的色彩、图案的特点、)

5. 归纳制作要点

外形 内部装饰 把手

(设计意图:在形状上的设计,加深学生设计盾牌形状的印象和丰富学生设计思维,并了解外形的特点。)

6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开阔学生的眼界,借鉴优秀作品。)

7. 布置作业,教师走动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制作前出示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能够分工明确提高合作效率及作品质量。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对美术的喜爱。)

8. 展示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和自信心。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在普通的作品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

威武的盾牌

外形 对称

内部装饰 对称 变形 夸张 色彩 鲜艳

把手

七、教学评价

《圆的认识》说课稿 篇5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圆》这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中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 也是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 对圆有了初步感性认识。教材呈现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子,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经验, 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内化, 上升到教学层面认识圆, 体会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熟悉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 感受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采用尝试法、操作法、讨论法、引导质疑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把静态变为动态, 把抽象的数学方法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指导学生自由合作、展开讨论、积极探索, 探寻特征, 巧妙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玩中学, 动中思, 做中悟。

新课改倡导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总结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养成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设疑激趣

游戏导入, 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感受, 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初步孕伏“一中同长”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宝物就在老师的右脚5米处, “宝物”可能在哪里?做法是:用大吸铁石放在黑板上, 代表老师的右脚, 用一支笔的长代表5米的距离, 用一些小的吸铁石代表“宝物”。启发学生从不同方位摆“宝物”, 引导思考如果用一点代表宝物, 这样的点会有无数个, 轨迹会形成一个圆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想象。游戏中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 对圆的平面轨迹形成建立感性认识。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说圆, 初步感知。让学生展开想象, 自由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例子, 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用多媒体展示向日葵、天坛、大炮、水滴、车轮、双人溜冰等等系列图片展, 从自然现象、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运动现象等各个方面带领学生走进圆的世界, 欣赏圆的美。

【设计意图】贯彻新课改提出的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引导学生在对圆形成初步表象的同时,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2) 画圆, 探索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画圆, 自己动手画一画。将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画圆的想法, 鼓励创新。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圆规画圆。共安排了三次画圆:第一次学生自主画圆, 引导学生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总结自我画圆方法。第二次, 让学生自由汇报, 点名让学生板演画圆, 集体分析与评价。第三次学生画圆前设置疑问:如果方法正确, 会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图形?会不会出现椭圆呢?为什么?在画圆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会这些问题便可, 边画边感悟圆的特征。学生汇报画圆方法, 教师总结归纳:画圆的关键是针尖不动 (一中) 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同长) 。教师在黑板演示用圆规画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自我建构圆规画圆的认知,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

(3) 识圆, 探寻特征。认识圆主要是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由画圆引出了“不变的距离”, 让学生在圆上找出“不变的距离”, 教师顺势揭示了半径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半径的特性, 探究在画圆的过程中, 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相当于半径, 引导学生发现半径长度相等。

让学生剪下圆, 拿圆片折一折, 反复折几次, 会出现几条折痕。教师讲解:这些折痕就是这个圆的直径。设问: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 直径交点是圆心。画圆时候, 针尖不动地方, 便是圆心。设问:圆的直径的有什么特征?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教师总结:对一个圆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 直径是半径的二倍, 圆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由导入游戏的笔摆的定长到画圆活动的不变距离, 始终贯彻半径定长的概念, 探寻出圆的特征, 并在操作中获得直观体验。

(4) 议圆, 对比理解。提出问题:圆之所以成圆, 这是与什么有关?如果它的半径或直径是不一样长, 会是什么图形?自己试一试, 画一画, 说一说。教师总结归纳:圆之所以成圆, 跟半径的长度有关。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多边形, 具备同样特征, 分析得出:圆是正无数边形。

【设计意图】提升“一中同长”的思想, 同时架起了圆与直线平面图形的联系。

五、拓展练习, 引发思维

(一) 必做题:

出示练一练第一题、练习第三题, 指明让学生板演, 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巡堂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 选做题:

出示3道比较每组中两个圆的大小练习题学生选做, 巩固圆的特征。

(三) 拓展题:

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车轴应装在哪里。

拓展题必做题与选做题设计旨在针对不同学情分层练习。拓展题设计意在培养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总结全课, 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以对话评价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布置课外练习:用同样长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找跟绳子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篇6

本节课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本节课程标准为“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关注天气状况,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多变的天气”是初中地理阶段的基础性知识,也是难点所在。本课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学习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以及识别简单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加强学生关注周围环境,并根据不同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能够区别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个术语;通过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初步掌握怎样看懂简单的“卫星云图”,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渗透;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来感知天气预报的内容;通过课堂小组讨论,逐步形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讨论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利用收集的资料和趣闻进一步理解、巩固天气概念,并尝试对不同天气下的活动合理与否做出判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天气与人类密切相关,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激发其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学习新知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学会判断简单的卫星云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教学难点:天气的概念;明确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设计意图:与生活经验、体验相结合,采用合作学习、交流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四、说学法指导

图文结合法:学习地理一定要看地图,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读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辅助基础知识的学习。本课图片有教材中“图3.1天气与生活”、“图3.2武汉暴雨成灾”、“图3.3电视天气预报”、“图3.4卫星云图”、“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以及地图册第21~23页内容,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素养。本课包括景观图、天气预报图、常用的天气符号图、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利用这些图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游戏法:让学生根据天气符号特点,通过对比,以自己的方式画天气符号来快速竞赛从而认识天气符号。通过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加深记忆,寓教于乐。

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探究分析法:通过“思考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及观察地图册中的“气象观测站”等培养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观察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探究的教育,培养自学观察能力,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讨论法:围绕“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景模拟法:通过教师播报天气预报,创造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扮演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扮演泾源县的居民(可以是学生、农民、司机等),看一看家乡的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活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其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六、说组织教学

(1)导课:通过教师播报天气预报,创造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资料展示:将学生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增强学生对天气的了解。

(3)阅读:从找与天气术语相关的词语入手,整理天气的概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讨论:围绕“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说说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5)思维扩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喜欢怎样的天气并说明原因,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收集归纳:结合课本资料说明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自主学习和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7)情景模拟:通过“扮演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及“让学生扮演泾源县的居民(可以是学生、农民、司机等),看一看家乡的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活动来体验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是对生活有帮助的,教育学生关注、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8)读图分析:通过学生阅读“图3.1天气与生活”、“图3.2武汉暴雨成灾”、“图3.3电视天气预报”、“图3.4卫星云图”、“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以及地图册第21~23页内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素养。

(9)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①将教材第50页活动1作为课外作业,看谁能认真完成任务。通过记录学校所在地区一周的天气状况,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细心观察的习惯,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②通过“调查泾源县的灾害性的天气有哪些?”以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 篇7

【关键词】地理;初中;说课

一、教材简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海洋与陆地、七大洲、四大洋三部分内容,是学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因此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七大洲是人类的居住地,人地关系的研究又是地理研究的重点,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多少会知道一些,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利用课件和学生共同研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空间想象记好地理事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运用地图判别大陆、大洲、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分组讨论、合作,利用游戏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和学生游戏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做好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名称“地球”与“水球”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的海陆面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名称及其空间分布。

五、教学难点

1.全球陆地分布的特点;

2.七大洲名称以及空间分布。

六、教学准备

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秒表1个,小地球仪七个。

七、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情趣教育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八、教学安排

一课时

九、课前准备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各组选一个组长,书记员一个,组长和书记员坐第一排,在处理问题时,由组长组织各组讨论回答问题,对于本节相关的问题,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答对小组加10分,答错不扣分,最后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组织奖励。

十、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要点,同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我们并不了解地球的真正面貌,1961年4月12日,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了太空,当他到太空之后回头看地球时,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 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一起来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揭示课题)

老师:那么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什么样子?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加加林当时看到的地球情景。(课件展示:向学生展示从太空看地球自传的动画)

学生在看地球自传的动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懂颜色的含义以及运动的方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各小组第一题必答题,按事先安排的规则,答对的小组加10分。

老师:从宇宙中看这一个美丽的、呈蔚蓝色的地球,同学们明显的感觉到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那么它们分别所占的比例是多少?(课件展示: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老师“讲述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经过科学家们计算,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是——(课件展示:“七分陆地,三分海洋”,具体为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

通过以上数据,同时结合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面积的比较,学生可以明了地球是一个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球体。

学生讨论:有人把我们居住的地球叫做“水球”,学生讨论“地球”和“水球”的依据各是什么?

老师:由于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占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可以将地球改叫为“水球”;称它为地球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称“地球”。

过渡:通过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面积大小不等的很多陆地,这些陆地我们把它们有的称大洲、有的称大陆、岛屿等称谓,那么这些名称分别是怎样定义的?(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简图”)

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做适当的提示,学生讨论总结其名称。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各小组第二题必答题。(课件展示:依次点出大陆、岛屿、大洲等定义,当提到大洲时,教师课件展示“各大洲的分布图”,例出七大洲的名称)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分析各大洲的具体位置。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大洲地理位置的时侯,教师要回顾第一节中的半球分界线,从而加深学生对以前知识点的印象。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各小组第三、四题必答题。

过渡:在了解大洲的名称和具体位置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比较。(课件展示:“各大洲的面积比较”)

课堂游戏:课堂游戏的安排,主要仿照大型运动会运动员入场的情景,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七个小组,七个小组分别代表各大洲的运动员,当小组成立之后,各组利用小地球仪,在较短的时间把你代表的大洲地理位置、面积和所了解的特殊地方介绍给其它队员。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教材中各大洲的地理位置问题。

老师:利用学生入场的顺序,举出大洲顺序的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时,教师要讲出分别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过渡:我们知道了大洲的具体情况了,可是从世界地图上明显可以看到,有的大洲是相互连在一起的,而有的大洲是独立的,那么相互连在一起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课件展示:“大洲分界线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各小组第五题必答题。

过渡:经过以上问题的处理,我们了解了各大洲的基本情况,现在让我们通过课堂练习来记住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准确位置。

拖图游戏:要求各小组讨论之后,选出两名学生上前拖大洲名称填在图中相应的地方,要求各小组在填图时,其它小组不能看。在填图的过程中,由班上选出两位学生上前,其中一位学生用秒表计时,一位学生记录时间,最后看用时最少小组加10分,用时最多的小组加5分,位于二者之间的小组加8分。

课堂抢答题:通过本节的学习,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作用,在答题中,小组抢答正确加10分,如抢答错误,教师应当堂解决问题所在的地方。

课堂总结:有付出就有收获。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七大洲的分布概况,有关地球的知识还很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空间,我们应当要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认真学习《环境保护法》,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作业安排:完成大洲填充图

十一、板书设计

略。

参考文献

[1]徐艳芳.探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如何实施开放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游标卡尺的使用》说课稿 篇8

中职机械专业使用的《公差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课本选用的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 高职课本选用的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在学习《公差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的过程中, 游标卡尺的使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测量手段, 它能够测量内外径尺寸、孔距、壁厚、沟槽及深度, 而且他的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游标卡尺的使用是本章的重要单元, 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和万能角度尺的刻数原理很相似, 如果能理解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对以后学习万能角度尺的刻数原理将会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 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游标卡尺的结构、刻数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了解其他类型的游标量具。

(2) 能力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 培养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 减少测量误差,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 思想目标

培养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成为一名有知识有能力的现代化技术工人。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1) 重点: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2) 难点: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

三、学情分析

当学生基础一般, 理解能力稍欠缺时, 教学中一定要讲细、讲透, 多练, 并利用直观教学。当学生理解能力较强时, 讲透刻数原理后, 多加练习读数即可。

四、教材处理

本节的内容按照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渐过渡。首先应讲清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 该原理较难理解, 是个难点问题。很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主尺上每格为1毫米, 可是测量的精确度却可以达到0.02毫米、0.05毫米、0.1毫米呢?那么在讲述刻线原理时, 以精度为0.02毫米的游标卡尺为例 (见图1) , 应该首先告诉学生主尺上49毫米 (49格) 对应游标上50格 (也就是主尺上的每格与游标上的每格相差0.02毫米, 游标上的每格为0.98毫米) , 当不测量时, 主尺和游标上的零线会对齐, 此时游标上的第一格和主尺上的第一格是错开0.02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二格和主尺上的第二格是错开0.02*2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三格和主尺上的第三格是错开0.02*3毫米的……游标上的第49格和主尺上的第49格是错开0.02*49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50格则与主尺上的第49格是对齐的。假若测量尺寸为0.02毫米的零件, 则游标上的第一格和主尺上的第一格将会对齐, 假若测量尺寸为0.04毫米的零件, 则游标上的第二格和主尺上的第二格将会对齐……, 以此类推。那么, 反过来, 我们可以根据游标上第几格与主尺上的某格对齐来进行读数, 就可以读出精确到0.02毫米的小数部分。只要理解透彻刻线原理, 就能使读数方法问题迎刃而解了。然后, 依次讲解0.05的游标卡尺刻线原理。最后再讲述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等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采用讲授、练习法, 讲练结合, 把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 本节课可以使用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 容易理解。另外还需要分组 (每组4人, 一个工件、2把0.02的游标卡尺、2把0.05的游标卡尺) 测量工件尺寸, 反复用游标卡尺进行读数训练, 提高读数的正确性和精确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 游标卡尺的结构、用途

(2) 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

(3)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4) 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 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3. 巩固练习

在讲透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的基础上:

(1)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数 (如图2) 。

(2) 分组测量零件。

4. 课堂总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游标卡尺的结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注意事项。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一定数量的讲解与练习, 掌握了一定的测量方法、读数方法。课后还要进行测量实际零件来巩固所学知识, 减少测量误差,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5. 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重难点, 分组测量零件, 使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方法,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七、学法指导

《做学习的有心人》说课稿 篇9

一、内容编排

1.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基本在9—10岁之间。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意志力比较薄弱, 学习中缺乏专心、细心或恒心等情况非常普遍。本课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很强的针对性。

2.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课的内容都来自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无论是看他人的成功还是为别人支招都是平时孩子们自己的经历。这样的内容更能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引起他们的共鸣。

3. 注重学生的体验。

教材安排的内容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充分体验, 然后懂得学习需要专心、细心及恒心这些良好的心态是教材编排的另一特色。

二、教学目标

1.在体验中懂得学习需要专心、细心及恒心。在学习过程中, 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儿童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2.在活动中养成学生有恒心、能专心、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懂得”还仅仅是一种意识, 从课程对教育有效性的追求来说,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课更高的导行目标。

三、教学要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学习需要专心、细心及恒心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懂得学习需要良好的习惯是本课的“纲”, 只有这个认知深刻了, 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深切体验, 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 从而保证“导行”环节的顺利开展。

2. 教学难点。

如何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由认知到行为养成的转化?这是因为, 一方面, 经过两年的学习, 学生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 实现由认知到行为养成的转化还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参与, 这对9—10岁的学生而言是个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是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的, 即“激趣、明理、导行”。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符合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的过程。围绕这条主线, 笔者安排了四个板块, 分五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前激趣部分, 我们安排的是“认识奥运冠军”这一话题。这既调节了课堂气氛也为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作了铺垫, 可谓一举两得。

在明理部分我们安排了三个步骤, 分别是学习需要专心、学习需要细心及学习需要恒心。

在“专心”这个板块, 我们首先安排了“为黄鹂鸟支招”这个情境, 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这个情境中看似学生帮黄鹂鸟, 其实是为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让学生懂得学习需要专心。

在此基础上, 我们预设了第二个情境———“改错别字”。我们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学习还需要细心。

相比较而言, 我们觉得学生对恒心的理解是最困难的。恒心是长时间做某件事情, 而我们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去体会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我们经过反复地斟酌, 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活动体验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的对比体验中自然地领会学习需要恒心。

明理之后如何导行是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导行, 我们设计了“心灵寄语”。

五、教学策略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我们预设的各种活动、情境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以此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 促进他们的个体体验。

2. 积极引导学生的充分体验。

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我们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充分的体验, 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

3. 努力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立足有限的课堂, 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都有学习习惯养成的渗透,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六、教辅手段

1. 图文结合的板书。

图文结合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洁、美观及内涵丰富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限想象的空间。

2. 精美有效的课件。

希望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篇10

关键词:强盛;开放;转折点;衰落;封闭

对外开放符合时代潮流,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这是历史的教训。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曾经繁荣开放一时,明清则逐渐走向封闭。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则着重讲述了走向封闭的过程。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分析这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君权的加强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明初国力强盛,所以郑和下西洋是主动外交。但封建制度已处于腐朽时期,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所以,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被动外交。本课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开放转向封闭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

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分为主动外交和被动外交两个板块,以引导学生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达到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设想,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对学生进行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熏陶;而戚继光抗倭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2)知识目标: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3)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获得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感知历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有两个:(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加上古今地名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以来的历史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他们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

2.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3.说学法

贯彻“生本学习”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特征,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帮助学生准备情景剧台词并排练。

学生:按小组分工,分别收集郑和及相关资料;积极排练小故事:朝议。

2.说教学过程

导入在导入环节中,我用多媒体展示亚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与郑和有关的遗址,如印度尼西亚的港口三宝垄,马来西亚的三宝山等。并设置问题:三宝是谁?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地区人们的纪念?

[设计意图]引趣激疑,进入板块一“郑和下西洋”的新课学习中。

第一板块:郑和下西洋

环节一:故事会:郑和其人。

活动方式:这一环节由学生合作交流完成。由各小组推选的历史小专家,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介绍郑和的生平事迹。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郑和的事迹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郑和能担当起远航重任的原因:从个人素质看,他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英勇无畏的气概,有精忠报国的忠诚;从家庭的影响看,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从宗教信仰上看,他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原信伊斯兰教,后改信佛教,有利于与亚非的伊斯兰教和佛教国家交往。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明成祖才会把下西洋的重任托付给郑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一是让学生了解郑和,初步感知航海家郑和的卓越才能和人格魅力;二是让学生明白:能担大任者,必有过人之才,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热情。当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合作能力。

环节二:情景模拟:《朝议郑和下西洋下与不下》。

活动方式: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明成祖、郑和,反对派大臣,让他们在争论的过程中说出郑和下西洋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而让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①物质条件: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③思想条件: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设计意图]第一,增强课堂趣味性,突破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这一难点;第二,让学生从郑和与反对派的辩论中,进一步感受到这位伟大航海家,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开放促发展的远见卓识;第三,树立为古代造船及航海事业先进而骄傲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培养学生表演能力,锻炼学生口才。

环节三:情景再现。视频播放记录片片段《郑和下西洋》,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两个:突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明确远航的意义这一重点,突破本课所涉及的诸多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第一步,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第二步,在观看完毕后,我出示下面的表格,引导学生梳理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次数、到达的地区等基本知识。接着提问:郑和远航为什么叫下西洋呢?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西洋地域概念图”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请学生结合教材94页的古今地名对照,搞清西洋的概念,和学生一起在地图上重走西洋路。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西洋的古今概念有了大致的理解,也让学生从空间概念上,感受郑和壮举的伟大。突破本课最后一个难点。endprint

第三步,出示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请学生仔细观察2~4张邮票,猜想他们所到地区,描述当时的场景。提问:(1)从邮票中可以看郑和船队在各国受到怎样的接待呢?你还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吗?(2)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最终能明确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为:展示了明朝前期强盛的国力;加强了明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广阔的海外贸易,创收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让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掌握这一最重要的重点。

第二板块:明朝的被动外交

(1)戚继光抗倭。通过让学生观看展示戚继光画像,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讲述戚家军抗倭故事,感悟戚继光的明志诗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四个侧面来学习戚继光的优秀品质,强调重点。

(2)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我将用《七子之歌》和澳门回归,引出澳门被葡萄牙攫取的史实,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澳门失而复得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同样的道理,明朝后期的外交政策由主动转为被动,其根本原因,也是明朝后期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国势衰微而致。

四、说板书

我将用以下板书

设计理念:总结全课,突出明朝外交关系特点,即交往与冲突,反映出国势的变化。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课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生本”教学理念为指导,用“先教后学”模式架构本课。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都尽力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多媒体,力图通过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思考,自我分析。教师则依据学情,主要发挥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让师生共享在情景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乐趣。

作者简介:姚献丽,女,1972年5月出生,本科学历,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三中教师,以课堂教学和试题研究为研究方向。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Foreign Releases

Yao xianli

Abstract:The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Zheng He was active diplomac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it was gradually declining,so Qi Jiguang Anti Japanese and Portuguese grab the right of abode in Macao is passive diplomacy. This course is the feudal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o the turning point,closed by the open link,status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strong;open;turning point;decline; closed

【《威武的盾牌》说课稿】推荐阅读:

威武词语的常见近义词06-25

上一篇:人教版初一年级英语总复习资料下一篇:春节营销活动如何策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