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学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师教育学(精选8篇)

小学教师教育学 篇1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答案:A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现象

答案:B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答案:C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答案:A 5.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

A.《教育论》

B.《雄辩术原理》

C.《理想国》

D.《巨人传》

答案:C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答案:A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答案:C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答案:B 9.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答案:C 10.“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答案:D 11.周恩来称赞的“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民主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徐特立

C.杨贤江

D.陶行知

答案:D

12.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答案:C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加里宁

D.凯洛夫

答案:B 14.192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思想。

A.最优化教学

B.范例教学

C.发展教育

D.终身教育

答案:D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斯金纳

答案:A 16.1901年,由立花铣三朗讲述、王国维翻译的()刊载于《教育世界》上,是一部在我国流行面广、影响力较大的日本教育著作。

A.《教育论》

B.《教育学》

C.《大教育学》

D.《教育原理》

答案:B 17.1919年,著名教育家()来华讲学,此后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

A.桑代克

B.盖顿

C.杜威

D.克伯屈

答案:C 18.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答案:A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答案:A 2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答案:C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答案:B 22.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答案:D 23.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答案:B 24.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斯宾塞的《教育论》

答案:B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答案:C

26.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答案:D 27.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答案:B 8.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徐特立

答案:B

29.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答案:D

30.倡导发现法教学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

A.斯金纳

B.杜威

C.布鲁纳

D.加涅

答案:C 31.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A.根舍因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赞科夫

答案:A

3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答案:B

33.建国初期从前苏联译介的大量教育学教材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学》

B.斯米尔诺夫著的《教育学初级读本》

C.叶希波夫·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

D.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答案:D 34.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答案:C 35.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

A.梅依曼

B.拉伊

C.凯洛夫

D.勒温

答案:D 36.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法

答案:B 37.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答案:A

38.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发展性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答案:C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答案:BD 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

D.学校管理学

E.外国教育史

答案:ABCDE 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答案:ACDE 4.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

A.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B.凯洛夫《教育学》

C.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D.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E.马卡连柯《教育诗》

答案:ABCE 5.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答案:ADE 6.教育实验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是()。

A.有变革

B.可重复操作

C.有理论假说

D.有控制

E.全面科学

答案:ABCD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属于调查法的是()。

A.观察

B.测验

C.问卷

D.查阅资料

E.谈话

答案:ABCDE 8.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更大的()。

A.计划性

B.实用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E.广泛性

答案:BE 9.文献法就是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科研方法,下列属于文献的是()。

A.会议记录

B.期刊

C.录音

D.评述

E.文摘

答案:ABCDE 10.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答案:ABCDE 11.调查法的具体方式有()。

A.查阅文献资料

B.测验

C.观察

D.问卷

E.谈话

答案:ABCDE 12.《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

答案:BCD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答案:AC 14.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答案:ABCE 15.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杨贤江

E.朱熹

答案:ABCD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论著有()。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答案:ABD 17.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

A.交往领域

B.动作技能领域

C.认知领域

D.情感领域

E.思维领域

答案:BCD 18.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A.有变革

B.有被试

C.有理论假说

D.可重复操作

E.有控制

答案:ACDE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门科学。

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答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3.狭义的社会教育是在______和______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答案:家庭 学校

4.现代社会教育包括______教育机构和______教育机构两大类。

答案:校外儿童 校外成人文化 5.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答案:社会 人的身心

6.教育科学是以______和______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7.教育是______和社会生产延续的手段,它通过______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答案:个人发展 培养人

8.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____》。

答案:论语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战国晚期____所著的《____》。

答案:乐正克 学记 10.____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答案:亚里斯多德

11.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____》。

答案:雄辩术原理 13.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是捷克教育家____,他所著的《____》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答案: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____。

答案:康德

15.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______所著的《____》在西方被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答案: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论,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答案:伦理学 心理学

1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______,其主要代表著作是《____》。

答案: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18.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______和______基础。

答案:世界观 方法论 19.克鲁普斯卡娅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____》,被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答案: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2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______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教育思想。

答案:蔡元培

21.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现代教育理论家______的《____》。

答案: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22.美国当代教育家______倡导发现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其代表作是《教育过程》。

答案:布鲁纳

23.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______”。

答案:发展教学论 24.德国教育家根舍因倡导______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答案:范例教学

2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出了____的教育理论。

答案:全面发展

26.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____领域、二是____领域、三是____领域。

答案: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27.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______,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理论的______。

答案:科学总结 源泉 28.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集中体现在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是什么、______ 和 ______。

答案:为什么 怎么样

29.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主要表现在:解释______,指导______,推动______。

答案: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

30.在教育原理的有关课题或问题的研究中,可供我们运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统计法、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

答案: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31.观察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和______。

答案:抽样观察法 应用观察法 32.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一名称的是德国教育家______。

答案:梅伊曼

33.实验法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小学教师教育学 篇2

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当今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提供借鉴。

1 奠定扎实而广博的理论知识基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减少了课程门类, 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新课程强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重视不同课程领域 (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 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 淡化学科界限, 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教师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 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自然知识, 并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 成为综合性、全能型的人才。相应地我们应该整合教师教育课程, 在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应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育类课程方面, 应加大案例教学力度 (特别是小学教学案例) , 引进研究性学习, 实行小班化的课堂, 以形成交流与互动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能力。通过学科专业与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培养现代全科型师范生, 即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 能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 并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

2 培养过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现代的小学教育需要的是“专家型”教师, 他们既要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及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又要具有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教育教学对象年龄越低, 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的要求就越高。《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21日载“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的文章中, 某毕业生的话很有代表性, “面对一群吵闹的孩子, 我束手无策。看着其他老师轻轻拍手, 口中念出简单的口诀, 孩子们就乖乖地坐好, 我就觉得很茫然。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 我在大学中没有学过?”像这样的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 掌握了“教什么”, 却没有学会“怎样教”。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专家组成员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总序中指出:“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 教师教育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 要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设平台, 使学生经过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 达到了解小学实际和巩固理论的目的。

教育实习是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从教育实习的过程与结果来看, 大多数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学生、提高能力的目的, 因此, 必须加强对实习的监管和指导, 应经常与实习基地保持联系, 通过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 了解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等情况, 并根据实习内容。细化考核标准, 严格考核制度, 确保实习质量。另外, 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教育实践积极性, 如, 给每次教育见习预设一个主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小学课堂, 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从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从而有所收获。除此之外, 顶岗实习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有效途径。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承担教学任务, 全过程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更好地将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 通过对学生和课堂的了解, 通过对先进的教育科学的掌握, 逐渐树立教育的信念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3 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小学生模仿性较强, 教师的教学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 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学技能是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形态”的能力。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由专科升为本科, 并不意味着教师质量也随之提高, 事实上, 本科学历的教师教育更多关注了文化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的教学技能有所忽略, 从而造成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较差, 技能水平薄弱, 甚至有的学生实习时基础的课堂用语都表述不清, 教师教育质量堪忧, 加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迫在眉睫。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应秉承中师教学技能培训传统, 突出技能特色。可以通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制定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 采取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等方法加以实施, 并且要将训练落到实处, 经常化、制度化, 以考核促练习, 定期对学生教学技能进行考核, 达到督促与激励的目的。

4 培养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不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往对教育传递知识功能的过分强调, 使人们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的思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切入点进行研究, 才能更加透视和理解教育情境, 从而提高教育水平, 改善自身教育行为, 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得以提高。因此, 培养师范生教研意识、锻炼教研能力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新型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让学生对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了解课题研究程序, 承担一部分研究任务, 如文献查阅、文献综述等, 培养学生教研意识;利用见习和实习的机会, 组织学生参与小学的教研活动, 开展课题研究, 让师范生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接触中小学教育并让他们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经验。

5 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罗晓等对小学教师教学困惑与压力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其中“学生难管理”占教师教学中感到最困惑的问题的比率为35.7%, 排在第二位。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推卸地承担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责任。但我们理解的管理不只限于方法, 首先, 更重要的是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与设计能力, 这种能力对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是作为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对于教师来说, 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把学生管理工作, 变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 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教师具有这样的管理能力, 就不会把学生仅仅作为管理对象, 把他们管死, 而是把学生组织起来, 发挥他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为形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集体, 为人人能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平等地位、能为集体作出自己的奉献, 又能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感受温暖、学会协作而共同努力。

6 倡导专业教师的再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长期囿于高校的教师固守着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是无法培养出适应小学实际需要的教师的, 长此以往, 只能进入故步自封、脱离实际的境地。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 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让教师深入小学进行再学习, 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高校教师走进小学, 进行教师教育实践, 让教育理论回归实践, 熟悉小学, 了解小学的实际需要, 了解新课改的动向, 了解小学教师的困惑, 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实现高校与小学的对接, 并将所看、所感、所悟与学生分享, 与同行探讨, 为课程提供最鲜活、最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这样才改善以往高校教学闭门造车的现象。培养出来适应小学、适合儿童的小学教师。

总之,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启蒙教育, 小学师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小学教育专业理应担负重任, 依托小学, 了解小学实际需要, 培养在教育教学方面是行家里手, 在为人方面是师表楷模的优秀教师。

摘要:目前, 教师的培养由追求数量转为提高质量, 优质的师资是保证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重要条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要顺应时代要求, 根据课程改革内容, 了解小学教学实际需要, 变革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实践锻炼, 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采取多种途径, 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质量, 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而努力。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益众.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 2007-5-21 (2) .

[2]王鑫.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0) .

[3]范文贵, 吴艳茹.小学教师教育的回归与重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9 (7) .

[4]罗晓, 施若谷.当前小学教师教学困惑与压力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2) .

教师的教育学 篇3

在《为教师而写作》一文中,肖川先生明确的坦言:“在今天的华夏神州,有1400万教师,这也是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为他们而写作,是我今后治学为文的一个重要的追求。”

“为教师而写作”,是因为肖川先生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真正内涵,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而“价值引导”的工作是要靠教师来完成的。“眼界决定境界”,教师教育学理论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教育的高低。

因此,肖川先生心目中的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并最终能成为“理想主义者”: “教育作为价值引导的工作,存在于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教育的这一特质,要求教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教师”有着什么样的内在特征呢?肖川先生在多篇文章里与教师们分享着他的思考。

从教育的内涵来解读,“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他(她)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高度,即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在《对教师的期待》一文中,肖先生言辞恳切地告诫教师:“作为教师,您首先是一位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 “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心中培植爱的情感。”

从社会历史的进程来考察,肖川先生认为“在今天,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先进文化”应该是合乎人性的、有助于个人自由而充分发展的文化,也是有助于建设一个平等、民主、自由、公正、理性、和谐的社会的文化。这样就给“教师”这个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的内涵:“所以在今天,我们的教师只有具有现代民主政治的意识,才是与我们肩负的责任相称的,我们才有望成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觉培植教师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谙熟人类文明历程的人,成为在自己的内心确立起并坚定地守护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人,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在肖川先生看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教师”,简而言之,就是能够大力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教师。

那我们应该如何来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教师”,或者说如何实现“教师的成长”呢?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焦虑、过敏、抑郁、偏执等特征与倾向普遍存在于一些教师身上,说我国中小学教师是全世界最辛苦的教师恐怕也并不过分。因此,肖川先生极力呼吁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全社会从各个层面上来形成合力解放教师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不这样,首先我们愧对教师,另外,这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大事。”(《教师的解放》)

当然,作为教师本人,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别人”来“解放”我们自己,我们首先要学会自己“解放”自己:“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是充满热情和乐观精神的,有着健康和积极的心态。而这也是作为优秀教师最为重要的品质。”(《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在《懂得尽可能多一点》、《给教师的建议》等文章中,肖川先生都反复述说着“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应该 “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以及“有意味地言说”等等。

只有心态积极了,才能“与经典为友”:“以古典的心情,以从容的气度,打磨经典”(《与经典为友》)。因为有很多的学习,其价值是十分间接的、潜在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其实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不无憧憬地写道:“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于是,我们在这种“古典的心情”中渐渐培植起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了文化底蕴,才会有教师的专业成长达至专业的成熟。肖川先生提出,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专业眼光”、“专业品质”、“专业技能”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成熟”就是自主地、理智地热爱,“成熟”意味着心智的和谐发展、有效的自我表达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了达到这样的“专业成熟”,肖川先生认为:“教师的专业成熟,其途径大体上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这样四种形式。”(《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

肖川先生根据对当前的教育状况深入的考察,他积极地提倡 “校本培训”等教师培训途径。通过分析现状,他认为教师所应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引导教师系统地阅读是极其重要的:“通过系统地阅读优秀的教育文献,在教师们的心中确立起关于教育的基本的问题、基本的概念与范畴、基本的原理与命题”(《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而且“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

不仅如此,肖川先生在《校本教研与教师成长》、《校本培训的具体路径》等文章中,从当今的教育改革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诸如“教学叙事研究”等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由于教师所肩负的巨大的职业责任,因而教师们成天埋头于如何教好学而无暇顾及自己的职业生命。而教学叙事正好是以教师历历在目的职业生活为基本的立足点,通过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日常职业生活的描述与记叙以及整理和反思,从而使得教师亲身体验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生命之美和职业生命之乐。”(《校本教研与教师成长》)

同时肖川先生非常赞同“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有效途径”的理念,他认为,“学校中,教育科研的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发现规律,建构真理’,而在于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变为教师的自觉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因此,肖川先生希望广大教师踊跃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课程改革有助于改造我们的国民性”、“课程改革的第二个积极意义是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课程改革的意义》)。于是,肖川先生不遗余力的努力“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鼓励教师应该“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课程改革”,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并且强调“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成长的策略》),他宣称:“课程改革是对教师人格的一种锻造”(《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课程改革》)。

但鉴于“唯科学主义”在教育学中、特别是在“教育实验”中的影响,肖川先生认真思考着“教育实验的文化解读”:“教育实验是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的,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引导的活动,教育实验理所当然更应该彰显价值引导,它作为探索活动应该是在这样一个前提和基础上才能得以确立。从文化生态的观念上看,作为探索、研究活动的教育实验都只有在完整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成长的前提下进行,才是健康的、符合教育道德亦即教育人道主义的。”(《教育实验的文化解读》)他极其郑重地宣言:“教育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是教育人道主义的‘绝对命令’”(《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课程改革》)。是的,在我们学校的上空,应该永远飘扬着一面“教育人道主义”的旗帜,这就告诫我们必须以积极而又审慎的态度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的教育学”当然不会忘了教师团队中“平等的首席”——校长,而且由于校长的重要性,肖川先生对于校长的论述也是着墨颇多的,但肖川先生特别强调的是:“一所成功的学校的领导者一定会坚信:对于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校长: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因此,校长作为“团队的精神领袖”,首先应该坚守人必须获得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上讲,校长主要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创造学校文化,如何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以培养和提升教师,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等等。”(《校长的职责与境界》)面对当前现状,肖川先生不无忧虑的写道:“今天更多的校长忙碌的却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而进行的公关应酬,多方筹措经费以弥补办学经费的短缺,为课题立项而奔波等等。这是极其不健康、不正常的现象,尽管责任主要不在校长,但作为有境界的校长至少不应该推波助澜。”(《校长的职责与境界》)校长作为“教育思想的领导”应该更有“智慧与真情,眼界与境界”。为达于此,肖川先生建议校长应该有自己的阅读计划,以广泛的阅读,来充实广阔的精神空间,以此丰富和激活师生们的创造冲动。

同时,校长作为“卓越的领导者”应该坚信,当教师们把自己看作是对整个管理体系都至关重要的领导者时,他们会发挥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他们将发现“教育就是服务”的真正含义。因此,肖川先生评判道:“从工作角度讲,一个好的领导不是复制自己的强项,而是补充自己的弱点,增加自己的强项。不是找一个人去做和你同样的工作,而是来组织一个团队,做你所不能的做的工作。如果能够这样选人来组织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好领导者。”(《写给校长: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总之,在肖川先生看来,“一个好校长就在于:他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追求,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能够为学校提出富有感召力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公正、廉洁,有责任感和事业心,进而富于个性魅力和人格魅力;善于在教师中发现和培养领袖。”(《让精神的旗帜在校园猎猎飘扬》)

肖川先生在《我的2005年》及《细数阳光:我的2006》等文章里记叙了他这些年的行程,而走遍大江南北的背后是深入各地的中小学课堂,听一线教师的授课,与教师们交往与探讨,考察各地的教育状况的历程。“近年来,我也尝试着在基础教育界面对中小学生来上公开课。我先后在广州、深圳、厦门、福州、石家庄、赤峰等地尝试着从小学到高中的多门学科的教学,感受颇多,深知上好课的不易。我也非常愿意向中小学优秀教师学习。近年来,我每年都要听上百节课,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课。”(《名师带给我们的启示》)肖川先生在《用整个生命去备课》的序言中曾如数家珍地概括了众多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特点。作为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竟然能如此关注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这令人感佩。肖川先生还经常为众多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专著精心写作序言和书评,其对教师的拳拳之心与殷殷期望,让我们能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着的源于心中教育信念与使命的宗教情怀。

小学教师教育学 篇4

1.世界上最早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1.C 【解析】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国家,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实行 义务教育的国家。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2.B 【解析】孔子所说的“学”即“学习”,“思”即“思考”,因此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A.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

D.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3.D 【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 强制性。

4.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教育原则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4.D 【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5.A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 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6.B 【解析】陶行知的话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崇高的职业道德。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D 【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

8.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8.A 【解析】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9.“教书”与“育人”是()的关系。

A.并列的 B.递进的 C.互补的 D.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9.D 【解析】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 响教书,教书与育人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0.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里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10.D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它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而不能打击个别同学的积极性和独创性。1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1.B 【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鱼”指直接给他现成的鱼,而“渔”则指捕鱼的方法。教给学生方法,让他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效果会更好。

12.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A 【解析】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就人的发展而言,其认知发展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

1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的()。

A.多样性 B.复杂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13.A 【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4.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侧重的教学方法是()。

A.讲演法 B.探究的方法 C.直观的方法 D.实习的方法

14.C 【解析】小学生年龄偏小,知识储备和经验较少,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老师应该侧重运用直观的方法。

15.范例教学法的创造者是德国教育家()。

A.第斯多惠 B.瓦根舍因 C.赫尔巴特 D.韦特海默

15.B 【解析】20世纪50年代,以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提出了 “范例教学法”。

16.“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这种课外活动的形式是()。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个人活动 D.小组活动

16.D 【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以自愿结合原则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的小组,以某一课题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小型分散,灵活多样,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和培养专门人才。

17.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17.C 【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实践证明,演示法不仅能使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8.赵老师是二甲班的班主任,每次赵老师上课或在场时,学生都规规矩矩,可是等赵老师一走开,班级纪律明显涣散。赵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BC两种型

18.A 【解析】在这种类型中,教师有很强的教学责任心,但教育方法简单,不讲求教学方式,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对教师只能是听取和服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表面畏服,背后抗拒,处于被动地位。

19.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19.C 【解析】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0.小学德育工作常用的奖惩属于()法。

A.榜样示范 B.品德评价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20.B 【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21.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 _____。21.课程设计

22.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_____。22.四书五经

23.主题班会应以_____为主,教师不能包办。23.学生

24.素质教育的核心是_____。24.培养创新能力

25.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文法、_____、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5.修辞

26.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_____的发展。26.心理

27.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统计,这项工作被称为_____。27.班主任工作总结

2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_____的关系。28.促进

29.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制度叫_____。29.学校教育制度

30.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_____。30.卢梭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31.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31.× 【解析】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32.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32.× 【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33.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33.√ 【解析】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34.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34.× 【解析】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35.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35.√ 【解析】(1)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2)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36.教师无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要掌握专业内的知识就可以。()36.× 【解析】现代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科学技术呈现出综合发展的趋势;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问题意识增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必须具备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37.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7.√ 【解析】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38.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重点关注的对象应是先进生和后进生。()

38.× 【解析】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多数,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互相争斗的焦点。因此,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班主任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既要抓两头,又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

39.在当前,如果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家长所期望的教学质量,家长就有权拒绝送学龄儿童上学。()

39.× 【解析】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40.国外有人统计调查了某家族的八代l36名成员,发现其中50名都是音乐家,这是遗传决定的。()

40.× 【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可能性,但决定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41.【答案要点】(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永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建立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观念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42.简述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

42.【答案要点】(1)思想品德课-9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买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3)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4)少先队活动。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自己的成员。

(5)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并获取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43.简述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43.【答案要点】(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小学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小学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而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工作时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可能是明确的,可以用文字或语言明晰表达出来的,也可能是较为模糊的、笼统的,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指导着具体工作。

44.组织课外活动对教师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44.【答案要点】(1)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 “绝招”。

(2)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充分的、足够的了解,包括历史与现实的知识、人物或事件,这样才能发挥咨询的作用,才能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与指导。

(3)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特点一学生的年级越高,就越是如此。

(4)课外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5)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并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也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组织的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

五、论述题

45.试述因材施教原则及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45.【答案要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2)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与才能相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六、案例分析题(9分)

46.王老师是一位青年班主任,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然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的学生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对于这样的现象,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46.【答案要点】王老师的班级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王老师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求教师的思想进步、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工作认真,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的品行应该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教师教育学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建国初期,下列哪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产生的影响较大?()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凯洛夫 D.阿莫纳什维利

2.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学计划

D、教学内容

4.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5.”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体性

6.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A平行管理

B目标管理

C民主管理

D常规管理

7.下列选项中,一举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历史事件是()。A.金田起义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8.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提出

A德鲁克

B马卡连柯

C皮亚杰

D布鲁纳

9.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义务教育

C、素质教育

D、全面教育

10.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教育。A.政治立场和观点 B.政治思想品质 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D.品德

11.下列选项中,以“孔雀舞”著称的少数民族是()。A.土家族 B.傣族 C.藏族 D.蒙古族

12.教师进行人格修养最好的策略是()。A.“取法乎下” B.“取法乎中” C.“取法乎上” D.“无法即法”

13.人的多元智力发展理论主要为人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A、全面发展

B、个性发展

C、身体发展

D、心理发展

14.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C.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15.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设计教学法德代表人物是。

2.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培养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____。

4.评价是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学生所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5.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学说。

6.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7.是以议论和褒贬的方式肯定或否定班集体的动向或其他成员的言语行为。

8.教育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

9.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10.对学生心理辅导的重点是、、。

11.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

12.社会模仿模式的创立者为。

13.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问题和问题。

14.维纳提出归因的三维六因素模型。其中,三维度是指稳定性、内在性与。

15.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到,再到教育的演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3.简述行为目标的陈述所要具备的要素。

4.简述运用说服法、榜样法、陶冶法、锻炼法、品德评价法的要求。

5.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6.简述学生所应履行的义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经多次变化,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的观点一直没有变,请你根据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来分析这种现象。

小学教师教育学 篇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

A.商代

B.周代

C.夏朝

D.春秋

2.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的教育。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3.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于()。

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4.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

A.个体知识经验

B.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C.个体需要兴趣

D.情绪状态

5.5岁的玲玲想吃糖,她认为自己的玩具娃娃也想吃糖,这说明其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A.单维思维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

D.具体逻辑推理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7.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A.指向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8.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

9.3~5岁儿童的言语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这表明儿童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0.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A.教师角色认知

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

D.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1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家庭

B.个人主观努力

C.学校

D.社会

13.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

A.视象代码

B.声象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

14.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A.授受关系

B.民主平等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师道尊严的关系

16.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称为()。

A.教育发展

B.生理发展

C.心理发展

D.人的发展

1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18.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

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19.()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

20.普及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21.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____和____。

22.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必然形成并依赖于一定的____。

23.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____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4.____是指课的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____和时间的分配。

25.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____。

26.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一____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称为教学计划。

27.德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____的过程。

28.课外教育工作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引导学生参加的多种多样____、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29.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和个体差异来体现的。

3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____和社会教育。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教育结构

32.外铄论

33.学校课程

34.实验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公四小题,每小题四分,共16分)

35.简述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36.简述我过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37.简述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

38.简述布置作业应当遵循的要求。

五、论述题(8分)

39.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40、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 元前l000多年前的商代。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质的飞跃。

2.D 【解析】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雅典的教育。

3.A 【解析]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做出决议;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4.B 【解析】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已经相当成熟,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无意注意。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5.C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等特征,认为其他人或物的思维与自己的一样,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6.B 【解析】自古至今,孔子提出的“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思想,因切中了教育的本质及规律,一直成为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长期的坚持。

7.C 【解析】思维的变通性,也称为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8.A 【解析】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9.C 【解析】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10.A 【解析】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11.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

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C 【解析】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在:(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3.B 【解析】感觉记忆以视象和声象形式存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象代码的形式储存,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以语义代码为主,也有视象代码。

14.A 【解析】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故题干所述应为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15.C 【解析】教师和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6.D 【解析】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17.B 【解析】课堂管理能够促进教学和评价的进行,同时,通过维持纪律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

18.B 【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产生问题行为。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19.D 【解析】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0.C 【解析】义务教育、公立学校是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过程中诞生的,始于资本主义社会,是靠国家强力推行而普及发展的。

二、填空题

21.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 22.师生关系 23.发现学习24.课的结构顺序

25.小学 26.教育行政 27.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28.有目的 29.群体差异 30.学校教育

三、名词解释

31.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教育结构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32.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33.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34.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四、简答题

35.【答案要点】(1)人类教育起源于人类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2)人类的劳动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

(4)教育的职能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6.【答案要点】(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的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要培养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7.【答案要点】(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38.【答案要点】(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训练服务。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

成,避免负担过重。

(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教师也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完

成作业给予指导。

(4)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五、论述题

39.【答案要点】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具体表现在: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

教师教育学:一门有待具象的学科 篇7

一、教师教育学提出的缘由

教师教育学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其推手主要有三:一是, 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引发。比如, 有学者认为“在我国教师教育走向大学化的现实语境下, 以大学的逻辑去思考教师教育问题, 无法回避‘学科建设’这个核心问题;在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背景下,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一种必然的选择。”[1]二是,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种世界潮流, 而“要培养专业化的教师, 在高等教育中就必须有开展专业化教师教育活动的专业;专业又是以学科为基础的, 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建设教师教育学科就是最急迫的任务。”[2]三是, 教育学自身发展的推动。随着教育学学科意识的自觉, 直面教育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学者们不断地谋划着各种教育学突围之路, 而在不断完善教育学的过程中, 人们试图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创建一个二级学科, 认为“教师教育学”的创建, 既符合教育学学科不断丰富内涵和扩大外延的发展逻辑, 又可有效促进也需持续充实与完善的教育学学科的发展。[3]

二、教师教育学的概念界定

由于教师教育学的提出有三个缘由, 或者说思考教师教育学的原点有三, 因此, 在界定教师教育学时, 大致有三种着眼点不同的看法:其一, 基于教师教育的大学化。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学”是指“教师教育知识体系或教育学术中的一个分支, 它是指为培养教师而设立的教学科目。在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意义上, 是指高等学校 (教师教育院校) 或研究部门 (教师教育研究所等) 为培养教师专门人才而设立的教师教育教学科目。”[4]其二, 基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师成长规律以及如何培养的学问”。[5]或者是“以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教育为对象, 以荟萃其认识成果、揭示其发展规律、指导其实践活动为目标, 进而融科研、教学、育人于一体的专门化、应用性知识体系。”[6]其三, 基于教育学的完善。有学者以“教师是教育学发展的基本指向”为根据, 认为“教育学对教师的成长价值体现在:从教育学所内涵的生命性中, 获得强烈的生命感;从教育学所具有的时代的容涵性中, 获得鲜活的现实感;从教育学的系统性中, 获得严谨的逻辑感;从教育学的开放性中, 获得博大的境界感;从教育学思维的穿透性中, 获得现实的透析感。”[7]

当然, 除了上述相对单一视角下教师教育学的界定外, 许多学者则基于“教师教育”, 从多方面、多视角界定教师教育学。比如, 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学”是“多学科整合的结晶, 不同于现有任何一门教育、心理类学科;是介于宏观理论学科与微观应用学科间的一门中观学科, 一门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实践教育学’。”[8]有学者从三个维度界定了教师教育学, 认为从静态的角度, “教师教育学”是“研究教师教育实施者、接受教师教育者以及客观环境互相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科学”;从动态的角度, “‘教师教育学’研究教师教育的产生、演变、发展及其活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是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科学”; 从工作实践的角度, “教师教育学”是“研究当代教师教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作用的实践性科学”。[9]有学者则基于学科属性, 认为“教师教育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多元研究范式并存的‘软’学科”。[10]相对而言, 由于这些定义是从“教师教育”着眼, 而“教师教育”则包含着众多的教育内容, 因此, 遵循这些定义来建构教师教育学, 将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作, 且教师教育学所包含的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也是一个有待验证的问题。比如, 有学者在从静态、动态和工作实践的三角度界定了教师教育学的定义后, 认为“‘教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大致可以区分为六大领域:一是教育环境……;二是基础研究……;三是各类教育……;四是心理卫生、……精神卫生等对教师教育的影响与作用;五是学科教学……对教师教育的实践和考量;六是教育实践与技能……。”[11]且不说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六大领域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 单单是一个研究领域所包含的内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就值得深究, 比如“情感心理、基础心理、实验心理、应用心理、精神卫生”到底何所指。有学者虽然把教师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教师教育哲学研究;第二层次是教师教育史学研究和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第三层次是教师教育专业领域研究;第四层次是各学科知识研究。[12]) , 但各层次的教师教育学的知识结构如何把握和填充, 如何避免各层次知识之间的交叉和重复等问题, 仍是一个有待深究的未知数。

三、教师教育学的理论筹划

由于各学者心目中教师教育学的形象各异, 因此, 在教师教育学的理论筹划上也有所不同。有学者从知识和制度的角度, 认为教师教育学的形成需要通过来自实践和为了实践的方式重构教师教育的知识形态。[13]有学者从教师教育学的目标与路径着眼, 认为教师教育学应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目标, 以实践为导向, 形成开放性的学科。[14]有学者在强调了教师教育学的实践导向和学科制度建设的同时, 阐述了教师教育的课程和专业队伍建设问题。[15]有学者从思维方式上主张“教师教育学的建构应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论武器及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学科建设路线”。[16]有学者则从学科立场和视野出发, 认为教师教育学的建构应“坚持理论立场, 开拓实践视野;坚持教育立场, 开拓多元视野;坚持本土立场, 开拓国际视野;坚持人文立场, 开拓科学视野;坚持建设立场, 开拓批判视野”。[17]

由此可见, 在教师教育学的理论筹划上, 虽然学者们的着眼点不同, 但在教师教育学建构的实践导向、教育知识重构、学科制度建设、专业队伍组建等方面也存在着共识。不过, 理论上的完美筹划, 毕竟需要转化为实践操作。倘若教师教育学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筹划上而无实践操作的路径, 教师教育学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作为一门有待具象的学科, 教师教育学的发展急需从实践操作上寻求具体路径。

四、教师教育学的未来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 教师教育学还远未成熟, 这是学者们的共识。从这种意义上讲, 教师教育学还只是一门有名无实的学科。那么, 从实践操作上看, 教师教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首先, 廓清教师教育的“问题”, 在解答“问题”中建构教师教育学。从表面上看, 教师教育学应因于教师教育的大学化、教师的专业化和教育学自身完善的需求, 但从实质上看, 却是已有的教育知识难以回答教师教育大学化、教师专业化和教育学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所致。因此, 廓清教师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并在解答这些问题中建构教师教育学则是一种明智之举。

而要澄清教师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既要清楚教师教育的现实状况, 也要勾画教师教育的理想状态, 这种教师教育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就表现为问题。就教师教育而言, 随着教师教育的大学化, 原先那种相对封闭、培养教师目标单一的师范教育体制被打破。在此境况下, 我国教师教育却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 比如, 教师教育特质的弱化、教师培养方式的僵化与教师教育投入的不足等问题。[18]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 专业化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专业化教师的成长规律是什么, 如何依据专业化教师成长的规律进行教师教育, 如何实现专业化教师的培养、任用和进修的协同一体化等问题, 都急需给予理论上的回答。就教育学的发展而言, “在西方, 教育学被贬为次等学科;在我国, 它则沦为别的学科的次殖民地。学科外, 因理论程度不高而受歧视;学科内, 则因对实践的指导不强而受责备”。[19]因此, 如何立足于教师立场和实践立场重写教育学, 让教师愿意读, 且读后有收获, 并在构建教师教育学中彰显教育学的另一种形态, 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诚然, 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上述内容, 仅就教师教育学的知识建构而言, 当下, 急需回答“教师是谁” (这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灵魂和出发点) “教师如何培养” (这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主体, 包括教师教育课程研究、教学研究、评价研究等) 以及“教师由谁培养”“如何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等问题。[20]据此, 有学者列出了教师教育知识体系的初步框架:“教师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教师职业特性、教学活动特性、教师知识特性等) ;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教育制度与政策法规研究以及教师管理研究 (资格认定、聘任、评价等) 。[21]

其次, 明确“谁”的话语体系, 在主体细化中型塑个性化的教师教育学。教师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 无论是从其言说主体而言, 还是从其研究对象而言, 抑或从其读者对象而言, 都不可能仅有一种话语呈现形态。这是因为不同的言说主体, 由于其知识、能力、生活阅历与价值取向等的差异, 其心目中的教师教育学会各不相同;而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差异自然需要不同的表征方式和形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教师教育学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 (比如, 职前师范生、在职教师、教育管理者或教师教育者自身等) 时, 由于各不同群体对教师教育知识需求的差异和关注点的不同, 教师教育学理应呈现出满足各不同群体需求的多样化形态。因此, 教师教育学的建构, 不仅要聚焦教师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而且要在解答各种问题中, 明确“谁”的话语体系。而“谁”的话语体系, 不仅包括“谁”在言说, 而且包括为“谁”言说。

关于“谁”在言说, 至少可以区分为三个主体:教育管理者、教师与教师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大多基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对教师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教师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阐述一些宏观的论点和要求, 为教师教育学的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撑。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 他们会基于自己的教育生活、教育案例阐发一些教育的感想与体悟, 为教师教育学的丰富和完善提供实践的源头活水。而教师教育者则以相对独立的学科立场, 以深层的理论关怀, 通过引经据典和教育经验的梳理对教师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概括、提炼、反思与批判。当然, 有时, 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文本中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而同一主体不同角色的定位势必会变革教师教育学的言说方式和表达样态, 其缘由在于当言说主体假想的身份不同时, 其潜藏的言说对象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 教师教育学不仅受制于“谁”在言说, 而且关联着为“谁”言说。关于为“谁”言说, 至少可以划分为四个主体:职前师范生、在职教师、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教育者自身。比如, 叶澜教授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 其前言就指出:“我们首先把编写的立足点移到学习该课程学生的一边, 即从一个师范生所必需的教育学学科修养出发考虑教材的组织。立足点的转变带来了视角的变化和全书结构的变化, 迈出了‘新编’的第一步。”[22]同样, 当教师教育学的言说对象发生变化时, 其言说的逻辑及其结构也将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 当教育知识从短缺走向丰富之时, 那种简单地靠组装、拼凑而形成的教师教育知识将越来越没有市场。历史地看, “一门学科的诞生是由若干思想、若干作品汇聚而成的, 思想是思想者发现的, 它标明思想者自己:思想的个性, 思想的气质, 思想中的问题和面对问题时的办法。”[23]因此, 教师教育学的创建应在明确“谁”的话语体系之同时, 运用自己的独立之思考, 阐发自己关于教师教育之思和之想, 使教师教育学能够称之为“张式教师教育学”“李式教师教育学”等, 从而使教师教育学呈现出个性化的百花齐放。

再次, 洞察教师教育学的视角局限, 在主体间对话中完善教师教育学。从词源上看, “理论”最初来源于希腊语, 是动词“theorein” (观看) 的阴性名词形式, 因此, 所谓“理论”无非是“观看”所得。如此看来, 教师教育学作为一种对教师培养、任用与培训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无非是从某一视角“观看”教师教育所获得的观点。而所谓“观点”, 形象地讲, “即观察者所居之位”。在“观看”教师教育时, “观察者不能无所居, 而随观察者所居之位之不同, 其观察所得亦不同。”[24]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因为各种教师教育学之理论产生的视角局限, 各种教师教育学说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与对立。比如, 就教师专业化而言, 就有特质模式 (trait model) 、权力模式 (power model) 与历史发展模式 (history mod- el) 等, 而不同的模式则为教师专业发展设定了特定的观察视角, 由此谋划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也将迥异。

小学教师教育学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负面影响

如今,很多幼儿学生的家长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他们对于幼儿的早教给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就去盲目地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幼儿家长认为让孩子越早上學越好,甚至将不到3周岁的孩子就送到幼儿园,再加上一些幼儿园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幼儿家长所灌输的一些早教思想,导致了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到了小学化的误区中。事实上,让孩子过早接触程序化的学习模式,不仅不能够让他们成为“小神童”,甚至还会对他们日后接受小学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简单一些解释,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所指的即为让幼龄儿童提前接触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且过分地看重幼儿学习的考试结果,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点:首先,重知识轻品质。幼儿阶段的教学活动重点应当是游戏,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进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幼儿需要和小学生一样程序化地学习拼音、英语单词、计算方法等知识。此种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十分不利于幼儿个人品质的培养;其次,幼儿教育小学化十分看重学习结果,幼儿教育者并不会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进步程度,只是一味按照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努力与否与学习水平。此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限制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对学校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虽然让孩子掌握了一些英语单词、汉字读写方法以及加减法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幼儿的人生发展与未来的学习之路带来了一些促进作用。很多幼儿家长在看到孩子出现了很明显的学习进步时,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智力超群的“神童”,继而将他们过早地送到小学中接受规范化的教育。这一部分幼儿家长并不会去考虑孩子是否能跟得上快节奏的学习,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不到入学年龄的孩子送到小学院校中,继而对小学的日常管理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对教师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由于一些幼儿过早地接受了小学化的教育,从而让低年级的小学教育者感觉到非常轻松,长此以往,就会让小学阶段的教学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小学教育者也就会放松对自己教学水平的严格要求;其次,如果在小学低年级的班级中出现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差且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育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归结到“智力水平不高”的队伍中,在无形中影响了小学教育者对学生所做出的正确判断。

3.对幼儿自身所带来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经常会让幼龄儿童产生挫败感,很多幼儿家长与幼儿教育者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在他们没有顺利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时,家长与教育者就会采用一些带有责备性质的方式来“惩罚”孩子,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学习出现明显的厌烦心理,认为上学就是一件非常无聊且痛苦的事情。除此之外,由于幼龄儿童的心灵比较脆弱和敏感,当他们所做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夸奖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与付出产生较大的怀疑。

三、有关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

1.回归幼儿本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很多家长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正确的做法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到更多科学化的排解方法,而不是要将压力转移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在日后的幼儿教育中,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幼儿教师都要逐渐的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知识学习与游戏巧妙结合到一起,让孩子从之前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幼儿教育者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力量让学习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有趣,还给孩子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时代。

2.重视幼儿教育过程,忽略学习结果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的幼儿家长都非常在意他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经常会依照教育者的片面评价来否定或赞同幼儿的一些做法,从而在无形中打击了孩子们的上进心。为此,幼儿家长需要认真且全面地观察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感受他们出现的一些进步和努力,并且要经常对孩子的做法给予表扬与肯定,让幼儿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是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蓓燕.幼儿园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化及相关对策[J].科技信息,2013.

[2]董志伟,张振平,赵国秀,等.我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J].河北教育(综合),2013(Z1).

上一篇:北京高校名录下一篇:关于规范物资管理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