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是什么
应用文是应用写作的成品,是清代的刘熙载最早提出来的。五四时期,陈独秀提出的“文之大别有二,一曰应用之文,一曰文学之文”。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影响很大的辞书将应用文界定为“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对应用文的定义,具体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明白地确认了应用文的“应用”性质,所选文章的篇目,数量虽然不一致,但都明显具有“应用”的性质。就近年来的有关“应用写作”和“实用写作”、“应用文”和“实用文”的名称之辨似乎主要也不在这些“写作”、这些“文体”的“应用”性质有无之上,而在它们的“应用”的范围和程度方面。既然如此,当我们要对应用文的定义再进行诠释的时候,就应该在这种正面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全面、深入地考察妥今社会应用文的写作实际,应用实际,从内容到形式,从适用范围到社会价值,明确其主要的突出文体特征。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研究了多种有关应用于文工团的定义后认为:应用文是人们用来解决和处理生产、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事务和问题、有直接应用于价值、有约定俗成表达要求、行文简约的文章。如公文、规章文、诉讼文和管理文章、科技文章新闻通讯、传记、方志等。
关键词:PPP融资模式,成功,民众利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第一个百年目标, 即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 这使得近年来各地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进行大规模建设。为了筹到建设的资金, 不少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把将来的税收拿来建设当前的经济, 其结果就是政府投资的疲软, 后劲不足。因此为了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引入民间资本、发挥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作用, 已成为实践界的共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资本投入大、专业技术性强, 对分散的民间资本来说, 进入这样的领域存在一定的困难, 需要政府的引导、合作与支持。在这种背景下, 借鉴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流行起来的PPP模式, 对推动我国基础设施民营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国家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在引进外来的概念的同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功。只有明白了成功的定义, 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在政策制定时有所参考, 在判断时有所凭借, 不会让PPP融资模式的应用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对于成功的建设项目的现有的比较完整的阐述。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可以为项目成功评价标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国际上最有影响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当属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PMI) 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指南2000年版中对项目管理的定义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之中, 以满足项目的要求。按照2000年版的规定, 项目管理工作需要考虑范围、时间、费用、风险和质量等方面的互相冲突的要求, 需求和期望不同的项目关系人以及已明确表示出来的要求。最新的指南中特别强调了项目管理的目的是满足项目的已经表达出来的要求, 根据2000年版对项目管理的定义, 衡量项目成功时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满足项目关系人对项目的明确要求;二是项目是否在规定的时间、成本、质量和范围等条件下完成。
那么满足这算是成功的项目完整的定义么?我们以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为例。悉尼歌剧院计划于1959年开工, 当时的预算是700万澳元, 计划到1963年完工, 用时四年。但实际它到1973年才竣工, 比原计划整整推迟了10年, 总造价达到了惊人的10亿澳元, 是原计划的143倍。在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多度的超工期和预算, 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甚至在项目刚建成还被认为是一个失败的项目。但当它投入到运营后, 人们却不再因为它的超工期和超预算而责难它, 反而给予它很高的评价, 不久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艺术杰作, 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对比上面的定义, 它应该是失败的, 但是真是如此么?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判断一个项目的成功要考虑什么呢?尤其是在引进和实施PPP模式这样的新概念时, 更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一个成功的项目, 首先应该用技术理论解决了所有的技术问题。这当然很容易让人理解。一个没有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的工程是很难开工建设的, 更不会成功。所谓的技术问题, 不过是解决一个建筑的物理承受能力, 抗弯剪扭的能力是否达标等等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有很成熟的学科理论做支撑, 目前解决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要想达到这样一个目标, 建设出能久经考验的建筑,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中国楼歪歪并不是个例。问题出在了哪里?为什么在理论上很容易解决的东西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却变了样呢?我想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出在了监管上。比如现在的监理制度, 完全成为了建设单位为了符合建设要求而做的摆设, 并没有起到监管和管理的作用。人都有贪欲, 但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让人克制这种欲望。要想杜绝豆腐渣工程在中国建筑业横行的现象, 非得从制度的制定入手不可。比如对于监理制度, 对于私人投资项目, 没有必要非得把请监理工程师作为硬性要求, 只要私人投资商信得过施工单位或者有更好的方法, 完全可以不用请监理工程师。让监理制度不再依赖国家强制制度而存在, 才能让监理行业从内部焕发竞争力。那些自愿请监理工程师的投资者才会真正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 让监理制度步入良性循环的道路, 监理制度才有希望。
作为一个成功的项目, 还应该考虑它的商业关系的因素, 这也是传统的项目管理所关注的重点。当然, 如果像前文中说的例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那种情况 (工期和预算完全超出计划) , 我们会在下文中进行讨论。我们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从成本 (Cost) 、质量 (Quantity) 、工期 (Time) 三个方面入手来管理一个工程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PMI) 的2000年版的指南对于项目成功的定义也是紧紧围绕成本, 质量和工期这三个方面的。经过发展之后的工程项目管理学科体系在管理一个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又加进了健康 (Health) 、安全 (Safe) 和环境 (Environment) 方面的管理目标, 但基本的目标还是具有商业因素的成本、质量和工期的目标。悉尼歌剧院在建设过程中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诟病, 就是因为它完全没有完成它工期和成本的预算, 以商业的观点来看待它, 它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失败工程的典型代表。
以上所述两点是大部分人评判一个项目是否成功所仅仅关注的两点, 但它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建设项目, 假如它在技术上过关, 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要求施工, 没有偷工减料, 在成本、质量、工期、健康、安全, 环境等等方面都达到预期目标, 我们就一定能说它就是成功的建设项目吗?其实我们还应该考虑更多的东西。
首先我们还要考虑的就是建设项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房地产项目关乎国计民生, 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不能不引起重视。1994年孙宏斌创建顺驰, 1996年顺驰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行业。之后顺驰凭借疯狂拿地, 疯狂开发的顺驰模式迅速占领全国市场走向全国。顺驰的发展之快, 令业界咋舌。我们不论顺驰日后的成败, 但它的这种疯狂开发确实给地产界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顺驰的这种开发模式是跟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相矛盾的, 换言之, 也就是顺驰只考虑了自己公司的发展, 完全不顾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讲, 顺驰的发展是没有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 顺驰的成功只能是昙花一现, 至于顺驰最后的失败,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好还要考虑建设项目对文化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古建筑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建设项目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前文我们讲到,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之所以工期和成本远远超过预期, 但任然被看做是一个成功的项目,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在文化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一个与当地文化价值观有冲突的建设项目即使满足上述三点要求, 也不能算完全成功。我们拿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为例。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以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 (Mori Building Corporation) 为中心, 联合日本、美国等40多家企业投资兴建的项目, 总投资额超过1050亿日元 (逾10亿美元) , 它的技术没有问题, 各个商业因素也得到了满足, 扩大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影响, 但是因为其外形酷似日本侵华战争时使用的军刀而存在大量的争议。中国民众对日本侵华战争一直难以释怀, 看到日本企业把他们当年的军刀又插在了我们家门口当然认为这是一种侮辱。上海环球金融大厦与上海以及中国的普遍的价值观有冲突, 争议不断, 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明白了怎样去衡量一个项目的成功以后, 我们就可以更加理智的看待PPP融资模式。政府是人民的管家, 把社会资金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社会资金受到损害, 更要防止以政府为代表的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政府代表的就是民众的利益, 不应该把政府利益划分成和民众利益、社会资本利益并列的第三方, 这是错误的, 所以在评价一个PPP融资项目的经济效果的时候应该把政府投资和对民众的附加收费包含在一起看做民众的投资。希望PPP项目在我国健康发展, 能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个好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琼.PPP项目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初探.东北财经大学, 2003
[2]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 .2000 Edition.2001.
[3] .杜莹冰.新时期我国PPP融资模式问题研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33) .
打开“Apple Watch”首先进入的是“我的手表”界面,中间有一个“开始配对”的按钮。点击它就可以与自己的Apple Watch进行配对了,不过要先打开iPhone的无线网和蓝牙。
当然小编也没有东西可以配对,倒是有一个“进一步了解Apple Watch”可以先了解一下Apple Watch产品。
第二个是“探索”部分,由于Apple Watch还没有上市,所以该界面处于未开发状态,同样只是能够“进一步了解Apple Watch”看看介绍。
这个部分将在将来提供给用户更多关于Apple Watch玩法的内容,但目前还不能确定,只能猜测有可能会涉及到社交网络、运动健康等内容。
最后的“App Store”应该是“Apple Watch”这款应用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在Apple Watch安装的应用都要通过它,经由iPhone安装到Apple Watch上。
由于Apple Watch的尺寸原因,直接在Apple Watch上安装应用会有很糟的体验,所以通过iPhone安装会有一个更好的效果。比如详细了解应用的说明和图片,在iPhone上都要比在Apple Watch上强得多。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无人机: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项新起的朝阳专业,听起来很高大上,也有很多人听说过无人机这个专业,大多数是用在航拍上,其实它已经被用于很多方面了。与有人飞机相比,无人机可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具有持续工作能力强、全寿命周期成本低等特点,在尺寸、速度和机动性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人机往往更适合那些太“愚钝,肮脏或危险”的任务。无人机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与民用。军用方面,无人机分为侦察机和靶机。民用方面,无人机+行业应用,是无人机真正的刚需;目前在航拍、农业、植保、微型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影视拍摄、制造浪漫等等领域的应用,大大的拓展了无人机本身的用途,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扩展行业应用与发展无人机技术。随着无人机的应用面积越来越广,衍生出来一门学科,就是无人机应用技术,现在很多大学专科都有开设这门学科,学制三年,主要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无人机制造、操控,修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无人机制造、应用、修理第一线,从事无人机制造、操控、维修工作的机械师、技术员、操控师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无人机的应用市场主要包括:航空拍摄、航空摄影、地质地貌测绘、森林防火、地震调查、核辐射探测、边境巡逻、应急救灾、农作物估产、农田信息监测、管道、高压输电线路巡查、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实验、海事侦察、鱼情监控、环境监测、大气取样、增雨、资源勘探、毒、反恐、警用侦查巡逻、治安监控、消防航拍侦查、通信中继、城市规划、数字化城市建设等方面。
(1)做纸花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2.小明和小红都看一本21页的书。
(1)小明看了一些后,还剩7页 (2)小红打算3天看完这本
没有看,已经看了多少页? 书,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3.把18枝铅笔平均分给小朋友,可以怎样分,在表中填一填。
每人分的枝数 2 3 6 9
分给的人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给的人数就越( )。
4.下面是上个月1~14日每天天气情况记录。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天气 晴 晴 雨 雨 晴 晴 晴 阴 阴 晴 阴 雨 雨 晴
(1) 涂色表示每种天气的天数。
晴天 □□□□□□□□
阴天 □□□□□□□□
雨天 □□□□□□□□
(2) 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二、走进生活。(5分+5分+5分+9分=24分)
⒈每个茶杯3元,买这些茶杯一共要多少元?
⒉3名老师和32名同学去划船,
至少要租多少条小船?
⒊
哪家种的桃树多?多几棵?
⒋
?元 32元 18元 8元
⑴ 比 便宜10元, 多少钱?
⑵买一辆 的钱可以买几只 ?
⑶小花带了60元,最多能买到几样玩具?哪几样?
三、解决问题,
(第20、21题每题4分,24题5分,其余每题6分,共25分)
20.买一辆40元的遥控汽车,付5元一张的.人民币,要付多少张?
( )
21.
摆这些物体一共要用多少个 ?
( )
22.
23. 小明和小红都看一本21页的书。
(1)小明看了一些后,还剩7页 (2)小红打算3天看完这本
没有看,已经看了多少页? 书,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 ) ( )
24.下面是上个月1~14日每天天气情况记录。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天气 晴 晴 雨 雨 晴 晴 晴 阴 阴 晴 阴 雨 雨 晴
(1)涂色表示每种天气的天数。
晴天 □□□□□□□□
阴天 □□□□□□□□
雨天 □□□□□□□□
(2)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四、走进生活(29分)。
1、30本作业本分给小羽和他的5个同学,每个人分几本?
2、 搭4个这样的正方体,要多少个 ?
3、
他们两家各种多少盆花?( )家种的花多。
4、42人排队做操,每9人站一行,4行站得下吗?
5、
(1)买一件t恤衫的钱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
参与此次安全风险评估的专家组由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组成, 包括毒理学、皮肤病学、化妆品工艺学、化学检测等领域的10余名权威专家, 分别从原料及化妆品工艺、检测和毒理学3个方面开展风险评估。
记者注意到,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曾于2009年3月2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过对卫浴产品中二恶烷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 评估结果与美国、澳大利亚等权威机构的结论一致, 即日常消费品中 (食品和药品除外) , 二恶烷的理想限值是30ppm, 含量不超过100ppm时, 在毒理学上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二恶烷到底是什么物质, 有什么危害, 为何让人害怕紧张呢?
二恶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无色液体, 稍有香味。属微毒类, 对皮肤、眼部和呼吸系统有刺激性, 伴有头晕、头痛、嗜睡、恶心、呕吐等, 并且可能对肝、肾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研究表明, 二恶烷可能有致癌性, 对人类的潜在致癌性较小。但它对动物的致癌性是已知的。
二恶烷广泛存在于牙膏、洗发精、化妆品等个人护理用品中。它并不是原料, 而是在生产化合物时所生成的副产物, 企业可通过工序降低二恶烷的含量, 但这并非强制性的要求。资料显示, 目前各国均未制定化妆品中二恶烷的限量标准。
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二恶烷为禁用物质。2007年2月, 卫生部通告, 禁用物质是指不能作为化妆品生产原料即组分添加到化妆品的物质, 如果技术上无法避免禁用物质作为杂质带入化妆品时, 则化妆品必须符合《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卫生规范》对化妆品的要求, 在正常、合理、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 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进入伦敦摄影师美术馆(The PhotographersGallery)于今年10月开始举办“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先锋艺术”(Feminist Avant Garde of the 1970s)展览现场,首先占据视线的是一块影壁。展览介绍占据半壁,覆盖另一半的则是艺术家玛丽·贝丝·埃德尔森(Mary Beth Edelson)一幅拼贴作品《最后的晚餐:一些在世的美国女性艺术家》(Last Supper: Some Living American Women Artists)(图1)。
《最后的晚餐》本为达·芬奇名作,描绘耶稣在被罗马士兵逮捕的前夕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的情景。这幅拼贴作品以达·芬奇原作为底,将十二门徒的头像以创作当年(1972年)在世的女性艺术家头像替换。在画面外另起一圈,填满符合主题的艺术家黑白照片。画面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当然是耶稣和犹大。端坐正中的“耶稣”被乔治亚·奥基芙(Georgia OKeeffe)的头像取代,手握钱袋的“犹大”则是阿尔玛·托马斯(Alma Thomas)。不同于脸色阴郁的犹大,托马斯脸上是自然开朗的笑容。而旁边的“彼得”—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笑得更为灿烂。
奥基芙1920年代即已出名。作为画家,她以半抽象半写实的手法绘制花朵的微观细节、岩石肌理变化、海螺、动物骨头和荒凉的美国内陆景观。作品中常充满着同色调的细微变化,组成具有韵律感的构图,成为1920年代美国艺术的经典代表。她的丈夫是摄影大师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以她为模特的许多照片已经成为世界摄影史的经典。
托马斯比奥基芙年轻4岁,以抽象手法使用色域绘画闻名。如果从绘画风格上看,托马斯无疑和欧姬芙不是一路人。对于写实手法来说,抽象主义的确意味着一种背叛。而扮演“彼得”的克拉斯纳与欧姬芙在绘画风格上虽无太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有一个有趣的共同点:丈夫都是知名艺术家—克拉斯纳的丈夫是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对于女性地位的评价和衡量总难独立,“妻凭夫贵”显得非常自然,而佐治亚·欧姬芙和李·克拉斯纳这两位女性艺术家作为独立个体达到的艺术成就,却足以让她们名声显赫的丈夫变成一个趣味的注脚,或许从这个层面来看,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男女平等”实现了。然而,作为追求的这种男女平等,也正好映射出不平等的现状,比如《最后的晚餐》背后指涉的圣经—《圣经》中写到男人和女人时讲:“上帝从男人身上取出的肋骨造了女人,把她领到男人面前。亚当说,这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要把她叫做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宗教不讲道理地设置了性别歧视,而将耶稣和十二门徒改换性别,本身就是一次彻底的颠覆。用女性主义颠覆传统男权,仿佛可以连“背叛”本身包含的歧视也一同掀翻。“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先锋艺术”展用这幅作品打头,把当年女性主义艺术作了一个全景式的概括。
这个展览的作品涵盖了1970年代48位女性艺术家的200余件作品,包括照片、拼贴画、表演艺术、电影和录像等形式。这些激进、充满诗意与讽刺且常常伴有挑衅意味的作品反映了性解放、性别平等、民权抗争等话题逐渐成为公共话语的时代的到来,它们进一步激励女性艺术家对“女性身份”、“性别角色”以及“性政治”提出质问和挑战。此次展览强调了具有开创性的女性主义艺术实践及其对后世艺术家产生的广泛影响。
伦敦摄影师美术馆位于伦敦核心城区SoHo区牛津街附近,是一座小楼,每层一个展厅,面积都不到50方平米。这个展览占据两层,展品安排得很紧凑。展览分四个部分:家庭议程(Domestic Agenda)、吾肤之中(In My Skin)、另一个自我(Alter Ego)和诱惑的躯体(The Seductive Body)。
家庭议程
第一部分“家庭议程”展示的作品挑战了对女性“主内”(in the home)的这一刻板印象。德国艺术家雷娜特·艾森内格尔(Renate Eisenegger)在其表演艺术“高楼(1号)”(Hochhaus, Nr.1)(图2)中,把自己的脸涂成白色,以蹲姿缓慢行过一条高楼里的长走廊,一边走一边用不插电的熨斗熨过本身就光滑平整的油毡地板。
高楼,空无一人;女性,面无表情;动作,缓慢细致;结果,全然无用。在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女性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而到了家庭这样一个私密的内部领域中,女性也难以同男性平权:她们的“主内”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于是,把女性禁锢在空间里,把表情禁锢在皮肤之下,把行为禁锢在家务之中,平等诉求的结果是无效的;而这些机械且反复的行动对于“家庭主妇”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压迫之下,答案噤声。
另一位艺术家比吉特·约根森(Birgit Jürgenssen)在作品《家庭主妇的围裙》(Hausfrauen-Küchenschürze)(图3)中,把炉盘烤箱与围裙合二为一穿在身上,绕过脖子的裙带如同船锚一样牢牢地将其束缚,如生根一般。炉盘烤箱和围裙一样,都与“吃”关系密切,而它们属于且只属于家庭主妇,生根理所当然,至于发出的芽,就不知是新枝还是枯枝了。女性的社会角色似乎与生俱来便被刻板印象规划,这是非常让人沮丧的。这种沮丧也体现在了卡琳·麦克(Karin Mack)的摄影作品《一个幻觉的破灭》(Zerst·rungeiner Illusion)(图4)里。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微笑着的照片被十几根针和钉子刺穿。亲切柔软的微笑被生硬尖锐地刺破,这两个极端的冲突宣告着一个幻觉的破灭。如此破灭一个幻觉近乎处刑,这是只有背负深重苦难的受害者自己才会采用的惩罚手段,不知这样的宣泄加害者会不会看见,会不会视而不见。
吾肤之中
离开家庭,回到女性本身。在第二部分“吾肤之中”里,女性艺术家着重挑战了对于“美”与女性身体根深蒂固的态度。她们通过先破后立的重构,创造出了多层面的女性形象。男权主义中,男性认同是女性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整个社会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比如控制权、力量和竞争性,都将女性特质排除在外。而女性的美丽作为未被否定的价值,却又被视为性欲的对象,从而被浪漫化、理想化,逐渐变成了一种客体而存在。
来自秘鲁的艺术家特蕾莎·布加(Teresa Burga)以画作《无题》(Untitled)制定了一副美女面孔,面孔周围精确的刻度进一步凸显其标准化。对于女性之美的定义和准则古已有之,然而将这标准大规模可视化则是在等到广告大行其道之后方得实现。此后,不断强调和深化女性之美成为一大主题,一路探入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广告已。布加直接撇去广告里的虚浮,抬出更为直观的量化标准,这无疑是对“美”和“美女”的一次考问:为何而美?为谁而美?若离开男性认同,美何去何从?
这次展览包含的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布加出生在秘鲁,受西方新式艺术手法的影响去往芝加哥艺术学院进修,再回到秘鲁。她与另一位来自巴西的艺术家莱蒂西亚·帕伦特(Letícia Parente)一起,组成了非发达国家的南美阵线。
除去化妆品等后天雕饰,女性之美也反映在自然的呈现中。众多“自然”中,时间是最有力量的一种。波兰艺术家伊娃·帕图姆(Ewa Partum)的作品《改变》(Change)便自然地呈现了时间对女性之美的影响(图5)。在一位观众面前,帕图姆让化妆师将自己的面容一分为二:一半是本来的自己,一半是老年的形象。照片中艺术家的发型和神态让人联想到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不同的是,蒙娜丽莎的面容永远年轻。帕图姆的表演是女性在自我决定形象这一选择上的一次实践。时间对美的改变是直观的,也是客观的,在男权社会虎视眈眈的目光之下,选择直接面对时间的蚀刻已经是一个挑战,再坦然摆出前后对比更需要勇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那般敢于说出“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这样的话。不过,一旦意识到面容是自己的,就可以与“悦己者容”轻快地说声再见了。
另一个自我
“另一个自我”的觉醒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强调“先天身份”和“后天身份”的区别而生。“先天身份”即生而为谁,“后天身份”则由社会环境塑造而成,尤其以习俗与禁忌的作用最为明显。法国著名女性主义者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Beauvoir)在其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 1949)中指出:“女性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渐变成女人的。”于是,女性艺术家对这个被环境强加的身份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与此同时,也强化了自我代表的意识。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早已是摄影史绕不开的艺术家,她的艺术生涯正是开端于1970年代。在作品《无题(露西)》(Untitled, Lucy)(图6)中,她已经开始把自己扮成他人,在不是自己的自己中找寻自己成了她40年来的艺术主线。“我觉得自己在作品中是匿名的。当我观看这些照片时,从来都看不见自己,它们不是自拍。”她如此阐释自己的作品。照片中匿名的女人姿态各异,青春气息和美艳妆容给人以很大的遐想空间。在这些联翩浮想中,“她”可以是任何人,但实际上没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环境对她的塑造看上去失效了。另外,由于缺少信息,“她”的先天身份也很不明朗。于是这样的一张照片展示出了最纯粹的女性,让观众无从知晓她的先天和后天身份,只能关注展现在平面图像上的“她”本身。对女性主义来说,这无疑是对已经被异化且标准化的身份有力的回击。虽然舍曼明确指出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但她也承认自己的作品都来自于这种文化中以“一位女性”的角度进行的观察。“部分作品关乎爱恨,被化妆、魅力和憎恨同时冲昏了头脑的爱恨。”女性用化妆增加魅力,彰显第二自我,再因为第二自我带来的各种影响产生爱恨等情绪。这样的过程无法与环境割裂开来,选择这样认同身份的方式,就无可避免地“逐渐变成女人”。
与舍曼相似,女性主义艺术先驱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也通过在作品中扮演不同角色把识别身份的权力交给观众。她指出:“艺术领域的女性,无非是艺术家之妻或者‘骨肉皮(Groupie,骨肉皮,又称果儿,指那些追慕影星、歌星、作家等明星的少女。—编者注),从未被认真看待成艺术家。”因此,她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向未来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宣告女性主义艺术实践的潜力。这样的宣告的确消除了部分对于女性艺术家的歧视,而来自大环境的歧视,往往会对女性第二自我的产生和构筑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歧视的根源,仍然是男女不平等。乌里克·罗森巴赫(Ulrike Rosenbach)在作品《艺术是一种罪行,第4号》(Art is a Criminal Action, No.4)中扮演女版猫王,而原版猫王的形象则来自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经典作品。在罪行中实现男女平等,如此荒诞的信息由作品传达给观众,仿佛画中四人各开一枪(图7)。
诱惑的身体
最后一部分“诱惑的身体”,导言占据另一层展厅影壁的小半江山,大半江山则被一幅画占据,画里这根螺丝钉的隐喻不言自明(图8)。谈到身体,女性主义运动效果最显著的部分便是推动和促成性解放。然而许多女性主义艺术家为此推波助澜的过程中仍然要强调女性依旧持续的性压抑。这部分的展品多数直白坦诚,在场的男性观众大多走马观花,伫足细赏的基本还是女性。男性将女性物化为性客体(性工具),却羞于直面客体的模样,他们在这个方面也被社会习俗和禁忌强加了“另一个自我”。
奥地利艺术家瓦莉·艾斯波尔(VALIE EXPORT)在其作品《触摸式电影》(Tap and Touch Cinema)中,裸身外穿一个象征银幕的盒子,邀请路过的男性将手伸入盒子触摸,与此同时,艺术家则直视他们的眼睛。这个作品挑战的是电影中“男性沙文主义”的凝视,仿佛在宣称:与其偷瞄,不如实地感受。这种观影体验是今天4D电影也不具备的(图9)。
在艺术家莉莉·杜约里(Lily Dujourie)的摄影作品《无题》(Zonder Titel)里,画面主体是一具躺着的躯体,有着曼妙的曲线,摆出古典画中人的身姿。观众大多以为这是一具女性身体,但实际上这是一位长发男模。仅仅通过模仿古典画中的身姿,男模已然成为一具女体,这甚至让观看照片的男模自己感到惊讶。这件作品强调了至今依然存在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总是习惯将“长发”“曲线”“婀娜多姿”等特征标准化,并将其理所当然地等同于女性身体(图10)。
展厅里有观众留言墙,卡纸一面写“你看见了什么”,另一面请观众选一张照片谈谈自己的看法。留言众说纷纭,大多不避谈论女性在当今社会的地位。这些纸片与《最后的晚餐》相望,它们应该只是未来的一点前菜吧。
艺术史与摄影史交集下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将重点放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挑战了诸如选举权、生育权、堕胎权、受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的议题。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等。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20世纪前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之间,由于男性劳动力的缺乏,让女性有机会进入传统上被男性掌握的职业,从而展现她们也能胜任“男人的工作”,而且社会也依赖她们的贡献。这个转变鼓舞着女性争取平等的地位。到二战结束后,西方对于职业妇女的偏见已经有所减弱。从发轫到此时的女性主义运动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而第二波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当时民权运动、青年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影响,加之避孕和节育手段的逐渐成熟,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迅速波及全美并蔓延至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一起兴起的,还有女性主义艺术运动。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艺术运动兴盛于西方。其中最为直观和丰富的就是视觉艺术。
“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先锋艺术”展出的作品包括照片、拼贴、表演艺术、电影和录像等形式,但这些媒介或多或少与“摄影”存在着关联。经过印放生成的照片自不必说,借用照片为关键素材的拼贴作品被纳入摄影范畴早已得到公认。至于展览中涉及的表演艺术,在1970年代也往往选择摄影作为记录、存档甚至展示的手段。彼时的视频记录设备远未亲民,摄录效果也较当下有天壤之别,加之播放设备大多是10寸以下黑白显示屏,对表演艺术来说,整体展示效果并不如相对已经完善和成熟的照片(即使也只是黑白照片)。虽然电影和录像提供的流动观感为照片所不具备,但展览中一些由迷你黑白电视承载的作品旁,通常也伴随一组清晰的黑白或是彩色照片作为补充说明。也许是视觉效果更出色,照片吸引的观众多过原作本身,如此看来,原作反而更像是对照片所述的忠实记录。摄影作品能够清晰准确记录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结果,在后期冲洗和放大时还有二次创作的余地,这对当时以先锋之姿进军的女性艺术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再者,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中,摄影(照片)对于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等艺术创作的记录本身已经形成了摄影参与当代艺术多种形式的一类,而展现这些实时性强或者强调体验的场域性艺术的照片自身,在后来也可能成为被展示的作品。
这样看来,作为专业的摄影展览机构,伦敦摄影师美术馆策划这一女性主义先锋艺术断代史般的展览也就无可厚非了。女性主义进入艺术史领域虽然仅有40余年时间,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而女性主义艺术史业已在新艺术史的书写中为其注入了新内容。今天,站在西方社会主流观念都已接受“男女平等”这一女性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上,展出最早一批以女性主义观点创作的艺术是对历史的一次溯源,它借助回望艺术史以及与之有着交集的新摄影史,折射出的是20世纪中叶以降女性为达成种种权力诉求而做出的努力。
女性主义正是从1970年代开始介入艺术史。1971年,美国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在《艺术新闻》上发表题为《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一文,揭开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序幕。她从根本上质疑了传统艺术史关于天才和伟大艺术家的认定标准,指出了长期以来的社会制度和机制对女性艺术家成长的限制。诺克林的理论奠定了传统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的基础。
诺克林首先承认一个事实:在艺术史上的确没有如同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塞尚或毕加索那样最伟大的女艺术家。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待遇是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除了家庭培养对女性的轻视之外,艺术教育制度对女性的巨大限制(不允许参加人体写生,不允许参加学院比赛,不接受女性为职业画家)以及社会对女性美德的标准(贤妻良母)都让女性对艺术家这一身份可望而不可即。
文章以19世纪法国著名动物画家罗莎·博纳尔(Rosa Bonheur)为个案,详尽考察后说明作为一个女性,想要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必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甚至放弃爱情和婚姻,背负“不够女人”的骂名。于是,诺克林得出结论:社会制度决定女性不可能取得杰出的艺术成就。同时,她呼吁女性应该为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的新制度而抗争。
从197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艺术从不自觉地着重强调两性差异的社会原因开始,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得越来越深刻。当代艺术中,摄影已经成为不少女性艺术家重要的表达媒介,汉娜·威尔克(Hannah Wilke)、弗朗切斯卡·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图11)、琳恩·赫尔施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图12)、德博拉·威利斯(Deborah Willis)、卡莉·梅·维姆斯(Carrie Mae Weems)、南·戈尔丁(Nan Goldin)、妮基·李(Nikki S. Lee)、苏菲·卡尔(Sophie Calle)、佐伊·莱欧娜(Zoe Leonard)等等,不胜枚举。随着后现代思考模式的引入,加上摄影和摄像设备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可供艺术创作的各种材料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发展,女性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也采用了新的思路,她们正视但不夸大两性差别,通过不同表现形式、自然且巧妙地将作为主体的“女性”内化为创作。
(作者为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电影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元音,又称母音,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元音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发音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起共鸣器作用的口腔,阻力极小并无摩擦声音的语音。尽管在一般情况下发元音时声带都振动,但也可使声带不振动,发成清音或耳语音。从发音语音学的观点看,元音按舌面和双唇的部位分类,但有时也按空气是否自由通过鼻腔来分类。高元音发音时舌面拱起,紧靠口腔顶部。低元音发音时舌的部位相对地低平,开口度比高元音稍大。中元音发音时舌的位置处于中间状态。高 、中、低元音也按前后列分类。发前元音时舌的最高部位移向口腔前部并稍许拱起。后元音发音时舌后部向软腭抬起。唇的位置和形状是元音分类的第三个标准。半元音的发音方法与元音相同。但常被视为辅音;yawn(打呵欠)中的y音 ,walk(步行)中的w音是半元音。
元音有单元音和双元音
单元音 [ i: ] [ e ] [ u: ] [ ] [ : ] [ i ] [ a: ] [ : ] [ u ] [Λ] [ ] [ ]
双元音 [ e ] [ i ] [ u ] [ i ] [ u ] [ ai ] [ au ] [ ei ]
二、辅音
新华词典对辅音的定义是这样的:发音的时候,从肺里出来的`气,经过口腔或者鼻腔时受到阻碍时形成的音,也叫子音。辅音依元音而存在,辅音与元音配合,产生音节,组成语言的多样化发音。
对其认识一般有三种认识:一是认为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辅音,又叫子音。二是认为 发音时气流受到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声带不一定振动,不够清晰响亮的音素叫辅音。三是认为 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一定的阻碍而发出的声音,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的音叫辅音。
什么是法治建设?法治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法治建设,就是依照法律法规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务,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法治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部纳入法治化轨道,各项事业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
什么是平安创建?平安创建的目标是什么?平安创建是指通过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使一定区城范围内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好转或控制,人民群众得到安居乐业的工作过程。平安创建的目标是: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
公民如何参与平安创建活动?
1.积极做好自身防范,防止受到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侵害;
2.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3.向公安机关和基层组织提供、举报社会治安信息和违法犯罪线索。
4.积极参加治安志愿者队伍,义务参与巡逻执勤。
5.积极参与平安家庭、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企业、平安网格、平安校园、平安寺庙、平安市场、平安景区、平安医院等平安创建活动。
6.邻里和睦,互相帮助。
什么是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指: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便于管理、不留空白”的原则,在现行行政区划框架下,以适度的规模,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依托信息网格技术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化、全方位管理,并整合网格员、社区干部、职能部门、各类协管员等公共服务资源,为网格内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目标是:
1.实现对基层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切实掌握(控)基层情况。
2.实现主动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做好民生工作。
“极地”系列和“后古典”
王广义的这两类作品可以说有具体的创作动因,是一种哲学式、宗教式的表达,而非简单意义上的基于生活经验和兴趣焦点上的表达。一方面是朋友交流中的思想碰撞和创作过程的深思熟虑,一方面是读书过程中的自由领会和艺术表达中对灵感原点的忠实。诚然贡布里希、康德等人的某个词汇启发了艺术家的创作,至于是否接近了原作者的本意,是不是一种形而上的准确理解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王广义:“极地”系列完整的题目是“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1985年左右)。创作的想法是在表达一种“模糊的宗教情绪”,一种不确定性。没有几条具体的宗教标准,在我看来有(宗教)符号的恰恰是可疑的。如果说以毕业创作的《雪》(画的是北方鄂伦春的事)为标志有些勉强,但是不得不承认是有关联的。毕业之后我们这帮朋友常在一起探讨艺术的问题,谈到了北方和南方的差异,也谈到了“北方精神”,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准图腾、泛宗教的精神,这是产生这个系列的最初念头。
“后古典”和“极地”系列应当是有联系的,仍然贯穿了这种准宗教的情绪,只是“后古典”的图像来源更加具有宗教指向,这是一种精神方面的。但在创作的方法论上,贡布里希的某些观点,特别是“图示修正”这个概念,也许我是误读的,恰恰对我构成影响。一个当代人,站在当代的角度看我们之前所有的历史、美术史的看法。黑色部分用的是真正的工业油漆,它具有宽泛意义上的象征含义,表达起来更有直观性,通过这种关系强调了历史的前因后果。
“毛”系列和“大批判”系列
这两类作品是引起最多误读的类型,但是各种观点没有引起王广义的辩论,他只是在适当的场合陈述当初创作时的真实想法。事实上故事永远存在,甚至可以杜撰,以至后来衍生的种种理论,都自然有其相应的合理性或者不合理性。艺术家从自身经验的实际出发,找到了最适合的符号和方法,但仅仅是做了一种呈现和陈述,并无亵渎或批判,崇拜或赞美的任何立场。
王广义:“毛”系列对我而言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批评界对“后古典”系列有很高的评价,我读到时有一种忧虑,因为过去我的所有阐释不涉及我的经验,所以开始思考当代艺术的根基在哪里。将目光移向现实时,在我看来“毛泽东”是唯一的选择,因为他身上具有神话因素,又有和普通人互相转换的双重关系,这对我构成很大诱惑。“打格放大”在我看来是一种具有图腾色彩的工具,创作的时候是1988年,后来学者研究说这是在当代艺术界最早出现的。
“大批判”只是沿用了乌托邦逻辑中的词汇,实际上无意义。“毛”是个人的神话,而“大批判”的主体(工农兵)是创造神话的基础,而Ω,Marlboro、Coca Cola等标志实际上是西方的“拜物教”传统的载体。作品将两种符号并置起来,我作为艺术家是没有态度的,或者哲学上的“无立场”,浪漫一点说是平静地呈现了社会的进程。其中的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会让画面在视觉上很舒服,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到今天(数字化生存)这一步,或许艺术家的工作带有一种预言性。这种在艺术上的使用动机被我称为“审美判断力的终止”。
装置艺术和质料精神
王广义的装置艺术虽然公众不甚熟知,但是创作的数量、语言的维度、产生的标点性意义实在不容小觑。对材料本身的选择首先带有一种神学意义上“特殊启示”的灵感和获得,也是对西方古典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质料精神”孜孜不倦的思考和凝视之后的抉择,更可以联想的是在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之中的“自明性”。
王广义:我的工作方式一直是穿插进行的,只是说在我看来有些想法更适合用“装置”或者说“材料”的办法加以呈现。对我影响第二位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的“质料精神”,对我的困扰也是如此。艺术家在面对可经验的材料时会停顿下来,对我而言是选择它还是放弃它,唯一的原因是我凝视它的时候这种“可经验的材料”是否让我在一刹那间有种“超验”的感觉。这不是艺术家的灵感,我觉得这是质料中的一种精神,是艺术家赋予它的。后来其它的作品中出现了铸铁、玻璃钢、小米,这是基于不同的“质料精神”。
比如说《卫生检疫,所有食物都是有毒的》是1996年做的。我买了一个小超市里所有的东西,包括很粗糙的架子,平移到艺术馆里。唯一添加的是北京市卫生检疫部门印制的防止食物中毒的宣传挂图,想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对社会的不信任感”,结果成了对“食品安全”的一种预言。《冷战美学》是表达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困境,一般的描述是二战后形成,我更喜欢把它和更遥远的事物相关联,《圣经马太福音》10章36节:“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冷战的根源就在这里。
自在之物和个人神学
王广义坦言自己不是宗教意义或者文化意义上的“基督徒”,但是他对系统神学中的“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的掌握,对“信”(《圣经 希伯来书》11章1节:“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的清晰态度着实让人钦佩。加之近30年的颤惊、凝视、逼近和清醒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所以今日的成绩和日后的惊喜更值得我们确信。
王广义:最初接触“自在之物”是大学二年级在康德的书里读到的,深深影响了我,并且作为隐藏的线索,即使在今天仍然是。首先这个词对我产生困惑,不能完全理解它,也不能逼近它,对它所涉及的事物有种“恐惧感”。今天展览中最重要的作品就叫“自在之物”,“麻袋”没有任何意义,但对我们每个人有很深的影响。让我获得这种想法的来源是因为美术馆的空间,那次来看时里面什么都没有,这样让我很心动,这个空间足够伟大,这就是“自在之物”。我做的这件作品想保持它什么都没有时那种不可知的、令我恐惧的感觉。
Love is not a bond, or a relationship, but more of a heart to heart conversation.When the conversation grows, the bond and relationship forms.Therefore, love creates the bond and relationship.
Still, that leaves us with the main question, what is love?
Love is no ordinary thing.It is not voluntary, but when it begins, you will know.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love.Infatuation, love of family, and love of your spouse.
Infatuation, most commonly known as“Puppy Love”, is basically love at first sight.
Infatuation can be the beginning of a future spouse love.Though most often infatuation doesn’t amount to much.
Love of family is loving your mother and father, and any siblings you may have.You want to protect them, watch over them, and fill their lives with an unbounding joy.The parents have an innermost feeling for their children, which in my case, they express everyday.
Love of your spouse means loving someone you are married to.Whether husband or wife, you support your spouse with a deep modesty, and you treat them with great respect.
Okay, so I told you the three types of love.But I still haven’t told you what love is.I told you a definition, a heart to heart conversation, but does that tell you much?No.So, I will put it straight.
Love means to care, to protect, to watch over, to pray for, to make sure the loved person is happy.But to tell you the truth, those are all parts of love.Not love itself.
So, I will tell you what I think of love.Love has a meaning, but we will never know.Many philosophers have tried, but all their attempts have failed.Every single one of them!
Love is actually never the same thing.
Your destiny, your future path, what you choose to do, that all determines what love is.Love is never the same, you make up the meaning of love by how you choose to use it.
爱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平常的一个问题, 也是一个让人很难回答的问题。
爱不是一种结合, 或一种关系, 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灵和心灵的交谈。当这种交谈不断发展时, 结合和爱情关系就形成了。因此, 爱能导致结合和爱情关系。
尽管如此, 还是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爱?
爱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它不是随意的, 在爱产生的时候, 你会知道。
有三种类型的爱:糊涂的爱, 家庭的爱, 夫妻的爱。
众所周知, 糊涂的爱是一种不成熟的少年男女之间的爱慕, 基本上属于一见钟情。这种爱可能是将来夫妻之爱的开始。不过, 这种爱通常不重要。
家庭之爱是对你的父母和你的兄弟姐妹的爱。你想要保护他们, 照看他们, 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欢乐。父母内心深处对他们的孩子充满了感情, 就我来说, 这种感情父母每天都会表现出来。
夫妻之爱意味着爱你结婚的人。无论是丈夫或妻子, 你发自内心地支持你的配偶, 给他们以最大的关心和尊重。
不错, 我告诉了你3种类型的爱。然而, 我还没有告诉你爱是什么?我告诉过你一个定义:爱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谈, 但是, 这个定义告诉你爱的全部意义了吗?没有。因此, 我将坦率地谈一谈什么是爱。
爱意味着关心、爱护、照顾和祈祷, 确保你爱的人快乐。但说实在话, 这些都是爱的组成部分, 不是爱的本身。
因此, 我告诉你我对爱的看法是什么。爱具有一种含意, 但是, 我们永远不知道这种含意。许多哲学家试图弄懂它的含意, 但他们的各种尝试全都失败了, 他们每一个人都失败了!
事实上, 爱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事。
【应用文是什么】推荐阅读:
江西应用科技学校是公办学校吗10-12
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方面有什么价值12-16
应用文总结06-08
民间应用文07-03
应用文文体07-04
应用文改错11-16
活动:应用成果实践应用活动10-11
应用文写作考题07-17
应用文标题写作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