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意见(精选11篇)
201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工作部署,学校拟实施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作。现对调整201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与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本次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要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三大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统一,进一步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因材施教,拓宽选择,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本次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达到以下改革目标:
1.夯实基础。立足学生实际,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把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扎实基础、发展后劲和未来潜力。
2.明确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专业特色。
3.加强整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着力解决好课程设置的交叉与知识结构的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宽的选择路径,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强化实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从“三商并举、五能并重” 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把能力培养系统化落到实处。
(三)工作重点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本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拟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2.大力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体化建设。3.切实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力度。4.着力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5.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学校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学科领域、职业指向以及学生面对的就业层次等,在综合考虑、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尤其要认真研究并明确各专业的培养规格,坚持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既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相统一,又彰显专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学校倡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完善“2+2”分流培养的方案、路径与举措,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集中讨论与相互交流相结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切实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实验实践、科研训练等培养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
三、具体要求
(一)主要内容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要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教 学计划进程表、课程结构分析表、必要说明等主要内容。
(二)学分分配
四年制本科各专业总学分一般控制在175学分左右。其中课程教学160学分左右(必修课程118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2学分左右);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活动等15学分左右。
(三)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
按照“通、宽、厚、透”的要求,依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学素养、综合类知识等四大模块分类设置,由教务处统筹,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开设,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
2.职业发展教育类课程
(1)必修课:《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2学分,第二学期、第七学期开设。
(2)选修课:《职业探索与职业化素质》,1学分;《创新思维与素养》,1学分;《KAB创业基础》,2学分;《创新与创业》,1学分;《大学生心理学》,1学分;要求学生修满2学分。
3.公共基础课程
(1)“两课”:保持现有基本框架不变,开设4门,计12学分。(2)大学英语课:继续实施“平台+模块”的教学改革,其中“平台”课程第一、二学期开设,计8学分;“模块”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计4学分。
(3)数学公共基础课:按照不同要求,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计16学分(法、工、文、理类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设置数学课程)。
(4)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行统一目标下的多维度考核,重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应用,计10学分(其中1学分计算机基础模块课程学生需通过“自学+辅导+机试”的方式获得;其他课程各专业与信息工程学院相互协商,取得共识后由信息工程学院负责开设)。
(5)大学语文课:从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沟通能力、写 作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3学分。
(6)体育课: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每学期34学时1学分,计4学分。
4.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经管类专业按照基本维持“2+2”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不变,前两年相对统一,坚持打通培养的原则,设置14门左右,42学分左右;法、工、文、理学类专业参照经管类专业的模式设置,要求在各自学院内基本打通培养。原《学科导论》的相关内容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程中。
(2)专业主干课:按照“主、精、特、复”的要求,设置最能反映专业精髓及特色的课程6—8门,21学分左右,时间可以提前至第四学期起开设。
(3)专业选修课:按照分类选修和任意选修的不同要求分别设置,强调交叉复合,要求修满24学分左右。为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应提供数量充裕的选修课程;为避免选修课程类别过多,跨学科类选修课程暂不单独设置,纳入任意选修课程。
5.实验课程
(1)基础实验纳入正常教学,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
(2)课程实验由各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循序渐进。
(3)综合性实验各专业至少设置1个,2学分;有条件的也可以设置1个学生选修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进行网上实验。
6.实践性教学环节
(1)认知性实践:第三学期前暑期设置,1学分。(2)文献综述:1学分。(3)毕业实习:2学分。
(4)毕业论文(设计):3学分。7.第二课堂活动
按照“三商并举”、“五能并重”的要求,设置社会实践、社会工作 与社团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参加讲座、读书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7个模块,要求学生修满6学分。
8.创新学分
各专业总学分是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或毕业资格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多修学分,特别是鼓励通过各类创新活动获取学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有关说明
1.工商管理(环境商务,中加合作)专业和会计学(中英合作)专业的培养计划应按照加拿大和英国合作学校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重点是确保英语教学有的放矢,满足需要。
2.相关专业要为“专转本”学生专门设置第五至第八学期的课程,基本要求是夯实基础,加强专业,注重训练,适当降低毕业论文要求。
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流培养的方案及实施细则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具备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组织实施
(一)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安排,教务处提出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二)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作为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各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工作;在本院领导下,统一认识,集思广益,讨论研究,充分论证,必要时应组织校外专家咨询审核。
(三)各学院负责指导本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并加强与相关学院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整理、汇编工作;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附件:
1.南京财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指示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原则, 按照我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性质、办学功能和办学实际, 本着“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 切实发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按照学科专业的不同类型、本专科教育的不同层次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 进行总体规划、多向分流、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我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对于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 努力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 兼办专科教育, 根据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其类型主要为:一是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等第一线需要, 专业特点突出, 技术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 知识宽厚, 专业素养较高, 具有较强科研发展潜力的基础型人才;三是培养学科交叉, 知识综合, 适应面较广, 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对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本、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区别, 我院人才培养的层次主要有两个: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主要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具有创新潜力的专业人才;专科教育所培养的主要是熟练掌握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从以上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和我院的办学实际, 学校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指示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原则, 对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 并设计相应的培养规格及培养途径。
三、各类型、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的统一体。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思想与观念, 是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现根据我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确立如下人才培养的规格:
(一) 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
1、应用型人才:应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的专门训练, 具有实际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管理等具体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需要。
2、基础型人才:应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 知识面广博, 专业知识深厚;受到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 具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适应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具有从事专门理论研究和专业教学的基本素质。
3、复合型人才:应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多方面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具有能够根据岗位工作的不同要求调整自我的能力。
(二) 本、专科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
1、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本科教育要注重通过通识教育的方式, 为学生搭建具有不同科类知识基础的可塑性知识平台, 强调遵循“厚基础, 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多方面的适应性;在专业培养上, 要强调通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深入的专业理论素养、宽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在能力培养上, 要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能够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训练, 培养学生较强的科学研究、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2、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专科教育要注重通过定向教育的方式, 为学生搭建专业方向明确和应用特点突出的知识结构, 强调遵循“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原则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特色性、急需性和实际的应用性;在知识构建上以“够用”和“实用”为限,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操作规范的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和严格的技术规范为基础, 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
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工作要求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础。各专业要根据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思路与培养规格, 认真研究自身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特点, 在此基础上制定好相应的培养方案, 并根据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要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做好新一轮的课程建设规划, 调整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结构, 搭建学科平台, 实施培养方案;要加强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 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 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 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要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各专业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 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探索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加强实习实训环节, 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 拓展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渠道, 逐步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要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内容和方法, 突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创造条件增设开放性实验和模拟科研等实验, 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科研作风的作用;要切实加强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科学研究、第二课堂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制定新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能否落实的关键。各专业要按照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要求, 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改善教师能力结构为重点,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力度;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研究性教学, 提升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制订对导师的选聘、职责、管理、考核等有关条例, 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和个性化的服务。
4、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
教学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目标的必要条件。为保障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的顺利实施, 教务处要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规范化各项规章制度;要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使教学管理从以往经验型、粗放型的管理转变为研究型、精细型的管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知识结构, 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技术与手段,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管理要求,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总体要求, 做好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
总之,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是我院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 是关系到我院在未来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能否进一步开拓、创新、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落实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任务, 各教学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的精神, 进一步明确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切实制定好具体的培养方案及落实培养方案的实施措施, 同时根据本实施意见做出自己的工作计划并认真加以贯彻执行。
摘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 为使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的强调拓宽专业基础学科的范围和基础教学的内涵, 同时体现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本文从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思路、规格及工作要求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进一步强调培养方案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优化
参考文献
[1]林琨智、庄志军:《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7 (6) , 26-28。
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
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成有关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七大改革举措
此轮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这是义务教育体现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要多措并举,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等等,综合有效治理一些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
二是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适应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注册入学。
三是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四是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
五是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六是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主要举措包括:探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重点考查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对职业型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考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团队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使选拔更加重视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创新潜质。
七是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重点举措包括:拓宽社会成员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渠道。为各行各业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业绩的在职人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
高考制度改革
在社会高度关注的高考改革方面,方案提出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推进综合改革,目标是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
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根据这些改革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将有利于消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减轻学生应试压力,扭转“考什么学什么”、分分计较等应试教育倾向,促进千百万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各类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为确保高考改革的公平公正,方案提出改革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国家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地区采取支持性政策,扩大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对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采取倾斜性政策,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完善配套政策。清理并严格规范各类加分政策。建立个人、学校考试评价诚信档案体系,加大对诚信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全面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改革组织实施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组织实施方面,方案提出要加强宏观指导。国家层面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制定总体方案。二是针对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等不同教育领域的改革任务,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出台配套政策。三是指导和推动改革试点。
在时间把握上,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方案要求,各省(区、市)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落实国家总体方案和相关实施意见,最迟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要按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加强具体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审慎操作,做好试点工作,逐步推开。
方案提出,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要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确保改革过程平稳有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文件,是有关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我校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现对修订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意见:培养方案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培养方法、学位论文。培养方案必须科学、规范,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检查。
一、培养目标
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术或专门技术上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创新性研究成果。4.能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专业文章。5.在身体方面要求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博士生的培养年限原则上为4年。特殊情况博士生经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原则上最长不超过6年。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
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设置以国家最新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为依据,其专业属于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属于三级学科。研究方向的调整和设置,要注意突出本学科已有的特色和优势,力求体现前瞻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鼓励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以促进学科专业间的合作、交叉与渗透,特别是促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四、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用导师负责制。提倡建立以导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鼓励、支持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博士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根据科研课题和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习必要的学位课程,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生的课程实行学分制,至少应取得18学分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课程结构和学分分配如下:
(一)必修课程 1.公共学位课:5学分(1)政治理论课 2学分(2)第一外国语 3学分 2.专业学位课: 6学分
专业学位课按学科、专业统一开设,一般开设2门,每门3学分。
(二)选修课程(含研究方向课):3~4学分 每门1~3学分。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选课。
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程的学分计算一般为18~20个学时计1学分。
(三)开题报告:2学分
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总结提炼出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学位论文的构思、框架、目标、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向考核小组汇报。考核通过,可获得2学分。
(四)学术讲座:2学分
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学术讲座8次以上并在本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演讲至少2次,符合规定记2个学分。
六、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和开卷、闭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主要有课堂考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课堂笔试与课程论文结合、课堂笔试与科研报告结合等多种形式。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七、科研训练与能力训练
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博士研究生应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本人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等科研活动,掌握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术水平。提倡和鼓励在校博士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和研究生创新基金,激励博士研究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次数的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8次以上,并在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演讲至少2次),达到要求记2个学分。在学期间的论文要求可参照《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在学期间产出学术成果暂行规定》,达到要求后方能提出学位申请。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更高的科研训练和成果要求。
八、博士生中期考核和开题
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工作一般在第二学期结束前的一个月内进行,中期考核主要从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查和评价。三项考查都合格者,通过中期考核;凡有一项不合格者,终止学习。博士生中期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开题。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不同学科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1)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4)课题的创新性;
(5)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6)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开题报告通过后可获得2学分。
九、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各培养单位应参照上述要求,结合本单位特点,制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培养方案制订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培养计划一般应在博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制订完毕,经导师和所在院系领导审核通过,报研究生部备案后实施。
十、学位论文
质量评价方案(讨论稿)》反馈意见
1、湾里中学由于特殊地理环境,离县城较近,每年六年级优生大量流失。我校人数较少,基础差的学生人数又多。加上学生流动较大,学校无法控制(其实学校已做了大量工作)如果说按这种计算方法,尤其是九年级,可能影响很大。恳请在算教学质量时权衡考虑。
2、城填与农村学校基础有很大差距,教学设备跟不上,以同一标准来评价各校的教学质量,我们觉得有点不妥。
3、我校教师年龄老年化,年青的老师极少,对县里举行的一些教研活动比赛活动无心参加,更别谈获奖情况。
4、加强对教师课题申报、立项、结题的培训。
湾里中学
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和节水灌溉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建立高效节水现代管理综合示范区,对缓解该区域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尽快实施该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现状分析评价
基本同意《xxxxxxx实施方案》现状分析评价成果。
1、补充完善现状节水灌溉的节水效果、运行管理经验等内容。
2、进一步核实现状供用水量、灌溉面积及不同类型高效节水措施的灌溉定额等内容。
3、进一步分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复核相关数据。
三、关于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一)原则同意《xxxxxx实施方案》水资源量及其可利用量分析成果。
1、补充细化项目区水资源量评价成果,水资源评价成果应与流域委和xxx省水资源评价成果相衔接,结合近年来相关统计资料,分析项目区水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一步复核项目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成果,重点论证地下水可开采量成果。
2、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及周边有关地区的灌溉试验资料,进一步分析定额合理性。合理确定不同灌溉模式下的灌溉制度和灌溉定
额,并对项目区灌溉需水量进行复核。
3、补充基准年水资源供需分析成果,可根据近期供水工程工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基准年项目区可供水量、缺水量及地下水超采量等进行分析评价。
四、关于项目布局与发展规模
(一)原则同意《xxxxxx实施方案》项目范围及布局。
1、结合可供水水量分析成果及地下水超采区分布,进一步完善项目布局论证。
(二)原则同意《xxxxx实施方案》提出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发展规模。可结合不同的种植结构、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等进行方案比选方式进行发展规模论证。
五、关于建设目标与任务
基本同意《实施方案》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及建设目标与任务。
1、应分层次阐明建设目标及实现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等。
为进一步加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 11 月16 日, 重庆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重庆市女性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确定了重庆市女性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工作措施以及组织实施, 明确指出了在2020 年以前, 确保区县以上四大班子中分别有1名以上女干部等要求。
《意见》中所指的女性人才包括女性党政人才、女性经营管理人才、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女性技能人才、女性农村实用人才、女性社会工作人才等六类人群。
《意见》重点针对6 支女性人才队伍建设的不同情况, 细化了到2020 年以前要达到的目标, 确保区县以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 分别有1 名以上女干部, 力争在市党代表候选人中女性比例不低于妇女党员占全市党员总数的比例, 市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推荐人中女性比例达到25%以上, 力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层中女性比例达到25%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女性的比例达到35%以上。
入选理由 明确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体现出“分类导向”、“实践导向”两个重要改革导向,在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质量监督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等方面规定一系列配套制度,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改革招生制度。坚持招生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完善培养方案。培养单位应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并定期修订。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推进与职业资格衔接。对具备条件的专业学位类别或培养单位,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和实践考核与特定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容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效衔接,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效衔接。充分调动研究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着力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单位应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单位应完善校内质量监督机制,建立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质量保障制度。鼓励开展联合培养。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支持开展改革试点。支持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结合行(企)业和区域人才需求,开展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树立专业学位特色品牌。
方案:
调查表明:消费者在到达终端前就计划好购买何种产品的仅占30%,而70%的消费者是在销售终端决定购买何种产品以及购买的数量;而且,在已有购买计划的消费者中,又有13.4%会因某种因素的变化更改原来的购买计划。因此,作为致力于终端促销的企业,不仅要注重对终端的建设与维护,更要经常性地进行市场工作。
同时还要负责对终端运作情况的检查,包括硬终端与软终端检查。硬终端检查主要指产品检查与宣传品检查。软终端检查包括观察、员工导向测试、产品知识测试、宣传资料检查、卖场促销员随机询问等。
信息收集:
收集主要竞争对手或者一些大型商业在当地所覆盖终端的信息;了解同类产品特点及其竞争优势,了解最畅销同类产品的畅销原因;了解自身产品的覆盖能力及终端的销售数据,了解行业人士对终端的评价和口碑,了解行业内的相关统计资料,对终端的实地了解,包括面积、促销员人数、地理位置、人流量估计、周围社区状况及消费水平等。
员工培训:
一般一个企业都有多个产品,并且不断地有新产品推向市场,而促销员很难同时接受企业产品知识的培训,同时由于促销员岗位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这就需要经常性地开展特别的指导,帮助促销员更好地推广产品。
1、对市场信息的反馈。
2、对市场客户的维护。
3、对市场现状的管理和维护。
4、对相关人员的督促和管理。
5、对企业制度、政策的传达、执行、监督。
6、对市场应对方案的制定、执行、监督。
促销活动前分析准备:
1、根据促销活动级别确认促销员数额即刻开始招聘工作,并与促销活动前4天落实名单进行促销活动前促销员培训,促销活动前2天全部到位。
2、促销活动办公用品准备,促销活动前1天确认是否到位。
3、促销活动营运表格、规章制度等准备。
前期筹备工作:
一、硬件设施准备。
1、促销活动所需POP、物料确定。
2、配件确定是否到齐。
3、促销活动日常营运办公用品准备。
二、软件设施准备。
1、人员招聘。
2、促销活动策划。
3、促销活动日常营运表格准备。
4、货品准备。
5、准备人员培训课程资料。
6、促销活动财务备用金准备。
后期工作:
1、促销活动人员到位。
2、货物核对。
3、货品摆处。
促销活动当天。
1、要卖场所有促销人员清楚当日生意目标,并鼓舞士气。
2、清楚当天推广服务的注意事项。
3、清楚当天细节跟进工作事项。
4、清楚当天货品熟悉程度和跟进事项。
营业后期工作。
1、根据当日业绩效应与市场反应情况做评估,并及反应提出调整新的解决措施方法回公司。
2、卖场运作的规范。
3、卖场促销员具体分工及综合提升。
店铺分析管理:
卖场是公司建立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有利场所,是直接的利润与信息的来源,是与消费者沟通的平台,也是员工培训的基地。通过先进的商店管理技术和技巧创造最大销售,并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卖场促销人员:
1、明确卖场促销活动管理责任及考核标准,制定有关约束措施。
2、由于卖场促销活动形象,而且需要不断跟进,加之以后促销活动日益增多,很易使员工在压力下厌倦和懈怠。因此,始终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3、不管是销售观念还是销售技巧,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促销活动人员,能否出色地完成公司的促销计划和日常销售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们如何将公司的基本方法和创造性的销售技巧用于销售,不但需要员工对客户的不断研究,深入讨论,还有公司管理层的市场观察、调查,才会有针对性地销售。
4、卖场促销员工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渗透能力,做到既要达到生意目标,又要让客户满意我们的服务水平、还有售后服务的水平、质量保证水平。员工须知:(1)敬业爱岗,作为公司一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2)始终保持健康有活力,真诚热情、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3)谦虚友善,友爱互助,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4)以客为先,以客为为尊,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5)维护公司形象,不做有损于公司的形象。
卖场促销活动货品:
1、关注卖场的销售情况、公司的库存情况。分析出各类别货品的销存结构的合理性,从类别上进行分析,分析每类货品占整个销售的比例,从而观察目前市场动态,分析出畅销款、重点推介款,为公司下一期的促销活动的销售情况进行数量和金额的反映。并结合下一期所影响销售的各种因素(例:市场前景、新老客户带来的数量、天气因素、促销售活动、产品结构变化、销售历史数据),在现有货品库存的基础上协助进行货品推广。
2、(1)从整体业绩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促销活动上升和下降的原因,进而工作作出指导。
(2)从销售类别上进行分析,对库存货源进行建议。
卖场促销活动运作:
1、员工出勤、仪容、仪表、卖场卫生。
2、检查货品是否完好、整理货品、货架。
3、检查卖场设施,如有损坏及时反映公司并快速处理。
4、备好当日所需各类票据。如:小票、收据等。
5、预备所须零钱。
6、了解产品及其价格。
7、协助顾客做好服务,接受顾客的建议。
8、注意顾客的行为,有礼貌地制止顾客的不良行为。
为扎实做好我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的工作,按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制定本环节工作方案。
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是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环节,从8月下旬开始,9月下旬结束。重点是搞好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师生群众意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实施:
一、动员部署
(一)召开动员会
1、时间:9月4日
2、任务:学xxx省委和学校党委相关文件以及领导讲话精神,进行动员部署。
3、议程:(1)党总支负责人做动员讲话;(2)校领导讲话;(3)对中层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开展民主评议
4、参加人员:校领导(应海宁)、学校第二督导组人员(赵勇、陈晓梅、李贵炎)、我院范围的全体党员(含学生党员)、各教研室(部门)负责人、民主党派人士代表。
(二)个别谈话(责任单位:学校督导组)
1、时间:9月4日动员会后
2、谈话范围:中层干部、党总支(直属支部)委员,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代表、内设科室负责人代表、学生代表。
二、学习教育
(一)学习层次
1、党总支委员会专题学习
2、各支部组织党员专题学习
(二)学习内容
1、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和省委对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
2、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学习《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三本学习材料。
3、学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材料,以及开展教风、学风、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有关文件。
4、共产党员网、群众路线网(中央实践办主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办)、学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网等各网站的相关资料。
5、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等方面的相关资料。
(三)学习形式
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利用每周三下午学习时间,认真组织集中学习活动,按照“四落实”要求,做好学习记录。
各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可以通过自学、支部集中学、以总支为单位集中听取报告、学习体会交流等。
党总支至少召开1次中心组学习会,各党支部至少召开1次专题学习会,基层党组织至少举办1次党员学习交流会。
三、开展讨论
(一)教师
联系学习吴仁宝、教育系统模范人物等重大典型,结合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开展“三项讨论”。学校领导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一次本人所在党支部的学习讨论活动。
(1)围绕“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展讨论,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切实转变教风、学风、作风,提振服务学校科学发展的精气神;
(2)围绕“‘四查四治’、建设‘三宽四有’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开展讨论,进一步分析梳理单位部门和党员干部自身“四风”问题具体表现,对照整改落实;
(3)围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开展讨论,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和履责意识,提高服务师生、服务发展的能力。
(二)学生
开展学生干部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学生党员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讨论。
四、征求意见
围绕反对“四风”,开展“四问”活动(问作风方面的差距、问师生群众的诉求、问为民服务的举措、问加快发展的良策),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为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及时梳理汇总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并上报督导组。
(一)征求意见范围
1、全体教师(党政领导与教师谈心“全覆盖”)
2、学生代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家庭困难学生、违纪学生)
3、校友代表
(二)征求意见形式
1、召开座谈会
2、设置专线电话
3、问卷调查
4、设置网上信箱
5、基层调研(教研室、宿舍、班级)
6、接待来访
7、学生代表提案
(三)征求意见安排
部 门
主持人
正高职称教师、教务办(2)、通信技术教研室(5)、网络技术教研室(5)、基础教研室(1)、技能鉴定教研室(1)
吴兆明
正高职称教师、院办(3)、动漫教研室(4)、实训中心(8)、学生代表、校友代表
张守磊
学工办(4)、电子技术教研室(6)、软件教研室(8)、
张 鸰
五、工作小结
现阶段教学方法评价
现阶段该课程根据现有的教学素材, 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1. 采用全程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教学和动画演示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时的难点, 以便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3.课后作业为读书笔记或小论文。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1. 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课。
安排学生在施工现场亲身体验, 按照要求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调查和观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适当布置一些要与实际相结合的作业,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内容完成作业, 结合部分案例, 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也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2. 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将该课程设置为立体化教学模式, 以《土木工程概论》教材和课堂教学为基础, 结合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 以实践参观和网络QQ群课后答疑为辅助, 在课堂内外和网络上下建立师生的交流平台。
3.改变传统授课形式。将本课程的授课形式设置为讲座形式, 讲座后该课程负责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练习。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上具有前瞻性, 明确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方向, 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的前沿问题, 让学生具有一种行业使命感,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建筑材料向高强高性能方向发展。混凝土是现代工程结构的主要结构材料, 我国每年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居世界前列。可以预见钢筋混凝土仍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种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物质是基础, 材料是发展, 必将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实验技术以至维护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建筑结构逐渐趋于“绿色环保工程”。
对同样规模的建筑物, 采用钢结构方案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石结构方案在有害气体和有害物排放量方面, 相差较大, 钢结构建造过程中有害物的排放量只相当于混凝土结构或砖石结构的50%-75%。在很多发达国家, 特别是国际大都市中, 新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大都采用钢结构, 他们已经把钢结构看作“绿色环保工程”来发展和应用。
3. 现代化建筑的新趋势——智能建筑物。
在现代建筑物内综合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4C (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现代图形显示技术CRT) 技术, 建立一个由计算机系统管理的一元化集成系统, 即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其智能建筑物管理系统应涵盖和体现三方面的管理内容和服务功能: (1) 确保大厦内人身和财产的高度安全, 以及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 (2) 提供舒适的小气候环境空间, 并相应的节省能源和人事成本; (3) 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提供方便快捷以及多样化的通信方式。
4.信息化施工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施工技术是当代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核心, 在业务范围方面涵盖了建筑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三方面的信息化任务, 在应用技术上包括三个领域: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应用;施工经营管理的应用;施工涉及到的专业技术的应用。
课程改革后教学方法的特点
1.针对性及概括性强。该课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 并很好地覆盖及归纳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各学科知识。
2.知识面广、内容全面。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分别讲授不同的章节, 反映课程的最新发展, 全面介绍学科前沿信息, 做到教学资源齐全、新颖、先进。
3.资源共享性。通过立体化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
4. 自学及协作性。
教学设计思路紧紧扣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设置了许多自学思考题及讨论题, 帮助及引导学生课外自学的同时相互讨论, 创设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5. 注重交互性。
通过课内外、网络等手段, 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互, 通过课后的网络交流平台和网络通信, 使师生交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加强了对学业的分类指导。
6. 注重开放性, 为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更换提供方便。
以不断扩充着的素材库为基础, 以教师的个性化为立足, 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让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方便地进行体系和内容的增减整合。
7. 教学手段的可操作性及先进性。
教材适应各种教学方式, 有经典的文字版、多媒体教学、上网学习的网络版等等, 使学生有多样性选择。《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既有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工程实例、工程录像、幻灯片、图片等系统地讲授的理论, 也有课程负责教师在讲座后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辅导, 还有全方位支持学生自学、使学生多视角地了解土木工程的概况的案例教学和网络QQ群答疑的第二课堂。
小结
应用型教育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培养能够适应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这是应用型教育的成功标准。目前, 《土木工程概论》在以应用型教育为前提的背景下, 采取多种教学改革措施, 力争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摘要:文章阐述了土木工程概论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特征, 分析总结了现有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了该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立体化教学,讲座式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智令, 李天佑, 白茂瑞.《土木工程概论》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4.
[2]刘光忱.《土木建筑工程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推荐阅读:
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06-17
6号人才培养指导意见09-18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方案06-23
士官人才培养方案06-30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10-30
旅游人才培养方案11-09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05-25
人才选拔培养方案10-21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07-26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总结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