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学论文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地理教学论文(共8篇)

高三地理教学论文 篇1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2016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供广大教师参考!

回顾高三的复习工作,反思得与失,总体收获是多研究、多思考、精选题,狠抓课堂教学。高三化学教学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期初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找出它们在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以及一系列有层次的题目,在编制教学案一体化讲义时将将每个考点依次落实。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我们将考试大纲做了对比,找出增删的内容,题型示例的变化,并与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明确每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难度要求。

研究教材、考纲、高考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期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复习的目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9-10月份的主要解决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存在的问题; 11-12月份我们将重点

放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中,因为这些内容学生最难掌握,在这个时间段加强训练,为期末考试就做好了准备;1-2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有机及实验基础;3月-4月的训练目标是I卷的整体提高和无机推断、常规计算及技巧。5月份的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同时查漏补缺。

复习计划中不仅有每一节上课内容,还包括每周5次作业内容,每周强化训练内容,选择题专项内容等,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每次的练习中都分必做题与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目前的复习资料不仅多而且杂,偏题、难题、怪题很容易挫伤考生的积极性,好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并能加强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引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故教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须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在复习选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地选择,并根据考试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适的训练试题。

选编习题要以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一个题型要联系、消化一项基本内容,题型多样化,层次要分明。

一般从以下六方面选题:①多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少选老资料中的难题。②控制训练难度,以中档题训练为主。③注意练习题的能力层次要求,按不同能力层次设计不同练习题,可分层次进行训练和辅导。④多选实验创新设计题,尤其是课本内典型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强化实验能力训练。⑤适当增加化学计算题训练,注重守恒法计算技巧⑥多设置情景,将易错题改编,或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将顺向思维题改为逆向思维题。

如有关浓硫酸的稀释的考查可改为如何观察Cu与浓硫酸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复习钠的化合物时设置以下讨论

题A、如何测定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中Na2O2的质量分数?B、如何以NaOH溶液和CO2气体制备Na2CO3?C、纯碱中含少量NaCl杂质,请设计三种不同实验方案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D、实验室有一瓶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盐,现只提供盐酸和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如何判断这瓶盐是碳酸氢钠结晶,而不是碳酸氢铵或氯化钠结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将相关的知识点一一呈现。

高三地理教学论文 篇2

一、制订科学的检测计划

检测教学计划是指导检测教学的战略思想。制订计划要尽可能做到统筹安排, 兼顾全局, 切实可行。因为它涉及学科教学时间、各学科之间以及学生学习计划制订等问题。某学科检测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三各学科的教学, 影响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体效能。同时, 检测计划的制订要科学, 既要考虑教材内容的因素, 更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遗忘规律、心理特征等因素, 绝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武断制订检测教学计划, 或者无计划随意性, 想练就练, 想考就考, 教学的主体毕竟是学生。我认为平均一个月有两次检测, 平均每两周有一次检测, 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遗忘、心理规律。第一学期安排12次检测, 考试时间与试卷分析时间比一般为1∶2, 共用时32课时。这样, 才有充足时间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解决在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第二学期安排8次检测, 计划用时22~24课时 (市统一考试不计算在内) , 检测时间与试卷分析时间比一般是1∶2或1∶3。这样把我们的检测教学计划纳入学生的学习计划之中, 学生比较满意, 并且自觉执行。这样做实际上让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增多了。

二、精选检测题材

检测题目的质量直接影响检测效果, 作为科任教师编选检测题目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编制的思路与操作程序是: (1) 选择情境。我们可以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为指向, 如朝鲜半岛、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泛北部湾、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为情境。 (2) 创建三维框架。研读最近三年文综能力测试题, 其命题基本是按照三维框架设计的。如编制学科内综合题, 现象与时空组合, 可以编写以因考果、以果考因的试题, 譬如土地荒漠化、地质灾害、温室效应等问题。如果编制跨学科综合题, 以地理问题为切入点, 用政治学常识解释社会现象;从历史观点分析、评价现象;以历史问题为切入点, 用地理知识说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 或用政治学常识作出评价。 (3) 寻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自然是以人类发展生存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社会现象、地理学研究成果、建设成就、基本国情等为核心问题。如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和石化、湿地破坏、臭氧层破坏、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经济全球化等问题。 (4) 控制难度。检测试卷难度大小, 要因目标要求而异, 因考试形式而异。第一学期检测目标的要求是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等“三基”为主, 因而难度控制在接近于水平考试。而第二学期检测目标的要求是, 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 以及综合学习思维能力, 所以试题难度较大, 尽量接近高考的难度要求。就考试形式来说, 不同的检测形式其目标要求也不同, 自测侧重于对学科知识的反思, 利用自测工具反馈知识、整合知识、消化知识, 重在总体把握学科知识网络, 训练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和多端思维等地理思维方式, 以此调整重复机械做题的不良学习行为,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因而难度稍小;考试则不同, 主要侧重于审题、解题、表达等环节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和应试心态, 借以调整和提高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从而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因而难度稍高。

三、检测卷的分析教学

从学生答题反思高三地理教学 篇3

(1)高考的现实。近两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总体难度有所下调,大家普遍感觉平易常规,但考生的成绩没有预期中理想,大部分考生文科综合得分徘徊在一百六七十分。

(2)学生的困惑。知识繁杂而凌乱;记住了但用不上、不会用;教材已经背得很熟,分数却上不去;理解了,但记不住;懂,但说不清楚;一看就会,一写就错;看了答案就懂;不知道位置,知道了,就能做……

(3)教师的无奈。因为用心,地理教师伤得不轻;因为良心,高考复习面面俱到;因为担心,地理知识拓宽挖深……其结果高耗低效,身心俱疲!

二、症结分析——发现关键

1.学生答题中暴露的问题

★基础知识不扎实

(1)概念原理不清。如未掌握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类型概念,导致地形类型判断错误;混淆水文、水系概念,答题无法正确区分。原理规律理解不到位,思考问题不深入。对于基本原理理解停留于表层,浅尝辄止;对重要规律不能进一步挖掘其内涵,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等。

(2)知识结构残缺。死记硬背知识碎片,缺乏知识间的联系与逻辑关系,导致答案要点不全,扣点不准,如对区位因素的分析执着一点不顾全局;对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前后颠倒、逻辑混乱。

★审题过程不细致

不能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答非所问;忽视设问中的限定词,曲解题意,思路大相径庭;区域定位不准确,不知“哪里”,也就无从分析“特征、原因”。

★信息提取不全面

重图轻文,对文字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视而不见;不能充分挖掘图表中的隐形信息;不能根据设问整合信息确定答题思路。更有甚者,不少学生对图表中的显性信息也未能提取出来。

★图表技能不熟练

(1)图文转换能力欠缺。面对新图表读不出、说不明、理不清,不能建立图表信息与问题间的联系。如统计图表的分析,不能正确运用数据,尤其是需要作数据处理的图表更不知从何入手。

(2)空间思维能力薄弱。不能建立起空间概念,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定位能力不足,借助于空间想象进行推理判定的能力薄弱。

★迁移变通能力差

(1)概念原理印象模糊。概念、原理、规律背诵不少,面对实际问题不知如何运用。不善于联系所学原理、规律进行科学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2)难以整合原有知识。如2012年山东卷26题(2)分析辽河流域“西沙”的自然原因,很多考生没有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而导致遗漏要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常学习中还未建立起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3)解题思路不知变通。面对开放型问题,思路狭窄,不会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不能围绕核心问题搭建分析思考的有效路径,重组知识构建解答模型。

(4)答案错位泛化显著。套用模板现象普遍、泛泛而谈、万能式的通用答案,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思维模型进行取舍与变通。

★规范技巧不到位

(1)不能准确使用术语。表述模糊,似是而非,关键词错别字多。

(2)答案要点堆砌。无逻辑关系,甚至前后矛盾;缺乏全面、辩证分析,缺乏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3)答案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条理和层次不明确;答题时绕圈子,踩不到点上。

(4)书写不规范。潦草杂乱、不规范修改、不分要点层次、一句话到底;字体过大或过小,间距不合理;漏答、错位。

2.复习备考误区的诊断

★定位不准

(1)面面俱到,贪多求全。高考命题突出主干,复习教学面面俱到,要求内容繁多,学生花费时间多,学生学习负担重。

(2)“好高骛远”,过多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繁难部分过多,拓展加深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3)学情不清,效率低下。教学内容的选择不顾及学生已有情况,自主学习或课前检测的结果不加利用,教师教学辛苦,学生并不领情。

(4)急功近利,适得其反。想在短期内迅速将学生能力提高到想象的高度,用难度、综合度很高的题目狂轰滥炸并陷入“热点问题”陷阱。

★方法不适

(1)教学因循守旧。以“灌、背、默”等形式让学生生吞活剥地复制教材;以一本复习资料为蓝本,师生一起进行“同化”;以“满堂练”形式提升学生考试能力。

(2)教师讲得过多。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条件较差,舍不得时间,形式大于内容;模式化教学使学生思维形成定势,发散思维被抑制,合理答案被排斥,尤其对尖子生杀伤力很大。

(3)偏重记忆知识。教学上对同一类问题缺少归纳总结,课堂讲解缺乏知识的前引后连,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碎片,割裂知识联系与体系。

(4)缺乏答题指导。如综合题答题逻辑关系的训练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即设问与基础知识、材料信息及答案要点间的联系。

★训练不当

例题选择的目的性不明确,示范效应差;练习题选择指向性不清,以量取胜;题量太大,学生疲于应对,思考时间少;题目选择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单一知识点题型单一,重复练习。

★落实不力

忽视基础知识落实情况,动口背得多、动手写得少,导致问题“理解了,但记不住”,“一看就会,一写就错”。限时训练批阅、讲评不及时,诊断补偿不到位;平时训练或检测对学生卷面要求不高,对学生答题存在问题整改力度不够。

三、策略调整——减负增效

1.大胆取舍突出重点

地理考试范围广及面面俱到的复习,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知识点都难以落实。与其“求全” 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对于核心主干知识,要紧抓关键不放,如从局域的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到大尺度的季风环流、沃克环流,乃至全球行星风系,形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关键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何谓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反映地理学科本质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符合地理学科价值取向的知识即主干知识,如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可再生性的核心概念、基本技能、原理规律;以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知识;对生活和终生发展有用的、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等。

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让学生把握地理要素间的相关性,并会推导知识间关系,构建知识结构概念图,体现认知逻辑。有意识地将教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由线成网”,形成知识的网络化,加强因果推导,展示逻辑思维过程,将知识不断引申,使学生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原有知识主干,在回忆中查漏补缺、强化主干。

2.牢固掌握思维方法

以区域为载体的人地相关分析(自然、人文现象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区域综合分析(以经纬网和等值线为载体的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思维(位置变化及其联系、空间分布的成因联系)是地理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1)依托区域地图。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叠置分析,提高以地形、气候、河流为对象的信息获取与解读、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训练。如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河流、植被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注重案例拓展。以区域实证性、应用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提高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地理问题”为主题的论证探讨和由此及彼的迁移运用能力。针对所选区域挖掘区域发展中的现实地理问题,依图设题提出选择和回答的相应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论述和说明区域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因地(时)制宜、可持续发展。对于同一主题,可采用区域替代方式让学生学会迁移变通。

(3)落实读图分析。通过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图表转换的方式,变换思维角度,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增强对高考试题变异图形以及新材料、新情景的适应能力。通过读图思考设问,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特征、论证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地理图表的信息呈现特点,学会准确、全面地从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综合的地理信息。

3.培养良好解题习惯

加强对学生从“想”到“说”、从“说”到“写”转化过程的有效训练,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关键词”的应用,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1)倡导解题前五问。命题意图是什么(关注考点、能力、立意)?通过什么情景素材考查(关注呈现形式)?设问角度如何(关注答题切入点)?解题思路如何(关注解题思维过程)?怎样正确科学地解答或表述(关注答题规范性)?

(2)形成良好答题习惯。建立必要答题模板,可鼓励“别出心裁”弥补“模板”可能带来的缺陷,答对答全;指导学生在设问答案间建立必要联系,对答案要点来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指导学生在设问与材料信息间建立必要联系,培养提取信息能力;严格要求,严谨规范,培养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问题能力。

(3)组织答案主次分明。有主次结合问题,联系相关知识,先主后次将答案要点一一作答;答题时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分知识层次,避免大小概念、原理混杂;用术语回答问题,表述科学规范完整,回答问题叙述清楚,有因有果,前因后果,对应准确。▲

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让学生把握地理要素间的相关性,并会推导知识间关系,构建知识结构概念图,体现认知逻辑。有意识地将教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由线成网”,形成知识的网络化,加强因果推导,展示逻辑思维过程,将知识不断引申,使学生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原有知识主干,在回忆中查漏补缺、强化主干。

2.牢固掌握思维方法

以区域为载体的人地相关分析(自然、人文现象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区域综合分析(以经纬网和等值线为载体的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思维(位置变化及其联系、空间分布的成因联系)是地理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1)依托区域地图。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叠置分析,提高以地形、气候、河流为对象的信息获取与解读、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训练。如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河流、植被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注重案例拓展。以区域实证性、应用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提高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地理问题”为主题的论证探讨和由此及彼的迁移运用能力。针对所选区域挖掘区域发展中的现实地理问题,依图设题提出选择和回答的相应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论述和说明区域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因地(时)制宜、可持续发展。对于同一主题,可采用区域替代方式让学生学会迁移变通。

(3)落实读图分析。通过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图表转换的方式,变换思维角度,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增强对高考试题变异图形以及新材料、新情景的适应能力。通过读图思考设问,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特征、论证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地理图表的信息呈现特点,学会准确、全面地从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综合的地理信息。

3.培养良好解题习惯

加强对学生从“想”到“说”、从“说”到“写”转化过程的有效训练,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关键词”的应用,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1)倡导解题前五问。命题意图是什么(关注考点、能力、立意)?通过什么情景素材考查(关注呈现形式)?设问角度如何(关注答题切入点)?解题思路如何(关注解题思维过程)?怎样正确科学地解答或表述(关注答题规范性)?

(2)形成良好答题习惯。建立必要答题模板,可鼓励“别出心裁”弥补“模板”可能带来的缺陷,答对答全;指导学生在设问答案间建立必要联系,对答案要点来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指导学生在设问与材料信息间建立必要联系,培养提取信息能力;严格要求,严谨规范,培养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问题能力。

(3)组织答案主次分明。有主次结合问题,联系相关知识,先主后次将答案要点一一作答;答题时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分知识层次,避免大小概念、原理混杂;用术语回答问题,表述科学规范完整,回答问题叙述清楚,有因有果,前因后果,对应准确。▲

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让学生把握地理要素间的相关性,并会推导知识间关系,构建知识结构概念图,体现认知逻辑。有意识地将教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由线成网”,形成知识的网络化,加强因果推导,展示逻辑思维过程,将知识不断引申,使学生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原有知识主干,在回忆中查漏补缺、强化主干。

2.牢固掌握思维方法

以区域为载体的人地相关分析(自然、人文现象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区域综合分析(以经纬网和等值线为载体的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思维(位置变化及其联系、空间分布的成因联系)是地理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1)依托区域地图。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叠置分析,提高以地形、气候、河流为对象的信息获取与解读、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训练。如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河流、植被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注重案例拓展。以区域实证性、应用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提高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地理问题”为主题的论证探讨和由此及彼的迁移运用能力。针对所选区域挖掘区域发展中的现实地理问题,依图设题提出选择和回答的相应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论述和说明区域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因地(时)制宜、可持续发展。对于同一主题,可采用区域替代方式让学生学会迁移变通。

(3)落实读图分析。通过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图表转换的方式,变换思维角度,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增强对高考试题变异图形以及新材料、新情景的适应能力。通过读图思考设问,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特征、论证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地理图表的信息呈现特点,学会准确、全面地从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综合的地理信息。

3.培养良好解题习惯

加强对学生从“想”到“说”、从“说”到“写”转化过程的有效训练,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关键词”的应用,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1)倡导解题前五问。命题意图是什么(关注考点、能力、立意)?通过什么情景素材考查(关注呈现形式)?设问角度如何(关注答题切入点)?解题思路如何(关注解题思维过程)?怎样正确科学地解答或表述(关注答题规范性)?

(2)形成良好答题习惯。建立必要答题模板,可鼓励“别出心裁”弥补“模板”可能带来的缺陷,答对答全;指导学生在设问答案间建立必要联系,对答案要点来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指导学生在设问与材料信息间建立必要联系,培养提取信息能力;严格要求,严谨规范,培养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问题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篇4

任教高三,深感心理的重压,肩上担子的沉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高三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地反映出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学生在地理复习中没有把握地理命题的方向和趋势,没有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没有把着力点放在原理的领会、能力的提升、思维方法的掌握,从而一些学生出现答题的思维方式与高考命题原则和考纲精神相背离的现象。针对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在复习中学生应该认真反思和透彻深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基础知识不牢固。此题的解答虽然看似容易,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并不理想,此题考查的知识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但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熟悉,对原理理解不深入,对概念了解不全面,对地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理解,因而思维受到制约,从而影响学生的得分。

(二)思维能力不全面。此题思维含量高,对能力的要求高,因此学生在解答时觉得较吃力,其实试题难度并不大,由于学生的地理能力不全,地理能力弱甚至有缺陷而造成思维难以展开。

(三)文字表达不准确。许多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表达不准确,加上没有应用专业术语,从而难以表达出准确的含义,难以按照试题的要求答题,当然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应有的丢分。

(四)答题规范不到位。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大意或审题不认真而忙于动手答题,答题丢三落四,要点和层次不清楚,而还有一些学生答题又没有规范性,从而影响得分。加上字迹不工整、回答不全面、层次不严密、答题不严谨,从而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失分。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总结以及对复习策略的反思,可以加深对地理复习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复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从而增强复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一)扎实地理功底,构建以主干知识为框架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重视复习基础知识,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只有具备了基础知识,才可能从事这方面的思维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比如2011年高考谷物的分布、气温、降水、雪线的分布等等,无一不是在基础知识上做文章。2012年文综全国卷对“城市化问题”“气候、洋流、河流知识”“工业选址及其区位因素分析”“降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城市选址及其区位分析、地理位置评价说明”等都体现了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

1.地理计算能力。用数字说明地理、描述地理,可增加地理的精确度,运用数字是研究地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学习地理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如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海拔、气温、气压、人口增长、地理数据的统计等,都涉及到计算问题。地理计算实质是地理与数学的综合,是在地理原理指导下的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掌握地理原理是培养地理计算的关键。如去年高考中的“地方时、纬度”的计算、综合题中降水量数据统计图的判断和简单的推算等。

2.读图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13年文综全国卷中地理学科的就有8幅,包括“曲线图、坐标图、经纬网示意图、区域图、数据统计表”等形式。因此,在复习时必须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十分注重在复习中的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读图,用图,主要掌握五点:①明了各类地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②会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③会用地图表达相关信息;④会判断地理区位;⑤会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

3.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强化审题过程中的地理信息提取以及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平时训练要重视信息提取与处理的过程,不能只看答题结果。

4.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运用。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规律,原理不仅要加深理解,更要学会灵活地适移应用,如12年高考卷中29题的第(4)小题“从区域联系说明燕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得分率可能会较低,学生其实可以从“海南的区位优势”的描述中得到联系和启发。

表述不准确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使用地理术语。这就要求对一些综合题的答题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整理及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三)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要提高成绩,必要的练习是需要的,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重解法的指导。1.选择题。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计算法、分析法、联想法。2.综合题。要求在每次练习时,都必须保持卷面清楚;回答条理清晰。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具体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 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

4、答题训练 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篇5

左秋生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好第一轮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一轮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07--2009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8.落实好每周的有效训练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篇6

复习计划:

1、复习中国地理(xx年7月—xx年9月)

2、第一轮复习(xx年xx月—xx年3月)完成必修1、2、3

3、第二轮复习(xx年3月—5月)专题复习

4、第三轮复习(xx年5月—6月)综合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具体内容:

1、一轮复习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学科基础能力过关。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巧,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基本过程:理清概念—掌握法则—熟记基本原理—变式训练。这块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时应从易至难递进,不能在难度上一步到位;

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特别对区位因素的分析,老师可以对每一类型的区位因素构建模式,学生先记忆强化模式,再结合似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总之,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关训练。要明确学生掌握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训练目标,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复习时间安排具体如下:

20xx。7。1——20xx。9。30复习中国地理

20xx。xx。1——20xx。xx1地图,等值线和地球

20xx。xx。1——20xx。xx。1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xx。xx。1——20xx。xx。xx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20xx。xx。xx——20xx。xx。20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20xx。xx。20——20xx。1。1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20xx。1。1——20xx。1。xx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20xx。1。xx——20xx。2。xx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20xx。2。20——20xx。3。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20xx。3。1——20xx。3。5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地理信息技术

20xx。3。5——20xx。3。15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

2、二轮复习目标: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实现综合能力突破。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战能力。时间为20xx。3。15—20xx。5。1主要专题如下:

地理运动专题: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等。

人地关系专题: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

区位因素专题:包括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交通区位等。

地理图表专题: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等。具体的专题设置可以根据本班级的需要安排不同的专题。

高三地理综合题集锦 篇7

1.2011年6月13日, 四川省博览事务局首次公开发布《四川省“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指出, 计划在成都建设50万平方米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落成后的新展馆将成为西博会的主会场。此次《规划》确立的两大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把四川省打造成为中国西部会展经济发展高地, 助力成都尽快跻身全国会展城市第一梯队, 打造亚洲乃至世界会展名城。结合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长江流域图。

材料二:成都市, 简称“蓉”, 别称“锦城”“锦官城”, 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 位于四川省中部, 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 平均海拔400米, 是一个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重庆市依山而建, 人称“山城”;冬春季节雨轻雾重, 又号“雾都”。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制造业基地, 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1) 据图分析攀枝花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资源条件有哪些。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都成为西部特大城市的原因。

(3) 分析重庆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4) 图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 该经济带可通过什么方式将其经济技术优势向南北辐射?

2.坡地退耕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下面两图表示黄土高原某流域坡地作物产生径流以及泥沙随地形坡度的变化。图中“产生径流”指坡面产生的径流量, “侵蚀模数”指表层土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比较图中四种农作物水土保持功能的强弱, 并说明理由。

(2) 分析坡地作物产生径流和土壤侵蚀模数随地形坡度变化的异同。

(3) 地形坡度5°和15°是坡地农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坡度界限。根据水土流失随地形坡度变化的特点, 说明不同坡度范围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 并简析其原因。

3.读我国某区域图, 回答问题。

(1) 试分析图中荆江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2) 简要分析洞庭湖沿岸水稻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3) 根据甲省的资源状况, 说明该地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及其理由。

二、图表类综合题

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天山山脉横亘其中, 形成山南山北迥然不同的两大自然区。山北草原广阔, 夏季凉爽宜人, 冬季降雪量大, 自然风光秀丽, 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旅游胜地;山南哈密盆地干燥少雨, 昼夜温差大, 日照时间长, 是享誉中外的哈密瓜、哈密大枣的重要产地。

材料二:下表中为哈密市大气质量标准 (单位:毫克/立方米) 。

材料三:下表为哈密市大气质量监测结果表。 (单位:毫克/立方米)

材料四:下图为我国西北局部区域图。

(1) 读材料一、四, 简析哈密盆地成因, 并分析山南、山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 读材料二、三, 指出哈密市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并分析污染程度的变化特征。

(3)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内容, 阐述哈密市应如何因地制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马铃薯作为第四大粮食作物, 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分布图。

材料二:马铃薯适应性强, 在不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下, 也可以种植并获得一定的产量。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与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 同时马铃薯的生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材料三:某连锁超市与乙地签订投资协议, 帮助该地引进优质马铃薯品种, 培训种植技术, 建设薯片和淀粉加工厂, 利用马铃薯叶、秆发展养猪业并获得肥料。马铃薯及其加工品按合同价格收购, 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1) 指出马铃薯优势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并结合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析其形成原因。

(2) 结合表1, 比较材料一图中甲、乙两地马铃薯的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在甲、乙中任选其一完成表2内容) 。

(3) 依据2010年某市马铃薯价格生成与变化资料 (见下图) , 指出马铃薯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4) 根据上述材料, 简述进一步建设我国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的措施。

三、材料类综合题

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苏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年11月1日) 的74382809人相比, 10年共增加4277094人, 增长了5.75%, 年平均增长率为0.5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2010年江苏省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64个百分点, 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51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3个百分点。

——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材料二:江苏省2011年第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状况分析显示, 2011年以来, 全省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第一季度,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分别增长46.3%、33.5%、36.9%, 高于同期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18个、5.2个、8.6个百分点。另外, 结构性用工矛盾突出, 其中电子、纺织、服装及部分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员工、熟练工较为紧缺。目前, 近四成的小型工业企业缺工, 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缺工比例超过七成。

(1) 材料一说明江苏省的人口增长属于何种模式?其反映出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2010年江苏省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3) 石油加工业属于哪种指向类型?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增幅过大, 将会带来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4) 江苏省是人口大省, 为何会出现用工紧缺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7.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利工作主要包括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等。历史经验证明, 在我国的自然条件背景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西南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8mm, 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的70%~90%集中在5~10月, 年降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材料二:云南哀牢山中的哈尼梯田始建于2500年前, 仅集中连片的梯田近700公顷, 级数多达3000 级。2009年大旱中, 其依靠完善巧妙的灌溉系统保证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1) 从农业持续发展的角度, 指出西南地区水利工作的主要措施。

(2) 评价云南哈尼梯田的游览价值。

四、表格类综合题

8.根据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11月4日, 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三家单位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 正式发布了30个省 (区、市) 的绿色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的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经济增长绿化度反映的是生产对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体现的是自然资源与环境所能承载的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反映的是社会组织者处理和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水平与力度。下表中是200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省市及指数。

材料二:2009年, 中部、西部和东北的GDP同比分别增长12.6%、13.4%和11.6%, 比东部分别高出1.9、2.7和0.9个百分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 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部、西部转移。

(1) 指出200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省市的分布特点,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 2008年, 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结合材料一说明其原因。

(3) 结合材料一, 分析浙江省应如何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指数。

(4) 分析材料二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复合图形类综合题

9.近年来, 湖南省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并且与广东省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两图为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材料二:1978~2008年, 投资、劳动力及技术进步对湖南工业增长的贡献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 关联度高, 带动性强的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化等重化工业。

(1) 图中甲河流域的地势特征是____;影响该流域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寒潮、旱涝和____。

(2) 乙河流域是湖南省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该流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近年来, 该流域的粮食生产地位不断下降, 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3) 湖南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 应发展的特色工业是____, 但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容易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

(4) 据材料二分析1978~1997年对湖南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____, 2001年以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的是____。

(5) 根据材料分析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应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合作, 以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答案及解题探究:

1. (1) 煤、铁资源丰富, 水资源充足, 水能丰富。

(2) 地处成都平原,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适宜人类居住;农业发达, 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为四川省的行政中心, 交通便利等。

(3) 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 地理位置优越, 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河流汇合处, 淡水资源丰富, 工业用水便利;既是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 又是电力工业中心, 原料、动力充足;是长江上游城市群的中心, 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好, 基础设施完善;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水陆交通便利。

(4) 长江南北向的主要支流和南北向的主要铁路干线。

【解题探究】 (1) 结合插图可得出答案。

(2) 从城市的区位选择入手, 再结合成都的特点进行分析。

(3) 现代制造业属于工业, 因此在分析重庆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时应该从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考虑。

(4) 南北向的支流和铁路干线可为其提供便利条件。

2. (1) 四种农作物的水土保持功能由高到低依次是大豆、绿豆、马铃薯、玉米。因为种植大豆产生的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最小, 表明种植大豆涵养水源和保护土壤的功能最强, 所以水土保持功能最好。同理, 绿豆、马铃薯、玉米的水土保持功能依次下降。

(2) 同:在坡度20°左右都存在一个高值区;除高值区外, 总体趋势均是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异:产生径流在0°~17.5°间变化平缓, 土壤侵蚀模数在0°~5°间增加微弱, 在5°~15°间呈现增速逐渐增大的趋势。

(3) 地形坡度小于5°的地区:耕地, 宜发展耕作业。原因:地势平坦, 土壤侵蚀微弱。地形坡度在5°~15°的地区:宜将坡地改造为梯田, 发展耕作业。原因:随着土壤侵蚀作用不断加大, 把坡地改造为梯田, 使地面平整, 可减轻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或种植经济林, 既有利于水土保持, 又可产生经济效益) 坡度大于15°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原因:坡度大, 易造成水土流失。

【解题探究】 (1) 由图可以看出四种农作物水土保持功能的高低, 其中大豆的水土保持功能最强。

(2) 图中信息显示, 在坡度20°附近有一个极值, 除此以外, 基本是随着地形坡度的加大而增大的。

(3) 农业布局应该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坡度在15°以下的地区, 可以通过平整土地等方法, 适度发展耕作业;在坡度大于15°的区域, 则应该恢复植被,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3. (1) ①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河流含沙量大;②该河段进入平原后, 河道变宽 (坡度变小) , 水流变缓;③河道弯曲, 水流不畅, 泥沙淤积, 导致河床逐步抬高;④人为加高堤坝, 形成“地上河”。

(2) ①地处洞庭湖 (长江中下游) 平原, 地势平坦;②水热充足, 雨热同期, 有利于水稻生长;③河网稠密, 灌溉条件便利。

(3) 适宜发展有色金属采掘、冶炼工业。原因:①该省锑、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②附近有大型水电站, 能源充足;③铁路、长江航运发达, 交通运输便利;④市场需求量大;⑤国家政策支持。

【解题探究】 (1) 荆江河段由于河道比较弯曲, 水流不畅, 再加上河流泥沙含量大等原因, 导致该河段河床抬高, 最终形成“地上河”。

(2) 洞庭湖沿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优越,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非常利于水稻的生长。

(3) 甲省为湖南省, 有色金属资源相当丰富, 水电充足, 适合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4. (1) 成因:褶皱、断层陷落。差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 距海远, 受海洋水汽影响小, 并且天山海拔高, 东西走向, 阻断了南北水汽的输送;山北受来自大西洋与北冰洋水汽的影响, 多地形雨, 植被为温带草原和山地针叶林;山南地形封闭, 属于背风处, 气流下沉, 气温升高, 降水稀少, 自然植被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2) 来源:排污企业烟尘排放、居民燃煤取暖和风沙、扬尘。污染程度呈冬春高、夏秋低, 早晚高、中午低的特点。

(3) 哈密市利用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承接我国中东部产业的转移, 并联系北疆与南疆;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积极发展绿洲农业, 并加大开放程度, 发展特色商品农业基地;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节水农业;引进外来资金, 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科技, 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特殊的文化景观, 积极发展旅游业。

【解题探究】 (1) 哈密盆地属于陷落盆地;天山以南地区, 由于地形比较封闭, 气候干燥, 气候的大陆性强, 荒漠广布;天山以北地区, 由于有利地形, 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能够进入, 气候相对湿润。

(2) 由表中信息可知, 大气污染物主要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这明显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的燃煤有关, 另外扬尘天气频发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3) 哈密地区资源丰富, 位置优越, 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节约水资源和环境保护。

5. (1) 类型:滑坡、泥石流。原因:①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或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附近;②地质条件复杂, 地势起伏大;③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 降水集中于夏季, 且降水强度大;④地处种植区与牧区、林区的过渡地带, 毁林开荒、开垦草原等导致天然植被破坏严重。

(2) 甲:

乙:

(3) 邮电通信、商业贸易、交通运输。

(4) 提升农业技术水平, 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多种经营、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水源,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生态农业, 保护环境;提高机械化水平, 规模化经营;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生产成本等。

【解题探究】 (1) 解答本题时, 首先要熟悉区域地图, 然后根据具体区域的位置分析区域特征。

(2) 图中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该地地广人稀,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产品商品率高;乙地位于我国西北宁夏、甘肃一带, 该地干旱缺水,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农产品商品率较低。

(3) 农产品由产品变为商品, 必须利用邮电通信、商业贸易、 交通运输等地域联系方式。

(4) 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必须从技术投入、生产方式等方面考虑。

6. (1) 模式:现代型。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等。

(2) 下降的原因:①计划生育政策;②经济水平提高, 人们的生育愿望下降;③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上升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医疗水平高, 人均寿命延长。③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等。

(3) 类型:市场指向型。问题:能源耗费增多, 加剧能源紧张局势;环境污染严重。措施:调整和完善工业结构;发展科技, 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等。

(4) 原因:①经济发展迅速, 企业效益或企业规模、企业产量提高等均需增加用工人员。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求职人员对工资收入等相关待遇提出更高要求。③更多的人员在其他省份实现了就业。④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对员工的技能要求提高。对策:①加快产业升级, 推进技术进步, 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②劳动者应当努力掌握实用技能, 提升“档次”。③寻求政府支持等。

【解题探究】 (1) 材料一显示, 江苏省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属于现代型。老年人口比重大, 说明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2) 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主要与国家政策有关,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与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升等因素有关。

(3) 石油加工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 属于市场指向型产业。上述产业发展过快、规模过大, 势必导致能源供应紧张, 环境污染加剧。

(4) 由于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且处于产业转型期, 对员工的需求量大且技术要求提高。同时, 该地的劳动力成本上升, 原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7. (1)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蓄水工程;修建调水 (引水) 工程;提高灌溉 (喷灌、滴灌) 技术水平;防治水污染。

(2) 景区特色突出 (景区规模大) ;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

8. (1) 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原因:东部地区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注重调整经济结构, 注重转变发展方式, 取得了既发展又环保的良好效果。

(2) 经济结构优越;2008年奥运会使得北京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

(3)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转移;加大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4) 原因:区域开发政策;产业转移。注意问题: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换取经济的增长 (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

【解题探究】 (1) 相关结论可以直接从表中得到。

(2) 北京既是首都又是经济中心, 经济发达、政策支持是其绿色发展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的主要原因。

(3) 要提高绿色发展指数, 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开发绿色能源, 并寻求政府的支持。

(4)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说明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正在加速, 中部、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加大,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9. (1) 北高南低 台风

(2) 季风水田农业 (水稻种植业) 原因: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市场需求的改变, 导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3) 有色金属工业、冶金工业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酸雨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地面塌陷、资源枯竭

(4) 投资贡献 技术贡献

(5) 湖南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矿、水能等资源, 可为广东省重化工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广东省为湖南省提供资金、技术;湖南、广东两省加强重化工业的分工与合作, 构建产业链;共同培育品牌, 开拓国内外市场。

【解题探究】 (1) 甲河流由北向南流, 故图中地势是北高南低;广东地区是台风影响较大的地区。

(2) 湖南省属于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好, 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农业的地位下降。

(3) 湖南省有色金属资源、水电资源丰富, 有色金属工业、冶金工业为其特色工业, 但是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和大气污染等问题。

(4) 从图中可以得出相关答案。

(5) 湖南具有资源优势, 广东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 两省应加强合作。

如何测评高三教学 篇8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平时成绩优异的高三考生,在最后的高考冲刺中却发挥失常,成绩不如人意。

我们还可能遇到,一个班级学生的疲劳度、注意力甚至兴趣倾向,都可能影响到教学成绩。换句话说,一些我们不以为意的因素,在其中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事实上,全面、科学、细致地评定一个学校的教学情况,需要一套涵盖多方面、多因素的测量体系。它包括我们已经注意到的平常因素,也包括我们平时很难察觉的特殊因素。

根据美国BME(Brain-Mind-Experience)测量标准,评定高三年级教学的因素应涵盖六大方面,它们是学习心态、考试问题、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环境、学科学习。六大方面又包含145个因素,测评者以问卷的形式从学生那里获得具体的数据信息。

比如,在“考试问题”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划分出“考试方法”、“考试心态”、“考试组织”三类问题共计34个因素。这34个因素总结出的信息,就可能给出“考试发挥失常”的原因。想了解涵盖全部六大方面145个因素的调查问卷的读者可登录www.xiaozhangchina.com获取。

不过,从得到数据到分析出教学优势与劣势,进而找到改进教学的方法,需要一个关键的步骤:比较。

一种比较是与平均值进行比较。比如,在“学习环境-班级环境-教师交流”这一环节,包括“你有很多问题想问老师,可是不敢问”这样一个因素。如果你的学校有4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而当地多所学校的平均值只有20%,那么足以说明你的学校存在“师生沟通障碍”问题。

另一种比较是异值与平常值的比较。仍如前例,43%是一个接近一半的数字,已经“非比寻常”,它说明接近一半的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问题足够明显。

下面,我们将145个影响高三教学的因素,以“与平均值进行比较”的方式,对江苏省丹阳中学、江苏省吕淑湘中学、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四所学校的高三学生进行测评。其中,四所中学的数据可以得到“平均值”,我们将以丹阳中学与丹阳六中的分报告为例,与这个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到各自的教学调整方案。

丹阳中学2007届高三学生优势学习因素

分报告一:江苏省丹阳中学

优势

2007届高三学生在145个学习因素中,占有明显优势的有17个,处于劣势的有17个,其余因素基本相同。

丹阳中学学生的优势如下:

(1)饮食睡眠

(2)与教师交流

(3)考试问题中的问题解决

(4)考试反省

(5)课堂学习

(6)自习课

(7)记忆法

(8)学习方法中的问题解决

(9)理解

(10)时间调节

(11)阅读

(12)耐挫力

(13)动机

(14)坚持性

(15)数学公式与定理的掌握

(16)语文复习有效性

(17)阅读理解掌握度

劣势

在145个影响高三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中,有17个因素相对突出,属于急需改进的问题。

学习环境

(1)与父母关系:有14.55%的学生认为与他们相关的大事,父母从来都不会与自己讨论后再做出决定。

(2)亲子融合:有81.72%的学生想离开家庭,摆脱父母的约束管教。

(3)与教师交流:有62.04%学生认为当他们去请教老师问题时,老师毫不厌烦的细心讲解做得稍嫌不够。

此外,有65.77%的学生认为自己寝室的室友关系不融洽,有24.79%的学生认为班级里故意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学生比较多,另外,有近70%的学生感到自己住的地方周围环境嘈杂,影响了自己的复习。针对这些状况,需要班主任教师加以关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考试相关因素

(4)违规作弊:这一项的状况令人担忧,虽然该项均值相对较好,但绝对值较高,有近 88%的学生认为自己班有同学作弊,急需制定切合实际的策略,在今后需工作说服与严格管理并重。

(5)认为监考不够严:有28.63%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监考老师总是离开考场较长时间,这也给部分学生的作弊提供了可乘之机,希望加以重视。

(6)考试焦虑:具体表现在考场中的噪音(如日光灯的响声、送暖气或冷气的声音、其他应试者发出的声音等等)会使学生感觉烦躁或者感到监考老师总是注意自己,造成无法答卷

(7)严谨性: 有65.41%的学生表示,对于复杂的题目需要提高严谨性,减少由于粗心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8)审题: 有59.36%的学生觉得,需要学会更加认真仔细地审查题目的条件与含义。

学习策略与方法

(9)联系比较:有42.48%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记住书本上的定义,但要联系到某个具体的题目还是有些难度。

(10)自我解压:有50.17%的学生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从没有或者不会采取如听音乐或者散步或者其它办法使自己放松,需要班主任教师联合心理教师加以指导。

(11)问题解决:有63.09%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不太容易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有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问题的前面几步,后面的几步就做不下去了。

(12)计划执行:有近37.24%的学生感到自己制定的计划经常不能执行。

学习心理状态

(13)自我满意度不高:有81.95%的学生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但有80.32%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成绩还比较满意,所以希望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成绩以外的其他一些方面。

(14)自信心不够强:有72.63%的学生对于自己能够上自己喜欢的大学信心不够。

学科学习内容

(15)平面几何困难:有62.04%的人反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学起来困难,这需要数学教师重视应用分析与方法指导。

(16)完形填空部分困难:有69.02%的学生感到难以提高英语的完形填空部分的分数,需要英语教师在该方面加以强化。

(17)古文困难:语文学习中感到古文困难的学生达到58.9%。

丹阳中学2007届高三学生劣势学习因素

问题分析

学习的人际环境

(1)家长紧张度:有86.9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父母比自己还紧张,好像他们要去高考似的。

(2)教师耐心度:就平均值而言,四所中学均不够理想,这可能由于班额过大,教师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原因所致。

考试相关因素

(3)考试违规作弊:虽然“好”于平均值,但问题依然严重,亟待加强考风考纪。

(4)监考不严:该项因素可能正是“88%的学生认为自己班有同学作弊”的原因。

(5)考试焦虑:有67.4%的学生存在较强的考试焦虑,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正确、科学地应对考试。

学习效率

(6)上课困乏:有35.38%的学生上课困乏,体现出这部分学生上课效率不高,需要引起任课教师的注意,要提高效率就要吸引学生,尽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7)做练习题效果不明显: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晚自习效率不高,他们在长达近3小时的晚自习中,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要他们提高效率就要从时间管理开始。

学习策略与方法

(8)无计划性:有37.24%的学生感到自己制定的计划经常不能执行,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依据自身情况与可变因素制定切实可行、具有灵活性的计划。

(9)思维广度不够:这一劣势实质揭露了教学与考试之间的转化障碍,应试能力有待提高。

学习心理状态

(10)自信心弱:任课教师需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要增加鼓励。

(11)不满意自我:不满意自我的人数占大多数,达到81.95%。这一情况即可能转化为好的一面,激发学生们改变自己,适应紧张的节奏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偏执、退缩的现象,各科教师要重视与学生多交流。

学科内容

(12)英语词汇:有42.37%的人希望在最后一段时间能够在英语科目扩大词汇量,对照英语考试的实际情况,学生感到最不容易得分的部分也是词汇考察,这需要英语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3)古文困难:这一指标达到58.9%。希望语文教师对较差的学生采取补救措施,给他们寻求一条合适的道路。

丹阳市第五中学2007届高三学生优势学习因素

分报告二: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优势

2007届高三学生在145个学习因素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因素有18个,有17个处于劣势,其余因素基本相同。表现出这一届学生总体上的稳定性。总体而言,2007届学生高三学习开头是良好的,直接反映了这一届学生管理的成效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这个结论可以从以下分析得出。

18项优势因素(由强到弱的顺序):

(1)耐挫力

(2)古文阅读

(3)焦虑性

(4)问题解决速度

(5)问题解决顺序

(6)阅读头绪不清

(7)学风

(8)老师监考离岗

(9)练习-烦躁

(10)用足考试时间

(11)考试保持平静

(12)小心对付难题

(13)周末复习

(14)父母安排好

(15)理解机械

(16)疲劳感强烈

(17)心态积极

(18)浪费时间

丹阳市第五中学2007届高三学生劣势学习因素

劣势与建议

在145个影响高三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中,有18个因素相对突出,属急需改进的问题。值得管理层和教师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重视。

与其他三校相比,五中显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建议如下:

(1)睡眠不好:此项说明有接近20%的学生需要进行睡眠方式的指导,以应付紧张的最后阶段学习。

(2)在家烦躁:结合前面的内容,父母对孩子的饮食营养比较关心,但是对孩子的心理关心不够,双方交流困难,易导致烦躁。

(3)考试胃疼:这一项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因素,需要具体分析。

(4)不敢请教:这一项需要教师做出进一步调整,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主动接触学生,耐心指导并创造良好的氛围。

(5)紧张致错:这一项需要对考试紧张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考试紧张的心理。

(6)考试准备匆忙:这一项指数超过70%,希望学校在统考前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准备。

(7)违规作弊:这一项指数较高,超过50%,希望加强考试目的性教育,加强考试纪律。

(8)听课效率低:总复习期间的课堂教学难度很大,在保证教学进度与质量的同时,希望学校能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9)自习课效率低:这一项说明依然有部分学生不会安排自习课,不会有效调节学习,希望进行指导。

(10)概括力:这一项说明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概括能力不高,希望在文科教学中加强概括力的训练。

(11)计划性: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帮助有条不紊地推进复习。

(12)思路的记忆:思路其实不需要记忆,但就目前的高考而言,做过的题目如果遗忘,会导致解题速度下降。希望学校能够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题目。

(13)问题解决力弱:这一项要求教师们注重问题解决策略的指导。

(14)成绩满意度:学生的成绩满意度低不是坏事,可能成为激发起学习动力的因素之一。

(15)坚持性弱:这一项说明学生还需要加强坚持能力的训练。

(16)语文复习效果不佳:这一项说明部分学生对复习的意图、学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需要语文教师指导。

(17)英语成绩难提高:这一项主要指完型填空部分的学习效果难以提高,这本身就是英语学习的困难。

编辑 唐 亮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原文译文下一篇:全国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