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细节描写(精选8篇)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地域风格
提示了„„时间、季节
渲染营造了„„氛围 社会环境: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1、衬托人物„„心理
2、交代人物„„身份
3、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作铺垫。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作答 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
例题一: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问题: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例题二:
①他从来没有觉得太阳如此明亮刺眼。钻出漆黑的巷道,一步三踉跄的他,伸出黑糊糊的手在眼前遮光。然而,重生的喜悦让他迫不及待地站在烈日下,井下那可怕的情
景又浮现在眼前,随着一声巨响,水流霎时冲进工作间,工友们全被冲走,只有他侥幸逃脱。
②此时,他一遍遍告诉自己:我还活着。
③归心似箭的他,赶紧往家走。老婆孩子父母亲人,这个时候他们还不一定伤心成什么样呢。路上,他听到有人大着嗓门议论:这次矿难死了的矿工家属运气好哇,政府逼着矿主给每家赔20万元呢!20万?他的身体一激灵。【每月挣的那点儿钱,一家老小勉强够活。老婆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买不起。自己哪像个顶家的男人呀!如果能得到这20万抚恤金,就可以过幸福日子了„„可自己怎么就活下来了呢?】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快速跑回到出口处,那里一片死寂,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现在并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他牙一咬,脚一跺,决定将错就错,隐姓埋名远走商飞,就让所有的人都当自己已经死了吧。
④这一“飞”就离家几千里,他这才知道活死人也没那么好当。因为身份不明,他只能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做一个最低级的打工者。什么苦干什么,每天的腰酸腿疼倒不是最难挨的,最怕的是路过街边的公用电话亭。因为每一次,他都想要冲进去,拨通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听听家里人的声音。有一次,他真的进去了,可是当他拿起听筒,听到“嘟——嘟——”的长鸣声,想到给家人带来幸福的那20万抚恤金,他又慢慢地放下听筒。每到夜晚,特别是节日的夜晚,林立的高楼大厦在七彩的霓虹灯下点缀着喧嚣与繁华,路上常有幸福的情侣或者大人领着孩子在牵手漫步。这些每次都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让他无处可逃。他冒出了一定要想办法回家的念头。
⑤三年后,他终于攒够了钱做了整容手术,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踏进家门,他惊呆了!他发现家里依旧是他离开时的破败样子,妻子本不年轻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石刻般的皱纹,表情呆板而忧郁。他用儿时的疤痕向妻子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却没有在妻子眼中找到意料中的惊喜,相反看到的却是满面怒容。妻子声泪俱下:“你真傻呀,你知道你走后家里发生什么了吗?你以为我们稀罕那20万吗?我们不稀罕那20万,我们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活着!”
⑥原来,听到他遇难的噩耗,老母先是几天不吃不喝,接着哭瞎了眼睛,最后含悲去世。老父急火攻心,病瘫在床。至于那20万的抚恤金,大部分都交了医院的治疗费。
⑦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立时顿足捶胸,悔恨交加。他以为钱是万能的,但它并没有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也没有带给他想要的幸福。
⑧他是真的糊涂啊,以为装死骗来20万就能带来幸福,哪里知道。父母妻儿就算守在一起过粗茶淡饭的日子,挨穷受苦,也只要他活着!穷,也不该自贬身价。因为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在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无价可估的!⑨有价金钱,无价爱。生命的价值本不该如此,幸福的含义也让人深思。问题:选文④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景物描写1分;描写了都市繁华热闹的场面和人们幸福温馨的生活,1分;反映出男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人的思念,1分;为下文男人回家做铺垫,1分。
例题三:
光明行
杨轻抒
母亲不知出去干什么了,我一个人独自扶墙出了家门,门外正在下着雨,雨打在芭蕉上面,嘀嘀嗒嗒地响。我已经没有心思听雨打芭蕉的美妙音乐了,因为我再也看不见那丛我亲手种植的芭蕉了。
以前我从没想过什么叫做黑暗,没有。我抱怨过城市是那样的拥挤,天空有好多的灰尘,抱怨过房间是那样的窄小。人群中有那么多丑陋的面孔,然而,当我终于看不见
这一切的时候,我才突然感觉这一切是多么的珍贵!我从没想过我也许会在黑暗中度过我的大半生,从没!而今。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一切,我绝不认为这样活着有任何意义。我独自走进了雨中。如果这时有一辆车向我撞来,如果身旁的建筑物突然倒下了,如果我一脚踏进了深渊,我会坦然接受的,我会!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我只听到了汽车紧急的刹车声和司机的惊呼声,听到人群急急走过的声音——我竟然畅通无阻地在城市的雨中行走,雨中的城市第一次变得这样宽广。
然后,我听到了一声狗叫,一种友善的、我能想象出的一种乖乖巧巧的狗的叫声。头顶的雨突然停了。
“走开!”我咆哮,“我不需要同情,我不需要可怜!”我使劲地挥动手臂,要甩开身边的一切,但我无论怎样努力,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我终于失声痛哭起来。
“能陪我走一程吗?”一个声音说。是一个女孩子的声音,软软的,柔柔的。
女孩把手伸过来,拉住我的手。“阿明——”女孩叫一声,我听见小狗汪汪地叫着跑过来,围着我转圈,然后伸出舌头舔我的脚。我们在雨中走着,雨声在伞外浙淅沥沥地响,女孩的手热乎乎的。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不知走了多久,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女孩问:“你的眼睛是谁治的?”我说出了医生的名字。“原来你就是我叔叔的那个病人!”女孩有些惊喜地说,“我叔叔说了,你的眼睛能治好,他还说,治好你的眼睛将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手术之一。”
“真的?”我还是有些怀疑,因为母亲无意中说过,我的眼睛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
“真的,不骗你!”女孩说,语气是那么肯定。
“你喜欢音乐吗?我拉二胡给你听吧。”一阵寒感卒率的声音,我听见女孩试了一下弓,顿一下,一种激越的欢快的音符突然跳跃而出,是刘天华的著名二胡曲《光明行》!⑩女孩拉得真好!我曾经多次听过二胡曲《光明行》,但我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感到过有一大片的光明水一样猛然落满我的头上、肩上,沐浴着我的全部身心。
“看到阳光了吗?”女孩轻声说,“你一定会看到光明的!到那时你采栀子花送给我吧,我最喜欢栀子花了。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
手术很成功,百分之二十五的奇迹出现了!医生感慨地说:“这么坚强自信的病人不多见啊!”我没有时间去理会医生的感慨,拆线那天,我跑到城外的农家院里,折了一大捧栀子花。我要去找那个喜欢栀子花的女孩!然而,当我认定已经走到了曾经和女孩呆过的地方时,我才发现在我面前的,哪有什么房子,有的只是一片满是砖头瓦块长了青草的废墟。我想,是不是我走错了地方?于是我重新回到起点,闭了眼,凭着感觉走,走到了,睁眼,仍是那片废墟!我见人就问:“这儿曾有个会拉二胡带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吗?” 有人想了半天说:“你是问那个卖艺的盲女孩吗?她早走了,不知上哪儿了。是牵条小狗背把二胡——她曾经在这搭 过一个临时的棚。”
我说:“她叔叔是眼科医生呢!” 那人说:“哪有这事!她只是个卖艺的女孩,胸前常戴朵栀子花。”
是这样!我发疯似的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见人就问,所有的人都冲我摇头。我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那么多的人呢,那么多的人中没有那个牵着一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有的只是大块大块的阳光在那个清晨猛然倾泻下来,厚厚的阳光把一座城市,把所有的人都淹没了。
我把手中的栀予花抛起来,城市的天空中顿时飘满了洁白的栀子花,那一瓣瓣洁白 的花像一个个梦,像一瓣瓣梦一样的阳光,像一瓣瓣阳光一样的音符随风飘荡„„
阳光,真香!所有的人都抬起头来,他们在找寻那些很香很香的光明呢!我泪流满面。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名篇赏析》,有改动)问题:请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 烂光明!环境描写,渲染宁静的气氛,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情。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枙子花洁白、灿烂的特点。
例题四: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问题:第③段中写到:“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4分)
“罡风呜咽”营造出夜晚的寒冷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用“温度升高”热量突围烘托我们逐渐增多的欢乐;暗示对孤寡老人的关爱之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例题五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等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
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问题: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③营造朦胧的诗情。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两点,一点1分,共2分)
例题六: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①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又大又圆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便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来了一个老妇人——珍妮芙太太。这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呆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③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④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⑤在早春种下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⑥温丝莱特回到自己的家中,她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玩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摸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太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⑦ 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休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问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休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⑧ 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伯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了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她改变方案。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⑨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⑩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她顺利地成为一个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影史上的一个神话并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问题: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题六:
汤姆的午餐
在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有一个班,学生顽劣异常。
刚从大学毕业的露茜主动请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校长问她:“你知道你正在要求的是什么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管得住这个班的学生呢!”露茜注视着校长,坚定地说:“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第二天早上,露茜就站在了这个班的学生面前。她说:“淘气包们,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了。我知道,想让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我必须依靠你们的帮助!”
坐在最后一排的是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孩,同学们都叫他“大个子汤姆”。他听露茜老师说到这里,就低声对他的同桌说:“嘻嘻,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把小个子汤米揍扁。” 露茜老师笑了笑,说:“不过,我将允许你们自己制定班规,并将你们的创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兴奋,不一会儿,就在黑板上列出了10条班规。然后,露茜老师就“若违反这些班规该如何处治”向学生们征询意见。汤姆站起来说:“如果谁违反了班规,他就应该脱掉衣服,让您在他的后背上打10木板!”早已习惯了恶作剧的学生们自然是一
呼百应。
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一切都很平静。但是到了第四天中午,汤姆却在教室里暴怒了,原因是他的午餐竟然被人偷吃了!此事涉嫌“偷窃”,露茜老师立刻就此事展开了调查。事情很快便水落石出:是小个子汤米偷吃了。汤米也承认确实是他拿走了汤姆的午餐。于是,露茜老师就问他:“你知道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吗?”汤米眼含泪花,点了点头。
汤米这几天穿的是一件厚厚的外衣,他向露茜老师乞求说:“我有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但是,请不要让我脱掉外套。”还没等露茜老师开口,汤姆就气势汹汹地命令道:“你必须脱掉你的外套!”没办法,小家伙开始动手解他身上穿的那件旧外套的扣子。当他脱下外套的时候,露茜老师看见他没有穿衬衫。更糟糕的是,她看见那件外套里面隐藏的竟然是一个极其虚弱和干瘦的躯体。
露茜老师问汤米为什么不穿件衬衫。小个子汤米回答:“我爸爸死了,我们家非常穷。我只有一件衬衫,可妈妈今天把它洗了。”
露茜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个脊骨和肋骨都从皮肤底下凸出来的后背,她实在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这样一个后背上。但是,她知道她必须执行对他的惩罚,否则,孩子们今后将不会再去遵守那些班规。因此,她狠了狠心,扬起了手中的木板。
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问老师:“班规里有没有说别人不能替犯错者挨打?”露茜老师想了一想,说:“没有。” 汤姆说:“那好,我愿意替汤米接受惩罚。”说着,他脱掉了外衣,冲老师弯下腰来。“你有没有搞错?他吃了你的午餐啊!”“嗯,我知道,可他实在太弱小了„„”大个子汤姆轻声说。
露茜老师心里百味杂陈,但她还是打在了那个结实的后背上。一下,二下„„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尽管露茜老师竭力控制着自己打下去的力气,但打到第五下的时候,那根旧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
露茜老师再也忍不住了,把脸埋进她的手掌心里哭了。哭着哭着,她听到教室里一阵骚乱,抬起头,她发现所有学生都在用手抹眼泪,而且她的面前竟然多了几个脱掉了上衣的后背!
“你们都是好样的!”露茜老师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从今天这件事上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全班同学都含着热泪鼓起掌来。
问题:读划线句子“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说说这是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环境描写;起烘托作用,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氛围、感动的内心(答出“以声衬静”也可)。
例题七:
一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100 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前去拜访。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着弟子们步行前往。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下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到了山腰,画家远远看见山头上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一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问题: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3 分)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为下文刻画人物服务(或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描述精炼准确,优美动人。)
例题八:
我们一样爱他们
张春风
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亲自带队,用一个树藤扎成的土轿子抬客人上山。
这天,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这个年轻人不声不响,独自走了两个小
时的山路。由于道路崎岖,他沿途还摔伤了膝盖。当他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方子儒面前时,完全没有了城里人的光鲜形象。
“对不起!”年轻人显得有点尴尬,“我......想资助你们10名特困生。”
方子儒特别高兴。这里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乡,这送上门的好事,正求之不得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不,您先去洗漱一下?我让学生们列队欢迎?”
年轻人慌乱地摆摆手:“千万不要......我不想耽搁,捐了款就走!” 方子儒点了点头。
15分钟后,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一份资助名单。年轻人看也没看,说:“校长,我想您误会了!”
方子儒愣了愣,以为他突然变卦了,着急地说:“可是,这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学生。他们品学兼优,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校长,我能亲自挑选资助对象吗?”
“当然!”方子儒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您的权利!但......他们绝对是最好的学生!倘若您不信,可以翻看他们往年的成绩单!” 年轻人笑了:“我当然相信,但请给我所有贫困生的名单!”
方子儒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找来所有30名贫困生的名单。年轻人要了一张白纸,小心地撕成一条条小纸条。然后,年轻人开始在小纸条上写上每一位贫困生的名字,写完一张,就揉成团丢在一个盘子里。
方子儒终于看出了端倪,疑惑地问道:“您.....是想抓阄决定资助的对象?” 年轻人点了点头:“是的,我觉得那样才公平!” 方子儒着急地说:“不行,那样你会不小心抽到坏孩子的。他们生性顽劣,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 年轻人停下手中的笔,问:“那他们逃过学么?”
方子儒想了想,说:“这......倒没有!他们只是功课不好,其他,没什么两样!” 年轻人坚定地说:“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谁又能知道,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就一定不会有所作为呢?他们一样天真无邪,他们的心里一样编织着最美丽的梦想......”
3分钟后,年轻人抽出了10个人的名字。果不其然,其中有4名学生原本不在方子儒的推荐之列。
方子儒执意要举行一个公开的捐赠仪式,这是学校的惯例。年轻人却摇了摇头,说:“校长,能否替我向其他的20名学生道歉?”方子儒满脸惊愕,以为自己听错了。年轻人的眼睛有些湿润,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没有能力资助所有的贫困生。他们之所以没被选上,并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运气差了一些!总有一天,我会回来弥补他们的遗憾!”
年轻人没有告诉校长,在15年前的一个穷山沟,他也是这样幸运地得到一位老华侨的捐助。当时,他是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可是,老华侨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问题:第一段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3分)
环境(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埋下伏笔)。
例题九:
①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③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④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跑,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⑤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⑧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⑨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⑩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11)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1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3)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1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问题:文中第(2)和第(13)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结构和表达上谈谈这样写的好处。(4
分)
第②自然段暴风雨恶劣天气的描写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2分);第(13)自然段雨过天晴、月亮明亮的描写烘托了杜小康经历暴风雨找到鸭群后的兴奋和感到自己忽然长大后的欣慰(2分)(共4分)
例题十:
军人之家 巴利斯
维拉的丈夫巴都林离开妻子维拉上前线两年了。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信中通知说,她的丈夫巴都林受了重伤,现在就住在市荣军医院。
医生带维拉走进病房,指着一张靠在墙边的病床,床上的伤员盖着被单,仅露出圆圆的修剪过的后脑勺。
维拉快步奔过去,轻轻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巴都林、巴都林„„”她希望看到床上的人把枯瘦的双手伸出来,她就会投向他的怀抱,可是他没有动。维拉猛然惊呆了:手呢?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连双手都没有了!床上的伤员慢慢抬起了头,维拉看到的是一张破了相并带有深红色伤疤的脸,空空的小洼坑代替了眼珠,又大又白的伤痕歪歪斜斜地穿过这可怕的面孔,她惊叫一声,便失去了知觉„„
维拉醒过来后,少校和医生向她介绍了巴都林受伤的全部情况:他踩响了地雷烧伤了双目,炸没了双手,截去了双腿„„他不能说话,至少是现在„„被找到时已无法辨认,他身上没有证件,胸前内衣口袋里仅藏着一封给妻子的信,根据信人们才确认出他的身份。
第二天她再次来到医院,把巴都林运回了家,战争毁了她的幸福生活,但没有使她屈服,她悉心地照料着丈夫,盼着丈夫的状况能够有所好转。
九月的一天,维拉正在做家务,篱笆门吱呀地响了一声。啊!站在门口的是活生生的、健壮的巴都林吗?
„„
巴都林听妻子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他激动地问妻子:“你以为他就是我?” “当然!”
“只要他活着你打算护理他一辈子?”
“是的。”
伤员躺在床上,脸朝着墙,维拉倾着身子温和地在他耳边说着:“我的丈夫回来了!但您别难过,您将和我们一起生活,谁也别想带走您,听见了吗?”
巴都林突然想起,“你说在他身上找到一封信?给我看„„”
维拉拿出了信,巴都林看完后兴奋地说:“他是阿廖沙,我的战友!为防万一,我们互相交换了信。这样,如果一个牺牲了,另一个就可以把信转给他的亲人。”巴都林抹了抹眼窝里的泪水,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大声对伤员说:“阿廖沙,我是巴都林,你还记得吗?”
阿廖沙微微点了点头,巴都林兴奋地接着说:“你就在我家里,我们将在一起生活,你听懂了吗?”
床上的阿廖沙动了一下,苍白的嘴唇颤抖着,传出了含糊不清的声音:“谢——谢,通知——我母亲,我没有被——抛弃„„”
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问题: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有何作用?(3 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细节描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由此可见,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的习作训练点, 智慧地把握读和写的有效训练,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是阅读课的一项重点。 细节描写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悟作者表情达意的一项重点,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 细节就是作者笔下极具表现力的细小的用笔单位。 它可以是一个动作, 可以是一个神情, 可以是一个事物, 也可以是一个片段等, 这些精细入微的细节描写往往使文章妙处生花, 呈现出奕奕神采, 而且会引起读者注意, 激发情感, 促进思考。
现行的教材中有关具体细致描写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五年级下册第7组课文中《临死前的严监生》有关临死前的情形的动作描写,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外貌及语言描写, 六年级上册第5组课文的《少年闰土》中乡村夜色的瓜田园的环境描写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如何让“隐藏在文字里的魔术———细节描写 (高尔基) ”充分发挥作用, 让学生的作文丰满丰盈, 具体充实, 真正达到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 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 我越来越感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读写是相辅相成的, 任何一种能力都不能缺少, 需要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需要我们时时考虑读写结合, 甚至在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中都要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 语文老师一般都知道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但上起阅读课却不敢安排学生练笔, 怕费时间, 完成不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怕打断理解的思路, 影响教学效果。 其实恰当的课堂练笔不但不妨碍理解, 反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就看你会不会找准练笔的切入点, 会不会找准读写的结合点。 对于学生进行习作的细节描写训练, 我认为读写结合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细节描写进行指导和训练, 谈谈做法。
一、利用文本进行补白
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情节空白处和简略处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象对文本进行补写, 化虚为实, 化简为详, 使学生更加融入文本,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更是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有效训练点。
“凭吊战场”是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最后一头战象 》的其中一个片段, 是写战象嘎羧在自知生命大限已到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 这个片段中紧紧抓住对嘎羧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突出表现了嘎羧对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的怀念, 表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和怀旧。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 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内心情感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圈出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联系上下文, 体会它内心的想法, 批注在旁边, 再与同学交流。 3.通过引导学生对嘎羧的动作、神态进行研读, 想象嘎羧内心的想法, 并把他写下来。 课堂小练笔是这样设置的: 嘎羧对打洛江充满了留恋, 因为这里是它英勇杀敌的战场, 是战友们牺牲的地方, 我们想象:嘎羧“久久凝望”, 可能会看到什么? 它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 它会想些什么?它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想说什么?把你的想象写下来。这样通过在对课文精彩文段进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小练笔,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材的文本中多有文笔含蓄处、空白点, 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 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 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 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在练笔中, 学生不仅能对文章所要表现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 而且能对作者精彩的描写好处有更深的感悟, 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这样不仅能诠释文本内涵, 还能提高表达能力, 强化阅读效果。
二、巧借插图进行练笔
插图是构架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桥梁, 是促进读写结合的载体, 学生通过观察插图, 展开想象并进行思维创造性训练。 插图是事情发展的定格和现实景物的特写, 在教学中可运用课本中的语言积累让插图拓展成连续的情节和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林海音的《窃读记》这篇课文是以“窃读”为线索, 以时间为顺序, 描写了“我”“藏身于众多顾客中读书”和“借雨天读书”的两个场景,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这篇课文最大特点是用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 通过传神的自语式的独白, 一个充满童真的、有点狡黠而又爱看书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的动作描写极为传神, 作者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和自语式的心理描写形象地表达出对读书的热爱。 作者采用侧面描写书店的顾客很多, 那么在书店里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 课本中有一幅插图, 这幅插图把英子藏身于顾客中的窃读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这幅插图。
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插图中的顾客的外貌、神态、动作、 进行细致观察, 把书店的熙熙攘攘的人群生动地描绘出来。 并且结合课文的描写结合插图中英子的外貌、动作加以细致描述, 发挥想象力, 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甚至可以想象英子在看哪一本书, 被哪一个情节所吸引。 最后还可以从画内想到画外, 想象英子被书店老板发现的情景, 对书店的老板进行细致描绘, 让学生从林海音的《窃读记》里不仅学到了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而且学以致用。 通过对图画中的顾客、英子等人的外貌、动作、神态进行细致观察, 并对人物的心理、语言进行想象, 生动地描述了熙熙攘攘的购书人群, 英子徜徉于书海中, 被书店老板发现这三个场景, 让听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感其心, 如临其境,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抓住人物细节描写的妙处。
在看图写话的片段教学中,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源, 对已学的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训练, 学法迁移, 学以致用, 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三、发挥想象进行续写
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 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 延续原文中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 续写片段或全篇。 续写可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力。
《别饿坏了那匹马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十二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 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 买下“我”的马草, 让“我”有了继续在他那看书的机会。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较自己得失, 想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谢之情。 在课文的结尾是“我”推开了木门, 发现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
教学进行到这里, 我设置了这样的练笔:“我”推开了那吱呀作响的木板房门, 真相终于大白。 “我”站在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 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 请发挥想象, 把它写下来。 要求学习本课作者许申高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方法, 并结合本文人物的特点把“我”当时心里所想细致的描写出来。
像这样的续写可以在很多课文阅读教学结束时进行练习, 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延续原文的语言特点进行大胆想象。
四、学习方法进行仿写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精彩的片段或与学生的写作紧密结合的段落, 尤其是人物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都可用来进行仿写训练, 在仿写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 》中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 省吃俭用, 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 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 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慈母情深 》以对话、抒情为主, 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其中, 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 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 这三个镜头值得读一读, 品一品。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 走到那个角落, 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 脊背弯曲着, 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 使一位承受生活重担, 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 她疲惫、劳累。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 “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 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 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镜头三:“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 不辞辛劳。
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 三个镜头是课文的重点, 通过仔细品味、朗读, 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
在品读之后我设置了这样的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在工作中的某一职业的人, 模仿这样的写法, 写一写正在工作中的人, 如正在忙碌买菜的菜农;大清早正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在搅拌机边紧张工作的建筑工人, 等等。
五、改变视角进行改写
改写, 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结构、体裁、叙事方法等, 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加工重组。 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减情节, 或者改变中心。 可以改变叙事的人称、文章的体裁、文章的叙事顺序等。 改写含有创造的部分, 通过对文章的改写提高写作能力。 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毕淑敏的《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感冒了, 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 学会了看病的事。 母亲用这种方式, 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表达了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 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 后又改变了主意, 让他独自到医院看病。 “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 却突然怔住了。 ”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 从接下来的对话, 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 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 “既然我是母亲, 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 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 爱子真情饱含其间。 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 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 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 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 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 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 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我设置了这样的改写练习:这篇课文以母亲的视角写母爱, 那么你能不能用文中的儿子这个视角来写, 突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各有道, 传道授业解惑, 各有妙招, 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千锤百炼, 字字珠玑, 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 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学的训练点, 进行细节描写的读写训练, 培养学生善于细致观察, 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定能得到飞跃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
[关键词]阅读教学细节描写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23
初中生在写叙事性作文时,如能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会使文章生动形象,人物血肉丰满,从而有效地解决当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干涩空洞、言之无物的毛病。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一、勾勒人物外貌特征,活画人物形象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堪称经典的当属《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列夫·托尔斯泰》两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写了四位作家,分别从外貌、语言、行动、神态进行描写,四位作家都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福楼拜的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容易激动、博学睿智,屠格涅夫的老年持重、感情丰富、醉心文学、博学多识,都德的活泼快乐、语言生动、厌恶腐败生活方式,左拉的温和、寡言、坚毅、聪慧,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毫不掩饰地将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粗鄙的一面展示给读者。但读者感受到的不是托尔斯泰的“丑”,反而是更清晰地认识到他的眼睛无比精美,看到这双眼睛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细致与深邃。在教学此文时,我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的,又是如何重点精心刻画他那双眼睛的,并要求学生对此文进行片段仿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个性化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个性化的语言能揭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丰满,活灵活现。《故乡》中,中年闰土见到“我”时,吞吞吐吐地叫“我”老爷,加上肖像描写,把一个饱经风霜、贫困不堪、未老先衰的闰土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的精明、刻薄、泼辣个性,通过她的言行精彩地表现出来。当菲利普要请大家吃牡蛎时,“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至于约瑟夫……”等话,她说得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其实质则是精明,顾全面子。当她遇到穷苦不堪的于勒时,多年的希望破灭了,新仇旧恨涌上心头,短暂的慌乱后,很快镇静下来,沉着冷酷地做了一系列安排,一个精明、刻薄、自私、势利、泼辣、冷酷的克拉丽丝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语言表现人物个性,课后安排片段练习,以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三、精心锤炼动词,展示人物性格
精心锤炼动词,可有效展示人物性格。如《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捕鸟的过程,“扫、支、撒、拉、罩”等这些连续性动词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神奇诱人的连续画面,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聪明能干、天真活泼的农家少年。类似的还有很多,如《社戏》中一群少年开船时的动作描写,表现农家少年的热情能干;《最后一课》中,钟声响起后韩麦尔先生痛苦地写下“法兰西万岁”一词时的表情、动作,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这些都是绝佳的范例,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使学生从中学到描写的方法。
四、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写作中通过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融情于景。如《故乡》中,第二段描写故乡萧条的景象,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状况,是旧中国农村的写照。这些描写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灾难。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景,与现实中故乡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故乡变化之大,从而启发人们深思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羚羊木雕》中,当父母逼着“我”要从万芳手里取回羚羊木雕时,“我”只得无奈地去,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光冷冷的”,这些描写有力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五、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心态
《最后一课》中,开篇写小学生小弗朗士早晨上学途中,看到普鲁士兵在草地上操练,他认为这比他学分词有趣多了,他很想去玩,可又怕迟到,表现了一个天真幼稚、贪玩、不懂事的孩子。可到学校后听老师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的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我几乎还不会作文……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我多么懊悔啊”等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一个幼稚小学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在课文赏析中悉心引导,讲通讲透,并辅之以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地练习,效果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娄翠萍.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动笔[J].安徽教育,2008(12).
[2]王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享受语文美[J].新课程研究,2008(1).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 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分)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5分)
智慧的美丽
董建文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大凡不再爱琼瑶阿姨和金庸大侠的人才会喜欢,因为有一种真实和聪明在里面,还有那份期待和紧张。
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了别人,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儿,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男人啊。
主持人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的父母?他说,因为父母很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妹妹,所以他要给他们一台电脑,让他们把邮件发给她,也让妹妹把思念寄回家。
这就是他的家庭梦想,几乎全是为了家人。主持人问,有把握吗?他笑着,当然。因为要答12道题,而每一道题几乎都是机关重重,要达到顶点谈何容易?答到第六题时他显得很茫然,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热线,让现场的观众帮助他。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主持人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为什么他这样平静?他答: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会这道题而他不会。这时我简直有点欣赏他了,这是何等冷静而自信的一个人啊。
答题依然在继续,悬念也越来越大了,人们也越来越紧张。到最后一道题时,我手心里的汗几乎都出来了,好像我是那个盼着得到一台打印机、两张往返加拿大机票和一台电脑的人。仅仅为了他的孝顺和对妹妹的关爱,也应该让他答对吧。
最后一题出来了,居然是六选一。而且是有关水资源的。
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坐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
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对面的妹妹着急了,哥,你快说啊,要不来不及了,因为只有30秒时间。
王小丫也着急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妈吗?妹妹说,当然想。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天哪,这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儿女情长的,难道他要放弃自己最后的圆满吗?我几乎都要生气了,怎么有这样冷静的人啊?怎么还说这些没边没际的话!
他又说,那让咱爸咱妈去看你好吗?妹妹说,那太好了,真的吗?他点头,很自信地: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然后时间到,电话断了。
天哪,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他根本就会,答案早就胸有成竹!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分享!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
果然他轻轻地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像你这样的选手。
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和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而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地湿润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它让我们慢慢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
20.文章一、二自然段说“我流了泪”,却又解释说“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这样开头用意何在?(2分
21.读完全文,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我”在观看“他”答题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4分)22.第十一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圆满”一词在这里的含意是什么?
2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那个答题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4.文中“智慧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25.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乡 情
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2分)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3分)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3分)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
5、(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3分)
答:
(2)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2分)
答:
躺在母亲身边
(王晓明)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⒂母亲 B(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19、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2分)A: B:
20、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4分)(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
21、阅读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2分)
22、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物对话,试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3分)
23、第⑩⑾两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叙述顺序)?试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4、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25、从小我们听着“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入睡;伴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游子吟》的吟诵声长大。母亲,一个人世间最亲切的名字。她们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子女成长,她们将生命热血全部奉献给她的孩子。如果,“中**亲”这个伟大的群体能获得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请你为她们写一段颁奖词。(3分)“中**亲”颁奖词:
溪流
贾平凹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其实这是错了。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在蕴涵的感情,永远是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但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A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B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这么想的,C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
(选自《贾平凹小说新作集》)
⒈试理出文中对于山溪描写的顺序。
⒉谈一谈溪流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⒊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溪流?
⒋文章最显著的特色是什么?
5.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C三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子仿写:生命像奔流的溪水,由孱弱到强大,把甘露奉献给大自然。
7.“读了《溪流》一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领悟。(30字以内)
答案:
一、月是故乡明 1.答案:数星星
看月亮
梦月亮
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评分:本题2分。答出2-3个空,给1分;答出1个空,不给分。
2.答案要点:(1)对比
(2)突出思乡之情评分:本题3分。答出“对比”,给1分;答出“突出思乡之情”,给1分。语言表达,1分(有错别字或语病,不给分)。
3.答案: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评分:本题2分。多抄,或少抄,或有错别字,扣1分。
4.评分要点:(1)心得内容
(2)语言表达评分:本题5分。心得内容,3分;语言表达,2分(有错别字,扣1分;有语病,扣1分)
二、美丽智慧
20.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1.感动——紧张——着急——激动——赞扬
22.着急的心理,这里的圆满是指实现他孝敬老人、关爱妹妹的愿望。
23.①冷静,自信,谦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②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体贴的兄长。
24.①家庭梦想全是为了别人②冷静地看待别人的帮助并从中正确认识自己③冷静地对待胜利的喜悦并和妹妹分享
25.照应题目。
三.
1、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每项0.5分,共2分)
2、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内容与前文相吻合,句式相似,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一句不恰当扣2分,扣完3分为止。(3分)
3、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热土是一种深切而执着的爱。(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3分)
4、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全神贯注,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只要能将中年和童年相比较,内容较全面,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3分)
5、(1)“斯”是“这里”的意思。换个表述法:其实,祖国就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的故乡,只不过这个故乡更大些罢了,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答案不唯一,只要意思对即可。前一问1分,第二问2分。“更大的故乡”、“生命的源头”两个要点各1分)
(2)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后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如果不用原文,自己组织文字也可以,只要意思对即可)(2分)
躺在母亲身边:
19、A.备受 B.惊喜
20、(1)“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和无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母亲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
(2)“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2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22、文中有两处“我”与母亲的对话描写。第一处母亲询问我“干什么”时,从“我”回答时的“不耐烦”和母亲说话时的神态中,刻画出母亲内心的孤寂。从母亲问我“不累吗”和第二处让我“闭着眼歇一歇”则反映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位疾病缠身、内心孤寂却一心担心孩子“累”坏身体的慈母形象。
23、插叙 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24、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紧扣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25、语言高度概括,简洁凝练,1分;文笔优美,饱含深情,1分;中心明确,1分。
溪流:⒈以时间为序,从小溪的过去写起,写小溪的现在,再想象它的未来。⒉溪流最初是孱弱的、细柔的,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停地向前奔流着,在它艰辛的行进途中,有一中让人感受到不可阻挡的生命的力量。后来,它慢慢地大起来了,收获了许多。最后又无私地奉献自己,但它仍不停地探索。概括起来就是,不怕艰辛,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真诚奉献。
⒊作者如此详细地描写溪流,是给读者展示溪流的品质,展示溪流强大的生命力,借溪流来象征人生的意义,让人们感受溪流不断奋进,勇于探索的精神。
或: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溪流的描绘,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奉献的一般规律,歌颂了溪流不怕艰辛、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真诚奉献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⒋物我两融,处处写山溪,处处写“我”,把“我”和山溪联结在一起。山溪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山溪与“我”以及我的写作道路在生命的姿态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⒌A生命还在于不断汲取,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B从两方面谈了生命的意义还在于奉献:扬善除恶。C我已经和溪流融为一体,处处写山溪,处处写“我”,把“我”和山溪联结在一起。山溪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山溪与“我”以及“我”的创作道路在生命的姿态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⒍生命像茁壮的树苗,由瘦小到挺拔,把身躯奉献给人类。
张文静
教学目的 :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中考现代文阅读占总分的20%,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范围较广,不仅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会考查到学生的语言积累等各个方面.)
二、讲授: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揣摩分析。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附]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想讨一本书
1.一个寒冷的冬日,我驱车去接方先生和他刚相识的申女士。共进午餐后,申女士接受了方先生的邀请,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2.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3.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4.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饱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5.“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6.“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书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7.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申女士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8.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有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脚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9.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女士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搞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10.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
11.送走申女士后,方先生满腹心事。不久后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12.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成一笔大生意吗?”
13.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14.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15.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你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16.“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都要!”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17.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迎了出来,把支票还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18.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19.“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她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 和 两个情节的描写,深刻表达了“一个人,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荒芜,理想的泯灭”的主题。
2.本文的情节描写十分出色,仔细阅读文章后一情节
从 等动作描写可看出方先生是一个 的人; 从 等语言描写可看出方先生还是一个 的人。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组并分析其作用。
答:
4.你怎样理解申女士“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这句话?
5.请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谈谈你对“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的理解。
6.请写两句你平时积累的有关“书”的格言警句。
三、课堂小结
记叙文的阅读要牢牢地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从人物的活动中提取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围绕文章的中心回答问题.除此之外,在课外要尽可能的多阅读一些文章,不断地积累语言知识,培养语感.四、作业布置
1.自己阅读一篇散文,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纳出来.2.查找书籍或者利用电脑搜索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并且摘抄在积累本上.答:
答:
答:
现代文阅读分析: 1.书 讨书(或乞书、要书)买书(购书)
2.拍、扔 财大气粗,没有修养(只填“粗野”、“粗俗”亦可)“我才懒得选”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都要” 不爱读书(填“不学无术”、“虚荣心极强”、“精神贫乏”等亦可)
3.例:一组:方先生与乞丐的对比。方先生有别墅,可没有一本书,说明他不爱读书,这与乞丐想读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精神乞丐,一个是物质乞丐,这一鲜明对比,更加突出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荒芜、理想的氓灭。(或:这一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地揭示了不读书者的可悲。)
二组:申女士的言行与方先生的言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方先生见到乞丐以调侃的语气说话,粗俗傲慢;而申女士对乞丐是“和颜悦色”地说,礼貌诚恳。这一鲜明对比,突出了申女士“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彬彬有礼、知书达理的形象,衬托出方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粗俗鄙薄的人。
三组:方先生整个别墅没有一本书与申女士随身携带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鲜明对比,衬托出方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不爱读书的人。
4.书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用书装点门面,是对书的糟蹋。书应该属于那些热爱书、热爱知识,把书视为“有灵魂的生命”的人。
5.例:我觉得书是有灵魂的生命。我曾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面对一次次挫折,仍执著地追求理想的精神,让我震动。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使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6.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作者:孟德斯鸠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作者:(春秋)孔丘
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作者:高尔基
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作者:(英国)谚语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作者:余秋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上当当网买全国最便宜图书。分类:少儿 文艺 外语 青春 计算机 管理 期刊 科技 教育 生活
彭 勃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占试卷三分之一的分值,同时又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部分,因此中考现代文复习成了重中之重。时间紧迫,任务量大,现代文阅读部分该怎样复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呢?
一、培养良好的临场阅读习惯
考场上,面对一篇现代文材料,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阅读理解:
第一步,精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和形式。先以较快的速度默读一二遍,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写的什么),领会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思路(怎么写的)。找到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思想感情的关键句(主旨句)、段落的中心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词句以及前后照应的词句,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等。这样就会心中有数了。这一步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但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环节。
第二步,研读问题。一字不漏地阅读文章后面的问题,找出题干中的重要词语,明白命题者的意思,避免答非所问。
第三步,细读文段,做好标记。仔细研读问题所涉及到的文章段落或区域,筛选对答题有用的信息,在原文中做好相应标记,以便精心组织答案。
应该注意的是:
1、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有的是文段局部,有的则涉及整篇文章。同学们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善于准确有效搜索信息,全面地整理出答案。
2、组织答案,最好摘取文中的词语综合整理,尽量少用自己的语言。平时复习训练中同学们要加强这个意识。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分析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更加突出,而且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综合考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词句的考查
(1)词句的语境义、深刻含义、作用分析等。
(2)品味语言:记叙、描写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的特点以及平实和生动的风格;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点。
2、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1)记叙文主要考查概括(文章)故事的主要内容、段意,把握主旨(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把握形象的意义等。
(2)说明文主要考查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找出(或概括出)段落中心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义:完整、准确、科学地说明事物;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令人信服;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作比较:突出、强调、使特征更加鲜明;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画图表:直观、清晰地说明事物)。
(3)议论文主要考查论点(包括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
3、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分析、理解
(1)记叙文的主要考查点有: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及其作用;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记叙的线索(如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时间,地点的变化,某一中心事件等);记叙的详略(理解材料和中心的关系);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过渡、连贯、铺垫和照应;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以及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表现方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设置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联想想象、象征)等。
(2)说明文的主要考查点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四周等),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递进式)等。
(3)议论文的主要考查点有:议论文论证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种类(递进式、并列式、总分式、连贯式)等。
4、鉴赏、感悟能力的考查
(1)记叙文:就文中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谈自己的体会、启示、认识、感想等;赏析文章的内容、句段、写法等;仿写句子;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赏析、品味描写内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比较、分析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等。
(2)说明文:结合实际生活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知识和科学精神;分析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品味词句等。
(3)议论文:填补词句;赏析语言风格(准确严密、凝练含蓄或尖锐泼辣)等;叙述、说明等表达方式的作用(记叙,简洁、概括地讲清楚事实,作为论据证明论点;说明,往往是议论的前提和基础)。
5、积累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文段补写、续写等再造活动(记叙文);就论点补充论据(议论文);仿写句子等。
不同文体、类型的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样,集中复习训练阶段,同学们更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并融会贯通。这里,仝老师就几种典型考点的答题思路、技巧为同学们作了指导: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例如: “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例如:2007年河北中考议论文阅读《谈“忍”》“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句的含义。”画线句“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有趣;再联系上文,“有人看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不难理解它的真实意思: 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上:(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在文章末尾,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另外,还应考虑到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如: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
感叹句: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3、语言连贯题。
常见的题型有:在文段中填补句子;调整句子顺序等。
(1)填补句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注意位置,看看所填的句子是提领全段的中心句,还是过渡句,或是结尾总结句;②和前后的句子在陈述对象上、叙述角度上、用语形式上、句式结构上、语气情调上、要保持一致。
(2)调整句序,要特别注意句子间意思的内在顺序(空间方位顺序,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主到次等),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规律。
4、给文段划分结构层次的常用方法。
(1)记叙文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2)议论文,依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总分结构)和议论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过渡词句。
(3)说明文,依据说明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紧扣表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和提炼中心。
(1)概括主要内容
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对于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即弄清文章议论的问题及其作者的观点。
(2)概括段意
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表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没有现成的中心句,就分析文段的层次关系,若有主次,就选主舍次,若是并列,就把几个意思连结归纳出来。
抓文段的强调点。特别是小说、散文等,通过句子之间的关系,找出作者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用自己的话简明连贯地表达出来。
(3)提炼中心思想
一般是就记叙文来说的。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
首先,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句子,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朱自清的《背影》篇首“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了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又与结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遥相呼应,怀念父亲的主旨清晰可见。
其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结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详略。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和主题关系不大;详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和送行的过程,则是为了表现和突出中心。文中几个并列材料的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个中心。
就说明文来说,在概括各段大意(中心句)的基础上归纳出主旨,是常用的方法。
议论文的主旨就是作者的观点,它在形式上是一个陈述句,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它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的结尾,(注意“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有时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分析论据,看它证明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6、关于标题
(1)标题的含义
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
如“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实实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结合原文可知,“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河”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2)题目的作用
记叙文,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
议论文题目往往揭示(暗示)论题或论点;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
7、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点明时间、地点,增加事件的真实性;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社会环境(故事有关的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的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
8、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
(1)可(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概括总结。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 指导学生的课外现代文阅读和学生的心理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方法、技巧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然, 在教学中笔者逐渐发现, 大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对阅读有一种畏惧感和恐慌感, 总是在心理上先“失败”, 从而在阅读中处于被动地位。很多同学一直有这样的思维定势:阅读就应该是考试中丢分最多的, 阅读怎么做都是会被扣分的, 阅读再好也拉不开差距, 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在这样的思想困惑中, 很多同学在平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阅读中, 或者在做题时喜欢对照答案, 自己疏于完整的练习。这样一来, 思想不够重视, 平常积累不够, 要提高阅读能力, 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真的就成了巧妇的无米之炊了。因此, 要想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水平, 首先就是要学生摆正心态, 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可提高性, 消除对阅读的畏惧心理。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之事, 需要循序渐进, 在平时还得多注意积累, 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的, 在语文方面, 正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
二.指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出题要点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同样对于课外现代文阅读, 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阅读者的学生来讲, 首先要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考点, 然后对症下药, 把握重点, 针对不同文体的出题思路进行积累和练习,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学生对于文体的整体把握毕竟还是比较薄弱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多下功夫, 把文体的知识和出题点系统总结并让学生掌握。课外现代文阅读文章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而记叙文的范围现在也是比较宽泛, 更多情况下把小说、散文也归入记叙文这一大类。所以对于这些问题的特点必须搞清楚。相信,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 涉及到这些文体的时候一定会把这些文体的基本特点以及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告知学生的, 但是缺少一个归类和总结。因此, 教师在平常要做个有心人, 对每种文体可能出的问题都要做个细化, 并把知识点归纳清楚, 打印成张, 让学生做好记录和记忆, 让学生清楚自己阅读的每篇文章的可考点是哪些, 自己必须掌握的是哪些方面, 并能及时查漏补缺。
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让学生出题。在拿到一篇阅读的时候, 我通常不会让学生急于做题, 而是让学生多读几遍, 让学生自己出题, 因为学生对文体的特点已了解比较透彻, 因此在出题的时候也就仅仅扣住那几个方面, 诸如文段中心的概括, 人物特点的分析, 句子的赏析。此外, 学生之间还可以互做补充并互相答题, 然后再看阅读的题目。特别是学生发现题目与自己所出的很相似的时候, 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成就感, 也更乐于去出题, 而在出题答题中, 学生对于文章整体把握、理解、分析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其次是仿句练习。很多同行会觉得仿句是很小儿科的练习方式,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已没有这个必要, 其实, 笔者觉得仿句对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仅是对于阅读, 对于作文也是受益匪浅的。在仿句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在脑中搜索词句, 并且在结构上也有严格的规定, 这样练习久了, 学生的词句积累自然就多了, 很多句子能够信手拈来, 而且在阅读中的语言组织也会更加规范化, 更加有文学性。此外, 在仿句的基础上, 还可以仿段落, 这个笔者个人觉得对于议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为在议论性的文章中有些补充例证等的主观题, 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有话可说, 并能把话说好。最后就是平常让学生多读书, 多做。语文学习其实很多时候也会用到题海战术, 让学生多练的目的第一当然是更好地运用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第二文章看的多了, 积累也多了, 学生的内容也多了, 做题速度和能力当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可以每天布置学生一篇阅读, 让学生课后完成, 可以查阅书籍, 可以上网搜索资料, 让学生不仅仅是为完成作业而阅读。
①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②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然在看书。
③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但最可惜的是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同在家一样,躺在床上后也要读书。我不能想像,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眠。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当做一本书读吗?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台历。那是一份儿《中外历史知识》的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我没有感到空虚和寂寞,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④在旅行途中,在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⑤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枕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页书呢?
⑥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出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不妨翻翻,发现某本书是"瞎胡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⑦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⑧爱书吧,从你识字开始,书应该是你不可离异的终生伴侣!
1.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
2.文章第③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3.读书的益处有哪些?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4.发挥想像,用形象的文字勾勒出一个"津津有味"的读书画面。(要求避开"津津有味"这个词,字数控制在50个以内。)
5.你读过哪些书?写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一部书的名称:《》,作者:————。
6.自选角度,简要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50字以内。)
(江苏建湖县海南中学 惠新猛/设计)
《15岁那年的夏天》阅读
①初中文凭一到手,我便有一种猛然被人推到凄凉、空寂之地的感觉。
②15岁的少年,无奈地走回乡村,走回了那片贫瘠的黄土地。
③晚上,昏黄的油灯下,父亲把我用过的书本连同那一文不值的文凭统统塞进一只破木箱,并把它推到床底下。他用练习簿上撕下的纸,撮了点儿烟丝,卷了支喇叭筒递给我,然后,平静地说:"从明天起,你就得自己养活自己了。"
④我掂出父亲这话的分量。那支粗劣的烟呛得我满眼流泪,但我还是强忍着把它吸了下去。
⑤第二天一早,我打起精神,随着队长的哨音和社员一起出工。
⑥那天早上的活儿是掰玉米叶儿。人站在两行玉米的中间,然后左边几片叶子,右边几片叶子,一路向前掰去。别人都是老手,掰得又快又干净,只有我,掰得极慢,动作也十分别扭。我心里着急,就胡乱用力,结果,玉米秆子扯断了不算,手指也被玉米叶划开了口子。
⑦记工员记分是按每个人掰下的玉米叶的重量折算的,每20斤玉米叶合1个工分。我从早上一直掰到中午,又累巴巴地将玉米叶从田里背到队里,弄得满头灰尘满身芒刺,结果,记工员才在小本本上极为吝啬地为我记了3个工分。
⑧3个工分在当时只合2分4厘钱,但它却是我自食其力的开始,我的劳动价值也便是以这3个工分作为最初体现的。
⑨很显然,单凭体力,我是很难挣到高工分的。挣不到高工分,便很难做到自己养活自己。那时候兴造绿肥,县里、公社常派人下来检查,绿肥折合的工分也高,于是我便在造绿肥上打起了主意。我在自家茅房旁边挖了一个又圆又大又深的坑,然后,精心地开始了我的绿肥制造业。我制造绿肥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撒一层草木灰,而后铺一层青草,再放一层沟塘边挖来的黑土,再浇上一层人粪尿,再撒一层草木灰……我一心想把那大坑早日填满,因此,一有空儿,便去沟边割草,去塘边挖泥。中午,烈日灼人,我却汗流浃背,依然劳作不息。
⑩坑终于填满了。沤制了个把月之后,队里派人来起肥。那肥又黑又臭,气味熏人。肥从坑里起出后,在地上堆成个梯形。记工员用尺子反复丈量,算好了土方,然后,在小本本上一下子为我记了1200个工分。1200个工分,这得强劳力苦干120天才能挣来。当时,我抚摸着手上的老茧和疤痕,激动得直想哭。
紒紜矠那天晚上,父亲又卷了支喇叭筒给我,他没有说话,但他的目光中却透出几分赞许和欣慰。
紒紝矠烟还是那么呛人,但我这次却没有流泪。一个夏天的经历,已使我习惯了承受这种生活的滋味。15岁的夏天是过去了,可我真正的人生却从这里刚刚开始。
1.本文主要写了"我"在那个夏天退学后的两件事,分别用4个字来概括是——————和——————。
2."我"挣工分的两种方法及其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
3.第①段"我"为什么会有"被人推到凄凉、空寂之地的感觉"?
4.第④段和第紒紝矠段各有一处写父亲让"我"吸烟的细节描写,很耐人寻味。
⑴"那支粗劣的烟"比喻什么?
⑵同样是吸烟,为什么第一次"呛得我满眼流泪",第二次"还是那么呛人,但我这次却没有流泪"?
⑶作者在行文中反复写吸烟这个细节有什么用意?
5.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抒发的感情更强烈。请从文中找出两组来对比。
⑴————————————————
⑵————————————————
6.请联系文章的情节,对本文标题的艺术性作评价。
7.父亲的教子方法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8.读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河南社旗县太和一中 黄 涛/设计)
参考答案:
《生命的一部分》阅读:1.人生应该不断读书、读好书,让书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大意正确即可。) 2.出差途中丢失书籍,把台历当书来读,以此来突出文章书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可一日无书"的中心。 3.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4.(略) 5.(略) 6.(略,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细节描写】推荐阅读:
课外现代文阅读09-30
春晖现代文阅读答案07-14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07-15
脸谱阅读答案现代文09-25
窗花现代文阅读答案10-17
现代文阅读必修一10-18
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11-26
珍藏现代文阅读答案12-07
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07-20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