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漫记散文随笔(精选10篇)
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是在百度代理公司做电话销售。每天打上百个电话,没一个上当的,感觉很受伤。我们是销售四部,经理是位未婚男性,说话往往海口,饮酒常常海量:每餐必喝,每喝必醉。去医院做胃镜,医生愁锁眉头,建议其适量饮酒,否则将有生命危险。听得此语经理不觉冷颤,以为来日已无多,心中油然生出几行遗嘱的腹稿。医生观其色察其情,长捋髭须飘飘然曰:我之所谓生命危险不在健康,而在酒后驾车也。闻听此言经理释然道:医生大可放心,我没有车。
我们销售四部统共八张桌子,并排放置,经理在最中间,以便监督。我临经理而坐,以敬老之心敬之,热茶香烟自不必说。其也欣然接受,不拿我当人,不拿自己当外人。一台电脑,一部座机,一本通讯册,这就是我的工作。每日早会中会还有晚会,各部门讨论业务,互换意见,做游戏,调戏妇女。早先习得文武艺,本想货卖帝王家,到头来发现百无一用,就连最基本的素质也用不上,这儿可都是些没素质的人。同部门有位女孩子,可谓天生丽质,无需浓妆艳抹,稍施粉黛即可回眸百媚,另旁观者不忍转睛。我对其有意,不免略表寸心。她对我也有意,怫然不悦道:真有意思。
一次外出拜访,公交站旁有位褴褛行乞者,面前置一碗,内中有零钱。我手中只余一块,给了她车费就没了。我思考片刻,钱本不能给,然不能不给,遂将这枚硬币给了她。她并未言语,只抬头看我一眼,而后又俯首,补习午觉。我想,这大概即所谓大恩不言谢吧。我当然知道,她可能是职业乞讨者,但我更愿相信她不是,因为她真的不讲职业道德。顷刻公交车到,我无钱投币,只得步行回去。走了几站地,嘴巴又渴了,幸好公文包里有水。拧开瓶盖,仰面倾注,晕眩感顿无。都说女人是水做的,但此水非彼水:水是解渴的,女人水是解火的。
行走江湖如履薄冰,一步一个脚印着实不易,破鞋怕啥,不破冰要了命就没事儿。有赏钱的有赏脸的`,还有赏嘴巴子的。千般苦心中藏,百年命难有十年运,谁说不是呢?在职不在行,行事多不行。天上好容易掉个馅饼,还落到地上的陷阱里。真乃个猜不透也,想不通也者。细雨夜窗灯,独照孤枕人,我多想得一人之心,从此做一心之人,可是真的好难。古之红颜薄命,今之红颜薄情,非厚礼不能成婚,否则皆为非礼啦。
我于工地上亦做过零活,人称小工儿。当时正值热伏天,汗滴如雨,戴一墨镜遮阳,久之变作熊猫眼。常有城管光顾,给工头儿开罚单,美其名曰治理,实则治人也。钢结构之厂房,少说也有六七米之高,众大工不系绳索,随意上下。我观之惊甚,自愧弗如,真所谓行行出状元。一堆U型钢,我必须用切割机裁好长短,依次摆列顺序,方便施工焊接。切割机之危险,不足为外人道,内行人都知道。一天忙完,身心俱疲,手足如灌浆,分外沉重。一杯淡酒,两句闲谈,愿得此身长睡,不愿此心长醒。将相无种起草莽,燕雀有志于鸿鹄,不敢多想,怕想多了。
你还好吧?
我也还好。
为了重振丹麦设计辉煌的雄风,设计师Rolf Hay和妻子Mette Hay创立了丹麦家居品牌“HAY”。2014年1月,“HAY”在其“设计版图”上开拓了亚洲第一站——上海。新店坐落在上海市中心繁华的泰康路上,一栋由旧上海警察局改造的老建筑里。
“HAY”家具充满丰富的色彩,这一点的确与传统印象中北欧简洁的家居品稍显不同。同一个款式的家具,“HAY”可以提供多种颜色给顾客进行搭配。即便大家买了同一件产品,也会因为色彩搭配的不同显露出个人的特色和创意,正如Rolf所言,“色彩是个性的代名词”。
除了动感的色彩之外,“坚固、简约、实用和快乐”同样也是“HAY”一直追求的设计风格。除了家具系列之外,还包括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周边配件,例如,地毯、被子、床罩、靠垫和衣架等。同时,一些有趣的文具和玩具也是“HAY”的创意代表之作,如金剪刀、美人镜、七巧板组合盘和纸质文件包,给人另一番独特的视觉体验和使用感受。
“HAY”的设计队伍里不止Rolf和妻子Mette Hay,还有众多当红的设计师,他们来自丹麦、挪威、德国、比利时和荷兰,不同的设计背景和生活体验,在“HAY”的团体里碰撞出强烈的设计火花。无论“HAY”的蓝图要扩展到哪里,他们只想一直保持最纯粹的设计初衷:在物美价廉的基础上,用简约中带有独特、趣味性的设计给人以美好的生活享受。
复古眼镜密码
隐藏在田子坊里的“上海密码”,似乎可以形容为一个复古眼镜的微型博物馆,小小的店里塞满了来自法国、德国、中国的老式手工眼镜,配合着砖红色的老式墙面,特别能映衬出小店怀旧的气质。
店主Seven是个成长在上海的“80后”小伙,从小就带着眼镜,他特别钟爱复古的款式。多年来,他和父亲一同冒险于不同的地方去寻找收集眼镜的老库存,11年的时间里,他收藏了许多宝贝。“上海密码”就这样顺其自然的成立了。店铺的装修都是由Seven的父亲一手操办,复古而充满温暖。地板、橱柜、椅子等都是父子俩收集来的老物件,烘托出老上海独有的格调。店内售卖的眼镜,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都有。而最受欢迎的却是那些具有上海本土味道的眼镜,成色和材质都是上等品,价格亲民。此外,店里还贩售在上海很难找到的德国、法国等国外的70年代纯手工款式,金属是可以通过螺丝拆下来,自由装卸,相当方便。
“上海密码”带给Seven的不只是他喜爱的复古眼镜,还给他带来了另一件最为珍贵的藏品,那就是他的爱情。Shelly和他凭借对稀奇古怪的复古眼镜的热爱,一见钟情。从此便一直陪伴着Seven经营店铺。直到现在,夫妻两人还在一起工作,一起经营着“上海密码”这个充满爱的眼镜宝库。
美丽时刻
在上海市襄阳南路上,一栋沿街的三层老别墅里有一家梦幻般的婚纱小店——“EI CLUB”,在这个优雅的小洋房里,每一件婚纱都是独一无二的,承载着“EI CLUB”对婚纱最真挚的热爱。
店主Joanna曾经的梦想是拥有这个世界上全部的婚纱,也正是由于这种偏爱,“EI CLUB”成立了。店内款式繁多的婚纱,所有面料都是欧洲进口的上乘货品,婚纱的细节皆为纯手工制作,一针一线的偏执,尽显炫美和奢华。对新娘来说,一袭漂亮典雅的婚纱象征着她们一生中最美的时刻,优良的面料和精美的工艺表现出的华丽高贵都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我们老顾客一提到‘EI CLUB’,都是眉飞色舞的,他们和我已经不只是婚纱买卖这么简单的关系,更多的都已成为朋友。”谈及店内目前的发展状况,Joanna的言语中流露出掩藏不住的喜悦和满足。也许,这就是婚纱最大的魅力,“EI CLUB”不仅见证了新娘的美丽时刻,也记录了Joanna的成长历程。
刺梅花盛开是在五月,那时刚好是“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暮春时节。花开时,群芳争艳,千朵压枝。粉一红的花朵笑靥迎人,你捧一朵在手里,就会觉得她,花香四溢沁人心脾,一爱一不释手。
蜂蝶时时俯身探蕊,竟而留恋忘返。
每当我伫立阶前,凝视着刺梅花的时候:回头一撇,总能看到窗台上摆着的几盆艳丽的绣球和牡丹。她们那娇一小的身躯,纤细枝干,亭亭玉立在花盆的中间。显得那样的娇一媚,鲜艳。这时我总是想:绣球和牡丹虽然鲜艳娇一媚,身价也胜刺梅,但她们的生命却很脆弱。需要人们经常的浇水,剪枝,施肥。没有适合的土壤,足够的养分,与一精一心的栽培,她是不会生根开花的。即便如此,小灾小病也还不时的出现。“水瘦山寒”的严冬一到,她们便躲到温室里边去了,
刺梅花则不然,它不需要人们给以过多的照料。也不选择土质的优劣,种到什么地方,都能默默的生长,并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来。当严冬到来时,她也依然挺一直身躯不畏“风刀霜剑”勇敢的笑迎春天的来。
在大千世界里生存下来的物种,大凡都有同自然界的一切天敌进行生死激战的经历,勇敢者生存了下来,懦弱者完结了,受宠者得到了人类的尽心保护,得以遗留至今。剩下的就是那些以本身的力量,向一切天地进行斗争的佼佼者了,她们虽不争妍斗艳,但她们确乎是有时被人们所遗忘的或还不能理解的真正强者。
刺梅花正是如此,至今她也并为许多人所称道,所赞美,但她的一性一格是那些名花异草所无法比拟的。
刺梅花虽然浑身长满了尖刺,而她的花朵却是艳丽、鲜红、香气袭人的。她的刺不过是用来对付敌人保护自己的,虽然有刺,可一性一格坚毅。品质不凡。
我并不怎么喜欢花卉,对种花的知识也是肤浅的,但我赞美刺梅花。喜欢她的品质,坚韧不拔,不惧艰难,勇往直前。
随着我们这里的搬迁,刺梅花也不复存在了。一想起那棵刺梅花,我的心就有些激动,还能到哪里去找那样的花呢?
笔下生花_高中生抒情散文
秋末之际,时光卷走了蓬勃生机,徒留一地的枯萎花瓣,渲染着万物衰拌的哀伤。落叶飘零于天地,完成了它一季的使命,它是在哭泣,是在欢庆或是与这尘世做最后的分别?
都无从何得知,而我仅仅要做的是,执一支笔,书写走向成功的历程。一本书,便是我的一方天地,世俗风月与我无关,四季轮回与我无关,红尘纠葛亦与我无关。我行走在书的世界里,浅浅的纸墨香蕴藏着上古文化,记载着人类走过路程,演绎着微观世界的深奥......
窗外是一片萧瑟之景,细细绵绵的小雨透着凉意。望向远山,一片青黛色,浓厚的阴云似我的心情一层不展。俗尘太过凄凉,唯有躲在书里的片刻,聊以安慰。
笔下是行云流水,在这秋末之际,唯有它以再美的.姿态写下娟秀的文字,宛若苍白的纸上开出的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给这象征着枯萎的季节增添一丝生机。
还有二百多天,我便要走向那场人生中最公平的“面试”,我们这一群“面试者”喊着“奋斗”的口号,一身戎装上阵。我们不在是受得世界宠爱的孩子,成长的重担便是自己来扛。在这些走向成熟的日子里我们勤勤恳恳的织着一个茧,尽管有时候觉得漫无天日,几尽呕心沥血,可我们还是为了二百多天后的“破茧成蝶”。
立足于当下,时光中央,流年再好,奔跑的孩子不容驻足观赏,跟随着青春的脚步,向着梦想的国度策马奔腾。哪管跋山涉水,一路上仅剩下脚步和汗水。
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二.去西安的慢车)
再次可以看出斯诺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来到中国红军前线进行报道,在此之前他做足了预防准备,可以你得知抗战前线的恶劣环境,各种疾病的传播,及红军连最基本的流行病都没有办法根治的艰苦条件。
“这时,那花白胡子忽然抬起他那温和的脸孔,十分心平气和地说出一句惊人的话来:“杀得不够!”我们两人听了都不禁目瞪口呆地望着他。”(二.去西安的慢车)来自在火车上偶遇的老者一句愤恨,使斯诺惊叹抗战深入到中国每一个百姓内心,对于敌人的愤恨深入到每个百姓的骨子里,一位面貌安详却突然道出此语,前后老人行为的差异展现出对于敌人愤怒是多么大。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特地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昔日的历史与今日的感动。
1937年4月21日,尼姆·威尔斯趁乱离开北平,历经艰辛,于同月30日辗转到达延安进行采访,呆了四个月,最终完成了Inside Red China(后被译作《续西行漫记》)一书。1938年,该书在美国出版,很快就传到中国。但跟埃德加·斯诺的Red Star Over China(《西行漫记》)一书相比,Inside Red China产生的影响就远为逊色。目前所见。该书仅有两种汉译本问世,即胡仲持等译《续西行漫记》与陶宜、徐复合译《续西行漫记》。从数目上看,它远不能跟Red Star Over China相提并论。
胡仲持等译《续西行漫记》
1938年底到1939年春,胡仲持、冯宾符、凌磨、席涤尘、蒯斯曛、梅益、林淡秋、胡霍等八人合作,将Inside Red China一书译成中文。这些译者后来大都成为著名翻译家,在翻译界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胡仲持(1900-1968)是浙江上虞人,译有《愤怒的葡萄》、《森林里的悲喜剧》、《月亮下去了》、《白痴》等外国名著。冯宾符(1914-1966)是浙江慈溪人,既是知名出版家,也有不少译著问世,包括《战后苏联印象记》、《世界政治》等。席涤尘是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南社成员,译有《武器与武士》、《约会》等。蒯斯曛(1906-1987)是江苏吴江人,译著有短篇小说集《呼唤的声音》。梅益(1913-2003)生于广东潮安,译有《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林淡秋(1906-1981)是浙江三门人,译有《布罗斯基》、《列宁在一九一八》、《丹麦短篇小说集》(与柔石合译)、《时间呀!前进》、《中国的新生》等。值得一提的是,胡仲持、冯宾符、梅益、林淡秋四人此前也参与翻译了复社版《西行漫记》,此次又合作翻译了《续西行漫记》。
Inside Red China原本应当译作《红色中国内幕》为宜,但因此前复社已经推出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胡仲持等便仿此将Inside Red China译作《续西行漫记》,而这一译名也为后人所沿用;原作者名NymWales则译作“宁谟·韦尔斯”,与目前的通行译名“尼姆·威尔斯”有异。
胡仲持等译《续西行漫记》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印行过,长销不衰。最早印行胡仲持等译《续西行漫记》的是复社。这家出版社是胡愈之为了出版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而虚构出来的,后来也曾出版过一种《鲁迅全集》。“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十五日”(即1939年4月15日),复社发行了《续西行漫记》第一版,很快售完,至同月25日再印一版,此后又多次重印。
复社版《续西行漫记》既有精装本,也有平装本(见图),均为大32开本,一册,正文共593页。该书卷首有一幅“长征路线图”,卷末也有多幅地图。“目次”之后有“插图目次”,据之可知书中收有插图64幅。正文前有原作者写的“序”,正文分“到苏区去”、“苏区之夏”、“妇女与革命”、“中国苏维埃的过程”、“中日战争”等5章,记述了著者在中国西北苏区的见闻。书末的附录收有《八十六人略传》,分政治领袖、军事领袖和开除党籍者3部分。
平装本复社版《续西行漫记》封面从上到下横印着“续西行漫记”(从右到左)、“宁谟·韦尔斯著”(从右到左)、“1939”(从左到右)字样。内封还印有该书的英文书名与原作者英文名“INSIDE RED CHINA by NymWales”。
据其版权页我们可以知道,复社版《续西行漫记》其实在“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六日”(即1939年4月6日)就已经付印,而且其精装本实价为二元二角,平装本实价为一元八角。这一价格在当时来说还是相当高的。
不过,在实际售书时,价格还有所变动。我曾在一本“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廿五日再版”的复社版《续西行漫记》版权页上发现了改正售价的印鉴“改正售价二元五角”。但究竟是因为印刷成本增加、复社不得不提价,还是因为代售书店想多赢利、私自加价,我们就不清楚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胡仲持等译《续西行漫记》一直就没有其他版本问世。到1960年2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才重印了胡仲持等译的《续西行漫记》,但并未公开发行,而是作为内部读物流通。这是一个平装本,正文459页。三联书店版《续西行漫记》封面选用的背景图是延安宝塔山,其下从左到右横印着“续西行漫记”、“宁谟-韦尔斯著”两行字。
1980年3月,安徽省中共党史学习研究会据1939年4月复社版翻印胡仲持等译的《续西行漫记》,作为内部资料传播。这个版本是一个32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印刷。其封面比较简单,仅从左到右横印着两行字,分别是“续西行漫记”与“(美)尼姆·韦尔斯著”。从这点可知该版本所用原作者Nym Wales的汉译名与复社版有异,不过其正文内容并未做任何改动,与复社版《续西行漫记》完全一样。
自此,胡仲持等译的《续西行漫记》就未见再版重印了,因为有一种新译本问世,它自然而然地要为其让路了。
陶宜、徐复合译《续西行漫记》
差不多过了一甲子,Inside Red China才又有一个汉译本出现,这就是陶宜与徐复根据美国出版业巨头道布尔戴一杜兰公司(Doubleday,Doran&Company,Inc.)1939年版合作翻译的全新版《续西行漫记》。这个新译本至今也有两种版本问世。
1991年3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陶宜与徐复合译、朔望校对的《续西行漫记》列入“国际友人丛书”,分上、下两册出版。这是一个32开横排平装本,正文共279页。陶宜与徐复将NymWales译作“尼姆·威尔斯”,这也是当前的通行译名。这一版本封面的上半部分从上到下分别横印着四行字,分别是“续西行漫记”、“INSIDE RED CHINA”、“尼姆·威尔斯著”与“陶宜,徐复译”;下半部分是一幅小红军敬礼的照片。
2002年6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又重印了陶宜、徐复合译的《续西行漫记》,列入“外国人笔下的红色中国丛书”。该版本为32开平装本,正文共373页。其封面以红军长征路线图为背景,最上方从上到下横印着“续西行漫记”、“又译《红色中国内幕》”、“(美)尼姆·威尔斯著”、“陶宜徐复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五行字,其下是原作者肖像。
在家里书架的最上面,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封面的颜色是已经褪色的橘黄色,一个吹军号的红军战士侧身像成为封面的主角,这本书就是《西行漫记》----一本我父亲小时候的书。当我得知这次作业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红军战士的侧影--尽管我还是在高一的时候读过它。也许,曾经读过的这本书,还藏在记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刚读这本书,对它的名字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叫《西行漫记》呢?难道不知道还有一本赫赫有名的《西游记》吗。后来上网查资料得知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其实应该是《红星照耀中国》,尽管《西行漫记》这名字更诗意,我还是觉得前者更贴切些。
细读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毫不妨害斯诺告诉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的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信任地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直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迷醉。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同情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他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书中记载了斯诺与共产党领导人及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回想起《西行漫记》,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体现的红军精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应是静止的,而是历久弥新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向南骑行。再长的旅途,并非一定要有几多感慨,也未必能净化了心灵。但把停留在想象中的事情在现实里给办了,就够了。无论如何,不把遗憾留给明天!
过了春节,有天坐在沙发上忽然很想骑车,很想骑车去南方,喜欢阳光、沙滩、美女。
几年前和某人说过这个事儿,她的回答简单得让我意外,“想去就去啊”。
两个星期的准备
1. 线路分析:选择G107国道。标记城市坐标、水平距离、海拔高度。
2. 硬件准备:更换把组、刹车、轮组。
2月19日出发,白天暴土扬长,晚上披星戴月,骑了1个月。
经过了4个省,从平原骑到丘陵,从冬天骑到夏天。经过了两座大山,鸡公山和大瑶山。两座山把内陆分成三种不同的气候:河北河南冬天、湖北湖南春天、广东夏天。
河北主要是个工业省份,国道两边都是小工厂,污染严重。河南好些,农业大省。过了信阳再往南一直到珠三角,绵延将近2000公里的丘陵地带,景色优美,也没了雾霾。
3月18日到达广州,经过了大瑶山300公里的考验可算是能缓缓了,订了19号的机票回北京办事,22日回广州继续旅程。3月底的珠三角地区处处是鸟语花香的感觉,空气中也润润的,连皮肤都变好了。享受了广州的美食,沿路感受了东莞地区的发达。24日晚上来到了深圳,顺着滨海大道骑行,隔着深圳湾对面清晰可见香港灯火通明的夜景。来到福田区找了酒店住下,考虑着明天从哪里入关香港。从深圳到香港有三个陆路口岸,南山蛇口的深圳湾大桥,福田区的福田口岸,连接落马洲直通地铁,还有就是罗湖口岸,也是通地铁,直达红磡。考虑明天从福田或者罗湖口岸过关。
3月25日
深圳至香港
起来直奔酒店前台询问入关的事情,觉得今天的时间比较赶了,香港的酒店也没有订,不知道能否顺利入关。
退了房直接去旁边的中国银行换港币,来到银行门口,一个保安满脸微笑地向我走来,"帅哥,这里不让停单车。"我说一会儿就出来,他说帮我看着车。午饭在旁边的汉堡王吃的,服务态度也非常好。深圳市中心鸟语花香,人们也都微笑着生活,很亲近。相比港澳的地域局限性,内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素质也在提高,像东莞、深圳这样的城市发展会超过港澳。
从福田到罗湖要一个多小时,堵车。来到罗湖口岸,把车搬到二层的入境大厅,先要办出关的手续,不是旅游季节,排队的人不多,就是两边的栏杆太窄了。办手续的小姑娘看我是北京来的十分惊讶,她长得很甜,十分想搭讪。
来到入关这一边,香港人都戴着大口罩工作,他们也不愿意多说话,比大陆这边安静许多。过了两道闸口都没有安检,
驮包一直拴在货架上。罗湖口岸只通轨道交通,直达红磡的铁路。过地铁闸机前被告知全程需要拆掉前轮推着车走。
这可苦了我,本身负重就在后面,还得一手拿轮子,一手保持平衡。使出吃奶的劲儿来到地铁站台,一个香港人看着我新鲜还给我拍了照。一会儿来车,我来到第一节车厢最前面的座位,随时都得扶着车,因为车上人越来越多,怕砸到人。不到1小时来到了红磡,半年没来,不过路记得很清楚。从香港理工大学把车推出来,沿着路边的花园来到海湾轩。海湾轩是个很大的酒店式公寓,沿着海边修建了公园,可以隔着海湾暸望香港岛全景。
看着波澜的大海,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这算是给我3000公里骑行的褒奖吧。一直盯着海看,会晕。随着海浪波动,我好像飘起来,挺爽。天马上就黑了,赶紧找酒店吧,来到了上回住的红茶馆酒店,结果满员。又致电了几家,同
样没房间,而且价格比旺季贵很多,真是奇怪。
在旺角订到了酒店,离红磡大概5公里的距离。
香港的交通法规将单车看作健身器具而不是交通工具。单车只能在机动车道上靠边行驶,这里的车开得很快,所以骑车很危险。而且又是左舵行驶,所以很不习惯。
短短5公里我骑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在喧闹的弥敦道找到了我的酒店。是在一个蜗居的大厦里,就跟80年代港产片里的贫民窟一样一样的。房间很小,只能挤下一张床,但是非常干净,没有卫生死角。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不能入睡,下楼去吃夜宵吧。从旺角顺着弥敦道一路走到油麻地,又从油麻地走到佐敦。吃了烧鹅饭,去粥铺吃了夜宵。一路上灯红酒绿的,而我就像是个刚接触现代社会的野人。
本来想在香港多呆几天,骑几座山。可是这个季节酒店太贵,我那个蜗居都要500人民币一晚,去年订的都会海逸才700人民币。
3月26日
香港至澳门
在喧闹中慢慢醒来。
一大早,在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漫步,不免有些迷茫……两边林立的高楼把我们挤在中间,人们麻木地走在每天都要经过的路上,步伐急促。半空中悬着的竹子脚手架告诉我,这个城市还在不断向上生长。
从旺角顺着弥敦道一路向南来到尖沙咀。去海港城买副耳机听,把自行车放在路边进去溜达了。香港治安很好,没人偷东西,把车和包放在路边不会有人动。来到亚士厘道的茶餐厅吃了午餐,还是干炒牛河,还是那么好吃。香港的茶餐厅饱口福,吃什么都干净,口味正点。一句话:简单、格调。
来到海港城的三号码头买了TurboJet的船票,160港币。自行车算超规行李,还要买张65港币的行李票。TurboJet是一种双体快艇,流线型设计,看着很拉风!船从维多利亚湾出发,乘风破浪,提速杠杠的。两边海景尽收眼底,很难想象几千万人口挤在两个小海岛。要跟时尚潮地儿拜拜了,两边的摩天大楼被甩到身后,只能看到一望无垠的海面。海面晃得我有些刺眼,慢慢入睡。
再一睁眼船已经驶到澳门外港,最后一个下船,办了入关手续,迷茫地站在码头大厅。澳门是博彩的圣地,门口都是各个赌场的大巴,还有盛装打扮的姑娘。一出关就收到各个赌场发来的博彩短信,还好我不赌,要不可就着了道儿。从来没来过澳门,也不知道哪里好玩儿,只能先往市中心走。沿着海湾边上的孙逸仙大马路一道欣赏海景。不知不觉来到一座巨大的金色观音像下,夕阳撒在菩萨的脸上显得格外慈祥。一个老大爷跟我说这里不让骑单车,让我赶紧闪人。一个大妈赶紧制止了他,"年轻人,骑车很辛苦吧,前面有个公园,可以休息。"
在那一刻,我看见菩萨的慈祥加持在她的身上。信仰是从内而外的,是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做事情,接触这个社会,散发出的一种气息。这种正能量影响着周围的人。
澳门人不多,也没有香港的摩天大楼。感觉像一个很有调调儿的小渔村。这里的人也没有那么急促,感觉都过着慢慢的生活。
离开安静的海边往市中心骑行,一路搜着wifi准备联系酒店。不知不觉中行走在林立的赌场中,两边配套着各种当铺,金光闪闪、灯红酒绿的。赌场边上巨大的希腊神话浮雕也在告诉我这里的浮华。
新葡京独霸着澳门的博彩,大陆游客一波波的被接到这里。大巴车门一开,一步迈进赌场大门儿,您想去别的地方溜达溜达都没戏。看着他们真是非常搞笑。来到民政总署这里,都是一些小巷子,而且都是建在起伏的山坡上。两边都是商铺,还有很多教堂、关帝庙、女娲庙。这里的建筑中西结合,非常古朴。游客很多,不知道当地人去了哪里。这里还有很多葡语学校,都是一些金发碧眼的小孩儿。来到小巷子里吃当地有名的烧鹅饭,确实是正点啊,烧鹅肥而不腻,入口外皮酥脆,肉质鲜嫩。结账的时候才知道澳门币、港币、人民币都收,且只收纸币。
来到民政总署对面的特产店买了当地有名的"钜记手信",一种小甜点,不易碎,打算寄回家送给妈妈和妹妹。天已经全黑,当地人休息得早,七八点钟的时候商铺就关门了,我一人骑在安静的小巷子里,石板路一颠一颠的还挺有感觉。狭窄的巷子两边有很多修理厂,朴素的门面里面可以看到兰博基尼、法拉利这种超跑。路边有很多自家开的甜品店,买了两个刚出锅的蛋挞还挺香的。随便找了一家小宾馆,房间简陋也不是特干净,350港币一晚上,太宰人了。把驮包卸下,出去刷街,非常喜欢澳门这种起伏的小巷子,在这里骑车游览是最好的选择,地方不大,骑到哪里都很快,也不堵车。就是要避让这里的摩托,毕竟都在机动车道上走。一路无论骑到哪里都能看见霸气的新葡京,它不断变换着颜色,告诉我们,它就是这里的老大。一路前往澳门塔,沿途路过特区政府,看门的特别横,说我不该在门口骑车,真霸道。回程又去了大三巴牌坊,迎着陡峭的石板路上去,晚上这里人很少,买了瓶啤酒坐在下面静静欣赏夜景,真是陶醉了。
今天走了两个繁华都市。香港节奏较快,澳门比较安静,不过都是骑车的好去处。因为要赶路,所以不能面面俱到。吃了水果赶紧休息了,明天还要去珠海。
3月27日
澳门至珠海
早上伴着鸟叫起床,来到旁边的马交石炮台公园。坐在海边树下,一边看着海景、一边欣赏着海鸟,早上的柔软阳光把我照得睁不开眼。吃了两个苹果继续上路。澳门的交通也和大陆反向,骑着很别扭,而且上午的车很多。来到一家自行车店买了润滑油,修车伙计不会中文,只能比画着跟我沟通。跟他学习了节链条上油的正确方法,之前自己不会用,逐节的滴油所以太费了。沿路往口岸走,旁边是海湾,里面有很多海鸟。慢慢的发现可以断断续续接受到大陆的手机信号了,上网的资费也能便宜些。中午在口岸边歇息,拿昨天买的面包喂海鸟。鸟儿很朴实,给食饵就过来,和人很亲近。澳门口岸边的环境和市中心的小巷子完全不同,有很多大陆人来这里买东西,感觉乱糟糟的。中午吃了咖喱牛肉配奶茶,特别过瘾。看看时间还早,掉头回到市中心再逛逛。买了一副魔音的耳机和一条短裤,感觉比大陆便宜一些。又把剩下的钱在7-11买了副刮胡刀和一些饮料然后出关。来到珠海后,感觉哪里都那么宽阔,不过路上有些脏,房屋楼宇也有点儿土,就跟从西德来到东德的感觉似的。
在拱北口岸不远的地方找了酒店,回屋连上耳机,3000公里以来第一次听歌儿,韩磊的《天边》……并肩在草原上骑马,蓝天白云和大草甸子。
活在当下吧,要多去感受快乐的生活。
3月28日
珠海市至都斛镇(台山市)
珠海的气候湿润,城市里布满了热带的灌木和高大的椰子树。有点儿热带风情的意思了。我的单车自从进入广东后就没有再脏过,就连轮子上都是一尘不染,好像新轮胎一样。
早上吃了排骨饭,喝了排骨汤。把昨天在澳门买的点心快递回北京。一路沿着布满红花的路前行。今天的目标是阳江,有200多公里。广东沿海地区是平原,比内陆来得好骑。但这里海峡很多,每一个海湾都是由内陆的河流冲击而成。例如:磨刀门、崖门、广海湾、镇海湾等等。所以,在沿海骑车是非常绕路的,时不时就要绕过江河与海湾。
提心吊胆的地从一片山区骑到另一片山区,一片又一片的乌云甩到了我的身后。
傍晚的时候来到崖门这个海湾。面对波涛汹涌的潭江我无计可施……崖门大桥只通高速,要想绕过去需要多走100多公里到北边的江门市。我在桥边的高速路入口想搭车过去,可是没有车停,算了,随它去吧,先填饱肚子再说!
找了一家小餐馆点了菜心炒肉。问老板怎么过江。老板悠哉悠哉的抽着水烟,慢条斯理的告诉我,其实江边就有渡船,5块钱一位就搞定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可算落地。吃完饭,沿着江边来到渡口,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上船后疾风破浪的驶向江心。潭江可真宽,远处的跨海湾斜拉桥就像一头怪兽“哥斯拉”一样站在那里。对面的山中雾气渐浓,天就要黑了……今天阳江的计划泡汤了,过了江查了地图还有100多公里。夜里在海边骑行不像是在内陆只是黑那么简单。只要你路过一个路灯,你就会感觉身上麻麻的,因为每盏路灯下都聚集着一团飞虫,它们会顺着缝隙飞到你的衣服里面。我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冲到“虫子团”中,一次次的头皮发麻。路过都斛镇决定在这里休息了。来到当地有名的古兜温泉,一问价格,最便宜的房间900元一晚。我只能住旁边的海龙酒店了160元一晚也不便宜,还好房间很宽敞。
今天很累心,点了炒米粉当夜宵,点了蚊香呼呼大睡……
3月29日
都斛镇至广海镇(台风)
早上被雨声惊醒,就像一天的前奏一样。外面一片雾蒙蒙的感觉,看了天气预报,这一周广东沿海地区都处在雨带中,至于下不下呢,完全看老天爷的眼色了。估计今天走不了了。
下楼点了炒米粉,吃完后雨停了。想了想还是冲一下吧!一路上的空气清爽,沿着S365向西,路边的黄榄山美得让人窒息,绿油油的,绿的发出了金黄色。一片片白云在半山腰浮着,有点仙儿的感觉。路边的稻田鲜有人在耕作,只有牛儿两三只结伴吃草。来到了黄罗山附近的广田,路边的广田大道牌坊非常应景儿。为啥叫“广田”呢?地如其名,这里是开阔的大平原,一望无际的水稻。刚才路边的群山最近也要退到20公里开外的地方。这片沿海平原很特别,没见一个高的建筑,就连高点儿的树木都没有,地面完全裸露在天际线下面。大自然最美的一面往往背后隐藏着它狂野的性格。不一会儿天上掉点儿了,从淅淅沥沥变成粗大的雨滴。远处的天际线已经与地面混成一片黑色,这是一种万籁寂静的黑暗。忽然间,在我左上方的头顶,一道几公里长的闪电倾斜着劈到右手边的稻田中,没有声音。就像漆黑的天空忽然被宙斯的双手掰开了一道裂缝……知道不能再骑了,因为同时我闻到了海的味道……这附近没处躲雨,不! 是没地方抵御强风。要不然说运气和人品有关系呢!?顶着大雨往前骑了几百米,来到了S365、S273与新台高速的交汇处,是一个大环岛。左手边一个加油站。这一路加油站帮了我不少忙,我都快成“易捷”粉丝了。我把车推进大棚,雨大得直接飘了进来,强风吹的我冷得受不了,我把身上能套的衣物都裹到了身上,躲在超市里打着寒颤。看着外面的车子被雨淋真是心疼。外面漆黑的天空一直倾泻着暴雨,就像积累了很久的悲伤,一旦流露便恸哭不停。
就在我发愣的时候,天空变成了白色,外面所有的树都往一个方向倒去,就连雨水都好像消失了一样,变成了白色的雾气。外面传来了火车轰鸣的声音。我有点儿慌了,问售货员这是什么情况! 他不紧不慢地说,这就是小号儿的台风。
这种热带气旋是热带低气压的现象,在这个季节很常见。广东沿海每年4月到11月是台风季节,一年要刮十几个台风,现在刮的这个根本算不上。他家在川山群岛那里,那儿的台风才叫夸张。正说着,对面一棵碗口粗的椰子树被拦腰吹断,大头朝下地飞到了旁边的稻田里。这一幕好像在哪个好莱坞电影里见过?
又听售货员说,这里的雷暴也很厉害,前几天有一位当地的村民就是在田里干活儿的时候被劈到的……听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问他加油站会不会被吹倒,他说这是最不可能的事,加油站是特种建筑,除非来F5级的龙卷风。我放心了,沏了杯奶茶,一边听着“火车”的轰鸣声,一边看着白茫茫的景色。
等雨停后又往前骑了20公里,来到广海镇住下。第二天又是下雨,坐长途车到了湛江。接下来两天从湛江骑到徐闻,一路上风和日丽,沿路品尝了各种美食。4月1日来到了徐闻,总算到了大陆架的最南端。之后上海南岛又是后话了……
我们一定有着相同的梦想,抛开世事繁杂,一旦想念远方,便收拾起行囊去旅行。
我们一定有着相同的癖好,不看攻略,甚至不带地图,只是想要把自己丢进一个梦想已久的地方,就这样走下去。
走进那些人声街巷,山水花草,田间村头,相信它们都是值得探寻和观察的风景,喜欢用自己的双眼去挖掘其背后的存在和意义,惟愿那些真正古老的,带着岁月雕琢的事物不要这么快消逝。
如果,我们都一样,不愿走寻常路,那就用自己的方式,来一段不一样的西行漫记。
千年磁器口
追寻即将消逝的古韵
千年古镇磁器口,先因名人扬,后因磁扬,现因美食扬。“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重庆磁器口由旧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自明清以来便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一个热闹非凡的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
这样热闹的地方,还会有惊喜吗?
随车沿江而行,左侧是郁郁葱葱的茂密山林,右边则是昏昏黄黄的滔滔江水,上坡下坡,拐弯抹角,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只见一片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
没关系,绕过谭木匠和张飞牛肉,走过陈氏麻花门口绵延不绝的队伍,不必理会桂花糖的叫卖声,避开如织的游人,便向南拾阶而上。
就是那么不可思议,仅仅20米过后,喧嚣便被抛在了身后,展现在面前的才是真正的磁器口古镇。许是那层层的台阶吓走了大部分的游客,但只有这时,才能让人有心情去细细品味老镇的建筑风貌,体会时光流逝的痕迹。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老街上的的建筑极具川东民居特色,石板路与民居相互依偎着,房屋以竹木结构为主。沿街的铺面大多是一进三间,铺面后房则是四合院。现今居住的大多是普通百姓,店面不过是老旧的钟表店、正在招收学徒的理发店、提供简单饮食的小吃店等等。
同店老板攀谈起来,得知古镇将要面临拆迁。青石板路上,几乎每隔几家,门前都会坐着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手中的健身球啪啪作响,身边的拐棍似乎只为彰显岁月而存在。脚边大多卧着猫或狗,陪伴老人一起看着夕阳再多一次洒在老镇老街老建筑上。
枕着泸沽湖
为在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你
提起泸沽湖,略微了解的人多会脱口而出:“母系社会!摩梭人!”或许还有暧昧而狎笑着跟一个词:“走婚”。
对,那是一个叫做杨二车娜姆的摩梭族女人告诉世界的地方,那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当你看倦了连篇累牍的照片,以为泸沽湖只是那片望不到边际的湖水时,不妨下次尝试走川境,自西昌,经宁蒗,过盐源,去草海那边看一看——尤其是草海与湖水交接处的洛洼码头附近,相信我,你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泸沽湖的颜色,是会随着天气和日照的变化而不同的。清晨的湖水澈蓝,幽静,如一块蓝水晶静静躺在神山的怀抱之中。随着太阳渐渐从东方升起,你会发现湖面上逐渐冒起了白色的星星点点,这便是当地人口中的“水性杨花”了。
一支花一根茎,斜斜插到水底,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绽放在水面上,三个白色的花瓣,簇拥着一朵鹅黄的花蕊,简单质朴,宁静素雅,像极了漫天星星缀满夜空。
这时候,穿着民族服饰的摩梭人开始起身劳动了。他们熟练地划着猪槽船,惊起藏在草甸子里的鸭子,船桨荡起水面,一路小星星,恍如穿梭在梦里。花朵随着船桨的微波起伏,一副波澜不惊的坦荡模样。贴着湖面飘来摩梭人的歌声,辨不清歌词的音符令人如痴如醉,恍若一曲母亲哼出的歌谣。
这时候的湖水已经由深邃的蓝色逐渐变浅,映照着碧蓝的天空,和天上大朵的白云。若非远方的群山提醒着边界的存在,水天早已融为一体,对湖水深情的凝视,胜过千言万语的诉说。天至午时,被绿色的草海环绕着的湖水显出了翡翠般的颜色,绿色环绕下的蓝,美得窒息,美得眩惑。当夕阳西下,大片金色洒在湖面,波光粼粼晃耀人眼,人便也困了,乏了,只想枕着这温暖入睡,如同睡在母亲的怀抱里。
川界的泸沽湖,像极了豆蔻年华的少女,身量并未完全展开,只是羞涩而自然的站在这里,只为在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你。
恋恋白沙镇
清寂悠闲见雪山
白天闲适而慵懒,在客栈喝着茶晒太阳,夜晚则去泡酒吧,体验一把艳遇的刺激和快感。
这似乎是去丽江旅游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于是这一次的西行,我选择了避开热闹繁华的大研和束河,只为寻找心中最为安静和原始的风景。
一个念头蹦出来。走,去白沙。
白沙古镇甚至很少有人听说过——对不起,那是哪儿?从束河镇租辆脚踏车,一路骑行,半小时左右便可到达白沙镇。若时节正巧,道路两旁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华丽丽欢畅万分地灿烂着,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停下来游赏拍照。
嗅着空气中湿甜的味道,只觉仅仅这一路风景,便可让人把那些扰人的喧嚣抛在脑后。
真正的白沙镇是清爽而寂静的,连过往行人都不多见。街边摆着些惨淡的生意,摊主倒也悠然自得。沿着碎石土路的街道信步前行,道路两边都裸露着沧桑的古老建筑。这些房子大多上了年岁,以两层为主,黛瓦复顶,且有小巷贯穿其间。
原生态的人居环境让白沙镇与众不同,白沙壁画则是这与众不同中的一抹亮色。
白沙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它的绘制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300多年,被誉为滇西北少数民族艺术奇葩的宗教壁画。这些宗教壁画是明代木氏土司聘请汉、藏、纳西等族的画匠绘制的,画面用笔细腻,设色精丽,对比强烈,特点突出,然而国内的游客是极少来的。
下一个景点是丘吉尔庄园,又是一个名人的故居。
说到丘吉尔,大家并不陌生,他是著名的英国首相,是马尔堡公爵家族最荣耀的后代。虽然他的家族有着显赫的名声与无数的财产,但他从未以此为傲。我们现在得知丘吉尔,并不是因为他那马尔堡公爵的身份,而是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虽然丘吉尔功成名就,但他仍然一心为国,从未想过自己享乐。据说,在丘吉尔家族的鼎盛时期,凡是能看到庄园中心雕塑的地方,都是丘吉尔家族的土地。但温斯顿·丘吉尔却把大部分的土地捐赠给国家,助其渡过难关。单是这样的贡献,就足以令世人膜拜。
虽说庄园的规模已经缩水了很多,如今的丘吉尔庄园仍然十分广阔,其旧日规模可见一斑。如果说莎翁故居是一座豪华的小别墅,那么丘吉尔庄园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别墅群。走进庄园,四处都是画作,每一幅画都很有背景和渊源,如今可谓是天价画作。导游特意为我们请来了庄园的老管家。他虽然年迈,却有一口标准的牛津口音,语速很慢,但字字清晰,我们这群中国学生第一次完整地听懂了所有的讲述。跟着老管家,我们慢慢走过一个个房间,领略丘吉尔庄园曾经的辉煌。这里的装饰十分华丽,天花板上全都是巨幅绘画,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莫高窟。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像是一个个宝藏,等着人们去探寻。
不知不觉,我们就逛完了室内,于是便走到室外。这里不像莎翁花园那样种满了花草树木,倒像是一个精心规划的公园,有草坪,有喷泉,精巧的布局令这里充满了秩序美,充分体现出一个古老家族的气势。数百年岁月沉浮,丘吉尔家族却没有被历史淹没,希望这个家族能一直繁荣昌盛下去,传承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温莎古堡
时光如流水,似乎我们昨天才刚刚坐上前往英国的飞机,今天已是在英国的最后一天了。我有些感伤,也有些期待。
上午,我们前往温莎古堡。或许是运气好吧,一进古堡,我们就看到一队士兵正在表演。大红的服装,统一的步伐,一模一样的严肃面孔,莫名地为这一庄严的场面增添了几分喜感。无论旁边的观众如何鼓掌欢呼,他们仍旧保持着那一个姿势,似乎永远都不会改变。也许这是英国人的一个特点吧,工作时总是无比地专注和认真,虽说稍嫌严肃,但值得尊敬。
温莎古堡是为战争建造的,所以古堡的一切设施都是为了服务战事。比如,城堡修建得格外高耸,站在温莎古堡上向下俯瞰,能清晰地看到城镇的一草一木。又比如,古堡里有狭小的缝隙,专为弓箭手打造,越往里越窄,方便弓箭手隐藏;其内部有一个十字符号,既是宗教象征,又方便弓箭手变化角度。
再往前走,离开了户外区域,古堡给每名游客配备了一个讲解器。由于在古堡内部不能大声说话或打电话,导游也不能讲解,一切全靠这个仪器讲解。
虽说规矩严,古堡内的东西确实很有价值。我印象最深的是天花板上的十字骑士团纹章。一旦成为骑士,便有资格在自己的盾牌上使用专属于自己的纹章,这是骑士一生荣耀与光辉的象征。在著名的“十字骑士团”里,每个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纹章图案,密密麻麻地刻在天花板上。看着天花板上宏伟的图案,我不禁想到了曼联球场上那条刻满名字的小道,二者可谓殊途同归,都是用符号纪念曾经的英雄们。古堡里的每一个符号,记录的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搏杀的英雄。也许他们的名字不为后人所熟知,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英国圆梦
接下来,我们要去的是我最期待的景点——哈利·波特影城!
从小学开始,我就疯狂地迷恋上了《哈利·波特》丛书,书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一条条咒语都被我深深地牢记。有一段时间,我还疯狂地学习英语,可以说,我有一半的英语基础是在追《哈利·波特》时打下的。
说到哈利·波特,不能不说魔杖!来到影城纪念品商店,我第一个要寻找的就是魔杖。以前,我只能靠电影里的场面来想象魔杖的样子,如今居然可以亲手摸到,我心中的兴奋与激动溢于言表。这里的魔杖都是用长长的盒子装好的,形状特色各不相同: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有的刻着花草鱼兽,有的刻着咒语符文——这给它们罩上了一层神秘的气息。转来转去,我突然看见了Sirius Black的字样,小天狼星!我一直很喜欢这个人物,在原著中,就是这根魔杖陪伴着小天狼星度过了快乐的时光。现在,它正躺在我的桌子旁,静静地看着我在电脑上写故事呢。
走进哈利·波特影城,果然,这里充满了浓厚的哈利·波特元素。第一个房间是展览,第二个房间是影院。我们刚在座位上坐定,哈利、赫敏、罗恩的身影突然出现在荧幕上,三位演员讲述了自己在剧组的生活,随后,他们推开了荧幕中的大门。令人惊讶的是,此时,荧幕缓缓升起,与片中一模一样的大门就在荧幕背后出现了!一个小男孩有幸被选中,为我们推开了大门。
走进大门,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几乎所有与哈利·波特有关的场景都在这里呢!我兴奋极了,四处拍照,古灵阁、魔法部、对角巷……我们在魔法世界中游历,不知不觉来到了户外拍摄场地。我们迅速明确了这些房子的名称,看到了哈利姨父、姨妈的家,又见到旁边有人在吃东西,我走过去一看,竟然是比比多味豆(也就是小说中那种每一颗都有着不同口味的小零食)!我迟疑了一下,慢慢地吃下了一颗,真好吃啊!
一路欢笑着,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场地。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霍格沃茨模型,感觉十分梦幻,但其中的一草一木又是那么真实。站在模型旁边,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多年的童话梦想,今天终于圆梦了……
后记
一路走来,15天匆匆过去,光阴荏苒,留下的是美丽的回忆与珍贵的友谊。伦敦的生活,剑桥的美丽,苏格兰的风情,湖区的静谧,曼城的传奇,它们都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
【笔下漫记散文随笔】推荐阅读:
鲁迅笔下的封建小说01-17
鲁迅笔下的无常作文500字10-11
现代名家笔下的中秋美文01-09
悲哀的抗争—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09-29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09-27
好学散文随笔07-06
礼物-散文随笔07-08
子规散文随笔07-14
散文随笔吧07-16
凝望散文随笔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