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精选8篇)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 篇1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教学方式

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课堂内学习探究与课堂外调查相互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对原电池的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应用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之后,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复习提问:

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

若能形成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并指出电子流动方向。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 负极(锌):

2+Zn-2e—=Zn(氧化反应)正极(石墨):

+—2NH4+2e=2NH3↑+H2↑(还原)

【学与问】

锌锰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会漏液失效(作为电解质的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什么?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

(1)铅蓄电池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4)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

— —2H2+4OH-4e =4H2O(氧化反应)正极:

——O2+H2O+4e=4OH(还原反应)总反应:2H2+O2=2H2O

【思考与交流】

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充电电池?

完成练习

自己收集废旧干电池将其破开观察干电池

为了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其性能,人们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进,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

观察其构造

学生阅读课本P40

废电池中含有汞、镉、铬、铅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给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废电池中的有色金属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小结

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联系是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其次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转移电子要通过导线(导体)传递才能实现,这样就形成了电流,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填写下表: 电极材料 介质 同一容器 现象

能否形成原电池 Zn—Zn 稀硫酸

Zn—石墨

Fe—Zn

Cu—Zn 乙醇

Cu—Zn 一个西红柿

Cu—Zn 两个西红柿

Cu—Zn 橙汁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2.充电电池(1)铅蓄电池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4)燃料电池 作业布置 完成试卷 课后反思

领导签字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 篇2

1.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燃学实根据表1分析, 必修教材对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要求有四个特征:①要求不高, 仅限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的“举例”、“说明”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的“认识”等;②内容浅, 包括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及应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例和应用、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不要求深究相互转化的原理;③重视体验, 课程标准提出三点活动与探究建议, 有查阅资料, 有实验, 有调查, 形式多样, 体验课堂上探究的乐趣, 也感受化学对生活、生产的意义;④紧密联系生活生产, 能源与材料、信息被称为现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三大支柱, 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均与现实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 特别是制作简易电池是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化学能与电能内容所属专题体系比较其应用。实验: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

科本内容在不同的教材中均安排在化学2专题2 (第二章) 部分, 不同教材对该专题的知识安排有其独特性见表2。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

不同教材中本专题的知识点及呈现顺序不同, 人教版和苏教版只是顺序不同, 而鲁科版则有较大的体系差异。如鲁科版教材将化学键知识放在专题2, 而不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放在专题1;鲁科版教材将电化学知识放在“化学反应的利用”一节, 而“化学反应的利用”一节包含“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和“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两部分内容,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将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的内容分散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无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烧 (氧化还原反应) 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实验:锌|硫酸|铜原电池学与问:原电池原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活动与探究:锌|硫酸|铜原电池资料卡: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化学电源活动与探究:水果电池和燃料电池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交流·研讨:化学能提供热能活动·探究:锌|硫酸|铜原电池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实验: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能与电能知识及其呈现比较科学探究:水果电池拓展视野:常见化学电源追根度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第三节

对比不同教材, 关于化学能与电能知识及其呈现见表3。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干电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你知道吗:电解反应实例什么作用氢能的利用

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验: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对比不同版本教材, 均重点通过锌、硫酸、铜原电池的实验探究, 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 但也有明显的内容和设计理念的差异。

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市场调查:不同种类3.1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及分析过程不同

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与用途。3.1.1人教版和鲁科版教材均直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相连, 并接上电流计, 插入稀硫酸中, 观察现象;苏教版则安排了递进对比实验如下:

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观察实验现象。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观察实验现象。

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限度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实验3:用导线把试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观察实验现象。

度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实验4:在实验3的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观察实验现象。

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苏教版实验设计采用对比法, 利用前后现象差异, 特别是锌片上产生气泡还是铜片上产生气泡的实验矛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有利于进一步深思其原理, 但实验流程貌似比较冗长。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借鉴苏教版中的实验流程, 删除实验1, 而采用实验2、实验3、实验4的流程。度

(氧化还原反应) 是使化转化为电能的关键:锌|硫酸|铜原电池问:原电池原理探究:水果电池展中的化学电源池电池电池活动与探究:锌|硫酸|铜原电池资料卡: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化学电源活动与探究:水果电池和燃料电池拓展视野:常见化学电源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你知道吗:电解反应实例观察与思考:电解氯化铜溶液拓展视野:铜的电解精炼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交流·研讨:化学能提供热能活动·探究:锌|硫酸|铜原电池追根寻源:铜片在原电池中起什么作用资料在线:化学与能源3.1.2教材中关于原电池反应 (工作) 原理的插图也不同, 人教版没有原理 (工作) 图, 苏教版和鲁科版中的反应原理 (工作) 图给出的信息量不同。苏教版和鲁教版插图均表示了原电池反应中的电极反应和电子的转移, 不同点在于:①鲁科版教材插图中锌电极上画了个缺口, 表示锌片逐渐反应溶解, 苏教版没有, 鲁科版更形象;②鲁科版教材插图比苏教版的多了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 虽然课程标准中没有相关要求, 但对于学生电化学知识的整体建构比较有益 (见表4) 。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鲁科版教材中插图并稍作讲解, 为化学反应原理中相关知识点提前做铺垫。电

3.1.3 教材中关于原电池中电子流入流出的原因表述不同。 人教版和鲁科版说明了金属锌和铜的活动性不容, 锌更容易失去电子, 被氧化为Zn2+进入溶液, 而苏教版教材则没有说明为什么锌失去电子而铜不失去电子。 基于知识的建构及迁移角度考虑, 教学中应该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导致的得失电子的电极材料或离子不同。

3.2水果电池实验活动安排位置及功能不同

不同教材均安排了水果电池的设计, 提高学习兴趣, 只是鲁科版将水果电池的设计放在“习题与活动”中。 水果电池设计的活动目的不同, 人教版教材通过水果电池让学生思考“化学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 各起什么作用”;苏教版教材让学生“制作简易电池, 并测试是否有电流产生”, 感受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鲁科版虽将水果电池放在“习题与活动”中, 但要求观察 “所用金属不同时电流计示数的变化”, 这样的要求更能体现科学活动的意义之一即发现新问题, 促进学生新的思考。 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安排水果电池实验活动, 综合人教版和鲁科版教材中水果电池实验活动的功能, 不仅仅感受电流的产生、增强趣味性, 更要发挥实验对原电池构造知识的探究功能,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增强探究动力, 提升科学素养。

3.3关于化学电源的介绍不同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用较多篇幅介绍了多种化学电源的结构及反应原理, 学生很好地了解到化学电源在日常生活及高科技领域的重要应用, 苏教版教材还安排了燃料电池的活动与探究实验, 而鲁科版只用一小段说明化学电源的应用和化学电源的研究趋势。 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合课程标准, 多举实例, 特别是充电电池和新型燃料电池的应用, 课堂上重点突出各种电池的能量转化形式, 对其结构或反应原理留给学生课后阅读了解。

3.4关于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介绍不同

苏教版教材介绍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即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而另两种教材则没有提及电解原理, 人教版教材只在介绍充电电池时提及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再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形式, 鲁科版教材虽提及充电电池, 但并没有提及能量转化形式。 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要包含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 苏教版教材内容体系相对更全面, 电解反应在物质制备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学生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中已经有具体的电解反应事实, 教学中不可忽略这些具体的电解反应事实, 虽然不要求了解具体的反应原理, 但要求知道电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即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体系和理念不同, 在教学中要切合课程标准, 吸取不同教材的优点,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全面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 篇3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所弱化,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较强。而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要求则没有放松,为此“知识弱化了,怎样培养能力和方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以人教版《化学2(必修)》中“苯”的教学为例,分析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有机化合物”在《化学2(必修)》中列第三章,从章节的数量看,学生已经学完了必修课程的3/4,已经基本达到了“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的要求。所以,在“苯”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在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苯的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有关科学方法的认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一:用文献方法了解苯的发现和来源

学习活动1:交流课前就“苯的发现和来源”查阅的有关资料。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发现和来源”的文献阅结果。

设计意图:

(1)虽然文献法不是化学教学活动中获得事实材料的主流方法,但适当安排文献方法的运用,能使学生体验获得事实材料的多种途径。

(2)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他们从一个轻松的话题——“苯的发现和来源”入手,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任务之中。

学习任务二:运用观察方法认识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学习活动1:通过对苯的观察,感知苯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并从记忆中搜寻嗅到苯的气味的生活情景。

学习活动2:通过观察苯与水(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水中加一滴墨水)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等物理性质,并讨论分离苯与水的方法。

学习活动3: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

设计意图:

观察是获取事实材料的主要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苯的颜色、状态、气味的直接感知属于自然观察,通过与水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属于实验观察。这些观察活动教科书都没有安排,但确能使学生对苯的相关物理性质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教师的重视和研究。

学习任务三: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的组成

学习活动1:根据通常情况下烷烃的状态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关系,估计苯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取值范围。

学习活动2: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推测苯分子的组成。

[信息]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首先确定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学习活动3:通过比较C6H6与乙烯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预测苯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学习活动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用玻棒蘸取苯在酒精灯上点燃),进一步确认苯分子的组成。

设计意图:

(1)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于所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初步解释,它是在人们对于该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没有全面认识的情况下作出的推测,所以假说需要验证真伪。学生对假说方法的认识,需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多次的体验和不断的深化。

(2)本节学习任务是在改造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增加体验假说方法的机会。

发现问题——苯分子的组成是怎样的?

提出假说——苯常温下是液体,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应该大于5;如果碳原子数为5,则氢原子数为78-12×5=18,超过饱和时所需的2×5+2=12,所以苯的分子式只能是C6H6。C6H6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远大于乙烯,乙烯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黑烟,苯在空气中燃烧时黑烟应该更浓。

实验检验——苯燃烧时产生明亮的带有浓烟的火焰(因燃烧时的黑烟会污染环境,不宜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苯的分子式是C6H6。

学习任务四:认识苯的凯库勒式,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

学习活动1: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和图片,认识凯库勒提出的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信息]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为了苯分子的结构,苦思冥想不得其解。1865年的一天夜晚,凯库勒在书房里打起了瞌睡,梦见一个个原子跳跃而出,并且像蛇一样盘绕卷曲。一会儿眼前的蛇衔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凯库勒从梦中惊醒,绘制出了苯分子中碳原子呈环状排列的结构。为了保持碳的4价,凯库勒又在环内加了3个双键,得到了苯的凯库勒式。

学习活动2:从教师提供的上述信息中,感悟直觉思维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设计意图:

(1)由于学生只有甲烷与烷烃及乙烯等基本知识,对碳碳之间化学键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难以猜想苯分子的可能结构,为此选择了直接给出苯的凯库勒式的策略。

(2)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性的,它能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则的束缚,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凯库勒之所以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是由于他一直致力于分子结构的研究,才会梦其所思;同时他又懂得化合价的真正含义,才捕捉到了直觉形象。近年来,有文献表明,苯的环状结构是奥地利中学教师劳斯密特在1861年提出的,比凯库勒的梦早了4年。这一学习活动的设计,并不是要为谁论功,而是为了给出苯的环状结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

学习任务五: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活动1:根据乙烯的性质和苯的凯库勒式,推测苯的性质。

学习活动2:进行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实验,得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的结论(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苯对溴水的萃取现象)。

设计意图:

这一节的学习任务教科书原本就是按假说的模式编排的,这不仅能揭示苯的凯库勒式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的兴趣。

发现问题——苯的凯库勒式是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其中的双键与乙烯中的双键类似吗?

提出假设——如果苯分子中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则苯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检验——苯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得出结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任务六:用模型方法认识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学习活动1:观察苯分子结构的比例模型,认识苯分子的独特结构。

学习活动2: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纠正凯库勒式中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信息]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设计意图:

(1)受《课程标准》要求的限制,必修教科书中没有介绍共价键的键参数,所以用键参数等分析苯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宜留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进行。

(2)化学科学对微观粒子结构及其变化的研究离不开模型方法。苯分子的比例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它能为学生直观地展示苯分子的独特结构。而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的信息,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苯环结构特殊性的认识。

学习任务七: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活动1: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运用已有知识完成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信息1]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溴、硝酸等物质发生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分别被溴原子和硝基(-NO2)取代后, 生成溴苯()和硝基苯

()。

[信息2]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

学习活动2:由苯的取代和加成等性质,体会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1)受《课程标准》要求的限制,苯与溴、硝酸等取代反应的实验操作暂不宜介绍,因此无法通过实验现象抽象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个别事物的推理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甲烷的取代反应和乙烯的加成反应,从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定义出发,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有关反应方程式既符合科学思维的规律,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本质的认识。

学习任务八:用综合方法对苯的结构和性质形成整体认识

学习活动1:阅读教科书中关于苯的全部内容。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设计意图:

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在对苯的结构、性质、用途等逐一学习以后,再进行全面地总结和归纳,能使学生对苯的有关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 篇4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18)(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大小)元素周期律(3)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正价:17,负价:-4-1)(4)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呈周期性变化(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排列原则(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列短周期(1、2、3周期)-含2、8、8种元素周期(7个)长周期(4、5、6周期)-含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7周期)最多容纳32种元素主族(由长周期、短周期共同构成)(IA~VIIA共元素周期表结构7个)族(16个)副族(完全由长周期构成)(IB~VIIB共7个)VIII族(8,9,10纵列)0族(稀有气体)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化合价(1)同周期(2)同主族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3.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性质 原子序数 电子层结构 同周期(左→右)小→大(依次递增1)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原子半径 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 金属性 非金属性 主要化合价 逐渐减小(0族除外)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最高正价(+1→+7)同主族(上→下)小→大 电子层数递增1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逐渐增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数=非金属元素负价(-4→-1)族序数 负价=-(8-族序数)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及其稳定性 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减弱 形成逐渐变容易 稳定性逐渐增强 稀有气体化合价为0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形成逐渐变困难 稳定性逐渐减弱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元素所在周期数=元素原子电子层数

元素所在主族序数=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数

主族元素最低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板书设计】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反思 篇5

綦世艳

在接近本学期期末之际,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我深感有很多收获,其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之处,正是对这些不足的反思和改进使得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及课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都有了更深刻、更科学的理解与认识,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本模块的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深刻,只是凭主观上的认识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感觉新课标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当我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课程标准的研究之后,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有了理论指导。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1、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传统教学的实施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课堂教学的重心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然而,新课程提倡的却是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教的引导,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学得自由,学得有创新,有成就感,有动力。

在模块2的教学里,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的完善在本学期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块里,我将采取有效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实现师生课堂地位平等化。

2、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任何方法都有它实现最佳效果的界定条件,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所涉及的知识板块、知识结构各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要寻找能够在这特定的条件下能起到最优效果的方法。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实

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心理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认为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向主动听课的转变。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全面发展的标准又是什么?要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问题。对此,我深感困惑,因为现在的高考还是最主要的指挥棒,对于理科生来说,必修模块的学习是他们进行选修模块学习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识板块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个中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 篇6

3高二生物选修班一轮复习导学提纲

(二)第2章细胞的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班级:___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执笔人:侍东升

【情境涉入】 〖考试说明〗

〖命题趋势〗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可知,对蛋白质这部分内容要求较高,是本节重点要学习的内容。蛋白质是生命的体现者,对于蛋白质的复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蛋白质的结构,这可从它的基本组成单位→多肽链→空间结构这一主线进行,注意拓展每一环节上的知识,同时利用好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二是蛋白质的功能,从它与结构的关系去理解。由于核酸内容在《必修2》中要重点学习,所以在本节中只要了解它的种类、分布和功能,并能适当拓展即可。〖预测趋势〗

分析近3年来我省对本节的考查情况,可以发现每年对蛋白质、核酸的内容都有涉及,如2011年第1题、2010年第1题、2009年第21题。在考查的形式上也是多样的,主要体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上。因此2013年的生物高考中,对于蛋白质部分的考查将继承往年的题型,结合新情境重点考查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特点、功能及鉴定。对于核酸部分的考查,将会从化合物的角度区分四种化合物的异同及它们的鉴定、从遗传角度考查核酸的结构及种类。【教材研读、自主研习】

一、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问题生成】

(1)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约有20种,自然界中的氨基酸也只有这些吗?

(2)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3)蛋白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问题生成】

(1)构成人体的核酸、核苷酸、碱基各有几种?

(2)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DNA、RNA也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吗?

(3)如何探究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任务给出:细读重难点剖析,吸收知识】 1.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1)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和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

(2)蛋白质中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的计算

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3)蛋白质中含有N、O原子数的计算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总数。

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2.关于对DNA分子知识的记忆:可以用“5、4、3、2、1”数字来记忆。“5”表示DNA分子由5种元素组成;“4”表示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也可以说组成DNA的碱基有4种);“3”表示DNA分子由三个部分组成(也可以说成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个部分组成);“2”表示每个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1”表示每个DNA分子都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当然也可以倒过来记成“1、2、3、4、5”。3.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的检测方法与应用(1)检测方法与步骤

(2)生物组织中有机成分的检测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动研讨、交流展示】 1.下列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最相似的一组是

A.淀粉、核酸B.糖原、胰岛素C.纤维素、载体D.抗体、淀粉酶 2.下列都含有氮元素的一组物质是A.脱氧核糖和脱氧核糖核酸B.胰岛素和核糖核酸C.丙酮酸和丙氨酸

D.脂肪和脂肪酶 3.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膜结构的主要成分,依次为A.糖类、脂质、核酸B.蛋白质、核酸、磷脂C.蛋白质、核酸、磷酸

D.蛋白质、磷脂、核酸

4.现有l000个氨基酸,其中氨基有1020个,羧基有1050个,则由此合成的4条肽链中共有肽键、氨基、羧基的数目是

A.996、l016、1046B.996、4、4C.996、24、54D.996、l 016、l 046

5.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不仅氨基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而且各自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B.蛋白质之所以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C.蛋白质的多样性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D.开水煮沸鸡蛋清,不仅破坏了其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同时也破坏了氨基酸之间的肽键 6.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7.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C.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D.用甲基绿和派洛宁(吡罗红)混合染色SARS病毒可观察到DNA和RNA的分布 8.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C.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9.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 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B.乙C.丙

D.丁

10.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M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有N条环状肽链,其完全水解共需M—N个水分子

B.在小麦细胞中由A、G、T、C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C.糖原、脂肪、蛋白质和核糖都是生物体内的高分子化合物D.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 1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糖原代谢最终产物是葡萄糖C.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D.脂肪和生长激素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1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

配现用

13.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A是葡萄糖,物质E是淀粉B.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较多的是FC.物质C的种类约20种,基本化学元素是C、H、O、ND.SARS病毒的物质H彻底水解后,产物是CO2和H2O 14.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麦芽糖和淀粉的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B.细胞中的化合物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C.ATP和RNA中都含有腺嘌呤和核糖D.细胞中的酶可多次发挥作用【矫正梳理、回标巩固、迁移运用】

15.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及其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葡萄糖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B.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C.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D.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16.(多选)图为人体内两种重要化合物A与B的化学组成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的种类约有20种,b的种类有8种B.a的结构通式可表示为

C.B是人的遗传物质

D.A的种类在神经细胞与表皮细胞中相同,B则不同

17.分子马达,又名分子发动机,是分布于细胞内部或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参与了胞质运输、DNA复制、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等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动,如RNA聚合酶、载体蛋白、肌球蛋白、ATP合成酶等是细胞中一些重要的分子马达。

(1)根据上述材料推断,驱动染色体复制的分子马达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种)

(2)ATP合成酶主要固定在膜上发挥作用,细胞内具有ATP合成酶的膜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种)

(3)合成分子马达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料间互相结合的方式是___________。(4)上述材料表明,分子马达在生物体的一系列生命活动中能发挥______________功能。(至少写两点)

(5)下列各项生命活动中,不需要分子马达直接参与的是__________。A.无机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B.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C.生长素从顶芽向侧芽运输D.氧气进入线粒体

【课后自学:自查自纠、拓展提升、反思总结】 1.构建模型体系

2.关于有机物的鉴定

①鉴定还原性糖,应选择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组织颜色浅或近于白色的植物,如白萝卜、梨等。②鉴定脂肪的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③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大豆、鸡蛋蛋清或直接用稀释的豆浆。④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双缩脲试剂B液不能加得太多,否则CuSO4的蓝色会掩盖(遮蔽)紫色。

附:高二生物选修班一轮复习导学提纲

(一)参考答案

【教材研读、自主学习】 【问题生成】

一、(1)溶液培养法(2)①细胞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细胞代谢越缓慢。②细胞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抗性就越小;反之,细胞抗性就越大。

(3)输液用的生理盐水溶液和血浆渗透压相等,医学上称为等渗溶液。正常人血浆渗透压是相对稳定的,相当于0.9%NaCl溶液或0.5%的葡萄糖溶液。0.9%的生理盐水和人的体液为等渗溶液,红细胞等血细胞只有在等渗溶液中才能维持它的固有形态和功能。

二、糖尿病人饮食中,米饭、馒头等主食中富含淀粉,淀粉经消化分解后生成的是葡萄糖。【自主探究、互动研讨、交流展示】 1.C 2.B 3.B 4.D 5.D 6.C 7.A 8.D 9.D 10.D 11.B 12.C 13.B 14.D 15.A 16.B 17.C 18.ABD 19. BCD 20.(1)相对较高相对较低(2)溶剂运输生化反应相对较高(3)相互转换 21.(2)第二步①2mL大量食糖者尿液②等量新配制的斐林试剂,轻轻振荡第四步①不出现砖红色沉淀②出现砖红色沉淀

③1号试管2号试管

血糖浓度过高,流经肾小球过滤后不能被肾小管和集合管完全重吸收

高二生物选修班一轮复习导学提纲

(二)参考答案

【教材研读、自主研习】 【问题生成】

一、(1)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约有100多种。

(2)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①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②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

(3)DNA多样性决定

蛋白质多样性决定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1)构成人体的核酸有2种,它们分别是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有4种;构成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有4种,故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有8种。构成DNA的碱基有A、T、C、G 4种,构成RNA的碱基有A、U、C、G 4种,由此可以看出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

(2)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说DNA或RNA也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因为二者只能有一种作为遗传物质,不能同时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DNA是遗传物质,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有的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的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3)利用甲基绿和派洛宁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派洛宁使RNA呈现红色。这样,利用甲基绿、派洛宁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动研讨、交流展示】 1.D 2.B 3.B 4.C 5.D 6.C 7.B 8.D 9.A 10.D11.A 12.B 13.D 14.B【矫正梳理、回标巩固、迁移运用】 15.B16.BC 17.(1)DNA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2)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原核细胞膜)(3)氨基酸脱水缩合(4)催化、运输、运动(5)D

高二生物选修班一轮复习导学提纲

(二)参考答案

【教材研读、自主研习】 【问题生成】

一、(1)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约有100多种。

(2)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①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②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

(3)DNA多样性决定

蛋白质多样性决定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1)构成人体的核酸有2种,它们分别是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有4种;构成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有4种,故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有8种。构成DNA的碱基有A、T、C、G 4种,构成RNA的碱基有A、U、C、G 4种,由此可以看出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

(2)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说DNA或RNA也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因为二者只能有一种作为遗传物质,不能同时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DNA是遗传物质,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有的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的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3)利用甲基绿和派洛宁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派洛宁使RNA呈现红色。这样,利用甲基绿、派洛宁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初步介绍了“化学与能源”,在上一节已经介绍了化学能与热能,在选修模块四将系统深入地介绍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对前一节课的补充和完善,又为学习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了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知识,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这就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化学的有用性,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指导阅读法

六、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电能的重要性切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火力站工作原理示意图,通过分析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让学生感到为了提高能源的效率,减少能量损失,必须要减少能量转换步骤,使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这样顺利成章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原电池。在导课的过程中使用阅读指导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新课讲解时,首先,通过Zn-Cu-稀H2SO4实验装置的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出原电池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对Zn-Cu-稀H2SO4原电池分析,探究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外电路电子的定向转移和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产生了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最后,通过改变Zn-Cu-稀H2SO4原电池装置中的一个条件,探究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 篇8

南丰中学 生化组 杭益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

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一般方法。

5、通过实验,加强环保教育,学会在实验室中处理有毒气体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的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水的成分、氯气与碱的反应、次氯酸的性质

[教学设想] 本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以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海水作为研究对象,引出海水中总储量较多的化学物质的提取、性质、和应用,并以此作为载体探究典型非金属元素-----氯。但本节内容很多,化学反应也多,学生往往很难适应,因此,教学的难度也就加大了。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把目标定在教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上面,而更应下功夫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中产生的各种现象,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去探究氯气的性质,学习有关化学反应,从而体验化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科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介绍氯气发现的内容。

【引导】氯气到底有什么样的性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氯的性质。说明本节的学习方法:重视化学实验;注意性质与用途、存在、制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第二课 氯气

【学生实验】观察氯气的颜色、状态、闻闻它的气味

【学生实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小试管倒置于水槽中,观察现象。

【学生小结】氯气的物质性质如何?

【教师归纳、板书】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新制氯水的颜色

【强调】氯气的安全使用问题。

【思考】 从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断其有哪些化学性质?

(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推断,并到练习本上,教师将学生推断结果写在黑板上)

【引导】到底氯气的性质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证明!

【讨论】可以利用哪些实验来证明氯气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性质类似,易与金属、非金属反应)

【演示实验】氯气与钠的反应

【学生实验】氯气与铁丝的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记录)

【思考】

1、氯气与铁反应时产物是什么?有什么现象?

2、由这些反应来看,氯气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归纳及板书】

三、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2Na + Cl2 ===== 2NaCl

2Fe +3 Cl2 ====== 2FeCl3

【讨论、归纳及板书】

2、与非金属的反应

H2 + Cl2 ======= 2HCl

【质疑】

1、氯气在上述反应后生成物中氯的化合价有什么共同点?金属单质反应后,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

2、烟和雾有什么区别?

3、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吗?

【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易与许多金属或非金属发生反应,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

【练习】

1、完成氯气与铁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实验来验证结论)

2、完成课本P41、表2-23、用71g的氯气与足量的铜反应,能生成多少克氯化铜?

【学生实验】

1、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和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并比较现象

2、分别往试管中注入少量新制氯水、稀盐酸中,再滴入几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

3、两干燥的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红布条、一朵红花

【讨论】

1、氯气溶于水时,是不是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2、氯水中有哪些离子?你是怎样作出这些判断的?

3、氯水受光照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4、氯水使有色物质褪色,是因为其中含有氯分子吗?

【阅读课本】进一步弄清氯水的成分、相关化学的原理

【归纳】

1、氯气溶解于水,其水溶液叫做氯水。

2、氯水中的氯单质能够与水反应,但不十分迅速。

3、次氯酸见光分解,放出氧气,具有漂白、杀菌的能力

【板书】

3、氯气与水的反应

Cl2 + H2O ====== HCl + HClO

2HClO ======= 2HCl + O2

【讨论】

1、氯水和液氯、新制的氯水和久制的氯水有什么不同?

2、干燥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

【归纳】

1、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为混合物;液氯为液态的氯单质,是纯净物。

2、新制的氯水主要成份为 Cl2、H2O 有少量的 HCl、HClO,久制的氯水主要成份为H2O、HCl。

3、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作用,因为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学生实验】往氯水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诱思】氯气可和水反应生成两种酸,那么,将氯气通入碱溶液中,会不会发生反应?如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归纳及板书】

四、氯气与碱反应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H2O

【小结归纳】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氯水的成分、氯水漂白原理、次氯酸性质

【学生小结】氯气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设疑】 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氯水。(问)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验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第34届学生组织换届大会主持词下一篇:什么的味道半命题作文400字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