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复习资料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考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复习资料(共6篇)

自考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复习资料 篇1

和发展性辅导、心理测量: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们的行为确定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验:是通过测量人的少数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好数量分析的科学手段、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设计的项目或问题为中介收集评估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访者的言语表情行为及日常生活等进行观察的方法、精神分析法: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得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的心理过程将其招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到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行为强化法: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榜样引导法: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己收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行为,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实况详录法:是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地,尽可能详尽地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表现或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目的是无选择地记录被观察行为或现象系列中的全部细节,获得对这些行为或现象的详细地,客观地描述。、时间取样法:是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或表现的方法、事件取样法:根据一定的目的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的方法,它要求观察前选择与规定所要观察行为或事件的类型,观察时需等待所选行为或事件发生,再做记录、轶事记录法:通过观察者把认为有价值的、反映被观察者行为或心理的各种表现,以及被观察者显著的或典型的新出现的表现,凡是被观察者直接观察到的都可记录下来 24、二、简答、心理卫生的两重含义:1)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2)心理卫生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人际关系4)积极劳动实践 3、实现自知和自爱要注意的问题:1)通过对别人比较来培养,但又不能作为唯一尺度2)扩大生活领域,丰富与积累个人经验3)检讨过失,辩证事物观点,又不能脱离实际,不要对自己追求十全十美4)调整“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良好的人际关系要点:1)真诚的鼓励和赞美2)团结的愿望和善意的批评3)尊重人,不强加于人 5、古代西方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4)认识到正常的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意义 6、中国古代的心理卫生理想:1)整体恒动论史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2)提倡“养心之道“与”健康之术“是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精髓3)关于情绪与疾病产生,治疗的关系思想极为丰富、心理卫生的健康意义:心理卫生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维护与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的规模,提供了解决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观点,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则,途径与措施、方法,无疑会对人的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1)心理卫生队与防治心理疾病的意义2)心理卫生对于防治躯体疾病的意义 8、学校心理卫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标准)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9、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卫生的必要性的原因:1)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开展心理卫生工作2)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增加了对中小学生的消极不利影响 10、美国 马斯洛和密特尔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适度的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作者认为研究心理健康标准明确的问题:1)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2)心理健康作为人的一种状态与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是有区别的3)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一种理想尺度4)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必须沿着三个方向加以思考(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的整统性、个体人格的稳定性)、1948年WHO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惫和紧张2)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能适应外界环

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5)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7)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角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作者认为健康心理应具备的标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2)情绪正常,健康3)意志健康4)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行为时心理的外部表现,且受人的意志的支配5)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7)较强的适应能力 12、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2)体质因素3)性别和年龄因素4)器质性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2)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3)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4)人格类型特征 14、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的影响包括:1)亲子关系2)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教养方式3)父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4)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气氛的影响、美国 《哲学百科全书》认为心理辅导的特征是:1)主要着重于正常人2)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地帮助3)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4)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5)研究个人在制定总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的个性差异6)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队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心理辅导的一般特征:1)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工作2)斯运用心理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一种专门工作3)是辅导员通过语言等手段对当事人给予帮助的过程 17、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体现在:1)在基本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2)在职能上是相互衔接的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斯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体现在:1)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2)内容上看思想教育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3)工作角色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双方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育的对象4)工作方法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报告,课堂讲授,个别谈话,批评表扬,提供榜样,树立典型等方法、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心理辅导目标的立足应是面向未来的2)心理辅导的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3)心理辅导应是多层面的、学校心理目标的内容:1)认知发展辅导2)情绪稳定辅导3)意志优化辅导4)个性完善辅导5)学习适应辅导6)人际和谐辅导7)职业适应辅导8)心理障碍预防 21、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5)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心理辅导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3)个别心理辅导4)小组辅导、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对专门素质的要求:1)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2)特殊的职业道德3)特殊的智能结构4)健全的人格 24、特殊的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1)全心全意地为中小学生及来访者服务2)尊重中小学生及来访者3)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特殊的智能结构包括:1)较全面的知识素养与基本能力2)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心理辅导的操作步骤:1)开始阶段2)指导与帮助阶段3)巩固与结束阶段、开始阶段:1)建立辅导关系2)掌握来访者的资料3)进行鉴别,分析与诊断、指导与帮助阶段包括:1)制定辅导目标2)选择辅导方案3)实施指导帮助、制定辅导目标包括:1)双方共同协商2)有针对性3)目标相统一4)具体可行、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1)倾听的技术2)影响的技术3)观察的技术、倾听的技术:1)非言语关注2)重复3)重读4)询问5)摘要6)情感反应

31、影响的技术:1)指导2)解释3)自我开发4)影响性的摘要 32、观察的技术:1)目光注视2)面部表情3)身体语言4)声音特征5)空间距离6)沉默

33、心理评估的价值:1)对学生适应性的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价值2)对学生发展性的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作用3)对学生中存在的障碍性心理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4、心理评估的过程:1)确定评估目标2)收集资料3)实施测量4)综合评定

35、心理评估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动态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指导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

36、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问卷法4)测验法5)个案法

37、观察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实况详录法2)时间取样法3)事件取样法4)轶事记录法5)频率计算图示法6)清单法 38、运用观察法时应注意的问题:1)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

察力2)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来决定着观察结果的真实程度3)尽量避免主观心理效应的不良影响4)把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39、心理测验的特点:1)间接性2)典型性3)系统性4)科学性 40、心理测验在心理评估中的价值:1)客观地收集到心理评估所需的资料2)有利于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3)提高心理评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4)提高心理评估的工作效率

41、心理测验的分类:1)能力,人格,学绩测验2)个别与团体测验3)文字式非文字式测验4)教育、职业与临床测验 42、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1)正确认识心理测验2)保护测验内容,防治滥用测验3)做一名合格的测验者,维护心理测验的声誉4)根据测验的对象与目的的特点,选用适宜的心理测验5)应慎重地解释与心理测验结果 43、精神分析法的而基本目标:1)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2)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4、行为转变法的基本原理:1)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2)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改变或消除

45、行为转变法的方法:1)放松法2)系统脱敏法3)厌恶法4)暴露法5)代币法6)示范法7)行为契约法8)生物反馈法

46、罗杰斯“机能完善”的特征:1)乐于接受一切经验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3)信任自己的机体感受4)有较强的自由感5)有高度的创造性

47、贝克在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形式:1)注意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引申4)扩大或缩小5)走极端的思维

48、认知重建的方法:1)三栏目技术2)自我指导训练3)合理情绪想像法4)合理情绪自助表 49、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总目标: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调节中小学生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让学生懂得自我心理保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全面素质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50、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1)角色扮演法2)价值观辨析法3)榜样引导法4)行为强化法

51、常用角色扮演法:1)相声表演2)哑剧表演3)角色互换4)小品表演

52、常用价值观辨析法(拉斯、西蒙):1)小组讨论法2)两难问题法3)脑力激荡法

53、常用榜样引导法(班杜拉):1)参观访问2)媒体教学

54、常用行为强化法(斯金纳):1)奖励2)惩罚3)强化不相容反应

55、认知能力高度发展的人:1)敏锐的观察力2)较高的记忆力3)稳定的注意力4)丰富的想象力5)严密灵活的思维能力 56、小学生认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目的性较差2)缺乏精确性3)缺乏顺序性4)缺乏深刻性 57、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58、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59、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想象增强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60、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 61、初中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自觉性增强2)持久性增强3)精确性日益提高 62、初中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性进一步加强2)意义记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3)抽象记忆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63、初中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2)注意的稳定性不端正增强 64、初中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想象逐渐占主要地位2)想象日趋现实化3)创造想象日益发展 65、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2)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增强 66、如何进行记忆力的训练:1)保持信心2)集中注意力3)理解后记忆4)探寻规律5)运用联想6)多重感官参与7)不断复习67、如何进行复习达到最佳效果:1)复习要及时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3)要适当的过度学习68、怎样掌握记忆的方法:1)形象记忆2)歌诀记忆3)联想记忆4)情感记忆

69、如何进行注意力的训练:1)明确学习目标2)学会积极的暗示3)建立虚席兴趣4)外化心理5)保持身体健康6)避免单调7)选择适当的学习环境8)合理运用代替法9)适当运用逐渐注意法 70、如何进行思维训练:1)改变听课方式2)作业中需要有思考的内容3)要有丰富的知识4)要有善于进行求异思维的习惯

71、中小学生适应性认知卫生问题:1)过分概括2)追求完美3)虚拟陈述4)过分担忧5)无法控制6)走极端7)不敢面对8)过分依赖9)无法改变10)绝对化 72、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内容日益丰富2)体验日益深刻3)情绪日益稳定,可控性增强4)高

级情感逐渐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73初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情绪活动的丰富性2)情绪活动的心境化3)情绪体验的冲动性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复杂与简单共存、强与弱共存。波动与稳定共存、微妙的隐蔽性)74、发展性情绪卫生问题辅导:1)做情绪健康的人2)学会自我赞美3)自主训练法4)合理宣泄法5)呼吸调节法6)表情调节法

75、适应性情绪卫生问题辅导:1)沮丧2)紧张3)消极4)急躁5)冷漠6)愤怒7)嫉妒8)厌倦9)忧愁10)抑郁11)情绪不稳定 76、适应性个性卫生问题:1)偏激2)嫉妒3)依赖4)孤僻5)固执6)暴躁7)神经质8)自卑9)自我中心10)焦虑 77、怎样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1)接受自己2)以发展为动力3)不要完全以“我”为核心4)不要自卑自怜5)不要伤害自己 78、怎样人学生正确看待他人:1)喜欢他人2)容忍他人的观点3)重视他人4)不要总想支配他人5)不要依赖他人6)借鉴特任的看法 79、怎样正确看待环境:1)热爱生活2)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3)体验逆境与失败4)适应环境5珍惜环境 80、适应性个性卫生问题辅导:1)拖延2)固执3)对抗4)怯需5)孤僻6)依赖7)自负8)自卑9)压抑10)狭隘11)偏执12)猜疑13)偏执型人格障碍14)疫症型人格障碍15)攻击型人格障碍 81、怎样调控心理状态:1)增强学习信心2)调节学习情绪3)预防学习疲劳4)调整应试心理 82、适应性学习卫生问题辅导:1)考试怯场2)注意力分散3)学习疲劳4)意志薄弱5)马虎6)学习方法不当 83、发展性交往卫生问题辅导:1)认识交往的功能2)把握交往的原则3)学会保持友谊

84、认识交往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交流功能2)提高学习,工作效率3)促进人的身心健康4)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5)人际交往时获得知识的手段6)人际交往对群体有协调功能 85、把握交往的原则:1)平等2)尊重3)真诚4)互助互利5)信用6)宽容

86、学会保持友谊:1)珍视友情2)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3)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4)改变不良的交往行为 87、适应性交往卫生问题辅导:1)异性交往紧张2)师生交往困难3)亲子关系困难4)孤独5)羞怯6)自我中心7)自私8)从众9)害羞 88、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1)神经症2)人格障碍3)心身疾病4)性变态5)精神病

89、怎样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等预防神经症的产生: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对自己的期望不宜过高3)学会自我调控情绪4)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

90、常见心理障碍的辅导:1)抑郁症2)恐怖症3)强迫症4)焦虑症5)疑病症6)学校恐怖症 三、填空选择、自知是对自己有客观,清楚的认识与评价;自爱是自尊、自信、自制、自然;自知是自爱的基础 2、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柏拉图:西方先哲的智慧之说——中国古代春秋之初:管仲(正静、守

一、平正)3、美国 比奈 是心理卫生运动倡导者《自觉之心》、1908年5月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 5、1930年,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与会代表来自53个国家,有3000多人。6、现代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美国 坎布斯人格健全特质:积极地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主观经验丰富,可供随时提取使用 8、70年代以来,把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史密斯 1955年认为“心理辅导”是一个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其中一个人努力去协助当事人对自己需要做的决定,计划和适应等种种有关事实做出解释、泰勒 1969年认为“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辅导员可以协助当事人增强生活的适应能力,辅导室发展性的,使人的潜质能得到充分发展、帕特森 1974年认为“心理辅导”是一个帮助人的过程,两人所要建立的某种关系不但是必要的条件,而且那关系是足够令人改变和成长的、精神分析法:又称心理分析法,创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2、潜意识理论:意识、下意识、无意识 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 14、个人中心法:卡尔 罗杰斯 1951年《来访者中心治疗》“第三种势力”、心理分析的方法:1)自由联想2)移情3)阻抗4)阐释、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自我概念” 17、行为转变法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沃尔帕、艾森克、班杜拉,华生首次提出 18、马斯洛“似本能”、个人中心论:1)真诚2)无

自考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复习资料 篇2

一、全日制自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心理问题是指人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表现, 涉及方面广泛, 程度因人而异, 无论是哪种程度, 都会对自考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消极影响。因此, 探悉自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加以解决,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

1、自考生虽然有机会跨入高校大门, 但是从客观上讲, 他们都是高考落榜生, 失败的体验, 加上来自学习的压力, 使得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 担心将来的发展, 产生较强的自卑感。与高校生相比自考生还存在着明显的自我封闭意识, 表现为, 35.5%的自考生觉得自己“不相信别人”或“与别人有隔阂”, 37%的自考生觉得“很难对别人产生好感”, 42%的自考生“感觉自己很孤单”。此外, 对人冷漠和对人紧张的人际关系障碍倾向亦较普通高校生明显。

2、学习方法不当产生疲劳感。有的人不善于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习惯于死记硬背, 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去全面系统地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由于缺乏正确灵活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学习心理研究表明, 凡是连续而紧张地学习较长时间, 又是处在积极思维和高度记忆的学习活动之中, 容易产生疲劳。也有的是没有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长时间只学一门课程, 而不是交叉安排不同学科内容调剂大脑, 这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

3、学习内动力不足。学习内动力不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习动机减弱, 其表现是学习拖拉散漫, 怕苦怕累不想动脑思考问题。例如, 迷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 课堂听课不专心, 注意力不集中, 对所学知识理解肤浅, 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习内动力不足的自考生在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是学习目标模糊不清, 把学习当成是被迫的苦差事。

4、学习目标偏离。自考生中除少数学生外, 大部分学生对学业没有很高的要求, 多数是在无法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时迫于就业压力或家庭压力不得不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 与普通高校生相比, 其学习的目标更具功利性和实用性, 不是以自身知识水平提高和综合素质发展为主, 而是偏向于能在一定时间内更快地取得毕业证书和学历证书。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自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体现公平, 消除学生自卑心理。

建议各高校在办学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对自考生与普通高校生实行公平管理, 使他们感到是学校中一员, 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自卑心理的影响因素。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会吸引自考生参与, 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还可以加强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同时, 通过较多的集体活动, 可以加强学生的凝聚力, 巩固班集体建设, 便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对自考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应重视激发其稳定持久的内部动机, 利用其好奇心增强教学形式的新颖性、直观性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实践性,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就业有机结合,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激发其成就动机。

4、创新自考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两课”教学工作, 两课即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 现在自考各专业都已把这两门课程纳入到考核课程范围之内, 自考助学机构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适当增加关于两课教学的课时, 让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有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自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的环节中, 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5、加强监管和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作。

对自考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除了学校之外, 还需要社会家庭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和配合。首先, 高校自考助学机构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自考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在当前加强全民道德素质提升的大环境下, 社会的和谐创建为自考生的心理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氛围, 因此, 高校自考助学管理机构应加强和高校周边社区的联系, 发挥社区对学生的社会导向和渗透作用。最后, 自考生心理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高校自考助学机构应当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将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 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 让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

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 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 我们所培养的自考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体魄和心智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这样才能使他们拥有全面的竞争力。作为高校自考助学机构的教育管理者, 有了这样的共识, 就该在认真审视当前自考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和途径, 及时缓解自考生的心理问题, 以此全面提高自考生的素质, 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孔凡圣, 陈宇.高校自考助学的特点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探析[A].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2]郭浙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生的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自考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复习资料 篇3

一、历史文献

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朱熹解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通俗地说,就是指有历史价值的前人的著述。研究文献的训诂、版本、校勘等方面的学问则称为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献包括经、史、子、集四种。经书从汉代的五经发展到宋代的十三经。史书24种,称为二十四史。子,指先秦百家著作,《诸子集成》26人,30部著作。集,则指唐宋元明清的诗文作品。我国的历史文献真是浩若烟海。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思想,包括传统心理治疗和心理养生思想则散见

其中。

当代学人对有关文献进行过分类整理,有助于众人的学习研究。重要的有《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1](共四卷)和《历代中医心理治疗法验案类编》等。正如《类编》的编著者所说:“中医心理疗法,史无专著,零金碎玉,散见不一,或载之历代中医典籍,或杂于三教九流之中,且有些已为孤版、秘本,社会绝少流传。” [2]需要大家做艰辛的工作。

研究中国传统心理治疗与整理养生思想的文献来源于历代医学著作,这是最主要的科学历史资料。兹列举富有这方面思想的重要医著如下:

春秋战国至秦汉众医家论集:《黄帝内经》。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汉•华佗:《中藏经》《太上老君养生诀》《青囊秘箓》。

晋•王叔和:《脉经》。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元•张从正:《儒门事亲》。

元•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辩论》《兰室秘藏》。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类经》。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

明•江瓘:《名医类案》。

明•李梴:《医学入门》。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

明•沈仕:《摄生要录》。

明•洪基:《摄生秘剖》。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清•吴师机:《理瀹骈文》。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也散见于历代思想家的著述之中以及一些文艺作品里,也就是前面说的散见于经史子集以及一些民间杂记里面。对于这些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需要做沙里淘金的工作,这里就不能一一列举了。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对于任何一门学问的研究与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研究深度往往取决于方法论正确与否。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其研究的方法论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则有其特殊性。这里存在着一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研究的方法论也可以概括为“一导三维”。

所谓“一导”,是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即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作为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只有用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作指导来研究中国传统心理治疗与心理养生思想,才能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并给以科学的评价。

我们贯彻这个根本性指导思想,不是简单地给各种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贴上唯物论或唯心论的标签,给某些医家、思想家戴上唯物论者或者唯心论者的帽子。我们要求的是运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各种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还它们以历史的本来面目,给它们以科学的评价。

所谓“三维”,即建构三个维度的研究原则。

第一,对象维度——以心理治疗、心理养生的机理和方法为主线的原则,对成功案例分析要上升到机理与方法层面的高度,揭示其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框架维度——既参照现代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的理论体系,又能显示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特色的原则。或者说,在研究中实行古今参照和中西参照,显现这些传统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三,评价维度——历史地、科学地评价的原则,要正确阐述这些思想、方法、案例的历史意义和在当今现实中的实际价值,使之古为今用。

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下面四种。

1.诠释转换法

研究古籍文献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义理诠释,它包括对字句的疏注、解析和对文献义理的解释、阐发,以便能发掘古代文献所蕴含思想的深度。

为了展现古代思想的现实积极价值,在诠释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转换,即指在符合形式逻辑规则前提下,用一个符号或命题去替换另一个符号或命题。挖掘、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也需要运用这种诠释转换法去探索其微言要旨。

例如,《黄帝内经》所讲的“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的开导劝慰法,通过“告”“语”“导”“开”着重转变患者对医疗疾病的态度和认识,从而取得治疗效果,这是诠释。

现代心理治疗中的认知疗法,也是通过改变人的认识来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来恢复心理正常状态的,我们据此认定传统的开导劝慰法跟现代的认知疗法是相近的,这是转换。

运用诠释转换法,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见习见闻法”诠释转换为现代的系统脱敏法,也可以把传统的“以欺制欺法”诠释转换为相近于现代的安慰剂方法。至于“情志相胜法”(又称七情互治)和“移精变气法”等则为中国古代所特有,前者更将五情(或称七情)与阴阳五行熔于一炉。

2.案例评析法

古代医家的心理治疗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医疗理论和资料案例两大方面(或称论与案),而且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印证的。

案例就是治疗疾病的例子,它包含着一个患者疾病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机理与效果等诸种问题,因而对案例进行评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积聚众多的案例,才能充分阐明其医疗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然,作为一部医疗著作,不是简单地收集所有案例,而是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例如,《后汉书》记载了华佗用激怒法引得郡守吐血而治愈其思忧之疾的案例。通过评析可知:症状是忧郁久治无效;病因也许是由政务或家事引起的情志病;采用的治疗方法是以情胜情的激怒疗法;有疗效的机理是按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愤怒属于阳性,忧郁气怯属于阴性,“怒则气逆”可引起气机亢奋,能克制由忧思引起的气沉,因而达到阴阳和平、恢复正常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效果。

3.实证检验法

实证检验法,在这里是指用现代科学、实证来验证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的科学性。由于古代这方面的心理思想,大都是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故需要将这些思辨的东西作实证的检验。但是,鉴于心理学思想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二重性,也不是对其中的一切问题都采用实证研究。

过去已有研究者,采用“电脑经络探测系统仪”,测查与五脏相对应的经络、穴位在静息状态和发音状态下的信息值的变化,初步证明了五音和五脏之间存在着心理生理的关联[3]。

1997年湖南中医学院周萍博士论文题目是《“内经”人格心理思想探讨及五态人格的量化研究》。在整理和探讨了《内经》人格心理学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她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对五态人格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五态人格指按阴阳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

该研究从下述七种因素进行测量,即生理因素、情绪因素、行为因素、意志因素、认知因素、内脏敏感性。编制了“五态个性测量表”,包括209道题,每道题分为四种情况让受测量者回答,即“是的”“多半是这样”“多半不是这样”“不是”。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进行了检验,其结果是符合要求的。五态人格的某些方面可与西方的人格量表作比较研究。

4.纵横比较法

在评价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的科学价值与历史意义时,需要采用古今中外纵横交错比较的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曾指出:“心理学思想史的比较研究法,既包括国内外前后的心理学思想家的纵的比较,也包括与国内外同时期人物(或问题)的横的比较。这是一种纵横交错的比较法。” [4]

例如,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中的消愁怡悦法,通过怡情移志帮助人消除消极情绪进而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就其内容来说,包括了音乐疗法、娱乐疗法等,不仅见于医家著作,而且也散见于思想家和文学家著述中。产生的年代起于先秦,以后历代还有发展。

《乐记》说:“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宋代欧阳修学习抚琴,陶冶性情,治愈抑忧之疾。医家认为“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

《黄帝内经•素问》关于七情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消愁怡悦法的治病机理。唐代孙思邈,宋代张杲,金元四大家,清代吴师机、叶天士等医家的著述中都有消愁怡悦法的论述和案例。

中国古代的消愁怡悦法比起西方近代产生的音乐疗法和工娱疗法历史更加悠久,其内涵是综合的、丰富而多彩的。当然现代西方的音乐疗法更加细致,并且运用了当代科学技术手段。

[1]燕国材主编.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1~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张子生编著.历代中医心理治疗法验案类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84.

[3]李璞岷,石立军等.有关“五音对五脏”的心理生理的实验报告[J].心理学探索,1996,(3).

[4]杨鑫辉.研究心理学史刍议[J].心理学报,1983,(3).

栏目编辑 / 黄才玲.终校 / 杨 怡

自考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复习资料 篇4

一、[教学课题介绍]

我的教学课题是《行进中的歌》,它是人音版教材第十三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我将主要介绍有关“进行曲 ”的音乐知识。

二、[教学内容介绍]

进行曲,通常指伴随人群行进,有明显的步伐特征的音乐。进行曲具有统一步伐、鼓舞情绪、把人们团结成一个坚强的整体的作用。

进行曲的主要特点是:多用偶数折子,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强调重折,附点节奏较多,常为三部曲式结构,中段较为抒情,以取得与前后的对比。根据其内容,进行曲可分为:行军的、凯旋的、战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迎送的(《婚礼进行曲》)、葬礼的(《葬礼进行曲》)等。也常用于歌剧等形式中。此外,也有三拍子的进行曲(极少)。

《行进中的歌》在人音版教材第十三册第四单元中虽然以音乐欣赏形式出现的,但无论从它的风格、内容以及表现力,还是按新课程所特别强调的审美体验的角度,都给我们的音乐教学设计了一个很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调动学生参与的平台。

三、教学对象介绍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成长期,生理心理都正在迅速发展过程中,音乐学习的兴趣和趣味都还没有建立稳定,因此是培养音乐审美情趣和态度的重要时期。他们对进行曲这种音乐品种虽曾有听觉经验,但对其特点和作用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四、教学指导思想介绍

由于传统的基础音乐教育沿用的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上课堂中教师们习惯上的“满堂灌”,使学生们深感音乐学习的艰辛,造成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典型的现象,即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

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局面,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人音版教材等十三册第四单元《行进中的歌》一课时,以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并把三突出,即“突出学生参与体验艺术活动;突出师生互动,相互补充;突出拓展视野,整合创新”视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注重延伸进行曲体裁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及其蕴涵的人文精神的同时,努力实现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新课程发展目标。

尽管进行曲体裁的歌曲或乐曲在学校校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但对其体裁的音乐风格、适用场合、题材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并不十分明确。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新课标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的要求,我创设了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大阅兵”、“无声的婚礼”、“葬礼的悼念”等特定环境,让学生参与“学唱军歌”、“婚礼的反串表演”、“配乐朗读悼词”、“使用筷子为名曲敲击伴奏”等四个学生力所能及的艺术活动。这是我在教材设计中的独特作法。

五、教学目标介绍

1、情感目标:通过参与艺术活动,感受不同题材形式的进行曲风格,进而喜欢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愿意继续了解相关音乐,拓展审美视野。

2、能力目标:能够辨听乐曲主题,能够运用进行曲知识分析不同进行曲所表现的音乐上的主要特点。

3、知识目标:通常赏析进行曲音乐作品,知道曲作者,了解进行曲相关知识。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介绍

重点:感受四种不同场合的进行曲音乐风格,能对此加以比较。难点:围绕进行曲参与音乐艺术活动,准确说出不同进行曲所表现的音乐上的主要特点。

七、教学用具和板书设计介绍

本课采用制作精美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另外用学生熟悉的筷子作道具参与学习。板书设计是:(展现教学PPT)使用的音响资料是:(播放部分进行曲)

八、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介绍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本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框架是: ①质疑性导入→②参与性展开→③测试性巩固→④扩展性结束等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质疑性导入[2.5分钟]

师:请按照大屏幕显示的要求,随我在音乐的伴随下一起行走!师生活动:(音乐按照2/4+3/4+2/4节拍进行)

师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刚才的行走活动中,我们行的队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促使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

设计意图:通过参与在音乐伴随下行进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进行曲体裁音乐的关注和兴趣。另外,这种先看→再想→后总结的教学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必将会多次出现在教学和各个环节之中。

第二环节:想与说[2.5分钟]

学生们参与活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自然地引进关于进行曲体裁的定义、特点、适用场合等概念知识,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常识,在生活中寻找进行曲的踪迹。

设计意思图: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感受美的事物,使学生们对进行曲体裁的学习不再感到抽象、空洞。

第三环节:参与性展开——进行曲大比拼[26分钟]

如果说以上两个环节完成了对进行曲体裁的初步了解。那么,参与性展开的“进行曲大比拼”则是对进行曲体裁的风格特点等问题的进一步把握与探导,教学程序进入到本课的重点、难点环节。正如现代教育理论所要求的,“音乐艺术不仅是听觉的艺术,而且是运动觉的艺术。人们必须依靠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联想等活动才能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涵”。我认为,通过创设必要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对进行曲知识的能力,在参与感受不同特点的进行曲音乐,确实是让孩子们走进音乐的好方法。对此,我创设了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大阅兵”、“无声的婚礼”、“葬礼的悼念”等特定环境,让学生在“学唱军歌”、“婚礼的反串表演”、“配乐朗读悼词”、“使用筷子为名曲敲击伴奏”等四个学生力所能及且又参与性较强的艺术活动中感受进行曲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参与中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也通过参与激发他们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环节:测试性巩固——听与说(4分钟)

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在学生的头脑中对进行曲已打上了深深地烙痕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辨听乐曲主题、说出曲作者以及概括进行曲的作用等测试,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既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评估的一种方式,又是学生在测试中巩固已学知识的方法。

第五环节:扩展性结束[10分钟]

为延伸进行曲体裁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及基蕴涵的人文精神,努力实现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事例发展的新课程发展目标,我还特意增加了进行曲体裁的“视听点播”和“世界各国广场大阅兵”欣赏。设计意图:使学生尽可能接触进行曲的风格流派、类型的典型代表作,以增大他们的音乐素材储备,又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构思,我相信我的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进行曲具有统一步伐、鼓舞士气、保持秩序、仪式助兴等作用,进行曲那特有的节奏和富有鼓舞人心的旋律,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将会给人们带来热情和欢乐,鼓舞人们阔步向前进。

自考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复习资料 篇5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心理可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 A.心理活动 B.个性倾向性 C.认知活动 D.个性心理

2.属于精神分析学说所谈到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是 A.移情 B.强迫 C.幽默 D.打断

3.辅导人员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所开展的辅导活动叫做 A.个别心理辅导 B.网络辅导 C.小组辅导 D.政治思想教育

4.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出的内容再向其做全部或部分的复述叫做 A.重读 B.重复 C.反应 D.摘要

5.下列不属于心理评估的原则的是 A.客观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指导性原则 D.普遍性原则 6。下列属于人格结构成分的是 A.潜意识 B.自我 C.性驱力 D.投射

7.以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 A.行为强化法 B.榜样弓l导法 C.价值观辨析法 D.系统脱敏法 8。不属于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特点的是 A.有意想象增强 B.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C.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D.想象的连贯性增强

9.不把发泄的对象指向引发情绪的人或事物,而通过间接途径使不良情绪释放出来的方法是 A.直接宣泄法 B.间接宣泄法 C.自我训练法 D.间接排除法 10.通常将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称为 A.自我评价 B.自我调节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11.属于学习过程的环节的是 A.讲解 B.复习C.注意 D.反馈

12.下列不属于中学生交往特点的主要表现方面的是 A.同伴 B.老师 C.亲子 D.社会

13.下列不属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的是 A.过渡性 B.矛盾性 C.闭锁性 D.社会性

14.下列属于抑郁症的常见表现的是 A.心境低落 B.害怕交往 C。无自知力 D.幻觉妄想

15.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 A.行为强化法 B.角色扮演法 C.价值观辨析法 D.榜样引导法 16.抑郁病人的思维内容的特征是 A.无力感 B.兴奋感 C.失落感 D.控制感 17。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是 A.自我实现 B.行为自控 C.模仿学习 D.认知重建 18.谈话法的优点是

A.费时较少 B.受限于来访者的口语能力 C.容易进行定量分析 D.灵活性大 19.以文字材料为中介进行的测验叫做 A.教育测验 B.纸笔测验 C.临床测验 D.投射测验 20.下列不属于心理测验的特点的是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系统性 D.典型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包括 A.器质性因素 B.遗传因素

C.性别和年龄因素 D.人格类型因素 E.体质因素

22.心理辅导的倾听的技术包括 A.非言语关注 B.重复 C.重读 D.询问 E.情感反应

23.行为转变法的贡献和优势包括

A.有明确的辅导目标和结果 B.方法源自于实证性研究 C.较客观科学 D.效果立竿见影 E.操作性强

24.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包括 A.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 B.思维独立性日益增强 C.思维的批判性日益增强 D.想象目趋现实化 E.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25.人际交往的原则主要有 A.平等的原则 B.尊重的原则 C.真诚的原则 D.互助互利的原则 E.信用原则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26.在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中,______是指辅导人员将自己所谈的主题、观点、意见等信息,经整理组织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给来访者。

27.心理辅导的指导与帮助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制定辅导目标、选择辅导方案和______。28.学校心理辅导较好体现了心理辅导的______和发展两大基本职能。29.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的______学说对后世心理卫生的思想影响巨大。30.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______过渡的思维发展阶段。

31。初中生情绪发展特点包括有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______和情绪活动的心境化三个方面。

32.小学生的______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自我约束,是儿童对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制下的纪律。

33.使用系统脱敏法治疗异性交往紧张的第一步是建立异性______,想象自己在什么情境下对什么异性感到恐惧,一般从最怕的到最不怕的列出10—15级。

34.神经症主要包括______、恐怖症、癔病和神经衰弱等。

35.表现为“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自己患上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的一种神经症是______。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36.认知重建法 37.移情 38.神经症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39.简述情感反应在倾听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价值。40.简述心理评估的价值。

41.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的一般特征。42.简述行为转交法中的常用辅导方法。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

43.(本题12分)论述中小学生情绪不稳定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有效地针对情绪不稳定进行咨询。44.(本题15分)论述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巩固与结束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C 3.A 4.B 5.D 6.B 7.A 8.D 9.B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16.C 17.A 18.D 19.B 20.A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ABCE 22.ABCDE 23.ABCDE 24.ABC 25.ABCDE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26.影响性摘要 27.实施指导帮助 28.教育 29.体液 30.抽象逻辑思维 31.冲动性 32.自律性 33.恐惧层次表 34.焦虑症 35.疑病症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6.认知重建法是根裾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1分),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一类辅导方法的统称(2分)。

37.在长期进行心理分析过程中,来访者会把自己对父母、亲人等的感情和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辅导员身上(2分),把他作为自己的父母、亲人等(1分)。

38.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1分)。它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有某些身体功能的丧失,有明显的心理异常表现(2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9.(1)有助于促进辅导双方情感的沟通(2分);

(2)有助于来访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2分);(3)有助于检验辅导人员对来访者理解的准确性(2分)。

40.(1)心理评估对学生适应性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价值(2分);(2)心理评估对学生发展性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作用(2分);

(3)心理评估对学生中存在的障碍性心理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分)。

41.(1)心理辅导目标的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的(2分);(2)心理辅导的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2分);(3)心理辅导是多层面的(2分)。42.(1)放松法;(2)系统脱敏法;(3)厌恶法;(4)暴露法;(5)代币法;(6)生物反馈法;(7)示范法;(8)行为契约法。

(注:每点1分,答对6点给满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

43.(本题12分)表现: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常受不良情绪所左右,大喜大怒、大悲、急躁(1分);做事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后果(1分);自卑、孤独、灰心(1分);学习、工作效率下降(1分)。咨询要点:(1)将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泄出去(2分);(2)理智地消解不良情绪(2分);(3)将不良情绪遗忘或转移掉(2分);

(4)采取必要的方法,如自我鼓励、语言暗示、请人引导、环境调节等(2分)。

44.(本题15分)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巩固与结束阶段主要工作是巩固效果和追踪调查两项任务(2分)。巩固效果的具体工作有:(1)辅导人员应向来访者指出其已经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说明已基本达到既定的辅导目标(2分);(2)辅导人员须与来访者一同就其心理问题和辅导过程作一个回顾总结(2分);

(3)指导来访者巩固已有的进步,将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逐步稳定、内化为来访者的观念、行为方式和能力,使之能独立有效地适应环境(3分)。追踪调査的具体工作有:(1)填写信息反馈表(2分);(2)约请来访者定期前来面谈(2分);

自考00031心理学_自考笔记 篇6

第一章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论的研究方法。注意测量表要具备适用性和力的事件。⑫ 假性失眠。⑬ 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锥体细胞集中于网科学性,对象要适合。

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膜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在昏暗条件下,余视要比正视效果好。

一、什么是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⑭ 药物性失眠。

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要考虑到三类变

三、梦特征:⑪ 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⑫ 梦

2、色觉理论:⑪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

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色说,红绿黄蓝。三原色说可以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拮抗说可以解释视觉信息自感受器输出后在神经细胞上的活动过程。

一、听觉刺激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在心理学研究行为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分自然实境受生活环境影响。⑬ 睡眠中的外在或内提出。红绿蓝。⑫拮抗理论:黑林提出。四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过程中,心理学家主要验和实验室实验。准。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依赖科学的方法,并且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

四、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

一、催眠

识恍惚状态。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问卷法和

1、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第三节 听觉

2、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波的振幅决定;音高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音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色。诱导。

2、听觉的适应和疲劳

3、声音的混合与

三、听觉的机制

锤骨、砧骨、镫骨——卵圆窗——内耳——称行波学说,贝克西提出。⑫频率匹配学说。

1谈话法。

(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1879年,建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析人的心理结构,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称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为构造主义心理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生。

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究对象。华生,古典行为主义。斯金纳,新行为主义。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分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催眠者运用

1、声音的属性: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美国)

一、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⑪ 感觉麻痹。掩蔽

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⑫ 感觉扭曲和幻觉。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眠是意识的分离。

3、行为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以行为作为研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⑬ 解除印制。⑭ 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1、听觉与耳:耳廓——中耳——鼓膜——

4、催眠理论:⑪ 催眠是角色扮演。⑫ 催蜗牛壳。

2、听觉的理论:⑪位置学说,也

两者区别: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并不否

二、意识的状态: 4集中注意。(第一状态)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精神分析的方法。

不太清晰。(第二状态)(第四状态)

⑪ 可控意识状态。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使用后能对中枢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感知觉、情绪和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促动药物。

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

苛勒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着重在知觉上⑫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似乎有意识,但又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药物称为心理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用⑬ 白日梦状态。(第三状态)⑭ ⑪镇静剂。鸦片、海洛因、吗啡。⑫兴奋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明。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⑬迷幻剂。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墨斯卡灵。官产生的,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

和。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行第二节 注意 特点。

为受原始的性冲动所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

一、什么是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

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7、认知心理学: 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集中。

产生,吸收了各派的合理成分,兼容并蓄并

1、注意的特点: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根据感觉获取信息的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加于发展出来的。奈瑟(美国),于1967年⑪ 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远距离感觉(视觉和听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识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性:视知觉为、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学》一书,从而出现认识心理学。认识心理对象。

内部感觉(身体内部)。

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

二、知觉的特性:⑪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学的产生标志着心理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⑫ 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的阶段,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起来。

能。⑬ 调节功能。

1、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

2、注意的功能:⑪ 选择功能。⑫ 维持功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为感觉阈限,分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⑫知觉的选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借助科学的实验方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2、绝对感觉阈限: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⑬知法,研究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只有被注意到的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3、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心课题。

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进而产生意识。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样的意识状态。

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间的行为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韦伯定律:为了辨别一个刺激出现了差异,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⑭知觉的恒

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刺激本身的大小有关。描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性。

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

1、深度知觉:⑪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希纳定律。

一、视觉刺激

理变化、光照与阴影。⑫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尝试线索:眼肌的调节与幅合

2、运动知觉: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规律,三、注意的种类:

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

5、生理心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响。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⑪临床与咨询心理学。⑫教育与学校心理学。⑬工业与组织心理学。⑭广告与消费心理学。⑮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志努力的注意。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系

二、睡眠与失眠

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称韦伯定律。

4、心理测量学:指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⑪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称为费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

⑫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第二节 视觉

⑬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指的3、时间知觉:⑪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

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动,借助计时工具。⑫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

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

2、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第五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的特性:⑪认

三、视觉的机制

一、生物节律:生物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受性。

1、睡眠:睡眠五个阶段: ⑪ 过渡期,个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一、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游、梦呓、尿床等出现在此时。真实,缺点:被动、易受观察者主观影响。环数次。

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⑫ 轻睡期。⑬ 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梦

1、眼睛:⑪眼睛的构造:角膜——虹膜—知对象的独特性。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

—瞳孔——水晶体——视网膜。⑫网膜上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⑫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但不能分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⑬

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直接、⑭ 快速眼动睡眠。之后再到第二阶段,循感光细胞: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

二、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

2、失眠:⑪ 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辨颜色。

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境的改变造成的,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锥体细胞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颜色),二、社会认知的过程:⑪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⑫信息的整合过程。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第二节 概念的形成过程 应。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的发散思维测验。

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指的是反映客观事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梅耶的学习过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

1、创造性的影响因素:①智力因素;②人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模式图:首先产生注意(A),通过注意来选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格因素;③环境因素;④动机因素。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的形式来表现。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②晕轮效应:指无关的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概念包含内涵和外涎。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原有知识(B)。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概念可以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研究。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存起来(E)。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推理和问题解决

2、创造性思维训练: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

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③社会刻板效联系(C),并与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D)

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人工概念形成的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

三、学习的分类:⑪依学习方式划分:接受

一、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技术;运用例子。

依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直觉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

第六章 智力

1、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第一节 智力概述、智

力的概

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⑫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或者从一般原国内学者提出三方面内容:发散思维训练、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社会规范学习(对社理)。—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会规范的认识和执行及情感体验)。式:回忆和再认。

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提取表现方

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1、复习策略:⑪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

一、智力的性质

复习时间: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⑫复论,论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1

三、记忆的类型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符合。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好。⑬复习的方法。

2、智力与能力。

2、线性推理:又名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

3、能力的不同类型: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

信息,包括字词、人名、定义、时间、2、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力(按照倾向性);②按照功能划分:认知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之间可传递性的关系。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有:群集:

3、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是指人们利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社交性知识,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归类,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用条件命题所进行的推理。人们倾向于去证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记等。

系,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语言清楚表达的。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称为的能力。③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按照在活证实倾向。

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二、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

二、智商与智力差异

2、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指对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1、思维是以人的已知操作。特征:①目标指向性;②操作系列

1、智商,离差智商。

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性;③认知性操作。问题指尚未被人们解决

2、智力的差异:①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某种思维任务。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第二节 记忆系统 和长时记忆。

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在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两方面。②智力的团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1、算法式:体差异。

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三个阶段:增长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2、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2三、智力发展的特征 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1、思维的过程:①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手段—目标分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感觉记忆,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析法: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形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

一、智力的因素论:

1、智力二因素说:斯式是视象或声象。

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皮尔曼,g因素和s因素;

2、流体智力和

二、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异。其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晶体智力说:卡特尔,g因素划分成两个因系统的核心。⑪编码的形式:主要以声音的思维的基本过程。②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几个简单的子问题。②爬山法:指经过评价素;

3、智力多因素论:瑟斯顿

形式储存。⑫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平均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二、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七种智力:言数量为7。⑬储存的持久性:时间有限。复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的差异,经过迂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述分为保持性复述(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它们之间的关系。③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③逆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料)和精细复述(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向工作法: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

三、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智力活动可以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区分出三个维度:内容(听觉、视觉、符号、三、长时记忆: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方语义、行为),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

式。

2、无关信息的干扰。

3、功能固着性:维、聚合思维、评价),产物(单元、分类、⑪编码形式:语义代码、视觉代码。⑫长时

2、思维的种类:①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关系、转换、系统、应用)。

记忆的储存模型。时间长。语义网络、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所凭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4、心向:在连续进行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新的研究途径:信息第三节 遗忘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干扰)

借的中介不同)。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的方加工途径。

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形象法解决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性地或盲目地

1、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①智力的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元成分、操

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②智力涉及内部成分与外界世界的关系。③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继时性加工。第三节 智力的测量

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第四节 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遗忘的原因:消退和干扰(前摄干扰和倒摄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抽象逻辑思维指运求新的、更好的方法。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⑪与编码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②聚合思维和发散

一、想像和创造性思维 性。⑬情绪的作用。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

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的规则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⑫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1、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

2、PASS模型: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⑪地点法,又称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2、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一、智力测验概述:心理测验指在对心理进位置法,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也称心理量表。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③常规思维和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1、智力测验的产生: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⑫韵律法:也称创造性思维。常规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动。口诀法,对纯语言的材料。⑬记笔记。第四节 学习

题。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再定义性、洞察性。

智力测验:比内和西蒙,心理年龄。验。②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③速度测验

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2、智力测验的种类:①个别测验和团体测

一、学习的定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

二、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发散思维测验。和难度测验。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

3、心理测验的性质:⑪心理测量的对象是

心理特质。⑫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动机存在适度水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⑬心理测量具有误差。⑭心理测量工具的适平。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第二节 社会性动机

性动机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⑫情绪被视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为动机的指标: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一、交往动机:

1、交往动机及其获得:指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

1、信度: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⑪促进功能。⑫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致性程度。⑪再测信度:指测验结果跨时间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瓦解作用。的一致性,又称稳定系数。⑫评分者信度:赞赏。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的两种观点:先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致性。⑬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信度,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一致性。

属。

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是一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⑫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三种需要分为

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非言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

2、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

第八章 人格

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2、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合作;情谊;归语性交际。

2、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

二、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第一节 人格性质

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程序。⑪内容效力。

1、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一、人格的界定: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度:指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2、成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样的适宜性程度。⑫构想效度:表示一个测就动机的特征: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动机,也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⑪独特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验是否达到了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的测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⑪具有挑性。⑫稳定性。⑬统合性。⑭复杂性。⑮功

一、人际沟通 量。⑬预测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指一战性与创造性;⑫具有坚定信念;⑬正确的能性。个测验对牌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归因方式。预测的有效性。

3、测验的标准化

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1、人际沟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人格的结构:⑪知—情—意系统。⑫心

2、人际沟通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平的结构。⑭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沟质、性格三种成分。⑮自我调控系统:自我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

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

三、工作动机: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理状态系统。⑬人格动力系统:决定并制约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

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第三节 动机理论 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百分位系统和标

一、本能理论 准分数系统。

三、经典智力测验 岁。

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匮乏动机是指个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第二节 人格差异

1、斯坦福—比内测验:个别施测,2—18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成长

一、认知方式差异:⑪冲动型(反应快,但现。

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精确性差)与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3、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信息源、信息、言语功能)与同时性(采取宽视野的方式,4、人际沟通的类型:⑪言语沟通。⑫非言男性的数学、空间能力)。⑬场独立性与场语沟通:表情,眼行为(功能有注意、劝说、依存性。

调节和表达情感),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分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

二、气质差异: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类:象征、说明、调节、情感殃及表露),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目前世界上使用最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马斯洛的需要⑫系列型(一步一步地分析,女性的记忆、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多的智力测量工具。三套:成人、儿童、幼层次理论。儿。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3、团体智力测验:第四节 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四、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共同组成能力测验。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在认知层面上的抑郁质。

性向测验: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

三、性格差异:性格结构四个大方面:对现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⑪相似性与互补性。成就测验:也称成绩测验、教育测验,主要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和技能水平。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和环境 研究。

2、双子生研究。

智力的影响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一节 动机与行为

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⑫个人品质:热情、外表。⑬接近性与熟悉特征。

性。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莫雷诺。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第三节 人格理论

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

一、人格特质说: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1、社会测量法的原是与假设。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着差异:格的测量单位。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或访谈,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3、社会测量法的应用:可以了解群体内部

感是人所特有的。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提出了16种根三个方面的问题: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1、家庭谱系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

2、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社会测量问卷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对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论: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源特质,人人具备,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3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群体的主要功能:⑪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会性支持。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1、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具有比较和评价作用,可以为成员提供认知想和行为,使它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是为激发、维持、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二、人格类型说:施特恩,2、动机的功能:⑪激活功能,在动机的驱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的行为强度。⑫指向功能,指引个体的行为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刺激。

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好冒险、爱感。⑫使成员具有认同感。⑬使成员获得社

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且维持一定

1、情绪的基本形式:四种基本的情绪:快

2、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指向一定的方向。⑬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

2、情绪状态:⑪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第四节 人格成因 性。

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⑬

三、家庭环境因素

第五节 人格测量

会决定行为的强度,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⑫激情: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行为的准则。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

二、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应激: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自然物理因素 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响,个体的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性反应。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量,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

三、动机的种类 不同性质。源泉不同

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3、情感的种类:⑪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

一、测验法: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2以作为成员们彼此认同的依据。

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⑫理智感:是在认知

二、投射法:

1、罗夏克墨渍测验。

2、主题体中的力量,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正性力量:成员间的人际吸引;使成员留在绪体验。⑬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表情 调表情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会的首先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3、青年性格问卷。

2、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外的的环境刺激也可能成为行为的驱动力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统觉测验。

3、句子完成法。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四、情绪情感的表达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从产生行为动机群体中的动机;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的心理需要来看,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负性力量: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

价;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不得不留下。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2、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群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第五节 情绪情感的功能

1、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⑪三种基

3、群体中的角色: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⑪情绪具有激励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

4、群体的领导: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

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内心真正的接受。

2、压力下的心理反应:分类: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恐惧

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个体比较容易从众的现象:①判断作业的难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症。

现群体目标的过程。领导的产生:⑪个人特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有消极的:思维狭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

4、强迫症:人常常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质理论:指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越高。②群体极具吸引心减弱、注意力分散等。

想和行动,或如果不做出自己的一套仪式性

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⑫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③个人感受到群体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面对引起紧张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

情境特质论: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④个人刺激时,为了消除刺激而做出的反应。间接

5、创伤后应激症:表现是对创伤事件的重成为领导者。

二、社会影响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⑤群体至反应:指借助某些物质暂时减轻与压力体验复体验。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有关的苦恼。

三、焦虑的应对策略:⑪认清焦虑状况。⑫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下面迎战。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⑪社会助长:指时候。⑥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

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下。

1、影响压力的因素:经验、准备状态、认做记录。⑬学会放松自己。⑭运用想像减轻

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干扰:当他人个体从众的原因:①行为参照(他人铜佛算知(面对压力时,在没有任何实际的压力反焦虑。⑮进行理性思考。⑯接受专业治疗。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作自己的参照)。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应之前先辨认压力和评价压力,两个阶段: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

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⑫社会惰化:指当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初步评估压力来源的严重性,二级评估处理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状态。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

压力的可能性)、性格、环境。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⑫服从: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

2、处理压力的方法:三个不同的阶段:⑪

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P281

冲击阶段,当压力来临时。⑫安定阶段。⑬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内在和外在的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①社会评价的作用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发出者(权威性,解决阶段。

(个体不记名)。②社会认知作用(认为其关心爱护执行命令者)。②命令执行者(道应对压力的策略:处理困扰与减轻不适感。

四、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⑪横断研他成员也不努力)。③社会作用力的作用(成德水平、人格特征等)。③情境因素(周围不良的应对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员多,影响分散)。

人的复苏行为,奖励结构等)。

正确的应对方法:的心理发展水平。⑫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

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①不仅公布整个服从的原因:①合法权力。社会赋予某些社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

群体的成绩,还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②帮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而自己只有服从他们的一、挫折的概念: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助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大家都是努力义务。②责任转移。自己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工作的。③不要将群体弄得太大,把大群体他人,而不在自己。分为几个小群体。

第十章 心理健康

2、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⑬群体序绪反应。挫折包括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

二、挫折的产生原因:外在因素(自然条件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世界卫生组织宪章 和社会条件)和内在因素。

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广义上,心理健康是

三、挫折后的反应:⑪攻击行为;⑫冷漠;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 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⑬幻想;⑭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

一、胎儿和新生儿的发展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上,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

1、胎儿的身体发展:胚芽期、胚胎期、胎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机,儿期。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借此保护自己。

2、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出生后约一个月时稳定;不易分化。

导致去个体化的原因:⑪匿名性。⑫个体处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⑪可以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间。特点:形成速度很慢;成型以后,不很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⑫心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度失调心理。⑬严重病态心理。

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⑬个性心十种表现方式:①否认。②幻想。③压抑。

二、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④投射: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

1、婴幼儿的生理发展的。⑤反向: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下;由内到外;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

眠等使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⑪一般常态心理。⑫轻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

2、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三个原则:由上到

3、群体的决策行为⑪群体极化:指群体成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⑥转移:将不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⑫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⑬能与他人建立和满足的情绪发泄到危险较小的对象身上。⑦

三、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谐的关系。⑭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⑮有良退行: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

1、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主要是触觉、听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为,心理状态像是退回到儿童水平。觉和视觉。

造成群体极化的原因:①群体使个人的责任

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开展专业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

2、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得到分散。②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保健网络、增设专业机减轻心理痛苦。⑨补偿:指通过新的满足来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顺序:⑪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③群体领构。

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 ④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

一、压力及其来源 响。⑤竞争性的群体气氛地鼓励冒险。

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⑩升华:指把感知运动阶段:0—2岁,形成“客体永久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性”。⑫前运算阶段:2—7岁。⑬具体运算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阶段:7—12岁。⑭形式运算阶段:

11、12

岁。

性别社会化: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1、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⑫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境刺激;指的是一种身心反应;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具有二重性:积极和消

四、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⑪依恋行为。⑫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

2、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极。

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

四、挫折的应对策略:⑪正确认识挫折。⑫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科书、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境。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人,人际关系是改变不合理观念:此事不该发生;老师、同伴群体)。⑬道德判断的发展:①群体思维。

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无限夸大后果。⑬加强修养,勇于实践。⑭儿童对已有的道德定向的认知特点:从认识

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从他律到自律。②儿—5岁);权威阶段(6—

7、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

怎样防止群体思维带来的不良影响:①群体⑪身体性压力源:指通过对人的身体直接发优化自身人格品质: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单方领导人应该努力做到公正,并培养一种公开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开拓创新。咨询和讨论的气氛。②群体成员应该像支持主要原因。见。③应请“局外专家们”对群体成员提出性信息。

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焦虑

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群体计划一样,鼓励人们提出问题或批评意⑫心理性压力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

一、焦虑的概念,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童的道德品质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挑战,并给群体带来新的思路。④在达到一⑬社会性压力源: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二、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 “第二次机会”的会议,使得群体能够将萦境与事件。包括个人生活中的变化和社会生法指出具体害怕什么。绕在心头困惑和保留意见表达出来。

4、从众与服从

活中的重要事件。

个共同意见之后,群体领导人应该安排一个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

1、广泛性焦虑障碍:持续感到害怕,但无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

2、恐慌障碍: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的袭击。

危险的情景下产生极度强烈的害怕。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和体内机能的发展:⑪身高和体重。⑫第二

⑭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程。

⑪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

二、压力的身心反应

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分为表面上顺从和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

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

1、压力下的生理反应:表现在自主神经系

3、恐惧症:对一些非常特异的场合在并无

一、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展:

上一篇:单病种付费实施方案下一篇: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