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教育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发展教育(通用8篇)

如何发展教育 篇1

称勾中学周同福

义务教育的均衡主要指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城乡之间;二是在地区之间;三是在学校校际之间都能在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教育的需求和教育的供给大致相对均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杨念鲁

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首要任务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如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力争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我县县城与农村中小学资源分布不很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农村孩子大量涌向县城,“择校热”导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甚至一些农村中学生源断绝,濒临倒闭。严重影响了我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我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

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

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

五是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让“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六是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在农村建设标准化学校,取消教学点,整合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逐步缩农村与县城学校的差异。(每个乡镇保留一所高标准的中学和几所完全小学)

七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县城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对于农村薄弱学校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农村与县城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城内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学校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向薄弱学校倾斜,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进修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

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实验班、重点班,加大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太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另外,从我国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要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在国家对教育的加大投入下,在不长的时间内是可以解决的。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则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如何发展教育 篇2

一、搭建多种研究平台, 促进教师科研素养提升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不仅仅是研究解决几个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科研思维方式,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教育, 理解教育, 开展创新实践。因此我们始终把提升教师科研素养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取向。

1. 积极推进学校科研理论学习中心组建设。

学校科研工作需要有一支骨干队伍作支撑, 建立学校科研理论学习中心组, 可以给科研骨干提供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因此, 我们把科研中心建设作为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评价内容。通过工作计划检查、专项调研、主任培训、现场研讨等形式加强中心组建设督查。同时, 拓展学校科研中心组活动形式, 搭建学校间科研理论学习组相互研讨、合作交流、拓展学习领域等各种平台, 在学校科研中心建设中, 形成了“问题讨论式”“主题沙龙式”“博客交流式”“课题论证式”等多种形式的科研中心组活动形式。让教师在活动中开展思维的相互碰撞, 与教育理论对话, 在同伴的教育创新实践活动中, 形成问题反思意识, 提升学习能力。科研中心组建设扩大了科研在学校中的影响力。

2. 搭建群众性主题大讨论平台。

教育科研不仅需要一批科研骨干的参与, 更应该引导广大教师都参与科研活动。为此, 我们设计了主题大讨论项目, 每年精心设计大讨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参与讨论活动, 推动了群众性科研活动开展。

比如, 我们利用我市教育学会这一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平台, 规划每届学会主题大讨论的内容。本届学会设计了五年的主题分别是:“改进教学方式, 让学生学力更提升”“创新德育载体, 让育人更生态”“构建校本课程, 让学生成长更个性”“改革研训模式, 让教师发展更快乐”“改变科研范式, 让教师成长有个性”。学会紧紧围绕主题, 选择年会主题学术报告, 先后邀请了华师大郑金洲教授、《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张肇丰、浙江省教科院王健敏教授、浙江大学黄步琪教授等著名学者, 针对主题作学术讲座。通过学术报告, 引导广大教师对主题的理解, 激发参与的欲望。同时, 提供群众性大讨论平台, 在我市新教育博客网开设主题博客专栏, 让教师对主题的思考和实践随时上传讨论, 主题博客推进了草根式的研究开展。我们还组织了主题论坛、博客沙龙、课堂研讨、主题阅读、专题征文等, 着力推进教育话题的主题式讨论的深入。

主题大讨论推动了群众性科研活动的开展。几年来, 参与主题大讨论各类活动的教师5000多人次, 专题征文1000多篇, 上传博文30000多篇。

3. 积极推进教师专业阅读。

我们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微型课题的申报, 促进教师带着问题学习, 在研究中激活学习需求, 拓展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 让教师的学习视野从学科走向更广泛的教育理论;同时, 提供教师专业学习材料, 给每位教师赠送《教育信息资料》, 开展《教育信息资料》导读活动, 引导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每所学校赠送了《上海教育科研》《浙江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 积极发挥教育学术刊物在教师专业阅读中的作用, 努力构建学校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开展以课题研究为平台, 推动课题组负责人的专业化阅读, 提高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深度, 指导教师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研究。

二、建立规范的科研管理, 催生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开展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抓手,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催生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小学课题研究要实现其自身的研究价值, 关键是从课题选题、方案设计、实践研究、成果提炼等整个研究过程能否得到重视和落实。规范课题过程管理, 将会把准课题研究方向, 有效实现课题研究目的, 真正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 积极引导研究课题的选题。

对每年的课题申报, 我们召开专题动员会议, 引导学校选题方向和明确教育改革重点。通常我们利用优秀教育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推广活动, 通过现场会形式启发全市中小学对新一轮课题的思考;提供成功研究课题的文本, 引发课题研究的思路;编印课题研究指南, 提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方向。针对一些学校的选题, 积极组织省市科研专家开展论证, 在研究前让课题负责人正确把握选题方向, 理清研究思路。许多省级课题在选题中得到较大调整, 也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

2. 重视课题研究全过程管理。

首先做到课题负责人培训到位。我们积极倡导教育科研凸显“科学·行动·成长”这一主题, 努力创新科研管理方法。每年根据我市立项课题特点建立课题负责人组群, 由科研基地学校负责对其管理: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规范培训, 指导科研聚焦实践的方法, 聘请专家讲座, 培训课题结题要求和成果提炼方法等。并把这种课题负责人组群式培训纳入浙江省教师发展性培训项目, 实施课题负责人培训全程管理。

其次, 跟踪课题研究过程, 我们专门编印了“平湖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过程记载本”, 让课题负责人做好研究痕迹的记录。加强对课题研究阶段性检查, 了解课题研究进展, 监督课题研究过程。对优秀研究课题及时召开现场会开展专题研讨, 几年来已形成“科研聚焦实践, 追求真实研究”的课题研讨方式, 扩大了优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全市的影响力。

3. 关注成果提炼和推广。

课题成果提炼, 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 从认识论角度看, 也是思维的一次新飞跃。为做好成果提炼工作, 我们对全体课题负责人分小组培训, 给课题负责人作《关于课题结题与成果提炼方法》等专题讲座, 同时也邀请一些课题研究能力强的老师讲述自己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体会等, 促进教师对这一重要研究环节的研究。在成果评审中, 建立评价机制, 明确课题评价标准, 实行异地评审办法, 使评审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也推进了学校对课题研究质量的管理。同时对优秀课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推广, 如:召开“初中‘导学’机制构建的实践研究”现场研讨会, 了解其研究思想和操作全程, 研讨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教育改革项目, 形成了中学教学改革氛围。

三、倡导主导性课题研究, 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教育科研也培植了学校的个性化办学思路, 促进学校从教育的粗犷发展走向内涵提升。中心在教育科研工作中, 积极为学校主导性课题研究搭建平台, 为学校特色创建提供科研支持, 引导学校用主导性课题研究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几年来促成了一批具有自己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的学校。

1. 主导性课题申报, 促进特色办学思考。

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中, 明确要求学校对特色办学进行梳理和总结, 对个性化办学开展课题研究方案设计。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学校特色创建的操作路径, 推动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开展特色建设实践, 从而形成有一定品质的特色项目。定期召开全市学校主导性课题申报动员大会, 选择在主导性课题研究中学校特色逐渐呈现的项目召开现场研讨会, 影响了一大批学校在研究中寻找学校特色发展方向。现有推进特色办学的学校主导性课题40多项, 例如, 以特色创建为特征的主导性省级立项课题:“普通高中‘信心爱心’培育的路径设计和载体创新研究”“农村小学情趣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农村小学生诗教化德育的实践研究”等, 有力推进了学校的个性化办学。

2. 主导性课题研究路径设计, 凸显特色形成的操作策略。

课题设计是推进学校办学思路实现的重要载体, 主导性课题研究能否为学校特色发展搭建平台, 关键是研究设计与实践。我们关注主导性课题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聘请省市科研专家参与主导性课题的论证和研讨, 指导个性化设计, 寻找创新实践载体。搭建多种研讨平台, 让研究者在观摩中获取研究灵感, 感受实践创新的价值, 启发研究的智慧, 开阔研究思路, 在不断论证和修改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实践方式。

3. 推进特色课程研究, 积淀特色文化。

一些学校在几轮主导性课题研究中, 逐步意识到课程建设研究是特色建设的关键。因此, 在新一轮特色创建的主导性课题研究中, 我们重点引导学校进行特色建设的课程化研究, 研讨特色课程建设方案, 使研究者对个性化办学进行课程化思考。在特色项目评估中, 重视在课程化实施中所形成的学校特色, 引导学校在特色建设中通过课程化的设计, 逐步形成特色文化。

在主导性课题研究推动下, 目前全市极大多数学校为推动特色建设申报了主导性课题, 并开展了各有特色的主导性课题研究, 学校特色逐现。

如何促进教育改革发展 篇3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规范学生行为,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在学校中开展“文明班”“文明宿舍”“文明学生”以及“习礼仪、讲文明、洁仪容、美形象”活动,使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加强学校纪律,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监督,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规范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明确肩负使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爱国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肩负使命,做负责任的公民。每周一开展升旗仪式,各班轮流在国旗下讲话;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老区,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利用法定假日、建党纪念日等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进行演讲、征文、网页制作等比赛;利用历史名人、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将爱国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内心涌动为国家争光、报效祖国的信念。

积极合理引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经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可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人员从事心理咨询,加强禁毒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促使学生走出青春期心理困惑,形成开朗、乐观、宽容、合作、进取等健康心理,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培养守法公民,搞好法制宣传工作。知法、懂法、守法是现代公民的义务,是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定期聘请派出所民警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进行法律知识比赛,评选遵纪守法标兵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养成遵守法律的好习惯。

二、树立超前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变教学思路,照顾个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上从思想到方式要敢于大胆突破,课堂上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育改革的形式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废除“一言堂”“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改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会与人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在合作中碰撞产生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动手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参与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所理解、有所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改进评价方式,注重全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教学制度与措施有待改革。如教学中应废除“总分制”,改为“学分制”,及时提醒、督促学生学习,给多类学生不断学习的机会,避免过早埋没创造型人才;改变考题方式与教师教学成绩评定,考试评价方式多样化,避免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招生制度要灵活,未来招生可采取单科或关联甚密的几种成绩为标准,达标的就可以收为学生,以此培养各类人才。

三、加强社会教育,探究育人新途径

我国正在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这就改变着学校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这个现实。学校面对社会这一大课堂,就必须利用社会强化学生的教育,把学校教育同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氛围,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受到教育。

搞好军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新生入学,请部队战士对学生进行为期7-10天的军训,练好队列,搞好内务整理。让学生学习人民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责任意识。每学期组织学生到指定绿化区植树种草,清除街道垃圾,向周围群众宣传环保知识等,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

开展学农活动,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我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利用节假日让他们参加农业劳动,如播种、耕地、收获庄稼等,使他们体验农耕文化,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了解劳动的辛苦,体谅父母,更加热爱劳动,热爱学习。

综合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经常联合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进入校园,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侵害师生的合法权益。文化、工商部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严禁歌舞厅、电子游戏室向学生开放等,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浅析城乡基础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篇4

金林

巢湖学院 教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 在尊重和追求和谐的今天,教育公平被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之一。教育公平的研究存在区域、民族、城乡、层次、性别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而教育公平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这一现实,通过多方面详细的调查研究,从而提出以下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同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学校合理化分布,以推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资源;教育公平;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

城乡基础教育需要均衡发展的缘由及我国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现状

一、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认识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 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就教育公平而言,区域、民族、城乡、性别等多个方面中,城乡基础教育问题尤为凸显。至此,对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性要求也尤为突出。

所谓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这一发展的对象,指的是全国各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范围的广泛性。第二,这一发展的主要内容,指的是经费分配、师资建设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水平,具有总体合理性。第三,这一发展的状态,不是短暂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内容总体合理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具有时间的动态持续性。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总体合理性,时间的动态持续性,就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特征。

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了,教育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在的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60%以上,文盲半文盲主要在农村。显然,在基础教育中,农村教育是大头。农村教育不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研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之现状

(一)教育经费配置的城乡差距。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如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筹措、分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在所难免。结果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度改革后,中央、省级财政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地方(市、县)级财政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县乡财政承担真义务教育投入经费短缺的重大压力。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在我国贫困地区,县乡财力有限,最贫困的县财政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的行政职能的运转,经费大量用于人员开支,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公用经费的开支少而又少。这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导致严重的义务教育地区性差异的形成。

(二)教育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当前,城乡之间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依然较大。与 城市相比,不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农村中小学生寄宿条件交叉,学生宿舍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将原旧教室改成学生宿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计算机配备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远低于城镇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此同时,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设备也很落后。体育场馆面积不足、质量不高,器材简陋。

(三)教育师资配置的城乡差异。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指教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教师多为当时“民转公”教师,而且多集中在农村小学。“民转公”教师为当时的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原因,多数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些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更、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明显不适应,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从城乡基础教育教师配备情况看,城区、县镇学校普遍存在超编现象,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普遍缺编。山区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艰苦,教师应得的政策性津补贴未得到完全落实,城乡小学教师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如此,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就促成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导致教育结果的差异。

(四)教育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异。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也相当突出。基础教育方面,以市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为标志的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以城市为主体的都市发达经济圈,而以农村为主体的周边区域则数量很少。

三、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乡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三农”问题等备受关注之时,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乡村社会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和文化也就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尤其是在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教育资源日益显示了其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严重导致了城乡分割和发展不协调,进一步激化已经过剩的劳动力和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农村普遍贫困化,并造成严重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而城乡差距扩大隐伏着流动的势能,也隐伏着不稳定、不安定的因素。

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调查表明,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于经济发展乃至居民整体收入状况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越是教育资源分配密度低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越低,并表现出明显缺乏经济发展后劲的特征。同时,调查表明农村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极端不平衡导致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甚至严重削弱了中央许多惠民惠农政策的实际效 果。

第二部分

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三种论调的陈述

悲观论。这种观点认为,农村基础教育范围太广、问题又多、长期落后、积重难返,与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只看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难的一面,没有看到它与城市均衡发展的可行条件,故心存疑虑,产生了悲观的思想。受这种观点的支配和影响,致使一些地区的教育处于片面低效的落后局面。

速效论。这种观点主张: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尽快解决,一步到位。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所谓快速发展观。持这种观点的人,不能正解认识和理解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短期的一时发展,而是长期的动态的持续发展,因此,只能循序渐进,稳步向前,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否则,这种发展必然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将会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

齐步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减慢城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通过一慢一快的运作,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实现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正确认识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整体发展,不是对一方限制性的发展,而是对双方都推进的积极性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将会挫伤发展的积极性,城乡基础教育就很难均衡发展。

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都是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观念陈旧、认识模糊、思维滞后的表现,它影响和阻碍着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值得我们正视,并努力加以改变。二、四大问题的存在(一)职责不够到位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本应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推进其均衡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历史延续、应试教育陈旧观念的干扰,加上三者上下协调沟通渠道的不畅,因此,在规划、分配和督查等方面出现了职责不够到位,效果不佳的问题。比如,由于统筹规划不全面,以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又如,由于经费分配的结构没有得到必要的调整,以致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未得到应有的改善。再如,由于督查监控制度的不健全,评估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以致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调控力度。这些职责不够到位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

(二)经费分配失衡

城乡基础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比如,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合理。数据统计显示: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不到40%;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经费。显而易见,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合理的应有的经费投人,就难以与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因此,经费分配失衡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师资问题突出

1.数量不足,据湖北省孝感市教育局的调查,该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缺编2,075人,其中小学1,045人,初中225人,高中700余人,且大多是农村中小学。

2.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学历不够达标以及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三个方面。江苏省盐城市的一次调查:教师队伍老化,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50多岁,一些乡镇4l岁以上的在岗教师占60%,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英语、计算机和艺体类教师非常缺乏。某小学一共有27个班,其中英语、体育、美术教师各只有一名。又据前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一次讲话也从全国范围内说明教师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说:目前全国仍有31万名教师未达国家规定合格学历,有近50万名代课人员。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流失严重。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教师不安心执教,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严重,比如盐城市有的乡镇一年大约流失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又如,甘肃省庆阳市三中,10年间调来120名教师,而流失的就有80名。

(四)教育质量偏低

1.普九率出现下滑。一些农村,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有的还没有完成普九的基本目标,而有的完成了这一目标的,却又出现了普九率下滑的现象。

2.学生辍学严重。比如,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失学人口,尤其是初中阶段失学人口。又如,不少地方是初一3个班,初三1个班。可见学生辍学问题的严重。

3.毕业生质量偏低。具体表现在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滞后,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校其教育内容、时间和效果,都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合格要求。因此才导致了毕业生质量偏低的问题。所以,不管从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反映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

第三部分

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理念

(一)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普遍性。首先,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东方的国家,还是西方的国家,在其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都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发生。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心存疑虑,悲 观无为。其次,就国内来讲,它是全国范围的问题,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都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发生,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思维不能偏狭,视角要广泛既要看到局部问题,更要看到全局问题,从而正视它,努力改变它。

(二)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客观性。这个地区、那个地区出现了失衡问题,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的。回避它,是不行的;想超越现实改变它,也是不行的。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我们就应该积极应对它,科学而正确地解决它。

(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解决的可能性。一些地方解决失衡的成功经验说明了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现象,我们就要充满信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努力,为有效的解决,取得成功作出应有的努力。

认识到失衡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解决的可行性,我们要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理念须知,树立正确的理念,是我们走出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的误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建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制度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性很强,因此,我们在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依法办事,按章操作,提高运作的规范性,减少或避免实施的随意性。

(一)各级责任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各有责任。为了落实责任到位,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制。首先,各级的责任必须明确,坚决杜绝职责不清的现象,以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次,要把各级履行职责的情况纳入政绩的考核范围,奖优罚劣。第三,各级的职责虽各有分工,但是分工不能分家。因此,必须做到分工合作,上下协调,渠道畅通,以充分发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效应。

(二)科学评价制。建立健全城乡基础教育的科学评价制,即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为此,必须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法,做到定量评判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全面监控制。全面监控制就是对城乡基础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监控制,要求做到四个结合:首先,从内容上做到个别重点监控与全面系统监控相结合,要杜绝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和以偏概全的监控倾向。其次,从时间上做到平时的经常性监控与集中的阶段性监控相结合,要防止那种偶行又止、大起大落、片面追求所谓轰动效应的监控倾向。第三,从性质上做到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相结合,要纠正那种重发现问题,轻总结经验,甚至忽视总结经验的片面监控倾向。第四,从方法上做到监督检查与 反馈调控相结合,要改变那种发现了问题,不反馈信息,不调控纠正,只做表面文章的监控倾向。我们做到监控的四个结合,才能全面提高监控的力度,取得应有的效果。

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科学评价制和全面监控制等制度,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章可循,走出误区,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采取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在经费投入上,实行两个结合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是基础。而经费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抓好两个方面,实行两个结合。

1.从经费的来源途径上,实行国家划拨与社会力量筹措相结合。城乡基础教育经费的提供,首先是政府行为,这个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的比例和力度,力求做到与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另一个方面,在国家财力提供有限的情况下,要广开财源,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办学体制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

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源问题,又可以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普九率及其巩固率,应该说是一条一举两得的有效策略。

2.从经费的分配上,实行面向全体与个别倾斜相结合。对城乡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首先是要面向全体,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一视同仁,个个受益,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城市中心的不公平倾向,达到总体合理,以利于全体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二元结构、行政区划和历史等原因,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地区和校际之间都存在失衡的现象和薄弱的环节,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现状,面对这一现状。因此,在经费的分配上,也不能搞一刀切,即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应该向个别倾斜,从校际来说,向薄弱学校倾斜。对这种个别,适当加大经费分配投入的比例和力度,这对加快改变其落后的状况,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应该的、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二)在师资建设上,建立四种机制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重点。而师资建设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建立四种机制。

1.城乡交流制。即城市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定期轮换制与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小学任教进修制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城乡师资的交流机制。

2.定岗聘任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定数量需求,在师范院校实行定岗培养,这种师范生毕业后,按照事先的签约,应聘到定岗的农村学校任教。

3.提高培养制。一是帮扶培训。建立由城市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导师团,定期到农村学校上公开课,举办讲座等,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继续教育。通过函授、自考和校本培训以及其它形式,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的继续教 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水平。

4.长效激励机制。一是落实国家规定的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津补贴。二是为农村教师建立起养老、医疗保险等保障体系,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四是对农村教师评优评先,适当实行倾斜政策,增强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上第一、二条是物质激励,第三、四条是精神激励。采取这些措施,实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将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这对于农村教师安于农村执教,减少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有积极作用。

通过建立以上四种机制,将有利于改善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进而有利于从数量和质量上改变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

(三)在学习外国经验上,借鉴两种计划我们在探寻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时,外国经验也值得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比如,英国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中实行的两种计划,就值得我们借鉴。

1.教育行动区计划。该计划是英国政府积极引进校外力量,以公立私营、学校和社区共建等方式改造薄弱学校的有效尝试。自1998年至2001年实施几年来,该计划对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转换政府职能;二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三是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四是提供充足经费支持。

2.教育优先区计划。教育优先区,是指被政府列为物质或经济极为贫乏和不利、须优先予以改善以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理想实现的地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改善条件不好的地区的教育状况的过程中,都实行过这一政策。英国政府的政策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制定出一套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找出需要特殊援助的学校,政府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投入,使其校舍、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师资水平等方面,尽快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教育优先区计划的实施,产生了积极实践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理想目标的作用。

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和教育优先区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对其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借鉴这两种计划,对我们改变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四)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均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由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渐进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立足当前,吸收继承,解决好现实问题。一是要吸收继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 展。要广泛吸收继承中外这方面的成果,博采众长。一方面要总结和吸收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理念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地借鉴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效果。二是要解决好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立足于这个现实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好问题。比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遭遇五大新问题,就值得我们正视和认真应对。另一方面,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要巩固和提高,比如全国基本普九,就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果,我们应珍惜它,巩固和提高它。而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普九率的回落下滑现象,这是应该正视和尽快加以改变的,以杜绝人为的失衡现象,确保城乡基础教育质量的巩固和提高。

2.面向未来,改革创新,不断发展。一是要更新观念,面向未来。在新的形势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更新观念,面向明天,彻底根除应试教育的陈旧意识的影响和干扰,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从时代的特点和战略的高度来思考这一发展的新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不断提升城乡基础教育的质量。二是要改革创新,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薄弱,实践效果不尽人意这些就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要在理论、方法和模式上有所创新。要坚持科研为先导,广泛开展实验研究,突出时代性、科学性和运用性,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探索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方法,发展新理论,用以指导实践,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步上新的台阶。

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不仅有利于搞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工作,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梁发市。中国教育公平性恶化妨碍各社会阶层间流动[N].中国青年报,2004-0812.[2]王芳。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建议[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3)。

[3]谢发。汤仙月。曾勇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周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遭遇五大新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60428.[5]文新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长屯中心小学如何发展学前教育 篇5

长屯中心小学

张超利

如何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从农村学前教育重要性、现状出发,提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幼儿园(班)育人环境、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等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在偏远农村工作的二十年中,耳濡目染,我对农村学前教育现状有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也做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1、学前教育对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人格品质是孩童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学前期是孩童个体适应社会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和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通过研究和事实均表明,0——6岁是儿童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学前期适宜的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的发展;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接受了适宜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儿童。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我们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没有在他们的身边,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是老师或能玩在一块的伙伴,这些人带给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他们的学前教育就更加的重要。

2、学前教育对人的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儿童的认识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他们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若以17岁少年的智力为100计算,其中50%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30%是在5—7岁获得的,20%是在8-17岁获得的。最初4年的智力发展是以后13年的总和。”在关键期内,幼儿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看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幼儿的认识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适宜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使他们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识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与联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也就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总之,我们要知道,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明显的诱导作用.适时的早期教育经验能显著促进儿童认知及各方面的发展.二、现状分析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我县农村幼儿的入园率只有约30%;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整体发展迟缓,只有镇上有一所中心幼儿园;乡下农村在 小学附属一个学前班、没有幼儿园,只有极少数离镇较近的农村幼儿能接受不太规范的学前教育,许多分散居住的农村幼儿基本处于“无园可进”的境地。唯有的一所幼儿园,经费投入缺乏保障,办园条件低。地方政府学前教育经费财政性投入较少,在很多地方几乎为零。大多数镇级幼儿园,因为财政投入少,造成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没有流水洗手设备,没有达到一人一巾一杯等最基本的办园条件,更不必奢谈有足够的玩教具和图书;有的甚至是危房,如国家规定相关功能室,如保健室、值班室、卫生间、教具、音乐活动室等相关配套活动室就更不用说了。另外,有些乡镇为了减少投资,公办幼儿园设置数量不足,园所不独立,与小学园所混杂现象严重,造成管理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安全责任不明确等现象。学前教育经费并未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各地学前教育经费来源,实际上仅靠幼儿园收费和各地视财力情况给予的专项补助。虽然政府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办学前教育,但实际上,农村学前教育主要靠村民自己支撑,基本是“农民掏钱办幼教”。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农村幼儿园师资整体水平过低,专业素质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镇级一般有一至二个在编专业教师,其他幼儿教师身份不确定,素质偏低,都是随便请的无论学历高低的带班代课教师,乡下无专业教师,也是随便请的年龄较大的带班代课教师。一班一师现象严重,根本就没有什么保育员。使学前教育陷入了低素质、学前教育低发展水平的恶性循环。这种状况,极大影响着幼儿的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绊脚石学前教育小学化、随意化、大班化。特别是乡级小学附属学前班,一般都是随小学上了上午四节课,孩子们12:00点就自己回家,见到更多的则是一群孩子由老师远远看着在教室外的空地上随意玩耍,没有活动安排。镇级幼儿园学前教育一个班一般四十人左右。农村家长隔代教育现象严重,教育观念落后,不重视幼儿教育。在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认识不足,不懂幼儿教育规律,许多年轻父母常为自己幼小的孩子能认多少字、算多少题感到自豪,要求幼儿写很多家庭作业,限制他们玩耍„„为迎合家长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缺乏、安全隐患多、师资严重匮乏、生源流失不断,已影响到农村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

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责任、义务意识,将学前教育提升到义务教育的高度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下,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中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政府必须成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体,学前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不仅具有教育性,还有着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更强的公益性。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主要是通过政府在国家层面的努力来实现的,要在国家财政中使学前教育占有公平合理的份额,要对弱势群体实施补偿。国家、政府要将学前教育提升到义务教育的高度来统一管理和专项的经费投入,从法律上保障学前教育的权力性和义务性。

(二)重师资、提质量,加强学前教育的内部管理

学前教育教师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制约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表现为专业教师的缺乏以及教师年龄和知识的老化,使山区学前教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形势。基于此,加强师资力量的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政府要加强宣传,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幼儿园就业,并予以物质及政策保障;同时,教育主管单位要积极招贤纳士,因时制宜,将学前教育工作岗位虚席以待,并在准入的设置上体现差异性,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教师科学流动机制,及时吸纳一批有朝气,具有奉献精神的、无家累的年轻教师来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办好教职工福利,为教师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

一是严格准入,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有其特殊要求,既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善于与孩子互动交流,要把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

二要尽快明确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解决教师的编制、工资保障、社会福利保障、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等问题。

具体而言,要建立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收入增长机制,根据业绩评职定级,逐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各项福利待遇,使教师能真正安心于农村幼教事业。

三要加强培养,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

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进一步 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师范院校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去从事幼教工作,也可以通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来完善农村幼教的师资结构。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对应聘到农村幼儿园特别是偏远地区幼儿园任教的应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资助津贴和优惠政策以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目前很多地方抓住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机遇,根据教师自愿报名原则,公开在超编的公办中小学教师中招聘,将那些适合做幼教工作的教师经过系统培训后补充到农村幼儿园同时,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要纳人继续教育计划,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注重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合理规划、达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各级政府应建立新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保障机制,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适当分担教育成本的学前教育投入与保障机制。应设立农村学前教育专项基金,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改变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城市学前教育的局面。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中国教育经费只占世界教育经费总量的 1%,却被用于教育占世界20%的教育对象,而在这些公共教育经费中,只有1.3%左右被用于学前教育。因此,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要采取集中办大园与分校办学前教育点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偏远山区,人口分散、每个学校的服务区也就几十个上学前班的娃娃,加大对这些学前适龄儿童的教育是提高学前教育的关键。打破集中资金办几个幼儿园的不良格局,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其他保障机制上都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

(四)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导航

如何发展教育 篇6

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教育不公平将影响人的一生。推进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让所有孩子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构建和谐的重要基石,是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要素,也是实施高水平义务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法律政策越来越健全,管理体制越来越完善,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大,这些为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鉴于我们县乡镇地处偏远,学校分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要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合理优化学校布局,切实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关心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让他们拥有公平的教育机会。要以“五个加强年”为契机,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把学校真正办成山里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让学生吃得饱、睡得香、留得住,安心生活,专心学习,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

如何发展教育 篇7

社区教育是政府社区管理中实施的一种全民化教育, 是与社区内的经济发展、政治教育、文化繁荣、科技发展以及提高日常生活幸福感相联系的多类型教育。社区教育的实质就是要逐步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城市社区教育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取得了较大成绩, 而农村社区教育则发展迟缓, 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国9亿多人在农村, 农村不但离不开社区教育, 而且需要花大力气搞好社区教育。

1 农村社区教育产生的背景

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依赖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 是指在农村地域中以行政村或中心村等一定的地域为范围, 以农民为主体组成, 以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联系, 以多种社会群体结成的富有人情味、开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本质上是农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农村社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

2 农村社区教育产生的动力

我们知道, 社区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后两者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 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基础与必由之路。随着经济水平的, 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他们不但需要丰厚的物质生活, 而且要求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但需要舒适的居住条件, 而且要求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但要求拥有生产经营上更加完整的自主权, 而且要求拥有政治上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向教育要生产力, 永不过时, 因之形成了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3 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

3.1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社区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 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是现代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同样发挥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质量, 进行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 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能力的作用。农村社区教育受一定社会经济生产规模、速度和水平的制约, 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

3.2 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水平

农村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是由社区教育具有的社会生活属性所决定的。社区教育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并在为巩固和改革发展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培养造就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譬如, 在农村社区教育中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以及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 就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的政治作用。

3.3 传播优秀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社区文化则是社区、社区生产和生活的历史积淀, 社区文化传递的基本手段是通过教育活动。而农村社区教育恰恰具有把社区中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 进行选择、整理、研究、传递并能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的功能。

3.4 形成村民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风貌

社区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导向, 以互助、合作为特色, 强调先唤醒, 后启蒙;先生活, 后知识, 并实行人文教育、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互作用。

3.5 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力是第一位的。劳动力的素质越高, 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我国人口众多, 但劳动力素质不高, 国民整体素质较低, 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只有依靠教育, 依靠终身教育。农村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种最佳的教育组织形式, 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农村社区教育的内容及目的

4.1 内容

农村社区教育应该有别于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等其他教育, 是其他类别教育难以覆盖而又是社区居民所需要和喜好的, 对家庭稳定、社会繁荣等有益的多类别教育。从大的方面讲, 包括倡导社会优良风气, 宣传公共道德及法律知识, 表彰模范家庭及好人好事;举办社区文化活动, 设立书报阅览室, 介绍乡土文化, 传授民俗技艺;协助低收入子女就学, 举办成人补习教育;辅导民众就学、就业, 开展家政指导;居室内外环境美化, 家庭装潢, 家庭膳食营养, 及其他社会教育活动等。从小的方面讲, 针对社区内老人、小孩、下岗人员等不同知识需求, 通过不同形式, 多层次地开展现代家居、生活情趣、老年保健、心理健康咨询、安全防灾、养性怡情、家政技巧等知识的学习;针对年轻父母教育方面, 可以开展: (1) 亲子教育。以怎样做个好父母为目的, 教育父母对待子女应有的态度, 建立与子女的良好关系, 以及帮助子女课业, 解决子女行为问题等。 (2) 卫生保健。是帮助父母了解家庭医药与护理常识, 保持居住环境卫生;并介绍有关食品营养、健美、急救等知识。 (3) 休闲康乐。以扩大父母们的生活视野为目的, 使她们在繁重的家务之余参加歌唱、舞蹈, 及参观旅行等活动, 以调节身心, 增添生活情趣。 (4) 生产习艺。以提供父母们从事家庭副业的机会为目的, 举办插花艺术指导, 介绍家庭手工艺, 并联络厂商, 为妈妈们介绍实际工作的经验。 (5) 家政指导。以家政指导为目的, 协助妈妈们从事家庭室内布置、服装设计、家庭点心制作, 以及料理家务的科学方法。 (6) 社区服务。以推动父母们参与社区服务为目的, 利用余暇, 组织父母服务队到医院、育幼院及老人院等从事服务工作, 等等。

4.2 目的

通过农村社区教育, 使农村居民获得以下多种能力: (1)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与义务; (2)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3) 培养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基础教学和应用机械的技能; (5) 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辨别价值标准的能力; (6) 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认识并发扬; (7) 客观了解自己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自己适应并不断改进自己; (8) 保持个人身心健康以及自己家庭成员的健康; (9) 发展与人相处的适应能力; (10) 正确安排具有幸福感的家庭生活的能力; (11) 形成欣赏别人的眼光, 能适当赞赏别人, 为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5 农村社区教育开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实现提高居民素质

具体讲, 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个居民的个性, 致力于每个居民的独特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培养。先把每个居民培养成有知识、有德性、有个性的个体, 然后才能把社区建设成有特色、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社区。只有以人为本的教育, 才能激发居民参与的欲望, 只有居民的社区意识、公众意识被激活了, 社区教育才能形成千军万马之势, 形成社区向心力, 产生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团结互助精神, 形成健康向上、文明活泼的社区生活方式, 实现社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5.2 摒弃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 它鼓励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开展。从正规学校毕业后参加的各种继续教育, 是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 如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学习, 更适合城市人群的学习, 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仍会得到大范围、大规模的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则不同, 面向全体农村居民, 由于受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企事业单位数量、物资生产途径等多方限制, 对居民的毕业文凭要求不是非常明显, 所以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以知识补充、技能培训、情趣培养等为主要内容。

5.3 注重加强对农村居民社区归属和认同的教育

研究表明, 社区里那些智商和职业地位比较高, 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人, 往往注重自己的职业归属, 社区意识淡薄, 对社区的事情关心较少, 容易忽视社区归属感的自我教育;而那些智商和职业地位比较低的人, 则表现出相反的态度, 他们往往表现出比较高的社区认同意识, 对社区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农村社区建设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居民社区意识的提升, 也同时取决于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态度。所以, 加强对农村居民社区归属和认同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解决的方法, 一是社区教育的课程要丰富多彩, 既要开设具有审美性乃至休闲性的课程, 对社区所有成员进行终身教育, 如音乐、美术、娱乐、保健等等, 又要不断适应企业需求, 开办各种实用型的职业教育培训, 包括职前、职后教育等等。二是多开办具有联谊性、交往性的课程, 为建立社区精神、营造社区文化创造条件, 为居民交往活动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场所, 如各种文化沙龙、兴趣专题讲座等等。三是通过加大社区公德课程教育力度, 树立社区在居民心中的位置, 调动社区居民共同创建互帮互爱、和谐温馨的社区生活, 把不同阶层、信仰、行业的人联接到社区这个平台上。

5.4 注意提高对现有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它可以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改造与再分配, 社区教育无需过多的额外投入, 就能实现社区教育低成本扩张与发展, 不必占用过多的教育资源。就我国而言, 一是农村社区要主动接纳并大胆利用社区外资源。如与政府协作, 利用本区县的职教中心、职业学校、电大工作站、函授学校、党校、成人学校等的课程资源和师资, 充实农村社区的教育力量;从当前开展的实际情况看, 农村社区教育缺乏利用社区外资源的主动性, 要切实加强。二是要动员社区附近的“正规”学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我国有不少普通中小学, 因为中小学入学高峰已过, 学生数量下降, 一些教师代课任务减少, 教室大量闲置, 这些盈余的教育资源可以转向社区教育, 学校资源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 为农村社区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城市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城市社区教育, 也对农村社区教育产生一定推动作用。农村社区教育具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们政治思想水平、传播优秀文化、形成村民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等重要作用, 论述了农村社区教育包括公共道德、技能培训、亲子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 提出了农村社区教育开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重要作用,注意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62.

[2]胡晓松.当代社区教育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3]赖立.发展社区教育, 创建学习型社区[N].中国教育报, 2003-01-28.

如何发展教育 篇8

【关键词】小学 特殊教育 教师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95-01

众所周知,教师专业中主要涵盖了学科专业性内容和教育专业性内容等,教育部门与机构对教师任职提出了学历标准要求,教师务必具备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教育机构陆续颁布了教师专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案。

一、现存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群体中存在不合格教学人员和不称职教学人员,教师本体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特殊教育教师学历起点较低,大专学历以及大专以上学历教师人员数量极少,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就业体制尚未有力完善,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在就业中便会遇到诸多困难,加之社会特殊教育基础性支持力度不足,致使大众群体无法深度熟知特殊教育内涵,特殊教育教师因此不青睐于本专业工作就业,多数非特教专业出身教师跻身与此行业之中,一般情况下由普校而来,并未接受过相应特教训练与培训。因为受到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影响,特教教师过往阶段并未进行特教培训与特教知识深度学习,任职过程中,仅能通过摸索来执行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正规理论知识引导。继续教育机会较少,即便增加继续教育机会,也会因为理论基础薄弱而不能理解培训知识,无法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二、小学特殊教育教师发展策略

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对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回答方面有所欠缺,所掌握知识含量较少,其主要原因为,聋童教育教师和弱智儿童教师以及盲童教师人数比例较不均衡,聋童教育教师人数较多,弱智儿童教育人数较少,而盲童教育教师人数则更少;还有就是特殊教育职前培训阶段,专业教育知识培养过程中,聋教育专业和弱智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盲童教育基础知识此时仅以学生选修课形式产生。

1.加大职后培训力度以至有效提升特教教师教学能力

特殊学校教师职后培训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应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大职后培训力度,完善特教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能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一般情况下均由普通小学调任,而其余部分教师则由不景气单位所调入,所以校方和相关教育机构应对此类教师群体进行职后训练,旨在培养其基础性特教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教师从事特教工作的水准与能力。

2.学科合理设置

小学特殊教育学科设置环节中,科学设置度和合理设置度均有所欠缺,特殊教育基本知识信息内容中,特教教师具体技能即为特殊教育职前培训重点,此时应逐步加强弱智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和聋童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在进行盲童教育时应更具针对性。特殊化教育方案制定和特殊化教育方案制定尤为重要,此时主要涵盖了行为管理内容、早期教育内容和听说训练内容等。

3.特教教师学历水平提升

通过实践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学历均为中专,小部分特教教师为大专学历,剩余特教教师均为初中水平教师和高中水平教师,大多数教师群体并未接受正规特殊教育培养和特殊教育培训,多数均为未获取特教资格的教职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特殊教育教师务必具备本科学历或者本科以上学历,只有满足学历标准后才能进行后续特教任务执行,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内在学历层次,以此为前提来深度落实特殊教育资格制度,上述内容对稳步促进特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深刻意义。

结束语

从特殊学生角度加以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最终效应分为两点内容,第一点内容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而第二点则为学生品德素养提升,特殊学校学生文化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小学学校学生文化水平,弱智学校学生群体和随班就读学生群体中也会出现此类状况,从表面上来看是教师问题与学校自身问题,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是我国教育政策问题。特殊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整体事业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特殊教育课程设计内容、教材设计内容、教学方法设计内容和教学形式设计内容等均与普通小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应按照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现状等进行设计方案优化与积极整改,使此类学生知识合理增长,达成技能优质获取、人格合理完善的主要教学目的,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雪云.Toby Long,Lorelei Emma,Marian Jarrett.美国早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反思及启示[J]. 中国特殊教育. 2010(05)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华下一篇:潜水的小鸭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