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教育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境界教育(通用9篇)

境界教育 篇1

——李镇西教育思想专题报告会心得体会

9月23日,有幸听了李镇西老师的专题报告,李镇西老师用他风趣、质朴的语言,摆龙门阵式的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学生教育的故事,非常接地气,让我对教育的真境界,有了新的认识,多了一些新的思考。

教育为谁?李老师提出了问题。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李镇西举自己学校发言开场白顺序为例,把“亲爱的孩子”放在第一位,“尊敬的领导”放在最后一位。因为学校,学生才是本,细节之中突出了学生在李老师心中的地位。

教育真境界之“真”在何处?李老师认为,在于“坚守教育的良知,保持教育的朴素,遵循教育的常识”。教育的弊端:不讲良知,远离朴素,违背常识。所以追求教育的真境界要正视现实,时时叩问教育的良知:我们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上了吗?给学生讲的,我们自己信吗?我们要学生做的,自己能做到吗?如果自己一滩污泥,有什么理由和资格恨铁不成钢?

如果以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们就非常了不起了!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做孩子的榜样,就是最好的教育。李老师以升国旗为例,从教师的队形,从国歌的演唱等,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凝聚正能量,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真境界不是口号,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李镇西调侃说自己这么多年来,创办了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是的,从表面来看,她不像有的学校有自己的口号,但从内在来看,她是一所质朴的,追求教育真境界的学校,这何尝不是一种特色,因为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不是拿来参观欣赏的。武侯区实验中学谢绝社会各界的参观,还学校一片净土,因为学校不是景点。

李镇西老师列举了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如晏阳初、陶行知,这些大师的教育历程,践行着着平民教育的思想,“爱满天下,教育为公”,让学生享受真正的教育,健康幸福成长,因为幸福比优秀重要,写在脸上的笑容,是灵魂散发出的芬芳,那不是“西瓜”“茄子”喊出来的。

李镇西老师以武侯实验中学唐燕老师为例,由开始不愿当班主任,但后来把学生教育难题当课题,使唐燕老师由平淡走向幸福。在她心中,每个孩子都是故事,通过记录每个孩子成长的点滴,收获了教育的幸福感。

幸福源于心态,不要有怨妇心态,埋怨一万句,第二天还是得面对,必须正视现实,摆正心态。

境界教育 篇2

“朴素”、“常识”和“良知”, 这也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三个关键词。我越来越认为, 保持朴素, 遵循常识, 坚守良知, 就是在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所谓“保持朴素”, 就是不夸张, 不华丽, 不喧嚣, 质朴, 本色, 素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意思就是教育要春风化雨, 顺其自然, 不急不躁, 从容不迫。种庄稼, 无非就是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事, 该播种就播种, 该施肥就施肥, 该锄草就锄草。教育, 不也是日复一日地做着平凡琐碎的事吗?认认真真地备课, 认认真真地上课, 认真认真地批改作业, 认认真真地找孩子谈心……除了这些, 还有什么呢?一个日子, 一个孩子, 不就是教育吗?善待每一个日子, 呵护每一个孩子, 不就是教育的全部吗?再说直白一些, 守着孩子过日子, 教育就这么朴素。

所谓“遵循常识”, 就是以清醒的大脑守住基本的理性, 用众所周知无需证明的知识去辨别和判断真伪。以前“水变油”的骗术懵倒了许多人, 其实凭常识就可以识破。现在教育领域也有许多“水变油”的骗术。戳破这些骗术, 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过人的智慧, 只需常识。比如, 有一所初中创办不过三年, 第一届毕业班就夺得了许多“第一”, 于是校方大吹大擂其如何“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创造了教育的奇迹”。我就不信这个所谓的奇迹。后来私下从该校“内部人士”了解到, 原来他们做了许多“手脚”, 比如拼命挖别人的“优生”, 同时不择手段地强迫“拖后腿的差生”一个个“自愿转学”……这样一来, 当然“一炮打响”、“一鸣惊人”了。我之所以一开始就看破了其谎言, 依据的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常识。我认为, 常识是抵御所有骗术的利器。

所谓“坚守良知”, 就是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心, 守住做人最起码的善良与诚实。想想我们当初做孩子的时候, 希望遇到怎样的老师, 现在我们就做那样的老师好了;或者说, 我们现在也有孩子,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 我们就做那样的老师, 这就是“良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就是“良知”;言行一致, 率先垂范, 这就是“良知”;不说假话, 不做假事, 这就是“良知”;不偏心, 不势利, 保持师生关系的纯洁, 这就是“良知”。

说到教育, 不少教育工作者总是容易想到一些宏大的词语:“理念”“品牌”“模式”“国际化”“人类价值”“终极关怀”……唯独很少想到具体的人。这些“具体的人”, 指的就是校园里一个又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别忘了, “素质教育”也好, “课程改革”也好, 这样“创新”, 那样“超越”, 最终都是为了每天在校园里雀跃奔跑或在教室里凝神谛听的孩子。这就是“良知”。

教育的良知, 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在一些细节上。面对高扬着小手臂说“老师好”的孩子, 我们也真诚地回一声“小朋友好”;弯腰拾起从远处滚过来的乒乓球, 然后笑眯眯地还给奔跑过来气喘吁吁的孩子, 或者干脆就和他们一起打乒乓球;课堂上随时关注坐在后排的孩子, 设计一个他能够回答的问题, 然后有意让他起来回答, 最后让全班学生报以掌声;发试卷时, 把写有分数的一角卷起来再交给学生;学生走进办公室, 先对他说“请坐”, 然后递上一杯水;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本作业而不是敷衍地写个日期;备课时, 为了弄清一个词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翻阅比较不同的字典……这些都是“良知”。

许多年前的一个早晨, 台湾作家张晓风曾在阳台上看着自己儿子上学的背影, 感慨万千, 然后回到书房写下一篇短文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学校啊, 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 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 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 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位母亲的发问, 敲击着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人心都是肉长的, 将心比心。我们所有的工作, 不都是为了对得起千千万万母亲的信任与托付吗?

教育的境界 篇3

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带这个班已经5年了。感觉她带起班来很轻松,而且也很快乐。为什么?因为她和她的学生似乎成了一家人。老师时常可以和学生开一些小玩笑,而不失教师的风度;如果有事不能及时回班,班干部总能布置作业,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学生也觉得和老师之间就像朋友一样,有时还可以跟老师撒撒娇(例如:想偷懒、多玩会儿、少干点儿)。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尊重,而不是放纵。谁不想有这样的班级和学生?这可能是每位教师都想达到的,但成功的人又有多少呢?我想这就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心灵相通吧!

下课了总会看到学校里某个班的学生,三五成群地把老师围在某处。老师谈笑风生,学生脸上露出幸福的神情,有的目光炯视,有的静立聆听,有的偶尔插言。人群里,时而发出一阵哄笑,让人看了无不羡慕:自己要是能有这样一群听话的学生那该多好啊。其实每位教师可能都在追求这种感觉,我想这可能就是一种教育境界——师生和谐吧!

下课铃响了,一节精彩的课结束了,学生各个精神愉悦,意犹未尽。有的顾不上休息,坐在座位,继续探寻;还有的用急切的评议挽留住老师,向老师说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看法。一节精彩、成功的课,我们可能都曾拥有,但天天都如此精彩,可能很难做到,我想这也许就是教育的又一种境界——充满魅力的课堂吧!

一番深入浅出的调查,一场长达几十分钟的促膝谈心,一场班级风暴就这样过去了,积蓄了很久的恩怨从此烟消云散,走人误区的孩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重新走人最初的轨道,每个人的自尊心都得到最好的保护。做一个老师谁没处理过几件棘手的“大事”,但未必每次都能十全十美。我想这又是教育的一种境界——机智吧!

其实,教育的这种境界并不神秘。归根结底,就是一种爱、一种智慧、一种理解、一种责任、一种付出、一种追求。这种境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修练”。我想,不管这种境界,我们有没有达到,只要我们努力,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能体验到这种境界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教育名家谈师德的最高境界 篇4

转载▼

中国教师报:教育名家谈“师德的最高境界”(摘录)

师德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爱!那么师爱的本质是什么?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师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说:是勤业爱生!那么勤业爱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什么样子?大概每位教师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

谭长清:做个心中有“道”的教师。

一个偏僻乡村学校好不容易才邀请到一位特级教师来讲一节课。

特级教师来了,谁也没有想到竟是一位十分年轻的美女。特级教师随便走进一间教室,准备上课。

这间教室的讲台上散落着乱七八糟的粉笔,台面上有着一层白乎乎的粉笔灰。特级教师用目光巡视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讲台上散乱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着黑板,轻轻吹去了讲台上的粉笔灰。

片刻的鸦雀无声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大家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讲课的途中,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过后,她又讲解了这几道题的做法。讲完后,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做对的同学笑一笑。”

……

课后,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教师是特级教师。

从这位特级教师身上,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面对着讲台上凌乱的摆设,视而不见,只要能腾出放讲义的地方就行了,至于清洁讲台,那是值日生的事情;有时担心厚厚的粉笔灰弄脏讲义,就用书尽力拍,吸一口气用嘴猛吹,顿时,坐在前排的学生就遭了殃,偶尔有几个学生往回吹,我还对他们吹胡子瞪眼的,认为这是对教师的极大不尊敬,从没想到过要换个方位;平时,对待那些做错题,或者完不成任务的学生,岂能让他们只是笑一笑而已?往往是恨不得痛骂一番才解心头之恨!

由此,我也想到钱学森冲破国外的重重阻力,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被称为“水交杂稻之父”的袁隆平,依然与当地农民一样,天天出没在田埂上;拥有亿万身价的姚明,从国外回来的接风宴,竟然是去单位食堂……这些名人之所以令人钦佩,首先,就是他们心中有“道”——追求自身人格的完美、道德情怀的高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不传,惑也难解。新课程倡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只有注重自身“道”上的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德高为师”!才能给予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关怀。我想,这便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师德的最高境界吧。

李友焱:做养马的“伯乐”。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人们大多知道“伯乐相马”,却不知道伯乐的本职工作是“养马”。

世人把对伯乐的关注全放在他养的是否是千里马,他能否发现千里马上;对马的优劣评判标准也只有能否日行千里这一个标准上。这一现象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太相似了,社会要求教师是“伯乐”,培养出来的都是“千里马”(即学习尖子);而很多教师也以培养“千里马”(学习尖子)为唯一目标。尽管千里马极少,却仍然按照千里马的标准去养马,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绝大多数的普通马“屈死于„伯乐‟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同马,不善跑的可能善拉,不善拉的可能善跑,不善拉、不善跑的可能善表演;于学生来说,有的善于学习,有的善于创造,有的善于管理,有的善于劳动,有的善于体艺,当初那些在学校的所谓“问题生”毕业后却成就一番事业,被邀请回母校做报告的事也不少见。所以教师不能扼杀和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把学生都按照成绩这一个标准来分类,什么样的马我们都要养,并且要根据不同的马的需要,用不同的饲料和方法喂养,让所有的马将来都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发挥它的价值。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最高的标准就是当好“养马”的伯乐——不管什么样的马都养并能因材施教的伯乐!

当好一名“养马”的伯乐确实不容易。首先,教师要真正摒弃唯成绩至上的评判标准,摆脱学校、社会、家长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以学生成绩衡量学校好坏、教师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摆脱“虚名实利”的诱惑。其次,“养好马”也要“善相马”,知道每匹马的脾气、个性、爱好和特长,用发展的眼光有针对性地喂养,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让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成为“好学生”的“陪读”者。在这里“相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养马”,而不仅仅是挑出“千里马”。再次,“养马”重在“养”,即培养。看到学生有某方面的潜力,引导其向这个方向茁壮成长。

如果不以速度的标准定义千里马——只要在不同领域能做出成绩,我们就把它称为千里马的话,那么千里马无处不在。

这样一名“养马”的伯乐才具有师德的最高境界!

赵桂海:最朴素的,也是最高尚的师德的最高境界不在那些上纲上线的条条框框里,也不在那些歌功颂德的豪言壮语中。它就存在于我们对待职业的朴素态度上,闪耀在我们平日里朴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有人常说:教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也有人说: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教师的职业并没有“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么悲壮,也没有如太阳般耀眼的光辉。无论人们给教师戴上多么大的光环,它也就是

一种职业,是当今社会千行百业中的一种。

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那么这个职业就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基础,我们要靠这一职业养家糊口,要在这一职业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更要在这一职业中寻找并体验生活的乐趣。也就是说,选择了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与之相依相存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们远离了喧嚣和热闹,促使我们在淡泊名利中积极进取,在清苦宁静中乐观向上。于是教师便有了自己特有的精神面貌,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境界——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于是,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便都带上了教育的符号。走在校园里,不经意地捡起一块垃圾;看到学生进步了,给予一个会心的微笑;说到不正之风的厉色声讨,见到正义之举的由衷赞叹……所有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教师的生活状态,也构建了一幕幕的教育场景——这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去创造幸福生活,而教师恰恰就生活在学生中间,学生就生活在教师的周围。生活是朴素的,朴素的生活境界亦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胡修富:我的马老师。

上小学时,全班同学都希望成为马老师的学生。她是我们这所农村小学里唯一的公办教师,更重要的是,在当时那个以体罚为主要惩罚手段的农村小学校园里,她以理服人,从不打骂学生。可是,好运总是降临不到我们的头上,我们上一、二年级时,她教三年级。当我们高高兴兴地成为三年级学生坐在教室里等待她来上课时,她却走进了二年级教室。好像故意与我们捉迷藏似的,不能作她的学生,但我却领略过她的“厉害”。

因与小伙伴一起偷梨,我被她叫到办公室里。她讲道理举例子,三言两语使我惭愧不已。以后我更加佩服她了。

于是,我时常想,如果我将来能当教师,一定要和她一样。

初中时,不知怎么没有了小学时的顽皮,性格变得内向了:见生人话很少,很少与女同学交往,更不用说与教师们主动交流了。一次与同学们一起到班主任鄂老师的办公室,马老师正好也在。要离开办公室时,我被马老师叫住了。她只说了一句话:“你这样可能不适应社会,以后要慢慢地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胆子要大些,多与同学和教师交流。”我点了点头,就走了。

她是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唯一除了关心我学习还关心我性格形成的教师。当我走出办公室时,我的心里一直充满着感谢。从那时候起我就想,如果我是教师,我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格……近日,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殷雪梅》之后,我豁然开朗,原来,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是这样:他平凡而伟大,他爱学生爱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会付出一切,时间、金钱、甚至是生命……

徐延芹:自觉抵御诱惑。

讨论这个问题,许多人会说:用真爱去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用宽容之心对待不同的学生;用因材施教之法去教育、感召每一个学生,这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以前,我也会这样认为,因为这是作为教师最起码的素质,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但时至今日,我认为在具备师德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经受住了种种诱惑的考验,才能谈得上达到了师德的最高境界!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绝大多数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大大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家长从知道孩子在哪个班上学开始,就不断地、“骚扰”老师,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为自己的孩子选个好座位,即使他的孩子又高又大,他也想让孩子坐在中间,上课挡着别人好像与他无关;设宴请客,想让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但谈话之间却流露出孩子从小没被打骂过,至于这个度,你老师自己去把握;变着法对老师进行“物质奖励”,甚至直接送现金,只为让孩子当个一官半职,至于他的孩子是不是具备这个素质,你老师看着办吧!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真不知现在的家长都怎么了!

不参加学生家长的宴请、不拿学生家长送上的红包……面对种种诱惑,秉公办事,对待孩子一视同仁的老师,我认为就足以达到师德的最高境界了,你们认为呢?

郭加强:做一名追求真理的教师。

正直无私,敢于捍卫真理伸张正义,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爱心固然是师德高尚的表现,但是,没有原则没有正义的爱,没有正直作为脊梁的爱,恐怕是经不起考验的。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不时侵入圣洁的校园,我们的学生随时都可能遭到身心伤害。所以,爱学生,就要时刻准备保护他们,维护他们的权益,这需要教师具有正直无私的爱心。不跪着教书不跪着做人,这这才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当然,一个执着追求真理愿意为正义献身的人,必须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这样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化解各种障碍。因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智慧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教材上的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索真理捍卫正义的方法,鼓励年轻人追求真理实现社会公正的勇气。做一名追求真理的智慧型教师,应是教师毕生追求的师德境界。

于建宏:谨言慎行。

央视名嘴崔永元在回忆他的学生时代时说,他本来数学成绩非常好,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就因为他的数学老师一句“你丢尽了全班同学的脸”而从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研究所佟乐泉所长在回忆他小时候读书的事时,也有这么一回:为了上学方便,他转至某小学读书,做课堂作业时,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极其小心,结果反而涂改了几处。老师课堂巡视至他的身后,他本以为能得到老师的夸奖,谁知道从老师鼻孔里哼出了这样一句话:“又是一个丙等生!”他失去了在这所学校继续读书的勇气,宁可多跑路,央求母亲给他转回了原来的学校。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读中学时物理特棒,因为眼睛近视,上课看不见板书,他先是用纸圈成圆筒状做眼镜,被制止后他又用双手圈成筒状,老师误以为他是故意调皮而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使贾志敏从此与物理学科无缘。

……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不说尖酸刻薄的话语、去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些只要去做都不难,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师做不到呢?

境界教育 篇5

这些天反思自己和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感觉做一名自我感觉好的幼儿教师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整天面对那么多的孩子,那么多的小事杂事,难免会有生气大声说话的时候,有时反思自己的言行,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凶恶的人,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他们那么小,我们成人怎么会那么的易怒,他们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敢去和你理论。

也许每个班级要有一个这样看似很严厉的老师,这样就能镇得住孩子,孩子就会听你的话。然而却不知这样对孩子是很不利的。说实话,我喜欢调皮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活跃,想法独特,然而班有班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一对矛盾该如何去调和……

设法让自己更好一些,不骂一个孩子,不大声对犯错的孩子说话,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每天都感受到老师的爱,相信孩子们每天快乐了,我们做老师的也会很快乐的。

是的,真的,现在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向爱学习的方向发展,再淘气的孩子,也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以前让老师担心的孩子,一个个也都爱上看书,爱上学习。我的心得到一些安慰,也许,在他们幼儿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帮助孩子们去养成好的习惯,如看书,认真听讲,善于思考,有责任心等等,留给他们更多的会使一种能力,而不是死地硬背的知识。

做老师的最高境界,我觉得是代课一整天,不会对任何一个孩子大声说话,不骂一个孩子。真的,每天孩子身上都有优点,只要我去发现,在我们老师眼中每个孩子都是金子,至少他在他们的父母眼中们已经是金子了。

境界教育 篇6

妙妈

因为《百家讲坛》而走红的易教授,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则更是独树一帜。易教授说,我的教育方式就是不教育。是不是觉得很意外?

而且,易教授的女儿也并没有让他失望,不仅在校期间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毕业后也在上海安家,事业上非常成功。

那么,所谓的“不教而教”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看看。

1

少说教

很多家长喜欢对孩子说教,一言不合就是长话大篇,其实这样的方式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很奏效。倒不如少说话,用心去观察孩子的表现,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他的兴趣爱好,以及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只有当你了解了孩子,你才知道该如何培养他,根据孩子的自身优势为他做一个更加详细的规划。

2

不要急于求成

很多家长秉承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条,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娱乐。

其实孩子的成长自有他的规律,每个年龄段都有他该做的事,不要打乱了孩子的节奏,在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事。如果孩子幼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娱乐,那么他的童年就是灰暗不快乐的,这对于孩子的心理也是一种伤害。

3

不要拿孩子跟别人对比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取之处,不要因为别的孩子成绩上比自己孩子优秀,就忽略了他的优秀之处。有的`孩子理科好,有的孩子则有艺术天赋,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的优势来评判,不要盲目跟别人对比。

境界教育 篇7

然而对教育境界的研究, 学界多从教育者的境界切入而相对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境界研究;多从教育的至高境界着手而相对冷漠了教育境界的层次研究。教育本质上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所以讨论教育的境界也应从讨论人的接受教育的目的开始。人之所以接受教育, 是因为教育能满足人自身的一些需要。根据马斯洛的理论,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 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 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有层次性的。由低到高可以分成为了生存或生活, 为了自身的发展, 为了幸福, 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信仰四个层次。因此, 我们认为教育的境界可以分为“实用教育”、“全人教育”、“幸福教育”、“信仰教育”的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教育活动不仅要追求境界, 更应追求高境界。从“实用教育”的初始境界向“全人教育”的应然境界、“幸福教育”的理想境界提升, 乃至最终实现“信仰教育”的至高境界应是教育的追求。

一、实用教育:教育的初始境界

就目前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 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更好地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教育是满足现代人生存需要和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一方面, 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受教育者的物质追求。在当代社会, 人们往往会为了升学、就业、进而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等接受教育。在这样的受教育目的驱使下, 当前的教育多被考试分数所控制, 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可以说, 当今社会中的人, 受教育的最主要最根本目的在于求利, 即求得财富和地位。我们称这样的教育为“实用教育” (The utilitarian education) , 即教育的初始境界。

当前, 不仅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求用, 国家和社会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求用。20世纪以来, 特别是“二战”后, 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等思想的影响下, 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迅速形成, 并发展成为一股极具影响力的、至今还保持着强劲势头的世界性思潮。“国际竞争需要科技发展, 科技发展需要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也深受经济主义思潮的影响。石中英认为,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目的表述中所遵循的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论中的功利主义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 奉行功利的价值准则, 追求一种现实的功利或利益, 特别是追求个人、社会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满足;第二, 在价值的辩护方式上, 诉诸工具价值论。”[1]强调教育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科技进步等功能。

我们认为, “实用教育”有其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必然性, 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应答, 有其合理性。但是它只关注教育的实用和工具价值, 忽视了教育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教育如果只处于“实用教育”的层次, 不仅可能导致知识沦为一种工具, 而且也可能导致受教育者变为一种工具。于是教育越来越变成单纯实用性的“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这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 会导致教育发生“异化”, 失去教育本来的目的和意义。因此, 求实用不应是受教育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实用教育”处于教育的最低层次, 只是教育的初始境界。

二、全人教育:教育的应然境界

实用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 追求的是教育的工具价值, 是教育的初始境界。那么,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带给人什么?仅仅是财富、地位吗?从西方“教育”的词源上看, “教育”一词本来含有“引出”的意思。“引出”的应该是人的智慧、德性、丰富多彩的个性等。所以较高层次的教育追求的应是教育的本体价值。教育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人是意义、价值世界的根本, 意义与价值因人而存在着, 没有人, 就谈不上意义与价值。人虽然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本原, 却是意义与价值世界的本原”[2]。就教育价值的本质而言, 应是为了人的发展, 人是人的目的, 人的发展也是教育价值目标的实质。因此, 从教育的本体价值而言, 教育目的应是追求真善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正如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的:“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 欲达此理想, 于是教育之事起。”[3]1996年, 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4]提出教育应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应该不只为了财富地位而接受教育, 更应该为了人的道德、理智、人格等方面品质的优秀和完善, 为了自己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接受教育。我们称这样的教育为“全人教育” (Whole person education) , 即教育的应然境界。

在“实用教育”的境界中, 人的个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培养的人并不是真正全面发展的“全人”, 而是作为工具的人、片面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忽视甚至排斥教育促进个人自身完善的发展价值, 使得教育生活比较贫乏和单调, 学生的精神和生活世界比较空虚和乏味,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可以称为“半人”教育。而从我国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层面教育的诸多问题多源于此。“素质教育”就是在人得不到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并不轻视“实用教育”, 而且认为它很基本、很重要, 但教育如果仅仅处于“实用教育”的层次, 就会破坏人的素质的和谐发展, 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完善, 最终也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实用目的的实现。“全人教育”彰显了教育的本质, 体现了教育的本体价值, 比“实用教育”的层次高, 是教育的应然境界。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加深, 我们相信教育会逐渐从“实用教育”的低境界向“全人教育”的较高境界提升。

三、幸福教育:教育的理想境界

目前我国的教育境况被形容为“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在这样的环境下, 受教育者出现了压力过大、负担过重, 甚至厌学怕学、人格扭曲的状况。石中英认为, 当今的教育主要是教人成功, 教人去取得成就。而教育应该不仅要教人去取得成就, 更要教人去获得幸福。为此, 有学者提出了“幸福教育”的理念。所谓“幸福教育”, 是一种将幸福视为最人性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 并真正将幸福贯穿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的教育。我们称之为“幸福教育” (Happiness education) , 即教育的理想境界。

在幸福教育的境界中, 教育需要幸福, 教育是关注人的幸福、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首先, 这种教育以幸福为终极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合乎人性, 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引导人实现幸福。其次, 这种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人的幸福, 关注人性和生命, 从而更加人性化, 真正会以人为本。在这样的教育中人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释放, 人的各个方面素质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的结果才会给人带来幸福。再次, 这种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能为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 同时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受到幸福, 也会使人获得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因此, 这种教育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幸福。

在幸福教育的境界中, 幸福也需要教育, 教育对人的幸福也有着多重意义。“所谓幸福, 简单说来, 可以理解为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满足。幸福就是客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和主观的满足感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没有客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 幸福自然无从谈起;反之, 没有主观的满足感, 即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或进步, 也谈不上真正获得了幸福。”[5]首先, 教育通过促进人的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智慧与德性等) 的发展和提高为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幸福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其次, 人们通过教育提高对幸福的认识, 通过教育去获得对幸福的感受与创造能力。“幸福是人之为人意义实现所给予主体的精神性愉悦。故主体要具有的幸福能力至少有三个方面: (1) 主体必须有一个合乎人本质的人生目的; (2) 主体必须有一种走向最终目标的创造性活动; (3) 主体的合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本身必须合乎人之为人的道德法则。”[6]显然, 道德教育等教育活动能帮助人获得真正的人生目的, 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须的创造性和道德法则。因此, 教育对提高人的幸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在“幸福教育”的境界中, 教育建立在幸福的基础之上, 从而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 又让人们在幸福中切实获得教育。在“幸福教育”的境界中, 教育不仅关注人的谋生、就业和实用, 而且更关注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 “幸福教育”是对“实用教育”和“全人教育”的超越。它更关注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 并且将幸福的理念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全过程, 因此, 它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然而, 究竟什么是幸福即人的幸福观问题, 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 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如果把获得功名理解成幸福, 那么幸福教育又会滑入实用教育的泥沼。而且, 人的幸福感的持久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 “幸福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 但并不是教育最完满、至高的境界。

四、信仰教育:教育的至高境界

“信, 诚也”, “有望于上则仰”。信仰即为真诚和敬仰之义。教育之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就在于其固有的理想性。“日本的小原国芳认为‘教育是理想和人的关系。信仰是方向, 建立方向的人是有力量的人’。所以, 健、富、真、善、美、圣诸种价值中, ‘圣’的价值最根本也最终极。”[7]我们认为, 所谓“圣”, 指的是对教育的信服、尊崇和圣化, 就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及对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应然价值的极度信服和尊崇, 即“信仰教育”, 是超越现实的无目的的受教育目的。“信仰教育”能使教育返璞归真, 是教育的纯化;能使教育更和谐, 实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比“实用教育”更自由, 是“全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对“幸福教育”的超越, 因此, “信仰教育” (Belief education) 是教育的最完满、最终极的至高境界。

人需要信仰。首先, 信仰指向的是价值终极, 是一种镇定剂, 一种对于生命存在基础的关怀, 给人以安全感和永恒感。没有这种关怀, 人就只能生活于虚无中永无着落。无论社会发展程度如何, 人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如何发达, 人生中永远都有未知或不能解决的矛盾。我们应当将这些矛盾的现实解决最终寄托于社会实践, 然而生活中的有限个体又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他所面临的上述无限和永恒的人生课题。人生的无知与把握世界和命运的心理期待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因此, 人们需要科学、艺术和哲学, 出于同样的原因, 也需要宗教等信仰, 以减轻神秘的大自然这个难以理解的世界所带来的重压。人对信仰的需要实质上反映了人类的终极需要, 具有某种普遍性和永恒性特征。其次, 信仰是某种行为深厚的、强大的与持久的动力, 是生命的“永动机”。有了信仰, 人才会有抱负、有志向、有目标、有追求, 人生才会有超越, 才可能有幸福。信仰是生命之根, 是心灵之魂, 是人成长与发展的最高价值向导。再次, 信仰是人自身拥有的引导自身走出困境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困境的时代。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埃德加·富尔认为, 时代变化带来的各种危险中, 不但有贫困、不平等两极分化等, 更根本的是非人化危险。尼采也曾指出:“我们真正的困境在于:出于对人的恐惧, 我们已丧失了对人的爱、对人的肯定和成为一个人的意志。”“人在世界中人对世界负责。时代的困境其实是人自身的困境。走出困境之路不在‘人’之外。”[8]德国学者鲁道夫·奥伊肯认为人只有追求独立的精神生活, 也就是信仰真、善、美, 追求自由自主的人格, 才可能重获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才能摆脱非人化的危险。人只有在信仰的引导下, 使自己成为有意义的存在才可能将世界改造为有意义的世界。

人需要教育信仰。“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 只是教学技术而已。”[9]教育信仰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信仰教育是引领人走出教育困境乃至时代困境的重要之路。信仰教育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 既是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 也是解决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必然选择, 对我国当代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倡导并实施信仰教育, 既可补救教育的缺失, 又可拯救现代人空虚的灵魂, 是人朝向高层次发展的价值追求;既具有促进社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进步、完善的意义, 又具有重建个人健康、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的价值。

总之, “信仰教育”是超越“幸福教育”这一层次的境界, 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具体说来,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对教育的信心。把教育放到神圣的高度,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树立崇高的教育精神, 确立教育生活、教育事业的神圣性。确认信仰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使之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目的。没有达到精神信仰高度的教育是不完满的。

其次, 应该明确人的受教育目的的层次性。人的受教育目的应是有层次性的, 由低到高分别是为生存、为发展、为幸福、为实现人生的意义。人应该不止为实用、为发展而接受教育, 更应该为了幸福, 最终应该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信仰而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最终超越“幸福”, 走向“寻求信仰”。“信仰教育”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再次, 用“信仰教育”统整过去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等概念, 研究信仰教育高于上述范畴的价值内容和心理特质, 从而完成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应有的终极价值关怀。

综上所述, 教育活动应以“有境界为上”, 教育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教育活动不仅要追求境界, 更应追求高境界。如果仅仅满足于在低层次的“实用教育”境界徘徊, 教育的本性就不能得以彰显。从“实用教育”的低境界向“全人教育”、“幸福教育”的较高境界提升, 乃至最终实现“信仰教育”的至高境界应该是教育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舒志定.论古希腊教育观的形而上特性.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2) .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5]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教育研究, 2010 (2) .

[6]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教育科学, 2002 (1) .

[7]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8]叶文梓.论教师的教育信仰.浙江社会科学, 2004 (2) .

教育者的境界 篇8

教育者的境界之一:悬思,在于坚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执着。这句话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在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种坚守关键在于心态,心态决定状态,有好的心态就有好的心情,有好的心情就会常挂微笑,常挂微笑就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微笑的魅力、滋生幸福的感悟。有了这种坚守,教师才能调整心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为了完成这种坚守,我们必须要学会自我调节;当面对学生求知的渴望时,我们必须保持快乐与幸福,因为这是他们求知的最佳催化剂。

教育者的境界之二:苦索,在于经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在所不惜。教育工作的确充满艰辛,但绝对不是“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悲壮。我们应在平淡琐碎的艰辛中不断发现新鲜和新奇,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不断体会知识开花的满足和成就,不断看见希望的萌芽和生长。在这种成长中,你会体会到由衷的欣喜和幸福。感染他们的热情和纯真。那种快乐的感受,常常会滋养我们的心灵。

教育者的境界之三:顿悟,在于领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种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实表征了一种人生的幸福感。王国维先生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到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是功到自然成。静静品味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活,如茶一样初尝苦涩,细品清香,心头不由漾起阵阵幸福的涟漪。看着学生们越高山,踏沼泽,品成长获幸福,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教育者应当把“职业”看成“事业”,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个性,投入热情……投入整个的生命。用年轻的生命和知识的精华创造的世界必然是美丽的,沿着前行者的足迹攀登,那拓荒的脚步与回声便是对内心信仰的忠诚回应。让我们在浩瀚的教育事业中乘风破浪,将人生价值与教育事业紧密相连,用智慧点缀山河,用汗水浇灌良田,用微笑挑战明天,用一颗炽热的心去换取学生的未来和教育的明天。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憔悴红颜,我们都会永守心中这盏希望之灯火,共树万世之师表,永铸不朽之师魂!

教育是一片海。在这里赶海,不必以扭曲自己、改变本色为代价,且能收获几朵浪花,几串彩贝,几行足印。为了自己的理想,一路追随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

境界教育 篇9

一、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理性研判招商引资面临的形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强大动力。在我国经济逐步进入全面复苏的关键时期,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分析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形势,对于我们掌握主动、抢抓机遇、再创佳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上讲,我们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多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理性、绿色、效益”的招商理念,创新方式,拓宽渠道,招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特别是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各种困难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全力招大引强,海螺水泥、雨润肉牛屠宰加工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不断增长,为全面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可贵的是,经过几年的实践,招商引资不仅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且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解放了各级干部的思想。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走开放带动、招商推动、项目拉动发展之路的共识和行动,形成了亲商安商、创新创业、共谋跨越的浓厚氛围。这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提升招商层次、扩大招商成果最为宝贵的财富。

二是自身的问题亟待解决。应该看到,我们招商引资的成效更多是与我们过去比,是在较低层次上的进步,招商引资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支柱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招大引强的成效还不够明显,项目的投资规模、科技含量、税收贡献等都相对偏小,我们仍缺少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外资项目。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不够强,对国际、国内重点企业发展方向、投资导向缺乏准确把握,有时还存在盲目出击的倾向。招商引资的形式还不够灵活,专业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考核奖惩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应当重点思考、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是面临的机遇十分难得。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国家产业调整振兴力度不减,东部先进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加快,众多知名企业在西部寻求扩张;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扎实推进,关中——**经济区加快建设,建设2010(**)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启动,许多项目的摆布已经进入实质阶段,**作为政策聚集、目光聚焦、要素聚合的最前沿,我们在项目、资金和政策方面必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前不久,赵乐际书记在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强调,要以泾渭新区和沣渭新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建立健全科学高效顺畅的开发建设机制,推进产业体系融合对接,切实促进关中率先发展。袁纯清省长在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我市代表团讨论时,对我们**的招商引资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我们乘势而上、再创佳绩。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文优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建设2010(**)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把招商引资摆在经济工作的“龙头”位置,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变化,积极顺应发展趋势,提升境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必须着眼于转变发展方式,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全市各级要牢固树立“科学、理性、绿色、效益”的招商理念,坚持产业对接、园区承载、大项目支撑、专业化运作的思路,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一要突出产业对接。产业是招商引资的核心载体。只有突出产业对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击而中。要加强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对接,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的变化,着眼于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优化升级,紧紧围绕能化、电子、装备制造、纺织、建材、医药、食品加工、太阳能光伏等支柱产业,扎实做好争取工作,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扩大产业群,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发

展的路子。要准确把握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重要区域、重点行业的联系、衔接,重点筛选一批工业、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领域。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创新理念,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走向招商引资的主阵地,通过引资联合、嫁接改造、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域外企业的对接,借助外力谋求更大的发展。

二要突出园区承载。园区是新形势下扩大招商引资最有效、最重要的平台。要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有效集聚的要求,以泾渭新区、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高新区、沣渭新区等为重点,加强园区的水、电、路、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拉开框架,加快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特别是泾渭新区要按照《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的要求,坚持大气魄、大思路、大手笔,认真研究新区的产业项目布局,面向全球广交朋友、广揽客商、广引资金,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产业项目,尽快形成大开发、大建设的良好局面。同时,要积极主动加强与2010的衔接沟通,促成沣渭生态城项目尽快启动,加快建设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色功能区和新型都市商务中心。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县级园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产业聚集、企业聚集、产品聚集的板块经济。要牢固树立“惜土如金、尽善其用”的观念,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好园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着力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入园行业引导,促进企业节约资源和技术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

三要突出大项目支撑。引进一个大项目,就可以形成一个大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全市各级要始终把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放在龙头型、旗舰型项目上,力争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要对现有的项目进一步进行论证、筛选和包装,加快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梯级项目库,推出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重点项目。要及时捕捉大企业、大集团的投资动态,摸准投资的潜在意向和需求,精心谋划、适时出击,始终掌握项目引进的主动权。要主动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联系,瞄准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央企和省内知名大企业,尽快找到工作的结合点,引进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多,有竞争力、支撑力、牵引力的大项目,早日培育和发展一批产值超过50亿、100亿的大企业集团。

四要突出专业化运作。招商引资就是闯市场,既要勇于招商,更要善于招商,以专业化的方式、专业化的队伍开展招商引资。要着力改进方式方法,善于利用会展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产业招商等各类渠道,全面展示我市的特色和优势,提高聚焦度和吸引力。要加强工作研判,尽可能多地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了解投资者或者投资企业的投资需求和方向,对其行业地位、研发能力、管理团队、发展战略全面掌握,建立起详实、全面的招商信息资料库。要增强策划意识,聘请专业人才对项目进行包装论证,把握好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项目的市场前景、投资回报,突出项目生命周期和发展前景,为引进投资、引进人才创造条件。要重视招商队伍建设,大胆重用招商引资的能人、高人、强人,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有针对性地建设高水平、高效率招商引资专业团队,为开展招商引资提供组织保证。

三、扎实开展“三新”主题教育,全力打造宜商亲商的良好环境

环境是一个地区的支撑力和保障力,是吸纳各类要素的磁场和“生命线”。近年来,我们着眼于优化投资环境,连续几年春节收假后就开展干部作风纪律主题教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但客观地讲,我们的一些干部开放意识、大局意识、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工作的方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服务企业、服务发展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存在吃拿卡要、“中硬阻”及不作为、乱作为等影响投资环境的问题。基于此考虑,市委在五届七次全会上作出了开展“明确新目标、提升新境界、争创新业绩”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主题教育的决策。这次主题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培训教育,目的是通过主题教育,引导市县两级机关干部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省、市的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知识和要求,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着力提升思想境界、优化机关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以实际行动确保2010年各项任务落实,迅速掀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潮。上面,合元同志已经就这次活动作了具体安排。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的要求,扎实开展“三新”主题教育,坚持领导带头,周密安排部署,强化督促检查,注重工作实效,着力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环境,真正在我市形成物流、人才流、资金流竞相涌流的“洼地”效应。

一要为项目引进服务。要注重宣传造势,着眼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大力宣传**的人文、资源、区位等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聚焦**、投资**,为招商引资工作营造浓厚氛围。要提升市民素质,教育干部群众增强文明素质和环境意识,努力营造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招商引资各项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为客商提供方便,表现出我们**人求发展、重客商的诚心实意。要大力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围绕土地、环评等重点工作,尽可能地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建立客商投资的“快速通道”,主动热情地为项目落地搞好服务。

二要为项目建设服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包抓领导要经常深入项目建设一线,与客商常联系、勤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帮助解决问题。特别是对重大投资项目,要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跟踪问效、全程服务,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要结合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投资企业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严厉打击威胁客商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重拳出击强揽工程、阻挠工程建设的黑恶势力,使投资者“投资放心、工作宽心、生活安定、财产安全”。要加大对投诉案件的处理力度,对企业和投资者投诉的各类问题,有报必查,查实必纠,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为客商提供温馨、舒适的创业和发展环境。要通过有效的项目跟踪,保持与投资商的长期交流,促进有意向的在谈项目及时签约,促进已签约项目迅速进场、加快建设进度和及时竣工。

三要为项目生产服务。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坑蒙拐骗、偷税漏税、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努力为投资者营造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要提高行政执法的公开性、透明度,多服务、少添乱,维护好投资者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等现象,切实做到寓执法于亲商服务之中,显文明于安商助商之时。要建立健全优化投资环境长效机制,实施投资环境专项评价制度,组织外商、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等各界人士,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典型案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维护政府信用,对客商承诺的事项,只要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必须认真兑现,增强政府公信力,真正以诚信引资金,以诚信聚人气,以诚信促发展。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招商引资任务落到实处

抓好招商引资,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扎扎实实把招商引资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招商引资是一项指标实、任务硬的工程,要注重落实责任。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尽快把招商引资任务层层量化分解落实下去,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有责任、有压力。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既要坐镇指挥,又要带头走上招商引资工作的第一线,搞好协调服务,帮助落户企业或项目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做到重要客商亲自接待、重要项目亲自洽谈、重要问题亲自解决。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招商责任,加强分工协作和信息沟通,形成招商合力。招商引资工作一线的同志,必须把项目牢牢抓在手中,与企业、客商保持紧密联系,积极落实政策,千方百计做好服务协调工作。

第二,招商引资是一项综合性很强、协调任务重的工程,要注重提高能力。新的形(来源:好范文 http:///)势下,我们抓招商、引资金的能力也要同步提升、及时跟进,防止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度解读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和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详细了解本地的资源情况、优势产业、投资成本等要素,善于在政策中发现机遇、抓住机会,做招商引资的行家里手。要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把相对独立的部门工作统一到重点招商项目上来,妥善解决项目从策划到审批、从筹建到投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增强创新意识,敢冒风险、敢担责任,大胆运用金融和市场手段,破解难题、打开局面。

第三,招商引资是一项见真功、重实绩的工程,要注重考核奖惩。今年,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坚持重奖重罚不动摇,适当增加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在年度工作政绩考核中的比重,用考核奖惩机制催生压力、激发活力。相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抓紧完善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办法,真正做到科学统计、如实统计,正确评估分析招商实绩,增强指导性、提高实效性、发挥导向性,使考核奖惩更加有力,更加有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招商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定期通报制度、重大项目专项督查制度、招商成果跟踪问效制度,每月调度,每季通报,及时反映各县市区招商引资进展情况,督促相关单位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上一篇:红色教育心得下一篇:严以用权方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