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1

[关键词] 应用性教育 英语语言文学 学科专业建设

进入 21 世纪,北京联合大学坚持“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努力实践“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统筹学科专业布局与发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

[1]。面对北京市大众化高等教育以及建设国际大都市英语人才市场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提出了建设一个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应用性本科英语专业;坚持面向首都社会经济建设,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掌握国际商务、文化交流、英语教育、外事文秘等基本技能并能娴熟地用英语服务于首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高级应用性英语人才。

一、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

“应用型大学必须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来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科要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专业发展要对学科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科以发展科学研究为目标,而专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两者侧重点不同,因为两者的构成要素、设立原则以及划分方法不同[3]。北京联合大学应该“以为地方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原则,主动 适应首都产业结构变化,建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和面向应用的专业。贯彻面向应用、依托学科的专业建设理念,以应用为向导、以学科为支撑,带动专业发展”。

英语语言文学是属于“文学”学科门类中“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在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中外文化思潮相互渗透、交流、碰撞和融合,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规格的要求已经从“岗位稳定型”向“岗位适应型”

过渡。英语专业过分单调、传统和强调模仿记忆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既然北京联合大学已经明确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为首都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原则,与时俱进地调整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建构一个融传统学科优势与应用性专业特色为一体的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最大限度地培养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建设的高级应用性英语人才。

二、应用性英语学科建设

应用性英语学科建设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建设一支具有应用性英语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解决好应用性英语学科的研究方向与方法问题。2005 年末,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确立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三年多的学科建设有效推动了外语系教学科研工作,提高了教师对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职责的认识。然而,我们的学科建设带有较大的专业属性,尚未形成自己的应用性特色。因此,它仍然是在为英语专业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持,还谈不上以学科建设拉动或者带动专业建设。尽管如此,我们十分注重挖掘传统学科建设中的创新意识,既世界教育信息 2010.10与时俱进,又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去培育自己的科研特色和优势。“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所谓优势就是人有我强”。2008 年,我们根据这一原则,对英语语言文学院级重点建设学科的研究方向做了微调,下设“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与专门用途英语”两个研究方向。

1.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属于英语语言文学的基础性学科研究方向。我们强

调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解读和影响研究,为建设一个应用性英语专业提供基础性学科支撑。

我们首先强调认真研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挖掘其中的西方文化元素,强化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从放弃中得到拯救”———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 < 彻底的奉献 >》一文中,黄宗英用史实证实了这首诗歌不愧为“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拥有着当时不被[他们]拥有的东西”时,他一方面指当时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被英国所剥夺,而另外一方面他指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这种“软弱”只有当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必须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才能够被克服。

为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因此“立刻从放弃中得到拯救”这一研究体现了文学文本文化释读的应用性文学研究价值。

由于英语专业学生最核心的能力是文本的解读能力,因此如何通过貌似简单的文本语言外壳去解读深邃的文化意义,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与文化类课程的目的所在。外语系近年有不少毕业论文得益于学生在“高级英语”和“英美文学”等课程上的文本释读。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2002 级英语专业徐文静同学的《< 女勇士 >:一首由女性复仇走向自我歌唱的赞歌》(2006)、2003 级张睿靖的《〈瓦尔登湖〉中的朴素意义》(2007 年)和 2006 级侯蕾的《心灵的旅行: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解读》(2010 年)等校级优秀一等奖毕业论文,都是学生在认真研读经典原著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看到了中西文化差异或者西方文化精髓给现代人生命意义所带来的启示。

其次,我们加强翻译实践研究,打造学术著作翻译优势。近年来,外语系连续翻译出版了几部学术译著:《筑就我们的国家———20 世纪美国左派思想》(三联出版社,2006)、《圣经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和《罗蒂自选集———哲学、文学和政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这些学术译著起点高、难度大,颇有影响,为打造外语系英语学术著作翻译的优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外语系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和质量。

第三,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黄宗英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汉英北京2008 年奥运会、残奥会常用词语手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外语系多位教师参与了这项任务。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先生认为它“必将成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以上这些科研成果都说明北京联合大学在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英语学术著作翻译等方面的进步和实力,为探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2.第二语言习得与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与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向属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应用性交叉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涉及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过程的观察、描写和解释,人们通常从语言学、社会、心理、认知等角度去研究它。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指导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外语教师的教学、外语能力的评价有直接而显著的作用。专门用途英语是指在某一社会领域中使用的、用于实现某些特定交际功能的英语。

目前北京联合大学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有旅游英语、秘书英语、商务技能(商贸英语)等。这些课程着重于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如何有效地使用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手段的能力。20 07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周明、王洪主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收录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教师撰写的19 篇论文,为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2008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黄宗英主编的《传统与创新的契合———英语语言文学研究论文集》,收录外语系教师教学与研究论文 27 篇,充分展示了北京联合大学在探索应用型大学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于 2007、2008 年两次联合举办“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之上。它将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World Education Information 2010.10来,探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路径,既体现了继承英语语言文学的学科传统,又体现了外语系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

三、应用性英语专业建设

1.专业基础教育外语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已经从原来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比如,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网站介绍,该院英语专业商务方向主要培养能够“适合在跨国公司从事商务管理实践”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其办学特点是实施“英语+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将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扎实的商务理论基础,较强的商务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实现两种能力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础课以外,增加了涉及管理、经济、贸易、金融、会计、营销等方面的“主干方向课程”,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原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概论”等高年级核心课程被列入“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矛盾。李赋宁教授在他的自传中说“:我国的外语系首先要满足国家对于各方面外语人才的需要。最重要的一点是打好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这虽是老生常谈,但一定要保证做到。课程设置应是多方面的,但不可能很深,因为不可能使外语教师专业化”。当然,许多综合性大学可以通过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优势来解决外语教师专业化问题,但是如何保证外语专业的教学质量问题却经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应用文理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入学总成绩并不理想,且英语单科成绩总体偏低。显然,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教学质量,确保我们的学生能够享受一个英语专业学生所应该享受的高等教育学习过程。

2006 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之后,我们尊重外语教育的规律,研究教学对象,注重因材施教,重视英语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想方设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认真实施教学质量工程。2008 年,应用文理学院英语专业 2004级全体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的一次性通过率达到了 58.33%,超过全国一次性平均通过率 13.05个百分点,超过其他同类院校一次性通过率 16.84 个百分点[10]。

2008 年,外语系英语专业 2006 级全体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的一次性通过率达到了 72.22%,超过全国一次性平均通过率 10.39 个百分点,超过其他同类院校一次性通过率 16.08 个百分点,取得了优异成绩。

2.理论联系实践目前,应用文理学院在英语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英语专业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接触社会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基本脱节,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不能体现应用性教育的特点。第二,重语言能力轻素质培养。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忽视创新素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第三,学习方法陈旧。在学习上主要还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资源,开拓第二课堂进行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学生的知识面不宽,难以适应北京建设国际大都市新形势的要求。第四,专业特色不明显。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语言技能为主,虽然在高年级开设了商务文秘技能类课程,但没有形成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在专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2009 年建成了联合大学“同声传译实验室”,加强了商务文秘技能类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初步构建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拓展校外就业实习基地,增强学生接触与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第二,狠抓教学六个基本环节:朗读、课外阅读、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考试,保证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增强素质教育意识,强调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挖掘英语语言外壳之下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语言世界观。第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学习方法,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提高“出国率”,2010 年英语专业共毕业 51 名学生,其中 12 人已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士攻读硕士学位。

3.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性英语专业特色,英语专业已经在逐步实施一个以英

语语言文学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英语基础课、商务技能课、人文素质课。(图 1)4.实践教学随着发展应用性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北京联合大学英语专业积极挖掘社会资源潜力,同时充分利用校内良好的实践教学硬件环境,切实有效地开展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08 年春季,应用文理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了协议,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了解了国内外英语教材的发展态势,外语教材编写、编辑、出版的过程,编辑的职责与能力要求;通过调研全国高校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所开设的课程及使用教材情况,学生更加明确了全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不同院校对英语教学的不同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及其教学效果等。这些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思考就业出路和充分认识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英语专业利用同声传译实验室开发了“新闻听译”、“秘书英语”、“商务技能”等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了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比如,“英语新闻听译综合实践”教学项目的具体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新闻听写、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新闻口译、新闻笔译和评论写作。教师首先将录制的BBC/VOA/CNN/CRI等权威英语电台新闻节目分句播放,学生进行听写;然后是“分组讨论”和“代表发言”;接着进行“新闻口译”,即每 4 人一批分别进入 1~ 4 号译员间,对教师播放的新闻同时进行口译训练;之后,是“新闻笔译”,即用新闻体中文将所听写的新闻译成中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最后是“评论写作”课外作业环节,即根据所听写的新闻内容,自拟题目并进行调研,然后用英文写出 400 字以上的一篇评论性文章。这项练习融听力、阅读、翻译、作文为一体,不仅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听力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新闻文体的认识、口译能力、笔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我们提出了建设“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应用性英语本科专业的设想,并且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做了许多扎实工作。目前,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教师不但能够注意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而且能够自觉地将文化意识融入应用性英语学科和专业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创建一个适应培养首都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级应用性英语人才的基地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徐永利.重温邓小平教育理论 奋力改革锐意创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5-7.[2][6] 柳贡慧.办人民满意的应用型大学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7.

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2

1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1. 1 专业教育重理论, 轻实践

目前看来, 物流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热的专业, 各高校都在相继纷纷开设或完善已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 但现有的物流理论还不成熟, 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 或是国内高校互相参考, 没有形成与本国、本地区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 主干课程包括物流概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国际货物运输代理、配送与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等。基础与专业的理论课程较全面, 但实训课时的比例过少, 最多的也只占该门课程的1/3, 有的课程还没有实训。因此,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 多是理论知识较丰富, 但专业操作技能较弱。

1. 2 师资力量薄弱, 真正意义上的 “双师型”教师较少

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 物流管理专业高学历的人才较少, 当前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所学专业大多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相近学科, 真正对口专业教师不多。而且, 部分教师是毕业之后直接加入教学工作的, 没有太多物流企业的工作经验, 虽是对物流企业了解较多, 但对物流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不系统、不全面, 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1. 3 实训室的教学辅助工具欠完善

物流管理专业是技能操作很强的一门学科, 该专业的学生需掌握基本的物流设施设备的应用。但物流设备往往价值偏高, 要建成较齐全的物流实训室, 不仅需要大量资金, 还需要较大的场地, 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物流设备的短缺, 导致学生接触实际物流操作的机会减少, 教师教授实训课程无实物来演示, 教学效果欠佳[2]。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难度较大, 致使学生的物流操作实训技能偏弱, 很难与企业岗位对接。

1. 4 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渠道不畅, 手段落后

虽然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也较重视, 但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 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化的高层次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社会机构高端培训、深度开发、出国培训等多种培养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途径尚未建立, 与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称, 远未达到为物流行业培养大量技能人才的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低端的物流从业人员, 还很难谈得上是高端的物流人才。

2 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内涵

应用技术大学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 应该立足地方, 面向一线, 培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

应用技术大学与普通本科相比, 更加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不仅掌握现代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 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更具备很强的工程应用技术能力, 毕业后, 能在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上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设计和现代化管理, 成为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做好校企合作, 才能真正做到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以广东白云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已与广东省物流协会、广州市白云区物流协会、临安物流园、卡行天下建立合作关系, 实施“校企共建”, 由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同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

3. 1 高校转型发展重大政策研究

自2013年6月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以来, 广东白云学院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 一直关注该类型高校的研究, 甚至在联盟成立之前, 就开展了该类型院校办学的理论探讨, 先后邀请了多位专家和办学者来校作专题报告, 就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广东白云学院转型工程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3]。让全校教职工理清了理论问题, 形成了共识, 理清了思路, 查明了差距, 并就各方面的建设制订了方案, 指明了道路, 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3. 2 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实施实践教学的 “3+1”改革

为了构建好企业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成立了企业实践教学体系协同创新组, 制定了系列企业实践教学制度。企业实践教学制度分四个层次进行设计: 第一层次是企业实践教学规程, 规定了企业实践教学整体性的要求。第二层次是企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明确了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第三层次是企业实践教学运行管理, 制定了企业实践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规范。第四层次是企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制定了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人、财、物和安全方面的保障措施。在实践教学中, 管理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实施“3 +1”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3 +1”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有三年是在学校度过, 剩下的一年在校外完成, 即在学校联系的校外实习基地中完成[4]。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与企业融合, 才能真正符合企业的需要。作为企业实践教学的“1”包括两个学期。第一个0.5年一般是认知实习和生产 ( 专业) 实习, 第二个0.5年一般是毕业实习, 第二个0.5年的毕业实习往往与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一起进行, 以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题目。

3.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改革, 不仅学生的各项能力需得到提升, 作为指导学生学习应用能力的教师, 更需加强自己在专业理论、实践方面的学习,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近两年, 学校鼓励教师走出学校, 进企业调研实习, 认识并熟悉更多物流公司的运作模式, 并为老师提供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内外各大重点院校的机会。既帮教师提升在职业指导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又帮教师开阔眼界, 学习更多先进的理论知识, 使之既能胜任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

3. 4 加大实验教学建设的投入

学校已经建有的实验室有ERP沙盘实验室、物流沙盘实验室、经管综合实验室、物流实训中心、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 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服务。近两年来, 学校开始加大对实验教学建设的投入, 鼓励教师多参观一些其他高校的物流实训室, 参加一些物流设备的展销活动, 找出更多适合物流管理学生使用的实训设备。在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建设上, 学校积极鼓励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平台教学中来, 提出更多改进的措施, 充分发挥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作用。

3. 5 加强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的渠道建设

通过与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 不断整合三方资源。通过调查了解, 掌握当前各大物流企业及相关机构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程度, 包括需求的数量及对素质方面的要求, 回校后加强学生在高素质方面的培养, 尽量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高层次物流人才, 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所以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 全球经济不景气, 很多大企业裁员, 部分小企业关闭, 大学生就业面临重重困难的形势下, 在很多高校公布的学生就业率只有30%、50% 的情况下, 广东白云学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3% , 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真正体现出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优势来。

总之, 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背景下, 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 要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转型”的号召,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地方本科层次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 发展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再学习能力, 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提高本校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N].福建日报, 2013-11-25.

[2]王耀燕.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2 (17) .

[3]中国高校之窗.广东白云学院召开应用技术大学企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专题辅导会议[Z].http://www.gx211.comnews2014220/n6822176845.html.

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talents multi-level training mode to explore

LiHongJiang nanjing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profession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appeared demand rapid expansion, supply, employment difficult JiongZhuang, the reason lie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does not adapt to the need of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he existing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existing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scheme similar to load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ways such as single problem. Subdivision talent market can make have different education resources of higher accurate talent cultivation objective orientation.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the way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 scheme to construct new design is the key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multi-level train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urse structure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Applied talents; Multi-level training mode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困局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预计,2010年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三年,中国的经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韦霞,2010)。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达到47%(江维国,2010)。《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

相对于旺盛需求,相对于供给不足,就业还十分困难,这种供需困局不能不让我們深思。是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是人才质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罗旭娟,2009)。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有三个后果:一是人才能力趋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能力接近。少数优秀学校与一般院校人才的差异也在质量上,而不是在能力结构上。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二是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学习内容被压缩,课时被摊薄,课程学习演变成概述或演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国际经贸需要高级规划人才、管理与决策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一般作业人才等五种层次的人才,而该种培养目标下的人才并不能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造成人才能力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使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如贸易与环境、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等。现有教材基本上围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窦建华,2010)。二是实践技能培养严重不足。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内容不系统,设施不完备,实践效果差仍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王志伟,2008)。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支持体系(李洪江,2010)。

(三)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切培养责任完全由高校承担。实际上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难以完全承担人才培养重任。高校实践设施不足,制约了人才技能培养的质量。虽然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养基地等,但大都是基于合作协议开展的,并不是基于共同产权机制。企业合作的临时性和不积极态度,大大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三、市场细分视角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理论,是企业根据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同把现有的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然后依据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子市场并为之服务取得收益的营销理论(朱明侠,2001)。市场细分主要的特点是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在目标市场中竞争并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是独有的,是高校树立特色的基础。同样高校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并没有为所有市场需求服务的能力。利用自己优势的教育资源为一个或几个目标子市场服务,是高校树立特色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表1是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层次、目标要求和培养机构特长设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细分区划,对应于不同培养机构的教育资源优势,可以选择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培养机构优势,树立人才培养特色,可以避免全才式培养模式的弊端。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人才能力可以准确定位。

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国际经贸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上海商学院结合自己的历史积淀、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第4层次),并进一步规划了该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侯立玉,2008):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熟悉商务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环境;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四、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途径三部分组成的。创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安排上创新;在结构设计上创新;在培养主体上创新。在内容安排上,针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加强教材建设。针对目标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教材体系。体现层次需求、反映时代特点,尤其是实验、社会实践教材应大力开发。二是完善英语教育体系。将现有的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体系拓展为公共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实践英语。三是完善技能培养体系。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体系;构建专业认识实习、岗位技能实习、调研设计实习体系。四是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在培养主体上,应建立多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途径。

在结构设计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对教育内容要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实现结构设计创新。

如图1所示,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可按照某一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该层次人才培养。在该模式中,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是一致的,但不同层次人才方向模块设计要体现该层次培养目标要求和特色。可以设计同一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国际商务管理方向;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高级技术人才方向以及一般技术人才方向。仅就国际贸易业务方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外语课程、实验实踐课程以及创新能力课程可按如下设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WTO与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商法;技能课程包括贸易单证与函电、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商务谈判;外语应开设专业实践英语;实验课程包括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实践课程进行岗位技能实习;创新课程包括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这种方案设计可以实现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业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五、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优势

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教材建设可以更新知识体系和结构;实践课程的拓展可以提高人才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构建使人才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教育主体机制创新,可以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克服高校教育资源瓶颈障碍。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可以解决人才能力趋同所带来的三个问题,即人才能力趋同、人才能力稀释、人才层次不分。人才能力差异化,可以改变人才供给结构,解决一些层次人才饱和而另一些层次人才稀缺问题。分层次设计模块,围绕该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集中构建该层次对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所须的课程体系,可以解决人才能力稀释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层次培养人才,可以提高人才针对性,提高人才对各种工作要求的适应能力。

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最终将提高教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江维国.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罗旭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外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9(4).

4、窦建华.国际经贸人才需求新变化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4).

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4

文章运用金融中心理论、市场供需理论和教育理论,分析了我国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带来的金融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及高职金融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建设金融中心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摘要: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当前我国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区域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这对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高职提出了挑战。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培养目标,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 高职; 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一、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由于金融业具有高附加值、高贡献率和高成长性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日益显现,金融中心建设已成为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掌握定价主动权的重要战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区都纷纷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并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列入本地的重要发展战略,以此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年 6 月,我国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 32个( 不含非省会地级市) 。

( 一) 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及业态趋势。

这些城市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虽有所差异,但内容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包括: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吸引金融机构在当地设立法人总部、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总部,集中开展金融决策、资金调度、授信管理、集团服务等业务,增强城市金融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期货经纪业务,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发展特色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三是加强财富管理。提高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的财富管理能力。

根据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可以得出将会给当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带来以下变化:

金融总部增多。目前,金融企业总部集中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为了吸引金融总部的入住,很多城市出台了金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购房、租房及高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补贴及奖励等多项政策。

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城市商业银行总部变迁的可能性几乎更小,但是其异地扩张产生了大量的区域总部。保险业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总部数量较多,中东部地区基本上平均每个省份达到 2 家左右,随着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未来新增数量会减少。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是指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 即前台) 相对分离,并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如支付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数据灾备中心、营销中心、保险出单中心和接案中心等。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分工不断细化,后台业务外包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前、后台业务分离加快,以及后台业务分工细化的趋势,使得后台业务不断被独立出来,外包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分离导致了前台和后台的异地化,后者在新的区域聚集为金融产业服务区。

新型金融机构会大量涌现。为满足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的资金需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和创业( 风险) 投资基金( VC) 、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金融专业中介机构会迅速发展。顺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的金融需求,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之外,第三方理财机构会迅速增加,财富管理业务会快速发展。作为独立机构的第三方理财,不代表基金公司、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而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严格地按照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帮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在个人理财方案里配备各种金融工具,不经手客户的资金,投资决策由客户最终决定。在美国,第三方理财占据理财市场 70% 的份额,在香港,占 30% 的份额,而国内市场,第三方理财占据的份额只有 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有几千家,并且有很多是刚刚起步,后续发展空间巨大。[1]。

( 二)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趋势。

从以上趋势中可以看出,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非银行性新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其他的功能定位如交易功能、创新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由于政策因素、金融资源的不足等,要想获得长足进展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所需求的岗位主要为应用性金融人才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思维敏捷、理论基础扎实、掌握金融理论前沿动态、具有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把握全局并能迅速解决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掌握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风险管理等核心金融技术,具备会计、法律、投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 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国际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

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5

3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一批有行业影响力家作为带和能工巧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提升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三、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相关要求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按照地方推荐、评审立项、年度考核、动态管理、分期安排经费的方式,分年度、分步骤实施。2010年遴宪40所左右高职院校立项建设,2011年、2012年再分别遴宪30所左右,2015年完成全部项目验收工作。各地要根据本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把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作为本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和实验区,科学制订 建设规划,支持特色院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要按照推荐条件、名额分配等要求,遴选推荐改革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进行建设,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力度,认真写申报材料,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123。各地也要实施和积极推进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形成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引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推动本地高职院校办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就业质量逐年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各地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抓住机遇,认真部署,科学规划,扎实工作,加快改革与发展,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和国财政部二零一零年七月二十六日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号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00),加快建设健全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就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1.。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理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主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不断满足人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离不开行业的指导。2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保证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与行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职业教育要我

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6

一、研究的过程

1.通过实地或网络等方式去兄弟院校调研,了解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情况。经过对西安本地几所同类院校包括西安石油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和外地同类院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调研,总体来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差别不大,最多是两门课的差别,比如,北京航空大学开设了泛函分析,而西安理工大学开设了拓扑学和微分几何,这与每个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在数学研究方面的发展以及专业方向特色有关,因此在制定专业方向课时每个学校都有所不同,比如河海大学和西安工程大学在培养计划中都设计了方向模块,一个是金融数学方向的课程模块,另一个是智能优化方向的课程模块。

本课题组通过整理兄弟院校调研的结果和对我校级、级的培养计划做深入系统研究,在制订和级的培养计划时,在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基础课程设置、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改进。

2.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每个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都会参与理学院组织的专业老师和学生的座谈会,通过学生发言和我们提问的方式,了解每个年级同学的学习情况、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征求同学们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2011级将要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做了调研。通过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计算机类课程学得好的同学更容易找工作,有50%的同学有考研的打算而且未来都想在数学专业发展深造。这使得我们在修订2014级培养方案时,一方面加强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优化了数学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了数学基础课程,在第七学期的课程中设置了不同的方向课程模块。

二、完善后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原有的不同之处1.加强基础课程设置。通过广泛调研、专家咨询、学生座谈等方式,同时参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给出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示例,本课题组在2011级和2012级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修订了2013级、2014级培养计划,增加了《微分几何》、《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经典数学课程,删减了一些与核心课程联系不大同时学生掌握起来较难的课程,比如《智能算法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

2.理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与课程特性出发优化了课程体系。按课程的类型和专业培养要求,将所有课程分为四个系列:分析与方程系列,代数与几何系列,随机、优化与计算系列,物理、计算机与实验系列,学生将分别得到分析、代数、几何、方程、随机数学、优化、数值计算以及物理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从而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把专业英语课程由32学时降为24学时,将《运筹学》和《最优化方法》两门课程调换了先后顺序,避免了两门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总学时减少了32学时。

3.在课程的学期安排上下了很大功夫,解决了教学实施中课程衔接不好、学生学习负担不均匀等问题。遵循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面分析了学生课程的学时分布,充分兼顾学生学习负担基本均匀,合理安排课程学期、学时安排及进度,比如对数学分析课程与基础物理学课程的课时进度进行科学论证与合理安排。

4.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强实践环节,强调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综合设计实践。比如把《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合并为一门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在第四学期开设。以前《数学实验》在第三学期开设,与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数学分析III同步进行,学生反映效果不好,而第四学期学生已经学完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就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上机练习的内容自然会很丰富,学生也有能力做更多的综合设计实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增加了8学时的上机时间和一周的课程设计。这些实践环节的增强,最终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软件学习与编程训练的能力得到加强,实现了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所具有的数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发现新知识的培养目标。

三、落实培养计划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本身缺乏实践背景往往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升任课教师的实践背景和能力是落实“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①注重在目前在职教师中选拔学科带头人,建立团结协作的学术梯队,同时引进名校毕业的学术能力强且与本系学科特色密切相关的博士或其他高校的学术骨干,采用的做法是给予丰厚的科研经费,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激励、奖励政策,鼓励有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②在绩效奖励政策上给予支持,选拔一些爱岗敬业、热爱科研、教学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数学专业有良好声誉、学术环境氛围浓厚的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建议给予一定的补助),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我院和其他高校的交流。③有计划地安排教研室的教师到其他工科院系参与他们的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加强数学建模,推动创新教育。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训练的学生通常是学生中的精英,他们一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如果数学建模的受益面只停留在精英层,那么就不能做到提高整体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我们强调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学本科阶段数学主干课程包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这四门课程也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模主要依赖的.数学工具。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在每一次课堂内容的最后都会增加一个应用型的例题,让同学们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3.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我们在2011级学生中实行导师制。这样学生管理这块除了年级主任、班主任,每三个学生还有一个专业老师作为他们在学业上的导师。作为学生学业上的导师,导师不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去管理学生,而是作为学生学业上的引导者,导师将自己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验介绍给学生,同时提供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必要的辅导。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和学生交流他们掌握的知识,一方面可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针对学生特点,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关心、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业,实现因材施教、精耕细作。同时,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然后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也督促了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导师制,学生有机会在导师的一些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初步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另外,导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些科技竞赛项目,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生要完成这些任务,只凭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这就使学生不得不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目标明确、兴趣浓、主动性强,自学能力会很快地明显提高。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语

从社会的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其显著特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在严格执行培养计划的同时,开设有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以供学生选修,增加了培养计划的灵活性。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培养计划的实施,最终实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小林,张弘强。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之特色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32(1):90-91.

[2]陈秀,张霞,牛欣。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2,28(1):6-9.

[3]张太发,宋明娟,等。地方本科大学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5):89-92.

[4]张丽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1,(11):137-138.

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7

黑龙江作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生产省和输出省, 齐齐哈尔市是我国绿色食品之都, 食品工业发展前景良好。齐齐哈尔大学作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的一所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 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针对我国食品工业工程技术人员不够用、不适用的现状, 一直力争在教学上探索出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即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等学习机会, 为此提出“课堂教学问题法、工厂实习提携法、创新能力实验法”的大学生培养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今企业和科研院所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者可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主要能量, 是学生可持续竞争优势和新事业发展的源泉。为达到该目标, 齐齐哈尔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教学改革, 不仅在理论方面, 而且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理解其原理, 为食品行业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 形成了“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主线清晰、支线有序”的课程特色, 创建了由实验教学、各类实习、课程设计 (论文) 、毕业设计 (论文) 、社会实践、综合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通过工艺实验、工厂实习和开放实验室三个方面进行了贯彻实施, 其实施方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问题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视野, 强化学生理论学习

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一点对将要进入科技、工程领域的工科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重视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往的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本身, 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结果是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局限于知识表面, 没有融会贯通, 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问题引入法”这种形式, 设计出以学生的知识为切入点的问题, 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 构建学习平台,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例如, 为什么一些果蔬 (苹果、梨等) 易发生褐变, 而橘子不易发生褐变, 苹果、梨为什么削皮一段时间后才会发生褐变?碳酸饮料和蛋白饮料等罐装起泡的原信息面宽、要求的基础知识点较多的功课特点, 指导学生采用专业技术查询等手段, 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最新成果, 拓展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阅读参考书和文献资料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探究意识, 最后讲授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完成新知识的教学。另外, 每节课后留下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思考题, 通过思考题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并复习课程内容。

二、工厂实习提携法———把书本、实验室与工厂联系起来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内容, 是理论课教学的外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确保实习质量,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大学生就业前参加实践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校外工厂实习的学习,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 企校合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到了企业后不能马上胜任岗位工作, 必须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方能正常工作。对企业来说是损失, 对学校来说生产的是“次品”甚至是“废品”。为此, 利用具有“双师型”能力的教师 (即课堂上的教师, 工厂里的工程师) 的优势[3], 在生产现场对学生进行提携式教学, 即手把手地指导, 让学生知道书本上的泵、罐、换热器、真空浓缩、干燥塔在工厂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是这样的, 既要知其然, 也要知其所以然。

大学的另一功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 这既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实现, 也是地方高校服务于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4]。通过校企合作, 师生深入到工厂, 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攻关项目或科研项目, 真刀真枪地接受磨炼, 形成以工厂技术应用为主线, 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的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为企业或科研单位选拔适合的人才提供了平台, 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齐齐哈尔大学与河北 (包括南京) 小洋人生物乳业、中粮集团公主岭生化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的企业联合, 师生们不仅完成工厂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 而且在校企合作的科研工作中, 设计了日生产100吨发酵果汁乳饮料的生产线6条、设计日生产100吨果汁果味饮料的生产线3条等多项科研内容, 并输送近百名动手能力强、无须过多适应和培训的大学生。

三、创新能力实验法———依托实验室进行工艺实验、开放实验、科学研究

工艺实验是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 将食品工艺学、微生物学、食品分析等专业课中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 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设计方案, 原料选择、配方制定、工艺优化、设备选择等一系列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时, 学力。

利用目前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和仪器设备及学科优势, 本专业积极吸纳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 利用课后业余时间积极投身开放实验室与专业有关的实验导师进行实验与研究, 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例如, 利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的食品加工各种设备, 积极开设第二课堂, 如均质机、冷冻干燥、气调保鲜设备等技术学生可以亲自操作, 了解和掌握食品机械工作性能、工作原理和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让学生进行各种食品加工的设计, 利用已学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条件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加工, 了解不同加工工艺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不但使学生掌握食品工艺的实验内容, 而且还能通过生产实验,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通过这些课外实验实践活动, 改变了学生过去只是被动地按照给定的步骤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加深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理解、记忆的同时, 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使其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本专业有5名学生、两项课题获得三等奖。

总之,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 尤其是食品行业中小型企业较多,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从而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学生今后事业发展的能量保证, 是学生可持续竞争优势和新事业发展的源泉。

为培养出合格的、适用的食品工程技术人员, 齐齐哈尔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课堂教学问题法、工厂实习提携法、创新能力实验法”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以下几方面的提高:掌握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 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 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本专业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课堂教学、工厂实践和参与科研, 使学生由单纯的模仿、想象阶段飞跃到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毕业生工作后的回馈信息是满意的。

参考文献

[1]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7, (3) .

[2]郭成宇, 吴红艳“.双参、三联合”教学模式在乳品课程中的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 2006, (4) .

[3]雷凌, 姚伏天.工科院校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11) .

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高职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91-02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才培养开始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高等职业院校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起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素质、能力、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将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第二學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三年的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导游及酒店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旅游与酒店模拟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一)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鸡西大学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行“新三学期”的政策。第一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思政课”社会实践及专业的认识实习,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充分领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具备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见习与调研;第三个学生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实践及岗位实习,实践学期共计18个月,能够使本专业的学生提前参加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提前了解并熟悉旅游酒店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同时,在每学期的授课中,加入实践内容,使理论与实务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二)校内全仿真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三、产学研结合,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以旅游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产学研结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鸦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

(一)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

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建立教师专职服务机制

教师专职服务是指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实习基地工作,承担实习基地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

(三)成立有社会行业、职业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成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该会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分析和指导。

(四)建立并完善产学研教育激励机制

首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尽量提供较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政策,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为他们施展才华建造平台;其次,对表现突出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旨在形成企业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

(五)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把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比赛

与旅游局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汪明林,邱云志,于华友.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2] 李家发,李家智,蔡书良.重庆旅游业发展与高职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上一篇:新疆兵团干部在线学习习近平台十八大答案下一篇:体育器材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