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精选9篇)
妥安乡岭岗小学
李福明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心理不健康,有的留守儿童心态不正成绩低劣,有的厌学逃学荒芜学业,有的遇到困惑自杀,有的经不住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个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接班人。我们学校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沐浴阳光的温暖”,“祖国之花”更加娇艳,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现在对其中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辅导谈几点看法。
一、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对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情绪明显消极,逆反心理强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研究显示,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指标,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安全感,对老师,监护人的教育产生误解,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性格比较孤僻、内心发展失衡
父母双方外出后,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
有调查显示,在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中,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3.认知水平较差
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4.存在严重的焦虑、自卑、抑郁心理
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
5.嫉妒憎恨并存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6.人际关系淡漠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研究显示,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和同学一起参加,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
对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下面,我们将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经历,谈一些对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
1。健全档案,让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留下脚印
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特别重视留守儿童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建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德育素质、兴趣特长、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长档案。全面完善档案资料,让每一位留守儿童留下生命成长的轨迹,为心理辅导提供有效依据。
2.让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沐浴“爱”的亲情
班主任首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对那些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要关爱。关爱是作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尤其需要教师无私的爱,关爱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基础。对问题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邀请教师作客、馈赠学习用品甚至适当给点生活费用,让其享受父母般的关怀,有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
3.健康教育,让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态阳光
班主任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阳光心态专题报告、理想信念及感恩教育主题教育等途径,教育引导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阳光心态,通过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教育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正确认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正确对待遇到的挫折、困难,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自信地踏上校园及社会的阳光世界。
4.建立友情,让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勇于倾述
常言道:“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更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教师要学会和留守儿童做朋友,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任何学生。人们常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谈心,其实和学生相处也是一样的。实践证明: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他们更需要的是朋友。与留守儿童做朋友,就可以与之平等的交谈,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可能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走进孩子心灵,你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5.让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正视挫折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从挫折中能发现问题,汲取教训,弥补不足。其次,充满自信,战胜挫折。德国精神学专家林德曼认为:“人只要有自信,就能保持精神和肌体的健康,激发潜能,战胜挫折而获得成功。”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办法,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比如让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起床后,对自己说一句:“我是最棒的,我能行。”只要有自信,就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也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挫折。
6.教给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排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向朋友、亲人、老师倾诉。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烦恼,每当这时要学会向朋友、亲人、老师倾诉。寻求帮助,自我调节,就能得到快乐。教师要善于发现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及行为变化,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和提醒他们追求快乐。压抑苦闷如果长期郁积心头,会让人意志消沉甚至性格扭曲。有不良情绪时,引导留守儿童找老师、同学、朋友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倾诉将不良情绪排遣宣泄。
适度“移情”,转移注意力。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遭遇挫折后,如果情绪比较差,引导他们通过听钢琴曲或轻松欢快的歌曲、参加体育锻炼等途径适当转移一下他们的注意力,放松他们的心情,宣泄他们的压抑情绪,给其带来一份好心情。学会积极暗示自己,决不放弃,奋勇拼搏。烦恼时也不要忘记告诉自己要微笑,每天起来,对着镜子微笑一下,告诉自己:“我能行!”“我最棒!”“我不比别人差!”“我决不放弃!” 伏尔泰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只要我们能引导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坚持下去,努力奋斗,他们就一定能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痛哭一场,情绪宣泄。当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压抑着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时,只能让他们更加难以自拔。可以让他们大声呐喊,大哭一场等一系列不危害他人的宣泄途径,让他们的情绪得到排解,是一种心理保健的良方。
纠正认知偏差,与人为善。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是化解不良心态的灵丹妙药,当你让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了一颗善良之心,他就会拥有宽广的胸怀,拥有一颗爱心,不会陷入冷漠之中,就会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得到更多的友谊……与人为善对化解不良心态既治标又治本。
7.扬长避短,让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自信成长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特长,从而使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不断进步成长。
8.加强“三生教育”
教师不仅要向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指导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向其传授人际交往的技能,学会与人共处;向其讲述基本的生活技巧,学会生存;而且要向其讲授人生成功的秘诀:学习、实践、反思、创新,让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掌握健康成长的秘诀,长大后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8.开展活动,让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快乐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开展“唱读讲传”、文艺表演、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课内外活动,给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展示特长及人际交往的平台,使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享受活动及成功的欢乐,使其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感染、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 对他们缺少关爱, 缺乏交流沟通, 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人监护不力, 致使留守儿童在学习情况、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以及自我约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 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 现在是该全面“救救”我们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有幸被当地一家留守儿童关爱家园作为第一批聘请老师, 成为孩子们课后学业方面的兼职教师, 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那里我们和孩子们度过了一年的快乐时光, 感受了孩子们的苦与乐, 成功与失败。这是我们今生永远值得珍藏在心底的美好记忆!在这里, 老师在上课期间每晚要坚持给孩子们上两个课时的作业辅导课, 并且每个班差不多最少得有两个级的留守儿童, 如果夜晚组织引导不好, 学生们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辜负地方领导以及机构领导对我们的信任, 解决家长外出后对孩子们学习上的“后顾之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鉴于我们的工作性质和肩负的责任, 迫使我们不得不探索留守儿童课后作业引导方法和策略。
1 根据实情需要灵活安排调整座位, 以此促进教学辅导活动顺利开展
由于我们的实际情况, 不论是组织上还是财力上以及学生人数上不可能按照年级分班上辅导课, 就拿学生人数来说, 单独的一个年级也许由于家长对学生不够重视连十个名额就难筹齐, 那就必须两个年级在一起辅导才能组织齐二十多个学生, 这样就不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上级检查关爱家园学生们的学业辅导工作时才能顺利过关。而多年级上课就给老师组织辅导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组织?因此, 我们首先把座位按两个年级分成两组, 一个组为一个年级, 每一组任命一个组长以此协助老师管好各方面的工作, 再按每个组内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性格差异又进行位置调整, 比如让成绩好和后进学生一起坐可以以优助差;让内向和外向型学生一起坐可以抑制课堂肆无忌惮讲话的现象, 也让内向型性格的孩子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乐于表达, 这样动静适宜就会变得相得益彰。还可专设“小老师专座”, 让同学们选出品学兼优或进步很大乐于助人的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 “小老师”让老师添了一位得力助手, 也让“小老师”得到锻炼, 不断进步;如果当学校给学生布置的数学应用题难度较大, 需要相互合作探讨时我们可以按“优、良、中、差”将学生临时搭配安排好座位, 让“优”的作为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指导“差”的给他讲懂, 让“良”和“中”的努力协作探讨得出解题方法, 最后组内表达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最终找出最佳解题思路, 这样差的学生有帮手, 一般的学生有探讨的伙伴, 优秀的学生在帮助他人整理传授解题思路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可见调整“小座位”体现“大学问”, 只要我们在这方面做好,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促进了教学辅导活动的顺利开展。
2 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辅导流程, 加强训练辅导教学课上灵活调度的技巧
比如说二、三年级在一起的班, 夜晚既有语文辅导又有数学辅导, 如果我们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辅导流程, 就很可能出现我们辅导二年级的时候三年级的同学就会无事可做, 要么旁观, 要么追打;相反也是如此。因此, 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流程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于是我们首先把两个课时分解成语文一个课时, 数学一个课时, 当然可根据学生家庭作业的多少灵活调整, 也可以添加兴趣爱好方面的辅助课。这样就保证了学生语文和数学两门基础学科有时间有针对性地辅导, 也让他们课间有休息和准备下一节课的时间。在选取哪科为第一课时的时候也要有针对性, 在学生点名到齐后就以询问方式看看各年级作业量、难易程度, 我们就会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就把那科作为那一个级的第一个课时优先考虑。
3 深挖用活教学辅导资源, 丰富教育辅导形式, 增强课后作业辅导效果, 引领学生走上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我们现在提倡教育的现代化, 而没有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是很难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小学段的学生多处于直观教育的阶段如果用理论讲授的方式难免枯燥乏味, 我们应该多使用上级捐赠给关爱家园里的多媒体设备, 辅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消化、吸收、拓展、以及应用。例如学校要求孩子们回家背诵小学课文《锄禾》, 简单的四句看似容易, 要让他们明白领悟词意就会有不小的障碍。这是因为我们当代小孩从未体验过农村老百姓的农耕生活, 要让他们从内心“爱惜粮食”到达这样的教育目的很难, 如果我们用照相机把当地农民从事劳作种庄稼的情形拍摄出来, 或者从多媒体网络上下载相关图片和视频用大屏幕播放出来让孩子们来描述图片中的情景谈感想, 这样他们就能很快能背得其内容领悟文中蕴藏的深刻道理。这时我们可以看出那么我们这时可以根据生活实例继续深挖教育辅导方面的资源:1、你身边的小朋友在中午吃营养午餐时浪费现象严重吗?2、若有我们该如何劝诫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呢?3、请同学们站在农民的角度写描写一下他们对此现象的感受。这一系统连串设计深挖教学辅导资源会让我们的小孩有事可做, 在探讨写作的氛围中就能到达理想的辅导效果。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辅导 家庭 道德 调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114-02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呢?
一、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以形成合力
目前多数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做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二、注重加强孩子的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健全和道德养成的重要时刻。如果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教育孩子。如果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坏境中,在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而且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心和爱护,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缺乏应有的引导,再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品德教育,留守儿童在道德价值观、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不服管教、放任自流、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拉帮结伙,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结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甚至抢劫等。
三、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
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矫正学生不良习惯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侧重点主要包括:健康自我意识的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合理调控自身情绪、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为其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正确的理想,引导他们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使其思想不再局限在个人因素上。
矫正学生不良习惯,首先应该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善意,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再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最后组织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可以使其体会到集体力量比个人力量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努力与懈怠会影响集体的成败,促使其产生集体荣誉感。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让他们与诱因作斗争,并最终改掉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曹绍平,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近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黔西中坪镇开展了秋季关爱救助阳光少年留守儿童活动。
活动中,该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收集少年儿童信息,开展“代理爸爸、代理妈妈”关爱活动,定期召开临时监护人座谈会,邀请有教育成效的监护人做家教经验交流,辅导少年儿童心里健康,并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送去温暖;积极宣传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阳光少年儿童的爱心帮助活动中来,真正做到切实为该镇少年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让没有得到父母照顾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包保责任制,以党员教师“结对关爱”、村级“阳光家园”活动为主要载体,大力加强关爱农村阳光少年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温暖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60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们外出打工求生存,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她们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她们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研究对象。
唐燕,女,六岁,父母在外打工,基本上很少回来,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带了几个孙子,事物繁忙,对孩子的管教很少,由于自身知识有限,对孩子的辅导。在校期间,发现唐燕同学智力正常,不爱讲话,不合群,很少与同学玩耍,从不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老师问话,也闭口不答,平常的衣着也不太整洁,个人卫生较差,还有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课堂上,唐燕注意力不集中,玩弄学习文具,有时还会与同桌说上一两句话,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完成,学习成绩一般。
二、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家庭一般会对孩子的行为有负面影响,在行为上表现为自制力差,在课堂上爱动、退缩、烦燥不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满足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才会有认知的需求。唐燕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与爷爷奶奶缺乏沟通,缺少母爱和父爱,这样她缺乏安全感,这导致她对学习需求的动机不强烈。比如她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可能是她渴望得到爸爸妈妈买的东西;也可能是因家庭贫困,想要的东西,又不愿意讲出来,也不愿意向别人借;还可能因为没有人及时有效地教育她不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当然也有可能她是故意的,这样做是为了得到她人的关注。
由于缺少关爱导致性格内向,平时不和同学玩,和老师交流的也不多,她就会认为得不到同伴的关爱,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这样也导致了她对认识的需求不强烈,从而导致学习动机不足,这就表现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唐燕可能是心理缺失,表现为焦虑、挫折。由于焦虑往往会出现灰心丧气、退缩、烦燥等问题行为。比如在课上不停地玩弄自己的尺子、橡皮,写作业不专心,东张西望,最后作业正确率低,不能按时完成;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如:不满、冷漠、敌视等心理,使她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向非正常活动上,导致说谎、欺骗、压抑、逃避等行为反应。如:单元检测成绩不理想,在班级排在后面,总是没有进步的迹象,她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一直处于挫折之中。她性格内向也是产生抑制性退缩性行为的原因,唐燕有点内向,不爱讲话,有什么需要可能不愿意讲出来,这样有什么不开心,也不讲出来,这样长期得不到渲泄,内心的不开心越积越多,就会越来越孤僻,这些正常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便会导致她焦燥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
三、解决措施及办法
(1)家访。跟爷爷奶奶沟通,让他们知道正确的教育孩子是要关注她的各方面,包括为人处事、生活习惯、性格的培养、教她做诚实、守信、听话、讲文明、懂礼貌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孩子,不能只是吃、穿、零花钱的满足,要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待在一起,弥补她所缺失的父爱和母爱。
(2)给予关注。我与所有的任课老师交流沟通,转变对唐燕的态度,要给予她更多的关注,可以对她放宽条件,降低要求,让她慢慢地跟上趟,只要发现她的一个闪光点,就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指责她。我要和班上同学讲,要多帮助唐燕,不要笑话她,要和她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劳动。
(3)集体活动。班级上的所有集体活动,都要让唐燕参与,可以有意识地突出她的重要性,让她得到大家的关注。
四、研究结果
(1)、唐燕性格不再内向,能主动与老师打招呼,能和同学一起玩耍。(2)、唐燕端正了学习态度,上课能注意听讲,肯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能按时完成,不懂的问题能主动请教同学和老师,成绩有所提高。(3)、得到帮助后的她能自觉改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再拿别人的东西,捡到橡皮、铅笔也能主动交给老师。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而他们的孩子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接班人至关重要。我在凤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接触的留守儿童比较多,这里谈谈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策略和一些体会。
一、深入了解,分门别类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各自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深入调查、详细了解、熟悉摸透每个留守儿童家庭的情况,密切与家长取得联系,系统地研究他们成长过程的身心变化过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封闭,缺乏自信
自我封闭类型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糟糕,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聚少离多,享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缺乏自信,内心迷茫,自闭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都比其他的孩子要弱得多。
2、蛮横霸道,任所欲为
自我为中心类型的孩子。父母长期外出经商,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而身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娇生惯养,监管不到位,无形中也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不守规矩、自以为是的叛逆性格。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理教育和照顾,多数儿童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纪律涣散,目空一切,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对立、抵触、报复的情绪,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疏导,就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格扭曲的隐患,严重者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冲动偏激,敏感多疑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他们往往亲情意识淡漠。这些儿童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总是感到别人在算计和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他们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容易触发攻击行为,造成情绪冲动和失控而自暴自弃,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和轻生的极端倾向。
4、虚荣攀比,定力不足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他们易受外界影响,虚荣心强,有些“留守儿童”因忍受不了家庭的长期贫穷和压抑的心理,很想出人头地,求富心急,以致过早辍学流向社会。由于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容易误入歧途,有的因误入非法的传销组织而债台高筑,有的家庭情况较复杂,父母婚姻破裂,重新组成家庭,孩子不能接受,容易对父母的行为产生怨恨,开始疏远父母,导致情感隔膜。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容易受外界影响。由于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强,容易发生违纪违法越轨行为,成年后往往又因自已的不幸而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
二、树立理想,确立目标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和帮助,其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他们尚未定型,可塑性高,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理想,确立人生奋斗目标,使他们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恶劣,自我封闭类型的孩子,主要采用搜集名人励志故事,帮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启迪他们借鉴名人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例如,向他们讲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激发他们从小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向他们讲评《马云的三次高考》的故事,目的是要求他们正确对待自身的困难,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习马云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试想,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果马云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选择放弃,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
对于有专长、特长的孩子,诱导其“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帮助他们选择奋斗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掘他们的专长、特长。一般孩子的最佳才能都是体现在个人的兴趣爱好,平时比较专注的事情,或者经常接触的领域,一旦发现就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并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还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文素质。通过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引导他们透过表象看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勉励他们要弘扬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不贪小便宜,不走歪门邪道,做事情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看个人的发展和得失才能不迷失自己。
三、培养自主,激发潜能
“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他们自身内在因素决定的,教师的心理辅导只是外在因素,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首先要激发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把潜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只要能唤醒,那种潜力是不可限量的。其次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教导他们要时刻牢记自身奋斗目标,不忘初心,逐梦前行,做事要自始至终,不能半途而废,要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要让他们自觉走出困境,对自已负责,向班内品学兼优的同学看齐。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生活,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闭心理,纠正自己生活、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地踏出校园走上社会。
四、培养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创造条件实现人生理想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在学校教育中,我注重培养“留守儿童”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让他们敞开心扉,融入到班集体中去,教育他们要与乡邻和睦相处,家里遇到大事懂得请村委会出面解决,或请乡里长老贤者帮助出谋献策。要经常主动拜访乡里文明户,学习他们的家庭经营管理方法,体验他们家庭氛围,参照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
在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时,注重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及时化解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十几年前,我校有一位陈姓“留守儿童”,自从进了校门,我就了解她有妹妹和弟弟,母亲在生弟弟那时不幸去世,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照顾他们的重担落在70多岁的奶奶身上。陈同学很懂事,早上带弟妹上学,放学回家做饭,下地种菜,学习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在读初中三年期间经常来学校找我聊天。然而,在中考前夕,她突然来找我,准备放弃学习外出打工,通过沟通后才知她最大的困惑在于家里实在太穷,交不起学费,就算勉强读完高中也进不了大学之门。我马上向中学林校长反映陈同学的情况,林校长同意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她完成学业,在多方的努力下,一位不愿留名的庵埠企业家同意资助她从高中到大学期间的学费。陈同学的心结打开了,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考上韩汕师范本科班,毕业后也顺利地走上教育岗位。
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倡导下,2015年 5月“潮州市凤凰镇虎头教育促进会”正式建立,并定于每年8月20号为虎头教育促进会的帮扶日。2018年元旦前夕,凤凰镇“金凤凰公益基金会”正式建立,通过奖教奖学、帮助和扶持“留守儿童”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谐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互助精神。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也将彻底解开他们因家庭经济问题而进不了大学之门的心结。教师也要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树立将来回馈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
关键词:高校,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曾留守大学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下,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6102.55万, 占农村儿童37.7%, 占全国儿童21.88%。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与父母在一起, 导致其亲情缺失, 家庭教育弱化, 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且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然而, 早期的留守儿童现已经长大成人, 部分留守儿童已经进入大学, 这些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为了“曾留守大学生”。自2006年起, 这些曾留守大学生们开始进入研究人员视野, 并将曾留守大学生定义为: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 对曾留守大学生的相关研究是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延伸[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高校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对策研究。
二、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众多研究表明, 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部分因子上与普通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3,4]。如李云等人 (2014) 的研究表明, 曾留守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父母双方外出工作的学生在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一方外出工作的学生[5]。由此可见, 留守经历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持续性的影响, 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具有曾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曾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提高留守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高校四级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为了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突发事件, 高校应采取“四级监控”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具体包括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学院 (二级心理辅导站) —学生会 (心理部) --班级 (心理委员) 四级网络, 设定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通过四级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预防和控制曾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发事件, 同时实施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让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在萌芽阶段得到解决。
2. 建立朋辈互助团体
建立朋辈互助平台, 通过朋辈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通过在班级成立“朋辈心理互助小组”, 鼓励学生积极定期开展心理互动交流和同伴关怀活动, 形成同学之间相互支持, 彼此关爱的人际氛围。鼓励学生运用朋辈互助力量,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曾留守大学生作为高校密切关注的群体, 高校可以在曾留守大学生中建立朋辈心理互助小组, 通过留守大学生彼此之间的帮助、支持, 提升曾留守大学生积极生活的信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3.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让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 促进自身发展, 激发对心理活动的兴趣。心理辅导实践证明, 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心理困扰的人时, 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地方法。因此, 高校应在曾留守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让曾留守大学生能够从团体中获取更多资源, 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增强他们的融入感和安全感, 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 注重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培养积极应对方式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以曾留守大学生为对象的专题心理沙龙、团体辅导等活动, 丰富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增强曾留守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 引导曾留守大学生悦纳自我、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谐相处。同时, 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建立起曾留守大学生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学会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帮助曾留守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 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5. 针对不同学业阶段的学生, 把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曾留守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定期开展特定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新生可以开展以“适应”为主题的宣传和素质拓展活动;针对大二大三的同学可以开展“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及素质拓展活动;而针对毕业生应为其开展与就业相关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帮助他们顺利离开校园, 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虹.曾留守大学生的留守经历研究——以湖南C大学为例.长沙:中南大学, 2011.
[2]罗静, 王薇, 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评述.心理科学进展, 2009. (5) :990—995.
[3]谭斌.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韶关学院学报, 2010. (6) :87-90.
[4]李颖, 王浩, 袁利.高校留守大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经济研究导刊, 2012. (5) :241-24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06-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进城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绝大部分把孩子留给老人看护,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
第一类是沉默寡言。这类学生不合群,平时不与同学说笑,显得很沉闷。他们的情感容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缺乏活力。因为父母不在家,他们有苦恼没有地方诉,有喜悦无法与父母共享。所以这类学生的内心十分渴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第二类是不安心在校学习。有的学生父母在柳州市打工,有的在柳江县城打工,与学校距离比较近,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就到了。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容易走神,心思总飞到父母身边,尤其一到星期五就更不安心学习了。星期五最后一节课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学生把行李包已放在课桌下面了。下午上体育课时。有些学生就把行李包放在操场边,以便下课后能尽快回到父母身边。
第三类是大手大脚地花钱,缺乏节俭意识。留守儿童的父母总想多给些钱来弥补缺失的爱,有的孩子平时零花钱总有几十上百元。这些孩子有了钱,平时课间就买很多零食,有时也请同学吃,到星期五身上没钱了,就去向别的同学借,有的干脆饿着肚子等放学。这样一来,他们很难安心听课,对学习影响很大,对自己的健康成长也很不利。
第四类是玩性大,喜欢上街玩。这类学生身上有钱,在学校玩觉得不过瘾。就千方百计地上街花费。学校领导、班主任查夜,他们就等查夜后爬围墙出去。学生上街的次数多了,就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经常与“朋友们”浪迹网吧、游戏厅、桌球室,玩至深夜不愿回学校,双休日不愿回家。这类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更甚者,因为流连网吧而交上损友,逐渐堕落。
二、对留守儿童的辅导方法
在班级工作中,针对以上的现象,我采取了以下的辅导策略和相应的措施。
沉默寡言的学生缺少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父母、老师及同学的关心爱护是医治他们心灵的良药。所以,我经常家访,要求他们的父母在工作之余多打电话给孩子,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也要求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而是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让亲情温暖孩子的心,让他们的孤独感逐渐消失,敞开心灵去感受生活。
我常常和他们谈心,引导他们理解父母:父母外出打工,都是为了他们好,从而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
在生活上,我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如,经常了解他们伙食情况;冬天天气寒冷,我及时询问他们是否有御寒衣服;如果学生生病,及时送他们去医院……让他们享受到亲情的温暖,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
对于不安心学习的留守儿童,我采取了这样的教育方法:1.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要求他们的监护人,在双休日里多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洗衣服、买菜、做饭等,从而消除他们对父母依赖的思想。2.经常用“树大分权,仔大分家”的俗语开导他们,让他们懂得孩子大了与父母分离是常事,不要整天想着跟父母生活。初中学习任务重,一味想跟父母生活,势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星期五最后一节课是我的课,我尽量上得轻松活泼,让课堂收拢他们归家之心。3.禁止学生把行李包带到教室、带到操场上课,在班里经常强调此种现象的负面影响,如影响别的同学安心学习等。
对于大手大脚,没有计划用钱的留守儿童,我采取这样的教育方法:1.经常与他们父母、监护人联系,让他们懂得给孩子过多的零用钱,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不利;2.经常给学生讲述有关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让他们意识到生活节俭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让他们养成有计划用钱的习惯。
对于玩性大,经常出校去玩的留守儿童,我这样做:1.切断他们去玩的资金来源。告诉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给够他们日常生活开销就行了。同时告诉全班学生,不能借钱给爱出去玩的同学,如午睡、晚上,发现他们不在宿舍。马上告诉老师。交代各科任老师,发现他们不在教室上课,马上告诉班主任。2.切断他们与校外人员的联系、交往。在班会课,邀请政治老师给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知法、懂法。3.在课外活动,动员他们参加一些有益文体活动,以便收拢他们的玩心。
农村留守儿童虽然有诸多的不良表现,但我们只要细心地观察、认真地研究、耐心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就能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向心理健康之路迈进。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我们
今天是个特别难忘的日子。因为,我们全校的二百多名留守儿童聚集在学校大会议室里,由心理老师周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对话心灵,健康成长——《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有妙招》”的心理辅导课,真是让我受益无穷!
会议开始了,周老师首先给我们播放了一首关于家庭的歌曲——《让爱住我家》,这歌曲真好听,我们听着、听着,都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觉得好温馨啊!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来。接着,周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是留守儿童?” 还告诉我们,目前中国留守儿童的基数初步估计有5800万人,我们仅仅是其中之一。随后老师,又给我们看了“父母们的心愿”,我们知道了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可怜天下父母心!原来,父母也很想接孩子出来一起生活,父母目前实在没能力,希望孩子能理解。父母的愿望都是希望他们的子女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不再像父母这样贫穷,希望孩子什么都比父母强;希望孩子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身体健康,懂得自己照顾自己;爸妈不在身边,听老师话,好好学习,电视少看,放学后不要在路边玩耍,多帮奶奶做家务;爸妈在外好好赚钱,一家平平安安,希望孩子将来考上大学,有出息,成为国家的栋梁。我更加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周老师询问了我们遇到哪些困难?和我们一起探讨了“父母不在身边,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想出了“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有许多妙招”:
妙招一: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1、向朋友、亲人或者老师倾诉。
2、痛哭一场。找个没人的地方,把心中的烦恼和不快哭出来,哭过之后心情就会好些。但切记不可选择伤害自己或他人方式。
3、写日记。不愿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他人,就把自己的不快装进日记里。一方面可以排解自己的烦恼,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转移注意力。当心情烦恼就去运动运动(踢球、跑步等),唱唱自己喜欢的歌,练练字,画画,看看有趣的故事书或者动画片等。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事情上来。
5、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烦恼时也不要忘记微笑,每天早上起来,对着镜子微笑一下,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处理的好。”“我不比别人差。”“我不会轻言放弃努力的。”走路要尽量把步幅加大,双手摆动的频率和幅度也要加快加大,同时将头部抬高,目视前方。
妙招二:当我们与好朋友(或者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与亲戚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时时处处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在别人痛苦的时候,给人以宽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技巧是:
1、面带微笑
2、凝神倾听
3、称赞优点。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才能收获更多的友谊。
妙招三:如何克服注意力不集中?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
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
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
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
妙招四:克服考试紧张焦虑之法:
1、自我放松;
2、转移注意力;
3、深呼吸
及自我暗示。进行良好的自我暗示:“我行,我一定能发挥我自己的水平,我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心理紧张。
妙招五:如何面对学习困难呢?周老师告诉我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她给我们讲了《三岁自信自立自强》和《拿破伦救人》两个心理小故事,那个落水的孩子,在危急的时刻,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到岸上。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可以自己救自己,作为留守孩子,我们更加应该自豪。对父母少一份依赖,就多了一份在困境中的磨练。因为大人不在身边,我们学会了小事自己做,大事尝试做,这是自己锻炼能力的一个好机会。
周老师还给我们介绍几种如何培养自己自信的方法:方法一:心理暗示练习“我能行”。在做事和做作业以前,暗示自己“我能行”、“我能出色完成这项工作”、“我能很好完成这些作业”。每天起床后,对自己说一句“我是最棒的,我能行。”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或者成绩进步了,对自己说:“我真的是很棒啊!”睡觉前对自己说一句:“今天我的表现很优秀,明天继续。” 方法二:行走时抬头、挺胸,步子迈得有弹性。方法三:抬起双眼,目视前方,眼神要正视别人。方法四:当众发言。
最后,我们还开展了“互送优点花活动”,老师让我们给同伴找优点,使我感到有同伴的关心,变得更加自信了。和小伙伴做了一个 “抓住快乐”的小游戏,这个游戏,会让人所有烦恼消失得无影无踪。
郭校长还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学校特地为你们安排了项目,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你们可以到学校图书室去借书阅览!”我们听后激动万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此时此刻,我感到自己既幸福又快乐!因为我收获了一份特别的爱,它将在我心里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通过这次心理辅导会,使我知道了:并不是我一个人才是留守儿童,全国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很多,虽然身边没有父母的呵护,但在学校里有领导、老师和同学的爱,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所以,我并不孤单,我必须得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远在他乡的母亲和辛勤教育我的亲人及老师。牢记老师给我们的建议:父母不在家里的日子里,要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放心;在家里要听长辈的话,不要赌气,多与他们沟通,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在学校要与同学和睦相处、乐于交往,有不懂的问题多询问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多做有公德的事,如保护环境、在车上主动让座等,要讲文明、懂礼貌;每周抽时间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或每周给父母写一封信,加强亲情联系。我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2014年5月9日星期五天气:晴作者:三年级一班任佳丽
我并不孤独
我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因为家庭穷,而长期在外打工,一年只有几次回家照顾我的机会,其余时间都是奶奶在照顾我。据资料介绍,初步估计,中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我其实并不孤独,那么多人和我一样,所以,我不用感到自卑。
我所在的河东街小学校,也很关心我们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个周五,还特意让周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对话心灵,健康成长——《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有妙招》”的心理辅导课,我获益多多!我们知道了“怎样解除学习压力,怎样让自己和别人的搞好关系,用怎样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怎样让注意力更集中,怎样使自己更有自信心”等等内容,使我感觉到了:我们虽然没有父母的陪伴,但我们有同龄孩子没有的品质——自信、自立和自强。社会也在关心我们,我们不用自卑,别人可以做的事情,我也能行!失败了,不用灰心,要在心中呐喊:“我能行!我会成为最棒的!”
学校里的郭校长和曾校长以及大队辅导员也很关心我们的心理健康,为我们设置了一个“特权”——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借书看。我的心里感到幸福无比!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你们放心工作吧,我在学校里有领导老师的关爱,有同学的陪伴,有书籍的滋养,我很快乐,也很幸运,我并不孤独,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2014年5月9日星期五天气:晴作者:三年级一班周盈姿
记一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课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后,大队辅导员在广播里通知我们这些留守儿童到学校大会议室开一次会。开什么会呢?我怀着好奇心来到大会议室,原来是学校专门为我们这些留守儿童举办的心理健康辅导讲座。
为我们上课的竟然是周老师,她给大家播放了一首歌,名字叫《让爱住我家》,我一下子回到了爱的气氛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远在海南打工的爸爸妈妈,老师问大家,父母不在身边,你们有那些困难?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学习上没有家长辅导?”,有的说:“心情不好,没有人安慰。”有的说:“同学不和玩,很孤单。”还有的说:“我的成绩不好,别人瞧不起我。”„„
周老师对这些问题,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还教给我们许多方法。她告诉
我们:当你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向朋友、亲人或者老师倾诉;写日记,一方面可以排解自己的烦恼,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转移注意力,心情烦恼就去运动运动(踢球、跑步等),唱唱自己喜欢的歌,练练字,画画,看看有趣的故事书或者动画片等。当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时时处处理解别人,宽容别人,才能有更多朋友。要记住跟人搞好关系的三个秘诀:
1、面带微笑
2、凝神倾听
3、称赞优点。当我们学习不好的时候,更要学会相信自己,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每天清晨和晚上要暗示自己“我能行”,要抬头、挺胸走路,要目视前方,眼神要正视别人,敢于当众发言。
固然父母不在身边是一种缺失,但并非没有好处,父母不在身边可以锻炼自己的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这对我们一生都有好处。
临近下课时,郭校长对我们说,每周二,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读,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做个爱书护书的孩子!我一听这话,心里真是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