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分析(通用5篇)
了解和掌握我市食品污染状况和危险因数;了解和掌握我市食品中致病菌血清型分布、耐药状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全市食源性疾病相关样品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理化或微生物相关项目检测,市售主要食品进行理化污染物及致病菌检测,溯源追踪可疑食品。现场或问卷调查危险因素。结果
2005~2009年共检测各类样品1003份,监测散发和暴发食源性疾病49起,其中细菌性20起,化学性6起,蕈类及植物性8起,原因不明15起。共检出致病菌89株,其中沙门菌37株,志贺菌51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株。市内主要皮蛋加工厂生产环境良好,生产工艺为新工艺。本地蛋鸭养殖户养殖过程安全有序。居民食用皮蛋卫生习惯良好。结论
广元市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场所主要为学校食堂、家庭聚餐、农村坝坝宴。致病原因,细菌性41%,化学性12%,原因不明31%,其他16%。食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病菌污染,尤以熟肉卤制品、皮蛋、不洁水源为重。细菌主要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宋内志贺菌,并且对12种抗生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病原物质引起的疾病,通常包括感
染性或中毒性疾病(WHO)。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 的食品或者把有毒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1」。食源性疾病包括了食物中毒的全部,而食物中毒仅是食源性疾病的一部分,它是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形式。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WHO统计报告表明全球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人,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75%是因生物性污染食品所致,在发展中国家估计每年腹泻及其相关疾病有2.7亿病例,导致24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2」。在我国,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本市食源性疾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 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给本市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有效控制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刻不容缓。为此对本市2005-2009年食源性疾病及危险因素进行了监测检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1)2005~2009年辖区共发生食源性疾病49起:化学性6起,其中农(鼠药)药3起,死亡1人,卤制品亚硝酸盐中毒3起(亚硝酸盐含量最高达2000mg/KG);误食野蘑菇中毒4起;食用未加工彻底的四季豆及鲜黄花中毒4起;细菌性20起;原因不明15起。采集上述食源性疾病病例生物标本和剩余食物,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理化或微生物检测。对已确认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进行可疑食品追踪溯源。(2)2009年对辖区内市售生畜肉、动物性水产品、蔬菜、蔬菜沙拉、中式凉拌蔬菜、生食蔬菜、蛋糕、卤肉制品、蛋制品进行致病菌检测,了解其致病菌污染状况。市售猪内脏、水产品、米面制品、皮蛋、卤制品、饮料、油炸食品,进行重金属及食品添加剂理化污染物检测。(3)2009年对辖区内蛋鸭养殖户的蛋鸭、鲜鸭蛋进行沙门菌带菌情况检测。在我市某区蛋鸭养殖户比较集中的村,对其中10户养殖户,每户随机采集鸭群新鲜鸭粪或鸭肛拭子和鲜鸭蛋,进行沙门菌检测,鲜鸭蛋分别对蛋外壳和蛋内容物进行沙门菌检测。同时对蛋鸭饲养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4)调查皮蛋加工厂鲜鸭蛋沙门菌污染情况及皮蛋加工制作过程。2009年,根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广元市杨ⅹⅹ皮蛋加工厂、姜ⅹⅹ皮蛋加工厂等具有一定加工规模,占有一定市场份额(85%),各采集100个鲜鸭蛋和50个成品皮蛋进行沙门菌检测。对上述两家皮蛋加工厂的皮蛋生产环境和加工过程进行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了解皮蛋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沙门菌污染环节。(5)皮蛋烹调、食用过程调查。对餐馆和家庭食用皮蛋的加工过程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食用皮蛋的卫生习惯,访谈对象为餐馆厨师和家庭主妇。(6)了解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肠道致病菌带菌状况。从中心体检门诊随机采集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肛拭50份进行肠道致病菌检测。2005~2009年共采集食源性疾病相关样品1003份,其中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大便154份,剩余食物200份,市售食品致病菌检测样品9大类136份,市售食品理化污物检测样品56份,皮蛋加工厂鸭蛋200份,成品皮蛋100份,蛋鸭养殖户鲜鸭蛋56份鸭粪51份,从业人员肛拭50份。1.2 方法与试剂
1.2.1 方法 食品中致病菌按GB/T4789-2003及2008〔3〕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食品中污染物按GB/T5009-2003〔4〕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从业人员肠道致病菌按GB16001-1995〔5〕及GB16002-1995〔6〕附录A规定方法进行检测。
1.2.2 药敏实验
方法为K-B法,结果判断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生物药物敏感性实验执行标准〔7〕。
1.2.3 试剂 所有试剂都通过试剂验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2 结果
2.1 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大便检测结果
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大便标本154份,检出肠道致病菌78株,其中沙门菌26株,志贺菌51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1株。剩余食物200份,检出4株肠炎沙门菌(表1)。
2.2 市售食品致病菌检测结果
2009年市售食品9大类136份样品致病菌检测,皮蛋中检出1株鼠伤寒沙门菌。市售56份食品理化污染物检测,检测项目全部未超国家卫生标准限值(表1)。
2.3皮蛋加工厂鸭蛋、成品皮蛋等检测结果
皮蛋加工厂200份鲜鸭蛋,100份成品皮蛋,未检出沙门菌。蛋鸭养殖户56份鲜鸭蛋,鸭蛋表面检出2株山夫登沙门菌,1株鼠伤寒沙门菌;51份鸭粪检出1株山夫登沙门菌,2株鼠伤寒沙门菌。皮蛋加工厂生产环境良好,生产工艺大多为新工艺,蛋源主要来自省外,在加工前要进行筛选,成品出厂时要进行检测。本地蛋鸭养殖户养殖的蛋鸭品种为花边鸭,散养,饲料主要为自产谷物,未食用抗生素类药物。居民食用皮蛋卫生习惯良好(表1)。
2.4 食品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肛拭
50份食品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肛拭未检出肠道致病菌。2.5 危险因素
高危食品:肉及其卤制品、皮蛋、鲜鸭蛋、不洁水源、农(鼠)药(误食)、野蘑菇、四季豆及鲜黄花。主要场所:学校食堂、家庭聚餐、农村坝坝宴、职工食堂、餐饮服务单位。致病菌血清型主要为肠炎沙门菌及宋内志贺菌(表1)。
2.6 18株肠炎沙门菌及11株宋内志贺菌耐药分析
用K-B法进行抗生素耐药分析,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氯霉素、头孢噻肟、萘啶酸、磺胺耐药;宋内志贺菌对庆大霉素、萘啶酸、磺胺、链霉素、四环素、甲氧苄氨嘧啶耐药(表2)。
2.7 食源性疾病时间分布
2005-2009年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为627例,7、8、9、10月份病例数为510例,占81.3%(510/627)。7、8、9、10月份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峰期(图1)。2.8 食源性疾病场所分布
2005-2009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49起,其中家庭聚餐占总起数的30.6%(15起)、学校24.5%(12起)、职工食堂16.3%(8起)、餐饮服务单位16.3%(8起)、农村坝坝宴12.3%(6起)(图2)。
2.9 食源性疾病致病菌血清型分布
2005-2009年从食源性疾病相关样品中共检出89株致病菌,其中沙门菌占总数的41.6%(37/89),志贺菌占57.3%(51/89),其它占1.1%(1/89)(图3)。
2.10 食源性疾病致病原因构成2005-2009年49起食源性疾病中、细菌性占41%、原因不明31%、化学性12%、植物性8%、蕈类8%(图4)。
2.11 2008年两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分离出的肠炎沙门菌 PFGE-xbal分析
结果
两者密切相关,高度同源(图5)。3.讨论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8』。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随着食品生产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食品领域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的采用,可造成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并引发一系列严重食品污染事故『9』。肉及其卤制品,皮蛋,过量使用添加剂的食品,野蘑菇,植物性蔬菜(四季豆,鲜黄花),不洁水源是诱发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
通过分析,广元市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7、8、9、10月份是高发期,发病例数占总例数的81.3%(510/627)。这与夏秋季气温较高,细菌极易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和产毒,且高温期人体防御机能降低等有关『10』。夏秋季雨水充沛,气候适宜,是许多真菌生长的最佳时机,村民有采食野蘑菇的习惯,因此误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的机率就大大增加。夏秋季人们有就着凉菜喝夜啤酒或购买凉菜家庭聚餐的习惯,如果购买了那些添加剂严重超标或变质的卤制品食用,食物中毒将在所难免。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场所:家庭聚餐(30.6%)、学校食堂(24.5%)、职工食堂(16.3%)、餐饮服务单位(16.3%)、农村坝坝宴(12.3%)。其主要原因:这些场所一次性就餐人数众多,食品加工量大,生熟混杂,加工过程操作不严;缺乏必要的卫生贮存设备;餐饮原料仓促采购,大多未经过有检测资质的机构检验;采购的肉食加工品来自未经检验的小摊点;家庭分散不易监管;群众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等。特别是学校食堂,往往是通过层层转包给个体经营者经营,又未得到有效监督,而个体经营者大多以赢利为最终目的,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操作过程把关不严。学校食堂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危害大,后果严重,影响广泛。建议学校食堂及大中型集中用餐单位,必须实行留样制度,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一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相关人员应在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堂应把好原材料关,严格加工操作过程。职能部门应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特别是熟肉卤制品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引导村民注意饮食卫生,提高防范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意识。
食源性疾病相关样品中检出的89株致病菌,沙门菌占41.6%(37/89),志贺菌占57.3%(51/89)。沙门菌中肠炎沙门菌占81.1%(30/37);志贺菌中,宋内志贺菌占60.8%(31/51),这与国内资料报道的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占53%-99%『11』有所不同,提示本市志贺菌的优势株为宋内志贺菌。沙门菌每年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一直排名前三位『12』。我市食源性疾病致病菌中沙门菌居第二位,优势株为肠炎沙门菌。食源性疾病致病原因,在49起事件中,细菌性占了41%(20/49),原因不明占31%(15/49)。细菌性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我市仍是第一位。原因不明31%,分析其原因:在发生食源性疾病时,往往报告不及时,不能在第一时间采集到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剩余食物;样品采集量不足,采样不够规范;病人已经服药;实验室检测能力有限等等。
2008年两起农村坝坝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其腹泻病例中分离出的肠炎沙门菌,通过PFGE-xbal分析,两者密切相关,高度同源。溯源追踪发现两起坝坝宴都从同一农贸市场同一摊点购买了熟肉卤制品。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选取4家依从性好且有代表性的医院作为哨点医院,按年初计划于每年的4—12月份对符合监测病例判定标准的患者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采集粪便样本、送实验室分离培养。
1.2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 (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排除已服用抗生素或不恰当服用化学物质等导致的腹泻病例。重点监测有可疑食品暴露史的病例。
1.3检测项目及方法必做项目: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诺如病毒严格参照国家标准GB4789.4- 2010、GB4789.5- 2003、GB 4789.7- 2008、 GB4789.6- 2003和荧光定量PCR及《2014年南通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手册》执行。
1.4质量控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培训,使本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哨点医院工作人员充分了解监测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等,提高标本送检率、检验能力和信息采集质量,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建立监测数据多级审核制度。哨点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对监测信息的自查和核实。
1.5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AS 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 χ2检验。
2结果
2.1病例性别分布2013—2014年共监测753例患者,男性363人,占48.22%;女性390人,占51.78%。
2.2病例时间分布2013— 2014年的4—12月份均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的患者进行登记并进行样品采集, 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4月就诊人数16人,5月18人,6月21人,7月46人,8月43人,9月57人,10月52人,11月32人,12月18人,共收集303例;2014年4月就诊人数24人,5月42人,6月44人,7月76人, 8月83人,9月71人,10月59人,11月38人,12月13人,共收集450例。从2年病例信息时间分布看, 7~10月份的病例数相对集中,见图1。
2.3病例年龄分布从2013和2014年病例年龄分布看0~4、25~34、35~44和45~54岁年龄组发病率较高。 见表1。
2.4临床表现753例患者均有腹泻症状,其次有腹痛、发热、呕吐、恶心等症状。4家哨点医院患者的临床症状见表2。
2.5病原学检测2013年4家哨点医院的303份粪便标本中,检出致病菌19株,病原检出率为6.27%。其中,检出沙门菌5株,检出率为1.65%;志贺菌2株,检出率为0.66%;副溶血性弧菌8株,检出率为2.64%;致泻大肠埃希菌2株,检出率为0.66%;诺如病毒2例,检出率为0.66%。2014年450份粪便标本中,检出致病菌33株,病原检出率为7.33%。其中,检出沙门菌7株,检出率为1.56%;志贺菌1株,检出率为0.22%;副溶血性弧菌19株,检出率为4.22%;致泻大肠埃希菌2株,检出率为0.44%;诺如病毒4例,检出率为0.89%。经统计检验,2013与2014年相比,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诺如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6可疑食物暴露情况患者主诉的可疑食物中,蛋与蛋制 品占8%(63/753), 肉与肉制 品占20% (148/753),乳与乳制品占13%(98/753),水产品占28% (210/753),果蔬类占12%(87/753),豆类及其制品占4%(33/753),谷类占4%(29/753),原因不明的占11% (85/753)。见图2。
3讨论
食源性疾病是当前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散发的、 病程短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往往容易被忽视,通常累及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也严重影响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经济利益,增加了疾病负担。我们选取的4所哨点医院通过主动监测散发的食源性疾病患者,更好地了解南通市城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为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产毒提供了较好的自然环境,夏季人体的免疫功能普遍下降,体内合成抗体减少,抵抗力减弱,对各种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强,造成食源性疾病患病率显著增高,从我们的监测病例收集情况看,7- 10月份为食源性疾病患病率高发季节,这与南宁市2006年报道的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为8—10月一致[1],所以应加强季节性饮食卫生。
儿童是食源性疾病的受害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腹泻是一种食源性疾病,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每年发生腹泻的病例约15亿,300多万死亡,其中70%是由于生物性污染的食品所致[2]。本次监测0~4岁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患病率较高,由于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免疫力比较低下,消化功能发育不健全,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增加了病原菌感染的机会,这一结果与姜惠颖等[3]在瑞安市食源性疾病社区人群主动监测结果分析中提到的观点一致,也与陆祥彬等[4]提到的儿童是食源性疾病高发人群结论相同。因此婴幼儿食品卫生安全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们也考虑到选取的4所哨点医院中有1家为妇幼保健院,婴幼儿就诊率相对较高,对罹患率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倚影响,除婴幼儿罹患率较高外,青壮年罹患率也较高,这与就餐地点和卫生习惯有很大关系。
从753名病患的临床症状看均有腹泻,伴有腹痛、 恶心、呕吐等,部分有发热的表现。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检出阳性率高于江苏省的检出率[5],但低于邻市泰州2011年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检出率[4],原因不明仍占绝大多数,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患者在采集粪便样本前已经自行服用了抗生素;2医务工作人员在采样及运送保存过程中造成的菌种死亡;3实验室条件和检测能力不足;4规定必检外的其他致病菌感染。所以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检测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资料显示,沿海地区的饮食从业人员、渔民副溶血性弧菌的带菌率为11.7%左右,沿海地区炊具带菌率61.9%[6],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如果在较高温度下存放,或者食用前加热不彻底或者生吃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濒黄海,盛产水产海鲜,人们素有喜食生海鲜习俗,从可疑食物暴露结果看,水产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粪便标本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致病菌,这一结论与2013—2014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病患粪便标本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达21.7%,为主要致病菌观点一致[7]。近年来,食物制作过程交叉污染导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呈迅速上升的趋势[8],因此,要加强水产品尤其是海产品的卫生管理,宣传不生食海产品, 加工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餐饮具防止交叉污染等。 从病例的可疑暴露食品中还发现除海产品外,肉与肉制品所占食物暴露构成比也相对较高,这与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显示一致[9]。
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是为了尽早发现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便能及时做出预警,提高防控能力,我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存在不少难题,例如医疗机构不配合、病原检测率低等,只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能力是解决不了的,今后需要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监督机构共同参与,从行政甚至法律上对医院进行干预,提高医务人员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意识,强化岗位职责,将病例报告,病例调查及生物标本检测等纳入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同时,医疗服务机构应及时认真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保证信息完整性,尤其是对可疑食物暴露情况的填写,有利于食源性疾病病例分析工作的开展。同时,医院应加强食源性疾病业务培训,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陈东周等[10]在泰州市食源性哨点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中提出加强业务培训可提升监测团队的工作水平,只有各部门加强协作,多管齐下才能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及其质量控制,达到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目的。
为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达到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早发现、早诊治的目的,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加强我院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根据旗卫生局、及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文件精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及工作程序;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组和食源性疾病防治专家组;成立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协调领导组。制定了各组工作职责。
二、按照院有关制度,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按照要求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卡,并及时组织院内会诊,按规定及时上报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2017年12月1日,我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12例,其中包括急性胃炎、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均已及时进行网络直报。上报病例中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但我院要求有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继续上报,有多少要上报多少。在完成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上报的质量,认真完整填写报卡。
三、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相关信息调查,并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四、积极参加与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工作及防治工作相关的培训;并组织开展对有关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诊断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等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能力。
五、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医院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卡的搜集、院内组织会诊、填写会诊报告、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记录、与旗食安办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络等工作。
蒙中医医院控控感科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的报告。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工作。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一、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二、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医院指定专管人员负责医院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搜集、组织院内会诊和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向医院各科室了解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儿科、神经内科、肾内科以及消化内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应尽快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三、及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纸质报告卡。医疗机构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以下资料:(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是我院今年开展的一项新的工作,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从2014年起我院被确定为安徽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哨点医院。8月15日上午,淮北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建军等一行5人在县疾控中心主任叶超等陪同下来我院督导检查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督导组首先听取了我院关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重点对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工作制度流程、网络直报系统、门诊日志登记等资料进行详细查看,并深入到门诊、病房等一线科室实地查看医院接诊病人情况,对医务人员给与了现场指导。通过检查,督导组对我院前期所做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对存在的不足一一指出,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食源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分析】推荐阅读: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11-06
食源性疾病监测试题02-01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06-27
2024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03-22
食源性疾病报告试题06-29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12-24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12-13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图12-25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10-29
2024社区慢性疾病监测报告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