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精选7篇)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篇1

1、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2、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目的: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目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主要进行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市场监管依法对市场主体及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目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加强社会建设,(目的:保障政府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幼有所教,学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强调公共设施,社会保障)

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

3、政府的作用:管理和服务;

4、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的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5、宗旨——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思想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使政府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6、公民向政府的求助与投诉途径:

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意义: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什么是政府依法行政?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意义:公民角度: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政府角度: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社会角度: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如何坚持依法行政?

(1)是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

(3)审慎行使权力,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 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4、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科学决策要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决策要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依法决策要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5、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为什么?

(1)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

(2) 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就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怎么办?①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②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外的监督。体系包括内部监督体系(上级政府,审计部门,法制部门)和外部监督体系(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 国家司法机关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实行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

6、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外的监督。

(内部监督体系)方式:上级政府,审计部门,下级政府,监督主体:行政机关,特点:以行政权力来制约行政权力;

(外部监督体系)方式:

①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特点:最具权威性最高层次的监督,实质上是接受人民的监督;

②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特点: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主体:监察委员会,由之前的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合拼而成;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③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特点:党通过强化对党员素质的提升和对党员的监督,具有较强的约束性,主体:中国共产党;

④国家司法机关监督特点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性,主体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⑤人民政协的监督特点监督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情况,主体;人民政协;

⑥社会和公民的监督特点: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约束性不强,主体:社会和公民,

国家监察委员会

(1)监察委员会是由之前的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合拼而成,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2)与政府的关系: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负责,并接受监督;与“一府两院”平行

(3)基本方式:依法行使监督、调查、处置等职责;

(4)特点: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行机关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接受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设立内部专门的监督机构)。

(5)监察法是反腐败的国家立法,监察委是国家最高的监察机关;

(6)主要任务:①整合职能,集中反腐败资源力量;②扩大监察范围,明确监察对象;③推 动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

(7)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

①健全了反腐败领导体制,加强了党对反腐败斗争的统一领导;

②推动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建立起集中统一、权威高 效的监察体系;

③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有利于公职人员 依法履职,廉洁从政,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④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制度上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7、政府的权威

(1)政府的权威的含义: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威望和公信力。

(2)政府威信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有威信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认可和接受。

(4)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

①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如何用权)

②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如何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篇2

关键词:体育赛事,归纳,操练,综合运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抓住要点, 获取主要信息, 理解文章内涵, 从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读懂图表和说明书等, 并提出了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 我运用关注、归纳、操练、综合运用四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课堂的具体操作过程

1.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通过PPT的形式, 展示出关于亚运会的问题:

A.When were the first Asian Games held?Where?

B.How many countries have hosted Asian Games?

C.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Asian Games be held?

D.Are there Winter Asian Games?When were last Asian Games held?Where?

E.How often are Asian Games held?

F.Did China ever host Asian Games?When and where?

G.What need to be built to host the Asian Games?

H.How many volunteers are there in Guangzhou Asian Games?

I.What is the motto of Guangzhou Asian Games?

通过这一步骤, 学生关注到一些与描述运动赛事相关的词汇, 并为最后的输出打下数据信息的基础。这一步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到本堂课即将探讨的话题。

2. 利用表达的需求激活已有的知识

我对课文加以改编, 将课文中的采访形式改编为一篇说明文, 介绍奥运会并以七选五的形式呈献在学案上, 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这一步骤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聚焦目标, 温故学新

我请学生和自己的同桌交换手中的阅读材料, 即让同桌阅读另一篇不同的材料, 在各自阅读完交换材料后, 两个人为一组, 找出各个段落中在两篇阅读材料中都出现的词块。之所以找词块而不是单词, 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对词的用法有更好的掌握。这一步骤训练了学生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帮助他们归纳出了课堂输出所需的关键知识点。

4. 联系感悟, 内化扩展

我请学生结合学案上或者PPT上展示的归纳词汇, 复述学案阅读, 即通过归纳词汇, 介绍学案上的奥运会。在一名学生复述的时候, 另一名学生可以提示一些数据信息。教师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操练内化相关词汇, 熟悉词汇的用法。由于时间关系, 各个小组中只有一名学生复述了阅读材料, 另一名学生仅仅是听, 或者给同桌提示数据信息。这一步骤训练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操练课堂输出所需要的知识点。

5. 整合知识、经验、见解, 完成任务

学生应用归纳、复述中的词汇, 结合板书中关于亚运会的信息, 介绍亚运会。在课堂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时间受限, 大部分学生不能在下课之前完成文章, 从而导致展示的时候匆忙, 也没有做评价。二是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练习, 没有降低到学生所需要的程度, 这些学生在翻译时仍然感觉无从下手。这一步骤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让学生通过综合训练输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二、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针对班级内的大多数学生, 本节课只能说部分达到预设目的, 还有许多地方需要钻研、改进。首先, 在第一步中, 提问关于广州亚运会知识的时候, 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于这一话题, 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语言描述亚运会。其次, 在第二步请学生做七选五试题的过程中, 学生虽然首次接触这样的试题, 由于所选五个句子都是各段的主题句, 80%以上的学生基本能顺利完成任务。再次, 在第三步骤, 请学生总结归纳词块时, 班级70%以上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做出归纳, 这归功于学生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另约30%的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动性稍差, 没能顺利完成任务。在第四阶段学生复述各自材料的体育赛事时, 由于时间有限, 不是所有学生都完整地复述了整个赛事, 学生们的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 为最后一步打下基础, 但还不全面。最后, 在综合运用输出过程中, 只有大约20%基础优秀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完成了任务, 其余学生由于受时间限制, 需要在课下时间完成任务。

三、收获与反思

1. 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

本节课, 我所设计的各个环节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最终能够有效地输出展示。

2. 阅读课中生词的处理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生词, 包括在阅读母语文章时也是这样, 但这并不一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辨析出生词的含义。

3. 阅读题中七选五如何挖空

本篇文章, 我在七选五挖空的时候, 挖的都是各段的主题句, 这样针对高一的学生, 降低了题型的难度, 同时, 让学生们对篇章、段落的结构一目了然。

4. 如何让课堂有效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

当课堂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或者有较大差距的时候, 教师通常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 从而会削弱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分层次教学, 尽量做到使优秀生吃好, 中等生吃饱, 后进生吃到。

必修二第二单元训练(二)` 篇3

1. 哥伦布制定由欧洲向西航行的计划是因为他错误的估计了西欧与亚洲的距离,从而认为向西航行是到达亚洲的捷径,而西班牙女王也因对地理知识的无知,接受了哥伦布的计划,使哥伦布的航行计划得以实现而发现了美洲。对这一现象理解最合理的是( )

A.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偶然事件

B.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必然的,不存在偶然性

C. 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出乎当事人物的意料之外

D. 历史的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应否定偶然性

2.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A. 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 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 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3. 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大洋洲有新西兰(New Zealand),荷兰有西兰省(Zealand);美国有新奥尔良(New Orleans),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是( )

A. 地理形势相同 B. 殖民活动影响

C. 关系世代友好 D. 文化传统相同

4. 18世纪法国之所会在殖民争霸战争中失败,主要原因是( )

①法国主要致力于争夺欧洲霸权 ②法国农民留恋故土不愿迁徙海外 ③英国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④英国的工业发达,为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 下表为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制定的部分法律

该表所反映的结论信息,最恰当的是( )

A. 英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加剧了环境污染

B. 英国人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C. 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D. 英国在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

6. 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街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B. 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 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 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7.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诗中赞叹的科技成就产生于( )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早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中期

8. 纽约帝国大厦始建于1930年3月,建成于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这座当时最高的建筑是钢筋水泥结构,共耗费6万吨钢,房屋桥梁建筑等使用钢作为新材料而风行全球始于( )

A. 18世纪60年代以后 B. 1840年前后

C. 19世纪中后期以后 D. 20世纪30年代

9. 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

A. 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 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 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 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10. 下列人物对科技发展的贡献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的是( )

A. 卡尔·本茨 B. 达尔文

C. 牛顿 D. 普朗克

二、非选择题

11. 城市往往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近代城市化的进程深刻的影响着东西方的历史。

材料一 吴王阖闾统治期间(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采纳谋臣伍子胥提出的“安君治民,共霸成王,从近而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建议,江南的城市开始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古代江南城市化研究》

材料二 在16到19世纪四百年里,江南地区人口的增长、棉花的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围绕着手工业,又需要大批商人来贩运粮食、棉布和其他物品,并开办典当行,为手工业者提供资金。这些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中小市镇,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到19世纪末期,江南已有一千余个市镇,其中颇多拥有数千户至万余户人口的巨镇。直到今天,以小城镇密度与平均非农业人口来观察,苏、浙、沪三省市是全国小城镇最发达的地区。

——摘编自刘玉才《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物质文明》

材料三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后,对西欧社会发展起来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中世纪城市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无论是西北欧佛兰德尔的毛纺业城市,还是当时较为落后的英国城市,14和15世纪手工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中世纪城市市民政治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

——摘编自刘景华《走向重商时代——社会转折中的西欧商人与城市》

材料四 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以这个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人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 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先秦时期的江南城市和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镇)形成的原因是否相同?并说明江南城镇的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分析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对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

(3)依据材料说明世界近代史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篇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地位成就

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发展状况表现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商帮:晋商、徽商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特点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d-19c中期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工厂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19c中后期-19c末20c初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垄断组织汽车、飞机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期背景措施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初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70d初出现“滞涨”现象减少国家干预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结果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农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

(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

(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历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

a、资本追求利润的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

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

(2)评价

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影响

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

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

▲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历史必修二学习方法

学习历史的时候,你上课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笔记、然后对于老师已经讲了的知识你要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比如说学到了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了解,然后把我们要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等,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方便了我们的记忆。

历史必修二学习技巧

史料分析题是一种提供材料,提出问题,通过分析与提炼进行论证的题型,具有考查阅读、分析、知识迁移等能力的功能,是近几年历史测试中出现的一个新题型,正类似于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阅读理解题。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篇5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踟蹰()()

...卜筮()愆期()偕老()

...淇水汤汤()美人之贻()..

2.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

乘彼()垣()首踟蹰

说()女美 士()其行

匪我()期 3.解释下列词语: 蚩蚩:

愆期: 复关: 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

《邶风·静女》

邶:bâ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â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2、第二首

《卫风•氓》

氓:mã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3、翻译《静女》全诗(分组安排)提示: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4、尝试背诵《静女》。

【疑难探究】

5、《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课文探究】

6、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阅读《邶风;静女》,完成3~7题。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7、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8、《氓》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

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尔,你。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蓍,一种草。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唉,姑娘呀,不要担心心爱的男人。士,男子的通称;耽,担心。C、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说,通“脱”。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9、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相同,(3)与(4)相同。B、(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C、(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11、对文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3、简要分析《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14、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①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②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 ..③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④渐车帷裳:古义

;今义 .⑤总角之宴:古义

;今义 .【阅读提升】

15.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写作训练】

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话剧。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1 略;

2、略

3、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4、答案为A。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5、一个女子由向往爱情到与负心男子决裂的故事。

6、对比手法。氓在态度上前后对比,“我”由追求到决裂的对比。

7、士之耽兮,犹课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堂上演练 隅:yú踟:chí荑:tí

2、蚩:chī罔:wǎng

3、文静的姑娘多漂亮,等我在城角好地方。你躲藏起来看不见,我抓耳挠腮又彷徨。文雅的姑娘多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箫颜色多亮丽,美得让我乐陶陶。赠我郊外白茅草,的确又美又奇妙。不是茅草多美丽,美人赠送乐逍遥。

4、略

5、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6、(以下内容为课后整理)

生1:先纠正一下这问题的问法,好象自由恋爱一定是幸福的一样。在现实中,这一观点站不住脚。(老师表示认同)回到课本里去,这场悲剧应该由女主人公买单。她不识人,人家一求婚,她就答应了,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嫁出去。头脑发热,没有心计。不像静女中那姑娘还躲起来考验一下小伙子。她这种表现,说得好听就是对爱情的忠诚,说得不好听是失去理性。

生2:这与社会背景有关。封建社会里女子地位低,(有学生纠正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中女子地位就更低了,完全是男人的奴隶。(爆笑)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流氓就随流氓了,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去维护她们的权利。所以说一个女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要消灭这悲剧,只有男女平等一条路。(教师表示十分欣赏)

生3:不同意扩大化。这故事中对立的双方就是两个人,女子固然轻信,是她不好,但是,根源是在那男子身上。这家伙整天游手好闲,文中也没交代他的工作,估计是拈花惹草去了。诗句“二三其德”很能说明问题。应该让氓承担全部责任。(教师追问,你是法官,是同意他们离婚,还是不同意呢?)同意。让这女的重获自由。尊重她的心声。

生4:主要原因是氓。他看不上自己老婆了,认为她老了,不好看了。呵呵。(学生笑)有什么好笑的?文中有写桑树叶子的句子就是说明她自己老了,暗含着她丈夫不再爱她了。(教师追问:女子青春不在难道是她的过错吗?)不是,关键是男人的心态要好。你想啊,现在女的老的快,男的呢,没什么变化。男人要懂这个规律,好好地爱自己的妻子。

师:大家说的都挺有理,最重要的是把文本利用起来了,不是无稽之谈。我在这里提供几种说法,供大家参考:(学生记笔记,教师板书边解释)

1、士之变心说(前有伏笔,“不见复关”,他到哪去了?后有照应“士二其行”)

2、伦理道德说(家人反对自由恋爱。本来已经给你找好了勤劳忠厚的王老五,你偏偏不要。好了,现在被你抛弃了吧?“兄弟不知,歙其笑矣”。有点幸灾乐祸哦。)

3、社会制度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而且女生平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4、年老色衰说(用比的句子,学生也说了)

◎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D.

2、C(应在主谓之间停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C,4、C,5、D(比喻手法),6、B,7、(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

8、B,9、D,10、A,11、C,12、D,13、男主人公: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用情不专;女主人公:女主人公:勤劳、温柔、坚强。

14、①古义:到;今义:连词,提及另一事物②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③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④古义:浸湿;今义:逐步⑤古义:欢乐;今义:酒席

【阅读提升】

15、讲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硕鼠》一样都出自《诗经》的国风。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题中四项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设题,解答此类题要善于从已学的相关课文所积累的知识能力中寻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较阅读。“相鼠”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是“无仪、无止(即不知耻)、无礼”,诗歌抨击得淋漓尽致,极尽憎恶与鄙视。但是与中学课本篇目《硕鼠》相较,后者的末尾还有“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故此《硕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应该是B。

【写作训练】(课后整理)教师从学生习作中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扮演者:范静雅)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 月亮,黄振。改编: 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 hart will go on》)“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第二幕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时间:月芽儿初升 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间:月儿当空 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篇6

学习目标 ①

了解工业联系及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从而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② 世界工业地域

能力目标

增强对工业地域形成的理解.②从所给案例中得到发展本国工业地域的启示.学习方法

①注重理解,切忌死记硬背.②注意结合案例分析.教学过程

(一)工业地域的形成 <预习交流><互动探究> 1.工业联系有哪几种?

生产上的联系--即工业产品的联系。

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利用基础设施、劳动力。

信息上的联系

2.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随之带来的问题有哪些?

优势: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问题: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拥堵,原料、燃料供应困难,环境问题加剧等。

3.工业分散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优势?

原因:工业过分集中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等。

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跨国公司的布局,或趋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或趋近市场较大的地区。

4.一般来说,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表现为工业集聚还是工业分散?工业化的后期表现为?

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相比较而存在,相独立而发展。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空间的集聚,到工业化后期,多表现为工业分散,即向工业基础落后的地区扩散。

5、工业地域是怎么形成的?形成方式有哪两种?

由于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效应等作用,使工业生产在空间上形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工业地域。它有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精讲点拨〉

1.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内的高科技企业之间大多没有生产上的联系,为什么会出现 集聚现象?(集聚能接近市场或用户,及时反馈信息,以获得规模效益。)

2、摩托罗拉公司元件生产厂在美国“硅谷”,为什么其分厂遍及是世界各地?

这是工业分散现象,主要因为电子元件运输量小,可以空运;

分散到世界各地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接近市场、接近原料地、利用廉价劳动力,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

3、世界上有很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糕点城”、“糖果城”,这是什么原因?

以钢铁工业或汽车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较高,容易扩展成工业城市;而以糕点、糖果等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不易形成工业城市。〈当堂达标〉

做学案67页典题精析1、2、3、做学案68页即时巩固1、2、3、(二)重要工业地域 <预习交流><互动探究>

1、请同学们说出一些世界著名重工业区的名称

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基地、德国的鲁尔区、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

2、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存在的问题?调整的措施?

3、在地图册上找出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精讲点拨〉

1、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不同点:鲁尔区铁矿、石油、海洋资源短缺;水资源充足;内河航运发达;市场体制

健全。

辽中南工业区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水资源不足;海

洋运输便利;市场体制薄弱。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丰富的煤炭资源、铁资源;水资源丰富;五大湖廉价而有便利的交通;农业发达;经济发达。

3、世界一些著名高科技工业区。分析其区位条件。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的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区。

区位条件:环境优美;靠近高等院校;交通便利; 〈当堂达标〉

做学案69页即时巩固

1、做学案69页自我测评1、2、3、4、〈质疑反馈〉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题 篇7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实施四周年。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和规范可以()

①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②扩大人大的政治权力 ③ 确保人大监督的有效性 ④加大人大依法行政的力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近年来,我国人大代表的素质不断提高,真正成为百姓放心的代言人。这反映了()

A.人大代表的权利在不断扩大B.我国的民主制度在不断完善

C.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D.人大代表的地位在不断改变

3、某市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时,市长,副市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参加会议,市人大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市政府适时向人大通报修改情况,这说明()

A.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巨大优势D.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具有任免权和监督权4、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经过人大代表的认真讨论,仔细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重要报告;表决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这表明了()

A.人大代表拥有决定权和立法权B.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决定权

C.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D.政府工作得到全体代表的意志认可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表明()

①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则是国家行政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从事立法工作,人民政府从事行政工作,二者相互制约

C.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自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国共产党

D.我国政府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其监督,对其负责7、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审议通过,表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A.任免权B.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

8我国代表法规定:“代表观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不直接处理问题。”有些被视察单位将“不直接处理问题”理解为“不处理问题”,对代表敷衍应付。人大代表视察不直接处理问题是因为()

A.人大是监督机关,不是执行机关B.人大是立法机关,不是执法机关

C.人大是法律监督机关,不是司法机关D.人大是权力机关,拥有行政权,没有监督权

9、近年来,在每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民生问题都会成为代表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促进政府解决物价、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上,人大代表应该()

A.行使决定权,对重大民生问题作出决策B.行使质询权,对政府工作提出反对意见

C.行使立法权,制定法律规范政府行为D.行使提案权,依法提出民生问题的议案10、2011年3月5日至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和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两院”报告等,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以下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1/4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依法执政意味着()

①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②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③党是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④党作出决议前必须经过人大批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

①具有历史性,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 ②具有开放性,充满生机与活力 ③是理论创新成果的升华和总结 ④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3、我国的民主党派()

A.是单一阶级的政党B.是在野党

C.其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D.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14、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这种参政权主要是指()

①参与国家政权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

③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④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在中国,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民盟民建等八个民主党派,他们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

①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 ②组织上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③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④在法律上平等的C.③④⑤D.①③④ 关系⑤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A.①②④B.①③⑤

在2011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应对危机、关注民生”成为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6至17题

16、“两会”联袂举行是为了()

A.便于人大和政协共同决定国家大政方针 B.便于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大和政协的组织领导

C.便于人大和政协互相监督D.便于发挥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

17、“两会”的共同点是()

A.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组织形式B.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C.都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D.其代表和委员都是由选举产生

18、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基本方式的是()

①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②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③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④党领导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9、我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工作报告指出,人民政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是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这表明人民政协是()

A.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B.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以团结和发展为主题的D.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机关

2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这一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

2/

4①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②各政党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③各政党都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④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完全平等

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21、在我国,每个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其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这体现了()

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B.各民族都有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C.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D.我国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22、2011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1周年。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左右。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万亿元。西部大开发的11年,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①完善区域自治,促进和谐稳定②推动经济繁荣,实现跨越发展③缩小民族差异,实现政治平等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4、201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进步、美好的明天。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民族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5、据《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统计,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维修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文物古迹和宗教活动场所。这充分表明()

A.中央政府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我国支持藏族群众从事宗教活动

C.西藏宗教本质已经逐渐改变D.宗教人士可以任意组织宗教活动

党中央对民族和宗教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内蒙古全区共出版各类蒙古文图书近千种约200万册,“格萨尔王史诗”、“藏医药”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宗教的文物,古迹,寺庙得到妥善保护,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满足了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据此回答26至27题。

26、民族文化的工作成就表明我国坚持了()

①民族平等原则 ②民族友好原则 ③民族互助原则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7、材料体现了我国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这与保护()

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一致的②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是一致的③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是一致的④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一致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8、《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3/

4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29、2011年9月1日,是国家宗教事务局制定的《藏传佛教**转世管理办理办法》正式实施4周年。这一《办法》规定:“**转世不受任何境外组织、个人的干涉和支配。”这说明()

A.我国反对宗教界对外交往B.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C.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D.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30、十一世**说:“我从坐床起,就担负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现在,这种责任感更强了。”从十一世**的话中可以看出()

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C.我国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D.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背景材料: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为老百姓说话”陆续成为许多代表恪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大会收到的各项议案中,“关注民生”是最大特点。有关房价、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为代表议论的焦点。

(1)如何理解“‘为百姓说话’继续成为许多代表恪守的一条重要原则”这句话?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应该怎样做?

32、背景材料:根据相关数字统计,截止2011年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西藏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已经或即将实现四个历史性突破: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无铁路的历史,墨脱公路噶隆拉隧道胜利贯通即将结束全国唯一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拉萨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开工建设即将结束西藏无高级公路的历史,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即将结束西藏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西藏自治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33、材料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推进党内民主,必须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根本,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提高党员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度。

材料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据宪法精神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的修改,实现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代表,体现人人平等;实现了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体现地区平等;实现了各民族都有适量的代表,体现民族平等。

根据材料,概述我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4、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发展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杨就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频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政府要把“村官”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

上一篇: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纪念建团九十周年系列活动总结下一篇:电子商务概论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