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通用11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 篇1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近年来,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保障食品安全,任重道远,基于此,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1.1 监管组织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全国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1]。因此,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快了各部分生产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农产品监管工作的组织体系初见雏形。各级农业部门为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人心,也创立了质量安全监管小组,用来配合当地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2]。

1.2 农质量安全检测

将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完善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提高了检测能力,不合格的农产品一律禁止流入市场。

1.3 农业行政执法不断加强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将采取农业行政执法来实施。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日常执法、各相关事业单位有效管理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根据农业生产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展开了一系列农业专项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从根本上保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3]。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重视

近年来,全国都十分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地区也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走现代化农业道路,利用先进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同时,由于消费者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现状与不足

2.1 监管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强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广,任务重,虽然监管组织机构基本建立,但是其人员编制少、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能达到国家和人民的要求。因此,今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2.2 农产品检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需要速度快、结果准确、技术先进的检测仪器与设备。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尚不具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发展。

2.3 加强生产主体行业自律任重道远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业自律。但目前,我国许多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业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一方面,农业生产者与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且受利益最大化的诱惑、行业潜规则等的影响,造成了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不规范。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农业相关部门将重心放在了技术服务、利益共享等产业发展问题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够重视,造成了农业产品质量检测不达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3.1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从始至今,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保证人民温饱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它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概念在于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潮流。只有发展现代化、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才能从根源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对农产品生产主体实行责任追溯管理,指导并督促生产主体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的监管,切实做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不能有退而求其次的心理。其次,培育并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各地政府对当地农业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引导他们生产绿色、健康产品。

3.2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为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第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职能,农业部门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配备专业人员,并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进行专业的、有效的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同时,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确保农贸市场上的农产品健康、安全。第二,在各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从各个方面来体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完整的体系网,如若出问题,应可以追究到个人或者集体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

3.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各地应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要提高应急能力,组织应急队伍,尽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安全隐患。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事件:食用农产品引发急性中毒的;由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3.5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沟通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社会里,各方面信息传播迅速,人们关注自身利益的意识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与安全,其信息应该面向大众,做到公开化、透明化。首先,开通网络评论平台,每人应有发言自由,应当有专业的解疑答惑评论团队,为人民解决专业上的问题,再次,通过舆论力量来监督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3.6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农业投入品是农业生产最重要基础,也是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投入品主要是指用于辅助农业生产的各种农药、肥料、兽药和各种饲料添加剂等可能会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物品。要想保证农产品质量,加强对这些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结语

农业产品质量与群众生活紧密有关,是人民生活发展保障的基础。农业产品质量不仅是一项安全性重任,还是社会生活的重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深入落实各项政策与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实落实每个人的法律观念,为人民提供安全的食品,保证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 篇2

1.1 监管组织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 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 全国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1]。因此, 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加快了各部分生产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 农产品监管工作的组织体系初见雏形。各级农业部门为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人心, 也创立了质量安全监管小组, 用来配合当地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2]。

1.2 农质量安全检测

将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 近年来, 我国各地逐渐完善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 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 提高了检测能力, 不合格的农产品一律禁止流入市场。

1.3 农业行政执法不断加强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将采取农业行政执法来实施。近年来, 我国各地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日趋完善, 逐渐形成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日常执法、各相关事业单位有效管理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根据农业生产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展开了一系列农业专项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从根本上保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3]。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重视

近年来, 全国都十分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 各地区也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 走现代化农业道路, 利用先进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 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同时, 由于消费者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现状与不足

2.1 监管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强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广, 任务重, 虽然监管组织机构基本建立, 但是其人员编制少、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不能达到国家和人民的要求。因此, 今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2.2 农产品检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产品种类繁多,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需要速度快、结果准确、技术先进的检测仪器与设备。但目前,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尚不具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发展。

2.3 加强生产主体行业自律任重道远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业自律。但目前, 我国许多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业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一方面, 农业生产者与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且受利益最大化的诱惑、行业潜规则等的影响, 造成了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不规范。因此, 必须加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 农业相关部门将重心放在了技术服务、利益共享等产业发展问题上,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够重视, 造成了农业产品质量检测不达标。

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3.1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从始至今, 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在保证人民温饱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它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概念在于农业生产, 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 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潮流。只有发展现代化、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才能从根源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 对农产品生产主体实行责任追溯管理, 指导并督促生产主体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 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的监管, 切实做到农业标准化生产, 不能有退而求其次的心理。其次, 培育并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各地政府对当地农业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引导他们生产绿色、健康产品。

3.2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为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 首先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第一,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职能, 农业部门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配备专业人员, 并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 进行专业的、有效的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同时, 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 确保农贸市场上的农产品健康、安全。第二, 在各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从各个方面来体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完整的体系网, 如若出问题, 应可以追究到个人或者集体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 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

3.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各地应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要提高应急能力, 组织应急队伍, 尽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安全隐患。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事件:食用农产品引发急性中毒的;由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3.5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沟通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社会里, 各方面信息传播迅速, 人们关注自身利益的意识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其信息应该面向大众, 做到公开化、透明化。首先, 开通网络评论平台, 每人应有发言自由, 应当有专业的解疑答惑评论团队, 为人民解决专业上的问题, 再次, 通过舆论力量来监督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活动, 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3.6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农业投入品是农业生产最重要基础, 也是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投入品主要是指用于辅助农业生产的各种农药、肥料、兽药和各种饲料添加剂等可能会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物品。要想保证农产品质量, 加强对这些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

4 结语

农业产品质量与群众生活紧密有关, 是人民生活发展保障的基础。农业产品质量不仅是一项安全性重任, 还是社会生活的重任, 各个部门密切配合, 深入落实各项政策与措施,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着实落实每个人的法律观念, 为人民提供安全的食品, 保证人民健康,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人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近年来, 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 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 任重道远, 基于此,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 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议

参考文献

[1]季辉, 孙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几点认识[J].农业质量标准, 2011 (6) .

[2]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 2012 (3)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 篇3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检测监管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18-02

我国作为世界领先的农业大国,农产品的产量、种类极大丰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农产品的质量关乎食品、医药、健康等众多方面,不容许存在质量问题。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不过从我国农产品发展的现状来看,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和不足,通过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的有效落实来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必然要求。

1 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中的问题

1.1 质量监管不协调、不严格

其实我过近年来针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定的检测标准已经逐渐完善,而且正在跟随国际惯例进行不断更新。不过从市场上各类农产品的表现来看,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落实。近两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曝光各种农产品质量问题,我国农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也遭遇了很多困境和壁垒,这足以证明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尚未达到理想的检测标准,仍然存在管理的漏洞。由于我国农产品的流动性很大,且农产品种植、加工地区分布广泛,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的难度[1]。

1.2 农产品在各环节的质量保障不到位

农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容易发生质变,比如水果、蔬菜,很容易在运输、搬运的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产生损坏、霉变等。这种情况使得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无法发挥作用,让原本质量合格的产品变成了不合格的产品,给农产品的管理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1.3 环境的污染造成了监管存在本质上的难题

我国环境污染、土地和水资源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造成我国众多农产品区的产品在本质上存在严重的污染,包括各种重金属含量超标、化学元素和残留成分超标等情况。这类环境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问题,与农产品本身的品种无关,也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改良,导致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的各项标准从根源上无法落实,也无从改善,让质量检测监管成为一纸空文[2]。从全国范围来说,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我国农产品的尴尬现状。

1.4 农产品种植、加工从业者的品质保护意识差

我国农产品种植户众多,除了一些大型的粮农产品企业会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之外,大部分农产品种植户、加工作坊从业者根本没有形成这样的意识,也根本无从了解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的相关知识。这种观念上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不足使得大部分农产品从业者无法按照相应的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品质保护和升级,也不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品质检测,这成为制约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的一大难题。

2 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的应对措施

2.1 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的相关知识普及要加强

目前我国从事农产品相关行业的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为数众多。不过拥有标准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知识和意识的人很少。相关部门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除了向尽可能多的企业发放宣传资料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讲座课程、委派专员到厂区做检查和讲座等形式不断强化农产品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的理念。此外还可以借用网络、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和平台,通过微博、博客、微信、QQ群、行业网站、贴吧、资讯平台等为广大农产品从业者普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全面的推广网络,强化农产品从业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

2.2 健全的检测监管体系要建立起来

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个人众多的情况,现有的监管部门在人力和管辖范围方面都显出了力不从心的情况。要把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全面覆盖到全国,就需要针对现状进行分析,重新建立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能体系、组织构成,强化领导责任制,强化相关指标和制度的监督,将相关部门的工作落到实处[3]。

在全面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建立之后,还需要国家从法律法规等方面给与坚实的后盾保障。这一点,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部门可以与相关的法律部门寻求合作,或者与政府建立相关的联系,获得政府部门、法律部门的帮助,共同建立切实有效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推动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实效性。

2.3 深入源头开展技术扶持

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监管工作不光是为了监督检测是否达标,还有更重要的职能就是进行管理,对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农产品区域、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技术扶持,委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或者开设技术培训课程,让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落实到农产品的种植、生产、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中,实实在在的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改变我国农产品普遍质量较低的现状。

除了技术支持之外,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农产品科研机构也需要对农产品的环境质量等问题推出新的举措,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作物种植生产或者通过技术措施对环境进行净化处理,或者对农产品的品种、种类进行改良,提高农产品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这种改良措施,可以最大范围的改变我国农产品环境不良、农产品种类与环境不适应的现状,对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涉及到各个方面,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品质的提升。相关部门要依托政府、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帮助共同构建更为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多措并举的解决农产品品质检测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农产品检测监管的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爱胜,胡志全,王军,胡源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成就、经验与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S1).

[2]陈惠桥,刘东海,李俐昭,邹国龙.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评估体系建设的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0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 篇4

全面落实农业部、省市有关厅局和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以“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为目标,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突出抓两个“一批”:即查处一批典型违法违规案件,集中力量打击违法添加和假冒伪劣问题;树立一批典型示范样板,以标准化示范乡镇建设、“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强化农产品生产

过程管理。通过专项整治、安全预警监测、标准化推广、监管能力建设等工作,依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主要目标

一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平均合格率达到97%以上。

二是实施**市级农业标准示化示范项目5个,编制市级各类农产品标准生产模式图4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56%以上。

三是确保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1.0万亩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狠抓责任落实,理顺工作机制

1.强化监管责任。制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强化工作责任考核,进一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岗双责、全员监管”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良好工作机制。

2.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主体责任,建立不使用禁用药物的承诺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率、告知率、培训率达到100%。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落实生产记录档案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二)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1.突出整治重点。集中力量,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种植业重点查处蔬菜、水果、食用菌、杭白菊使用国家禁用或限用的高毒农药和滥用农药现象,以及保鲜剂、防腐剂等不规范使用行为。畜牧业继续开展“瘦肉精”整治和滥用抗生素专项整治。渔业重点抓好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使用行为的打击。农资打假要突出春耕、“双夏”、秋冬种时期,重点是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产品,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

2.狠抓隐患排查。结合当地实际,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全面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对带有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及“潜规则”问题绝不能放过。组织力量,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化薄弱环节监管,及时消除问题隐患。

3.加大案件查处。对于整治中发现的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和假劣农资等违法案件,要会同公安等部门予以严肃查处,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同时要加大案件曝光力度,震慑犯罪分子,营造打假维权、治劣除恶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开展安全预警监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1.强化监测机构建设。**年完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项目竣工验收,初步形成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镇街道监测点的规范化建设和能力提升,鼓励重点生产企业(合作社、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

2.加大监测力度。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规范,市级以监督抽检为主,镇街道以快速定性检测为主。各地、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年**市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计划》(桐农〔**〕2号文件)要求,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监测计划,提高监测覆盖面和监测频次,争取省、市、县三级抽检对法定生产主体实现全覆盖。

3.加强风险预警。深入分析例行监测、监督抽检、专项抽检、动态监测等结果信息,综合研判各环节风险隐患,提出管控措施,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4.实行检打联动。对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各职能部门要及时实行追溯溯源和依法查处,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切实发挥检测的震慑和倒逼作用。

(四)重视农业标准化推广,推行全程质量管控

1.加强地方农业标准制修订。按照“清理一批、修订一批、制订一批”的要求,对现有的地方农业标准进行梳理和清理,对无应用价值的老标准予以淘汰,对不适应现实要求的加快修订,空缺的标准要加快制定。根据**特色农产品,制修订农业标准2-3个。

2.强化标准示范推广。以农业主导产业、精品农业为重点,以两区建设为平台,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为重点培养对象,组织引导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实施**市级农业标准示化示范项目5个,编制市级各类农产品标准生产模式图4个,农业标准化实施面达到56%以上。积极推进省级标准化示范乡镇建设,**力争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乡镇1个。

3.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按照“产地安全化、生产程式化、产品标识化”要求,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因地制宜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今年,力争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个以上,绿色食品2个以上,无公害产地面积1.0万亩以上。

4.继续推进产地准出管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基地“五有一追溯”准出管理

制度,积极探索利用物联网、二维码等技术,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平台建设,强化生产主体全程质量管控。

(五)加强体系建设,提升监管服务能力

1.提升监管能力。加强业务指导,落实监管服务职能,明确岗位职责,改善工作条件,促进各项监管工作有序开展。组织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和检测员的法律法规与专业知识培训,提升

监管人员素质和能力。

2.强化应急处置。要主动做好各种事件的应急应对工作,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做好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一旦发现问题,要快速反应,准确研判,力争把问题解决在事发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把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3.加强信息通报。要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送工作,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难点、典型做法及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和市农产品质监科。进一步健全信息通报机制,对涉及其他监管部门的,要按规范程序通报。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汇报材料 篇5

一是完善制度措施,落实主体责任。严格督促批发市场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日常检查、信息公示、不合格产品退市等制度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要求市场开办者认真查验入场经营者的营业执照、身份证明、联系方式、进货渠道、产地、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等相关资料并留底,建立入场销售“一户一档”的管理档案,同时与入场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印制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分发并监督入场销售者使用。目前,该市批发市场统一制作的管理制度已全部公示上墙,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各项经营制度措施已全部得到落实。

二是加强检验检测,严把市场准入关。完善批发市场农残快速检测室的建设和检验设备,确定专职检测人员,开展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并在市场入口醒目位置设置食用农产品有关信息和投诉举报电话公示牌,及时公示食用农产品抽样检测结果,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加强监管执法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学习,通过开展日常监管宣传、现场咨询面对面宣传等形式对批发市场进行针对性宣传,使市场开办者和场内经营者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履责。截至目前,该市系统共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者须知》等各类宣传手册1000多份,接受市场经营者咨询近120人次,张贴食用农产品宣传海报35份,宣传单张500余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 篇6

(黄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市农村发展实际出发,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依据,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以资源优化整合为前提,以配备现代化的检测仪器设备为手段,以加强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为保证,积极放大我市大别山区和江汉平原农产品“长江、长绿、长安”的品牌效应,净化农产品市场环境、保证群众餐桌安全、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二、检验检测监管目标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遵循“一县(市、区)一乡(镇)一中心(站、所)”的原则,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依据,统筹兼顾、分层推进、试点先行、点面结合,尽快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督体系,进一步规范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指导农产品生产并引导消费,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一是少数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领导,由于思想观念的固化,而对农产品安全重视不够,致使有些县市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农产品检测体系尚属空白、建设进程缓慢;政府负总责的法律规定还没有坚

决落实,尚停留于书面、口头,在实际工作中农产品安全方面的经费缺乏。二是部分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缺失。他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置消费者生命健康于不顾,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随意使用添加剂,更有甚者制造和销售劣质变质食品。三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的观念。

(二)检测监管的经费缺乏。我市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启动较晚,相关的政策仍待完善,市政府每年用于农产品安全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不足,缺乏相关项目的资助,致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经营、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由于经费缺乏,有些检测机构虽然建成,但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形同虚设。严重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进程,延缓了我市向农业现代化大市跨越的步伐。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制不健全和监管检测能力不足。目前,黄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已正式运行;蕲春、团风县、浠水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新建完工;红安、罗田、英山也完成改扩建,仪器设备正处招标阶段;麻城正在紧张筹建中;全市是一个县市区当中,还有龙感湖区、黄州区(属市、区共建)、黄梅县三家单位的项目尚未到位。大部分县市区所建项目中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手段落后、仪器设备匮缺。全市农产品检测全部实行快速定性检测,超标的成份和幅度难以准确分析,不仅给指导生产和追踪溯源造成了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作为案件处理的法定证据,不能及时有效打击农产

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同时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设备由于经费等原因未能配备,导致农产品检测无法进行。

(四)农产品生产经营渠道多,缺乏统一的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的难度较大。一是农业投入品滥用,监管难度大。科学合理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的重要保障,但农业投入品所涵盖的的范围很广,品种不计其数,农业部门的监管、检测手段极为有限,监管难度大。二是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农产品质量安全;部分经营者和食品加工者法律意识淡薄,违规使用保鲜剂、着色剂、调节剂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不少。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设任务

(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工作长效机制。目前,除浠水和蕲春外,其他9个县市区农产品检测机构尚未建立完善,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尽快使其他各县(市、区)设立农产品检测机构,并启动运行。在2012年~2017年期间,基本形成了以市农检中心为支撑,镇、生产基地、市场为补充的四级农检网络体系。同时,在我市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对生产、流通中的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检测,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沿海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并加强检测队伍素质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增强农产品监管检测团队建设,提升团队素质。一是增强团队建设,引进高学历、高技术、高科技人才和先进设备,充实农

产品监管检测队伍;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制,要严格落实《黄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黄冈市饲料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关于严厉查处在饲料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行为的通知》,对全市11个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任务和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人,确定其具体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工作责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政府工作绩效目标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位,工作做到位。

(三)规范质量标准,强化农产品安全检测与监督。一是加紧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卫生标准,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体系,提高农产品的检测手段,从生产、流通、加工等领域全程抓标准化管理,加快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二是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监督机制,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准则,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大对农产品投入品的专项治理、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瓜果疏茶高毒高残留农药超标案件,尽快将加工农产品的监管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四)争取省市两级各种项目的技术和经费支撑。我中心现正在积极订购农产品定量检测的各种仪器设备,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提升团队的软实力。对于国家的农业扶贫项目、先进技术仪器引进项目、中外合作交流项目、“948”技术支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将协同各

县市区积极申请,对省农业厅的对口支撑项目要积极申请,同时将积极争取省级有关部门和市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经费支持。

重拳出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篇7

四个“最”

在已经结束的农村工作会议上, 中央针对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四个最”彰显“力度”: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两手抓、做到“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推进八项措施落实, 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八项措施

一、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强化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登记注册和审批管理, 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投入品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清理整顿, 依法取缔违法违规企业。全面推行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备案许可, 落实生产经营诚信档案及购销台账管理, 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 严格兽药经营规范。

二、严格源头管控和生产记录。

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监测制度, 对于重污染区, 有步骤依法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严格落实生产档案记录制度, 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制度。将控肥、控药、控添加剂等技术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重大措施予以普及推广, 鼓励各地加大高效低毒药物补贴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 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

三、严格监测抽查制度。

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集中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和隐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和风险评估体系, 扩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风险评估的品种和范围。加强检打联动和区域防控, 对监督抽检不合格农产品, 及时组织查处,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四、推行产地证明和追溯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和进一步落实畜产品产地检疫制度, 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规范, 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鼓励地方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追溯试点, 率先将生猪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 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和进入市场、加工企业前的收购、贮藏、运输等环节可追溯。

五、严格畜禽定点屠宰和奶站许可管理。

依法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使用“瘦肉精”、注水和注入其他非食用物质等行为。加强巡查和抽检, 坚决杜绝屠宰病死畜禽, 加快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督促屠宰企业履行主体责任, 严格执行进厂 (场) 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强化畜禽屠宰检疫, 严禁未经检验检疫或检疫不合格产品上市销售。加强婴幼儿乳粉原料奶的监督检查。强化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监管, 严格奶站许可管理, 督促奶站落实收购销售记录、检测记录等制度, 严厉打击生鲜乳非法添加违法违规行为。

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进程, 力争三年内形成科学统一并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扩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规模化标准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规模, 推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和农产品认证。

七、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设立投诉举报电话,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信息平台, 及时处理和反馈公众投诉举报。全面推行有奖举报制度, 鼓励各方力量参与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 扩大社会监督。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违法违规“黑名单”制度, 对不法生产经营者, 依法公开其违法信息, 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八、严格案件查处移送和责任追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策略探讨 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3-0074-02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辽宁自20世纪末开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来,在规章制度、质量检测、标准化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彻底解决各地农产品质量监管难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现仅从行业角度提出建议,力求创造让消费者放心的食品安全环境。

1 提高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积极性

既要关注农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生态效益,又要创造有利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增收环境。在生产、认证、流通等环节降低成本,通过优质优价获得效益,进而提高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积极性。

1) 发展农业不仅要追求效益最大化,还要追求和关注生态效益最大化。只有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生产出健康的产品。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以满足绿色消费为目标,以环保、健康、信誉为基础,以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为前提,以先进的后处理和完备的储运系统为保证,建立一体化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农产品生产已完全市场化,没有效益自然就会失去生产原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农产品生产者增收有2个途径:一是开源,这是对生产者的自身要求。产品得到权威认证,获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实现优质优价。二是节流。依靠科技降低人工成本,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免费认证,建立安全农产品进入公路、农贸市场、超市的绿色通道,减少进入超市费用。这需要从政策层面予以支持。

2 运用先进监管服务理念

政府部门要借鉴先进国家农产品安全管理理念,适当提高市场调节比重,在监管服务上做文章、下功夫。以新西兰为例,其出口的农产品大都集中于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进口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加上欧美等国对世界农业出口市场的争夺,对新西兰农业发展提出越来越大挑战。为应对挑战,新西兰进行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其基本方向是面向市场、减少干预、优化服务。市场能运作好的都交给市场,市场运作不好的政府做好。在新西兰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中,管理者、生产者和第三方除依照法律和标准履行各自责任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力约束彼此。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三方关系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反之,违背者就会付出代价。生产者一旦背离标准,就会被市场抛弃或承受重大损失;第三方若违规操作,就会被信誉更好的检测机构取代;管理者如果不作为,会受到消费者投诉。这种基于市场化的约束机制,不易产生腐败土壤,确保彼此独立与公正。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以政府为主导,直接面对生产者,尽管建立各级监管机构,但面对人数庞大、地域分散、素质偏低、追求利益的生产者时,依然感到力不从心。这就需要现有农产品安全管理部门切实转变监管方式:一是圈定服务对象,实施重点监管;二是选定独立的第三方并监督其公正性,同时建立能进能出的淘汰机制;三是确保相关标准有效执行,逐步实现农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四是建设服务性政府,在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让生产者从生产优质农产品中受益,引导生产者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

3 加大对生产经营者处罚力度

建立健全农药、化肥等农用投入品登记备案制度,明确违禁品种类,增强快速检测能力,逐步实现可追溯目标,并对生产经营者加大处罚力度。

在我国,生产者为获得较高产量,往往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农用化学品。若使用不当或滥用,就会导致食品污染事件发生。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农药、化肥等关键农用投入品监管力度: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农用投入品登记备案制度和信息网络,率先在农药、化肥方面施行,逐步实现实名制购买,实现可追溯。二是尽量细化农用违禁品种类,并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督检查频次。三是对制造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者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增加其失信成本。四是向用户推荐高效、安全的农药和化肥替代品,并给予政策上扶持,把高毒、高残留农药挤出市场。

4 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联合科研力量攻克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难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

近年来,我国出现许多食物中毒事件及农产品出口受阻事件,均与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有关。食品污染源头在农产品种养殖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联合有关科研力量,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及外源污染物的监控与治理技术研究,进行农业投入品尤其是高毒高残留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技术及替代技术研究,以及主要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研究,为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提供科技支撑,这也是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大势所趋。此外,需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检测效率,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辽宁虽已建立起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但技术、设备、手段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检测机构公信力不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谨慎认定第三方检测机构,确保公正、独立。二是运用先进检测设备,扩大检测面,提高检测效率。三是开发配备便携式检测设备,实现快速、机动、高效检测。

5 强化基地及品牌建设

建设高标准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及基地监管,支持农产品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建基地、创品牌、进市场,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差异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应擅于识“宝”和创新,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一是重点选择有生产安全农产品动力、市场意识强、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支持其开展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在建基地、创品牌、进市场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其通过差异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选择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高标准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并在先期提供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先行试点再行铺开,提高示范基地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三是加大引导服务力度,加强对出口企业及其基地监管,提供标准、认证和检测等支持,帮助企业突破国外非关税壁垒,增强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6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农业深度开发及农民进城就业,主要取决于农民自身素质或技能。而农民的良好素质归结于国家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目前而言,在农产品生产一线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技术缺乏,对农产品安全生产认识不足。生产安全农产品不能依靠强制推行,更多的是依赖人的自觉与自控,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一是加大技术培训,让生产者掌握安全农产品生产技能与标准;二是加大检查培训,提高检测人员能力;三是加大业务培训,提高监管水平和标准执行力;四是加大重点培训,突出对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监管对象的培训,提高监管效率;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逐步建立让诚信者受益、让失信者受罚的公正社会环境。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按照“保障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依法科学监管,以民为本,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工作目标,强化监测监控,健全监管长效机制,依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目标任务

1、成立镇覆盖全镇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队伍,建立落实镇街专管员3人,检测人员3人,村级协管员52人。

2、完成生产基地农产品定量检测64个批次,确保生产基地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8%以上。监督检测不合格农产品处置率100%。

3、不合格农业投入品查处率100%。

4、“三品”基地产地和产品复查换证、续展认证和保持认证率100%。

5、完成生产基地农产品快速定性监测6个批次。

6、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三、工作重点

1、健全镇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落实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室和专职农产品监管人员,加强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室建设,完善检测室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配备相应检验检测人员。

2、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以科技成果转化、全程标准化为重点,建立完善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全程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按照“集成一套生产标准,编制一本操作手册,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一批管理制度,创建一个追溯平台”的要求,开展全程标准化生产建设。

3、强化“三品一标”建设管理。现代农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应100%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鼓励主要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开展对“三品”基地的`规范化指导与监管工作,严格证后监管,规范“三品”农产品的用标行为。

4、强化产地准出管理。完善提升农产品基地快速检测点和追溯示范点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准出管理制度,加大生产环节追溯工作实施力度,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管理模式。

5、完成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监测。按年度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计划,开展生产基地农产品和生产经营单位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监测工作。积极配合完成省、市对我区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的例行抽检工作。

6、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巩固整治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以打击蔬菜、水果生产中使用禁限用农药,水产养殖中使用禁限用渔药、人用药及销售假劣农资等专项治理。突出对生产源头投入品的监管,突出对生产基地生产过程的监管,加大对生产环节违法行为的查办力度。

7、抓好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围绕“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传统节日及重大活动事项,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落实人员,加强值守,明确责任,开展节前专项检查,及时整改质量安全隐患。

8、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的要求,认真落实监管责任,检查监管执行情况,坚决消灭监管盲区。落实“三品”农产品证后监管工作要求,强化生产者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律意识,强化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执行情况监管。按谁主管,谁负责的监管职责,严查违法违规行为。

9、加强宣传培训。多渠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开展对生产主体、“三品”基地内检员、追溯管理员、监管人员和检测人员的培训。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 篇10

工 作 总 结

2011年,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针对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农业投入品为重点,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为突破口,以强化执法监管为手段,坚持标本兼治,逐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多次对我县农产品进行抽检,合格 率均为100%,全年未出现农产品中毒事件。一年来,我局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制定科学方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制定了《XX县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方案》、《XX县农产品市场准入实施方案》、《XX县农资专项整治实施方案》、《XX县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XX县“瘦肉精”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等。县级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县农业局成立了由局长彭国宾任组长,8个相关专业站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XX县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XX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二、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农产品质量

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以及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明白纸、宣传单等多种手段,组织力量深入农村基层,采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面对面、点对点的宣传与培训,普及农资法律法规,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意识,推进诚信建设,曝光典型案例,努力营造社会关心和支持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良好氛围。

利用乡镇新型农民及科技示范户培训,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2011年2—3月,我县农业局通过培训班,聘请法律专家专业授课,开展了对全县千名示范户、种田大户关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农药安全使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假劣农资鉴别等质量安全知识,共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专题讲座13场(次),有力地提高了科技示范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其次,举办农业投入品经营人员培训班,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每年3月份,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牵头,组织一期全县农药、化肥,一期种子经营人员培训班,一期全县兽药、饲料经营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达200余人次。通过培训,有效增强了经营人员依法、守法、懂法经营意识,提高了他们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指导水平。第三,在各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我局选择在县城农贸市场及主要街道悬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横幅共4条,有针对性集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

三、控制农业投入品,打好准出准入基础

坚持常年整治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市场整治与使用监控相结合,深入持久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资市场整治年活动。农业投入品生

产经营单位全面建立进销台帐、标签标识、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品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全县共出动执法人员786人次,农资专销门市136个,检查主要水稻种子238个品种,农药580个,肥料18个,责令退市3个品种4360公斤。于上半年和下半年2次配合省畜牧局进行饲料产品抽样检测,共抽检兽药12个,饲料6种,将检测结果反馈生产企业,杜绝不合格产品上市经销。

四、抓体系建设,打好安全保障基础

一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今年,我县申报的2012年金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站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批准,已申报到国家发改委批复。我县成立了金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的建设期为2010年,建设投资3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并派出人员赴省学习检测技术和赴外地考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

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县农业局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农产品生产销售档案、农产品包装标识、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 六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农资经营管理、农资经营人员守则、农资经营承诺、农资经营九不准”四项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服务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队伍。

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执法体系,整合执法力量,实行部门综合执法。

五是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我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

全监管机构在农技推广机构中一并建设,农技综合服务站人员兼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每个乡镇配备监管员1名及划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1万元。

五、突出“四个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紧紧围绕生产过程控制,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确保突出问题能管住、关键措施能到位。

一是突出重点农时,在农事关键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和打假护农活动。今年3-4月,以打假护农保春耕为中心,开展种子市场整治,5-6月,8—10月开展农药、肥料、小春用种市场整治,出动执法检查车辆45车次,检查城区及乡镇农资经营单位136个,查出假种子900公斤,未审定种子3000余公斤;查获劣质肥料2个品种,10吨;查获违禁农药0.10吨;兽(渔)药0.05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0.25吨,有效控制了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二是突出重点区域和品种,加强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如秀谷镇象山南路、象山北路等地种子农药经营店,以及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农产品生产销售记录、包装标识、质量标志等执法监管,确保全县肥料、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100%达到监管。

三是突出重点检测项目。对市场上销售的具有代表性的以及群众反应较多、问题突出的区域或企业的品种进行重点抽检,每月对食用菌、蔬菜等重点农产品快速抽检一次,每次不少于五个样品,每次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上报。为实施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制度及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奠定坚实基础。抽检鲜活农产品40个样品,检测合格40个,合格率100%;抽取农药样品20个,检测合格18个,合格率90%;抽取肥料样品12个,检测合格9个,合格率75%;抽检猪尿样30份,29份检测合格,合格率96.7%;抽检饲料11个、兽药4个,检测合格率100%。

四是突出重点节日。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组织执法人员对城区和中心农贸市场的瓜果,蔬菜和其他农副产品进行专项执法检查,确保重要节日无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六、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为及时了解农产品安全状况,坚持日常抽查和重点抽检相结合。全年对县城范围内农贸市场、XX广场和XX菜市场、XX度假酒店等宾馆、XX镇等蔬菜基地、XX茶叶厂及生猪场进行重点抽检30批次,其中合格29批次,合格率96.67%,对不合格产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了群众消费安全,全年未出现中毒事件。3月份印刷2000份《严禁使用“瘦肉精”告知书》的紧急通知,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各村委会、村民小组和生猪存栏50头、肉牛存栏1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进行张贴,做到张贴到位,家喻户晓,对全县规模养猪场150斤以上的肥猪进行拉网式抽查,共抽查36家规模养猪场,共计抽检生猪尿30余份。全年配合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抽检农产品1批次,抽检饲料样品11个、兽药样品4个、生猪尿6份、禽蛋4份、茶叶1份、蔬菜6种、食用菌1份及大米2份。配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1次,在全县选定具有代表性的3个乡镇抽取稻谷样10个,送国家稻米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全面了解稻米质量状况,促进粮食生产安全。

七、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监管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仅靠农业部门显得鞭长莫及。县级检测机构设备欠缺,人手不够,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更是不足,素质较低。检测设备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影响监管面。

二是专项工作经费不足。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面广,取样数量多,检测费用大,由于缺乏专项经费,制约了工作开展。

三是安全意识不浓。农民生产和居民消费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不高。

四是认证总数不多。由于缺乏必要经费,“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停滞不前,企业对“三品”认证不积极,认为认证更没有给企业带来多大经济效益,花钱费事不讨好。

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对自查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坚定信心,增添措施,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指导思想:以农资经营市场清理整顿为基础,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创建“三品”核心示范区;以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检验检测体系为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及流通过程的监控;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为突破口,提高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农民自为”的监管机制。

工作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强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切实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蔬菜、放心粮油、放心水果、喝上放心茶。

工作安排:

在强化日常监管抽查的同时,紧扣农时,有计划、有步骤重点抓好以下阶段性工作。

(一)2月初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方案,并下发到个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每月对农贸市场及部分超市进行农产品快速检测,特别加强对节假日农贸市场及超市农产品进行检测。

(二)1-4月份:(1)对农业投入品加大查处力度,确保我县农资市场不存在国家禁用农药、高毒高残农药;(2)对辖区内农资生产企业、经营户负责人进行《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培训;(3)举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及“农药市场监管年”启动仪式;(4)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

(三)5-6月份:(1)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诚信制度建设,建立监管对象诚信档案;(2)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集中清理工作。

(四)7-10月份:(1)开展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严查和打击高毒、禁用农药的生产、经营;(2)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投入品的检查;(4)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季行动”。

(五)11-12月份:(1)邀请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代表及农资生产企业、经营户,座谈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农资市场监管,规范经营和优化服务;(2)组织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分析会,交流、总结一年工作情况,筹划明年工作。

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研究 篇1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信息不对称 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D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031-02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我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首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001年 4月,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了极大进展。但从总体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

1.1 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等污染严重

在生产环节,由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民购买并使用过量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化学品及生产管理的不合理,造成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等污染。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使用约170万吨农药,其中约有30%是含有机磷的,其毒性的残留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极大。我国平均每公顷土地使用化肥的折成量约400多公斤,与美国及欧洲的化肥安全使用标准每公顷 225公斤相比,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显然是非常严重的。以监控相对较为严格的北京市为例,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的检测,北京市场上18%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其中,蔬菜为20%,水果为18.7%,从市场抽查的36种蔬菜样品中,有机磷超标的占67%。

1.2动物性农产品的抗生素、激素等残留超标

在养殖过程,为了防治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动物生长率、提高动物产仔率和仔畜体重、改善动物胴体质量,经常使用抗微生物药、驱虫药、杀虫药和激素类药等,这些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变态及过敏反应、细菌耐药性、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以及激素样作用等多方面。在我国,含有“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最早发现于1997年,1999年有关部门抽查“瘦肉精”的检出率为19.8%。2001年农业部抽查了11个省(市)的263个养猪场(户),23家养殖场(户)被查出饲料中含有“瘦肉精”。我国的浙江省杭州、金华、嘉兴,广东河源、顺德等地都发生过“瘦肉精”中毒事件,2001年11月,北京发生首例“瘦肉精”中毒事件,14人中毒。

1.3不合格或超量、超范围使用化学色素、化学添加剂等现象严重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为满足加工工艺的需要或为延长保质期或为改善产品的感观性状,往往会加入某些化学色素、添加剂等,若使用不合格或超量、超范围使用,都会造成农产品的污染。加工设备、工具、容器、包装材料若不符合食品加工的卫生要求,其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如铅、砷、镉、汞、苯、二甲苯、氯乙烯单体溶出,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农产品的污染源。

1.4不合理的贮藏、保鲜等造成污染农产品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食物运输、流通过程,由于不合理的贮藏、保鲜,不遵守相关的卫生管理规定,使用不洁的或曾贮运过有毒、有害物质的仓库和运输工具,导致有害微生物入侵,污染农产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健全,市场监督管理不严,保障体系不完善,投入不足,优质优价政策不落实等造成种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 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1一般分析

一般说来,市场有动力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因为生产者(经营者)需要依靠他们的信誉来重复出售他们的产品。然而,市场通常不能提供质量安全属性符合社会需要的农产品,其原因是:第一,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不能判定想要购买的农产品是否是安全的。甚至当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他们通常也不能识别是否该农产品会使他们染病,或者长期消费该种农产品会对健康产生危害。第二,质量安全措施会增加生产者的成本,而信息的缺乏又会减少生产者提供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动力。同样,消费者也不能准确的区分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安全还是危险,从而也就不能对生产者加以区分而分别给予信任或责罚。第三,当消费者得知某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而不能将其归责于某一生产者时,消费者会简单的停止消费该类农产品,从而,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者会受到伤害,甚至退出市场。

2.2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产品市场趋势分析

为了考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供求的影响,假设农产品市场具有如下特征:农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农产品市场上,质量安全信息是不对称的,生产(经营)者对此具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具有部分信息或完全无信息。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是体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程度的唯一途径,生产者无法向消费者保证其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消费者若要自行获得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部信息,需要支付无穷大的搜寻成本,因而这是不可能的。

3 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管的依据

3.1 市场不能自行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任何经济协议要能够达成并有效执行,那么这个协议对交易双方必须都是有利的,否则这个协议根本就不能达成。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第一,对信息优势者-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而言,他不会主动提供信息,因为这种信息的提供对其个人而言不仅可能无力可图,反而会使其丧失因信息优势而可能获取的超额利益;第二,对农产品消费者而言,他既然不能通过农产品生产者的告知而获取信息,他就会自行收集信息,而这种信息的收集不仅会使其承受过多的信息成本,还会存在信息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农产品消费者自己收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行为不可能普遍成功;第三,为了促成交易的形成,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有可能会主动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农产品消费者也有可能主动收集这些信息,但这种信息的提供行为和信息的收集行为都是以促成交易为目的,只要交易一有可能达成,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就可能会减少甚至停止信息提供,农产品消费者由于受制于预算的约束也可能会停止进一步的信息收集行为。这些因素都导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可能由市场自行得到解决。

3.2 政府实施监管的主要依据

由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监管的主要依据有四:

政府具有垄断性的强制力,它可借此强制性地赋予市场主体的说明义务。这种强制力的存在克服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农产品消费者之间不能达成信息提供协议的缺陷,使他们无须就信息提供问题达成任何协议也能使信息劣势主体获得较多的信息。此外,政府还能运用强制力限定信息优势者的利益获取范围,使信息优势者不能因信息优势而获利。

政府是超越市场交易主体之上的公共组织。这种公共组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克服有两方面的优势:其一,政府的独特地位导致其综合信息能力要强于市场主体,这使政府向市场主体提供信息成为可能;其二,与市场主体时时追求利益(效用)最大化不同,政府可以不直接追求利润,而政府税收的存在使其理应以全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信息的无偿提供成为可能。

政府具有组织优势,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因为政府直接提供信息的行为使社会上广大民众无须再去收集、处理信息,这种信息成本的降低是相当显然的。

政府权威的存在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公信力,政府因此对其提供的信息只须承担较轻的自我证实责任,自我证实的成本也很低,民众也较乐意接受这些信息。

4 政府实施监管的路径选择

由于制度变迁中的正式制度安排是由国家借助垄断性权利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干预,政府欲使社会逐渐地实现帕累托改进,就应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制度安排。因为这些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信息功能,它是一种关乎权利主体的信息性工具,传导关于当事人预期行为的信息,使行为主体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收集、处理这些信息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孙百昌,2003)。制度安排的设立就在于为了建立交易秩序并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并相应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一定程度上遏制机会主义行为。

4.1 强制性赋予农产品生产者说明的义务

信息不对称越严重,信息劣势者自身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小,对信息劣势者和社会整体的危害就越大,因此也就越需要制度,需要监管。强制性赋予农产品生产者说明的义务,是政府进行信息平衡,实行有效监管的主要手段之一。

4.2激励无利害关系的知情者提供信息

政府由于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生产经营者时时刻刻进行监督,所以政府应该进行监管制度创新,让无利害关系的知情者提供信息,这样不仅能够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多的信息,而且还能获得在其他制度下所不能获得的信息,从而实行更有效的监管。对农产品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消费者在进行农产品消费时,很难知道所消费的产品是否安全、卫生,是否有过多的农药残留,是否有了污染等等,由于获取这种信息对消费者而言成本过高,过高的成本使消费者获取这种信息事实上成为不可能。对生产者而言,由于政府不能对其时时刻刻进行监管,按照不确保安全卫生的程序进行农产品生产,其自身承担消极后果的可能性不大。

4.3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针对农产品,政府应该从五个环节出发,建立起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达到降低信息不对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要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抓紧制定相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标准,全面开展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环境监测,采取切实有效的农业生态环境净化措施,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要求,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通过市场准入管理,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结构调整与优化,逐步淘汰高残毒农业投入品品种。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尽快建立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及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品种。

生产过程监管。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加快推广先进的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残毒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品种,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有机肥、复混专用肥。健全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防治工作。加快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监督管理。

包装标识监管。要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逐步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标明产地和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上一篇:中山大学校训自荐信下一篇:党员对标定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