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税的改革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资源税的改革(精选8篇)

资源税的改革 篇1

资源税费改革率先在新疆进行, 标志着我国资源税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其主要目的是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体现资源有偿开采,促进资源节约使用。目前,我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盐等7个税目大类,均按量规定定额税负计征,如原油的资源税税额为每吨14元至30元,天然气为每千立方米7元至15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稀缺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行资源税税制存在与经济发展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些资源产品,特别是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的现有资源税税额标准已明显偏低,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在从量定额征税方式下,资源税税额标准不能随着产品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不利于发挥税收对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资源税属于地方税,由于资源税税负较低,地方所获受益不明显等。

因此,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改革资源税制度”的要求,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向国务院报送了资源税制改革方案。

资源税改革在新疆率先推出对推动新疆发展和全国资源税改革的意义:

为了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决定率先在新疆进行石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这是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一个侧面也充分表明了中央推动新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对新疆各族人民的一份厚爱。

新疆有着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为了加快推动该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变当地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财政优势,中央决定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此项措施出台后,新增财力将重点用于改善当地民生,惠及新疆各族群众。

中央的这项决定既是对新疆的特殊支持,也是促进全国资源税改革从酝酿走向实施的一个突破口,选择在新疆试点有利于为资源税改革的全面推行提供经验和借鉴。

资源税改革的启动有利于进一步树立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关爱环境的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有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以其销售额为计税依据,实行从价计征,税率为5%。为了鼓励一些低品位和难采资源的开采,提高资源回采率,对稠油、高凝油和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实施减征资源税的政策。为便于征管,对开采稠油、高凝油、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的纳税人暂按综合减征率的办法落实资源税减税政策。

对原油、天然气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的主要考虑:一是原油、天然气是资源税的主要征税品目,目前从量定额的计征方式,资源税税负水平相对较低,实行从价计征有助于缓解主要资源品目高价格与低税负之间的矛盾。二是我国油、气资源相对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实行从价计征使资源税收入与产品价格挂钩,有利于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三是我国原油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实行从价计征具有可行性。

《通知》规定,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的税率是按产品销售额的5%计征,其应纳税额如

何计算:《通知》规定,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过去从量计征,调整为按产品销售额的5%计征,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是:

应纳税额=原油、天然气销售额×税率

原油、天然气的销售额,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确定。

对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的减免项目作了哪些调整或补充?

考虑到公平税负、便于征管的原则要求,《通知》取消了过去对原油开采过程中加热、修井用油免征资源税的规定,而改为:纳税人开采的原油、天然气,自用于连续生产原油、天然气的,不缴纳资源税;自用于其他方面的,视同销售,依照规定计算缴纳资源税。为了充分保护资源及环境,切实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和利用效率,落实中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通知》将稠油、高凝油、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也列入了减征资源税的范围。油气资源税的减免税项目和减征幅度是如何确定的?

《通知》一共规定了三类减免税项目。

一是油田范围内运输稠油过程中用于加热的原油、天然气,免征资源税。

二是稠油、高凝油和高含硫天然气资源税减征40%。

(稠油,是指地层原油粘度大于或等于50毫帕/秒或原油密度大于或等于0.92克/立方厘米的原油。高凝油,是指凝固点大于40℃的原油。

高含硫天然气,是指硫化氢含量大于或等于30克/立方米的天然气。)

三是三次采油资源税减征30%。

(三次采油,是指二次采油后继续以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泡沫驱、二氧化碳驱、微生物驱等方式进行采油。)

需要指出的是,纳税人开采的原油、天然气,同时符合上述第二、第三条规定的减税情形的,纳税人只能选择其中一款执行,不能叠加适用。

如何落实上述项目的油气资源税的减征政策?

《通知》规定,对开采稠油、高凝油、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的纳税人按以下办法计征资源税:根据纳税人以前符合《通知》第六条规定的减税条件的油气产品销售额占其全部油气产品总销售额的比例,确定其资源税综合减征率及实际征收率,计算资源税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综合减征率=∑(减税项目销售额×减征幅度×5%)÷总销售额

实际征收率=5%-综合减征率

应纳税额=总销售额×实际征收率

纳税人具体的综合减征率和实际征收率暂按下表执行。

资源税的改革 篇2

关键词:资源税,税制,环境福利

一、资源税的演变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宝贵的物质财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1984 年《资源税条例草案》施行,标志着我国资源税制度的正式成立,不仅维护了国家对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的权益,也为我国资源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在大的阶段背景中不断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以及试点项目: 1984 年,《资源税条例草案》开始施行,开始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和铁矿石进行征税; 1986 年,《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但未能附具体矿产资源分类细目; 1993 年,财税体制改革,第二代资源税开征,把盐税并入资源税中; 1993 年底,征收范围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7 种; 2006 年,取消有色金属减征30% 的税费政策,有色资源税由减征改为全额征收;2009 年,资源税拟进行改革,水资源或上榜,采用阶梯式收费; 2009 年底,资源税从价计征政策公布,将从2010 年正式开始; 2010 年,国务院发布通告,新疆天然气资源税费改革6 月1 日实行; 2011 年,石油、天然气调整为5% 从价定率征税,上调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下放部分税权;2012 年,颁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 2013 年,将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扩大到煤炭等应税品目,清理煤炭开采和销售中的相关收费基金; 2015 年,财税[2015]52号文件,实施稀土、钨、钼资源税清费立税、从价计征改革。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资源税经历了资源使用无偿到有偿,征收方法从量到从价并存,课税对象由三类增加到现在的七类,政府不断提高税率下放税权,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 资源税征税范围窄,征收税率低。我国目前没有将土地、草原、森林淡水资源等作为课税对象,使得资源税对资源调节的广度具有局限性。虽然也有提高资源税的税率,但与发达国家权利金之间仍有差距。一方面会影响资源的价格,导致资源价格也相对较低,不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另一方面税率偏低也会影响政府对资源的调控作用,不能够引起资源开采者和使用者的足够重视。

( 二) 税率机制不够明确,税种关联性不足。我国现行的税率制度其税种细分度不足,部分资源处于模糊划分,纳税范围不够明确。资源税设置不科学也是导致资源开采、回采率不高、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源税与其他税种衔接不够紧密、配合不充分,容易出现断截、无据可依等现象。

( 三) 征税监管不彻底。目前资源税征收的整个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加上因地因时因厂有不同的优惠政策给监管又增加了难度。很多企业为了利益,出现偷逃税款、会计造假等不法行为,加剧了资源开采者对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回采率和利用率。

( 四) 环境优化不到位。人类发展的基础就是资源,而环境则是人类发展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而资源税的征收势必会影响到资源的开采和发展,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使用必然会对区域环境乃至全球气候带来影响。

三、新疆资源税改试点意义

新疆是一个资源大省,同时也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储备区。目前已发现矿产资源138 种,占全国的80. 7% ; 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9种( 亚种124 种) ,有5 种居全国首位,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新疆能否在资源价格上涨和开发输出的过程中取得利益,资源税的征税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2010 年6 月出台的《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提出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的试点改革。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同时对环境投资也有一定的促进性作用,更好的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四、结合新疆的对策与建议

( 一) 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提高税率

新疆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地热、风能等新型资源,开采利用潜能无限,应当将其均列入征税范围中,就新疆而言,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拥有的资源和储量分别制定征收税率,从根本环节提高资源开采者和使用者的资源节约意识,激励资源开发、开采者择优选择,使各种资源发挥最大能效。

( 二) 加强政策间、税种间协调配合

政策的颁布和改革应当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理顺各项税费政策之间的关系,避免政策的重复和镂空。同时加强税种与税种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好资源税的定位。就新疆而言,能源储量大、分布广、开采企业多,导致存在多种优惠政策,使得其难以协调。

( 三) 完善资源税征税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资源税征税机制对资源的管理、使用和节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资源税的发展和改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详细划分税种,减少模糊划分,明确纳税范围和纳税对象,避免因划分不明导致的误征、漏征或多征。划分合理的分配机制,避免地方为牟利冲动性开采。

( 四) 增加环境福利

工业工厂的建立带来的污染加重了环境的负担,也增加了相关部门的治理难度。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污染超标的企业进行整治,积极鼓励当地企业自觉推动技术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达到环境福利的真正受益,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马静.中共资源税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D].安徽财经大学,2014.

[2]杨志勇.我国资源税改革评述[J].西部论丛,2010(4):24-26.

[3]刘晔.资源税改革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J].税务研究,2010(5):88-90.

[4]新疆统计年鉴[K].2014-2002.

浅析资源税的改革与完善 篇3

关键词:资源税;问题;改革;

一、我国资源税的发展历程

(一)资源税的概念

资源税是以资源为对象课征的税种,是国家凭借宪法赋予它的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行政权力,向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征收的一种特别税收。

资源税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级差型资源税和所有权型资源税。级差型资源税相当于级差地租的性质,用于调节因资源的优劣而形成的级差收入;所有权型资源税体现了国家对资源的绝对权力。国内对资源税一般定义为:国家对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就其资源生产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二)资源税的发展历程

我国以独立税种形式正式开征资源税始于1984年。资源税对在中国境内从事原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开征资源税。但是,实际上,最初的资源税征收范围仅限于原油、天然气、煤炭,1992年扩大到铁矿石。资源税起初是根据应税产品的销售收入利润率,按照超率累进税率计算缴纳的。从1986年起,资源税的征收方式才改为按实际产量(销量)定额征收。

1994年,我国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税制改革。资源税的应税产品范围全面扩大到矿产资源,盐税也并入资源税制。资源税的应纳税额,按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算。

二、我国资源税存在的问题

(一)征税范围过于狭窄

现行的《资源税暂行条例》用列举的方式具体地规定了应税税目名称,依次为: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这些应税产品大部分属于矿藏资源,现行的资源税也基本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的性质,对于其他具有生态环境价值的森林、草原、水、河流、滩涂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缺乏税收调控,因此造成了对這一类资源的过度开采、过度消耗和严重的浪费。

(二)计税依据不够科学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了资源税的课税数量:(1)纳税人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2)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这一征税方式会带来两种不利后果:首先,按销售量或自用量收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不予考虑,容易导致开采者的滥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资源税全部从量计征,征税多少与矿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及矿山企业的盈利没有关系,这不仅不能反映所有者的权益变化,也会挫伤矿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三)计征方法不够合理

《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资源税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其中课税数量以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为标准。因以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企业开采而未销售或未自用的资源,则不再属于纳税范围,无须纳税。如果仅从征管的角度看,这种按销量和用量征税的方法是比较有利的,但如果从资源税的课税目的看,则是不可取的。这无疑是没有限制企业无序开采和过度开采行为,导致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破坏,不利于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四)资源税税费关系混淆

我国现行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性质作用趋同而且关系紊乱。在资源税费并存的局面下,税和费由不同的部门征收,尤其是收费,各地在管理上不一致,缺乏规范性。其结果导致各地资源企业的税费负担高低不同,无法在资源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改革我国资源税的途径

(一)扩大征税范围

我国资源税征税范围应按照“宽税基、简税制、少优惠”的基本原则设计:(1)进一步将所有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的资源纳入征收范围,包括耕地资源、滩涂资源、地热资源等。(2)将我国较为稀缺的再生资源纳入征收范围。如针对当前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现实,可将水资源纳入征收范围。(3)将资源供给缺乏、不宜大量消耗的绿色资源产品纳入征收范围,包括草原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

(二)完善计税依据

资源开采企业应为其开采破坏的所有资源付出代价,而不应限于已销售资源,这应当是改革后资源税课税依据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改革后的资源税应当以资源的产量为课税依据,使用消耗得多,承担的税负就大,符合税收公平原则。同时,按开采数量计征也可以使企业开采后没有出售而积压或自用的资源也成为应税资源,能够从税收方面促使企业“以销定产”,实现资源最大效益的利用。同时按开采数量计征也利于实现对资源税收的源泉控制,避免税款的流失,也更能体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立法意图。

(三)改革资源税计征方法

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没有考虑到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也没考虑到资源本身的市场价值。应改革当前的资源税税率,在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前提下,本着不可再生资源高于可再生资源,稀有程度大的资源高于普通资源,经济效用大的资源高于经济效用小的资源,对环境危害大的资源高于危害程度轻的资源,再培育周期长的资源高于再培育周期短的资源的宗旨,重构税率标准。

(四)合并资源税费

就资源税而言,已形成地方固定收入;就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言,其收入已构成中央和地方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和矿产资源使用费征收机构的经费。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的关键是:第一、依据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财产权益的经济关系和级差收益的关系,要求以资源税取代矿产资源补偿费,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第二、由于国家目前已对矿山企业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和公开出让制度,应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

参考文献:

[1]胡伟清.双刃资源税[J].商界,2006,(2).

[2]陈大明,孙先胜,刘红云.论我国资源税税制的完善[J].辽宁财专学报,2000,(5).

[3]潘宏,史正保,张春晓.试析我国资源税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想[J].财会研究,2010,(9).

资源税的改革 篇4

摘要:国家对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到从价征收的改革以清费立税等“组合拳”形式展开,对整个煤炭行业以及煤炭企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山西省煤炭资源税改革为背景,对资源税及配套政策的政策影响展开分析,从宏观影响和微观影响两个层面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税负煤炭行业 资源税改革 清费立税 煤炭生产企业

继石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煤炭资源税改革拉开帷幕。煤炭资源税改革本身造成的煤炭生产企业税收反应并不大,但伴随着煤炭资源税改革而来的一系列清费立税政策,使得此次资源税改革的影响不可小觑。

煤炭资源税改革给煤炭生产企业带来的影响可以从行业影响和对企业自身影响两方面来阐述。本文以煤炭大省山西省为例,来分析煤炭资源税改革给煤炭生产企业带来的影响。

1、山西省资源税改革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主产地。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直接和间接影响全省GDP的四成左右,为山西和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因为煤价走低,2014年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全国倒数第一。①

另一方面,繁杂且沉重的收费和基金一直是山西煤炭行业的一大负担。统计显示,目前全国18个税种里,涉及煤炭企业缴纳的税种有16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估算显示,煤炭企业各种税费的负担占销售收入的21.03%,各种行政性收费的负担占到14.01%,合计35.04%。另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统计,2013年中国涉煤的税费不少于109项,其中政府的收费已占到了煤炭企业净利润的43%②。

经济形势的恶化,煤炭行业的不景气,税费负担的沉重,倒逼山西省做出改革。

助力煤炭生产企业走出困境,成为山西省2013年以来的重要工作。2013年山西省出台 “煤炭20条”,对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暂停提取,减半收取煤炭交易服务费;2014年山西省政府下发 “煤炭17条”,明确对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涉煤收费项目一律进行清理,未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涉煤收费项目一律取缔。12月份规费清理给山西省酝酿许久的资源税改革奠定了基础,铺就了道路。2014年12月,山西省资源税改革开始实施,确定为8%的资源税税率,同时,为破旧立新清费立税,山西省同步取消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价调基金以及可持续发展基金三项规费为资源税改革开路。矿产资源补偿费按营业收入的1%提取,价调基金以三项流转税的1.5%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20-45元不等.再加上原有的资源税区分煤种0.3-20元不等,综合计算,在目前煤价下,资源税改革带来的减负效应是比较明显的。

2、资源税改革带来的影响分析

资源税改革作为煤炭行业一项重要的税制变革,伴随着一系列清费立税举措的实施以及煤焦销售体制改革,带来的是整个煤炭行业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无论是对整个煤炭行业,还是对每个煤炭生产企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1 资源税改革对整个煤炭行业的影响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是由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行业构成决定的。行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从行业的法制程度、价格机制和市场地位三方面来研究。

第一,从煤炭行业的法制发展程度来看,虽然经过数次的整合重组,煤炭生产企业的集中度有了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煤炭市场的合法和稳定,但仍不乏大量的煤矿投机商,正规煤炭生产企业与灰色煤炭企业的竞争一直在上演。由于煤炭一度成为暴利产品,地下交易也一度盛行,这样合法生产企业与非法生产企业、地上交易与地下交易的抗争,将会在资源税改革到来之时愈发激烈。资源税改革以从价计征,真实价格是资源税改革的前提,而地下交易往往以逃避真实价格的虚假交易进行。这样,合法交易缴纳了资源税,非法交易少缴甚至偷逃了资源税。市场的逐利性会使部分合法交易转到地下,可能会触发暗市交易的盛行。

第二,从煤炭的价格形成机制来看,自2014年1月1日起,山西省取缔市县一切违规收费,取缔行业协会、省直部门及铁路运输等单位乱收费;从2014年7月1日起,取消煤炭稽查管理费;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省煤炭厅为其11个事业单位向五大煤矿集团收取的服务费,改革公路煤炭运销体制,不得借统一经销向煤炭企业收取差价、服务费等③。尽管这一系列举措给煤炭企业减轻了负担,但是更多的隐性的地方收费和地方摊派却难以禁止,煤炭的价格中仍然包含这部分费用。资源税从价计征,以包含隐性支出的煤价为基础来征税,就相当于对隐性收费的资源税也让煤矿来买单。以缺乏合理价格的煤价来征税,是对煤炭行业信心的一种打击。

第三,从煤炭行业的市场地位来看,煤炭行业属于社会生产供应链的顶端,它是其他加工生产企业的上游供应链。但是,随着煤炭产能过剩和国家能源政策的打压,煤炭行业并不能像石油等顶端供应行业那样呼风唤雨,反而是下一链条的加工企业如电力、钢铁企业占据市场主体地位。资源税改革带来的价格效应,煤炭企业并不能够顺利地转嫁出去。如果资源税带来了降副作用,电力钢铁企业会逼迫煤炭企业降价,煤炭企业享受不到资源税改革的红利,如果煤炭企业负担加重,处于被动地位的他们也无法向下游转移价格,只能忍痛吞下资源税改的苦果。

第四,从煤炭行业的行业构成来看,煤炭行业主要有煤炭生产企业(煤种有差异)、煤炭加工企业(如焦化企业、煤化工企业)、煤炭物流服务企业等构成,它们原有的资源税及其他伴生收费各有不同,清费立税,将改变原有的税负情况,相应的利益格局也会发生调整。

2.2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生产企业的影响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生产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税收流程的简化、税负结构的变化上。

资源税改革以清费立税为基础,清理了地方税务局监管的价格调控基金、矿产资源补偿费和可持续发展基金,申报内容减少,申报程序简化,真正给煤炭企业带来了简化申报手续的实惠。

资源税改革清费立税,导致税负结构发生变化。分析税负结构的变化,我们构造一个财务分析模型,做出如下假定:

某山西煤炭生产企业吨煤销售均价230元,年产量90万吨,税费负担80元,其中负担的从量计征资源税3.2元/吨,价调基金为流转税的1.5%,约合吨煤0.6元,可持续发展基金为吨煤22元,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营业收入的1%约合吨煤2.3元,合计原资源税和其他三项清费项目税费合计28.1元/吨。山西从价资源税税率为8%,假定资源税改革前后煤炭价格不变,从价计算的资源税为18.4元/吨。

以此计算,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230元的价格下,原资源税及三项取缔费用为28.1元/吨,从价计算的资源税为18.4元/吨,资源税改革给煤炭生产企业带来了实惠。

第二,资源税改革前,原资源税及三项取缔费用所占税费负担总额的比重为35%,改革后,从价资源税占税费负担总额比重为26%,可见,资源税改革带来了煤炭生产企业税费内部结构的变化。

第三,资源税改革前,原资源税及三项取缔费用所占收入总额的比重为12%,改革后,从价资源税占税费负担总额比重为8%,可见,资源税改革带来了煤炭生产企业税负的变化。

以上计算是在煤炭价格为230元/吨的情况下做出的,符合当时平均原煤价格。随着煤炭市场的好转,煤价会不断变化,资源税改革前后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经计算,在保证资源税改革前后税负不变的情况下,煤价提升到351.25元/吨时,税负持平。超过这一临界,资源税的改革将会比不改革,增加企业的税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资源税的改革是在煤炭市场下行的情况下做出的,符合国家的税费改革思路,也在短时期内,给处于低迷期的煤炭企业带来实惠。对于资源税改革所造成的影响,一方面需要国家健全市场法制体系,保证公平竞争,保证价格合法,营造风清气正的煤炭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利用资源税改革契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内部管理,力争在煤炭企业利益重新调整中获得一席之地。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地方经济数据库、②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加快推进我国煤炭税费制度综合改革研究报告(修改稿)》[J].2013.03、③信息来自山西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参考文献:

[1] 辛洪波.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对煤炭行业影响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3(8).[2] 黄燕芬,丁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对资源开采业的经济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6).[3] 乔志东.资源税从价征收为煤企“减负”[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4(1).[4] 辛洪波.我国煤炭资源税从价税率选择及宏观经济影响模拟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0).[5] Hung N M,Quyen,N V.Specific or Valorem Tax for an Exhaustible Resource[J].Economics Letters,2009(102): 132-134.第四,加大“一案双查”力度,强化内控制约。积极探索国税稽查局与征管分局建立查办涉税违法案件的联系制度,务求“一案双查”实效,规定对涉税案件实施稽查中,发现的直接举报税务人员有廉洁问题的、检查中发现有税务人员廉洁问题的以及重特大案件和区域专项整治中发现有不廉行为的,实施“一案双查”,对有关线索和事项及时报告纪检监察部门,扩大案件检查的监督效力,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时期的监督制约力度,着力构建稽查反腐体系,强化稽查自身的内控制约。

第五,积极推行绩效管理,提升工作绩效。建立科学的稽查绩效考核体系,正确引导稽查工作方向,结合稽查相关工作制度的要求,出台绩效管理的具体办法,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规范、高效的要求,对稽查各项工作指标进行分析,制定科学、标准化的稽查工作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增强其可操作性。以深化稽查绩效考核为突破口,充分挖掘稽查人员的潜在能力,引导稽查部门通过查处高质量稽查案件来促进稽查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效提升稽查工作质量与效率。

2.3 拓宽监督渠道,有效实施外部监督

税务稽查工作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纳税人,每位稽查人员的工作作风与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税务部门整体形象。为此,实施稽查执法外部监督,已成为税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深化稽查政务公开。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环境,以公开促公正,杜绝“暗箱操作”。通过互联网、报纸、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全面推行稽查职责公开、纪律制度公开、权利义务公开、查处结果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稽查政务公开。尤其是要加大对处理结果的公开力度,增加稽查办案处理的透明度,让举报人或纳税人及时了解案件查处结果,将稽查执法办案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之下,增强税务稽查工作的透明度,真正实现“阳光稽查”。

第二,加大实地回访力度。稽查部门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有关人员要积极走访重点被查单位,了解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的表现,虚心听取并接受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对群众反映稽查人员违法违纪问题,要认真落实,坚决查处。

>参考文献:

水资源税改革政策解读 篇5

一、水资源税改革实施时间与取用水量计量起始时间 根据《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鲁政发〔2017〕42号)规定,水资源税开征时间为2017年12月1日,取用水量计量起始时间为2017年12月1日零时。原先征收的水资源费标准降为零。

二、水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税改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鼓励节约用水,利用税收杠杆调控水资源;二是适当提高地下水超采区负担水平;三是试点期间,不增加城镇公共供水企业和居民生活用水负担;四是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对农业生产和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取用水设置优惠政策;五是加强征收管理,堵塞征管漏洞。主要内容如下:

1.纳税人。水资源税的纳税人为直接取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同时,纳税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申领取水许可证。

2.征税对象。水资源税的征税对象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是陆地表面上动态水和静态水的总称,包括江、河、湖泊(含水库)等水资源;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水资源。3.计税依据。水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与现行水资源费制度相衔接,明确对一般取用水按照实际取用水量计征;对疏干排水按照排水量计征;对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贯流式(不含循环式)冷却取用水按照实际发电量计征。

三、税费改革后公共供水价格的确定

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期间,按税费平移原则对城镇公共供水征收水资源税。因征收水资源税引起城镇公共供水企业税费负担变动的,由当地政府统筹解决,不增加居民生活用水和城镇公共供水企业负担。因征收水资源税引起供农村人口生活用水的集中式饮水工程税费负担变动的,由当地政府统筹解决。

四、水资源税征收管理机制

建立税务机关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协作征税机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取用水单位和个人的取水许可、实际取用水量、超计划(定额)取用水量、违法取水处罚等水资源管理相关信息,定期送交税务机关。

纳税人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实际取用水量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核准的实际取用水量征收水资源税,并将纳税人的申报纳税等信息定期送交水行政主管部门。

税务机关定期将纳税人申报信息与水行政主管部门送交的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征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由税务机关与水行政主管部门联合进行核查。

五、对超计划(定额)取用水税额的确定

纳税人超过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计划(定额)取用水量,按以下规定征收水资源税:

(一)超计划(定额)10%以内(含)部分,按水资源税税额标准的2倍征收。

(二)超计划(定额)10%—30%(含)部分,按水资源税税额标准的2.5倍征收。

(三)超计划(定额)30%以上部分,按水资源税税额标准的3倍征收。

六、适用不缴纳水资源税情况 下列情形,不缴纳水资源税: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从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取用水的。

(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用水的。(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为配置或者调度水资源取水的。(四)为保障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必须进行临时应急取用(排)水的。

(五)为消除对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临时应急取水的。(六)为农业抗旱和维护生态与环境必须临时应急取水的。

七、免征或减征水资源税情况

下列情形,予以免征或者减征水资源税:(一)规定限额内的农业生产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二)取用污水处理再生水,免征水资源税。

(三)除接入城镇公共供水管网以外,军队、武警部队通过其他方式取用水的,免征水资源税。(四)抽水蓄能发电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

(五)采油排水经分离净化后在封闭管道回注的,免征水资源税。

(六)财政部、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免征或者减征水资源税情形。

八、对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取用水户的处理规定

对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取用水户,水行政主管部门可联合税务部门暂时按照日最大取水(排水)能力核定取用水量,按照《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进行处理。涉嫌偷漏税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追究法律责任。

附件:

资源税的改革 篇6

1医疗卫生资源特点

医疗卫生资源具有以下 3 个特点 [1] : 一是有限性, 社会可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与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实际需要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二是选 择性, 医疗卫生资 源有各种 不同的用途, 任何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时都应 该考虑 机会成本 的问题;三 是多样性。提高广 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这一目标有许多具体需要完成的项目, 如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 生育、环境 保护、医学教育与科研等。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2.1 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配置方法上, 我国实行以供方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资 源配 置主 要以 床位 和人 力 为主 要依 据 [2]。这种按床位、按人头 补经费的 办法, 造成了一系 列问题与 矛盾。造成了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恶性循环。哪里医院多、医院 规模大、人员多, 资金就流向哪里, 刺激了卫生机构、人员、床位的扩张和膨胀, 造成卫生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大设备上。从专项资金来看, 也由于缺乏科学的标准、必要的论证和严格的监控机制, 资金分配的随意性较大。有调查显示, 我国卫生资源总量的 80% 左右配置在城市, 且 集中在大城 市的大医 院中 [ 3]。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 高级卫 生技术 人员集 中在经 济发达的地区, 尤其是城市大医院中, 部分城市某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已经接近甚 至超过 一些发达 国家的 水平, 部分地区还出现供大于求的 局面。根据 部分地 区的研究 结果提 示,城市医生和床位的实际拥有量比需 要量多出 1/ 4~ 1/ 5;部分大型诊疗设备的实际 拥有 量比 需要量 多出 1/ 3~ 1/ 4。而农 村卫生资源贫乏、质量不 高的现象却 很普遍, 医疗机 构房屋破旧, 设备简陋, 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低下。

2.2 卫生资源配置头重脚轻, 脱离卫生服务需求 由于缺乏科学政策的引导, 长时期卫生资源数量增加和外延扩张, 导致了目前结构失衡、布局不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 卫生资源分布出现了 倒三角形0。一般而言, 绝大多数的卫生服务(基本的医疗 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均应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 而高技术性的专家服务仅占少数。因此, 合理的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成/ 正三角0 形态。然而, 目前卫 生资源 的配置 却是一 种/ 倒三角0 形态。一是大医院的卫生资 源远远大 于基层 医疗机构 的资源 量, 社区卫生机构配置的资源量不但数 量少, 且质量不高, 这将直接导致医疗服务的提供和利用 与居民 对医疗 服务的 实际需 求不相配。二是影响了卫生服 务的提 供。预防保 健、村和基 层医疗 机构资金相对不足, 由于生存的压力, 一些以 社会性防治工作为主的单位, 其服务方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 预防保健机构出现重有偿服务, 轻无偿服务的 不良倾 向。那些符 合公众 利益的 预防保健, 具有更大社会效益的基本医疗 服务和涉 及 80% 人口 的农村卫生工作, 却因筹资困难而发展缓慢, 甚至难以为继。这种重城市、轻农村, 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 既 不能适应我国疾病模式的变化, 又使部分保险人群过度利用医疗卫生服务, 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加重了国家、企业和 个人的经济负担。

2.3 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下降 卫生 事业是 政府实 行一定 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政府 宏观调控 的本质 是对卫 生资源 配置的调控, 这也是保证资源 合理配 置的有 效手段。我 国卫生 资源的配置要以公平性原则为前提。我国每 位公民都具有同等的健康权力, 都

有权享受国家为他们提供的应得的卫生服务, 政府应在立法上给予保障。美国经济学家杰弗

里 # 萨克斯教授在一次宏观经济与健康的研讨会上提 出有 3 个 问题对我国的卫生改革

与发展非常重要: 第一, 政府对 贫困人群的医疗覆盖的作用。政府应该保证贫困人群 对基

本医 疗服务, 尤其 是公共 卫生服 务的可及性, 所有人都应该可以同等的获得基本医疗服

务。第二, 政府在医疗保险中的作 用, 政 府要考虑 怎样防 止人们 因为一 些疾病和突发

事件而变 得贫困。第 三, 明 确政府 在公共 卫生服 务中的作用。已经有研究发现, 20 世

纪 80 年代以 来一段 时间, 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下降了, 卫生投入的健康受益不如以

前高。强调政府在医疗卫生中的作用 , 主要是针对筹资问题, 由于政府卫生筹资功能的下降,导致 了公共卫 生服务 提供不 足和医 疗服务可及性的下降, 加大了健康的不公平。改革策略

3.1 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 对下一级 卫生资 源配置 的宏观 调控

力度 中央、省级政府 应拓宽筹资 渠道, 多方筹集资 金, 会 同国际资助、社会筹资渠 道的资金, 用于各 省、地区间卫 生资源的各再分配。

3.2 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 的属地 化管理 以地 级市为 一个基本单位, 除中央、省级卫生

行政部门直属的具有指导、调全国、全省卫生行政、业务管理工作职能的部分机构外, 辖

区域内的各级、各类 医疗卫生机 构由当地政 府统一管 理, 统 筹规划, 对以医疗服务为主的 部属、省属医疗卫 生机构, 可结合 实际, 下放地方管理。同时,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与

创新, 使公立医疗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发挥主体 作

用。

3.3 改革地(市)级政府的卫 生投入 方式 地(市)级政 府的卫生投入可分为两大渠道:

一是基本经费类, 主要用于疾病预防机构、具有卫生管理 行 政职 能的 机构、村卫 生防

治机 构等益、福利、会性防治和管理为主要工作职责的人员经费和预防保健业务经费;二

是卫生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类, 主要用于政府举办的各类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的购置、维修, 对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投入等。专项经费调配权

由地市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承担。

3.4 对我国城乡、区卫生资 源配置 进首 先,要把卫生投入的重点放到农 村和西 部

地区去, 努 力解决 占总人口 80% 的农村人口的基本卫生保健问 题, 各 级政府要加 控

制地方病、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等疾病的资金投入, 让广大农民真正从中受益;其次, 努力构

建 一个符合农 村实际、形式多 样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再次, 采取多种办医形式, 实行更

加开放 , 优惠的政策和措施, 吸引国内外投 资者加 盟西部 地区和 农村医 疗服务业的开

发投资, 以解决小城乡、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加快西部地区和农村卫生事

业的发展, 以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3.5 加大对预防的投入, 实现医、防卫生

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预防工作是保障人民健康、减少卫生资源消耗、低投入高产出的卫生服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 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疾病预防、监督及投入妇幼保健等工

作, 努力实现我国医、防卫生资源配置的协调发展。

3.6 全国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区域 卫生规 划是加 强政府 宏观调控力度, 实现卫生

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卫生规划的重点是卫生资源配置 [ 1]。今后政府主 管部

门应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动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 逐步强化对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

力度, 实现政府职能由/ 办卫生0 向/ 管卫 生0、由部 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由经验管理向

法制管理的全面转变。综上所述, 针对目前的卫 生管理 体制和 卫生资 源配置 等方

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理顺 各级政府 对有关 层次卫 生资源 配置和管理的关系与职责,加强 上级政府 对卫生 资源配 置的宏 观调控力度, 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对现 有不

合理的卫生资源构架进 行科学的调 整, 构 建结构合 理、功能 齐全的卫 生服务体系,以发挥卫生资源的整 体效益, 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

在农村,许多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下,医疗设备简陋。相比较而言,绝大多数高素质医生和高质量的医疗设备,均集中在城市,造成城乡卫生资源两极分化。从

城乡卫生经费投入力度方面来看,2006 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 9843.3 亿元,其中城市 6581.3

亿元,占 66.9%,农村 3262.0 元,仅占 33.1% 数据来源《2007 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

公报》。城市人均卫生费用 1145.1 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 442.4 元。也就是说,6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卫生资源,农村人口人均拥有卫生资源远低于城市平均水

平。卫生费用方面的差距必然表现为卫生资源配置的差距。从表 1 可得,2007 年城镇医院

床位 274.9 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 4.63 张; 卫生技术人员 392.3 万人,每千人口卫

生技术人员数为 6.61人。而农村医院床位仅有 74.7 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 0.85 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 1.2 人,两者指标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城镇居民人均寿命 75.21 岁,农村居民人均寿命 69.55 岁,前者比后者高出 5 岁多,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存在的差距,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3.2卫生资源配置的地区差距有增无减

由于我国的卫生事业费主要取决于地方的经济与财政实力,不同地区卫生费用差距悬

殊。经济越发达地区,政府卫生费用投入越高。2007 年,中国卫生事业费较高的北京和

上海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分别为 6.60 张和 6.96 张,而最低的贵州只有 1.99 张北京和上

海每千人口职业(助理)医生数分别为 4.55人和 3.54 人,贵州为 0.95 人(数据来源《2008

年中国卫生统计》。)从居民个人平均医疗保健支出来看,各省的经济差距有多大,居民个人的平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差距就有多大,因此不同地区尤其东西部省份农村居民的健康差距自

然更大。卫生部对全国农村 114个贫困县卫生保健调查显示,贫困地区重点妇女病患

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4 倍之间,在儿童健康检查率只有

14.4%,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3 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监管力度不足

多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曾拨出大量专款用于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比如以建设乡

镇卫生院和县级防保两站为内容的“三项建设” 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但这些钱拨到基层后,基层政府或职能部门 “拿了钱不办事”或者“拿了钱乱办事”,有些县级政府财政把上级下拨的卫生专款挪作他用,而有些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把专款用在指

定的项目上,全部或部分用在一些非必需的项目,卫生部门根本见不到钱。由于对公共卫生

资金不足管理,造成公共卫生投入的供方和需方错位或脱节,使专项资金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产生效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公共经费的支持,大多数的村卫生室变

为个体私有,个体医生为谋生路,以开展医疗服务为主,根本无法承担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

服务,使得预防和控制大规模疫情的能力急剧下降,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给就医安全带来了隐患。

3.4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空前发展,但社会分化也较突出,城乡差别不断拉大。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由于国家公共投入不足,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有利于公立医院改革与发

展的筹资机制,从而使医院生存环境恶化,加上政府监管不利,导致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

化生存方式发生严重分裂,医疗机构陷入无序竞争状态,造成了医院在市场竞争中,为了提

高自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医疗结构之间形成无序相互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从卫生资源的分配来看,存在着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并存的现象。在城市,卫生资源过度配置的情况十

分普遍。由于资源的过度配置,又引发了供给者诱导需求和消费者的过度消费行为,与此同

时,医院依靠信息不对称和行业技术垄断来牟利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浪费和医疗

费用畸高的趋势。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又相对贫乏,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很严重。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5 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及配置均不合理

目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已够用,但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管理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及配置不平衡等问题。截止到 2005 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 446 万人,其中高级人员 25 万人,仅占 5.6%;中级人员 99.5 万人,占 22%;初级人员 321.5 万人,占 72%;高、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 1:4:13。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不到 2%,本科生仅占 15%,大专学历占 29%,中专学历占 44%,无专业学历者占10%[3]。4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构想

要使我国卫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就必须以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需求、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有利于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克服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素,大胆改革卫生资源配置机制和模式,推进存量资源的合理调整,提高增量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1 强化政府监督,逐步改变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布局

卫生资源的分配必须遵循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一方面,如果卫生保健领域市场功能失灵,就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就不可能依靠市场本身作用实现公平的目标。另一方面,只有资源配置是优化的、公平的才能实现高效率[4]。因此,政府应根据区域内居民的需求变化调整资源配置,兼顾卫生资源总量、当地卫生服务水平及后续发展要求,制定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发展规划,避免行业无序发展;应加强对无序竞争、盲目设机构和添设备的宏观调控力度,对大型仪器设备和大型投资要实行区域规划和总量控制,加强监督管理,避免资源过剩或不能饱和利用而浪费卫生资源;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 源配置,逐步改变城乡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和布局不合理局面,卫生资源配置重心向基层、社区转移,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缓解大医院就医难压力,同时减轻患者异地求医的不便;应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资,保障农村患者有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应关注贫困地区、城乡低收人人群就医问题,降低医疗费用成本,节约卫生资源,减少医疗纠纷,增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4.2 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疾病控制体系建设

2003 年,SARS 危机暴露出了我国从城市到农村的卫生防疫体系脆弱的一面。2008 年,“手足口”病的全面爆发又再次印证了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的欠缺。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增加,一些不是靠高层次医疗机构、高精尖技术和设备所能解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危害日益加重。据 36 个城市死因统计,2007 年 城 市 居 民 前 十 位 死 因 为 : 恶 性 肿 瘤

(28.5%)、脑血管病(18%)、心脏病(16.3%)、呼吸系统疾病(13.1%)这 4 类疾病死亡人数比例高达 75.9%(数据来源《2007 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是实施预防为主的干预措施,而预防事业最能体现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因此,政府首先应加强对卫生防预的财政投资力度,使卫生防疫事业费达到卫生总费用的 20%~25%,重点解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础建设问题;应努力构筑以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疾病控制体系,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精干高效,集疾病预防与控制、监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4.3 完善保健服务,关注流动人口健康

由于我国流动人口目前已经达到 1 亿以上,而各城市卫生保健部门一直以城市户籍人口作为管理和服务对象,经费安排、人员和设施配置等难以适应流动人口需要。流动人口由于收入偏低,难以负担城市日益上涨的医疗费用,且普遍生活在医疗卫生较差的狭小居所,文化水平普遍在初中以下,几乎都没有自我保健意识,无形中增加了卫生资源配置的难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难度。因此,政府必须重视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问题,通过建立相应的机构设施,如社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站,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定期开展流动人口卫生防疫检查等工作,真正将流动人口健康问题落到实处。

4.4 打破利益格局,推进公办医疗机构改革

目前,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较快,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据统计,截止 2007 年底,我国有私营医疗机构 146752 家,占医疗机构的 50.7%,社会办医疗机构超过 68357 家,占医疗机构的 23.7%(数据来 源《2008 年中国卫生统计》。如何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使医疗机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2)要创新人力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代理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3)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

4.5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坚持以病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这就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引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

关于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的通知 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现就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源税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 有效发挥税收杠杆调节作用, 促进资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 基本原则

一是清费立税。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税费重叠、功能交叉问题, 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等收费基金适当并入资源税, 取缔违规、越权设立的各项收费基金, 进一步理顺税费关系。

二是合理负担。兼顾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借鉴煤炭等资源税费改革经验, 合理确定资源税计税依据和税率水平, 增强税收弹性, 总体上不增加企业税费负担。

三是适度分权。结合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地域差异较大等实际情况, 在不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秩序前提下, 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

四是循序渐进。在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已实施从价计征改革基础上, 对其他矿产资源全面实施改革。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对水、森林、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开征资源税。

(三) 主要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清费立税、从价计征改革, 理顺资源税费关系, 建立规范公平、调控合理、征管高效的资源税制度, 有效发挥其组织收入、调控经济、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二、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 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1.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

鉴于取用水资源涉及面广、情况复杂, 为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实施, 先在河北省开展水资源税试点。河北省开征水资源税试点工作, 采取水资源费改税方式, 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纳入征税范围, 实行从量定额计征, 对高耗水行业、超计划用水以及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取用地下水, 适当提高税额标准, 正常生产生活用水维持原有负担水平不变。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选择其他地区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条件成熟后在全国推开。

2.逐步将其他自然资源纳入征收范围

鉴于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在各地区的市场开发利用情况不尽相同, 对其全面开征资源税条件尚不成熟, 此次改革不在全国范围统一规定对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征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以下统称省级) 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 根据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提出征收资源税的具体方案建议, 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二) 实施矿产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

1.对《资源税税目税率幅度表》 (见附件) 中列举名称的21种资源品目和未列举名称的其他金属矿实行从价计征, 计税依据由原矿销售量调整为原矿、精矿 (或原矿加工品) 、氯化钠初级产品或金锭的销售额。列举名称的21种资源品目包括:铁矿、金矿、铜矿、铝土矿、铅锌矿、镍矿、锡矿、石墨、硅藻土、高岭土、萤石、石灰石、硫铁矿、磷矿、氯化钾、硫酸钾、井矿盐、湖盐、提取地下卤水晒制的盐、煤层 (成) 气、海盐。

对经营分散、多为现金交易且难以控管的粘土、砂石, 按照便利征管原则, 仍实行从量定额计征。

2.对《资源税税目税率幅度表》中未列举名称的其他非金属矿产品, 按照从价计征为主、从量计征为辅的原则, 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计征方式。

(三) 全面清理涉及矿产资源的收费基金

1.在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同时, 将全部资源品目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 停止征收价格调节基金, 取缔地方针对矿产资源违规设立的各种收费基金项目。

2.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涉及矿产资源的收费基金进行全面清理。凡不符合国家规定、地方越权出台的收费基金项目要一律取消。对确需保留的依法合规收费基金项目, 要严格按规定的征收范围和标准执行, 切实规范征收行为。

(四) 合理确定资源税税率水平

1.对《资源税税目税率幅度表》中列举名称的资源品目, 由省级人民政府在规定的税率幅度内提出具体适用税率建议, 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核准。

2.对未列举名称的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 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税目和适用税率, 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3.省级人民政府在提出和确定适用税率时, 要结合当前矿产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遵循改革前后税费平移原则, 充分考虑企业负担能力。

(五) 加强矿产资源税收优惠政策管理,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1.对符合条件的采用充填开采方式采出的矿产资源, 资源税减征50%;对符合条件的衰竭期矿山开采的矿产资源, 资源税减征30%。具体认定条件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2.对鼓励利用的低品位矿、废石、尾矿、废渣、废水、废气等提取的矿产品, 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减税或免税, 并制定具体办法。

(六) 关于收入分配体制及经费保障

1.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此次纳入改革的矿产资源税收入全部为地方财政收入。

2.水资源税仍按水资源费中央与地方1:9的分成比例不变。河北省在缴纳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期间, 水资源税收入全部留给该省。

3.资源税改革实施后, 相关部门履行正常工作职责所需经费,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统筹安排和保障。

(七) 关于实施时间

1.此次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水资源税改革试点, 自2016年7月1日起实施。

2.已实施从价计征的原油、天然气、煤炭、稀土、钨、钼等6个资源品目资源税政策暂不调整, 仍按原办法执行。

三、做好资源税改革工作的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资源税改革工作的领导, 建立由财税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 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 统筹安排做好各项工作, 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要采取适当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重大问题及时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报告。

(二) 认真测算和上报资源税税率

各省级财税部门要对本地区资源税税源情况、企业经营和税费负担状况、资源价格水平等进行全面调查, 在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基础上, 对《资源税税目税率幅度表》中列举名称的21种实行从价计征的资源品目和粘土、砂石提出资源税税率建议, 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 于2016年5月31日前以正式文件报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同时附送税率测算依据和相关数据 (包括税费项目及收入规模, 应税产品销售量、价格等) 。计划单列市资源税税率由所在省份统一测算报送。

(三) 确保清费工作落实到位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央统一规定, 对涉及矿产资源的收费基金进行全面清理, 落实取消或停征收费基金的政策, 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者拒绝执行, 不得以其他名目变相继续收费。对不按规定取消或停征有关收费基金、未按要求做好收费基金清理工作的, 要予以严肃查处, 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确保清理收费基金工作与资源税改革同步实施、落实到位, 并于2016年9月30日前将本地区清理收费措施及成效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四) 做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

河北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 建立试点工作推进机制, 及时制定试点实施办法, 研究试点重大问题, 督促任务落实。河北省财税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 跟踪分析试点运行情况, 及时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报告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重大政策问题。

(五) 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广泛深入宣传推进资源税改革的重要意义, 加强政策解读, 回应社会关切, 稳定社会预期, 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和舆论环境。要加强对纳税人的培训, 优化纳税服务, 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涉及面广、企业关注度高、工作任务重,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 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大局意识, 积极主动作为,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实施。

附件:资源税税目税率幅度表

2016年5月9日

备注:

资源税的改革 篇8

【关键词】资源税 地租理论 外部性

一、从资源地租理论看资源税费的功能定位

资源税的存在理论依据: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获得税收,凭借所有权利获得租金,资源税的征税对象中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理应获得租金,而矿产开采人获得开采权利后,由于矿产资源禀赋的差异,其开采难度、收益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国家又有必要对其征收税金。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分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国家不仅有权取得绝对收益,而且要调节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体现在我国的资源税费改革中就是1982年提出的矿区使用费。极差地租理论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从资源的角度,对资源的级差地租Ⅰ征税即对不同质量资源占用开发者有差别地征税。资源角度的级差地租Ⅱ即对连续对同一矿床追加投资,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超额利润,一般可以增加矿产的可利用程度,我们可以对此部分减少征税。

二、从外部性理论看资源税费的功能定位

从产生的效果来看,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前者会产生外部经济,后者则产生外部不经济;从成本转嫁过程来看,又可分为代内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如果外部性的成本转嫁时间较短或几乎没有时间的滞留,即可将这类外部性视为发生在一代人之内的代内外部性;如果外部性的成本转嫁涉及到了不同代,可为代际外部性。资源开采即造成了代内外部性,又造成了代际外部性,因此,从外部性的理论角度,我们应该基于此理论对开采者进行征税。

自然资源的开采常会产生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例如,煤炭资源的开采会造成植被破坏、地表坍塌、水资源污染、严重时还会引发各类地质灾害。又如,对森林的大规模砍伐会造成水土流失、部分物种的灭绝、周围环境的破坏等。由于自然资源是相对有限的,这种外部性的成本转嫁可能会发生逐步的转嫁,当代人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使用不仅对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形成代内不经济,而且必然会影响到后代人,从而导致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产生代际外部不经济。

三、从资源税的功能定位看我国资源税的改革方向

2010年《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率先在新疆实行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2014年《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指出煤炭资源税的计征不再实行从量计征,税率幅度为2%到10%。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对于资源税费的改革多是从征管角度的调整,我们要从资源税的功能定位探索资源税的改革方向。

(一)从补偿国家所有权角度

1.逐步拓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过于狭窄,我国从1993年虽然逐步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于1994年将探明的153中矿产资源全部纳入征收,但是,从国家所有权来看,资源税还应扩大范围,才能保证国家权益不受损失。虽然将所有属于国家的资源全部纳入资源税不切实际并且有一定的征收难度,但是我们应该从最为匮乏的资源入手,逐步扩大范围,比如水资源。然后逐步将所有不可再生资源纳入征收范围,包括耕地资源、森林资源、滩涂资源等。

2.改进资源税的计征方法、提高征收比例。我国现在的改革主要为从量与从价计征的转化,但是从价从量不是根本的改革方法。当资源价格本身较稳定时,两种税的影响完全一样,当资源价格上升时,显然从量征收是一种较轻的税,当资源价格下降时,显然从价征收是一种较轻的税。对于企业来说,资源价格下跌时,希望从价征收,但是资源价格要受到经济形势、供需弹性等因素的影响,由从量改为从价,只能是帮助企业暂时渡过难关。但是,资源税的制度设计并不是以企业的盈利的根本,而是以合理利用资源为目的。从国家取得经济补偿的角度看,我国资源税实行从量与从价相结合的复合计方征法,在开采阶段征收一定的从量税、在销售阶段征收一定的从价税,既避免资源的浪费现象又防止资源价格上涨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失。并且,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征收比例,也能促进我国资源利用由不可再生资源到可再生资源的转型。

(二)从补偿负外部性角度

1.补偿代内外部性。我们有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但是,资源型地区的环境多年来似乎只有恶化,所以我们从资源的开采环节征收的资源税,到未来可能从资源的使用环节征收的环保税,都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环境的治理。我们要加大资源开发地生态恢复资金的使用监督和评价机制,确保资源开采地的生态恢复。

2.补偿代际外部性。我们要建立严格的生态补偿机制。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角度,要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必须摆脱我国粗放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国家通过对新能源的鼓励开发利用,逐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对后代资源的掠夺。最后,我国应将与自然资源有关的消费税、环保税、相关收费等收入,按照属性、功能、支出用途等加以分类整合,按照各个税种的功能,合理划分税源,并结合政府间清晰的责任划分,明确资源税的支出方向,实现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相一致,最终达到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东升,周华伟.我国资源税收制度现状、问题和改革.税务研究,2010年7月.

[2]刘尚希.资源税改革:关键在于定位.中国改革,2009年1月.

[3]先福军.对强化资源税职能作用的思考.税务研究,2014年2月.

上一篇:高年级学生心情散文随笔400字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