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黄山有感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黄山有感(共10篇)

观黄山有感 篇1

此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全国模范教师于洁的教育叙事。她和她的同伴们以及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所有点滴经历,被她娓娓道来,幕幕真情,篇篇感人。结合我们的学前教育,我最受启发的就是其中一篇文章。文章叙述了她所带的的一个非常顽劣男生,在她的悉心关爱和谆谆教导之下之下,蜕变成优秀生的真实案例,让我感慨万千。幼儿和小学生虽有本质的差别,但是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我们只需将孩子优秀的一面放大,让他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那么他就有信心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幼儿虽然说你没有那么强的可塑性,但是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将有色眼光存于孩子的表面,有的孩子不够活泼,有的不够聪明,有的不是很听话,有的很内向…….,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天性使然的时期,我们要用爱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慢慢等待它的成长。而不是看不到成绩和进步就非常急躁,有的就任之随之,有的则实施高压约束或管教之法。这样孩子的天性纯真和懵懂的探索欲望都可能被遏制。

幼儿具有极强的探究欲望,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觉得做什么都很好玩,都可以专注地投入进去。所以我们一定要耐心,切莫以磨蹭来定义孩子的专注。如一粒种子,每个孩子都应该在合适的季节里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的成长。守候孩子的成长就像守候花儿开放一样,你有你的生长规律,他有他的绽放时机,我们没有理由去打乱孩子的生长规律。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静静的守候,终究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观黄山有感 篇2

对于大国该如何定义, 在百度百科上有如下解释:古时, 指强大的诸侯国。 而如今, 其常表示在国际体系中, 那些权利与资源相较于其它国家, 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 与强国的含义相像。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 大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十个国家。 但在我个人看来, 对于大国所表示的含义还是有待商榷的。 比如说《大国崛起》中所描述的国家中, 无论从军事力量, 还是从领土面积来说, 有些国家, 很难将其称之为大国。 例如片中提到的荷兰。

提及荷兰的领土, 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小国, 没有用大国对其定位。 一定会有人反驳说, 同被称为大国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的领土面积也很小, 之所以被称为大国, 是因其具有庞大的殖民地。 但即便从这个层面上, 我也很难将荷兰划归为一个大国。 17 世纪初, 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 积极实施贸易的海外扩张, 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 此时期为荷兰的黄金时期, 更享有 “海上马车夫”之称。 然而, 实际上荷兰的扩张也极为有限。 历史上真正对荷兰具有重要意义的殖民地, 就是荷属中印度, 就是现如今的印尼。 当然, 荷兰在其历史上也殖民统治过其它一些地方, 但如果说稳定占领的, 只有很小的一些领土, 并且并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比如说荷属安德烈斯、荷属圭亚那等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

我们所说的17 世纪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海上霸主, 但这主要是指其在商业上的霸权, 就战争而言, 荷兰人的实力并没有多强。提及新阿姆斯特丹多数人不会知道是哪里, 其实就是现如今的纽约, 最早被荷兰人所命名, 之所以被改名为纽约, 正是因为荷兰人的战败。

也就是说, 在国家的领土面积上以及军事力量上, 荷兰并不能被称为大国。 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体的国家荷兰, 我觉得荷兰人并不具有很强的祖国意识, 而是比较随意的。 当荷兰人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时, 往往其就不太具有多少祖国观念。 一个很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就是, 移民到非洲去的那些荷兰人, 在其到达非洲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后, 就称自己为“非洲人”, 称其母语为“非洲语”。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荷兰裔南非人, 别人把他们叫做“布尔人”。

所以, 无论是从荷兰的本土, 还是在其本土以外的势力范围内, 荷兰都难以被称之为大国。 那我们又依何根据说荷兰是大国呢?

不过, 毫无疑问的是, 17 世纪的荷兰, 无疑是具备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伟大国家。 并且直到现在, 荷兰依然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 这不仅仅是说荷兰人所创造的一些沿用至今的商业制度体系, 比如说股份公司、联省共和等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其商业势力其它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并且荷兰的文化也曾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 以至于日本兰学曾长期成为西学和一切近代知识的代称。 可见, 大国这一概念的界定真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从荷兰的例子上能够看出, 除了军事力量和领土面积两方面之外, 文化影响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1991 年, 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 究其根本原因,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就是苏联的文化被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所彻底否定, 斯大林甚至列宁都遭到舆论的攻击与抹黑, 导致其面对苏联的解体而无力回天。 所以说, 对于大国概念的定义, 不仅仅是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其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成为当代文明的主流典范和主流话语, 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角落。 也就是说, 是能够以自身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 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 才能真正的被称之为大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传承着华夏文明,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从未出现断层。 18 世纪之前, 无论从军事, 领土, 政治, 商业, 文化方面, 相较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都远远超越, 这无疑标志着当时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 在18 世纪,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开始崛起, 这些国家相继开展殖民扩张, 并逐步向着大国的方向而发展。 然后同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清朝末期, 人们思想陈腐保守, 政治制度落后腐败, 没有跟随上工业发展的大潮, 导致其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建国以来, 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物质生活品质逐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日益进步…… 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这使得中国再一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在国际局势之中。 虽然, 国内外很多别有用心的人肆意的造谣、 诽谤、污蔑我们的党和领导人, 否定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实质是把社会主义的中国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制造的思想政治舆论。 但是, 目前的中国确实与“大国”还有一段距离。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 大国崛起 》 对我的重要启示之一便是,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新教在英国确定了其统治地位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于是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彻底解放了。 那时诞生了一批诸如瓦特、 牛顿等的伟大的科学家。英国可以为出身低微的牛顿举行国葬, 皇室成员、亲王会亲自为他抬棺。 这在当时其它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以至于迫切需要新技术, 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其根本原因应该是英国相对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宗教环境, 提供了诞生优惠科学家的宽松空间。

想要进行思想的解放, 其先提条件便是要具有思想。 思想是什么? 用现代科学进行解释就是:思想是大脑细胞的活动, 大脑细胞的活动产生电流, 电流产生电磁场, 电磁场对其场范围之内的物质的电子发生作用, 从而改变物质电子的变化, 进而促进物质的改变。 它是一系列的信息, 输入人的大脑后, 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 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 解放思想最基本的是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 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 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 随着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 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打破习惯惯性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 大国崛起 》 给我的另一点启示便是要善于学习。 通过学习, 可以增长见识, 发现不足。 以史为鉴, 学习先进,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其他的先不论, 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片段我们就能够学习到很多:1、 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 他们一直在海上漂泊, 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 有些船员坚持不下去了, 要求返航, 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 如果三天之内再找不到就掉头回去。 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 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勇于创新实践的勇气和冲动, 还需要为当时的勇气和冲动坚持到底, 甚至要做好思想准备容忍失败、承担失败。 前进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充满了艰险与险阻, 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 阳光总是在风雨的后面, 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当然, 也许我们即便努力了, 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 但是我们为了理想坚持过努力过, 我们不会有愧疚, 以后想起来也不会悔恨。 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 8 人死亡, 他们的货物中有卖给客人的食物和药品, 但是他们没有动一分一毫。 当他们脱险了, 第一时间把货物交到了客人的手上。 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 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 但也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 诚信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如何对待别人, 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也许一次两次可以骗过大家, 但日久见人心, 无信之人总会被淘汰的。

观黄山日出 篇3

我们住的是山顶上的宾馆,里面住满了第二天要去看日出的游客。凌晨三点半,睡得正香的我,被妈妈叫醒了。我们顾不上排队洗脸,迷迷糊糊地就奔赴光明顶,据说那是黄山日出的最佳观测地。

四周一片漆黑,白天的奇松变成了一团团浓浓的黑影。我们依靠微弱的手电光,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着。途经一处清泉时,我捧着泉水洗了一把脸,水清凉清凉的,我顿时睡意全无。到了光明顶,已经有不少人等在那里。山上的风如台风一般呼号着,把身上的热气无情地吹走。有人穿起了厚厚的棉袄,我和妈妈事先没有准备,只能凑合着穿上雨衣挡风,但还是被冻得牙齿微微地打战。于是我们躲在别人身后,让别人为我们挡挡风。大家静静地等着天亮,心里默默地祈祷,因为气象预报说,今天可以看到日出的概率只有百分之六十。

天越来越亮,五点半了,周围的事物变成了雾蒙蒙的一片,风和雾将山上的一切包裹住了,太阳连一个影子都没有,连那秀丽的群山也和我们躲起了猫猫。可大家都没有离去的意思,都希望这讨厌的雾气能快快地散去。等了半个小时,大雾没有一点儿撤退的意思,我和妈妈只好随着满怀失望的人群离开了光明顶。

回家的路上,妈妈安慰我说,生活中总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而真正的美景永远在我们心里。是呀,虽然这次没有亲眼欣赏到黄山日出的美景,但我的心里不是早将那奇幻而壮美的画面留下了吗?

(选自本刊2013年第1期)

词语加油站

可遇而不可求

油然而生

不虚此行

没见到黄山日出的遗憾成就了这篇佳作。小作者从导游引人入胜的介绍写起,记叙了观日出的艰难旅程和等待日出时的焦急心情,层层铺垫表达了“我”对观日出的渴望。行文至此,小作者忽而笔锋一转,结局出人意料,进而引出一个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看来小作者的收获不限于观美景,更在于悟哲理、写美文,果然不虚此行!

(意遥)

黄山观日游记随笔 篇4

凌晨五时许,我们上鳌鱼峰观日出。

黄山观日,有两个最佳位置:一处是光明顶,传说有三个僧人云游此山,次日凌晨,忽见山谷霞光万丈,惊呼人间仙景,遂取名光明顶,并在此建寺筑庙;另一处是鳌鱼峰,相传为徐霞客所发现,是黄山观日的最佳景点。我们是从鳌鱼峰方向进住白云宾馆的,落脚后又上了光明顶,两处相比,觉得鳌鱼峰视野开阔,更宜观日。

天蒙蒙亮,空气凉飕飕的有些寒人。约莫一刻钟,我们登上了鳌鱼峰。置身海拔一千八百多米高的山巅,仰望头顶稀疏的晨星,并没有古人“手可摘星辰”的快感。沿山路狂吼,亦没有“恐惊天上人”的恐慌。反倒觉得,天总是那么高,星总是那么远,宇宙万物总是那么无穷无尽。于是心想,古人那些玄虚的诗句,不过是故弄文辞而已。

也许是崇神的原因,更多的人去了光明顶,而鳌鱼峰仅来了三拨,也不过十来人。选定一处正对峡谷的地方坐下,等待幸运之光的来临。导游告诉我们,到黄山看到日出是很难得的,因为黄山十有七八是阴雨天,由于海拔高,雾气大,一般很难见到日出。不过他说,我们的运气好,这几日连续晴天,有可能看到日出。当我们问有多大把握时,他说百分之六十五。在这么好的天气里能看到日出的几率也并不太高,可见上黄山能见到日出者真是大幸运了。渐渐,天边的几块鱼肚白渗出了几缕橘黄,继而,又浮现了几抹桃红。四周四野也光亮了,光明顶上观日的人明晰可辨;远远的`山都埋在雾霭中,虚虚实实地露出一些峰来,犹如七仙女出没的圣境。这时,兴奋和喜悦也与天边的霞光一样,环绕在人们的心头。好像是在红日行将喷薄而出的那一刹,峡谷忽然浓雾大作,乌云翻滚,笼罩四野,呈现出一种要吞噬整个宇宙的汹汹气势。红霞没有了,峡谷没有了,就连光明顶也被抹得不见一点踪影了。

按常规,日出的时间是在五点四十分,这大概是人们经过无数次的体验所得出的结果。但已过这个时辰十多分钟了,人们还是依恋不舍地注视着峡谷的方向,希望奇迹最终会出现。忽然,一片欢呼声穿过厚重的云雾从光明顶方向传来。太阳出来了吗?我们带着惊奇与祈望的心情朝光明顶方向望去,只见山岚翻腾,极具妖气地弥漫了莽莽群山,就连近处的树木也模糊不清了。鳌鱼峰的人顿悟了,也欢呼起来,遥相呼应的人们吼得整座大山都在摇动。

观黄山有感 篇5

——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7月1日晚开始,我们“调查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实践团队开始了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我们的行程覆盖了中国七大名瀑之一国家AAAA级风景区黄山九龙瀑,黄山风景最长的一道峡谷翡翠谷,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黄山核心景区。一路上通过亲临实地的观察以及与游客、景区环卫及当地市民的接触,或多或少地对黄山景区环保工作有所了解。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收获了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行万里路,坐在桌前反思五天充实而快乐的实践活动,它们才会得到升华。

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铺平实践道路,方可在正式开始后对情况拥有充分的掌控力。出发之前,我们上网搜集了大量资料,对黄山及黄山周边景区有了初步的了解。

黄山地处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境内, 面积1 200 km2 , 其中160.6 km2 精华部分列入黄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范围。黄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延伸, 是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在安徽的分水岭。黄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7.8℃, 年平均降雨量2 394.5 mm, 年平均相对湿度70%。

黄山风景区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同时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黄山历史文化沉淀深厚, 自然遗存丰富, 其自然景观最为突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久负盛名, 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景区生态景观珍贵独特, 群落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垂直分布明显, 拥有自然分布的高等植物1 450 余种, 其中国家珍稀植物50 余种, 以黄山命名的植物28 种;野生动物320余种, 其中列入国家二类以上保护的26 种。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稳定, 森林覆盖率84.7 % ,植被覆盖率高达93.6%。享有“华东动植物宝库”、“天然氧吧”、“人间仙境”、“人类生态第一山”之美誉。

黄山一带风景优美,除核心景区外还有九龙瀑、翡翠谷等知名景区。

第一天到达的九龙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黄山九龙瀑是中国七大名瀑之一,瀑潭双胜之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九龙瀑以奇取胜,一奇:瀑长600米,落差360米,一瀑九折,一折一瀑,一顿一潭,瀑潭双胜;二奇:地质结构奇特,为冰川悬谷瀑布,冰臼散布,冰川遗迹神秘;三奇:黄山之峰、石、松、云、水诸奇在九龙瀑别具风采。在九龙瀑景区,我们便有幸采访了一位园区工作人员。旅游旺季大量游客进入景区,环境保护成为当地旅游业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次日,我们向黄山核心景区进发。为减少汽车尾气对景区的影响及景区内修建大型停车场对环境不必要的破坏,景区采取统一使用环保巴士。排队上山后发现游客虽然众多,但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远比想象得好。

在景区内我们看到了一些身着橘黄色上衣的环境保洁员。他们总是或用长扦捡拾垃圾箱中的废弃物,或是歇坐的游人刚一走开,便忙于打扫收拾他们留在歇脚处的果皮、食品袋和饮料瓶。他谢绝了我们合影的请求,继续忙碌的工作,默默地干着,不惊扰游人,叫人十分感动,不忍打扰。

而这些垃圾最终要雇挑夫挑下山。在黄山上任何的浪费,最终都会变成挑夫的劳力。值得一提的是黄山的垃圾箱。它们完全是就地取材:都是借山势找一个背风的角落,凿理出五十厘米见方的平处,再用经过规制的五六厘米厚的片石四面立围,用水泥砂浆一勾砌,就是一个或正方或长方形大约四十厘米深浅的垃圾箱了。在箱壁外侧都是由人工凿刻,再加红漆勾描,写着“垃圾箱”三个字,格外醒目。其做法独特,取材就地,制作精致,不仅没有破坏景区秀美,还为之增色不少。不由叫人感叹这精妙构思和文明行为,景区为了收集垃圾所动的脑筋令人叹服。在所到各黄山景点,均是走三四百米就有一个垃圾箱,且无因山势险、人迹少而分布疏密不匀之处。

垃圾箱普遍设放,保洁员全天候保洁的场景处处摄入游人眼底,不忍心动手破坏黄山秀

美、热情、文明、环保的形象。这也难怪一天的游览,虽见行人如缕却并没有感到景区环境受到什么不良影响。

但是实践过程中也发生了这样的小插曲。在“一环”“二环”之间的山谷某处,我们实践团队暂停休息。发现放进垃圾桶的垃圾由于这种依据天然的垃圾桶没有盖子,被风卷起。谷中山风很大,又因为不在主干道,不在高峰期,有时垃圾不及等保洁员收走,就被吹入谷底。这种现象引人深思:黄山垃圾桶是否还值得改进?这一想法得到了很多游客的支持。

途经改造中的北海宾馆。我经过后期的调查了解到山上水源的稀缺。我们在景区内居住的九人间没有配备毛巾。原来为了节省水资源避免含磷洗衣剂对水源的污染,大宗棉毛制品都是要挑到山下清洗的。而今,黄山上的宾馆改造都将环保与科技相结合,建造中水处理系统,更换耗能较少的机器和锅炉。

之后一天我们抵达了位于黄山仙都峰与罗汉峰之间的翡翠谷。翡翠谷是黄山东海最长的一条峡谷,纵深约20公里,谷中之溪名为“碧玉溪”,源自炼丹、始信、天女诸峰。翡翠谷中怪岩耸立,流水潺潺,气势非凡。环顾四周,皆削岩峭壁,古树茂密,怪石与洞穴棋布错落。最引人注目的是翡翠谷中那100多个大小不一的潭池,这些潭池水色各异,五彩纷呈,趣味无穷,游客无不流连忘返。谷中还有瀑布、竹海,绿竹与飞水交相辉映,别有一种奇异的神韵。

根据我们的后期调查,了解到为保护黄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维持生态环境质量的等级, 黄山风景区及时对《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了适时的修编, 并编制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通过了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山内做减法、山外做加法”的要求,近年来黄山风景区将机关、学校、车站、居民生活区从温泉游览区内迁出, 相继改造了全山宾馆饭店及简易员工宿舍, 消除安全隐患, 对不合理建筑与临时建筑进行了彻底整治和分期分批拆除, 恢复绿化, 压缩建筑用地4.24 万m2 , 减少床位117张, 进一步改善了景观环境。同时, 严格控制山上的接待容量, 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总量;大力倡导“山上游, 山外住”, 从旅游组织上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为加强精华景点保护, 使其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黄山首创了“景点封闭轮休”的保护措施。在封闭轮休期间, 强化资源动态监测, 有针对性地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森林植被保护及其生长量调查等工作, 通过休养生息, 促进了轮休景点的植被、生态自然恢复。黄山风景区先后对天都

峰、莲花峰、始信峰、丹霞峰、狮子峰等主要精华景点, 实施了为期2 ~4 年不等的封闭轮休保护, 使其始终处于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实现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此次实践首先领略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认识大自然的雄伟。亲自感受诗人笔下的黄山的秀美,壮美。体验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感受自然景观的绮丽。从小在教科书中读来的美好风景虽早已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却终归只是抽象的形容词。而当真正踏过这片神奇的山川,真正感受了祖国的地大物博,也萌生了在之后的大学生会中增加实践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亲身实践,借助采访调查的方式,尝试从游客和景区管理员和当地群众的不同角度考虑旅游业与景区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据了解,至今为止,黄山世界遗产资源没有一处遭到破坏和灭失。生物资源持续稳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良好。这离不开景区广大干部员工充满激情、积极投身于遗产保护管理事业以及社区居民主动支持,形成遗产保护的合力。而身为游客,景区环境优美,旅行时自然感到赏心悦目。游客们应该自觉参与到遗产保护的绿色生活低碳环保行动中来,全社会的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才能真正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成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在这样美丽的夏天,同亲爱的伙伴一起,走过一站站旅途,进行一个个调研,在青山绿水之间尽情放歌,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并肩走。虽然大学本应用一种更开放,更愉悦的态度来体验,虽然在交大我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然而这是我来到交大一年来几乎没有体验过的小幸福。久违的感觉,这次实践将它又一次带回我的身边。热闹的小吃街,廉价的小旅店,幸福就是这样简单。第一次与同学相约踏上行程,第一次借助彼此的力量解决漫长旅途和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扶持,留下了最美好的情谊。很多事情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模糊,然而这次旅途会成为我珍贵的记忆。

由于保护管理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黄山赢得了境内外众多游客的青睐。近年来,黄山旅游经济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增长;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跻身全国旅游集团20强;黄山管委会作为亚洲第一个加入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

祝愿黄山景区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让更多人感受到黄山的美景。社会实践已经落下帷幕。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亲手将一个个想法变成现实的美好体验。社会实践让

观《太行山上有感》有感 篇6

长江奔腾,黄河咆哮,沉浮五千年的中华史熔铸了华夏奋人的辛酸,苦涩,跃过荆棘,跋涉戈壁,怎能忘怀创痛心扉的残情酷景?

有这样一首歌:敌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这是豪迈的吐露,是中华恒远不朽的生命升腾„„

翻开中华史册最辉煌的一页,铭记1937年9月25日,那是记载着民族精魂,用勇扞的青春,沸腾的热血与外敌生死博斗的画面。

勇军“士有人为死之念,绝无贪生之意”触动心弦,千钧一发之际,临危不惧,不畏牺牲,宁与外敌同归于尽,刀矛殊死相搏,热血洒地,染红大江南北„„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儿上战场之情感人涕下;临终前的一封家信匿藏着多少动感悲歌„„

战场雄师身经百战,身上血痕数之不尽,那不正是最好的爱国见证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风云变幻造就一代英豪,可歌可泣!

刀光剑影之后,八路军埋葬了为国捐躯的烈士,同时却也为皇军立了一个“丰碑”八路军慷慨博大的胸怀,虽然这不是惊天动地之举,但足以振憾人心,要知道他们只求和平共处,不求战火销烟!

血战太行山上的一幕幕触目惊心,一颗颗碧血丹心的跳动是中华永言不败的旋律,一句句豪言壮语是中华恒远胜利的呐喊,与其说我们打破皇军不能战胜的神话,不如道中华是神话的始作俑者!

我看师生观——读《师说》有感 篇7

关键词:师生观,平等,对话

一、《师说》中的主要思想

韩愈的大部分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是尊师重道,我国是文明古国和教育古国,早在唐代就开始提倡尊敬老师,几千年下来,一直流传至今,可见我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师说》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师和教育的文章,它主要论述了如何选择老师、老师的职责以及如何正确地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即便是对于当今社会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韩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教师的职责

《师说》这篇文章是以老师的职责为开头的。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播儒家的主张,从而让学生变成仁义之人。同时,还向学生传授一些儒家的经典作品。通过学习这些文学经典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疑惑。韩愈的主张把教师在传统教育当中的职责进一步拓宽,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师说》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第二个道理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老师的方法。在唐代其实老师是一种地位不高的职业,经常会遭到一些目光短浅、学才浅薄的人的嘲笑,存在着很强的门第观念,并且很多人选择老师也会选择一些地位比较高的人。这时候韩愈的这句话,将这些错误的行为直接否定了,只要有道义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就可以向老师请教。而作为教师则应该尽量地多掌握一些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在学习过程当中也要有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多与他人交流,从而在交流过程当中学习到知识。

(三)人人皆可为师

韩愈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需要老师,而且人人皆可为师,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当老师。孔子足够博学多才,可是他仍然愿意拜普通人为师,可见他的求学精神是多么可贵。学习是一个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过程,但也不是必须得找比自己优秀的人当老师,即便是不如自己的人也是可以给自己当老师的。因为每个人的见识不同,可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当中去发现他们的长处,然后不断地成长。

二、我所理解的师生观

(一)师生关系是主体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而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知识,但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二者也可以共同交流,相互促进。有时候学生的观点也可以帮老师更好地打开思路,然后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便利。教学过程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每个人都不是一出生就懂得一堆大道理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见识不断地积累知识,所以,即便是有问题也不要觉得没有面子,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心中的困惑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学习。作为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学生比自己更优秀,当然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开展的。

(二)师生关系是对话式关系

我们也可以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义成一种对话式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二者学习得过程就是一个互相沟通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也是在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当中开展起来的,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答题思路,然后帮助学生解答。同时学生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老师之间互相沟通。只要存在问题就一定要提出来,即便是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但仍然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更好地纠正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韩愈对待师生关系上是这样说的,要“唯道是求”。只要有道理,就要学习,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

(三)师生关系是互惠式关系

在当今这个师生平等的社会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在对知识点的掌握上是具有一些权威的,可是在理解的思路和观点上学生的头脑也是非常开阔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经过日积月累,思维基本上已经定型了。而学生由于头脑当中空白的地方特别多,所以提出的观点也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在这种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二者的互相交流不断提高,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学生围着老师转,或者老师围着学生转。这两种方式都是不科学的。

三、结语

韩愈的文章《师说》是一篇思路清晰、脉络清楚的文章。文章当中对于教师的职责和责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也阐述了一些新的观点,那就是任人为师,要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氛围。在现代教学环境下,师生关系要不断地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师生之间只有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沟通,才能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也是韩愈文章当中所阐述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要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生活当中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所以要善于发现,善于提问,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高文蓉.激趣教学灵动课堂——听张雪瑞老师《师说》有感[J].新课程学习(下),2012(5).

[2]王冬英,刘振伟.论教书育人的完整涵义——读《师说》有感[J].税收纵横,1990(4).

观暖春有感 篇8

观看暖春的90分钟里面,我可以说哭了整整的89分钟,旁边还坐着我的同学,熟悉的或者是不熟悉的,但是我并不尴尬,更没有隐藏的必要,因为暖春的确是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只要你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充满人性的人,你就应该流泪,所以就让心痛痛快快地感动一回,就让眼泪狠狠解放一回吧!

我与很多的同龄女生一样,也会被各种形形式式华丽而煽情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但是暖春给我的却是另一种感动,那是一种纯朴的、真实的,能够震撼人心的感动,同时也教会了我很多人生的道理:

影片里主要涉及了爷爷、儿子与婶娘、小花这三代人,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初中学过的一篇文章:丈夫背着年迈的母亲,妻子背着幼小的儿子漫步在暖春的郊外,此时丈夫突然觉得自己与妻子背负起的不仅仅是母亲与儿子,而是整个世界。

所以在三代人里面,我始终认为中间一代是肩负起上下代之间的中流砥柱,因为他们年轻有力,健壮的身体可以撑起上一辈弯曲的脊梁,也可以为年幼的一下被遮起一片无雨的蓝天。的却如此,电影里的爷爷虽然淳朴、伟大,小花单纯、善良,但无奈他们实在是太老与太小了,假如电影里婶娘与儿子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说不定哪一天,爷爷又在山上遇到了暴风雨而跌倒了,小花也只能无助而凄凉地扑倒在爷爷的怀里哭泣却什么也做不了。或许真的那么不幸,老人家辛劳过度,最终没能撑下去,留下小花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面对这个残酷冷漠的社会,长大后的她还能像电影结束时那样立志要用一生来回报这个小乡村吗?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踏出校园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了那个肩负起上下代责任重担的人了,在面对社会与人生给与我们种种失败与利益得失的面前,我们是否还能坚强地挺起我们的腰脊,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呢?今天我们应该好好来想一想,想好了今天就来做一个准备,以后做一个富有责任感而坚强的人,无论将来遇到了什么事情,都始终怀有一颗感恩而宽容的心去面对这个社会与身边的人,不为什么,仅仅是因为我们是最坚强的中间一代,我们不能倒啊!

观油画《父亲》有感 篇9

我一直都这么认为,好的作品总会具有震慑力,而震慑力则来自于难以想象或不敢想象。《父亲》这副油画之所以定格为经典与永恒,就是因为它带给人们的震慑力永不褪色、、、、、、罗中立 《父亲》

油画 1980年 216x 152公分

第一次面对这幅画面,一种悲剧的感伤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他的碗里是什么?是浑浊的水还是淅沥的粥?何以之此!在白色衣物的映衬下,他似乎显得更加苍老,形象也愈加鲜明:贫困的老农、开裂的嘴唇、稀疏的蛀牙、满脸的皱纹,还有手中那粗劣的大碗、、、、、、很显然只有西北的土百姓才是这般摸样,可怜兮兮的。与画面上的老人对视了良久,此刻我忽然想起了南京路的大街抑或是城隍庙里闹市上的人群,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同样是人,境遇却犹如天壤之别,似乎大都市里的人都是玉树临风,似乎大都市的生活也多半令人向往,而贫民窟里呢?狼狈不堪的活着,难道上天有意不公,注定要一部分人倍受煎熬!?“你是谁?父亲?谁的父亲?”我对着画里的父亲说。纵横的皱纹,欷歔的胡子,还有那双抑郁的眼神,很显然,他不是我的和蔼的父亲,而他是一个时代穷苦清贫百姓的缩影,抑或是一代父亲的象征,当你感到他狼狈不堪的活着有点可悲时,当你感到命运不公时,其实你已经间接地承认了油画里老人的坚强,不是吗? 第二次面对这副画面,我感觉“父亲”是一种依靠。我来自农村,父母烈日下劳作的艰辛在我的童年中就已展现得是那么的淋漓尽致,天黑了,就很恐慌,独自躲在灶和堆里等待着,至今想起童年往事,有时心里难免阵阵发虚,突然间看着画中父亲沧桑的老脸,还有那双坚实的大手,总使我感到一种依靠、一种亲近和一种战胜恐惧的力量。

第三次面对这幅画面,我看到了“父亲”的背后的辛酸。虽然我不知道老人都经历了那些坎坷,但是我能,我却能感受到老人背后的辛酸。他更像是我的爷爷,苍然老去,为儿女操劳了一生,吃饭时却依旧是捧着那只破碗。如今我们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抑或是奔跑在阳光的操场里,也许,也许画中的老人是为了供养他的儿女上学才变得如此憔悴,仔细想想,我们的父母不也是如此的操劳吗?“忍痛挥鞭,拼命奋蹄”,好好学习,才是我们正确选择的唯一!大学生活是堕落的,有多少人迷恋网游,又有多少人CS依旧,我们岂能让青春就这样消逝?扪心自问,我们有怎对得起父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画面里老人的眼神让我莫名的感到恐慌,“他在看什么?或者是在期盼着什么?”,突然,想起了高中时读过的台湾作家龙应台的那篇散文《你的幸福与我有关》,父母老了,他们还有什么期盼呢,不是华丽衣物,不是位高权重,也不是身价无数,而是儿女们生活的好,过的幸福,实实在在的期盼!的确,如果你希望你的长辈父母过的幸福,那么,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你过的幸福。再次解读画中老人的眼神,我读懂了“父亲”的心事,他一直都在期盼,期盼着我们子女的幸福,因为他的幸福与你有关!

第四次面对这幅画面,我变得愤然!老百姓都这么过日子了,却依然有那么多的贪官徇私枉法、携款私逃、收刮民脂民膏无所不用其极,身为一方父母官,理应为天下百姓的生计着想,古有“衙宅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今有“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而又有多少位高权重的官老爷做到了呢?更让我们感到汗颜与羞耻的是有些人总是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而又有多少官员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为百姓谋福利?都是些扯淡的谎言!还记得一句电影里的对白,一个农民工初来上海,上了骗子的当,却得到这样的评价:“你个农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更没有雪中送炭的援助,结果却只是挖苦与讽刺。“农民辛苦、农业困难、农村落后”,农民是弱势群体,需要关怀,我爷爷是农民,我爸我叔也都是农民,他们没文化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没有上过学,抑或是上不起学,中国8.7亿的农民大多都是这样,这是一个时代的无奈!我心里一直想:“你有什么权利去挖苦、讽刺一个本本分分、靠勤劳养家糊口的人呢?就因为他没有文化吗?”你要是把他给惹急了,他就是砸锅卖铁卖点儿血也要供儿女上学是不!说句开玩笑的话,曾经有人说:“日本的崛起牺牲了一代女人,而中国正在崛起,牺牲的却是一代农民工!”细细想来,罗中立的这幅油画,虽创作于1980年,近三十年了,而今仍然具有新的内涵!中国正在崛起,小康也正要到来,油画《父亲》中老人的沧桑最终也将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

观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有感 篇10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了“主问题”阅读教学手段。“主问题”的教学手段, 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 减少过去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 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 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 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 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 形成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使之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深入有效的思考和探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内容清晰了、学习环节也简单了。

(一) 找到牵动全身的“发”。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 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 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找到牵动全身的“发”呢?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丽水钟老师和衢州的郑老师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抓住了“壮”。问学生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关键词是哪个词?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雄壮”?真的只在表现辛弃疾的“雄壮”吗?

2.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金华张老师执教《杨修之死》, 问学生预习后你对杨修怎么评价?文中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是怎样评价杨修的?学生找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真知”曹操文中表现在哪里?杨修“真知”曹操吗?真知……思索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通过“真知”这一突破口展开了对文本的阅读, 对人物命运的思索。

3.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杭外黄老师的《孤独之旅》抓住“诗意”探索文本。她先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写成诗的形式, 让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得全情投入时, 黄老师说:“其实这不是一首诗, 而是文中的一段话。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段落, 你把觉得最有诗意的语段找出来, 读一读。”从品读诗意的语言到用诗意的语言写作。抓住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特色入手,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从作者的作品风格入手设计主问题。这种设计适合那些主题深刻, 理解较难的文章。可以借助作者本身要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或他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为突破口设计主问题。如当初我在执教《孔乙己》时, 抓住了“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展开对文本的理解。明白可怜之人孔乙己既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也是一位不懂思变、不求上进的人, 是社会的腐朽物。不能一味地同情, 立体式地看待人物, 加深对文本地理解。

总的来说,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 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 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 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 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 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二) 牵“发”动“全身”。

我们找到了牵动全身的“发”, 那又如何动“全身”呢?

省级优质课就做了很好的解答:有整体感又要有节奏感。整体感:课堂是一个整体, 不能让它支离破碎, 缺乏联系。要任务集中, 脉络清晰。有了主问题的设计, 教师的课就有了主题, 线索, 教师往往可以把握住课的整体感。所以我想多说一下节奏感。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用语。歌曲演绎要有轻重缓急, 高亢低沉。引之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做平面滑行, 而要由浅入深式地探究。并要形成跌宕起伏, 错落有致, 韵味无穷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课教学就应如一篇美文:享受中又能引起思索。

杭州李老师在节奏感的把握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香菱学诗》中通过文本看到人物的内心是教学的难点。上课伊始, 李老师以原著题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与文章的题目对比。领悟原著题目表明了香菱学诗的态度“苦”, 文中哪里道出了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透过香菱的笑, 觉得她以苦为乐, 学诗到了痴迷的程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可改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如此痴迷人人欣赏吗?引入对香菱的身世、死因的了解。再读“笑”, 慕雅女雅集吟苦诗啊。苦吟诗———痴吟诗———吟苦诗, 学生、课堂都在随之笑、悲。学生起初读描写香菱笑的语句, 笑逐颜开;再读香菱的笑, 感同身受, 脸色凝重, 声音低沉。

课堂有起有伏, 教师很好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掌控全局, 把握节奏。在教学设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抽象的原则设计。对知识点的安排承上启下, 循序渐进, 对教材内容的解析披文入情, 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体悟情感。此外, 教材的处理也立足于教材, 却又高于教材, 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以一篇课文走进香菱的内心, 以《香菱学诗》开启了阅读《红楼梦》的一扇窗。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西方教育理论上, 有一种木桶理论, 就是说人的成长发展像木桶盛水, 往往受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限制。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尽可能的全面。

没有教师的成长, 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 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 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 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 鲜活, 细腻和温柔, 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 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 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见解, 有些还颇有思想性。可总归有些零碎, 缺少体系。理解上也往往会存在局限性, 就事论事, 只绕着文本, 缺少思考问题的深度。所以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才能做好引导的作用。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乡村教师的课, 非常赞叹。问这位教师:“你备课用了多少时间?”老师说:“我用一辈子时间备课, 如果说是这节课的直接备课时间是15分钟。”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 让年龄与学识成正比。不要在吃老本, 不要让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掏空自己。

听课后常有老师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究竟何处不同呢?就是教师们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营造出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形成了一个气场。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 还在馨香中“传道”。

三、春风化雨点“心灯”。

(一) 春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心灵, 却要做到无声无息, 适时而来。教师有自己的水平见解, 又怎么让学生也深有同感引起共鸣呢?

学生理解有迹可循。教师们很好地立足文本, 激发思维。老师的思路源自文本, 学生的理解也出自文本。不会对教师的理解感到高深莫测, 而把自己拒之门外。文本是形成师生“对话的”依据, 也是平台。每堂课都能听到老师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文中有证据吗?”“把这个词圈起来。”“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可以吗?”把学生的眼光拉回到文本。品味语言, 概括内容, 体会情感。使学生站在与作者同一纬度上, 把情融入在文本中。琅琅书声萦绕课堂, 老师范读, 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全文, 读段落, 读句子, 读字词。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不再是以繁华掩盖空虚, 以形式替代内容。

适时补充加助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 要掘地三尺深挖、深探。但也不能止步于文本, 缺少教学的延伸拓展。就需要根据课文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 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外材料。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著作中整体理解, 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加助理解。学生临场的各种反应, 都成了教师素质的展示平台。杭州的李老师提到香菱的死, 学生中有人说是扶正后难产而死;有人说是被薛蟠的正室夏金桂害死的……李老师没有以权威的姿态介入而是引入了曹雪芹的判词:

“根并莲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学生通过对第三句拆字诗的理解, 明白是被夏金桂害死的。对学生没有以简单的对错去定论, 在课外资料中自己领悟。

衢州的郑老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 在体会题目的“壮”时讲了辛弃疾弱冠之年率50骑直闯5万之众的敌营, 将叛贼张安国当众处置。然后鼓动万余名士兵反正, 长驱渡淮, 奔向南方。往事中理解辛弃疾当年金戈铁马, 驰骋沙场的“壮”又以《鹧鸪天》和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理解辛弃疾空有壮志却华发早生的“难酬”。课外材料的引入自然营造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无需多讲, 早已不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的满腹诗书此时化作春雨, 在无声无息中学生在受到了熏陶, 得到了提升, 激发了思维。

四、点燃心灯。

用言语感染学生。语文课堂不应是平淡冷漠的, 而应该是充满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内容所决定的, 教师的教学语言如同讲演一般, 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 而要让自己情感为之所动, 惟一的办法就是投入, 投入地去讲, 因课文内容而喜而悲, 因文章情感而情绪化, 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 外化为语言、表情、眼神, 以及肢体的动作, 置身其中, 融入课堂, 全身心去演绎教学的内容, 倘能如此, 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呢?衢州郑老师在教授《破阵子》时, 辛弃疾的壮志难酬透过她或低沉, 或高亢的语言;或振奋, 或忧郁的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形象地表现出来。使我们如临其中见证他的人生历程, 触摸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听课老师都被感染了。

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朗读式结尾。打破了以往一贯的课堂总结模式, 教无定法, 适合就是好方法。优质课评比中的结尾, 就有推波助澜, 意味深远的作用。师生的情感再次碰击, 思维在延伸, 火花在闪烁。

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应用多媒体, 这当然不是稀奇事。以往课件就像教案本, 教师就在读教案。教师被课件牵制着, 思维也凝滞了。早就设计好的答案也套住了学生的思维。可这次多媒体成了一个助手, 教师没有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以文本为基础, 色调、字体、版式都用心良苦。杭州李老师大篇的采用魏碑体, 来加重香菱不幸的身世。丽水钟老师的课件从头到尾六张片子, 黑底白字, 凸显词的悲壮。杭外黄老师用黑白底色承载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件中适时响起的合适音乐, 使课堂中洋溢着和作品相吻的气氛。学生在配乐中, 很快地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提高了朗读水平, 加深了情感理解。

上一篇:锚索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下一篇: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