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总结(共8篇)

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篇1

一、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新突破

(一)“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构建优质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促进高等教育发生深刻变革。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探索新型教育供给方式,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目前,学院运用社会化、市场化的机制,建设、吸纳、整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与名校和企业积极合作,着力建设教学课程资源,共开发建设了近300 门学历教育在线课程和 10000 多小时时长的非学历教育在线课程,满足多样化的线上学习需求。2.组建线上线下班级学生按专业分成实体班级后,在远程学习的平台上组合成虚拟班级,每个班级在课程辅导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设组长 1 人,学习小组根据课程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的安排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内容。3.完善课程运营模式远程学习的平台汇聚本专科学历教育课程的丰富教学资源,学生进入网上班级学习课程。在线课程资源是课程辅导教师开展教学的“教材电子稿+教辅材料”,同一课程的不同虚拟班级使用相同的“教材电子稿+教辅材料”,不同的班级配备不同的课程辅导教师,辅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上学习指导。任课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课堂点评、面授辅导、实践指导等教学活动,在线下引导实体班级学生学习。4.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学院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学生通过视频点播、阅读教材等基于资源的在线自主学习和课程论坛、BBS 讨论等在线教学活动等形式完成课程在线学习任务,由课程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做好网上自主学习,使学生能更自如地做好网上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完成网上作业;学生在线下参与课堂讨论、课堂点评、面授辅导、实践技能练习等教学活动。

(二)“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体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学院加大各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力度,目前有央财支持的实训中心,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和各校内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同时,学院还积极推动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运用,通过“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实体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构建一个涵盖全省办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学院体系特点,量身定做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实现基于网络访问基础上的、契合学校的实际需求的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实现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一体化解决方案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与企业合作和办学系统合作共建跨区域的分布式实验实训室,建立“项目发布及培训平台”,推进学院与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案例 1:与大连通科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虚拟仿真技术研究所和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共同开发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实现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一体化解决方案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项目有:(1)完成建筑类相关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方案和建设;(2)针对学院远程学习的平台办学体系的特点量身定做虚拟仿真实训资源,要在基于网络访问的基础上贴合学院的实际需求;(3)面向建筑类、机械类、电子类和护理类等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合作开发三维虚拟仿真实训软件,为学院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案例 2:与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区域分布式实体实验实训室。在全省根据专业分布状况,设置专业实验实训室,制定实训项目、实训方案。按照“多项目设置— 强化训练—确定教学内容”的步骤设计实训室功能,技术上覆盖传统的 PLC、HMI、步进、变频器、伺服系统等主流工业控制应用,包括工业物联网实训和机器视觉实训功能,同时满足各类学生使用。同时,双方共同建立“项目发布及培训平台”(含基于手机 APP 软件和微信的项目发布平台),用于企业工程项目发布和企业员工、代理商的业务培训。通过“项目发布及培训平台”,企业按区域每月提供不少于 3 个工程项目,教师可承接企业在研项目,并参与企业研发;通过“项目发布及培训平台”,学院可以为企业提供业务培训,双方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和视频资源,面向省内外企业代理商、客户和新进职人员开展培训。

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篇2

传统教学模式中,该类课程的教学一般为小班(10人左右)教学,可以进行近距离讲解,并能现场指导学生操作情况。但目前,50人的教学班级难以在课堂中进行个别指导,学生有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帮助,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此外,学生间专业能力差异明显,分层教学需求明显。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凑,教师分组指导时间不足,作品展示时间不足,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难以实施。

1课程改革主要思路

在《影视摄像基础》课程中运用混合学习的方法,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核心,综合面授学习和在线学习,发挥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在线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通过各种交流和互动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逐渐形成积极参与,协作互动,资源共享,知识建构的氛围,提高教学绩效,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2课程改革基础

《影视摄像基础》课程一直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将课程开设以来一直将课程分为“准备拍摄”“拍摄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数字影音技术”等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项目开展教学。

传媒类不同专业间对影视摄像知识技能的要求有较大区别,本课程主要面向摄像师工作岗位要求,通过“摄像助理工作”“拍摄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录音及拍摄景深光影变化镜头”等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项目,使学生能够说明数字摄像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理解数字摄像机的技术指标及具体应用,了解摄像机成像的基本原理;通过理论与实训,使学生掌握数字摄像机的常见操作技巧,可以拍摄符合技术标准的固定镜头,运动镜头,可以控制景深光影拍摄,具备准备充分、守时敬业的职业素质。

同时,课程也考虑分层培养面向文案与后期等岗位工作要求,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字摄像机基本构成和功能,掌握数字摄像机的常见操作技巧,理解固定镜头,运动镜头,能控制景深光影拍摄的方法;同时,具备准备充分、守时敬业的职业素质。

3实施策略

3.1建立教学改革团队

专业带头人和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组成教学改革团队,带领学生一起按项目建设方法,逐步推进实施。

3.2遵循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创建在线教学资源

《影视摄像基础》课程制作了4个模块,30个实验实训型现场实录微课视频。

3.3采用“分组实训、独立考核、任务驱动、自然分类”的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文案、摄像、后期组成的视频产品生产团队,因此课程就不能只针对摄像能力强的学生。学生各具特点,也不可能每个都培养成摄像师。所以,课程采用“分组实训、独立考核、任务驱动、自然分类”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总体要求:平时实训课,每个小组要在掌握该任务摄像机操作要点的基础上,编写小脚本,全组共同拍摄,并剪辑成片;期末大作业,要求每2人完成一个MV拍摄制作。

具体实施如下。首先,平时小组同学会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形成分工合作与分层教学。全组同学经历了拍摄环节,对摄像机的使用和现场拍摄步骤都十分了解。实训中,摄像能力强的同学自然会带头拍摄,其他同学辅助并再次学习了拍摄过程;然后其他同学模仿拍摄,并能得到能力强的同学的帮助和指导。由于期末有2人完成MV作品的要求和压力,所以能够促进能力弱的同学不断努力,在小组帮助下努力学习拍摄。

其次,由于每个任务都需要撰写脚本和剪辑,文案和剪辑能力强的同学自然会担当起相关的工作。同时,文案、拍摄、剪辑前后衔接,作品效果相互印证,非常有利于每个岗位的同学形成整体的制作意识。

最后,教学符合行业工作模式,有助于形成团队合作,集体竞争的意识。团队分岗位合作工作是行业工作的模式,教学中教师给团队平时实训作品整体打分评价,有力促进了小组的团结合作;对期末作业2人小组打分也促进了个人特长的展示和发挥。

4实施方案

课程中大量内容是实践环节,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如果实训设备比较贵重,则必须在充分掌握要领的情况下才能实训。课程采用在线视频课程的形式,将30次课程的视频全部上传网络。

采用视频教学的模式即使面对5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每位同学可以通过视频清晰、完整地看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视频课程可以对主要的理论进行精炼、严谨、规范地进行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目前,一般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介绍本次课程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介绍项目的背景知识;全班一起在教师带领下观看教学微课;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在实践中表现出的问题及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暂停微课,进行面对面的教学;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时要采用板书、提问、讨论等教学手段进行强化;微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采用模拟实训或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回顾和操作教学主要内容,教师和学生观摩评价,当学生掌握不到位时,教师重新播放微课的对应部分,或采用面对面教学方式进行补充,直到绝大部分同学都掌握。

第二阶段,主要以学生分组实训为主。要求学生根据实训任务要求完成相应任务,这时如果学生仍然对没有掌握某些知识,可以重复观看视频;教师在各组巡视,针对学生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讲解和演示。

第三阶段,学生在课后完成剪辑,在下一次上课时,教师点评和讲解拍摄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大家对技能和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课程还收集了大量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主要是实际的拍摄案例和更高级的拍摄技巧。这些教学资源与本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组成了具有不同难度的教学资源。

采用在线视频教学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后的教学,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进度学习,尝试按学习进度分配学习小组。事实上,同一门课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定位是不同的,有的希望成为摄像师,有的希望成为导演,有的希望懂得摄像的各环节以便能更好地撰写文案与策划或更好地与摄像团队沟通做好执行管理工作。所以,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后,不同的小组可以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能力强的小组可以布置更具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对能力一般的小组可以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对有困难的小组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5实施效果

5.1授课班级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采用分层分类教学的思路,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后,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学生在视频中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教师讲解、拍摄方法、拍摄效果,参数调整等教学内容。讲解过程由原来的80%减少到40%~50%,学生的掌握程度却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对摄像机的掌握程度较前两届学生更为熟练,对摄像机的主要调节参数和功能都掌握得更为精确和细致。以前课程结束的作业一般都是8人一组拍摄,这次课程结束时,做到了每2位学生拍摄一部MV,体现出班级整体对摄像技术的掌握水平提高明显。同时,班级出现了大量优秀作品,整体成绩较前一届提高12%左右。

5.2教学视频被其他从业人员观看

课程结束后,课程视频上传到优酷网站,随机统计1个月的课程视频播放量为500余次,播放地区达18个省市。

总之,混合式教学避免了统一讲授、统一练习和统一评价带来的弊端,可以适应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开展有效教学的需要[1]。有利于学生进行扩展化、个性化、分层次的学习活动,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自调学习步调,控制学习进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和课后保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降低了实践教学课时有限、对学生指导不全面等问题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篇3

【关键词】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41—05一、混合学习在我国远程教育

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混合学习的原有含义是混合式学习或融合式学习,就是把各种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最早用于企业培训。在21世纪,随着e-Learning的发展,混合学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 混合学习的概念虽然在我国远程教育理论界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但其新涵义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却被实质性地应用,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实践对此进行了很好的阐释。

1979年成立的广播电视大学可以看做是我国第二代远程教育的起点,与第一代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广播电视媒体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同时传统的函授教学、面授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混合学习在我国远程教育中较早的表现形式。混合学习在这个阶段还只是雏形,在理念和形式上都不成熟,媒体在教学中的补偿性和辅助性作用非常明显。上世纪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启动(以下简称“开放教育试点”),它和普通高校举办的网络教育试点项目被看做是我国第三代远程教育的起点,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它们在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方面是一致的,如“以学生为中心”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又有很大的区别。网络教育把e-Learning作为最基本的(或者说是唯一的)教学形式,教师只是在校外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发布通告、资源和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评价,几乎没有参与学生的学习,教学存在明显的单面性。开放教育在“试点”之初,教学形式与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较片面,同时又由于要进行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主义比较泛滥。随着“开放教育试点”的深化,这种技术主义和“先上马后备鞍”的做法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凸显。中央电大在“开放教育试点”中本着边实践边研究的原则,于2004年左右在教学中及时加入了面授辅导环节。虽然这个环节看起来与远程教育基本教育理论相冲突,但却提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到总结性评估时(2007年),开放教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学导结合”模式。[2]至此,混合学习在开放教育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在理念和形式上都更加成熟,具体表现为:

1.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远程教育对象主要为成人,确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又符合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征。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不是简单的自学,其内涵包括学生自治、e-Learning、协同学习等。实现自主学习的环境基础是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在技术上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根据混合学习的需要,强调多种技术、多种媒体、多种服务的结合。

2. 重视面授辅导在教学中的作用

开放教育中的面授辅导与传统的面授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教学目标不同。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以课程难点和重点为辅导内容,同时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为目标。二是课时比重不同。开放教育面授辅导的课时是根据课程难度和学生需要而确定,不过多受课程内容量的影响。三是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严密、更融洽。

3. 网上交互是师生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

利用网络交互功能,教师和学生实现网上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交互,积极开展难点答疑、基于问题的探究、情感交流、咨询等教学活动。

4. 形成性考核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形成性考核被纳入学生评价范畴是我国当前远程教育教学评价的一大特征,这在基础教育和以往的远程教育中都是不明显的。虽然基础教育更重视学生的作业,但往往是以实践和练习为目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最后的考试。开放教育的形成性考核在具备作业功能的同时,还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可以作为对学生学习策略诊断的依据,又可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开设入学教育课程

在开放教育中入学教育的内涵远远大于其它教育形式。开放教育的入学教育是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的,它既有传统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的内容,也有远程教育理论知识(认识方面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等导学内容,且以后者为主。入学教育课程是开放教育能否真正实施混合学习的关键。

综上所述,混合学习已在我国开放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表现为传统教学与e-Learning的互补、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互补、传统远程教育教学形式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形式的互补等。虽然如此,当前我国远程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许多理论难题和现实疑问,如学校支持服务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分配问题、如何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不容回避的,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回答。

二、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第三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始到2004年“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期评估。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现代远程教育的起步阶段或者奠基阶段,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对开放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二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建设(文字教材和网络课程资源)。第二阶段是从中期评估到总结性评估(2007年)。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初步成熟阶段,基本形成了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第三阶段是“试点”结束后至今。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电大的开放教育还是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都开始重视内涵建设,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支持服务等方面不断完善。纵观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现代远程教育在建设基础环境、形成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扩大办学规模、构建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质量问题,正如苏辛所言:“我国远程教育长期以来‘左冲右突’,始终未能走出所谓‘质量迷宫’。”[3]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但就教学本身而言,我们有必要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作进一步反思。

1. 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重新审视

现代远程教育一开始就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自己的基本理念,这一方面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划清界线。随着我国远程教育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探索发展,基本建立起了以“以学生为中心”为内核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但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倾向。其原因源于两点:一是教师对这一理念的模糊认识,二是学生对这一理念的茫然。

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模糊认识既源于这一概念本身字面意义上的误导,也有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等的历史原因。当教师刚卸下以自己为中心的担子,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时,茫然中便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情,自己可以游离于学生的学习之外。于此,就有必要重新厘清一下“教学”的概念和“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学”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分开来谈。如果单从主体行为来说,可以用“教”和“学”分别描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行为,但要放在教学活动整体中是不能分开的。“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综合和统一,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是相互依存、有机结合。[4] “教”和“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果分开了就构不成“教学”。远程教育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绝不能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教学的主体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把“以学生为中心”简单理解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必然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作用的缺失,且在这样的模糊认识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也必然不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能动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势必会感到茫然。要使学生的学习实现较高的有效性,学生自己首先要明确干什么、怎么干、最终实现什么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虽然远程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比较成熟的逻辑判断能力、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但他们接受远程教育的基础毕竟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习行为和认识都会受固有惯性的影响,所以“以学生为中心”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过于简单化、概念化,必然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不知所措。

2.师生交互的淡化与错位

交互是现代远程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越性。它的含义是指“一种发生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5]交互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德、情、思等方面得到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交互的有效性难度不小,特别是学生与教师的远程交互很容易走形式。有人就网上课程论坛中师生答疑的有效性做了研究,“学生在论坛中的交互内容质量不太高,这些交互的利用效率也不太高,这种答疑交互质量在当前情况下,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从教师回复情况看, 教师对学生网络提问的支持和引领非常缺乏, 开放教育网络答疑实施多年未能得到明显的改观。”[6]这些问题说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出现了明显的错位。

要实现师生之间交互的有效性,首要的是教学设计。交互作为远程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二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建立起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教学活动场。这些作用能不能真正实现就要看交互设计的科学性。交互的设计至少要包含五项内容:交互目标、交互主题、交互主体(明确交互对象)、交互形式、交互媒体。在交互设计中虽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从教学本身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离不开的,也就是说交互设计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当然,造成师生交互的淡化与错位也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 教学模式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被“僵化”

“学导结合”是电大系统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形成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和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技术。“学导结合”模式的具体内容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基于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进行多种方式的引导与辅导,学校通过天地人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程学习支持服务。[7]这一模式描述了远程教学的全过程,强调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设计与导学、学校支持服务等环节,同时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混合学习特征。但是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学导结合”模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对自主学习缺乏具体的设计,学生对环境与学习方式的相融性把握不准,对学习过程缺乏有效控制;二是教师导学目标比较逼仄,重视方式方法的指导而忽视对课程内容的引导和辅导;三是“学”和“导”难以融合,教与学不统一,“我教我的,他学他的”现 象比较严重。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关键在于对“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僵化”认识,对教师实际、学生实际、环境实际和课程实际缺乏了解,不重视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模式的应用停留在课程教学表层。

关于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可以用e-Learning来概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很小,教学结构基本由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构成。这里不再作进一步分析。

三、混合学习对远程教育

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

1. 促进了对教师导学的深化认识

导学,简单理解就是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指导和辅导。从这个层面看,现代远程教育的导学和传统教育中的导学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具体行为,但当混合学习用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时,导学的内涵被深化了。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导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远程教育特征的教学行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但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有意义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虽然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样依赖于教师的导学,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是一种混合)。再从远程教育的特征分析,由于教师和学生处于准分离状态,所以教师的导学不仅要针对课程学习,而且还要涉及学习技术、学习能力、情感培养、协作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这也是一种混合)。

现代远程教育中导学功能的实现途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系统设计。前面在谈到交互的有效性时我们说交互离不开教师的设计,其实交互只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小部分,整个教学系统设计都是由教师来操控和完成的。远程教育中有些一线教师把教学系统设计称之为导学设计或导学指南设计。导学设计是教师站在宏观高度对教学全过程的把握和规划,是建立在对学生、课程、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教学行为,带有明显的研究性。二是教师角色的主体化。虽然远程教育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从教学概念的整体内涵去认识,教师同样是主体。如果弱化教师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的导学也就无法纳入教学系统。引导、指导、辅导等导学行为都是教师积极扮演主体角色的行为印证。

2. 提供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新视角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治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核心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全程负责,包括学什么、怎么学、利用什么学、什么地方学、什么时间学等。关于自主学习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的看法有所不同。如“操作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行为,它是个体基于外部强化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的过程。社会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则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都进行主动控制和调节的学习”。[8]被尊为“美国远程教育之父”的魏德迈(Wedemeyer)针对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提出了独立学习的理论,他对自主学习讲得很详细,其理论核心有三条:“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教育目标和选学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决定学习进度;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9]我国有学者认为(董奇、周勇,1996),自主学习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督、评价和反馈,也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调节、修正和控制。[10]以上有关自主学习的理论基本都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权,但基本都忽视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存在。

混合学习为我们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新视角。首先,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与教师的“导学”分不开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之一,在学生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相伴。其次,传统的利用文字教材进行自学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它与e-Learning共同构成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第三,自主学习在手段上强调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对远程教育的巨大作用不容怀疑,但也要看到传统媒体对教学信息的传播作用。近几年随着三种形式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推广,农村计算机网络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观,但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条件、不同文化层次的学习者,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为不同环境下的学习者提供了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这也是混合在媒体上的具体表现。综上所述,现代远程教育中自主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既区别于传统的自学,又与e-Learning不完全相同,它是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自治精神,是一种“有支持的学习”。

3. 拓展了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教学模式和教育的基本理念。从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二是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11]教学设计从层次上分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宏观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的系统教学设计,微观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对一堂课或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中观的教学设计是基于课程的。现代远程教育由于受教学环境、传播手段和学生特点的限制,教学设计一般是基于课程的,也就是中观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两个最基本要求,构成教学设计的各要素都要以此为基点。

一般我们把教学设计看做是教师教学的准备,也就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熟悉课程与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但在远程教育中学生个性特征和教学环境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很难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和教学环境,所以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操作步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指南——学生根据“指南”、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教师在学生个人学习计划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系统设计——教师向学生公布教学设计并按设计开展教学。

同时,远程教育教学设计不像传统教育教学设计那样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编码,它更注重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一般强调三个结合:传统教学活动形式与网络环境下教学活动形式的结合(如课堂面授、纸质作业与视频课件、在线作业等的结合);传统媒体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结合(如印刷辅导材料和网上辅导文本的结合);师生间传统交往方式与基于网络的线上交互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四、小结

某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总体方案 篇4

为贯彻落实中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

二零一5〕2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电〔

二零一7〕724号)和**省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の委发〔

二零一4〕1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省re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和战略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是**省省环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成立于**年,注册资本**万元。主营业务修复等。截止二零一年底,公司资产总额**万元,营业收入**万元,利润总额**元详见附件一)。

公司下设办公室、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市场开发部、战略投资部、党群组织部、纪检监察部、法律事务部、审计部和安全生产部。公司现有2个全资子公司、3个控股子公司、1个参股公司及1个分公司。公司现有员工**人,其中正式员工**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围绕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工作大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宣贯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和谐工作环境。根据公司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宣传,以此凝聚人心,树立形象,吸引人才,助力市场开发及客户服务,提高公司品牌影响力及对优质战略投资者吸引力。

二、混改的必要性

1、有利于企业构建现代法人治理体系,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2、有利于改善公司资本和治理结构,促进转换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和效益。

3、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企业凝聚力、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改革方案主要内容

(一)剥离不良资产和股权

为了做强公司主业,将公司控(参)股的**等不良资产进行剥离。

(二)混改方式及股权比例

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步推进员工持股工作。

再次,混合所有制为资金大规模聚合运作以及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各国企业对全球市场的争夺愈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实际上是规模和实力的较量,依靠资本的联合和集中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世界潮流,仅1996年,全球企业跨国合并、兼并就达5540起。230家世界跨国公司进入了中国市场,有的已占据了行业主导权,并吞没了我国不少的国货名牌。面对跨国公司瓜分中国市场的巨大压力,下决心铸造我国企业的“航空母舰”,以与外国工业巨头相抗衡,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地区、行业、部门乃至所有制的限制,把全社会分散的资金按市场效率的原则聚合运作,并实现所有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由于全社会生产要素的可动员规模,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所有制形式,即所有权的聚合机制和配置机制。不同的聚合和配置机制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织形式,而生产要素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同,其利用效率也不相同。单一的所有制形式由于不能使不同性质的所有权相互兼容,因此其吸收和调动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便受到种种限制。只有混合所有制,才能做到使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经济要素自由组合、任意配置,并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达致最优。在迅速把社会闲散资金吸聚为大规模资本的能力方面,混合所有制具有其它单一所有制不可比拟的优势。与此同时,混合所有制还造就了资产所有权的流动机制,使资产的存量结构和增量结构,遵循市场效率原则,在动态中不断得以优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步发展。

最后,混合所有制为国有企业顺利转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我国国有企业长期缺乏活力的最根本原因,是企业既无外在市场约束,又对内不负盈亏责任,产权不清,权责不明。要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只有改变现有的经营机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其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单一的国有制下,企业的资本所有权归国家,资本的各种权利和职能都由国家一个主体承担和执行,企业只是行政的附属物,产供销由主管部门决定。这种国家直接占有、经营的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人”企业,因此,该所有制形式不仅难以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而且国家也不得不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企业既不存在有效的外在硬预算约束,也缺乏竞争生成的内在激励机制。

mbo概念综述

mbo为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lbo)的一种,由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最早提出,专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行为。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

管理层收购活动完成之后,企业的管理层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mbo的特征

首先,mbo的发起人或主要投资人是目标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人员。由于他们本身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比外界更为了解目标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和所处的商业环境。

其次,管理人员们往往先要新设立一个公司,以新公司为操作平台来收购目标公司。成功收购后,他们的身份也就由单纯的经营管理人员转变为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集合体。

另外,mbo主要是通过借贷融资来完成的。管理层自身财力一般有限,需要对外融资进行收购。因此,要求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有较强的资本运营能力,提供的融资方案需满足贷款者的要求,也必须为权益所有者带来预期的价值。

2.2.2实施mbo的动因

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进行mbo的动因主要包括

摆脱公开上市制度的约束,施展自己的才能。有些经营者认为证券监督机构对上市公司制订的法规制度束缚了他们的手脚。

寻求合理回报,获取与业绩相称的报酬。在由许多部门组成的企业中,出于公司整体发展的需要,部门管理人员的报酬常常与公司总体情况挂钩,而难以如实反映部门的经营业绩。mbo将部门资产剥离后可以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和提高效率。

防御敌意收购,保住职位。管理层为了保住职位,往往会采取不同措施,修筑防御壁垒,而mbo可以提供很有效的而又不那么具有破坏性的保护性防御。管理者以mbo形式购回公司整体,已发展成为一种防御敌意收购的越来越广泛采用的新型金融技术。

mbo的作用

将国有企业通过mbo的方式转让给企业经理层及员工,既回收了国有资本,实现了国家“抓大放小”战略,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次制度变革,保证了企业良性持续发展。

通过mbo解决民营企业带红帽子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中国原有的体制框架下,许多企业家的价值都被严重低估,其对企业的贡献与其所得到的报酬严重不符,通过mbo实现企业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股权集中于管理层,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部分统一,从而降低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避免了企业决策的短期效应,有效保证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在我国mbo实施过程中经常伴有职工持股现象,即管理层与职工共同收购目标公司,职工参股形成利益主体多元化,保证了企业内部的纵向和横向监督。

mbo属于杠杆收购中的一种,在操作中必然形成管理层债务,偿还债务的压力以及债权人的监督都会对管理层的行为形成有效约束。

管理层持有本公司股份,并在一定时期内予以锁定,将公司利益与管理层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有助于增强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信心。

mbo实施的三个要素

1卖者愿意卖

现实产权的所有者有转让该产权的意愿,一般来讲,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转移、当地政府对企业产权明晰的愿望以及企业集团经营方向的转移都会形成卖方意愿。

2买者愿意买

企业经营层有受让企业产权的意愿,这一般取决于经营层对企业前景的判断,以及其对企业的长远打算,同时也与管理层能否接受mbo这种先进的观念相关。

3买者有能力买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级经理层(特别是国有或集体企业的高级经理层)处于相对较低的收入层次,所以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都远低于收购标的的一般价值,因此资金必须通过融资来解决。

mbo成功实施的必要因素

1适合mbo的收购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做mbo,理论上来讲,适合mbo的企业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有良好的经营团队,产品具有稳定需求,现金流比较稳定,有较大的管理效率提升空间,拥有高价值资产,拥有高贷款能力等。

2国有和集体资产的处置

在我国的mbo操作中,经常涉及国有和集体资产的处置问题,这一方面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同时在当前还有很多的法律法规限制,从我国目前mbo实践来看,这一问题的处理好坏是整个过程成功的关键。

3融资渠道的选择

mbo项目一般都涉及到巨额的收购资金,寻找合适的融资渠道,有效利用资本市场,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所需资金,关系到mbo项目能否最终实现。常用的融资渠道有银行借款、民间借贷、延期支付及mbo基金担保融资等。

4收购价格的确定

合理、科学的收购价格是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也是mbo实现多赢的前提。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篇5

为了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本学期我对本班做了两大方面的调整。一是学生座位的调整,二就是自己教学方式上的调整。

在调整之前,本班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课堂上的参与率也很低,每次上课都是强制性的让他们保持安静,而且安排的作业都没有一次是及时完成的。对于不懂的问题有许多同学从没有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特着急,于是暗暗地下决心,一定帮助学生寻找一条能提高成绩的方法。

课堂改革教学总结 篇6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日趋到达良好。现将本学期的课改实验成果作阶段性总结。

一、制定课前展示的资料和评比细则

课前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小组长征求组员意见后,由班委会成员和组长一齐确定展示资料和评比细则。

确定展示的资料如下:

1、成语接龙

2、讲成语故事

3、朗诵诗文

4、好书推荐

5、主题演讲

6、介绍课外知识

7、演课本剧

8、讲名人轶事

9、故事新编

10、编科幻故事

二、课前展示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用心性和创造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靠于兴趣”,语文课教学过程亦应重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不例外,这正如一篇佳作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才能引人入胜一样。

三、课前展示活动实现了课内外衔接。

只上几堂语文课,即便是选编超多课文的新教材,对学语文来说还是沧海一粟,不可能使学生智慧地去理解事物,理解生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要把课内思考和课外生活的理解结合起来,课堂里从展示活动抓起,培养学生从一种现象或者一则小故事中理解其智慧,用心实践叶圣陶先生“课堂里学,生活里用”的语文教学思想,促使学生提高辨析潜力,延伸对生活的理解。语文课文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需要引导他们感知社会生活。进行展示活动不仅仅能增长潜力,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些活动为课堂学习语文作了良好的铺垫。

四、课前展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本学期学生自编自导的课本剧成为课前展示的一大特色。他们精心地选材,乐此不疲地排练,为的就是课前精彩的展示。

陶宇琳那一组表演的《石壕吏》十分精彩,演出过后班级掀起演课本剧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每组展示时都有创新,为的是不甘落后。

五、课前展示活动调动了他们的情趣,能营造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使他们持续用心、愉快、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持续最佳精神状态,自觉甚至是乐意理解来自教师的合理要求,内心经常体验到自身成功的喜悦,不断进取,成为合格人才。

期中考试前一星期的语文课上,我什么都没说就直接开始讲课。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学生们的表情——些许失落。准备展示的那一组在小声嘀咕着,无疑他们更失望。那一节语文课上他们都没有提起精神。当天下午我特意去问了当天的几个科任老师,他们说:“你们班孩子怎样了,上课无精打采的.”当时我就想不要想当然的做事,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万事开头难。在活动中最就应注意的是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多表扬、多鼓励和多肯定,充分调动学生对活动的热情,用心参加展示活动。

此项活动,贵在坚持。教师常抓不懈,学生潜力定有提高。在活动中关键在于“评”,“评”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在展示结束后,要及时的进行评讲。可先由学生评(不只一位),再由老师评,对学生表演的资料、语言、思想、技巧、创新等方面进行适当评价。老师切不可只挑毛病,要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多给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白努力改善的方向,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下一步的计划:

一、继续背诵经典诗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积淀文学功底,提高文学素养。

二、坚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把教的重心放在“扬长”上。

三、给学生超多且经常发表的机会,加大力度展示学生的作文和读书成果。这个发表包括各种展览、展示、竞赛等。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面找到优越感,成就感,成为胜者。

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篇7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迅速,各个课程的教学体系需要规范、完善和提高,微生物作为本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横向上与同为基础课程的微生物学紧密相连;纵向上是相关专业课程如生物制药技术、发酵工程等的基础。因此,对于生物制药专业来说微生物学课程显得至关重要[1]。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知识紧密、化学结构和反应式错综复杂、不断涌现的新知识越来越多,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成为生物制药专业最难学的课程之一。除此之外,国内现有的微生物教学体系中偏重理学和医学,在工科微生物的教学中并非完全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下,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微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难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结合生物制药专业特点进行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将这些深奥南斗的理论知识以及错综复杂的代谢反应转变成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学习,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生物制药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

微生物学的特点是微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代谢途径繁杂,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普遍感觉到内容抽象难懂,缺乏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应从课程的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三基”教学法

1.1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采用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代谢时提出问题:吃糖会引发肥胖症吗;讲氨基酸代谢时,提出的问题:转氨酶偏高代表什么问题。学生带着提出来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知识同时训练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1.2 基于案例的教学法,深入理解知识点原理

授课过程中,在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穿插相关的应用性案例,结合现实生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食品添加剂时,可以选取“三聚氰胺牛奶”这一案例。结合这个事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商家为啥要向牛奶添加三聚氰胺,蛋白质测定的国际方法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学习到的知识完全可以用来服务现实社会。

1.3 基于项目的教学法,学以致用

将课本散碎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真正的社会生活,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比如,在讲到维生素的来源、分类及作用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调查维生素主要来源于什么食物,维生素主要分为那几大类以及它们分别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市场调查,让学生将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清华在线等教育网络平台,辅助课堂教学

通过多种途径,利用网络视频,精品课件等课下辅导学生,积极复习课上所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上传课件,布置课后作业以及安排在线答疑等环节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开通清华教育在线,上传优秀的网络课件、视频以及课后作业,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检验学习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线回答学生学习中碰到的疑惑。

3 引入仿真模拟软件辅助教学,形成教学内容多样性

利用微生物学仿真模拟系统可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力。仿真模拟是由动画、视频资源、音频资源、文本课件构建出虚拟现实技术,在此技术基础上组建出虚拟实验室、虚拟仿真仪器操作等。微生物学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理论教学通常采用讲授法教学,不可能完全以实际操作来验证所学知识,这样对所学知识直观性认识较差。微生物学仿真模拟系统的引用,使理论课程中涉及实验实训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在仿真模拟系统中实现模拟操作,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性理解,提高知识的衔接性;并且微生物学仿真模拟系统具有动画性、艺术性、情景性等,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酶作为催化剂催化底物反应的过程是教学的重难点,传统教学甚至多媒体都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仿真模拟软件可以实时逼真地演示酶作为催化剂发挥作用的全过程。

4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辅助课堂理论教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够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启迪学生思维、孕育创新意识的最佳温床。根据理论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安排实验课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结语

在实践过程中,将“混合式”教学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一些理论性强、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配合的方式,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及动画效果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上课效率。对于比较复杂的化合物空间结构、以及反应机理及过程的探讨,可以通过仿真模拟软件辅助教学,形成教学内容多样性,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充分理解复杂的知识点。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清华教育在线教育平台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完成课后习题检验自己所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在线向老师请教问题。

摘要:从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优化现有微生物学教学,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院生物制药专业特色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将“混合式”教学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配合的方式,互相补充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及动画效果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上课效率。

关键词:生物制药,微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杜敏,郭迪,李脉.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6):71-72.

[2]李剑芳,田丰伟,张灏.《微生物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J].江南大学学报,2009,29(1):75-77.

[3]郭端强,廖春丽,方改霞.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法研讨[J].教法研究,2012(11):74-75.

[4]许晖,孙兰萍.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杂志,2006(6):1-2.

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篇8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手段出现多样化的特点。针对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现状,结合该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其优势,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 微课 混合式教学

一、引言

我院电子信息专业自从2004年开办至今,每届至少都是两个教学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可能照顾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课堂讲授,造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交流缺乏,同时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不是十分容易理解,需要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重复。加之我校招生规模的增长,新增学科专业多,这些都给我校的教学师资队伍带来了严峻挑战。那么推行混合式教学可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个性化需求。

二、混合式教学及其优势

1、混合式教学。Internet的普及和E-learning的发展,在教育技术领域出现了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又称混合式学习)的概念,混合式学习最初指的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现在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也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学习技术的综合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师生角色固定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线上教学学习模式,而是实现了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

2、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借助微课学习视频,能较好地避免传统课堂“一刀切”的情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自己定制开展个性化学习,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混合式教学可以提供多种学习内容,使不同的学习内容形成互补。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和线上教学平台上学习知识体系,又能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接触大量辅助学习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果学习者上课没听懂的,在课后还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教学视频来重复学习;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预习后带着问题去听自己的任课老师课堂讲授,或者带着问题在课后去回放微课视频,使学生更有效率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包含不同技术手段的学习方案和教学环境。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基于网络环境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为学生操作计算机学习、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教师不仅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而且要更科学地利用好信息技术,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三、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1、线上微课设计。1设计并制作微课、PPT等教学材料,明确相关任务和知识点。在微课中设计练习和思考环节,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提供线上微课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微课的学习和问题反馈,以便教师合理安排线下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2、线下理实一体教学。1根据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反馈的问题以及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解答,引导学生去掌握理解。2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关的工作任务,通过学生分组来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课程所学的知识。

3、教学评价。1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考核,评价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的效果。2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和看法。3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得出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在后续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进一步提升后续教学的效果。

四、结束语

上一篇:奖学金评选细则试行下一篇:开展端午节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