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研究论文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我意识研究论文(精选8篇)

自我意识研究论文 篇1

摘要:儿童大约在二三岁出现自我意识,在经历了婴幼儿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的发展历程后,大约到青年中期左右,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我意识逐渐达到稳定和成熟的水平。本论文即对我国20多年来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自我意识发展婴幼儿青少年

我国心理学界对自我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中对“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概念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未做严格区分。朱智贤认为,自我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凝聚,即人对自身的观念系统。时蓉华认为,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李德显认为,自我意识不同于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属于一种主体自觉的、能动的行为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过程,是个体的“主我”实现认识“客我”的方法和手段,而自我概念就是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主体通过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两者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尽管不同研究者之间存在分歧,但一般认为,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和自己与他人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纬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就形式而言,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个方面;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致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婴儿期的没有自我意识发展到青年期的自我意识接近成熟,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

一、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儿期儿童主要指0-3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动作加强了,由随意性向精确性方面发展。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几个月大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甚至不能区分自己的身体与外界事物。大约到8个月时,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即生理自我开始萌芽,这是自我意识的开端。大约在1岁末的时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使用手指,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在儿童2-3岁的时候,从跟周围人的共同生活中知道自己名字到逐渐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方面,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了。从这时起儿童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儿童常说的“我自己来”这句话是最为

明显的表现。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做出评价,并形成自我体验和自制力。随着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抽象性和稳定性也逐步发展起来。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到了幼儿期,儿童身体迅速发展,心理活动开始了概括性和随意性的萌芽,出现了词的思维。这个时期的儿童作为活动主体,不仅能走、跑、跳等,还能为自我服务,独立性大大增强;由于掌握了最基本的语言,他们可以借助语言与周围的人们进行初步的交流;在游戏中,儿童意识到自己是游戏活动的主体,能够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的外部个别性进行评价。自我意识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都是盲目地听从,比如别人说“你不听话”,他就会哭。但到了幼儿晚期,幼儿经过观察分析,其判断力有了较大发展,在自我评价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对别人的评价采取批判态度。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如果成人说他“不听话”,他则会争辩说自己“听话”,同时还会说出许多他听话的理由。所以这个时期,成人对儿童的评价要慎重,以鼓励为主积极暗示为原则,否则会引起儿童的不信任或逆反。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过渡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幼儿期由于儿童接触面较广,接受外界的评价比较多,从而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行为标准,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就不单单只看其外部行为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行为标准进行比较,开始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状态做一些简单的评价,比如说“我本来想打人都没有打,我乖。”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只能对行为的“好”“坏”“不乖”等进行粗略的分析,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慢慢地学会了客观的分析,能说出哪些好,哪些不好。如问他“你今天在幼儿园乖不乖?”时,他会回答说:“乖”或“不乖”,然后列出乖和不乖的具体事例。

虽然幼儿期儿童在自我评价能力上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从整体上说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还是很差的,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在儿童个性发展上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必须善于对儿童做出适当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都是有害的。

三、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主要发展了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意识。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同时,个体认识自己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他人的评价”。通过他人的评价,个体会从周围的世界中寻找榜样,模仿、认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评价标准,或者从自身的奖惩经历中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加以调整或改正,种种这些使个体逐渐形成了各种社会角色,对自己的社会层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个体的眼光是看向外部世界的,对自身内在的世界并未关注。个体在不断地与外界接触,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确定自己,逐渐明确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自己的作用与地位。

这一时期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而是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四、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青少年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与此同时, 由于对社会,对他人的了解逐渐增多,对自己的了解也日益深刻,青少年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将目光指向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与需求。随着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逐渐扩大,他们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其对自己的内在素质、天赋等问题的关心。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必然引起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及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使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产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其突出的表现是少年的内心世界开始丰富起来,对他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感兴趣,体验也越来越深刻,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我是谁?”“我有什么特征?”“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在他们的心中。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因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固执己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甚至十分敏感,怀疑他人在议论自己。于是,少年对外界采取了反抗的态度,尤其是对父母、教师的批评教育抱有逆反的心理。把父母、教师给予的关照、指导看作是对自己的约束,或是以强硬、粗暴的态度反抗,或是以冷漠相对。这种主观偏执性的个性特点,使少年与外界、与他人的交往出现了困难,也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失去了平衡,变得十分敏感和脆弱。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为了获得自我统一性,青

少年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觉的许多不同方面,使其成为一致的自我感。

五、成年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从青春期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存在一个“我”,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到了成年早期,这种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经过大约10年左右的发展,个人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方面的意识渐趋于完善,个体最终获得较为成熟的心理自我。个体逐渐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时,个体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并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个体的一生,此时,自我意识逐渐达到了稳定和成熟的水平。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即一个人的内心的成长过程,代表一个人从“无知”到“成熟”的过程,但自我意识的发展又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自身单独发展的过程,在其自我意识未成熟阶段,尤其是在自我意识的两个飞跃期,个体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正确理解与指导。而对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能促使每个社会角色正确了解每个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及规律,从而促使个体自我意识的正确发展以及正确引导促进其他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最后使每个个体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及积极的个性倾向,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自我意识研究论文 篇2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 1 浙江师范大学非体院学生自我意识现状分析

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特征和内心反映机制的认识与评价。正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才使得人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1]。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想、情绪、意志品质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意识活动,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相区别的一大特征[2]。

1.1.2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非体院学生自我意识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我意识现状总体上比较好;年级高的学生自我意识能力呈上升的趋势,这与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是吻合的,但不能盲目的说明体育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影响。研究人员借此数据随即采访了各年级的学生,大多数爱好体育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仅使得他们体魄健壮而且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在生活中做事很有规律很自信。

1.1.3 浙江师范大学非体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也贯穿学生的学校生活。有的学生仅在课堂上进行锻炼,有的学生热爱体育运动,课外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何,以下是本课题就浙江师范大学非体院学生的锻炼情况做的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普通系四个年级的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一般;高年级的学生相对低年级的重视程度较高,2012级学生总体上重视锻炼程度较低。本课题主要探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首先了解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是研究的基础。

1 . 2 体育学院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

本课题主要探究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找出体育学院学生的问卷40份并进行了分析总结。

1.2.1 体育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学院男生非常热爱体育运动,相比较体育学院女生爱好运动的不是很多。通过对回收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表格内容。(见表3)

访谈中得知体育学院学生深知体育运动的益处并且坦言体育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在身心健康、交际关系、自信心、自我评价各方面影响深刻。

1.2.2 体育学院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

分析表4得知,体育学院学生在接受访谈时一般比较自信外向,80%的学生交际能力很强,很乐意与人沟通并向人介绍体育运动的乐趣。在对自我意识量表的回收分析中也可看出:85%以上的男生自我概念特强,对本身的评价也很客观,很有主见。70%左右的女生自我意识比较强。为了便于比较,两份问卷是同时填写的,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那些很乐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

1 . 3 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1.3.1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从高中时发展而来,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高中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提高。因此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出现差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待巩固提高,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准确,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人际、需求等;自我意识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矛盾性,有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上存在不确定性[3]。

1.3.2 体育锻炼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

1.3.2.1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促进作用

遗传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竞赛性、技能性,同学之间难免产生比较、竞争心理。据调查,90%的爱好体育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仅能愉悦身心而且在锻炼意志品质方面很有意义。(见表5)

体育运动对自我意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的支配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易通过对他人运动表现的判断和对自己本身运动效果的体验来判定自身的体育能力,比如在体育运动中,个人或集体的表现,很容易成为支配对方身体运动的反映机制[4]。数据显示体育专业的自我意识水平高于非体育专业并呈现显著差异。

可见,体育锻炼是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学校体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不仅重视学生各方面技能的提高,更要重视体育运动给学生心理上带来的反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运动场地设施,使他们深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以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 建议

浙江师范大学一半以上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而且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比低年级要好,一些热爱体育锻炼的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信心各方面都比较成熟;部分女生参加运动比较被动,约60%的非体院女同学进行锻炼是为了减肥;80%以上的体育学院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良好,体育学院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独特。

2 . 1 学生方面

自我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体育正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要求知、情、意的统一,体育活动的实践性,保证了自我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运动兴趣,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爱好体育锻炼的同学要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参加运动,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其次,学生可以自发的组织一些运动比赛、球赛、游戏,可以组织学生代表系院参赛并给予鼓励,以此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 . 2 学校方面

学校要积极改善现有体育教学的不足,除了重视学生的技能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自身素质与课堂表现。在非体院尽量开展多种项目的公共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各院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体育社团举办的各类运动,鼓励学生多参加校运动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广泛开展适合全体学生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尤其是带有竞争性、合作性、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赛、健美操、足球赛、拔河比赛、体育游戏等。

2 . 3 教师方面

教师在授课时要谨遵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一节体育课达到的理想效果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双方面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技能;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因材施教讲求个性化、多样化教学。体育课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心理学、管理学、保健学等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学科密切相关,作为体育老师,更应该积极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进步,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提供积极影响。

摘要:采取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体育锻炼是否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反作用。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在自我认知、自信、人际交往方面一般比不爱参加锻炼的学生强。

自我意识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安全意识;自我保护

1建立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经常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总是伤痕累累,青疤不断。那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受伤呢?①幼儿的年龄小,体格弱,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不是很健全,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差,所以他们身处危险时,无法自己保护自己,因而导致受伤。②幼儿的安全观念淡薄,由于生活经验贫乏,预想不到危险情况所导致的后果,因而也不知道害怕,继续执意孤行,导致不安全事故发生。③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好模仿、好奇心强、又爱冒险,常常做一些让大人们防不胜防的不安全事情。针对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做以下教育措施:①通过真实的案例,向幼儿介绍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幼儿平常多参与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体格强壮了,什么困难都不怕。②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室在楼上,在课间活动散步或排队时,就会有个别的男孩子爬在楼道的阳台上向上攀登,这是极其危险的,可他们却不以为然。我马上制止了他们的行为,并向全班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③利用幼儿上课时间,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2强化幼儿安全意识

2.1整合各科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育活动,

培养幼儿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整合各科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接受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的自我保护知识,是我们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加强个别指导,因为他们对那些危险性强的项目自我保护能力差、无意识。因此,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那些孩子会逐渐养成习惯,从而对这些项目有防范意识。有时,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自己便会从中吸取教训,而去摸索和探究另一种保护自我的方法,从而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2设计情景活动,获得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保护知识和方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认识“119”、“120”、“110”等电话号码时,其中有一项活动设计是“神奇的电话号码”,我通过木偶表演,创设了森林小动物遇到困难和险境寻求帮助的游戏情景,幼儿情绪高昂,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主动的获取了知识,并且印象特别深刻。

2.3创设环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是迁移默化的,幼儿能自然的接受,印入脑海,增强意识。物质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墙角和各区活动角,如绘制图片、走人行道、不碰电线和开关、不把异物塞入五官等,将这些图片布置在墙上,定期更换。另外,在活动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一旦发生险情或不安全的动作时,教师能够及时指出并帮助其纠正,这样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性。

2.4随机教育,及时提醒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体活动中集中进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随机教育、及时提醒。如小朋友在上下楼梯时,教师可提醒小朋友不要手拉手,要不推、不挤、不抢,一个一个下;在选择玩具时,把小朋友分成若干组,一组一组地来,这样会避免拥挤现象的发生。安全教育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每次活动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幼儿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应适时、及时地提醒幼儿,让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让安全意识逐渐在幼儿心里扎根。

3设计安全标志,强化安全意识

发现危险情况,设计安全标志。在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醒幼儿,并引导幼儿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志来表示,确定后引导幼儿制作安全标志。如可以在设计安全标志的过程中,经过商量,决定用“红色圆形”代表“禁止”、用“黄色三角”表示“警告”、用“绿色正方形”表示“提示”。结合户外发现的危险情况,可指导幼儿制作了多种安全标志。如不要用手摸的标志,不要拥挤的标志,不要头朝下滑的标志,不准攀爬等。张贴标志。制作好安全标志后,引导幼儿讨论张贴在什么位置最好?最能引起幼儿的注意?通过讨论,把“不要拥挤”的标志张贴在走廊和楼梯口,把“不要用手触摸”的标志张贴在荡船和秋千的铁环处,把“禁止头朝下”的标志张贴在滑梯处等。这样这些标志有效地起到了提示小朋友的作用。

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如把幼儿分成几组,向全园小朋友宣传安全常识。请他们在户外活动时,到各个活动区域给小朋友讲解安全标志的意思,提醒他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宣传活动中即提醒了别的小朋友,也提高了自己的安全意识。

4运用有效的“危险后果”教育法

作为成人,我们经常认为孩子年龄小,阅历浅,什么也不懂。在教育他们时避开一切反面事物,生怕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家长,生怕孩子受到伤害。每次送孩子只是反复叮嘱,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恨不能将孩子装进一个铜墙铁壁的堡垒里,使之不受任何伤害。教师也是如此,孩子一有出格的行为就非常担心。但是,简单说教并不能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而且反复叮嘱还会引起孩子的厌恶。此外,孩子整天关在教室或家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一旦放出他们就像久困的鸟儿出笼一般,什么都想去尝试,这样一来谁能保证不出危险呢?以上这些都是很消极的做法,我们应适时适当地将“危险后果”告诉幼儿,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幼儿,让幼儿从不同侧面了解事物的本质。当然,让幼儿了解的危险后果应有选择,注意适可而止,更不能吓唬幼儿,造成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学会如何去思考和分析事物,如何去面对这个大千世界。

总之,只靠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外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各种教育活动和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幼儿时时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形成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建立安全行为的动力定型,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更好的保证幼儿的安全。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教师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只有我们时刻把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放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孩子的安全意识自然会不断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了,由此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明.如何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

中班自我意识活动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并向同伴学习他们的长处。2.能说出并展示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3.体验展示长处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

1.有关森林场景的背景图。2.故事中动物图片。活动过程

1.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指导语:昨天我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并且把它画了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地方是哪儿呢?(出示森林场景的图片)

指导语:对了,就是这个大森林,你们想不想知道,昨天在这个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2.初步了解长处的概念,并知道小动物的长处。(1)听故事第一段。

①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河马怎么了?小河马室怎么说的?那你们知道什么叫做长处吗?

②师生共同小结:长处可以是自己最优秀、最擅长的地方,也可以是自己最能干、最棒的本领。小鸟在本领比赛中得了唱歌奖,它的长处就是唱歌;小猴得了爬树奖,它的长处就是爬树。③教师提问引出故事的后半部分。

指导语:那小河马在比赛中都输了,你们觉得它有没有长处呢?是什么?(2)倾听故事的后半部分。

①教师提问:那让我们继续往下听,听听小河马最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长处,如果有,它的长处又是什么呢?最后,小河马还明白了什么?

②师生共同总结:小河马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它的长处是游泳,愿意帮助小动物。这也使小河马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3)迁移故事寓意,说出自己的长处,并进行展示。

①教师提问:现在小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它们想听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有什么长处?

②请幼儿进行现场展示。

3.提升经验,明白要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

① 指导语:刚才小朋友都说了自己的长处,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的长处都不一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更进步一点,有更多的长处?

②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长处。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教室后把自己的长处告诉更多的小朋友。

故事:小河马找长处

森林里进行着“看谁的本领大”的比赛,许多小动物都得了奖。小鸟得了唱歌奖,小猴得了爬树奖。可是小河马在各项比赛中都输了,它羞得满脸通红,悄悄地躲在草从中哭了起来:“我,我真没长处。”

树上的小鸟看见了说:“别哭,别哭,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看你的嘴巴很大,就跟我学唱歌吧!’’小河马一听高兴极了,就跟着小鸟学唱歌,可是,它的大嗓门让大家捂起耳朵说:“真难听,真难听!”小河马难过地流出了眼泪。

小猴子看见了说:“别哭,别哭,我看你的腿长得挺粗壮,就跟我学爬树吧!”小河马就跟着小候学爬树,可是,爬呀,爬呀,怎么也爬不上去。小河马伤心地哭了:“我,我真没用。”

小河马没精打采地来到河边,这时来了一只小松鼠。小松鼠要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怎么办呢?小松鼠对小河马说:“河马大哥,你力气大,又会游泳,请你帮我过河吧!”

自我意识研究论文 篇5

学生姓名:

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就现在这个社会而言,大学生数目众多,社会竞争巨大导致了学生压力过重,从而出现自暴自弃、自我认同缺乏的现象。也有因为自我意识不足,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面对现实和理想差距往往倍受打击从而一蹶不振。也有自我意识不足,对自身了解不到位,导致选择错误,遗憾一生。大学生是一个让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对大学生自我意识不足和自我认同缺乏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字: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对策

一、问题展现

大学生自我意识不足和自我认同缺乏的社会现象日趋严重,大学生因自卑而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力图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但现实总是与想象存在着偏差,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无法实现目标时,对自己产生怀疑,否定自己的心理,在无法排解的焦虑下,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社会中这样的案例是屡见不

鲜的,这不知让祖国失去了多少有用的人才,让多少幸福家庭从此一蹶不振。而这种问题在现在社会大学生中还有很多,时不时就会有媒体新闻会报道某某高校某某学生跳楼自杀等事件,搞得人心惶惶,影响社会安定。

二、原因分析

(一)自我意识不足的原因

1.自我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成果之一。一般意义上,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个人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当大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开始关注的时候,对这些自我的变化会十分敏感,从而开始到许多未曾注意到的“自我”,这些会让他们感到很惊奇,但同时也会让他们发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差距,引发自我意识矛盾。

2.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

理想自我是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的形象,是非现实的;现实自我则是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对自己各个特征的认识,是自己对自己目前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显而易见,这二者是存在差距的,合适的距离会激励着自我的发展。

然而由于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具有强烈的成功动机和好胜心理,十分想要成功,想当第一,于是他们内心便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个“理想自我”。而能力、经验等有限的现实自我与那种心理下产生的“理想自我”进行一对比,便会产生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这种巨大落差便会对大学生造成巨大的打击,从而产生焦虑,不满,自卑。

3.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落差

作为一个可以称为知识份子的大学生,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一个相对积极的评价。然而这种评价是在没有太多思考和丰富的经历的基础上诞生的,所以这评价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太客观的。进入大学后,接触社会多了,他们开始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从社会和他人的立场上来观察自己,结果往往会发现许多真实但

自己却难以接受的现实,如“其实我并不是很聪明”、“原来我的篮球水平也只是中下”等等。这种主观和客观的落差会造成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不平衡。

(一)自我认同缺乏的原因

1.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健康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有很好的适应能力,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与情感。

2.适应力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大学生来自情感、生活、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这种变化,从而陷入苦闷、迷茫和焦虑的认同危机状态,甚至有些大学生在以极端的方式来证明他们的某些真是的生存状态。

3.对社会的漠视

这种危机来自于大学生对自我的否定,对社会的漠视。对自我的否定主要表现为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具体来讲,缺乏自信,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不能很好的调整自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盲目乐观,自信,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对面前的困难了解不到位,导致失败深受打击。对社会的漠视,具体来说,是愤世嫉俗,他们从自身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社会,从而过高的去期待社会,但当美好的心愿与现实生活的残酷相碰撞时,就会产生对社会的诸多不满甚至有报复社会的不健康的心理。还有就是逃避自己在社会所担当角色的责任。

三、对策

(一)学会适应

大学生对适应这个社会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当个体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后,应该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以达到个体之间、个体与客体间相互协调。其次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能主动改造环境以适应自身需要,或是能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要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自我意识的培养

面对自我意识不足,首先我们要尝试去接纳自己,理性的对待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多发现一些自身潜在的优点,给自己一个全面可观的评价;其次,我们要有一个合理的参考体系,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合理的社会与他人的比较中衡量和评价自我;再次,要在适当时机展现自我,在社团活动中展现长处,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信心;最后,我们要有意识的填充自己,通过阅读书籍、听听讲座来提升自己。

(三)自我认同危机的对策

面对自我认同危机,我们要从大学生自身和社会两方面着手。从大学生角度,首要任务便是确立自信,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下,从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好好思考并合理的认识自己。也可以展示自己让台人感觉到你的优点,通过他人的观点来树立自己的认同感。从社会角度来讲,要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积极为大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从体制改革、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平、公正的竞争体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为他们步入社会起到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篇6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综观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个阶段。

1,自我意识萌生时期(生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他经常吮吸自己的手指头,就像吮吸自己母亲的乳头一样津津有味,因为他把母亲当作他自己的一部分。可见,他还生活在主体和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婴儿一般在8个月龄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

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出现了羞愧感与疑虑感。当做错了事时,会感到羞愧;当碰到矛盾时,会感到疑虑。出现了占有欲和嫉妒感。儿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人共享;如果母亲对其他儿童表现出关心和喜爱,他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感。

第一人称“我”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了自我独立的要求。应该说,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己的想法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2,自我意识形成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发展期)

3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他们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青春期以前,个体的眼光是向外的,引起他们兴趣和注意的是外部世界,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但却不了解自己的下列状态: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某种客观上伴随行动而产生的东西,不懂得情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还不善于应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只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作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3,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心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10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青春期,个人无论在生理、认识或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如性的成熟、逻辑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感受性的敏感,都是造成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自我意识分裂为观察者的我(I)和被观察的我(me),因而个人就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考量自己的心理活动。二是个体能够透过自我去认识客观世界,即由自我的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是从他人的观点去考量

事物。三是个体价值体系的发展和理想自我的活动,总是与自我观念的发展相联系。这时,个体常常强调自己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性,以及认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青春期,青年要求独立、自治的意识强烈,更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束缚。

一般地讲,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矛盾斗争的加剧。两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便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也不能形成。于是青年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一定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他们可能忽而只看到自己的这一方面,又忽而只看到自己的那一方面;时而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不能这样做;时而肯定自己,时而又否定自己;时而感到自己什么都行,时而又感到自己特别幼稚;时而步入憧憬境界,对自己的现实缺乏意识,时而又厌恶自己长大而津津乐道那令人留恋的童年;时而对自己充满自信,时而又感到自己无能,对自己不满等等。4,自我意识完善时期(自我意识同一期)

如果说青春期自我意识是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那么青年期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则是完善和提高阶段。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经过激烈的矛盾和斗争,重新实现统一的时期。这种统一是在新的水平与方向上的协调一致,使现实我努力符合理想我的要求。当然,矛盾斗争的同一结果有两种可能性,积极的结果是形成新的真实的自我统一,使人增强自信,努力奋斗,有利于自身发展;消极的结果是形成歪曲的自我统一,或自卑,或自负,影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自我意识研究论文 篇7

在口语表达中, 说话者总是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言语行为, 即时核查自己的言语是否准确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发现有错或表达不够恰当, 就会主动进行纠正, 这就叫做自发式修正 (self-initiated self-repair) 或简称自我修正。近年来, 自我修正策略逐渐成为话语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汉语热。新疆凭借着与中亚国家毗邻的地缘优势, 吸引了大批中亚留学生来新疆学习汉语。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中亚留学生的自我修正策略意识, 比较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对修正策略的认识差异, 帮助汉语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言语表达错误, 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探讨不同汉语水平的中亚留学生对自我修正策略的认识差异, 并对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和汉语口语学习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1.研究对象。本文调查对象是新疆师范大学中亚留学生, 总人数为60人 (初级、中级、高级各20人) 。95%初级水平的留学生来中国前未学习过汉语, 目前是学习汉语的第一个学期, 会简单的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约2年;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为3年及以上。

2.问卷设计。问卷在参照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原问卷作了一些筛选, 总共9道题。考虑到初级水平的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 根据他们的语言背景, 问卷附有俄文翻译版。

3.数据收集。问卷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填写, 笔者指导并当堂收回问卷。问卷发出60份, 回收60份, 有效问卷60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并按照一定比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 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

1.关于思维的语言, 最多人选母语和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者在未熟练掌握第二语言前, 学习者须借助母语的帮助。选择母语进行思考的人数从初级到高级在依次降低, 只选汉语进行思考的人数依次增加。说明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 学生正慢慢脱离母语的帮助。中亚五国曾经是前苏联的一部分, 俄语在他们国家运用也比较广泛, 所以俄语也成为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媒介语之一。

2.在表达习惯上, 51.7%的学生是一边想一边说, 31.7%的学生在表达之前先想好再说。选择“一边想一边说”的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依次增加, 选择“先想好再说”和“没有思考”的依次降低。初级水平的学生水平有限, 没有准备好不敢随便说, 而中级和高级水平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对较高, 有足够的时间和注意力可以一边想一边说。

3.30%的学生认为他们经常可以意识到自我修正, 61.7%的学生认为有时能意识到。中高级学生经常意识到自我修正的多, 而初级学生汉语基础薄弱, 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我修正。

4.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两方面的选择, 28.3%的学生选择了更注重“语言形式”, 初级学生较多;20%的学生选择了注重“表达内容”, 中高级学生明显比初级学生多;51.7%的学生认为两者都有。高水平的说话者语言知识和语言驾驭能力较强, 很多语言形式已经内化, 自动化的程度较高。

5.最常纠正的错误, 33.3%的学生选择语音, 23.3%的学生选择语法, 23.3%的学生选择词汇, 16.7%的学生选择句型, 3.4%的学生选择语篇。

6.66.7%的学生希望马上改正, 三个水平的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上基本一致, 因为这样印象最深刻。学生都是成年人, 学习汉语的动机明确, 因此积极性较高。

7.48.3%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 其中高级学生人数最多, 因为高级学生已能自我表达思想, 他们更关注的是口语的流利性即交际的流畅。

8.63.3%的学生认为自我修正非常有必要, 3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中级学生认为自我修正策略非常有必要的最多, 这些学生刚度过入门阶段, 所学的语法和词汇还未能自如运用, 因此自我修正策略对他们的意义最大。初级学生因水平低, 自我监控的能力较低, 而高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表达内容以及流利性, 因此他们对自我修正策略的预期较弱。

9.关于谁的纠正对口语的提高帮助最大, 36.7%的学生选择教师, 40%的学生选择自己, 8.3%的学生选择同学, 因为新疆师范大学的宿舍特殊性, 留学生和研究生交流较便利, 有15%的学生喜欢由研究生指出他们的错误。

四、结论

该项研究得出下列几点结论和启示:

1.留学生要表达的内容一般都经过汉语和母语两种语言的交替思考与选择, 口语思维不同程度地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口语教学不能仅仅重视学生口头表达的结果, 而更应了解口语表达的认知过程。

2.学生整体的自我修正意识较强, 汉语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弱有影响。学生认为自我修正对提高语言水平有帮助, 但汉语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自我修正策略的使用, 初级学生受所学汉语知识的限制, 在错误发生的时候, 他们不能察觉, 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修正。而中高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并形成了一定的语感,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较好地对自身的错误进行修正。

3.大部分学生认为自我修正很有必要, 也很有帮助, 中高级学生自主性较高。在回访中, 很多留学生表示, 在自我修正的过程中, 他们对已学的知识可以进行一个回顾, 可以加深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在初级阶段就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修正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在自我修正中, 语篇的修正最少, 学生语篇意识比较薄弱。长期以来,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一直都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 如对语音、词汇、语法的认知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说正确的句子, 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 缺乏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 所以学生即使遇到错误也不能进行自我修正。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对学生学习汉语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根据不同汉语水平学生的表现, 分层、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

如何有效地组织、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修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正意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教师也能在学生的自我修正中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正确分配注意力, 提高语言的敏锐性, 最终达到避免错误、提高口语水平的目的。

摘要:本文调查了一部分新疆中亚留学生自我修正意识的状况, 比较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对修正策略的认识差异, 帮助中亚留学生发现他们的语言知识和实际表达的差距, 为对外汉语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言语表达错误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中亚留学生,汉语口语,自我修正

参考文献

[1]Kormos, J (1999) .Monitoring and self-repair in L2.LanguageLearning, 49:303-342.

[2]陈立平, 濮建忠.基于语料库的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修正研究[J].外语教学, 2007, (28) .

[3]王颖.外语学习中的监察和自我修正[J].山东大学学报, 2005, (1) :121-125.

[4]翟英华.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纠正错误的技巧与方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8) :151-153.

自我意识研究论文 篇8

热词:图书编辑 自我意识 大众意识

图书出版是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活动。图书编辑作为这项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对大众意识以强有力的关注,不断发现和挖掘读者的心灵需求,力求做到“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双脚踩在大地上、自觉走进群众中”。以此为行为准则,图书编辑在自我意识和大众意识的对接和融合方面要找到立足点和平衡点,以便在整个出版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方向性和适应性。关于图书编辑自我意识与大众意识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特作以下几个方面的阐释,与同业者共勉。

明确自我意识对图书出版形成的弊端

图书编辑在长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导致在认知上具有排他性,即自己认为好的书稿才是好的,而别人认为好的书稿在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上都难以接受。如果出版是完全自娱自乐的行为,那么在排他性的主导下会把书籍制作得另类、高端,在小众的层面上推陈出新,引起同样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者的赞赏。但是,无论从出版经营的角度还是从出版服务于大众的角度而言,自我意识的排他性都会导致可走的路径越来越窄,换言之,失去了大众读者,出版就成了一纸空谈。

经验表明,如果图书编辑以极强的自我意识从事编辑工作,以己之愿强加于人,必然使所出版的书籍被读者抛弃。博士生、许多行业的佼佼者进入出版行业工作,都经历过这样的挫败:由于策划的选题偏、怪、狭,书籍出版后无人问津,致使带着墨香的新书遭遇了从印刷厂到库房,再由库房到化为纸浆的命运。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给个人的职业生涯留下了心痛的败笔。因此,图书编辑明确自我意识形成的弊端后要加以调整和约束,从而更好地对待选题策划和图书的出版发行。

图书编辑要按照工作性质的分类特点,充分了解自己服务群体的文化特征,充分挖掘读者的兴趣点,用书籍制造出引导读者提升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的空间格局。

近年来社科类大众图书普遍采用叙议结合、寓事于理的结构方式。从图书编辑的角度来审视这种结构方式,编辑的自我意识在两个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一是编辑自身的理论素养很高,在书稿中发现叙述性文字占较大篇幅时,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心理倾向,认为缺少深层次的思考是称不上好书的;二是编辑出于对叙事性文字的偏爱,认为说理的内容过于刻板,在故事中蕴含大道理就能说明问题,不用特意做画蛇添足似的理论解读了。编辑的自我意识中存在的这两种倾向都是对读者心态不了解,只知道从一己之见出发看问题产生的偏颇。叙议结合、寓事于理的结构方式之所以能够被广大读者接受,反映了现代社会都市人在娱乐中寻求思考的特点。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没有大块时间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读几篇轻松的故事并从作者的理论解读中获得某种启迪,帮助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便满足了阶段性的知识需求。

因此,图书编辑在最初进行选题策划时要摆脱自我意识的束缚,对书稿的故事性、理论性进行认真的规划和设计,达到叙述精彩、理论深度适合目标读者需求,使书籍在发行阶段能够与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并因此收获颇多,这便是图书编辑自我意识得到克服,适应大众意识所产生的良好结果。

将自我意识与大众意识进行适度融合

大众意识由众多的个体意识形成。仅就图书出版所面对的大众意识而言,是指大众意识里具有共通性的认知能力,也就是在较普遍的文化层次上所达成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与编辑的自我意识有距离、认知上的差异。图书编辑从服务大众的职业特点出发,必须找到自我意识中能与大众意识相融合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实现理性的对接之后意识融合就变得简单易行。

称职的图书编辑是能够将自我意识和大众意识进行对应性融合的主动者和实践者。其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有两点:首先,清楚地意识到自我意识对图书出版形成的阻碍,打开广阔的视角审视大众意识,把握图书出版的动态性特征,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使职业风险得到控制;其次,将自我意识向大众意识消融,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找到共同点,清楚大众普遍存在的阅读倾向,从编辑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上进行引导和推升。

人们认知事物的能力有一定的程式化过程,比如要通过学习、研究等阶段性自我提升才具有认知复杂事物的能力。在这种程式化的过程中许多简单的道理被个体接受、承认并化为自觉的行动。图书编辑在回视提升自我意识过程中认知事物存在的普遍性特征时,就找到了与大众意识的结合点,那么把这部分普遍性特征在自我意识里扩大化,提升到认真解读、高度关注的层面上来,加之对大众服务意识的深度强化,就能够在大众普遍期待的事物中找到阅读需求并进行深度挖掘,使图书出版既符合大众意识又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

一部被读者认可的书籍出版就是图书编辑自我意识与大众意识相融合的实证。2014年6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国学开讲》一书,进入发行终端后受到读者的追捧,到2014年10月进行了第七次重印并在北京图书大厦畅销书排行榜上居第19位。从图书策划的角度来分析此书被读者喜爱的原因,不难发现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一,助推国学学习的热潮;其二,将书法、绘画、碑帖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国学精髓相结合,拓展了国学学习与研究的空间;其三,作者范曾虽是著名画家,但是书中绘画作品却不局限于作者本人的作品,选编了中国古典绘画和欧洲绘画,形成多种文化传统的融会贯通。由于作者、编辑独具匠心的选题策划,使全书直观地呈现了多种类文字、图片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国学开讲》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策划编辑将自我意识深潜于大众意识之中,洞悉到读者的心灵需求和阅读取向后,以专业素质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特别策划和精心布局,并从为读者的心灵困惑把脉的目的为出发点,打造了这本具有当下图书出版流行风格的书籍。

nlc202309040934

事实证明,图书编辑将自我意识调整到与大众意识具有良好相融性这个层次,才能更好地驾驭图书选题的方向并以一步抵达读者心灵的直击性特征,赢得图书发行终端的高度关注,使图书发行中遇到的渠道阻塞、读者不买账等各种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促使大众意识向更高层次跃升

无可否认,大众意识是一种复杂的存在,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图书出版要在考察共性后找到立足点再做方向性定位。虽然大众意识从整体上有向善、向美、追求真理的取向,但是,在某一个具体问题上难免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失误和滞阻。图书出版担负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要用书籍引导大众意识向正确的思想道德轨道归拢,为其排疑、解惑、明理,达到提升大众认知能力和自觉行为能力的目的。

图书编辑要使自己审视选题的视角更接近推升大众意识的需要,就要以确有成效的距离与读者保持关系定位,既与大众意识相融合又不完全取悦他们的阅读习惯,时刻记住自我意识不能迷失在大众意识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有些图书编辑的确在大众意识中迷失了自我,策划的选题完全取悦于读者,致使内容东拼西凑、逻辑混乱、主题思想不鲜明的书籍混迹于书店和网络,使图书发行出现了鱼龙混杂、优劣不分的现象。这虽然是利益驱动所产生的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图书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差,缺乏自觉服务于现代文明与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其根本原因。

“书的真正目的是诱导头脑自己去思考。”如果一本书不能为读者提供思考的角度和探寻未知的空间,不仅是图书编辑的失职,也会使图书出版与文明、文化的发展趋势相悖反。这样造成的社会损失是巨大的,作为出版行业的任何一名从业者都要进行深思。

明确图书出版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图书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黄河出版社推出的《书上博物馆系列丛书》(《中流砥柱》《正面战场》等)正是出于引导大众正确认识抗日战争历史,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目的而出版发行的。黄河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正是基于自身的使命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几次到成都的建川博物馆考察抗战文物,了解战争中许多感人的细节后,决定联手收藏家樊建川一起推出五卷本的《书上博物馆系列丛书》。通过文物解读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战场,爱与恨强烈地撞击着心灵,达到了铭记历史、认真剖析现实国际环境、提振民族自信心的预期效果。

图书编辑将自我意识与大众意识相融合,促使大众意识向更高层次跃升,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活动,虽然不能直观地体现价值和成果,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身在其职应尽全力而擅为,力求当之无愧。

(作者单位系黄河出版社)

上一篇:法律文化节开幕式致辞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