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学教程叶澜(共5篇)
作为“教程”,我们首先把编写的立足点移到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一边,即从一个师范生所必需的教育学学科修养出发考虑教材的组织。立足点的转变带来了视角的变化和全书结构的变化,迈出了“新编”的第一步。我们认为,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首先应对教育的功能有清晰的认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并以此指导自已的教育实践。其次,未来的教师应了解学校教育的整体模式,从目的、制度到课程,明确自己未来的具体工作是在怎样的整体结构内开展的,这将拓展他的教育学视野和修养,使他可能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理解和体现整体性的要求。最后,根据教师的工作处于学校教育第一线的特点,作为教程应把全书的重点放在为他们提供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剖析,提供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这样,就构成了《新编教育学教程》三大编的结构模式。从三编的内在联系看,这是对教育的认识从功能到实践,从学校外部到学校内部,从一般到具体的逐级内化过程。
在内容上,我们编写的原则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研究教育现象,把史与论结合起来,反映当代教育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思想,反映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验,写出我们对当代教育问题的思考。我们始终没 有忘记,这本教材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编写的,是中国人编写的,是为即将为二十一世纪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编写的,它应该具有时代的和中国的气息。
为了让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阅读教材后获得较大的信息量,可依此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我们在书中提供了较多的资料,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列出了不同的观点,也发表了我们的见解。自然,受篇幅和自身水平的限制,这一切都还是不足的。为了弥补,我们在注释、附录和参考书目中又提供了较广范围的阅读线索。读者可根据不同的兴趣和需要自行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必读范围。我们希望这《新编教育学教程》能为教师选择教学参考资料和学生进一步自学提供一些帮助。
在练习设计方面,我们抓住的是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问题三个方面,力求让学生思考问题时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强对教育学的理解和体验。有些问题还带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希望能有益于学生在某些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或增加新的思考题。
叶澜教育名言
1、“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2、“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3、“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4、“新基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5、“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6、“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7、“让教师感受变化、过渡、发生碰撞,进行反思。”“上课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状态,课堂组织形式要考虑实效性。”
8、“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
9、“把改革和实验看作我们共同的事业,共享创造,共同克服困难,改变被动、等待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实验。”“反思、探索、创造成为真正改变课堂的动力。”
10、“孩子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
11、“课堂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12、“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
13、“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同的教学重点,形成教学的类模式。”
14、“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
大型电视专栏《走近他们》第二百二十一期
叶澜:追逐太阳
播出时间: 2009年09月12日
被访问者:叶澜(新基础研究中心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访问者: 骆新
丽娃河,总是静静流淌在华师大诗意的岁月里。叶澜,华师大终身教授,一位以她犀利思想和深厚实验影响了当代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学家。15年来,她首创的本土化教育理论——新基础教育,已经在上海萌芽开花,进而推进到了各地,获得了巨大的成果。
叶澜:这是在1994年的时候,其实我也是一件事情把我好像猛地吹醒、唤醒一样的。那时候我在洵阳路小学,我们在做一个“基础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一个课题研究。去的那天,这校长跑进门来,门一关,拿着毛巾就呜呜大哭,为什么?我 说你怎么了?这个女校长她说,今天跟我们做实验的一个数学老师,她留了一张条子就走了,上课也不来了。什么原因呢?她说,有宾馆招聘,人家要她了,她就去了。所以她就哭得很伤心,她说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我们的教师这么容易,一招就走,而且能够舍得把学生都丢下。回来以后,我就心里想着这么一个问题,我说为什么我们的国家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教育第一个受损害。那时候文化大革命,那是政治冲过来了,现在经济的大潮又冲过来了。我说为什么教育这么容易被折腾?于是我就把那些中央文件全部拿出来,我就一个一个读过去。读完以后我突然明白了一条,中国社会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时期,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开始关注主体,个人的主体的活力的释放,就是对旧的一种藩篱的挣破。然后有新的东西要建构起来,需要有新人,需要有新的教育。读出这个道理以后,我就觉得我要做事了。
突如其来的大时代,引发了叶澜蓄势已久的激情和创意。她率真透亮,特立独行,敢破敢立。那年,她已53岁,但仍不畏崎岖,追逐前行。
骆新:如果要把这个东西当成,在这种理论之下,您要把它变成一种形式化的话,如果这样去理解,您这个“新教育”工作„„
叶澜:不好讲,千万别说“新教育”,一说“新教育”就错,记住,重复三遍。
骆新:新基础教育。
叶澜:因为对这个时代领悟了以后,我就提出了基础教育要改革这样一个目标。当然这个改革首先要从小学做起,因此我就同时就做了一个实验设计,这个实验当然不是像实验室的实验,它是一个在现实环境中开展的,一个教育改革的实验。
在深入的观察剖析中,叶澜找到了传统课堂教育的致命缺陷,那就是生命活力的缺失。于是,精神生命和主动发展成了叶澜新基础教育中的两个关键词。由此,传统的教学模式被颠覆,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
骆新:我们现在也有一个疑惑,您要对数学、语文和外语进行改革的话,毕竟目前按教育部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的。在这个已经被定了性的基础底色上,您有什么改法呢?
叶澜:这个就是要进入学校你才会明白,那么实际上看起来好像大纲已经规定,教材都是定好的,实际上真正的课堂的掌权者是老师。所以我们历来有这样一个,长期做教育的人,他都明白,无论怎么样的教材,到一个好的教师手里,他照样把这门课教得非常漂亮;到一个差的教师手里,无论多么好的教材,他照样把这个课搞砸,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教师。你
知道老师以前怎么备课,就是教参大家抄抄,或者是教研组里面分分工,你备一到三课,我备四到六课,然后你备多少,大家全部备完,合到一起就是一学期的教学,没有真正的一种智力投入。我曾经到一个学校听过一天的课,是一个初中。听下来,我整个感觉就是累。我就发现学校大致有这么几类学生,第一类学生是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就是他什么课都学得比较好。第二类是有一些老师喜欢,有一些老师不在意的,那就是偏科的孩子。第三类那就是坐在边边角角的,就是什么课他都不好好学的,大多数是老师的眼光不大对准他的人,所以我们经常忽视的是大多数。
骆新:沉默的大多数。
叶澜:沉默的大多数。所以我就说从小就培养了一批默默的、听人支配或者吩咐的,这样的一批人。那中国社会正要发展,靠这样的人是不行的。它必须把每一个人内在的生命力给焕发起来。所以当时,我大概在1997的时候,我就在这个过程中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在这篇文章里不仅谈到了学生,我还谈到了老师,其实我觉得老师,他在这样的课堂当中,他也是被动的。他是一个执行者,他的教学活动不是一个创造者,不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学活动。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说要改变师生在学校的这种被动生存方式。那么就这样一篇文章,最后我写了一连串的排比句。结果有的人都是能够背给我听,电话里,他说这个写得太好了。走到哪里,有时候我做个报告,下面的人围上来,说叶老师,我们是你的学生,我们读过《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看起来是叶澜一文惊人,名动全国。其实在背后,却含辛茹苦,凝结在她们改革实践的每一天每一步。从最早的洵阳路小学到如今推行至全国300多所中小学,叶澜行走了15年。
骆新:中国的传统当中,强调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叶澜:对。
骆新:我北京有一个朋友叫郑也夫先生,是社会学家,他曾经和我提过一句,其实我们强调要用快乐的方式去学习,用主动接受的方式去学习,当然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其实他认为在这个世界发展过程当中,真正能够促进人们向前进步的,可能不是快乐,倒是一种痛苦。真正能够让社会去改变的,恰恰是那种压力。
叶澜:压力。
骆新:如果你把压力都取消了,那学生都在快乐当中学习„„
叶澜:其实怎么说呢,快乐不等于轻松,快乐不应该就是没有压力。这件事情既是意向的,又是有挑战的,需要你有智慧付出的,这个挑战是你自找的,不是别人硬要你做的,你觉得在这个里面有一种探索,你会有新的发现。当你进入到这种工作情景的时候,那不觉得累,而且一旦走出来,这种快乐,我就说叫做“创造的快乐”。其实我觉得每一个老师都有可能,把自己的工作转化为创造性的工作。那么这有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就是改变对课堂的看法,我们现在在培养教师的,就是教师需要新的能力,就是在课堂上捕捉信息和回应学生的能力。改变老师在课堂的生存方式,结果老师也变得很主动,他就竖起耳朵听。我们在旁边听课,就专门在听,哪个孩子有新的东西,这个东西老师关注了没有,有没有道理,这样一出来,那么就丰富了。一丰富以后,老师就没办法了。问他有什么感受,这节课上下来?他说我跟孩子们搏斗了一节课,孩子不累,他累。孩子要往那边走,他要往这边走。然后就这么拉着扯着,他说这个课堂我没法对付。所以都会有一些苦恼。这很正常。如果一个变革没有苦恼,没有触动,那么还要变什么呢?
骆新:我突然发现您这个新基础教育,其实真正教的不是孩子,而是教师。
叶澜:您讲得太对了。
那这难度也太大了。
叶澜:难度也大。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找了一种开路人,就大家探一条路出来。这条路走出来了,后面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走下去。
骆新:如果在中考和高考上,现在我们规定的答案,必须还得是固定的,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话,那您前面所做的所有尝试,打开思路的尝试,做各种各样的教学相长的尝试,岂不最后在标准上又受到阻碍?很多人都说我们以前做过很多尝试,但是最后到了结尾了,他要考试了,说学生,你还是回来吧,怎么办?
叶澜:首先我应该要第一个说明就是,整个的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所以你的全过程不能全部对着考试,你全部对着考试就把一个人变笨了,变傻了,是不是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要对生命整体的发展给予关注,教育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价值,远远不能用最后考试多少分来代替。我甚至说过,你前面四年半你都给我做,你到了最后半年,你觉得你的学生实在不行,你要去补,那这个半年给你补。我说至少你让他四年半,能够过着一个丰富的、多元的,有利于他自己个性成长的学习过程。而且这种选择,这种对外面的东西,不同观点的判断,这种能力你现在最体会了。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人,人格的形成多重要啊!是不是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是不做牺牲的。实际上实验班的效果,三年以后远远的高出平行班,包括考试,为什么呢?孩子学得活了,他会判断了
,还有他实践的机会多了,整体的水平提高了。而且孩子不能耽搁,你说对不对?童年都只有一次,童年他不幸福,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遗憾、阴影,甚至成为他后来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意识,生命对我们来说是最值得尊重和关注的。
尊重生命,激励发展。叶澜把新基础教育概括为四句口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而这一切力除传统旧习的变革,都为了孕育完整美丽的生命。
2006年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了5位著名教育专家座谈基础教育问题,叶澜教授的发言打动了总理。
骆新:我听说你给温总理的发言,你不但是第一个,而且还说的时间是最长的,您说了四十分钟。
叶澜:算是这样的。
骆新:您给温总理上课,我特别想知道„„
叶澜:这不叫上课。
骆新:您跟他说了什么了,让您能够说了四十分钟?
叶澜:确实有话要说。我确实也思考说什么,我觉得要跟总理说,就不要跟他说芝麻绿豆的事,我要说就从整体上来说。国务院负责人说,你就这么说,然后他还定了,你第一个说。然后悄悄地咬耳朵,你还可以多说一点,第一个说。那我想机会来了,那我想,我就得多说一点。最主要的,我要强调的是两个思想,第一个,教育是社会中的教育,所以教育改革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态系统的改革。第二个我觉得就是舆论,我说现在这个舆论,一个是升学的,就是“状元” 这类的宣传,还有升学的考试。那个时候正好在八月,前前后后很多的有关升学的口号,这一类广告,铺天盖地。我说这样的一种舆论导向,我觉得就是对家长的误导,对整个社会也是误导。那么对教育、对学校就是无形地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我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所以我很早就提出要建立《学校法》。我说这么大一个中国没有《学校法》,《学校法》是对学校专业的权利的一种保障。结果他觉得很对,他也听你说,同时记,也画了一条杠。不知不觉就讲了四十分钟,我就不好意思了,我觉得把别人的时间给占了。后来国务院的那些办公室的人说,你谈得很好,那我也就放心了。
采访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座谈会上,叶老师做了一个自我介绍,她说我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在教育学这个学科被人普遍轻视,甚至蔑视的情况下,叶老师总是自信自豪地说,我是学教育学
的,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采访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在我第一次坐飞机过程中,叶老师说过一段话,给我留下记忆深刻的印象。她说,我们在登上飞机的时候,无论云层下面是狂风暴雨,还是阴云密布,如果这个飞机一直往上飞,飞到云层之上的时候,一定是阳光灿烂。
采访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叶老师是一个有很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是一种难得的,在教育学研究当中有文化、有担当的人。她做任何事情我们都不断感受到,有一颗中国心在跳动。她有一种始终不渝的梦想,就是为世界教育学改革,能够创造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发出我们中国的声音。这个梦想点燃了我们,打动了我们。
采访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我觉得最独特的是什么,是她把这段经历,化为了对小学教育,乃至于对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视,尊重和持久的研究。她经常会谈到,她说,我们不要因为我们是小学老师,我们不小。我们可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可以对中国贡献巨大力量的一个人物,或者说一个群体。
生在抗战时期,长在新中国崛起。叶澜的心灵,最早播下的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担当责任的种子。而诸多社会经历的磨砺,又赋予她英雄崇拜和草根情结。而为做成这件事,她如痴如醉、无怨无悔。
骆新:按您接受教育的体系,我知道您是1941年、1942年生人。
叶澜:1941年。
骆新:那时候正好是前苏联的教育体系,我们了解更多的是马卡连柯。
叶澜:对,我曾经崇拜过,非常崇拜。包括像凯洛夫这些人。凯洛夫是理论家,马卡连柯是实践家,还有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
骆新:我听说您那时候是特别喜欢瓦尔瓦拉。
叶澜:对,我高中毕业晚会的化妆,我就化妆成瓦尔瓦拉。那时候前苏联的教育,其实对中国的教育影响非常大。
骆新:那您现在做这样的改革,算不算得上是对那个时代教育的一种反思,甚至是一种批判?
叶澜:一种超越吧。因为其实马卡连柯,他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就是犯罪的学生,所以他办了“少年违法者工学团”。但是我觉得马卡连柯的精神,它是不变的。那就是一种人道,对人的尊重,相信每个人都可能变好。其实教育的信念来自这里,如果你对人能够变好都没信心,那么你就别做教育,你做别的事。所以你努力使他变得,至少比他过去好一点,这就是教育。所以我曾经
对教育下过这么一个稍微有点诗意的一种表达方式,我说教育就是使别人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事业,教育你必须把人放在心上。
15年来,叶澜带着她的实验团队,走进浙江、山东、广东、海南,走进了百余所实验小学。以她的激情、睿智和勤勉,感动了一个又一个校长和老师。
采访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有一个事我特别有印象,跟叶老师到山东听课。她上午听三堂课,评一堂课,一个学校。下午又到另外一个学校去,听两节课,评两节课。晚上六点钟开始,又开三个小时的,当地校长和教师的座谈会。开完之后再和我们华师大的老师,开一个多小时的当天工作的总结会,你可以看出她工作的强度,对实践介入的程度。
采访钟山
叶澜丈夫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她在家里对教育的投入,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几乎是投入她的全部精力和心血的,只要她不开会或者是不去上课,或者是没有到实验学校去,在家里的话,她几乎是全天都在工作。
采访张济顺
华东师范大学
党委书记
这十五年,她都在第一线。我们在学校找叶澜老师是很难找的,非常非常难找。因为她都在外面,都在外面基层。她特别关注的就是,那些落后地区的落后学校,怎么样把它提升到真的使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这样的一种境界。
在躬身实践的同时,叶澜教授还笔耕不辍,她的著作和论文八次获得一等奖。而迄今为止,作为博导,她还先后带出了4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骆新:现在有很多人也在谈教育,但是谈教育更多的是借这个事情扬自己的名、立自己的万,甚至是一种权利的使然。
叶澜:对,为什么说我会喜欢鲁迅?因为他对众生相的刻画,只有他这个刀笔才刻画得出来,他刻画的是灵魂。
骆新:如果您要来评价中国的教育学者当中,或教育学家当中,您最钦佩的人,或者您比较喜欢的人,是谁?
叶澜:如果说是近代的话,那当然陶行知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他作为一个非常草根化的,他是亲为,比我还要亲为。我们只是跟教师一起去,他是自己去办学,我觉得很了不得。
骆新:所以您所有的改革,也是从草根开始做起的。
叶澜:对。
骆新:谢谢,叶老师。
叶澜:谢谢你。让我有机会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跟你聊一聊。因为真的很愿意,对教育做深度思考的人不多。我一直讲一个民族,只有当它真正把教育、把未来、把孩子,当一回事的时候,这个民族才会成熟、才会强大。我跟我的学生说,我们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大时代,我们现在不好好做,那么不是时代对不起我们,是我们对不起时代了。
15、“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
16、“让主体选择,感受选择。”
17、“让孩子们想象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
18、“感受教师职业内在的欢乐、价值和尊严。”
19、“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思想都得到发展。”
20、“每天的工作过程有成功、创造和发现的喜悦,教师的职业生涯才会成为重要的生命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欢乐和享受。”
21、“学校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主动发展,学校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22、“在碰撞、痛苦、困惑和改变中,成为有智慧、有风格、有个性的新型教师。”
23、“让创造的智慧体现在“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在永不止息的海浪涌动中,而不是飞溅出的浪花。”
24、“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反思者、群体合作者和自我更新者。”
25、“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26、“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
27、“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原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
28、辛勤的“园丁”为了整齐,好看,在修剪掉枝叶的同时,也修剪掉了个性和创造的花蕾。
29、“墙壁是学生生命的外化。”
30、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协力在孩子们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原文地址:http:// 姓 名:叶澜
出生年月:1941年12月
籍贯:上海
职称职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履历: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
社会关系、社会职务: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
工作履历: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个人获奖情况: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科研项目(部分):
主持《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
主持《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 代表性著作
《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主编,三联书店,1999年)
《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走出低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年)
编辑本段
2、革命家 基本信息
叶澜,字清漪,晚清资产阶级革命家。浙江仁和县(今杭州)人,曾是杭州府学附生,后赴上海格致书院就读,与同乡叶瀚是同学。1901年赴日本东京留学,在留学生中组织了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呼吁排满救国,并成了后来的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的发起人之一,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1903年,与汪荣宝合编了一本专门解释汉语词语的专著——《新尔雅》,该书是一本深受日本影响的书。在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和立宪运动时,叶澜与杨毓辉等人是活跃于其中的骨干分子。曾与叶瀚合编《算学歌略》、《地学歌略》、《天文歌略》。【附】叶清漪论译西书
仁和叶澜,字清漪,以我国所译西书凌杂不合,尝于光绪丁酉春论其弊。其言曰:「自中外通商以来,译事始起,京师有同文馆,江南有制造局,广州有医士所译各书,登州有文会馆所译学堂便用各书,上海益智书会又译印各种图说,总税务司赫德译有《西学启蒙》十六种,傅兰雅译有《格致汇编》、《格致须知》各种。馆译之书,政学为多,制局所译,初以算学、地学、化学、医学为优,兵学、法学皆非专家,不得纲领。书会税司各学馆之书,皆师弟专习,口说明畅,条理秩然,讲学之书,断推善本。然综论其弊,皆未合也。一曰不合师授次第。统观所译各书,大多类编专门,无次第,无层级,无全具文义卷帙,无译印次第章程,一也。一曰不合政学纲要。其总纲则有天然理数测验要法,师授先造通才,后讲专家。我国译书,不明授学次第,余则或祇零种,为报章摘录之作,为教门傅翼之书,读者不能观厥会通,且罔识其门迳。政学则以史志为据,法律为纲,条约、章程、案据
为具,而尤以格学理法为本。我国尤不达其大本所在,随用逐名,实有名而无用,二也。一曰文义难精。泰西无论政学,有新造之字,有沿古之字,非专门不能通习。又西文切音,可由意拚造,孳乳日多。汉字尚形,不能改造,仅能借用切音,则字多诘屈,阅者生厌。译义则见功各异,心志难齐,此字法之难也。泰西文法,如古词例,不是词法,语有定法,法各不同,皆是创造,不如我国古文、骈文之虚橅砌用,故照常行文法,必至扞格不通,倘仿子史文法,于西文例固相合,又恐初学难解,此文法之难也,三也。一曰书既不纯,读法难定。我国所译,有成法可遵者,有新理琐事可取者,有专门深纯着作前尚有数层功夫,越级而进,万难心解者,取材一书,则嫌不备,合观各书,又病难通,起例发凡,盖甚难焉,四也。坐此四弊,则用少而功费,读之甚难。欲读之而标明大要,以便未读之人,又难之难也。」 编辑本段3、画家 简介
1977年出生
1987年学习水墨 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95年至1999年创作了大型的佛教绘画作品40余件全部收藏存于台湾 展览
2002年 作品《镜里境外》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 炎黄艺术馆
2003年 《另存艺术联展》 北京千年时间
2004年 作品《水墨荷》与《人舞》系列 法国Paris,Nantes, Laval
2005年 《上海艺术家工作室》 上海四行仓库
2006年 《叶澜个人艺术展—自然而然》 上海熏依社
2006年 《荷风顺雨-上海.东京联展》 上海熏依社
2006年-2008年 《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上海明园文化艺术中心
2006年-2008年《上海艺术博览会》 上海
2007年 《Feeling Exhibition-中法作品展》 上海艺法
2007年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 上海
2007年 《艺术北京博览会》 北京
2007年 《白日梦—上海熏依社画廊07年回顾展》 上海熏依社
2008年 《艳阳天—注目叶澜人荷舞新年个展》 上海熏依社
2008年 《再见!我的爱人——纪念邓丽君逝世13周年两回主题联展》 上海熏依社
2008年 《359°三位一体中日交流展》 上海熏依社与沈阳鲁美美术馆
2008年 《Time Out Shanghai--Affordable Art Fair》 上海
child.(活泼的举止是正常的)
John, but he can’t afford one.(速度快的车对······有吸引力)
3.Dave required a lot of time to study the 多种多样的论据)and she explained the project to me again.(我要求我的上司为我解释清楚)
5.Photographic film is very(对光很敏感)
6.can be a great help,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days.(互相鼓励)7.Jimmy cried when people(拿他开玩笑)
8.John won’t give up.He 坚持他的观点)
9.Ted always wants(成为注意的焦点)
10.Is it cheaper if 我们提前买票)Unit2 1.However,(这种搜索引擎的主要缺陷)is its tendency to include too much information.2.她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 people.3.you may have known someone else for thancasual acquaintances(他们永远只是泛泛之交).4.(他怀疑这车不是他的)because everyone knew she had no money.5.It’s impossible to forget such horrific events — they will remain in the 它们会永远留在记忆中).6.In a world too often filled with(在这样一个常常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世界上), it is nice to have a safety net, something you can rely on.7.The earthquake happened(比该研究小组的预报提前了一年), but earthquakes are usually difficult to predict.8.I don’t mind being awakened once or twice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by my roommate habit of it(只要她不养成习惯).Unit3
1.Their study shows that sports skills over into personal life(可以运用到个人生活中).(更多地叫男生回答问题), because they tend to be the ones having trouble staying on task.put away(把要洗的衣服放好)before it was time to do the next batch.4.After her time in hospital, Jenny’s parents are afraid she has fallen behind academically(在学业上落后了).5.People are wondering over(谁会接班)when the old president dies.Unit4
这工作都得由他来完成)no matter how long it takes.2.(我们决定为买新车而放弃旅行), though it
was really hard for us to make the decision.3.He tried not to 让他的妻子参与公司的管理工作), because in most cases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对未来几代人都是及其重要的)that open spaces and parklands are protected and maintained to a high standard to keep the city increasingly attractive.5.We have reached the agreement at the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更好的策划)
6.I propose(继续深入讨论这个问题)by considering critically the four theories well-known in this area.7.(这房子是完全新颖的设计)---neither the interior nor the exterior was copies of any existing buildings of the kind.8.Through all his life he has made efforts 增进两国间的相互了解).Unit5
1.One of the reasons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其中一个理由)was that they enjoyed the same sports and music.2.We will learn by our own experience what is best, and 不是靠重复别人的足迹).3.He will play in two tournaments in Japan, 这意味着他将错过世界杯)in his home country.是否表白自己很想他还是继续保持沉默).She had to think about her relationship again.5.Her mind was soothed by memories of her dad and of the days when she was a little girl(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同父亲一起住在乡下的日子).6.No matter how insignificant the findings 无论调查结果在当时是多么没有意义), it is important to record all of them properly.总是
受到父母的批评)can seriously hurt the children
and won’t reinforce what the parents try to teach.8.The danger of going too far(做过头的危险)was always present because he was talking too much.But he couldn’t help it.Unit6
(凭借他的记忆力好)and the many exams he had passed.2.She favors a bit of adventure as well as a certain degree of self-government children’s education is concerned(当涉及到她孩子的教育时).3.Most people who are sick with AIDS want to stay at home, rather than spend time unnecessarily in hospital(而不愿意毫无必要地呆在医院里).4.What if I choose to give small amounts of money regularly over a period of time(在一段时间内定期给少量的钱)instead of donating a large sum once for all?
5.I am afraid, Mr.Peterson, the answer is that(答案是这样的)we have to be more efficient than our European competitors.6.The museum 并不打算只关注现代艺术的某个具体方面), but prefers to offer material for the public to study and compare.7.She had decided not to go for a drive on such a windy day 即便能搞到一辆车).你已经同过去一刀两断,并已经开始全新的生活这一事实).Unit 7
1.Drops executed in the first two weeks of the course will leave no records on students’ transcript(在学生的成绩单上不会留下记录),but a drop executed during the third through eighth week will result in a grade of W(withdrawal).2.We often heard of stories about some people who could still think calmly and creativelywhen facing difficulties(当面临困难的时候).3.You should be aware that applications won’t be accepted if they’rebeyond the deadline(过了截止时间).4.The manager was so angry that hetossed the report on the desk(猛地把报告扔在桌子上)and shouted at Sam, “Get out!I don’t want to see you again!”
5.You must start bygetting rid of all the bad habits(改掉所有的坏习惯)your previous piano teacher taught you!
作 者:董连松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出版 开 本:大32开本 册 数:全一册 光盘数:0 定价:28元
优惠价:23元
详细介绍:
本书由知训工会财务工作专家董连松教授精心编写的最新教材,其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印发的新《工会会计制度》,新《工会预算管理办法》,新《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以及全总财务部的有关规定,比较系统地讲解了基层工会财务会计的业务核算方法,工会会计报表编制方法;介绍了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实用知识;附录了最新法规,制度。本书具有内容新,业务性强,简明实用的特点。详细目录
一 上篇 工会财务会计基础知识
1、工会会计总述
2、工会会计记账方法
3、工会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与方法 二 中篇 工会财务会计工作实务
1、工会资产与净资产的核算方法
2、工会负债的核算方法
3、工会收入的核算方法
4、工会支出的核算方法
5、工会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三 下篇 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实务
1、工会经费审查概述
2、工会经审工作的组织机构
3、工会经审的依据,方式,方法,程序及文书写作
4、工会经审工作实务 四,附录
1《工会会计制度》 2《工会预算管理办法》
3《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
新编工会财务会计与经费审查实务教程-新编全国工会干部通用培训用书 新编工会财务会计与经费审查实务教程-新编全国工会干部通用培训用书
新编工会财务会计与经费审查实务教程-新编全国工会干部通用培训用书
本书由知训工会财务工作专家董连松教授精心编写的最新教材,其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印发的新《工会会计制度》,新《工会预算管理办法》,新《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以及全总财务部的有关规定,比较系统地讲解了基层工会财务会计的业务核算方法,工会会计报表编制方法;介绍了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实用知识;附录了最新法规,制度。本书具有内容新,业务性强,简明实用的特点。详细目录
一 上篇 工会财务会计基础知识
1、工会会计总述
2、工会会计记账方法
3、工会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与方法 二 中篇 工会财务会计工作实务
1、工会资产与净资产的核算方法
2、工会负债的核算方法
3、工会收入的核算方法
4、工会支出的核算方法
5、工会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三 下篇 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实务
1、工会经费审查概述
2、工会经审工作的组织机构
3、工会经审的依据,方式,方法,程序及文书写作
4、工会经审工作实务 四,附录
1《工会会计制度》 2《工会预算管理办法》 3《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教育学 年级:2011级
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
“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首任所长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中国本土化、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整体综合式的大型课题。其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l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一、叶澜教授简介
叶澜教授,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义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等职。已出版的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系列丛书、《中国教育学科发展报告》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承担多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是“新基础教育”的先行者。
二、“新基础教育”提出背景 20 世纪80年代末,叶澜在上海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无视人的现象,不少教师的心目中依然有书无人、有知识无人、有群体无人。1994年,叶澜再一次深入实际,开始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通过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进行研究,在对时代精神深入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新基础教育”研究正是要为中国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基础教育而研究,在该课题研究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社会当代发展变化的研究,以及这些变化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影响与需求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深入研究了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使我们明确了中国学校变革的基本走向,以及为实现学校变革进行努力的方向。
三、“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程 “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内在相连的发展阶段,它们分别是探索性研究阶段、发展性研究阶段和成型性研究阶段。
1.探索性研究阶段(1994年9月一1999年9月)1994年开始“新基础教育”研究时,尚没有申请任何课题。直到1997年,“新基础教育”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课题,课题名称为“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这五年间,叶澜教授先是在1994年第10期的《教育研究》上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一文。文章着重从认知能力、道德面貌和精神力量三方面对新教育理想的核心——新人形象进行了描述。目前看来,这篇文章可谓“新基础教育”的奠基之作。后来,在《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上,叶澜教授又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二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这是一篇从生命视角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文章,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通过这两篇文章,叶澜教授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站在了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
2.发展性研究阶段(1999年9月一2004年5月)1999年9月开始“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时,也没有立项,由几所学校自愿合作开展起来的。2001年,这项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为“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当时已有多所学校进入试验中。这5年是“新基础教育”内涵日渐清晰、目标日渐明朗和确定的阶段。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上发表了《“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一文。另一个标志是,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明确表达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 这一自觉意识。叶澜教授先是在《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上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同年,又在《教育研究》第5期上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一文。在这两篇文章中,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2004年5月,“新基础教育”课题组在上海举行了结题评审和大型现场研讨活动。有关“发展性研究”的成果集中反映在叶澜主编的一套“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中。
3.成型性研究阶段(2004年6月一2009年6月)这5年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开始对理论、实践进行总体反思和提炼的阶段,很明确地将研究重心由“课堂”转向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学校整体性转型性变革”上来。这期间,叶澜教授领衔承担了教育部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发表了《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百年反观:为了教育学的未来》、《推进素质教育:转换思路才能打开新局面》、《转换思路进一步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我与“新基础教育”》、《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转型性变革中的评价改革——基于“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的探究》等一系列文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9月,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一书问世。这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2009年5月,“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成果发布暨现场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老校区召开。会议上推出了“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
四、“新基础教育”的主要论点
作为教育学学者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叶澜教授以“民族——世界”为横坐标系,以“生命——时代”为纵坐标系,在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了诸多创造性的探索:
探索一:在学校中“人”的发展与管理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探索二:把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确立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并在其中灌注了“生命关怀”。
探索三: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使制度成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枢纽。
探索四:重建学校文化,实现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学校文化转型。1.“新基础教育”宗旨
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2.“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1)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2)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3)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3.“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4)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4.“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五、“新基础教育”的影响
叶澜在探索“新基础教育”过程中,通过与中小学师生对话,构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世纪之交,引领着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潮流,并直接催生了我国第一个本上化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新基础教育”从“九五”的探索性研究到“十五”的推广性、发展性研究,从课堂、班级层面提升到学校层面,理论逻辑不断推进,研究实践不断扩展,通过全面反思传统学校教育,提出“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想,具有创新价值。鲜明生动且富有诗意地概括了“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研究的过程和过程中的互动与建构,这是对传统的、规范的、“学院派”的研究方法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该研究最大价值在于探讨转型社会中教育的转型问题,认为中国基础教育需要一个质的变化,社会正在经历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革,“新基础教育”正是为实现或促进这种变革而寻找一种可操作的转变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尝试和实践探索,走出一条中国教育创新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新编教育学教程叶澜】推荐阅读:
新编英语教程电子教案11-16
新编英语教程6beauty01-11
新闻写作新编11-05
新编英语语法教案06-18
新编药品销售合同09-12
故事新编创新作文06-21
新编《西游记》作文07-20
童话故事新编作文09-19
新编《狐假虎威》10-30
新编外贸英语函电答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