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舞蹈(推荐8篇)
----舞蹈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心理、生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情和品德,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它能够让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孩子了解舞蹈,感受舞蹈,受益舞蹈,跨越美育的门槛,增强智力。体质的发展,健美形体,能够在各种节日晚会中发挥特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教学介绍: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成长后的他们将是中华民族的建设与接班人。因此,我们应从孩子抓起,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培养祖国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幼儿舞蹈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习幼儿舞蹈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幼儿舞蹈可以启迪智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以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并且当前学校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来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还要具备劳动技能素质及艺术修养素质等。舞蹈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健美学生的形体,有助于学生保持正确的姿态,精神饱满,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既坐有坐相,站有站姿。
培训内容∶
舞蹈基本功 舞蹈素质课 舞蹈形体 舞蹈技巧课 基础律动、基础芭蕾、音舞组合 中国北京舞蹈学院考级 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 表演课 成品舞蹈课。
1舞蹈基本功 压腿
这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腿部关节的韧带。压腿时要注意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向下压至上半身和腿部之间的没有缝隙。个别学生韧带太紧,在压腿的过程中不要苛求一定要压下去,保持正确的姿态,日积月累就可以拉长韧带,达到要求。特别注意的是胯部要端正。压旁腿和后腿的时候学生最容易出胯和斜胯,需要及时矫正。在压旁腿时,同侧的手扶住把杆,另一只手臂紧贴在耳边,向腿上靠近并尽量向远处伸展,拉长旁腰。压后腿时,注意肩膀端平,颈部不要缩,撑住头部别掉下去,并向后伸展。伴奏带:选用比较强的音乐 压肩
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伴奏带:中速,节奏舒缓2/4 推脚背组合
脚背的好坏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训练。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活动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双脚背练习亦同。年龄小的学生在做此类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易低头去看自己和他人的动作,在做推脚背时,双脚容易打开,脚背推不起来,需要时刻提醒和规范动作。
踢后退
双手扶把杆小八字部站好,膝盖都要绷直,头抬起来平视前方。在踢后退的过程中,上半身保持不动,不要侧身回头,胯不能松,脚背和膝盖都要绷直。切忌身体前倾。如果在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做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先单一的联系控后腿即双手扶把杆,把一条腿向后抬起来,纠正学生的姿态,然后再过度到踢后退。劈腿跳
是为学习中间大跳做好准备的手扶把杆的跳跃组合.在做这一动作跳起来时要注意双脚同时一前一后打开.打开过程中,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着地时,双脚快速收拢,两脚并起来着地.大踢腿
是培养腿的力度和开度的训练.不论是前腿还是旁腿,都要保持上半身直立,中段夹紧,眼睛注视前方.踢腿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脚背和膝盖的绷直.有许多学生在踢腿的时候,为了让腿部可以碰到身体,上半身极力向前够.这样做,颈部便往回缩,头向前探,双膝弯曲,非常难看.所以,在踢腿前要告诫她们,踢不高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姿态.在这一前提下,经过刻苦练习,腿会越踢越高,韧带越拉越长.在学生取得微小的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有些学生回家也经常自己练习,到课堂上教师可以明显的感到她的变化和提高,则更要适当的给予称赞,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身体和腿要注意外,两只手臂也不能忽视.在踢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手臂端平,不能放松下来.下腰
年龄偏小的学生腰的柔韧性不错,但是手脚都没有力量,支撑不住身体,常常是用头顶住地面下腰.教师都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保护她们,纠正下腰的姿态,告诉她们用力的部位和下腰法.双脚打开至肩宽,双臂向上伸直,五指打开,手心朝前.下腰时,上半身向后仰,头抬起来向后找自己的脚后跟,身体和手都向脚后跟靠齐并往里卷.下好以后,手臂和膝盖都尽力撑直,眼睛看脚后跟.对年龄偏大,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让她们做甩腰训练,加大训练强度.结束后注意做回腰练习:双脚并拢蹲下来,双手抱住双膝,头埋下来.教师顺着脊柱给学生做按摩,保护她们的脊柱不受到伤害.劈腿
有利于拉伸学生腿部韧带.在训练时,注意脚背不能松弛.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训练: 左脚在前劈腿,双手抱住左脚,控1-2分钟,然后腿不动,身体向后仰.有基础的学生可以让右手撑住地面,左手抓住后腿控住.左脚在前的竖叉不动,身体向右转的同时变胯,变为横叉.双脚背不要趴倒在地面.上半身和脚背都要立起来然后上半身趴倒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展.趴胯1-2分钟.横叉不动,再向右转,变为右脚在前 的竖叉.重复动作1
背肌 腰肌
在课程结束之前,让学生趴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直,手脚同时抬起,用腰和腹部作为支撑点,做背肌训练.每组10-20个,一般一至两组即可.腰肌可2人一组做仰卧起坐20-30个。
2、素质训练
头部组合训练,肩部组合训练,腿部组合训练,腰部组合训练,脚部组合训练。每个组合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尽量做到元素的充分体现和锻炼。
教学重点:规范的动作,内在的气质,关节的灵活性,注重形体的修长塑造。教学难点:发力点的运用,防止发力点的运用错误,而产生与训练相反的效果。教学要求:了解动作元素,熟悉动作节奏,掌握动作发力点。能够在素质训练这一环节中,将身体得到应有的锻炼,可以跟随老师自由的完成教学内容,并能够独立完成组合。
把杆训练组合:
少儿舞蹈培训与专业舞蹈训练有很大区别。在做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不可能像专业学员那样的强度和难度。除非是经过若干年业余训练,自身条件可以达到专业水平了才有能力做到难度和强度并举的动作组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爱好玩有趣的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编排这类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注意结构简单易学,学生有能力做到。好玩好学,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在教学中不断给予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和赞许,学生接受的就快。基本的把杆动作组合:
A(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擦地组合 B(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蹲组合 C(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划圈组合 D 五位脚,单手扶把 小踢腿组合 E 五位脚,单手扶把 移重心组合 F(双手/单手)转腰组合
这些组合,适宜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随着学生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加大难度,变换花样,达到舞蹈训练的要求。小跳组合:
训练学生的弹跳能力.可以由简单的一二五位小跳,发展到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复合型小跳.小跳过程中,双膝直立,双脚背向外推开.着地时,脚尖先落,落地要轻,上半身不能前后摇晃.落地半蹲,上半身绷紧向下,臀部夹紧.3,舞蹈技巧课
舞蹈技巧课可根据学生基本功情况对孩子采取有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方法开设,大概可分为 前滚翻 后滚翻 前软翻 后软翻 倒立 前桥 后桥等 另外根据舞蹈需要学习其他跳,转技巧。
4:《中国北京舞蹈学院考级》
中国舞一级
1:走步 2:音乐反应曲一 3:音乐反应曲二 4:扩指 5:手臂动作 6:弯腰,转腰 7:前压腿 8:双吸腿 9:脚位:10:头的动作 11:摆臂 12蹦跳歩 13:平踏步 中国舞二级
1:走步和敬礼 2:音乐反应曲一 3:音乐反应曲二 4:手位 5:勾绷脚 6:含胸,展胸 7:提腰,松腰 8:旁开腿 9:推指,绕腕 10:头的动作 11:半蹲 12:蛙跳步 13:鸡走步 14:模仿与想象 中国舞三级
1:吸跳步和敬礼 2:音乐反应曲一 3:音乐反应曲二 4:波浪 5:弯腰 6:勾绷脚 7:吸伸腿 8:后吸腿 9:手位 10:松肩 11:半蹲 12:踮脚走 13:鸭走步 14:蹦跳歩 15:踏点步 16:模仿与想象 中国舞四级
1:单手位 2:波浪 3:压胯 4:勾绷脚 5:后抬腿 6:前抬腿 7:压腿 8:抱端腿 9:前踢腿 10:后踢腿 11:脚位 12:三拍舞步 13:二拍舞步 14:碎步 15:小跳 16:掰膀子 17:节拍练习2/4 18:藏族舞 19:东北秧歌 20:结束动作 中国舞五级
1:双手位 2:手,眼动作 3:勾绷脚 4:小弹腿 5:旁抬腿 6:后弯腰 7:压腿 8:后踢腿 9:前,旁大踢腿 10:脚位 11:半蹲 12:小跳
(一)13:二拍舞步 14:推指 15:波浪 16:点步转 17:节拍练习3/4 18:东北秧歌 19:藏族舞 20:结束动作 中国舞六级
1:波浪
(一)2:摊推手 3:弹腿 4:勾绷脚 5:压腿 6:环动 7:后弯腰,后踢腿 8:前,旁大踢腿 9:蹲 10:擦地 11:弯腰 12:三
拍舞步 13:女双手位 14:双脚转 15:波浪
(二)16:重拍练习17:小跳
(二)18:蒙古族舞 19:藏族舞 20:结束动作 中国舞七级
1:提,沉,含,仰 2:横移,转腰 3:勾绷脚 4:弹,撩腿 5:压腿 6:大环动 7:后弯腰,后踢腿 8:前,旁大踢腿 9:蹲 10:小抬,小踢腿 11:擦地 12:弯腰
(一)13:端,掖,吸腿 14:踮脚 15:二拍舞步 16:三拍舞步 17:弯腰
(二)18:晃手 19:小跳
(二)20:双脚转 21:云南花灯 22:藏族舞 23:结束动作 中国舞八级
1:提,沉,转腰 2:含,展横移 3:踢,撩腿 4:大环动 5:压,搬腿 6:大踢腿
(一)7:擦地 8:蹲 9:端,掖腿蹲 10:小踢,弹腿 11:大踢腿
(二)12:吸,伸腿 13:圆场 14:四拍舞步 15:盘手 16:弯腰 17:平转 18:小跳
(二)19:傣族舞 20:蒙古族舞 21:维吾尔族舞 22结束动作 中国舞九级
1:含仰,旁提 2:综合组合(二)3:小踢,弹腿 4:蹲,弯腰 5:舞姿
(一)6:大踢腿 7:弯腰 8:舞姿
(二)9:摇臂 10:平转 11:小,中跳 12:东北秧歌 13:朝鲜族舞 14:维吾尔族舞 15:东北秧歌16:结束动作 中国舞十级
1:冲靠,平圆 2:综合组合(一)3:综合组合(二)4:擦地 5:蹲,弯腰 6:舞姿
(一)7:小踢腿 8:圆场,花梆步 9:四拍舞步 10:弯腰 11:大踢腿 12:穿手 13:舞姿
(二)14:双脚小跳 15:平转 16:混合节拍反应一 17:舞姿小跳 18:云南花灯 19:朝鲜族舞 20:蒙古族舞 21:结束动作
5:《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
A:藏族:踢踏组合,首先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地理环境,踢踏舞的轻快节奏特点,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合学习综合组合。玄子组合,首先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玄子舞蹈的抒情柔缓的旋律节奏,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后学习综合玄子舞蹈组合。
B:维吾尔族:赛乃姆。首先了解赛乃姆在维吾尔族中的意思及其风格特点,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后学习综合组合。
C:汉族:东北秧歌。首先了解东北地区的生活习惯,才能把握好东北秧歌的味道,及其道具的灵活运用,是学习东北秧歌的关键。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合学习有手绢技巧的组合。
D:蒙族: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E:朝鲜族舞: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
教学重点:了解各民族地域风情及其差别,掌握各民族代表性动作。
教学难点:动作的协调性。身体的内在感觉,要注重面部的表情,眼神和头的配合要一致,以及手臂的连带关系与身体的协调。
教学要求:能够熟练自如的,表情丰富的表演各民族代表性舞蹈,并能够灵活运用的各个节目晚会中。6:成品舞蹈训练
除了学习本团比赛或汇报的创作节目 另外还要学习各项大赛中的成品获奖舞蹈,种类为 单 双 三 集体 舞。为各种大中小型演出和每年一届的《火红夏天》专场晚会准备。
教学课时分布:
每学期三十六次课时,每周两次课时由两个老师分别教课 每节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
1.舞蹈是一项非常高雅优美的舞蹈,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气质与身段。2.中国舞蹈是以中华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为主,其表现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内容丰富多彩,让孩子从小就了解民族异情,在多民族国家里感受不同美的教育。3.在千变万化的舞蹈中,可以锻炼孩子的脑部及身体协调能力。学习过程中随之的音乐感、节奏感、韵律的加强。通过艰苦的训练,孩子会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坚持就会有美得回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4.儿童的注意力较短,容易注意力转移,特在教学中会有一些其他小细节的变动,这时期的儿童思维跳跃性较大,喜表现大的浮动好模仿,只要抓住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使课堂氛围和学习的积极度提高。从而在师生同乐的教育中趣味无穷。
5.舞蹈教学是通过形式美和内容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可以说,舞蹈是小学生美育的一个组成部份。舞蹈首先是美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形象美、动作美、造型美、旋律美等,小学生通过这些美的感染,对美有了直观的初步印象,成为一个能够体验美的人。
一、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教学模式的创新
开展民族民间特色的舞蹈教学研究, 充分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与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 开展独具地域, 民族与学校特色的舞蹈课程资源。通过探究和实践, 提高师生对民族民间特色舞蹈理论认识。必须融汇民族民间多元文化与乡土文化, 把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为学校艺术教育重要内容, 促进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了解, 走近乡土文化, 扩大视野, 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对乡情、亲情和国情的爱, 最终建立在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教学的新模式。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可以通过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运用符合学生身心、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使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过程中, 积极性高, 兴趣浓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认真收集各种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舞蹈素材资料, 认真学习体会, 并在舞蹈课堂上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充分的展示, 相互交流学习, 教师认真的听取学生反馈归纳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教师把学生采风收集得到的乡土舞蹈素材进行筛选, 整理改编引入课堂, 使它不失乡土舞蹈艺术特点, 易于学习和表演。同时加快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在学生当中广泛传播作用, 提高广大学生对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的欣赏能力。通过对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教学运用, 更有效促进学生对其的广泛了解, 感受到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的多样性、民族性和艺术性。深入挖掘乡土的舞蹈艺术素材,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 全面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形式和风格特征的舞蹈艺术。激发学生学习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 对学生达到人格的思想教育。
二、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教学内容的创新
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民族文化世界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在学校舞蹈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 加强地方民族特色舞蹈教学是极为必要的。学校根据情况在采用规定统一教材的同时, 也应应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区本校的教材内容, 立足于本地区、本民族原生态舞蹈, 让学生不仅熟悉和掌握本民族的舞蹈素材, 积极参与收集和演出本民族特色舞蹈, 从而感受多元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熏陶。因此, 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教学必须重视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开发, 挖掘与开发具有民族与学校特色的舞蹈教学课程资源。充分运用国家相关部门对课程资源开发所提供的政策依据, 拓展创新发展的空间, 在使用统一标准教材的同时, 充分结合当地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 开发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舞蹈教学课程资源, 按比例占标准统一教材的30%左右。经调查笔者发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学校对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教学极为甚少。主要原因, 一是当地一些教师对本地本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知晓甚少;二是一些教师对开发本地本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资源积极性不高, 对自身工作定位低;三是一些学校和教师引进了地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但多数是随意性, 带有个人的兴趣而开展;四是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舞蹈教学资源等。要改变上述的情况, 必须从研究学校本地本民族本校实际性出发, 在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课程教学中, 根据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资源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各异而课程资源也各具特色。让学生跳自己家乡的舞蹈, 唱自己家乡的山歌, 奏自己家乡的乐曲。把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引进的规划要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 对内容上采取资源开发, 整合与创新等策略来进行。一走出校门, 到村赛民间去采风, 体验民间特色舞蹈艺术的魅力;二发动、参与民间特色舞蹈的收集, 分享民间特色舞蹈艺术的感染力;三邀请民间舞蹈艺术家来校表演传授, 拉近学生与民族民间舞蹈家的距离。当然, 收集民族民间特色舞蹈素材必须要加以筛选和提炼, 把精华的资源内容整合与创新。一是将民族民间特色舞蹈的动作、节奏较为复杂的地方, 在保持原有风格韵味的同时加强改编创新;二是利用独舞或双人舞的素材, 改编创作为集体舞或群舞;三是利用当地的童谣, 改编创作儿童舞蹈;四是为单一的民歌编排创作舞蹈伴舞, 并编配多声部的伴奏;五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为不同种类、不同演唱形式的民歌即兴编创伴舞表演,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即兴创作表演本地民族民间特色的舞蹈艺术。
三、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教学形式的创新
在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中, 常以舞、乐、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体, 使学生全面对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审美、功能及艺术价值的认同, 大胆全新的在舞蹈教学形式方面开展创新。深入研究、紧密结合本地本民族本校实际情况, 使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教学的形式呈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和艺术性的特征, 以完美的舞蹈艺术充分地彰显和诠释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的风格。
在课堂教学中把经过整理改编创作的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民间歌舞等相关内容有机结合, 构成独具特色的舞蹈综合艺术教学。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本民族民间舞蹈技巧的表演上学会演唱简易的民族歌曲, 鼓励学生边舞边唱, 尽情的即兴发挥, 有的学生一边舞蹈一边演奏民族乐器, 场面极为欢乐。同时把这样的活动形式向外延伸到乡村、社区、“三下乡”等各类活动形式, 符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和审美的需求。
多年来的舞蹈教学都是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 但仅仅依靠学校每周的几节舞蹈课教学是远远的不足。为提高舞蹈艺术的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积极组织课外活动, 创造条件组建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歌舞等课外小组, 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开展“民族民间舞会”“民族歌舞会”等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参与活动的平台,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增进民族自豪感。
民族民间特色舞蹈学活动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之中, 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广阔的教育体系, 社会阶层的校外民俗活动、民族舞蹈节、民族艺术节等都是探索、传播和实践民族民间特色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面向基层、融入社会, 参加地方的民族节庆、广场舞会, 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歌舞比赛等活动。充分利用这些场所拓展多种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活动, 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受、弘扬民族文化艺术。
通过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教学, 培养学生的民族性格、民族情趣, 热爱本民族文化, 建立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情感, 从熟悉本地、本民族舞蹈艺术开始, 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入课堂教学, 丰富课间、课外、社区、社会等活动, 改变学生漠视或不接受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 让学生喜欢自己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爱跳家乡的舞、爱唱家乡的山歌, 提高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情感, 融入爱国思想情怀并得到升华。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学校民族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熟悉本地、本民族的舞蹈语言艺术, 认识华夏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色以及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 从而体现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教学的目的, 体现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教学主要模式、内容与形式, 使舞蹈艺术课程改革更符合民族地区教学特色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舞蹈艺术,民族民间特色,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帆.《专业音乐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一、了解舞蹈知识
舞蹈知识是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方式与能力特点在舞蹈中反映,我认为:“幼儿一开始就具有模仿的本领,模仿就是学习。幼儿模仿能产生表象,是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而模仿又恰恰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方式。”如幼儿在舞蹈中模仿小闹钟摇摆的自由形态,在模仿小闹钟动作中体会“时间再走”的感触,明白人要懂得珍惜时间。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幼儿舞蹈绝非是模仿性舞蹈。只有在模仿中纵向深入,取其精髓,幼儿舞蹈作品才可能是对幼儿生活的真实写照。
例如,幼儿舞蹈《飞呀飞》描绘了一群由小姑娘演变成的翱翔在天空自由自在的小鸟。该舞蹈以爱为发展主线,既表现了小鸟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表现了小鸟们相亲相爱温暖的画面。既表现了幼儿细微的观察力,也表现了幼儿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舞蹈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
二、体会舞蹈生活情趣
幼儿舞蹈源于生活,很熟悉的一段话。那我们要怎样让幼儿舞蹈源于生活呢?首先,它需要通过精心的选择、提炼与组织,采用比拟象征的手法,把生活动作典型化,形成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平日教学时,要引导幼儿根据有趣的形象动作想象出这个动作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让幼儿根据某一动作想象这是表现雨天戏耍的情景,还是过小溪时那种踩在石头上小心翼翼的心情等等,逐步吸引幼儿共同参与舞蹈的创作。
三、丰富舞蹈幻想性
幻想性通常是幼儿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是幼儿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够发挥幼儿想象力。在舞蹈中,她们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小超人等等。幼儿在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直接表露想象的特点,这正是幼儿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因此,教师应该用心的去感受生活,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尽可能激发出幼儿无限的想象力。
例如:幼儿舞蹈《时间快跑》很直观的体现出幼儿的表现力,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表现时间快跑。教师们凭着丰富的想象力传授给可爱的孩子们,告诉她们怎样表现生活当中看到的时钟,让孩子们幻想一下怎样用舞蹈动作表现快跑这个词。同时通过这个舞蹈的形式告诉可爱的孩子们在生活中要懂得珍惜时间,要懂得与时间赛跑。这样孩子们通过感受生活,通过丰富的幻想让幼儿打心底里喜欢舞蹈,从而感受快乐。
四、舞蹈教学核心部分—创新
在以往的幼儿舞蹈教学中,应挖掘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这些需要在舞蹈创新教学中进行尝试。当今的幼儿舞蹈需要不断求新,寻找有新意,富有时代气息的。这样的舞蹈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舞蹈编排的核心部分是创新。就此,我们就围绕创新谈谈以下几点:
1.通过兴趣进行幼儿舞蹈创新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幼儿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指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学习的一种情绪状态。兴趣就像是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想着怎样提高幼儿的兴趣,从这些微小的细节中,老师们才能从孩子的点滴行为中找到灵感。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目标上应把激发幼儿的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最基本的技能技巧。
2.通过人物模仿进行幼儿舞蹈创新
我认为,人善于模仿是本能,在任何舞蹈中,如果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的可能。幼儿模仿力的提高来源于我们老师们在生活中点滴的训练。从以往我的教学经验来说可以简单的从人与物的模仿开始训练。训练一定程度后就从人物神情着手,一步一步加深难度。老师们就从幼儿训练中捕捉幼儿的新颖神情,从而去开拓新的构思,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找到新的亮点,所以我觉得模仿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
3.通过选择教材进行幼儿舞蹈创新
选用适合幼儿年龄段及幼儿具体情况的,具体教育性、代表性、兴趣性的教材。在选择教材时,要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幼儿情绪的教材。例如:舞蹈《找朋友》,幼儿对此歌曲熟悉,从歌词中理解,让老师不断的潜心研究小朋友们在做这个游戏时的动作、神情,提取可用的素材,让幼儿通过表演受到启发,陶冶幼儿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4.通过情感交流进行幼儿舞蹈创新
人是感性的,对于幼教来说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老师们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应该可以表现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交流是发自内心的。在平日的教学中,孩子们给老师们一个甜甜的微笑就足以让老师们甜得像蜜。因此,老师们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抓住“情”字,通过师生间的和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结语
吴雪花 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舞动奇迹》 开发教师:吴雪花 课程类型:艺术类 授课对象:初中生 开发 的背景和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浪潮的高涨,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现在的家长,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不用管。他们已经完全转变了观念,更注重的是孩子的能力培养,修养培养,以及兴趣培养。所以,家长们都给孩子选择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比如:舞蹈班,美术班,写字班,英语班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学校专门为学生们提供了发挥才能,培养兴趣的机会,开设了舞蹈班。对于女孩子来说,气质是尤为重要的,不管以后是否能在舞蹈方面有成就,增加一下修养,参加这个班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课程目标
1. 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2. 训练学生的肢体,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能够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基本舞步。3. 在培训期间,能够学会至少三种舞蹈:健美操、民族舞、现代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舞蹈的快乐。
二、课程形式安排
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针对爱好舞蹈的中学生,开设了“舞动奇迹”舞蹈班。
其理论依据与方法手段如下:
1. 理论依据:全体学生强调自主合作交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切实重视所编学校课程的基础性、兴趣性、合作性、交流性。2. 方法手段:
第一:以自编教材为载体,开设一周一节的舞蹈班
第二:发挥学生的优势,也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根据学生 特点灵活处理。
三、课程内容安排:
1.基本功练习
2。基本功练习
3。基本功练习
4。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
5。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
6。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健美操
8。健美操
9。健美操
10。健美操
11。民族舞基本步练习
12。民族舞基本舞步练习
13。民族舞基本舞步练习
14。
民族舞
15。民族舞
16。民族舞。现代舞
18。
现代舞
19。现代舞
20。
汇报演出
四、课程实施建议:
1. 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感受舞蹈的魅力。
2.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的 活动中体验,探究,创新,以获得真情实感。
3. 将肢体语言和艺术紧密的结合到一起。4. 师生共同合作,一切从学生出发。
五、课程评价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以前更自信,能勇敢的在众人面前尽情的表演、表达自我,而具有艺术或体能天赋的学生,因此有较多的机会去尝试,所以更有机会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而不至于被埋没。不仅是学生得益,对教师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扩大了教师的视野,提供教师一个反省个人教育理念的机会,并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技巧,而且对学生的看法和对待学生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人际沟通互动与自我反省能力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许多教师从心里形成了一种自我向上的需要,自我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看重教学这份工作,而且热切地想把这份工作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师生共同受益。
附---《走进傣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傣族舞的各种手形、手位,基本动作等。
2、傣族舞组合:《金孔雀轻轻跳》
3、创编练习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傣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造型,动作 韵律特点等。
2、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不断提高自身鉴赏和舞蹈 表演的能力。
3、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动作融会贯通,学会简单的创编。4、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了解傣族舞蹈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特点与舞蹈韵律感。2、正确、熟练地掌握傣族舞的基本动作,完成组合学习。
四、教学难点
1、连贯、准确、优美地完成动作,情绪表达恰当,准确把握舞蹈的风格与韵律。2、自由创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在活动中充分的感受美,体验美。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VCD 电视机录音机
磁带 傣族风俗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摘 要】中国舞蹈考级是规范儿童舞蹈学习以及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具有阶段性、实用性等特点,其教材的编写也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宗旨,因此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幼儿;舞蹈考级;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05-01
一、幼儿的特点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儿童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幼儿的主要特点,继而有选择性地采用适当的方法,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直觉性强。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他们会本能地试着通过身体上的触碰来直观感知外在世界。他们只有在接触到具体物体时,才会对其进行思维,并且在这个阶段中,幼儿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有着强烈的参与愿望,极其愿意也十分容易加入到游戏、表演中去。幼儿对外在世界的接受和表达,并不能进行系统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是停留在浅显层面上的感性体验与情绪认同,幼儿在审美活动中总是感性直观地去体验外界事物,所以生动鲜艳的形象、活泼有趣的音乐更容易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情感性强。幼儿的心理虽然尚未发育完全,但他们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情感,他们渴望与同伴以及成年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也喜欢被赞扬、获得鼓励,有时候还会因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了解儿童的情感需求,以鼓励为主,并营造出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教学气氛,使儿童的内心在舞蹈学习中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三)创造性强。儿童喜欢模仿也喜欢创造,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所以他们有时并不能很好地按照教材和计划来进行练习,而是添加进一些自己的构想。当然,很多创造性的行为也会不经意地带来惊喜,由于幼儿身心发展远未成熟,掌握的方法也有限,他们表达出来的行为经常会显得“幼稚”,这也是一种美,虽然不够精致,却使人感到更多的审美愉悦。
(四)自制力弱。幼儿由于年龄小,常常对于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明显,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往往生动的、鲜艳的、强烈的、具体形象等才能使儿童集中注意力,但集中时间并不长。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也要注意保持新颖生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二、中国舞蹈考级教材的特点
(一)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由于儿童年龄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因此舞蹈考级教材在内容也着重选择了简单纯净、明快活跃的舞曲,以便使幼儿产生兴趣,能够边跳边唱地参与其中。同时篇幅长短适宜,避免幼儿在舞蹈练习中运动过度产生厌学心理以及对身体发育造成损害。
(二)难度适宜。如今我国儿童舞蹈考级的标准并不统一,考级教材也因地而异,不过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幼儿舞蹈考级教材都使用了科学的制定标准,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规律,选取难度适宜的曲目、旋律,由易到难,呈阶梯状,既能够引导儿童科学系统地学习,又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舞蹈练习的能力水平。
(三)考察的全面性。考级教材的编写者往往会全面考虑学习者应掌握的能力水平,因此在教材中不仅包括不同级别的单项技能动作标准,还包括了系统的技能动作要求。既又规定曲目的表演练习,还有许多自主即兴的创作要求,这就考察了学习者的多方面能力。
三、中国舞蹈考级在幼儿教学中作用
(一)普及舞蹈资源。舞蹈资源在这里指的是涵盖各种舞种的舞蹈技术、理论知识、艺术理念研究以及相关的音乐服饰等元素。舞蹈考级制度的推广能够普及舞蹈资源,特别是应用在幼儿教学中,能够为孩子们普及艺术知识,培养艺术才能。
受到考级目标的驱使,为了幼儿能够顺利通过规定的等级考试,无论是校外的培训机构还是学校老师的教学,都会严格按照考试规定的要求去引导孩子学习、训练。通过这种强制的、有意识的、成系统的普及性教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到了系统全面的舞蹈理论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技能基础,不仅提高了应试的能力,还深入了解了全面的舞蹈资源。
(二)提升儿童艺术修养。舞蹈是一种能够愉悦身心的行为艺术,能够培养个人的高雅气质,也能提升学习者的艺术鉴赏能力。舞蹈考级不仅仅是为纯粹的学习而服务,还能够促使家长和老师培养儿童的艺术才能、个人气质。建立在考级制度上的舞蹈学习也是一种对于幼儿的艺术熏陶,使孩子们在无意识的阶段就把这些艺术资源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为他们长大之后的舞蹈才能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以及更高层面的志趣追求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舞蹈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美的反映,是现代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艺术类教学的重要内容。舞蹈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文艺、服饰、人体动态艺术的综合交叉学科。涵盖了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知识,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起着积极作用。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基数不断增加,艺术类学生人数也呈现增多趋势。学生基数的增多使得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舞蹈理论教学与学生审美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应根据学生审美需求设计课堂。
一、接受美学的概念
接受美学的概念是1967年,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HansRobertJauss提出。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接受出发、从受众出发。HansRobertJauss认为一部作品没有读者,就只能是半成品,只有被受众接受,它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接受美学研究的是受众对作品接受、反映的过程中和受众审美、接受效果间的作用关系,基于接受理论而提出。接受美学理论提出后最初应用于文学领域,而后被引入到各个艺术研究领域当中。接受美学的提出丰富了美学研究方法,拓宽了美学研究范围。接受美学反对机械、片面、孤立的艺术研究,强调艺术的社会效果,关注受众的参与性和接受效果。
二、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舞蹈艺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能够对舞蹈实践产生一定指导作用的相关理论知识
不论是在舞蹈实践中,还是舞蹈编排、舞蹈学习、舞蹈表演都需要应用到舞蹈理论,可见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舞蹈理论涉及到舞蹈艺术特点、舞蹈艺术规律、舞蹈艺术发展、舞蹈载体、舞蹈形式、舞蹈类别、舞蹈实质等众多内容,是展开舞蹈实践的前提基础。舞蹈理论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学生如果想要学好舞蹈,把人体动作优美的组织在一起,展现肢体美,进行舞蹈表演,必须要学会舞蹈理论。若缺少舞蹈理论作为支撑,舞蹈表演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多空洞无神,动作杂乱、僵硬,缺乏美感。只有在舞蹈表演中融入舞蹈理论才能使表演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学有效性较差,多采用传统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忽视了学生感受和接受效果,这使得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与学生审美取向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一些学生甚至表现出了厌学情绪。想要增强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应在教学容积极融入接受美学理论,充分考虑学生审美价值取向。
三、基于接受美学的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间的关系,将接受美学理论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舞蹈不仅是在展现肢体美,同时也是在传达表演者的内在情感,而舞蹈理论就是舞蹈表演内在美的灵魂。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舞蹈理论,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舞蹈技能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展现出舞蹈的艺术魅力2。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基于接受美学展开舞蹈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和个体感受。首先,教师应提高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由于当前艺术类学生基数增多,学生文化水平,舞蹈基础,接受能力各有不同。若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就难以得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把适用性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标准,从而实现利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如果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基本都不会认真听讲。另外,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忌空谈理论。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3。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十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融入多媒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变的简单易懂,多媒体片段的播放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很大帮助。最后,应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想要对学生接受效果进行评价,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教师便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学生接受效果和学习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就可以知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计划。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当前许多高校舞蹈理论教学现状不理想。想要提高舞蹈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积极融入接受美学理论,考虑学生接受效果,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注释: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 它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各种舞蹈无不表现人的某种情感, 即使一些哲学意味很重的舞蹈, 也隐含着舞蹈家某种潜在的情感, 这个特点使它在教学时也充满了情感性。所以, 舞蹈学科必须以情感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一、舞蹈教学过程中的情感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艺术, 是由人的身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舞蹈教学过程中的情感, 是从两层意义上说的:
1、舞蹈本身包含着情感
人们或许不怀疑在组合中有情感色彩, 但对一些枯燥无味的纯技术训练, 可能就会犹豫了。其实, 一个富有表现天才的舞蹈学生, 简单的一个准备动作, 一个不断重复的跳跃, 他都会去努力赋予它以某种内涵。教师总是在训练中要求学生“要充满音乐”, “要灌满音乐”, “要有感觉”, “要注意呼吸”等等, 这都是一种情感启示。只不过不是某种确切的, 戏剧性情感, 而是一种广义的、抽象的情感。
2、舞蹈教学过程, 师生间始终处在情感交流中
或是融洽合作的顺向情感交流, 或是严厉要求形成的逆向情感刺激, 都说明这种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教与学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关系, 就是靠情感交流来维系的。
由于舞蹈教学的这种特点,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舞蹈学习的质量。如果师生关系融洽, 就可以把单调、枯燥的课堂学习变成一种艺术享受, 一种给予我们带来激励的实践;和上述相反, 则整个课堂气氛会变得乏味, 只会使学们感到大厌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能保持稳定和积极的热情, 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关心学生, 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这基础上, 激发学生尊敬教师, 从而达到热爱学习的目的, 这种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情绪双向交流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内因和动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二、舞蹈教学过程的注意事项
幼师的舞蹈教学内容多, 时间短, 且学生基础差, 学习方法主要是面对面模仿, 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体会, 这样在教学中容易充满批评和指责, 使学生难以忍受, 导致厌学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
1、生动再现, 动之以情
审美教育是舞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人们的审美带有很大的情感性, 舞蹈艺术的情感性不是靠理的说教进行“灌输”的, 而是靠舞姿等人体形象的“感染”来实现的, 这正是舞蹈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区别。学生在舞蹈训练中, 通过手、眼、身、法、步及技巧等手段来感受舞蹈世界的美。在舞蹈形象的感染下,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使心灵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提高。正是舞蹈艺术这一特点, 要求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 应注重贯彻情感性教学原则, 使教学内容“舞蹈化”、“情感化”, 使学生感到上一节课就是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情与景, 创造性地把舞蹈形象再现给学生, 使学生“动情”, 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2、耐心细致, 反复示范
我国著明舞蹈家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 指出“一个舞蹈教师的心理品格, 可以概括为三‘心’。一是‘热心’, 二是‘爱心’, 三是‘耐心’。热心指对舞蹈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爱心指对学生充满了无比的热爱之情, 耐心则是指舞蹈教学的坚强毅力与韧性”。舞蹈由于它身的学科特点, 在心理品格方面, 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幼师学生由于年龄关系, 思维尚未形成定势, 从认知的确立到固定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授课时需要一遍地开花遍耐心讲解, 甚至要挨个扶着、把着, 让学生直观切实地体会到动作的感觉。如在舞蹈基训中学生很难准确做到肌肉收紧, 而内心感觉开阔舒展, 表情自然放松, 这就要求教师反复提醒, 逐个把关。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 也需要每个动作, 每个感觉, 反复讲解, 反复示范, 甚至可以让在学生在示范中用手感觉一些动作的细小的、内在的变化。这样一来, 学生的体会比较直观真切, 掌握动作也就较快速、准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心急气燥, 只浮于表面, 造成的负面影响只能是急功近利、得不偿失。
3、言传身教, 情感交流
幼师生入学前没有接触过舞蹈, 对舞蹈只知其表现也的动作优美、好看, 而不知舞蹈训练是一个艰苦而又带有强制性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简练而准确地讲解动作, 分析要领, 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以准确的示范给学生以完美的舞蹈形象,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舞蹈作品有全面的理解, 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佩服的心理, 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树立起来, 培养学生喜欢舞蹈、尊敬教师的情感。
4、理解信任, 情感发展
爱学生首先必须信任学生, 想念每个学生都是上进的, 期望得到老的赞成扬、肯定。学生通过训练和刻苦学习,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成功。在这个阶段, 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和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关怀、尊重。当他们取得成绩时, 马上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当他们失败时, 帮助他们找出原因, 不挖苦讽刺, 相信经过努力, 一定取得成功。如能经常关心爱护她们, 帮助她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古人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作为一个舞蹈教师应学会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以情感为主线, 寓情感于舞蹈教学之中, 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 教师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情感, 启发学生不只是要掌握动作的规范性, 准确把握舞蹈风格, 还要将浓郁的情感融入在舞蹈中。摆脱机械麻木的动作模仿, 注意发挥“情”的作用, 用情节假设、情感提示等方式, “以形带情, 以情带舞”。
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为他们创设体验平台, 以此来丰富他们的情感。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欣赏优秀舞蹈节目影像资料, 在节目播出的同时, 教师根据舞蹈的主题做一些分析讲解, 使学生的情感与舞者产生共鸣。
舞蹈教育, 必须“以情动情”, 以情才能感人, 然后才能“乐在其中”, “美在其中”。舞蹈的“情”不是单纯用在外表之上的, 而是用感情发展动作。舞蹈教育可以锻炼和培养少儿的群体意识, 舞蹈表演可以培育少儿的艺术美感, 提高少儿欣赏能力, 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想象,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摘要:舞蹈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 舞蹈情感是舞蹈的生命力之所在。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 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 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舞蹈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深刻感知舞蹈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并让学生把舞蹈情感和舞蹈动作融合起来, 舞蹈才能够真正被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文章把舞蹈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和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情感作为探索目标。
关键词:舞蹈,情感,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昭.让舞蹈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道风景[J].舞蹈, 2008, (10) .
舞蹈美学;舞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舞蹈教学是指舞蹈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理念下,依据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的传授,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舞蹈的系统知识与技能,并提高对舞蹈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能力的过程。舞蹈教学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而以舞蹈本體为研究中心的舞蹈美学,则着力于探索舞蹈本体存在与发展的内在的审美规律和指导舞蹈学相关分支学科的实践与发展[1]。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舞蹈技法,还要将舞蹈美学融入到舞蹈教学之中,利用舞蹈美学来促进舞蹈教学,通过对学生美学理念的灌输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舞蹈技巧、建立审美理念及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对教育方法和内容有所丰富。
1.舞蹈美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舞蹈技巧、建立正确的的审美理念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学生是舞蹈教学的对象。张楚廷先生认为美育的使命包括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2]。这是很精辟的见解,具体而言,舞蹈美学对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舞蹈美学能够推动学生自身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教育并非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灌输,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形成,达到学生的自我完善,舞蹈教学也是如此。舞蹈具有形态美、力量美、神韵美的美学特征,而对这些特征的理解和吸收并非只通过外在的推力所能达到的,而需要学生通过对舞蹈美学的知识的吸取,进而将其吸纳、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舞蹈的美的认识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其人格心理的塑成和自我的完善。
舞蹈美学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内化”,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舞蹈,以严谨的建筑的秩序流动,以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为韵律,从而表现出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表现出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节奏表现的常状态,而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使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3]舞蹈通过将人即舞蹈主体对外在世界的理解通过深层次的理解,然后借助具体的舞蹈动作来将其动作性、节奏性和抒情性进行外在的展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主体对外在物象的“内化”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学生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并将其通过自身思考再进行外在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打破了主体和客体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融合,这对于学生心理结构的优化和心理调控能力的增强大有裨益。
舞蹈美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有助于技能的掌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式。美学理论更多是的通过精神层面的理解与灌输即逻辑思维来展现的,而舞蹈动作则是通过具体的肢体动作和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即形象思维来展现的。舞蹈教学是将舞蹈美学的理论和舞蹈动作实现合一,学生通过对具体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一方面对提高了自身的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将美学的理念用到舞蹈技能的学习中,利用美来提升自己对技能的认识和掌握,达到身形协调,动作统一,充分展示舞蹈之美。
舞蹈美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体验能力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舞蹈美学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来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然后再通过艺术创造将舞蹈的自然美、社会美、意识形态美展示出来。在舞蹈教学中,通过对舞蹈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具有形态美、力量美、神韵美的舞蹈技能的掌握,对舞蹈艺术形式美和舞蹈艺术内容美的感知,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如何提升这一能力的途径上,首先要注重对审美经验的积累,注重学习中的点滴;其次要重视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刻苦学习;最后要重视对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美学侧重于对形式美的理解和展示,提升自身的想象力,进而将其用之于创造能力之中。
2.舞蹈美学丰富和发展了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舞蹈教学是舞蹈美学的基础和服务对象,舞蹈美学则为舞蹈教学提供艺术指导和美学参考,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舞蹈美学一方面丰富了舞蹈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对舞蹈教学的方法有很大的补充和发展。
舞蹈美学丰富了舞蹈教学的内容丰富。在如何定义美学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是“理念”的学问,有将其看成是研究感性的学问,有将其看作对固定领域和事物的“美”的标准研究的学问,有人将其定义为“艺术哲学”,将其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依照马克思主义“是研究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审美关系的学问”的定义标准我们认为舞蹈美学是文艺美学的一个分支。而艺术美学包含诸如美学理论、各子范畴的美学等等,涵盖范围极为宽泛,因此舞蹈美学不是单一孤立的学科,而是多种理论和学科相交叉性的学科。“舞蹈美学是从美学视角出发,探讨舞蹈的审美创造、审美表现、审美规律、审美特点、审美价值的学科。”[5]传统的舞蹈教学的内容一般只是教育的主体对教育对象进行单一的技术性的教育,而将美学的相关理论引入舞蹈教学中,可以对发展出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技术性的教育,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丰富舞蹈教学,拓展出新的学科,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新颖性等,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舞蹈美学更新和发展了舞蹈教学方法。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技术性讲解来获取教学成果。而将美学理论引入舞蹈教学中,则可以对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和发展。“舞蹈之美的表象的背后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社会因素,我们不能就舞之美而论舞之美,而是应该将舞蹈之美与自然、社会文化等生态环境相连,系统地、全面地分析其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舞蹈之美的影响的原因、特点、方式与规律等问题。”[6]因而,舞蹈美学对舞蹈教学方法的更新主要基于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舞蹈美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前已论及,舞蹈美学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而舞蹈本身又是舞蹈主体将其对客体的认识进而以身体姿态的形式将自然美、社会美、意识形态美展示出来,这其中涉及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问题。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主体自身的学科构成、具体的社会状态、客体的状态等等都会影响到主体对客体的看法,这势必会涉及到诸如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等诸多学科的内容,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舞蹈美学也必然导致舞蹈教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次,舞蹈美学教育方法的多元性。传统的舞蹈教育方法一般采取教师对学生单一的技能说教为主,较为简单和机械。而舞蹈美学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其可以将美学教育的诸如精神分析法、解构法、历史研究法、符号文艺学等方法引入到舞蹈教学中来,通过对具体动作的全方位剖析,并进行理论的全新构建,最后依据教育主体及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舞蹈美学对舞蹈教学主体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在舞蹈教学中引入了有综合性质的舞蹈美学,这对教学主体即舞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蹈教师要完成“精专型”向“既通又专型”的转变。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这种要求大部分只是局限于技能一项上,即看舞蹈教师的技术能力,而对教师的其他要求相对较少,集中表现于教师技能“精专”。但不管在现代教育的要求下,抑或是舞蹈美學的要求下都需要教师完成由“精专”向“既通又专”的转变,如此才能保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做到“既通又精”,就必须:首先,教师要保证自身的业务能力,要有娴熟而精细的舞蹈基础、技能及表现能力,这是作为舞蹈教育主体的最基本要求;其次,要求教师精通教育方面的技巧,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学习和熟知教育方面的理论;第三,教师要掌握美学的理论并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要注重自身的美学理论积累和能力历练,教师既要阅读大量的美学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理论能力,同时又必须在自身的舞蹈学习和锻炼中将美学贯穿其中,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将这三种知识及能力完全具足,教师才可以将自己的业务技能,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合理而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即学生进行指导,保证舞蹈教学高质量的进行。
舞蹈美学促使教师对“主客二分”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完善教学理念。传统的舞蹈教学所采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教育理念,即将师生间划分出主体和客体。这种教学方式舞蹈教师承担了多种角色,如教书育人、行政管理的角色、心理导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种主客体泾渭分明的划分使得客体无法对主体进行促进和感染,无法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这就对师生间的平等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美学理念的引入要求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必须摈弃这种具有主客体二分的教育方式,而应将教育中的师生交流看作是主体间的沟通与互动。首先,我们还要改正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单极表演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舞蹈教师作为导演对舞蹈教学过程完全控制,这种单极的表演是对学生群体的漠视。在美学理念下的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建立的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师生共同表演而共建意义的教育模式,师生在舞蹈教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而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双方都可以将对舞蹈的理解进行相互表达和阐释;其次,教师要摈弃传统舞蹈教学中师生间互为手段的模式。这种模式将对方看作是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无法摆脱控制与被控制的角色而难以形成融洽的和合关系。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将人看做目的而非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和理解人,才能使师生形成融洽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都具有个人意志,而双方也都可以去帮助别人或获得自我经验,双方通过主体间的平等交流而共同获得成长和发展,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舞蹈美学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促进教学对象的成长和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扩展,还提升了教育主体的素质。但舞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舞蹈美学引入舞蹈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舞蹈教学中将美学和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基于学理和实践我们都有理由坚信,在舞蹈教学中引入舞蹈美学必将能促使舞蹈教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古丽米拉·吾尔买江.舞蹈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舞蹈美学[J].北方文学,2012.02
[2]张楚廷.美学教育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
[3]黄汉华.由诗及乐由乐及美——宗白华《美学散步》阅读札记[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4]杨爱胜.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2.03
【教学设计舞蹈】推荐阅读:
快乐的舞蹈教学设计12-13
舞蹈教学过程教案10-08
少儿舞蹈培训教学心得09-09
舞蹈教育教学论文09-27
舞蹈老师教学理念总结10-30
中班舞蹈教学计划11-16
少儿舞蹈教学之我见06-26
三级少儿舞蹈教学计划10-05
个人简历舞蹈教学风格10-12
小学舞蹈兴趣小组教学总结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