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学》教学大纲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本会计学》教学大纲

《成本会计学》教学大纲 篇1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成本会计学/Cost Accounting 2.课程代码 122G153 3.课程类别 专业课 4.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5.学时/学分 56/3.5 6.先修课程

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 7.适用专业

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成本会计的学习,学生应熟悉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成本核算的要求、一般程序和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掌握成本报表的编制方法及报表的分析方法,了解成本会计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 成本会计概述(4学时)

了解: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理解:成本的经济实质,支出、费用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区别。掌握:理论成本和实际工作中所应用到成本概念的联系和区别。重点内容:成本的概念。教学难点:成本会计对象。第一节 成本的一般概念

知识点:成本的经济实质、作用,支出、费用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区别。第二节 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点:成本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成本会计的对象

知识点:从不同层面上揭示了成本会计对象。第四节 成本会计的职能与任务

知识点:成本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任务。第五节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知识点: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原则、机构、人员、制度。

第二章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与一般程序(2学时)了解: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及所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理解:成本核算的要求。

掌握:费用分类及费用的各种分类在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重点内容:费用的分类。

教学难点:费用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节 生产费用要素与产品成本项目

知识点: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生产费用的其他分类。

第二节 成本核算的要求 知识点: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第三节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知识点: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主要会计科目。

第三章 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一)(12学时)了解:各项要素费用的性质和内容。

理解: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期间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掌握: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的分配。重点内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教学难点: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第一节 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知识点:材料费用、外购动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第二节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知识点: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辅助生产费用的五种分配方法。第三节 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知识点:制造费用的归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第四节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知识点:不可修复废品损失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可修复废品损失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停工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第五节 期间费用的核算

知识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第四章 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二)(6学时)了解: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理解:在产品的概念及其核算对产成品成本的影响。掌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方法。

重点内容:月末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和定额比例法 教学难点:约当产量比例法、定额比例法的应用。第一节 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知识点: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核算、在产品清查核算。第二节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知识点: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定额比例法。

第三节 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 知识点: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

第五章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1学时)

了解: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种类以及基本方法与辅助方法的划分。理解:企业的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掌握: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重点内容: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教学难点: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与辅助方法的应用。第一节 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知识点:生产特点分类、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第二节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知识点:成本计算对象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关系。

第六章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18学时)了解: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特点; 理解: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适用范围。

掌握:品种法的基本程序;简化分批法的计算程序及其应用;逐步结转分步法的计算程序及综合成本还原;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计算程序。

重点内容:品种法的运用;分批法及简化分批法的计算程序;逐步结转的综合结转法;平行结转分步法。教学难点:逐步结转下的综合结转法及成本还原;平行结转法下完工产品与广义在产品与广义在产品之间费用分配方法。

第一节 品种法

知识点:品种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品种法的计算程序。第二节 分批法

知识点:分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分批法的计算程序、简化的分批法。第三节 分步法

知识点:分步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

第七章 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7学时)了解:分类法和定额法的特点。

理解:分类法和定额法的适用范围、应用条件及其优缺点。掌握:分类法和定额法的计算程序。

重点内容:副产品成本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定额变动差异的核算。教学难点:分类法和定额法的实际应用。第一节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类法

知识点:分类法的特点和计算程序、分类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和应用条件、副产品的成本计算。

第二节 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

知识点:定额法的特点、产品定额成本的计算、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定额变动差异的核算、完工产品实际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定额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

第九章 成本报表(2学时)了解:成本报表作用;其他成本报表

理解:成本报表的概念和种类;成本报表的编制要求; 掌握: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和各种费用报表的结构及编制方法。

重点内容:产品生产成本表及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编制和分析。教学难点:产品生产成本表表的编制。第一节 成本报表的概述

知识点:成本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特点;成本报表的编制要求。第二节 产品生产成本表

知识点:产品生产成本表的意义与结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方法。第三节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报表

知识点: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报表的意义与结构;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报表的编制方法。

第四节 制造费用明细表

知识点:制造费用明细表的结构和内容;制造费用明细表的编制方法。第五节 期间费用表

知识点:期间费用表的结构和内容;期间费用表的编制方法。第六节 其他成本报表

知识点:责任成本报告;材料考核表;人工成本考核表;生产损失报表。

第十章 成本分析(4学时)了解:成本分析的意义;

理解:成本分析的概念;成本技术经济分析; 掌握:成本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

重点内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降低成本措施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教学难点:运用连环替代法对产品生产成本表进行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第一节 成本分析概述

知识点:成本报表的概念;成本分析的方法。第二节 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知识点: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第三节 成本技术经济分析

知识点:产品产量变动、产品质量变动、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第四节 降低成本措施分析

知识点:产品结构和工艺改革措施;生产组织措施。第五节 成本效益分析

知识点:产值成本率分析;成本费用利润率。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题型构成: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计算题。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 考试成绩80%。

四、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一)使用教材

[中国]邱玉莲.成本会计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

(二)教学参考资源

[1][中国]于富生.成本会计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中国]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3][中国]杨全德.成本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4][中国]乐艳芬.成本会计(第三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五、其他说明

撰写人(签字):叶小芬

2014年 6 月8日 教研室主任(签字):郭福珍

2014年 6 月8日 系(部、基地)主任(签字)(盖章):

《成本会计学》教学大纲 篇2

一、成本会计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 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要求:“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更加重视经济效益, 更加强调科学管理, 而服务于经济管理的财务与会计,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现代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对强化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成本会计学》课程特点的内在要求。

在高等教育中, 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 《成本会计学》是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对于成本会计的学习,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还要求学生理解企业中不同的生产特点、组织形式和管理要求对成本核算的具体要求, 正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 并根据成本核算资料进行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 全面掌握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专业知识。成本会计实验是《成本会计学》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验证、掌握基本理论, 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 能弥补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 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同时也能深化对理论教学的理解,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目前的教学模式及其问题

会计学实验教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一些高等院校开展了, 到目前为止, 很多院校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实验教学方案、实验素材等, 实施效果比较好。但作为会计学专业骨干课程的《成本会计学》却没有如此幸运。《成本会计学》至今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部分高校所进行的《成本会计学》实验教学依然处于摸索阶段, 在实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用层次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1. 对成本会计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而实验教学则是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课程实验是结合课程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的实践教学, 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同时也检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扎实、是否能够融会贯通。目前我校要求在《成本会计学》课程学习中增设实验教学时数, 但限于《成本会计学》课程本身教学时数就偏少 (48学时/学期) , 再加上实验教学时数更在其中只占极小的比重 (4学时) , 实验效果并不太好, 实验目的很难达成。

2. 成本会计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已经形成比较统一、完整的课程体系, 但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含合理的教学目标、严格的教学计划、完整的教案和配套齐全的实验教材。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成本会计实验都是依附于理论教学, 主要采用在讲完某一个理论、方法之后, 通过一种大型的作业形式完成该部分内容的练习的方式, 没有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案和教材, 无论从教学时数、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方面都与实验教学要求相距甚远。

3. 成本会计实验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虽然有些院校已经开始进行成本会计实验教学的改革, 出版了一部分实验教学用资料, 但大部分实验教材局限于各种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单一应用, 较少有综合性案例练习;同时几乎所有教材都仅有成本核算部分, 完全没有成本预测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相关内容, 成本实验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验证、计算等阶段, 对如何进行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等问题完全没有涉及到, 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其管理能力的作用, 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4. 成本会计实验项目层次较低, 实验内容落后于企业发展实际。

实验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型实验。成本会计主要采用的是验证性实验, 有极少量的综合程度较低的综合性实验, 而几乎没有创新设计型实验。另外由于现阶段成本会计理论教学落后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 无法反映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对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要求, 相对应的成本会计实验教学内容也未能与时俱进, 指导学生依据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面临的竞争挑战, 实施较先进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方法, 如作业成本法、战略成本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等。

三、基于内容创新的成本会计实验教学模式设计

《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树立以学生为本,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为实现实验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本文提出以内容创新为基础的《成本会计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成本会计实验教学内容与《成本会计学》课程内容有很密切的关联。成本会计的知识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 现有的《成本会计学》课程中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繁多, 而学生由于完全没有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 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容易理解, 往往造成各单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 但很难把握单个知识点在整个成本核算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系统掌握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体系, 使之应用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实践。为使学生在学习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 通过成本会计实验课程, 全面系统地掌握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 并能灵活地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实践, 必须重新构建《成本会计学》课程和实验教学的内容体系, 使成本会计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 实现成本会计实验教学目标。成本会计内容体系可划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成本会计总论, 主要提供成本会计概念基础;第二层次是成本核算程序和一般要求, 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三层次是成本核算基础, 是第二层次成本核算基本框架的具体化, 也是成本会计的重点内容, 这一层次详细介绍成本核算基本框架下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方法, 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以及期间费用的核算等;第四层次是成本计算方法, 是第三层次内容在不同企业的具体应用, 包括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而采用的成本计算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适应企业为简化成本核算或加强成本控制目的而采用的成本计算辅助方法:分类法和定额法, 为适应高新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和企业管理更深层次的要求而采用的作业成本法等;第五层次是成本报表的编制, 是成本信息的报告过程, 在为财务报表提供其资产计价和损益计算所需的成本信息的同时, 也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其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所需的成本信息;第六层次是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针对成本会计不同层次的内容, 应分别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 或将其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充分理解并完全掌握成本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 并能熟练地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1. 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理论。

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内容可采用纯理论讲授的方式, 传授学生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及一般要求。

2. 将理论讲授与课程实验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

第三层次、第五层次和第六层次可将理论讲授与课程实验结合起来实施教学, 教师在讲解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其中第三、第五层次可采用验证型实验的方法完成, 具体解决某一种基本方法的实际操作, 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费用分配方法和成本报表的编制方法。第六层次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由教师根据一些典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写有代表性的成本控制案例,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熟练掌握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3. 通过课程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第四层次的内容可采用综合实验和创新设计型实验的方式完成。其一, 由教师讲授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根据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选择恰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完成企业成本核算的全部程序, 计算出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比如这一层次内容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分类法等。其二, 教师介绍企业的基本概况和管理要求, 给出一些基础数据, 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自主设计企业成本核算的全套程序, 并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比如这一部分内容的作业成本法。为保障以上基于内容创新的成本会计实验课程的顺利实施, 达到既定的实验目的, 提高实验效果, 还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好保障工作。首先, 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增加实验课时数。无论是院校领导, 还是教师、学生都应该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从教学时数上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达成实验教学目的。在目前《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 可考虑在下半学期单独开设《成本会计实训》 (32学时) , 完成综合型实验和创新设计型实验,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完成第六层次的教学任务。其次,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目标, 编写一套与实验内容密切配合的实验教案, 组织教师进行实地调研, 编写一套涵盖各层次实验的实验教材, 尤其是创新设计型实验和案例分析素材的编撰, 应能体现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企业生产、管理的要求, 能使同学们通过创新设计型实验和案例分析教学, 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快地适应未来工作中的管理者角色, 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第三,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学的质量受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影响很大。目前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教师指导完成, 虽然我们的教师理论水平很高, 但由于专业教师中大部分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对企业的生产实践、管理要求都只有理性认识, 在指导学生完成创新设计型实验和案例分析时只能纸上谈兵, 不一定符合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 对该部分实验的指导工作、实验目标的完成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除了配备责任心强、有理论功底的实验指导教师外, 还应该选送实验指导教师去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 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活动及成本管理的要求, 同时搜集整理实验所需素材, 编撰一套高质量的实验教材。

总之, 未来成本会计实验教学的创新要以内容的重构为基础, 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案的设计、教材的编撰等多方面入手, 运用多层次的实验手段, 由一支有经验、高水平的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组织学生完成, 培养一代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5]8号.

[2]俞宏, 夏鑫.成本会计教学的体系结构创新及策略构想[J].会计之友, 2006, (6上) :40-41.

[3]于玉林.会计实验教学的新进程——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再探讨[J].会计之友, 2011, (4) :117-120.

《成本会计学》教学大纲 篇3

完善《成本会计学》实践性教学的手段

作为一名《成本会计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就需要针对该课程特点,结合会计专业的情况,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而做好这点,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方面:

1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1)通过校内模拟实习,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模拟实习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适应社会的必行之路,它强调会计知识学习和会计动手能力的并重。我们的办法是通过设置的会计实验室,在《成本会计》课程完成后,安排三周的模拟实习,将学生组成5~7人的模拟小组,通过一整套的会计实验课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管理特点以进一步了解成本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特别是掌握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1)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在实践性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将这种方式用于成本会计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成本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学习兴趣,提高成本会计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2)通过学生模拟会计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成本会计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安排学生自学部分知识内容简单的章节(比如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核算部分),通过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讲解相关内容,问题的产生到解决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活跃了学生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3将案例教学贯穿于成本会计教学始终,达到学生对成本会计实践环节的理解。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并在师生、同学问进行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成本对企业的意义时,通过案例导出,让学生针对案例提出自己对成本的理解,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认识成本的目的。

《成本会计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的缺陷

1教师本身实践能力欠缺。作为实践性会计教学的开展的主要前提就是专业教师既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2实践研究工作滞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另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就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撰写专题报告、撰写论文。这些教学方式一般放在会计教学环节的中后期。这些方式实际上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都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鼓励学生参加会计专业研究工作,是学生初步了解专业领域的最好方法。但这些年来,我们发现学生一般愿意撰写的是理论性文章,实践性的论文少之又少,成本会计方面的论文更是凤毛麟角,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经济类高校的共性。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掌握会计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但是,一些单位甚至包括我们的协议实习基地,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接收实习学生,或者即使安排学生实习,但出于这种那种原因,不愿拿出相关资料,使学生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改善实践性教学缺陷的方法

1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高校应该首先将从学校毕业后来参加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送到企业带薪锻炼一年;其次,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允许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事业单位兼职,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第三,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活动,组成科研攻关小组,为企业出谋划策,在帮助企业解决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既服务了社会,又扩大了高校的知名度。并能获得一定报酬。可谓一举四得。。

2从专业导向上引导。达到实践性研究工作的良性循环。在专题报告、论文撰写和修改方面:理论性文章,学生取材方便、综合分析、撰写方便,教师批改方便;实践性的文章操作性强,取材有一定难度,发挥、创新更难,修改时又要求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且修改工作量大。撰写成本会计方面的文章更是如此。虽然我们的教学任务有暑期社会调查、学期、学年及毕业论文撰写,但对撰写内容、撰写角度仅要求专业性,且在任务下达时又没有强调实践性,鉴于实践取材的工作量大,使得学生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做调查研究、实地取材工作,这就直接和间接地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分析能力的降低。这显然是专业导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下达时,一方面强调实践性环节,另一方面可以布置带队教师加强监督,同时在学生论文等级评定时,适当的将实践性论文等级要求相对降低,以鼓励学生撰写实践性较强的论文,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篇4

从1980年开始,我国正式开展成本会计课程的相关研究可讨论,在传统会计工作的体系当中将这部分科学工作内容摘取出来,并进行了专业的分析。传统的工业会计工作内容中包含企业实际的生产成本计算内容,关注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进行科学的成本计算和应用,能够保证为了工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沿袭了传统的工业会计理论,在其基础上进行工作细节的划分,为实现整体会计工作内容做好基础工作。成本会计相关知识体系和理论的应用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的整体市场经济发展,与传统的会计知识体系存在质量上的差异,不再单纯的局限于工业的生产模式和工作内容。重视完全的会计成本法则,主要是为了将会计工作当中的数据统计成为科学有效的报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更加有效的支持会计整体工作的运营,降低会计的统计工作,缓解会计工作劳动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本会计的工作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更加重视对互联网络平台,以及自动化技术的使用。

二、成本会计教学课程的特点

(一)系统性

成本会计的理论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实际的运用过程当中也会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就能够发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成本会计教学的工作质量,就需要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过程当中进行工作体系的优化与完善。重视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改进需求,从实际的教学工作角度出发,了解并掌握成本会计教学课程的工作特点,能够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而优化成本会计的工作体系。成本会计的教学课程具有其职业的特征,其中系统性的特征是成本会计的关键性特点。会计的工作包含众多的内容,同样,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也包含众多的细节,其中理论知识体系的分支非常复杂,需要进行不同工作细节的剖析。每个工作的细节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需要进行系统的整合与统计,保证实际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更加有助于保证工作细节的执行,降低工作难度。通过对成本控制的系统性教学,能够保证相关知识节点的汇总。

(二)实践性

从成本会计教学的实际课堂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发现成本会计教学的实践性作用,这也是会计教学工作重要性的体现。会计的教学工作主要就是为了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促进专业职能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效率,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对会计工作的准确操作,以此满足会计工作的重要目标。针对会计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且具有重要性,针对这项工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够,更加有助于将科学的会计理论结合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这保证了成本会计理论在实际工作当中的操作便捷性,也更加具有高效应用的作用更加有助于配合实际的社会生产工作需要。成本的会计数据和信息内容并不容易获得,不像其他财务和会计工作那样可以进行总结方式的记录,而是需要实际的参与到成本运作当中,因此也彰显出其实践性特征。这类信息一般不向外界公布,需要进行模拟槽做,实际的课堂展开也比较具有难度。

(三)连贯性

除上述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内容特征以外,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还具有连贯性的特征,主要是源于实际的行业生产成本需要进行整个流程的记录和登记,以及相关的核算工作操作。在行业生产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需要针对行业生产的原材料购买进行记录,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还要进行生产能源消耗的成本费用计算,还需要考量到实际的生产动力问题,以及行业生产工作的人员薪金等元素。以上成本费用的记录和核算还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其他支出费用的审核,以上的工作内容都包含在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当中,因此,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需要保持连贯性的信息和数据记录,需要针对整体的费用进行整理与操作,以此保障工作执行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都存在捋顺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源于其数据信息的复杂性,而且很多教学内容也会出现连贯性的理解缺失,造成学生实际的课堂学习效果出现偏差。

三、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学的教材内容和系统存在重复性

目前,在我国社会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体系当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实际的教学材料内容和教学体系存在重复性,大同小异的模式对于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具有一定的阻碍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的培养。成本的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内容还是对于行业生产的内部进行科学的统筹和记录,其中实际涉及到的数据和信息对于行业未来的生产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针对其中的核算细节进行分析,探讨核算方式中的规则要求,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工作的处理和整合。成本的会计工作包含众多的内容,对于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也需要进行科学的整理,因此,实际的教学材料需要综合和总结成本会计工作的经验和理论。但是这点往往很难在成本会计教学的课本中得以实现,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存在比较单一的情况,重复性越高,越影响教学的质量存在发展的阻碍问题。通过实际的教学材料进行研究能够发现,预提的资本与等待分摊的资本存在弊端,实际的教学材料也过于死板。

(二)成本会计教学的方式落后

关注当下我国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还存在教学方式的落后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依然停滞不前,导致实际的教学质量出现了偏差,影响教学工作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一直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的方法应用也存在很大问题,单纯的应用多媒体结合理论教材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教学,对于学生实际的引导作用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学生受到教学的奴役,而没有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将成本会计中的难点以灌输的方式推送给学生,而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存在问题,就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存在问题,就很难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成果展示,对于未来成本会计工作的投入就造成了影响。教学方式的落后影响教学材料的设计,导致具体的信息记录账目和成本审核单据都出现问题,对于课堂上的实际教学开展造成阻碍,学生的理解也受到了影响。

(三)成本会计教学缺乏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社会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存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问题,缺乏实践的工作机会对于学生实际的理解能力具有阻碍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实际的教学质量没有提升的作用,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形式也趋向于单纯的灌输,缺乏了教学的灵活性,对于实际的学生理解和认知存在影响。学生单纯的记忆和背诵课本上的知识节点,会严重的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需求,会导致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丧失了本身的实践应用价值,不能够通过实践的工作细节培养学生的工作灵活性,导致学生到达实际的工作岗位无法正式的开展相关的工作,影响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行业生产的成本核算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工作意义,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节点对于整体的工作体系只是九牛一毛,不能实际的达成工作的需求。很多实际工作当中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的生产术语都很难消化,让学生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四、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品种法为重点的革新教学内容系统

创新的教学工作理念要求成本会计教学的工作从传统的教学内容中脱离出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重视品种方法的应用,革新传统的教学内容系统,保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具有其明显的特征性,将成本进行审核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成本审核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需要进行品种方法的研究,注意进行成本会计内容的分批量研究,并进行步骤的划分和记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进行行业生产元素的了解与掌握,分析实际产生的成本费用,并计算出相对应的空间费用应用于行业的其他生产需求,作为基本费用的审核。除上述内容之外,还需要进行不同费用的核算,其中还包含辅助支持的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制造消耗等资本,整合上述的费用进行记录整合与分配,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需求。

(二)运用核心公式的方式进行计算和统计

在成本会计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进行运算方式的统计与处理,采取核心的方式进行计算与应用,保证教学方式能够将零散的教学点进行整合,实现对教学工作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将零散的知识节点进行整合,主要就是为了方面学生实际学习的记忆,在此过程中重新帮学生加深记忆,实现教学工作的优化需求。成本会计工作的核心其实就是进行分配概率的计算,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进行公式的整合和应用,通过科学的知识点总结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目标和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成本核算的过程当中出现的数据和信息内容,要求学生明确成本费用当中存在的等待分配的资本,将这部分资本进行与各环节分配资本的总和对比,最终就能够得到实际的分配概率数值。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生产收益对象的标准额度计算,与实际的分配概率进行乘法处理,最终得到单一收益对象的负担资本结果。

(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会计教学的相关工作也认识到科学技术创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体系当中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以期实现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与优化。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实现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掌握最为先进的成本会计计算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成果展示,并通过电子体系的流程设计实现对教学工作主体和细节的整合,以灵活自主的方式优化和完善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掌握和了解相关的知识节点,进而实现积累工作经验的目标。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科学的网路平台提升实际的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引领新的教学时尚。

(四)构建完的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体系,对于教学工作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切合实际的提升学生的工作水平,并丰富学生实际理论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工作体系建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真实工作中的成本会计工作细节,通过科学的方式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保证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实际工作应急能力的提升。重视将理论的知识体系与实际的工作体系进行结合,就能够保证成本会计工作的核算与审计,进而提升行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追求,还能够切合实际的完善我国社会的经济体系发展需求。重视构建一个良好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实践体系,就是从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通过科学的革新路线实现对教学工作质量的整合,进而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需求。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绘制财务报表和相关的信息工作,是展现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体系了解和掌握的优化途径。

五、结论

一、成本会计教学现状 篇5

成本会计课程相对基础会计课程、财务会计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表现在费用归集、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同一事项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试用。例如,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就有直接分配分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多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对单个计算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对每一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则了解得不透,对每种方法在最终形成的成本信息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没有系统的认识。

2.账证意识模糊,成本核算流程无法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计算量大,并且是大量的计算表格,是成本会计课程区别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的特点。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只重视各种费用成本的计算,忽视了会计凭证的制订,导致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无法像其他会计课程那样衔接紧密、条理清晰。

3.只重于算,轻于管理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反思论文 篇6

即实训教材的选择失误或缺失。据统计,目前超过80%以上的学校选择的课程教材还是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很少配套实训教材,而其中大多数实训教材又以习题为主,很少有市场、企业的一线资源。

2.2教学手段的老化

虽然比较分析法教学、探究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法在近几年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与认可,但在实践操作中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原因在于成本课程的计算方式与原理较为复杂,老师还难以将教学内容与新型教学方法有效结合。

2.3实践教学不足

强调理论是多数学校的共同点,按部就班地单个计算题训练是常用方法。这就导致了学与用的脱节,使得学生无法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难以达到社会适用型人才的需求。

2.4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笔试依旧是多数学校的考核方法。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但难以反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平时成绩+期末笔试成绩的评价体系难以真实有效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一是平时作业可互相借鉴抄袭,二是期末考试较为局限,难以全方位考核。

3成本会计教学中的改革思路

3.1贯彻“三个坚持”的教学思想

一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实践操作为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二是坚持讲授与实训结合的原则,即以课程实训为主导,从单个的产品成本计算到整个企业的成本核算,从点到面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实训。三是坚持导学与自学相结合,即可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与应用的能力。

3.2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学内容的构建应当兼具整体性与统合性,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性教学。建议可将课程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即成本会计概念基础,成本核算原理、程序及要求、成本核算基础,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及成本会计知识,成本会计实训拓展。这样的课程内容构成显得更有系统性、兼容性和实用性,更符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3科学利用各类教学工具

PPT是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PPT实现情景化教学、案例教学、比较分析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利用EXCEL,利用编制工作来展现数据之间的计算关系、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来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本会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3.4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是利用一种教学方法讲完整堂课程,而是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每个单元的学习时,以问题为导入的授课方式即是探究性教学方法,以单元内单项知识的掌握与训练则是模拟实训教学方法,以知识点为基础的简单综合训练则需要结合案例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而最后的考核阶段则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实现。

3.5开创校企合作实训平台

校企联合教育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其开拓方法一是与规范性的培训机构合作,加强学生的初中高等级资格证的考取。二是与各生产型企业合作,通过安排师生深入企业实践工作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教师深入企业还可多方位搜集教学所需实践案例和热点问题。三是学校可聘请企业在职人员、行业专家进行实训指导或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或见习的工作岗位,以利于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和日后择业。此外,《成本会计》教学的改革还应当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以实现与市场信息接轨,熟悉掌握市场环境的目的。

4结语

《成本会计学》教学大纲 篇7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1. 专业性较强。

成本会计课程一般在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已经学完的前提上开设, 因为成本会计课程需要以这些课程的基本原理及知识为基础;如果不先行学习这些课程, 学习成本会计的难度较大;有时学生可能听不明白, 不能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任何会计专业课程都必须是在该课程专业基础课的指导下进行, 特别是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更是如此。成本会计课程中许多方面都需要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础理论为指导, 如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等都是如此。因此, 学好这些先行课程, 对于掌握成本会计至关重要。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上, 应考虑成本会计课程的这些特点, 在安排相关课程时必须考虑先后顺序。

2. 核算方法繁多。

成本会计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 涉及的核算方法较多, 如不同生产要素 (如材料、职工薪酬、折旧费、外购动力费、待摊预提费用等) 的归集分配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计算分配方法、产成品成本计算方法等, 而且这些方法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另外, 这些方法还涉及较多的计算公式, 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同时, 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中, 成本计算程序比较复杂, 各种明细账、产品成本计算单、费用分配表等很多, 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大。另外, 成本会计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也很多, 需要加以规范。

3. 实务性强。

在制造业企业里, 成本会计是重要的会计岗位, 及时核算产品成本, 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计算当期的损益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费用进行归集、分配, 并计算出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同时, 还要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项工作。另外, 在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考核和分析时, 还应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非常熟悉,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因此, 它是一项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工作。

二、现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 现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滞后。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滞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企业中广泛应用高科技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技术进步使企业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在我国会计实务界, 普遍应用的制造成本法同样面临着变革的现实。而现代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并没有将这种变革纳入其中, 只是停留在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 采用传统的产品计算方法 (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定额法等) 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分析, 编制成本报表。

2. 现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目前, 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手段绝大多数依靠自然媒体 (如黑板和粉笔) , 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着不合理性:一是缺乏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老师只管讲自己的, 下课走人, 学生反映如何, 不得而知。特别现在有些学校学生住在郊区新校区, 老师住在市区, 除了上课, 一学期学生难得见上几次老师。二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大学生不同于小学生, 经过中学阶段的磨练, 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 老师应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显然要这样做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所以“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已不适应大学阶段的授课要求。

3. 现行成本课程会计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教学手段使教学乏味, 影响了成本教学效果。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涉及的表格很多, 教师讲课很不方便。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 而这种数据的前后来龙去脉关系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由于表格的理解没有文字理解直接, 而教师又因授课时、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 不可能将所有成本表格一一在黑板上板书进行讲解, 只能一味地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某些数据在各表格中的关系, 学生听起来乏味, 教师有时难免有厌烦情绪, 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4. 现行成本会计教材不合理。

现有的成本会计教材使学生难以掌握产品成本的形成和计算全过程。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使学生在学习成本费用分配方法时重点放在掌握单一的费用分配方法上, 而对各费用分配方法在整个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环节不加重视;另外, 在成本计算方法的讲解时, 所举的例题从产品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看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

5. 现行成本会计课程知识的检测不及时, 传统考试不够客观。

对于学习者来说, 知识的检测不及时、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在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下, 学习者要了解自己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 只能通过教师提供一些小考、测验等方式进行, 而这种方式的时间、时间间隔等全部控制在教师手中。学习者自测的不及时, 影响学习者的及时、有效的学习决策。传统考试不够客观。考试一般是由任课教师出试卷进行的, 考试的内容由教师决定, 试卷的形成主观性太强, 起不到考试的客观检测作用。

三、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1. 完善成本会计教材及教学内容, 适应当前会计环境的变化。

一是在成本会计教材中, 要加入综合案例成本计算方法的例子, 包括:企业成本会计机构的建立, 产品成本核算账簿的设置, 成本核算原始凭证的填制取得、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成本核算账簿的登记、成本报表的编制等, 围绕成本核算的几大基本方法形成近似实战的综合案例, 让学生从整体上全面掌握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与流程。二是为了适应当前会计环境的变化, 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应当及时加入成本会计新内容新方法 (如战略成本会计、价值链成本核算、非盈利组织成本会计核算等) 的教学内容;此外, 成本会计教材中还应将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内容吸纳其中, 以便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

2. 运用实践操作情景法和现场教学法。

实践操作情景法, 让学生亲临企业进行成本模拟, 能更好地加深或规范学生对操作技能各个要素的理解与掌握;现场教学法, 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使同学切身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完善会计教学手段, 构建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采用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法, 能够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法的不足。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在重点讲授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成本计算的有关问题的前提下, 更突出地强调各种成本计算方法从要素费用到完工产品成本的整体核算流程的讲解。而且, 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讲授都应采用菜单程序式教学, 将成本核算的程序固定到案例讲解的菜单上, 菜单的各个选项是有先后顺序的, 只有在前一个程序过程完成后才能进行以后各程序的操作。这样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就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4. 增强实验教学环节。

(1) 多实习。由于成本会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因此,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应增加实习环节。通过实习, 使学生能将书本上学习的东西, 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考虑建立比较牢固的实习基地, 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合同。为了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 可考虑通过实习基地的单位优先挑选毕业生、为实习单位培训会计人员、教师与实习单位联合做科研课题等方式, 鼓励实习单位积极参与学生的实习工作, 为学生的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提高实习的效果。 (2) 增加校内实验课程。到企业参观或者实习只能解决成本会计学习过程中的部分问题, 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因此, 主要的解决手段还是应放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当中。所以应加大学生做成本会计练习题的数量, 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 应编写成本会计实验教材。使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真实的账簿、记账凭证、成本计算单等, 所列的实务应尽可能贴近实际。可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学生也要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实验结束后, 应撰写实验报告或总结。..

5. 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除笔试外, 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训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平时测试不一定是卷面形式的, 可以是案例分析、自由讨论等方式。这样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 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既符合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又能够减轻学生考试压力, 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法初探 篇8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初探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后的又一门重要课程,基于其实践操作性强,计算内容又多的特点,如仅靠考前的临时突击,或考题中略有条件变动,就难以做出正确的解答。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学习中,一方面要下工夫,另一方面要掌握课程的特点,善于发现不同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归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一)专业性强

成本会计课程需要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已学完的基础上开设,它需要以这些课程的知识为基础,否则,学生就难以理解其中的相关内容。成本核算有一定的程序性,核算程序的概念在基础会计学习后就应有所认识,如各项生产费用的归集、再分配或结转是成本核算的关键,如果进入成本会计学习前已掌握了将费用进行正确的归集并分配、结转的概念,学起来就会思路清晰,易于掌握。

(二)计算方法多

成本会计在进行费用归集与分配时,与其他课程相比,其涉及的计算方法要多,如辅助费用的分配方法就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以及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另外,这些计算方法还涉及很多计算公式,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同时,各种明细账、产品成本计算单、费用分配表等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三)系统性强

成本会计围绕制造业成本核算展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完成各种产品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计算。成本核算是顺序完成,各环节工作紧密联系。

二、《成本會计》课程的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科结构, 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而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即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 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 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 促进学习迁移, 促进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成本会计》课程的基本核算内容结构整理如下:

其一, 如何做到正确确认费用, 该阶段涉及到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此时可以将诸如企业有哪些生产部门? 产品要经过哪些工序加工? 动力等费用是怎样由外部进入并且被内部消耗的等具体问题作为认知引导, 使学生明白该听、该问什么。校方还可争取征得实习基地的协助, 就生产工艺、生产组织等拍摄影像、制作平面沙盘图片作为素材,在以后的成本会计课堂教学中使用。

其二, 成本核算是对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各项费用逐步的进行归集分配而完成的, 每一步中包括许多内容和方法, 但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灵活学习, 掌握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包括: 原材料费用的分配、燃料费用的分配、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工资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折旧费用的计提分配、利息费用、 税金及其他费用等的核算。

其三,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是产品成本核算的最后一步的费用分配, 经过前面各步骤的费用分配, 我们已经将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计入了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户, 接下来,(月末)我们要把该产品的上个月没有完工的( 该月初) 在产品费用加上归集的本月发生的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计算出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

其四, 由于企业生产工艺及生产组织形式的不同, 会涉及到成本计算方法的问题。而成本计算方法是前面各环节内容在不同企业的具体运用,不同企业生产类型不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 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也不同。通过学习成本计算方法,可将前面各环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这四条主线基本概括出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结构, 这样,学生理解了这些核算内容的基本结构后, 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即成本会计最基础的内容是:针对企业不同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形式,对生产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

三、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内容, 设置问题。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与前面章节内容的比较。比如, 讲授完生产费用在不同产品间的横向分配后, 提出问题, 某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一定核算完了吗? 学生通过思考, 很快得出结论: 当有月末在产品时, 成本的计算还应在同一产品的内部展开纵向分配, 从而也引出了月末在产品成本计算的问题。

四、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很多, 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 使学生眼花缭乱, 容易混淆, 不能够灵活运用。针对这一状况, 我认为,对于存在多种方法的成本核算环节, 教师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重点剖析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计算过程的异同, 使学生在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记忆,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五、加大《成本会计》的练习量, 理论讲授与实验同步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为了巩固及提高教学效果,应加大学生《成本会计》的练习量, 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除了在每章讲完后做章节的练习外, 还应做综合性的练习题, 如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讲完后, 可让学生做一个完整的品种法的练习题, 从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在产品成本的计算直到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的综合练习, 以便使学生掌握成本计算的全过程。

另外, 从长期教学经验来看, 学生对实验中的大量数据理不清来龙去脉关系, 这除了与课堂讲授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外, 还与在实际教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有关。因此, 建议在每一阶段的理论课讲述完毕后, 相应地安排2至3个课时的实验, 并且是在手工实验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实验, 这样,将实验课调整为和理论课同步, 使学生及时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万寿义.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思考[ J ] .会计之友,2009,(1) .

成本会计的教学心得怎么写 篇9

一、上好成本会计第一课

(一)课程介绍。

1.什么是成本。学习成本会计的时候,学生基本已经学过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对会计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里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成本。那么什么是成本呢?由于生活中这个词经常提到,先让学生进行思考,谈一谈自己对成本的认识,不妨问一问跟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上大学的成本,通过分析计算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成本有更加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清楚四年大学所付出的代价,从而更加珍惜每一节课,每一天。最后再介绍教材中那些较为专业的概念,告诉学生本门课程的成本主要指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

2.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应该如何计算——举例说明。先提出问题:“财务会计中大家就学过,产品完工入库,结转成本10 000元的会计分录。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金额均为10 000元,那么当时我们如何知道完工产品的成本就是10 000元呢?”其实是成本会计告诉财务会计的,所以通过成本会计的学习,学生就可以知道产品的成本究竟是如何计算的。

以教室中的一张讲桌为例,假设某车间某月只生产这一张桌子并且当月投产当月完工,让学生定性分析讲桌的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学生会想到“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然后再让学生定量计算成本中的每一项,最后相加即得到一张讲桌的成本。一张讲桌会算了再问十张这样的讲桌怎么算,大家肯定会说按同样的算法计算出总成本除以10,这个时候应该分三种情况解释:十张桌子月末都完工、都没有完工、部分完工部分未完工。前面两种情况好计算,关键是最后一种情况会牵涉到“纵向分配”,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心中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以后重点要讲述的内容。一种桌子成本的计算讲完了,再假设某车间某月新投产了两种桌子,即讲桌和课桌,又应该如何计算它们的成本?提示学生两种桌子可能会共同领用一种原材料,一个生产工人也可能生产了两种桌子,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也需要在二者之间分配,即“横向分配”,这个问题点到为止,以后也会做重点讲述。但一定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横向分配”,什么是“纵向分配”,并且要知道在产品成本计算的过程中肯定是先“横向分配”再“纵向分配”。

3.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及其重难点。通过上述简单的`小例子可以很好地告诉学生成本会计能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对成本会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结合教材目录,简单介绍每一章主要讲什么,并分析它们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然后画出重难点,便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是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及各种具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当然这些也是对应的重点和难点。

(二)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求。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近期来看,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中会计科目的考试,CPA考试中财务成本管理的考试都涉及到本门课程的内容;长远来看,不管今后学生是直接就业还是读研深造,学习本门课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重视并且学好这门课程,第一次上课就必须给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比如课前要及时预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要独立完成作业等等,并制定出具体的奖惩措施,日后严格执行。

二、成本会计的特点

(一)逻辑性强。成本会计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逻辑性特别强,即前后各个章节都是一环扣着一环,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是围绕其基本职能——成本核算展开的,具体而言是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程序指的是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最终计算出产品完工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过程,主要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跨期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五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是各项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即“横向分配”,最后一部分是生产费用在同一种产品的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即“纵向分配”。“横向分配”是“纵向分配”的基础,必须先进行学习,而“横向分配”内部四个部分的次序也不能改变,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基础理论之后,再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才能选择具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两种辅助方法;分类法和定额法。在这些方法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品种法学习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对其他方法的理解。

(二)相近概念多。在成本会计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相近的概念,有些只是一字之差,有些只是顺序颠倒,但它们的涵义却有着较大的差别。例如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消耗定额和定额消耗量、工时定额和定额工时、费用定额和定额费用、定额消耗量与定额费用等等,究竟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这些概念对于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具体的计算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方法多种多样。如上文所述,在成本会计中,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很多,主要有五种。除此之外,在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中,也涉及到很多的分配方法,例如材料费用的分配,有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费用比例法、产量(体积、重量)比例法等;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有五种方法,包括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制造费用的分配包括四种方法,包括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有七种方法,包括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数计算法、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计算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以及定额比例法。这些方法思路都比较简单,计算也只是涉及简单的加减乘除,单学起来没有多大难度,可是对于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容易混淆,甚至搞不清楚某种方法是在什么时候学的。

(四)计算量大。成本会计不像之前所学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主要以账务处理为主,以计算为辅;恰恰相反,它是以计算为主,账务处理为辅。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程序中涉及到很多的方法,前面已经述及,这其中的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计算量;而后续各种具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在选择产品成本对象之后,都要用到程序中相关的分配方法依次展开计算,每一次计算可能都得保留小数,并且前面如若出现一点闪失,就决定后面再也算不对了。此外辅助方法定额法在使用过程中也牵涉到很多的计算。

三、成本会计日常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成本会计课程的上述四个特点,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课堂知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成本会计逻辑性很强,计算量很大,且数字之间有着严密的勾稽关系。首先,使用多媒体很容易将本门课程的逻辑框架以及每一章每一节的基本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且在后续讲到具体内容时还可以回放,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其次,成本会计经过大量的计算之后,其结果主要体现在各个分配表和明细账之间,而这些账表之间的数字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采用多媒体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清晰易懂,也节约了重复板书的时间;最后,成本会计的计算很多,过程也较为复杂,如果只是通过幻灯片播放,学生就会印象不深刻,容易导致眼高手低,所以具体的计算建议采用板书,让学生也参与进来,亲自动手算一算,提高其积极性。所以,建议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二)采用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由于成本会计中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方法的侧重点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授这些相关内容时最好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及其区别,便于学生掌握理解。例如,成本会计中虽然有很多的分配方法,但这些分配方法的分配思路及其命名都是一样的。思路如下: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再选择分配标准;计算分配率,“××分配率=待分配数额/各分配对象分配标准之和”,并进行分配,“某分配对象应分配数额=该分配对象分配标准×对应分配率”,这样分析后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一些方法的计算;再比较一下这些方法的名字,定额消耗量比例法、产量比例法、生产工时比例法、约当产量比例法等,经过分析之后会发现,成本会计中所有的分配方法都是以“分配标准+比例法”命名的,这样学生再看到这些名字时心里就很清楚了。再如前面提到的几组概念,应该放到一起给出清晰的涵义,然后比较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还有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五种方法、制造费用分配的四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七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两种辅助方法、分步法中的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等内容都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三)采用案例教学。成本会计如果仅仅采用纯理论的教学,就会使那些复杂的计算显得单调而枯燥,所以最好能在重要的章节结束之后结合学生所学知识讲述一个案例,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提高其自主性。但所选择的案例一定要贴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另外对于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精心组织,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讨论时做好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最后要做好总结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地提高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

上一篇:树立目标的作文下一篇:读《少年红色经典-雷锋》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