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共16篇)

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引入新课(5分)

1、我是小小神算手:

40×6= 30×3=

20×5= 50×6=

31×20= 58×10 =

20×40= 24×20=

280+120= 270+320=

2、我最棒:

(1) 同学们去春游,已经开走了7辆车,每辆车可坐40个同学,已经走了多少人?

(2) 剩下的同学还要坐满3辆车,每辆车也可坐40个同学,还剩下多少人还没有走?

(3) 已经走了280人,还剩下120人没有走,一共有多少人?

3、引入新课: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画。(一一展示完后)问:美不美?(美)这几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呀?(春天)在这么美的春景里,你最想干什么呢?(春游)今天,有一位老师,也带着她的学生去春游了,在春游中,他们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他们解决呀?(愿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5分)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这是他们在春游是发现的许多问题之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探索算法

a、针对题中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先大胆尝试,独立思考,尝试自主探索解法,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

b、再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与必要的指导。

(3)全班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教师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自己提供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b、再请下面学生口述自己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

通过对比这两种算法得出,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对,我们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5)用心回顾: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本22页例3补充完整。

2、基本练习:

两种苹果分别有38箱,29箱。每箱苹果都能卖10元钱。两种苹果共卖多少元?

可以,指名上小黑板做,并讲解算法和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8分)

做“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填。请在括号里填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去参观美术展览,每班都是50人,已经进去了5个班,还有2个班没有进去,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

50×5=250(人)……( )

50×2=100(人) ……( )

250+100=350(人)……(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方法二:

5+2=7(个) …… ( )

50 ×7=350(人) ……(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第二关:我会做

小红上午写了12行毛笔字,下午写了13行毛笔字,每行都是10个字,小红一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第三关:我会用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3页“课堂活动”题目

四、归纳总结(2分)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再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希望同学们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要会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做到:1、理解题意2、理清思路3、正确解答 4、仔细检查。

五、课堂检测(作业)(10分)

1、新学期开学了,老师

给每个同学发了6个大作业本,4个小组作业本,全班50个同学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幼儿园要买男童装20套,女童装30套。每套童装都是60元,买这些童装共要多少元?

3、同学们给四川小朋友捐书,平均每人捐10本,三(1)有50人,三(2)班有48人,这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40×7=280(本) 7+3=10(辆)

40×3=120(本) 40×10=400(人)

280+120=400(本)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概念界定

1.“问题解决”通常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 按照一定的目标, 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 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 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本课题所指的“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修订版”) 把“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并分别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4个领域加以阐述。“修订版”中“解决问题”具体内涵包括“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 其核心是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思维活动去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通常是指一种兼具创造性、操作性的思 维方式和智力活动。

对问题的发现和澄清, 经常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问题解决”是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而言, 就意味着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是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结果。本课题所指的“解决问题”, 一方面是指数学课程内容, 新版教材设有“解决问题”单元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活动, 这个“问题”将要被解决;另一方面, “解决问题”还包含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综上所述, “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 既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又是课程目标与解决问题方法、过程的关系。基于“问题解决”的“解决问题”教学, 就是基于课标的“问题解决”目标与课本“解决问题”内容的教学研究。我们认为, 数学教学目标反映国家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 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 是有效指导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关键。“目标”是指工作行进的方向或想达到的程度, 基于教学目标的继承与发展中, 最能找到“解决问题”教学突围的方向与到达的目的地。

二、“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基本内涵

1.“问题解决”教学目标的基本内涵。

①“提出问题”被纳入课程目标的既定范畴。

“修订版”在总体目标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并在“学段目标”中提出第一学段“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和第二学段“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具体要求。可见,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部分, 而是“解决问题”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这是“问题解决“课程目标”较之“应用题”教学目标的亮点之一, 是“修订版”总体目标提出的“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体体现。

②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辩证扬弃传统应用题内涵的基础上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修订版”在总体目标的第二条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学段目标”中又提出:第一学段“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和第二学段“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等“策略”。在更具体的方法上, “修订版”不作表述, 我认为这样的好处是:既尊重师生在具体教学中的原创策略, 也重视继承应用题优秀教学经验, 这样留给教师和学生更大创新空间。如, 在课改实践中新出现的分析主题情境的策略, 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的策略, 提出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的形式。同时也继承应用题教学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的优秀教学经验。可见, “修订版”中指的“策略”在辨证扬弃传统内涵的基础上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③“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既是学习方法也是教学目标。“修订版”在总体目标的第三条提出:“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学段目标”中又提出:第一学段“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和第二学段“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 合作学习要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开展讨论, 学会倾听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④凸显“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目标。“修订版”在总体目标的第四条提出:“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学段目标”中又提出:第一学段“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和第二学段“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要求。评价与反思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课程实施建议的评价建议中, 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2.“解决问题”教材内容的基本特点。

①突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出现了选材注意联系学生实际, 呈现形式多样化, 除文字叙述外, 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 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反叙”应用题只作为思考题。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等的特点。浏览新教材“解决问题”板块内容, 信息丰富的“单元主题图”、富有童趣的“情境图”、营造氛围的“场景图”成为教材呈现信息、孕伏问题的主要载体。而与此同时, 纯文字的内容大为削减。我们认为, 这样的编排, 对于有效提升中低段学生的有意观察能力、信息搜寻能力、条理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无疑具有非常宽绰的实践空间。

②突破“独立单元、一课一例、分类型”的教材编写形式。传统应用题内容从形象的图表应用题, 到抽象的文字应用题;从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到多步计算的应用题;从整数、小数应用题, 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构成。在教材中采用独立单元、一课一例、分类型以完整的体系编排。“解决问题”教材也不像过去“应用题”教材那样单独设立单元予以编排, 而将其细化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内容板块中融合穿插, 结合“数的运算”帮助学生抽取和理解数量关系, 有效扩展了“解决问题”板块内容的应用特性。

③“解决问题”成为统领各领域的知识教学的主线。旧教材的应用题只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小部分教学内容而已, 新教材将“解决问题”拓展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 同时摈弃旧教材独立单元、一课一例、分类型的体系编排, 将它作为各领域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各领域的知识教学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使“解决问题”成为统领各领域的知识教学的主线,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新教材无处不在。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解决问题”教学创新

1.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看问题, 用数学眼光观察捕捉数学信息, 平时可让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调查, 寻找生活原型, 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可这样提醒:我们今天是在数学课上来讨论这则信息, 谁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只要教师坚持这样引导和鼓励, 学生肯定可以养成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习惯, 从而变的越来越有“数学头脑”。

2.品味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快乐。

“修订版”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要求。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时, 教师可让学生明确题目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安排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借助“主题图”这个载体,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应因材施教, 有些孩子只要能想出一种解题策略, 就大力表扬, 对于有些孩子的要求可以高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分享不同的解题策略, 并从他人解法中感悟思考问题角度的多样化, 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

3.注意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合理继承。

“修订版”指出“要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并且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 体会模型的思想。”由此可见, 新课程对数量关系不仅没有“淡化”, 还有所“强化”。实际上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完成两个转化: 一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效信息, 抽象成数学问题;二是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 用数学方法解答, 并在实际中检验。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情境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数量关系, 逐步内化并有效“建模”, 摆脱让学生机械记忆数量关系的弊端。

4.注重从直观走向抽象的灵活运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并通过列表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表格。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谈话:通过昨天的查字典预习,你知道策略是什么吗?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2.引入新课:在学习数学中也需要策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1.出示例图,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

谈话:星期天,小丽、小华、小军一起去超市。看他们都有哪些收获?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谈话:根据找出的数学信息,我们能不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2.解决“小华买5本笔记本要多少钱?”

谈话:哪些信息和这个问题有联系呢?怎样让需要的信息表示得更清楚?我们首先要对需要的信息进行整理。

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65页,自学青椒老师说的话以及右边的表格。看书上是怎样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

提问:书上是怎样整理信息的?我们要解决的是小华买5本笔记本要用多少钱,为什么把小明的信息整理出来?

讲解表格:先横着看,每一行的信息都是一个人的信息,再竖着看,每一列都是同类的。

优化表格,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之后进行小结谈话:解决该问题的策略是什么呢?先列表整理信息,再分析数量关系,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最后列式解答。

3.解决“小军花42元能买多少本笔记本?”

学生自主运用学过的列表整理、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通过这几个步骤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说说思考过程。

合并表格:引导学生比较表格1和表格2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如果把两次列的表格合并起来,你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吗?

引用简化表格:我们还可以把这张表格简化成:

3本→18元 5本→( )元()本-→42元

提问:表箭头表示什么意思?观察箭头图,你发现了什么?

三、多层练习,内化新知。(略)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列表的方法和一些具体的策略。我相信只要肯动脑筋、注意观察、注意思考,同学们一定会提出更多更妙的策略。

【教学反思】教师先以查字典的预习引入“策略”一词,让学生先理解策略一词的含义,再引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表的价值,并能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寻找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地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在学习中,学生对于列表法的掌握并不好,主要在于不懂得列表的好处以及怎样列表来思考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是在算过结果后再去填表,把列表整理信息变成了一种无用的操作。因此,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例题,发现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从而让学生产生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的愿望。而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关键字,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最准确的意思,要从表格中就能看出题目的完整意思。通过让学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汇报讨论,让学生明白虽然条件多,但我们只需要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即可。在教学中,也有学生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在表中,就是整理一个3€?的表格,然后看问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问题再去表中找相关的信息,学生说解决下一个问题时就不要重复列表了,这样也是可以的,我给予了肯定。而且教学时,我没有采用固定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列表方式去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二)优秀教学设计和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例1理解和掌握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知道这是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通过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思考问题的方法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因我们班学生基础偏两级分化,为了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本堂课中还是着重通过画线段图和讲解线段图帮助学生来理解并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答稍复杂 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过程。

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5

28.3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知识技能 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数学思考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 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探究性学习,抓住问题的关键,揭示它的规律性,展示解题的简洁性的数学美.

教学难点审题,从文字语言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知识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问题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师生共同回忆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2)设未知数;

(3)列方程;(4)求解;

(5)检验; (6)答.

问题二:矩形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问题三:如图,某小区内有一块长、宽比为1:2的矩形空地,计划在该空地上修筑两条宽均为2m的互相垂直的小路,余下的四块小矩形空地铺成草坪,如果四块草坪的面积之和为312m2,请求出原来大矩形空地的长和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题,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语句.

学生活动:在关键语句中找到反映相等关系的语句,探究解决办法.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分析,解题方法.

做一做

如图,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硬纸片,在四个角各剪去一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用剩余部分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求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课堂练习:将一个长方形的.长缩短5cm,宽增长3cm,正好得到一个正方形.已知原长方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 ,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问题四:某商场销售一种服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赢利40元.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服装降价1元,平均每天能多售出2件.在国庆节期间,商场决定采取降价促销的措施,以达到减少库存、扩大销售量的目的.如果销售这种服装每天赢利1200元,那么每件服装应降价多少元?

学生活动:在众多的文字中,找到关键语句,分析相等关系.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分析试题.提示学生检验解的合理性.

课堂练习:1.经销商以每双21元的价格从厂家购进一批运动鞋,如果每双鞋售价为a元,那么可以卖出这种运动鞋(350-10a)双.物价局限定每双鞋的售价不得超过进价的120%.如果商店要赚400元,每双鞋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多少双鞋?

2.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18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该商店可以自行定价.据市场调查,该商品的售价与销售量的关系是:若每件售价a元,则可卖出(320-10a)件,但物价部门限定每件商品加价不能超过进货价25 %的.如果商店计划要获利400元,则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这种商品多少件?(每件商品的利润=售价进货价)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本题为后面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问题做铺垫.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会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

解决体积问题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强调对方程的解进行双重检验.

小结与作业

课堂

小结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通过实际要求检验根的合理性,要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

作业 课本第43页习题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6

黑小教师:姜菊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以运用策略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

理解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通过假设把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未知量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卡通人物“数学小博士”也来和咱们一起学习,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数学小游戏。

一种易拉罐饮料搞促销活动,4个有奖拉环换一个杯子。老师收集了8个有奖拉环,可以换几个杯子?要想换5个杯子,需要几个有奖拉环?

抢答游戏:

1.把20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装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3.出示例题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1)初试质疑,理解题意

当学生不能马上抢答出得数时,问这里为什么不用720÷7?然后齐读题目,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哪些数量关系式。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师用课件揭示三个数量关系式。6小杯容量+1大杯容量=720毫升 1小杯容量×3=1大杯容量 1大杯容量×1/3=1小杯容量

谈话引导学生明白:抢答赛中是用同一种杯子装果汁,题中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直接用除法就可以计算;这里是用两种不同的杯子装果汁,题中含有两个未知量。如果我们将两个未知量变成一个未知量,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怎么变?真变还是假变呀!也就是一种“假设”,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另一种策略——假设(板书课题)

(3)确定思路

谈话:假设我们把720亳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中,同学们能根据上面的数量关系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结果会怎样?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一共要多少个小杯?(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思路二: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提问:画线段图先画哪条线段?怎样画出表示1个小杯容量的线段?从图上看1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几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果汁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能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但都是抓住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是哪个呢?这一过程中都是把1个大杯看作几个小杯?

谈话:刚才我们用假设的策略将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了一个未知量,现在同学们可以列式计算了吗?

(4)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式解答,并进行检验。完成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和结果。同时,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5)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由于题中要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小不同的两种杯子中,解题时不能直接用除法来计算。为了化难为易,我们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这样使原来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转化成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这里我们采用了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6)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引入: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了小杯中,我们还可以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学生回答大杯)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出不同解法的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同时说说解题思考过程。

(7)比较回顾。

上面两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2.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列式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7

一、重视数学知识积淀, 为“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知识储备

教学实践证明, 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 实际就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内容以及解题经验进行运用实践的前进过程。数学问题的有效解答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近年来, 通过对解题能力低下学生的成因分析发现, 未掌握学科知识要点, 未形成良好知识素养, 是高中生解题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将数学学科知识内涵传授作为问题教学的必备前提, 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思想, 结合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重难点等内容, 做好教学内容的传授工作, 使学生在牢固掌握教学内涵要义基础上, 开展高效解决问题活动。

如在“向量的数量积”问题课教学中, 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解题效能, 将新知内容复习作为重要环节, 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学目标要求, 向学生提出“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向量a, b的夹角以及向量a, b的垂直内容是什么?”、“向量数量积的性质是什么?”、“数量积的运算律是什么?”等问题, 让学生对向量数量积的内涵要义以及重难点“再次”复习巩固, 从而为开展“向量的数量积”问题教学提供知识素养支持, 促进学生问题解答高效有序开展。

二、注重解题过程指导, 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要领指导

解题方法是问题有效解答的“密码”和“钥匙”, 更是解题效能提升的重要“法宝”。教学实践证明, 解题得法, 事半功倍, 解不得法, 事倍功半。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 向学生传授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 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以及思考问题解答的过程中, 逐步领会和掌握该类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 为问题有效解答提供方法论。

问题:已知函数f (x) =sin (ωx+π/6) +sin (ωx-π/6) -2cos2ωx/2, x∈R, (其中ω>0) , (1) 求函数f (x) 的值域; (2) 若对任意的a∈R, 函数y=f (x) , x∈ (a, a+π]的图像与直线y=-1有且仅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试确定ω的值 (不必证明) , 并求函数y=f (x) , x∈R的单调增区间。

在上述问题教学活动中, 教师发挥自身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将问题解答时机留给学生, 教师只作探究过程的引导和指点。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内容过程中, 认识到, 该问题是有关“几个三角恒等式”的数学问题案例, 此时, 教师向学生提出“解答该问题案例时, 要用到哪些知识点内容?”、“解答该问题案例时可以采用什么解题策略?”等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析活动, 学生在探析问题过程中, 经过小组探讨, 得出 (1) 问题可以将函数式化为y=Asin (ωx+φ) +k (其中ω>0) 的形式进行解答, (2) 解题的关键点是由x∈ (a, a+π]时, 函数y=f (x) 的函数图象与直线y=-1有且仅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值, T=π从而ω=2。解题过程略。此时, 教师在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基础上, 进行总结, 向学生指出该类型问题解答的策略是:“首先对眼函数进行化简, 再利用正弦函数的图像、性质求解”。这样, 学生在亲身实践和教师指导双重作用下, 解题能力和效率会取得重大提升和进步。

三、强化解题活动反思, 为“解决问题”树立良好数学思想

由于高中生在知识素养以及解题水平上还比较薄弱, 思考分析问题不太全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学生解题效能的提升。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反思辨析问题解答过程作为学生解题效能提升的重要环节, 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解题环境, 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解题思路以及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辨析活动, 促进学生树立良好解题习惯和解题思想。

如在“求函数y=sinx/ (2+cosx) 的最值”问题教学中, 教师针对以往学生解题中经常出现的不足, 设置了“令tanx/2=t, 用万能代换公式化简得y=2t/ (3+t2) , 即 (1) 当t>0时, ”的情景, 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思考分析。学生在分析解题过程中, 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存在两处错误, 一是显然t∈R, 但当x=2kπ+π (k∈Z) 时, tanx/2无意义;二是当t=0 (1) 式无意义, 应还讨论t=0的情况。此时, 教师让学生进行正确解题过程书写。 (解题过程略) 。这样, 学生在反思问题解题过程中实际上对自身解题过程进行了“二次辨析”,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思想, 推动了学生良好数学思想的建立。

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画图策略;面积计算;直观示意图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版第八册P89~90的内容,这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生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设计理念

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投入学习,我想,他们会学得更自在、更投入、更快速,这是我设计每一节课的主旨。另外,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主要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探索思考,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画图策略的优越性。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提醒自己能尊重伙伴,专心倾听,尊重知识,独立思考的学习情感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产生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难点: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能说说你对长方形的了解吗?

师生交流

谈话:能尝试画一个长方形吗?

学生作画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引入,在轻松的氛围中复习长方形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尝试画一个长方形,既为引入课题提供话题,又为本节课画图作了准备。】

谈话:老师也画了一个长方形,想看吗?我的这个长方形里还藏着许多小问题呢!你能解决它吗?

1.(多媒体出示:)

师:知道它里面藏着什么问题吗?

生1:根据长方形的长为8米,宽为6米,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8×6=48(平方米)

生2:根据长方形的长为8米,宽为6米,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8+6)×2=28(米)

2.(多媒体出示:)

师:这里面会躲着什么问题呢?

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和长为8米,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48÷8=6(米)

3.(多媒体出示:)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发现了这里藏的秘密,请大声讲出来吧!

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和宽为6米,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48÷6=8(米)

4.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看,这个长为8米,宽为6米的长方形要发生变化了,仔细看好喽: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

(演示长增加的变化过程)

提问: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宽没变,长增加了2米,面积增加了12平方米。

师:你能用手势把长方形的变化过程再演示一遍吗?

(学生手势演示)

5.(多媒体出示:)

谈话:如果要把宽缩短2米,长不变,这个长方形应该怎样变化?你能看着图用手比划一下吗?

(学生用手比划)

(多媒体演示宽缩短的变化过程)

师:请你结合图的变化过程说说你的发现。

生:长没变,宽缩短了2米,面积减少了16平方米。

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表扬一下自己吧!

谈话:同学们,上学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曾用过什么策略?(列表)其实,我们在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时也有一种策略,那就是——画图。(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将要借助画图来解决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看图自主发现图中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新课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探究长和宽增加后的几种情况

(1)情境创设

谈话: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家新砌了一个花圃,宽8米(做出一个夸张的手势),可我的这位朋友啊,还嫌花圃小,想扩建成更大一点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学生提意见:增加长、增加宽、长和宽同时增加。

谈话:你们的意见真是棒极了,和我这位朋友想到一块去了。他在扩建花圃的时候啊,还琢磨出了三道题,打算考考你们呢!愿意接受挑战吗?

(2)挑战一

多媒体出示王叔叔的话:

“我家花圃长8米,我把长增加3米后,花圃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你们知道我家花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

师语:我们用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呢?(师手指课题,学生齐说——画图)

让学生在脑中想象长增加后的情景,并用手势表示。

学生动笔画图并思考,教师行间巡视,重点指导如何画好示意图。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草图到台前汇报。

预设:

生:用18÷3=6(米)求出宽。再根据面积=长×宽。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算式为:8×6=48(平方米)。

板书:18÷3=6(米)8×6=48(平方米)

(3)挑战二

多媒体出示王叔叔的话:

“我家花圃原来宽是6米,为了扩大面积,我把宽又增加了2米,所以面积就增加了16平方米,你能算出我家花圃原来的面积吗?”

让学生在脑中想象宽增加后的情景,并用手势表示。

学生画图思考,教师行间指导。

学生带着草图到台前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6÷2=8(米)8×6=48(平方米)

(4)挑战三

多媒体出示王叔叔的话:

“我家花圃长8米,宽6米,扩建后,长增加了3米,宽也增加了2米,你能算出我家花蒲扩建后,面积一共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吗?”

让学生在脑中想象长和宽增加后的情景,并用手势表示。

学生画图并思考,师行间巡视。

学生带着草图到台前交流。

预设1:学生把草图画成下面的样子。

集体讨论:这幅图符合题目的意思吗?为什么?

引导:图②部分是把长方形的长增加了3米,宽有没有增加?要使长和宽同时增加,必须怎样画图?

学生修改草图后,继续汇报。

预设2:把增加部分分割成三个小长方形,分别算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列式为:3×6=18(平方米)2×8=16(平方米)2×3=6(平方米)18+16+6=40(平方米)(多媒体演示)

预设3:把增加的部分分割成两个长方形,算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列式为:3×8=24(平方米) 2×8=16(平方米)24+16=40(平方米)或者:2×11=22(平方米)3×6=18(平方米)22+18=40(平方米)(多媒体演示)

(无论学生说出哪一种方法,都应该给予肯定。)

(5)小结:叔叔的这几道题,我们很轻松地就解决了,说说看,我们结题的法宝是什么?那你们觉得画图到底有那些优点呢?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扩建花圃的情景,学生感到了数学的实用性,易于接受,从而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同时利用此情境引出三道关于增加长或宽的题型,这样的归类讲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思维模式,从而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2.探究长和宽减少的几种情况

(1)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出几道题目来考考叔叔?好,我们还以叔叔家的花圃为例,现在我们让他家的花圃变小好吗?那么,要使花圃变小,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交流得出:减少长、减少宽、长和宽同时减少。

(2)学生自由出题。

(3)交流汇报形成题目。

预设:

1) “叔叔家花圃原来长8米,为了缩小面积,现在把长减少了3米,这样面积就减少了18平方米,你知道叔叔家花圃的面积原来是多少吗?”

2) “叔叔家花圃原来宽6米,为了缩小面积,现在把宽减少了2米,这样面积就减少了16平方米,你知道叔叔家花圃原来面积是多少吗?”

3)“叔叔家花圃长8米,宽6米,为了缩小面积,现在把长减少了3米,同时把宽减少了2米,你知道叔叔家花圃面积一共减少了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编出的题目只要合理都应以肯定)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题目做,要求先画草图。

(5)学生带着自己所画草图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长和宽增加的系列题型后,进行思维模式和策略的迁移,从而掌握长和宽减少的系列题型,巩固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策略。】

三、拓展应用,提升策略

1.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2.课后思考(小黑板出示)

(1)一个长方形,长10米,宽5米,先将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5米,然后将宽增加5米,请问:面积有变化吗?

(2)一个长方形,长10米,宽5米,先将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3米,然后将宽增加3米,请问:面积有变化吗?

四、全课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9

(1)把7个苹果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2)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3)用小数点和2、3、4最多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小数? 2.引导学生找这3道题的解法的共同特点,并想一想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3.揭题。

(二)整理信息,感悟策略

例l:王大叔用18根l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整理信息。提问: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表格。小组先动手围一围,再将不同的围法填入表格(表格主要包含长、宽、周长、面积等项目)。

3.汇报结果、整理表格。

4.探寻规律。引导学生结合有序排列的表格,探寻表格中隐含的数学规律。5.回顾反思。

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图中杂志为《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图略),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1.学生独立整理信息,理解“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步骤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重点交流订阅2种的可能情况,突出有序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列表,还可以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并尝试用字母、数字、符号或其他形式表示这3种杂志,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4.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并说说理由。(三)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篇10

胡大刚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教学过程:

一、引入策略

1.感受长方形的变化过程。

长方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件呈现图形变化过程,让学生说)(1)长增加,宽不变,还是长方形。(2)宽增加,长不变,还是长方形。(3)宽减少,长不变,还是长方形。(4)长和宽都增加,还是长方形。

2.有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小军将长方形的长增加2厘米,小红将长方形的宽增加2厘米,谁增加的面积大些?

他们的这个问题,你们认为怎么比较方便些?会像刚才那样用画图形表示出长方形的变化情况,再比较吗?试试看。

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关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感觉画图是不是比看题目清晰多了?解决问题也轻松多了?那你们认为解决这类似的问题,画图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呢?其实,画图就是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策略,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二、探讨策略

(一)教学例题。1.课件出示例题。2.指名读题。

3.交流:这个长方形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怎么样能清晰的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变化过程)

4.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变化过程。(师巡视学生画)5.指名上黑板说是怎样画的(画好图后,标出数据及问题)。6.现在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7.根据问题,你觉得我们必须要先求出什么? 8.让学生指出原来长方形的宽,你准备怎么解决?

9.明确增加部分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通过画图不仅可以清晰看 2 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还能看出题目中隐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谁再重复一遍这个重要信息。

10.计算。18÷3=6(米)8×6=48(平方米)11.说每一步的算理。

12.小结: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画图?

(二)教学“试一试”。1.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2.同桌说说这道题给了我们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3.题目下面给出了一幅图,谁来说说看这幅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4.在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写上减少的面积)。5.现在观察,从图上能看出一个什么条件? 6.指名说怎么来解决“现在鱼池的面积”这个问题。7.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8.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师板书。

9.小结:刚才我们从图中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信息?发现了一个怎么样的信息?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刚才我们用画图的策略轻松的解决了两个问题,下面我们继续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更复杂的题目,有没有的信心?

三、运用策略

(一)教学“想想做做” 第1题。1.课件出示题目,并指名读题。

2.理解“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的意思。

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如果长增加6米,宽不变,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二是如果宽增加4米,长不变,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

3.画图:每一组两名同学画第一种情况,另两名同学画第二种情况,组长把两种情况画在一个图中。

4.指名各组说这样画能求出什么? 5.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

(二)教学“想想做做” 第2题。1.读题。

2.指名说这个长方形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并画出图形变化过程。3.师引导画出图,并与上题的图区分。

4.提出问题:我们前几题中要求的都是长方形的面积,这题中求增加部分的面积,增加部分不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有什么办法来求? 5.学生交流算法:(1)先求大长方形的面积,再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2)切分成两个长方形(有两种切分方法)。

6.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增加部分的面积(学生独立计算)。7.指名说算法,师板书。

四、结合题目,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五、课堂总结

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篇11

关键词:问题;策略;教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與选择运用。解决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形成并积累的。

一、在情境中激活需求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该策略,有没有需求?在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一课,列表整理信息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学生没有整理信息的需求,也很难想到用列表来整理信息。而对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列表整理信息的策略,因为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图文题信息比较凌乱,不便于观察,以后学习中还会碰到有更多信息的数学问题,不便于数量关系的分析,给中下等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些障碍,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明白题目的意思,迅速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把图文题中的信息加以整理。但是教材中给出的问题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很快就能列式解答出来,没有整理信息的需求。学生没有内在需求,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列学习活动中去,认为自己已经能把问题解决了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整理信息呢,学生反而觉得是多此一举。

二、在过程中生成策略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要让学生在问题中思

考、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步增长。

本节课中学生产生了“整理”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欲望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怎样整理?怎样整理才能做到简洁?把这样的“大问题”放下去让学生去思考、探索。紧接着教师处理学生资源,经过两次资源的对比,寻找到删除无关紧要的文字、留下数学信息的整理方法,从而自然地得出列表整理信息。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由无形整理到有形整理的过程。

三、在比较中感悟价值

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

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课中,当每个学生都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整理好的表格与情境图作比较,感觉表格非常清楚,有条理;在用整理好的表格解决问题时,可以横着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竖着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列表整理信息的好处,体会列表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所起的作用。

四、在运用中形成策略

本着习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丰富学习经验的目的,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要创设使用策略的情境,引导学生能主动地运用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策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一次感受到策略是有用的,愿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动运用这一策略,并获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五、在反思中提升策略

当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之后,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思考:今天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都是先做了什么?怎样整理信息呢?(删去一些文字,简洁地整理条件和问题)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的策略有用吗?有什么好处?在什么情况下要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信息?你对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还有哪些认识?这是对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价值的再认识,超越了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对列表整理信息策略的体会和感悟。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2

新课改对传统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总体目标: 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常见思路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从而全面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教学的本质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一是问题解决是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 更是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 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 能够形成知识网络, 包括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以及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 三是在问题解决中要注重解决策略与技巧的引导和运用, 实现创新; 四是解决问题的同时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当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教师思想守旧, 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监督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 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并对过程进行科学的评价。而要真正做到以上几点, 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高尚的数学素养和职业素养, 但当前很多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思想守旧, 无法真正融入到新课改教学环境中, 问题解决教学的意识不强, 没有意识到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与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上单一, 再加上自身的教学技能有限, 不能有效地将新课标教学理念与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细节中, 自然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素养。

( 二) 学生自身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问题解决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在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问题解决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 会在解决策略、思维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会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与能力。

( 三) 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流于形式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很多数学教师在采取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时, 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没有进行及时评价和引导学生反思, 而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计算达到提升思维与能力的目标。但问题解决过程是需要不断的思考与探究, 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体验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变化与技巧性。否则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不仅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对策

问题解决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 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 一) 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在教师同一教学方式下, 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 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同一个题目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思路; 同时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与思维习惯的基础上, 教给学生不同的解决方式, 帮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二) 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总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自己发现与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问题解决教学中也不例外, 对于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会按照自己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与技巧。因此, 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 并逐步引导学生比较与分析各种解决思路的不同; 另外, 还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与交流, 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常见问题解决策略的掌握程度, 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提升数学课堂学习效果与质量。

( 三) 积极总结和反思问题解决过程, 加强问题解决策略的内化与广泛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 得出最后的结果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在问题解决之后还需要进行及时总结与反思, 对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 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进一步的内化, 使其应用更加广泛化。在进行反思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回忆问题解决过程的发现、分析与策略形成过程, 分析其中的思维变化, 分析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注重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 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的良好学习习惯。在综合评价方面,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与分析多种解决思路, 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找出最佳、最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法。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13

这节课后,通过自我反思教学过程,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讲的偏多,没有放手给学生,担心学生画示意图课堂上耗时过多,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在讲例题时,少数同学进行“分析与解答”活动,没能照顾学困生的学习体验。

2、分析题目时重复。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多次让学生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

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总着急想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

今后改进的措施:

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让优生教差生,这样既巩固了优生,也帮扶了差生。

3、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做题想法,不能“规范化”想法,让学生多样性表现。

4、教学中不能怕学生出错,要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自己,然后在错误的基础上发现正确的知识。

5、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教学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

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4

教案设计

学校: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小学 姓名:宗建华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数学

2、课时:第一课时

3、教师课前准备准备:

①准备运用转化策略的数学故事。

②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相关教学材料,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下载相关图片、PPT演示课件。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25840.htm 【百度视频】

http://video.baidu.com/v?word=%D7%AA%BB%AF+%BD%E2%BE%F6%CE%CA%CC%E2%B5%C4%B2%DF%C2%D4&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search?word=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lm=0&od=0 ③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单元中第一课时。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3、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突出“四性”,即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开放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理念而设计的一堂课。

分析本节课,纵观全程既把平移、旋转运用到等面积、等体积、等周长变化的问题中,又蕴含探索图形面积、体积公式的转化,计算方法的转化,以及数量关系的转化等。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百度搜索故事】“转化”故事6 http://&W358&H420&T7671&S54&TPjpg

(三)单场淘汰制

1、感知单场淘汰制:邀请上课班级四名同学上台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讲清游戏规则。

2、出示练习题。

①师:如果用一个方框表示一名同学,16名同学应该用几个方框表示?

②要想最后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学生回答后,点出剩下的示意图,并带领学生验证。

③这道题目有更简便的方法吗?(电脑闪动“每场比赛淘汰一名同学”)④如果今天的现场的128位老师和同学,大家都来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要比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冠军呢

3、【百度知道】足球比赛场次。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0646245.html

四、走进生活,拓展运用转化策略的视野

1、【百度搜索故事】“转化”故事1 爱迪生的故事 http:// 通讯地址: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小学

谈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篇15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分析

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不再以传统的算术应用题内容为线索, 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 以所学运算体现的数量关系为线索, 以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线索。人教版教材编排了图示、列举、列表、找规律、从简单情况人手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苏教版教材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从四年级起集中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安排学生学习摘录与列表、画图、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

一、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模式

1. 情景呈现, 信息处理——感悟策略。

教学四年级 (上册) “列表”的策略。课始, 教师出示信息比较复杂的“四年级部分学生订阅报刊的情况”, 让学生比较哪份报纸最受学生欢迎。这一问题的呈现, 让学生产生了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 培养了策略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优势所在, 又顺势不留痕迹地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接着呈现例题中小朋友的对话, 启发学生思考:面对这些信息, 你打算怎样做?五年级 (上册) 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只有一个知识点: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2. 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策略。

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关注, 意味着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参与的关注。只有思维参与, 才能使策略的形成过程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数学学习需要将缄默的内在体验表达出来, 将内在的思维活动、情感暴露出来。实验、操作、画图、列表、游戏等活动都是学生理解策略、体验策略、内化策略的好方法。我们应该允许、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不同方式来表达对策略的理解。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做策略”, 以达到对策略的充分体验和准确概括。

3. 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增强思考的条理性——形成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不可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是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展示思维过程的重要方式, 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数学理解, 加深学生对策略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 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 反思策略的有效性——优化策略。

回顾与反思是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理性的思考, 这

一过程也是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筛选从而优化策略形成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所使用的策略, 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采用的策略可能有优劣之分, 但思考过程并没有好坏之别, 都能反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的努力。因此, 教师应给学生阐明和讨论策略的机会, 让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比较并优化策略。

5. 合理调整学习内容, 注重知识的运用拓展——提升策略。

教学四年级 (上册) “列表”的策略时, 教师把课本的最后一题设计成开放题:六一儿童节学校给每个优秀中队奖励了100元, 大家都想用这些钱去购买自己班级需要的物品, 有如下商品供选择:一副乒乓球拍30元, 一副羽毛球拍40元, 一个排球20元, 一根跳绳3元, 一副象棋8元。请根据班级的需要选择其中的2~3项自由购买, 提出相应的问题, 独立设计表格并解答。学生借助课堂上学习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 再一次体验策略的有效性, 提高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策略的合理选择

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后, 就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结构的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建立解决问题模型的过程, 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 首先要理解实际问题的特点。例如, 教学“替换”的策略时, 学生对“曹冲称象”的故事耳熟能详, 对“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也偶有涉及, 所以, 在课的引入部分, 通过故事引出“替换”这一关键词, 再借助图片的直观呈现, 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经验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接着在天平称物的直观演示下,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不同物体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运用替换方法, 把两种物体“统一”成同一种物体, 使“替换”这一策略呼之欲出。

三、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体会

1.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解决问题成了人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

2.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策略”一词语义的理解, 不能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教学目标, 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

用问题教学解决教学问题 篇16

关键词: 化学新课程 问题教学 设计方法

问题的解决始于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不断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形成敢于质疑的个性。“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激发其智慧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激发出来。

一、“问题教学法”应用在化学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和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关系。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得到锻炼、增强。人在解决问题时,才有意识地运用记忆,调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问题的解决,人们巩固、丰富了知识和经验,加深、充实了对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认识,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根据陈爱苾主编的《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显然问题教学法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注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体参与的探究、发现。关注主体在问题解决后的情感体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要让学生去体验,探索,感悟……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如在学习《石灰石的利用》一节中问题设计不一样,效果大不一样:

1.生活中,常能听到人们说起“石灰”,你知道这是指什么物质吗?你还知道哪些名称中有“石灰”的物质?请列举出来,和同学们比比看,看谁知道得多。

2.石灰石是一种常见的矿石,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石灰石的知识。请将你知道的关于石灰石的性质、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列举出来,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质也含有碳酸钙,能收集一些相关样品吗?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检验你收集的样品是否含有碳酸钙?你的设想是怎样的?

4.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一小瓶盐酸,其作用是什么?

5.你知道手工艺人是如何在薄薄的鸡蛋壳上雕刻出形象生动、姿态各异的花鸟鱼虫吗?

6.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

7.林则徐怎样虎门销烟?

适度的富于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更应注意有效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二)适时转变为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真实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三、如何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营造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一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提出一些问题与发现问题:

1.杨梅是我们苏州东、西山的特产,你一般挑紫色的杨梅还是红色的杨梅吃呢?为什么?

2.在日常生活中酸是一种味道,请举出几种带“酸味”的物质吗?

3.在上册第二章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我们是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

4.在上册第三章学习分子的运动时,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酚酞试液,你知道酚酞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吗?

……

(二)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易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归纳出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思路:

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是必须考虑:①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固态与固態或固态与液态或液态与液态,中学实验中一般不会出现气态与气态物质反应制备气体的情况);②考虑反应条件(是常温下反应还是加热条件下反应)。

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是由气体的性质决定的。不易溶于水的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气体反应的用向下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仪器,组装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室装置。

学生因为自己参与其中,问题的提出又与实验相关,就必定会在实验中更细心以求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将实验的情趣与提问的情趣无形中联系在一起。同时经常通过这样的练习,就慢慢养成在习惯中寻找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三)有的放矢,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实质是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前,应该根据知识的结构、课堂内容讲述的进度、学生接受的程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顺其自然地思考,不露痕迹,一气呵成。

上一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下一篇:《一头灵魂出窍的猪》好词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