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上练习二教案

2025-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六上练习二教案

苏教版六上练习二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词。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通过口语交际来练习采访,学会有礼貌、得体地采访。

5、学写毛笔字。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教师根据这部分内容而制作模 仿“开心辞典”的片段。

(2)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学生对同音词获得感性认识)(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

(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辨析同音词词义)(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可以同桌相互问答)(5)师生共同小结积累同音词的使用和辨析方法。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像这样的同音词。(学生思考、交流,列出一组或几组这样的同音词)(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题目形式也可有所变化)(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1)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不懂的训可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3)教师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5)集体练读,同座练背。(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如果付出,便不期望回报”这个结论。(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湖水与堤岸、山岭与青草”的关系是什么。(3)学生谈谈自己读过诗歌后的个人感受。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船长)。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较难写。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哈尔威、履行”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确定采访目的。

(2)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整理好采访提纲。(3)准备采访时所用物品。(纸、笔、录音机等)(4)学生以小记者身份练习采访。(同桌互练)(5)推选两个同学上讲台分角色进行采访练习。(6)师生评议。

3、反馈。

(1)评议后。推选一名同学上台谈谈自己本次口语训练的收获(可以从提纲准备、语言组织、礼貌用语的使用、表达时的经验等几方面谈)。(2)评议小结。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苏教版六上练习二教案 篇2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学本篇课文, 我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设计:

一、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 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 让学生读读课文, 围绕“天游峰在哪儿, 它是什么样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句子, 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 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 最后练习朗读, 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 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 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 认真自读课文, 画出有关语句, 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 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 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 我进一步引导, “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 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 歇一程, 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 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 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 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 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 理解文中一些重点句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感受“天游峰的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15课, 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 (补全题目,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2.齐读课题, 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3.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课文既写了天游峰, 又写了扫路人)

4.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 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 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 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目标:

与天游峰对话:找找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 读这些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

与扫路人对话: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扫路人外貌、语言、动作及神态的语句, 说说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学方法:默读思考———标出句子———大声读)

2.生自学课文。

三、讨论交流

(一) 走近天游峰

1.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用“”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 读读这些语句, 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 自读自画自悟, 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 交流: (指名说, 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 (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 ,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1)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险) “九百多级石梯”, (高, 台阶多) “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险) 。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 (落) 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2) “终于”、“好不得意” (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 天游峰很高, 要上去很不容易, 正因为不容易, 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3) “顶天立地” (高) “上山九百多级, 下山九百多级, 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台阶多, 要登上去很累)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游人上去都很吃力, 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4) 指导看图体会。

4. 整体出示第2、7两节 (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 。听课文配乐朗读, 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 齐读这两节。

6. 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 台阶是这样的多, 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 (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1) 齐读。

(2) 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 (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 老人的工作量很大, 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 不顾劳累地扫石阶, 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3) 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苟)

(4) 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 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苟, 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 因为扫地扫得很累, “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 过渡:

天游峰很高很险, 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二) 走近扫路人

过渡:让我们随着作者, 一起踏上天游峰的台阶, 走近这位扫路人, 和这位老者亲密对话, 深入了解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吧。

1. 看图, 说一说你眼中的扫路人。

2. 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扫路人外貌、语言、动作及神态的语句。

3. 分角色朗读课文。问:从我们的对话中, 你对扫路人又增加了什么了解?

板书:年过七旬

4. (所闻) 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

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不累、早该退休了……”———老人对天游峰的爱, 对扫路工作的热爱。

5. (所感) 作者在与老人的交谈的过程中, 想了些什么?

“我抬头……”———运用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扫路老人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6. 指名朗读: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 我再来看您!”

“30年后, ……伴随我回到住地。”

7. 组织读议, 启发思考:

(1) 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2) “这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的笑声,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作者听了老人的话, 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他的话表达了对扫路老人的祝福, 但愿老人永远健康快乐, 活到100岁, 所以由衷地说出了“30年后, 我再来看您”的话;扫路老人也是个快乐的人, 他生活在山清水秀、有花鸟做伴的地方, 呼吸着清爽的空气, 很满足、很幸福, 他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他也相信他们30年后一定会再相聚的, 老人最后的笑声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总结拓展

这是一位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呀!虽然已经70多岁了, 但他是如此的热爱天游峰, 热爱生活, 热爱他的工作, 甚至把他的工作看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也许他身体很累, 但他的心灵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所以他会不会觉得累? (不累)

老师想从内心里赞美一下这位老人, 所以写了一首小诗, 谁来读一下?

读小诗: (略)

1.抽生读。

2.鼓励学生写几句赞美老人的话。

五、课堂练习

(一) 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地清扫

() 的天游峰 () 地打量

() 的星光 () 地抓住

() 的笑声 () 地说

(二) 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 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 我游兴未尽, () 踏着暮色, 沿着小溪散步。

2. 天游峰 () 一上一下有一千八百多级, () 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 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3. 这里 () 能呼吸清爽的空气, () 还有花鸟做伴, 我能舍得走吗?

(三) 仿照课文写法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 , 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反映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1 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险

苏教版六上练习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预习语文与生活:看图认识一些农具并了解它们的用途,上网、查字典等收集一些农具并了解有关知识。

2、读读诗句,说出一些诗句中的农业生产和什么农具有关,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

3、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1、语文与生活:知道农具的名称、形状、用处等。教学难点:

语文与生活:知道农具的名称、形状、用处等,在生活中学知识。教、学具的准备: 图片、多媒体。EPD教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孩子们,你认识了哪些农具以及它们的形状、用处?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在本组交流。

2、生交流,然后指名回答。二.课堂合作探究:

1、自由连线(多媒体出示农具和文字),认识各种农具。(师生评析)

2、自由抢答:你们知道这些农具各有什么作用吗?看谁知道的多?(培养 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生活中不常应用的农具老师适当点拨。(用多媒体出示)木犁

以牛牵引用于翻土,犁铧、犁壁为铁制,余皆木制。80年代后,平原多以 机耕,山区尚有少量使用。耙

用于耕后碎土,呈长方形,木架铁齿,耙架上装10余把铁刀片,以刀片滚动 切碎泥块。镰刀

俗称割刀,呈月牙状,刀口有斜细锯齿,尾端装木柄,用以收割稻麦。50 年代受苏北、山东大镰刀影响,刀体、刀柄稍有加长,为今收割常用工具。锄头

用于松土、削草。可分劈草锄、阔板锄、开山锄等。耧

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向上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置耧斗,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有的地区称耩子。

4、重点突破难点。关于木梨、耧、耙的认识及应用。

5、除了这些农具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农具的有关知识?

6、指名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课外收集知识的能力。适时用多媒体出示)三.课内练习巩固。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括号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学生先回忆一下这些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并说说诗句意思,再根据诗意去 判断括号的词语的意思,从而知道括号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同座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2、师生交流,找到正确答案。(多媒体出示)昼出(耘田)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耘田:锄 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耕田,用梨把土翻松,与木梨有关

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种:播种,与 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四.课后拓展延伸。

按要求写出与下列农具有关的诗句?

1、镰刀:

2、耧:

3、锄头:

4、木犁: 五.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自选超市)

mù lí bà lóu lián dā o chú tou()()()()

2、让学生走入生活,了解一些农业生产中的有关农具知识,整理后在班级交流。

3、感兴趣的学生画一些农具图。板书设计: 练习二

犁 耙 耧 镰刀 锄头 耘田 耕 锄头 种 收 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走入生活,了解一些生产农具知识。预习作业:

诵读与欣赏《夏日绝句》,写好毛笔字。教后反思:

苏教版六上习作4教学设计 篇4

1、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要求内容具体,叙事详略得当。题目自拟。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第12课《姥姥的剪纸》吗?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

2、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几幅剪纸作品。看懂吗?请你分别为这些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

3、剪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作品。这多么神奇,真令人叹为观止!

二、看图练说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说,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集体交流: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定是平时的刻苦练三才会产生如此精美的作品。②老人剪纸时的神态、动作等。心专手巧。③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令人赞叹……

其实,只需一把剪子一张纸,三下两下,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就在人们的手中诞生了!剪纸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工艺,作为华夏儿女,我们都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

五、构思布局,酝酿习作

苏教版六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 篇5

本学期我们要养成的两个学习习惯是

一、不懂就问,让我想起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还有他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程门立雪说得就是古时候杨时好问的故事。

二、勤于搜集资料,成语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所说的也是这个习惯。

1、我们爱你啊中国

生字新词

屋脊jǐ

闪烁shuî

化妆zhuāng

小镇zhân

陶瓷cí

硕果shuî

灿càn烂

盎àng然

飘渺miǎo

醇chún美

戈gē壁

洋溢

灌溉

概念

慷慨

葡萄

巍峨 骆驼

yì 洋溢、飘逸、奴役

miǎo 飘渺、缥缈、藐视 chún醇美、单纯、嘴唇

pǔ 谱写、普通、朴素 hóng

恢弘

洪水

彩虹

宏伟博大

鸿篇巨制

银装素裹,素:白色、本色;裹:包扎。从下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干净。浓妆淡抹,妆:妆扮;指浓淡适宜,颜色很好看。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指水面辽阔。比喻声势雄壮,规模宏大,景象非常壮观。天工巧夺,夺:胜过。

理解课文

4.背诵并默写第一课。

5.“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中的“古曲”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中的“新歌”指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有正直、坚强、不屈、淡泊、宽容、进取、开拓等精神,历史上具有这些精神的人有文天祥、于谦、岳飞、王冕。6.课文主要内容:诗歌总分总结构;第一节通过时空与季节的反差表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第二到六节从壮丽山河、丰富物产、多样民族、辉煌成就、民族精神五方面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最后一节表达了建设祖国的决心;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知识拓展

7.与课文中有关的一些诗句名言(要背得上,写得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庐山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目西林壁》”“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河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风淘浪簸自天涯。”长江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9.能依照课文2-6节的格式仿写一节诗,一般考试会考仿写爱家乡的片段。

比如 “我们爱你---总理纪念馆的庄严肃穆,镇淮楼的古朴典雅,河下古镇的历史悠久,勺湖公园的风景如画。”

写家乡物产“我们爱你---”

2、郑成功

1.容易读错的字音:瞭望liào、乘势chãng shì、犁耙bà、载歌载舞 zài。容易写错的字:镰刀、慷慨激昂、瞭望、绵延、兽肉、融洽、徭役;同音字:木犁、香梨、黎明;镰刀、廉洁、窗帘;徭役、瑶池、歌谣;形近字:慷慨、气概、灌溉;隐蔽、弊端、憋气。要理解的字义:负隅顽抗,负:凭借。隅:角落,文中指铁甲舰和大炮。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惊恐万状,状:样子。风帆蔽空,蔽:遮挡。喜出望外,望:希望、期望。载歌载舞,载:且、又。

一字多义:蔽①遮挡,组词:风帆蔽空;②隐藏,组词:隐蔽;③欺骗、隐瞒,组词:蒙蔽;④概括,组词:一言以蔽之。

负①背,组词:负荆请罪;②担任,组词:身负重任;③依靠,组词:负隅顽抗;④遭受,组词:负伤;⑤具有,组词:久负盛誉;⑥违背,组词:忘恩负义;⑦失败,组词:不分胜负;⑧不好的,组词:负面影响。

望:①往远处看,组词:望尘莫及;②希图,组词:喜出望外;③有名的,组词:望族、名望;④拜访,组词:看望、探望。

2.本文是一个历史小故事,主要讲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全文总分总结构,最后一段话是全文中心句,起到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作用。

“眺望”指从高处往远处望,“瞭望”指监察敌情。第一次郑成功在望祖国宝岛台湾,心中想我一定要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第二次望自己亲手训练的海军,心中想我们一定能战胜敌人,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做了三项准备工作:修造船只,聚集粮草,操练海军。郑成功建设台湾主要做了两件事: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郑成功收复台湾战斗胜利的原因:严格刻苦的训练是基础、英勇顽强的作风是保证、科学合理的方案是关键。

第五自然段写战斗过程,可以概括为“冲-围-炸-钩”几个字。

3.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壮举: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偻寇;林则徐,虎门销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兵;郑和,七下西洋。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容易读错的字音:薄雾bï、薄荷bî、薄饼báo;郑重zhâng;倾注,qīng;彻夜châ。容易写错的字:旋律、巴黎、呐喊、忧虑、勉励;同音字:雾霭、和蔼、矮小。要理解的字义:弥留之际,际:时候,病重快要死亡的时候。悲愤欲绝,绝:气息中止;与世长辞,辞:告别。

一字多义:绝①断,组词:空前绝后; ②尽,组词:绝望、绝境;③极,组词:绝妙、绝无仅有;④独特的,组词:绝技、绝伦。⑤肯定的,组词:绝对。

辞①告别,组词:与世长辞;②不接受,组词:辞职;③躲避、推托,组词:推辞、不辞劳苦;④解雇,组词:辞退。

2.背诵并默写第二自然段,其中老师说得两句话是默写重点,一字0.5分。“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是环境描写,衬托肖邦离别时悲伤的心情。告别主要写了三件事: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勿忘国;赠送祖国波兰土;让我们想到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重点句。

(1)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因为泥土是祖国的象征,埃斯内尔希望肖邦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2)肖邦在弥留之际紧紧握住姐姐的手,矛盾吗?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弥留之际与紧紧并不矛盾,因为这正表现肖邦至死不忘自己的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表明了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3)当时,他才39岁。

“才”字表现了作者对肖邦英才早逊的痛惜之情,和对欧洲列强的愤慨。

4、古诗两首

1.背诵并默写杜甫(唐)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陆游(宋)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容易读错的字音:涕泪tì、妻子zǐ。容易写错的字:即从巴峡穿巫峡,死去元知万事空,家祭无忘告乃翁。要理解的字词:闻:听到。收:收复。河南河北:黄河两岸,不能理解为河南省和河北省。涕泪:眼泪,不是鼻涕和眼泪。妻子:妻子和孩子,如果读轻声只指妻子一人。却看:回头看,再看。漫:随意。白日:晴朗的日子,不是白天。青春:明媚的春光,不是现代的“青年的时光”。即:即刻。穿:穿过,表明巴峡与巫峡之间水道狭窄。便:就。下:顺流而下。向:转向,因为从水路改走陆地。示:给„„看。元:同“原”,本来。九州:中国,像这样的词还有:神州、华夏。同:统一。王师:朝廷的军队。定:平定、收复。但:只,不是但是。无:同“勿”,不。乃翁:你的父亲。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合称“大李杜”;他的诗因多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这首诗一改其抑郁顿挫的诗风,被称为其“生平第一首快诗”,本诗与历史上著名事件“安史之乱”有关,《春望》也是这一时期创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因祖国统一、人民安定、自己可以返回家乡(如果要求用诗句答诗人喜欲狂的原因则是“剑外忽传收蓟北”)而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心情,更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这是他的一首“绝笔诗”,相当于遗嘱,诗人的遗憾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遗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遗愿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统一、人民安定的愿望,忧国忧民之情。两首诗一喜一悲,心情迥然,但都反映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练习一

1.一个词的读音不同,意思和用法也不同。(1)地道:di dào意思是“地下通道”,造句:冀中人民发明的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道:di dao一是指正宗,二是指厚道,造句:老王这个人为人很地道,做事很诚实。妈妈做得这道“红烧狮子头”甜而不腻,肥而不油,口味十分地道。(2)照应:zhāo yìng意思是相呼应,造句:这两句话前后照应,写得很好。照应:zhāo ying 意思是照料,造句:我初来乍到,请大家多多照应。

(3)兄弟:xiōngdì意思是哥哥和弟弟,多为两人,造句:他们虽然家世不同,但穿相同的衣服说相同的话,简直像亲兄弟一样。兄弟:xiōng di一是指弟弟,二是男子的自称,多指一人;造句:他抓着我的衣领:“兄弟,如果你还想活命,就给我起来反抗!”(4)对头:dui tou意思是仇敌,造句:这两人真是死对头,见面就吵架。对头:dui toú意思是对了,造句:这能这样想就对头了,大家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吗。(5)大意:dà yì 意思是大概意思,造句:预习课文时就应该掌握课文大意。大意:dà yi意思是粗心。造句:啊呀,我太大意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了。

苏教版六上练习二教案 篇6

一、教材简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教学策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学生领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训练,认清楚日寇侵略罪行,并启发学生对日寇的侵略罪行憎恨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爱国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准备:诗歌《卢沟桥怀古》、“卢沟桥事变”的历史纪录片;布置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有关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朗读诗歌《卢沟桥怀古》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观看“卢沟桥事变”的历史纪录片)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6、半截蜡烛

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会产生共鸣,也就不会有最近发展区(冯伯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化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伟大的同时,体会战争的残酷,本学期大纲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表演课本剧,而本课是表演课本剧很好的文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截止 诺言

熄灭

厨房

遭到

厄运

楼梯

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1)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a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b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c办法巧妙。

6.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截”,与“载”“栽”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学生习字

一、教材简析

《聂将军与两个日本小姑娘》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以浅进朴实而又包含事情的语言,叙述了聂容臻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并想方设法将他们送往日军驻地的感人事迹。形象地展现了聂容臻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的胸襟,深刻地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珍视友好往来的美好情怀。

课文按照:“救出---照料---送归---谢恩”的顺序组织材料,清楚地展示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及其完整的过程.其中照料和送归是重点。

描写具体,图文并茂,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

聂将军是怎样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从插图可以看出,聂将军抱着小的,身边挨着大的;让她们吃梨,气氛十分和谐;课文的描写更为具体,“先抱起„„然后,又„„拉过„„问„„”“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地„„喂„„”聂将军的音容举止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他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图是文的映现,文是图的延伸,图文并茂,让人更觉具体可感。

由理及事,令人信服,这是本文又一个写作特色。

当时,中日是敌对的交战国,聂将军关心日本小姑娘,岂不是敌我不分?文章注意由理及事,先写关心的理由,“虽然„„但„„一定要„„决不能„„”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聂将军关心日本小姑娘的行动依据,显得事理贴切。送回日本小姑娘,也是先写理由,后写行动,同样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聂将军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他的形象。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抓住相关语句来感受他的形象。]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四、教学准备

挂图。聂将军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挂图,指识聂荣臻将军,教“聂”、“臻”的读音。

2、在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上看到过聂将军的请举手。

3、这些电影、电视的片名还记得吗?讲有关聂将军的什么事?

4、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略作介绍:

聂荣臻(1899~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生功勋卓著。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板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二、初读指导。

1、默读。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弄懂它们的读音,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事,然后检查生字词学习的情况。

(1)出示词语:

聂荣臻 残忍 无辜 照料 流露 惊恐

和蔼

菩萨

小勺 拘束 拽着 至仁至义

(2)指名读,帮助学生正音。齐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残忍:狠毒。

惊恐:惊慌恐惧。

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正音。想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小孤女。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第四段(第6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板书:救出——关心——送归——感谢)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苏教版六上练习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单韵母i u û,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2.能够正确读出i u û 的四声。3.复习巩固体6个单韵母。教学重点:

记清i u û的音和形。教学难点:

1.区别o、u的口型变化和读音。2.区别u、û的形。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教具准备:

拼音卡、投影、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i u û的读音和写法。课时目标:

能读准i u û的音,按笔顺在四线格内正确书写。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a o e的拼音卡,说说这3个字母叫什么。听写a o e。

二、导入

1.指导看情境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画了哪些动物?它们在什么?(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讨论:蚂蚁为什么坐在乌龟的背上?小鱼会说什么? 乌龟驮着小蚂蚁过河,小鱼看见了夸奖乌龟乐于助人。)2.教学语境歌

投影出示: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驮,鱼儿见了笑呵呵。

领读儿歌,相机在图片上出示i u û。

三、教学i u û的读音和写法。

(一)教学i 1.看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根据回答引出—i。2.师示范发音,让学生听音看口型,熟记要领,牙齿对齐i i i。3.个别练习,开火车读,齐读。4.i的写法。

(1)指导看蚂蚁图,说说i像什么?

(2)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中的书写教材。(先写竖,再写点)(3)教师范写,学生用手指在桌上书空。(4)讨论i在四线格中的位置。(5)学生在书上描红两遍。

(二)教学u 1.看图,告诉学生u的读音 就有点像乌龟的“乌”。2.教师范读u 3.讲述发音时,嘴巴要拢圆,中间有一个小孔,舌头要往后缩。4.教师再次范读,学生跟读。5.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学顺口溜:拢圆嘴巴u u u。

6.指导书写u,“u”中“ ”叫竖右弯,学生在书上描红。7.注意区别o、u的读音。

教学范读o、u,学生看清口型的变化。(课中操)

(三)教学û

1.出示金鱼图,引出û,让学生了解“鱼”和“û”的读音差不多。2.范读û,讲述发音方法。

读û时,双唇拢成圆形,差不多闭合,像吹笛子似的舌尖抵住下齿背。3.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练读。教学顺口溜:口吹笛子ûûû 4.指导书写。

师范写û:u占中格,两点在上格,学生描红。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字母卡片。2.看口型,拿卡片。拿对了,齐读三遍。

3.告诉学生:i u û 也是单韵母。布置作业: 抄写i u û各一行。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教学i u û的四声。课时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熟练朗读i u û的四声,掌握i 加声调时的书写规则。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拼音卡片:a o e i u û。2.听写6个单韵母。

二、教学i u û的四声 1.学习i 的四声。

(1)师讲述书写规则:i加声调时要省写一点。(2)出示:īíǐì(3)教师领读

ī,衣服的“衣”,医生的“医”。í,阿姨的“姨”,移动的“移”。ǐ,可以的“以”,椅子的“椅”。ì,容易的“易”,注意的“意”。(4)多种方式认读i 的四声。2.学习u 的四声

(1)教师在四线格上写u的四声,指出u在中格,声调符号写在上格。(2)引导用u的四声组词。ū —— 乌、屋 ú —— 无、吴 ǔ —— 午、五 ù —— 物、务

(3)指名读u的四声,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音。

3.教学û的四声

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û的四声。“开火车”读û的四声。“开火车”读û的四声。

三、比较单韵母的不同形体。1.出示a — o(1)说说a和o的形体有什么不同?(2)齐读a — o,体会形体的不同。

2.指导比较u —û,o—e两组单韵母的形体,方法同上。

四、比较带调单韵母的读音。1.出示:ü—ǎ ī—ǐ ǘ—ǚ(1)指名读

(2)指名说说横线左面和横线右面的两个韵母分属哪种声调,它们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ü—ǎ,í—ǐ,ǘ—ǚ。2.出示:ï—î,é—è,ú—ù(1)指名读

(2)指名说说横线左面和横线右面的两个单韵母分属哪种声调,它们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ï—î,é—è,ú—ù 板书设计: i u û

īíǐì a — o u —û o —e ūúǔù ü— ǎí—ǐ ǘ — ǚ ǖǘǚǜ ï—î é—è ú—ù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4教案 篇8

一、开门见山,揭题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练习4》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学用字词句》,这可是我们书上后面的知识内容,我们有信心学好吗?再大声点,真是好样的,只要有信心就能做好一切。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1、图文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状况

¤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朋友,想认识吗?(课件展示大熊猫图片)噢!多么可爱的大熊猫,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它,你对大熊猫了解多少,说说看,你们瞧,大熊猫性情温顺,模样可人,吃着它最爱的竹子,整日在深山竹林中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它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非常珍贵。

可是它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呢?(课件展图片)

师描述:由于多种原因,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现在全世界只有我国的四川等地的深山竹林中才可以看见大熊猫的身影,总共还不到1000只,小朋友们,你知道吗?近年来大熊猫的家乡箭竹大面积的干枯,大熊猫快没有吃的了,那可怎么办呢?你们瞧,大熊猫那双无助的眼睛仿佛在向人们求救!你们想怎么帮助它在自己的家乡过着幸福的生活呢?

¤ 有一位爱帮助人的小黑熊听说了以后,也加入到了救助大熊猫的行动中来了,它把平时一分一分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全拿出来准备捐到大熊猫的家乡,给叔叔们用来帮助大熊猫,总共有588元呢!

2、游戏识记大写字

¤ 你们瞧!小黑熊去动物邮局汇款了。(情境表演)

小黑熊上场,来到小邮局前,咦,这是一些什么字呀?

△(摸着小黑熊的头),小朋友们,小黑熊平时最喜欢认字了,它总是走到哪儿认到哪儿,小动物们都称它为“认字大王”呢!现在,你们愿意教教它吗?看,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大写数字。(出示课件),你们认识吗?把认识的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不认识的再请教小伙伴!

谁愿意把认识的上台来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听?

①你全认识呀,真不简单!告诉大家你怎么认识的?嗯,和小熊一样爱在生活中认字,好习惯。

②真不简单,你能认识这地字。

△它们其实就是这些数字的大写字,小朋友们再一一对照着自由读一读。

好的,我们来个对对碰游戏,我来指,你来认,同桌两个人一起玩。

看小朋友们这么高兴,老师也想玩一玩,这个游戏,谁愿意和我一起玩?

好!现在来打乱顺序考考你们!自己先认认看,待会我们再玩开火车。(学生自由读),准备好了吗?火车火车就要开!(这列小火车又快又稳),棒极了!

¤ 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这些大字字笔画挺多,有没有你觉得比较难记住的?在书上把认为难记住的字做上记号,多看几眼哟!

¤ 我有一个好办法能把这些大写字很快记住,想听吗?

拿起笔来,边描边记,只要你做到了眼到、手到、心到,就一定能牢牢记住,开始吧!

¤ 学生描红。(有些同学描得真漂亮!)

现在能记住了吗?看来,认真描写真是一种记字的好方法,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记得可真牢!)

师:小黑熊,这些大写字你都认识了吗?那还不快去动物邮局汇款?(谢谢大家,我去了。)

3、创设情境,学填大写数字。

情境表演

小黑熊来到邮局,对话:

兔阿姨,你好!

小黑熊,你好啊!

请给我一张汇款单!

好的,给你。小黑熊,你这是给谁汇款呢?

兔阿姨,你知道吗?大熊猫家乡的箭竹大面积干枯了,大熊猫快没吃的了,我要寄点钱去给大熊猫家乡的叔叔帮助大熊猫呢!

噢,是这样!小黑熊,你做得好,大熊猫会感谢你的!来,阿姨指导你填。汇款金额一栏要用大写字来写,你会吗?

让我想想。

好的,你自个儿试着填吧!

¤ 小朋友们,拿出你们手里的汇款单,大家看,汇款人的姓名地址和收款人的姓名地址已经填好了,如果让你用大写字来填汇款金额588元,你会吗?小组同学大声地商量商量。商量好了吗?

△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小黑熊填的汇款单。

看到小黑熊这种爱心行动,作为一名新安小学的学生你们也该行动起来!你准备汇多少钱?又该怎样用大写字来填?想一想,试着在汇款金额一栏填一填,可别忘了在汇款人姓名里写上自己的名字哟。

演示几份汇款单,评议。

小黑熊主动说:兔阿姨,我填好了,你看行吗?

嗯,好,小黑熊真聪明!

兔阿姨,我还想和大熊猫家乡的叔叔说两句话呢!写在哪儿呢?

4、说填附言,加深体验

¤ 噢,你看,汇款单有“附言”一栏就写那儿了。只能写上一两句你最想说的话哟。

¤ 小朋友们,小黑熊已经开始想了,你最想写上什么话呢?想一想,先说说看。

大家把刚才说的再写一写吧。

演示几份附言,评议。

小黑熊写好了吗?

写好了,给您!

嗯,好的,小黑熊再见!

兔阿姨再见!

△小朋友们,小黑熊把自己的零花钱都捐给了大熊猫的家乡,还认识这么多的大写字,可开心了!学到这儿,软件包们有什么收获呢?

今天课堂上我们认识的这些大写数字,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它们,想一想,在哪儿见过?(你可真留心观察生活!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人民币上就有大写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认识吗?指认十元,五十元,一百元。

△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出示公交车票)

三、课堂小结

看样子,这些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真大呢!

苏教版六上练习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设计理念:本课的复习侧重于联系实际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们有没有信心?板书课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出示16页第7题

问:91.6%对应的是哪部分人数?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16页第8题

帮助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铜的千克数,另一是锌的千克数。

3.提问:通过解答以上3题,你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列算式解答?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列方程解答吗?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

独立解答

完成第9题,说说自己的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三、复习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

(一) 纳税。

1. 问;生活中有哪些纳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 出示16页10题

问:这题提到了哪些税?5%和7%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你能根据关系句写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吗?这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解答

交流算法

3.除了求税收之外,还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前面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作业题,总结它们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补充:在纳税过程中有一种是分段纳税的,教师举例说明。

小明妈妈收入5000元。根据税收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收税,超过1600元的按下列标准收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  15%

……

小明妈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二)折扣

1.问:什么是折扣?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

2.出示11题

(1)读题,理解题意,帮助弄清购买行李票的有关规定。

(2)问:第一问应该怎么求呢?数量关系是什么?第二问又应该先求出什

么呢?

3.除了上述类型之外,关于折扣还有可能求什么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折扣问题上出现的一些类型,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补充;如何比较两类题,如;一个书店按七折优惠,一个书店是买四赠一,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更优惠。

(三)利息

1.在生活中有时要求利息,会有哪些类型呢?指导学生弄清求应得利息,实得利息,之间的区别和求法。

2.补充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类型。

(1)小东把8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定期二年,年利率是3.06%,到期后,他实际取回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利息税的税率是5%)

(2)李师傅的一项科技发明,获奖金4000元。按规定,超过800元的部分缴纳14%的个人所得税。李师傅实得奖金多少元?

学生回忆曾经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交流

讨论算法,再进行计算。

说说分段计算的步骤。

说出各条件的意思。

找出其中的关系。

(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思路。

(3)比较异同。

四、探索与实践

1.12题  根据自己的体重,算一算自己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2.13题   请同学们课后进行调查。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

(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

(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1)现场调查

(2)分别算出百分数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上一篇:2022年终总结会主持串词下一篇: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