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思想认识(精选8篇)
——2008年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
紧张、充实而又愉快的青干班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三个月来,在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特别是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安排和任课老师的悉心辅导下,在同学们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下,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端正的学习态度、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康的交往方式,积极投入到了学习中来。这期青干班学习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安排科学有序。在学习期间,虚心学习,全神贯注的聆听领导和专家的授课,勤动脑筋,善于思考,踊跃参加班级和小组讨论,和学员们互相交流、学习,用理论武装和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在社会调研的时候,带着问题去调查、思考,认真总结、虚心学习人家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切磋、探讨发展思路;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从不旷课迟到,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关心和热心帮助同学。同时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工作关系,合理、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做到学习、工作双不误。通过系统学习,使我开阔了思路,启迪了思维,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锻炼了党性,提高了本领。现简要小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针对我们青年干部的特点,以突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增加招商引资相关知识和能力,增强反腐意识,提高突发事件管理能力,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为宗旨,为本期青干班安排了周密、细致、内容丰富的教学计划。本期学习培训以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县委党校学习培训,以学习理论为主,共开设7个专题,主要内容有: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党风廉政教育、我现经济形势分析、招商引资及产业指导、青年干部如何干事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领导干部文化艺术修养提升、青年干部心里健康教育、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关解读等,并参观了阜宁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益园区、沟墩工业园、开发区、阜城工业园及中小企业园等。第二阶段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理论学习和参观考察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期间共开设了4个专题讲座,主要内容有: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能力建设、商务礼仪知识讲座、招商引资策略与谈判技巧、团队合作与团队训练,另外还参观考察了苏州市规划馆、苏州
工业园、江苏澳洋集团有限公司等。通过学习、考察使我们全体学员都收益非浅。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具体安排
本期青干班课程都是经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精心安排,组织部和党校领导亲自把关并参与的。培训班开设的各个专题讲座、班委竞选、学员分组讨论、参观考察等课题,能让学员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互动性强,别开生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科学合理安排,让我们能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生活关系。特别是县委王书记、组织部王部长等领导于百忙之中,特意抽出了宝贵的半天时间亲临学校看望我们全体学员,并亲切的和我们学员进行座谈,认真、耐心的听取了50名学员的发言。王书记还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今后在工作、学习中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如何把青春奉献给阜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指导,并寄予了殷切期望,使广大学员精神振奋,倍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把学到的知识、经验带到工作中,发挥作用,绝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二)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通过理论学习,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党风廉政教育和王书记讲话的学习,使我们再次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克服了平时重工作轻学习的思想,更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了科学发展观、深入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社会竞争,特别是周边县市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压力,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更新自己,每天都要有新要求、新激情、新作为,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方向,提高驾驭大局能力,更好、更快地服务阜宁经济建设,加快推进“奋斗四年全面达小康,争先苏北跃进前八强”的伟大进程。
(三)拓宽知识视野,更新思想观念
通过对“我县的经济形势分析、招商引资及产业指导”、“招商引资策略与谈判技巧”、“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团队合作与团队训练”、“商务礼仪”等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提高了对我县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掌握了一般突发事件处理的处理方法,了解了招商引资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正常的社交礼仪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只有真正的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为,才能使我们的各项经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四)学习借鉴,长足发展
本期的学习培训,让我感触最大、体会最深的就是江苏澳洋集团有限公司所揭示的发展规律。澳洋集团位于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由70年代一个村办的名
不见经传的小型企业蜕变为如今的一家跨地区、多元化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张家港市十大企业集团之一。正是澳洋集团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靠一种强烈的发展意识、坚韧不拔的精神,审时度势,坚持一种“多元化经营,跨地区发展”的经济理念,才有了现在的腾飞。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发展,明确发展方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扩大招商引资,才会有阜宁经济的腾飞。
三、今后打算
(一)要刻苦学习,争做勤奋学习的标兵知识引导人生,学习成就未来。当今是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青年干部要时刻保持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一定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珍惜一切学习机会。按王书记要求的,我们青年干部要如饥似渴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学习,要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为,不断的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全县的经济发展服务。
(二)勇于创业,做跨越发展的标兵
艰苦创业是我们新时代阜宁精神的呼唤,我们青年干部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要立足自身的岗位,勇于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大显身手。敢于竞争,敢于创新,敢于行动,脚踏实地地做好身边地每一件小事,要每天都有新激情,新要求,新作为,为我县的跨越发展做出贡献。
(三)培养高尚品德,做清正廉洁的标兵
一、正确理解执行力的基本内涵
所谓“执行”, 指的是依照政策、法令、决定、指示、计划去落实。而执行力, 就是依照政策、法令、决议、指示、计划去灵活高效落实的能力和素质。执行力的关键是行动、重点在落实, 核心是落实的质量。执行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要求的明确性。执行的本质在于追求效果。因此, 执行过程中, 必须坚持“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这一要求。二是落实的时效性。执行要将讲求效率, 当天能办的事当天办, 会议决定的事项尽量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并完成。执行中不能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停下来, 听到反对就缩回去, 要克服各种困难, 按照上级和领导要求的时间、标准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去完成。三是严肃的纪律性。上级的要求、指示, 要无条件执行, 不能打折扣、讲价钱。四是高度的综合性。执行力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的能力, 既要求党员干部具备坚强党性、良好的精神状态、过硬的工作作风, 又要求党员干部会妥善应对执行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有会干事的技巧、干成事的决心毅力。五是科学的创造性。落实上级要求, 不能照猫画虎、照抄照搬, 而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 创造性开展工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六是强烈的示范性。领导力决定执行力, 喊破嗓子, 不如甩开膀子, 领导干部带头强化执行, 就会催生强大的号召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执行不力的表现和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改进作风和抓落实问题, 对抓工作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 各单位、各部门也想了一些办法来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但总体看, 在执行态度、执行方式、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上, 与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一是敷衍塞责不尽力。不能站在大局出发, 合意的就执行, 不合意的就拖、磨, 上级抓得紧了, 就推一推动一动, 不强调, 就抓到哪算哪, 有的对上级政策理解慢, 推动发展动作慢, 导致该争的争不来, 该要的要不到, 贻误了发展时机。二是不切实际的表面执行。有的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 以文件落实文件, 以讲话落实讲话, 层层淡化简化, 有的摆开的架势大、跟踪问效少, 落实效果差。三是事倍功半的低效执行。有的工作没中心, 办事没重点, 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看似忙忙碌碌, 实则无效果, 有的不善于协调与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 导致工作运转慢, 工作成效少。
分析执行不力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忽视学习, 不会执行。执行力展现的过程, 就是学习能力的释放过程。有的干部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读书不看报, 跟着感觉凑热闹”、“读书读个皮, 看报看个题, 文件看大意, 过后放在抽屉里”, 导致对政策法规、上级精神学不深、吃不透, 对本单位发展情况更是说不清、道不明。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 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执行起来必然头脑不清。二是责任心差, 不愿执行。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共产党员最讲“认真”。肯认真什么事都能做好, 不认真什么事都做不好。有的干部责任心不强, 对领导交办的工作和分管的工作敷衍塞责、能推则推、能躲则躲, 使一些原本可以及时完成的工作完不成, 能及时化解的矛盾和问题, 拖成棘手的问题。三是方法不当, 不善执行。执行的过程也是方法选择的过程, 好的方法事半功倍, 反之事倍功半。比如信访问题, 有的单位能够将富民、利民、惠民政策宣传到位, 执行到位, 解释到位, 群众思想稳定, 即使有问题也能够通过正当途径解决, 有的单位工作不扎实, 工作有漏洞, 甚至一碗水也端不平, 造成群众有怨气, 不断上访, 很大程度上是执行方法的问题。
三、提高执行力的方法途径
提高执行力, 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执行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各级党组织建设的力度和效果, 也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因此, 加强执行力建设, 显得尤为重要。
(1) 强化执行力, 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 率先垂范。2003年美国出版的《执行》一书, 对执行力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作者认为, 全球的企业领导者都应该是第一执行者、实践者, 领导者的执行态度影响和决定着员工的执行态度。书中执行力的问题虽然是针对企业管理而言, 但对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领导干部担负着一个地方、部门或单位的领导职务, 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决定了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很强的执行力。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带头人,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才能不断提高“能干事”的本领, 才能在普通干部群众中树立起较高的威望, 也才能带出一支品德优良、团结和谐、战斗力强的队伍, 从而践行党的宗旨, 提升工作标准, 带领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领导干部通过严以律己、率先垂范, 给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 只有这样, 才能产生上行下效的积极影响, 带出一个好的社会风气, 继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2) 强化执行力, 机关干部要“用心、抓实、求快、创新”。“用心”就是要有积极的“进取心”、强烈的“责任心”。责任心强弱, 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 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因此, 要提高执行力, 就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 严格自我要求, 决不敷衍塞责、推卸责任。“抓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执行力, 就必须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 用一颗平静的、踏实的心抓落实、抓成效。“求快”就是要强化时间观念, 提高办事效率。想想心动, 干干不动, 只会万事成蹉跎。要加强执行力, 必须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 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当然, “求快”并非盲目追求速度, 而是有计划、有规章地追求效率, 否则就像脱离轨道的“动车”, 后果不堪设想。“创新”就是要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改进工作方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创新已然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因此, 要提高执行力, 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坚决克服生搬硬套,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深化;解放思想;根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87—02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掀起了一场广泛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解放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网上点击率最高的一个词组,在百度上可以搜索到成千上万的文章和信息。由此出现了对解放思想或思想解放的各种各样的解读,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丰富和深化了对解放思想的认识,但也出现了一些对解放思想的误读,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任何理论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把解放思想放在它所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解读,是我们正确认识解放思想和真正实现思想解放的一个根本途径。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提出解放思想的前提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联系看,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但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哲学意义上的或作为思想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解放思想产生、发展的前提是实事求是。没有实事求是也就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提出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认识解放思想,就必须从实事求是说起,就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或者准确地说以实事求是为起点和基点。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确立的。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它的巨大生命力和指导作用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就必须抛弃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式的理解、反对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还要避免经验主义的做法,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包含有解放思想的因素。毛泽东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就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当时倡导实事求是,主要针对割裂理论与实际的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解放思想,但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角度解释解放思想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就没有思想路线意义上的解放思想。
尽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的要求,但由于毛泽东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探索中国革命规律中国革命道路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并没有直接地论述解放思想并明确地将其纳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之中。认识不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蕴涵的解放思想因素,或任意夸大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时期的作用,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
解放思想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邓小平阐述了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的指导思想、达到的目的以及实现的条件。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第一次科学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而且解决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即解放思想这个重大问题。
邓小平恢复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与倡导解放思想分不开的,解放思想成为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为什么邓小平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呢?原因是实事求是关键在于一个“求”字。“求”者的状态如何,思想是解放还是被各种迷信束缚,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保守,就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打破精神枷锁,拨乱反正。他列举了解放思想的四个原因:第一,为了打破精神枷锁,破除思想僵化。第二,只有思想解放才能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第三,只有思想解放才能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第四,只有思想解放才能拨乱反正,重新达到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仅仅有务实的态度是不够的,如果思想不解放,沉缅于各种习惯势力,主观偏见之中,只能成为传统习惯的奴隶。必须从各种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之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它们的不同只是在于,前者注重振奋精神,而后者强调尊重实际。
邓小平首先抓住解放思想这个关键,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赋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实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动态中的有机统一,以与时俱进的新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思想。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把求真务实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放在一起。强调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积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突出了党的思想路线在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的新的表现形态。
三、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命题
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重新确立和发展的过程认识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和时代意义,既符合解放思想的历史生成的轨迹,又与解放思想的逻辑发展相吻合,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现在从各个角度对解放思想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解放思想的内涵。但是,在对解放思想的认识过程中,一定要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当作前提,否则,对解放思想的认识就会失去话语得以产生的语境而偏离它的本真。这是因为,解放思想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手段,离开了实事求是这个目的谈论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会变成无原则的空想和失去前进方向,也会失去思想是否解放和解放到何种程度的实践标准。一定程度上讲,在解放思想上出现的认识误区都与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关。只有在党的思想路线中,才能对解放思想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在此基础上,还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认识解放思想。思想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存在变化了,思想也要随着发生变化,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而思想
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一般情况而言,个人的思想落后于现实;而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社会意识会从历史和现实的唯物主义的把握中超越现实。这样一来,对于大众就有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而大众的思想解放又都是在先进的时代思想引导下进行的。需要解放的思想,一是已经落后于社会存在的旧社会意识,二是有待于提升的新社会意识,前者是破除的功夫,后者是接受、树立的功夫。两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破中立,是在对旧思想的清理和批判中为新思想的生长腾出空间;在立中破,就是在新思想的接受和信仰中彻底抛弃旧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论断就包含着这种深刻的哲学道理。科学发展观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就是将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对解放思想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明确了解放思想的指导原则和前进方向,这是解放思想的先决条件。但是,如果在此停留还达不到解放思想的目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解放思想只是认识领域里的问题,只是思想状态的开合及其程度,思想是否解放的标准,一是看理论上是否有创新,这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直接目的。二是看实践上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思想是否解放和理论是否创新,在認识领域和思想范围内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这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终极目的。就每个人而言,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不同,解放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需要思想解放的主体人,从自己的思想状况出发,探索解放思想的有效途径。在探索解放思想的有效途径的过程中,既要反对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原则的所谓的思想解放,保证解放思想的正确方向,又要反对出于一己利益只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的假解放思想,还要反对把解放思想等同于管理学上的头脑风暴法等庸俗化的倾向。为此,需要处理好哲学上的解放思想与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解放思想之间的原则与策略、指导与运用、一般与特殊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既能使解放思想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又能使解放思想具有可行性、增强实效性。
深化对尊重劳动的认识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对这一论断要从时代的`高度进行深入认识.尊重劳动,要尊重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要实行按劳动创值贡献分配薪酬体系,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作 者:郝建国 作者单位:河北省委党校,哲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61刊 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年,卷(期):26(3)分类号:A8关键词:劳动 尊重 权益
“三转”的认识要再深化
“三转”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根据党章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与时俱进提出的工作要求。刚刚闭幕的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省纪委四次全会均对深化“三转”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紧跟中央纪委、省纪委全会的安排部署,对“三转”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再巩固、再提升,实现转彻底、转到位,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持续中巩固、在提升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深化“三转”工作,首先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摒弃过去的思维定势,充分认识“三转”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推进“三转”工作,转职能是核心,转方式是关键,转作风是保障,涵盖了纪检监察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和工作主体三个方面。推进“三转”,目的在于促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明确责任担当,以科学的方式和“严、细、深、实”的作风抓好主责主业,这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是形势所需、任务所迫。必须推进“三转”,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心工作,把推进“三转”作为破解困扰纪检监察机关职能泛化、力量分散等问题的难得机遇,积极主动地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以新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实中央要求和部署,才能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反腐倡廉的目标任务。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全局。思想认识到不了位,“三转”就无从谈起。“三转”是中央要求、形势使然。“三转”自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首次提出以来,在认识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要求纪委要把职能回归到《党章》规定的“三项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上来;第二个阶段,就是刚刚闭幕的中央纪委、省纪委全会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深化、巩固“三转”成果,切实解决组织、形式转变后思想认识的深化和工作的到位问题,特别强调要深入推进市级纪委清理议事协调机构,明确指出县及县以下纪检机构“三转”的重点就是职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作风转变问题。因为纠正“四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想根除顽固“四风”,必须在关键时期切实履行好职能职责,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重落实,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严肃查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对违法违纪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搞例外、绝不姑息迁就,“三转”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纪检监察机关职能职责不清、工作发散,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进一步找准职责定位,明确主责主业。在过去工作中,纪检监察机关冲到一线,干了不少难事、急事,现在回头想来很多诸如项目招投标、招考招聘等工作实际上是各职能部门职责分内之事,却让纪检监察机关参与甚至牵头,出了事情就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越位、错位。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紧密相连,转职能是核心,转方式是关键,转作风是保障。转职能需要转方式来支撑,转方式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前提。职能转了,方式转了,最终还要体现到作风转变上。
于丽先1刘金芝2
(信息工程大学 理学院 人文社科学教研室,河南 郑州,450001)
摘要: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关键词: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和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了社会实践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运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新高度。
1、“四个全面”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自觉能动地开展活动、从事自身建设、促进自身发展并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规律。这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保持先进性的不竭源泉,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必备前提。
第一,“四个全面”加深了对我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执政能力的认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我党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和职责。总揽全局,是指各级党委要立足于全党工作的大局,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把好政治方向、决策重大问题、安排重大人事、开展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工作合力,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对所在地方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地区正确贯彻和落实。协调各方,就是要从整体推进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统筹协调所在地方的人大、政府、政协几套班子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几个方面工作,使各方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四个全面”作为我们党对长期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系统阐明了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快速发展大国的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这就是,以战略思维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推进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实现当代中国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四个全面”深化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对于我党执政地位作用的认识。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途径和保证。遵循这一规律,四个全面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思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既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又部署了实现目标的方法举措,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实践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
第三,“四个全面”阐明了法治国家建设和从严治党的任务和要求,深化了我们对新形势下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依法执政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执政的依据和方式;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党执政的根基和保证。二者的有机统一深刻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规律内外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依法执政,是站在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着眼解决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完善党的依法决策机制,提高党的决策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2、“四个全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12于丽先,河南洛阳人,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教研室讲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刘金芝,河南淮阳人,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教研室讲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自身国家实际,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自身发展,达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并逐步走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规律。四个全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第一,“四个全面”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把“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推进到“只有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围绕一个战略目标,构建三大战略举措,构成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具体道路。围绕保证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我们党推出动力机制、法治保障、领导力量三大战略举措,构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系统。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保证,是战略目标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证,是战略目标与治理方式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领导保证,是战略目标与组织力量的统一。
第二,“四个全面”提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更加重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质量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包含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超越和提升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它是“五位一体”中的根本、核心和精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实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五位一体”的政治保证。
第三,“四个全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把科学的理论设想具体体现于当代的生动实践中。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科学的设想如果不结合历史过程、时代要求和具体实践来阐明,就没有任何价值。习近平同志要求“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四个全面”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党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必然对实践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四个全面”,就是在科学设想与实际生活、前进方向与具体道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具体化为实践,同时也不断把实践的丰富经验提炼升华为理论,从而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3、“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人类社会自己活动的规律,就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中,从自在走向自为、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诸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条件、新问题,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要求,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永恒主题的创造性回答,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社会主体的活动和地位、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和内在作用等方面,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一,“四个全面”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的中国梦,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新阶段。“四个全面”的出发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思路非常清晰。四个全面是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一种总体方略。这一总体方略具有“目标、动力、保障、主体”四个核心要素,而且这四个核心要素能构成一个严密、有机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战略基础,是关键的一步,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动力,是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显然,这一总体方略也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第二,“四个全面”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并将它同党的根本宗旨联系起来,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和主体地位。“四个全面”的提出本身就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每个“全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四个全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思想感情和价值追求。因此,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汲取智慧、汇聚力量。
第三,“四个全面”是完善“中国模式”、增创中国优势的战略之举,为丰富多采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增添了新内容。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大国推进“四个全面”,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壮举,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无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继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还是以震撼世界的新成就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转换升级,核心的一点,都在于完善“中国模式”,打造“中国优势”。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人民基于中国国情探索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模式,并逐步显示出巨大优势。“四个全面”,明确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又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核心模块之一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将现代治理与党的领导这一最本质特征、“五位一体”这一总布局、改革开放这一强大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内在要求、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根本原则、社会和谐这一本质属性、和平发展这一必然选择等结合起来,中国模式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积极变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4).[2]辛向阳,“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北京日报,2015年03月09日 [3]周国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党政论坛,2004(8)[4]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5日
[5]冷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哲学思考,人民日报,2015年04月29日
联系方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谈话: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 看屏幕。 (课件出示下图及录音:午餐时间到了, 小动物们都跑到了自己的食物面前)
2.设问:看了这几幅图, 你能想到什么分数?怎么想的?
3.交流:谁愿意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4.比较:学生说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这样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你觉得在这些分数形成的过程中, 哪个词非常重要? (平均分)
(设计意图:用小动物分吃食物的情境把复习旧知与新知学习串连起来,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 教师让学生根据图意各想一个分数, 并根据学生的想法比较归纳出在上学期学过的对分数的认识, 回忆出分数产生于平分物体。)
(二) 感知整体
师:对, 平均分才会分得公平, 下面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1) 课件出示图片及录音:小动物们吃完东西后都走了, 只有小猴还没吃呢。这时猴妈妈运来了一车桃, 小猴兄弟四个可高兴了。它们想:哇, 这里的桃可真多啊, 妈妈一定会平均分给我们吃的, 我们每只猴可以分得这车桃的几分之几呢?
设问:你们认为是几分之几?为什么?知道车里有多少桃吗?你为什么认为是呢?能不能按黑板上的说法讲一讲道理? (把这一整车桃平均分成4份, 每份就是这车桃的) 这里的“4”和“1”各表示什么?
(2) 课件出示图片及录音:可是妈妈只从车上搬出了一箱桃, 小猴兄弟们有点失望, 现在每只猴可以分得这箱桃的几分之几呢?
设问:知道箱子里有多少桃吗?现在你怎么想呢? (把这一整箱桃平均分成4份, 每份就是这箱桃的)
(3) 课件出示图片及录音:可是妈妈又说了, 一顿不能吃太多, 今天只能给你们一盘桃。小猴们真是太失望了, 现在每只猴可以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设问:你是怎么想的? (把这一整盘桃平均分成4份, 每份就是这盘桃的)
(4) 比较:观察、比较一下刚才平均分的结果,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不管多少桃, 只要平均分成4份, 每份都是这些桃的)
(设计意图:延续复习时的情境, 巧妙地通过把一车桃、一箱桃、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的思考, 让学生避开桃子具体个数的干扰, 感受到“虽然整体在变化, 但平均分的份数没变”, 比较归纳出“无论多少个桃, 只要平均分成4份, 每份都是这些桃的”这样一个结论, 为后面把许多具体的桃平均分扫清了认识上的困难。)
(三) 深刻理解
(1) 谈话:不管多少桃, 只要平均分成4份, 每份都是这些桃的 (出示12个) , 这么多桃, 平均分成4份, 你说每1份是这些桃的?
(2) 质疑:刚才不知道多少个桃, 现在已经知道有多少桃了, 怎么还是呢?
引导:谁来完整地说说是怎么来的? (把这些桃看成一个整体, 然后平均分成4份, 每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这里的“4”和“1”各是怎么来的?
(3) 课件展示12个桃并平均分成3份的过程。
引导:你知道现在是怎么分的吗?每1份是这些桃的?完整地说说你的想法。 (把这些桃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3份, 每1份是整体的) 这里的“3”和“1”各是怎么来的?
(4) 课件展示12个桃被平均分成2份、6份、12份的过程。
设问:每1份是这些桃的?你是怎么想的? (把这些桃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几份, 每1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5) 观察反思。 (课件展示12个桃被平均分成4份、3份、2份、6份、12份的比较图)
(1) 比较:看看, 我们今天要分的物体个数和开始时分的物体个数相比, 有什么不同? (以前是分一个物体, 今天是分很多物体。师板书:很多物体)
(2) 比较:刚才把很多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把这些物体都看成一个整体, 都是平均分成了几份, 这样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补充板书:把一个整体 (许多物体) 平均分成几份, 这样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3) 引导:看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 对于这个“1”, 你有什么话要说? (取了1份, 可能是1个物体, 也可能不是1个物体) 这里都是分12个物体, 但是分母为什么不都是12呢? (平均分成几份, 分母就是几)
(设计意图:有了前一环节学生得出的结论, 教师适时告知桃子的具体个数“12个”, 这时学生不再受到个数的干扰, 思维上的阻碍也会小很多。教师恰当引导学生规范表述后, 变换平均分的份数, 让学生发现“整体不变, 但是平均分的份数变了, 那么每1份表示的分数也变了”, 最后通过观察比较, 归纳出“把许多物体都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几份, 这样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再引导学生对分子和分母所代表的意义进行讨论, 从而完成对分数意义的建构。)
(四) 练习提高
1.说一说:想想做做第1题。
(1) 学生独立练习, 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 全班交流。
(3) 追问:图1的下面两幅图同样都是把6个苹果进行平均分, 为什么每一份表示的分数不一样呢?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一)
2.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1) 读题, 自己先试试。
(2) 谁来展示一下,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有不同的涂法吗?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3) 根据什么平均分?根据什么涂色?
(设计意图:“说一说”是让学生能根据对分数的认识, 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而“分一分”则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每个分数代表的意义:根据分母的份数去平均分, 根据分子的份数去涂色, 这两题的练习从两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3.摆一摆。
(1) 课件出示 (如图2) :你能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摆一摆吗?
(2) 谁愿意把你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黑板上展示)
(3) 判断摆得是否符合要求, 关键看什么? (是否一共画了4个三角形)
(4) 大家摆了这么多种方法, 这个整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依次出示图3和图4) 可以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集合圈及平均分的虚线:可以把4个小三角形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4份, 露出的是1份) 你有什么话要说? (只要是4个小三角形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摆出的图案都是把4个小三角形连成一个图形, 通过教师展示的没有连成一个图形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认识分数的相关知识, 加深对“整体”的理解: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4.拿一拿。
课件出示图5及录音:老师带来了18块糖, 要奖励给上课最喜欢动脑筋的同学, 屏幕上有一些分数都被挡住了分母, 被老师选中的同学用鼠标点击“祝你好运”四个字, 就会露出一个分数, 然后根据这个分数就可以得到糖了。
设问:老师要先问一问, 如果让你来选, 你最希望选中几分之一?为什么? (预设:二分之一, 因为可以拿走一半) 祝你好运了! (依次出示:)
设问:你可以拿走几块?你是怎么想的?还剩下几块?
质疑:刚才的三个同学选中的分数都不一样, 为什么都拿走了2块糖呢? (糖的总数除以分母, 每1份的块数都是2) 为什么要用总数除以分母呢? (平均分成几份就应该除以几) 看来,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非常密切!
质疑: (出示) 祝贺你, 你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选中了大家最希望得到的二分之一, 你们羡慕他吗?为什么? (总数不变的时候, 选二分之一是最多的, 总数变少了, 二分之一就不一定是最多的了)
(设计意图:通过分糖的游戏,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能把分的过程用分数的意义描述出来, 并通过对“整体变化、分数也变化, 但得到的块数不变”“整体变化、分数不变, 但得到的块数变少了”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与分析, 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五) 总结提升
总结:1个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这是以前学过的;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这是我们本节课重点研究的;同样, 半个物体也能看成一个整体, 这是我们以后还要研究的内容。总之一句话, 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关键词:质量 管理
0 引言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是人类追求更高质量境界的航标和工具。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提高整体素质,帮助企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增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从三个方面认真思考和把握。
1 难点在变革管理,不在制度补充
全面质量管理不只是对产品质量的改进,也会涉及组织价值观和文化的改变,还要涉及组织结构和体系架构的根本性改变,往往表现为文化阻力、技术阻力、管理阻力等等,它都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进产生强大阻力。
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变革文化理念。思想意识支配行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照搬、走捷径是绝对不行的,奉行“拿来主义”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一之路是结合实情,塑造企业自己的质量文化氛围。必须要强化质量观念,把质量教育作为“第一道工序”,教育员工认识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坚持质量起始于“源头”、深入于“过程”、终结于“现场”的认识,把追求质量演变成一种精神文化、一种科学态度、一种工作作风和一种生活习惯,将全面质量的理念、价值观、工作习惯、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效融入到员工行为之中,培育企业组织的共同价值观,让员工在观念和行为上接受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理念,把质量意识渗透到日常管理之中、融汇到生产经营之中,营造出质量就是生命的核心企业文化。
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变革组织结构。从组织角度来看,企业管理分为上层、中层、基层三个层级。管理层级是分工需要,目的是实现由想到做的过渡。传统的宝塔型结构,内部科层化严重。领导为中心的职能管理,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只关心本部门工作,对于穿越部门间的工作相互推诿,且各部门管理交叉,相互制约,交流不畅,信息资源不共享,大大影响了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要将全面质量管理推向更深层次,必须从组织整体的发展角度去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要打破企业内部的权力部门化、利益团体化的组织框架,变革质量管理的运行体制、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责,明确界定权利与责任,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变行政指挥为自主运行,变过程管理为效果管理,淡化职权,强化服务,严格执行,透明操作,构建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质量工作格局。
2 重点在前端执行,不在高层决策
产品制造是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制造过程是企业中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管理活动。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执行能力和员工技术水平。
提高组织的执行能力。选准了工作方向,关键是如何执行。有效的执行才能使企业创造出实质的价值。首先,执行政策要恒久,不能虎头蛇尾、搞“一阵风”,要主动认真、深入细致,不能大而化之、浅尝辄止,不能机械照搬,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接受任务不谈条件,不找任何借口、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怠工,特别是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要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有条件要干,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第三,推进工作不打折扣,要发扬“钉子”精神,在工作环节上不打折扣,盯紧细节,注重工作质量,关键程序不能少,重要步骤不能减,严格执行工作标准、体系文件、规章制度,严格进行全程质量监督,在工作质量上不打折扣。
提高队伍的技术素质。质量是通过个体的实施来实现的,一支质量意识高、责任感强且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最重要保证。当前科技发展更新速度加快,新工具、新方法层出不穷。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教育培训,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员工业务素质技能,才能在更高层次、更大幅地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企业的未来、是发展的根本”的思想,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从内部培养挖潜和外部引进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人员、内审人员、特殊工序检验人员、操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工作方法和操作技术方面的培训,通过持续培训,建设一支掌握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标准的技术队伍。
提高全员的参与程度。产品质量是企业许多环节和工作的综合反映,产品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岗位员工对质量的认识和工作。因此,需要广泛调动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形成人人关心质量的工作氛围。要教育员工对质量高度负责,对岗位负责,按标准、按规程进行生产,全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并在工作中发现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因素,发挥聪明才智,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持续进行质量改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3 关键在过程控制,不在结果检验
产品的形成是由市场调查、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制造、检验出厂和销售服务等一个闭合循环构成。产品质量是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要想真正控制住品质,必须紧跟过程控制,将质量管理不断细化,才能减少无为损耗。
操作任务要明确细化。要确保质量控制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建立起目标管理、计划落实、过程控制、分步实施的质量管理机制,要制定工作计划,将年度质量管理工作任务和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标准,通过计划控制,层层传递压力和任务,责任到个人,落实执行措施,使人人肩负质量指标。
工作标准要适当单一。人、动物甚至机器,都有一个合理的工作时限和节奏,如汽车每小时行驶不超过多少公里,运动员每隔多久要中场休息等,都有一个极限标准,一味地追求挑战极限,只会让员工疲惫作战,产品也只能由精益变成滥造。另外,尽量不要超越“专业”极限。不熟悉的“异域之事”,未能经过培训的“意外事件”,会让员工勉为其难,感到困惑,只能让员工乱了阵脚,降低工作效率,影响产品质量。
节点流程要合理对接。要推行“买卖化”的独特管理方式,把上道工序作为“卖方”,下道工序作为“买方”。强调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好,将员工都成为人人严把质量关的检查员,“卖方”质量存在问题,“买方”可拒绝购买,让不合格品无法继续“流通”下去,让员工实现由过去的“要我控制”转变如今的“我要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格品的流转。
过程监测要激励有效。要建立层级监测机制,定期开展自我首检、日常巡检、出厂终检、绩效考评等工作,强化生产过程的宏观控制,注重事先预防管理,要变单纯的事后惩治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发挥过程监测中的预防和纠偏作用,通过对实施过程的检测和考评,增强员工质量控制意识,并通过“质量回头看”活动,复查产品质量,责成进行整改,确保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深化思想认识】推荐阅读:
思想汇报全面深化改革06-28
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理解10-23
4月入党思想汇报:深化全面改革10-26
四讲四有深化对党员标准的认识10-07
深化税制改革12-26
深化设计论文01-06
深化效能革命心得05-28
深化机构改革讲话06-05
深化依法治企07-10
全面深化改革党课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