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共8篇)

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 篇1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临武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同时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优势品牌,努力培植龙头企业,极力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和农产品营销网络,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临武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总体情况

临武县把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大力发展临武鸭、临武香芋、优质水果、大冲辣椒、草食动物、红薯、烤烟、楠竹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产值达到了58200万元,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就达到了53944.6万元,同比增长50.74%,其中:临武舜华鸭业公司的总产值是26250万元,同比增长30.21%、小徐瓜瓜食品有限公司的总产值是15119.8万元,增长188.24万元、鸿源果业有限公司的总产值是3860万元,增长9.66%、临武县土生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总产值也达到了1035万元,增长95.28%,全县市级龙头企业的税收达到了1268.1万元,其中:舜华鸭业公司的实交税金达到846.8万元,全年共建设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18.1万亩,同比增长8.64%,共带动农户79099户,增长7.59%,龙头企业带动基地产值37918万元,增长28.51%。全县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3个,还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个。

二、临武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1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临武舜化鸭业公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分别是:临武金福薯业公司、临武县小徐瓜瓜食品有限公司和湖南鸿源果业有限公司、临武县舜峰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临武县同益春发农庄、临武县土生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临武县金江沙田牛业发展有限公司、临武县舜玉商贸有限公司以及舜丰源芋业有限责任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总产值达到53944.6万元,同比增长

50.74%。一直以来,全县始终坚持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和各种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各农业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 7.9万户。比如:舜华鸭业公司不仅带动农户养鸭,还带动了油茶、辣椒、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化布局,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全县结合实际,把农业产业化与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来,围绕八大农业特色产业,以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为重点,多措并举,不断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并且实行区域化布局,连片开发,重点抓好了以“三河”沿岸乡镇为主的临武鸭养殖带,以南强、城关等10个乡镇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带,以双溪、大冲等8个乡镇为主的商品蔬菜种植带,以花塘、三合等为主的优质玉米生产带,以东山、西山、桃竹山“三山”为主的养殖带,以万水、麦市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生产带,以南强、花塘为主的红薯淀粉原料生产带,以西山林场、武源为主的楠竹开发产业带等八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成各类上规模的种养基地185个,同比增长24.6%。另外我们还因地制宜,极积发展种养专业村,比如:城关黄皮山为代表的红心桃专业村、双溪贝溪为代表的商品蔬菜村等等,同时还充分发挥种养能人的带动作用,引导一大批农户走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格局。

(三)以科技为支撑,产品质量有保证

全县围绕加快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的实施,继续打造舜华鸭业、舜溪香芋、舜峰食品、舜玉米酒、舜桔果业等一批“舜”字号农副产品品牌,并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农副产品质量。一是积极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三品”认证工作,全县共建立了以脐橙、辣椒、红薯、红心桃、水稻等为主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5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二是认真抓好农产品检测工作,建立健全了农业生产档案,实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可追溯制度,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监督。大力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切实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把好质量关。舜华鸭业公司为保证产品质量,制定了一整套的检测检验程序,建立了完整的产品检验标准,产品不仅通过了OS认证,还率先通过了HACCP质量体系认证,并荣获了国家免

检产品资格,使公司在市场准入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三是各个龙头企业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比如临武舜华鸭业公司就推出了以“粽情粽义”“粽情粽礼”为主题文化的临武鸭肉粽产品以及以中秋团圆为主题文化的“舜华鸭月夜”礼盒,近几年,舜华鸭业在产品创新方面研发了舜华临武鸭、舜华东江鱼、舜华湘西牛、舜华端午粽四大系列一百六十多款产品,拥有专利产品80多个,极大的丰富了“临武山水鸭天下”的文化内涵,并且“舜华”牌临武鸭连续多年获得多项奖项,其产品标签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成为中南地区鸭类第一品牌;小徐瓜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冲辣椒酱被评为湖南第六届(国际)农博会农产品金奖,以及新开发的产品如东山紫姜、西山辣酱肉、腐乳等,反响良好,很受顾客喜爱;还有金福薯业公司的粉丝系列产品被评为了“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牌”,同时还被授予“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好产品”。

(四)加大品牌宣传,市场空间不断拓宽

今年,全县加大了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不仅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隆重推出了各种产品的宣传广告,还在各大报纸杂志也做了宣传报导,同时在各大卖场也做了深度的促销活动,营造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特别是临武鸭的广告已经享誉全国;另外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让全国各地的每个人都可以了解到临武的特色产品,这样就有效地把市场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帮助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同地该县还抢抓各地展销良机,精心策划,精品包装,把加工产品推向国家、省市级农博会展,提高品牌知名度。积极地与各省市以及各大客户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在长沙、广东、广西、福建、上海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及销售网点,大大地拓宽了农产品销售空间,特别是舜华临武鸭如今在南航和东航的飞机上、在北京西站开出的列车上,以及在北京、深圳、广州、长沙的各大型超市里,都有临武鸭的销售点。

三、存在问题

(一)中介组织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中介组织是连接各种市场主体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到目前为止,该县已经成立了4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是这些中介组织相对来说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对农民吸引力和凝聚力较弱,难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得大部分农业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是松散的,不紧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二)大量农户缺乏现代化的种养技术。要完善绿色安全种养模式,把好农产品的源头关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而如今该县大部分农户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生产过程中都有是采用传统的种殖、养殖技术,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种养殖技术,这就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方面上难以得到保证,同时也难以保证我们进行下一步深加工的需要,所以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浪费。

(三)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完善。该县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连接方式多数是买断关系或合同契约关系,具有明显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的特征。在买断关系下,农户与企业之间是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并不稳定,价格、质量等时刻影响利益连接的紧密度和双方的行为。在契约关系下,农户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企业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与培训,但这种合同关系并没有改变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和大规模经营的工商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农户与企业之间简单组合,还不能说是实现了农业的一体化经营。

四、建议和对策

(一)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触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它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用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

(二)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农技、农机、畜牧、经管等技术人员,农业企业聘请的专家、顾问、农村土专家、专业种养大户等技术力量,广泛地开展技术培训,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同时还要建立起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不断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和新型种养农民,从而提高农民现代的、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

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 篇2

1.1特殊的自然条件适宜马铃薯种植

六哨乡是一个集高寒、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山区乡, 位于寻甸县城中西部, 距离县城60公里, 距离省会昆明120公里。海拔2100米至2900米, 年降雨量1334毫米, 年日照时间2400小时, 积温3800℃, 平均气温9℃至10℃, 无霜期180天, 属于较为典型的高寒山区。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的影响, 全乡的粮食作物主要以马铃薯为主, 其它还种植有玉米、荞子、小麦;经济作物有油菜籽, 另外还种植有的豆类和大量青饲料作物。

六哨乡总占地面积246.8平方公里, 境内山川起伏, 沟壑纵横, 地势中间高, 两边低;南部高, 西部略低。位于南面的横河梁子 (海拔2920米) 和位于中部的高峰小海梁子 (2870米) 等山梁将全乡委围成多个河谷及缓坡地带, 冲积汇流形成的板桥河、石桥河、大村河谷、龙街河谷以及大火塘缓坡地、横河缓坡地、马山缓坡地、五星缓坡地、五村缓坡地、拖期缓坡等都适宜马铃薯种植和生产。境内随着海拔的变化分布有草场 (17000亩) 、森林 (63573亩) 、耕地 (120000亩旱地) , 马铃薯实际种植面积达70000~80000亩 (统计上报面积42000亩) , 年产鲜薯15万吨, 年产值1.5亿元。

1.2六哨乡马铃薯的品种结构

目前, 六哨乡种植的马铃薯品种结构多样, 大春马铃薯为主, 早春面积较小。晚秋作物种植与早春马铃薯配达种植, 复种指数提高, 充分利用土地, 大幅度提高产值。目前我乡种植的品种有下面这三类:

当家品种 : “宣薯2号”、“青 薯9号”、“ 滇薯6号”、“昆薯2号”;发展中的品种:“丽薯6号”。

当家品种中以“宣薯2号”、“青薯9号”为主, 种植面积约为4万亩, “滇薯6号”约为1万亩, “昆薯2号”约为1.5万亩。其中“昆薯2号”是中早熟品种, 该品种种植于河谷地段, 早播早收;“青薯9号”与“宣薯2号”是中熟品种;“滇薯6号”是晚熟品种, 中晚熟品种种植于缓坡地段, 晚播晚收。四个品种熟制配达合理, 四个品种中“青薯9号”与“昆薯2号”是红皮色, “宣薯2号”与“滇薯6号”是黄皮色。红皮色的商品薯主要销往广西、海南、贵州及越南等地区, 黄皮色主要销往重庆、四川等地区。目前还有部分村寨种植“合作88号”, 由于其含糖量较低, 适合薯片加工, 其中号土豆 (60~100克之间) 一直是“子弟”、“天使”、“上好佳”等薯片加工厂家的主要原料。六哨乡的商品薯的种类齐全, 能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1.3六哨马铃薯的销售渠道畅通

六哨乡内近20年发展起来了20多家马铃薯代收大户, 羊街镇营销户10多家, 每家营销大户年销售商品薯1000~4000吨。如今, 专业运输六哨马铃薯的运输户, 六哨乡已有30多家, 羊街有30多户, 其运输车辆已由20年前的农用运输车发展到如今的四桥卡车、挂车, 运输能力由80年代的每车4~8吨发展到90年代的每车10~12吨, 10年前每车装运20吨, 如今每车能拉30~40吨。运销目的地已由昆明市、省内各地发展至今天的全国各地。六哨马铃薯因其良好的质量和耐贮性而远销全国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六哨乡已成为“子弟”、“上好佳”等马铃薯加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原料供应基地, 每年向加工厂家供应上万吨的加工型马铃薯原料, 使六哨马铃薯北销至哈尔滨, 西销至乌鲁木齐, 南销到胡志明市。六哨马铃薯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带动了周边乡镇及州市马铃薯的生产和销售。

2阻碍六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马铃薯生产是全乡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础。目前, 六哨乡的农业、农民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集中体现为:一是农业基础薄弱, 水利设施严重滞后,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二是土地承包到户, 生产单位变小, 典型的小农经营模式, 生产率水平低下, 严重阻碍机械化耕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民科技文化整体素质不高, 马铃薯种植和生产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马铃薯晚疫病和病毒病造成的种性退化和减产比较普遍, 但农民群众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四是农业生产方式粗放, 过剩和不足并存, 种植效益差, 农产品产业链短, 附加值不高, 多数农产品不能加工升值, 产品大多以原料、初级农产品出售。马铃薯产业有一定的基础, 但因六哨属贫困乡, 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不平衡, 种薯繁殖基地基础设施差, 新优品种引繁力度不足, 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不多, 特别是适合不同加工需要的专用型品种显得更少。原有品种退化, 品种的质量监测及种薯快繁体系尚不健全, 严重制约着六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六哨马铃薯生产的首要病害, 中熟品种发病较早, 晚熟品种发病稍微滞后。最早出现中心病株是“威芋3号”, 一般发生在6月20日至6月25日, 特别干旱的2010年, 中心病株发生于7月2日。发现中心病株7至10天后, 就会暴发第一次传染。海拔较高的横河梁子, 由于其夜间气温较低 (14~17℃) , 温度较大 (接近清水海) , 导致晚疫病发生和发展较早、较快。一般年份, 横河梁子的中熟品种如“威芋3号”、“昆薯2号”于7月下旬晚疫病病级就达9级 (全部枯死) 。而海拔稍低的板桥、拖期、五村, 晚疫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比横河梁子晚一个星期。

不同的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不同, 目前的栽培品种中“滇薯6号”的抗性最强, “合作88号”、“丽薯7号”、“青薯9号”的抗性中等, “威芋3号”、“昆薯2号”的抗性较低。以2010年为例, “合作88号”于6月21日开始旺长, 7月15日出现晚疫病, 7月21日基本完全枯死, 旺长至完全枯死只有31天。该品种结薯晚, 平均产量为700-1200公斤/亩。“丽薯7号”于6月21日开始旺长, 7月15日出现晚疫病, 抗病性比合作88号稍强, 7月31日, 基本完全枯死。旺长至完全枯死只有41天。此品种结薯稍早, 平均产量为2000~2500公斤/亩。“滇薯6号”于6月21日开始旺长, 7月27日出现晚疫病, 抗病性最强, 8月15日, 基本完全枯死。旺长至完全枯死有61天。虽然结薯晚, 但长达60多天的生长, 产量为2500~3500公斤/亩。

根据2014年云南省农科院与先正达公司提供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案在寻甸县六哨乡的试验结果表明:按“先正达方案”, 于6月中旬打第一次农药, 隔14天打第二次农药, 之后第三次、第四次、次打药间隔时间为7天, 第五次、第六次间隔时间为14天, 共打药六次, 可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农药成本为每亩140元, 每亩可增产鲜薯800公斤, 增加经济收入1200元。

六哨乡目前的当家品种“合作88号”、“威芋3号”均已种植了14~16年了。虽然两个品种都具有较高的抗病性, 但由于种植多年, 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毒积累, 大春、小春种植区均表现出了比较严重的感病症状, 导致了大幅度的减产。近几年我乡出现的马铃薯病害主要有:皱缩花叶病、轻花叶病、黄斑花叶。就连最抗病的“合作88号”自2008年起就出现了“紫顶”病毒病, 有的农民称为“叶子开红花”, 危害最严重, 所导致的减产均在50%以上。导致上述病毒病的致病病毒主要有:“PVX”、“PVY”、“TMV”、“PVS”、“植原体”等几种病毒。其中最普遍的“紫顶”病毒病就是感染了“植原体”。

病毒病的出现导致马铃薯抗性降低, 其他真菌性病害也大量感染植株。由于每年7~8月的多降雨气候, 每年都会暴发马铃薯晚疫病。如果种薯所含病毒源较少, 病毒症状较轻, 那么马铃薯对真菌性病害的抗性就表现得比较强, 反之, 则容易感染真菌性病害, 特别是晚疫病。由于大量病原体的侵入, 消耗了大量的养分, 破坏了马铃薯植株, 使得叶片枯死变黑、茎干腐烂。近几年有的群众将感病植株称为“公洋芋”, 就是因为病菌破坏了植株茎干基部的维管束, 导致叶片所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被阻断, 地上部分快速生长, 而地下块茎无法彭大的现象。

各种病害的感染会使马铃薯商品的质量明显下降, 由于病菌会由地上部分向下积累到马铃薯块茎部分, 这样的商品马铃薯在贮藏和运输途中会由于病原体的大量繁殖而腐烂。加工型品种会因病原体的繁殖导致块茎维管束坏死而形成黑点、黑斑, 影响了薯片、薯条的质量, 降低了加工产品的合格率。

总之, 马铃薯病害不但导致产量大幅度降低, 影响马铃薯商品的质量。

3加快六哨马铃薯生产的发展

3.1脱毒种薯基地的建成投产

2010年,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资金588万元, 建成了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每年可生产原种1000万粒, 可满足六哨乡及寻甸县对脱毒种薯的需求。种薯基地和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的建设, 将极大推进我乡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经过3至5年的生产, 全乡7~8万亩马铃薯可更新1次种薯, 使用脱毒种薯后预计每亩每年可增产500公斤, 全乡可增产4万吨的产量, 增加经济收入5000万元, 六哨农民人均可增收250元, 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马铃薯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六哨素有“山有多高, 水有多高”之说, 但生产中能引水浇灌的微乎其微, 4至5月是六哨最干旱的时期, 水从地旁的沟河里哗啦啦地流走, 可地里的庄稼苗却被太阳晒死。2010至2014年连续干旱四年, 导致六哨马铃薯大幅度减产就是例子。

近年来已有部分土地整理项、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落地六哨, 但山区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太多。希望继续加大项目投入, 将坡度小于20度的坡地改为梯地;在有水源的地段, 或修沟, 或安管道引水, 建设喷滴灌;修筑生产道路, 并与通村、通乡道路相连相通, 为机构进地提供条件。

另外, 项目的建设中, 希望山顶上少建此“干渴”的大水池, 部分专家靠雨季积雨水装满水池, 次年旱季用水灌溉的设计实在有点异想天开, 这些办公室里的设计越少越好。

3.3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技术培训

虽然近年来农业科技部门进行了不少的培训, 但是农民群众对技术的掌握和利用还有较大差距。比如说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对生产的影响最大,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认识其对马铃薯生产的危害, 更谈不上对病害进行防治。有的群众发现的马铃薯因退化导致的减产, 跑到会泽县购买种薯, 结果他购买回来的种薯已是高代种薯, 同样表现出多种病害。2010年甚至有群众从遥远的河北引进种薯, 结果2011年春天播种后没有出苗, 不得不翻种玉米。

农民群众需要健康的种薯, 需要对病害进行防治, 但都比较 盲目 , 投入后不见得有好的效果, 需要各级技术部门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3.4加强品种引进和推广应用

虽然六哨的品种较多, 结构配达合理, 但缺少精品。“合作88号”可以用于薯片加工, 但仅仅供给“子弟”等中低端厂家使用, 进不了“乐事”等高端工厂。“合作88号”、“昆薯2号”商品薯远销全国各地, 但无法进入香港、泰国等高端市场。导致六哨马铃薯商品几乎成为大路货, 附加值不高。所以应加大品种的引进及筛选, 不断试验淘汰, 选育出适合六哨种植又能进入高端市场的品种。这不是一个短期行为, 应当是一个长期又艰巨的基础性工作, 需要较长时间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 篇3

【关键词】中卫市;农业;特色产业

1 当前中卫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1.1 规模效益稳步提升

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全市新增枸杞面积2667hm2,累计达到23800hm2,其中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6933hm2,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2000hm2,开发出六大类十几种精深产品,培育出了“宁夏红”、“早康”、“杞芽”等一批知名品牌。硒砂瓜产业产销两旺。新增压砂地3867hm2,累计达到72000hm2,种植71333hm2,产销形势喜人。设施蔬菜产业扩规增效明显,全市新增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000hm2,累计达到15900hm2。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新建沙漠大拱棚及适沙作物53hm2,生产上市蔬菜7500多吨,产值3000多万元。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新增生态经济林12440hm2,栽植各类苗木1329.33万株,经果林总面积累计达到75961hm2。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市养殖业经受了疫病及市场行情波动的考验,在困境中稳步发展,鸡、猪、牛饲养量分别达到604万只、63万头和19.2万头。马铃薯产业长足发展。海原县今年种植马铃薯67333hm2,建成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基地80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67hm2,由于今年墒情好,长势好于往年。

1.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为山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建设以节水滴灌、覆膜种植、增施有机肥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示范区及景观带10处,9667hm2。二是设施温棚由单一种菜向多元种植转变。充分利用全市13333hm2设施农业基础,抓住种植结构、茬口安排、种苗培育、定植时间、棚内管理、保温增温等措施的示范引导,有效促进了日光温室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是稻田养蟹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全市稻田养蟹示范推广面积万余亩,其中成蟹养殖面积533多公顷,大眼幼体培育扣蟹试验示范200hm2。

1.3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联结科技示范户,聘请专家研究筛选主推品种21个,主推技术15项,示范基地7个。建立了“114农业查询数据库”,开通了“12316农业专家服务热线”和“宁夏中卫农业信息网”,实现了农户、农技人员、农业专家三方通话功能。

1.4 品牌营销初见成效

市县两级政府认真落实自治区加快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协调引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新上技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家,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89家。新发展培育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23个,组织销售农副产品4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35亿元。流转土地6667余公顷,涉及农户26942户,建立世博会订单农产品采购基地767hm2(硒砂瓜667hm2,蔬菜100hm2)。中宁县抢抓自治区十大专业化市场建设的机遇,投资4.8亿元,启动建设了占地87公顷有余的滨河中宁枸杞市场和枸杞商业一条街。海原县筹措资金720万元,建成高崖瓜果蔬菜批发市场。

2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1 认识还不够一致,措施还不够有力

市县两级政府抓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措施还不硬,领导精力还不够集中,沉下去对农业后续产业的发展调查研究不够,乡镇缺乏进一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存在着产业有特色但优势还不够显著的情况。

2.2 设施农业种植模式单一,整体效益还不高

尽管设施农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产品总量和经济效益还不高,加之设施逐年老化,技术更新缓慢,品种单一,搭配不合理,重茬种植,导致病虫害和死苗现象比较严重;第一代温室大棚效益萎缩、空棚率高,亟待改造。

2.3 科技服务滞后,种子工程进展缓慢

由于缺乏资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不够,大产业与小科技的矛盾比较突出,加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员老化、科技培训面窄、技术服务还不够到位,示范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2.4 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高

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生产者和经营者维权意识不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3 做大做强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形成强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合力

市县两级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委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坚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措施不放松。要牢固地树立抓现代农业必须抓龙头企业、抓龙头企业必须抓招商引资的观念,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园艺尖端技术、设施设备和先进生产经营模式落户我市。要认真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研究,加大扶持力度。要坚持抓市场、抓龙头、抓基地建设,走产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路子,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升级,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3.2 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市县两级政府要在抓好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依托村级组织,大力推广“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运作模式,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把产业链条延伸到土地,带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建设露地外销蔬菜生产基地,引导农民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的路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关于西北地区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一批节水农业示范区的要求,积极开发建设沿“两线四片”33333hm2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要鼓励发展沙生产业,立足我市近6667hm2宜渔水域和低洼盐碱地资源,大力发展适水产业。

3.3 强化科技引领,不断提高提质增效工作水平

一是突出示范。市县两级政府要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密集科学技术、提升引领功能,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具、新模式,加大投入,加快推进。要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苗公司为抓手,高标准地建设集种苗(畜)供应、规范化技术服务、统一品牌销售,新技术新设施应用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使其成为我市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样板。二是突出科技。要按照“一个基地,一支队伍,一名首席专家”的要求,加大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和网络,抓好新型农民培训、产业增收和科技服务等关键环节,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术信息服务,实现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三是突出创新。要实行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合作、多形式经营、多主体共享的基地创建和运营新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科研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积极投身示范基地创建,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等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基地运行质量。要下决心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水平。

3.4 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合作流通组织的带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 篇4

今年梅雨季节来的早,对冲小麦收割期。连续的强降雨,造成我镇芽麦情况严重,小麦大面积倒伏,由于雨势集中,严重阻碍了收割进度,致使小麦无法整晒,农户遭受惨重损失。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由于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太小且推广有限,不少地区受灾农户无法通过农业保险得到补偿,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本身又非常脆弱,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从事农业生产的较高风险,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急需国家提供完善的风险保障。

我镇现有的政策性保险种类十分有限,仅有水稻、油菜为全保,大棚、鸡鸭、生猪与母猪为补贴保险,除此之外皆是商业保险。可以看出政策性补贴等措施覆盖面有限,种类偏少。而作为传统农业之一的小麦经营,在当地却未能列入政策性保险名录。而农业特别是以上例举的小麦经营收益偏低,农民不愿意、甚至是无力承担高额商业保费。使得农业保险一度陷入“按商业化操作制订保险费率,农民保不起;按政策性要求制订保险费率,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处境。

为此,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特点,制定农业保险模式。农业保险既不宜套用一种模式,也不宜多元化、分散化。应坚持农民买得起、保险机构获取微利、政府合理补贴、适度竞争等原则。做到政府主导,专业性保险公司办理,当地农经中心担当中介协助宣传和推广,农户和农业企业自愿投保。在给予一定优惠的前提下,调动商业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建议:

一、国家政府担负农业保险行政指导责任,通过设立一个农业保险协调机构,和保险公司进行充分沟通,在基层乡镇进行农业保险调研,统筹协调农业保险涉及的矛盾和问题。

二、设立专门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进行运作。现有保险公司运作农业保险存在乡镇服务网点少、人员少、政策性农险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农业专门保险公司可针对农村地域广、居住分散等特点进行运作。同时应组建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机制,最大限度地分散农业风险,分摊损失,消除一次性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畏难情绪。也可允许其他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再保险业务,超额赔付部分由政府负担,以减少原保险经营者的风险。

三、加强对农业保险予以财政支持。加快建立对农业保险的财政金融支持机制,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一是对投保农民提供保险费补贴,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二是对保险公司提供费用补贴,减轻专业保险公司和商业保险公司的费用压力,鼓励其经营农业保险;三是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农业风险准备金,用于发生巨灾时的大额保险赔付。用于应对“台风、洪涝”等本地灾害。

四、大幅度减免农业保险全部税费。继续完善我国农业保险配套政策。农业保险不能仅仅依靠商业性保险机构独立经营农业保险,更需要政府补贴和扶持到位。加大对小型保险公司优惠政策,减免税赋减少这些小公司的保险成本,使原本很难盈利的政策性农险得以长期维持,使保险公司得到资本积累,逐渐提升其偿付能力,如此良环相扣,长此以往,终将能打造出一个政策性农险门槛愈低,覆盖面愈宽的良好局面。

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篇5

摘要:要做大做强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搞好疫病防治和饲养、调动、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是关键。要通过政策扶持,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张掖百万头肉牛产业在流通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张掖 发展 肉牛 产业

要把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形成产业链,形成河西走廊的肉牛集散地,在做好检疫监督和疫病防治的同时,还必须经过长期的投入、引导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力争把张掖市建成河西走廊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地。目前存在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发展百万肉牛产业过程中,现在还存在过多地追求速度和短期效益,急于求成的思想;在饲养、调运和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不严,畜产品药残检测不到位,都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也削弱了我市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的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也成了发展肉牛产业的瓶颈。同时,随着养殖场的建设,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发展与治理也成了迫在眉睫的矛盾。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几点建议

2.1首先要做好引进过程的检疫检验。引进肉牛种畜必须过经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要调查了解该地在六个月内否有疫情发生,查验该种畜的养殖、免疫档案,经当地检疫机构临床健康检查合格及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调运。到达目的地后经本地检疫机构检查合格,并隔离观察15天后方可供繁殖使用。做好肉牛引进过程的检疫监督,是保证肉牛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把关不严,带来疫情,将给畜牧业和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2.2日常消毒和疫病防制不可忽视。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严格畜产品安全制度,所有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消毒、兽药、饲料使用等环节都由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指导,饲养管理规程由专业人员把关,确保饲养环节科学安全。同时对场址的选择与布局要利于防疫,牛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宽阔之处,位置要远离交通要道、医院、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办公、生活区要分开,各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消毒池内要保持有规定浓度的消毒液。贮粪场、病牛隔离舍要设在牛舍200米以外下风向偏僻处,以利于环境卫生和阻断传染。牛舍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氨气。饲料搭配要科学、合理、安全,不得添加任何违禁药品。在养殖中发现肉牛患病,要请专业兽医诊疗,不得私自用药。要按时做好疫苗注射,必须完成国家强制预防接种的项目,并按要求佩带耳标,建立养殖免疫档案。

2.3产地检疫要到位。国家对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度,肉牛在出售或调出前,畜主须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供屠宰或育肥的肉牛提前3天,种用肉牛提前15天报检,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随报随检。乡镇检疫人员要做好疫情调查和查验耳标、查看免疫档案等工作。把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及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作为重点进行检疫,经临床检查合格后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

2.4要严把屠宰检疫关。屠宰检疫必须把好三关,即宰前检疫关、屠后检疫关和病害肉处理关。在屠宰前要查验耳标和产地(运输)检疫合格证明,经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合格的方可屠宰。宰后检疫要严格按操作规范和标准与屠宰流程同步进行,对胴体、内脏及头蹄逐项严格检查,必要时做实验室检验。同时做好肉品品质检疫,并对产地检疫证明的回收保存、屠宰检疫、病害肉的处理进行详细登记。对屠宰车间、设施、运输车辆、刀具等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严防二次污染。对经检疫合格的肉品加盖合格检疫印章,开具产品合格证明,方可出场销售。屠宰检疫是肉牛流通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全市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推动肉牛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2.5严把投入品和畜产品药残检测监督关。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严格执行禁用药、休药期制度,加大饲料兽药企业的监管,确保畜禽投入品安全。为了逐步提高牛肉产品的质量,必须加大对畜产品农药和抗生素残留检测,目前滥用农药和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药物蓄积残留在肉品中,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我们的产品要打出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必须加大对药残的检验和监测。

2.6 逐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市的肉牛产业还在起步阶段,离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们要努力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强调特色和重点。我市畜禽加工业基本上还处在“工业依附型”的被动发展期,产业链延伸不够,附加值不高,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初级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单一,屠宰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较低,缺乏品牌,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远期生产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我们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打开市场,创出品牌。

2.7 加大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达的畜牧业需要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我市是畜牧大市,但70%畜禽养殖还是分散饲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引导千家万户散养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要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不断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虽然有部分畜牧业龙头企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养殖基地,带动了部分农户发展养殖业,但作用不太明显。要提高“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延伸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加大牛肉产品的精深加工,才能带动农民增收增效。

2.8 大力推动畜牧业投入和良种引进。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差,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要加大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积极引进、培育良种肉牛,依托杂交优势,淘汰质量退化的老品种。同时要开展种畜良种登记,畜禽系谱档案建立工作,对将来肉牛种畜后裔测定打下基础。

2.9不能急于求成,不忘环境保护。肉牛产业不属于短、平、快的产业,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这个培育期至少要五年以上,以后才能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要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更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政策扶持。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短期内数量的膨胀,因为有很多肉牛养殖贩运户他们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和获得有关政策补助,还不是一个稳定的产业队伍,一旦由于市场或政策变化,就会转向其它行业。所以我们要把基础工作做好,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同时要对新建规模户和养殖小区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提高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消除粪便对环境的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解决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基本实现“空气无异味、室内无蚊蝇、废水达标排放、粪便生物发酵利用”的要求,建设生态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

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 篇6

一、发展情况

我县从2010年起,围绕县委“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依 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思路,抢抓 机遇,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积 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引导农民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畜牧产 业,成效显著。截自2012年3月止,XX县己登记注册农民养殖专 业合作社23个,其中,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1个,生猪养殖专业合 作社8个,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养鱼专业合作社1个,养蜂专 业合作社1个,养蚕专业合作社1个,成立农业产业协会1个。成员 人数达1729人,带动农户4521户,合作社资产总额达8678万元,固定资产达1550万元,己建规模肉牛养殖场(小区)14个,养牛2182 头;规模养猪场(小区)44个,养猪15458头;规模养鸡场2个,养蛋鸡1.5万羽,养肉鸡4万羽,网箱养鱼45箱,养蜂760箱,养 蚕10万茧。2011年出栏肉牛1839头,出栏生猪26820头,鲜鱼125吨,蛋187.5吨,肉鸡52.5吨,销售收入达6212万元,实现利润 1553万元。目前申请在建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11个,规模养猪 场(小区)25个,规模养鸡场(小区)2个。共整合资金7000余万

元,发展态势良好。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正逐步成为引领我县畜牧产 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先头兵。通过逐步加于完 善后将成为助推我县畜牧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实现思想认识统一

一是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牧产业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 畜牧产业化建设规划实施、统筹和协调。县委副书记挂帅,分管副县 长亲自抓,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各有一名副县级干部挂点指导。二是 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将畜牧产业化建设纳入各乡镇和各部门工作 综合考核和干部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三是统一思想认识。通过总结 传统畜牧业管理粗放、各自为战,散兵游勇经营,小打小闹,不成规 模,形不成产业,以略夺式、靠增施添加剂和兽药来提高单产,增产 不增收,给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要发展必须有一种新的发展机 制来引领,来实现产业的升级。用工业发展的理念来管理畜牧业,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规模化标准化路子,整合 资源,能人带动,打捆抱团发展,推行行业标准,提升产业水平,扩 大标准化规模和实力,强力助推畜牧产业化,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突破口,使我县的畜牧业生产转化升级。通过召开领导干部会、技术培训会,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上下联动,让广大干部群 众自觉接受和参与到畜牧产业化建设上来。

(二)科学指导、培育典型、规范建制、示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 发展

我们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组建 养殖专业合作社,本着“抱团就有优势、就有规模、就有市场、就有

影响力、就有效益”,“发展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方产业,搞活一片经 济、带富一批社员”的愿望,积极开展工作。为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 引导好、发展好,使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发挥作用,我们从开 始,就重视和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确引导和规范建制,不断完 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一是不断完善章程管理机制,组织人 员深入合作社指导和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和管理,促其在自 愿民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章程、协议,使农民合作社在依法 成立、依法登记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规定的范围和约定的责、权、利 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权益。二是不断完善组织内部利益互补机制和利润返还机制,从而巩固与合 作社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不断完善民主 科学的管理机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 组织内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和财务公开制 度,保障合作社成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

(三)抓好政策驱动实现资金投入多元化

为破解资金难题,我县以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为载体,政府引 导,以奖代补,采取“银行贷一点、招商引一点、农户筹一点、财政 补一点、项目投入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方式。一是项目投入。我们积 极争取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投入资金、草地生态畜牧 业产业化扶贫资金、石漠化综合治理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 业扶持资金、中央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对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棚舍建设、青贮池建设)和养畜进行补助,实行以奖

代补。二是银行支持。三是合作社成员入股。合作社成员根据实力可以以现金入股、土地入股。四是招商引资。引进有经济实力的养殖企业到我县投资举办养殖业,XX公司投资500余万元在我县举办肉牛养殖场,即将引进的XX肉牛养殖公司、XX养殖公司,准备到我县投资兴建1000头杂交肉牛扩繁场和2000头良种猪扩繁场,等多元化投入格局在我县初步形成。

(四)抓好上下联动,实现服务一体化。

为搞好我县畜牧产业建设,培育和扶持好农民养殖专业社,我们 作重抓了服务体系建设,实行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养殖场“三结合”,挂项目挂场帮扶,建立了以县农业局、草地中心及局所属各站所为中 心、乡镇畜牧站为骨干、村防治室为重点、基层防疫人员为补充、养 殖场(户)为依托的防疫检疫网络。大力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建 立动物免疫档案,选派技术人员深入各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专业 户跟踪检疫,全县防疫密度达到100%。通过全县上下的协调联动,我县畜牧养殖业基本实现了“一体化”的服务格局。

三、工作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 养殖业,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坚持把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作为拓宽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来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各合作社、养殖场(小区)督促检查,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并对各乡镇实施的项目实行“月 检查、季考核”制度。积极为合作社、养殖场(小区)创造一切便利

条件,有效促进了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转变观念是前提。为解决长期制约我县畜牧业发展干部认识不 到位和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要千才有发展”,“做大做强才有机会”。立足资源优势,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只有 让农民群众在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小农意 识”、“小富即安”的思想才会转变,观念不断更新,不等不靠,积极 参与产业建设。

(三)优惠政策是基础。我们紧紧抓住中央、省、地方扶持生态畜牧 养殖业发展这一历史机遇,在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下,争得了国家一些优惠政策,并结合县情实际,研究出台了激励干 部群众抓农业产业尤其是生态畜牧养殖业的配套政策,从资金、土地 使用等方面向各合作社养殖场(小区)、养殖农户倾斜,为加速推进 我县畜牧产业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规模养殖是方向。规模出效益,效益促规模。在推动生态畜牧 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强化合作社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多点 辐射,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合作社,带基地,基地带 农户的良性运作机制。促进了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经营转变,实现了 畜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五)科学指导是支撑。我县畜牧产业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效果,一是省州扶贫、畜牧部门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亲临现场作 技术指导:二是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扎实有效工作,发挥其核心作用,他们经常深入村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先进科技装备畜

牧业,对种草、养畜、品改、防疫等工作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三是相 关部门的高度负责精神,为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一套保障体 系,解决养殖人员的后顾之忧,保障畜牧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 篇7

1 全县畜牧产业发展概况

华县共有10个镇, 242个行政村, 1134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3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8.2万人, 耕地面积41.3万亩, 草山草坡12.5万亩, 秸秆资源丰富, 交通便捷, 自然资源优越, 适宜于大力发展畜牧产业。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科技培训、技术服务、资金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强化营销等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产业化的发展, 畜牧产业呈现出区域格局初步形成、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畜产品数量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畜牧业发展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

1.1 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支柱产业特色鲜明

在产业区域布局上始终坚持“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适度规模, 集中连片”的原则, 促使畜牧业生产向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集中, 具体就是使秦川牛和奶牛养殖向沿山及塬区集中, 使猪鸡生产向塬下集中, 特种养殖向城镇集中, 区域化布局日趋明显, 并初步形成五个畜牧产业带:一是以大明、高塘等塬区乡镇为中心的奶牛、肉牛养殖产业带。二是以莲花寺、柳枝等东片乡镇为中心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产业带。三是以瓜坡、杏林、赤水、高塘等西片乡镇为中心的蛋鸡养殖产业带。四是以莲花寺、杏林为中心的肉鸡养殖产业带。五是以华州镇为中心的特种养殖产业带。

1.2 畜禽存栏持续扩大, 畜产品数量大幅增长, 畜牧产值明显提高

2011年全县各类畜禽存栏245.8万头 (只) , 其中存栏生猪30.9万头, 家禽205万只 (其中肉鸡36.4万只) , 牛5.5万头, 羊4.4万只。肉蛋奶产量达到3.66万吨、0.88万吨和2.72万吨。全年畜牧业产值达7.45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29.5%。人均牧业收入108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畜牧业已成为继蔬菜业之后的另一支柱产业, 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亮点。

1.3 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近年来, 全县规模养殖场 (户) 、养殖小区数量明显增加, 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传统生产方式正在逐步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转变。近年以来群众创办规模养殖场的热情越来越高, 全县发展各类规模养殖场共计1441个, 其中:生猪规模养殖场598个 (其中万头猪场7个) 、蛋鸡规模养殖场535个、肉鸡规模养殖场82个、肉牛规模养殖场49个、奶牛规模养殖场79个、羊规模养殖场98个。

1.4 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近年来, 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及发展优势, 建成了各类各具特色的养殖示范点, 通过抓典型、抓亮点, 示范带动全县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1.5 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的规模养殖户均能够也很愿意根据畜牧业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要求, 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组织生产, 使畜禽养殖在选址、圈舍建设、畜禽品种、投入品、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粪便处理、畜产品安全等方面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实现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实现了科学化饲养、全程化监控、安全化生产, 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2 全县畜牧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 我县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成为影响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投入不足, 养殖户缺乏资金支持

一是中省市县各级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虽逐年增加, 但资金总量仍然偏少, 资金投入根本不能满足群众发展畜牧业的需要。二是县镇两级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主要体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问题较多, 难以落实。群众普遍反映金融部门放贷程序繁琐, 信用社贷款额度太小、周期短、利率高、难度大。三是民间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发展规模化养殖起步资金投入大、风险大, 一般养殖户根本投资不起, 只能将资金投向其它项目, 导致投向规模养殖方面的资金就明显不足。

2.2 畜牧业整体规模相对较小, 发展不均衡

全县畜牧产业从纵向看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横向比较明显不足, 无论是在畜禽饲养量上还是在产业化发展上均赶不上周边的大荔、富平等地。特别是在规模化发展上还存在不足, 各类规模化养殖场太少, 总体上还依然存在“有点无面现象”。

2.3 龙头企业群体弱小, 畜产品加工滞后

全县的畜禽产品目前主要以初级产品外销为主, 缺乏屠宰深加工龙头企业, 销售渠道单一, 依赖性强, 风险大。绝大多数畜禽产品主要以活畜和原料的形式外销, 畜禽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 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畜牧业也正处于一个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畜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兼顾畜产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以工业的理念谋划畜牧业的发展, 以加快生猪产业为重点, 通过良种化提升生产水平, 通过规模化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标准化避免疫病风险, 通过产业化降低市场风险, 大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增加农民收入。

3.1 加强组织领导,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发展畜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目标管理, 努力为畜牧业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3.2 加强政策扶持, 激活产业发展动力

一是加强财政扶持力度。县委县政府在继续执行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 (华发[2008]14号) 的基础上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 每年安排落实500万元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 重点用于规模养殖场、畜牧重点村、家庭适度规模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县镇村创建及龙头企业发展等, 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资金投资力度。

二是加强金融扶持力度。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将省、市扶贫和财政贴息贷款集中投放到畜牧产业示范镇、示范村, 农行、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每年各安排至少1亿元畜牧产业专项贷款, 农业发展银行要创造最优惠条件满足畜牧龙头企业对流动资金专项贷款的需要。以上各银行每月向县政府督查室上报信贷资金发放情况, 县委县政府每半年将对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通报。

三是加强项目扶持力度。各镇各涉农部门要把握中央、省、市项目投资方向, 制定符合华县实际的项目文本, 加强沟通联系, 积极申报新项目。要优先考虑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示范镇示范村申报项目资金, 对争取到的畜牧业项目也要向示范镇示范村倾斜, 并优先提供技术服务。

四是加强整合资金扶持力度。各镇、各涉农部门要用足用活各级关于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重点在畜牧业发展资金、技术、饲养场地、饲草地、用电、用水、企业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 在坚持资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情况下, 将上级下达的产业化发展扶持资金、农牧业基地建设资金、扶贫资金、金融资金、小型水利资金等捆绑使用, 集中建设, 加快进度, 放大资金使用效益, 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3 转变生产方式, 提高畜牧业标准化水平

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 必须转变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目标, 实现优质畜产品区域化布局, 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在全县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色产业带, 加速建成现代化规模养殖场集群, 构筑产业优势。

3.4 培育壮大龙头,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把培育畜牧养殖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和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制定优惠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培育壮大龙头, 尽快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 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3.5 健全服务体系,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牢固树立效益优先、科技支撑的畜牧业发展理念, 从良种、饲草、饲养等基础环节入手,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切实加强科技培训, 高度重视疫病防控,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充实加强技术力量。完善县镇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履行指导服务全县畜牧业发展职责。加强专业畜牧技术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畜牧专业人才, 保持全县畜牧技术人员有序接替。抓好乡村畜牧技术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科技服务队伍, 为全县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推广普及先进技术。加大畜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 重点推广养殖小区规模生产、疫病综合防控、秸秆青贮等技术。完善人工授精改良网络, 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 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 应用先进技术, 科学饲养管理。

把白鹅产业做大做强 篇8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却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直进行不懈地探索:他们引导广大农户养过牛,养过波尔山羊,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发展壮大。如今,他们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又在倾力打造“中国白鹅之乡”。这项重大决策是如何出台的,能否真正成为本县的支柱产业、给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新蔡县进行探访——

“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诗中描述的鹅群引吭高歌、交颈亲吻、拨水追逐的红绿白相间的画面,如今在新蔡大地随处可见。当你走进新蔡,无论在房前屋后、池塘、树下,还是河湾洼地,处处都可以与鹅群不期而遇。那一条弯弯小河绕村而过,数万只白鹅在水中嬉戏,“万朵白云落入河”的美景,让人如痴如醉,这就是新蔡今天的真实写照。新蔡,这一农业大县,如何在很短时间内发展成为著名的“白鹅之乡”?经过在新蔡的调查采访,记者找到了答案。

探索篇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艰辛的探索。新蔡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地处豫皖两省四市六县结合部,是著名的中原绿化先进县。境内有四条河流、1.7万亩老河故道、3.5万亩围村池塘及44万亩沿河低洼易涝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适于饲草生长和规模放牧,为以食草为主的白鹅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生长环境。该县实施的平原绿化工程,造就了大片的林田网格,又为白鹅生长提供了便利的活动空间。自古以来,当地百姓素有养鹅的习惯,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饲养经验,使该县的鹅业发展有了肥厚的土壤和群众基础;新蔡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是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可粉碎制作生化饲料,客观上为鹅业发展备足了后劲;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被称为绿色食品的鹅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又为鹅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汲取养牛、养波尔山羊教训的基础上,这次该县领导把致富途径放在了鹅业养殖上。县委书记戴文杰前往养鹅业发达的匈牙利,对国外白鹅市场进行全方位考察。县长王秋霞不畏炎炎夏日,率团队前往浙江、江苏、安徽、四川、辽宁等全国知名白鹅养殖基地,进行系统考察,了解国内行情。而后,在翔实的调查论证基础上,县四大班子达成了“养鹅”共识,决定把饲养白鹅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发展,一个“以优化良种为前提,以发展大户为重点,以产业链条联动为动力”的白鹅富民兴县战略决策应运而生。

发展篇

有了正确的决策,如何确定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是摆在该县领导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经过一番实践探索,他们对白鹅养殖业提出了“上规模、增效益、树特色、强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政策鼓动、龙头拉动、服务推动、奖惩促动”等措施,为鹅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后劲,将思路变成了现实。使鹅业这一新兴朝阳产业快速膨胀,并成为新蔡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

宣传发动。新蔡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层层召开动员会、开辟电视专栏、印发宣传资料、组织干群参观交流和邀请养鹅增收典型户现身说法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让群众看到了鹅业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养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发展鹅业的信心和决心,为发展全县鹅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示范带动。该县领导认为,以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来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养鹅,是快速发展鹅业的重要途径。他们引导乡村干部与养殖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由养殖户提供土地、劳动力,乡村干部提供资金、技术和各项服务,并帮助农户联系市场,直接带领农户发展养鹅。特别是在驻马店市畜牧局带头兴建的养鹅示范小区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干部纷纷带头、群众积极响应”喜人的局面。同时,充分利用林、水、草等资源优势,积极引导有条件、有经验、有资金的养鹅大户,开展规模养殖。通过创办养殖小区、与农户结对子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如:新蔡兴棉种鹅繁育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为练村镇110户农民赊放种苗近7000只,待种鹅产蛋后,再让农户以每只种鹅为公司提供7枚受精蛋来抵偿鹅苗款。

政策鼓动。为推动全县鹅业快速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在全县范围内养鹅300只以上或存栏种鹅100只以上、且资金短缺的养鹅户,农信社优先给予贷款,并给予利息补贴,贴息标准为年息8%;为农户发展种鹅养殖办理保险,并给予保费补贴,每只种鹅补贴保险费4元;对兴建年孵化鹅苗50万只以上的孵化厂,给予补贴2万元;对兴建年育雏鹅5万只以上的标准化育雏室,给予补贴1万元;对年饲养商品鹅达2万只以上或种鹅50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奖励现金2万元。对发展白鹅养殖业做出突出成绩且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一般干部可享受副科级待遇,副科级干部可享受正科级待遇;对年饲养商品鹅3万只以上或种鹅1万只以上,一般干部可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副科级干部可提拔为正科级领导干部,正科级领导干部可优先推荐为副县级后备干部。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养鹅信贷资金8200多万元,重奖25名养鹅带头人,白鹅养殖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龙头拉动。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厚的投资政策,广阔的发展前景,引来了金凤凰在这里筑巢搭窝。投资超亿元,集禽产品加工、饲料生产、孵化养殖于一体的天龙禽业和天歌鹅业相继落户新蔡,为新蔡鹅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建立示范养殖基地,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给农户提供鹅苗、饲料,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签订保护价回收合同,并给予技术指导,以化解农户市场风险,带动了鹅业快速健康发展。县长王秋霞告诉记者:“随着两大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养鹅数量还满足不了企业的加工生产线。在龙头企业的拉动下,力争到年底,全县养鹅数量达到1000万只以上。通过3~5年的努力,饲养量发展到2000万只,实现鹅业产值20亿元,努力把鹅业培育成为新蔡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让新蔡真正成为豫南‘鹅乡。”

服务推动。在技术服务上,采取请进来教、派出去学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养鹅技术的业务骨干,让这些业务骨干分包乡镇,负责乡级防疫人员的培训,便于各乡镇防疫人员为农户搞好防疫服务。在良种繁育上,依托标准化种鹅场建立原种鹅繁育场,依托全县种鹅户建立父母代鹅扩繁场,引进生长速度快、产绒量高的优良鹅种—匈牙利霍尔多巴吉鹅,进行科学繁育并逐年扩大繁育规模,从而在全县形成了祖代鹅、父母代鹅、商品代鹅三级良种繁供推广体系。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全县的鹅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目前,全县养鹅360万只,存栏种鹅20万只;建成鹅苗孵化厂15座,年孵化能力1200万只;建成年屠宰鹅1000万只和500万只的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建立5000吨和3000吨冷库各一座;建成沿汝河长达10公里、年出栏100万只的养殖长廊,初步形成了种鹅、孵化、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鹅业发展新格局。随着养鹅规模的扩大和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海南以及本省一批批客商云集新蔡,从事鹅产品交易活动。现在已形成了以新蔡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白鹅交易集散地,新蔡县被省鹅业联盟定为“全省养鹅重点基地县”。

未来篇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注重食品营养,关注食品安全,是当前国人议论的热门话题。省委、省政府在“积极推动畜牧业发展”中提出的“特别要重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的要求,在新蔡县得到了落实。古人云:“食禽鹅为先”。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早就被国人所认知。鹅以草食为主,其肉味鲜美甘平,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不饱和脂肪酸高等特点,被誉为“世界绿色食品之王”;它具有补阴益气、暖胃开津、祛风湿防衰老之功效,被国人誉为“中医食疗圣品”。所以,这种集营养、保健、安全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必将长盛不衰。真可谓:市场大无边,前景无限好。

“鹅业是朝阳产业,又是新兴产业,我们正立足我县实际,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新蔡特色的现代鹅业发展之路。”副县长魏中热情地告诉记者。在谈到目前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时,他说:“目前,成鹅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效益不佳;科学养殖、标准化养殖技术还有待提高;资金、人才、技术不能满足养鹅规模扩大的需要;鹅产品深加工,如鹅熟食、鹅羽绒加工等项目尚待立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尽可能采用青草放牧、降低养鹅成本;组织农户到安徽学习拔鹅毛技术;延长养鹅周期,提高养殖效益,让农户在市场大潮中得到洗礼和锻炼。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完善鹅业发展链条。总之,要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并在发展中破解难题。”

“未来新蔡鹅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技兴鹅、人才兴鹅之路,因地制宜,组建鹅业发展联盟,按照鹅的生物特性和生理特点,建立健全‘白鹅饲养管理、良种繁育推广、饲料生产供应、科技培训服务、生产安全保障和产销一体化等六大体系,大力开发鹅肉产品,努力开拓鹅肉消费市场,促进我县鹅业快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让‘白鹅之乡飞出中原,叫响世界。”县委书记戴文杰铿锵有力的话语,让记者看到了新蔡鹅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上一篇:银行团员民主评议个人总结下一篇:每周星级学生评比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