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演唱音色的可塑性

2025-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声乐演唱音色的可塑性(共7篇)

浅谈声乐演唱音色的可塑性 篇1

本文从声乐演唱音色的基本概念和音色的分类入手,探讨音色具有可塑性,主要包括咬字的技巧、共鸣腔的调节、呼吸的方法及真假声的运用这四方面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声乐、演唱、音色

I

Abstract Strictly speaking, the vocal music art development is from the original labor and produce the “song” began to sprout, only later to form a “national singing”and “Bel Canto” of these two kinds of form but different meanings of singing.“Bel Canto” is actually a professional classical music from Western Europe tothe traditional singing style developed from the Renaissance, gradually formed after the bel canto.Classification from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sound ofsinging tone of the discussion,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sound, usingscientific vocal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work requirements, the artistic image,so as to improve the art expressive force, name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work,different singers and other factors, using the variations of tone to the performance of vocal music works.Key words:Vocal music, singing, tone

II

目录

中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人声音色的概念 ······················· 1

二、音色的分类 ························· 1

三、音色具有可塑性 ······················· 2

(一)咬字的技巧 ······························ 1

(二)共鸣腔的调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运用好呼吸方法 ···························· 3

(三)真假声的运用 ····························· 3

结语 ······························ 4 参考文献

III

浅谈声乐演唱音色的可塑性 Plasticity of vocal timbre

引言

声乐是用独特的嗓音来表现情感、情绪或描绘情景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中,嗓音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特点的嗓音音色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在声乐教学领域,音色的可塑性是声乐艺术与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一、人声音色的概念

音色(tone-color)是指音的色彩、音的感觉。什么是音色?音色指音的感觉特性。是音乐中极为吸引人、能直接触动感官的重要表现手段。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其中有基音和泛音,泛音的多寡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了特定的音色。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人声音色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也是各不相同的。音色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泛音,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发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正是这些泛音决定了其不同的音色,每一个人即使说相同的话也有不同的音色,因此可以根据其音色辨别出是不同的人。唱歌的声音通常指的是丰富的,甜的,深刻的,明亮的,富有表现力等,其具有鲜明的个性。音色由多种谐音组成,就嗓音而言,音色的多样化是来自于我们讲话或者歌唱时内容所体现的各种情感来表现的,什么样的情感,就会有什么样其对应的音色。其中有基音和泛音,音色主要与共鸣腔有关,共鸣腔包括咽、口、鼻、鼻窦、气管、支气管和肺。

二、人声音色的分类

音色可分为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次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其中女高音又分为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的音色是清澈的,适合歌唱甜美、纯洁的作品。花腔女高音其音色清脆、华丽,灵巧适合演唱华丽装饰的作品;戏剧女高音的音色明亮,圆润、坚实,适合演唱情绪较复杂的作品。此外,次女高音的音色圆润柔和、低音区明亮深厚,适合演唱旋律优美悠长的作品。女中音的音色通畅,低沉宽广、富于胸腔共鸣,适合演唱醇美、浓情、凝厚的作品。抒情男高音的音色通透、优美、抒情性强,适合演唱连贯性和流动性较强的作品。次男高音的音色高音区圆润通畅、低音区坚实暗沉,适合演唱富有激昂情绪的作品。男中音音色宏亮、结实、富于胸腔共鸣,适合演唱厚实宽广的作品。

三、音色具有可塑性

科学的发声方法符合人的嗓音发声规律,歌唱中音色的控制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发声方法的变化。在歌唱过程中,音色的可塑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掌握咬字的技巧、调节共鸣腔体的长短大小、调节气息的深浅强弱及结合真假声的运用等,这些都会使音色发生微妙的变化。对于音色的塑造,主要从以下三点来阐述。

(一)咬字的技巧

咬字对于音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发音器官分成“唇、牙、舌、齿、喉”五部分,不同的词,用相应的“五音”器官咬,即在歌唱中,通过“五音”的声母咬一部分从而形成不同的形式。

字头(声母)的发音是非常大的,非常短,几乎滑过,歌手字头关键部件必须做到准确的发音是正确的。韵母分为前韵母和后韵母,可以说不同的咬字方法会形成不同的音色。前韵母的声音明亮,自然,为了防止白,爆炸等问题,使声音清晰、有力,均匀,形成丰富的艺术表现,因此前韵母一般要咬的靠后。后韵母音色比较暗淡,为使音色更加宽亮、浑厚统一,因此要采用后韵母前咬。咬字靠前会产生明亮尖锐的音色,靠后会产生浑厚宽亮的音色,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咬字还要结合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风俗习惯及方言特点来进行咬字。例如,在陕西北部的民歌,歌词“哟”延伸拉长,如果在普通话发音唱,声音太暗,没有足够的味道。此时它需要的是明亮和灵活的音色,声音位置较为靠前。因此,不管是哪种唱法,他们共同的要求都是在演唱歌曲时,必须要把握好汉语的规范发音,抓住汉字词的特点头、腹、尾,运用合理的发音技巧,从而拥有更好的声音。

(二)共鸣腔的调节

共鸣腔的调节对音色的影响至关重要。能否自如的调整我们的发声共鸣,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来形成音色,这将直接影响到音色的变化。当然,共鸣腔的整理运用与局部运用都会对音色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由此可见,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连通一气,从心理头腔共鸣多于胸腔共鸣,那声音就会明亮、尖锐。如果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结合,则声音沉重的。一般演唱高音区主要运用头腔共鸣,低音区较多运用胸腔共鸣;如:戏曲民歌多用头腔共鸣,产生的音色多为清脆、嘹亮;西洋唱法主要运用整体共鸣,产生的音色多为宽厚,饱满;原生态多用头口腔共鸣,共振结合,声音是甜美、圆润、质朴的;通俗唱法较多运用混合共鸣,音色自然,类似说话。

因此,共鸣腔的调节对于音色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巧妙的运用各种共鸣的比例,并按照各声部的要求进行调整,那我们就能获得圆润、悦耳、动听的音色。

(三)运用好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源动力,也是一切歌唱技巧的基础,呼吸的深浅强弱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呼吸过浅就会导致声带紧张,音色干涩、缺乏弹性;呼吸强弱不同也会对音色产生影响,当情绪激动、焦急时,呼吸需深入,声音往往就高而强,音色则明亮而有力;情绪低落平静时,呼吸较弱,声音往往低而弱,此时音色则轻柔低沉;当然,要有些通俗歌曲更强调情感的表达,此时呼吸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若想要表达悲伤低沉的情感时,需要加重呼吸,从而产生深沉忧郁的音色;想要表达美好的事物与情感时,要轻柔的呼吸,从而产生清新优美的音色;想要表达激情热烈的情感时,不仅要加强呼吸深度还要加强呼吸力度,要想表达轻松快乐的情感,需要拥有流畅律动的呼吸。因此,呼吸是歌唱的支持和动力,控制和调节呼吸

对歌唱尤为重要,只有运用正确的呼吸才能有美好的音色。

(四)真假声的运用

真声是实在、清晰的声音。假声是一种虚幻迷离的表达和较为孱弱的音质,重在表现声乐作品的诡谲神秘。纯净的真声是色彩暗淡,低沉的声音,不是甜美的,纯净的假声是色彩单调,空灵的声音是微弱的;真假声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歌唱者的演唱音色和对作品的感情处理,当然真假声的运用也要根据作品想要表达的效果来结合。如在西洋唱法中,强调真、假声的相协调结合,低音区主要是真声,而高音区主要是假声。它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加深刻的表现人物形象以及推进歌曲的层次发展,更好的加强和渲染作品。而在一些山歌、当地民歌中,真声的运用要多于假声的运用,它更重视的是用开阔嘹亮的音色来展示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一些感情的释放。所以,运用真假声结合演唱,能够使高音明亮,低音结实,声音能柔能刚,歌唱也具有持久力,它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歌唱方法。

综上所述,人的音色是可以根据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角色来运用不同的演唱技法来调整我们的人声这个乐器的技能,从而根据我们不同的要求来达到我们想要的音色,进而更好的去展现作品的情感。想要获得美好音色,必须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首先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咬字技巧、合理的共鸣腔体的配合与调节及呼吸的调节与气息支持力的控制相结合;其次也可以采用开口元音,再结合些简单的旋律加以练声;再次也可以选用音区和风格都相适应的歌唱性强的歌曲练习,并且要处理好真假声的运用,为其安排合理位置;最后可以根据演唱作品中人物的需要在演唱风格上对音色加以针对性地训练,从而增强在不同作品中,不同演唱风格的音色的转换和运用,充分表达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与音色的感染力。

结语

总之,在声乐演唱中音色具有可塑性,我们要想获得美好音色,必须要合理的用科学的发声技巧来调节音色,进而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张舒红.黄河大合唱M.知识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严伟平.声乐艺术的抒情性与再造性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4]曹之懿.宛凌.我想把歌唱好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1995 年.[5]乐艺术的抒情性与再造性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年 第 3 期.[6]薛良.歌唱的方法 1987年 [7]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1998年

[8]侯莲娜.叙事歌曲.木兰从军.的演唱处理与艺术表现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 2 期

[9]冯志莲.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王志信近年作品初探期刊论文-北京: 人民音乐 2002年

[10]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2005年

浅谈声乐演唱音色的可塑性 篇2

诚如传统声乐论著《唱论》 (元·燕南芝庵) 中所提及的:“凡人声音不等, 各有所长, 有川嗓, 有堂声, 背合破萧管。有唱得雄壮的, 失之村沙。唱得轻巧的, 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 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 失之穿凿。唱得打捋的, 失之本调。”这说明人各有声, 声乐作为艺术的创造, 欲使其声完善, 不能不具备一定的发声与声音条件。发声的音色好坏取决于发声器官, 如人的形志不一, 有高矮胖瘦, 声带也就有长短厚薄, 共鸣腔的宽窄、大小、肺活量的呼吸多少等, 可通过后天发声的训练, 但音色美不仅仅是嗓音的条件决定的, 它需要通过以下各面的训练, 方能达到声音的美感效果。

1 正确的呼吸

气是声音的动力、没有气就没有歌声, 也就没有借以传导的听觉审美效应。气用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发声和音色美。

呼吸运动包括呼和吸两个过程。由于横膈膜 (隔肌) 的下降和肋肌、腹肌的扩张, 使胸腔扩大, 将空气吸入肺部, 这叫吸气。然后收腹肌、肋肌, 迫使横膈膜上升, 吸进的空气受到压迫后, 便自然由肺部、气管通过口、鼻排出, 这叫呼气。呼气息气总称为“呼吸”。

歌唱呼吸有三种类型:

胸式呼吸:这是一种主要依靠胸腔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吸气时双肩上抬, 只有胸部的扩张和回缩动作进行呼吸。这种呼吸方法由于只有胸腔上部, 即抬肩来进行呼吸, 因而气息太浅, 气息容量小, 没有利用横膈膜与腹部肌肉控制气息能力;气息保持不住, 容易很快泄掉, 还会引起喉头、颈肌、下腭和舌根的紧张, 影响音域的扩大和声区的统一, 易产生逼紧生硬, 造成音色不美, 故提倡不应被采用。

腹式呼吸:这种呼吸主要靠下降横膈膜用腹部肌肉控制气息, 唱时胸部不抬起, 只有凸肚子或瘪肚子的方式呼吸, 或者呼气时, 小腹不但不收缩, 还向外凸出。运用这种呼吸法的人, 音将气息压迫得过深, 腹部膨胀, 使胸腔肋骨受到压缩, 失去胸腔肋间肌肉控制呼吸的能力, 声音滞重不灵活, 空洞无力, 高音尤其困难。所以这种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歌唱者不应追求这种方法。

胸腹式呼吸:这是目前声乐界大多数人认为最可取的歌唱呼吸方法。它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呼吸法。它的优点在于全面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 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 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肌骨同时并用, 使胸腔全面扩大, 气息的容量大;控制气息能力强, 呼气均匀而深沉, 并能对呼气气势的强若进行调节, 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控制自如。这种方法解除了胸部的僵硬紧张;呼吸支点明显, 音量、音域都得以扩大, 声区调节统一, 声音的表现丰富, 音色美。

2 完美的共鸣

共鸣是扩展音响, 支持音高, 调节声区, 变化音色的关键与枢纽, 没有良好的共鸣就根本谈不上美好的歌声。演唱的音色美的审美效应与运用发挥共鸣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正常发声时, 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 我们称它为“基音”, 如果不通过人体各共鸣腔体的协同共振, 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扩展, 更谈不上声音的美化.良好的共鸣, 往往是人体自然生理素质先天所具备的良好条件.自然生理共鸣往往比较单一, 缺乏共鸣与泛音, 而作为歌唱的发音, 要扩展音响加大音量, 并使其深厚、丰满, 具有共振音响的集中点, 就必须有机地运用各个共鸣腔统一混合共鸣, 以充分发挥共鸣整体作用, 使音量洪亮、完美、集中。

其中, 我们讲“音高”实际是指“高音”。要使高音顺畅自然, 优美和谐, 就必须合理运用共鸣腔体。一般高音气息力度比较强, 要控制好力度, 除了集中头腔共鸣的“高位置”外, 也要取得胸腔共鸣的支持, 使高音的力量富有匀称和谐的弹性, 使共鸣既有集中的“制高点”, 也有共振的泛音的通力配合, 使声音达到高而不尖, 响而不炸的圆润、柔美效果。

共鸣有调节声区的功能。前面已经提到头腔 (包括鼻腔) 、口腔 (包括咽、喉腔) 与胸腔 (包括气管、支气管整个肺部) 、三个共鸣区形成了高音、中音和低音三个声区。不同的共鸣声区有不同的音响特征, 三个声区所运用共鸣腔的区分为:

胸声区 (低音区) :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 口腔、咽腔次之, 头腔更次之。

混声区 (中音区) :以口腔咽腔为主, 头腔次之, 胸腔更次之。

头声区 (高音区) :以头腔为主, 口腔、咽腔次之, 胸腔更次之。

总之, 我们应该明白发声不能只靠声带, 我们身体中的许多空隙都是共鸣室, 它们都有扩大、通畅、美化与改变声音的作用。混声共鸣是歌唱的原则, 它能最有效地发挥各共鸣腔体的作用, 发出明亮、饱满、优美的声音、使声音统一、自如,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 演唱的音色美

音色是由物体的振动状态决定的, 不同的物体的镇动状态决定了它的泛音及波形的不同。那些具有规律振动状的声音被人们称之为“乐音”, 反之, 那些被称之为“噪音”的声音, 则是由于没有规律的振动状态的物体发出的。由不同物体振动状态而产生的声音属性, 在人的听觉中被描述为不同的“音色”。

声音的色彩对于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极为重要。人声一直被认为是最纯正、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一般认为, 人们对人声的追求都是它的圆润、通透、饱满、优美, 这种追求以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为集中代表。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的艺术魅力, 是与她那独特的音色是分不开的。这种表现力在音乐中, 已经被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音色是关于一个歌者表演的时候, 在某类歌曲或某种乐句、某个音符应采取的不同描摹声音形态。如果音色不加以适当的变化, 音色既发生单调感;也发生对照感, 这就无法达到艺术的最佳境地。当然, 每个歌者各有自己天赋的角色可演。但是, 有了好的声音技术及对歌曲的了解, 就能将每句、每段的音色按着不同的要求与人物的个性来表现。所以音色的控制是否得宜是异常重要的。音色的控制并非专指美妙的音色。好的音色在弱声时不能有泛声在强声时不应有重声。音色要有实质的意义, 因为正如笔者说过, 音色可以代表个性。让我们看看“茶花女”唱高音时, 令人深深体会到一个女子坠入情网的心情。其中有极多的音色变化。最后的一段是表现“茶花女”患了严重的肺病, 将与她的爱人作最后吻别的场景, 这时阿尔弗莱多的音色控制与前段完全不同;假如没有控制音色的能力, 是无法表达其不同的气氛与色彩的。

综上所述, 以上三点都是构成音色美的基本因素。实际上, 它们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辨证统一体。作为音色美不可缺少的条件, 其中呼吸的深浅、共鸣明暗、音色的优劣等等, 有存在着辨证的对比与有机的协调处理的因素。要发挥音色美的音响效果, 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 才能达到声乐演唱时所要求的音色美。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

[2]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11.

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 篇3

关键词:音色;声乐演唱;运用;表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71-01

音色是音乐属性的基本构成内容,也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应用到音色,将其具有的特点表现出来,使得演唱更加具有感染力以及艺术性。演唱人员在声乐的表演过程中,需要对音色的转变给予更多的重视,这样音乐才能够具有表现力。如果一名演唱者想要成为一名演唱家,那么,就必须要重视音色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以及表现,不仅需要相应的演唱技术支持,同时,还要求演唱人员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将其全面的展现出来。

一、音色在演唱中的理解

很多人都认为在演唱过程中,音色就是声音的敏感与暗淡。但是在一些有关音乐知识的书籍中,对于音色却是这样解释的:音色是声音所具有的色彩,音色也代表着声音的品质。对于一切的声音而言,都具有属于自身的声音色彩。无论人们听到的是嘈杂无序的噪音,还是人们听到的是悦耳婉转的乐音,它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色彩形式。人们在对声音进行表现的过程中,经常会对能使得音色发生变化的一些其它因素进行忽略,同时,声音是由一个声源扩散的,但是因为外力或者是内在的使得音色发生了变化,这时对于音色而言都会具有很高的关注度。音色与音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也存在的巨大的差异。声音的品质指的是声源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声音的品质是无法对其进行改变的。但是对于音色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说音色的概念理解是非常灵活的。比如人们所发出的声音,无论声音很响亮,还是声音很低沉,无论声音发出的是女士还是男士,又或者是如同京剧唱腔般的声音,对于音色的理解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声乐的演唱过程中,要根据演唱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还表演角色情感发展的需求,可以利用不同的音色对其进行诠释。对于此内容,是需要演唱人员具有高超演唱技巧才能够做到的,同时演唱人员本身所具有的天赋也是影响因素。一些人因为自身所具有的声部结构,使得这些人在音乐的表现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无论自身付出多么大的努力,最终还是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音色的有效调控,必须要使得演唱者能够将声音的变化变为音高与音量的变化,最终才能够做到对于音色的有效调控。音色的变化能够对人们发起巨大的冲击,使得人们在欣赏演唱者表演的过程中,不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同时还能够更加细致、更加深层次的感受到音色的作用。

对于音色的理解也是演唱者对于音色的学习过程中,音色包含的内容众多,其中泛音与基音是非常基礎的两方面内容。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基音指的就是物质在震动的过程中所诞生的低频率的声音。除了基音之外,剩下的都被称之为泛音。对于物质震动所产生的频率,除了低频率的声音,基音就是最为基础的衡定标准,其余物质震动就是所指的泛音。音乐的众多部分都不是一致的,这些都是由泛音决定的,同时人们还能直接的感受到基音的响度。对于音色的理解,书籍上的记录也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内容,在对于音色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将众多其它因素都考虑在内,这样是能够对音色有着更加全面的理解。对于音色的了解基础之上,将其与自身的声乐演唱相结合,使得自身的演唱更加的具有感染性和变现力,为声乐的发展做出贡献[1]。

二、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

(一)音色与声部

对于交响乐队的音色而言,需要明确交响乐队应用的乐器的总类还有众多的其它因素,对于人的声音的音色,则是需要对人的声音的声部种类进行深入分析。每一个人的声带结构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的声带结构宽,有的人的声带结构窄,有的人的声带结构长,有的人的声带结构短,即使是声带结构具有的厚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按照声带结构的特点,将人的声部概括性的划分为六部分,具体的就是男高音、男低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低音、女中音。根据每一个人声带结构的不同,这六类在其各自的内部还可以进一步的区分。本文以男高音为例子,在其内部进一步的划分就是花腔男高音、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还有一种就是抒情花腔男高音。对于人的声音的分类与音色相比较还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因为个人的情绪震动,或者其它的原因都会对音色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导致新的音种的诞生[2]。

(二)音色与角色

因为每一个人所具有的声音都是带有不同的色彩的,所以也为声乐演唱中对于角色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很多的戏剧在剧本上有着特殊的要求,就是对于羊场人员应当具有的音色有了一定的规定。例如耶稣的扮演人员,这名演唱者所具有的声音一定要具有高度的亲和力,要显得非常的温和。但是对于犹大的表演人员他的声音一定要讽刺行的尖锐,扮演天使的演唱者声音要显得稚嫩。从中可以了解到对于角色的构建而言,音色是非常重要的。应用音色将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也是每一声乐演唱人员所追求的。人物角色与音色有着很大的联系,不仅仅是在声乐演唱中确实存在的,同样也是众多声乐演唱人员长时间的、丰富的经验累积而成的。歌唱角色在艺术呈现中也是具有很大影响的力的,音色与角色的联系也越来越为密切。男高音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多会表演一些英雄角色。男中音会承担一些中年男性的角色或者是年年迈的老者等。应用音色的区别对于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并不是非常科学的,在中国的戏曲表演艺术中,对于人物形象音色的选择更为严谨。

(三)音色与情感

人是具有情感的,同时需要应用各种形式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示出来,可以说声音就是传达人们情感的最为普遍的方式。但是语言的表达也是存在一定的约束力的,如果语言不能够将情感充分的表达时,人们就会应用歌唱或者是其它艺术形式,帮助自身将情感良好的呈现出来。但是情感本身所具有的色彩以及情感表达的强烈程度都是由音色决定的。人们应用自己的听觉系统去感受声音所具有色彩,然后通过一定的语言对情感进行描述。同样在声乐的表演过程中,演唱人员会通过对于音色的调控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观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变化,不同的情绪会发出不同的音色,也直接的表明了情感对于音色表达的影响。

结语: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和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与其艺术表现的感染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一名声乐演唱人员需要对演唱曲目的内容有着充分的了解,并且明确其需要讲述的情感和曲目本身具有的特色,依据这些因素对自身的音色进行调控,使得声乐演唱更加的出色。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完美的声乐表演,才能要人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桂娟.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3期

[2]郑璐.试论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美学特质[J].南昌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浅谈声乐演唱音色的可塑性 篇4

院系: 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表演 指导老师:于立刚 职称:副教授

摘 要:歌唱是一门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演唱者在舞台当中发挥演唱技巧时,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发挥声乐技巧技能是提高演唱水平的重要基石,更是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中完美表现艺术作品的有利保障。本文通过自身经历和体会,着重分析演唱者在舞台中发挥声乐技巧的得失因素。

关键字:舞台表演;心理作用;声乐技巧;

Abstract:Singing is an art, is human spirit product, the singer of the stage play, the first singing skills through some complex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correct play vocal skill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kill cornerstone of singing, but also show the stage performers perfection advantageous safeguard of works of art.This article through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and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singer in stage plays vocal skill loss factor.Keywords:Stage performance;Psychological effect;Music skills.前言

声乐艺术是音乐门下的一个分支,它包括的范围广泛:生物学,心理学和声乐演唱技巧等多种综合表演艺术。声乐表演艺术是以舞台表演为最终形式,高度体现演唱者的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声乐技巧的发挥

一、关于舞台上演唱者的心理问题

当你初次登上舞台的声乐歌唱者,多少会出现心跳加速,手脚紧张等问题,是由于过于紧张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有过歌唱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做到心平气和信心十足地登上舞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那么当你在不知所措和困惑自己怎样去解决和客服困难的时候,然而就往往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可能会给自己

带来一种恐惧和焦虑感。

“每个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行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任何的心理不良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1]。歌唱者的在舞台当中没有表现好的主要原因我在这浅析归纳一下:第一上台前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第二:台中歌唱时展现出手脚发抖,全身冷汗,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第三:台后演唱者唱完后大脑一片空白,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舞台形成一种恐惧感,使得自己今后胆怯,害怕上舞台等。使自己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造成一种心理障碍,失去一种自信的心理,对演唱声乐技能的理解和调控不当,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热情。

二、影响歌唱者的众多心理因素

(一)性格个性的影响

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所谓性格,是表现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比如:有的人比较内向,平时就不善于言谈和表现,歌唱时就容易产生畏难或不好意思进行表演的情绪,在舞台表演时更会放不开,而有些人平时性格就很开朗,学习声乐演唱时就比较放松自如,大胆且不怕难为情,这样性格的人就会在舞台上演唱时心平气和,竞技状态表现较好,甚至超出平时训练的水平。这一切无不和个人性格有关。

(二)注重个人得失严重

有时候很多同学在演唱的时候杂念很多,怕丢面子,怕歌曲唱的太小被别人看不起或遭到嘲笑等等各种原因,我有时候就会在个歌唱时心理就会出现各种杂念,在歌唱技巧和心理都不到位时就想唱难度大,音域宽的大歌,结果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了过重的负担。在演唱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和目标,所以我们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要树立自己正确的学习态度。目前我国各类学校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它就要求我们不只是单纯的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心态来学习各门技术。要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有思想观念正确了,我们的学习才能更有效果。

(三)缺乏自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在台上演唱时,手在哆嗦,腿在打

颤,这大多数是因紧张而致,而没有自信心或者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导致演唱的失败。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大家错误的认为展现自我是一种不虚心的表现,只知道谦虚是一种美德,不知道自信更是美德,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多锻炼自己,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配合,努力做到老师要求的歌唱状态和声音,在课下练习时,要充满信心的多练多唱。声乐学习是表现艺术的学习,它的最终目的就是站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无法进行的!有时候我在考试之前,就会反复地想自己能否发挥正常,自己能否收放自如的唱歌,自己是否能把高音唱的圆润悦耳,总觉得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其实,自己的这些表现说明了当时我就没有成功的信心,到最后越紧张越唱不好,唱不好就更加紧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演唱失败。其实信心和技术对于演唱同等重要,信心越大,心理就越放松,演唱水平就越高;信心越小,心理就越紧张,演唱水平就越差。因此,信心是克服紧张怯场的重要措施,经验证明:歌手树立“我一定能演唱成功!我一定能获胜!”的信心,就会大大削弱紧张情绪,就会沉着冷静的歌唱。

(四)基本功不扎实

有时候,我在考试或参加演出时,心理就会产生紧张情绪,其实这正是因为我对演唱技巧掌握不成熟所造成的。在学习训练中,有的同学基本功训练不刻苦,到了考试或演唱时发不出声来;有的同学学习方法不当,只偏重于发声练习的训练而忽视技巧和实际歌唱的结合;还有的同学仅仅注意在高音上以及某些乐句的练习,而对整个歌曲缺乏整体性的把握。作为一个歌唱演员,如果他所掌握的歌唱发声技巧还没有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就上了台,对自己是否能唱好心里没底,担心会唱“砸”,那么,他越担心,压力就越大,内心也就会感到不由自主的紧张。因此,歌唱者基本功不扎实,也是影响歌唱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表演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其发声、演唱和表演,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也很难成功的演唱一首歌曲”[2]。比如:有的同学突然接到电话知道家里出了事情或者有的同学丢了钱包,那么他的情绪必然会受到影响,心情特别的低潮,歌唱表演时肯定会受到影响;而有的同学可能今天突然拿到了奖

学金,那么他的情绪一定特别兴奋,特别激昂,竞技状态就会表现较好。所以,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者支配。

(六)单纯的技术观点

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声乐学习者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练唱高音时拼命去想方法,造成无端的紧张,本来可以轻松唱过去的乐句,一紧张,导致身体也跟着紧张,使得声音难听或者“卡壳”。还有的同学酷爱声乐,非常认真寻求歌唱的方法,对理论也能说出几点,但是只要一唱歌,他便精神紧张地想到所有“方法”,结果是什么方法也没用上。原因是他的歌唱心理已经极度紧张,故而气不通畅,浑身僵硬。因此,学习声乐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排除单纯的技术观点后,才会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声乐技巧。

从上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众多影响歌唱者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加强自我防止这些心理因素的发生?我觉得通过以下几个简明的调控方法来解决,调节演唱者的情趣,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正确的歌唱心理。

三、对歌唱者作出心理调控和解决

声乐作为一种表演的艺术,是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表达,认识和需求,表演者通过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通过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心理上的压力得到缓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复。要想使演唱过程中能高效的发挥出歌唱者的预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约之外,心理调控对歌唱者的演唱状态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演唱者对技巧的掌握主要是依赖演唱者自身通过感觉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自身发声技能。因为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人们无法利用视觉器官的功能,只能凭借直感也就是自身的感悟去调节自身的有关技能活动。

(一)具有调节自我的能力

1.怎样去正确的调节自己的直感能力。演唱者应该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多上台表演多实践。尽可能体会舞台和驾奴自身的能力。演唱者通常在上台前,需要尽可能的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在练声,练唱时的那种放松状态的感觉,并在心里默唱一下自身将要上场的演唱曲目,这样就有利于更好在舞台上展现自己,更有利于发音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协调,也能避免因心理过度紧张僵化呆

滞而造成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现象。

2.歌唱者在舞台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不要把听众当成前来挑毛病的检查者,否则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歌唱时应该把听众当成朋友,用歌声向他们真心倾诉情感,传达艺术,这样的心情就会大大的放松,演唱就能出于可控状态;歌唱者在舞台上还要有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遇到较长的间隙时,表情感觉都能与乐曲内容想吻合.......。

四、怎样科学地掌握心理调控的方法。

当我们了解到心理调控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利用科学的心理方法开展声乐训练和演唱,使表演者在舞台当中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出自身舞台声乐技巧的精华。“一个训练有素的优秀表演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能够适应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的场景,能给演唱者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反之则给演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3]。根据前述分析,演唱者的心理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水平是每个演唱者在训练中的重要课题。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调节心理活动的方法,调节演唱者的情感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效率,客服紧张心理。使之在舞台当中科学的发挥声乐技巧知识。

(一)台前应做好的准备

一个演唱者对于自己的演唱曲目,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害怕出现问题。或对歌词不够熟练,而害怕忘词;或伴奏没有合好,而担心在台上出丑等。可想而知,当演唱者演唱一首非常生疏的歌曲或是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作品时,肯定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所以,一定要做好演唱前得充分准备。第一,对于即将演唱的歌曲,要是足够的视练时间,熟练乐谱,注意音准、节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第二,熟背歌词,歌词要背的纯熟,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就不必担心错词、忘词。第三,要多合伴奏。在合伴奏时,就像亲临舞台一样。第四,解决歌曲的难点。找出歌曲中的难点,分别一一解决。如对某个音、某个字、某个段、某个间奏等都要准确无误。第五,不要演唱超出自身最佳音域的歌曲,如果对于演唱的歌曲音域不合适,可反复试验,定出切合自己最佳音域的调,使之演唱时,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果更改调后还是

力不从心,就应当机立断,改换歌曲。第六,每当上场前,一定要从脑子里静过一遍。无论歌曲的生熟,在上台演唱前,集中精神,像实际演唱一样,小声地静过一遍,这不但熟悉了曲目,也会减少紧张程度。第七。苦练基本功,有些演唱者平时练习不刻苦,到了考试的时候就紧张的不得了,不是怕气息控制不好就是怕声音出不来或者是出现沙哑,不是怕低音下不去就是怕高音上不来等多种现状。因此,要加强台前的巩固练习工作,苦练基本功,熟练的掌握演唱技巧,才能信息十足的在舞台上展现自身的价值,收到极好的效果。

(二)集中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是演唱者的基本保证,作为一个专业的演唱者不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去唱歌,他就不可能演唱的很好。如果在演唱时去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映,去猜测观众对自己的评价,或者受舞台前方人员的走动,剧场灯光的影响,这样的演唱者是不会获得成功的。反而会越唱越紧张,忘词跑调,甚至可能中断,因此,演唱者在舞台中必须高度的集中自己的精力。再者,集中注意力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征。它是一种意识倾向特征。“注意总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过程,并贯穿心理活动的始终,所以离开了注意力的集中,心理过程就不会有专一的活动”[4]。例如在歌唱时,如果是无意识的在歌唱,就很可能使歌曲的演唱陷于混乱,或者是忽快忽慢,或者自己即兴唱歌词,或者情绪情感表现不当或不明白等等。因此,集中注意力在演唱者的活动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是演唱者能够正确思维,客服恐惧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

(三)坚定自信的信念

信心是必不可少的、是成功的前提、是放松的基础。没有自信的信念,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矛盾,导致在演唱中失败。因此建立成功的信心就是要克服紧张的心理。

信心和技巧对于每个演唱者都非常的重要,自身的信心越大,心理的紧张度就越小,演唱时的水平就越高,出来的质量就越优。因此,信心是克服紧张情绪的重要措施。加强台前的冷静执着,坚定必胜的信念,是你走向成功的基础。

(四)多参与舞台实践活动

表演者首先要明白自己作为一个表演艺术者,就必须要面临同许许多多的观众见面的艺术,在你人生阅历途中,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的丰富实践

活动,要多搞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地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一般在上台前,要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练声、练唱时的感觉,想象自己在练习当中的情景,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的生理技能自由活动,而不会因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呆滞的状态,以至于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表现。

五、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应从平时做起

良好的歌唱心理,必须从平时一点一滴的发声,演唱训练中逐渐地、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常听人们说练习歌唱要用心,这个“心”字是在平时养成的,练习唱歌时内心充满自信、愉快、坦然,不被技术方法所吓倒,要相信技术方法并不神秘,自己一定能学好。这样就能排除紧张心理,做到心情坦然,经得起困难与挫折,良好的歌唱心理便自然建立起来。平时练歌时要注重歌曲感情的表现,无论大歌小歌的演唱,都要尽量去抒发自己的情怀,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则可避免思想技术方法所造成的心理紧张,养成声情并茂的良好歌唱心理。作为歌者,时时刻刻都要找机会来锻炼自己,多接触和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平时注意多锻炼,并习惯于在各种环境,各种场合中演唱。把每一次的演出或考试都当成自己练兵的好场所,不要过多的考虑结果,只要认真对待,并能从每一次的表演中总结出对自己有益的经验来,就足够了。只要我们从平时练习做起,我们的演唱经验一定会越来越丰富,心理调控能力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引文注释: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3。

[2]贾丽青,《声乐表演中的形、神、情及其创造》[M],殷都学刊,1998年第1 期。[3]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段玉香,声乐艺术中“歌曲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关系[J],中国音乐,2007,(03)。

参考文献:

[1]王国俭著,浅析声乐表演中的怯场心理[J],2009年,第五期。

[2]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赵震民著,《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5]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6]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3。

[7]李进晋玮,李晋瑗,沈阳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

[8]Richard schechner 英文主编,孙惠柱中文主编,《人类表演学》(系列—平行式发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1月北京第一版。

[9]单洁,浅谈如何做好声乐舞台表演,大众文艺[J],2010年第3期。

[10]段玉香,声乐艺术中“歌曲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关系[J],中国音乐,2007,(03)。[11]贾丽青,《声乐表演中的形、神、情及其创造》[M],殷都学刊,1998年第1 期。[12]邹京航,浅谈声乐演唱中情感表现的影响因素[J],艺术广角,2007(06)。

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美学特质 篇5

一、音色的基本内涵

所谓音色按照直接的意思指的是声音的颜色。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与一个人的声音能与他人相区别的一个重要声音属性。与音调, 音强、音长不同, 音色是区别人的声音的主要手段。人的嗓音都是具有独一无二的音色的。在声乐演唱中每个人的演唱所表现出来的音色是不同的。高水平的声乐演唱主要是演唱者通过科学的方法把自己的音色调节到最佳状态, 从而表达出最和谐的声音, 实现与声乐作品的强烈共鸣的。说白了音色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声乐演唱正是凭借着音色才表现出它强大的艺术魅力。

音色本身是声音的一个特征, 是声音的基本属性, 但同时它也是决定发生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音色这个概念从词语本身来讲要涉及到大量的美学理念, 它本身体现出了强烈的美学特质。每个人都有其不一样的音色。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不同的表演者通过不同的音色可以向观众传达出风格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是慷慨悲壮的, 有的则是清脆圆润的。音色的不同正体现出了声乐演唱之美。

二、音色美在声乐演唱中的体现

声乐美主要是通过音色美体现出来的, 音色美在声乐演唱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音色实现了对表演者形象的展现;二是音色展现出了作品风格;三是音色提升了表演水平;四是音色表达出了作品的真实情感。

音色展现了表演者的形象。在声乐演唱中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声乐演唱的效果。在声乐演唱中表演者主要是通过音色来实现形象塑造的。人们通过音色就可以在脑海里产生某种形象。纯洁特征的音色表现的是清脆圆润的形象;激动的音色则展现的是一种热情奔放的形象;坚定的音色则表现了刚劲明亮的形象。通过不同美学特质的音色向观众表达出了不同的形象。

音色展现出了作品风格。声乐作品具有不同风格, 这些风格的体现主要是通过音色来表达出来的。音色可以说是演绎作品风格的有效手段。对于那些歌颂题材的声乐作品, 表演者可以选择明朗、激情的音色来进行表现;对于那些乡土气息浓厚的作品, 表演者可以通过明亮高亢的音色来进行表现, 这样就可以展现出作品中热爱生活的情感;对于那些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在选择过程中可以通过柔和亲切的的音色来进行表现, 通过这种音色可以有效地表达出恋人之间的甜蜜。在声乐演唱中表演者通过不同美学特质的音色表达出不同风格的作品。科学协调音色, 可以使得音乐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 声乐演唱的效果也将能够得到最佳效果。在今后的声乐演唱中音乐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具有不同美学特质的音色的研究。

音色提升了表演水平。人声嗓音器官中所表达出来的音色丰富多彩, 音色与其他乐器相比更具有优势。音色的丰富性不仅仅体现在它能够体现声乐作品艺术风格, 还在于即便是同一种音色能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人在不同时期的音色是不同的。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不同也会使得音色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就是音色具有可塑性, 对于声乐表演者而言虽然先天条件非常重要, 但是音色本身是可以后天再塑造的。通过不同方法的塑造可以不断提升表演水平。

音色表达了作品的真实情感。音色本身在表演者演唱过程中会随着表演者自身情绪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音色来表现出不同形象。对于音色表现力丰富的表演者, 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美学特质的音色来表现出作品不同的情感。

音色本身具有不同的美学特质, 在声乐演唱中表演者可以通过不同美学特质的音色表达出声乐作品的不同风格, 不同情感。音色在声乐表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声乐表演中音乐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音色的美学特质, 然后根据声乐作品的不同风格来进行表现。本文详细分析了音色的概念, 音色的美学特质, 最后详细分析了音色美学特质在声乐演唱中的表现。音色的美学特质在声乐演唱中的四个表现值得我们今后大加研究。高度重视这几个方面能够不断提升声乐演唱水平。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种以人的嗓音为表演形式的艺术的。声乐演唱的美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音色。表演者通过音色可以向观众表达出强烈的内心情感。音色在声乐表演中具有重要作用。声乐演唱的内容主要是通过音色来实现的。因此充分研究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美学特征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围绕着音色的基本概念来探讨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音色,声乐表演,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黄汉华.言之乐与无言之乐——声乐与器乐之联系与转化的美学思考[J].中国音乐, 2002, 4:46.

[2]岳光.浅析声乐演唱中的美感意识——从我所演唱的作品谈起[D].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 2010.

浅谈声乐演唱音色的可塑性 篇6

一、音色在通俗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一)音色能引起人的不同反应。音色是听觉最响亮的语言,依赖于听觉被人们所接受。音色的转变不仅神奇地触动着听众的听觉心理,而且由于其波长物理性能的不同,也会直接地影响到人的心理,带给人或阴暗、或明亮、或悲伤的心理变化。音色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情感奥秘,也让我们领悟了其带给人们的微妙心理变化。

(二)音色有助于演唱出歌曲的内涵。我们都知道,绘画和音乐是分属于视觉和听觉的两种艺术形式。绘画是通过色彩来表达事物,音乐则是用音符来表达事物。通俗声乐作品中如果缺少了音色的变化,就会显得单调乏味,无法完美地对歌曲的内涵进行表达,音色在音乐教学中也被称为是表现意识的基础。

二、音色在通俗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一)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内心。在通俗声乐演唱中,音色能够表达有关心理、社会、自然等的作用,作为听众,我们大多能够通过一种音色来联系某种情绪或者心理活动,也有可能是一种形象。通常我们能够从爽朗、饱满的音色中听出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从明亮、刚毅的音色中听出一种坚定、刚强的情感;从积极、热情的音色中听出一种极度亢奋的情绪;从悲凉、暗淡的音色中听出一种忧伤的情绪……不同的音色能够呈现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人物情绪,在通俗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若能够利用音色的变化表达出人物的内心的情感,才可算一件完美的通俗声乐作品。如在通俗声乐演唱作品《存在》中,汪峰沙哑、嘶吼般的音色运用到歌词“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知道生命该沦为何物!”一句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悲怆的心情。但是我们仔细聆听,歌曲中音色虽然悲怆但并不绝望,沙哑中透出一丝刚强,表达了歌者不想随着世界价值观的普遍沦丧而随波逐流,还想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价值的一种坚定。而同样来自汪峰的歌曲《春天里》,歌曲中我们能从汪峰略带沙哑的音色中听出轻柔、婉转,让我们随着歌声回到了无忧无虑、自由飘荡的青春时代。同样是一个人的作品,但由于其音色运用的不同,表达出的情感也全然不同。 因此,音色在塑造形象、表达情绪方面的运用能够直观地展示出来。

(二)彰显作品风格,提升个人个性。在通俗声乐作品中,每一首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都是一致的,那么不同人演唱同一曲目该如何展示其个人风格?此时就体现出了音色的重要作用。

例如,那些歌颂祖国等方面的歌曲,旋律普遍较为舒缓、 宽广,因此演唱者所运用的音色应该是明亮且饱满的,从而将其中浓浓的大爱表现出来。而那些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歌曲,不同的音色能够表现出作品不同的风格,使通俗声乐作品更生动、更形象。例如歌曲《致青春》中,王菲的音色就将其中对青春年华的追忆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在通俗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音色还能够表现演唱者的个性。同一首歌曲,不同人演唱所展示出的风格截然不同。如《旋木》这首歌,袁惟仁版本和王菲版本所表现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演唱者演唱同一首作品,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所演唱出的风格也并不完全相同,这主要与演唱者不同阶段声线的发育情况和人生阅历的有关。总之,一个人的音色能够将他个人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来。

(三)表达创作情感,提升审美价值。前文中我们提到过,音色具有塑造情绪和性格、显示作品风格、展示演唱者个人特色的作用。综合地来看,以上特征都是关乎作品情感表达方面的,也就是说,创作者和演唱者都能够利用音色的不同特点对情感进行不同的表达,并传递给听众。其实,任何一首歌在其演奏之前,演唱者都需要先对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挖掘,然后在演唱过程中利用音色来进行表达,从而使歌曲能够走入听众内心,将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传递给听众。音色或轻巧或浑厚,或沙哑或清润,或深沉或饱满,随着节奏的不同,都表现出了作品不一样的情感,体现出了歌曲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既要表现技巧,又要利用音色表达歌曲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概括和表达歌曲的情感,刻画动人的艺术作品,深化作品主题,使歌声富有感染力。

摘要:在通俗声乐演唱中,音色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如今,我国的音乐领域也在快速地发展,我国音乐工作者对音色的运用和表现也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主要从音色在通俗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和表现入手,寻找音色在通俗声乐演唱中更多的运用可能。

浅谈声乐的演唱 篇7

1 以声传情

1.1 气息

我们都知道, 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 是声乐演唱的基础, 其本身也是重要的音乐表情手段。演唱中强、弱、快、慢、欢乐和悲伤、幽默和愤怒等音乐和情绪的变化与气息的正确运用和控制分不开, 没有控制气息的正确方法和能力, 就不能科学地发声, 就无法唱好歌, 好似小提琴没有弓子就无法演奏出美妙的声音一样。这便是正确运用气息的重要性。作为演唱者, 我们要正确地运用呼吸, 科学地处理声乐作品中声音的强弱关系, 做好歌唱前的这一基础工作。

1.2 发声

我国现在的声乐大体分为两大唱法一种是西洋的“美声唱法”, 另一种是民族风格较强的“民族唱法”, 近几年在国家重大声乐比赛的舞台上, 还渐渐看到了一支新的队伍的出现, 那就是“原生态唱法”。由于语言上的差别, 无论是在气息和发声等方面, 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美声唱法十分讲究咬字吐字的清晰度, 尤其是中国作品更是要求如此。而在一些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风格, 若用纯粹的美声唱法来进行诠释, 便失去了作品本身所应该有的特性, 同时也让听众难以接受。所以, 演唱者必须具备熟练掌握“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异同, 同时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 并结合作品中沉淀出的意境, 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 才能将作品得以完美的诠释, 引起听众的共鸣。由此可见, 掌握熟练的发声方法对于一个演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它关系到演唱者演唱技术水平的高低, 甚至影响到歌唱者的歌唱寿命。

1.3 咬字、吐字

咬字与吐字, 是发声时前后出现而又密不可分的两个步骤。咬字主要是指咬住字头, 一般要求是字头咬得要准且紧。需要注意的是, 咬字头既不能松散, 也不能僵硬, 要遵循自然的咬字原则。咬字是声母的形成, 吐字是韵母出来时形成的一个点, 咬字必须在吐字的基础上产生。吐字必须根据“四呼”的要求 (“四呼”即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和撮口呼) , 将韵母各因素结合为一体, 并保持一定的口形, 尤其当一个字唱几个音时, 要一直保持到该音的韵母到最后时刻。在诠释作品时, 又不能片面地讲究咬字和吐字的原则。咬字、吐字的规律是表达声乐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 它的目的是更清晰有效地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实质。因此, 演唱者应该养成良好的咬字和吐字习惯, 这是完整表达声乐作品内容和情感的一个必要环节。

2 以情带声

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到:“歌曲之法, 不但声之宜讲, 而得曲之情宜重。”这说明了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 强调了情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每一首作品它所蕴含的内容、所要抒发的情感, 都是需要通过一个主体——演唱者将自身融入到作品中, 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将它演绎出来, 演唱者的情感出来了, 动人的声音必将油然而生。

2.1 挖掘歌词内容

每一首好的声乐作品, 总要揭示一个主题, 反映作者的内心感情, 在选择一首音乐作品之前, 首先要了解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挖掘歌词要表现的真实内容。例如歌剧《原野》中女主人公“金子”的咏叹调《啊!我的虎子哥》中的歌词是这样的:“啊!我的虎子哥, 你这野地里的鬼。这十天的日子, 胜过一世!我又活了, 我又活了活了, 这活着的滋味, 什么也不能比!”歌词虽然简短, 但是充分表达了金子对虎子深深的情, 一个“鬼”字, 足以说明金子心中对虎子的爱之深、恨之切。这样的歌词如果只是通过演唱者乏味单调地演唱出来, 便无法激起听众心中的涟漪, 进而也达不到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的预期效果。因此演唱者不仅要再现那些曲谱上原有的元素, 更要深入挖掘那些无法记录、不易被表现的内在情感。作为每一个学习声乐演唱的同仁, 我们都要清楚地知道:在声乐艺术表情的再创作中, 时刻离不开对歌词的挖掘与主题的表现。

2.2 培养艺术修养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 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 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 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 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 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 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由于每个人声音条件的差异、对音乐感悟能力的差异, 使得他们对音乐作品在唱法和感情的处理上也产生了不同的差异。若要声情并茂地诠释一首声乐作品,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演唱功底, 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除此之外, 还有更好地人类文化的精华, 任何音乐作品都是通过人物的情感表达来感染听众和观众的。我们国家有很多经常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歌唱家, 例如彭丽媛、阎维文、戴玉强、殷秀梅等等, 他们嘹亮的嗓音、优美的举止和动人的感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习得, 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阅历的沉淀。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 才能将作品所要反映出的实质理解的更加透彻。

2.3 体验生活感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作为一个演唱家, 除了将作品本身演唱好之外, 更深层面上是要将自己的阅历、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同样的一部作品, 不同的演唱家演唱的效果都不一样。为什么红色歌曲会让一些老演唱家来诠释?因为他们经历了那个年代, 有着真实而深切的体会, 一句歌词, 一个旋律都会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只有包含这种情感来演绎, 才能将作品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同样, 在很多大型的表演中, “体会”是每个演员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只有将自己融入其中, 用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才能将作品表达的更加深刻而真实。

摘要:从古至今, 歌唱都是人类用以抒发和交流思想的最自然、最亲切、最直接的一种语言形式。歌唱是声音的艺术, 是演唱者与观众心与心的交流, 是通过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来进行的艺术再创作的过程。有人说, 歌唱是最动人的音乐, 而笔者认为, 其动人之处就在于以亲切的语言和优美的声音表现动人的情感。

关键词:声乐演唱,艺术,情感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3]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京剧课后反思下一篇:主持人会议颁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