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后勤管理办法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后勤管理办法(通用8篇)

大学后勤管理办法 篇1

(2014年3月24日)

为切实加强信息工作,规范信息登载发布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畅通信息反映渠道,依据学校有关要求和集团实际,特制定《河海大学后勤集团信息管理办法(试行)》。

一、组织管理

为确实加强后勤集团信息管理工作组织领导,成立后勤集团信息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吴永强

副组长:胡忠平

组 员:万亦农、刘文军、谢 斌、马建明、宣庆荣

秘 书:葛宽余

后勤集团办公室作为集团信息工作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做好信息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部门、中心负责人作为该单位的信息责任人,安排一名信息员做好信息工作,具体工作人员报集团办公室备案。

二、管理原则

确保信息工作主动、及时、准确、权威,信息管理坚持准确性、全面性、有效性、及时性、共享性和高质量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三、信息范围

本办法所称集团信息是指后勤集团发布的信息,包括反映集团重大活动和各部、中心重要活动,反映集团和各部、中心各方面重要的信息。

后勤集团的信息管理内容主要包括:

1、动态性信息,即反映后勤集团经营管理动态、为师生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及集团的规章制度;

2、政策性信息,即与后勤集团发展有关的国家、省、市、行业的政策性法规信息;

3、反馈性信息,即反映集团领导指示和决定执行情况、师生意见、服务跟踪等信息;

4、调研性信息,即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经挖掘提炼后,有分析、有探讨、有建议的深层次信息;

5、参考性信息,即为集团领导了解情况、开阔思路、实施决策而提供的具有参考性质、咨询价值的信息;

6、重大、突发性信息,即反映重大或突发事件信息;

7、涉及员工思想反映等其它有关重要信息。

四、信息种类

后勤集团信息分为网络信息、新闻信息、简报等发布性信息,和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请示、报告等呈报性信息。

五、信息制作

(一)集团信息内容制作总体要求

1、集团及各部门发布的信息要按照信息的基本格式撰写,体现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可靠性、价值性、特色性,数据要准确,语句通顺、简练,无文字及标点错误。

2、各单位活动的信息稿件及相关图片原则上由本单位提供,集团负责集团层面活动的新闻报道和图片摄影。

3、各部门的特色活动信息要突出活动载体、举措和成效。

4、同一类稿件,上传第一篇投稿和有特色的稿件。

(二)集团信息制作格式要求

1、文章标题不宜太短或太长,字数一般应在20个字以内。

2、稿件文档应采用Word文件,字体用小四号宋体或仿宋体,单倍行距;图片可挑选1-2张生动反映活动内容的,以JPG格式报送。图片请同时发附件并注明图片说明、作者及联系方式。

3、呈报性信息要按照公文格式要求,具体格式要求可参见附件2。

3、坚持“文责自负”的原则,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由报送单位负责,集团办公室对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信息的合法性、及时性、有效性。对于转载信息,必须详细注明作者和出处。报送稿件要注明单位及作者。

六、信息发布

(一)信息载体

集团信息发布的载体分为纸质载体和网络载体。纸质载体为上报学校,由学校发布的信息、各部门、中心上报集团的信息(如请示、报告等)、各部门、中心自行发布的信息(如简报、员工天地等刊物)。网络载体为在学校办公自动化网站、集团网站和各专业委员会网站上发布的信息。

(二)信息报送

1、各单位应确定一名信息员,具体负责本单位信息管理的通联工作及本单位信息的采集与报送工作。信息员如有调整,各单位应及时将更新名单报至集团办公室。

2、新闻稿经单位主管领导审阅后,发送到集团办公室办公邮箱,原则上不接受纸质稿件。

3、确实无法使用电子邮件发送新闻稿的,传送电子稿的同时,送交领导签字的纸质文稿。

4、各单位的新闻稿件,在集团网站主页发布的,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核后报送集团总经理审核。集团层面的新闻发布由集团办公室报送集团分管领导审核后报送集团总经理审核。

5、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等按照集团要求,每月25日前呈报集团办公室,集团办公室汇总后呈报集团总经理审阅。

6、对外请示、报告等公文拟文单位拟稿后,需报请分管领导审批,再报集团总经理审批才可承呈报。

7、网上服务信息。各业务单位要根据自身工作及业务情况,结合《便民服务卡》和《网上服务大厅》(筹建),及时提供并报导相关的服务信息。

七、附则

1、本办法适用于后勤集团及下属的各部、中心。

2、后勤集团网站域名:http://hqjt.hhu.edu.cn,集团办公室负责集团网站的管理和更新。

3、集团网站上的信息一经发现有不当之处或违反相关规定者,各单位员工均有义务及时上报,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4、后勤集团办公室每学期向集团各单位通报一次报送信息数量和被采纳信息数量统计排名情况(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请示、报告等不纳入统计)。每年度对信息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5、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后勤集团新闻信息稿件报送评比奖励实施细则

附件1 后勤集团新闻信息稿件报送评比奖励实施细则

为了加强后勤集团网络信息建设,加强学校和校外单位对后勤集团的了解,增加宣传,促进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调动各单位信息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后勤集团网站信息的质量,增强信息交流的时效性,鼓励各单位通讯员及时发现、整理并准确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讯,展现后勤集团的精神风貌和服务水平,为后勤集团提供舆论支持,特制订本细则。

一、参评时限:

每年开学至学期结束为一个评选周期。

二、参评人员范围:

后勤集团下属各单位的信息员。

三、参评稿件范围:

1、报送到后勤集团的文字稿件和图片;

2、被集团网站采用的文字稿件及图片。

四、加评分原则

1、信息稿件:

各单位向集团网站提供1篇信息计1分,每月基础分为3分,不满3篇的单位计0分。3篇(3分)以上每多提供1篇信息加计0.5分;被集团网站采用的稿件,在以上计分基础上加分:500字以下计3分;500至1000字的每篇计2分;1000字以上的文稿每篇计1分。各单位职工的来稿,在以上评分原则的基础上加计3分,被采用的加计4分。

2、图片信息:

按照照片反映活动内容分组,每组来稿计3分,被采用作内文图片的,每组计5分。

五、奖项设置:

1、稿件报送先进集体奖:

根据各单位所有投稿人员的得分总和,分数最高的前3名为后勤集团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年终授予先进集体奖状,并通报表彰。

2、优秀信息员奖:

根据各单位信息员(含办公室负责人)参评稿件得分总和,分别设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和三等奖(1人)。获奖人员将在年终由后勤集团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分别为:一等奖300元,二等奖200元,三等奖100元),相关费用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同时予以通报表彰。

六、评比组织与程序:

评比工作由后勤集团办公室负责日常信息的收集、登记,并按照年终统计分数列出后勤集团信息工作先进集体、优秀信息员名单。集团在当年终向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

大学后勤管理办法 篇2

1 医院后勤工作是整个医院工作的重要保障

1.1 医院后勤管理的基本观念

1.1.1 整体与服务观念。

大学医院后勤是医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 后勤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树立优质服务的思想。医院后勤管理的计划、组织与调控却必须紧紧服从和服务于医院的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不能自行其事;必须与医院其它分支系统有机化, 相辅相成, 以体现出整体的效益。为此, 每项后勤保障工作, 每种后勤工作岗位, 都必须树立优质服务、一盘棋的思想, 并从为这一整体的工作和发展的贡献作为衡量业绩的标准。

1.1.2 效益与法纪观念。

大学医院后勤保障不仅要有大量的投入, 而且部门多、岗位多, 稍不注意就易发生浪费的问题。因此, 必须强调节约开支, 反对浪费。在这些活动中, 必然涉及到有关的政策与纪律。在管理中, 必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用效益作为判断后勤工作成效的标准。对于管理工作者更是要求克己奉公, 廉正自律, 不能有任何假公济私甚至贪污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存在形形色色的价值观, 追求金钱物欲的情况下, 加强法纪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1.1.3 社会化观念。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使医院在建国初期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医院办社会”的后勤管理模式沿继至今而根深蒂固, 严重地束缚医院的发展, 不仅医院各级领导要为此花费大量的精力, 而且使整个后勤保障的效益难于得到提高。带来不少资源的浪费, 必须突破“医院办社会”的模式, 尽量将可交由社会办的后勤工作实行社会化。医院后勤社会化后不意味着医院就撇手不管, 而是应以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使之产生比旧的“医院办社会”模式更大的效益。

1.2 医院后勤工作是整个医院工作的重要保障

大学医院后勤工作是我们整个医院工作的基础, 是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后勤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关系到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和稳定, 关系到医院的全局, 后勤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大学医院的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引进、设备规模的扩大、群众需求的变化, 后勤工作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面越来越广, 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要求后勤管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给后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促使后勤工作进行改革。后勤工作不再是收收支支、修修补补、敲敲打打、洗洗衣服、吃饱饭就行了的问题。医院的其他学科上去了, 学术人才上去了, 而后勤管理跟不上也是不行的。医院的后勤状况与医院的规模和现代化发展直接相关, 后勤的现代化管理程度同样是医院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2 确立明确的、科学的后勤管理工作特点

2.1 服务性

大学医院后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医院的目标和任务的。后勤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工作必须坚持为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服务, 特别是为临床第一线服务, 服务上门、送收物品上门, 及时有效地保证各种供应, 做好维修工作。

2.2 计划性

大学医院后勤工作项目繁多, 涉及面广, 而且由于医院医疗工作的随机性大而带来务必实时保障的要求。因此, 加强预测与计划十分重要。否则, 就会出现忙乱和失误。要在掌握医院工作规律, 尤其是医疗工作规律性的基础上, 做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安排, 建立相适应的工作程序, 包括项目论证与决策、实施与反馈、保障效果评价;针对不同的保障要求, 做好计划障碍, 规定提前准备时间及工作量;要有一定的应急措施, 以应突发的重大医疗抢救等活动之所需。医院后勤保障的计划性质是一门大学问, 要从科学管理上, 提高计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3 不间断性

大学医院医疗工作的要求, 决定了后勤保障必须保持不间断性。在事关病人生命的分秒必争救治中要保证各种供应的通畅, 水电暖处于正常状态;在维护环境秩序上, 要坚持不懈;在日常的病人和工作人员生活保障上, 要持续地正常运行, 不能时好时差;在各种仪器设备的维护上, 要及时检查与维修, 使之开得动用得上。要保持后勤保障的不间断性, 除了合理安排物质和人力外, 还需有相应的制度保证。

2.4 技术性

大学医院各类后勤工作都有其技术的要求, 尤其现代医院的要求更多更高。仪器设备、建筑设施、环境净化、病人饮食营养、经济运转及经济分析等的技术要求远远超过以前。一个现代化的病房楼的后勤保障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因此, 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及管理规章, 加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及后勤人员的培训能成为后勤管理的基本建设, 常抓不懈。

3 医院后勤需要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科技竞争就是人才竞争, 这一理论越来越被现代化建设成就所证实, 医院管理也不例外。为此, 我们讲管理就包含了医院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人才也就包括后勤战线的人才, 坚决克服以往认为后勤就是简单的修补打杂、医院其他岗位胜任不了的人员就到后勤部门、只要肯干活就行的落后意识。必须看到, 随着医院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项目, 医院管理对建筑、水电、燃气蒸汽、冷暖以及设备维修、维护、保养技术人才急需, 而且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后勤管理就涉及医疗质量, 而后勤供应质量和及时性尤为重要。从目前医院后勤队伍现状看, 突出存在的问题:一是后勤部门的管理干部长期从事行政后勤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由于工作忙, 对医学知识缺乏, 所以对医学科技发展的现代需求很不适应。后勤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 因此有大批的后勤干部还是要靠在职培训或从经济管理人才中培养;二是配备机电、水暖、设备专业人才作骨干;三是要有一定数量的能适应高科技开发型人才, 适应市场竞争和医院全面管理要求。

3.1 加强后勤队伍的继续教育

现有的后勤干部中确有一批“土专家”, 专业人才不多, 必须加强后勤人才的培养, 要树立管理人才的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 向进行医护人员继续教育一样对后勤人员加强教育培训, 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3.2 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环境对于稳定队伍, 促进人才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尊重人才, 对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同样重要。对后勤人才需要有计划预测, 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制定培养、引进、交流计划, 并形成制度, 按章办事, 后勤人才的储备和流动就有章可循。其次根据一定章程制定出后勤人才的需求流动计划。要克服后勤人才管理中的随意性, 增强计划性。管理方法要科学合理, 不能只评主观想象行事。这样才能保证医院后勤人才源源不断, 后继有人, 不然后勤管理人才仍然是空的。

后勤工作面广、点多, 人员层次素质参差不齐, 工作性质往往是“放单飞”、“跑单帮”, 因而, 如何加强管理, 形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造就岗位成长的氛围, 这是加速后勤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凝聚人心, 工作岗位分散, 人心不散, 干群之间、岗位之间、科室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交流, 关系融洽, 相互尊重支持, 培养一批符合医院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后勤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7, 5 (10) .

大学后勤管理办法 篇3

摘要: 大学生的参与是高校治理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治理中,大学生的参与仍然存在不足,其中后勤领域是盲点。必须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予以统筹,并且通过组织和机制创新,选择适当的领域和策略推进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为高校善治与和谐提供保证。

关键词: 治理现代化; 大学生; 民主参与; 后勤管理;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7806

大学生是高校治理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高校实现良性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特别是,在全国上下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协同努力的关键时刻,如何提升大学的治理水平和办学能力成为高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既有的研究高校学生参与的文献中,往往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或者重大决策的问题比较关注,而对近三千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领域——饮食、住宿等重大“民生”问题却缺乏探讨,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生活问题如果游离于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之外,毫无疑问是不合适的。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都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领域。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是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水平是高校治理状况的重要标尺。由于大学教育是成年人教育,大学生(含研究生)正常情况下是成年公民,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包括后勤工作自然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程度的标杆和国家民主化的一面镜子。特别是,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翁,其参与意识和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治理与发展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不仅对于高校治理不可或缺,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素养和责任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有以下特殊意义。1.实现大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现代高校的治理以民主、法治、自由、创新为基本特征。与传统高校不同,现代高校处于一个以民主和法治为核心特征的国际环境之下,大多数国家的治理都以民主和法治为基础展开。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的治理也要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相适应,否则无法适应变化中的国际国内环境。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高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而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以民主治理为基础的,因此,我国的高校要追赶世界一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高校的治理也应遵循民主规则。而民主在高校的重要体现形式,就是学生参与高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包括后勤工作。如果以为高校的民主管理就是学生评教、参与教学决策和活动或者学校重大事项,就矮化和压缩了民主治理的意涵,不利于高校治理及其现代化。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的管理是高校民主治理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随着高校的发展,应该加以重视,以免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短板。2.培养合格公民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15年,我国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45万人,在学研究生1911万人,毕业生552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378万人,在校生2 6253万人,毕业生6809万人。[1]因此,每年近三千万的大学在校生及七百多万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民主能力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毕竟他们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和希望,这批人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走向。但目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传统课堂讲授,而对于实践则往往忽略。学生大学四年下来,只有五年一次的人大代表选举或者参与学生会工作、教学评教等参与的机会,这使民主、法治、责任等核心价值观更多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里,而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大学生参与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后勤管理工作,可极大地拓展学生参与的领域和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责任意识具有现实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平台和契机。3.有效维护高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利平衡的重要机制在当下高校的治理结构中,适应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有必要有序扩展学生的参与权利和领域,实现高校治理权力配置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责任制。有论者指出:“当今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这四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内部权力配置不当,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不畅。”[2]在当下我国高校的治理实践中,教工的参与尚且存在很大的空间和不足,更遑论学生参与。鉴于当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化只能有序推进,民生建设是重点领域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质,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重点,除了原有的教学事务以外,有必要加强对后勤工作的参与度,以此作为学生民主参与的增长点,既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民生建设)相契合,又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高校后勤社会化已经不可避免,引入市场主体主导高校后勤工作成为各高校的历史选择。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学生的利益,避免市场的趋利性侵蚀学生的合法权益,成为高校治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警惕高校与企业合谋侵害学生利益。有序扩大学生的参与是事实证明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高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益动态平衡的手段和杠杆。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学生的民主参与高校的治理,是培养“民主公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课“接地气”的重要途径和依托。让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把学生的参与扩展到“民生问题”的管理,合乎高校发展的节奏和国家治理的议程,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使得我国一个近三千万规模的庞大群体的全面小康和生活质量有可能纳入国家发展轨道之中,为他们参与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提供契机。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后勤

管理的现状与不足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及学生参与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学生对其饮食和住宿等重要生活领域缺乏参与和话语权,导致出现一些损害学生权益的情况发生,甚至引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冲突,给高校发展带来困扰,也不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笔者所收集的文献来看,研究大学生民主参与的论文不少,而探索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则鲜见。对于事关几千万人生活问题的后勤工作如此缺乏关照,值得深思,也表明了在我国当下高校的管理中,对学生的“民生问题”关注不足,学生对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管理领域仍存盲点,亟待补课。具体来说,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仍存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参与的形式和途径有限在高校后勤事务的管理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已经有行动上的回应和实践。比如说,鲁东大学通过在每个餐厅设置“值班经理”的方式实现学生参与后勤管理[3]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是,这种参与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是由学生会推荐的“值班经理”代表性有限,影响力更有限,而且参与具有过程和事后的性质,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另外,更多的高校是通过学生会的“权益部”来体现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参与,他们通过收集学生意见,集中一些较为重要或者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供给学校和后勤部门,推动学校的后勤工作。也有一些高校的领导主动召开学生座谈会,或者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听取学生对后勤工作的零星意见和建议。与欧美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深度参与相比,大陆高校后勤工作的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都有改进的空间。有论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秉承管理育人的价值趋向,实施以学校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教育管理。”[4]面向21世纪和现代化的中国高校,必须逐步改变简单地把学生当成管理对象的治理模式,真正地把学生当成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纳入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结构和过程之中。2.参与的主体和领域较少当前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治理,主要是少量的学生干部参与部分非关键的领域,多数高校所说的学生主体地位或者民主参与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教。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学生规模增长迅速,有的学校动辄三五万在校生,这么多学生的民主权利如何保障和实现成为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认识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原因,大学生的民主权利往往限于提提意见,给老师打分。学生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当然对于维护学生学习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学生作为公民,其权利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其他福利的、民主的、文化的权利,等等。而少数的学生干部对学校一些非关键事务的象征性参与,也无法代表广大在校生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如何保证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实质性民主是目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软肋,当然也是空间和契机。把大学生参与的范围拓展到后勤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和民主治校精神的体现和最佳形式。事实上,部分高校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多数高校的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仍然缺乏广度、深度和实效,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差距。3.参与的效果不尽人意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把后勤工作当成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以往的办学历程中,多数高校把后勤工作仅仅当成是学校当局的事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对后勤“公共产品”的决定和服务。至于学生是否有参与及满意度不甚在意。也正是因为缺乏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广泛参与,一些高校曾经发生学生不满饭菜价格或者品质而“罢餐”或者打砸抗议的事件。后勤工作直接涉及学生的饮水、住宿、吃饭等切身利益,事关重大。而现实生活中,高校往往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主体,而不是参与主体,更不要说是“话事者”,导致出现一些隐患,有的积累久了,就容易酿成矛盾和冲突。现在的大学生多是1990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比较强,高校对后勤工作的治理如果无视这个庞大群体的特殊情况和正当诉求,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当然也难以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比较多,民主意识和利益观念强,如果不能有序地把大学生的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和框架下,不仅不利于改进高校管理包括后勤工作,而且可能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改革和大学生的代际更新,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从当前高校的治理实践来看,尽管已经有了一些探索,但还显得比较薄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的民主参与不仅仅限于教学或者学校重大事项,还应拓展到民生领域即后勤工作,通过学生的参与,解决学生自身的生活问题,推动后勤工作的现代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民主能力和责任意识,非常必要。高校的发展受制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短期内难以把学生的民主参与扩展到学校人事任免、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中,但是,这不等于说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空间和契机。在后勤领域的学生参与就是高校民主治校的处女地,可以好好开发和利用。

三、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

如前所述,当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诚如有论者所言:“当前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主要存在支持欠强、保障较弱,内容有限、层次较浅,机制缺乏、秩序较差,信度不高、影响有限等问题,”[5]高校还有可以作为的空间。鉴于各国高校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从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后勤领域着手,可以避免学生过度参与带来的政治风险,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高校治理的现代化。如何才能把高校的治理与学生的参与诉求有效衔接?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是应对民主管理需要的必然选择。为了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依法治校的轨道,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1.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高校治理现代化布局和工作中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和环节。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的治理包括后勤工作毫无疑问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应适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6]关键是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行使民主参与的权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这需要高校管理者、行政当局和社会重新认识大学生在高校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和作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变‘单纯的管理为‘以学生权利为主体的管理。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学生不再被简单地当作学校管理的相对人,而是学校内部关系的权利主体,不仅承担义务,而且享有权利。”[7]只有把学生的民主参与当成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并以制度和组织给予保障,民主管理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落到实处。高校在后勤工作管理中应给学生参与留下空间,平衡学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利的关系,建构和谐校园。2.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组织和形式创新在一个法治化的时代,大学生参与管理不能仰赖高校领导的个人意志或心血来潮,而需要以组织和形式予以保障。组织和参与形式只有制度化才能获得正当性和持久性并获得生命力。在原有的高校治理模式中,学生的参与主要通过实际上被认为附属于团委的学生会。这种较为单一的参与平台和组织无疑影响了参与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需要创新参与组织和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参与程度和质量。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民生工作,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以往推动学生民主参与后勤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4月,学校采用了全新的“学生后勤实践联盟”模式,推动学生参与后勤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后勤工作提供平台和组织的保障。①该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有经广东工业大学有关部门认可或批准成立的各级学生组织组成的学生后勤实践组织,目前已有90多个学生组织和社团参与;二是全方位参与,由过去个别组织偏重对后勤监督扩大到管理、监督、实践等全领域,成为协助后勤集团做好学校后勤工作的学校后勤保障管理服务体;三是进行后勤服务领域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地建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提升。通过该体系建设,学校以“四全”为理念推进后勤工作改革,具体为:学校的后勤工作从以往学生偏重监督,到学生参与实践,做到“全方位”改革;从以往个别组织参与了解,到全体学生加入,做到“全覆盖”;从以往学生只在课室和图书馆学习知识,到在食堂宿舍学习技能,做到“全领域”;从以往后勤工作单方面服务学生,到学生参与后勤工作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全提升”。为了推进后勤工作,学校还实行了校领导食堂陪餐方案。校级领导每人每月至少陪餐1次,每学期陪餐4次以上,和同学们一起吃饭、聊天,了解学生对后勤工作和学校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确信,多种形式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将为大学生参与后勤工作提供动力和契机,从而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创造条件。3.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领域和策略发展创新我国高校数量较多,发展水平不一,面临的问题也有差别,因此各个高校如何处理学生的民主参与也会有差异。因此,高校的学生参与及其实现情况自然需要在领域和策略方面进行合乎实际的创新与发展。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后勤领域,也一直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参与提供渠道和机会。自2012年起,学校领导积极面对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坦诚沟通,寻求做好后勤工作的方法和路径。一是逐渐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充分体现服务对象的意愿和权利。2012年6月开始,学生代表从方案设计、企业考察、招标评委、运作监督等全程参与,并首次实现学生代表作为评委直接参与招标投票,评委比数为2/9。从2015年开始,学校又将学生评委数提升占到总评委的1/3。二是逐渐提升学生的“贡献度”。从2015年6月开始,后勤集团修改学生对后勤监管的参与权重,把学生由过去个别参与后勤集团对服务对象监管的模式,改变为由学生后勤联盟独立监管,首次将评分权重调整为51%,并已正式写入学生食堂、物业外包等合同中。2016年3月校长办公会议通过的《广东工业大学食堂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将学生监督权重提高到60%。②三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从2015年6月开始,学生组织全面介入桶装水的招标工作,包括招标文件论证、企业考察、投票微信模板的开发、组织学生投票、挑选评委评标等,充分体现了学生“我的桶装水我做主”的宗旨。特别在12月22日由学生团体组织的师生投票中,有8 000多人关注并绑定微信号,3 397名师生参与了占比评标分值达15分的投票。此举开创了广东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学生直接参与评标工作的新模式,让后勤服务对象真正行使了消费者、监督者、参与者的权利。正是通过学校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广工大已有5间食堂获得广东省省级“示范学校食堂”称号,6间食堂取得“广州市示范食堂”称号,7间食堂获颁国家食品安全“A级食堂”。学校在获得“示范学校食堂”数和获得“A级食堂”数等方面均已成为全省高校最多的单位。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以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重视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民主参与。

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也要因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民主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国家和高校的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实现目前学校后勤服务由后勤集团单一管理模式向后勤、学生多支队伍共同参与的后勤服务新体系的转变,将学生由后勤服务的对象转变为后勤服务工作的参与者、管理者、实践者,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大学生在后勤工作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为学校发展大局服务。诚如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教授所言,后勤工作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后勤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后勤工作之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认识到公平正义,把后勤作为学校实践育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后勤工作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王秉琦.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4-06-30(4).

[3]张兴华,张成良,李伟杰.鲁东大学学生参与后勤管理:餐厅里的“值班经理”[N].中国教育报,2012-08-18(4).

[4]刘新跃,刘建中.现代大学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N].光明日报,2009-10-20(3).

[5]梁瑜,陶钦科.试论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0):110-112.

[6]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EB/OL].[2016-03-01].http://www.gov.cn/flfg/2006-01-17/content-161593.htm.

大学后勤管理办法 篇4

一、高校后勤管理对大学生的作用

(一)高校后勤是大学生在校重要的物质保障基础。一所大学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不可能离开后勤工作提供给他们的服务,老师授课、学生上课需要窗明几净的教室,一天三顿需要提供给他们健康、丰富的饮食,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和生活都需要良好的后勤保障,所以我们对高校后勤工作进行社会化的改革是为了加强后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缩减我们的后勤管理消耗,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没有后顾之忧。

(二)高校后勤的教育作用。后勤管理工作代表着高校物质生活水平高低,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他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也绝对不仅仅是从师资、研究水平这些学术角度来进行评价的,作为生活在校园里的一分子,这个学校带给他的主观感受决定了他对这所学校的感情,同时高校校园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文化集中地,校园的文化氛围也并不仅仅由老师和学生构成的,后勤工作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总是说育才更要育人,高校的老师通过自己的学识教授给学生各种高等文化知识,而通过后勤集团形成的校园氛围则会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成长。高校后勤工作构成的文化氛围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校园环境由后勤工作保障,甚至其设备的建设、维护、日常生活服务均是后勤工作的一部分,可以说大学里除课堂和实验室以外,均是后勤工作应该保障和涉及的地方。如果后勤服务做的足够到位,就能形成一个服务广泛细致、环境整洁优美、人员亲和友善的校园环境,这样和谐的氛围最合适大学生成长学习。

第二,除了实际能够感受到的服务和物质生活条件以外,后勤工作同样也对学校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影响,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后勤工作人员的机会甚至跟他们接触老师是一样频繁的。没电费没水费了,他们需要去后勤管理办公室找相关服务人员充值;寝室的设备坏掉了,同样是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前来处理维修。后勤部门对于大学生来说等于他们自身的半个社会,后勤工作人员的为人处世习惯能够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为人处世。

第三,后勤工作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形成互动的,工作人员并不是机器,他们也不是大学生的保姆,学校的环境不仅仅需要后勤人员前来维护,同样需要大学生自己用心维护。工作的成功依靠的是双方共同的努力,后勤人员在日常的工作里也要让大学生理解到服务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后勤人员的工作在提供给大学生服务的同时,也将潜移默化地为他们灌输点点滴滴的道理,增加他们的责任感。

(三)高校后勤对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这一点其实是后勤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一条,由于大学是人们传统认知上的高等学府,大学的教师也往往被认为是最具有知识和文化的一批人,所以大家都认为在大学校园里只有大学教师才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后勤工作人员跟大学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割裂,导致了后勤人员都只把自己当作服务人员。但从事实上来说,后勤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素质和道德观念,大学生除老师和同学外,能够接触到的最多的成年人就是后勤人员。我们的高层管理部门需要对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把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同样是学生生活上的老师,让他们具备成为老师的能力。

二、大学生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后勤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大学生,而大学生也是支撑后勤工作的经济支柱,正是大学生花费金钱来购买各项生活必须的服务和商品,才有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存在,可以说让大学生群体感到满意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始终不懈的追求。所以大学生本身就应当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一分子,因为只有他们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只有他们主动地参与进来,后勤部门才能及时了解工作上需要改进的部分。

同时作为大学生也要充分去理解后勤工作的难处,一个大学动辄上万的学生,校区广阔,宿舍情况复杂,出问题那是必然的。大学生经常会将后勤人员的工作忽视掉,一旦出了问题就大发雷霆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也需要我们的后勤人员及时跟他们进行沟通。这个过程是一个双方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大学生要认识到后勤工作不可能完美无缺;后勤人员要理解大学生在生活遇到困难时的郁闷心情。大学生可以及时告诉后勤人员较为频繁的问题是哪些,后勤人员要在哪些方面加強工作力度,而后勤人员也要尽可能及时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实际上大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本身就是一种节约的体现,因为大学生对自身需要的东西最为了解,管理部门单靠自己去总结和发掘没有那么简单,大学生对自己的需求提意见,既可以加强双方的联系,也可以节约管理工作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朱春生.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刍议[J].江苏高教,(5):71-72.

[2]陈力.发挥高校后勤管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枣庄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36):28-29.

大学后勤集团汇报材料 篇5

一、锐意改革、适时推进、分步实施,河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了三次跨越

几年来,河北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整体规划、适时推进、分步实施的。从2000年以来,河北大学后勤集团已经经历了三个轮次的改革。

第一轮改革是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改变后勤的行政型管理模式,成立后勤集团。这一轮次的改革从2000年开始,以后勤与学校的规范剥离为标志,初步引入市场的概念和企业化管理模式,成立了后勤集团,构建学校与集团甲乙方关系,变行政拨款制为服务收费制,并签订了《后勤社会化服务委托协议书》,当时更多考虑的是为学校减轻负担,提高办学效益。改革当年为学校节约资金300多万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改革为后勤注入了生命力,也就是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第二轮改革是站在后勤实体发展的角度,后勤集团与实业公司两块牌子并行。这一轮次的改革从2002年陆续开始,以股份制改造和注册独立法人企业赫达实业有限公司为标志,公司与集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行;通过改革,理清了产权关系,建立了学校控股、职工参股的、学校与企业职工连股连利又连心的股权模式。企业法人的建立,在集团与学校之间建起了一道“防火墙”,同时也获得了“市场准入证”,为集团带来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第三轮改革是根据市场不同类型,按服务型、保障型和经营型划分为三个公司,以不同的经营服务理念,分轨运行,多元发展,从而以打造“职业化后勤”入手,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经济、回报学校的后勤新时期。2007年初,随着后勤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集团意识到,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必须打造“职业化后勤”,就是队伍专职化、服务标准化,对校内建立“管家型”服务队伍,为学校提供忠实的服务,对外积极开拓市场,为回报学校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集团一直认为,市场是生存的基础,为了进一步细分市场,按照各单位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的经营理念,集团按照服务型、保障型、经营型对市场资源进行了重新划分,组建了后勤服务公司、赫达餐饮服务公司、赫达实业公司三个公司,构建起了后勤集团与三个公司之间的两级管理框架和集团、公司、实业公司控股的二级独立法人单位之间的三级管理框架,实现学校要求、师生需要、与企业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统一。

赫达餐饮服务公司坚持“全成本核算、零利润运行”的原则,全力打造“价格合理、品种丰富、卫生安全、服务多元”的餐饮服务保障体系。早在2004年,为了稳定饭菜价格,最大限度的让利于学生,集团就推出了“全成本核算、零利润运行”的餐饮管理模式。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餐饮公司自主开发了完备的原料采购、库存、出库、加工、出售等网络监控体系,把原来餐厅月核算改为日核算,规定了餐厅饭菜制作标准,明确了各种原料的搭配比例,确保了餐厅饭菜价格和质量的稳定;为了丰富伙食品种,优化菜品结构,餐饮公司2007年调整优化餐厅中低档饭菜50余种,并推出60余种特色风味小吃,满足了师生不同口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餐饮服务公司设有河北省第一家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室,餐厅的每一餐、每一个品种都要进行留验,2007年5月底又将试管化验改进为试纸检验,使原来的化验数量提高了一倍以上;餐饮公司还推出了特色餐厅,开设了“自选餐厅”,给广大学生就餐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选择空间,实现了服务的多元化。

后勤服务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要做学校的“大管家”,建立忠实的服务队伍、树立管家型的服务理念。因此,他们不但推出了标准化的服务,而且致力于高校后勤服务标准的建设和专业化队伍的塑造。后勤服务公司不仅设立7532000、7532555两部综合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咨询、报修和意见投诉等标准化服务,提出了“有困难找后勤”的口号。更重要的是,服务公司一直致力于高校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通过“春晖行动”、“质量风暴”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广泛征求服务对象意见,参照同行业工作规范和操作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了后勤服务项目的对外承诺标准和内控标准五大项共计700余条,并提出了“服务有标准,岗位有职责,作业有规范,过程有控制”的管理理念。为了使标准深入人心,用人的发展来带动企业的发展,后勤服务公司根据后勤工作特点自编了水电管理、物业管理、学生公寓管理、校园绿化

管理、供暖与中央空调管理等专业教材,并以职工夜校的形式开展了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为职业化后勤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赫达实业有限公司提出了“发展经济、服务教育”的理念,不断完善市场机制,肩负起了为集团创造利润的重担,专心致志的把事业做大做强,并回报学校,真正实现了后勤企业教育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结合。赫达实业公司树立了市场

经营理念,建立起市场型经营管理机制,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目前,赫达实业公司下属经营实体全部完成了二级法人的登记注册,进一步理顺了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了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各单位进一步树立了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以赫达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河北大学后勤集团的支柱产业已经初具雏形,产业空间和产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对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支撑力度也在随之不断增强。

回顾第三轮后勤社会化改革,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改革更加深入。

河北大学的第三轮后勤改革是对前两轮改革的深入,通过这次改革,集团建立起了规范的管理构架。三个公司作为集团的二级管理单位,分别确立了不同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发展思路更加明确,为建立“职业化后勤”从体制上理顺了关系。

二是发展经济、服务教育、回报学校的思路更加明确。

通过几年的深化改革、大胆实践,我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河北大学后勤集团已经进入一个回报学校的发展时期。集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河北大学后勤服务体系进行整体把握,在减轻学校负担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后勤服务的支持力度。在近年来物价、人力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学校仍按照2000年集团成立之初的标准拨付委托费,为学校节约了经费。第三轮改革之后,后勤服务公司资金封闭运行,靠管理节约的资金不再纳入利润分红,而是用于后勤设施的改造建设。餐饮公司从2004年起就提出了“全成本核算,零利润运行”的管理模式,集团不但不再向学生伙食要利润,近两年来还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对学生餐厅进行更新改造,改善了学生就餐环境,提高伙食质量,得到学校和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全面提高质量、全力推进发展、全心回报学校,加快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1、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

集团始终把质量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制定了“超出顾客期望值”的质量目标,并围绕服务工作实时推进后勤标准化建设。2000年底,河北大学后勤集团创造性地导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高校后勤企业。几年来,集团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严格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开展工作,根据后勤企业自身特点推行了标准化公寓建设、标准化餐厅建设,并于2007年上半年全面推出了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餐饮服务公司制定了菜品的投料标准和主副食制作标准,后勤服务公司制定了各操作项目的内控标准和对外承诺标准,为后勤企业的职业化建设、行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由于集团始终重视质量工作,在集团每年由学生组织进行的两次顾客满意度调查中,集团的顾客满意度由改革初的70%上升到现在的92%以上。

2、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助推企业向现代后勤发展

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集团经营项目分散在十几个行业和不同的校区,信息的层层流转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信息的非对称性给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集团实施了信息化建设不但真正实现了集团的无纸化办公和异地办公,而且使管理模式由金字塔型转向了扁平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集团引入oa办公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文件管理网络化、公文审批网络化、行政事务和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网上实时交流;集团为所有中层管理人员配置了具有5000字以内文件传输功能的cdma手机,实现了校园网、因特网和手机通讯网三网合一,提高了办公效率;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越来越被师生所接受,集团开发了网上报修系统,师生可以通过这套系统进行网上报修,系统可以对报修环节和维修时间情况进行自动监督、汇总,使维修工作更加及时;集团还自主开发了网上招标竞价系统,实现了招标项目、招标价格的透明化,有效的防止了商业贿赂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升华服务理念,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高校后勤企业面对的服务客体与社会企业不同,后勤的服务对象是长期的、固定的客户群,是熟人加朋友,是零距离的服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后勤员工的工作作风、责任感、服务态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后勤还是服务加教育,后勤员工是服务员加老师。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后勤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人的生活需求,还应该提供一种导向性的服务,实现育人的功能。

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人们认为后勤企业化了,必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这便在后勤与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对立的情绪。为了消除这种误解,河北大学后勤集团提出了“服务高于利润”的理念和“服务与需要同步,员工与顾客共舞”的口号。实施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共建共管”工程,创建了后勤集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吸收了1300余名学生参加勤工俭学,近百名学生走上了集团的管理岗位。“共建共管”工程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还锻炼和培育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后勤的育人功能,也充分体现了河北大学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办学特色。

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对学生生活园区的管理变以前学生处行政式的管理为后勤以服务为主的物业式管理。后勤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却削弱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集团和学生处联合,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通过服务和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现了后勤的育人功能。

4、立足市场,多元发展,回报学校

市场是后勤企业生存的基础,而不是依靠学校拨款求生存,这是河北大学后勤集团成立之初就确立的生存理念。高校后勤服务项目教育属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功能性和微利性,因此,仅凭学校拨付的委托经费,后勤企业很难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河北大学后勤集团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几年来始终坚持立足市场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实施多元发展战略,努力做大做强,最终实现了后勤企业服务师生、回报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几年来,河北大学后勤集团已经实现了由原来单一的、以功能为主的如学生食堂、公寓等“线型”服务项目,发展成了多元的、以需要为主的、“圆面”市场。市场边界的不断拓展,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多,使传统后勤项目与新增市场项目和校外市场的收入、利润份额发生了显著变化,到2005年新增市场和校外市场的收入、利润比例已经超过传统项目,成为集团的利润支撑点。同年,集团用两年积累的发展基金将赫达实业公司的注册资金由600万元扩大到1200万元,并更名为“河北赫达实业有限公司”,突破了制约集团多元化发展的瓶颈,为集团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集团通过资本联合,控股注册成立了赫达房地产开发公司,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向房地产领域进军,开发了“新东方·凤凰城”房地产项目。集团不断探索新的服务领域,注册了科教图书公司和赫达传媒有限公司,与北京时代光华管理学院合作成立河北大学时代光华管理培训中心;集团积极拓展食品加工市场,注册“易百糕点”品牌,并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保定市及周边地区,树立起了集团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河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特点和下一步发展思路

通过近八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集团对自身的状况和发展实际进行审视和思考,认为我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始终坚持发展的理念,改革永不停步

河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始终坚持发展的理念,不断进行探索,不断开拓创新,从剥离到转制,再到“分轨运行、多元发展”,河北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永不停步,在改革过程中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2000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程来我校调研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并对我校的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河北省省长郭庚茂深入到学生餐厅,了解学生伙食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原河北省委书记王旭东、原省长钮茂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彭珮云,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原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副省长付双建、孙士彬、龙庄伟,原河北省副省长刘健生等多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教育部第二期简报专题报道了河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并上报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下发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校进行推介。

2、始终坚持服务教育的理念,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几年来,集团一直坚持服务教育的理念,努力提升服务品位,丰富服务内涵,以优质的服务为河北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及省市多家媒体的关注,得到了社会、政府的充分肯定,后勤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河北大学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后勤先进集体”、“全国后勤报道优秀集体”;多次被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和人事厅评为“河北省后勤系统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后勤集团下属单位也多次得到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表彰和认可。《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高校后勤研究》等国家级媒体对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多次报道。2007年7月,在河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评估中,我校改革得到省评估组专家的一致认可,认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项扶持到位;后勤队伍配备得力,转制实现突破;管理制度健全有效,服务水平提升;改革效果影响巨大,典型作用突出。10个评估项目均为a级,总得分比例为96.4%,最终评估结果为优秀。

3、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

提高服务质量是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集团成立之初就把质量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集团制定的质量目标是:超出顾客的期望值,并提出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追求卓越,直到永远”的口号。在以后的时间里,公司没有停步在改革层面,而是一步一步将iso9001的理念、原则渗透、覆盖到每一个层次、细节。2004年,河北大学后勤集团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河北省优秀服务质量奖”。同年,河北大学后勤集团被国家方圆认证中心授予“管理优秀奖”,成为全国两万多家认证企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后勤企业。

4、始终坚持立足市场的经营理念,做大做强、回报学校

后勤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与其他社会企业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有着基本稳定、风险较小的校内市场,但依靠校内市场不等同于依附学校。集团生存的基点并非学校,而是我们所拥有的校内服务市场。因此,集团始终坚持立足市场的经营理念,做大做强,回报学校。几年来,后勤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减轻了学校负担。根据学校财务部门数字统计,与改革前相比,学校后勤经费投入节约近2000万元。在为学校减轻负担的同时,后勤规模不断扩大,后勤实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由于服务市场的拓展,后勤集团通过增加服务项目营业额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2006年营业额突破2亿元。为回报学校,后勤集团利用自身积累和银行信贷资金先后在兴建和改造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学生浴池、大学生汽车驾校、学生超市、校园商务中心、学生网络阅览室等建设项目上投资5400余万元,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后勤基础设施条件。

5、始终坚持建设节约型后勤

对于后勤集团而言,节约就是创造效益,既是经济效益,也是社会效益。后勤集团一直十分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向管理要效益”的战略思想,不断深化管理,加大对能源消耗的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集团坚持从技术改造上要效益,通过采用新技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几年来,集团加大投资力度,对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节能改造。如,集团投资10万余元,在全校学生公寓建造了洗漱间废水回收利用设施,用高一层洗漱间的废水冲洗下一层卫生间,每年节省用水3万多吨,节约水费10多万元。集团投资7万多元,修建蓄水池,将浴池废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采暖锅炉的除尘设备,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每个采暖期可节水3万多吨,节省水费10余万元。通过这些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集团各种能源的消耗率逐年下降。

2003年,集团实施水电加价运行的水电改革,改革当年,在学校规模扩大一倍的情况下,学校支出的水电费由2000年的520多万元,降至2003年的294万元,当然,除了节约之外,有一大部分费用是集团承担了,为学校节省了资金。

6、始终坚持领导班子建设

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确保集团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集团领导班子重视思想政治学习,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每周一次的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定期向董事会汇报工作,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坚持每学期有针对性的召开两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沟通思想,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拉动力,进一步统一班子成员认识,建立起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这是河北大学后勤改革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集团领导班子连续五年被学校评为优秀中层班子。

有人说:21世纪是职业化的时代,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后勤也不例外。职业化后勤正是河北大学后勤集团下一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职业化本质上就是专业化和标准化。职业化的内涵可以分三个层面:一是职场氛围,二是专业化的队伍和标准,三是员工的技能加敬业精神。从技术上来讲,我们就是要制订我们自己的标准,并能够推广和应用到其他高校的后勤企业管理中去,努力使高校后勤成为被社会所认同的一个行业,河北大学后勤集团正是要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成为这个行业中的领军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员工的职业化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员工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就是要以人的发展来带动企业的发展,把员工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由初级培训、到中级、高级培训的晋级制度,使培训不仅是学习的机会,也是考察人、选拔人的机会,更是一种荣誉、一种待遇。我们要把通过初级班培训发现的人才选拔出来,晋升到中级班学习,和那些优秀的中层主任一起学习培训,再把中级班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晋升到高级班和公司总经理们一起培训学习,把培训工作与干部的考核、使用结合起来。

改革需要的是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河北大学后勤的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三步,并从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成为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但成绩仅属于过去,展望未来,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将在新的起跑线上继续抢抓历史机遇,向着新的目标努力前行!

赞美大学后勤工作者 篇6

走在吉大的校园里,当人们迎着和煦的微风,聆听鸟儿的歌唱,坐在晨曦下诵读时;当人们在洁净的小路上相遇并互致问候时,他们看到的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当我们每一天都沉醉在这温馨的校园生活中,你可曾想过是无数个后勤工作人员在为此默默辛苦耕耘呢?

时光在忙碌中慢慢逝去,他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程序。然而,我们可爱的后勤工作者只是擦去额头的汗水,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不怕食堂工作间的油烟熏烤;她们不怕一天十小时以上的站立式微笑服务;他们不怕处理垃圾污垢时的恶臭扑鼻;他们不怕严寒酷暑下的站岗值勤,他们更不怕在意外发生时为学生们挺身而出。正是他们用父母般的爱为学生们编织了一张用汗水和辛勤筑成的保护网。

在全国高校后勤集团改革的政策方针下,吉林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应运而生。十年来,在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怀下,后勤集团逐渐成长为一支成熟且高效的队伍。经过了夜以继日的努力和钻研,吉大后勤集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成为高校同行业的佼佼者!最终,他们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敬和掌声。

十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后勤工作者默默奉献,任何华丽的词藻也无法言说全校师生对他们的感谢。学生公寓温馨舒适,寝室家具安全齐备,给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有如家的感觉;学生餐厅菜美饭香,各式菜系琳琅满目,服务质量挤身全国先进。让我们通过选取后勤人日常工作中的镜头,来体会他们每日的辛劳吧。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凌晨四点,当学生们还在熟睡中,食堂服务人员已经开始了各自的工作。炊事员们精心准备着早餐,各种面点、饭菜、稀饭、奶制品应有尽有。餐口处的服务员有条不紊的进行清扫工作。忙完早饭后,他们又马上投入中餐和晚餐的工作当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准时就餐,餐厅员工常常要饮食不规律,延时就餐。在炎热的夏季,厨师们更要在高温下作业,常常是忙完一餐全身早已湿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后勤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当我们从几十种菜肴品种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饭菜,坐下细细品味时,你可曾想到了食堂工作人员的辛苦劳动呢?

正是这些可爱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校园生活。他们的感人事迹不是我们三言两语能说完的。且让我们把他们的辛劳铭记在心,静静体会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后勤,广大师生的正常生活也离不开后勤,我们无须去夸大和褒扬他们的努力,因为后勤工作者的服务理念在此,奉献的精神在此。

赞美后勤人

你们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

你们把无私奉献铭记心间

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都有你们忙碌工作的身影

改革之初的艰难探索

成就了今天的累累硕果

十年耕耘

你们让吉大焕发了新的活力

年复一年

你们迎来满怀理想的莘莘学子

日复一日

你们知寒问暖哺育祖国的花朵

十载如一日的奉献

构建了学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昨天你们历尽艰辛改革谋发展

今天你们昂首挺胸创新续新篇

后勤工作是你们无悔的选择

扬帆起航吧

你们准备迎接新十年的挑战

勇往直前吧

大学后勤管理办法 篇7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实施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加快、步幅加大,高校通过细化内部管理,加强岗位制度建设等方式,解决了体制机制瓶颈所导致的服务低效等问题。然而,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如后勤产业萎缩、人力资源缺乏活力、管理手段不尽科学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后勤的经营中实现良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配置,如何为和谐校园营造健康环境,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就迫切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体系的完善[1]。

一、研究区域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区域

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始于1998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服务机构通常是指所有为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经济组织,即包括高校母体内的后勤保障组织,也包括社会上为高校提供保障服务的经济组织。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为例。

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的部署,在1999年辽宁师范大学围绕“以培育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的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校内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后勤化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原则、渐进原则、发展原则、稳定原则、责权一体原则和效益优先原则。

在管理模式上,按照“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依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分离、稳步前进”的后勤改革方案,辽宁师范大学实施“三步走”改革战略。从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小机关,多实体”再到“小机关,大实体”的管理模式。在人事管理上,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劳动用工新机制。率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先后选拔十余名优秀的硕士、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后勤管理队伍,提供安置下岗职工到学校后勤再就业岗位。在分配方式上,推行集团经理年薪制和集团职工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津贴四位一体的结构工资制。将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和个人贡献挂钩。在人力资源培育上,设立专项职工培训基金,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

通过改革,实现了减员增效。深入落实“节约后勤工程”,改革使原后勤处级干部减少了50%;正式职工调岗分流20%,退养8%,除名10人;临时工减少25%,并为学校节省大量经费支出。

(二)激励机制分析

1. 激励机制内涵。

激励(Incentives),《辞海》中译为“激发、鼓励”。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主体即是激励执行者,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激励主体是不同的。激励的客体是指被激励主体所激励的对象。而“激励机制”(Incentive Mechanism)是指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激励机制”的研究对象是“激励”的客体。

2. 激励机制运行模式。

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也就是激励工作的过程。这种激励机制运行模式,是从员工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开始的,贯穿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故又称之为全过程激励模式[2]。这一激励模式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可分为五个步骤,其工作内容分别如下:第一,双向交流。这一步的任务使管理人员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事业规划、能力和素质等,同时向员工阐明组织的目标、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组织的奖酬内容、绩效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员工个人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个人的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同时员工要把组织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了解清楚。第二,各自选择行为。通过前一步的双向交流,管理人员将根据员工个人的特长、能力、素质和工作意向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岗位,提出适当的努力目标和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并付诸行动;而员工则采取适当的工作态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开始工作。第三,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是对员工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工作进展及时进行评判,以便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再做适应性调整。这种阶段性评价要选择适当的评价周期,可根据员工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为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或半年等。第四,年终评价与奖酬分配。这一步的工作是在年终进行的,员工要配合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并据此获得组织的奖酬资源。同时,管理者要善于听取员工自己对工作的评价。第五,比较与再交流。在这一步,员工将对自己从工作过程和任务完成后所获得的奖酬与其他可比的人进行比较,以及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看一看自己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奖酬是否满意,是否公平。通过比较,若员工觉得满意,将继续留在原组织工作;如不满意,可再与管理人员进行建设性磋商,以达成一致意见。若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双方的契约关系将中断。

全过程激励模式突出了信息交流的作用,划分了激励工作的逻辑步骤,可操作性强。

二、激励机制运行保障

在高校后勤中推行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将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的实际情况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需要科学的运行制度保障。

1.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保障。科学的思想观念是推行激励机制的灵魂。第一,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伟大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维护最广大的师生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不断满足师生员工的各种合理需求;第二,坚持建设和谐校园的原则,依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布局,提出后勤工作的总体思想和部署,从全局出发,提出、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第三,培养自信心原则,营造公平、合理、和谐的氛围,增强员工自信心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真正为学校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

2.健全与完善后勤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健全的评价体系是推行激励机制的约束标准。绩效评价是一种正式的员工业绩评估制度,它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原理来评价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因此,它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环节[3]。第一,依据业绩、素质、品德、态度等标准建立激励体系绩效数据平台,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薪酬激励、长期激励、保障激励、非物质激励等提供依据;第二,做好评价中的沟通和反馈工作,了解员工的需求,注重人性化管理,满足员工成长需求、尊重需求、权力需求、成果需求等等,同时与员工双向沟通,即时做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息反馈。

3.营造良好的激励机制运行环境。良好的运行环境是推行激励机制的推动力。后勤服务机构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复杂的工程,要实现激励机制的行之有效运行,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健康的内部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营造内部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构建团体内部融洽的软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其次,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指与高校后勤机构相互沟通的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等经济组织)会提高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高校后勤文化,赢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

4.制定得当的激励措施。得当的激励措施是推行激励机制的重要保障。激励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员工予以刺激。平均主义、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过度的处罚也会打消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领导者的态度也会使激励机制作用大打折扣。得当的激励措施要坚持从物质和精神激励这两个方面着手[4],不能简单的以金钱物质刺激,更应得到社会的认同、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领导的信任,员工自信心的提高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舒适宽敞洁净的工作环境,也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情绪。

摘要:在高校后勤管理中,为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后勤集团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为例,通过对激励机制运行模式分析,以期对高校后勤管理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激励机制,高校,后勤管理

参考文献

[1]唐立英.高校后勤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2):44-46.

[2]李子华,陈浩.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管理,2010,(5):26-28.

[3]朱群丹.高校后勤服务机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浙江财经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案例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大学后勤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后勤规范化管理;提高保障能力

一、当前后勤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官兵对新时期部队后勤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高、思路不清,不理解加强后勤规范化管理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导致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工作思路不清晰,找不准本单位后勤管理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不清楚后勤规范化管理要达到什么标准,工作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缺乏计划性、延续性、和针对性,往往是想到什么抓什么,想怎么抓就怎么抓,抓得怎么样就怎么样;个别后勤人员规范意识淡化,重建设轻管理、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应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标准化落实、规范化推进的意识不强;个别后勤干部对领导交办事项则兢兢业业、规规矩矩完成,而对日常服务基层的事项重视程度不够,时间上拖拉、落实上模糊、结果上打折,影响了整体后勤规范化管理的质量;部分后勤干部对规范化管理的难点缺乏敢于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对规范化管理的经常性坚持不好,缺少持之以恒抓规范的韧劲和毅力,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不会管、不善管、不敢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了后勤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制度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后勤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健全,先后实行了物资集中采购、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财务集中核算等多项措施,但从落实的情况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章不循、循章不严、执行不坚决、落实质量不高等问题。表现在:个别后勤干部对规范化管理制度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不敢于抓落实的现象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规范化管理的表率带头作用和引导示范效应发挥不明显;个别后勤干部由于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较弱,平时不注重充电加油,对一些新的后勤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不掌握、不熟悉,影响了规范化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基层单位对后勤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够重视,尤其在一些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方面,建设购买积极、管理应用消极,不按规定操作、不按制度管理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财力上的巨大浪费,不利于后勤规范化管理的全方位、深层次推进。

(3)管理创新不到位。面对新形势下的后勤工作,虽然有改革创新的思想,但行动的力度不够,一些管理方法跟不上工作发展的步伐,还存在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情况,习惯于老经验、老办法、老套路想问题、办事情,推动工作、谋划工作的前瞻性不强,创新意识不足,工作思路不宽,缺乏计划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对于新形势下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官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注重调查,不总结研究,不善于分析,要么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要么是束手无策,成为阻碍规范化管理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后勤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

二、加强后勤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对策

(1)抓住队伍建设这一核心,激发后勤规范化管理的内动力。一是培养官兵规范化管理的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认识上的突破,就没有行动上的飞跃。要积极引导官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思想上积极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适应,深刻认识到规范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部队发展的需要,是后勤保障效益和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规范化管理对于后勤保障工作、乃至整个部队发展的重要意义,彻底摒弃固有的管理思想,树立向规范化要效益,向规范化要战斗力的意识。要将后勤保障队伍的思想统一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上来,只有思想上与规范化管理相一致,才能够指导实际工作与规范化合拍,才能为规范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官兵规范化管理的能力。后勤保障工作专业性强,规范化管理工作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过程中,应该把提高官兵的管理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坚持重在平时,抓在平时。在开展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将管理相关知识融入到业务培训当中,不仅提高官兵的业务能力,而且掌握必备的管理能力,切实提高后勤队伍研究后勤规范化管理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后勤队伍总结、提炼后勤规范化管理经验的能力,提高后勤队伍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后勤规范化管理的能力,不断加快后勤规范管理的步伐。三是培养官兵规范化管理的作风。将规范化管理作为后勤队伍的日常养成,在促进规范化管理工作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引导官兵在实际工作中不是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为依据,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自觉以规范化为标准开展工作,所有工作都是以规范化为中心。要让官兵在从事后勤保障工作过程中,想到的是规范,对照的是规范,执行的是规范。要充分调动后勤队伍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后勤规范化管理成为后勤队伍的自觉行动,形成一套以规范化管理为标准和手段的工作定式和建设模式。

(2)抓住制度落实这一根本,增强后勤规范化管理的执行力。一是突出实效抓落实。要积极适应日益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的后勤保障工作要求,进一步理清管理关系,强化责任追究。各级后勤人员都要按章办事,无论管人管钱管物,都要以规章制度为准则,把一切管理活动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始终坚持把落实后勤规章制度放在突出位置,把标准制度作为实施管理的根本依据,逐步养成落实无理由、执行无条件、检查无交叉、督导无死角的“四无”良好工作状态,用法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来确保后勤规范化管理工作健康、连贯、有序运行。二是破解难题抓落实。要建立经常性的检查机制。严格依据后勤相关的《后勤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后勤精细化管理与后勤服务标准》等法规制度规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规范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形成部署、落实、检查、督导、反馈、考核为主元素的“六点一线”工作定式,保证后勤管理在规范化轨道上健康发展。要明确奖惩机制。通过严格奖惩,明确责任,避免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充分调动官兵参与后勤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三是凝聚合力抓落实。后勤规章制度的落实不能仅靠后勤部门唱“独角戏”,涉及各级领导、机关各部门甚至每名官兵。领导的作用具有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模范带头和引领带动至关重要。因此,各级党委和领导要认真履行抓落实后勤规章制度的领导责任,把落实后勤规章制度作为部队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各级领导要坚决维护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模范形象影响和带动后勤规范化管理。司、政、后、防各部门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机关的整体效能,确保后勤规章制度的落实。

上一篇:北师大版教室教学设计下一篇:微笑作文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