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精选9篇)

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 篇1

——怎样合理调适自己的情绪

教学对象:高一(19)班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表现及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清楚的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

2、态度和情感目标:重视情绪的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

3、能力和问题解决目标:能觉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认识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并能应用有效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对情绪进行自我调适。

教学重点:理解合理调适情绪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结合自身情绪体验,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寻求控制、调适情绪的方法。课程类型:心理辅导、活动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白纸、笔和两张样图

教学过程:

一、破冰(心理游戏—左右手)加导入(故事导入)——5分钟

破冰的过程大致如下:教师说举起左手的时候,学生就需要举起左手;说举起右手的时候就需要举起右手;说不要不举起左手的时候学生就必须举起左手;说不要举起左手的时候就需要放下左手。以此类推〔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注意力恢复到课堂中来并且可以为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下铺垫〕

教师通过讲述呈现故事: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干什么?”/“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林肯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他这么做对于自己和别人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请听几位名人他们对于情绪是怎样调适的?

① 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卡耐基【美】

②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的忘记一个重

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戴尔•卡耐基

③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

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

二、活动一(情绪的故事)——8分钟

教师通过口述呈现故事:

1、从前有一个小男孩,脾气很坏,爱发火,他问父亲:“怎么改掉坏脾气?“父亲说:”每次发火之前在木板上钉子.钉好之后来找我.“就这样,他听父亲的话,每次要发火时,就去钉钉子,钉完木板上的钉子以后,找父亲,父亲说:”在发火时,就把木板上的钉子拔下来.“过了一段时间,男孩高兴地跑来对父亲说;”木板上的钉子都拔掉了“父亲说”木板上有什么?“"有钉子眼儿”孩子,你对别人的伤害永远去不掉."

故事呈现完之后,师说:“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老师会请几位同学起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对故事的感想!”

学生分享完自己的感想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呈现下一个故事:

2、《心境的魔力》一个名叫维克多·弗兰克的德国精神病博士曾经在纳粹集中营里被关押了很多日子,饱受了纳粹分子的凌辱和非人的对待。/弗兰克曾经绝望过,因为这里只有屠杀和血腥,没有人性,没有尊严。那些持枪的人,都是野兽,可以不眨眼地屠杀一位母亲、儿童或者老人。/他时刻生活在恐惧中,这种对死的恐惧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情绪压力。集中营里,每天都有因此而发疯的人。弗兰克知道,如果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难以逃脱精神失常的厄运。/有一次,弗兰克随着长长的队伍到集中营的工地上去劳动。一路上,他产生了一种幻觉,晚上能不能活着回来?是否能吃上晚餐?他的鞋带断了,能不能找到一根新的?这些幻觉让他感到厌倦和不安。于是,他强迫自己不再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正走在前去演讲的路上,来到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精神饱满地在台上发表演讲。/他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了笑容。

首先也是请同学起来分享自己的感想然后师说:“愤怒、悲伤、痛苦等不良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而愉快、欢乐、满意、平静等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任何情绪的表现都应去适应,否则,就会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三、活动二(我说你画)——20分钟

在进行以上内容的教学之后,师说:“现在的社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过程,一个班级一个小集体也是一样的,有着发令者和执行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发令者可能会由于自己的主客观原因而导致自己所想的命令并不会那么正确的被执行者执行,那么他们之间就

会存在质疑、抱怨以及自责,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去调适自己的情绪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当我们真的处于这样的情绪当中的时候我们会是怎样的表现?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个小游戏,叫我说你画;”

活动程序大概如下:

1、第一轮请一名自愿者上台担任“传达者”,其余人员作为“倾听者”,“传达者”看样图一两分钟,背对全体“倾听者”,下达画图指令。

2、“倾听者”们根据“传达者”的指令画出样图上的图形,“倾听者”不许提问。

3、根据“倾听者”的图,“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

4、第二轮再请一位自愿者上台,看着样图二,面对“倾听者”们传达画图指令,其中允许“倾听者”不断提问,看着这一轮的结果如何?

5、请“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并比较两轮过程与结果的差异。

此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①让学生学会全局思维、清晰表述、准确回应。②学生学会多角度找原因,主动承担责任。③体验有效的信息沟通要素包括准确表达、用心聆听、思考质疑、澄清确定等。

当学生做完此活动之后最重要的在于“传达者”和 “倾听者”的分享。在此活动中,“传达者”对于自己表示很自信,但是当自己真的开始发号指令的时候,却不能入自己先前想象之中那么顺利,“倾听者”也会对他产生质疑,但是第二轮的时候“倾听者”开始自己指导,也会发现其实也不如自己想象之中那么容易,但是第二轮中“倾听者”与“传达者”会尝试和体验有效地沟通,但是在沟通之前也必须要处于良好的情绪当中。

四、活动三(情绪大法官)——

在以上的活动当中,同学们会出现不良的情绪,会烦躁不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那么在接下来的我们进行下一个活动,名字叫—情绪大法官。

游戏规则:

①每个人在白纸上写下最近的一件让自己特别烦恼、焦虑、内疚或痛苦的事情,或者可以写下上一个游戏当中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并写出为什么这件事让自己感觉这么不好。把白纸对折后,放在第一排同学的桌子上。当所有学生完成后,开始游戏。

②每次每组选出一名选手,分别扮演“原告律师”和“被告律师”,由原告律师从对方组的箱子里抽出一张纸条,大声读出“令人苦恼的事”,然后指控对方:“受害者之所以感觉烦恼,是因为被告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并阐述理由,证明排除了不合理信念后,那件“令人苦恼的事”可以有更理性的处理。“被告律师”可以进行申辩,力求证明这件事是值得烦恼和应该烦恼的。三分钟辩论后,“情绪大法官”可以邀请写这张纸条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由他来裁定哪位律师的话更有道理,说说自己的感想。胜利的律师为自己所在组加

上一分。

③邀请最终胜利组和挑战组的学生分享感受。

四、活动四(锦囊妙计)

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的不如意,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做呢?怎么样去调节自己和宣泄自己呢?老师教同学们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属于自己最佳的方法。

1、怡悦调适法——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一天,一个名叫

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吃饭,整天喜怒无常,而且愤怒得想要杀人。许多医生都治不好她的病,后来请张子和诊治。张子和仔细检查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他让病人家属找来两名老妇人,在病人面前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病人看了大笑起来,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情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张子和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病人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终达到不药而愈。

2、宣泄法——分为三种:①在产生痛苦、悲伤、难过等情绪时,可通过哭

来宣泄、释放积聚在内心的痛楚,达到心理平衡;②有郁闷、愤怒、困惑等消极情绪时,可通过音乐或书写宣泄法来调适;③三是借物宣泄。当受了委屈或欺侮后,可以回到家关起门

来,用力捶打自己的被子、枕头和毛绒公仔,等捶打到疲乏时,会觉得心里轻松许多。

3、自我暗示法—— 它的特点在于可通过言语或想像使自己的身心机能发

生变化,其方法简洁,并且容易达到自助的效果。暗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成语中的“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动写照。发怒时,可提醒自己“不要发怒”,“发怒会把事情办坏”;忧愁时,提醒自己“愁也没有用,还是面对现实,想想办法吧”;当有比较大的内心冲突和烦恼时,安慰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已经度过了许多难关,这次也一定能顺利度过”,等等。

4、意志控制法——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可产生相当大的抗痛力量,迫使痛感缓解。

5、活动转移法——心情不好找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一做。

6、转移注意法 ——将注意力集中于疼痛上,疼痛会加重。若把注意力从

疼痛转移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去,如看电视、读小说,或与人聊天,痛感自会减轻甚至消失。

7、稳定情绪法——情绪稳定不仅会使痛觉的感受迟钝,而且也会使疼痛反应减少。故保持情绪的镇定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

8、起因控制分析法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诱导和启发学生在不良情绪出现时,应及时采取正确的调适方法,让学生达到不良情绪的有效化解,使自身的精神堤坝坚不可摧,让精神之库不断注入振奋、欢欣和愉悦,让心境之水永远清澈与蔚蓝。

六、教师小结

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 篇2

大学生消极情绪表现为愤怒、憎恶、惊慌、痛苦、恐惧、烦躁不安、委屈不满、嫉妒、悲哀、冷漠、萎靡不振、嗜睡等。大学生的意识水平和自控水平比较强, 他们能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压抑在潜意识中, 消极情绪日积月累, 一旦爆发其结果是不可收拾的。

鉴于消极情绪的危害性, 我们有必要了解大学生消极情绪的现状及成因, 并找出调适策略。

一、研究对象和工具

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鲁东大学在校大学生159名, 其中男94人, 女65人;大一40人, 大二40人, 大三40人, 大四39人。

2. 研究工具

自编开放性的调查问卷。本问卷共3个问题。第1题为多项选择题, 依据出现次数的多少进行选择。第2题和第3题为开放题, 由被试做主观回答。通过第1题统计出目前大学生最常见的几种消极情绪表现是什么, 通过第2题分析消极情绪的原因, 通过第3题了解一下大学生是如何应对消极情绪的。

二、研究结果

1. 大学生消极情绪的表现

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抑郁、焦虑、痛苦。这些状况在大学中是比较常见的。

2. 消极情绪的成因

调查显示, 大学生将出现消极情绪原因更多地归于:理想与现实差异太大、学习压力大、生活空虚无目标、适应不良、环境影响、就业压力、考研压力。其中理想与现实差异太大表现得尤为突出,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大一大二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 所开设课程相对较多, 并且更多地依赖于自学, 新生不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大三大四的学生大部分都为考研而努力, 同时他们还面临找工作的压力。

3. 消极情绪的调试策略

调查显示, 当面临消极情绪时, 大学生多采用运动、找朋友聊天、外出散心、上网、逃避、顺其自然、迁怒于别人、看励志书等调适方法。其中运动、找朋友聊天、外出散心、看励志书等转移注意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极情绪, 但有些策略还有待商榷, 如上网可暂时缓解消极情绪, 但过度使用则会造成网络成瘾。

三、调适策略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发现了困扰大学生的消极情绪, 对于消极情绪如不给予正确的引导, 则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我们如何调适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呢?

1. 开展大学生自我观念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自我

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 尽量客观地认识自己。作为大学生, 不仅要与自己差不多的同学比, 也要与强于自己和不如自己的同学比, 还要与过去的自我比, 要全面地认识自己。

2.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帮助大学生作好职业规划

“大一”定向 (专业方向) , 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等, 初步确定我想干什么;“大二”定域 (发展领域) , 看一下当下最有前途的领域是什么, 锻炼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大三”定型 (职业类型) , 广泛收集各个职业的相关信息, 综合考虑性格、兴趣、特长与职业的匹配, 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四”定位 (工作岗位) , 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的特点, 充分运用实习机会, 积极参加各类招聘会, 强化求职技巧。

3.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失恋并不可怕, 但要学会妥善处理失恋。首先, 要勇敢面对失恋的事实, 不要逃避;其次, 要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分手的原因;再次, 情感宣泄, 将失恋的情绪发泄出来, 如找朋友倾诉, 求助心理咨询机构等;第四, 情景转移, 暂时离开引起不良情绪的环境。

4. 缓解考研压力

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保持恰当的自我期望水平。下面介绍六个自我激励步骤:第一, 确定出理想中的分数。第二, 确定付出什么努力得到你想要的分数。第三, 确定一个日期。第四, 拟定一个实现你理想的可行性计划, 并马上进行。第五, 将以上四点清楚地写下来。第六, 在晚休之前或早上起床之后大声朗诵你写下的计划。

摘要:通过对鲁东大学1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些消极情绪, 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抑郁、痛苦、焦虑、委屈不满。根据调查结果, 我们分析了大学生消极情绪的现状, 探讨了大学生消极情绪的成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消极情绪,调适策略

参考文献

[1]曾玉琴.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及调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2]张培营.大学生消极情绪成因与疏导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04 (1) .

[3]黄希庭, 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付宏渊, 庄创奇.大学生消极情绪分析及其对策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3卷, 1999 (2) .

[5]田宝, 郭德俊.情绪心理与调适[M].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3.

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 篇3

网络成瘾(IAD)是指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网络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

元情绪的出现可为改善该现象提供一条新的途径。自从1995年Salovey提出元情绪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由于情绪智力的概念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而元情绪与此密切相关,所以关于元情绪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争议。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有许远理提出的元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应贤慧的元情绪的二维理论模型。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对高中生、大学生、军人、父母等对象的研究上,关于用元情绪调节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尚未有具体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元情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

国内学者许远理在结合自己构建的情感智力“九要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元情绪理论。他把内省情智包括的三种成分作为元情绪理论的构成要素,分别是:(1)感知和体验自我情感的能力;(2)表达和评价自我情感的能力;(3)调节和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总的来说,元情绪就是一种主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评价、描述与监察的能力。元情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知和体验能力使青少年对网络成瘾有“自知之明”

元情绪是个体对自我感知和体验到的情绪变化的敏锐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情绪的有效调控,它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对自我情绪情感的感知和体验是元情绪功能的重要基础,处于最低层次。它是即时情绪的敏锐知觉和内心感受,只有我们对某种情绪有了“自知之明”,才会有可能去调控它。青少年的元情绪能力还处于未成熟过程中,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感知和辨别自己的情绪。很多青少年一旦上起网来,往往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是随着自己上网的渴望和冲动心情去行动,任凭网络上的游戏等充斥自己的头脑,对自己的思维正变得迟钝、情绪正变得低落消沉没有察觉和意识,而元情绪感知和体验能力对此有“自知之明”。

(二)表达和评价能力使青少年对网络成瘾有正确决策

自我情绪的表达和评价是元情绪从最低水平的感知和体验到最高水平的调控情绪的必经之路。自我情绪的表达能够将元情绪明朗化、清晰化,是对部分元情绪的操作。自我情绪的评价可以使个体对当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进一步的认知,使其做出正确有利的决策。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一般性格比较内向,比较敏感,不爱向他人倾诉心事,喜欢用“情感封拒”的方式来逃避某些痛苦或不愉快的情感,经常如此会使得青少年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渐渐变得麻木和识别不清,而且对一直沉迷于网络的行为也缺乏评价和判断力。元情绪的表达和评价能力能够使青少年对当前沉溺于网络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表达和评价,明白当前的网络行为对主体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为下一步行为的调控做好准备。

(三)调节和监控能力使青少年在网络成瘾中得到控制

调节和监控能力是元情绪的最高层次,也是青少年操作水平最低的能力。

元情绪的调节,是指把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调整到符合自己需要和与情景协调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过程。当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发觉自己已经变得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情绪状态正在变得日益糟糕时,这时元情绪的调节功能便显得十分重要。在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在一定情绪价值观的指导下,他们便不会让自己的不良情绪继续下去,而是会调动自己的认知,使用一定的元情绪策略进行调控。当他们的情绪状态好转时,需要用网络来排解压抑情绪的那种强烈冲动和愿望就会减弱。

元情绪的监控,主要指主体把感知和体验到的自我情绪经评价后控制在某一状态范围内,是一种静态过程。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经过适当的调节,使自己的情绪好转后,要能够监控它的变化,使它一直能保持在一种相对良好的范围内,这样才会对青少年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起到决定作用,否则再次产生的不良情绪又会很快促使他们走向网络。

二、运用元情绪调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勇于倾诉,宣泄消极情绪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一定的闭锁性,有了心事不愿向他人倾诉,长期积累会带来一定的情绪困扰。沈理笑、张劲松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的青少年虽然排除了焦虑和抑郁疾病的存在,但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可能存在更多的情绪问题。很多青少年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受到压抑才选择网络来进行排解和发泄。美国南公理堂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詹姆斯发现,当人们讲出自己的烦恼之后,人们的血压水平就会显著下降,也就是说倾诉会对人们的情绪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因而我们可以在此借鉴他的“日记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让青少年排解心中压抑的情绪。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培养、调动和利用元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能力,让青少年知晓在他们这个年龄有这种心理波动和情绪压抑很正常,他们有这种想宣泄的欲望也很正常。重要的是,他们要找到合适的宣泄口,要把握好度。每次想用网络作为发泄口的时候,感知和体验现在想去上网的强烈情绪,对此时的情绪状态有自知之明,这样才有可能调控自己的行为。

(二)良好表达,促进人际和谐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成瘾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人际关系总分均呈负相关,说明人际关系越糟糕,青少年越容易沉溺于网络。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很多青少年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生不愉快或不知道如何解决的事情时会闷在心里。我们要鼓励青少年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适当的情绪表达会在人际交往中充当信号作用,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了更多的同伴,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便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渠道。另外,元情绪的评价功能还可以使个体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能够使主体明白怎样的情绪表现会更加有助于自己的人际和谐,也能够使青少年对自己上网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比如当时的情绪状态比较低沉颓废,那么自己现在的这种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吗?个体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后,便会开始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这种不良行为。

(三)监控自我,提高心理水平

有关调查结果发现,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网瘾组在忧虑性、适应性、焦虑性、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这说明我们要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状况,就需要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些青少年学业水平较差,在以成绩排名的学校里觉得自己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关心,便开始慢慢地在网络上寻找那种自信、兴奋的感觉,以至于最后完全沉迷网络。因此要鼓励他们多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起自信心。元情绪的调控功能能够使他们很好地控制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不会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忧郁、焦虑的状态中,而是使积极和消极情绪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心理水平。当青少年感受到网络的强烈召唤时,生理处于高度唤醒,这时元情绪可对此进行调节,使之达到平稳状态,上网的强烈冲动和行为便会得到遏制。

总之,元情绪的三个成分的培养对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价值。青少年时期本应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和形成良好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元情绪的作用为青少年戒除网瘾服务,使他们能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现实,早日从网络依赖中摆脱出来。本文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其作用进行了阐释,后来的研究者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对该方面进行一定的实证研究。比如康雪琴就曾利用元情绪训练对中学生进行暴力干预,结果表明该训练可以有效降低中学生的暴力行为。相信如利用元情绪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干预同样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当然这需要实证来进一步证明。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充,637002)

心理障碍的自我调适 篇4

据精神心理学研究证实,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已。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心理很健康的人,在一定场合或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普遍存在的,其外在的、直观的表现主要是行为异常、情绪不稳、语言倒错、情绪混乱等。

心理障碍不仅有害心理健康,而且有害肌体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个别的极端行为甚至造成社会的危害,如报复、杀人、破坏、自杀、自残等等。因此,重视心理素质的修养,学会调适异常情绪,善于解除心理矛盾,消除心理障碍,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心理障碍、求得自在逍遥的心境呢?

一、用适当的方式尽量发泄。向知心的人直率地诉说苦衷,倾吐积郁,宣泄忿闷,甚至悲痛地哭诉一场,这都能释放和减轻心理压力。也可以对物发泄,当然,不是破坏性的摔砸一通,可以去打打球,跑跑步,去健身房超常地运动一番,通过消耗体力来消除烦闷,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二、培养自控力。对烦恼和不愉快,要承认其发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思想准备,然后冷静地想办法对付它。当然,这要在平日里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遇事不慌,稳妥对待。

三、转移注意力。有了烦恼,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工作、娱乐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方面,这样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

四、暂时躲避。暂时离开引起不愉快的人、事或者环境,眼不见心不烦,时过境迁,心理压力也会随之淡化或消失。

五、放弃过高的期望值。很多人的烦恼是由于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一旦这些期望没能实现,烦恼也就随即而来。因此,正确地面对现实,不抱幻想,也就不会自寻烦恼了。

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 篇5

----学《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有感今天有幸听了专家为我们讲述的《教师认知

问题的自我调适》,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认知是心理发展的核心,帮助教师形成合理的认知方式,调整不良的认知结构,达到认知优化和认知重建,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认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因对自己、他人、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反应并不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由认知而引起的。教师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两极上。一是高估自我。表现在对自我过分肯定地评价,肯定自我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夸张地看待自己的长处,而对短处则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视缺点为优点;对他人又总是过低评价,看不起别人,过多地看别人的不足,无视甚至贬低别人的长处。这些人常常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自我欣赏,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也容易因为愿望和要求不切实际而导致失败。失败又往往使其对原先的自我评价产生过

分的否定,走向低估自我的另一端。认识水平欠缺、过多的成功体验、强烈的优越感 , 是造成教师过分肯定自己的重要原因。二是低估自我。过低地评价自我,表现在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俯视自我的同时又总是仰视他人,常常拿别人的优点、长处比自己的短处与不足。表现为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不容忍自己,一味地抱怨、指责、否定自己。“我越来越讨厌自己,在性格、风格、风度、能力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不善言辞、不会处理事情、又傻又笨、无才无貌”,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写照。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显得自信心严重不足,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对困难过高估计,视成功为机遇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因而,自卑者或是表现为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或是为掩饰、代偿自卑而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虚荣心。情绪压抑、心烦意乱,做事既希望成功,又不指望成功,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不能正常发挥,屡屡坐失良机。导致教师低估自我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自身客观条件不理想,也有的是因为挫折感导致对自我的评价不足(如以往的挫折经历,现实的挫折,缺乏应有的社会评价和期待等)。挫折一般包括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挫折情境是阻碍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的人或事物,挫折情境也称挫折源,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状态叫挫折感受或称心理挫折。现实中存在两种挫折情境: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挫折情境叫实际挫折;人主观想象、并非客观存在的挫折情境称为想象挫折。教师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应发生”。“不应发生”是指以主观意愿为依据的不合理认知方式所产生的“(情况)不应该是这样的”,“不可能是这样的”等错误观念。一些人总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对客观存在的挫折和失败采取否定、拒绝和逃避的态度,认为“我从来未失败过”,因此“失败不应属于我”;“我从未有过挫折”,所以“我不该有挫折”。不懂得:成功和失败皆存、顺境与挫折同在。这才是多色多味的生活,才是生活的辩证法。

二是“非常可怕”或“不以为然”。有些人把挫折情境及其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这种想象挫折远远

超出了实际挫折的本来意义,由此引起的心理挫折(即挫折感受)更加严重。

与“非常可怕”的认识相反,有些教师对挫折采取“缩小”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没啥了不起”、“不足为鉴”的观念。无视挫折情境及其后果的客观存在,不能觉察挫折背后的危机,而是片面地“居危思安”。三是“我无能”。教师中还有一种对挫折的歪曲认知,即因某些挫折和失败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没用”、是个“庸材”,在遭受挫折和失败后变得自卑起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人犯了一个严重的认知错误,即过渡引伸(或过渡泛化)——在单一事件基础上不适当地作出关于能力、价值的普遍结论。

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与对挫折的不良认知,均会导致出现认知心理问题,其典型的表现包括:自卑、自负、自我接纳困难及自我角色偏离。

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 篇6

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青少年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的扩大,置身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由于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激发起一个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积极方面,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由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会对对方表示不满、忿恨,甚至加以损害。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工作,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

2.爱情。爱情是青少年开始接触的一个问题。爱情本是一种美好的情愫,然而却容

易把双方烧得头脑发昏走向嫉妒的极端。可以这样说,爱情与嫉妒是一对双胞胎。轻微的嫉妒可以促进爱情,一旦炉火过盛,则容易把爱情之花烧的枯萎,甚至导致杀人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3.才貌。才貌是指天生的智慧及外貌。优秀的才能和俊美的容貌容易使人得到幸福和成功,而才貌较差者则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嫉妒心理便由此而生了。

嫉妒心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1)最早的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中,

(2)程度较深的嫉妒,是由强度较浅的嫉妒发展而来的。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抑,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

(3)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此时已丧失理智。向对方作正面的直接的攻击,希望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往往会导致毁容、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

嫉妒这种“平衡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青少年应学会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1.正确看待人生价值。2.发挥自我优势。3.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4.密切交往,加深理解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其表现在:

1.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的结果。

2.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

3.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

4.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加以调适,这种补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的青少年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故作姿态,甚至以奇异打扮来招人注意,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种消极的补偿方法,是不足取的。

而积极的补偿方法有:1.正确对待失败。2.增强自信。3.“避己之短,扬己之长”。

三、孤独心理

又称闭锁心理,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1.独立意识的增长。2.自我意识的发展。

由于青少年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的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青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少年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

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所以,青少年应学会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

2.尽量缩小与同代伙伴之间的差异。

3.尽量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5.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恋爱观、婚姻观。

6.辩证看待孤独。

四、逆反心理

它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五、挫折心理

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青少年带来紧张状态和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折感在个体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对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大略可划分为两类:

1.主客观矛盾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2.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

3.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

4.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六、青春期焦虑症

焦虑症即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

焦虑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上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症性的焦虑症。

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期,这个时期个体的发育加快,身心变化处于一个转折点。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的体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一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诸如女孩子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的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及行为带来很大影响。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会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和烦恼,还可能伴发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情绪不稳、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常因此而长期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而经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精神科常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青春期焦虑症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诱发神经衰弱症,因此必须及时予以合理治疗。一般是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

七、癔症

精神医学把容易导致癔症反应的人格称做癔症型人格。具有癔症型人格的人,在某种精神刺激下,容易发生癔症。有关研究指出歇斯底里人格的特点有:人格发展幼稚,不成熟;情绪不稳,容易感情用事;有过份的幻想,容易把幻想当成现实;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重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照顾,以过份做作或夸张行为引人注意,等等。癔症多由于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而引起感觉与运动机能障碍,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失调与精神异常。青少年由于学习或工作压力,家庭或社会生活的不良因素影响,加上自身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患癔症。

癔症的人格特征具体表现有:

1.高度的情绪强度与易变性。

2.高度的受暗示性。

3.高度的自我显示感。癔症发病急剧,但根据情况进行恰当的心理调适和治疗,可以迅速恢复。

八、神经衰弱症

神经衰弱是由于大脑长期过度紧张而造成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失调。负性情绪,如恐惧、悲伤、抑郁等,是本症常见的原因。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多发生在青少年求学与就业时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发病率远比其他人群高。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失眠、乏力、抑郁寡欢。有时发现知觉错乱现象。对极重要的事物会茫然无所知觉,对声音极度敏感,即使轻微的声音也会使其惊恐得心跳、冒汗。这类患者往往忧虑过多,总爱陈述自己的病痛之苦。患者极易疲劳,因此感到一天到晚精力疲乏,学习与工作效率很低。注意力难以集中,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容易激怒,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生强烈情绪反应。

对神经衰弱症的心理调适与治疗,要以预防为主,改变不良习惯,加强锻炼,生活宁静而有规律。对于睡眠习惯不好的,要协助父母或老师给予纠正或指导,进行自我纠正

九、社交恐怖症

这种症状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怖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社交恐怖症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想象出恐怖对象自己吓唬自己。社交恐怖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的心理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十、吸烟饮酒心理

青少年烟酒瘾君子不是天生的,其主要成因还在于生活环境。青少年产生吸烟饮酒的心理原因一般表现为:1.从众模仿。2.出于好奇。3.社交需要。4.他人影响。5.逆反心理。6.侥幸心理。7.寻求解脱。8.作为社交“工具”。因此说青少年吸烟、饮酒习惯,是一种习得的不适应的行为模式。以后为了满足其心理或生理的依赖。这种陋习就被维持下来。家庭和社会中年长者的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刻。吸烟饮酒日久则上瘾,而且过度沉溺其中,还会引起中毒症状,以致形成长期依赖。这对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十一、自杀心理

自杀,成为了青少年,特别是年青人(18-30岁)的主要死因。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保护”的手段。

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按其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前者如宗教中的绝食坐化,为坚持某一信念的示威性、赌气性自杀;后者如由于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等为排解心理抑郁而自杀。

其心理行为过程一般为:“挫折”至“虚无感”至“对现实的普遍返化曲解,对人、事件报复心理”至“绝望”至“自杀强迫意念”至“产生自杀行为”。自杀动因不仅取决于内部因素(如个性、模仿心理等),还取决于个体行为的外在因素,即外界环境及带有某些共性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通常有:

1.挫折和失败。这类自杀者自尊心较强,家庭父母期望值较高,因此自我估计不实,一旦遇挫,便感觉失却了存在的价值。加之受挫后父母不理解、外人讥嘲等,自尊心受到创伤后,往往走上绝路。

2.家庭关系不睦。

3.失恋和失身。

4.精神疾患。因精神疾患而产生的自杀行为中,抑郁症表现得最为密切。其一般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学习工作效率低、不明原因的食物减退、不时产生轻生意念等。严重抑郁症者,自杀率约为10%至15%。因此,在青少年中如发现抑郁症倾向,及时疏导,可减少或预防自杀行为。但由于此症状较隐蔽,轻度患者一般生活正常,所以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5.从众心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青少年团伙,为首者一念之下,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自杀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黑格尔语),是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愚蠢行为。但同时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家庭、社会、个人各方面的努力。

十二、犯罪心理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通常有犯罪行为,但此处所谓犯罪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它是根据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而言的。青少年犯罪者严重偏离了文化和社会的准则,所以应把青少年(未成年)犯罪看作是对社会安定的严重挑战。青少年13至15岁成为初犯的高峰年龄,15至18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演变的发展过程的,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心理品质的变化。他们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越来越突出。表现有言行不一,经常说谎;待人粗鲁,出言不逊;狂妄自大,虚荣心膨胀。

2.心理倾向变化。这主要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片面地追求外表美,欣赏低级下流的文艺作品,不正常地、狂热地追求异性等。

调适情绪放松运动 篇7

当人产生各种情绪的时候,常伴有身体上的某种变化。人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尴尬羞涩时,往往会脸红;紧张害怕时,会脸色苍白;兴奋激动时,心跳会骤然加快;郁闷沮丧时,便觉得心神不安。情绪波动可使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和酶被释放出来而进入血液中,这些化学物质多来自内分泌系统,如性腺、胰岛、脑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等。

正常的情绪,当然以心平气和为好,然而生活中持久的稳定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及时进行调适,以确保身心健康。

调整情绪通常可以通过平衡饮食、改善营养、适当服药来进行。本文将向您介绍一种调试情绪放松运动,它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抑制激动情绪,改善代谢平衡。

第一节宁心安神

身体直立,略向前倾,收腹挺胸,双臂向前屈肘,两手掌心相对,轻松自然紧贴,集中意念,排除干扰,抬头收颌,匀畅呼吸,心中由l默数到30,长吁一口气,放松,停止。

第二节仰天长叹

保持上节站立姿势,两手臂向上举,五指分开,深呼吸,心中由1默数到10。然后,两手臂自然垂下,长呼气,尽量呼出胸中浊气。如此做3至5遍,停止。

第三节俯首静气

身体直立,双脚分开,相距半步,身体缓慢弯下,使腹角成45度,直至两手掌心着地,双手与双脚相距约一步。身体下弯时吸气,双手扶地时呼气,用腹部呼吸,心中由l默数到10,立起。如此做3至5遍,停止。

第四节举目远望

右腿跪地,左腿前弓屈膝,两手掌心同时在左腿两侧伏地,抬头目视前方,尽量看远处,匀畅呼吸,心中由l默数到10。然后双腿变换位置,重复上述动作。双腿交替各做3至5遍,停止。

第五节伏身养性

身体伏地,屈肘,手掌触地。然后,身体离地,头稍抬起,做伏卧撑5至10次。伏地时呼气,撑起时吸气,保持起伏与呼吸节奏协调均匀,吸足,呼尽,以促进新陈代谢;立起,停止。

第六节挺胸明志

身体伏地,两手臂向前挺伸,手掌触地。此时,挺胸抬头,用力伸展胸腹肌,尽量使上身与下身形成直角。然后,让上身缓慢伏下,呼气;再使上身柔和挺起,吸气。挺伏随意,呼吸自如。如此重复做5至10遍,停止。

第七节再展前程

重复第四节动作,要求呼吸量增大,有虎视耽耽的气势,振作精神,清除杂念。心中由1默数到20,如此做3至5遍,停止。

第八节重振雄风

身体直立,双脚分开,相距半步。身体缓慢向前弯下,直至双手掌心着地,与第三节动作基本相同,但身体向前弯下更低,腹角呈30度,双手与双脚相距半步。头尽量低下。下弯时吸气,伏地时呼气,行腹式呼吸,伏地时心中由1默数到10,立起。如此做3至5遍,停止。

第九节心胸舒畅

重复第二节动作,要求呼吸量增大,心胸尽量舒展,似胸有成竹之势。心中由l默数到20,如此重复做3至5遍,停止。

第十节回归天然

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 篇8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探究与自我调适

面对日趋加剧的.就业竞争压力,多元化的就业环境.每一位大学生在就业期间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本文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出现的不良就业心理予以剖析,并提出自我调试方法和建议,对大学生从容择业,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作 者:于乐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刊 名:中国大学生就业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年,卷(期):“”(4)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调试

技校生如何自我调适消极心理 篇9

技校生如何自我调适消极心理

作者:陈赤华 段幼平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4期

目前,就读技工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生毕业生,年龄基本上在16岁左右,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在学习经历上,面临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学习的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而且,两年后直接面临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发展的不同步,使得不少学生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物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更由于不少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尚未成型,易受外界的影响,因而缺乏对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评价能力,结果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学习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障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分析一下技校生中容易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讨调适的对策。

一、技校学生消极心理状态分析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懒散,不求上进

一些同学从初中步入技校后,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所以就缺乏了应有的动力,结果学习积极性不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还有的学生,因为中考失败,心理有了阴影,对学习缺乏自信,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障碍又导致学习不得法,总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功,进而自暴自弃,以至出现旷课、逃学现象。

2.初中阶段,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情操的教育

一些学生往往思想情绪低落,生活格调不高,缺少健康有益的业余爱好,课余生活单调、枯燥,进而追求另类刺激,如赌博,看黄色低级书刊或沉迷游戏、网络。

3.是非判断能力欠缺

由于缺乏对生活的理性判断,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遇事不能准确地判断是非、善恶和美丑,结果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味盲从。例如,个体形象的装扮追求另类,男生戴耳环、染头发、穿奇装异服等,女生追求所谓的“时尚”;拉帮结伙,讲“哥们义气”,加入不良团伙、恃强凌弱、违法乱纪;不顾家庭经济状况,追求享受,一味攀比吃喝玩乐、一切“向钱看”。

4.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正义感

部分学生缺乏法制意识,以至出现偷盗、敲诈、抢劫等违法犯罪现象。

5.缺乏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能力

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甚至打架。

二、心理障碍的自我调适策略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很多方面,有以认识真理为主的科学价值观;有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准则的道德价值观;有以权力、地位为核心的政治价值观;有以功利、实惠为目的的经济价值观等。无论哪一种,只有以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核心,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才能防止偏面、固执偏激。学生个人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等多途径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并在情感的升华中构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努力加强个性修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但个性特征会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方面。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中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时,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的机会可能多一些。因此,每个同学都应努力加强自己个性特征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例如,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自信心,克服自暴自弃;增强宽容精神,克服狭隘偏见;增强法制观念,克服懦弱性格。

3.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要切实际,如果条件不具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极小,即使是很有意义的目标,也不应列入计划。自己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对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即使不能出类拔萃,只要自己尽力,也照样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一个心理健康、善于自我悦纳的技校生,既不会沮丧自卑、无原则的自泛,也不会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要能够认识自我,真正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4.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

要教育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挫折,从美好的一面看待周围的生活,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以及办事果断、处事不惊等良好个性,能用冷静的理智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

上一篇:桥梁施工考试题下一篇:《教给学生习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