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精选8篇)
南方冶金学院是一所有四十多年办学历史的本科高校,曾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自98年9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教学为主旋律,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把对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有色金属行业服务,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大力向培养研究生方向发展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格局。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及提升办学水平,学院从实际出发,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稳定办学规模,适当扩大专业面,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确保教学质量,为在近期内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工、经、理、法、文、管、教等多学科相结合,江西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特制定南方冶金学院2004~2008年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近期内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做强工科,发展理科;兼顾经管,控制规模;加强建设,突出特色。
一、总体目标
2004年 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材料化学 071302 通信工程 080604 交通工程 081202 2005年 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信息安全 071205W 资源环境科学 071403W 网络经济学 020112W 2006年 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系统科学与工程 071702W 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 020115W 2007年 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信息科学技术 071206W 媒体创意 050306W 2008年 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信息资源管理 110503W 生物信息技术 070404W
二、总体目标规划的依据
1、增列上述专业是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及有色冶金行业的需要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未来世界各国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对国内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数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强调“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法》的深入贯彻实施,以及《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启动,都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1998年我院实行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管理体制,这也为学院带来了新的机遇。我院可以在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增列上述专业将对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经济、金融、管理、社会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从而推动和加快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促进有色冶金科技的发展。
2、增列上述专业是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方冶金学院地处江西南大门的赣州市。周边区域是中国目前最具活力、最有实力、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圈和投资开发重点区域之一。我院作为京九线上为数不多的几所工科院校之一,工科专业的办学历史最长、招生面较广、辐射域较大。近年来,随着京九铁路的贯通,江西的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江西提出“科教兴赣”,增列上述专业能基本满足地方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学院地处赣州老区,急待脱贫致富,急需大量这方面的人才,外地人才又较少进入本地区,就地培养此方面人才日显迫切重要。
3、增设上述专业能够优化我院学科结构,是我院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大量的信息通过Internet网迅速传播,将世界原有的有形界限打破。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网络经济学、信息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增设,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快速流动和资源的海量集成而迅速崛起的,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信息社会的核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生存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家对资源政策调整、完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增列资源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我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我院建设成为以理工为主,工、经、理、法、文、管、教多学科的理工科大学。目前我院已有39个本科专业,为加速我院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办学的规模和效益,使我院在近期内,本科专业数增至50个左右的目标,增列上述专业不仅能够使我院的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并能填补学院教育学学科的空白点,促进学院宏伟目标的实现,对我院自身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增列上述专业,实现总体目标已具备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多年来,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发展新的学科,调整专业结构,拓展硕士学位点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兴办本科教育46年,现有本科专业39个,硕士点17个,7个江西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1个江西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校本科生14000余人,在校研究生近400人,积累了丰富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并在冶金、矿业、材料、机电、化工、信息、经管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教强的办学优势,具有明显的特色。为实现我院本科专业发展和建设的总体目标,具有以下优势:
(1)师资队伍优势
近年来,学院投入6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和引进高水平的专门人才。目前,我院拥有一支数量为800多人、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达40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近300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人,硕士生导师140余名,有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效果突出、科研能力强、外语水平高、能够在新世纪挑大梁的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
(2)学科优势
我院曾隶属于冶金部和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8年实行中央与江西省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我校学科设置行业特征明显,四十多年来培养了3万多名毕业生。目前,闽、浙、赣三省有色(黑色)冶金厂矿的矿长(厂长)、总工程师基本上都是我校培养的学生,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办学力量。在矿山采掘、矿物加工、有色金属冶炼、测绘工程、材料加工等方面我院在华东、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学科建设在我院始终处于龙头地位,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将继续围绕矿业工程、材料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化学工程、环境保护、经济管理和文法等相关学科,加以统筹规划,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学科和专业。
(3)质量优势
80年代末期原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曾组织大型调查,调查其所属高校毕业生质量,结果我院被评为优。我院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受社会欢迎。最近二年本科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1.2,一次派遣率连续十年达到92%以上,毕业研究生的供需比为1:5,一次就业率为100%,大约20%的应届毕业研究生考取了博士生。
学院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国家和部、省级组织的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等多次获得优异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院素质教育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4)基础设施及实验室建设优势。
近5年投入近8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及实验室建设,取得明显效果,重点建设了校园网、材料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室等,学院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9000万元,实验室建筑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近期内学院还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实验室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现规划拟采取的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规划实施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是学院进行本科专业建设的蓝图。本科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院办学的水平,教育质量是一个高校立足的生命线,学院党政历来重视本科教学,特别在本科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今天,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各二级学院把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按规划中增列的专业,在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方面认真落实、集中力量、统筹安排,确保本科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2)改造与发展相结合,突出办学特色
有色冶金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但也属于艰苦行业。我校的传统与特色专业大多数与有色冶金有关,如采矿、选矿、冶金、材料、机械等专业,其大多数是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也是我校教学与科研的优势所在。因此今后要结合有色行业的科技发展特点和要求,认真地研究新形势下和地方经济建设中我校的这些传统与特色专业改造、发展的问题,用3-5年的时间,在课程设置、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加强建设,使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国内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并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
从合理布局出发,在建设好品牌和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用2-3年的时间,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积极发展和建设一批与有色冶金配套完善的专业,改造和整合一批弱势或长线专业,真正使我校成为理工发育正常、较为系统的学科专业群。
(3)加大人才培养及引进力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一支高质量、高水平、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此学院党政领导十分重视优化师资队伍,拨专款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选送到国内外作高级访问学者,使他们尽快具备学科带头人的水平,调动其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
(4)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
一、我院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我院作为天津市的一所独立本科院校, 奉行“以学生为本、以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 致力于培养顺应时代要求, 有视野、有境界、有知识能力、有担当的四有人才,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力争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中不断摸索经验, 创新自己的办学特色。
1. 学科专业建设结构逐步完善,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我院自2006年成立至今, 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我院依托天津财经大学的优势学科, 设有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等29个本科专业, 覆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和工学领域。
目前在校生8300余人, 生源范围涵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院积极创新办学特色, 通过自筹、租赁、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与知名企业、兄弟院校和培训基地等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目标。
2.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科研水平有所提高
为提高我院办学质量, 学院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教师队伍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现有专 (兼) 职教师400余名, 并常年聘有外籍教师来院任教。与此同时, 学院加大科研扶持力度, 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近年来, 我院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二、我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 以需求为导向
学科专业建设要致力于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以需求为导向, 发展一批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学科和专业。
2. 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
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应该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规律, 在扩大学科专业规模的同时, 要注重内涵建设与发展, 以期做到人才需求现实性和人才培养科学性相统一。
3. 以特色求立足
学科专业建设应发挥优势, 以特色立足。科学合理地对学科和专业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整, 利用优势学科专业, 带动其他专业发展, 不断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三、学科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学科专业结构是大学的基本结构之一, 学科的特色和水平直接体现大学的特色和水平。因此, 学院应该坚持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实现专业学科结构的优化。
1. 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分级分层次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学院须充分重视, 明确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落实学科专业建设任务,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对全院的专业按新专业、重点专业、传统专业三个层面进行建设。
(1) 新专业的建设。近年来我院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 积极申报并获批传播学、俄语、汉语国际教育等新专业。与此同时, 对财富管理、金融租赁、互联网金融和小微管理等学科专业教学进行探索, 对于这些新专业, 学院会合理调配教学资源, 不断完善办学条件, 使新专业尽快得到社会的认可。
(2) 重点专业的建设。重点建设的专业要能突出我院的办学特色, 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 代表学院主要的服务方向和反映学科的主要发展方向。
(3) 传统专业的改造提升。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和办学经验丰富的优势,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 扩大专业适应面, 使传统专业得到改造提升。
2. 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学院进行学科专业建设, 要制订明确的建设规划, 明确工作目标, 逐级落实责任制。遴选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 组建学术梯队, 明确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的职、权、责,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为了有效地进行学科建设, 学院会定期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检查、评估和考核。
3. 多渠道筹措资金, 增加学科专业建设的投入
学院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学院应审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 同时要努力扩大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来源, 积极争取国家投入, 努力引进社会资金, 积极承担各项科研任务,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4. 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使其与学院的发展规模、专业和学科建设相匹配, 以便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为学科专业建设奠定良好的设备基础。
5. 实现与学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的有机融合
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按照“精选、培养、重用、善待”原则, 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并且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不断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相连, 我院为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今年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学程分段教育, 并且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制定特订的培养目标。
我院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不断完善教务网精品课程栏目建设, 专家讲座、珠江讲坛、学术讲座及专家精品课视频、音频逐步上网, 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带动学院课程建设整体工作的推进。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院主张缩短理论课学时, 增加实践课学时。
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为了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我院切实加强对图书馆、校园网络的建设, 优先建设基础实验室。
面对日趋激烈的同类院校间的竞争,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我院必须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围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不断开拓创新, 将我院发展成特色明显, 旨在经世致用的一流新型本科大学, 以更好地重塑人才知识结构, 提升我院办学质量,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摘要:在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 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新的规划和研究, 是独立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于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为例, 对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珠江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3) :67-71.
[2]董毅.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以蚌埠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4) :44-47.
[3]石旭斋, 王建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问题与改进措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7) :72-74.
[4]鲁双庆, 吴庆华.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长沙大学学报, 2008, (3) :127-129.
[关键词] 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56-02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整体的、持续的、终身发展的过程。我们这里探讨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由学习者向专家型教育者(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主要指教师个体知识、技能的获得,专业信念与理想的坚持与追求,专业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与发展,以及对学校和学生的理解。在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系列活动中,不断自我反省与理解,在促进个人发展时,完成学校教育目标,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一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意义
1 教师专业发展为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面临着新的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也成了研究的焦点。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的观点。以往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范围内,并不太强调高校的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我国虽然规定,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目前对师资的在职培养和专业发展上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高校教师学历虽不低,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不一定完全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应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角度创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配套制定一系列完整的教师在职培养和培训措施。
2 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扩招带来了一些问题,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老化,赶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社会都很关注本科教学质量的下滑,国家把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写进了党的报告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就从战略目标高度要求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表明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研究活动,引导自我反省与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自我实现,提升学校学术文化,达成教育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1]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站住“讲台”、更要站好“讲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扮演好教育专家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专业不断发展,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智慧等方面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角色转换
传统“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模式,教师被看作为“教书匠”和“知识的纯粹传授者”, 在专家的权威性话语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严重阻碍了自我观念的自由表达,教学变得日益技能化,从而失去了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要引导教师对实际教学活动的关注,关照到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与教师自我发展的情景。教师作为教学者和研究者,在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探索,“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进行不断自我反思和探索实践,使教学活动得到改进。不再把视野只局限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更加重视教育内容的价值与意义,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最佳情景,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自己追求的信念,内化整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个人使用的理论,同时又将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概括总结形成抽象理论,这一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由学习者向专家型教育者转变的有效途径。
1 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有多种意思,其中核心意思是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权。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能促进大学教师增强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教师认识到自己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担负着教育使命,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把外在的压力转换为内在的动力,换句话说,教师不再把教学看成是社会和学校强加给自己的任务,而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教师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老师进行反思。从自身出发理解自己的同时理解对方,激励自己自我发展。当教师不再把专业发展当做谋生的手段和学校强加的任务,而主动地投入到专业发展活动中积极反思时,教师就会愉快地参与变革专业活动,在日常的专业活动中自觉地参与教育、研究教育,把专业发展与日常的专业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出,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能更好地完成蕴含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主体性的重视,能发挥大学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地方,需要发挥学术主体的创造性,主体地位的承认,能增加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激发其从事学术科研活动的创造力。大学的教学需要教师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播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确立人生价值。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注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大学生在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现代文化、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碰撞时做出正确选择,教师也在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中促进了自身的精神成长。
2 完善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青年教师兴,大学才会兴。青年教师发展,大学才能持续发展。如果把教师群体比作为高楼大厦,青年教师就是高楼大厦的基础。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应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呈现出关注基层教师的特征。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具体表现三个层面:(1)设立助教助课制度,建立老中青传帮带制度,开展基层教学组织的教研活动。(2)制度设计时,给予青年教师角色转换足够的时间,不能青年教师一上岗,就让青年教师每一学期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适当考虑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冲突。(3)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教师发展规划。如果高校不足够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政策缺失,就会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制定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计划时,改变“要我发展”的模式为“我要发展”的模式,让青年教师明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是什么,自主确立自我专业发展的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在教师科研方面,关注青年教师的个体特点和学术兴趣,促使青年教师不要为了升职称和应付考核麻木地出成果,制度设计促使青年教师把教学和科研当做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工程实践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师认知社会前提,高校教师从事专业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必须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发展现状。高校教师通过工程实践才能形成以实践为主导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灵活运用工程教育模式等。将工程实践背景作为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不仅评判高校教师是否实现从“教书匠”到“高校教师”角色之间的转变,而且评判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身条件是否具备。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进入实验室锻炼和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产业部门参观、学习或调研,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锻炼,了解行业尖端技术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得青年教师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时更有实践性和目的性。
4 进修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整个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不断发展,原有的知识已经老化,观念陈旧,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的学习变成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念,适应教育变化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讲,通过进修培训,加强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用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在专家的指导下,坚持反思性、研究性教学,在教学理性发展上下工夫。教师进修培训是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构建了知识结构,转换自己的专业思想,提升自己的专业认知水平与教学能力。教师进修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就是教师脱产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学历或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引进来”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讲座进行现场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远程教育进行网上培训和学习报告形式。现代教师专业发展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实现专业发展上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碧祥.我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定位 关 系 之 探 究[J].国立 台 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1(14):163.
[2]余宏亮,魏捷.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 2009(6):70-71.
李家明
(钦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本着“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服务区域”的原则,开门办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发挥行业企业对转型发展的指导作用,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全方位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促使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之间对接。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建立校外实践育人基地,促使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校外实践基地
教改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石化类专业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A239)作者简介:李家明(1976-),男,江西赣州人,钦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方面的研究。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4月12~13日,教育部西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在成都举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转型及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布局结构新的转型发展期。至此,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并将其列入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7月,在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伊始,就预示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开始起跑,其转型发展的生存竞争序幕已经拉开。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合并升格等系列方式形成的新的本科院校又一次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抉择。
二、校外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大学中的地位
在早期的大学发展过程中,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通常不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1]。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德国的很多大学把应用性科学研究作为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必需的一项考核任务[2]。一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可以为企业提供科研实验平台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又能帮助企业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解决技术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主动走进高校,寻求合作,将企业技术攻关的相关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愿意为高校提供合作科研经费。所以,越来越多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拥有企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性课题研究方面的项目。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科学研究注重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这是与综合性大学科研的最大不同[3]。
三、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策略
1.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原则。“互惠互利、双向受益”是地方高校和企业秉承的首要原则。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通过寻求一个合作的切入点进而形成整体,各自享有的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签订合作协议文本。高校有科研平台、人才资源优势,而企业有行业、场地、生产经营优势,高校和企业双方合作所产生的品牌价值,这是一笔无形资产。其次,注重质量第一的原则[4]。大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实习和见习实践任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次,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学校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时,应该侧重选择一些具有良好育人环境的企业,这是因为企业工作环境积极向上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能否在思想品质、业务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和完善,将与选择的合适的校外实践基地息息相关。
2.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求。为保证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成立专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首要要求。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组在校企双方的协议下组建,需要包含校企双方的领导成员以及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校企合作、互惠互利、产学共赢”是实施校外实践基地工作始终要坚持的原则。此外,加强和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和管理,确保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最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要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提高必须通过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背景下,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只有不断加强校外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统一。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法。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环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选择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把握和优秀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机会,形成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时刻注意与本校学科发展相关的企业发展状况。关于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有: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彼此渗透,全方位、立体式地合作及形成稳定合作的互动模式,这些都是比较理想的措施。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方面完善校外实践教学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又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在这个双向可逆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程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也将直接受到影响。盈利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在构建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坚信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使命,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为地方企业服务也是学校的责任。在企业生产工艺革新、生产规划以及员工的.培训等方面,学校都可以为企业提供服务。这种立体的、紧密型的合作共赢的校企关系就会建立起来,稳定的校企合作基础就会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将企业视为具有平等地位的教学单位,而且学校应该主动与企业合作。
具体来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①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员工需要提升学历培训或者继续教育培训,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为企业的新老员工进行互惠性或者有偿服务,提供企业所需的理论培训。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在签订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高校教师可以进入企业,这些教授或者专家在企业需要技术改造时提供咨询服务和理论支持。学校“双师型”的教师可以聘请其成为企业常年性的或者阶段性的顾问。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场所。根据校企合作协定和企业的工作需要,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安排学生进入企业,从事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学生实践期间,学生要在企业方和学校实践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既定的任务。实践活动结束后,校企双方要共同商定毕业生实习阶段的成绩考核。④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根据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需要,学校不定期选派实训教师到企业提供的岗位上进行挂职锻炼。企业和学校在合作期内,可以签订为高校培训“双师型”教师的挂职锻炼协议,企业提供适当的岗位给学校教师进行挂职锻炼,企业为挂职锻炼教师在企业的表现做出评价。⑤科技攻关项目合作。要让教师走出去,成为科研攻关、服务企业的主力军。
企业也要与学校建立以项目为依托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校企合作科研平台。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既要服务师生,也要服务于地方和企业,利用学校实验设备平台开发新产品。⑥实践讲座。企业和学校合作期间,不定期邀请企业高工针对企业的生产实践做讲座报告,也可以签订协议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技术骨干成为客座教授,让广大师生有机会听到他们的讲课。
4.校外实践教学成绩的考核。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它是信息反馈和实践教学考评的中枢机构[5]。学校办学思路的调整、教学计划的修订、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都来源于校外实践教学反馈的信息。校外实践教学考核的顺利开展与学校制度、组织管理、人员配置、实践课程设置、校外实践活动开展方式等紧密相连。用人单位或者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双师型”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以及学生自己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构成校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构筑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校企结合是打造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最好办法,现在都在强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服务于地方。但是在服务于地方的过程中有很多手段,但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时,其专业教育是培养人,是以专业教育和专业群去服务于产业或者行业链条,应建立一个专业群,但也需要具有具体事务来支撑这个专业群或学科群,因为没有学科的群,专业是做不成的。以钦州学院成为广西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为契机,深入开展学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大讨论,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对学校发展进行定位规划,推动专业教师转变观念,坚定确立校企合作、教产融合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方向。注重合作的灵活与务实,通过合作效益转化,让合作双方的广大员工享受实实在在的合作实惠,看到合作的光明前景,从而促进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让合作内涵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秦琳。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大学(学术版),,(9):60-66.
[2]杜云英。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J].大学(学术版),2013,(9 ):39-46.
[3]李杰,孙娜娜,李镇,陶秋燕。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104-107.
[4]刘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医学信息工程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电波传播与天线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信工程及管理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人工智能
海洋信息工程
柔性电子学
智能测控工程
自动化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机器人工程
邮政工程
核电技术与控制工程
智能装备与系统
工业智能
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网络空间安全
新媒体技术
电影制作
保密技术
服务科学与工程
虚拟现实技术
区块链工程
密码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铁道工程
智能建造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城市水系统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水务工程
水利科学与工程
测绘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导航工程
地理国情监测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能源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化工安全工程
涂料工程
精细化工
地质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
釆矿工程
石油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矿物资源工程
海洋油气工程
智能采矿工程
纺织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丝绸设计与工程
轻化工程
包装工程
印刷工程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交通运输
交通工程
航海技术
轮机工程
飞行技术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救助与打捞工程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
邮轮工程与管理
智慧交通
船舶与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与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海洋机器人
航空航天工程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飞行器制造工程
飞行器动力工程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飞行器适航技术
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
智能飞行器技术
武器系统与工程
武器发射工程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装甲车辆工程
信息对抗技术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
核工程与核技术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工程物理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农业工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化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土地整治工程
农业智能装备工程
森林工程
木材科学与工程
林产化工
家具设计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环境生态工程
环保设备工程
资源环境科学
水质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假肢矫形工程
临床工程技术
康复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粮食工程
乳品工程
酿酒工程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烹饪与营养教育
食品安全与检测
食品营养与健康
食用菌科学与工程
白酒酿造工程
建筑学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
城市设计
智慧建筑与建造
安全工程
应急技术与管理
职业卫生工程
生物工程
生物制药
合成生物学
刑事科学技术
消防工程
交通管理工程
安全防范工程
公安视听技术
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
火灾勘查
网络安全与执法
核生化消防
海警舰艇指挥与技术
数据警务技术
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
农学
园艺
植物保护
植物科学与技术
种子科学与工程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茶学
烟草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稳定的人才需求;
(三)具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能配备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一般应有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
(五)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建立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第九条 高校专业设置要在确保办学质量前提下,适度控制专业增长数量。
第十条 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
第十一条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
第十二条 高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经以下程序报教育部备案:
(一)经高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高校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部门,下同);
(四)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是否具备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以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后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报教育部;
(五)教育部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备案结果。
第十三条高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的新专业(以下简称新专业),经下列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一)经高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高校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申请设置新专业,还须提供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间,教育部委托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校所申请的新专业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已有专业的区分以及专业名称的规范性提出意见,并提交到教育部专门网站;
(四)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
(五)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进行审议。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审议情况确定同意设置的专业并进行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含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教育部;
(六)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拟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四条新专业经批准同意设置后,列入《特设专业名录》,予以公布。
第四章 专业调整
第十五条高校应在妥善安排拟调整专业在校学生培养工作的前提下,方可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调整专业包括调整专业名称、学位授予门类、修业年限和撤销专业等。
第十六条高校调整专业名称时,如调整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按备案程
序办理;如调整为新专业或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按审批程序办理。被调整的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并由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七条高校调整专业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时,如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范围内的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按备案程序办理。其他按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高校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高校可提出撤销。
第五章 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
第十九条 高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或在现有专家组织中增加专业设置评议职能,并根据本规定制订工作细则。
第二十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议。
第二十一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本地区、本部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人才需求、专业布点等情况,结合相关学科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提意见,对高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核、审议。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作为教育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核、审议;根据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布点、办学条件等情况,评审须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
第六章 监督检查评估
第二十三条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高校可引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高校应高度重视新设专业的建设,保证新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对新设专业进行检查,发布专业建设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应用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必要的行政措施,促进所属高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在新设置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时,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专业评估。评估结论作为新设置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或停止招生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对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信息,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引导。
第二十六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教育部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暂停该专业招生。
(一)办学条件严重不足;
(二)教学质量低下,师资、开设课程等低于标准;
(三)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过低。
第二十七条 未经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专业,不得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对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专业或经查实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高校,教育部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两年内不得申报增设或调整专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设置和调整按本规定执行。专科层次的高校不得设置本科专业。
第二十九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
1 护理专业建设上台阶
根据护理学本科专业建设计划的要求, 学院先后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经过四年时间的实践, 专业建设已取得成效。
(1)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对本专业师资进行学历提高、业务进修和上岗培训, 通过培养和引进, 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更为合理, 如专业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48.3%,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由2006年的36.6%提高到目前的46.0% (其中博士比例达到13.8%) , 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由2006年的64.7%提高到目前的84.2%。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至今, 获国家级课题1项, 省部级课题7项, 市厅级课题23项, 校级17项, 其中教改课题13项, 在SCI及一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
(2)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对本专业的实验室进行改造、扩建和调整, 使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进一步完善。专业实验室已初步建成, 实验条件能满足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要求。
(3) 加强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内涵。2007年本专业《生理学》和《病理学》被列为校级优秀课程, 《系统解剖学》获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教材;2008年本专业《病原微生物学》和《药理学》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生理学》列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
(4) 强化实践性环节, 建立了高质、稳定的实习基地, 强化实践环节, 目前拥有附属医院3家, 教学医院8家, 实习单位42家 (含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 , 能保证本专业学生课间实习、毕业实习的需要。
(5) 加强教学管理, 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齐全, 管理规范, 教学基本文件完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教风、学风建设效果显著,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 人才培养模式有特色
(1) 在专业设置模式上加强了护理操作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根据医学院的精神统一加强了护理操作技能和人文学科课程, 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护理操作技能和人文关怀精神。
(2) 实现了“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较强和操作技能突出”的课程体系结构。第一平台为思想政治类课程、修养类课程、理科基础类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 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第二平台由医学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组成, 做到少而精, 以培养学生的必要专业基础知识和素质。第三平台安排足够专业课, 培养学生足够而必须的专业护理知识。第四平台通过动物实验、课间见习、集中见习、集中技能训练和实习, 突出培养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临床意识和临床适应能力。
(3) 依托学校医学实验试验中心,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建成了非常现代的模拟医院, 并入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 积极探索、实施“三元结合” (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的教学模式, 落实创新能力培养。具体通过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学生科研和学年课程论文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挖掘隐性教学环节, 设置“学生必读书目”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两项内容, 强调自学和社会实践, 把校内外课堂统一起来。
(5) 配合学校整体调整教学组织和模式, 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通过辅修制、弹性学制、导师制、学分制等改革,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3 学生成绩突出上水平
(1) 鼓励毕业生考研, 为学生开拓更好的就业前景。2010届护理专业本科第一届毕业生中有三名同学报考了硕士研究生, 并都被录取。实现了我校护理专业考研零的突破。
(2) 鼓励护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撰写论文并在国家三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 共获得校SRT立项2项, 发表论文3篇。
(3) 在国家英语等级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目前护理专业06、07、08级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分别是91.3%、92.5%、85.1%;护理学生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奖项。
(4) 通过社团的各种活动, 不但增加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也培养了她们的创新能力。护理同学获得浙江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1项、大学生“祖国在我心中”征文二等奖1项等。
(5) 为增强护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临床护理实践的能力, 学院特开设《护理综合技能》实训课程, 并每年开展一次护理操作技能比赛, 促进护生角色的转变和提高临床实习满意度。
4 就业服务全面见成效
为做好医学院第一届护理本科生的就业工作, 学院党政班子在深入分析当前就业严峻形势的基础上, 提出要充分学习实践中央有关政策文件精神, 正确判断当前的就业形势, 实现护生的全面就业。
(1) 正确判断当前护理学生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护生就业形势虽然严峻, 但当前护理本科学生的就业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
(2) 正确定位人才规格, 确保学生就业。作为地方性高校的医学院, 其人才培养的规格是培养量大面广、服务于基层、面向社区医疗单位的普通应用型人才。学院积极开展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护理操作技能训练, 试行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 (PBL) 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社团文化活动等, 为了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3) 学院明确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同时, 提出了学生就业“人人有职”的要求。从完善学生就业工作制度入手, 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在医学行业中影响力, 拓展就业渠道, 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愿望。
(4) 学院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方面花大气力, 千方百计为学生联系就业。并采取了以下相关举措: (1) 走出去拓展人才市场, 把握就业行情。为毕业生联系就业打前站, 变“坐等客上门”为“主动登客门”。 (2) 加强就业服务的系统建设, 特别是把信息服务摆在就业服务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和完善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3) 请进来办专场招聘会, 积极推销学生。学院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院招聘, 加强学院就业市场拓展。四、巩固实习基地建设, 多提供“订单式”就业岗位。
(5) 引导护生主观上不断学习, 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 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还专门对2010届毕业生进行模拟求职面试指导, 指出学生面试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受到同学们的充分肯定。
(6) 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 截止2010年6月30日2010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总就业率达到100%, 考取研究生3名。
历经四年摸索, 在护理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医学院护理本科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必须继承白求恩精神, 脚踏南丁格尔足迹, 为护理本科教育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韩翠, 李继平.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护理学杂, 2008, 23 (22) :7 9.
[2]李小妹, 顾炜.优化本科护理课程结构的策略与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2) :118.
[3]李秋萍, 杨支兰.护理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 (2) :77.
[4]沈宁, 顾询.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12) :68.
高等学校教师任务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其中教学活动是首要职责。但近年来,全国各类高校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评价指标,忽视了其作为教师最基础的教学专业技能。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1]中提到,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此政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即教师发展中心应运而生。教师发展中心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一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特点
随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份额越来越重,其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逐渐改善,但是,与公办高校相比,仍存在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发展单一、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比例较低。其中,教师专业发展是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教师自我价值和高校发展目标的共同导向所在。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滞后于公办高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有:聘任制人事制度,很难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教师工作负担相对较重,大多数学校更注重挖掘教师潜能,而弱化教师在职培养、培训;教师队伍年轻化、职称结构畸形化严重,而从公办高校聘请的老专家也难以承担“传、帮、带”的重任等等。[2]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教师发展中心的必要性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特殊性决定了相比较公办高校而言,其更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机构——教师发展中心,从学校领导层面,战略统筹全校教师教学发展、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据Ernest Boyer[3]的研究认为,大学学术分为教学的学术、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整合的学术。由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入职后鲜少接受系统、专业的在职培训,虽然他们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但是却缺乏教学的学术能力。因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从教学、研究、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构筑教师发展架构势在必行。
二 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运行现状
(一) 国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运行模式
根据莱维斯记载,哈佛大学于1810年开始实施的学术休假制度有可能是最早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Faulty development center)最早建立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时以教师发展为目标。
以剑桥、牛津为代表的英国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又称“小牛津”,其通过提供高水平的校内外课程、指导和咨询服务,开设新教师课程、学术经验项目、个人和专业持续发展、可选择的工作坊和教学奖励五方面内容,从而建立职责明确的教师专业发展机构。
台湾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于2008年8月,相对于大陆高校而言,成立时间虽较晚,但其在实施效果方面更加完善与成熟。此教学中心挂靠于教务处,机构上分教师发展与助教培训组、学习促进与研究规划组,分别致力于规划教师专业成长课程和策划学生学习效能提升活动。
(二) 国内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运行模式
为了直观分析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基本情况,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如表1)。
三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运行机制
(一)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需求特点
1 物质性需求是教师的基本需求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年龄大多集中在25~35岁之间,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描述,这类教师群体的需求主要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最基础的衣、食、住、行需求决定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公办高校不同的薪酬分配体系,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物质性需求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首要需求。
2 心理归属需求是教师的关键需求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相对严格,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工作压力,由此引发教师对学校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如果情感归属得不到满足,学校就会处于高度人才流动中,进而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发展。
3 尊重需求是教师最普遍的需求
高校教师普遍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较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会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功能定位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坚持以青年教师队伍为对象,开发集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业务体系,为教师提供培训、培养、交流、评估、咨询、关爱等核心服务,致力于培养教师卓越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架构
目前,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有实体机构和非实体机构之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艰巨,应建设实体机构,并独立于学校各职能部门之外,即独立建制。在综合了解了国内外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架构后,建构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机制模型。
一级机构:教师发展中心办公室
二级机构: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中心主任
三级机构:工作委员会下设三类业务
管理业务:教师基础信息统计、教师考核、教师实践
培养业务:教师培训、教师培养
关爱业务:教学咨询、教师关爱
(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重点工作
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多定位于教学辅助机构,着重体现中心的服务功能,弱化行政职能。但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单纯的服务职能会造成中心形同虚设,业务落实不到位。因此,综合分析,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应集管理和服务为一体,本着“服务教学、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规范教师管理与服务工作。
1 建立健全教师管理、服务保障制度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国家制度为保障,继承、借鉴、创新公办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成功的发展经验,设置独立于学校其他部门的教师发展中心,赋予一定的管理权力,以服务教师为主要职能,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围绕中心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的教师发展保障制度。
2 从教师岗位出发,从源头、过程、结果三个途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以单个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源头上,严把“入口关”,严格把控应聘试讲环节,开设新教师研习营,促进新教师角色转换,快速适应教学工作环境。其次,在过程中,定期举行教学培训、“教学沙龙”和“教学观摩”等交流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最后,从结果上,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教师发展的三个阶段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3 通过开设种类多样的培训课程,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本着经济、有效的原则,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全面提高专业职业能力的培训课程,寻求多种途径,不断丰富和完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培训体系,从而使教师获得最优质的专业发展。
4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发挥教师能动作用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特性的前提下,要不断创新培养内容与方式,因材施教。首先,在传统的研讨、实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加强资深教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影响。其次,结合教师专业特性,鼓励他们到企业中实践锻炼,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总之,以“发展教师、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弘扬先进教学理念和育人文化为核心,在借鉴公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地、具有本校特色地、务实高效地专业化、有序化和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构。
参考文献
[1]刘美云.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公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6.
[2]李新. 试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构建——以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例 [J]. 创新教育,2013(20):141.
【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本科专业就业前景06-08
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7-10
本科体育专业毕业论文09-11
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9-20
本科专业认知实习报告10-07
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10-23
视觉传达本科专业介绍11-01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特点11-09
(本科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06-30
新闻专业自考本科自我鉴定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