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偏见形成的语用学分析论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傲慢与偏见》中偏见形成的语用学分析论文(推荐8篇)

《傲慢与偏见》中偏见形成的语用学分析论文 篇1

摘要:简·奥斯丁是十九世纪初期最受欢迎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傲慢与偏见》是其代表作。该文尝试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来剖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的形成以探讨小说中偏见的形成。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莱斯(1975)提出的。合作原则指的是,会话的参与者在交谈过程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当和本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参与交谈的双方都是合作的,都遵守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交谈得以继续。然而,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着“合作原则”,总是会不断地出现说话者由于各种需要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文学领域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借助喜剧性的场面来表现人们的愚蠢和自私,嘲讽人性中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傲慢与偏见》是她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描绘了一幅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英国乡镇的一幅保守闭塞的生活状态和世态人情的画卷。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却拒绝了富豪子弟达西的求婚,主要原因是由于她对达西的偏见,而偏见则是由达西的傲慢引起的。整个故事以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发展为主线,经历了偏见的开始、偏见的加深、偏见最终形成和偏见的消除这四个阶段。

在这部小说中,富有戏剧张力的会话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冲突,每个角色都分别有自己不同的说话风格用以反映各自不同的个性。奥斯丁通过巧妙安排句法结构,精心推敲词汇以及真实生动的对话,把凡人小事勾勒的津津有味,达到幽默讽刺、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侯维珊,)。

小说中,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之所以得以发展和形成,主要是由于言语交际内容的会话含义和字面意义经常不同,这就为我们尝试从语用学角度来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了可能性。

长久以来,对于《傲慢与偏见》的评论和研究不胜枚举。该文尝试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来剖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的形成以探讨小说中偏见的形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会话含义来促进偏见的形成,进而推进情节的发展。

1 语用学的相关理论

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莱斯(1967)提出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把这一原则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格莱斯把“合作原则”划分为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合作原则是指谈话双方为了保证交谈得以顺利进行而必须一起遵守的一些基本准则。但是在现实中,会话的参与者常常处于某些目的而违反这些准则。如果说话人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某条准则,且他认为听话人有理解上述话语的能力,我们应将其视为是在另一种意义上遵守了合作原则。说话人以违反准则为代价,目的是为了要表达格莱斯所说的“会话含义”,也就是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布朗和列文森(1978)提出了面子理论并列出了15种非公开性的礼貌语用策略。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利奇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有时候愿意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包含的四条准则,开门见山地说话;而有时候人们却故意要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旁敲侧击地说话。他的礼貌原则共包含有六条准则,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2 偏见的逐步发展与消除

2.1 偏见的开始1)“I certainly shall not. You know how I detest it, unless Iam particularly acquainted with my partner. At such an assemblyas this, it would be insupportable. Your sisters are engaged, andthere is not another woman in the room whom it would not be a pun ishment to me to stand up with.”

…“Which do you mean?”and turning round, he looked for a mo ment at Elizabeth, till catching her eye, he withdrew his own andcoldly said,“She is tolerable; 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me; and I am in no humour at present to give consequence to youngladies who are slighted by other men.”

(Austen, : 9)以上这段对话开始时,彬格利正在邀请达西加入他们,而达西以“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是活受罪”为借口拒绝了彬格利的邀请。这里达西以夸张的语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目的是为了表达他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多么不愿意跳舞。

接着,达西指出彬格利的舞伴是“舞场上唯一的一位漂亮姑娘”,再次违反了质量准则,目的是为了表达他的不悦。正在彬格利打算把“坐在达西身后的那位可爱美女”介绍给达西做舞伴时,达西反问彬格利“你指的是哪一位?”又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显然达西深知彬格利话中所指为伊丽莎白,他这样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高格调和与众不同,达西认为乡下的姑娘缺乏教养,对她们缺乏兴趣。而接着的“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则是带有讽刺意味,再次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这句讥讽的言辞直接威胁了伊丽莎白的正面面子,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目的是为了表达他对伊丽莎白的不屑。

彬格利和达西的交谈层层推进,不巧都被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看在眼里,而伊丽莎白也据此推断达西是一个傲慢的人。

2)“My dear Miss Elizabeth, why are you not dancing? Mr.Darcy, allow me to introduce this young lady to you. You cannot re fuse to dance, I am sure, when so much beauty stands before you!”Taking her hand he gave it to Mr.Darcy who, although very sur prised, was quite willing to take it. But Elizabeth instantly drewback and said firmly to Sir William,“Indeed, Sir, I have not the least intention of dancing. -- I en treat you not to suppose that I moved this way in order to beg for apartner.”

(Austen, 2004: 21)这段对话发生在威廉·卢卡斯爵士希望将伊丽莎白介绍给达西做舞伴的时候。而伊丽莎白回答“我一点儿都不想跳舞,请别以为我到这儿是来找舞伴的”则是发布了虚假的信息。

因为伊丽莎白此番的确是为跳舞而来,她这样回答显然是违反了质量准则,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达西正面面子的伤害,违反了质量原则而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准则。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伊丽莎白虽不太喜欢达西的傲慢,但她的教养还是使她在言语中尽量减少利己的信息,让对方从掩护行为和话语信息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委婉拒绝表明偏见此时已经在伊丽莎白心里开始发芽生长了。

2.2 偏见的加深

3)The perpetual commendations of the lady either on hishand-writing, or on the evenness of his lines, or on the length ofhis letter, with the perfect unconcern with which her praises werereceived, formed a curious dialogue, and was exactly in unison withher opinion of each.…

“Thank you—but I always mend my own.”

“How can you contrive to write so even?”He was silent.

(Austen, 2004: 38)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参与交谈的彬格利小姐和达西先生双方都违反了数量准则。

彬格利小姐所言“达西小姐收到了这样的一封信,将会怎样高兴啊!”是完全凭空臆想,缺乏证据。她类似“修笔真是我的拿手好戏”等诸多话语中信息量大大超过了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常常夸大其词,不断地在说恭维达西先生的话;而达西先生常常闭口不言,或是没有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或是提供的信息远小于所需的信息。达西的“你这话可说得不对。我写得相当慢”则是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

前者过分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而后者多次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样强烈的反差“形成了一段奇妙的对白”,表现出彬格利小姐继续对话的强烈意愿,而后者正好相反。这种情形让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不免推断“的确没有把他们俩看错”:彬格利小姐十分势利,而达西先生十分傲慢。

4)“But what,”said she after a pause“can have been his mo tive?—what can have induced him to behave so cruelly?”“A thorough, determined dislike of me—a dislike which Icannot but attribute in some measure to jealousy. Had the late Mr.

Darcy liked me less, his son might have borne with me better; buthis father’s uncommon attachment to me, irritated him I believevery early in life. He had not a temper to bear the sort of competi tion in which we stood—the sort of preference which was oftengiven me.”

“I had not thought Mr. Darcy so bad as this—though I havenever liked him, I had not thought so very ill of him—I had sup posed him to be despising his fellow-creatures in general, but didnot suspect him of descending to such malicious revenge, such in justice, such inhumanity as this!”(Austen, 2004: 65)这段对话发生在伊丽莎白和韦翰之间。韦翰所说的一系列事件很明显他捏造的谎言,既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又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自己正面面子的伤害,韦翰编造了一个关于达西先生的谎言,使得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偏见加深了。

2.3 偏见的最终形成

5)“And remember that I have not much reason for supposingit to be Bingley ... and from knowing them to have been togetherthe whole of last summer.”

“Did Mr. Darcy give you his reasons for this interference?”“I understood that there were some very strong objectionsagainst the lady.”

(Austen, 2004: 147)这段对话发生在费茨威廉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之间。费茨威廉所说的“请你记住,我并没有足够的理由猜想他所说的那个人就是彬格莱”说明他提供的信息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违反了质量准则。而实际上,他所听说的“那位小姐有些条件太不够格”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费茨威廉说这番话的语用目的是为了证明达西先生是一个关心朋友的人,总是能给彬格利先生出主意。但是在伊丽莎白的眼里,达西仅凭主观臆断就认为她姐姐不适合彬格莱是不合理的,完全是多管闲事。她认为达西无权做主彬格莱的婚姻。

在得知达西就是拆散她姐姐和彬格莱先生大好姻缘的罪魁祸首后,伊丽莎白“心里气透了”。这番话成为了达西先生无可救药的傲慢的进一步佐证,偏见最终形成了。

2.4 偏见的消除

6)“I must now mention a circumstance which I would wish toforget myself ... . My sister, who is more than ten years my junior ...

and after stating her imprudence, I am happy to add, that I owedthe knowledge of it to herself…Mr. Wickham’s chief object was un questionably my sister’s fortune, which is thirty thousand pounds;

but I cannot help supposing that the hope of revenging himself onme was a strong inducement. His revenge would have been com plete indeed.”这段话是从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信中摘出来的。在达西写这封信的一天前,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的求婚,这使得达西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后打算向伊丽莎白解释,希望可以消除之前的误会和偏见。在这段语篇中,达西遵守了合作原则,并以损害自己的正面面子为代价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最终释清了误会,二人言归于好。

3 结论

《傲慢与偏见》中偏见形成的语用学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莱斯 (1975) 提出的。合作原则指的是, 会话的参与者在交谈过程中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应当和本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参与交谈的双方都是合作的, 都遵守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交谈得以继续。然而, 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 并非总是遵守着“合作原则”, 总是会不断地出现说话者由于各种需要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文学领域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 借助喜剧性的场面来表现人们的愚蠢和自私, 嘲讽人性中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傲慢与偏见》是她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 小说描绘了一幅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 英国乡镇的一幅保守闭塞的生活状态和世态人情的画卷。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 却拒绝了富豪子弟达西的求婚, 主要原因是由于她对达西的偏见, 而偏见则是由达西的傲慢引起的。整个故事以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发展为主线, 经历了偏见的开始、偏见的加深、偏见最终形成和偏见的消除这四个阶段。

在这部小说中, 富有戏剧张力的会话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冲突, 每个角色都分别有自己不同的说话风格用以反映各自不同的个性。奥斯丁通过巧妙安排句法结构, 精心推敲词汇以及真实生动的对话, 把凡人小事勾勒的津津有味, 达到幽默讽刺、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侯维珊, 1999) 。小说中,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之所以得以发展和形成, 主要是由于言语交际内容的会话含义和字面意义经常不同, 这就为我们尝试从语用学角度来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了可能性。

长久以来, 对于《傲慢与偏见》的评论和研究不胜枚举。该文尝试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来剖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的形成以探讨小说中偏见的形成,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会话含义来促进偏见的形成, 进而推进情节的发展。

1 语用学的相关理论

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莱斯 (1967) 提出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 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把这一原则称为“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简称CP。格莱斯把“合作原则”划分为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合作原则是指谈话双方为了保证交谈得以顺利进行而必须一起遵守的一些基本准则。但是在现实中, 会话的参与者常常处于某些目的而违反这些准则。如果说话人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某条准则, 且他认为听话人有理解上述话语的能力, 我们应将其视为是在另一种意义上遵守了合作原则。说话人以违反准则为代价, 目的是为了要表达格莱斯所说的“会话含义”, 也就是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布朗和列文森 (1978) 提出了面子理论并列出了15种非公开性的礼貌语用策略。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 利奇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有时候愿意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包含的四条准则, 开门见山地说话;而有时候人们却故意要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 旁敲侧击地说话。他的礼貌原则共包含有六条准则, 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2 偏见的逐步发展与消除

2.1 偏见的开始

1) “I certainly shall not.You know how I detest it, unless Iam particularly acquainted with my partner.At such an assemblyas this, it would be insupportable.Your sisters are engaged, andthere is not another woman in the room whom it would not be a pun-ishment to me to stand up with.”

“Which do you mean?”and turning round, he looked for a mo-ment at Elizabeth, till catching her eye, he withdrew his own andcoldly said, “She is tolerable;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me;and I am in no humour at present to give consequence to youngladies who are slighted by other men.”

(Austen, 2004:9)

以上这段对话开始时, 彬格利正在邀请达西加入他们, 而达西以“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 简直是活受罪”为借口拒绝了彬格利的邀请。这里达西以夸张的语气, 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 目的是为了表达他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多么不愿意跳舞。

接着, 达西指出彬格利的舞伴是“舞场上唯一的一位漂亮姑娘”, 再次违反了质量准则, 目的是为了表达他的不悦。正在彬格利打算把“坐在达西身后的那位可爱美女”介绍给达西做舞伴时, 达西反问彬格利“你指的是哪一位?”又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显然达西深知彬格利话中所指为伊丽莎白, 他这样明知故问, 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高格调和与众不同, 达西认为乡下的姑娘缺乏教养, 对她们缺乏兴趣。而接着的“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则是带有讽刺意味, 再次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这句讥讽的言辞直接威胁了伊丽莎白的正面面子, 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 目的是为了表达他对伊丽莎白的不屑。

彬格利和达西的交谈层层推进, 不巧都被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看在眼里, 而伊丽莎白也据此推断达西是一个傲慢的人。

2) “My dear Miss Elizabeth, why are you not dancing?Mr.Darcy, allow me to introduce this young lady to you.You cannot re-fuse to dance, I am sure, when so much beauty stands before you!”Taking her hand he gave it to Mr.Darcy who, although very sur-prised, was quite willing to take it.But Elizabeth instantly drewback and said firmly to Sir William, Indeed, Sir, I have not the least intention of dancing.--I en-

“treat you not to suppose that I moved this way in order to beg for apartner.”

(Austen, 2004:21)

这段对话发生在威廉·卢卡斯爵士希望将伊丽莎白介绍给达西做舞伴的时候。而伊丽莎白回答“我一点儿都不想跳舞, 请别以为我到这儿是来找舞伴的”则是发布了虚假的信息。因为伊丽莎白此番的确是为跳舞而来, 她这样回答显然是违反了质量准则, 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达西正面面子的伤害, 违反了质量原则而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准则。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 伊丽莎白虽不太喜欢达西的傲慢, 但她的教养还是使她在言语中尽量减少利己的信息, 让对方从掩护行为和话语信息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委婉拒绝表明偏见此时已经在伊丽莎白心里开始发芽生长了。

2.2 偏见的加深

3) The perpetual commendations of the lady either on hishand-writing, or on the evenness of his lines, or on the length ofhis letter, with the perfect unconcern with which her praises werereceived, formed a curious dialogue, and was exactly in unison withher opinion of each.

“Thank you—but I always mend my own.”

“How can you contrive to write so even?”

He was silent.

(Austen, 2004:38)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 参与交谈的彬格利小姐和达西先生双方都违反了数量准则。

彬格利小姐所言“达西小姐收到了这样的一封信, 将会怎样高兴啊!”是完全凭空臆想, 缺乏证据。她类似“修笔真是我的拿手好戏”等诸多话语中信息量大大超过了所需要的信息, 并且常常夸大其词, 不断地在说恭维达西先生的话;而达西先生常常闭口不言, 或是没有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或是提供的信息远小于所需的信息。达西的“你这话可说得不对。我写得相当慢”则是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

前者过分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而后者多次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样强烈的反差“形成了一段奇妙的对白”, 表现出彬格利小姐继续对话的强烈意愿, 而后者正好相反。这种情形让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不免推断“的确没有把他们俩看错”:彬格利小姐十分势利, 而达西先生十分傲慢。

4) “But what, ”said she after a pause“can have been his mo-tive?—what can have induced him to behave so cruelly?”

“A thorough, determined dislike of me—a dislike which Icannot but attribute in some measure to jealousy.Had the late Mr.Darcy liked me less, his son might have borne with me better;buthis father’s uncommon attachment to me, irritated him I believevery early in life.He had not a temper to bear the sort of competi-tion in which we stood—the sort of preference which was oftengiven me.”

“I had not thought Mr.Darcy so bad as this—though I havenever liked him, I had not thought so very ill of him—I had sup-posed him to be despising his fellow-creatures in general, but didnot suspect him of descending to such malicious revenge, such in-justice, such inhumanity as this!”

(Austen, 2004:65)

这段对话发生在伊丽莎白和韦翰之间。韦翰所说的一系列事件很明显他捏造的谎言, 既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 又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自己正面面子的伤害, 韦翰编造了一个关于达西先生的谎言, 使得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偏见加深了。

2.3 偏见的最终形成

5) “And remember that I have not much reason for supposingit to be Bingley...and from knowing them to have been togetherthe whole of last summer.”

“Did Mr.Darcy give you his reasons for this interference?”

“I understood that there were some very strong objectionsagainst the lady.”

(Austen, 2004:147)

这段对话发生在费茨威廉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之间。费茨威廉所说的“请你记住, 我并没有足够的理由猜想他所说的那个人就是彬格莱”说明他提供的信息并没有足够的证据, 违反了质量准则。而实际上, 他所听说的“那位小姐有些条件太不够格”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费茨威廉说这番话的语用目的是为了证明达西先生是一个关心朋友的人, 总是能给彬格利先生出主意。但是在伊丽莎白的眼里, 达西仅凭主观臆断就认为她姐姐不适合彬格莱是不合理的, 完全是多管闲事。她认为达西无权做主彬格莱的婚姻。

在得知达西就是拆散她姐姐和彬格莱先生大好姻缘的罪魁祸首后, 伊丽莎白“心里气透了”。这番话成为了达西先生无可救药的傲慢的进一步佐证, 偏见最终形成了。

2.4 偏见的消除

6) “I must now mention a circumstance which I would wish toforget myself....My sister, who is more than ten years my junior...and after stating her imprudence, I am happy to add, that I owedthe knowledge of it to herself…Mr.Wickham’s chief object was un-questionably my sister’s fortune, which is thirty thousand pounds;but I cannot help supposing that the hope of revenging himself onme was a strong inducement.His revenge would have been com-plete indeed.”

(Austen, 2004:160)

这段话是从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信中摘出来的。在达西写这封信的一天前, 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的求婚, 这使得达西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后打算向伊丽莎白解释, 希望可以消除之前的误会和偏见。在这段语篇中, 达西遵守了合作原则, 并以损害自己的正面面子为代价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最终释清了误会, 二人言归于好。

3 结论

众所周知, 从一方面来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案例堪称经典, 而另一方面来说偏见的发展是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因此用语用学的方法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以探讨偏见的形成能够对理解小说有极大益处, 不仅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人物谈话的会话含义, 诠释人物的性格特征, 也能更好地欣赏奥斯丁的语言艺术, 从而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侯维珊.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Austen J.Pride and Prejudice[M].Zhuhai:Zhuhai Press, 2004.

[3]Brown P, 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 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J].Massachusetts:Harvard Uni versity Press, 1967

语用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解读 篇3

关键词: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语用视角 语言艺术

引言

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人与人之间都会接触,而在接触的过程中,往往都需要利用语言进行交流,从而产生了交际语言。语言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工具,人们一般会通过语言将自己的行动意图表现出来,在彼此之间传递信息以及思想情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人们说话的内容必须要与交谈的主旨有关,必须要以体现人们的交流目的为基础进行语言交流,这也是语言功能的一种有效体现。在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语用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有的学者开始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进行解读时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人物的内心,从而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一、《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及风格分析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从十三岁就开始写作,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傲慢与偏见》是人们对她的作品中最为熟知的一部,长期的写作训练让她的语言创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得她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语言真实而且含义丰富。《傲慢与偏见》反映了十九世纪初一个英国小镇上的社会风情,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对当地的社會风情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绘。在这部作品中,简·奥斯汀对班纳特的五个女儿对待婚姻的态度上进行了不同的处理,通过每个人在生活中与他人之间的对话,展现的是不同性格的人群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不同态度。作品塑造了伊丽莎白这样一个有自尊心和远见的形象,而生活中的简·奥斯汀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小的家庭环境为她提供了优质的生活,她从小就开始追求自己的人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人格品质。因此,有的学者说作者是以作品中的伊丽莎白自诩,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傲慢与偏见》中,相比于伊丽莎白而言,她的几个姐妹代表了社会中的其他人群,通过小说中不同人群的会话特点,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内心世界,从而能够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

深入剖析《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待爱情及婚姻的独立态度,一种敢于为了自己的幸福去勇敢追求的态度。作者表达主题的方式是通过不同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人物之间的对话实现的,因此语言在这部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伊丽莎白的人生以及行为与她的姐妹的生活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五个姐妹对待婚姻和爱情的态度是不同的。在文章中,伊丽莎白是一个对于爱情敢爱敢恨、坚强、聪明的女孩子,尽管伊丽莎白第一次见到达西的时候就对他一见钟情,达西对伊丽莎白也情有独钟,但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达西放下了一切尊贵来向伊丽莎白求婚,但是伊丽莎白拒绝了他,因为伊丽莎白不喜欢达西作为一个贵族身上与生俱来的一种傲慢,因此对他产生了偏见,导致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顺畅。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关系,由于傲慢产生偏见,但是这种偏见最后又被两个人的坚持所融化,当伊丽莎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爱而不得不去追求的时候,达西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傲慢的感觉也逐渐消失,最终两个人之间相互调和,使得两个人的爱情有了一定进展。

在文学创作形式方面,简·奥斯汀摒弃了当时社会中常见的那种矫揉造作的写作手法,她的语言是真实的,是通俗的,直抒胸臆。表达个人情感及思想的方式就是语言,在这部小说中,单纯的语言使用并不多,加上作者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配合简洁但直击主题的语言,将作者的思想以及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可以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解,可以对每个人的性格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不同人之间的对话含义,理解他们想要通过对话表达的思想。

二、语用视角下对《傲慢与偏见》的解读

在语用学视角下对《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进行解读,就是对语言进行推敲的一个过程。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语义,通过对语义进行推理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含义。从语用学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就是要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要从说话人所提供的话语信息中推理出其进行交际的目的以及意图。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比较优美的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产生了一定的语境及语言运用效果,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对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进行推理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物对话,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在交际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语言的较量,进行的谈话应该是与交流的内容和主题相关的,但在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不相关的现象,人物之间的交流就是一个互相推理彼此意思的过程。比如“这是世界上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每一个有钱的单身男子都希望有一位妻子。”这是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一句话,如果只是从字面的意思来说,这句话并没有太深刻的含义,读者或许会觉得只是一句简单的陈述。但深入地分析,就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如此之高,这句话的背后有一种耐人寻味的讽刺意味,语言十分含蓄,但是却也十分锋利。对这句话进行推敲可以得出,其实作者是使用了反语,既不是说像达西及宾利那样的男子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位妻子,而是未婚的女性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位有钱而且单身的男子,这是当时社会上很多女性的一个诉求,作者运用这句话,只是想表达对这种社会大同价值观的反对,这句话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比如第四章中贝内特先生和太太之间的谈话:贝内特太太一直喋喋不休地说宾利先生,当她看到宾利先生和自己的女儿跳了舞时却非常高兴,贝内特先生已经被他念叨得十分不耐烦,因此在他们的谈话过程中,贝内特先生说了一些无关的话语希望能够结束贝内特太太的絮絮叨叨,从中可以看出贝内特先生是一个喜欢讥讽人的角色,他与太太之间的对话表明了他对当时社会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嫁给有钱人的现象的讽刺。

(二)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融入了很多其他含义

在明示的语义推理过程中,人们一般会根据当事人说出的话语的关联性对事物以及词语进行认知,听话的人为了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往往会寻求一种最佳的语境效果。比如柯斯林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伊丽莎白说了一段话,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柯斯林明白自己真实的想法,她说:“……我和那些喜欢用甜言蜜语来讲自己一生幸福和快乐作为人生赌注的小姐们不一样……”从伊丽莎白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即自己永远不会答应柯斯林的求婚,因为自己与社会上那些大同价值观影响下的小姐是不一样的,自己的人生并不是为了追求甜言蜜语。再比如伊丽莎白和凯瑟琳夫人之间的对话:凯瑟琳夫人是一个十分傲慢无礼的人,她询问伊丽莎白的年龄,但是伊丽莎白并没有直接正面地回答她,而是说自己的三个妹妹已经长大成人,凯瑟琳夫人这么问并不能让自己说出自己的年龄,伊丽莎白的回答让凯瑟琳感到十分惊讶。在这场对话中,伊丽莎白的回答不是单纯地针对夫人的问话做出的回答,由此可以看出伊丽莎白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女性。再比如贝内特太太和宾利先生之间的对话,宾利先生从她母亲那儿询问简的病情,本来简的身体已经好转,但是她母亲却说自己的孩子病得还十分严重,因为她不希望简嫁给宾利,而希望简嫁给一个更有钱的人,从中揣摩贝内特太太的心思,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十分势利的人。

结语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坛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代表作品,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及对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诠释了现代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念,即女性应该拥有一种独立的人格,拥有一种自信的生活态度,不能依附于男人去生活,两个人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婚姻以及爱情的观念对现代人也还是有很多启示。小说中独特的语言艺术是一个亮点,需要读者对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分析,掌握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小说的主旨。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利用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简单对話以及对人物的形象、性格等方面的刻画,对文章的主题进行阐述。随着语言应用学的迅速发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也是当前进行文章解读的一种全新的视角。语

参考文献

[1]吕代珍.《傲慢与偏见》中的语用学渗透——言语行为理论和违背合作原则的体现[J].巢湖学院学报,2007(06).

[2]王登云.文学作品中反讽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2).

《傲慢与偏见》中偏见形成的语用学分析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反讽;王译本;孙译本

一、引言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反讽在这一作品中的运用达到了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使作品生动幽默,富有艺术感染力。令读者百读不厌。在《傲慢与偏见》中,irony(反讽)是其艺术创作的精髓之所在。奥斯汀的幽默和讽刺不动声色,微言大义,反话正说,令人常感余痛难消。然而,反讽又是英语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具慧眼识别,又要最大限度地传译,使读者能充分欣赏到原文的反讽特色。本文拟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王科一译和孙致礼译)中对反讽的处理作一粗略比较,着重赏析两个译本在保留原小说艺术效果方面的不同处理。以便求教于译界广大专家学者。

二、反讽

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指故意用与原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以达到谐谑、嘲弄、讽刺、喜爱和亲昵的目的。英语里irony的含义远比汉语里的广泛,它不仅指作为修辞格的verbal irony(反语),也指一种文学技巧(a literary device),主要包括:verbal irony dramatic irony(戏剧性反语)和situation irony(情况反常)即literary irony(嘲弄)。此外,irony还被人们用来表示一种对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心态:对世界加以描述、分析与推断,或对世界的矛盾和对抗表现出的一种冷静的、超然物外的态度等等。Irony作为英语辞格(verbal irony)和汉语的反语基本相同。而翻译时能否成功再现英语原作中反讽的风格,使译文达到原文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却并非易事。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具慧眼识别,又要最大限度地传译,使读者能充分欣赏到原文的反讽特色。

三、《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对比赏析

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傲慢与偏见》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而反讽又是英语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作者或言者的真实思想往往取决于个别词语的微妙差异,说出的话语是一回事,而其所指却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在翻译中直接表达出来便会显得生硬、不宜。下面笔者就《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王科一译和孙致礼译)中对反讽的处理进行对比赏析。

例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王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孙译: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傲慢与偏见》中的这一开首句无疑可说是整个英语小说中最著名的开篇语句了。原文里,反讽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特效。主句使用了一个严肃的大字眼“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仿佛在宣读一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和客观规律,然而从句的语调却急转直下“that a single man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变得平淡无奇。整部小说的喜剧性反讽基调便由这一突降法的开篇首句奠定。在王译本中,译者加上了“凡是”一词,更加突出了原文的反讽语气,同时又照应了“举世公认的真理”这一说法。“凡是”二字足以表明这条所谓客观真理的绝对正确性,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存在,译文取得了与原文同样幽默的效果。而孙译文虽然意义传达准确,句子凝练、匀整、利落,但缺少了原文的反讽意味。

例2:They were in fact very fine ladies; not deficient in good humor when they anor in the power of being agreeable where they chose it, but proud and conceited.

王译:事实上,她们都是些非常好的小姐,她们并不是不会谈笑风生,问题是在要碰到她们高兴的时候;她们也不是不会待人和颜悦色,问题是在于她们是否乐意这样做,可惜的是,她们一味骄傲自大。孙译:其实她们都是很出色的女性,高兴起来也会谈笑风生,适宜的时候还讨人喜欢,但是为人骄傲自大。

这是一段介绍Bingley姐妹的话语,原文里作者的反讽味道特别明显。王译为了将反语表达出来,在译文里增加了“问题是在要碰到……”、“问题在于……是否乐意……”和“可惜的是,她们一味……”等原文字面上本无而在涵义上却含有的词语,使译笔确切而传神[2]。而孙译照字面直译,语句虽说精练多了,却使读者难于理解原文的讽刺意味,可能误以为她们真是很好的小姐,只不过有点儿骄傲自大罢了。

例3:…“To treat in such a manner,the godson,the friend,the favorite of his father”—She could have added“A young man too,like you,whose very countenance may vouch for your being amiable.”

王译:……“你是他父亲的教子、朋友,是他父亲所器重的人,他怎么竟这样作贱你!”她几乎把这样的话也说出口来:“他怎么竟如此对待像你这样的一个青年,光凭你一副脸蛋儿人家准知道你是个和蔼可亲的人。”

孙译:……“如此对待他父亲的教子、朋友和宠儿!”——她本来还可以加一句:“还是像你这样一个青年,光凭那副脸蛋,就能看出你是多么和蔼可亲。”

这是Elizabeth在听了Wickham自叙可怜身世后的一番话。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聪慧、伶俐的Elizabeth的形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样受到作者的嘲讽。由于对Darcy的强烈偏见,扭曲了她的判断力,使她敏锐的洞察力变得迟钝。显然,谁都知道以貌取人是很不可取的,而Elizabeth此时却偏偏以貌取人,还振振有词,且浑然不知自己的幼稚可笑。王译本在遣词方面不够简练,却十分传神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To treat…”译为“竟这样作贱”要比孙译的“对待”胜一筹。“She could have added”译为“她几乎把这样的话也说出口来”要比“本来还可以加一句”、“本来可以再加一句”更生动、形象、贴切。“whose very countenance”译为“光凭你一副脸蛋儿”,更具口语特色更符合Elizabeth爱打趣的语言风格,更能体现她的内心情感倾向。王译更准确地再现了原文风格,使Elizabeth的形象更为丰满、可爱。

四、结语

傲慢与偏见的初中读书笔记 篇5

在两人可以见面的场合都会洽谈好久,临别时也略显不舍之情,显然两人的感情正在逐渐升温;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宾利先生的好友身上,宾利先生的好友是一名身家非常富有的达西先生,由于达西的身世和经历导致了他有些傲慢的性格,认为理应门当户对人们才会幸福,并且简是一位不太会表达自己情感比较腼

腆的一个女孩,因此达西一直认为简对宾利是没有感情的,从而致使简与宾利有了一段比较长的分离与误会,后来达西在伊丽莎白那儿了解了情况并且进行了一些措施之后,简与宾利两人又重新在一起,并且最后有了圆满的

婚姻。这场婚姻不仅有了经济基础,最重要的是结婚的双方之间是有感情的,他们会幸福的。

第四起婚姻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他们两,一个出身中产阶级、教养颇好、聪明机智,从而导致看待事物时存有偏见;另一个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从而导致对待以及处理问题时存有傲慢心理。他们的相

遇是在宾利先生举办的舞会上,也是在那次舞会上,伊丽莎白对达西种下了深深地偏见,而达西却由刚开始的看不上眼到喜欢上伊丽莎白。

由于两人之间的性格弱点,使两人在后来每次见面时都会不知不觉的伤到对方,就像两只刺猬一样,一相互靠近就会彼此伤害。他们的关系开始缓和,是在伊丽莎白随同舅舅舅妈夏游德比郡期间,两人时不时一起散步,

伊丽莎白开始觉得达西的性格或许不是她刚开始认为的那样,在达西向她求爱受到她的拒绝后,他们的争锋相对都使对方陷入了思考,在后来发生的事中,不论是达西搭救莉迪亚还是使宾利又回到简的身边,都使伊丽莎白真

正看清了达西真正的为人,并且一点一点打动了她,在达西第二次向她求爱时,终于答应了。伊丽莎白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中间经历了她自身对达西的审视并且考虑,也是理智和情感的并存,所以说,他们也会是幸福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里找到自己的缩影,有可能是一句话,也有可能是一个人,更有可能是一件事,总的来说,我们自己的路,应该考虑好了再走下去,我们自己的幸福,需要自己去经营。理智

揭秘《傲慢与偏见》中的经典豪宅 篇6

时逢英国作家简·奥斯丁著名作品《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就让我们随着该作品电影和电视剧版中的各个取景地来回顾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经典豪宅吧。

查茨沃斯庄园,德文郡

自2005年由凯拉·奈特莉和马修·麦克菲迪恩主演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上映后,查茨沃斯庄园便成为了英国最受欢迎的遗产观光地。影片中,查茨沃斯庄园曾作为达西先生所有的彭伯里庄园出现,豪宅中宏伟的阶梯和琳琅满目的雕塑长廊更是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斯尔登庄园,伯克郡

在电影中作为尼日斐花园的便是这座建于18世纪的巴斯尔登庄园。

威尔顿楼

影片中出现的威尔顿楼是由英国建筑师鼻祖伊尼哥·琼斯和约翰韦伯于17世纪中期合力设计建造的艺术臻品。

哈登庄园,德比郡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为兰顿酒家的哈登庄园还曾出现在多版《简·爱》和由娜塔丽·波特曼和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鸠占鹊巢》等多部影片中。

格鲁姆布里奇庄园,肯特郡

被称为“英伦花园”的格鲁姆布里奇庄园在电影版《傲慢与偏见》中生活着班纳特一家。

斯托海德风景园,威尔特郡

电影中,达西先生就是在斯托海德风景园湖边的阿波罗神庙中向伊丽莎白进行了第一次失败的求婚,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莱姆公园,柴郡

英国柴郡的莱姆公园曾出现在由英国广播公司于1995年出品的电视版《傲慢与偏见》中,剧中科林·费斯扮演的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小姐在湖边偶遇的场景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CHICHLEY宴会厅,白金汉郡

如今作为科维皇家学会国际中心的CHICHLEY宴会厅也曾出现在《傲慢与偏见》1995年的电视剧中。

LORD LEYCESTER医院,沃里克郡

最初的LORD LEYCESTER医院只是为穷苦人们提供帮助的慈善机构。

BROCKET HALL,赫特福德郡

在1995电视版《傲慢与偏见》中作为尼日斐花园的BROCKET HALL装饰着非常引人注目的拱形天花板。

贝尔顿大楼,林肯郡

贝尔顿大楼曾作为达西先生姨妈凯瑟琳夫人的罗辛斯山庄出现在英国广播公司于1995拍摄的电视剧版《傲慢与偏见》中。

莱科克村,威尔特郡

建成于13世纪的莱科克村作为故事中的麦里屯曾出现在英国广播公司1995年出品的电视版《傲慢与偏见》中,剧中班奈特家的小姐们常来这里闲逛。

NORTH LEES HALL,德比郡

分析英语中存在的男性偏见现象 篇7

关键词:语言,女性歧视,男性偏见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通过语言, 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现实。语言中确实存在性别歧视现象。随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 社会语言学家越来越关注语言与性别的关系研究, 但其研究的出发点是将女性视为语言歧视的受害者, 研究语言中存在的歧视、诋毁女性的现象, 比如从词语的非对称性、称谓、搭配、谚语、男性词语的泛化以及词序等方面对语言中歧视女性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 在研究过程中, 人们片面地将语言性别歧视局限于对女性的歧视, 将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归咎于男性, 甚至将性别歧视定义为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尤其是指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然而, 在很多方面, 男性也是语言歧视的受害者。在现代社会中, 英语语言也存在男性偏见现象。但是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 本文将对英语中存在的男性偏见现象进行研究, 分析男性偏见现象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

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代英语中存在的男性偏见现象:

(一) 性别排斥性语言

性别排斥性语言指的是现代英语中存在部分词语及短语, 其仅指代某一特定性别, 若要指代另一性别, 需添加特定修饰词。在英语中, 有大量的词语仅指代女性, 将男性排除在外。就这一方面, 语言学家已做了大量研究。人们可以轻易地列举出将排斥女性的词, 但是很少人注意到英语总也存在一些男性排斥性语言。

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parents这一词。在谈及parents (父母) 时, 大多数人都不自觉地联想到mother (母亲) 。早在20世纪50年代, Roman和Haddad公布了他们的一项社会学研究, 名为The Changing American Parents (变化中的美国父母) , 为了寻找素材以支持其研究, 他们对582名母亲进行了访问, 但未涉及父亲。由此可见, mother和parent之间的互换性非常普遍。另外, 当涉及custodial parent (监护父母) 时, 人们通常会自然而然地想到mother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字典的解释, 一般来说, 在父母离异之后, 母亲为监护人) 。相反, non-custodial parent, 即非监护父母一方一般指代father (父亲) , 并且几乎成为父亲的代名词。由此看来, 在社会科学中, 人们通常将mothering和parenting等同起来, 把对子女的教养仅仅当成女性的责任, 忽视了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出的贡献。这一点还可以从以下用法中得到证实:mother tongue, 表示我们在婴儿期和幼年期间自然学到的语言, 即母语, 这体现了母系亲属在子女语言学习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但同时抹杀了父亲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类似短语还有motherland (祖国) 、mother wit (天资) 、Mother Nature (大自然) 、Mother Earth (大地) 、mother lode (母脉) 等等。

此外, 在涉及vitcim这一词时, 人们也经常会不自觉地将男性排除在外, 这一点在大众媒体报道中比较常见。在媒体报道事故的伤亡情况时, 比如巴以冲突,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innocent women and children (无辜的妇女和儿童) 。类似短语在VOA (美国之音) 或BBC (美国广播公司) 新闻中也经常出现。比如:他们杀害了一些无辜的妇女和儿童, 以此来威慑我们。 (2007年8月4日, VOA新闻) 。这种表达忽视了男性也是战乱的受害者。还有一些比较好的例证, 如sexual harassment, wife and children abuse, spousal abuse等, 这些词本身并没有特指某一性别, 但是当提到这些短语时, 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女性视为viticm, 而将男性排除在外。综上所述, 在现代英语中, 男性经常被排除在双亲或受害人之外。

(二) 性别定型语言

在人类社会中, 根据男性和女性各自所具备的社会角色特征。人们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期待即性别定型 (gender stereotype) , 一般来说, 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接受自己的性别定型角色, 其行为不应脱离性别定型角色。但是, 如果女孩的行为脱离了其性别定型角色, 比如性格或穿着等, 大众一般都能接受, 在英语中一般用tomboy来形容, 即孩子气, 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但是如果男性违背其性别定型角色, 则会被嘲笑为sissy, 表示女人气的、胆小无用的男性。男性经常被告诫做事要“be like a man” (像个男人) , 而且, 男性还必须具备brave、aggressive等气质, 若男性的行为违背了这些气质要求, 其可能会被称为公共舆论的焦点。

作为一个小男孩, 在跌倒的时候, 家长总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 并要求他们要be brave, responsible以及be a man。所有这些表达方式都意味着男孩以后注定要经历些痛苦的事情。英语中存在很多词或短语专门用于男性, 嘲笑其违背其社会角色的行为。比如, turkey一词意为没用的人, 呆子等, 一般用来嘲笑那些到了一定年龄, 被自己追求的女生拒绝的男孩, 与turkey类似的词语还有jerk、clod、goofball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 英语中确实存在一些贬义的词语, 其对象主要针对感情上比较脆弱的年轻男性。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coward, 作为一个男性必须要勇敢地面对任何困难, 不能退缩, 这样才能被社会接受。如果他做事不够果断勇敢, 就会被看作是coward。类似的词还有:chicken, spineless, weakling等, 这些词几乎专门用于男性, 而不用来形容女性。如果一个年轻男性的行为脱离了社会所给定的角色特征, 或不承认其角色特征, 英语中有大量的单词或短语专门用来形容此类男性的行为, 而且大都为贬义词。而且这些词语几乎不用于女性, 如果女性做事不够勇敢, 一般不会受到责备。

在结婚以后, 男性必须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他们必须尽全力满足妻子和孩子的需要, 如果他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会被讽刺为:impotent、loser、leech、good-for-nothing等。然而在孩子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每次回父母的家, 一般会说go to my mother’s home。从这一点不难看出, 一般来说, mother可以指代family, 但是father却不可以。因此, 男性在他的一生之中, 不管愿意与否, 其行为都必须符合社会所给定的性别角色特征, 否则, 就会遭到社会的质疑, 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在现代英语中, 存在着大量的专用于男性的贬低且带有歧视性的词语或短语。

(三) 罪孽联想男性化现象

在英语中, 谈及crime以及evil等词语, 人们通常会联想到男性。曾有人做过一个小实验, 他列出一些名词, 让同学看后指出哪些词是主要指女性、哪些主要指男性, 以及哪些两性都可指代。这些词主要有:murderer、killer、hitman、thief、slayer、assassinator、robber、pirate、bandit、burglar、crook。根据构词结构, hitman以man为后缀, 令人联想到男性, 这一点比较正常。但是其他的单词有的以“er”结尾, 有的以“or”结尾, 有的没有明显后缀, 但是学生的答案却非常一致, 他们认为几乎所有的词都指代男性。所有的词语在形式上都是中性的 (hitman除外) , 但是所有人都认为这些词均指代男性。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 在英语中, 在一些违法事件方面, 男性总是被视为有罪的一方。

除了犯罪事件之外, 当人们谈论到一些恶习时, 也通常会联想到男性, 比如在英语中存在这些词语如:boozer、drunkard、lush等。事实上, 现在女性犯罪的事件或恶习也有很多, 但是这些负面性的词语多用来指代男性。此外, 英语中还有一些习语可以反映男性负面定型角色。比如描述一个人喝的烂醉, 我们通常用drunk as a lord, 而不是说drunk as a lady。类似的习语还有:Every man has its price表示人人皆可被收买, Dead men tell no tales表示死无对证, 这些习语在意思上既指代男性又指代女性, 但是在形式上面可以看出, 这些负面形象似乎和女性无关, 通常会让人联想到男性。综上所述, 在英语中不仅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 也对男性存在一定的偏见。

三、男性偏见现象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同时语言也可以反映种种社会现实。与女性性别歧视一样, 英语中存在的男性偏见现象, 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并已扎根于社会中。从本质上来说, 语言本身没有性别歧视。之所以会出现性别歧视现象, 是因为人们将自己对男性的偏见转移到语言的使用中。此外, 英语中男性偏见的出现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历史方面, 自远古时代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男性应该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担当重要角色, 因此, 人们通常不能容忍男性所表现出的无能。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男性应当承担其上帝所赐予他的一切苦难, 不得有怨言。这种想法一直流传至今。在社会层面, 产生男女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女权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在美国, 20世纪60年代, 女权运动兴起。女性对社会赋予她们的社会地位等强烈不满, 她们不满足于仅仅做家庭主妇, 而是渴望可以出去工作, 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价值。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造成了语言偏男性化, 而女性成为语言歧视的绝对受害者。因此, 女权运动的兴起, 使得女性慢慢认识到这一点, 她们渴望能在这个男性统治的世界中听到自己的声音, 于是她们将对于男性的偏见融进语言中。

四、结论

毋庸置疑, 英语中不仅存在女性歧视现象, 也存在男性偏见现象, 因此男性和女性都是语言性别歧视的受害者, 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都是陈旧观念的受害者。由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语言习惯, 使得两性之间的交流容易产生误解。要改变各自的言语习惯不现实, 但是两性可以在尊重各自言语习惯的基础上, 尽力减少彼此交流时的误会。

参考文献

[1]Hudson, R.A.Socio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艾晓明, 译.语言与社会性别[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刘润清, 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6.

[4]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顾嘉祖, 陆异.语言与文化 (第二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许力生.跨语言眼睛就的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傲慢与偏见》中的思想艺术解读 篇8

一、《傲慢与偏见》概述

简·奥斯汀的生活环境是一个乡村小镇,大多接触现实中的小人物,例如小地主等,由于在她的生活环境里人们大都过着恬静、舒适的生活,所以在《傲慢与偏见》中很难看到激烈无比的社会矛盾,简·奥斯汀仔细地品味着周围的生活,细致入微地关注着周围淑女绅士的爱情经历,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大都体会到的是轻松幽默的氛围,到处都是喜剧的存在。《傲慢与偏见》以两对爱情主人公的爱情经历为线索展开,详细描述了主人公跳舞、喝茶、聊天的生活,虽然生活中多有意外,但主人公还是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二、作品思想艺术的体现

1.诗学风格

在这部作品中,处处流露着作者幽默诙谐的笔风,这正是作者对文章匠心独运的把握,对语句精心提炼的结果。《傲慢与偏见》中的情节发展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没有琢痕,只有极具鉴赏力的读者才能看出其取舍匠心,在作品的场景、人物、对话以及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所有的材料都在为指向中心服务,描写岁貌似简单普通,接近日常,但无不体现着精选、简约的特点,毫无冗赘牵强之痕。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及故事发展,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疾不徐,情节突兀不拖拉,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傲慢与偏见》中展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栩栩如生,极具吸引力。简·奥斯汀在运用写作手法时,避开传统“描写”手法,采用“戏剧手法”刻画人物,没有直描人物的特征,而是让人物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这正是作者的创作成就所在,和莎士比亚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还以丰富有趣的对话展开写作,使人物更加栩栩如生,富有韵味与内涵,将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简·奥斯汀不仅善于让人物自我表现,还极力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交谈对比,写出人物的内心,或忠厚机敏,或智慧大方,或平庸迂腐,或阴险毒辣,通过对比引出读者笑声,这使作品极具艺术魅力。

2.言辞反讽

简·奥斯汀的反讽其实是比较浅显的,更多运用在语言修辞的表现上。反讽指“言辞反讽”,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另有所指,真正意图并未直白流露,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破译其奥妙。《傲慢与偏见》中有较多的这种语言讽刺手法的应用,利用语言对场景或人物展开讽刺。

(1)人物描写

《傲慢与偏见》中许多喜剧人物被塑造,他们栩栩如生,特征鲜明,是作品中受人称道的笑料所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都是由于简·奥斯汀在人物描写时反方寓言手法的应用,仔细分析文章内容就会发现人物身上反讽手法的大量运用。

在作品中,班纳特太太是一经典的喜剧形象,在其身上作者毫不吝惜自己的反讽手法,她迫不及待地让女儿嫁给富贵人家,正是这种反讽的嘲弄写出了班纳特太太的势力庸俗。在作品中运用反讽手法,极具深意的句子俯拾皆是,对喜剧人物的描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柯林斯一直未娶班家女儿,最后被班府轰出去时还“答应”致谢函,“答应”两字就体现了此人的笨拙,讽刺了他的迟钝。又如,凯萨琳要求别人“聆听”自己“断定”明天的天气情况,讽刺了她的专横跋扈,自高自大。

在《傲慢与偏见》这样的反讽人物描写信手拈来,奥斯丁仿佛在仔细注视着笔下每一个戏剧化的人物形象,把人物的肤浅,虚荣速写成一幅幅引人发笑的漫画,反讽的运用更使人物活灵活现。

(2)场景描写

言辞反讽对于场景的塑造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可以在场景的描写以及场景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反讽的妙用,场景反讽并不是简单的场景描写与语言之间的冲突或悖反,反而是语言使场景更加逼真。这更多地体现在场景的内部描写,场景本身的描写就是一种反讽,其实反讽的场景充斥着我们周围的生活,只是我们由于太迟钝而无法感知罢了,所以经过奥斯丁的点拨,这种反讽的韵味便跃然纸上,也使场景原有的刻画入木三分。

3.主题和构成思路的反讽

(1)反讽的手法表现主题

《傲慢与偏见》主要表达的是资产阶级男女的婚姻,以班特家的婚姻史来揭示这一主题,验证上流社会的婚姻真理,通过班家女儿与牧师的婚姻,揭露了婚姻上的铜臭欲。同时,达西傲慢无礼,自命不凡的资产阶级教养严重伤害了伊丽莎白作为贵族小姐的尊严,最终由于伊丽莎白的美貌和见多识广感化了达西,改变了以前高高在上的态度,最终以自己的.礼仪打动了伊丽莎白,得以修成正果。他们的婚姻究其实质还是资产阶级基础上的金钱观。

最终四种不同的婚姻都有了大圆满的结局,欢喜收场,在幽默中反讽了婚姻的本质,讽刺了有钱娶太太的公认真理。

(2)反讽的行文构思

《傲慢与偏见》中的场面无不使人感觉到戏剧化,到处都运用着反讽的手法,每个场景都由舞会、家宴、散步、纸牌等构成,而这些场面的组成摒弃了人物描绘场景描写,而重点应用人物的闲谈、对话。作者让人物之间自己进行交流,在语言中暗含讽刺,以传达反讽之意。正因为这些反讽之语、讥嘲之字,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喜剧形象,构成了文章的载体,凸显了作品的主题。

4.《傲慢与偏见》凸显的女权思想

奥斯丁在作品中描写了女青年对于婚姻的追求,再现了她的女权思想,写出了19世纪女性的生活境况。笔下的班府二女儿,美丽、善良、温柔而且有胆识、有思想、有主见,还富有判断力,除了具有美丽的外貌和气质外,还具有诱人的气质,通过她对达西的态度,展现了她追求平等、人格独立的一面。她没有接受达西,体现了她对金钱、外貌,地位的藐视,达西兼具外貌、金钱、身份、地位,向财产有限的伊丽莎白求婚,而伊丽莎白却因为达西的偏见傲慢和无理而拒绝了他,体现了伊丽莎白作为女性对于感情的尊重。

19世纪不仅女性在中产阶级处境艰难,出身贵族的小姐也受到社会的种种束缚,出身贵族的宾利为了跟达西结婚,努力迎合他,博取欢心,提高修养,以达到达西的要求。由此可得,在当时的社会,女性必须努力改变自己,按照男性制订的框架去生活,达西的要求,不仅苛刻,还是当时男性给女性枷锁的缩影。

在作品中,贝内特作为一个特殊女性,她是男权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悲哀,婚姻和生活都是非常失败的,她的先生当时被她的外表所吸引,忽略了自己生活的窘境,所以无法清楚地看到女儿对于婚姻的态度,鼓励简抓住宾利,威胁二女儿接受柯林斯。她不在乎女儿的感受以及是否幸福,唯一要求就是嫁给有钱人。

通过作品创作,表达了女权思想,讽刺了男女爱情的不合理性,批判了以宾利为代表的世俗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揭示了当时英国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抑和践踏,讴歌了那些追求尊严、追求平等的女性,奥斯丁的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的世界有巨大的影响。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诸多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在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一位英国少女在爱情场的种种经历,深刻写出了她对爱情的看法,从而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婚姻的态度,即深刻鞭挞地位和金钱结合的愚蠢婚姻观。作者奥斯汀的巧妙反讽等手段也使文章在幽默、逼真、形象中凸出主题。

参考文献:

[1]胡卜雯。基于女性角度的傲慢与偏见再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9):21-22.

[2]郭聪颖。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J]。电影文学,(12):86-87.

上一篇:董明珠名言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