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通用15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1

2014-08-01

伴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1970年图书馆随学校南迁至安徽省会合肥。2013年,学校即将迎来55周年校庆,同时也是我校图书馆55周年馆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跨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基于网络计算机环境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

我校图书馆目前拥有东、西、南3座馆区,建筑总面积约4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5000余席,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20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包括4万多册的古籍、再造善本等。近年来,图书馆大力推进电子资源建设,目前已引进及试用了95个中、外文数据库,师生用户通过校园网可以方便查阅中文电子图书280万册、外文电子图书20万册、外文电子期刊20000多种、中文电子期刊18000种、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46万份。

目前,我校图书馆有各种类型书库及阅览室19个,阅览自习座位5000多个,每周开放时间7*14小时,率先采用RFID技术实行开放式自助借还服务。图书馆为学校校园网的核心交换结点之一,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网络支持千兆接入,百兆到桌面,无线网覆盖全馆,阅览室、自习室和休闲区域配备了大量的网络端口、地插电源,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读者在这里可以很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学校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上的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或续借图书。图书馆数字资源集成管理系统Exlibris实现了对馆内各类资源快捷方便的 “ 一站式 ” 检索,而图书馆自行研制开发的交互式交流学习的平台LISER系统则给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2013年,我校外文全文文献年下载量350万篇,多个数据库使用量或者性价比排在全国高校最前列。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旺盛需求,反映了我校教学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工作日益深入和渗透,实行学科馆员制度,针对教学、科研与管理需求,主动服务,将工作渗透到学校各个环节。图书馆开设了多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和培训,为学校师生提供各种文献资源与分析培训。师生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从国内、外图书馆获得本馆没有的信息资源。我校图书馆是安徽省首家拥有院部级查新资格的高校,进行课题查新、论文咨询、代检代查等服务。

图书馆饯行“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现已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特色分馆、CALIS安徽省中心和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总馆,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提供文献保障。

在发展过程中,图书馆逐步明确了“资源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服务是关键”的建设思路,提出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继续优化文献资源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主动服务向“渗透式服务”的转型,最终使科大图书馆成为国内领先的知识服务型图书馆。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不断前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正向着建设知识服务型图书馆的这一战略目标不断奋斗和前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2

选址

在设计之初,图书馆新馆选址是一件经过仔细斟酌的过程。我们曾建议对现有的老图书馆进行改造。但建设方考虑在图书馆新馆建设过程中,老图书馆还需要继续使用,所以择地新建的方式更符合学校要求。

建筑

图书馆的服务性和重要性,决定建筑必须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文化性。虽然图书馆不在校园的公共广场附近,但我们在图书馆主入口处设有门廊。在进入图书馆之前布置一定的外部空间,这个过渡空间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图书馆的重要性,还为使用者提供了宜人的环境和交流的机会。

图书馆新馆坐北朝南,图书馆外锅炉房、食堂的嘈杂与馆内环境需要的安静成为一对矛盾。布局上主入口与主体部分的分离,也是加大读者进入图书馆路径的方法,从而达到过滤喧嚣、沉淀心境的目的。图书馆主入口部分是一个屋面高度由7m升到11.5m的单层建筑,从主入口进入图书馆首先是一个前厅,在集散读者的同时设置展厅的功能,展示图书馆的部分收藏,使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的悠悠书香。经过近40m2的前厅一直向北,室内高度也向北随着屋面的升高而升高。通过图书馆内外分隔的闸道机,就是图书馆的总服务区,普通图书的借还工作全部在这里完成。从总服务台向东转一个方向,穿过20m2的查询厅,便可进入主体部分的核心交通空间。

原宿舍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类似于组团式的建筑空间,图书馆新馆结合自身使用的特点保留用地内原有肌理,采用合院形式组织建筑主体部分。在核心交通空间南北两侧各设置了一个贯通地下一层至屋顶的室外庭院,形成“日”字型平面。通过这样的平面布局,阅览空间呈条带形,尽量加大了每个阅览房间的面宽,增加了阅览区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同时从各个阅览区都可以看到庭院。在庭院内还配以水池、绿化等景观,为读者和办公人员提供放松休憩的场所。

图书馆人流物流复杂,新馆在水平和竖向上均为不同人流、物流安排了各自的流线。建筑南部较小的区域为办公区,北部较大的区域为各种功能的阅览区。办公区自成一体,配有自己的交通空间,与阅览区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两区之间又由两处连接通道紧密联系,方便管理。主体部分在各层中部设有核心交通空间,通过电梯、扶梯和楼梯等竖向交通紧密连接。交通空间内同时设置休息区,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交通上的流线清晰,使图书馆在功能上做到分区明确、简便快捷。

校领导特别要求建筑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建筑造型体现北京特征和文化特质。图书馆“日”字型的体型和体量不适合做仿古大屋顶建筑,于是我们从北京最具特色的城楼提取建筑元素。建筑下部采用较为厚重的灰墙,上部与单坡屋顶结合,使用柱廊、挑檐和菱花隔断等语汇,体现出图书馆的文化特色。入口门廊处,支撑屋面的柱子有五层高。结构所需的框架梁形成额枋,在额枋间放置图书馆的匾额,显得传统而大气。图书馆的建筑形式并非模仿,而是经过提炼、简化、重组,呈现出一种新中式的现代风格,更适合人民大学的人文氛围和图书馆的建筑尺度。

考虑到人员阅览学习时的舒适性,在房间布置时,外区尽量多地布置阅览室等公共空间,将图书馆的部分楼电梯间和卫生间放在图书馆的内区,设备专业设置必要的通风换气和送风排烟设施,保证图书馆的正常使用。

精装修

图书馆的精装修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借鉴(如色彩、材料的运用和符号的提取等),营造出一种新中式风格,创造书院的文化氛围。

1.入口门厅—朝圣的殿堂

入口门厅是一座有两排柱列、拥有单坡屋顶、由低逐渐升高的房子。建筑空间本身就很有张力。使它更适合作为书海朝圣的开端,更拥有中国殿堂风范。室内设计做了这么几件事:第一,加密了柱列间距,形成强烈的仪式感。第二,在柱子的下部设置2.2m高的石材柱础,高大的柱础内镶嵌木制的书柜,用以展示新书好书,让人一踏进门就感觉到根基扎实并且书香扑鼻。第三,吊顶使用条形格栅,并在格栅内部内部涂上隐隐的红色,希望唤起人们对中式老屋的檀子和城墙红的印象记忆。

2.休息厅—三进院落

休息厅,它既是建筑的主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人们休憩与交流的场所。厅里空间比例相对狭长,室内设计把它分成三段,头尾两段是阅览室的入口空间,用木饰面把墙顶两面统一起来,中段留白,这样休息厅在空间感上就被界定成了两木一白三进院落空间,打破了狭长空间给人的不适感。中部白色的“院子”空间较高,阳光充足,与南北两侧的中心庭院相邻,可以享受庭院美景,是一个不错的休息交流交通场所。而两端相对压低的木质院落更像是书斋的入口,让人将浮躁的心情整理、沉静,为进入书房调整好心态。

3.阅览室—几间书房

阅览室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运用固定书架的分隔将阅览室界定成几间相互连通的书房,并保持空间上的流通性,体现出传统设计中“合而不闭”的特征。同时根据功能与空间格局的不同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标准阅览室(1~3层)、古籍阅览室(4~5层)和名家捐赠藏书展厅(4层)。

标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式的阅读空间。阅览室的吊顶照明设计采用铝格栅内嵌条形灯具,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照度需求灵活的设置灯具的间隔密度,为室内环境营造出明暗间隔的灯光层次,同时又节约了能源。

古籍阅览室内大部分墙体与隔断都是由书架构成。室内设计根据建筑柱网的节奏设置通高的书架,并通过书架的延展形成了自然隔断,将上下两层阅览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高耸的私密空间。同时活动书架与阅览桌在形式上也采用了仿古设计手法,在顶部木纹格栅与支型金属吊灯的映衬下,整个阅览空间呈现出浓郁的书卷气息。

在古籍阅览室的南侧是名家捐赠藏书展厅,是所有阅览室中层高最高的空间。设计过程中根据柱网间距设置固定的书架将其分隔成6个相互串联的书斋。照明设计上采用了重点照明与泛光泛光照明相结合的手法。为每个书斋休息区上方设置了独立的枝形吊灯,同时在木格栅吊顶上内嵌了隐蔽式轨道射灯。为整个书房带来了一种清幽雅致,古朴深邃的氛围。

图书馆室内设计通过文化元素的应用对建筑空间层次进行了有效梳理,以营造出个性鲜明的院落式书房空间。在材料色彩符号的设计上与建筑整体设计协调一致,并通过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提炼将它们融入室内空间的各个部分。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新馆

业主:中国人民大学

建设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设计单位: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合作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艺院室内所

用地面积:2.2hm2

建筑面积:4.46万m2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材料应用:石材幕墙,玻璃幕墙

项目负责人:崔愷,王

建筑设计:崔愷,王,陈宇,辛钰

室内设计:张晔,纪岩,郭林,刘烨

结构设计:喻远鹏,许忠芹

设备设计:李严,郭晓南,王晋恒,马宁

总图设计:莲金,陈泽勇

设计时间:2005年~2008年

建成时间:2010年

图纸版权: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3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加州科技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达特茅斯学院 Dartmouth College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赖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佛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

范德比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

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

密执安安阿伯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乔治敦大学 Georgetown University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伦敦大学帝国学院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伦敦大学经济及政治科学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约克大学 University of York

沃里克大学 University of Warwick

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ircan Studies

伯明翰大学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都柏林大学 University of Dublin

爱丁堡大学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海德堡大学 University Heidelberg

柏林科技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Berlin

柏林自由大学 Der Freien University Berlin

法兰克福大学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莱比锡大学 University of Leipzig

波鸿大学 The Ruhr University Bochum

慕尼黑大学 Ludwig Maximil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波恩大學 University Bonn

爱希斯特大学 University Eichstatt

哥廷根大学 University Gottingen

舍根大学 University Gesamthochschule Siegen

罗马大学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Roma

米兰大学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Milano

斯德哥尔摩大学 Stockholm University

瑞典皇家工学院 Kungliga Tekniska Hogskolan

乌普萨拉大学 Uppsala University

维也纳大学 Vienna University

巴黎第一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1

巴黎第三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3

巴黎第四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4

巴黎第五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5

巴黎第七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7

巴黎第八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8

巴黎第十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10

巴黎第十一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11

巴黎第十二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12

巴黎第十三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13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L’Ecole normale supērieure

巴黎理工大学 Ecole Polytechnique of Paris

苏黎世大学 University of Zürich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校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lc202309040340

莱顿大学 Leiden University

阿姆斯特丹大学 Amsterdam University

鲁汶大学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

哥本哈根大学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赫尔辛基大学 University of Helsinki

雅典大学 National and Capodistrian University of Athens

布达佩斯理工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udapest

奥斯陆大学 University of Oslo

华沙大学 University of Warsaw

莫斯科大学 Moscow University

圣彼得堡大學 t.Petersbury State University

科英布拉大学 University of Coimbra

马德里大学 University of Madrid

巴塞罗那大学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渥太华大学 University of Ottawa

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京斯敦女皇大学 Queen’s University at Kingston

西安大略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东京大学 Toky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Kyoto University

早稻田大学 Waseda University

庆应义塾大学 Keio University

筑波大学 University of Tsakuba

墨尔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悉尼大学 University of Sydney

奥克兰大学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坎特伯雷大学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ersity

台湾国立大学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香港中文大学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4

三、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系统(http://opac.nlc.gov.cn/)

使用介绍:

四川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建立了正式的馆际互借关系,川大读者可直接登录国图的检索界面,选择“匿名登录”方式,进行书目查询,将查到的文献信息通过CALIS馆际互借系统(http://202.115.40.16/gateway/)提交到我校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完成申请。国家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则:

返还式:

1、所借图书为原书的复印本。

2、每本书的借期为30天。

3、取书时需交付押金,还书时退回。

4、如有遗失照原价两倍赔偿。

5、如有污损,视情节严重程度处以相应的罚款。

6、爱惜书籍,按期归还。

非返还式:详细规则请询问我馆馆际互借员。

四、匹兹堡大学图书馆馆藏目录(http://pittcat.pitt.edu/)使用介绍:

四川大学图书馆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系统已开通,双方互相长期提供国际文献传递服务。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可以为我馆提供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以及三十余所与匹兹堡大学有合作协议的大学图书馆所收藏之文献,并可通过其馆际互借部为川大提供全美范围内的文献。

可先自行登录匹兹堡大学图书馆查询页面(http://pittcat.pitt.edu/),将查到的文献通过CALIS馆际互借系统(http://202.115.40.16/gateway/)提交到四川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完成申请。办理时,需要提供以下相关信息:ISSN or ISBN、Title or Journal title、Author、Article title、Year,Volume,No.、Page、Publisher。

五、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图书馆馆藏目录(http://library.lib.asu.edu/)使用介绍:

四川大学图书馆与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系统(http://library.lib.asu.edu/)已开通,双方互相长期提供国际文献传递服务。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图书馆可以为四川大学图书馆提供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5

大举办

6月17日,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2013测绘科学技术论坛中国矿大环测学院举办。参加本次论坛的有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讯息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丁晓利教授,陈武教授,史文中教授,金博思博士,黄文声博士,吴波博士,刘志赵博士和我校环测学院的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吴立新教授,环测学院执行院长汪云甲教授,环测学院行政副院长王坚教授,环测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系主任邓喀中教授,陈报章教授以及环测学院测绘科学的相关老师。我校副校长宋学锋,校教务部主任卞正富教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高井祥,以及我校部分优秀毕业生出席论坛。论坛由汪云甲教授主持。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我校环测学院各测绘学术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我校对测绘科学技术有兴趣的老师和学生。

论坛开幕式上,宋学锋副校长致开幕词。致词中,他希望本次论坛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双方互相取经,对各自的发展都能起到长足的影响。

开幕式上,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与地理资讯系主任丁晓利教授致词。他表示,双方在测绘科学技术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希望能坦诚交流,深入学习;他希望能把双方的交流关系再努力提高并且能够开展具体学术或项目合作事宜。

在论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即是吴立新教授的报告《新一代GIS的进展:并行地学计算》。据悉,此报告的学术研究实践操作基于我国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一项秘密研究计划,此前一直是秘密受保护状态。在报告中,吴教授阐述了新一代GIS发展应用平台HiGIS,其从底层构架到软硬件发展彻底与以往的GIS有所区别,在GIS应用中无论是在运行速度还是数据处理质量上都有很大幅度跃升,而且次并行算法对于以往的串行算法的改进是现在整个行业处理数据思维的彻底转换。据悉,此项目即将结题,不日便可向市场推广。“HiGIS将改变后代GIS人的运作方式,是中国对世界GIS的一大贡献。”吴教授慷慨的说道。

在此次论坛学术交流中,与会专家坦诚交流,互相学习,此次论坛学术成果颇丰,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本次论坛共公开讲演11场学术报告,其中工大7篇,矿大4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6

为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进一步激发小包庄小学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7月17日中午,中国矿业大学羽翼支教团在河南省小包庄小学开展了“班级图书角,书香溢校园”活动。

班级图书角以其灵活性和实用性成为学校图书室的重要补充,运用好班级图书角,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班级读书的氛围,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支教团成员们此次设立图书角,既让同学们拓宽了视野,又促进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也体验到了帮助同学的快乐。课余时间小包庄小学的同学们沉浸书海,品味细读,书香溢满了整个校园。

羽翼支教团成员左臣瑞在活动结束后倍受鼓舞,他说:“我们全体支教成员只是尽了一份薄力,相信在校长与老师们的热情关怀下,图书角活动将会顺利进行下去,为孩子们遨游知识殿堂铺设台阶,为他们徜徉精神家园开辟一片新天地!”

锋行志愿者协会羽翼支教团    胡志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7

1 高校图书馆流通借阅统计数据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 (以下简称学校图书馆) 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建立的以政治法律资料信息为重点的高校图书馆, 由位于学院路校区和昌平校区的两个分馆组成, 总面积20 万m2。学校图书馆采用开放的借、阅、藏合一的服务模式。

笔者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学校图书馆中文图书 (仅限中图分类法图书) 的馆藏资源情况、文献利用情况、读者借阅情况。数据均来自于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统计模块。

2 馆藏资源与文献利用情况统计分析

2.1 馆藏资源情况统计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 “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也是一所 “‘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 “2011 计划”项目重点建设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 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等诸多学科。

学校图书馆根据教学科研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需求, 开展购书、藏书等工作。目前中文图书馆藏近29 万种, 140 万册, 平均复本数4.7 册。依据中图分类法, 馆藏结构以政治、法律 (D) , 经济 (F) , 历史、地理 (K) , 文学 (I) , 哲学、宗教 (B) 为主, 其他书类为辅。按照册数所占比例排名, 中文图书馆藏资源前5 名的见表1。

2.2 文献利用情况统计分析

文献流通数是指通过借阅、复制等方式利用过的馆藏文献数量。文献利用率是指文献流通数占馆藏文献总数的百分比。文献利用率是衡量图书馆工作效果的主要尺度, 从中不但可以看出图书馆读者工作服务质量的高低, 也可看出馆藏资源利用率的高低。

笔者将学校图书馆2010—2014 年中文图书的文献利用率进行了统计分析, 文献利用率排名前5位的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 学校图书馆中文图书文献利用率最高的是政治、法律类, 达到了58.38%, 符合学校的专业特性。2011 年学校开始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进行暑期培训并加大了重视力度, 读者对这部分图书的借阅量和文献利用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达到了49.95%, 位居全馆的第二位。语言、文字类的图书文献利用率为46.65%, 主要集中在英语方面, 其中以英语四六级、托福以及GRE考试相关的书籍居多[1,2]。

3 读者借阅情况统计分析

借阅量是衡量读者对图书馆利用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也是衡量图书馆馆藏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通过监测借阅量, 可以间接反映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以及读者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而改善图书馆整体服务工作质量。通过分析学校图书馆2010 年—2014 年借阅量、借阅人次以及不同读者类型借阅图书的统计数据, 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校图书馆图书利用的具体情况。

3.1 借阅量和借阅人数统计分析

2010 年—2014 年中文图书借阅量和借阅人数统计见表3。从表3 中可以看出, 借阅量和借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借阅量从2010 年554 025 册下降到2014 年的351 505 册, 下降了36.6%, 超过1/3。由于学校每年的招生计划没有大幅度的变化, 新入校和离校的学生数量基本保持一致, 所以借阅人数波动并不明显, 但人均借阅量从2010 年的33册下降到了2014 年的22 册。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智能手机、i Pad和kindle等电子阅读设备的纷纷出现, 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再局限于纸质阅读, 而是利用电子阅读设备在公园、地铁、咖啡馆等处, 随时随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种变化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目前, 随着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日益完善, 通过资源共享, 人们获取电子文献日益便捷。馆藏资源不合理, 导致部分图书闲置, 文献利用率不高。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导致纸质图书的借阅量逐步下降[3]。

3.2 不同读者类型借阅量统计分析

读者类型不同, 借阅情况不同。2010 年—2014年不同读者类型的借阅量见表4。

从表4 可看出本科生是最主要的读者类型, 接下来依次是硕士生、博士生、教职工;但是除博士生外, 其余读者类型的借阅量每年都在持续下降。2010 年本科生借阅量为301 056 册, 2014 年下降至160 186 册, 下降了46.79%, 硕士生借阅量下降了28.74%, 教职工借阅量下降了27.39%;与此同时, 博士生的借阅量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在2012—2014年3 年中持续增长, 2014 年相对于2010 年增长了32.29%[4]。

4 提升图书文献利用率的措施

4.1 多方式调动读者阅读积极性

近年来学校图书馆的读者借阅量在逐年下降。为此, 学校图书馆应加大自身宣传力度, 利用图书馆网站、电子屏幕、宣传栏以及微信等多种形式, 做好新书推荐工作。如举办优秀读者评选等活动, 以提升读者阅读兴趣, 积极调动读者阅读积极性, 激发读者读书的热情, 提高图书借阅量。如针对新生举办 “新生入馆培训”, 介绍图书分类排架原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及所需图书查找方法等知识, 使新生对图书馆有基本的认识, 并尽快熟悉馆藏资源, 以提高新生对图书的利用。

4.2 优化馆藏资源结构

学校图书馆采购工作要根据学科与专业设置, 依照学校发展的规模和学科调整趋势, 制定近期和长远规划, 合理分配各学科图书的采购比例, 修订完善藏书结构, 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对于科研前沿、新兴学科和社会动态应给予充分关注, 合理配置文献资源, 保障科学研究需要, 为师生提供丰富馆藏文献资源。与此同时, 还应关注基础学科图书借阅情况, 逐步增加整体馆藏中法学学科以外的专业图书订购。适当减少图书复本量, 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入藏[5]。

4.3 建立合理的图书剔旧制度

学校图书馆应建立合理的图书剔旧制度, 定期开展图书剔旧工作, 逐步剔除内容过时的、长期无人问津的、很少有人借阅的、流通率极低的、复本过多造成积压的、内容重复的图书资料。通过剔旧工作, 合理确定馆藏数量, 不仅可以缓解书库的运转压力, 而且可方便读者查找图书。

4.4 提升服务质量

先进的工作与服务理念是创新的基础。学校图书馆及其馆员要积极推崇 “读者至上, 用心服务”的理念, 致力于改进工作作风, 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以读者满意为核心的服务, 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传统的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等服务外, 还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对馆藏文献进行深层次开发以提高图书文献利用率,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为读者提供网上信息服务, 真正实现以 “读者为中心”的办馆理念。

摘要:通过对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源、文献利用率、以及读者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提出多方式调动读者阅读积极性、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建立合理的图书剔旧制度、提升服务质量4点措施, 提升图书文献利用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流通借阅,文献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鞠兰萍.基于流通借阅统计分析的馆藏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馆, 2012, (4) :69-72.

[2]刘瑄.基于读者借阅数据的读者服务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5 (2) :47-50.

[3]周清华.从借阅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特点——兼论网络环境下的导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2) :65-67.

[4]许卫红.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规律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 2010 (1) :38-4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8

数目如此之众,又各自特色鲜明。于欣赏而言是美不胜收,但要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求学、发展的寥寥几所,却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正处于高三的你还未理清选择大学的头绪,不如听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办主任韦巍巍怎么说!

大学,不仅仅在于“学”

谈起大学选择的话题,让我不由自主回想起当年选择大学的过程。我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从南方的边远省份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90年代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也几乎没有专业出版物来介绍大学,作为中学生,更没有很多时间阅读报纸杂志。当时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认识,在我印象中,只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小学语文课本的附加读物中曾有一篇励志的文章,大意是一位中学生卖冰棍勤工俭学,最终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这给我留下了科大“很牛”的印象,萌发了长大了也要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想法。另一个是当高考填报志愿前,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招生简章》,虽然只是一张大纸,但却基本上介绍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的物理学科不错,正好我的物理学得不错,于是就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填在了第一志愿。

现在看来,当年的大学选择多少有些“盲目”,既没有对学校进行深入的了解,也没有详细地去看自己是否合适就下了决定。但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求学四年让我感到我是幸运的,进入了适合自己的大学。之所以说是适合自己的大学,是因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力不弱,课程设置合理且有一些善于引导我们求学的老师,学习起来很有兴趣。但大学之于我,却不仅仅在于“学”,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训I是“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作为一所培养科学家和研究型工程师的高校,她要求学生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同时也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在专业能力上精益求精。在科大,我首先学会了踏踏实实做人,然后是理性、包容地去看待和分析客观事物,也继承了科大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

大学之选,起点于“识”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和90年代选择大学的时候相比,信息早已不再贫瘠,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在众说纷纭的浩瀚信息海洋中去伪存真,寻求对大学的客观认识。但与考生面对面的接触,我发现如今的中学、家长和学生,在如何认识并选择大学的问题上,与90年代比并没有太多本质的不同。中学和家长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依然缺乏指导,对大城市和“热门专业”依然盲目崇拜,这就导致了几乎完全地以分数来选择学校,而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对于大学的选择,首先应建立在对大学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应注意到,大学并非千篇一律的,而是各有风格、优势和特色,学生也各有个性、特长和潜能,大学阶段将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专业素养,奠定学生的人生基础,因此寻求大学和学生的两相匹配,将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通过互联网,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发展历程、办学层次和师资力量等信息,这些都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最容易量化的指标。但是,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还有学校办学的内在水平,比如在课程设置、个性化学习、双学位、转专业、科研实践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灵活的制度设置,将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学校的“内在水平”“软实力”可以通过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毕业时的国内国外深造率如何、就业去向怎样,乃至中长期的发展情况反映出来。而这些,正是选择院校时可以参考的重要因素。

对于高三学子而言,进入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学习,所以了解学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也很关键。即使是最有名望的大学,也很难说所有学科的实力都是最强的。反过来,也许某所不起眼大学的某个专业,由于学校的隶属关系原因或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自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做到了“术业有专攻”。在我们了解大学的过程中。互联网是最重要的辅助工具,除了各类官方网站和招生简章的介绍,家长和老生们的评论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当然,大学对自身和专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装和宣传,甚至言过其实,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客观地去看待和分析所获得的各类信息。

大学之选,不要“纠结”

常常有考生表示选择大学时,很容易就“纠结”起来:一是纠结于所选大学是否适合自己,二是纠结于所选大学实力够不够、名气大不大,三是纠结于大学与专业孰轻孰重。其实,只要以兴趣为导引、以未来发展来定位,就可以把“纠结“抛一边,做出正确的决定。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英国的教育家怀特海德曾说过:“归根结底,作为学生,你们必须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如果专业与个人兴趣没有关联。大学的学习生活只怕将味同嚼蜡。我建议,学生首先应该在中学和家长的指导下,对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和天赋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及人生志向,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经济管理,抑或是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有时候,在人生道路上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向,相比起来更有可能得到快速发展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各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培养特色,与职业的关系和发展脉络,以及为考生提供锻炼专业能力的平台有多大等方面,结合自身的成绩水平,对大学的选择也就呼之欲出了。

之于大学的实力与名气,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与完全客观的统计为考生提供参考,但层出不穷的排行榜却不少。这时,就需要理性地看待和参考大学排名。目前国内大学排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国外的成熟产品也将中国大学纳入了排名体系。但无论是哪类排名,都是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将搜集到的大学各方面数据指标加以量化并赋以权重,在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排名的侧重点不同,如规模、人均、投入产出比等等,就会导致排名的结果大相径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在各个排行榜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差别,正是大学排名算法差异性的反映。相比起来,针对某个专业办学质量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所需的指标相对要纯粹一些,同时也避免了各专业办学水平不一带来的干扰,因此专业排名更具参考意义。那么,如何参考排名?排名从某个程度上说反映了办学的声望,选择学校或专业时参考排名对学生远期的发展必然是有利的,但不能唯排名论,古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某个排名来说,名次相近的大学或专业,之间的排序不一定是客观的。选择一个评价体系适合自己的排名,圈定一个名次范围,在其间仔细挑选学校或专业是最合理的做法。

选大学还是选专业?归根结底都是追求品牌效益。但是相比起来,专业的选择将对日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总的来说,与其在名校读一个不喜欢的专业,还不如在一个感兴趣的专业中扎实发展。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把选择的范围放大一些,相信可以找到一所对你而言声望与专业优势能够达到平衡的大学。那么,是选综合性大学还是学科优势突出的大学?二者其实并不矛盾,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全,人文气氛相对要浓厚一些,但也会拥有一定数量的优势学科,而专业型大学通常学风醇厚,人均资源丰富,作为大学该有的都不会少,因此在二者之间,仍应以专业为导向进行选择。

另外,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对于国人而言,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到大城市读书,可以开拓思维、增长见识,机会也会更多一些。但是在信息时代,大城市的优势在迅速减弱,目前查阅文献资料、联系实习机会、投递简历等一系列与学生发展相关的活动对互联网的依赖已经非常深,而随着交通的发展,城市之间的距离也在缩短,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中科大所在的合肥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乘高铁到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周边城市,时间都在四小时以内,到南京甚至只要五十分钟。因此,学生在哪里学习并不重要,如果能够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有一张平静的书桌安心为学,或许可以为未来的人生奠定更加深厚的基础,欧美许多著名大学如斯坦福和剑桥,都不是在大城市。

大学之选,落脚于“分数”

无论选得多仔细,如果不能达到目标院校的录取分数,一切都是空谈。目前,在全国普遍实行出分填志愿、平行志愿投档的情况下,历年录取分数成了衡量大学好坏的标准,几乎成为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唯一参考。高考成绩被使用到了极致,似乎什么样的成绩不上对应的学校就是吃亏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如果能够基于我们的人生规划,再有梯度地选择合适的学校,确保能上心仪的专业,就是对分数最合理的使用。

大学对于人生而言,是最关键的一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决定了我们能够从大学得到怎样的精神面貌,怎样的文化气息,怎样的公共情结,以及伴随一生的印记。认识和选择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真心地希望广大的中学生朋友能够踏入心仪的高等学府,从这里起航,实现人生的梦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调剂 篇9

作者:xsgzb发布时间:2010-02-21点击量:3964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双证统考与调剂和单证自主招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2010年计划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统考,含统考调剂)招收全日制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国家统考计划培养,毕业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以下简称“双证”)研究生540名;

自主招收全日制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颁发学位证书,以下简称“单证全日制”)共60名。“双证”招生除第一志愿招生外,同时接收相关专业(理工科类)统考考生的调剂申请,调剂复试分数线为考生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的国家B类地区复试分数线,具体招生条件详见以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双证)调剂招生简章》。

“单证”招生均为自主招生。

其中,参加过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的考生,且统考成绩达到我校单证自主调剂复试分数线的,可直接申请参加调剂复试(部分考生含加试笔试),具体招生条件详见以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单证)自主调剂招生简章》。

其他希望攻读我院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单证)的考生,也可申请报名参加我校2010年6月份组织的自主考试。具体招生条件详见以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单证)自主考试招生简章》。

另外,本招生简章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异地(除合肥和苏州外的北京、青岛和南京等)在职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方案,有关异地在职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详见专门的招生简章或与我校合作单位具体联系。

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招生计划 考试方式及招生专业设置 人数

软件嵌入电信信息招生类软件系系统式系软件安全型 统考调自主考统设计系统芯片设计(苏设计统设工程工程剂 试(合州)(苏计(苏(苏(苏肥)州)州)州)州)

√ √ √ √ √ √ √

(540(80双证 ×(共460人)人)人)

√ √ √ √ √ √ √ 单证

(共60人)(共60人)(全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10

通信软件设计报告

实验四

学号:SA10225545姓名:陈相舟专业:电信软件工程指导老师:刘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报告日期:2010 年 12 月 30日

一、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协议的层次结构;

2、熟悉通信协议中用于消息传输的数据结构;

3、掌握AB通信协议数据传输的原理,能够对AB协议进行修改使之完成预期功能

二、实验原理

AB协议主要分为三层结构,依次是网络层、数据层和物理层。网络层主要负责将通信消息传递给上层应用;数据层负责消息传递的同步,消息格式的传换;物理层负责消息出错的处理以及将消息无差别的传递。

试验中,用户首先向系统传送一个IA5String的数据,系统会将原消息自动发回。

三、试验条件

1、硬件条件:一台PC机

2、软件条件:SDL_TTCN_Suite4.2,注意配置软件的环境条件

四、实验过程

1、SDL_TTCN_Suite4.2 的安装

2、分析AB 的协议样例

启动Suite4.2 后打开AB 协议样例,阅读各层协议的内容,了解其各 层的工作原理,层间的协调作用;

1)分析Abp example 的功能,简要说明流程;是否陷入循环,为什么?

2)改进Process NetworkLayer2 的功能。

五、结果分析

1.分析AB 的协议的功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11

许武首先代表中国科大欢迎程东红、任福君到中国科大开展交流合作。他指出,中国科大依托中科院、拓展“所系结合”是中科大发展的生命线,然而在新的时期这种“所系结合”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所系结合”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中国科学院系统内部,完全可以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寻求与中科院系统外相关研究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他称赞中国科普研究所是中国科普研究的国家队,在科普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实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同时,中国科大人文学院在科技传播、科学普及等学科领域有着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相信中国科普所与中国科大人文学院这种新形式的“所系合作”一定会实现合作共赢,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程东红高度评价“系所合作”框架下的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战略合作,她指出,《科普法》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科普事业的重视,从2006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中国科协被赋予了更多的科普职能。中国科大在科研和科普方面具备优质的人才资源,科协将大力支持中国科普所与中国科大人文学院的合作,借助中国科大的优良资源,更好地开展科普研究和实践工作。同时,中国科协也将作为中国科大师生的科普研究实践基地与信息平台全面开放。中国科普所将成为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协战略合作的一个门户,为将来开展全方位的实质性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福君介绍了双方合作的历史沿革,并重点介绍了此次“所系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学科建设合作,共建科普人才教育基地,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任所长还对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及其三个平台建设(科研平台、资源平台、服务平台)进行了简要说明。

随后举行了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中国科大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仪式,任福君所长代表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大人文学院执行院长汤书昆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签字仪式结束后,程东红一行参观了中科大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陶瓷艺术中心。程东红对陶艺中心开展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称赞有加,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大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并欣然在瓷板上题词留念。

随后,程东红一行参观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省级文科重点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作为省部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近年来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以及科普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并与中国科协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程东红对此表示肯定,她在听取中心的发展情况介绍后,进一步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

程东红一行还先后考察了中国科大的两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分别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实验室基本情况的介绍,还现场观看了细水雾灭火及火灾逃生的科普演示,参观了我国首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设备,饶有兴趣地询问有关光电辐射方面的科普知识。程东红对中国科大的两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给予很好的评价,同时也对如何进一步培养专业科普人才、强化中国科大科学传播中心与理工科专家密切合作,产出更多让普通百姓都能懂的科普作品提出了殷切希望。(张义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12

关键词:新技术背景,大学图书馆,发展策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带来,面对庞大的数据管理,以往的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下大学图书馆实际工作的需要了。图书馆是图书资料收藏的地方,是高校师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图书馆的作用,大学图书馆就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背景下给图书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要善于把握,面对挑战要积极面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图书馆的更好发展。

1 新技术背景下大学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大学图书馆是高校师生必不可缺的学习工具和场所,而在网络时代下,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巨大挑战。首先,网络的出现,使得大学图书馆不再是师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在互联网环境下,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来搜寻相关知识,从而取代去图书馆。现阶段,图书馆管信息化建设还比较低,师生去图书馆搜索信息资料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新技术背景下,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巨大挑战;其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新技术是在以往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比旧技术而言,它更加先进。在新技术背景下,大学图书馆信息系统会遭到恶意的破坏,使得整个系统崩溃,从而影响到信息资源的使用。图书馆作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技术背景下,大学图书馆要想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认识到新技术背景下带来的挑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2 新技术背景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2.1 优化组织结构和功能布局

传统的图书馆组织大多为“金字塔”结构形状,最顶端为行政部门,中间为管理层,底部主要是一些编目、流通阅览等,而在新技术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图书馆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也将发生变化。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图书在入库前已经贴好了词条,编目人员只要挑选图书、输入、整理数据即可,这也将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好要求。新技术背景下,传统组织结构将逐渐变为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圆环形机构,所有的员工都是环状网络上的一个支点。而为了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就必须对馆中的部门进行调整,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要成立信息服务部门,建立科学的信息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1]。

2.2 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新技术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图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具备管理能力,同时还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故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图书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一方面,要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进而更好地为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另外,为了更好地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图书馆还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从而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图书馆工作中来,为图书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

2.3 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背景下,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对大学图书馆计算机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计算机设备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先进的设备,才能更好地促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服务读者。故此,大学图书馆应当加大投入,购买先进的设备,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配置相应的设备。同时,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利用先进的基础,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开展大量的电子信息服务,如,网上书目检索、新书通报。在开展信息化服务是读书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系统,及时地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并分类规划,读者在查找资源的时候,只需要在计算机上进行点击就可以知道文献的收集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3]。

2.4 开展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

在大学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体系中,只有那些有特色、有个性的服务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增加图书馆的读者,促进图书馆图书资源的更好利用。在大学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提供中,图书馆要积极地开展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要引进特色资源,以特色资源来吸引读者的眼球[4]。同时,要结合图书馆学科信息资源,开展一条事业图书馆发展的道路。在学科信息资源中,要紧密围绕学科信息,保证学科资源的连续性和扩展性。另外,图书馆还必须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互动平台,如,微信,通过互动平台,广泛地听取读者的意见,进而更好地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5]。

2.5 加强安全管理

在新技术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推动来图书馆信息建设的发展,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承担这一定的安全风险,一旦信息化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就会影响到信息资源的使用。故此,在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图书馆要加强安全管理,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杀毒,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确保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避免信息系统遭到恶意破坏,从而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6]。

3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必然,在开展信息化服务工作中,大学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务,满足师生的需求,就必须优化图书馆组织结构和功能布局,强化信息服务管理,加大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安全管理,从而促进大学图书馆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小勃,乔亚铭.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4(2):26-30.

[2]高嵘,柳屹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3-75.

[3]王卫文.试论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1):287-291.

[4]韩怡.谈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J].才智,2014(32):156.

[5]徐东明,宁沛林,冯云.10年来我国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4):41-4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研招简章目录书目

2010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已发布,具体各院系招生信息如下:

院系名称链接地址数学系yz.ustc.edu.cn/deplist.htm物理系yz.ustc.edu.cn/deplist_14.htm物理化学系yz.ustc.edu.cn/deplist_17.htm近代物理系yz.ustc.edu.cn/deplist_19.htm近代力学系yz.ustc.edu.cn/deplist_25.htm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yz.ustc.edu.cn/deplist_33.htm地球和空间科学系yz.ustc.edu.cn/deplist_38.htm生命科学学院yz.ustc.edu.cn/deplist_46.htm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yz.ustc.edu.cn/deplist_54.htm自动化系yz.ustc.edu.cn/deplist_58.htm计算机科学技术系yz.ustc.edu.cn/deplist_66.htm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yz.ustc.edu.cn/deplist_71.htm材料科学与工程系yz.ustc.edu.cn/deplist_75.htm统计与金融系yz.ustc.edu.cn/deplist_78.htm外语系yz.ustc.edu.cn/deplist_83.htm化学系yz.ustc.edu.cn/deplist_85.htm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yz.ustc.edu.cn/deplist_91.htm天文与应用物理系yz.ustc.edu.cn/deplist_94.htm电子科学与技术系yz.ustc.edu.cn/deplist_96.htm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yz.ustc.edu.cn/deplist_99.htm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yz.ustc.edu.cn/deplist_102.htm科技哲学教学研究部yz.ustc.edu.cn/deplist_107.htm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yz.ustc.edu.cn/deplist_109.htm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yz.ustc.edu.cn/deplist_114.htm管理学院yz.ustc.edu.cn/deplist_125.htm软件学院yz.ustc.edu.cn/deplist_133.htm核科学技术学院yz.ustc.edu.cn/deplist_135.htm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yz.ustc.edu.cn/deplist_141.htm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yz.ustc.edu.cn/deplist_143.htm信息学院yz.ustc.edu.cn/deplist_171.htm法律硕士教育中心yz.ustc.edu.cn/deplist_184.ht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14

2015年少年班面向全国招收第三十九期学生,我们热忱欢迎热爱科学的优秀少年踊跃报考。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作如下规定:

一、报考条件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科学、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突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1999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优秀高二(含)以下学生;

凡年龄或学籍不符条件者不予报考;若弄虚作假,一经查出,取消报考及录取资格。

二、报名办法

1、考生登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上报名系统http://admission.ustc.edu.cn报名并在线填写相关内容、上传照片;填写完毕后打印生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报考少年班申请表”,考生本人签字,中学推荐的考生须由中学在申请材料上签署推荐意见;

2、考生将填妥的申请表、户口本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高中阶段成绩单、主要获奖证书复印件(可选)等材料寄至我校少年班学院,地址:(230026)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招生办;

3、我校对收到的报名材料进行审核,通过审核者进入待缴费状态;

4、待缴费考生根据网上报名系统提示,通过科大网络缴费系统缴费,缴费方式有两种:

1)登录我校网上缴费系统http://sf.ustc.edu.cn利用工行、建行、中行的网银进行支付;

2)在安徽省境内的建行、中行柜台,凭网络申请号通过科大代缴费系统进行缴费;

以上两种方式均不收取手续费。

5、缴费确认后,我校制作少年班准考证,并用EMS快件寄至考生个人地址;考生凭准考证,在当地高考报名时间内办理2015年高考报名手续。

三、考试与录取

考生在当地按高考要求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与当地高考(理工类)科目相同;

考生高考试卷由所在省份招生部门评阅并向我校提供成绩;我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确定复试人选;

复试科目为数学、物理、非智力因素测试;

我校结合高考成绩和复试成绩,确定录取名单,报考生所在省份招生部门备案审批,办理录取手续。

四、其他事项

1、考生应及时登录网上报名系统查看报名进度;

2、网上报名系统开放时间:2014年10月10日—10月31日

报名材料接收时间:2014年10月10日—11月7日

请考生根据所在省份高考报名截止日期,提前10个工作日将报名材料寄达我校少年班学院,以免错过当 2 地高考报名。

3、考生通过科大网络缴费系统缴费,材料中夹带现金者不予受理;

4、参加复试考生的档案材料由所在学校办理并密封,考生来校复试时递交;

5、考生由我校单独录取,根据教育部规定,除无需填报高考志愿外,其余高考各有关环节,须与普通高考考生一样严格遵照有关规定执行;

6、少年班招生工作在我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我校纪检部门全程监督,申诉电话0551-63602592。

五、联系方式

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

邮政编码:230026

垂询电话:0551-63606234,63602798

电子邮件:scgy@ustc.edu.c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篇15

1、突出服务读者的设计理念

现在,经对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不足:首页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咨询服务方式不明确、单一,不够深入;缺少学生社团交流平台;缺乏网上信息教育平台;缺少馆际合作平台;网络资源重复建设,且无特色。针对上面的问题,经认真思考,我从建设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站的工作中总结,提出一个设想。这个设想是创建大学图书馆网站统一的服务功能体系,供各大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参考。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等级要求,安排网站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网站的功能调理化和规范化,给读者构建一个基本图书馆网站功能项目概念;还可以利用网络共享的优势,使各大高校图书馆网站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以给各高校图书馆网站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推动和激励各高校图书馆网站水平不断进步。下面,是我总结出的一个初级标准(仅供参考,有待扩充),主要是从功能出发。

图书馆网站要把“满足读者需求、方便读者使用”作为网站设计的根本出发点。通过馆员与读者在网站上的互动,可以快速提供我们的服务,同时还能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据此我们可随时调整日常工作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所以,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理念应该是“结合自身个性发展需要和相关标准规定,以知识服务为中心,营造网络资源共享环境,开创服务平台”。

2、强化网站特色的设计内容

2.1 网站标志

网站标志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是中英文字母,也可以是符号、图案的组合,表达一定的创作理念。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式是用自己图书馆的名称 (可以是英文名称) 作设计对象,采用不同的字体、字形来设计。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馆徽是一个绿色立体的球体为轮廓,光环围绕下的三本书为中心,并成阶梯状。其具体含义是:以书为基本形状体,突出了图书馆的本质特征。成阶梯状象征着人类驽架于知识之上,不断取得胜利的成果。中间的高光带代表图书馆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所有工作人员上下同心、努力奋进,共同组建一支有生命力的队伍。

2.2 网站色彩

网站色彩是给人的第一印象的视觉冲击。好的网站色彩搭配不仅可以提高读者主动阅读的积极情绪色彩,同时还能增强读者对图书馆以及高校的总体映像和认可度。因此,采用哪种色彩为主,很关键。一般,一个网站应有一种或两种为主的色彩,可在标题,主菜单和主色块中使用。为了不使网页显得单调,还可使用其它色彩,但应当只作为点缀,绝不能喧宾夺主。作为大学图书馆网站,首先要传达的是安静的信息和学术的氛围。所以,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新版网站主页中,选用了蓝色为主色调,绿色为辅助色调,红色作为点缀色。以蓝色为主是因为蓝色具有宽广、深厚、辽阔之意,同时也是书籍是知识的海洋的形象体现,以达到博大、优雅、充实的视觉效果。

2.3 网站字体

网站字体主要用于标志,标题,主菜单。一般网页默认的字体是宋体。为了体现网站个性化风格,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特殊字体的组合和变形。比如,一些伟人给高校提名的真迹等。即增强了网页的整体美观性又增添了图书馆的人文色彩。对于一些馆内个性化栏目设计,可以考虑用有代表性图片来做链接。总体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整体和个性的关系。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站字体主要选用的是宋体,字号为5号,字体颜色为黑色,这样显得比较大方、得体。

2.4 网站宣传语

网站宣传语体现了网站的精神、主题与中心。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高度概括,进行对外宣传,既简单又明确,并且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中心,应考虑其在文化教育领域里的特殊作用,更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是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小馆办出大气派”来概括建站理念和宗旨。

2.5 网站风格

网站的主页风格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整个网站的整体映像。设计时就本着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的同时,又不缺乏主体思想的表达的原则。所以,这是一个难度极大,极需创作灵感。作为大学图书馆应考虑到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一般选用严肃、认真的风格。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站的主页图案是一个可以看做是完全未打开的卷轴,这期待着有志之士来打开知识大门的含义;也可以看做是一条有着强有力动态飘舞着的丝带,它象征着图书馆的服务是飘向远方的,没有终点。整个主页风格是动静结合,严肃认真的。

主页(见图1)。

网站模块的设计风格,可以与主页一致,也可以是与主页不一致。与主页一致,可以体现出整齐划一的效果。不和主页一致,可以体现出每个模块独自风格,自由化度高、个性化强。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站就采用了不同的风格,一共分五个模块,各模块都是本着表达各自工作重点为出发点。

一个网站首先应确定主要风格,然后在这个主体原则下,去设计网站标志、色彩、字体和宣传语。

3、规范网站实现的主要功能

大学图书馆主要功能模块的设置应依托我提出的大学图书馆设计理念,结合馆内的各项工作和用户的需求来设定,考虑双方的平衡点和交叉点。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网站功能模块就是基于以上所提出的理念来设定的。本馆概况栏目、电子资源栏目、资料查找栏目的设置满足了构建图书馆网站的基本功能。而“读者服务”栏目中“捐赠图书”、“读书会”体现了个性化服务;“培训讲座”栏目体现了教育服务功能。下面,具体讲一下这五个模块:

3.1、资料查找:

包括:文献检索、期刊检索、读者检索。本栏目给读者提供馆内文献(图书和期刊)的借阅情况的查询及读者个人信息查询服务。

3.2、电子资源:

包括:维普电子期刊、超星图书、同方知网、光盘检索。本栏目向读者免费提供购买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

3.3、读者服务:

包括:读者检索、图书催还、学科导航、新书通报、培训讲座、学科服务、图书捐赠、常用软件、在线留言、读书会。本栏目是从图书馆服务的角度出发来设计的。

读者检索,给读者提供一个检索本人借阅情况的平台。

图书催还,是图书馆定期向读者通报快到期而未归还图书的读者信息。

学科导航,为读者全面介绍本馆内图书的分类情况。

新书通报,是图书馆向读者通报最新到馆的图书情况的窗口。

培训讲座,是图书馆向读者通报定期举办培训讲座情况的栏目。在这里,读者可以及时了解到举办讲座的时间、地点,还可以在这里下载刚刚举办过的讲座视频资料,方便学习。

学科服务,是馆内的学科馆员制度的体现。

图书捐赠,是为愿意捐赠图书的人士提供的渠道。

常用软件,是图书馆向用户提供方便使用本站的常用软件。

在线留言,读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的意见上传到图书馆的各部,与各部主任直接进行交流。

读书会,是图书馆自主创办的一个学生组织。主要意图是组织校内爱读书的学生一起多读书、读好书、分享读书的乐趣,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读书的浪潮,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3.4 本馆概况:

包括:本馆简介、机构设置、规章制度、馆藏分布、馆长风采、馆舍风貌。本栏目是对图书馆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介绍。

3.5 党建工作:

包括:组织机构、图片新闻、通知公告、工作动态、领导讲话、资料文件、工作制度。本栏目是对图书馆党总支工作活动的介绍。

4、网站正常运行的技术要求

(一)网站应具有较高性能的网站服务器,可以满足较大的日首页峰值访问量和平均访问量的要求;同时还应具有较好的网络设备,应能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稳定可靠的网络服务,并具有较高的访问响应速度。

(二) 网站必须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确保其工作的安全。对于这一点,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站的任何页面中都没有挂设后台登录的接口,只有图书馆内部管理者才知道入口方式,并在后台密码设计中采用了加密技术。网站还提供不同管理员有不同的权限功能。

(三)网站还需要定期维护和长期关注的专业人才去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勤维护和及时更新网站内容。2)、制作行之有效的备份策略。为防止出现误操作、系统故障、网络故障、应用软件平台故障、病毒危害、黑客入侵等情况,要定期备份网站和后台数据。备份策略:每天可对更新的部分信息做备份;每周可作一次整体备份;每月做一次系统备份。备份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用户数据的完全备份。这样可以当意外情况出现时,将网站整个系统完全从备份中恢复。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已从传统的手势模式发展到网络模式,并且已不再以图书馆建筑为中心,而是以网络提供数字化服务为中心。所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点。而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尽最大的能力去努力做好网站的建设工作。

摘要:本文介绍了制作大学图书馆网站的主要设计内容及细节要求, 并提出了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网站建设,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崔雪梅.影响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中) .2006, 1237~38.

上一篇:思想汇报3月敬爱的党组织下一篇:教学感悟与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