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问卷调查(精选8篇)
您好,我们是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抽空填写这份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问卷。我们针对近年来全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形,进行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旨在了解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心理状况,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本问卷不记名,只需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谢谢您的合作!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二、与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在选项处打钩)
1.您经常就餐的地点是?
A.食堂B.小摊点或小餐馆C.超市D.其他
2.如果您已经购买“问题食品”,首先会怎么做?
A.争取索赔B.扔掉不吃C.继续食用D.其他处理办法E.向有关部门投诉
3.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食品,您今后还会考虑购买吗?
A.食品不可靠,坚决不买B.如提高生产质量,会考虑购买
C.目前没有其他替代商品,还会照常购买
4.您认为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在哪一个环节?
A.生产环节B.批发零售环节C.餐饮消费环节
5.您关注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新闻或常识吗?
A.经常B.一般C.很少D.从不
6.您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是?
A.总体良好,但有部分不和谐现象B.一般,好坏各占一半
C.非常不好,都不清楚什么能吃D.想吃就吃,从不关注
7.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您最相信哪方面的声音
A.媒体报道B.政府公告C.企业申诉D.谁都不信
8.您认为食品安全包括哪些方面?(可多选)
A.食品色泽。B.食品保质期和生产日期。C.食品卫生状况。D.食品性价比。E.食品是否为“三无”产品。F.说不清。G.食品是否含有添加剂,或为转基因食品。
9.您在购买食品时主要通过哪些依据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可多选)
A.生产日期,保质期B.品牌知名度C.价格的高低
D.产品的包装色泽气味E.相关检验证明标识标签F.以往经验
10.您觉得小摊点或者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是(多选)
A.原材料不卫生B.加工、生产过程不卫生C.就餐环境不卫生D.食品包装、餐具不卫生
11.您觉得目前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食品安全?(多选)
对象与方法
对象
2016年3月-4月,通过街头随机访问市民和食品专业高年级学生,选择18岁以上的城区市民(尽可能选择市区内人口密集的商场和闹市区)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提问并设计供选择的不定项、无规律答案),问卷问题数量不超过20个(不包括一般项目,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和职业),采用一人一表,每个方面收集500份问卷。
结果与分析
被调查对象年龄段组成
食品标签共发放问卷556份,收回548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8.56%。食品加工与烹饪常识共发放问卷561份,收回548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7.68%。85%的问卷集中在45岁以下。
食品标签的认识现状
“食品标签”这一专业名词,有43.80%的人表示经常听说,有40.15%的人偶尔听说过,16.06%的人没有听说过(全为市民)。因此,目前广大市民对“食品标签”这一专业名词还比较陌生,可能还没真正明白其含义。
日常生活中,食品外包装(食品标签)标识的一些内容关注度(品牌、生产日期、添加剂和营养成分等),有40.93%的人表示会了解一下,选择标识齐全、较好的产品。有40.04%左右的人会仔细看标识的其他内容再选择。约有20%的人不注意其标识内容。
同样,在大家对食品标签具体内容的认识方面(问卷明确指出图案、生产日期、保质期、净含量、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等都属于食品标签范畴),有66.42%的人表示了解一部分;在非常清楚的20.62%中,3.47%是食品专业学生,仍有12.96%的人不知道。因此,市民对食品标签包括的具体内容还比较模糊。
据统计,食品标签中关注和关心的具体内容,市民经常关注的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占17.54%,其次为品牌和配料表(约10%),再次为食品名称、营养标签、食用方法和食用人群(各约7%~9%)。对于产品的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生产许可证,转基因食品等关注较少。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主要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17.38%),其余为食用方法和食用人群(10.96%)、配料表(10.51%)、营养标签(9.28%)和食品名称(8.14%)。
另外,对食品标签仅有小于5%的人表示无所谓或没必要标识,超过95%的人认为是必要的,且68.12%的人表示越详细越好,这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人们对食品的广泛关注,希望有公开而透明的信息供参考。
对更专业的如预包装食品标签、食品标签、标签标识豁免等内容,仅有食品专业高年级学生知道或了解,市民绝大多数不知道或仅了解一点。
食品标签的指导作用
对食品标签上营养成分及含量,营养功能声称(如低糖、低钠等),其他比较醒目的标识(“非转基因”“绿色食品”等),多数人表示营养成分表可以帮助选购同类物美价廉、优质产品,帮助营养搭配,但约5%的人表示不可信。同样,营养成分声称(如低糖、低钠、低脂和高钙等)内容,71.09%的人表示可帮助选购,22.00%的人表示无所谓,帮助不大,6.91%的人也表示不可信,但人们更关注营养成分表。“非转基因”标识问题,13.69%的人表示不了解也不关注,而56.02%的人表示会注意,但不影响购买,30.29%的人表示非常关注,不会购买转基因产品。转基因食品标识对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影响较大。
日常生活中的加工处理技术
1.烹调技术
被调查人中,56.12%的人表示自己或家人会天天做饭,29.25%的人表示节假日或时间充裕时会做。14.63%的人表示不做或不会做。家常菜有67.10%的人表示应清淡少油,才利于健康,少些高油和重口味食品。
日常烹调常用的方法为炖(22.92%)和炒(36.10%)。凉拌、蒸煮和煎炸相对较少。然而,大家认为的既营养又安全的几种烹调方式,其比例分别为炖29.89%、炒20.87%、凉拌13.58%和蒸28.67%。可以看出,人们对健康烹调方式的认识和实际采用的方式还存在一定距离,没能良好搭配,还需要有相关的知识加以指导。
另外,对于剩菜、剩饭、凉拌菜及冷藏食物,74.86%的人会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仍有不少的人偶尔加热或不加热即食用,这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2.日常膳食搭配
有42.88%的人表示选择当季蔬菜,天天购买。23.42%的人表示只喜欢某几种,不管是不是当季的。21.80%的人表示只买农户的,新鲜且有保障。少数的人选择超市贴标产品。可知,部分人凭个人喜好选择少数几种蔬菜;人们相信农户种植的蔬菜更好,更安全。
日常生活菜肴搭配上,有3个明显的趋势,即35.77%的人选择多些绿叶蔬菜,25.45%的人选择荤素搭配,19.45%的人选择多些蒸、炖、炒菜。很少人(3%~7%)选择全部菜都有肉,经常是薯类搭配米面,油炸和凉拌菜。人们在营养膳食搭配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全面。
3.日常生活中原料的处理和加工
农药残留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减少农药残留,绿叶蔬菜清洗有46.45%的人表示在水里面多浸泡(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浆果类用盐水浸泡。对流水清洗和特殊清洗剂很少有人注意。
同样,吃水果(如苹果、葡萄等)时,有66.18%的人表示洗净后带皮吃,30.16%的人表示不吃皮,少部分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近1/3的人表示不吃皮,显示出担心。
日常生活中的嫩肉粉、调味品、发酵粉等,有61.68%的人表示尽量少用,24.82%的人表示不用,13.50%的人表示经常使用。实际上这些产品均是安全的,可根据实际需要量使用。这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错误认识,缺乏相关常识所造成的,产生了添加就是不好,不愿意添加,决不添加等思想。
自制食品(如酸奶、葡萄酒、鲜榨果汁等)与超市买的工业化产品相比,有59.56%的人认为自己做的原料有保障,不添加添加剂,更好更安全。21.13%的人认为自己做虽然原料有保障,但工艺难把握,有时会有污染或残留大量有害物(如葡萄酒非纯菌种发酵酿造时产生的杂醇)。但这是在问题选项中有原因备注的情况下的选择。没有备注时,有一定差异。
4.日常生活中其他安全卫生知识
常见的街边小吃,如烧烤、凉面、凉米皮和油炸土豆等,47.07%的人认为街边过往行人和汽车多,或在医院旁边,环境差、不卫生、安全无保障。25.93%的人表示调味料使用过多。小部分人认为方便、味美,但原料没保障。
在泡菜腌制时间问题上有22.63%的人表示3天后可食用,44.71%的人表示7天后可食用,22.47的人表示15天后可以食用,仅有8.39%的人表示3周左右开始食用。食品专业学生有绝大多数表示在1~2周这个范围。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与健康的关系,39.05%的人表示长时间的腌制,产品品质变差;46.42%的人表示合理的腌制时间既安全又健康;仅有8.99%的人关注到腌制时间过短会有大量有害物质的积累问题。大家对泡菜腌制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积累等知识还不清楚,也缺乏正确的认识。通常只注重品质的变化。因为,几乎所有研究表明,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N-亚硝基化合物,这与发酵菌种的使用和发酵时间有关,且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会降低到安全的稳定水平,不同的原料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与大家对泡菜腌制时间问题的不正确认识相符合。对比可知,如果有备注,如“自己做虽然原料有保障,但工艺难把握,有时会有污染或残留大量有害物(如葡萄酒非纯菌种发酵酿造时产生的杂醇)”有21.13%可以意识到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备注,如“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与健康的关系问题上”,大多数人们不会意识到危害因素,仅有8.99%的人有所意识。人们对日常生活加工小常识与健康的关系问题,目前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5.专业科学常识的需求
本问卷调查最后,每个方面均设计了一个有关科学常识专业知识的需求问卷。假设有一本专业的食品标签或日常食品加工和烹饪常识知识手册,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人表示愿意去阅读和参考食品标签知识手册。日常食品加工和烹饪常识知识手册,有42.70%的人表示非常愿意阅读和采纳,50.91%的人表示有时间愿意阅读,其中多为年轻人。这表明了大家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渴求,也间接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结论
本调查研究的市民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的成年人。对“食品标签”这一专业名词,市民较为陌生,一定程度上会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但对品牌、配料表、营养成分表以及食用方法等的认识和关注较少。超过95%的人认为食品标签标识是必要的,希望有详细的说明,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自己选购商品,但部分市民对相关信息公开的可信度存在质疑。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 绿色食品 绩效调查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0-0043-02
1 调研背景
江西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的共有腹地,食品输往全国各地,属于食品输出性省份,每年外调粮食100亿斤、水果100万吨、生猪1200万头、水产品100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十分重要。2013年食品安全绩效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2014年4-5月,课题组组织人员在江西省11地市(县)的居民中开展对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调研,调查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满意度、绿色食品消费、获取食品安全信息渠道、食品维权意识以及对于提高食品安全的建议等方面,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积极为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2 调研情况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调查问卷970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950份,有效回收率98%。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6%,女性占54%;20-55岁间者占86%,60-65岁间者14%;城市社区民众为62%,乡镇(农村)民众为21%,在校学生占12%,外来务工人员为5%;研究生学历的为5%,本科学历的为54%,大专学历占21%,高中文化的为11%,初中文化的为10%,小学文化的为2%。
2.2 食品安全现状满意度情况
调查显示:73%的民众认为江西省的食品基本安全,认为很安全的占8%,两项合计达到81%;最担心的食品安全种类,63%的民众担心食品含有过量添加剂,6%的民众担心购买了有损健康的化学物质食品,22%的民众担心购买了非法厂商的食品,10%的民众担心食品农药残留,12%的民众购买过问题食品。
2.3 食品安全意识情况
调查显示:91%的民众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食品安全意识,96%的民众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购买食品时81%的民众会阅读食品生产日期、成份说明。
2.4 食品安全监管满意度情况
调查显示:18%的民众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非常满意,21%的民众满意,49%基本满意,三项合计达到88%,不满意的占12%;68%的居民认可目前食品抽检成效,56%的居民认可食品安全宣传和指导工作,18%的居民认可食品行业的道德教育成效;65%的居民认可政府的监管工作。
2.5 绿色食品情况
(1)问卷情况;在”三品一标”方面,了解绿色食品占73%、了解无公害食品占20%,了解农产品地理标识占7%,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占13%;(2)咨询专家;2012年江西省有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137个无公害蔬菜产地,247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7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6个绿色蔬菜食品标识产品认证,13个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品牌,20多个通过了国外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2013年底江西省“三品一标”中无公害农产品1075个,数目较少;绿色(有机)食品937个,比湖南、河南、山西、福建多,比浙江、湖北安徽、山东、江苏少;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9个,处于中等水平。“三品一标”总体水平较低,绿色食品产业较为薄弱。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不够消费者对“三品一标”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认为“三品一标”只是多一个牌子,加一个“包装”,这种对“三品一标”的曲解直接影响了绿色食品的推广;绿色食品市场占用率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绿色食品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有机食品监管有待加强。
3 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绩效分析
3.1 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情况基本良好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省民众食品安全意识较高,大多数居民在选择购买食品时能首先以安全放心为准则,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趋好,大宗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卓有成效。
3.2 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江西省各级食品安监部门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监测结果显示,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形势仍然严峻。绿色食品产业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过程涉及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诸多环节,监管任务艰巨。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对食品产业的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监管队伍需进一步扩大,监管方式需创新。
3.3 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有待充实
食品安全监管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密集度高,知识更新快等特点,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中人员专业化程度和整体素质水平还不够高,需要系统而有成效的培训加以提高。虽然政府食品发展中心自2010年3月份组建成立以来,大力开展了技术人员培训,积极推动了全省技术队伍体系建设。但相对于我省食品安全的整个产业而言,现有的食品监管队伍难以满足需要。
3.4 监管空地与监管重叠并存
江西省政府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逐年强化食品安全的社会宣传,对食品企业的道德教育和行业监管从未放松,但是,食品监管局、卫生、质监、工商、农业、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实施监管,分段式管理中存在监管空地与监管重叠并存的现象,也有相互推诿与“踢皮球”式的推卸责任情况。
3.5 政府监管队伍孤军奋战,食品安全前景堪忧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仅凭政府力量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政府对大企业,大超市,大型卖场的监管卓有成效,对小商贩,小经销商的监管存在漏洞。小商贩,小经销商、小企业隐蔽性高,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出在这个环节,市场经济的竞争背景下,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食品安全监管资金投入不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食品安全溯源平台亟需搭建,居民的认识对于食品安全存在隐患,政府针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有待加强等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4.1 从制度层面完善监管体制
加快制度建设,推进省、地、县、乡四级食品安全宣传、监管、检测、认证体系建设。提升机关效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杜绝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建立奖励与问责有效结合的制度。
4.2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利用会议、座谈会、口口相传等方式大力宣传报道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
4.3 政府引导监管工作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局面
引入项目管理经验,构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加强预防机制与风险防范,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企业责任意识。
4.4 加强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培训
监管队伍的建设应覆盖省、市、县、乡镇、行政村、学习北京公交车设立安全员的方法,在村、大队设立安全员,尽快打造一支“懂政策、知晓法律、管理拿手、业务精湛”的复合型食品安全监管干部队伍。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负责同志认真结合本地区实际,争取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安全监管工作水平和能力。
4.5 搭建食品溯源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
一是政府推动食品溯源平台搭建工作,坚持食品生产“源头”质量控制,二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确保食品在流通领域的安全。三是创新监管工作方式,实现科学化、信息化、专业化、一站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四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组织好绿色食品申报、认证、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晓卓.宁波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绩效调查[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12):12-15.
来源与食品安全的调查
学校名称:大连海事大学
调研组成员:轮机工程学院轮机11—4中队团总支
轮机工程学院11——4中队关于食堂食品来源与食品安全的调查
一、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向来都是人民生活之根本,国家稳定之基础,社会发展之前提。对于学校来说,食品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作为在校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生活,身体素质的基本保障。从我们可以选择的途径来看,这个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校内食堂食品来源,第二是校内食堂食品安全问题。
轮机11—4中队团总支针对这两方面对大连海事大学各食堂进行调查,发现学校食堂在食品来源上是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采购的,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有很多的监控措施来确保同学们所吃的食物是质量过关,有营养的。
调查时间:2013年4月17日——2013年4月24日
调查地点:学校几个主要餐厅(一餐厅、二餐厅、三餐厅、西山培训餐厅、四餐厅、五餐厅、心海餐厅)、文勤楼。
调查对象:餐厅工作人员、窗口负责人、后勤餐饮服务中心党委书记。调查方法:抽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调查人:轮机工程学院轮机11—4中队团总支。
调查分工:
1、区队长、团支书、副区队长负责采访后勤集团相关领导有关食品
来源和食品安全监督措施。
2、班级其他同学分为7个小组撒网式对各食堂窗口食品来源和如何
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进行调查。
二、调查所得信息
(1)食品来源调查
食堂出售食品的质量好坏第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采购。为此,团支部分为7个小组深入各个食堂进行食品来源的访问调查。通过跟食堂各窗口负责人及后勤相关领导的交流得到如下信息:
1、采购方式:食堂各窗口食品原料来源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食品原料
是各窗口提前申报所需食品原料,由后勤集团统一购买,按需分配,另一部分食品原料是由各窗口负责购买。
2、采购原料分类:由后勤统一采购的食品原料有:粮、油、肉、蛋等大宗
商品,由各窗口采购的食品原料有:油菜、白菜、茄子、辣椒、韭菜、生菜等蔬菜、鱼、调料等。
3、采购原料地点:后勤统一采购的食品原料是来自有相关营业证书、有卫生检疫证书、大连各高校统一认证的公司或企业;各窗口所购买的蔬菜来自凌水市场、西南路批发市场等正规蔬菜批发市场。
4、食品原料质量:后勤购买的食品原料在售卖之前经过相关的检疫部门进
行检疫,后勤采购部在采购的同时会检查食品原料质量是否合格,如不合格将退还食品原料,重新购买其他优质食品原料;各窗口在购买蔬菜的时,都是从有营业执照的商家购买,由有经验的采购人员把关蔬菜质量,每次采购的蔬菜种类、数量、来源、供货方联系方式、接收人员等信息都有记录和备案,以供查询。
综合来看,学校食堂的食品来源是安全可靠的。从粮、油、肉、蛋等方面来说,这些食品原料都是从大连市内各高校统一购买地点进行购买,这就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也使购买的价格更低廉。针对最近的H7N9病毒传染,肉食品厂家必须经过相应检疫确保没有此病毒才能出售禽肉。经小组同学调查,各窗口自行购买的蔬菜通常是一个食堂到所有窗口统一到一个地点购买,蔬菜质量都是新鲜优质的。同学们对食堂食品的来源可以放心,食品原料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各食堂在制作食品时对食品原料的加工都按照:先进先出,后进后出的经济原则,因此变质的食品原料不会出现在食物中。
(2)食品安全调查
食品安全的调查是从餐具、餐厅各窗口内部卫生,再到厨师、监管部门、监管程序等琐碎而必要的环节入手。通过搜集相关文字材料,后勤餐饮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的详细介绍,以及我们平时的观察等方式得到了如下的信息:
1、餐具用具消毒具体流程
饮食餐具的物理热力消毒和化学药物消毒
a.煮沸、蒸汽柜消毒:温度要保持100度,作用10分钟(餐具交出摆放)
b.洗碗机消毒:温度在85——100度以上,冲洗消毒40秒以上
c.紫外线消毒:用于凉菜间、备餐间、操作台面的消毒,消毒30分钟 d.化学消毒:是使用洗消剂进行洗消和消毒。二氯异腈尿酸钠(优氯净),1公斤水:0.42克优氯净,餐具浸泡入液体中作用5—10分钟。
e.菜板刀具消毒:用洗消剂洗涤冲洗干净后,用酒精均匀地涂洒在板、刀具上,用火点燃消毒后,定位存放。
2、各窗口工作人员的录入
凡各窗口工作人员都需要到大连市卫生监督机构指定的体检机构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取得身体健康证后才能工作,身体健康证每一年进行一次检验从而确保工作人员对食品安全无影响。
3、食品留样制度
a、责任人:由餐厅设专职卫生管理员协助餐厅经理负责每餐食品留样具体工作实施。
b、留样数量:每一餐各种、各类主副食食品均留样250克,每餐必须留样。
c、保存方法与时间:每种食品成品采集后,需标示采集日期、餐次,并附当餐食谱,然后置于性能良好的冷餐留样柜内,在摄氏5~10度条件下保留48小时。
d、留样所需用具:用已消毒的专用餐具密封或将盖盖好。
e、留样柜内禁止存放其他食品。
f、每天留样的操作记录由相关人填写,各餐厅的餐厅经理核查。
经过我们各小组的调查发现,所有食堂都具有食品留样的留样柜,里面有食物,有相关标记的时间,餐次等信息。
4、监督管理机制
a.为了确保食堂的食品是安全的,后勤每隔一段时间统计各窗口的物资使用情况,从而计算出食品是否偷工减料;
b.对于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每天都有详细记录,经过调查发现消毒按照正常的规章制度进行,所有餐具都是把餐具里的水给空出后再送到各个窗口;
c.每周后勤部门都会对餐厅进行卫生检查,检查形式灵活,最大程度的避免的漏洞。
5、剩菜处理办法
剩菜处理的流程为:等到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裹并放置保鲜柜中,下一次开餐前在7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中至少加热5分钟才能再次售卖。综合食品安全调查的几方面,虽然在各环节的消毒及监管方面是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的,但是仍然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餐饮人员在烹饪食品或售卖食品时会带有一些不卫生的行为,售卖食品的时候没有戴口罩,有的餐饮服务人员不戴帽子,抽烟,部分人直接用手拿钱等细节问题和个人习惯问题。
三、总结
同学:您好!我们是`````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生,现正做一项关于长春工业大学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我校学生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关注程度,以作调研之用。所以不好意思可能耽误您几分钟时间配合我们完成这个调查问卷,此次调查不记录、不泄露您的任何信息,请放心填写。
问卷中未经标明是多选题的选择题均为单选题,主观题请您视情况回答,谢谢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别是()
2.您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研究生
3.您所学专业是否与医药或食品有关()
A 是B 否
4.您每月用在食品上的开销大约在()
A 300元以下B 300到400C 400到500D500元以上
5.成长过程中是否受到过周围人对你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
A 经常性的 B一般C偶尔D几乎没有
6.是否学习过营养学或食品安全相关的课程()
A是B否
7.平时主要通过何种途径获得食品安全知识?()(可多选)
A政府宣传B网络、电视、报纸、杂志C讲座、课堂
D书籍等E与朋友或同学交流F其他
8.您和家人、同学或是朋友谈论过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吗()
A是的,经常B有关于食品安全引发的事故等重大新闻时会谈谈
C只是偶尔会聊上几句D从不
9.以下几项食品安全问题,您知道哪些()(可多选)
A大头娃娃事件 B红心鸭蛋事件 C人造新鲜红枣事件
D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E双汇瘦肉精事件
10.知道QS标志的含义吗?()
A知道,并了解具体实施QS标志的食品种类
B听说过,但不了解实施QS标志的食品种类
C不知道
11.您是否清楚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区别?
A完全清楚B知道一点C不清楚
12.您购买食品时所依据的内容有()(可多选)
A产家、品牌、产地B食品生产日期和保持期C价格、促销
D外包装E口味、原料F朋友推荐
13.您平时是否关注食品安全?()
A很关注 B比较关注 C一般关注 D很少关注
14.您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是()
A有问题存在,但尚在可控制范围之内B没什么大问题,没必要大惊小怪C问题较严重,呈恶化趋势,需加强治理D不清楚
15.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您担心的主要有()(可多选)
A蔬菜中农药高残留B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
C病死牲畜肉D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泔水油、垃圾肉油)流入餐桌
E虚假或错误标签标注F食品过期变质G抗生素残留
H重金属残留I散装食品卫生J食物中毒
16.在什么情况下您会更关注食品安全?()
A食品安全事故爆发以后B身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
C学习交流食品安全经验和知识后D身边同学的影响
E其他 __________
17.为了搞好食品安全,以下措施您认为哪一项最有效()
A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监督B消费者提高自身食品安全意识
C对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企业严加惩罚D曝光典型案件
E倡导诚信经营F行业加强自律
18.如果进行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教育,您能接受的时间长短大概是()
A 纯属浪费时间,没必要B无所谓,随便C 有必要 每周2小时左右
D 很有必要 每周一天左右
19.您最想了解的食品安全信息是?()
A辨别食品优劣和安全与否的技能B食物中毒治疗知识
C营养知识D其他___________您对零食怎么看待?()
A 挺好,经常性的用零食代替饭B平时经常吃,但不影响正常饮食
C 偶尔会吃D 讨厌零食,很少吃对于没有标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散装食品,您会?()
A从不购买B偶尔购买C经常购买买到不安全的食品后,您通常采取的做法是()
A与经营者交涉B向消协投诉C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D算了,自认倒霉E其他对于学校周围的小店或小商贩的食品安全问题,您认为()
A很好B一般,但是不会介意C应该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伤害
D很不卫生
24您一般上哪里吃饭?()
A学校食堂B校外D周末一般在校外,平时在食堂
25在学校,您解决吃饭事宜的常用方式主要有()(可多选)
A在学校食堂吃饭B光顾校内外小餐馆或流动摊点
C在超市购买面包等速食D农贸市场E其它__________
26您一天一般吃几餐?()
A一餐B两餐C三餐D四餐E五餐及以上
27您选择了除食堂以外的地方饮食消费,原因是()(可多选)
A比食堂更有价格优势B比食堂味道更为可口,品种更为丰富C比食堂卫生状况好D比食堂人少,更方便您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了解多少()
A 很清楚B 有所了解C知道的很少D几乎没什么了解您对路摊小吃的看法()
A 很不卫生,应该取缔B 知道不卫生,担忍不住要吃C 觉得很有地方特色,经常D其他________请简要谈一下您个人具备哪些食品安全意识?
您觉得大学生应如何提高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
一、您的性别是()职业
A男
B女
二、您喜欢吃休闲食品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
三、你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购买休闲食品()
A放假在家
B聊天、看电影 C家人有需求
四、您通常在哪里购买休闲食品()
A超市 B便利店 C小卖部 D零食专卖店 E其他
五、您喜欢什么口味的休闲食品()
A酸味
B甜味
C辣味 D味 E多味
六、您喜欢什么种类的休闲食品()
A膨化类
B饼干类
C糖果类 D类
E糕点类 F坚果类 G肉制类
七、在购买休闲食品时,您倾向于哪种包装()
A盒装
B
袋装
装
八、在您未尝过某种休闲食品时,哪种因素会影响您购买(A品牌知名度 B广告宣传
C精美包装
九、您是否尝试通过淘宝、微信购买零食()
咸蜜饯C
散)
A 买过 B经常买 C没买过
十、您最近一个星期吃过几次休闲食品()
A1—3次
B3—5次
C5—7次
十一、你在购买休闲食品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A牌子
B价格
C味道
十二、你每月对休闲食品的花费是多少()
A50元以下
B50—100元
C100元以上
十三、您能接受休闲食品的单价是()
A 1元以下
B 2-3元
C 4-6元
D 7-10元
E 10元以上
十三、您是否会把休闲食品当饭吃()
A会
B不会
C偶尔会
十四、您担心休闲食品的安全问题吗()
A担心
B不担心
十五、您买休闲食品时注意保质期吗()
A注意
B不注意
C偶尔注意
十六、您是否认为休闲食品会影响人的健康()
A是
B否
C无所谓
十七、您会不会为家人购买休闲食品()
A会
B不会
C偶尔会
十八、您最喜欢在什么时间吃休闲食品()
A饭前
B饭时
C饭后
十九、您选购食品时主要关心?()
A.价格
B.品牌
C.配料表
D.产品认证标志
E.产品说明
F.食品的色泽、外观等感官方面
关键词:食品安全,认知,购买行为,农村居民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6月1日, 我国正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此举就是为了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现状, 保障食品安全。目前, 城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日趋完善, 城市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有较大提高, 食品购买行为较理性, 但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 食品安全事故却相对突出, 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问题。因此, 了解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及购买行为以及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有助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8年10月和12月分别对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东海县和常州市武进区 (分别作为苏北和苏南地区的代表) 的实地问卷调查。本研究样本按不同地区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问卷采用面访形式, 针对家庭中负责食品购买的农村居民, 按不同的时间段在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农产品购买场所附近、及随机入户抽样进行。本次调查连云港地区和常州地区共获得有效问卷198份、142份, 基本上维持了原分配比例。连云港市和常州市被调查者的基本统计特征 (见表1) 。
二、农村居民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及相关因素分析
1.农村居民对安全食品的认知程度
调查发现, 虽然食品安全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性恐慌, 但农村居民对此已经非常重视。我们向农村居民调查他们对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的关心程度时, 连云港地区有86.36%的调查者持关心态度, 表示不关心的只占1.01%;常州地区有73.24%的调查者持关心态度, 7.75%的调查者选择不关心。两地区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均较高, 这跟王志刚、周洁红等人的调查结果一致。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也与食品安全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化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曝光有关。相比之下常州地区要低些。
为了解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 本调查选取了以“安全”、“健康”为主要营销特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了解农村居民是否听说过这3类食品, 是否见过 (知道) 这3类食品的标识及是否知道这3类食品的安全情况。
单位:%
统计结果表明, 农村居民对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较熟悉, 尤其是对绿色食品听说过的比例均在80%以上, 对于有机食品还相对陌生。估计这与三类食品进入市场的时间 (如绿色食品进入市场最早) 、市场定位 (如有机食品主要面向出口) 及其宣传推广力度有很大关系。就是否见过 (知道) 安全食品的标识而言, 表示见过 (知道) 的比例均较小, 一般不到25%, 最小的常州不到15%。由于实际调查时, 问卷内容中有三种安全食品的具体标志, 且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志上都有具体的文字, 所以导致表示见过 (知道) 这两种安全食品的调查者大于见过 (知道) 绿色食品的调查者。数据分析结果还显示, 被调查的农村居民中连云港只有44.44%、常州只有50%的被调查者对这三类安全食品的安全水平进行了排序, 且两地区的排序结果 (由高到低) 均为: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这说明, 目前农村居民对安全食品的认识“仅只限于名称上, 认识普遍还非常肤浅”, [1]而对于三类安全食品的标志及具体区别仍缺乏认知。
2.农村居民对主要食品购买环境卫生及当地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的评价
农村地区食品购买主要场所的环境卫生直接影响着所售食品的质量安全, 农村居民可以凭借感官直接进行评价, 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地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各项监管措施可以减少食品不安全因素, 保障地区所售食品安全。而且, 这些监管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农村居民认知的。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 苏南苏北地区农村居民对主要食品购买环境卫生以及对当地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的评价存在差别, 总体而言苏南地区对这两项的评价较高, 其中评价一般及以上的常州是88.03%、65.49%, 连云港为69.19%、50.51%。政府对主要购物环境的整治、对地区食品安全的管理行为提高了农村居民相应的评价。而农村居民对外部主要购物环境及政府管理的评价差异, 也使得其对所购食品的生产质量安全的评价苏南优于苏北。但3个问题评价不满意的比例仍较高, 说明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外部环境和政府监管仍然滞后于农民随着经济发展收入上升而上扬的需求, 迫切需要政府加快提供这些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
3.农村居民安全食品知识的信息来源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的认知同样还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及时的食品安全信息能够有效影响农民的认知, 进而影响农民的购买行为。为此, 我们调查了农村居民了解食品安全知识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
电视广播是农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信息最主要的途径, 这得益于农村地区电视近100%的普及率。电视作为农民主要的休息娱乐方式成为农村居民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此外, 他人 (自己) 购买经验仍然在农民进行食品购买、挑选、甄别时起重要作用。网络作为新兴的通信工具也开始进入普通农户家庭, 网络的影响力将日益扩大。
苏南苏北地区了解食品安全知识信息的途径区别主要在受报刊等平面媒体的影响程度, 苏南较苏北高13.19%。苏南地区绝大部分农民都进入当地的乡镇企业上班, 较方便接触企业订阅的报刊杂志, 且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苏北地区高, 从而受自身阅读需求的影响有更多的农户家庭订阅报纸。此外, 苏北地区农村居民会通过向有关部门咨询 (主要是保健品及相关的营养知识) 、当地政府宣传来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信息。
四、农村居民的食品购买行为分析
1.农村居民家庭的整体食品消费情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的日常食品也由过去的几乎完全依赖自给自足转向市场购买, 逐渐出现并深化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调查显示, 连云港地区, 在谷物、蔬菜、水果、肉类、蛋类、水产类这6种家庭普遍消费的食品中, 认为购买的食品数量占同类食品消费总量比例超过90%的分别有16.67%、31.31%、91.92%、88.38%、70.20%和88.89%;常州地区相应的数据分别是69.01%、61.27%、97.89%、98.59%、94.37%和97.18%。可以认为苏南苏北农村地区, 农村居民消费的水果、肉类、蛋类及水产类食品几乎都是从市场购买而来, 商品化水平非常高。比较而言, 苏北地区农业更加发达, 有69.19%、50.5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谷物、蔬菜的商品化率不超过10%, 而该数据在常州地区分别是28.17%和21.83%。两地区的农村居民通过自己在责任田中种植粮食作物, 或将土地赠与亲戚耕种并接受谷物援助来部分供给家庭的谷物需求;同时通过在自留地上种植各种时节的蔬菜补给菜篮子;也有相当部分农户利用周边水塘、弃置地散养家禽、水产养殖, 解决部分肉、蛋、水产的消费需求。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对食品的要求是既新鲜又营养。在每周购买食品频率的问题上, 连云港地区被调查者为平均4.62次/周, 而常州相应的数据为5.19次/周。每次购买食品的种类中主要是蔬菜、肉类或水产品, 偶尔有水果和加工食品。
2.农村居民购买食品的主要渠道及考虑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认为在超市商店购买食品最放心, 连云港有84.85%, 常州有89.44%。其次是农贸市场, 连云港、常州所占比例分别是9.09%、5.63%。另外, 由于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的是非商品化食品这一广义的概念, 涵盖的食品种类比较多, 相对于农贸市场等其他的食品购买地点来说, 商店超市中的商品品种繁多, 可以满足消费者在一个购物地点购买多种食品的需求。
被问到主要在哪里购买食品时, 农村居民首选超市商店, 其次是农贸市场 (连云港地区被调查农村居民分别有92.42%、87.37%, 常州地区有92.96%、83.10%) , 这基本符合农村居民对食品购买地点安全的认知。但选择小摊点及流动商贩的比例分别为50.51%、39.44%, 与认知有一定出入, 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各种类型集贸市场的大量存在, “逢集”时赶集仍是农民购买食品和获取市场信息的重要途径。这类市场的最大特点是晨聚午散、流动经营, 市场的规范程度低, 这说明农民虽然知道在这些地方购买食品安全无法保障, 但由于便利等因素仍会购买。
农村居民购买食品时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质量、3期 (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 、价格、食品色泽 (包装) 、品牌、消费习惯、购买方便程度等。其中:连云港地区, 考虑质量的农村居民占91.92%, 考虑3期的占71.21%, 考虑价格的占64.14%, 考虑食品色泽 (包装) 的占16.16%, 考虑品牌的占14.14%;常州地区相应的数据是80.99%、71.13%、64.08%、19.72%和19.01%。可见, 食品质量已经成为农村居民购买食品时考虑的第一要素, 但价格因素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虽然有70%以上的农村居民表示购买食品时会查看3期, 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居民购买食品时关注食品的色泽、外观包装等, 而选择查看食品相关检验证明的农村居民几乎没有。
五、食品安全问题的自我保护情况分析
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以及2009年6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的《食品安全法》, 从法律的角度对食品安全给予保护。然而, 对于农村居民而言, 他们是否对此有详细的了解?在遇到问题时是否会运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呢?
调查结果显示, 苏南苏北地区农村居民绝大部分对《食品卫生法》都没有听说过或仅限于知道有这部法律, 而对其中的内容却一无所知。苏南苏北地区农村居民表示了解一点的比例分别是21.13%、15.66%, 自称很了解的农民只有3.52%、1.52%。那么农村居民是否会遭遇食品安全事件?
根据调查结果, 连云港地区近两年内, 被调查者或家庭成员曾经遭遇食品危害事件, 如食物中毒造成身体出现急性反应的有30.30%, 遇到过存在食品过期、变质等安全隐患的占64.14%;常州农村地区以上两项的比例分别是20.42%和51.45%。可以说, 苏南苏北农村地区出现食品安全隐患事件的概率还很高, 由此可见, 农村地区整体的食品安全问题还非常严重。那么, 农村居民又是如何解决遇到的食品危害事件?
连云港地区, 40.40%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处理、自认倒霉, 39.90%的被调查者会找销售商, 10.61%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找生产经营者协商, 只有9.09%的农村居民会向有关部门投诉;常州农村地区遇到食品危害事件选择以上4种方式解决的比例分别是45.07%、45.77%、4.23%和4.93%。探究农村居民选择不处理、自认倒霉的原因发现, 绝大部分是因为受到传统乡土社会人际关系, 以及农村居民忍辱负重、不愿惹事心理的影响, 如连云港地区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占51.25%, 选择熟人, 不好意思的占16.25%, 常州地区也分别有54.23%、14.08%的被调查者这样解释自己不处理的原因。此外, 认为投诉也无人管的也占相当的比重, 连云港、常州分别有32.50%和28.87%。许多农村居民不愿意借助制度的力量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不作为, 使农村居民不信任这些手段;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势单力薄, 为了区区的食品问题, 也没有必要劳财费力。
在遇到食品危害事件时, 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农村居民还在少数, 这反映出农村居民维权意识比较淡薄。深入研究农村居民会向哪些部门投诉发现, 连云港地区有33.33%的被调查者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22.2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选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占11.11%, 选择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的各占16.67%;常州被调查地区农村居民选择以上5部门的比例分别是18.31%、23.24%、5.63%、18.31%和20.40%。常州地区也有6.3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寻求法律援助, 虽然该比例较低, 但表明农村居民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开始觉醒。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常州市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 目前苏南、苏北农村居民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比较关注, 但同时对安全认证食品 (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 的认识还非常肤浅, 仅限于听说过或见过。而且, 农村居民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及购物环境的卫生的评价不是很乐观。说明政府作为主要的宣传者、管理者和监督者, 应该起到的作用还不够充分, 消费者拥有的食品安全信息非常有限。因此,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作用, 做好食品安全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在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
目前,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生活大为改善。食品质量已上升为首要考虑因素, 但价格仍占重要地位, 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较趋理性, 但仍受制于收入水平。具体消费时, 购物地点的选择与农村居民的认知较为一致, 但还会贪图低价、便利等因素。而且, 农村居民查看食品包装的意识不强, 虽对营养知识、儿童食品安全知识存在强烈需求, 但由于知识、信息限制, 没有及时得到满足。这说明农村居民需要政府及时、有效发布安全食品信息, 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媒体、政府以及非政府部门信息传递的真实性, 从而减少消费者的健康风险。同时也说明目前农村居民对食品风险的防范主要依靠第三方的卫生监督和管理, 而自我防范的能力较弱。因此, 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在具体传播工具的选择上, 应考虑农村居民信息来源的客观现实, 侧重于报纸和电视广播。除此之外, 农村居民信息收集的习惯, 如口碑等相关群体的影响也应给予充分利用。
实证研究发现食品过期和变质是农村居民最常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不少农村居民对此深恶痛绝, 但是一部分消费者对此不以为然。同时, 坚决抵制、主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农村居民并不多见。究其原因, 绝大部分是因为受到传统的乡土社会人际关系, 以及农村居民忍辱负重、不愿惹事心理的影响。所以, 一方面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宣传, 加强监督管理, 规范农村地区经营者行为, 提高农村居民维权意识;再者, 农村地区可以自己适当成立消费者合作社, 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基础上, 部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第三, 可以根据农村具体情况, 适时逐步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对查处的食品追溯来源, 严厉惩罚生产者和经营者, 使其风险成本大于预期收益。
参考文献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苏丹红鸭蛋”“染色馒头”“塑化剂饮料”“速成鸡”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关注,引发公众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食品安全监管意义重大。
一个完整的食品链条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由于涉及主体众多、环节复杂,单靠政府部门的监管以及企业的自律,无法做到对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的无缝隙管理。从公共治理理论视角看,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必须构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食品企业、消费者、媒体、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监管体系。在公共治理框架中,消费者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治理主体。同时,在食品安全公共治理网络中,消费者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和最切身的体验者,也是公共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是落实民主政治、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为食品安全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如刘丹松[1]主张以法律为手段来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于志勇[2]主张吸收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谭德凡[3]主张重构和反思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体制,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格局;颜海娜[4]主张完善政府规制,打造“整体政府”,以解决多头管理等监管缺失问题。已有食品安全监管研究中以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非常有限。本研究拟立足公共治理理论,以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着力从消费者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参与渠道、参与保障等方面去探讨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
1.食品安全监管多元参与机制构建的根本要求
食品安全监管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性参与不足。[5]公共治理理论于1990年代兴起之后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它主张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治理网络,谋求善治和维护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公共治理理论为研究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公共治理理论视角审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质上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食品企业、消费者、媒体、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监管格局。因此,食品安全治理目标的实现是政府、食品生产企业、第三部门等组织间互动协调的结果,而不是贯彻政府单方面行政指令的结果。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所依靠的是合作网络的权威,而不单是政府的权威。[6]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断增强,有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强烈诉求,而且消费者可以结成团体更好地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从而成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一种特殊的力量。
2.食品安全监管自身特性的客观要求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自身的特性,体现为复杂性、广泛性、长期性、危害性等特点。食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经由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存储、流通、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甚至还要经由多个国家生产、流通。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非常复杂,单靠政府部门难以有效监管。同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应用于食品行业也兼具两面性。随着科技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添加剂等已经运用到食品链条中,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和复杂。同时,食品安全问题还具有长期性,需要常抓不懈。单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突击检查,不能做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危害性强,一旦发生就可能酿成公共危机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广泛性,要求构建食品安全监管多元参与机制,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监管。所以,消费者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必然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之一。
3.消费者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与食品生产企业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消费者有自身的特点,可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力量。首先,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消费者参与意识较强。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食品安全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是受益还是受害。所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极高,对食品安全的参与意愿很强。其次,在食品问题治理中,消费者可以提供原始资料。食品问题涉及领域较多,消费者通过自身选择、购买、消费过程,切身体验到食品相关问题,消费者掌握的食品信息往往是政府监管部门所缺少的,而这些信息对于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郑州市400份消费者调查问卷为样本,采取偶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地点选取郑州市金水区、中原区、二七区的部分超市、公园、学校、居民区等人流量大的地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问卷回收率100%。在后期的分析中,运用了Spss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1.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环境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对食品安全环境的满意度反映了郑州市民对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从表1所示的调查结果看,只有2.50%的人认为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很好,认为一般的有 34.50%,认为不好有待改善的占45.00%,认为不断恶化的有18.00%。有超过60%的郑州市民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持不满意态度,说明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面临很大挑战。
表1 对食品安全环境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2.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调查结果
食品安全关注度是衡量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条件。从表2所示的调查结果看,只有10.75%的人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很少关注或不关注,有50.00%的人关注程度一般,39.25%的人非常关注。可见,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这也说明,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潜在力量。
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认知调查结果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从表3所示的调查结果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有36.00%的人表示不了解,有一般了解的占59.50%,很了解的仅仅占2.50%。
表2 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的调查结果
表3 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4.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渠道调查结果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也是制约和影响其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重要因素。从表4所示的调查结果看,消费者主要从电视、广播中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达42.75%,网络占43.75%,报刊、杂志占7.75%,知识讲座占1.25%,其他途径占4.50%。可见,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且新兴的网络媒体也已成为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这些公共媒体都是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良好平台。但专业性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讲座有待增强。
5.消费者遇到食品安全问题解决途径的调查结果
从表5所示调查结果看,在食品安全问题解决途径中,40.25%的人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会同销售者或厂商协商解决,20.25%的人会向消费者协会求助,有31.00%的人会自认倒霉不采取行动。
表4 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渠道调查结果
表5 消费者遇到食品安全问题解决途径的调查结果
6.消费者不采取维权行为的原因调查结果
调查表明,消费者如果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对维权途径不了解而不予追究的占25.00%,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而自认倒霉的占32.26%,认为维权成本太高而自认倒霉的占25.80%,对相关部门不信任而自认倒霉的占16.94%。由此看出,消费者在维权或举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障碍。这同样制约着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表6 不采取维权行动的原因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问卷,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消费者作为一支特殊群体,对于食品安全关注度较高,但是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有待增强,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不畅,遇到食品安全纠纷时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
1.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关注度较高但满意度低
从调查结果分析,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较高,而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并不乐观。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出,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对相关部门和食品企业持不信任态度。同时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行为和食品安全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很多消费者在选择购买食品时,会关注网络披露的食品行业信息以及产品包装信息。这说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及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2.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有待增强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意愿较强,但是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有待增强。制约消费者参与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认知有限,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渠道单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与企业的博弈中处于劣势。调查问卷显示,消费者主要通过从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获取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信息,而作为专门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渠道——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则比较有限。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让食品安全知识讲座、食品安全知识竞猜等走进社区、走进超市、走近百姓。其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较少。从调查结果来看,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政策很了解的消费者仅占2.5%。可见,消费者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意识不强,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普及相法律法规知识,以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3.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不畅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渠道不畅通,维权途径效力低下。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维权途径主要有和解、调解、申诉、仲裁、诉讼等。从调查结果看,消费者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通过求助消协调解、提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维权途径运用较少。这说明现有的参与渠道和维权途径并不畅通,这些渠道并未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原因在于,消协作为社团组织没有强制力,实践中消费者消费前一般不会签订书面仲裁协议,向法院提起诉讼成本高且程序繁琐等。
4.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成本较高
消费者在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有31.00%的人会自认倒霉不采取行动。除了考虑到已有的监管渠道不畅通且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外,消费者在面临食品安全问题时,自身还会考虑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担忧打击报复等风险成本。这也制约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以及申诉举报等维权行为。
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媒体、社会等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多元参与机制的背景下,我国应该积极探索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路径,充分利用消费者自身优势,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识与能力
构建有效的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参与机制,离不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和主动性,更需要提高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所以,必须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能力和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程度。首先,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相关媒体和社会中介组织,通过网络、电视、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好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掀起全民参与、全民学习的风气。相关部门还可以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调动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如普及《食品安全法》。消费者只有对相关法律法规比较熟悉,才能更好地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维护自身权益。再次,消费者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通过监督、拒买、举报等行为维护食品安全,掀起全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热潮,共同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监管的机制。
2.畅通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
畅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提高消费者维权的效力,以保障社会监督的实现。首先,在制度设计方面,畅通维权渠道,充分发挥其功能。如赋予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一定的强制力、完善仲裁协议制度、简化诉讼程序等。其次,创新消费者参与的形式,拓宽消费者的参与平台。如设立举报箱、工商部门进社区进商场、开通网络微博、食品安全监管QQ群等,畅通消费者参与的渠道,迅速快捷地受理消费者意见,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再次,实行食品企业信息透明化管理。食品生产企业和流通部门建立信息透明化管理制度,如主动邀请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通过参观、讲座、信息发布等形式让消费者真正参与到食品生产、流通过程。最后,组建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拓宽食品安全监督渠道。食品监管部门可以面向社会召集食品安全监督员,对其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利用群众资源,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从而对食品生产企业形成有力的制约。
3.完善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保障机制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有赖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首先,健全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于2009年6月1日实行《食品安全法》,有力地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在法律法规体系中明确企业、政府、消费者、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义务和责任,为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规范。具体可以考虑在食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价、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等环节引入公众参与机制。[3]其次,建立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的保障机制。营造全民参与的环境,保障消费者参与权益,降低参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参与的安全环境,解除其后顾之忧。再次,建立消费者参与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对于消费者正当维权、举报的费用予以补偿,减少参与的费用和成本,消除参与的经济性障碍。
[1]刘丹松.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实践问题研究与分析[J].当代法学,2012(2):156.
[2]于志勇.改革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美国的经验与思考[J].特区经济,2010(1):89.
[3]谭德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反思和重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7.
[4]颜海娜.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基于整体政府理论的分析[J].学术研究,2010(5):43.
[5]宋强,耿弘.关于构建中国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探讨[J].求实,2012(8):44.
【食品的问卷调查】推荐阅读:
食品安全调查问卷12-09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调查问卷10-28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研问卷11-19
保健食品消费者认知度问卷调查报告07-23
超市功能性食品的调查报告06-09
绿色食品调查报告11-13
幼儿食品市场需求调查报告06-13
小学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05-25
2007年中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06-15
有机食品的认证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