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奖励规定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举报奖励规定(精选7篇)

举报奖励规定 篇1

一、凡医务人员在诊疗服务过程中未依据医院财务部门出具的《收费票据》,而收取患者费用的行为即为私自收费。

二、对私自收费行为,一经查实,对当事人按收取实际金额的10倍数额进行罚款,并待岗处理,待岗期间停发一切待遇。同时取消当评先、评优资格。

三、因私自收费引发医疗纠纷,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负责。暂停执业活动,待岗处理。

四、对举报人员的奖励措施:凡向医院举报私收费者,一经查证属实,一次性奖励检举者1000元,此举报奖金从当事人工资中扣除。

举报奖励规定 篇2

省质监局副局长盛佃清介绍了《举报奖励办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并对认真做好《举报奖励办法》的宣传和实施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全省各级质监部门要充分认识《奖励办法》出台的重要意义, 认真学习和掌握《奖励办法》的主要内容, 抓紧落实《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 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要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宣传和培训, 做到生产企业清楚、人民群众了解和公众积极参与。

二是畅通举报渠道。要切实做好质量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的接待、受理和查处工作, 做到热情接待、统一受理、认真调查、依法查处。要完善举报途径和办法、提升受理能力和水平, 确保举报渠道24小时畅通, 真正使举报案件有报必接、有接必办、有办必果、有果必复, 让人民满意, 让举报人满意。

三是及时兑现奖励。兑现举报奖金, 是奖励举报的关键和实质性环节。要取信于民, 本着一案一奖一结的原则, 及时向举报人兑现奖励金, 切实发挥举报奖励的激励、补偿等作用, 更好地发挥群众在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中的积极作用。

四是认真总结经验。要认真总结《奖励办法》在实施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规范举报奖励工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出台与奖励办法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切实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更好地同各种质量违法行为作斗争。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范围:

一、使用非食品原料或回收食品以及不符合有关规定原辅料生产食品的;

二、在食品生产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

三、生产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的;

四、生产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的;

五、食品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六、超过保质期或无标签预包装食品的;

七、其他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要求的食品的;

八、非法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特种设备的;未经许可, 擅自充装气瓶和槽 (罐) 车的;

九、使用未注册登记的特种设备的;无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操作特种设备的;使用未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

十、承压使用非承压设备的;

十一、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不满足明示担保条件产品的;

十二、生产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

十三、运输、保管、仓储、印刷伪造包装装潢厂名、厂址的食品及包装物、标识物的;

十四、伪造产品产地的, 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质量标志的;

十五、生产国家明令淘汰产品的;

举报奖励规定 篇3

增加适用部门

《办法》适用于上海市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举报属于其监管职责范围内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或违法犯罪线索,经查证属实并立案查处后,根据举报人的申请,予以奖金奖励的行为。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指上海市各级农委、工商、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绿化市容、城管执法、公安、市场监管、酒类监管、食盐监管等部门。

食品安全举报分类

《办法》中的食品安全举报分为实名、隐名、匿名三种。

实名举报 指举报人以提供真实姓名或名称以及真实有效联系方式的形式,反映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或违法犯罪线索。

隐名举报 指举报人以不提供真实姓名或名称,但提供了其他能够辨别其身份的代码(如身份证缩略号、电话号码、网络联系方式等),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能够与之取得联系的形式,反映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或违法犯罪线索。

匿名举报 指举报人以不署名或不提供其真实姓名或名称,也未提供其他能够辨别其身份的信息和联系方式,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无法与之取得联系的形式,反映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或违法犯罪线索。

大幅度扩大了奖励范围

为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举报,将原有的食品安全举报奖励范围的9项情形扩展为30项,覆盖了私屠滥宰、病死禽畜肉产品、婴幼儿食品、食品添加剂等众多民众颇为关心的情形。

拓宽了奖励条件

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所举报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

2.举报人实名举报或者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能够核实举报人有效身份的隐名举报;

3.有明确、具体的被举报对象和主要违法犯罪事实或者违法犯罪线索;

4.违法犯罪行为或者线索事先未被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掌握;

5.同一举报内容未获得其他部门奖励;

6.举报情况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立案调查,查证属实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经司法机关作出刑事判决的;

特殊情况下,举报的违法事实确实存在,违法行为证据确凿,因当事人逃逸或其他原因无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但违法行为确已得到有效制止的,经市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审批同意、市食药安办专题会议进行资金审核后,可以按照《办法》对举报人予以奖励。

提高了举报奖励标准最高奖励30万

举报奖励标准分为一般奖励标准和重点奖励标准。

《办法》的一般奖励中,事实举报奖励标准由原来的2%~5%提高到3%~6%;线索举报奖励标准由原来的1%~2%提高到2%~3%;举报涉及的案件没有货值或者货值金额无法计算,但是举报情况属实、案件影响较大或者行政处罚种类涉及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可以视情况给予200~2 000元的奖励。

对与食品安全关系较大的10种情形(见表1)实行重点奖励标准,在一般奖励标准的基础上上浮1%~2%。需要说明的是,鉴于针对食品标签等非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举报量大、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中最低奖励金额为100元等原因,最低奖励标准由现500元降为200元,而最高奖励标准从现在的20万元提高为原则上不超过30万元。

健全了隐名举报制度和“吹哨人”制度

针对隐名举报,在奖励条件中明确能够核实举报人有效身份的隐名举报可以给予奖励,并从程序等各方面对隐名举报进行了规范和制度保障。同时为进一步鼓励内部举报,明确了“吹哨人”制度,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内部举报实行重点奖励标准,奖励金额可以在一般奖励标准的基础上上浮1%~2%。

进一步规范举报奖励程序 把食品安全奖励程序分为一般程序、简易程序、特殊奖励附加程序、隐名举报奖励程序,各程序均对举报奖励申请、审批、发放等环节进行了细化规范,明确了时间节点、报送的资料、格式文书等具体要求。

此外,一般程序奖励审批时限由原30日放宽至45日,即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在收到举报奖励申请之日起45日内,对举报事实、奖励条件和标准予以认定,提出奖励意见。

修订了简易程序奖励启动的环节和先行奖励金额 为降低行政风险,《办法》将简易程序奖励启动的环节由案件立案时启动改为案件调查终结时启动,可以根据案件货值金额等具体情况对举报人给予不低于200元的先行奖励。

增加了保密条款 为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办法》规定,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举报人身份的相关情况、举报内容、奖励情况等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20举报奖励制度 篇4

一、目的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杜绝“三违”,减少事故,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稳定有序的进行,保障企业和广大员工的财产、生命安全,实现安全生产,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第16号令)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安办发[2012]28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一般规定。

三、事故隐患分类

(一)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立即整改排除的

隐患。

(二)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局部停产,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四、事故隐患的范围

(一)危及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或重大险情;

(二)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等;

(三)建设、施工、检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能量伤害;

(四)停工、生产、开工阶段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

(五)可能造成职业病、职业中毒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

(六)在敏感地区进行作业活动可能导致的重大污染;

(七)丢弃、废气、拆除与处理活动(包括停用报废装置设备的拆除,废弃危险化学品等);

(八)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

(九)以往生产活动中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五、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内容

(一)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应组织有关人员和部门对每季、每年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分别于下一季度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形成书面统计分析表及时报送当地安监部门。

(二)发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应及时上报,并及时制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上报当地安监部门。报告内容包括: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隐患的治理方案。

(三)单位职工一经发现事故隐患,立即报告,为及时排除隐患,保障全体员工和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争取主动。各班组在所辖范围内要坚持日常安全检查,发现隐患记录在案并及上报。任何班组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对所报告的事故隐患不排除的,员工有权拒绝上岗。公开举报电话。事故隐患举报内容包括:隐患的现状、存在隐患的地点、发现时间、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六、资金来源

奖励资金在安全经费中列支,加上各类安全事故、违章违纪的罚款,一并作为安全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的基金,专款专用。

七、奖励和惩罚

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举报管理实行奖励和惩罚制度。

(一)对在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防止或挽救安全事故发生、隐患报告和举报的有功人员,要给予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100—500元。

(二)对提出安全重大合理化建议、及时制止违章避免重大险肇事故或人身伤害事故、消除重大安全隐患、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职工或单位,经安全部门调查属实并签认,都可以报公司请功、或一次性重点奖励500—3000元。并在评先、晋级、提职时予以此职工优先考虑。

(三)对一般事故隐患未及时进行报告和整改的有关责任人和部门处100—500元罚款并在公司进行通报。

安全生产奖励举报制度 篇5

1.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公司广大员工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作用,及时掌握和处理员工举报、调查处理事故瞒报、事故安全隐患等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3.引用标准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管理职责

公司营运部负责受理安全生产举报、调查和处理。5.内容及要求 5.1受理范围和内容

公司内及车辆运行路段、安全设施、设备等存在的较大事故隐患、交通事故瞒报或私自处理等严重违反安全生产“一法一例”的行为。

5.2受理原则

坚持部门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的原则,部门内部能解决的问题不推不靠,部门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及时处理。

5.3举报方式

安全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 篇6

为充分发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员工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有效整改安全隐患,生产违章,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我司安全生产,根据上级安生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求,结合我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安全隐患报告举报范围:

公司生产部门、驾驶员、发生事故未按规定上报或隐瞒不报、拖延或谎报的。

车辆有安全隐患未及时修复严重危及乘客生命财产安全,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安全隐患。员工操作过程中不符合有关规程及规范的。

其它构成重大伤亡或财产损失危险的安全隐患或者安全生产的违法,违章行为。报告和举报范围:

公司任何员工均有对安全隐患、安全事故和安全为违法、违章行为进行举报的权利及义务。但举报人在举报时不得捏造、诬告或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安全监管工作秩序。举报时可用电话、电子邮件、意见书等形式,说明事故隐患的名称、地点、安全生产违规、违章行为的时间和行为人等。举报时要告知本人的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以便及时核实,查处和消除事故隐患及兑现奖励。

三、举报受理程序

1、受理各类安全举报时,受理人应立即书面登记编号并到现场勘查核实。如属已受理过的同一内容举报,应向举报人详细说明受理的时间和处理经过。对举报非安全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的,应直接告知举报人有权处理的责任部门。

2、核实举报情况基本属实后,属一般或较大安全隐患的,由安全生产委员会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督促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并到期进行复查。隐患整改责任人整改事故隐患后,应及时将整改情况书面呈报安全生产委员会复查销号和存档。

3、凡属情节特别严重的安全违法行为或重大、特大事故隐患,受理人应立即上报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公司领导。

4、举报核实处理完毕,安全生产委员会应填写《奖惩通知单》,并于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审批后,对举报人进行奖励。

五、受理举报时,对举报人不愿公开姓名、身份、部门以及不愿公开自己举报行为的,受理单位和人员将尊重举报人的权利给予保密。

六、举报奖励标准

举报奖励规定 篇7

2004年,曾在某县烟草局工作过的张某为获得举报奖励,自己以28500元的价格联系购买假冒软中华烟150件(50条/件,650元/条,标值487.5万元)存放在自己的出租屋,后向该县烟草局举报,获取烟草局举报奖励120948元。本案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

二、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1)张某的动机是欲获得烟草局举报奖励,而不是为了销售,因此不构成销售伪劣烟草制品。(2)客观方面张某虽然获得了烟草局举报奖励,但是张某确实有向烟草局举报的行为,且烟草局也查获了假冒卷烟,张某的行为既不是虚构事实也不是隐瞒真相,因此也不构成诈骗罪。(3)张某的行为只是利用其本人曾经在烟草局工作过的经历钻烟草局举报制度的漏洞获取高额奖励,属于违法所得。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理由是张某的行为同时触犯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经营罪、诈骗罪,属牵连犯,择一重罪处之,销售伪劣产品罪中规定销售200万元以上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因此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和诈骗罪,应数罪并罚。理由是,其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管理秩序,还侵犯了公私财产权。主观上张某有两个犯罪故意,一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故意,二是非法经营假烟的故意,同时也实施了两个犯罪行为,符合非法经营罪和诈骗罪的两个犯罪构成,因此应数罪并罚。

第四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烟草局公布有奖举报制度,张某应约举报,协助烟草局查处了假烟,烟草局也如约给了张某奖金,双方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合同,只不过由于张某是以履行合同为假,骗取钱财为真,张某通过虚假履行合同的手段实施诈骗,构成合同诈骗罪。

第五种意见,张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理由是张某在向烟草局举报的过程中隐瞒了是自己购买的假冒卷烟的事实,如果烟草局知道是张某本人的卷烟绝对不会支付巨额举报费的,张某的主观故意只有一个,就是要骗取烟草部门的举报奖励。

三、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五种意见,张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且不属于牵连犯。

(一)张某的行为构成了犯罪

犯罪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是应受刑罚处罚性。本案中,张某表面上确实有向烟草局举报的行为,且烟草局也据此查获了假冒卷烟,但张某的行为是否既不是虚构事实也不是隐瞒真相呢?事实是张某隐瞒了这批假烟为自己所有的真实情况,张某本应是烟草局打击的对象,之所以摇身一变成了举报有功者,是因为张某虚构了假烟为他人所有、隐瞒自己乃是“烟主”的真相,其挖空心思、铤而走险,目的不是帮助烟草局打击制售假烟的行为,而是想通过虚假举报实现骗取烟草局巨额奖金的非法目的,且张某已经得手,严重损害了烟草局的财产权,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有观点认为张某钻烟草局举报制度的漏洞获取高额奖励,属于违法所得,不应受刑罚处罚。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理论及实践中,违法所得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一般的轻微违法所得和犯罪所得都会被称为违法所得,只不过犯罪者被有罪判决后其所得往往被称为赃款、赃物,笔者认为其实质、其关键是看行为人行为的性质以及违法所得数额,这决定了行为人是属于一般违法应受行政法等法律规范调整,还是属于严重违法应受刑法调整、应受刑罚处罚,具体到本案张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其不仅应当受烟草专卖法的调整,而且应受刑法调整,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属于犯罪行为。

(二)张某的行为只能定一罪

张某的行为虽然好像涉及了刑法规定的几种罪名,但根据“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从张某的犯罪行为与诈骗罪的法条的关系看,诈骗行为包括欺诈行为与取得财物的行为,而购买假烟的行为含在欺诈行为中,故只符合一个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所以不宜定数罪,只能定一罪。

(三)本案不属于牵连犯的情形

在刑法学理论和实务上,在罪数的区分上,牵连犯是拟制的一罪情形之一,在犯罪行为可以分为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时,如果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的罪名,便成立牵连犯;在犯罪行为可以分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时,如果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的罪名,便成立牵连犯。可见成立牵连犯的前提条件不仅要求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而且要求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的罪名。要想正确认识这一本质,不仅要坚持主客观全面判断的标准,也必须坚持用犯罪构成理论作指导。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是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和广大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销售的是伪劣产品或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仍然予以销售,其动机主要是非法谋取利益,主观上都是为了销售。就本案来说,张某的主观目的是获取举报费,不是为了销售,因此不可能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或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同样,张某的行为也不构成非法经营罪,其目的是为了骗取举报奖励,购买假烟系其实施诈骗罪的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牵连关系,但购买假烟的手段行为并不构成犯罪,所以并不构成牵连犯。

(四)张某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首先,主体资格不符合,合同诈骗罪发生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作为合同的当事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而在本案中,烟草局和张某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二者主体地位并不平等。其次,烟草局的悬赏广告不属于商业广告,尽管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关于悬赏广告的性质争议较大,但通说认为悬赏广告乃是单方允诺,并非一般的民商事邀约或要约邀请,而是一种单方行为,所以在张某和烟草局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合同”问题,张某的行为自然也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五)张某的行为应定为诈骗罪

张某利用其曾在烟草局工作过的经历,得知烟草部门为净化卷烟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对举报他人贩卖假烟而被烟草部门查获的,是根据卷烟标值发放举报费。张某在审讯中承认自己并没有销售或转卖该批假烟的故意,只是想买了假烟藏好在出租屋内,好通过举报获取奖励,自己平时并不使用该出租屋;主动举报,烟草局不会怀疑是自己买的假烟,可见,张某是早有预谋,其主观上具有骗取巨额举报费的犯意;经张某的“举报”,烟草局现场查获了假烟,张某隐瞒了是自己所购买的假冒卷烟这个事实真相,主动向烟草局索要举报费,欺骗烟草部门使其“自愿”付出12万余元的费用,客观上张某实施了骗取巨额公私财产的行为。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张某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就是通过隐瞒真相虚假举报的欺诈方法,达到有非法占有举报奖励的目的;客观方面采取了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张某的虚假举报和烟草局被骗支付奖金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造成了烟草局不应有的财产损害。因此,张某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基本过程: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受骗者)产生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根据《刑法》第266条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四、处理结果

上一篇:初三物理电学复习试题下一篇:学习十破十立心得体会